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不同能量蛋白比对鲶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饲料中不同能量蛋白比对鲶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一、饲料中不同能量蛋白比对大口鲶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谢瑞涛[1](2021)在《饲料脂肪与蛋白质对杂交石斑鱼(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生长及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是褐点石斑鱼的卵子和清水石斑鱼的精子受精后培育的杂交后代,是近年来我国在石斑鱼大家族中培育出来新品种。其继承了父母本的优点,具有抗逆性强及生长速度快等特点,其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已在广东、福建、海南地区甚至北方地区山东、辽宁等省域也得到了推广养殖,这是一种具有市场前景的养殖品种。但是关于杂交石斑鱼的生存环境关系、基础营养需要水平以及杂交石斑鱼快速生长的分子机制还没有研究报道。为了揭示杂交石斑鱼生长需要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水平以及饲料中脂肪/蛋白质含量变化对其生长的调控,本实验围绕杂交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蛋白需要量以及起变化对杂交石斑鱼生长的影响为目的展开研究。本实验研究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下:1、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杂交石斑鱼的增重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其中F4组的杂交石斑鱼增重率最大,显着高于F1、F5组(P<0.05);杂交石斑鱼幼鱼的日增重(WGD)、特定增长率(SGR)、肥满度(CF)、蛋白质效率(PER)都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其饲料系数(FCR)先降低后升高,其中F4组饲料系数最低,显着低于F1、F5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升高而杂交石斑鱼的VSI、HIS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对杂交石斑鱼全鱼的粗蛋白含量影响显着;其全鱼蛋白质水平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各组杂交石斑鱼全鱼水分含量均不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杂交石斑鱼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F5组杂交石斑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随着脂肪水平升高,其肌肉灰分逐渐升高的趋势。综上分析,杂交石斑鱼幼鱼生长适宜的脂肪水平在9.91%~10.28%。2、通过调整饲料脂肪水平变化使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得到良好改善,提高了杂交石斑鱼生长特性、肝脏和肠道的酶活性,利用代谢组学分析饲料蛋白质水平变化对杂交石斑鱼生长机制的调控。饲喂饲料中10%脂肪水平的杂交石斑鱼幼鱼可以促进其生长。揭示了杂交石斑鱼幼鱼适宜脂肪的饲料的机理,主要是通过调节嘧啶代谢,色胺酸代谢,十八碳烯酸代谢以及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脂肪水平造成营养不平衡,饲料脂肪水平会限制杂交石斑鱼幼鱼在生长。3、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杂交石斑鱼幼鱼增重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蛋白水平50%时,其幼鱼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1);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而其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其幼鱼饲料系数呈先降低后升高,饲料蛋白质水平50时,其饲料系数最低,显着低于蛋白质水平为35%和60%组。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逐渐增加对杂交石斑鱼全鱼的粗蛋白水平没有显着影响,对肌肉粗蛋白含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杂交石斑鱼幼鱼的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对其全鱼和肌肉水分没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升高,杂交石斑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的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综上分析,杂交石斑鱼幼鱼生长适宜的蛋白质水平在45%~55%,最佳蛋白质水平为49.44%。4、通过调整饲料蛋白质水平变化使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得到良好改善,提高了杂交石斑鱼生长特性,结果显示,50%的蛋白质水平能够显着提高杂交石斑鱼幼鱼对环境适应性较好,对饲料消化利用率好,其幼鱼生长速度较快。同时,两组之间鉴定出640种代谢物,其中143种代谢物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这143种代谢物主要与嘧啶代谢、胰岛素抑制、β-丙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以及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途径有关。

李婷婷[2](2021)在《杂交鲟幼鱼饲料中适宜脂肪源和糖脂比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schrenckii♂)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及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饲料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分别以鱼油、大豆油、亚麻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为脂肪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挑选300尾杂交鲟(初重76.59±1.16)g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实验鱼。按实验分组投喂5种实验饲料,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1)大豆油组实验鱼增重率最高,且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同时,大豆油组饲料系数最低并显着低于棕榈油组(P<0.05)。(2)不同脂肪源对实验鱼肥满度和脏体比无显着影响(P>0.05),但亚麻油组肝体比显着高于鱼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3)不同脂肪源对实验鱼饲料干物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均有显着影响(P<0.05),且大豆油组均最高。(4)鱼体营养成分结果显示,亚麻油组全鱼和肝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鱼油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实验饲料中脂肪酸组成显着影响了全鱼脂肪酸组成,鱼油组全鱼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大豆油组全鱼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大豆油作为脂肪源更有利于杂交鲟幼鱼的生长。2、饲料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设计和饲养方案同试验1,结果表明:(1)鱼油组和大豆油组肝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亚麻油组肝脂蛋白脂酶活性显着高于棕榈油组(P<0.05);不同脂肪源对实验鱼肝脂酶和总酯酶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2)此外,消化酶活性中,鱼油组和大豆油组胃蛋白酶的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鱼油组肠蛋白酶的活性显着高于亚麻油组、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鱼油组、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胃和肠中淀粉酶的活性显着高于亚麻油组(P<0.05)。(3)血清生化指标中,大豆油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最低,且大豆油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低于菜籽油组(P<0.05);棕榈油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着高于菜籽油组(P<0.05)。(4)鱼油组血清总抗氧能力显着高于亚麻油组、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棕榈油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着高于鱼油组和大豆油组(P<0.05)。大豆油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因此,饲料中添加大豆油作为脂肪源更有利于杂交鲟幼鱼鱼体健康。3、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试验配置糖脂比分别为0.21、0.68、1.42、2.82、5.87、20.46的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挑选450尾杂交鲟(初重9.30±0.12)g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实验鱼。按实验分组投喂6种实验饲料,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1)终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在糖脂比为5.87时达最大值。(2)肥满度和脏体比均随糖脂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肝体比随糖脂比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3)糖脂比为5.87时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糖脂比为0.21(P<0.05),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均随糖脂比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4)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均随着糖脂比的升高呈升高的趋势。肌肉和肝糖原均随着糖脂比的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对增重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杂交鲟幼鱼饲料中最适的糖脂比为1.37,且杂交鲟幼鱼对糖类的利用能力要高于脂肪。4、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杂交鲟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设计和饲养方案同试验3,结果表明:(1)胃和肠淀粉酶活性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升高显着升高(P<0.05),肠和肝脂肪酶活性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升高显着降低(P<0.05)。胃蛋白酶活性随着糖脂比的升高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胃蛋酶的活性在糖脂比为5.87时达最大值,显着高于0.21组(P<0.05)。(2)肝脂蛋白脂酶、肝脂酶和总酯酶随着饲料的糖脂比的升高均显着降低(P<0.05)。(3)不同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血清葡萄糖、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或活性影响差异显着(P<0.05)。其中血清葡萄糖含量随着糖脂比的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和活性随着糖脂比的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4)此外,糖脂比0.68肝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高。

武文一[3](2020)在《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由于温度变化、季节变化、繁殖行为、病害或食物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存在,鱼类常常面临不利于生长的困境。在池塘养殖实践中,越冬期间,由于水温降低导致鱼类代谢减缓,停止摄食,使其同时面对低温和饥饿双重应激,因此有效动员机体贮存物质非常重要。草鱼作为我国淡水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养殖对象,其越冬期间常常出现减重甚至死亡等现象,尚缺乏精准的营养策略预防或减轻所出现的问题。本研究针对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上述现象,探讨草鱼越冬期间生理响应机制的同时,采用传统营养学手段,研究草鱼越冬后快速恢复体质和越冬前强化体质进而安全越冬的营养改善策略,为生产实践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借鉴。本研究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1.越冬对草鱼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对草鱼越冬期间生物学性状、血清生化指标、常规成分、抗氧化能力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实验草鱼体重、肝胰脏重量、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肠体比和腹腔脂肪指数均呈现显着下降趋势(P<0.05),越冬1周后,草鱼肌肉各常规成分含量显着变化(P<0.05);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血清甘油三酯(TG)、甘油(Glycerol)、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和血糖(GLU)含量先显着降低(P<0.05),随后保持稳定,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含量显着上升(P<0.05);肝胰脏糖原和肌肉糖原以及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TG含量显着降低(P<0.05);氧化应激胁迫最大的三个组织分别是脂肪组织、肝胰脏和肌肉;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各组织脂肪酸比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关联分析表明草鱼脂肪组织中SFA、肌肉中PUFA和MUFA、肝胰脏中MUFA在越冬期间供应能量的同时与氧化应激乃至机体损伤显示主要正相关;越冬2周内,草鱼肌肉脂质显着上升,可能通过LPL酶依赖的脂质运输途径相关。表明越冬期间,草鱼机体生理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涉及到机体形态改变、能量动员、氧化防御系统作用和其他相关变化。2.越冬胁迫下草鱼肝胰脏转录组学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选取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进行测序。获得2,4130,5604个干净高质量reads,通过归一化处理计算后,总共出现了795个差异基因,包括336个基因显着上调和459个基因显着下调。将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和KOG功能富集分析后发现,759个差异表达基因共得到68个GO功能注释,其中小分子代谢过程和脂质代谢过程差异表达基因较多,其次是细胞内部分和辅酶绑定途径;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AMPK信号通路富集程度最高,被注释到该途径的24个差异基因有17个差异基因下调,上调的差异基因有7个;使用KOG数据库进一步对基因功能进行分类表明脂质转运与代谢途径富集程度最高,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为55个。结合GO、KEGG和KOG分析结果表明在越冬过程中,主要以AMPK信号通路为主要作用通路,以其下游通路调控基因作为主要作用基因,其中脂质代谢为草鱼应对越冬能量消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表明草鱼肝胰脏更多通过脂质代谢供应能量进而适应越冬。3.草鱼AMPK基因特征分析及其对越冬胁迫机体代谢稳态调节研究通过转录组学研究结果发现,越冬期间草鱼AMPK信号通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草鱼AMPK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9个亚型,分别是AMPKα1、AMPKα1、AMPKα2、AMPKβ1a、AMPKβ1b、AMPKβ2、AMPKγ1、AMPKγ2a、AMPKγ2b和AMPKγ3,并获得了它们的完整编码序列;草鱼AMPK基因高度保守,与其他物种具有高度同源性。组织分布表现出组织依赖性表达模式,AMPK在肝胰脏和脂肪组织中的能量动员可能有不同的作用;体外脂肪细胞中,AMPKγ可能比AMPKα/β作用更重要。越冬期间,血清ATP、ADP和AMP含量显着降低,同时ADP+AMP/ATP比值显着升高(P<0.05);肝胰脏、肌肉以及腹腔脂肪中AMPKα1、AMPKα2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5),下游糖脂及蛋白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显着上升(包括ATGL、HSL、CPT1α、CD36等脂分解相关基因;GK、PFK、PK等糖酵解相关基因;GLDH,IGF-1等蛋白分解相关基因)或显着下调(ACC、FAS等脂合成相关基因;CREB、Fox O1、PGC-1α、PEPCK、G6Pase、GLUT2等糖异生相关基因;TOR、S6K等蛋白合成相关基因)(P<0.05)。表明在越冬期间激活了草鱼AMPK通路及其下游基因,促进了糖酵解、脂质分解、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转运以及蛋白分解的进程加快,同时抑制了糖原合成、脂质合成和蛋白合成的过程,维持了机体稳态。4.越冬后投喂不同蛋白及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经历越冬胁迫后,草鱼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实际需求可能与正常养殖环境下的适宜需求水平不同。因此对草鱼越冬再投喂饲料中设计8种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饲料,其中包括25%、28%、31%、34%四种粗蛋白水平和4%、8%粗脂肪水平,进行56天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31%,脂肪含量为8%的饲料显着提高了越冬草鱼最终体重、增重率、脏体比、肠体比和肝体指数,同时显着提高了蛋白质和脂肪沉积率,促进了饲料的利用(P<0.05)。31%蛋白和8%脂肪水平处理组显着提高了肝胰脏消化酶含量,促进肠道结构的修复,也显着提高了各组织的抗氧化能力(P<0.05)。通过回归分析,建议草鱼越冬后再饲喂饲料中含有蛋白30.32%-30.41%、脂肪8%时,修复效果最好。5.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裂殖壶藻油和硫辛酸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草鱼越冬后再投喂31%蛋白(实际30.32%-30.41%)、8%脂肪饲料对机体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以此和实验室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添加高低含量n-3 HUFA和高低含量硫辛酸对饲料进行强化。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0.52%)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时,显着增强了越冬后草鱼生长性能及成活率提高了肠道质量,降低了饲料系数,同时抑制了脂质在腹腔中的过度蓄积(P<0.05)。添加适宜水平n-3 HUFA后,显着提高了肝胰脏、肌肉、前肠、脂肪组织和血清中的CAT,SOD和GST活性,显着降低了各组织中MDA和O2·-含量(P<0.05),添加0.1%含量硫辛酸时,显着降低了肝胰脏和肌肉O2·-含量但显着提升了CAT含量(P<0.05)。适宜水平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处理组显着改变了各组织中脂肪酸比例,其中PUFA比例在各种脂肪酸组成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最终,建议草鱼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含有有蛋白30.32%-30.41%、脂肪8%的同时,添加适宜水平(0.52%)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对草鱼机体具有更好的修复作用。6.越冬前饲料蛋白脂肪水平对草鱼生物学性状及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设计6种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饲料,包括28%、31%、34%三种粗蛋白水平和4%、8%粗脂肪水平,进行28天越冬前强化实验。结果表明,越冬前强化蛋白水平31%,脂肪水平4%饲料对草鱼越冬后体重损失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同时肝体比也显着高于其他对照组。越冬后,31%蛋白、4%脂肪饲料强化处理组显着提高了了血清代谢物中TP、GLU和TG含量,降低了越冬期间机体产生的氧化应激,为越冬后再投喂饲料进行恢复打下了良好的机体健康基础。对肝胰脏和肌肉越冬前后脂肪酸模式分析发现,31%蛋白、4%脂肪饲料强化处理组对机体脂肪酸比例变化产生影响最小,显示该处理组能有效降低越冬期间脂肪酸比例发生剧烈变化的同时,继而降低氧化应激。通过回归分析,越冬前强化饲料中含有31.53%蛋白和4%脂肪对草鱼安全越冬作用最为明显,结果最佳。7.越冬饲料中强化n-3 HUFA对草鱼体重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设计四种饲料处理组,分别是:31%蛋白4%脂肪组、31%蛋白8%脂肪组、31%蛋白8%脂肪组(0.52%n-3 HUFA)和31%蛋白8%脂肪组(1.04%n-3 HUFA),进而探讨越冬前强化饲料中添加n-3 HUFA是否对草鱼越冬有所帮助。结果显示,饲料中在8%脂肪水平下,无论添加高低水平n-3 HUFA,均不能显着抑制草鱼越冬前后体重损失率。依然是越冬前强化31%蛋白和4%脂肪可显着提高了越冬后草鱼肝胰脏和肠道的质量以及组织学完整性,显着提高了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同时降低了越冬期间带来的氧化应激,为草鱼越冬后再投喂饲料快速恢复奠定基础。越冬前后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比例分析发现,饲料中添加高低含量n-3 HUFA提高了脂肪酸比例模式的变化,提高了机体脂肪动员及代谢,继而造成氧化应激的产生,不利于越冬。因此,越冬前强化n-3HUFA饲料不能有效提高草鱼抵御越冬的不利影响的耐受力。研究表明:(1)越冬期间,草鱼通过动员机体内能量物质进行消耗,继而安全越冬,期间脂肪供能作用最强,而脂肪组织受到了最大的氧化应激压力;AMPK通路及其下游相关基因在越冬期间共同维持了草鱼机体状态的稳定;(2)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含有蛋白30.32%-30.41%脂肪8%以及在此基础上,添加0.52%水平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对草鱼修复效果更佳;(3)越冬前强化适宜蛋白31%及4%脂肪饲料,可确保草鱼安全越冬,添加n-3HUFA并无此效果。

王璞[4](2020)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磷、铁的需求研究》文中提出试验一:基于生长和饲料利用率评价大口黑鲈饲料中可消化磷需求量本试验研究了在大口黑鲈的实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磷酸二氢钙(MCP)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鱼体组成、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沉积率、椎骨的钙和磷含量以及血浆钙和磷含量的影响,以评估大口黑鲈饲料磷的最佳需求。配制了六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通过补充MCP(0、5、10、15、20和25 g/kg)使其含有不同水平的可消化磷(5.7、6.7、7.8、8.7、9.3和10.0 g/kg)。每种饲料饲喂三组大口黑鲈幼鱼(初始体重16.5±0.15 g,每组25尾),养殖试验共持续60天。结果表明,随着磷水平的升高,鱼体增重率显着增加,饲料系数,脏体比和肝体比显着降低(P<0.05)。随着磷水平的升高,全鱼的粗灰分,磷和钙含量,磷的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沉积率也显着增加(P<0.05)。当饲料可消化磷分别达到9.3、9.3和7.8 g/kg后,椎骨磷和钙水平以及血浆磷基本达到稳定,不再显着增加(P>0.05)。基于增重率和椎骨磷含量的折线模型分析表明,大口黑鲈的可消化磷需求量分别为8.9和9.6g/kg。综上,在饲料中添加MCP可以改善大口黑鲈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率,建议饲料中可消化的磷需求量为8.9 g/kg。试验二:不同磷水平饲料中补充柠檬酸对大口黑鲈的作用效果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柠檬酸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和氮(N)、磷(P)排放的影响。分别配制磷酸二氢钙(MCP)添加量为5、10、15 g/kg的三组饲料(P5,P10,P15),在P5,P10饲料中分别添加10 g/kg的柠檬酸,共5组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6.0±0.16 g)的大口黑鲈60天。结果显示,随着MCP添加量的增加,大口黑鲈增重率、全鱼粗灰分、全鱼磷、蛋白沉积率、磷沉积率、磷消化率、P排放量、椎骨磷和血浆磷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N排放量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5)。在P5饲料中添加柠檬酸,显着提高了鱼体增重率(+5.6%)和血浆磷含量,降低了饲料系数(-0.05)和N排放量(P<0.05),达到了和P10组基本一致的水平(P>0.05);在P10饲料中添加柠檬酸,在数值上改善了生长性能(P>0.05),达到了和P15组基本一致的水平(P>0.05)。此外,在P5,P10饲料中补充柠檬酸,均显着提高了磷消化率,降低了P排放量(P<0.05)。综上所述,在低磷饲料中添加10 g/kg的柠檬酸可改善大口黑鲈生长、提高饲料和磷的利用率。试验三:大口黑鲈对铁需求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铁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分别配制铁含量为187.1 mg/kg和104.8 mg/kg的基础实用饲料和半纯化饲料,在两个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无机铁(硫酸亚铁)0、50、100、200、400 mg/kg,制成10组饲料,饲喂体重为13.52±0.15 g的大口黑鲈8周。结果表明,在半纯化饲料和实用饲料中,随铁添加量增加,大口黑鲈增重率、蛋白沉积效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量、血清铁含量和过氧化氢酶含量增加,饲料系数降低(P<0.05),当铁添加量达到100 mg/kg后,上述指标基本达到稳定;根据增重和添加量的折线回归分析,所确定的实用饲料和半纯化饲料中的适宜铁添加量分别是76.6 mg/kg和81.9 mg/kg;此外,实用饲料在生长性能、血红蛋白含量、血清铁含量等方面要显着优于半纯化饲料(P<0.05)。综上,大口黑鲈实用饲料和半纯化饲料中铁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76.6 g/kg和81.9 g/kg,此时饲料中的总铁含量分别为263.7mg/kg和186.7 mg/kg。试验四:大口黑鲈饲料中有机铁的效价评估本试验旨在评估有机铁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效价。配制以酪蛋白和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的半纯化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对照组)分别补充无机铁(硫酸亚铁)50、100和200 mg/kg,有机铁(酵母铁)25、50和100 mg/kg,共7组饲料,饲喂大口黑鲈(13.52±0.15 g)8周。结果表明,添加两种铁源显着影响了增重率,饲料系数,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P<0.05)。饲料中补充无机铁≥50 mg/kg和有机铁≥25 mg/kg,显着提高了增重率,降低了饲料系数;当无机铁的添加量达到100 mg/kg,有机铁的添加量达到50 mg/kg时,血红蛋白含量基本达到稳定,而红细胞的数量则随铁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增重率和血红蛋白的回归分析,以FeSO4为铁源时,铁的补充量为92.0-104.5 mg/kg,以有机铁为铁源时,铁的补充量为46.2-51.1 mg/kg。以增重率和血红蛋白为评价指标,有机铁对无机铁的相对生物效价为197%和218%。

杨成林[5](2020)在《单环刺螠苗种基本营养需求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单环刺螠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对其育苗和养成阶段基础营养需求的研究迫在眉睫。目前对其苗种的基本营养需求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单环刺螠苗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浓度梯度法,进行为期八周的养殖实验。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脂肪水平、糖水平和蛋能比水平对单环刺螠的生长、肠道消化酶和肠道免疫力的影响,以确定单环刺螠对蛋白质、脂肪、糖及蛋能比的基本需求量,为其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基础依据。1.单环刺螠苗种蛋白质、脂肪、糖类基本需求量的研究分别以初始体重为0.318±0.006 g、0.486±0.008 g、0.493±0.003 g的单环刺螠幼虫为研究对象,分别配制6种蛋白水平(16.26%、25.03%、31.87%、38.80%、46.80%、56.57%)的等脂饲料、6种脂肪水平(1.52%、3.06%、6.15%、9.32%、12.12%、15.23%)的等氮饲料、6种糖水平(1.88%、7.35%、12.82%、18.29%、23.77%、29.24%)的等氮、等脂饲料,将单环刺螠分别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组设置3个重复,每重复中60条单环刺螠,进行8周的养殖实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脂肪水平、糖水平的不断增加,单环刺螠幼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影响显着(P<0.05)。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指标,采用二次回归方程(蛋白质、脂肪)和折线模型(糖)分析,单环刺螠幼虫蛋白质最适需要量分别为50.36%、47.74%,脂肪最适需要量分别为9.08%、9.12%,糖最适需要量分别为17.95%、17.92%。综合肠道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丙二醛(MDA)的分析结果表明蛋白含量在31.87%~46.80%,脂肪含量在3.06%~12.12%,糖含量在12.82%~18.29%时肠道的免疫状态较好,过低和过高的蛋白、脂肪、糖含量会对肠道的不同免疫指标产生不良影响。2.单环刺螠苗种蛋能比基本需求量的研究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初始体重为0.514±0.002g的单环刺螠幼虫,随机分成9个组,每个组中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中养殖单环刺螠60条,以3种不同的蛋白水平(36%、42%、48%)和3种不同的脂肪水平(4%、8%、12%)组成的9种不同蛋能比的实验(24.86 mg/KJ~40.91 mg/KJ)饲料。本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蛋能比水平对单环刺螠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有显着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在G6组(蛋白42%,脂肪12%,蛋能比28.50mg/KJ)出现最大值。同时G6组的单环刺螠肠道蛋白酶活性是最高的。蛋能比水平对肠道ACP、LZM、MDA活性有显着影响(P<0.05),对SOD的活性没有显着影响(P>0.05),且G6组的ACP活性是最高的,MDA活性最低。综合分析以上结果,以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力为评价指标,单环刺螠幼虫对饲料中蛋能比适宜水平为28.50mg/KJ。

蒋余[6](2020)在《大口黑鲈对饲料淀粉水平的营养生理响应》文中提出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是一种典型的肉食性淡水经济养殖鱼类,对于碳水化合物吸收利用的能力相对较差。生产实践中,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的大口黑鲈在其养殖中后期往往会出现代谢紊乱、肝脏功能病变,甚至是死亡的现象。而碳水化合物作为能源物质,价格低廉且来源丰富,在配方饲料中能节约蛋白质,且作为粘合剂对饲料工艺有积极影响。在鱼饲料的商业配方中,碳水化合物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关于大口黑鲈对于碳水化合物吸收利用能力差的原因和如何利用饲料碳水化合物是攻克大口黑鲈养殖难题的关键。为此,本研究从机体代谢、肝脏健康以及转录组学角度,探究大口黑鲈对饲料淀粉水平的适应性反应,以期为大口黑鲈饲料配方的科学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淀粉水平对大口黑鲈血浆生化、糖脂代谢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以进口蒸汽鱼粉、大豆分离蛋白(无糖)、小麦蛋白为主要蛋白源,鱼油、豆油(3:5)为主要脂肪源,以玉米淀粉为糖源配置淀粉水平为5%、10%和15%三种等氮(CP47%)等脂(EE11%)的试验饲料,饲喂初体重为8.63±0.05g的大口黑鲈8周。结果显示,饲料淀粉水平显着影响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随淀粉水平升高,大口黑鲈的末均重(FBW)和特定生长率(SGR)显着降低,而饲料系数(FCR)显着升高(P<0.05)。15%淀粉水平组大口黑鲈血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以及葡萄糖(Glu)、肝脏糖原和肝脏脂肪含量显着高于5%淀粉水平组,而血浆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显着低于5%淀粉水平组(P<0.05)。同时发现,15%淀粉水平组肝脏葡萄糖激酶(gk)相对表达量最高,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相对表达量最低(P<0.05),而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的表达无组间差异。另外,5%淀粉水平组肝脏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α(cpt1α)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15%淀粉水平(P<0.05)。相反,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白细胞介素-8(il-8)mRNA相对表达量在5%淀粉水平最低(P<0.05),而10%和15%淀粉水平间无差异(P>0.05)。此外,15%淀粉水平组大口黑鲈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低(P<0.05)。随淀粉水平升高,bax基因表达显着上调,而B淋巴细胞瘤-2(bcl-2)基因表达下降(P<0.05)。由此可见,大口黑鲈能够通过调节机体糖代谢酶和脂代谢酶的表达水平来适应外源性淀粉水平的变化。过高的饲料淀粉水平,抑制肝脏脂肪分解酶和促进脂肪合成酶的表达,进而增加肝糖原和肝脂肪含量,致使大口黑鲈肝脏发生炎症反应、细胞调亡,降低肝脏抗氧化能力,从而对大口黑鲈的生长与健康产生不利影响。2.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对大口黑鲈生长、体组成和血浆生化的影响用15%淀粉水平(淀粉组)的配合饲料和冰鲜鲢鱼(冰鲜鲢组)饲喂大口黑鲈(初均重:8.58±0.15g)8周。结果显示,淀粉组大口黑鲈的末均重(FBW)、全鱼粗脂肪、血浆TG、TC、白蛋白(ALB)含量显着低于冰鲜鲢组(P<0.05),全鱼粗蛋白,血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钙(Ca)、Glu、肝脏糖原和肝脏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冰鲜鲢组(P<0.05)。而各实验组全鱼水分、灰分,肌糖原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由此可见,相比于冰鲜鲢,配合饲料会影响大口黑鲈的生长及体组成,淀粉水平诱导肝脏糖原及脂肪的沉积。3.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对大口黑鲈肝脏转录组学的影响用15%淀粉水平的配合饲料(淀粉组)和冰鲜鲢鱼(冰鲜鲢组)饲喂大口黑鲈(初均重:8.58±0.15g)8周后,提取淀粉组、冰鲜鲢组大口黑鲈肝脏的RNA,构建文库,采用Illumina HiSeqTM 4000进行高通量测序。最终共得到283783492个clean reads、99542个Unigene。对淀粉组和冰鲜鲢组大口黑鲈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后发现,两个处理组之间总共出现15738个差异基因,同冰鲜鲢组相比,淀粉组共有13409个基因上调表达,2329个基因下调表达。这些差异基因显着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细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吞噬体(Phagosome)、细胞粘附分子(CAMs)(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Jak-STAT信号通路(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PPAR signaling pathway)、细胞凋亡(Apoptosis)等共17个代谢通路。这些通路与机体免疫、细胞凋亡、能量代谢高度相关,且除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Drug metabolism-cytochrome P450)通路外,均是差异表达上调的基因数大于差异表达下调的基因数。同冰鲜鲢组相比,糖代谢相关基因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而g6pase、pepck的基因表达量则显着下调(P<0.05)。部分炎症因子与趋化因子的差异基因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8、趋化因子2(ccl2)、趋化因子4(ccl4)、趋化因子20(ccl20)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5)。大口黑鲈肝脏中部分凋亡相关基因如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5)。由此可见,饲料淀粉水平显着影响大口黑鲈糖代谢,刺激大口黑鲈的肝脏产生炎症反应,并诱导肝细胞凋亡,形成肝脏损伤。基于RNA-seq比较研究大口黑鲈对冰鲜鲢和配合饲料的营养生理响应,旨在探究大口黑鲈利用饲料淀粉低下的机制。

宋铭琪[7](2020)在《大口黑鲈cpt1基因cDNA克隆及饲料脂肪水平对肠道微生物和cpt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当代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是优质高能的饲料。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能够促进养殖鱼类的生长,但目前鱼类对脂肪的适应能力以及适应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为研究对象,从高脂饲料饲喂大口黑鲈后肝脏转录组学的分析找出重点研究对象——脂肪酸氧化关键调节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I,cpt1)。进一步探究cpt1基因在大口黑鲈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对脂肪水平和生长阶段的应答情况。研究结果可以从分子层面分析大口黑鲈对高脂饲料的营养生理适应机制,为开发最适脂肪水平的优质高能饲料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高脂饲料饲喂后大口黑鲈肝脏转录组、肠道微生物分析及cpt1基因克隆本实验旨在通过高通量测序找到脂肪因子重要的调控基因,探讨大口黑鲈对高脂饲料的营养生理适应机制。实验共设置3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分别配制低脂(6%)、中脂(12%)和高脂(18%)三种脂肪水平梯度的等氮试验饲料,饲养的大口黑鲈初始质量为(23.6±1.0)g,实验周期为10周。提取大口黑鲈肝脏mRNA,测序并对低质量数据进行过滤后共得到了315645776个clean reads,用Trinity软件进行拼接筛选,最终共得到130613个Unigene,其中65683个Unigene成功注释到7大公共数据库中,占总Unigene数目的50.28%。有30.25%的Unigene注释到NR数据库中,43.5%在NT数据库中得到注释。而根据差异表达分析(fpkm>0.3)鉴定出,相较低脂组而言,在高脂组中共有761个差异基因,其中289个差异基因上调表达,472个差异基因下调表达。由KEGG-pathway富集分析可知,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调节、脂肪消化吸收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等6个脂肪代谢相关的重要通路中(padj<0.05)。同样,高脂组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编码的多数基因在COG功能注释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中均显着富集于脂质转运与代谢途径中。通过对脂肪代谢相关通路的分析,本试验最终选择cpt1作为脂肪代谢的主要研究基因。采用RT-PCR和SMART RACE技术,克隆了cpt1基因的全长序列。结果表明,大口黑鲈cpt1序列包括完整开放阅读框1251bp,编码一个由41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由氨基酸序列分析可知,大口黑鲈cpt1相对分子质量为47.3 kD,理论等电点为5.78,脂质指数是80.26,且其亲水指数为-0.405;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且无跨膜结构域;蛋白质结构预测发现大口黑鲈cpt1存在28个Ser磷酸化位点,19个Thr和14个Tyr磷酸化位点;蛋白质不稳定系数为42.56,属于不稳定蛋白,这可能与其作为酶参与催化反应的特性有关。通过序列的blast鉴定、ClustalwX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的分析,得知大口黑鲈cpt1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该数据为从信号通路和分子生物层面研究大口黑鲈cpt1基因的调控机理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2、大口黑鲈组织中cpt1表达的差异及其应答规律为了探究取样时间对大口黑鲈cpt1表达的影响,确定合适的取样时间,并从分子层面探究cpt1在大口黑鲈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不同脂肪水平和不同生长阶段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1、本试验在大口黑鲈禁食48h后对其饱食投喂,并分别在投喂第0h、1h、2h、4h、6h、9h、12h、24h、36h和48h取肝脏样品,每个时间点取3尾鱼,每尾鱼在肝脏固定位点取3个样品作为生物学重复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实验,使用2-△△ct法得到cpt1基因的相对表达数据。结果显示,在饲喂后第1-2h大口黑鲈肝脏中cpt1的表达量达到最高(P<0.05);在饲喂0h、9h、12h和48h表达量次之;在饲喂后第24h和36h cpt1的表达量较低;而在饲喂后4-6h肝脏中cpt1的表达量达到最低(P<0.05)。结果表明,取样时间对cpt1基因的表达有显着影响(P<0.05),饱食投喂后1-2h是研究大口黑鲈肝脏中cpt1表达量的最佳取样时间。2、阶段取样时,在饲喂大口黑鲈1h后,取低脂组、中脂组和高脂组大口黑鲈的肝脏、前肠、肾脏、脾脏、胃、肌肉、鳃丝、脑和心等9个组织进行荧光定量。数据结果显示:cpt1基因在肝脏和前肠中表达量最高,在肾脏和脾脏中次之,在胃、脑、心、鳃丝以及肌肉中表达量较低(P<0.05)。3、在不同脂肪水平下,中脂组(12%)的组织中cpt1表达量最高,高脂组(18%)次之,低脂组(6%)的表达量最低(P<0.05)。4、分别在饲养第30、60和90天取大口黑鲈各组织样品,进行qPCR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生长阶段中,cpt1表达量随饲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以上结果表明,饲料脂肪水平及饲养时间会诱导大口黑鲈组织cpt1基因的表达,cpt1可能参与了机体脂肪的分解代谢。该数据为深入探究大口黑鲈对高脂饲料的生理调控机制及开发配制出最适脂肪水平的优质高能饲料有理论借鉴作用。

郭鑫伟[8](2019)在《饲料蛋白质、糖脂比及铁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营养生理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取初重为6-9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为研究对象,进行8周的养殖实验,通过评估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饲料蛋白质水平与其生长、血清相关激素和消化酶活性的相关性,探究珍珠龙胆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对其健康生长的影响;评估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生长、饲料利用、血清指标、消化酶活性以及糖脂代谢等指标寻求满足鱼体最大限度利用非蛋白能源进行生长的最佳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比例;评估三种不同铁源、三种不同铜源对珍珠龙胆生长、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矿物元素含量以及肠道形态结构等的影响。本文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珍珠龙胆[初始体质量(6.50±0.00)g]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投喂35%、40%、45%、50%、55%和60%蛋白质水平的饲料。结果显示,50%组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55%和60%组血清总蛋白显着高于35%组(P<0.05);50%组血清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INS)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45%组血清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50%组胃蛋白酶活性和肠胰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肠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在55%和60%组达到最低值。WGR与血清GH之间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以WGR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拟合得出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需要量为51.57%。2、配制糖脂比(carbohydrate to lipid ratios,C/L)分别为0.82、1.03、1.28、1.58、1.94和2.27的6组等氮(蛋白质水平50.27%)等能的饲料投喂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初始体质量7.70±0.05 g),评估其最适饲料糖脂比。结果表明:饲料糖脂比对WGR和SGR无显着影响(P>0.05),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升高,C/L1.03和C/L1.58组鱼体蛋白保留率(PRR)显着高于C/L2.27组(P<0.05);C/L0.82-C/L1.58组,肌肉总糖随饲料糖脂比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血清葡萄糖(GLU)、胰岛素(INS)随饲料糖脂比升高逐渐上升,而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L)和胰高血糖素(GC)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胃蛋白酶、肠脂肪酶和肝脏淀粉酶活性随着糖脂比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肠淀粉酶随着糖脂比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肝脏己糖激酶(HK)、6-磷酸果糖-1-激酶(PFK-1)随着糖脂比的升高而上升,且在C/L1.94组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丙酮酸激酶(PK)、柠檬酸合酶(CS)随着糖脂比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除C/L1.94组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升高逐渐下降。C/L1.03、C/L1.58和C/L1.94组糖原合酶(GSase)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C/L1.58组糖原磷酸化酶(GPase)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C/L1.94组肉碱脂酰转移酶(CPT)、乙酰CoA羧化酶(ACC)、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和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C/L1.58组脂蛋白脂肪酶(LPL)、肝脂酶(HL)活性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以SGR为判定依据,经二次曲线拟合得到,珍珠龙胆石斑鱼最适的糖脂比为1.66。3、本试验旨在研究配合饲料中添加硫酸亚铁(FeSO4)、甘氨酸亚铁(Fe-Gly(II))、羟基蛋氨酸铁(MHA-Fe)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幼鱼生长、形态学指标、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矿物元素含量以及肠道形态结构等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9.00±0.49)g的珍珠龙胆270尾,分别饲喂等氮等脂的三种试验饲料。结果表明:不同铁源各组间成活率(SR)、WGR、SGR均无显着差异(P>0.05),MHA-Fe组肥满度(CF)显着高于其余两组(P<0.05);MHA-Fe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高于Fe-Gly(II)组和FeSO4组(P<0.05),MHA-Fe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低于Fe-Gly(II)组和FeSO4组(P<0.05),FeSO4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着低于Fe-Gly(II)组和MHA-Fe组(P<0.05);MHA-Fe组全鱼、脊椎骨铁(Fe)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珍珠龙胆MHA-Fe组前、中、后肠皱襞高度(PH)显着高于FeSO4组和Fe-Gly(II)组(P<0.05),MHA-Fe组前、中、后肠皱襞宽度(PW)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MHA-Fe组中肠肌层厚度(MT)显着高于Fe-Gly(II)组和FeSO4组(P<0.05)。综合考虑生长、形态学指标、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矿物元素含量以及肠道形态结构,MHA-Fe通过提高CAT、T-SOD活性,降低MDA活性从而增强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抗氧化力,并且有利于铁元素的沉积。同时饲料中添加MHA-Fe和Fe-Gly(II)可以改善鱼体肠道健康。4、本试验旨在研究硫酸铜(CuSO4)、甘氨酸铜(Cu-Gly)、羟基蛋氨酸铜(Cu-HMA)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幼鱼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9.00±0.00)g的珍珠龙胆270尾,分别饲喂等氮等脂的三种试验饲料。结果表明:Cu-Gly组和Cu-HMA组WGR、SGR显着高于CuSO4组(P<0.05),Cu-HMA组HSI、脏体比(VSI)显着高于CuSO4组和Cu-Gly组(P<0.05),各组间CF无显着差异(P>0.05);Cu-HMA组和Cu-Gly组脊椎骨铜含量显着高于CuSO4组(P<0.05);CuSO4组血清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着高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且CuSO4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着低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CuSO4组血清铜蓝蛋白(CP)显着高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Cu-HMA组中肠和后肠PH显着高于CuSO4组和Cu-Gly组(P<0.05)。综合考虑生长、形态学指标、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矿物元素含量以及肠道形态结构,饲料中添加Cu-Gly和Cu-HMA均能显着改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肠道形态及血清脂质代谢,进而改善生长。

高柳玲[9](2019)在《饲料蛋能比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卵形鲳鲹已成为我国南方海水养殖的最大种类,为丰富国民菜篮子,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贡献。目前,卵形鲳鲹养殖的饲料系数偏高,病害爆发损失严重,全程养殖的饲料营养参数不全,不利于卵形鲳鲹健康养殖的持续发展。本论文旨在以较大规格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为实验对象,研究饲料蛋白能量比对卵形鲳鲹鱼种生长和抗病力的影响及其机理,为提高卵形鲳鲹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研制环保高效的卵形鲳鲹配合饲料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结果、结论如下:1、饲料蛋能比对卵形鲳鲹生长、免疫和抗氧化的影响以丹麦低温鱼粉、豆粕和棉籽浓缩蛋白为蛋白源,鱼油、紫苏籽油和椰子油混合油脂为脂肪源,采用2×3因子实验设计饲料蛋白水平分别为35%、40%和45%,脂肪水平分别为8%、13%和18%,饲料蛋能比范围为16.94?21.76 mg·k J-1,共9组饲料(P/L:35/8、35/13、35/18、40/8、40/13、40/18、45/8、45/13、45/18),每组设3个重复,连续投喂初始体重约为70克的卵形鲳鲹50天。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40%蛋白18%脂肪组(蛋能比为18.99 mg·k J-1)的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着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35/18、40/18、45/13和45/18组饲料系数(FC)显着低于35/8组(P<0.05),35/13、35/18和40/18组蛋白质效率(PER)显着高大于45/8和45/13组(P<0.05),各指标的其他饲料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35/13组的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肠体比(ISI)显着高于40/18、45/8、45/13和45/18组,40/13、40/18和45/8组的肥满度(CF)显着高于35/8组,其他实验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卵形鲳鲹成活率(SR)为96.67%-100%,各饲料组间的SR无显着差异。2)饲料40/8、40/18和45/13组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35/18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40/8和40/13组,40/18组灰分显着高于35/13、35/18、40/8和40/13组,饲料蛋能比对卵形鲳鲹全鱼水分无显着影响。3)饲料蛋能比对卵形鲳鲹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有显着影响,其中,35/8组AKP活性显着低于其他实验组,45/18组TCHO、TG、HDLC和LDLC在各实验组间具有较高含量。4)饲料蛋能比对卵形鲳鲹肝胰脏和脾脏的溶菌酶(LZM)、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GST)、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有显着影响,其中肝胰脏中免疫指标(LZM、AKP和ACP)活性显着高于脾脏中的免疫指标活性。肝胰脏和脾脏组织中40/18组具有较高活性的SOD活性、T-AOC、GST活性和GSH-PX活性,具有较低MDA含量。肝胰脏中高蛋能比45/8、45/13和45/18三组表现出较高的SOD活性和GSH-PX活性,脾脏组织高蛋能比45/8、45/13和45/18组表现出较高的GSH-PX、GST活性和MDA含量。5)对卵形鲳鲹肝胰脏脂肪酸进行分析,其中45/18组总脂肪酸(TFA)含量显着高于35/8、40/8和45/8三组;40/18和45/18两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与35/18组无显着差异,但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45/8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和n3/n6在各实验组间具有最高含量的,其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最低。6)对卵形鲳鲹肝胰脏相关代谢酶活进行分析。40/18组具有较高雷帕霉素靶蛋白C1(TORC1)、S6蛋白激酶(S6K)、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4EBP1)、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α(AMPKa)和腺苷三磷酸(ATP)活性,具有较低腺苷一磷酸(AMP)活性;此组还具有较高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a)、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和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活性,和较低组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7)对肝胰脏代谢及调控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分析。35/8组中PPARα、FAS、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和磷酸果糖激酶(PFK)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此组CPT1和FABP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其他实验组;35/18和40/8组己糖激酶(HK)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35/18、40/13、40/18,45/8和45/18组食欲素(ORE)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2、饲料蛋能比对卵形鲳鲹抗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影响生长实验结束后于循环系统中驯喂7d,然后每组随机取30尾鱼,分为3个重复,在室内不循环水养殖系统(容积125L)进行攻毒实验。每尾腹腔注射浓度为4.23×107CFU·ml-1的哈维氏弧菌菌液0.2 ml,每12 h记录鱼的死亡情况,持续48 h。结果显示,1)饲料35/8和35/13组的SR显着低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双因素分析中,蛋白水平显着影响卵形鲳鲹SR(P<0.05),且蛋白水平与SR呈正相关关系;脂肪水平对SR影响不显着(P>0.05),SR在蛋白水平和脂肪水平之间具交互作用(P<0.05)。2)攻毒后AST活性显着高于生长时的,即注射哈维氏弧菌后,卵形鲳鲹的肝胰脏细胞结构有极大的破损。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对初始体重约70g的卵形鲳鲹,饲料蛋能比为18.99mg·k J-1(蛋白/脂肪,40/18),其表现出最好的生长,具有较高体蛋白含量;该组肝胰脏和脾脏组织中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肝胰脏具有较强蛋白质合成、脂质合成和糖酵解能力和对哈维氏弧菌感染具有良好的抵抗能力。

张改改[10](2019)在《不同脂肪源和蛋白源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脂质代谢及蛋白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基于脂质组学分析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质分子的影响目前,关于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鱼体脂肪酸组成和脂质代谢的影响的研究有很多,然而关于脂肪酸组成改变鱼体肌肉结构的信息较少。本研究通过生化和脂质组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大口黑鲈肌肉脂质分子变化特征的影响,旨在探讨脂质分子特异性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饲料中分别添加12%的固体鱼油(SFO)、液体鱼油(FO)、菜籽油(RO)和混合油(亚麻籽油:大豆油=1:1)(LSO)作为单一脂肪源,配制4组等氮(46%粗蛋白)等能(21.31MJ/kg)的纯化饲料。将480尾(24.1±1.25)g大口黑鲈随机分成4组,每组3次重复,并用试验饲料喂养103天。结果表明,RO和LSO组鱼体重增重率和全鱼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SFO和FO组(P<0.05),而蛋白质含量则相反。该研究证实C16:0和C18:1n-9更倾向沉积于甘油骨架的外部位置。此外,大口黑鲈体内C18:2n-6与C18:3n-3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导致肌肉中C18:2n-6的高积累和C18:3n-3的低积累。C18:2n-6特异性地沉积在磷脂酰胆碱(PC)的sn-2位置,并且C18:3n-3在甘油三酯(TG)中的sn-2位置沉积较高。另外,TG、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分子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C20:4n-6、C20:5n-3和C22:3n-6)的位置分布相似,其中大多数是主要分布在TG分子的sn-1/3位置以及PC和PE分子的sn-2位置。综上所述,所有这些结构特征有助于减少饲料脂肪对鱼体的负面影响。2.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消化率、肝脏功能和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肝脏抗氧化能力以及代谢的影响,以植物蛋白复合物(酶解豆粕:玉米蛋白粉=10:1)替代部分鱼粉,酶解豆粕的添加量分别为0(E0组)、15%(E15组)、20%(E20组)、25%(E25组)、30%(E30组),各组替代鱼粉的量分别为0、23.64%、30.91%、40%、47.27%,并在E20组(替代30.91%的鱼粉)的基础上,将添加量为20%的酶解豆粕改用豆粕(SBM组)或发酵豆粕(FSBM组)等蛋白替代鱼粉,配制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7.17±0.14)g的大口黑鲈随机分为7组,分别投喂7种不同的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67天。结果显示:(1)E25和E30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的饲料系数无显着性差异,E25、E30组的存活率较低,可能与摄食不均衡,小个体被残杀有关,这也可能造成E25、E30组的生长性能显着高于其他组。随着酶解豆粕添加量的增加,脏体比、肝体比、全鱼脂肪含量显着降低(P<0.05);豆粕、酶解豆粕、发酵豆粕分别替代30.91%鱼粉时,FSBM组的特定生长率显着低于E20组(P<0.05),脏体比、肝体比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2)随着酶解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不断增大,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高于对照组;E20、E30组的胃蛋白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三种豆粕分别替代30.91%鱼粉时,FSBM组肠道淀粉酶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肠道脂肪酶活力的变化趋势则相反。(3)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E30组肝脏ALT外),肝脏丙二醛(MDA)呈下降趋势;E20、SBM与FSBM三组中,FSBM组的肝脏MDA、ALT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肝脏AST活力依次为E20>FSBM>SBM;(4)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后,各组的耗氧率有显着升高的趋势(P<0.05),E20、E25、E30组的排氨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E20、E30组肌肉氮的保留率显着高于其他组;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血清的游离脂肪酸(NEFA)、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都有显着的影响。三种不同豆粕分别替代30.91%鱼粉时,FSBM组的耗氧率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排氨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豆粕组(SBM组)的血清T-CHO显着高于其他两组,而血清LDL-C与肌肉脂肪含量呈相反的结果;E20组的血清TG显着低于其他两组。综上所述,饲料中酶解豆粕的添加量小于30%时,对大口黑鲈的生长无不利影响,但有利于减轻肝脏氧化应激负担,并提高代谢水平。普通豆粕、酶解豆粕与发酵豆粕均可以替代30.91%鱼粉,且酶解豆粕的替代效果最好。3.基于代谢组学分析酶解豆粕及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代谢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探究酶解豆粕和豆粕分别替代鱼粉后,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与代谢之间的调控机制。基于上述养殖试验结束后,统计E0、E20、E30、SBM四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并检测肝脏T-AOC活力和MDA含量。基于GS/MC代谢组学技术对肝脏代谢物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发现:(1)饲料中添加30%酶解豆粕对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并且可以显着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P<0.05);酶解豆粕和豆粕同一水平替代鱼粉时,大口黑鲈的增重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肝脏抗氧化能力显着提高(P<0.05),其中酶解豆粕的替代效果最显着。(2)利用代谢组学分析出,在E0、E20、E30三组之间鉴定出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91种,E0、E20、SBM三组之间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80种。其中主要有氨基酸、糖类、脂肪酸、核苷类、有机酸等物质。这些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途径主要有: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柠檬酸(TCA)循环、丁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ABC转运蛋白、嘧啶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等代谢途径。综上所述,酶解豆粕和豆粕分别替代鱼粉时,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和肝脏抗氧化能力升高可能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等代谢途径有关。4.酶解豆粕及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饲料中植物蛋白替代鱼粉对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成为近几年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探究酶解豆粕和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E0、E20、E30、SBM四组大口黑鲈肠道内容物的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E0组的Ace及Chao指数低于其他三组,并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E20、E30和SBM三组的Shannon指数均高于E0组,而Simpson指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2)基于门水平,E0、E20、E30、SBM四组大口黑鲈肠道的优势菌群为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Fus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中厚壁菌门占绝对优势;在属水平上,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sensu-stricto-1)、未分类的消化链球菌科(unclassified-f-Peptostreptococcaceae)、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是大口黑鲈肠道的优势菌群,其中,狭义梭菌属-1是E0、E30、SBM三组的绝对优势菌群,而消化链球菌是E20组的绝对优势菌群。(3)对属水平差异菌属进行研究分析发现,E0、E20和E30三组样品中的肠道菌群在属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E30组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的丰度均高于其他两组,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E0、E20、SBM三组样品在属水平上也存在显着性差异,SBM组中的漫游球菌属(Vagococcus)极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1),而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Alpinimonas菌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综上所述,酶解豆粕和豆粕替代鱼粉会增加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酶解豆粕添加为30%时,可以显着增加大口黑鲈肠道中的有益菌;相较于酶解豆粕,豆粕增加肠道中的有害菌的丰度。

二、饲料中不同能量蛋白比对大口鲶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料中不同能量蛋白比对大口鲶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饲料脂肪与蛋白质对杂交石斑鱼(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生长及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饲料脂肪对鱼类生长的研究
        1.1.1 鱼类对脂肪的营养需要
        1.1.2 脂肪的消化吸收
        1.1.3 脂肪的代谢
        1.1.4 脂肪在肠道内的调控
        1.1.5 脂肪的生理功能
        1.1.6 饲料脂肪与鱼类生长的研究
    1.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鱼类生长的研究
        1.2.1 饲料蛋白质的组成
        1.2.2 鱼类对蛋白质需求的研究
        1.2.3 鱼类对氨基酸需求的研究
        1.2.4 影响蛋白质需要的因素
        1.2.5 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方法
    1.3 我国石斑鱼养殖的市场状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4.1 目的与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脂肪水平对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理化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饲料
        2.1.2 实验设计与养殖管理
        2.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4 计算公式
        2.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饲料脂肪水平与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关系
        2.2.2 饲料脂肪水平对杂交石斑鱼全鱼及肌肉成分的影响
        2.2.3 饲料脂肪水平对杂交石斑鱼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饲料脂肪水平对杂交石斑鱼肝脏酶活性的影响
        2.2.5 饲料脂肪水平对杂交石斑鱼肌肉和肝脏脂肪酸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利用代谢组学分析脂肪水平对杂交石斑鱼生长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配方和设计
        3.1.2 养殖管理
        3.1.3 样本提取流程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生长表现和饲料利用率
        3.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肠道的影响
        3.2.3 代谢组学概述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血清理化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饲料的制备
        4.1.2 .实验设计与养殖管理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计算公式
        4.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饲料蛋白质水平与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2.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石斑鱼体成分的影响
        4.2.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石斑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2.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石斑鱼肠道组织酶活性的影响
        4.2.5 饲料蛋白水平对杂交石斑鱼幼鱼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4.2.6 蛋白质水平对肌肉氨基酸的影响
        4.2.7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石斑鱼蛋白质合成能力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蛋白质水平对杂交石斑鱼的生长调控机制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配方和设计
        5.1.2 养殖管理
        5.1.3 样本提取流程
        5.1.4 LC-MS/MS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
        5.2.1 生长表现和饲料利用率
        5.2.2 样品质量及方法可靠性评价
        5.2.3 代谢物的鉴定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6 全文总结、创新点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杂交鲟幼鱼饲料中适宜脂肪源和糖脂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脂类营养研究
        1.1.1 脂类的分类与作用
        1.1.2 鱼类对脂肪的需要量
        1.1.3 不同脂肪源对鱼类的影响
    1.2 鱼类糖类营养
        1.2.1 糖类的分类与作用
        1.2.2 鱼类对糖类的需要量
    1.3 鲟鱼营养研究进展
        1.3.1 鲟鱼蛋白质营养研究进展
        1.3.2 鲟鱼脂肪营养研究进展
        1.3.3 鲟鱼糖类营养研究进展
        1.3.4 鲟鱼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饲料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饲料
        2.2.2 实验鱼与养殖管理
        2.2.3 样品采集
        2.2.4 样品测定
        2.2.5 计算公式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2.3.3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3.4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鱼体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4.2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2.4.3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4.4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鱼体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饲料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饲料
        3.2.2 实验鱼与养殖管理
        3.2.3 样品采集
        3.2.4 样品测定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脂肪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3.3.2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3.3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血清常规生化指标的影响
        3.3.4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脂肪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3.4.2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4.3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血清常规生化指标的影响
        3.4.4 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饲料
        4.2.2 实验鱼与养殖管理
        4.2.3 样品采集
        4.2.4 样品测定
        4.2.5 计算公式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4.3.3 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3.4 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鱼体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4.2 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4.4.3 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4.4 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鱼体成分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生化指标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饲料
        5.2.2 实验鱼与养殖管理
        5.2.3 样品采集
        5.2.4 样品测定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饲料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3.2 饲料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糖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5.3.3 饲料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脂肪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5.3.4 饲料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血清常规生化指标的影响
        5.3.5 饲料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肝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4 讨论
        5.4.1 饲料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4.2 饲料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糖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5.4.3 饲料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脂肪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5.4.4 饲料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血清常规生化指标的影响
        5.4.5 饲料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肝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附录一 论文常用的缩略语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3)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低温对越冬鱼类的影响
    1.2 饥饿对越冬鱼类的影响
        1.2.1 饥饿对越冬鱼类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1.2.2 饥饿对越冬鱼类体组成的影响
        1.2.3 饥饿对越冬鱼类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代谢的影响
    1.3 越冬对鱼类氧化应激的影响
    1.4 越冬对鱼类消化生理的影响
    1.5 越冬对鱼类内分泌的影响
    1.6 AMPK在能量代谢中作用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越冬对草鱼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条件和方法
        2.1.3 样品采集
        2.1.4 生物学参数测定
        2.1.5 全鱼及肌肉常规成分分析
        2.1.6 血清指标测定
        2.1.7 肝胰脏、肌肉、脂肪组织中糖原和TG含量及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2.1.8 组织酶抗氧化活性测定
        2.1.9 实验鱼前肠及肝胰脏组织学
        2.1.10 实验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测定
        2.1.11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2.1.12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2.2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2.2.3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肝胰脏、肌肉、脂肪组织中糖原和TG含量及血清代谢物含量变化的影响
        2.2.5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组织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6 越冬对一龄和二龄草鱼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的影响
        2.2.7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2.8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相关指标关联性的影响
        2.2.9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LPL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与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关联性分析
        2.2.10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和肌肉HSPs及 UCP2 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越冬胁迫下草鱼肝胰脏转录组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条件及方法
        3.1.2 样品采集
        3.1.3 总RNA提取及定量
        3.1.4 cDNA文库的构建、质量检测及测序
        3.1.5 测序数据组装和注释
        3.1.6 差异基因(DEGs)表达分析
        3.1.7 GO、KEGG及 KOG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3.1.8 RT-qPCR验证
    3.2 结果
        3.2.1 测序结果统计
        3.2.2 差异基因(DEGs)表达分析
        3.2.3 差异表达基因GO、KEGG及 COG富集分析
        3.2.4 RT-qPCR验证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草鱼AMPK基因特征分析及其对越冬胁迫机体代谢稳态调节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1:AMPK家族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谱
        4.1.2 实验2:在体及离体饥饿实验
        4.1.3 实验3:AMPK对越冬胁迫下机体能量代谢稳态调节
        4.1.4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草鱼AMPK的分子特性研究
        4.2.2 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4.2.3 AMPK亚基的三维结构预测
        4.2.4 草鱼AMPK的组织分布
        4.2.5 草鱼体内和体外饥饿处理期间AMPK基因表达的变化
        4.2.6 AMPK对越冬胁迫下草鱼机体能量动员基因表达影响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越冬后投喂不同蛋白及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5.1.2 实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
        5.1.4 常规成分分析
        5.1.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5.1.6 消化酶活性
        5.1.7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5.1.8 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
        5.1.9 实验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测定
        5.1.10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5.1.11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生长性能和生物学性状
        5.2.2 全鱼和肌肉常规成分
        5.2.3 血清生化指标
        5.2.4 消化酶活性与组织学
        5.2.5 抗氧化能力
        5.2.6 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5.2.7 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
    5.3 讨论
第六章 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裂殖壶藻油和硫辛酸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6.1.2 实验设计
        6.1.3 样品采集
        6.1.4 常规成分分析
        6.1.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6.1.6 抗氧化酶活性
        6.1.7 脂肪酸测定
        6.1.8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6.1.9 统计分析
    6.2 结果
        6.2.1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生物学特征参数的影响
        6.2.2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6.2.3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6.2.4 越冬再投喂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2.5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6.2.6 组织-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分析
        6.2.7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水平饲料对草鱼FAD和 ELO5 基因表达的影响
        6.2.8 越冬再投喂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越冬前饲料蛋白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物学性状及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7.1.2 实验设计
        7.1.3 样品采集
        7.1.4 常规成分分析
        7.1.5 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7.1.6 抗氧化酶活性
        7.1.7 脂肪酸测定
        7.1.8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7.1.9 统计分析
    7.2 结果
        7.2.1 饲料不同水平蛋白脂肪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体重的影响
        7.2.2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7.2.3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7.2.4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7.2.5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7.2.6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7.2.7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后草鱼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7.3 讨论
第八章 越冬饲料中强化n-3HUFA对草鱼体重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8.1 材料和方法
        8.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8.1.2 实验设计
        8.1.3 样品采集
        8.1.4 常规成分分析
        8.1.5 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8.1.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8.1.7 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
        8.1.8 脂肪酸测定
        8.1.9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8.1.10 统计分析
    8.2 结果
        8.2.1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体重的影响
        8.2.2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8.2.3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8.2.4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8.2.5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草鱼肝胰脏和肌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8.2.6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的影响
        8.2.7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8.2.8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8.3 讨论
第九章 本研究主要结论、创新点与下一步研究内容
    9.1 综合讨论和结论
    9.2 创新点
    9.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主要生长及生物学指标
    附录 B 脂肪酸测定步骤
    附录 C 实时荧光定量(RT-qPCR)实验步骤
    附录 D 肝细胞和脂肪细胞培养及处理简要
    附录 E RT-qPCR所用引物序列
致谢
个人简历

(4)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磷、铁的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鱼类的磷营养
        1.1.1 磷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1.1.2 磷对鱼体营养物质组成的影响
        1.1.3 磷对鱼类消化吸收的影响
        1.1.4 磷对鱼类组织中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1.1.5 鱼类磷需求量
        1.1.6 饲料中影响鱼类磷利用的因素
        1.1.6.1 磷源
        1.1.6.2 钙磷比
        1.1.6.3 植酸酶
        1.1.6.4 酸化剂
    1.2 鱼类的铁营养
        1.2.1 铁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1.2.2 铁对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1.2.3 铁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2.4 铁对消化吸收的影响
        1.2.5 铁对矿物元素的影响
        1.2.6 鱼类对铁的需求量
    1.3 展望
第二章 基于生长和饲料利用率评价大口黑鲈饲料中可消化磷需求量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2.2.2 试验鱼和饲养管理
        2.2.3 样品采集
        2.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4.1 生长指标与形体指标
        2.2.4.2 营养成分分析
        2.2.4.3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生长性能
        2.3.2 全鱼、肌肉营养物质组成
        2.3.3 营养物质利用率
        2.3.4 椎骨及血浆钙、磷含量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磷水平饲料中补充柠檬酸对大口黑鲈的作用效果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3.2.2 试验鱼和饲养管理
        3.2.3 样品采集
        3.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3.2.4.1 生长性能
        3.2.4.2 营养成分分析
        3.2.4.3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生长性能
        3.3.2 全鱼组成以及椎骨磷、血浆磷含量
        3.3.3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3.3.4 营养物质沉积率及N、P排放量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大口黑鲈对铁需求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4.2.2 试验鱼和饲养管理
        4.2.3 样品采集
        4.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4.2.4.1 生长性能
        4.2.4.2 营养成分分析
        4.2.4.3 血液学指标
        4.2.4.4 矿物质含量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
        4.3.2 全鱼、肌肉和肝脏常规组成
        4.3.3 血液指标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大口黑鲈饲料中有机铁的效价评估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5.2.2 试验鱼和饲养管理
        5.2.3 样品采集
        5.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5.2.4.1 生长性能
        5.2.4.2 营养成分分析
        5.2.4.3 血液学指标
        5.2.4.4 矿物质含量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生长性能
        5.3.2 体组成
        5.3.3 血液指标
        5.3.4 相对生物利用度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单环刺螠苗种基本营养需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饲料中蛋白质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1.1.1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1.2 常见水产动物适宜蛋白质需求量
        1.1.3 水产动物蛋白质适宜需求量影响因素
        1.1.3.1 水温
        1.1.3.2 食性和种类
        1.1.3.3 试验水产动物的大小与生长阶段
        1.1.3.4 饲料蛋白源
    1.2 饲料中脂肪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1.2.1 脂肪的生理功能
        1.2.2 常见水产动物适宜脂肪需求量
        1.2.3 水产动物脂肪水平适宜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1.3 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1.3.1 糖类的生理功能
        1.3.2 常见水产动物适宜糖水平的需求量
        1.3.3 水产动物糖水平适宜需求量影响因素
        1.3.3.1 水温
        1.3.3.2 糖的种类
        1.3.3.3 投喂频率
    1.4 饲料中蛋能比水平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1.4.1 蛋能比的生理功能
        1.4.2 常见水产动物适宜蛋能比水平的需求量
        1.4.3 水产动物蛋能比水平适宜需求量影响因素
    1.5 单环刺螠的研究进展
        1.5.1 单环刺螠的生物学特性
        1.5.1.1 单环刺螠形态特征
        1.5.1.2 单环刺螠的分布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
        1.5.1.3 单环刺螠的繁殖与发育
        1.5.2 单环刺螠人工育苗的技术要点
        1.5.2.1 亲螠的选择
        1.5.2.2 单环刺螠的取卵与授精
        1.5.2.3 单环刺螠苗种的管理
        1.5.3 单环刺螠的营养成分及药学价值
        1.5.3.1 单环刺螠体壁肌的营养成分
        1.5.3.2 单环刺螠内脏的营养成分
        1.5.3.3 单环刺螠潜在的药学价值
        1.5.4 单环刺螠的养殖现状及前景、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4.1 单环刺螠的养殖现状
        1.5.4.2 单环刺螠的养殖前景
        1.5.4.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对单环刺螠苗种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力的影响
    2.1 实验饲料
    2.2 实验所用动物及养殖管理
    2.3 取样
    2.4 实验指标的测定方法
        2.4.1 生长指标的测定
        2.4.2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2.4.2.1 粗酶液的制备
        2.4.2.2 蛋白含量的测定
        2.4.2.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2.4.2.4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2.4.2.5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2.4.3 免疫力的测定
        2.4.3.1 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2.4.3.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2.4.3.3 溶菌酶活性的测定
        2.4.3.4 丙二醛活性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
    2.6 实验结果
        2.6.1 饲料蛋白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2.6.2 饲料蛋白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6.3 饲料蛋白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2.7 讨论
        2.7.1 饲料蛋白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2.7.2 饲料蛋白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7.3 饲料蛋白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2.8 结论
第3章 饲料中脂肪水平对单环刺螠苗种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力的影响..
    3.1 实验饲料
    3.2 实验所用动物及养殖管理
    3.3 取样
    3.4 实验测定方法
        3.4.1 生长指标的测定
        3.4.2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3.4.2.1 粗酶液的制备
        3.4.2.2 蛋白含量的测定
        3.4.2.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3.4.2.4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3.4.2.5 脂肪酶活性测定方法
        3.4.3 免疫力的测定
        3.4.3.1 酸性磷酸酶的测定
        3.4.3.2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
        3.4.3.3 溶菌酶的测定
        3.4.3.4 丙二醛的测定
    3.5 数据分析
    3.6 结果
        3.6.1 饲料脂肪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3.6.2 饲料脂肪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6.3 饲料脂肪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3.7 讨论
        3.7.1 饲料脂肪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3.7.2 饲料脂肪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7.3 饲料脂肪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3.8 结论
第4章 饲料中糖水平对单环刺螠苗种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力的影响
    4.1 实验饲料
    4.2 实验所用动物及养殖管理
    4.3 取样
    4.4 实验测定方法
        4.4.1 生长指标的测定
        4.4.2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4.4.2.1 粗酶液的制备
        4.4.2.2 蛋白含量的测定
        4.4.2.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4.4.2.4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4.4.2.5 脂肪酶活性测定方法
        4.4.3 免疫力的测定
        4.4.3.1 酸性磷酸酶的测定
        4.4.3.2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
        4.4.3.3 溶菌酶的测定
        4.4.3.4 丙二醛的测定
    4.5 数据分析
    4.6 结果
        4.6.1 饲料糖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4.6.2 饲料糖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6.3 饲料糖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4.7 讨论
        4.7.1 饲料糖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4.7.2 饲料糖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7.3 饲料糖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4.8 结论
第5章 饲料中蛋白能量比水平对单环刺螠苗种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力的影响
    5.1 实验饲料
    5.2 实验所用动物及养殖管理
    5.3 取样
    5.4 实验测定方法
        5.4.1 生长指标的测定
        5.4.2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5.4.2.1 粗酶液的制备
        5.4.2.2 蛋白含量的测定
        5.4.2.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5.4.2.4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5.4.2.5 脂肪酶活性测定方法
        5.4.3 免疫力的测定
        5.4.3.1 酸性磷酸酶的测定
        5.4.3.2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
        5.4.3.3 溶菌酶的测定
        5.4.3.4 丙二醛的测定
    5.5 数据分析
    5.6 结果
        5.6.1 饲料蛋能比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5.6.2 饲料蛋能比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6.3 饲料蛋能比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5.7 讨论
        5.7.1 饲料蛋白质能量比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5.7.2 饲料蛋白质能量比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7.3 饲料蛋白质能量比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5.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大口黑鲈对饲料淀粉水平的营养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饲料碳水化合物对鱼类糖脂代谢的影响
        1.1.1 饲料碳水化合物对鱼类糖酵解相关基因的影响
        1.1.2 饲料碳水化合物对鱼类糖异生相关基因的影响
        1.1.3 饲料碳水化合物对鱼类糖原储存的影响
        1.1.4 饲料碳水化合物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2 饲料碳水化合物对鱼类肝脏组织形态学以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1.2.1 饲料碳水化合物对鱼类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1.2.2 饲料碳水化合物对鱼类肝脏免疫指标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饲料淀粉水平对大口黑鲈血浆生化、糖脂代谢和肝脏健康的影响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饲料
        2.1.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2.1.3 样品采集
        2.1.4 指标测定
        2.1.5 试验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饲料淀粉水平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2.2.2 饲料淀粉水平对大口黑鲈血浆生化的影响
        2.2.3 饲料淀粉水平对大口黑鲈糖原沉积和肝脏糖代谢关键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2.2.4 饲料淀粉水平对大口黑鲈肝脏脂肪沉积和脂代谢关键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2.2.5 饲料淀粉水平对大口黑鲈肝脏外观、组织学形态的影响
        2.2.6 饲料淀粉水平对大口黑鲈肝脏抗氧化、细胞因子、细胞凋亡关键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淀粉水平对大口黑鲈生长的影响
        2.3.2 饲料淀粉水平对大口黑鲈糖代谢的影响
        2.3.3 饲料淀粉水平对大口黑鲈肝脏脂代谢的影响
        2.3.4 饲料淀粉水平对大口黑鲈肝脏健康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对大口黑鲈生长、体组成和血浆生化的影响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饲料
        3.1.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3.1.3 样品采集
        3.1.4 指标测定
        3.1.5 试验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对大口黑鲈全鱼体组成的影响
        3.2.3 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对大口黑鲈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3.2.4 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对大口黑鲈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对大口黑鲈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
        3.3.2 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对大口黑鲈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3 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对大口黑鲈肝脏脂肪,肝、肌糖原的影响
        3.3.4 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对大口黑鲈肝脏组织学形态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对大口黑鲈肝脏转录组学的影响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RNA-seq测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及组装结果质量
        4.2.2 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数
        4.2.3 Unigene基本功能注释
        4.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7)大口黑鲈cpt1基因cDNA克隆及饲料脂肪水平对肠道微生物和cpt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脂肪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1.1.1 脂肪最适水平的研究
        1.1.2 高脂饲料对鱼类的应激和危害
        1.1.3 高脂饲料引发鱼类脂肪肝病
    1.2 鱼类的脂质代谢
        1.2.1 脂肪的合成代谢
        1.2.2 脂肪的分解代谢
    1.3 CPT1对脂代谢的调控
        1.3.1 CPT1对脂肪应答的研究
        1.3.2 CPT1基因的代谢通路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口黑鲈肝脏转录组与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饲料
        2.1.3 实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2.1.4 肝脏转录组指标测定
        2.1.5 肠道微生物指标测定
    2.2 结果
        2.2.1 肝脏转录组数据结果
        2.2.2 肠道微生物数据结果
    2.3 讨论
        2.3.1 高脂饲料对大口黑鲈肝脏转录组的影响
        2.3.2 AMPK信号通路
        2.3.3 高脂饲料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2.4 小结
3 大口黑鲈cpt1基因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基因克隆及验证
        3.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结果
        3.2.1 ORF区预测氨基酸序列
        3.2.2 氨基酸数量、分子量及等电点、疏水性等
        3.2.3 磷酸化位点预测
        3.2.4 信号肽预测
        3.2.5 亚细胞定位
        3.2.6 跨膜结构域预测
        3.2.7 系统进化树
    3.3 讨论
4 大口黑鲈cpt1表达的组织差异性及对不同脂肪水平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应答规律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和实验饲料
        4.1.2 饲养管理
        4.1.3 分子样品制备及分析
        4.1.4 肝脏脂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检测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不同脂肪水平对大口黑鲈肝脏 CPT1 酶活性的影响
        4.2.2 餐后大口黑鲈肝脏cpt1表达的变化规律
        4.2.3 大口黑鲈cpt1基因表达的组织差异性
        4.2.4 不同脂肪水平大口黑鲈组织中cpt1表达的差异
        4.2.5 不同生长阶段大口黑鲈组织中cpt1表达的差异
    4.3 讨论
        4.3.1 cpt1基因在大口黑鲈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
        4.3.2 不同脂肪水平大口黑鲈cpt1表达的差异
        4.3.3 不同生长阶段大口黑鲈cpt1表达的差异
    4.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8)饲料蛋白质、糖脂比及铁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营养生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石斑鱼营养研究进展
        1.1.1 石斑鱼的市场前景
        1.1.2 石斑鱼饲料蛋白及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
        1.1.3 石斑鱼饲料糖脂比的研究
        1.1.4 石斑鱼饲料不同铁源、铜源比较的研究进展
    1.2 珍珠龙胆石斑鱼营养研究进展
        1.2.1 珍珠龙胆生物学特性
        1.2.2 珍珠龙胆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国内外营养研究进展
        1.2.3 珍珠龙胆植物油源替代鱼油的国内外营养研究进展
        1.2.4 珍珠龙胆饲料添加剂的国内外营养研究进展
    1.3 评估营养需要量的统计学方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2 摄食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与血清激素和消化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2.1.2 实验用鱼及养殖管理
        2.1.3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2.1.4 测定方法
        2.1.4.1 生长及形体指标的计算
        2.1.4.2 饲料养分及体成分的测定
        2.1.4.3 血清生化及血清激素指标的测定
        2.1.4.4 组织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2.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及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2.2.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胃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3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健康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3.1.2 实验用鱼及养殖管理
        3.1.3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3.1.4 测定方法
        3.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形态学和常规指标的影响
        3.2.2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全鱼、肌肉和肝脏体成分的影响
        3.2.3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清指标的影响
        3.2.4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胃肠肝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2.5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糖脂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液指标的影响
        3.3.3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胃肠肝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3.4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糖脂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4 小结
4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活性、矿物元素沉积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4.1.2 实验用鱼及养殖管理
        4.1.3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4.1.4 测定方法
        4.1.4.1 生长及形体指标的计算
        4.1.4.2 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4.1.4.3 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4.1.4.4 肠道石蜡切片的观察及测定
        4.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2.2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体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4.2.3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2.4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鱼体组织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4.2.4.1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全鱼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4.2.4.2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脊椎骨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4.2.5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结构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4.3.2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3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矿物元素吸收的影响
        4.3.4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形态的影响
    4.4 小结
5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5.1.2 实验用鱼及养殖管理
        5.1.3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5.1.4 测定方法
        5.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5.2.2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全鱼体成分和脊椎骨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5.2.3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2.4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5.3.2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抗氧化酶指标的影响
        5.3.3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形态的影响
    5.4 小结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9)饲料蛋能比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1 前言
    1.1 鱼类饲料适宜蛋白能量比研究进展
        1.1.1 蛋白能量比及其研究方法
        1.1.2 饲料蛋能比对鱼类的影响
        1.1.3 影响鱼类饲料适宜蛋白能量比的因素
    1.2 三大能量营养素及其相互关系
        1.2.1 蛋白质与能量的关系及蛋白质代谢
        1.2.2 脂肪与能量的关系及脂肪代谢
        1.2.3 糖与能量的关系及糖代谢
    1.3 卵形鲳鲹
        1.3.1 卵形鲳鲹的生物学特性
        1.3.2 卵形鲳鲹的营养需求
        1.3.3 我国卵形鲳鲹的养殖及人工繁殖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饲料
    2.2 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1 生长指标
        2.3.2 血清生化指标
        2.3.3 肝胰脏和脾脏免疫和抗氧化指标
        2.3.4 脂肪酸组成
        2.3.5 代谢酶活
    2.4 肝胰脏代谢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
        2.4.1 总RNA的抽提
        2.4.2 总RNA纯度和完整性检测
        2.4.3 逆转录
        2.4.4 Real Time PCR扩增
    2.5 攻毒实验
        2.5.1 哈维氏弧菌菌悬液的制备
        2.5.2 攻毒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各饲料组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
    3.2 各饲料组卵形鲳鲹体成分
    3.3 各饲料组卵形鲳鲹血清生化
    3.4 各饲料组卵形鲳鲹组织免疫及抗氧化
        3.4.1 卵形鲳鲹组织免疫
        3.4.2 卵形鲳鲹组织抗氧化
    3.5 各饲料组卵形鲳鲹肝胰脏代谢相关酶活及相关基因表达
        3.5.1 各饲料组卵形鲳鲹肝胰脏脂肪酸组成
        3.5.2 各饲料组卵形鲳鲹肝胰脏代谢相关酶活
    3.6 各饲料组卵形鲳鲹攻毒后存活率及血清生化
        3.6.1 各饲料组卵形鲳鲹肝胰脏代谢相关 mRNA 相对表达
        3.6.2 各饲料组卵形鲳鲹攻毒后存活率
        3.6.3 各饲料组卵形鲳鲹攻毒后血清生化
        3.6.4 各饲料组卵形鲳鲹攻毒前后血清生化变化
4 讨论
    4.1 饲料蛋能比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影响及其机理
    4.2 饲料蛋能比对卵形鲳鲹体成分的影响
    4.3 饲料蛋能比对卵形鲳鲹抗病力的影响及其机理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会议情况

(10)不同脂肪源和蛋白源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脂质代谢及蛋白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鱼油替代的研究进展
    2.鱼粉替代的研究进展
        2.1 其他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现状
        2.2 其他蛋白源替代鱼粉存在的问题
        2.3 解决鱼粉替代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3.代谢组学及脂质组学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4.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基于脂质组学分析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质分子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
        1.2 试验对象及养殖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生长性能及体成分分析
        2.2 肌肉脂肪酸组成
        2.3 肌肉脂质组学分析
    3.讨论
        3.1 生长性能和体成分分析
        3.2 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3.3 肌肉脂质组学分析
    4.小结
第二章 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肝脏功能和代谢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
        1.2 试验对象及养殖
        1.3 样品采集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5 指标的计算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 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体成分的影响
        2.2 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肝脏功能的影响
        2.4 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代谢的影响
    3.讨论
        3.1 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体成分的影响
        3.2 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3 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4 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代谢的影响
    4.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酶解豆粕及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代谢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的配制
        1.2 试验对象及养殖
        1.3 样品采集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生长性能及肝脏抗氧化能力
        2.2 代谢组学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酶解豆粕及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的配制
        1.2 试验对象及养殖
        1.3 样品采集与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结果
        2.1 OTU聚类分析和大口黑鲈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2.2 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分析
        2.3 大口黑鲈肠道菌群属水平上的物种差异分析
        2.4 样品的PCA与聚类分析
    3.讨论
    4.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饲料中不同能量蛋白比对大口鲶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饲料脂肪与蛋白质对杂交石斑鱼(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生长及代谢的影响[D]. 谢瑞涛. 广东海洋大学, 2021(02)
  • [2]杂交鲟幼鱼饲料中适宜脂肪源和糖脂比研究[D]. 李婷婷.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3]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D]. 武文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磷、铁的需求研究[D]. 王璞.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5]单环刺螠苗种基本营养需求的研究[D]. 杨成林. 鲁东大学, 2020(01)
  • [6]大口黑鲈对饲料淀粉水平的营养生理响应[D]. 蒋余. 西南大学, 2020(01)
  • [7]大口黑鲈cpt1基因cDNA克隆及饲料脂肪水平对肠道微生物和cpt1表达的影响[D]. 宋铭琪. 西南大学, 2020(01)
  • [8]饲料蛋白质、糖脂比及铁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营养生理功能的影响[D]. 郭鑫伟.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9]饲料蛋能比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高柳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10]不同脂肪源和蛋白源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脂质代谢及蛋白代谢的影响[D]. 张改改.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饲料中不同能量蛋白比对鲶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