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早期外周血白细胞的临床意义

急性脑卒中早期外周血白细胞的临床意义

一、急性脑卒中早期外周血白细胞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毛三英[1](2021)在《中性粒细胞-白蛋白比值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白蛋白比值(NAR)、中性粒细胞及白蛋白在健康对照组、不同梗死程度患者中的差异,以及在判定病情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且发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4例,以及同期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群57例对照组。登记临床资料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有无冠心病史、房颤病史、高血压及糖尿病史、有无吸烟、饮酒史及入院时NIHSS评分,根据NIHSS评分将疾病组分为三组(轻度、中度及重度脑梗死),分析NAR、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白蛋白在对照组及脑梗死患者中有无差异,并探讨上述指标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联价值。结果:(1)NAR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对照组、轻度脑梗死、中度脑梗死、重度脑梗死患者中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白蛋白的血清学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R、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2分别为0.3987、0.4234,p<0.0001),白蛋白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2=0.09366、p<0.0001)。(2)NAR、中性粒细胞计数、白蛋白预测早期脑梗死发生的ROC曲线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0977、3.93*109/L、26.47g/L,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6(95%CI:0.928-0.984,p<0.001)、0.931(95%CI:0.898-0.964,p<0.001)、0.109(95%CI:0.067-0.150,p<0.001),敏感性分别为91.7%、89.7%、100%,特异性分别为79.4%、68.6%、0.00%,约登指数分别为71.1%、58.3%、0,说明NAR、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NAR、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白蛋白可能是评估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NAR、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急性脑梗死早期发生具有较好的早期预测价值。

卓拉[2](2021)在《影响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和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16、CD66b和Annexin V)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分析讨论中性粒细胞数量和状态与促炎症消散因子(Annexin A1)以及各项临床参数间潜在联系。方法:收集2020年7月到12月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发病72h内,无明显感染或严重心、肺合并症的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IS)患者31例。同期招募21例年龄、性别匹配,无明确炎症相关疾病的非脑梗死成人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收集入院后1d NIHSS评分,入组时距发病的时间,及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既往病史,是否存在既往卒中史和相关治疗史,是否存在吸烟史,入院后检测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等临床参数,入院后1d及8d血常规结果以及脑梗死相关影像学资料。采集患者入院后1d、2d和8d时清晨空腹外周血和对照组空腹外周血样本。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16、CD66b和Annexin V表达量(MFI),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促消散因子Annexin A1水平。观察AIS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16、CD66b和Annexin V)随时间变化规律,并分析上述指标与血浆Annexin A1水平以及患者各项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Flowjo V10软件用于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分析,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Graphpad Prism 7和Inkscape 0.92.3软件用于图表制作。结果:(1)AIS组患者入院后1d时,外周血NE#较对照组略高(P>0.05),NLR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入院后8d时,NE#与NLR均已回落至基线水平,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NE#和NLR与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发病部位、入院时NHISS评分、入组时距发病的时间、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等临床参数均不相关(P>0.05)。(2)AIS患者入院后1d和2d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活化状态(CD16 MFI)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入院后8d时,其活化状态已回落至基线水平,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此外,尽管患者各时间点时的中性粒细胞活化状态与各项临床参数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但入院后1d时,既往患糖尿病的患者中性粒细胞活化状态略高于无糖尿病既往史患者(P=0.084);2d时其活化状态与血清尿酸水平呈负相关性趋势(R=-0.324,P=0.086),与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性趋势(R=0.323,P=0.088);8d时既往患高血压病的患者中性粒细胞活化状态略高于无高血压病既往史患者(P=0.084),均暂无统计学意义。(3)AIS患者入院后1d、2d和8d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粘附作用(CD66b MFI)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且不同时间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此外,尽管各时间点中性粒细胞粘附作用与各项临床资料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但入院后2d时其粘附作用与血清尿酸水平呈负相关性趋势(R=-0.331,P=0.097),暂无统计学意义。(4)AIS患者入院后1d、2d和8d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程度(Annexin V MFI)明显高于照组(P<0.05)。入院后1d和2d时凋亡程度较高,而8d时的凋亡程度较前显着下降(P<0.05)。除入院后2d时AIS患者中性粒细胞凋亡程度与血清尿酸水平呈显着负相关(R=-0.443,P=0.016)外,与其余临床参数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但其中与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现正相关性趋势(R=0.325,P=0.086),暂无统计学意义。(5)AIS患者入院后1d和2d时血浆内Annexin A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1d时Annexin A1水平略高于2d(无统计学差异,P=0.732)。入院后8d时,Annexin A1水平已回落至基线水平,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此外,患者入院后1d时Annexin A1水平与2d时Annexin V MFI呈显着正相关(R=0.47,P=0.049)。各时间点的Annexin A1水平与其余各项临床参数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但其中,入院后8d时Annexin A1分别与1d时CD16和Annexin V MFI呈负相关性趋势(无统计学意义,RCD16=-0.42,PCD16=0.09,RAnnexin V=-0.45,PAnnexin V=0.08)。结论:(1)AIS发病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略升高,而活化状态迅速显着升高,随后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粘附状态和凋亡程度同样在AIS发病早期显着升高后逐渐下降,但下降速度略慢。(2)AIS发病早期外周血Annexin A1有助于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启动,从而促进炎症反应及时向消散方向转归。(3)高血压可能引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活化持续迁延,从而导致炎症反应无法及时向消散方向转归。(4)AIS发病时较高的血清尿酸水平可能引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程度减少。

黄信鸿[3](2021)在《急性首发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MMP-9、UCH-L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急性脑卒中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发病后常遗留后遗症,致残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早期明确合理有效的治疗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一种能够快速、准确诊断急性脑卒中的方法,可直接影响早期治疗及预后。当下,临床针对脑卒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史、影像学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但诊断结果易受到接诊医生经验及医疗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且急性脑卒中具有出血性和梗死性两种类型,而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治疗方案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故探索一种快速、简单易操作的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测方法,以早期诊断急性脑卒中及其分类尤为重要。血清生物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的一种特有标志物,在神经系统损伤及病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中的一员,在脑血管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属于一种半胱氨酸水解酶,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炎症反应等诸多生理病理反应,在大脑中含量较高,成为神经系统损伤评估的常见标志物。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急性首发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MMP-9、UCH-L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50例和梗死性脑卒中50例作为急性首发脑卒中组,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在做好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前提下应用荧光免疫层析法、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中GFAP、MMP-9和UCH-L1水平,分析上述血清生物标志物在急性首发脑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评估上述指标在脑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急性首发脑卒中组病例结合标本采集时间,分析出血性脑卒中和梗死性脑卒中病例从发病到标本采集不同时间段(<6h、6h-12h、12h-24h、24h-48h、48h-72h、>72h)GFAP、MMP-9和UCH-L1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在出血性脑卒中及梗死性脑卒中早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GFAP、MMP-9、UCH-L1水平最高,其次为梗死性脑卒中,正常对照组最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梗死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分别作为状态变量,血清GFAP、MMP-9、UCH-L1水平作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GFAP、MMP-9、UCH-L1诊断及联合诊断梗死性脑卒中的AUC均>0.7,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当获得最佳阈值时,可获得最佳诊断价值,其中以联合检测敏感度最高;血清GFAP、MMP-9、UCH-L1诊断及联合诊断出血性脑卒中的AUC均>0.9,具有很高诊断价值,当获得最佳阈值时,可获得最佳诊断价值,其中以联合检测敏感度最高。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至标本采集不同时点(<6h、6h-12h、12h-24h、24h-48h)血清GFAP、MMP-9水平均高于梗死性脑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梗死性脑卒中患者各时点血清UCH-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出血性脑卒中和梗死性脑卒中发生作为状态变量(1=出血性脑卒中,0=梗死性脑卒中),血清GFAP、MMP-9水平作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不同时点血清GFAP、MMP-9水平鉴别诊断出血性脑卒中及梗死性脑卒中的AUC均>0.7,具有较高鉴别诊断价值,当获得最佳阈值时,可获得最佳鉴别诊断价值;其中GFAP指标在<6h、12h-24h与24h-48h的AUC均>0.9,表示具有很高的鉴别诊断价值;MMP-9在各时点的AUC均>0.7,虽具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但与GFAP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结论急性首发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MMP-9、UCH-L1水平明显升高。急性首发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MMP-9、UCH-L1水平在急性首发脑卒中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GFAP水平在出血性脑卒中和梗死性脑卒中早期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高诊断价值,MMP-9水平在出血性脑卒中和梗死性脑卒中早期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以上均以联合诊断价值最高;UCH-L1水平在出血性脑卒中和梗死性脑卒中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未来,预期临床可通过检测上述指标,为早期明确诊断脑卒中和脑卒中具体类型及早期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以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

葛俊娜[4](2021)在《基于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对卒中相关肺炎的预测及预后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并建立其预后新型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急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1.卒中后发生相关性肺炎者为研究组、卒中后未出现肺炎者为对照组,入院24h内即行相关血液学检查,比较2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并分析其相关性;2.比较2组研究对象炎性及凝血指标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最佳分界值、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估其对SAP的诊断价值;3.将SAP患者进一步分为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两个亚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AP预后的危险因素;4.运用逻辑回归方程创建预测模型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1.研究组患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ore,NIHSS)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NLR、RDW、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trophil,NEU%)、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其预测卒中患者发生相关性肺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灵敏度78.2%,特异性0.687)、0.927(灵敏度87.3%%,特异性0.920)、0.637(灵敏度94.4%,特异性0.274)、0.703(灵敏度99.3%,特异性0.423)、0.651(灵敏度34.5%,特异性0.925)和0.761(灵敏度52.8%,特异性0.841)。3.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的NLR、RDW、NEU%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LR、RDW、NEU%和PT是影响SAP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预测模型ln(p/(1-p)=-25.188+0.216*NLR+0.753*RDW+0.099*NEU%+0.204*PT,该模型的截断值0.277,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0.818,准确度:82.4%,经Hosmer and 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180,提示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外周血NLR、RDW、PCT、NEU%、WBC和APTT对SAP患者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且RDW相对敏感性较好。且NLR、RDW、NEU%及PT对SAP可作为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所得的预测模型可较好地预测SAP患者恶化风险,为医护人员实施前瞻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曹凤[5](2020)在《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价值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对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是否具有早期预测价值,尽早识别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高危患者,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2017-1至2019-12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收住入院,且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性别年龄、卒中高危因素、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收集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实验室检测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及单核细胞绝对值,并计算MLR,MLR计算公式为单核细胞绝对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留置胃管及使用抑酸药物等治疗情况,记录是否发生SAP、住院时间及出院转归等预后。SAP的诊断标准参考2019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对合并SAP患者记录肺炎严重指数(PSI)。根据是否合并SAP,卒中患者分为SAP组或非SAP组;对SAP患者进一步使用PSI评分评估肺炎严重程度,同时将SAP患者按PSI评分>90分为重症组,PSI评分≤90分为轻症组。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LR是否为SAP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LR对SAP的预测价值。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SAP患者MLR与PS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99例卒中患者,其中男性252例(63.2%),女性147例(36.8%);年龄21~95岁,平均年龄63.98岁;包含出血性卒中55例(13.8%),缺血性卒中344例(86.2%);住院期间合并SAP116例(29.1%),未合并SAP283例(70.9%);SAP患者中重症组共60例,轻症组共56例。2.相对于非SAP组,SAP组年龄大、发生心功能衰竭、留置胃管、使用抑酸药物的患者较多,NIHSS评分升高、GCS评分降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及MLR升高,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住院时间延长、住院期间死亡率升高(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LR是患者发生SAP 的独立危险因素(OR=7.546,95%CI:1.421~40.082,P=0.018)。ROC 曲线分析显示:MLR曲线下面积为0.779(95%CI:0.726~0.831,P<0.001),当截断值为0.388时,预测卒中患者发生SAP的敏感性为61.2%,特异性为64.6%。3.与SAP轻症组比较,SAP重症组年龄大、男性、吸烟、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较多,NIHSS评分、ApacheⅡ评分升高,GCS评分降低,MLR显着升高(P<0.05)。SAP患者中MLR与PSI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MLR与PSI评分(R=0.226,P=0.015)呈正相关。[结论]1.入院24小时内高MLR是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MLR大于0.388对SAP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入院24小时内MLR与SAP严重程度呈正相关,MLR越高,SAP越严重。

郑佳欣[6](2020)在《入院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卒中相关性肺炎及卒中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导致不良预后,也是导致死亡和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SAP可能与卒中后发生的免疫抑制有关,卒中后机体免疫系统失衡,外周血白细胞成分比例发生改变。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标记物,卒中后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具有简便易检测的优点,可能是一个客观定量的血清炎性指标,临床应用于预测和诊断SAP。本文通过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通过检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外周血中细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水平探讨其对SAP的预测及诊断价值,并分析NLR与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及不良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4月到2019年12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99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AP将患者分为SAP组31例和非SAP组68例。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缺血性心脏病史、房颤史、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NIHSS评分、心衰史、肾功能障碍史、抑酸药物的使用、留置胃管等,并在入院后第二天采集血常规、血脂及空腹血糖,计算NLR,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患者进行评分。采用 SPSS21.0 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M(Q25-Q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NLR预测SAP的准确性,利用约登指数选取最佳预测截断值。应用Pearson相关评估NLR与入院NIHSS评分的相关性、NLR与出院mRS评分的相关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AP组患者年龄、卒中史、吞咽功能障碍、抑酸药物使用、留置胃管、NIHSS评分、空腹血糖、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以及NLR与非SAP组均存在一定差异(P<0.05);SAP组和非SAP组在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房颤、吸烟、饮酒、心衰、肾功能障碍、卒中类型与卒中部位、血脂水平和白细胞计数之间的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对SAP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年龄、既往卒中史、留置胃管、NIHSS评分和入院NLR是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LR预测SA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95%可信区间为0.658~0.813(P<0.05),当取4.32为NLR预测SAP截断点时,约登指数最大,其敏感度为0.853,特异度为0.613。卒中后NLR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225,P<0.05),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患者NLR高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和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P<0.05)。NLR与mRS评分呈正相关(r=0.159,P=0.116),预后不良组患者NLR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卒中史、NIHSS评分、留置胃管和入院NLR是住院期间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当NLR>4.32时对SAP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入院NLR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高NLR可能与卒中不良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卢秀芳[7](2020)在《血红素加氧酶-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医疗卫生事件,其表现为大脑血液供应不良从而进一步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对人类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威胁,最终导致人们致死或致残,然而目前对此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仍十分匮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Alteplase,rt-PA)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但是,该治疗方案经常受到时间窗以及溶栓禁忌症的限制,最终导致临床应用受到阻碍。因此,对脑卒中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新治疗方法的探索有着重大的理论、临床和社会意义。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是降解体内血红素的限速酶,血红素被HO氧化降解成有效的抗氧化剂一氧化碳、胆绿素和自由铁。HO有两种同工酶,即HO-1和HO-2。HO-1是人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催化酶,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凋亡,降低炎症反应等。HO-1在缺血性损伤、氧化应激或其他伤害性刺激诱导下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表达。研究发现基因敲除HO-1的小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更敏感。此外,在转基因大鼠中,HO-1过表达可以有效降低由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提示HO-1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具有保护作用。然而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手段在体内高表达HO-1,腺病毒(Adenovirus,AV)是一种有效的基因运载载体,腺病毒载体携带HO-1可能是潜在的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新型治疗靶点。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和Th17细胞是两类CD4+T淋巴细胞亚群。Treg细胞是近年发现的具有重要免疫反应负性调节作用的细胞,可广泛参与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多种免疫应答,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TGF-β等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Th17细胞主要分泌IL-17A、IL-6和IL-23等,与促进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0-1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中作为体内重要的保护性蛋白,具有关键作用,其进入脑组织可介导免疫及非免疫反应,引发机体的氧化应激,抑制免疫反应发挥抗炎作用。研究认为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HO-1能够降低局部组织中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损伤。近年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同亚型的CD4+T细胞在脑损伤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其中Treg细胞能够降低炎症反应进而保护缺血脑组织。近年来研究表明,HO-1对各种细胞的分化均有影响,如树突状细胞、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枯否细胞等,其中部分文章报道发现Th17细胞的分化也受H0-1表达的影响。而HO-1是否可以通过调节Treg和Th17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作用尚不清楚。细胞因子TGF-β和IL-6是促进naive 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所必需的细胞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抗体(Retinoic acid-associated orphan,RORγ t)和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STAT3)是影响Th17细胞分化的主要转录因子。体外实验发现 RORγt 和叉头状转录因子(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Foxp3)的表达受细胞因子TGF-β的调控。它能够识别naive T细胞表面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激酶相关受体并与其结合,进而导致细胞内转录因子Smad2和Smad3的磷酸化,从而形成异源二聚体或三聚体进入细胞核内,最终促进ROR γt和Foxp3的表达。Th17细胞表面IL-23受体表达受转录因子RORγt的调控,该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活化能够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成熟以及扩增。ROR γ t的高表达可使其发挥作用而促进Th17细胞分化。另外,Foxp3被认为是Treg细胞的特征性转录因子,该细胞因子的高表达后能促进Treg细胞的分化和增殖。IL-6信号通路活化是调控naive T细胞向Th17/Treg细胞分化的关键。研究还发现HO-1以及催化产物CO对高氧性肺内皮损伤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活化细胞内STAT3信号通路引起的。本研究拟通过腺病毒介导HO-1过表达,在tMCAO大鼠模型中,探讨HO-1通过调节Th17/Treg在缺血性脑卒模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为深入研究及探索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依据。目的1.明确腺病毒载体介导的H0-1基因过表达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作用。2.构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腺病毒介导的H0-1过表达,研究其通过体内Th17/Treg细胞对脑缺血后损伤的作用。3.体外实验探讨HO-1调控Th17/Treg细胞分化可能的机制。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将24只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SH组),空载体组(vehicle,V组),空腺病毒载体组(adenovirus vector group,Ad 组)和腺病毒 HO-1 转染组(Ad-HO-1)。在缺血处理前,将V组、Ad组和Ad-HO-1组大鼠分别经侧脑室持续注射3天生理盐水、空载体腺病毒、重组HO-1腺病毒。使用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tMCAO)方法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tMCAO术后24小时,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表达量评估腺病毒感染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HO-1表达,采用TTC法测定大鼠脑梗死的体积,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情况,通过测定Caspase-3活性和TUNEL法评估神经元凋亡情况。经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A、IL-6、IL-10含量、脑组织匀浆中IL-17A、IL-6、IL-10含量,以及脾脏细胞培养所得上清中IL-17A和IL-6的含量进行测定;经Western blot法对p-STAT3与RORγt在脑组织内表达进行测定;经Real-time PCR对脑组织内IL-10与IL-17A的mRNA表达量进行测定,经FCM法来检测Th17细胞和Treg细胞数量以及CD4+细胞IL-10R的表达量。通过以上实验对HO-1过表达干预的实施影响Th17和Treg关键细胞因子与受体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从健康SD大鼠脾脏分离CD4+T细胞,分为四组,为ThO组(抗大鼠CD3抗体添加至培养体系内)、Th17组(在ThO组的基础上,分别将大鼠TGF-β 1、IL-6、IL-23、IL-2,以及抗大鼠IL-4抗体、抗大鼠IFN-γ抗体添加至培养体系内)、Th17+Hemin 组(Hemin,H0-1 诱导剂)、Th17+Snpp 组(Snpp,HO-1 活性抑制剂)。细胞培养中添加细胞因子和相关抗体处理5d,收集细胞,用FCM法检测Th17细胞比值;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培养细胞的细胞因子(IL-6、IL-17A、IL-10与 TGF-β)、转录因子(RORγt、Foxp3 与 STAT3)的 mRNA 水平,用 ELISA 法对检测细胞培养上清内IL-6、IL-10、TGF-β与IL-17A含量。统计分析采用软件GraphPad 7.0,各组间各指标表达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方法中,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均以均数±标准差(mean ± SD,standard deviation)表示。实验结果中各组之间的统计方法使用t检验或ANOVA检验。实验结果中各组之间异常分布的数据使用Kruskal-Wallis ANOVA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MCAO术后24h,Ad-H0-1组大鼠脑组织中H0-1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加,脑梗死总体积显着降低,凋亡指数也明显下降;Ad-H0-1组脑组织中caspase-3的活化和TUNEL阳性染色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对不同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发现Ad-H0-1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着高于Ad组以及V组(9.82±0.17)。2.Ad-H0-1感染大鼠,tMCAO造模之后,血清IL-17A蛋白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IL-6和IL-10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变化;脑组织中IL-17A蛋白以及mRNA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IL-10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IL-6蛋白在无差异;脾脏细胞分泌IL-17A的量低于对照组;IL-6的水平均没有明显差异。3.Ad-H0-1感染大鼠,tMCAO造模之后,大鼠脑组织中RORγt表达水平与对照相比显着降低;p-STAT3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CD4+T细胞中IL-I0R表达与对照相比显着升高;脾脏细胞中Th17的细胞比例与对照相比显着降低;Treg细胞的比例在脾脏组织还是脑组织中与对照相比高于Ad组。4.Hemin体外诱导的Th17细胞可上调HO-1 mRNA表达水平,SnPP处理细胞后以期抑制其H0-1活性,但是mRNA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Th17+Hemin组中IL-17A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IL-6 mRNA及培养上清液中IL-6蛋白水平明显减少;IL-10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没有变化;TGF-β在mRNA水平增加,而在蛋白水平下降;RORγt、STAT3及Foxp3 mRNA的水平明显下降。结论1.H0-1过表达后,对脑缺血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H0-1抑制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 γ t的表达,进而抑制Th17细胞分化,从而下调Th17细胞中IL-17A的分泌,最终发挥拮抗MCAO缺血损伤的作用。3.H0-1促进Treg细胞分化,并上调IL-10R的表达,重设机体Th细胞免疫平衡。

陆克刚[8](2020)在《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的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嗜酸性粒细胞在既往研究中表明其计数下降严重影响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可用于评估重症监护室患者的预后情况。然而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相关机制间的关系现仍不明确,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这也是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在不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下的一般临床特征以及预后情况,旨在探讨不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急性脑卒中的病情以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092019.12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住院的30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使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设备测定其相关生化、常规指标,按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是否低于总白细胞数的0.5%分成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组和嗜酸性粒细胞正常(Eosino)组,并在入院30分钟内及出院当天完成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 stroke scale,NIHSS),在出院后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完成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指标,进一步对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01),且年龄(P=0.048,OR=1.031,95%CI=1.0001.062)、白细胞(P=0.027,OR=1.170,95%CI=1.0181.34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32,OR=1.052,95%CI=1.0041.101)、嗜酸性粒细胞减少(P=0.012,OR=2.771,95%CI=1.2526.136)、感染(P=0.006,OR=2.825,95%CI=1.3485.920)和入院NIHSS评分(P=0.001,OR=2.451,95%CI=1.8283.287)均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急性脑卒中Eosino组相比,Eosino-组患者显着多见高龄者、有房颤史者,感染风险也显着提高,在空腹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收缩压、心率、住院时间、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以及3个月mRS评分方面显着高于Eosino组(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心源型卒中患者多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P<0.05),而小血管闭塞型卒中病人则大部分表现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水平(P<0.05);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各分组间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表现更为严重且短期预后不良(P<0.05),在病程中出现感染风险显着增加并且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增高(P=0.032,OR=1.052,95%CI=1.0041.101)虽然也是影响急性脑卒中预后的不良因素,但这种结果并不影响嗜酸性粒细胞对急性脑卒中机制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减少(P=0.012,OR=2.771,95%CI=1.2526.136)是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有效评估患者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胡萍,崔妙玲,蒋云[9](2020)在《急性脑卒中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的变化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的变化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30d后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分别收集其年龄、白细胞、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INR、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尿酸、尿素氮等12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比2组间各项危险因素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与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关系及对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年龄、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INR、血糖、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独立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与短期预后有关,是预测短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王小波[10](2019)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针对性防治策略提供科学支持;2.分析吞咽障碍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内在关联,为其病因防治提供理论依据;3.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其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4.观察通腑中药“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2009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所有出院诊断为“脑梗死”临床病历资料,然后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根据有无肺炎发生及有无吞咽障碍划分亚组;2.收集纳入病历人群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中医、西医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类型,入院后的洼田饮水评分及肺部感染评分,神经功能评分(NIHSS),影像学脑梗死病变部位,入院后抗生素使用情况及通便药物使用情况等资料;3.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其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独立危险因素,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和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观察“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按照纳排标准共纳入符合要求患者273例,其中卒中合并肺炎患者78例(33.2%),住院期间发生吞咽障碍者共84例(30.8%);2.高龄,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卒中病史与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病密切相关(P<0.05);合并吞咽障碍,留置胃管,便秘,NIHSS评分(5分),洼田饮水试验V级,基底节区及多部位梗死等因素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密切相关(P<0.05);3.留置胃管、吞咽障碍、便秘、高NHI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吞咽障碍明显(洼田饮水V级)的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风险更大(P<0.05);4.急性缺血性中风卒中中医证候类型以为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阴虚风动5种类型为主,其中痰热腑实证比例最高(112例,41.0%),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痰热腑实证患者与其他证型的患者相比,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5.住院期间使用“通腑醒神胶囊”是肺部感染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5),使用通腑醒神胶囊治疗组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更加确切,(P<0.05)。结论:1.留置胃管、吸烟史、发生便秘等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留置胃管、高NHISS评分、便秘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吞咽障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痰热腑实证是急性缺血性中风卒中最主要的中医证候类型之一,中药“通腑醒神胶囊”较西药缓泻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痰热腑实证有更好的疗效。

二、急性脑卒中早期外周血白细胞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脑卒中早期外周血白细胞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中性粒细胞-白蛋白比值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来源及分组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
        1.2.2 实验室资料收集
        1.2.3 脑梗死严重程度的评估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脑梗死与健康对照组基本情况分析
    2.2 研究对象的实验室指标分析
    2.3 NAR、中性粒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2.4 标志物单独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性粒细胞-白蛋白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脑卒中的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影响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和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急性脑梗死治疗现状
    1.2 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
    1.3 中性粒细胞在调控炎症反应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经典的中性粒细胞功能调控靶点
        1.4.1 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和激活
        1.4.2 中性粒细胞的粘附
        1.4.3 中性粒细胞的极化
    1.5 可能影响中性粒细胞的脑梗死危险因素
    1.6 展望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样本收集
        2.1.1 病例选择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病例资料及样本采集
    2.2 研究材料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各组临床参数
    3.2 各组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
    3.3 AIS患者不同临床参数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3.4 各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Fcg RIII受体(CD16)表达情况
    3.5 AIS患者临床参数不同时循环中性粒细胞FcgRIII受体(CD16)表达量情况
    3.6 各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6b表达情况
    3.7 AIS患者不同临床参数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6b表达的影响
    3.8 各组循环中性粒细胞Annexin V表达情况
    3.9AIS患者不同临床参数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3.10 各组血浆Annexin A1水平
    3.11 AIS患者临床不同参数对血浆Annexin A1水平的影响
    3.12 AIS患者血浆Annexin A1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AI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和表面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
    4.2 AIS危险因素对梗死后循环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4.3 AIS患者循环中性粒细胞与炎症消散因子的关系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急性首发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MMP-9、UCH-L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设备
        2.2.2 试剂
    2.3 血液标本获取
    2.4 研究方法
        2.4.1 研究资料的收集
        2.4.2 血清GFAP、MMP-9、UCH-L1 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血清GFAP、MMP-9、UCH-L1 水平
    3.3 血清 GFAP、MMP-9 、UCH-L1 水平诊断梗死性脑卒中发生的价值分析
    3.4 血清 GFAP、MMP-9 、UCH-L1 水平诊断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价值分析
    3.5 发病至标本采集不同时点血清GFAP、MMP-9、UCH-L1 水平
    3.6 不同时点血清GFAP、MMP-9 水平对鉴别诊断出血性脑卒中及梗死性脑卒中的价值分析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急性首发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 GFAP、MMP-9 、UCH-L1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基于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对卒中相关肺炎的预测及预后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炎症相关因子预测卒中相关性肺炎
        参考文献
    二、致谢
    三、个人简介

(5)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液参数预测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入院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卒中相关性肺炎及卒中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炎症相关因子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血红素加氧酶-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腺病毒介导的血红素加氧酶-1过表达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1 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MCAO模型的构建
        3.2 腺病毒介导的HO-1转染效率检测
        3.3 腺病毒介导的HO-1过表达对局灶性脑缺血梗死体积的影响
        3.4 腺病毒介导的HO-1过表达局灶性脑缺血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3.5 HO-1过表达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
    4 讨论
        4.1 关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4.2 基因转染治疗脑疾病
        4.3 HO-1对缺血脑卒中的影响
    结论
第二部分 腺病毒介导的HO-1调控体内Th17/Treg细胞平衡减轻脑缺血后损伤
    1 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腺病毒介导的HO-1过表达后对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A、IL-6、IL-10含量的影响
        3.2 HO-1过表达对脑组织中IL-17A、IL-6和IL-10的影响
        3.3 HO-1过表达对脾脏细胞分泌IL-17A、IL-6的影响
        3.4 脑组织中转录因子RORγt、P-STAT3的表达
        3.5 HO-1过表过对脾脏中Th17细胞比例的影响
        3.6 HO-1过表达对脾脏和脑组织中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
        3.7 HO-1过表达对脾脏和脑组织中CD4~+T细胞IL-10R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HO-1通过IL-17A影响Th17分化
        4.2 HO-1通过RORγt抑制Th17细胞分化
        4.3 HO-1对Treg细胞的发挥调节作用
    结论
第三部分 HO-1对Th17/Treg细胞分化的体外调控机制
    1 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HO-1体外干预对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
        3.2 HO-1体外干预对IL-17A mRNA表达及细胞因子IL-17A水平影响
        3.3 HO-1体外干预对IL-6、IL-10、TGF-β mRNA表达及细胞因子IL-6、IL-10、TGF-β分泌的影响
        3.4 HO-1体外干预对转录因子RORγt、STAT3及Foxp3 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HO-1高表达抑制Th17的分化
        4.2 HO-1通过调节Th17分化影响IL-17A、IL-10的分泌
        4.3 HO-1体外通过RORγt抑制Th17细胞分化并非通过FOXP3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卒中的免疫学进展
    1 引言
    2 卒中后的固有免疫应答
        2.1 损伤有关分子模式
        2.2 固有免疫受体
    3 卒中后适应性免疫应答
        3.1 适应性免疫
        3.2 细胞保护效应
    4 综合免疫反应
    5 卒中后感染
    6 卒中介导免疫抑制
    7 感染预防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词

(8)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的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2.1 一般资料收集
        2.2 样本采集与处理
    3.相关指标评定及分组
        3.1 评分标准
        3.2 嗜酸性粒细胞分组
        3.3 中性粒细胞分组
        3.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组
        3.5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分组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急性脑卒中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的变化与短期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预后与分组
    2.2 单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10)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1.1.1 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识
        1.1.4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概况
        1.1.5 小结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发病机制
        1.2.2 危险因素的研究
        1.2.3 SAP临床诊断与评估
        1.2.4 小结
    1.3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相关性肺炎康复治疗进展
        1.3.1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
        1.3.2 小结
    1.4 “通腑醒神胶囊”及“通腑醒神、豁痰开窍”治法的研究现状
        1.4.1 “通腑醒神胶囊”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1.4.2 “通腑醒神胶囊”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
        1.4.3 通腑疗法的使用现状
        1.4.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方法与步骤
    2.1 研究目的
    2.2 临床资料
        2.2.1 研究对象
    2.3 诊断标准
        2.3.1 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排标准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5 卒中相关性肺炎疗效判定标准
    2.6 研究步骤与方法
        2.6.1 数据采集方法
        2.6.2 数据采集项目
        2.6.3 录入《病例调查表》
        2.6.4 《病例调查表》制定标准
        2.6.5 数据录入规则
    2.7 统计软件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统计学资料分布情况
        3.1.1 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分析结果
        3.1.2 27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资料分布情况
        3.1.3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结果分布情况
        3.1.4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候类型分布规律
    3.2 常见病因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病相关性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3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4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情况的危险因素分析
    3.5 中医证候类型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的相关性
    3.6 洼田饮水分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的关系
    3.7 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3.8 “通腑醒神胶囊”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
第四章 讨论
    4.1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4.2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识及“通腑醒神胶囊”的治疗效果分析
    4.3 研究的局限性
    4.4 小结
    4.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急性脑卒中早期外周血白细胞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性粒细胞-白蛋白比值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D]. 毛三英.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影响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和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D]. 卓拉. 吉林大学, 2021(01)
  • [3]急性首发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MMP-9、UCH-L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D]. 黄信鸿. 南昌大学, 2021(01)
  • [4]基于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对卒中相关肺炎的预测及预后模型构建[D]. 葛俊娜.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5]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价值探讨[D]. 曹凤.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入院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卒中相关性肺炎及卒中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D]. 郑佳欣.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血红素加氧酶-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卢秀芳. 郑州大学, 2020(02)
  • [8]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的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陆克刚.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9]急性脑卒中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的变化与短期预后的关系[J]. 胡萍,崔妙玲,蒋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02)
  • [10]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D]. 王小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急性脑卒中早期外周血白细胞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