论证券市场开放的利弊

论证券市场开放的利弊

一、证券市场开放利弊谈(论文文献综述)

徐征[1](2020)在《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本账户开放作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终止后同步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经济改革内容,其对世界经济最终的贡献始终存在争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不同于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参与持续降低关税,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始终以渐进推行为第一原则,当前的资本账户开放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增大和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既需要进一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以寻找经济的新增长点,国际社会也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产生新要求。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表文章建议加速资本账户开放,计划在2020年基本实现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但针对这一提法,大量专家学者关心中国在国内一系列改革尚未完成情况下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可能产生何种程度的成本,引起了学界关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普遍讨论,并延续至今。在国内外改革要求和学界争论的背景下,理清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产出的作用机理,根据中国经济的现实发展情况,提出帮助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建议尤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和相关理论的思考,赞同资本账户开放具有“双向效应”,即资本账户开放可以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因资本账户开放造成的资本流动体量与方向的改变产生抑制经济平稳发展的成本,一个国家的制度与经济环境是否超过阈值决定了资本账户开放的最终净效用,不赞同一些研究对资本账户开放作用做单向判断的做法。在分析资本流动变化后发现高收入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结果整体优于非高收入国家后,表明各国异质性是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借助美国、德国、日本、拉美三国和泰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国际经验,证明了国内经济与制度等“拉动因素”与外部经济环境与压力等“推动因素”都会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结果。为构建均衡分析框架,文章还分析了经济与金融周期和美元周期的判定与划分方式,并总结了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情况和中国的外部压力情况,为实证分析和针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分析提供研究基础。实证研究部分首先通过基础回归证明了样本期内资本账户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其他低收入国家作用并不显着,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和改变资本账户开放指数衡量方式做稳健性检验也得到了相同结论。用实际资本账户开放指数替换法定资本账户开放指数的回归结果还表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方面的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对非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作用更明显。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利用门限回归模型验证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在金融部门比较优势、外汇储备和制度环境方面均存在门槛效应,其中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最为显着。实证分析的第三部门利用分组回归方式探究外部因素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结果证明在美元处于弱势期时,资本账户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无论世界经济周期处于繁荣或衰退阶段,资本账户开放均有利于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但在经济衰退期不利于非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的结果证明了各国资本账户开放既受国内诸多“拉动因素”影响,也受到外部“推动因素”影响,同时证明了高收入发达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期望收益大于其他非高收入国家。本文最终将研究标的锁定在中国后,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资本流动情况的分析,发现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行,资本流动体量显着增加,但资本外逃和资本流动净收益率长期较低等问题开始显性化。在分析中国制度与金融改革尚需进行,外部经济环境尚未到窗口期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中、短期内应保持资本账户开放的渐进原则,让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滞后于中国内部的制度优化与金融改革,“三元悖论”也要求中国继续进行汇率改革,同时建议应充分考虑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与中国所承受的外部压力对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并提出可以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有限的资本账户内容互补性合作,如资本账户开放内容的试点试验,在效果理想的情况下扩大到面对全世界的资本账户开放。

王运金[2](2020)在《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中叶,基于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刺激国内经济增长的考虑,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启动金融自由化进程。进入8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始不同程度地放开跨境资本的流动限制。资本账户开放所带来的全球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金融技术的革新、监管体系的升级、国际资本的流入等众多优势,更好地弥补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所产生的资金缺口,同时也刺激了其国内的金融发展。但是在放松金融抑制,加快金融开放步伐的同时,资本账户开放也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众多问题。资本账户开放扩大了“热钱”的迅速涌入与迅速撤离、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其他国家经济危机的传染效应等的影响,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激进式”的资本账户开放增加了发展中国家金融系统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降低其抵御负面外部冲击的能力,国内宏观调控措施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虽然金融开放是未来的全球各国都要面临的重大任务,是一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未来趋势,但历史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并不一直都是“好事”,甚至在特定历史时期完全开放资本流动意味着“任人宰割”。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事件带来的全球性或地区性危害,提醒了世界各国政府要谨慎对待资本开放。泰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激进式”的资本开放在强大的负面外部冲击下带来经济增速下滑,金融系统瘫痪,政府失去信任,政策无法实施,失业率上升,甚至国内局势动荡等问题。印度等国“渐进式”资本开放也容易错过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吸纳国际资金发展经济、实现金融发展等契机,降低金融发展活力,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如何根据本国的国内经济、政治、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何时启动金融开放,如何加快金融改革,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缓解金融冲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是一个急于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富强的问题。与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潜在推动作用相比,本文更为关注资本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为此,本篇文章从发展与稳定两个维度考察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的影响。(1)以研究的现实背景出发,针对以往的国际金融发展状况,寻找问题,并提出论点,即资本账户开放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影响原本金融系统的稳定。为此本文整理了整篇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确定了目标与论证步骤。(2)本文从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概念界定着手,分析了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对立关系,金融自由化与资本账户开放关系,并梳理了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相关文献研究。其中,本文还考虑了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绩效条件的两个方面: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绩效条件,金融业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影响的绩效条件。本文还对金融开放(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业开放)的衡量指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着重对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也整理了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其中还包括金融发展的测度、金融深度的测度、金融安全的测度、金融稳定的测度。(3)本文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政策措施与实施效果。2018年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更是向世界明确表达了中国不断对外开放的意愿,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优、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虽尚未完成,但有张有弛,总体上较为稳健。(4)本文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角度展开讨论。其中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利用事件分析法将资本账户开放政策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联系起来,通过企业的融资约束指标衡量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深度与宽度的影响。(5)本文还实证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全球主要国家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然后分别从证券市场稳定与外汇市场稳定的角度,以构建证券市场压力指数和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为主要方法,分析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子市场稳定的影响。(6)本文针对以上的研究结论,结合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历程与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提出了中国未来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选择。大体从三个角度出发,即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的方案、构建金融开放成熟度评估系统、加强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表现为事前的方案设计与模拟评估,事中的安全与风险管理,事后的政策调整。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为以下几点:(1)宏观实证分析发现,一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发展,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刺激信贷与投资。(2)通过对微观企业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资本账户开放有利于提高资本在企业层面的配置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较高融资约束的企业,资本账户开放政策能够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更有效地实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向市场释放了强有力的利好预期,有利于金融发展与企业增长。(3)经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并没有对金融不稳定性产生较为显着的影响。(4)为了进一步考量资本账户开放对不同金融子市场的稳定性影响,本文经过实证分析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在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上呈现出较大的负面影响,增大了股票市场的压力,降低了防御风险的能力。(5)同样的,实证结果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对外汇市场的稳定性并没有产生较为显着的负面影响。对于金融体制尚未发展完善的国家来说,资本账户开放容易激活金融发展过程中诸多不稳定性因素,道德风险、系统性风险、技术风险等将更加难以监控与管理。只有在国内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制度、法律、民众素质、政府能力等方面都具备较好的基础,才能加快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需发展与稳定并重,只有规划出科学的金融开放方案,才能监控好潜在风险,实现金融的稳步发展。

李博瑞[3](2020)在《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以及跨境资本流动是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金融开放战略的背景下,近年来,要求进一步推进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呼声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学者集中于探究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影响的问题,但是相关研究有共识同时也存在分歧。在不同研究中,许多学者的共识是,一方面,资本账户管制成为中国全面融入全球金融经济体系的短板,人民币的不可兑换带来的显性和隐性扭曲成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障碍。另一方面,多次金融危机提醒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账户开放和跨境资本流动均具有两面性,它能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风险。事实上,最近20年间,中国在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方向上不断前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但改革方向的确定并不意味着相关讨论的停滞,由于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对于是否“加快”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如何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等问题依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因此,本文针对研究中的重点问题,结合实际测算数据,实证分析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体系的影响。有鉴于此,基于现实宏观经济背景,本文重新探究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问题,按照“提出问题——理论逻辑推导——理论拓展——实证分析——总结”的逻辑框架展开研究。主要得出的结论有:第一章绪论,首先系统地定义了资本账户开放概念以及跨境资本流动概念,明确本文研究内容,设计本文研究框架,给出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系统梳理资本账户开放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通过阐述金融抑制理论、金融自由化理论,加强对于资本账户开放理论基础的理解。然后,通过传统利率汇率决定论、国际资本流动模型以及IS-LM-BP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理论基础表明:第一,虽然自由化是开放政策最终追求的目标,但是各国具体政策的实施是不同的。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配合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因此,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需要基于自身经济情况,设计合适的开放路线。第二,由于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较多,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因素会导致资本流动影响发生结构性变化。因此,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需要结合影响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特别要针对理论上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的具体冲击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第三章,归纳和整理典型化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经验,并对一些国家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新兴市场国家是在高通胀的背景下实施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自由化措施的,但由于这些国家同时实施固定汇率政策,在面对美元升值、本币贬值时,国内陷入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但是相对地,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备性最终影响了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结果,越是金融体系相对完整,金融监管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债务和货币危机的影响越小。另外,许多国家都存在激进式的资本账户开放经验,但现实情况证明,这样的资本账户开放方式并不适合。而从各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效果对比来看,成功和失败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在面对危机时采取强硬的管控措施。管控越强硬越及时,危机带来的冲击影响越低。而管控措施不强,冲击影响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另外,外汇储备是各国面对流动性危机时的有效工具。在此基础上,本章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以及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目前,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为相对较低的水平,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出现规模扩张的情况。在进行国际比较和指标测算后,全文研究进入核心部分。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集中针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面临的两个实际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其中,第四章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以及汇率选择,本章通过构建包含混合创新结构的TVP-SV-VAR模型,探究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影响以及金融改革的次序安排,结果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先于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部分金融改革之间存在明显时间界限,即汇率市场化不必等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再展开,而是可以与利率市场化存在交叉部分。同样资本账户开放也是如此,虽然位置处于最后,但部分政策可以在利率和汇率改革中统筹进行。因此,在逐渐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应当逐渐开放资本项目,这也有利于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第五章则从宏观角度探究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应,研究表明:其一,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由于现阶段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较低,增长效应受到限制;其二,促进金融深化有益于缓解增长效应受限的情况,通过不断的金融体系改革,提升金融深化程度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增长;其三,完全资本账户自由化并不可取,适当的资本管制能够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因此,现阶段应该提升资本账户开放度,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体系效率,进而提高金融体系防范风险的能力。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集中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第六章,针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结果表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的冲击表现出非对称性,对即期汇率的正向作用更强,对远期汇率的负向作用更强。而即期汇率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则存在滞后性,但最终会回归均衡。远期汇率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会随着套汇空间缩窄而减弱。从中美利率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互动关系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显着增强,但由于中国与美国在利率市场化程度上的差异,美国在冲击的平抑时间上明显更快,中国则相对缓慢。最后,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资产价格互动的关系来看,在股票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股票市场成为吸引短期跨境资本流入的主要市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效应抑制了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因此同样需要关注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第七章,探究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关系。从拟合的中国金融稳定指数走势中,研究发现:自2008年以后,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过程中,虽然在2015年金融稳定性有所波动,但目前中国金融稳定性水平仍处于相对较高的区间内。而从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伴随中国金融稳定性提升,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冲击影响减弱,金融体系防范风险、化解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第二,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现阶段更多是积极作用,这表明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具有初步成效,经济结构合理性提升;第三,跨境资本流动对物价水平的冲击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收敛于0,这证明跨境资本流动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需要密切关注。

罗丽娟[4](2019)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员工持股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员工拥有企业一定数量股权的制度安排,是企业在产权组织形式上的制度创新。员工持股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分配效应和激励效应等多重微观经济效应,有利于形成具有创新活力和劳资关系和谐的微观经济主体;同时员工持股还具有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效应,可以克服凯恩斯主义政策长期实施所造成的不良政策效果。员工持股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是新一轮我国国企改革的亮点。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物质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混合,还要重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混合,这就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将员工持股作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手段,以员工持股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激发企业创新能力,使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具有世界一流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同时以员工持股克服混合所有制企业内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形成资本和劳动的利益共同体,构建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虽然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对我国国企改革和塑造社会主义有活力的、劳资关系和谐的微观经济主体意义重大,然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目前还仅仅停留于“允许”发展的层面,自2016年8月启动后进展缓慢,仍仅限于在试点范围内推行,且试点政策要求严格,试点范围小。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对员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员工持股只是被作为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的一种手段,没有被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没有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提升到塑造社会主义经济微观主体、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战略高度。从过去的实践过程看,作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长期难以解决劳动者不能分享剩余价值、劳资关系对立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瓶颈。由此,本文重点论证了员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对于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以及保持宏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梳理了国外发达国家员工持股的成功经验作为借鉴,最后对我国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在绪论中,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学界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员工持股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如何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员工持股相结合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问题;最后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研究中还存在的不足,等等。第一章是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建构。关于概念界定,论文首先区分了混合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梳理了学者们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讨论后,提出了本论文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内涵的理解;对于员工持股的概念,同样是在梳理学者们的讨论后,提出了本论文对员工持股内涵的理解;然后介绍了本论文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内涵的理解。对于本论文的相关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双因素”理论、分享经济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经过对这些理论的比较和分析,提出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应该以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产生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本理论、“双因素”理论、分享经济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来指导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基于上述相关理论,本论文提出了以员工持股为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理论建构。本论文认为,如果社会主义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那么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就应当既有活力,又能使劳动与资本共同分享企业生产剩余,形成劳动与资本的利益共同体,成为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而员工持股是兼具提高企业治理水平、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微观经济效应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的制度安排,更应当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点。第二章介绍了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中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本章介绍了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出现,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在每一阶段的政策与实践、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规范,并因政策规范难以奏效而最终叫停的曲折历程;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实践历程之所以经历曲折,几经反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还存在理论认识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论文的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从改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发展创新型企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等四个方面论证了员工持股对于当前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意义,提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该将员工持股作为重要途径和重要环节,以期形成有活力的、劳资关系和谐的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同时又为宏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微观经济基础。第七章研究了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发展现状,提出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应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员工持股所存在的阻碍因素。国外员工持股发展较早,有着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本论文在第八章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员工持股的兴起、发展过程和特点,分析、总结了上述国家员工持股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施提供经验借鉴。第九章,从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际出发,以及从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需要出发,并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应遵循的原则及对策建议。

王连宫[5](2019)在《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账户可兑换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根据IMF对资本账户的分类显示,截止到2017年,在总的40项交易中,部分可兑换项目20项,基本可兑换项目9项,可兑换项目8项,不可兑换3项。但是相比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我国资本账户中可兑换项目占总项目比重低,部分可兑换项目占总项目比重高,资本账户可兑换程度相对较低。在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实现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等一系列强国举措中都绕不开资本账户开放这一重大课题。因此,进一步提高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显得十分必要。然而,纵观世界各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过程,常常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成为国内外经济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热议的话题之一。现在,实施资本账户开放已经是我国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识,但是否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威胁成为我国学者重点讨论的话题。因此,本文主要基于资本账户中的直接投资项目、证券投资项目和其他投资项目这三种类型,考察其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首先阐述资本账户、资本账户开放以及金融安全的概念并且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便为下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其次考察直接投资项目、证券投资项目和其他投资项目对金融安全的影响机制,接着分析我国三种类型资本项目下的资本流动情况,以及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安全影响的具体体现,然后构建三种类型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度量指标,并且采用主成分析法构建我国金融安全指数,再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三类资本项目开放与我国金融安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直接投资账户开放、证券投资账户开放和其他投资账户开放都与我国金融安全具有关系,而且对于三类资本账户下资本流动的正向冲击,我国金融安全开始都有一个正向的回应,并且经过一定时期后开始逐渐转变;(2)从三类资本账户下资本流动的正向冲击反应来看,证券投资项目下的资本流动对金融安全影响的波动性最大;(3)在三类资本账户下资本流动的正向冲击之后,我国金融安全从正向响应转变为负向响应,说明从冲击之后的一定时期开始,三类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是具有负面影响的;(4)从脉冲响应函数图中可以看出,三类资本账户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冲击在一定时期之后都会出现稳定状态。在本文的最后部分为我国进一步实施资本账户开放提供政策建议。

胡亚楠[6](2019)在《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及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四十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对外开放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经验表明一般经常账户开放7年后会实现资本账户开放,如今离我国1996年实现经常账户开放已经过了22年,中国资本账户依然存在许多管制,甚至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中我国属于资本账户开放度较低的国家。有关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安排,由于没有一个严格的国际标准,需要根据各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特点而定。中国人民银行曾于2012年给出过相关建议:“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先开放长期后开放短期、先直接开放后开放间接、先开放机构后开放个人,分为短、中、长和未来4个阶段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并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自人民银行提出加快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建议后,引起了学界和政界的巨大反响。提出反对意见的专家认为当前并非开放资本账户的战略机遇期,一旦管制快速放松中国面临的外部冲击会大于外部机遇。当前中国经济处在新常态背景下,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而与此同时中国又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找到一条稳妥有序的资本账户开放路径,摘得开放红利的同时尽量减少经济波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国内外学者对于资本账户开放研究作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梳理了相关文献、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状况和跨境资本流动渠道。实证分析部分首先按照性质将跨境资本分为直接投资、股权投资和债务投资,并将国家分为中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使用系统GMM估计研究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考察国别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入初始条件建立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初始条件对开放资本账户成效的影响,研究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的同时解释产生国别差异的原因。然后按照资本流动的期限结构将跨境资本分为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采用TVP-SV-VAR模型分别考察不同期限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和产出增长四个部分的冲击。最后本文选择了四个开放资本账户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墨西哥、泰国、智利和韩国)做国际案例分析,为我国开放资本账户提供经验启示。本文研究发现:(1)我国的法律法规对资本账户依然有较多限制,因此不能说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度较高,虽然事实上各种类型的资本流动规模较大,但有的需要通过迂回的方法甚至是违法行为,法规层面和事实层面的这种差距反映出我国资本管制效力有限。(2)资本账户开放具有国别差异,高收入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应显着大于中低收入国家。并且跨境资本具有异质性,开放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开放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大于开放股权投资,开放债务投资的增长效应最小。(3)通过建立动态门槛模型,引入制度质量、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外开放度和金融发展5个初始条件指标,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一国初始条件较低时开放资本账户不利于经济增长,而当初始条件越过门槛值后,资本账户开放表现出积极的增长效应。结合跨境资本异质性和门槛效应,发现开放直接投资的门槛最低,经济效应最大;开放债务投资的门槛最高,经济效应最小;开放股权投资的门槛效应介于前两者之间。(4)我国制度质量、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外开放度和金融发展5个初始条件均越过最低门槛要求,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条件良好,处于开放资本账户的红利区间。(5)比较长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金融的影响来看,短期资本对汇率的影响并不确定,长期资本流入会让人民币短期内升值;短期资本流动会令货币供给增加,而FDI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并不确定;短期资本流入在当期会捧高股票价格但是随后也会让股价下跌,不利于股市的稳定,而长期资本流动与股价走势并没有很大关系;短期资本流入对增长的影响部分年份为正,部分年份为负,而FDI对增长的影响较为稳定,持续为正。(6)从经济金融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的角度来看,汇率升值可以长期吸引短期资本流入套汇,但是只能在短期内吸引FDI;货币供给增加可以长期吸引短期资本流入,但是只能在中、短期内吸引FDI;股价上涨在短期和中期会吸引短期资本流入,但是长期这种吸引力消失,08年“股灾”之后股价上涨对FDI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大;东道国经济增长是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提高的原因,但并不是吸引短期资本的原因。(7)从国际经验看,墨西哥因为初始条件没有达到门槛要求就过早开放资本账户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对比泰国和智利资本账户开放产生的不同效果说明了开放模式、资本流动管理和汇率制度的重要性;韩国加快开放资本账户时其特殊的财阀、汇率制度和来自美国的外部施压与我国当前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其资本账户开放的教训值得借鉴。最后,结合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和我国经济发展特点提出了对新时代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路径的思考以及相关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资本账户开放应该将全面完善初始条件作为开放的基础,开放路径应遵循积极渐进的开放模式和有序开放的原则。用资本账户开放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继续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积极建立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

叶辅靖,原倩[7](2019)在《我国金融开放的历程、现状、经验和未来方向》文中认为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金融开放体现出鲜明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运行特征。本文系统梳理金融开放的40年历程,探讨当前我国金融开放的新方位新起点,在总结金融开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的方针和对策。

孙显超[8](2019)在《外国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定价效率影响研究 ——基于信息效率和影响路径的视角》文中提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纵深发展,金融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跨越国界的基本表现,在国际收支资本金融账户中,分为资本项目的开放和金融项目的开放,资本项目开放领域表现的是FDI和OFDI行为,三十年来资本项目的开放,中国制造业及服务业等实体产业,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领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出现了实体产业的大发展。而金融项目的开放则比较晚,发生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金融项目开放中包括服务的开放和资金的开放,在金融资金项目开放的领域,在中国实施了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和合格的国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那么金融领域中资金的开放能否像资本项目开放一样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外力的促进作用?这一问题是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考虑到金融项目开放行为中存在QFII和QDII双向开放行为,为了更微观地研究该问题,本文以单边QFII的投资为对象来研究其对中国股票市场定价效率产生的影响、机理、路径及溢出效应。资本市场在服务实体产业、促进中国国企改革以及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建立一个有效率的资本市场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所迫切需要的一个任务,特别是在中国经济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大背景下,更需要资本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而资本市场建设过程中,资产定价是其核心内容,资产价格是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风向标,高效准确地资产定价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是投资功能和融资功能的前提条件。资本市场效率建设面临的约束是:市场的无摩擦、投资者理性、信息透明、投融资主体的诚信金融及健全的法律规制度。其中以投资者理性为代表的市场主体的优化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而投资学文献也在这个领域中多有研究,从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到集大成者的资本资产定价,再到尤金法玛的有效市场理论,都不同程度地考量了需求端的理性投资者行为,对于理性投资者的研究中,机构投资者是其典型的代表,本文的研究基于在金融开放视角下,从外国机构投资者角度进行研究,从需求端思考资本市场的效率建设有其重大意义,文章具体的研究要点如下:1.QFII:基于信息交易的价值投资者的假设验证。高效地资产定价,从需求端所要求的是市场存在大量的投资组合,所有投资组合都是最优的投资组合,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市场才能会形成竞争性的均衡。而最优的投资组合的构建,以及套利行为实现最优投资组合,都需要投资者足够理性,拥有较高的金融素养,外国机构投资者成长于成熟的资本市场,具备理性投资者所要求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及投资经验。但是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缺陷,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后是否会发挥其在成熟资本市场中应有作用呢?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外国机构投资者在中国不是单纯的市场参与者,从投资收益结果的反事实来看,QFII在中国是学习型的价值投资者,是适应中国资本市场套利的聪明型投资者,这样的研究结果,其根本机制在于外国机构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套利行为的出现,被动地要求中国政府进行积极地制度建设,以此来弥补漏洞,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的效率建设。2.外国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定价效率影响机理、路径。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对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影响,其机理和路径主要有二个:第一,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带来了资金,为市场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在提供流动性同时,通过市场的交易向市场传递了大量信息,特别是私有信息,因为有效率的股票市场,对资产价格信息含量具有较高要求,要求资产价格包含大量的信息,特别是股票特质性私有信息。第二,外国机构投资者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示范效应、人员流动、产业链平行和垂直关系)来推动市场参与主体优化,文章通过构建股票市场定价效率指标:股票价格同步性以及股票价格迟滞指标,用来测度股票市场定价效率,通过运用2005—2017年中国资本市场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的引入,确实能降低股票价格同步性和降低价格迟滞水平,而对样本进一步分组进行系列稳健性检验,也都验证了所研究结论。但是分组回归中也发现了在熊市行情中、在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中小创板块,QFII对股票市场定价效率要优于在牛市行情中、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主板市场。在运用混合截面回归同时,通过研究QFII与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指标、财务盈利能力指标进行回归检验,结果显示,QFII投资在市盈率越高的股票样本上,股票市场的定价效率也越高,而QFII投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的股票,股票定价效率越低。在QFII投资与政府制度建设为代表的融资融券指标交叉相乘回归中,实证发现QFII投资比例越高,是融资融券的股票样本,其定价效率也越高。在QFII与国内机构投资者交叉项目中,实证结果显示,其结果不稳定,也就说是目前QFII和国内机构投资者共同作用下,还不确定是否能够实现定价效率,但是在国内机构投资者和外国机构投资者间的VAR模型检验中,发现外国机构投资者的持仓确实影响到了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持仓,反之,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持仓并没显着地影响到外国机构投资者持仓。3.QFII投资行为与中国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非线性关系。文章对QFII投资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外国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关系,不是单调递增的,而是投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定价效率反而会下降,二者之间关系是非单调。经研究发现,其内在机理是:(1)外国机构投资者焦虑行为。外国机构投资者为了实现最大化利润,目前是全球资产配置,在初期,在中国资产配置比例占其全部资产比例较低,所以其对中国的资产配置关注度不高,具有较低的焦虑,中国资产配置只是其全球资产的基本仓位配置。但是随着在中国投资比例不断提高,QFII开始关注和焦虑,市场如果有一些异动,他们会进行积极主动地调整仓位,导致市场会出现大幅波动,市场非理性行为出现。(2)源于中国资本市场政府强制管制及制度建设的担忧,中国资本市场政府干预是其很重要的特征,政府干预市场,很多时候会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加之中国资本市场本身的缺陷,当一些未预期的政策出台,以及市场黑天鹅事件爆发时,QFII投资额度超过一定比例,会对之前的预期进行重大的修复,导致市场价值重估。因此市场价格会发生较大波动,市场定价效率下降。(3)基于信息经济学逆向选择下的搭便车行为。资本市场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实行相对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措施,选择的QFII都是有较为悠久经营历史、业绩发展良好、诚信度较高的外国投资机构,但是随着开放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推进,一些资质较差的外来投资机构也开始陆续上岸,这样市场良莠不齐,次优的外来投资者进入以后,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好的投资习惯和风格,加之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学习和模仿,导致市场定价效率会下降,另外,更多外来投资者进入以后,国内关注度提高,积极信息挖掘和价值判断的外来投资者就会被其他投资者进行搭便车,最终博弈的结果是,市场信息生产和价值挖掘的投资者减少,市场定价效率开始下降。文章通过2013—2017年的QFII持仓数据实证验证了外国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非线性。4.QFII影响中国股票市场的机制方面,除了信息机制和溢出效应以外,还通过声誉机制影响定价效率,这种声誉机制主要体现在被QFII投资者标的股票表现出的两种效应:动量机制和反转机制,在实证研究发现,外国机构投资者在中国更多时候是动量机制在起作用。基于本文的研究,得出结果,引入外国机构投资者能够通过资金流入与技术输入及声誉影响的方式实现国内资本市场定价效率,但是这种影响是具有非线性的。通过研究外国机构投资者对国内投资者关系发现,外国机构投资者对国内投资者的影响存在着短期的动量效应。因此文章建议通过引入外国机构投资者实现国内股票市场定价效率,但是外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比例要控制在一定的临界值之下,从而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周工[9](2017)在《资本账户开放、资本流向与金融风险》文中研究表明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与金融风险效应始终备受关注。由于资本账户开放下,资本相对匮乏国家能够获得跨境资本流入,进而弥补国内资本短缺不足,从而为经济增长增添动力。但屡次发生的金融危机无不警示着资本账户的经济增长效应并非理论所刻画那样完美,现实表明随着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扩大,通常带来的并非经济增长,而是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因此,不仅卢卡斯悖论再次引发关注,即资本流向为何不是从资本富裕国家流入资本匮乏国家,而是资本从资本匮乏国家流向资本富裕国家。而且,资本账户开放下,金融风险成为重要关注对象。总所周知,资本账户开放即意味着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管制的放松,使其能够自由流动而不受限制,因此,资本账户开放必然与资本自由流动联系紧密。关于资本账户开放对资本流动影响的研究颇为丰富,且研究视角多样。从金融风险角度分析资本账户开放效应的文献同样成果显着。通过梳理资本账户开放、资本流向以及金融风险相关文献发现,少有以资本流向为传导机制,分析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风险间的关系。因此,本文目的在于建立资本账户开放、资本流向与金融风险三者统一的分析框架,根据IMF公布的《汇兑限制与汇率安排》年报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表对于资本账户的分类,从直接投资流出与流入、证券投资流出与流入、其他投资流出与流入等角度,分析资本账户对各类资本不同流向的影响。通过结合资本账户开放影响资本流向的分析结果,以此进行金融风险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金融风险,学术界已有相对成熟完善的定义与分析架构。但不同于上述分析,由于本文从资本流向角度考察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风险的影响,通过对历次金融危机回顾发现,资本账户开放下金融危机的本质为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由于危机为风险的集中爆发阶段,且危机发生时期,鉴于仍有不少国家并未经历危机,为使研究结论更具一般性,本文使用银行风险与货币危机风险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因此,本文目的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分析资本账户开放如何影响资本流向。具体而言,资本账户开放是否是直接投资流入与流出的影响因素,如果是,资本账户开放是促进了直接投资流入还是促进了直接投资流出。这也为卢卡斯悖论提供部分理论解释。二是从资本流向角度,分析其与金融风险间的关系。由于金融风险被划分为货币危机风险与银行风险,因此,依次分析直接投资流向如何影响货币危机风险与银行风险,其他资本子项相类似。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首先通过分国家样本,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资本账户开放下资本流向情况。结果显示,不同类别资本子项在资本账户开放下流向有所不同,这为本文后续实证分析部分提供依据。接下来,本文从全球多国视角,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资本账户开放如何影响各类资本流向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模型自身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使用方法为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GMM)。在资本流向与金融风险部分,同样为避免内生性问题给实证分析结果造成偏差,使用GMM分别分析各类资本流向对货币危机风险与银行风险的影响。在以我国为单独分析对象时,研究方法为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方法,即从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角度分别分析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如何影响资本流向,以及资本流向对货币危机风险与银行风险的影响。以上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一)从直接投资流向指标来看,以流出为例,资本账户开放对其有显着影响,且影响方向为正;以流入为例,资本账户开放对其的影响同样为显着正相关,对比两者系数大小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对直接投资流出的影响大于对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因此,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提高将使直接投资净流出。第二,从证券投资流向指标来看,以流出为例,资本账户开放对其有显着影响,且系数为负;以流入为例,资本账户开放与证券投资流入显着正相关。因此,结合流出及流入系数正负可得,资本账户开放与证券投资流入正相关,即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提高将使证券投资净流入。第三,从其他投资流向指标来看,以流出为例,资本账户开放对其无显着影响;以流入为例,资本账户开放显着正向影响其他投资流入,即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提高将使其他投资净流入。需要指出的是,资本账户开放对衍生品投资及总投资流向(流出与流入)的影响均不显着,表明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提高对衍生品投资流向与总投资流向无显着影响。各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显示,由于本文在实证分析部分,将资本流向划分为总资本流向、直接投资流向、证券投资流向、衍生品投资流向以及其他投资流向五大类,并以此分别构建模型进行分析,因此,在控制变量显着性与系数大小方面,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汇率与利率水平影响总资本流向;经济增长水平、通货膨胀水平、实际汇率以及国家制度质量影响直接投资流向;汇率、利率水平、制度质量以及金融发展程度影响证券投资流向;通货膨胀水平、汇率、利率以及制度质量影响衍生品投资流向;汇率、利率以及金融发展程度影响其他投资流向。(二)资本流向显着影响货币危机风险。具体来看,直接投资流出、证券投资流入均加剧了货币危机风险,通过对比两者影响程度大小而言,直接投资流出对货币危机风险的影响程度高于证券投资流入对其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其他投资流向对货币危机风险无显着影响。资本流向显着影响银行稳健性。具体而言,直接投资流出、证券投资流入均增加了银行风险。通过对比影响系数大小发现,证券投资流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高于直接投资流出对其的影响。与其他投资流向对货币危机风险的影响显着性程度相似,其他投资流向对银行风险同样无显着影响。从货币危机风险与银行风险模型各控制变量显着性结果来看,保持较高速经济增长水平,对于降低货币危机风险与银行风险均有积极作用。此外,提高本国贸易开放程度同样有利于降低货币危机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货币危机风险与美国利率水平联系紧密,因此一国需要关注美国利率走势及其对本国货币危机风险的影响。(三)来自我国的经验证据显示,资本账户开放对资本流向有显着影响,且资本流向与金融风险显着相关。流向方面,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为例。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入、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中美名义利差、我国经济增长、我国金融深化程度这5个变量相互间存在协整关系,这表明上述5个变量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度是我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格兰杰原因,中美名义利差在显着水平为10%上是我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格兰杰原因;我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分别与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深化程度在显着水平为1%上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预测方差分解结果显示,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入的影响占比较大。以我国证券投资流向为例。协整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中美名义利差、我国经济增长、我国金融深化程度这5个变量相互间存在协整关系,这表明上述5个变量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国内金融深化程度的格兰杰原因,而本文重点考察的国内资本账户开放度无法在10%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这表明我国对跨境资本进出入国内证券市场仍保有一定程度管制;预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度对我国证券投资投资净流入的影响程度小于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入的影响。以我国贸易信贷流向为例。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贸易信贷净流入、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中美名义利差、我国经济增长、我国金融深化程度这5个变量相互间存在协整关系,这表明上述5个变量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度是我国贸易信贷净流入的格兰杰原因,我国贸易信贷净流入分别与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深化程度在显着水平为5%上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预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对外直接投资流向、证券投资流向以及金融信贷流向而言,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度对国内贸易信贷净流入的影响程度最高。以我国金融信贷流向为例。尽管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信贷净流入、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中美名义利差、我国经济增长、我国金融深化程度这5个变量相互间存在协整关系,但上述各变量间均无法在10%的显着水平下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这一方面表明我国金融信贷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另一方面显示我国金融信贷流动受国内资本账户开放度影响不显着。(四)资本流向显着影响我国金融风险。其一,直接投资净流出与资本账户开放的交互项以及直接投资净流出均加大了货币危机风险。另外,在不包含交互项的情况下,直接投资净流出对货币危机风险无显着影响。这表明从资本流向角度考察资本账户开放下货币危机风险具有合理性。其二,证券投资净流入与资本账户开放的交互项以及证券投资净流入均加大货币危机风险。另外,在不包含交互项的情况下,证券投资净流入仍显着影响货币危机风险,使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因此,需要重视证券投资净流入量加大给我国带来的货币危机风险。其三,直接投资净流出与资本账户开放交互项以及直接投资净流出均提高了我国银行风险。此外,在包含交互项的情况下,资本账户开放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显着为负。这与多数学者认为银行风险不会因直接投资流量及流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结论不相一致。由此可知,直接投资流向已成为我国考虑银行风险时的重要因素。其四,证券投资净流入对我国银行风险有显着影响。无论是包含交互项的方程还是不包含交互项的回归方程,其结论均显示证券投资净流入均会加剧我国银行风险。综上所述,本文的核心观点与结论为:资本账户开放对不同资本子项流向的影响有所不同,无论跨国面板数据模型还是来自我国的经验证据,均一直显示,资本账户开放将导致直接投资净流出,证券投资净流入。此外,从以货币危机风险与银行风险角度考量,直接投资净流出与证券投资净流入均加大了银行风险与货币危机风险,且从资本流向角度分析资本账户下的金融风险更具合理性。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工作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历史演进视角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流向影响的异同。过去关于国际资本流向问题的研究一般侧重于资本流动影响因素角度,且缺少资本账户开放对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流向影响的横向比较。事实上,由于发达国家资本账户开放所带来的资本流向问题与资本账户开放风险联系甚为紧密。因此,本文全面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流向影响的异同,结果显示,在资本账户开放条件下,不同资本子项在不同类别经济体内表现出不同的流动方向。第二,关于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少有以资本流向为分析视角,且从全球角度分析更不多见。本文从多国角度,在区分资本类型前提下,实证分析资本账户开放如何影响资本流向。具体而言,资本账户开放如何影响直接投资流向、证券投资流向、其他投资流向以及金融衍生品投资流向。此外,本文在全球分析视角的基础上,对我国资本流向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论证。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资本流向,分别对银行风险与货币危机风险展开论述分析。这使得资本账户开放、资本流向与风险成为有机整体,对于梳理资本账户开放风险将更为细致与准确。

金林[10](2017)在《产业集聚与融合中的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研究》文中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和环境条件,还需要良好的融资环境,即发展的资金问题。依据我国金融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产业融资有政府投资、银行贷款、股权发放等几种方式。其中,上市融资以其快速获得资金的方式,增加公司资产净值,扩展经营规模等融资优势受到了不少文化企业的关注。从宏观层面而言,健全文化企业上市的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各方资本来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十分有益。因此,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也成为近年来文化投融资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分类》的分类标准,在境内外上市企业中筛选出上海市文化类上市企业,对其基本情况、发展背景、主要特点、资本构成、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与互联网技术和创意设计相关等产业门类,且发展现状良好。基于此,结合文化企业上市的优点,本文试图阐明上海文化类上市公司、文化资源以及金融资本所构建的良性圈层结构,有助于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另外,研究结果也显示,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有着产业集聚与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文化类上市公司的选题背景与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文化产业与文化类上市公司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文上海文化类上市公司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同时对具体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论文思路予以说明。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文化产业的融资途径和文化类上市公司的分类。首先,当前的文化企业可以通过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证券市场等主要渠道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其中,银行贷款和上市融资是较为普遍的两种融资方式,前者需要有资产抵押的条件,而后者本文所推崇的融资方式。其次,对比了中国证监会当前施行的分类标准和依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分类标准,发现依照后者的分类能够更为全面的反应文化上市企业,因而依据后者选定本文研究的文化类上市公司的范围和标准。第三,依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对上海市文化类企业进行了筛选。第三章,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的结构分析。主要从当前上海文化类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出发,从上市时间、所有制形式、产业分类、财务与盈利状况等方面进行归纳描述,并据此总结出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的发展特点。最后,进一步探讨与归纳出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与上海现有的文化资产、文化产业的结构关系,期望建立一个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生态圈层,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之一。第四章,论述了影响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发展布局的五重因素。以共时性和历史性的研究思路对影响上海文化类上市公司的五点要素进行重点讨论,即我国长久以来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转型与改革的经济体制、技术革新带来的文化产业升级、人口结构与消费市场的变化以及上海的区域转型。第五章,结合以上论述,对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空间集聚与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基于对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的现状、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从上市公司的量化数据中得出,上海文化类上市公司当前发展体现了上海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与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文化类上市企业既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于上海区域内集聚,又是文化产业与现代金融服务业相结合,因而符合这两种主要趋势。

二、证券市场开放利弊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证券市场开放利弊谈(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账户开放指数
        1.2.2 资本账户开放学术观点的动态变化
        1.2.3 有条件肯定观点的内容展开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探究
    2.1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
        2.1.1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资本
        2.1.2 国际投资理论与资本账户开放
        2.1.3 资本账户开放的正向效应
    2.2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风险
        2.2.1 金融风险的构成
        2.2.2 资本账户开放的负向效应
    2.3 小结: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国际经验
    3.1 全球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3.1.1 两种结局的原因
        3.1.2 不同路径的原因
    3.2 资本账户开放的典型案例
        3.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倡导者与受益者:美国
        3.2.2 发达国家的渐进资本账户开放:德国
        3.2.3 外部压力下放弃渐进开放的后果:日本
        3.2.4 “拉动因素”缺失与长期资本依赖的教训:拉美三国
        3.2.5 对抗“三元悖论”的失败教训:泰国
        3.2.6 典型案例的启示
    3.3 资本账户开放与全球资本流向情况
        3.3.1 资本账户开放子项目的资本流动方向
        3.3.2 赶超成功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流向
第4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合意外部条件
    4.1 美元周期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4.1.1 美元霸权的世界影响
        4.1.2 美元“含金量”变化与资本账户开放时机
    4.2 全球经济周期下的资本账户开放
        4.2.1 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
        4.2.2 全球经济、金融周期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4.3 逆全球化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外部压力
        4.3.1 逆全球化环境的形成
        4.3.2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核心外部压力
第5章 资本账户开放要求的验证
    5.1 经济增长与资本账户开放
        5.1.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5.1.2 实证结果分析
    5.2 稳健性检验
        5.2.1 计量方法的改变
        5.2.2 资本账户开放指数的改变
    5.3 拓展研究
        5.3.1 “拉动因素”的门槛效应考量
        5.3.2 外部“推动因素”对资本账户开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6章 中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选择
    6.1 中国积极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内部逻辑
        6.1.1 中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6.1.2 中国资本账户结构与变化
        6.1.3 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
    6.2 中国实际情况与资本账户内、外部要求的对比
        6.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内部条件与现实的对比
        6.2.2 资本账户合意的外部环境与现实的对比
    6.3 “三元悖论”的中国思考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7.1.1 保持资本账户开放整体渐进
        7.1.2 时机和环境的合意是适当加速的动力
        7.1.3 资本账户开放国际合作方式的思考
    7.2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2)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1、资本账户开放
        2、金融发展
        3、金融稳定
        4、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的关系
        5、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与资本账户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六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第七节 文章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金融开放的度量
        2、金融开放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路径
        3、金融开放的经济绩效条件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资本账户开放的度量
        2、资本账户开放促进经济增长
        3、资本账户开放不利于经济增长
        4、资本账户开放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绩效条件
    第三节 金融业开放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金融业开放的度量
        2、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3、对本土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4、对东道国制度建设的影响
    第四节 金融开放与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
        1、金融发展的测度
        2、金融深度的测度
        3、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金融开放与金融稳定的相关研究
        1、金融稳定指标的测度
        2、金融安全的测度
        3、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4、金融业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第六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演变、措施及实施效果
    第一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政策的历史回顾
        1、二十世纪末:开启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2、二十一世纪初期:政策试点与加速
        3、“后危机”时代:加速推进对外开放步伐
    第二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分类及其相应效果
        1、一级市场的开放措施
        2、二级市场的开放措施
        3、资本市场相关服务业的开放措施
    第三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未来展望
        1、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2、加快投资开放便利
        3、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宏观层面
        1、资本账户开放的测度
        2、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选择
        3、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公司层面
        1、事件研究法
        2、事件选择
        3、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4、融资约束——企业融资能力与金融信贷渠道的衡量
        5、控制变量的选择
        6、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层面
        1、构建金融稳定的衡量指标
        2、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资本开放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股票市场层面
        1、构建股票市场压力指数
        2、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资本开放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外汇市场层面
        1、构建外汇市场压力指数
        2、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本账户开放方案
    第二节 构建金融开放成熟度评估系统
    第三节 加强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
    附录 B:AREAER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外汇安排与管制框架(节选)
    附录 C:IMF的金融稳健指数构成
    附件 D: 计算融资约束所用到的各项指标说明
    附录 E:融资约束指标的计算方法
    附录 F: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管制政策汇总(2011-2018)
    附录 G:IMF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3)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资本账户开放及跨境资本流动相关概念
        1.2.1 资本账户开放相关概念
        1.2.2 跨境资本流动相关概念
    1.3 研究内容和本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本文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
    2.1 资本账户开放的理论基础
        2.1.1 金融抑制理论
        2.1.2 金融自由化理论
    2.2 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
        2.2.1 传统利率和汇率决定理论
        2.2.2 现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与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
    2.3 本章结语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国际比较和指标测算
    3.1 新兴市场国家开放经验及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3.1.1 新兴市场国家开放经验
        3.1.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3.2 资本账户开放度测算
        3.2.1 资本账户开放度测算研究综述
        3.2.2 中国实际资本账户开放度测量
        3.2.3 数据选取与趋势分析
    3.3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国际经验和效果评估
        3.3.1 部分国家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实例
        3.3.2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效果评估
    3.4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
        3.4.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的文献述评
        3.4.2 跨境资本流动实际测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和汇率选择
    4.1 中国汇率制度变化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
        4.1.1 中国汇率制度变化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4.1.2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
    4.2 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与汇率选择的文献进展
        4.2.1 “三元困境”与“二元困境”的争论
        4.2.2 资本账户开放次序的讨论
        4.2.3 基于IS-LM模型的理论推演
    4.3 MI-TVP-SV-VAR模型、数据选取和参数估计结果
        4.3.1 MI-TVP-SV-VAR模型简述
        4.3.2 MCMC算法及脉冲响应函数
        4.3.3 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4.4 基于MI-TVP-SV-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4.4.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4.4.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汇率的影响
        4.4.3 货币政策与汇率选择的联动效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应分析
    5.1 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研究进展
        5.1.1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5.1.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5.1.3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
    5.2 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
        5.2.1 直接投资开放的影响
        5.2.2 非直接投资开放的影响
    5.3 LT-TVPVAR模型构建、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5.3.1 LT-TVPVAR模型基本结构
        5.3.2 模型估计和抽样过程
        5.3.3 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5.4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5.4.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时变影响
        5.4.2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时变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
    6.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
    6.2 短期资本流动多因素冲击的理论推演
    6.3 TVP-SV-VAR模型、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6.3.1 TVP-SV-VAR模型建模机理
        6.3.2 TVP-SV-VAR模型参数估计过程
        6.3.3 数据选取与处理
    6.4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
        6.4.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汇率冲击
        6.4.2 短期资本流动的利率冲击
        6.4.3 短期资本流动的资产价格冲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
    7.1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研究脉络
        7.1.1 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的研究进展
        7.1.2 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波动的研究进展
    7.2 金融稳定状态指数测算的文献述评
    7.3 TVP-FAVAR模型、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7.3.1 TVP-FAVAR模型简述
        7.3.2 TVP-FAVAR模型估计
        7.3.3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中国金融稳定指数态势
    7.4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动态分析
        7.4.1 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动态
        7.4.2 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动态
        7.4.3 跨境资本流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动态
    7.5 本章小结
结论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混合所有制的研究未将解决劳资关系作为重点
        二、员工持股有助于解决混合所有制发展中的劳资关系问题
        三、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章节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研究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不足
第一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理论建构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内涵
        二、员工持股的内涵及性质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内涵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双因素”理论
        四、分享经济理论
        五、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节 相关理论分析
        一、对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二、对“双因素”理论和分享经济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三、对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应以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为指导
    第四节 以员工持股为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理论建构
        一、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理论假设
        二、基本推论:员工持股应当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点
第二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历程及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员工持股的出现
        二、员工持股的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4年)
        三、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初步结合阶段(1994-2002)
        四、针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阶段(2002-2013)
        五、明确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重启员工持股阶段(2013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的曲折性及发展中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的曲折性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中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第三章 员工持股与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治理问题
        一、解决国企所有者缺位问题是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的逻辑起点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仍面临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制度定型需要解决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第二节 员工持股是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现代治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一、员工持股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产权多元化的重要实现形式
        二、员工持股可以有效解决混合所有制企业委托代理问题
        三、我国以员工持股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成功案例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实现企业治理的激励相容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企业治理的激励相容问题
        二、聚焦建立有效委托代理关系,以员工持股实现企业治理的激励相容
第四章 员工持股与发展创新型企业
    第一节 创新型企业内涵及我国创新型企业发展现状
        一、创新型企业内涵
        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创新型企业的缺乏
    第二节 我国创新型企业缺乏的重要原因
        一、企业家精神缺乏
        二、工匠精神缺乏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促进创新型企业形成
        一、以员工持股激励企业家精神形成
        二、以员工持股激励工匠精神形成
        三、以员工持股激励科技人员提升创新能力
第五章 员工持股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一节 资本短缺时代劳动者难以分享企业利润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过低
        一、资本短缺时代与劳动报酬比重偏低
        二、劳动报酬低转化为劳动者财产性收入比重低
        三、劳动者报酬偏低导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过低
    第二节 资本过剩时代劳动者分享利润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
        一、我国进入资本相对过剩时代和劳动力短缺时代
        二、人力资本日益成为劳动者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源泉
        三、员工持股成为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一、以员工持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可行性
        二、员工持股优于简单的工资上涨和福利国家模式
        三、员工持股有利于打造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
        四、员工持股有利于形成劳资利益共同体
第六章 员工持股与宏观经济稳定
    第一节 宏观经济稳定需要有活力的微观基础
        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失灵
        二、宏观经济稳定需要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第二节 员工持股与形成消费拉动的内生增长模式
        一、我国需要形成消费拉动的内生增长模式
        二、以员工持股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发挥消费生力军和主力军的作用
        三、以员工持股稳定国内投资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推动新经济发展
        一、新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员工持股有利于促进新经济发展
        三、在新经济领域广泛推动员工持股
    第四节 以员工持股解决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就业问题
        一、传统工资制与失业问题
        二、以员工持股实现利润分享制
        三、构建员工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第七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现状、难点问题及阻碍因素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现状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历经反复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进一步发展任重道远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的难点问题
        一、持股对象范围的确定
        二、员工持股比例的确定
        三、持股员工的资金来源
        四、员工持股模式的确定
        五、持股平台问题
    第三节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阻碍因素
        一、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员工持股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体制障碍
        三、内部人控制问题
        四、我国员工持股相关立法的限制
        五、我国目前还缺乏相关的财税政策对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和员工进行激励
第八章 员工持股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一、美国员工持股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二、美国员工持股的特点
    第二节 英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一、英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二、英国员工持股的特点
    第三节 法国员工持股制的兴起和发展
        一、法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二、法国员工持股的特点
    第四节 日本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一、日本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二、日本员工持股制度的特点
    第五节 发达国家员工持股的启示
        一、政府对员工持股计划的重视
        二、制订完善的立法来推行员工持股
        三、利用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
        四、支持第三方金融机构介入员工持股
        五、实施普惠式的员工持股
        六、采取多种形式的员工持股计划模式
第九章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原则及建议
    第一节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原则
        一、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上升到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高度
        二、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与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相联系
        三、加强顶层设计,使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有序开展
        四、在法律的激励、引导和规范下有序开展
        五、从企业实际出发开展员工持股
    第二节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员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和完善员工持股的相关立法
        三、允许第三方金融机构参与员工持股计划
        四、对员工持股参与方提供财税政策支持
        五、探索多样化的员工持股模式
        六、逐步扩大员工持股对象及企业的范围
参考文献
后记

(5)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相关概念
        (一)资本账户
        (二)金融安全
    四、研究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机制
    一、直接投资项目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二、证券投资项目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三、其他投资项目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第三章 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及跨境资本流动情况的分析
    一、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与现状
        (一)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
        (二)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现状
    二、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情况的分析
        (一)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总量特征
        (二)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结构
    三、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安全影响的具体体现
        (一)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
        (二)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资产价格的影响
        (三)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的度量
    二、金融安全的衡量
        (一)金融安全指数测算的指标选取
        (二)主成分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ADF单位根检验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脉冲响应分析
    四、实证结论
第五章 防范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安全负面影响的政策建议
    一、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的次序选择
        (一)从金融改革的整体上选择资本账户开放的次序
        (二)从资本账户内部中选择资本账户开放的次序
    二、构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体系
        (一)不同类型资本账户下资本流动的监管
        (二)完善跨境资本流动预警指标体系
    三、化解影响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金融风险
        (一)化解我国非金融企业的债务风险
        (二)化解我国房地产领域的风险
        (三)化解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风险
    四、完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一)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完善汇率市场化改革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机制分析
        1.3.2 实证分析
        1.3.3 案例分析
        1.3.4 理论分析与政策分析相结合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
        1.6.2 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管制
        2.1.1 资本账户开放的定义
        2.1.2 对开放资本账户的质疑
        2.1.3 资本管制成本
    2.2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
        2.2.1 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2.2 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研究
    2.3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波动
        2.3.1 资本账户开放与宏观经济波动
        2.3.2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波动
        2.3.3 长期直接投资与经济波动
    2.4 资本账户开放路径研究
        2.4.1 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4.2 资本账户开放路径
        2.4.3 资本流动管理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3.1 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3.1.1 第一阶段(1978-1996年)
        3.1.2 第二阶段(1997—2000年)
        3.1.3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
    3.2 资本账户开放现状
    3.3 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跨境资本流动渠道与规模
        3.3.1 直接投资
        3.3.2 证券投资
        3.3.3 其他投资
        3.3.4 通过经常账户
        3.3.5 通过其他渠道
第四章 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
    4.1 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的国别差异
        4.1.1 基础理论和模型
        4.1.2 计量模型
        4.1.3 变量说明
        4.1.4 资本账户开放度说明
        4.1.5 实证分析
    4.2 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研究
        4.2.1 动态面板门槛模型
        4.2.2 实证分析
    4.3 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进一步研究
        4.3.1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基本面
        4.3.2 门槛效应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期限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波动
    5.1 资本流动引起经济波动的理论模型
        5.1.1 资本流动开放环境下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BP模型
        5.1.2 资本流动开放环境下的经济政策影响分析
    5.2 短期资本流动对经济冲击的理论分析
        5.2.1 期跨境资本流动与汇率波动的机制分析
        5.2.2 短期资本流动与货币供给波动的机制分析
        5.2.3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股价波动的机制分析
        5.2.4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产出波动的机制分析
    5.3 短期资本流动对经济冲击的实证分析
        5.3.1 模型设定
        5.3.2 数据说明
        5.3.3 实证结果
    5.4 长期资本流动对经济冲击的理论分析
        5.4.1 直接投资引起汇率波动的机制分析
        5.4.2 直接投资引起国际收支波动的机制分析
        5.4.3 直接投资引起产出波动的机制分析
    5.5 长期资本流动对经济冲击的实证分析
        5.5.1 参数估计结果
        5.5.2 不同时点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
        5.5.3 不同提前期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
    5.6 不同期限资本流动对经济冲击的比较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际案例分析
    6.1 未达门槛就开放的教训:墨西哥
        6.1.1 政局动荡
        6.1.2 贫富差距巨大
        6.1.3 贸易赤字
        6.1.4 国内储蓄低
        6.1.5 外汇储备难以维持汇率
        6.1.6 引资结构不合理
        6.1.7 墨西哥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6.2 激进开放模式的失败经验:泰国
        6.2.1 开放的历程
        6.2.2 金融市场改革
        6.2.3 金融危机的爆发
    6.3 激进失败转向渐近成功模式:智利
        6.3.1 激进模式阶段:1974至1982年
        6.3.2 债务危机、资本管制阶段:1982-1984年
        6.3.3 渐进模式阶段:1985至1997年
    6.4 泰国和智利的开放经验的对比及对中国的启示
    6.5 资本流动管理的失败经验:韩国
        6.5.1 渐进模式阶段:1981年至1992年
        6.5.2 激进模式阶段:1993年至1997年
        6.5.3 危机前失败的资本流动管理
        6.5.4 危机后的金融改革
        6.5.5 韩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选择
        7.2.1 将全面完善初始条件作为开放的基础
        7.2.2 坚持积极的渐进开放模式
        7.2.3 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
    7.3 新时代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建议
        7.3.1 用资本账户开放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7.3.2 继续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发展
        7.3.3 积极建立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
参考文献
后记

(7)我国金融开放的历程、现状、经验和未来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金融开放的发展历程
    (一) 1978-1993年:尝试阶段
        1.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2. 金融业开放。
    (二) 1994-2001年:扩展阶段
        1.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2. 金融业开放。
    (三) “入世”至今:常态化阶段
        1.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2. 金融业双向开放。
二、我国金融开放的发展现状
    (一) 金融服务业双向开放
        1. 银行业。
        2. 证券业。
        3. 保险业。
    (二) 资本账户开放
        1. 直接投资与不动产。
        2. 证券投资。
        3. 对外债权与债务。
        4. 个人交易。
    (三) 人民币国际化
三、我国金融开放的经验总结
    (一) 协调有序推进各领域开放, 稳步推动资本账户开放
    (二) 依托有效开放平台, 由点及面推进渐进式金融开放
    (三)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目标, 充分发挥金融开放的增长促进作用
    (四) 夯实国内经济金融基础, 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四、新时代的金融开放

(8)外国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定价效率影响研究 ——基于信息效率和影响路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推导演绎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3.3 统计及计量实证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预期研究成果
        1.5.1 理论价值
        1.5.2 实际应用价
    1.6 研究的不足和解决的途径
        1.6.1 .理论模型使用方面
        1.6.2 数据的可得性方面
2.文献综述
    2.1 经典资产定价文献
        2.1.1 资产组合理论
        2.1.2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
        2.1.3 套利定价理论
        2.1.4 有效市场理论
    2.2 定价效率:从理论到方法
        2.2.1 定价效率理论研究文献
        2.2.2 从资产定价到R2定价效率研究文献
        2.2.3 股票定价效率影响的文献
    2.3 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相关研究文献
        2.3.1 中国引入QFII制度的认识
        2.3.2 QFII投资选择偏好文献
        2.3.3 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与股票市场价格
        2.3.4 QFII对股票市场定价效率影响文献
        2.3.5 机构投资者角度研究定价效率为什么是QFII?
    2.4 本章小结
3.外国机构投资者制度建设、投资现状及经验分析
    3.1 QFII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介绍
        3.1.1 《暂行办法》文件
        3.1.2 《管理办法》文件
        3.1.3 《外汇管理规定》文件
    3.2 外国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股票市场的现状分析
        3.2.1 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建设的现状分析
        3.2.2 外国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股票的一般分析
        3.2.3 外国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的总量特征
        3.2.4 外国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的结构特征
    3.3 新兴国家金融市场引入外来机构投资者的经验分析
        3.3.1 台湾证券市场
        3.3.2 韩国证券市场开放
        3.3.3 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经验
        3.3.4 新兴经济体国家引入国外投资者的经验总结
    3.4 本章小结
4.外国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定价效率影响机制研究
    4.1 信息机制、投资者异质性与股票市场定价效率
        4.1.1 信息交易与股票定价效率
        4.1.2 投资者异质性的均衡研究
    4.2 基于动量机制和反转机制下的股价同步性的影响机制
        4.2.1 投资者理性预期模型
        4.2.2 外国机构投资者反应具有偏差下的模型
    4.3 外国机构投资者与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非线性机制研究
        4.3.1 外国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
        4.3.2 资产组合权重与外国机构投资者焦虑
        4.3.3 搭便车与逆向选择:Grossman—Stiglitz悖论
    4.4 影响路径研究
        4.4.1 基于市场参与主体的研究路径
        4.4.2 影响市场参与者路径的机制研究
    4.5 本章小结
5.外国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A股市场——信息交易的价值投资者?
    5.1 引言
    5.2 研究设计
        5.2.1 QFII基于信息交易的理论逻辑
        5.2.2 QFII基于价值信息交易的现实基础
        5.2.3 模型扩展:QFII基于市场信息还是个股私有信息进行证券交易?
    5.3 实证模型、变量及数据
        5.3.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5.3.2 样本选择和数据描述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基准回归
        5.4.2 基于股票市场行情周期进行分组回归
        5.4.3 基于企业性质实证检验
        5.4.4 基于双融、国内机构投资者与QFII相互影响机制下的回归
    5.5 本章小结
6.QFII投资对股票市场定价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基于信息含量和信息反应的视角
    6.1 引言
    6.2 研究假说
    6.3 模型、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6.3.1 模型
        6.3.2 变量选择
        6.3.3 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6.4 回归结果分析
        6.4.1 基于全样本基准回归
        6.4.2 基于股票市场行情周期分类回归
        6.4.3 基于不同性质的企业回归
        6.4.4 基于市场不同层次分类回归
    6.5 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检验
        6.5.1 混合截面数据结构下稳健性检验
        6.5.2 基于平衡面板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6.6 内生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外国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定价效率影响路径的实证检验
    7.1 引言
    7.2 数据、模型及描述性统计
        7.2.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7.2.2 模型设定
    7.3 QFII投资、上市公司主体优化与股票市场定价效率
        7.3.1 研究假说
        7.3.2 实证分析
    7.4 QFII投资、国内机构投资者持仓与股票定价效率
        7.4.1 研究假说
        7.4.2 实证分析结果
        7.4.3 QFII投资、国内机构投资持仓之间的VAR模型分析
    7.5 外国机构投资者、双融机制与股票市场定价效率
        7.5.1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概说
        7.5.2 实证分析
    7.6 QFII持仓、声誉机制与股票价格同步性
        7.6.1 外国机构投资者、声誉机制与股票市场定价效率
        7.6.2 机构投资者投资与市场反应: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检验
    7.7 本章小结
8.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第4章1.5期下动量及反转模型推导
    附录2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规定(2018.6.10)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论文、课题)

(9)资本账户开放、资本流向与金融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说明
        1.3.1 资本账户开放
        1.3.2 资本流向
        1.3.3 金融风险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风险的影响
        2.1.1 资本账户开放的度量
        2.1.2 金融风险的度量
        2.1.3 资本账户开放下金融风险研究
    2.2 资本流向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
        2.2.1 资本流向研究
        2.2.2 资本流向与金融风险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向的特征与事实
    3.1 历史回顾
        3.1.1 不同做法
        3.1.2 比较分析
    3.2 典型事实
        3.2.1 全球主要经济体资本流向
        3.2.2 全球资本账户自由化进程
    3.3 全球资本流向规模、波动与构成
        3.3.1 资本流向的规模与波动
        3.3.2 资本净流入(流出)
        3.3.3 跨境资本流入构成
        3.3.4 跨境资本流出构成
第4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资本流向影响的研究
    4.1 数据介绍与变量选取
        4.1.1 数据介绍
        4.1.2 变量选取及定义
    4.2 资本账户开放对资本流向影响的研究
        4.2.1 资本账户开放对总资本流向的影响
        4.2.2 资本账户开放对直接投资流向的影响
        4.2.3 资本账户开放对证券投资流向的影响
        4.2.4 资本账户开放对衍生品投资流向的影响
        4.2.5 资本账户开放对其他投资流向的影响
    4.3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资本流向对金融风险影响的研究
    5.1 资本流向对货币危机风险的影响
        5.1.1 数据介绍与变量选取
        5.1.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2 资本流向对银行体系风险的影响
        5.2.1 数据变量与变量选取
        5.2.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 理论解释
        5.3.1 资本流向对货币危机风险的影响
        5.3.2 资本流向对银行体系风险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资本账户开放、资本流向及金融风险——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6.1 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分析
        6.1.1 我国资本账户开放阶段
        6.1.2 我国资本流向变化情况
    6.2 资本账户开放对资本流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6.2.2 实证结果分析
    6.3 资本账户开放视角下资本流向与金融风险
        6.3.1 模型设定与待检验假设
        6.3.2 分析方法及数据准备
        6.3.3 实证分析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成果
致谢

(10)产业集聚与融合中的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上海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文献研究
        二、关于文化类上市公司的文献研究
        三、关于资本结构与投资行为的文献研究
        四、关于产业集聚与融合的文献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
        一、主要研究方法与理论
        二、研究思路框架
第二章 文化类上市公司的理论界定与辨析
    第一节 文化产业主要的融资方式
        一、我国文化投融资的主要方式
        二、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的意义
    第二节 文化类上市公司的分类选取
        一、依据证监会标准分类及其局限
        二、依据国家统计局标准的分类及优点
第三章 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
        一、公司数量随时间变化而波动增长
        二、企业股权性质多样
        三、行业分布中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占较大比重
        四、文化生产活动分布较广
        五、企业利润呈波动增长
        六、盈利能力与投资效益整体较好
    第三节 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的发展特点
    第四节 文化资本、文化产业与文化类上市公司的共生结构
        一、上海市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布局
        二、上海市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关系
        三、文化类上市公司与文化资本、文化参与者的共生圈层结构
第四章 影响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发展的五重因素
    第一节 对外开放政策与上海文化产业的历史积淀
    第二节 上海经济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思路的转变
    第三节 技术发展革新与文化类上市公司结构升级
    第四节 人口结构变化与文化消费群体扩大
    第五节 区域城市转型与文化企业的聚集
第五章 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的空间集聚与产业融合趋势
    第一节 上海文化类上市公司发展的两种主要趋势
    第二节 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的分散与集聚
        一、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集聚的两种类型
        二、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的分散与集聚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 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产业融合趋势的案例分析
        一、主要分析要素的选取
        二、发展趋势案例的选择
        三、对案例东方明珠(600637.Sh)的具体分析
        四、案例分析小结
    第四节 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发展的不足之处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二、三层)
    附录2 上海市境内A股上市的文化企业数据附表
    附录3 上海市境外文化类上市的基本情况附表
后记

四、证券市场开放利弊谈(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D]. 徐征. 吉林大学, 2020(08)
  • [2]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D]. 王运金.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3]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D]. 李博瑞. 吉林大学, 2020(08)
  • [4]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论[D]. 罗丽娟.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研究[D]. 王连宫.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6]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及路径研究[D]. 胡亚楠.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0)
  • [7]我国金融开放的历程、现状、经验和未来方向[J]. 叶辅靖,原倩. 宏观经济管理, 2019(01)
  • [8]外国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定价效率影响研究 ——基于信息效率和影响路径的视角[D]. 孙显超. 西南财经大学, 2019
  • [9]资本账户开放、资本流向与金融风险[D]. 周工.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8)
  • [10]产业集聚与融合中的上海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研究[D]. 金林.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11)

标签:;  ;  ;  ;  ;  

论证券市场开放的利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