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峰”现象中企业行为分析及政府对策

“避峰”现象中企业行为分析及政府对策

一、“避峰”现象中企业的行为分析及政府对策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高就[1](2019)在《泰顺县公共交通定价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多元化的出行需求逐渐显现,私家车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带来严重的道路交通问题。通过大量的国内外实践可以总结出,城市交通问题对一个城市来说很重要,城市应该加强城市交通的发展并且对私人交通的发展适度控制,这样可以有效缓解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深入挖掘交通资源潜力、充分满足居民出行需求。但是,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制定合理的票价,提高公共服务意识,让居民出门愿意选择公共交通,主要反映公共交通在交通需求的关键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泰顺地处浙江南部,是典型的山区县,随着泰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基础配套设施也在日渐完善,公共交通作为出行最为便捷的方式之一,正逐步被更多的群众所认可,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而相对较为落后的公共交通经营管理理念和环境,致使泰顺公共交通市场管理紊乱无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泰顺公共交通运行及价格制定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影响泰顺县公共交通价格制定的因素,并围绕公共交通基本定价原则,结合泰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提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公共交通价格制定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泰顺公共交通的有序发展,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山区县的公共交通定价模式提供参考模版。

李志兰[2](2016)在《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系统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养老+地产”的结合,养老地产立体开发经营特点使得传统房地产企业独行维艰,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方与养老专业运营商跨界联盟成为解决我国养老地产发展问题的重要路径,但联盟失败率居高不下,联盟的稳定性成为关键。本研究引入共生理论,将养老地产跨界联盟视为共生系统,从共生视角分析联盟稳定性,通过寻求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可实现且稳定性最高的理想共生状态及其稳定条件以期指导并构建适合我国的共生稳定化养老地产跨界联盟。第一,本文首先运用共生判据论证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构成共生系统的可行性,对研究所涉及的概念、基本原理进行详细界定与阐述,特别是对共生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的具体落实以构成完整的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系统;并对联盟稳定性的内涵与测度进行分析,经比较多种生态系统稳定性度量方法后认为选取“Logistic模型+Lyapunov Stability”分析方法更适合本研究养老地产联盟稳定性的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清晰的研究基础。第二,从决定联盟共生系统稳定性关键的共生模式入手,按照共生组织模式与共生行为模式分别结合养老地产跨界联盟特点加以具体分析与比较,并对由共生组织模式与共生行为模式组合而成的联盟共生模式进行稳定性演变趋势分析,得出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为最稳定的联盟模式,为后文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稳定性理论模型构建奠定共生模式基础。第三,以所选择可实现的理想稳定共生模式为联盟共生稳定分析模式,通过扩展Logistic模型构建三维Lotka-Volterra理论分析模型,运用Lyapunov Stability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获取联盟稳定平衡点与稳定条件。对稳定平衡点运用数理变形分析,得出联盟互惠稳定的可实现性与可持续性;采用拆分、变形与因素提取等数理方法结合基本经济原理与企业联盟理论对稳定条件解析,明确联盟共生系统稳定关键要求所在,得出“联盟发展空间与合作系数是影响联盟稳定的主导因素”、“联盟稳定的本质是主体间共生能量贡献与获取的对称性”、“贡献的不平衡是导致联盟破裂的重要因素”等六个经济解释及与之对应的共生单元规模控制与联盟模式灵活性等联盟稳定要求,为联盟现实稳定构建提供方向。第四,以所获取共生模式稳定条件为指导,结合共生三要素中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对联盟共生系统稳定性提出的要求,对联盟共生三要素稳定要求构成的稳定域进行统筹性拆分组合,并具体到联盟内部运行机制上以保障联盟稳定条件的满足与实现,得到联盟稳定的四大关键机制:联盟模式选择、盟员选择机制、利益风险协调机制与监督治理机制,进而得出联盟稳定化构建基本框架,并对每一稳定关键机制进行稳定化分析且借鉴国外养老地产成功经验进行优化设计,完成多主体多要素的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稳定化模式构建。最后,选取与本研究在共生稳定性研究分析基础上,确定拟建大型连锁式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属性匹配度较高的日本Sun City养老地产联盟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日本Suncity养老地产联盟在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三大共生要素以及联盟共生模式下的联盟成员间分工协作、项目运营模式、项目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与本研究经联盟共生稳定化设计所建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均具备较好的匹配性,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研究所建联盟的可行性;此外,日本Suncity养老地产跨界联盟自1980年建立,30多年来的成功运行、持续发展与良好效益等,也能够反映本研究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稳定化优化设计具备较好的稳定性。

张孝琪[3](2015)在《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及其行为表现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室效应引起的环境问题日渐恶化。行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制造行业。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成为当前制造业和谐发展的主题。生产活动是制造企业经济活动的起点与重心,控制生产环节的碳排放是其必然选择。制造企业实施低碳生产行为是改善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矛盾的具体途径,在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很大程度取决于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因此,对于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面对形势严峻的制造企业碳排放问题,低碳生产行为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显得有些薄弱与匮乏。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关于制造企业为什么要实施低碳化生产问题的争论答案已基本明确。目前研究多集中于第二阶段研究,这阶段研究多涉及到“什么是低碳生产行为”、“企业实施低碳生产行为的驱动力有哪些”、“实施低碳行为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问题。但是纵观文献,这些研究还处在起初的探索阶段,多是描述性研究和阶段性实证研究,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对第三阶段关于“如何促进企业实施低碳生产行为”等对策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但是由于第二阶段问题研究还不够完善,使得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综上所述,为在第三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需要加强对第二阶段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证据理论为基础理论工具,对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及其行为表现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如下:(1)高污染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通过梳理文献,以计划行为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集成的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根据行业污染程度系数,将制造行业划分为:重度污染行业、中度污染行业和低度污染行业三大类。这里将前两类行业中的企业并称为高污染制造企业。高污染制造企业是我国制造企业污染的主体,论文重点对高污染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论文以芜湖市高污染制造行业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收集数据,运用PLS-SEM方法实证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路径关系,以揭示影响因素对低碳生产行为的作用机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高污染制造企业中,直接影响低碳生产行为的因素是企业低碳生产意愿与企业低碳生产能力,前者的影响力度高于后者;企业低碳生产意愿对企业低碳生产能力也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政治市场驱动力、社会市场驱动力、产品市场驱动力、管理者态度、员工环保驱动力对低碳生产意愿有显着正向作用,其中政治市场驱动力影响力度最大,产品市场驱动力次之;企业经济绩效正向影响低碳生产能力。(2)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表现评价研究。针对制造业低碳生产行为表现评价中面临信息不完全、不精确等情况,提出一种不完全信息下基于证据理论与向量相似度的低碳生产行为表现优劣排序方法。文章在构建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表现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以评价等级为识别框架,运用证据理论分析算法对评价信息进行融合,并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区间数,通过构造向量相似度方法对区间数进行排序,得到评价结果。最后通过算例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以及不完全信息处理的有效性。

王琦[4](2014)在《基于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管理研究 ——以云南普者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进行,生态化理念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丰富。从末端治理到清洁生产,从线形经济到循环经济,生态化理念在生态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脆弱旅游区是具有一定生态脆弱特性的旅游区,在旅游区产业生态化建设当中,旅游区生态脆弱性往往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明确旅游区生态脆弱特性是保证旅游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基于旅游区生态脆弱性的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已然成为生态脆弱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必要选择。本文分析了旅游区生态脆弱性内涵、表征以及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系统管理内容,提出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的原则,构建出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压力-状态-相应模型对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确定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系统管理方向与管理重点以及对其管理效果进行反馈。本文对云南普者黑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并给出其旅游产业生态化系统管理优化路径,并总结出生态脆弱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系统管理的一般架构,指出其动力机制、管理机理与路径。

韩国高[5](2012)在《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测度、预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能大于需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是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表现,但是当产能超过有效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形成产能过剩,从而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很多负面效应。产能过剩现象的出现不仅会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以及非有效配置,而且产品供过于求会造成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产品价格大幅回落、库存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甚至亏损倒闭,大批员工失业,银行坏账增多以及信贷风险增加,贸易摩擦加大,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等问题,最终将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分配体制的变化,消费品行业出现全面产能过剩现象。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开始新一轮增长,产能过剩迅速从消费品生产领域蔓延到投资品生产领域,在住宅和汽车等消费带动下,部分生产资料领域出现短缺,从而引发了投资热潮。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在投资周期结束、巨大产能开始集中释放时,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工业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测度我国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水平,建立行业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分析产能过剩的成因以及产能过剩对宏观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对于企业和政府决策部门了解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波动特征、监测行业的经济运行动态和产能利用状况以及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量与产能过剩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利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我国行业产能过剩的测度着手,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产能过剩与固定资产投资、金融以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我国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来动态关注行业发展态势和产能利用状况。最后,针对如何缓解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一、本文在微观经济学生产、成本、均衡理论基础上,借鉴Berndt和Morrison(1981)提出的成本函数法,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广义矩估计方法(GMM)测度了我国重工业和轻工业28个行业1999~2008年的产能利用水平,分析了我国制造业行业发展的波动特征。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中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化炼焦、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造纸业、化学纤维七个产能过剩行业;我国大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变动呈现出与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致性;国家采取多项宏观调控政策治理产能过剩,但收效甚微;对于一些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端技术密集型行业,容易出现生产能力超负荷,产能利用率偏高现象。在此基础上,针对七个产能过剩行业,本文建立了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产能过剩形成的直接原因,并针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收效甚微这一现象,指出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生产要素定价机制不合理、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体制缺陷、利益驱使以及思想认识偏差、储蓄率过高等是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二、本文在Lucas与Prescott提出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需求理论以及国外学者对过剩产能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Dynamic Panel Data Model)建立了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方程,然后分别从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两个角度建立了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重点对已形成的过剩产能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已存在的过剩产能并未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起到抑制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不完善和产业信息制度不健全导致了政府和企业在产能已经过剩的情况下仍然出现投资膨胀现象。已存在的过剩产能也并未对自筹资金固定资产投资起到抑制作用,这主要归因于资本的逐利性。产能过剩行业最初大多是盈利性较高的行业,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将在较高经济效益下实现的自我积累进行再投资。已存在的过剩产能对国内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这主要归因于商业银行出于信贷风险管理考虑,对产能过剩行业采取惜贷措施。三、本文利用生产函数法测度了我国28个地区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作为各地区工业产能过剩程度的度量指标。进一步地,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全国以及不同区域内部工业产能过剩对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关系。结论表明:我国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之间呈现出同方向变化。产能过剩降低了企业的贷款需求、增强了职工储蓄意愿、通过出口换取了大量外汇收入,这些都导致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系统内部,出现流动性过剩。我国东部地区产能过剩对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影响程度要低于中西部地区。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投融资渠道较广,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来的资金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适当的投资渠道。四、本文在市场结构理论基础上,对我国钢铁、水泥和电解铝行业市场结构与产能过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我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CRn、赫芬达尔指数HI以及熵指数EI,结果表明: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水平偏低并且呈现出U型变动趋势。较低的市场集中度形成原因有很多,直接原因在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钢铁企业区域集中度较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缓慢,而中小型钢铁企业发展迅速;地方政府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降低行业进入壁垒导致大量民营企业纷纷涌入钢铁市场;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工作障碍重重,进展缓慢等。同样,我国水泥和电解铝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水平也都很低。钢铁、水泥和电解铝行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均较小,因此,行业内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之间形成过度竞争,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展开价格战。另外,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多表现出“易进难出”,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有效的进入壁垒;同时,由于落后产能退出涉及问题较多,大量落后产能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也很难从市场中退出,稀释了市场集中程度,都导致这些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五、本文选取了十个既能够反映行业产能过剩特征、又能够反映产能利用状况的经济预警指标,分别构建了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三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结果表明: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经济泡沫破灭以及“9·11”事件的影响下,2001年,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较2000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随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拉动了基础原材料行业的市场需求,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的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大幅上升。然而,2005年,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多建成投产,产能集中释放,导致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的供给已经远远大于需求,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出现了大幅下降,并且钢铁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进入了产能显着过剩的预警区间。2006年以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愈加良好,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的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出现大幅回升。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外经济低迷,需求萎缩,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的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发生大幅下降,并且钢铁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进入了产能显着过剩的预警区间,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产能过剩理论和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对产能利用水平的测度、波动特征、产能过剩成因以及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等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产能过剩行业的运行状况及变动趋势,而且对于工业企业进行理性投资、工业行业健康发展、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宏观调控措施缓解产能过剩进而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周游[6](2012)在《订单农业信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订单农业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我国订单农业的发展处于尚不成熟阶段,订单农业违约发生频繁,也因此导致订单农业发展陷入瓶颈。进入“十二五”以来,一系列事件使得社会信用的缺失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从信用的角度,围绕订单农业低成功率的因素进行研究,并试图找到控制其风险的有效办法。由于订单农业中涉及到农业企业、农户、合作社、经纪人、监管部门、政府等多方,于是本文选取了最容易被信用风险拖垮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对订单农业和金融领域中信用风险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并从中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契合,将后者应用到订单农业这一领域中。通过对订单农业信用风险的因素分析,找出影响最大的因素,试图找出降低其威胁的方法。找到了主要影响因素并不能屏蔽掉订单农业中信用风险的存在,因此本文在假定企业不会违约的前提下,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试图利用金融领域的方法,对订单农业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在甄别、分析了多种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后,发现只有在险价值方法可以应用到订单农业中来。信用风险的量化,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农业合作增加一个参考量,在实践中可以减少企业因农户失信违约而带来的风险。单单量化了风险也还是不够的,还要对信用风险进行把握和控制,这样才能够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于是本文从社会、政府、企业三个角度,提出了对订单农业信用风险进行控制的建议和方法。最后,本文得出结论:订单农业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是违约成本过低;信用风险模型可以应用到订单农业中为企业服务;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建立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可以间接增加农户或合作社的违约成本,并有效控制订单农业中的信用风险。

于龙君[7](2009)在《制药企业药品研发外包中的信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药企业在面临研发投入加大、新药产出降低、全球竞争激烈的困境下,加大了与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的研发合作。在药品研发外包过程中,由于制药企业和CRO双方信任的存在,会对双方的外包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制药行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其面临的研发困境,强调CRO的重要性以及制药行业研发外包的未来趋势。通过对制药企业药品研发外包存在的信任行为的理论分析,全面的认识药品研发外包中的信任行为,并指出药品研发外包中信任行为的特殊性;随后通过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探讨药品研发外包中不同的相互信任程度对药品研发外包中信任收益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进化博弈模型,探讨影响“信任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最后从市场信任机制和企业信任机制两方面,结合药品研发特性、模型结论探讨药品研发外包过程中加强信任行为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提高药品研发外包的成功率、建立“风险共担、信息共享”机制及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能给制药企业药品研发外包关系中的信任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依据,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研究药品研发外包行业,更有信心去选择研发外包,这是一个能推动中国制药行业研发创新的新兴行业。

周霖[8](2008)在《地方政府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以“台州现象”为例(1978-2007)》文中指出本论题是关于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台州地方政府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台州现象”案例研究。本文以台州地方政府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剖析了台州民营经济的组织结构,勾勒了由“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民间金融”构成的台州民营经济体系。“台州现象”是民间与政府的协作共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发展与制度成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民间主体、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制度规范”构成了“台州现象”的经济发展逻辑,基于价值规律的市场制度成为台州经济运行的平台,民间主体与地方政府的增进式博弈构成了台州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台州现象”本质特征是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互动合作推动区域发展的有效经济制序。在“台州现象”中,产业集群使制造业企业的空间集聚构成了具有分工协作功能的专业化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扩张了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强化了地方中小企业的根植性和内在成长性。专业市场是把数量多规模小的家庭工业生产与社会大需求联结起来的产业组织,其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弥补了家庭工业规模缺陷,强化了集群的产业功能,而且其自身也发展成为具有创造价值和分工职能的产业部门。民间金融把民间个人财产转化为民营企业的金融资源,不仅解决了小规模企业的融资来源,还实现了民间货币资产的增值,民间金融市场极大地弥补了正规金融体系的缺陷。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民间金融的市场绩效是通过企业家行为体现出来的,台州人所表现出来的企业家资源禀赋和创新能力是区域发展的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说,企业家禀赋的差异是由市场制度的充分和完善程度决定的,也就是说,区域经济体中并不缺少企业家资源,而是缺少发现企业家资源的市场制度。民间主体的分散决策决定市场秩序不可能实现自我维护。台州地方政府干预的突出特点是既保护民间活力,又维护市场秩序,借助市场之手把民间的自利行为转化为共同发展的社会福利。民间的互惠式经济关系与政府的生产性政治关系构成了台州发展的核心优势。在这种关系中的民营企业家不仅善于发现市场机会、也善于发现管制壁垒后的经营机会,市场竞争与政府干预的双重激励成就了一批具有政治智慧的企业家。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台州地方政府开始探索改善政府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道路。台州的经验说明:有效的市场机制不只是配置资源、调节供求和促进竞争,还要能够促进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之间的建立有效合作制序,市场经济制序是政府职能明晰的前提和基础。

崔彩周[9](2006)在《政府管理角色的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显重要。研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论证结合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国家学说作为理论指南,结合政府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法学基础理论,提出构建政府管理角色创新条件下的中小企业发展理论框架。 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发展除了主要靠其自身努力外,外援性力量同样很重要,其中最大的外援力量来自于政府。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行为是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体现。在新形势下,政府要根据市场发展与中小企业成长规律,实施管理角色的创新亦即政府管理创新,以更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上,政府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创新管理理念,即以科学发展观和市场发展的眼光调整政府管理思维。创新扶持政策,包括产业政策上对产业选择、产业发展等予以指导和扶植;财政政策上推行多层次的税收优惠,以及在政府采购与政府财政投融资上予以政策倾斜;融资问题上,建立健全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规范直接融资,完善担保制度以推动间接融资发展,创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在人力资源上,推进人才中介市场建设,并以中介市场为平台,实施对人才的多方位优惠服务,对农民工要秉持“着眼长远、把握全面、以人为本”的战略思维,妥善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政府管理创新也体现在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上即健全法制、革新政府规制制度;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即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建设,推进信息社会化服务顺畅实现等;创新区域政府中小企业管理方式,即区域政府对中小企业管理既要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中小企业管理共性,也要体现地域管理的特色性。

夏建如[10](2006)在《大型企业与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共生的模型分析》文中认为中小企业集群过程可以降低群体企业内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形成稳定、牢固的专业化生产与协作关系,共享信息和相关技术成果。但企业集群过程中,核心企业和辅助式卫星企业之间也存在一个相对均衡点,超过均衡点以后,部分辅助式卫星企业将由于生产交易成本上升,导致不经济而转产甚至退出集群。因此,政府在规划发展企业集群过程中,应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带动辅助式卫星企业的发展。

二、“避峰”现象中企业的行为分析及政府对策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避峰”现象中企业的行为分析及政府对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泰顺县公共交通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公共交通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公共交通定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泰顺县公共交通价格制定现状
    2.1 泰顺县公共交通种类及运行现状
    2.2 泰顺县公共交通价格现状
        2.2.1 公共汽车票价
        2.2.2 客运班车票价
        2.2.3 公共自行车票价
    2.3 周边其他县市公交价格情况分析
    2.4 泰顺县公共交通定价存在的问题
        2.4.1 价格制定方面
        2.4.2 价格调节方面
        2.4.3 价格监管方面
3 影响泰顺县公共交通定价机制的因素分析
    3.1 企业经营成本
    3.2 乘客价值意愿
    3.3 政府财政支持
    3.4 运输市场状况
4 泰顺县公共交通定价原则
    4.1 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
    4.2 维持企业经营原则
    4.3 符合居民承受能力原则
    4.4 财政补贴合理化原则
5 城乡公共交通定价机制及案例分析
    5.1 公共交通票制分类
        5.1.1 单一票制
        5.1.2 计程票制
        5.1.3 分区票制
        5.1.4 分时票制
        5.1.5 一票制
    5.2 城乡区域最优票制的确定
    5.3 案例分析
        5.3.1 背景介绍
        5.3.2 案例计算
6 完善泰顺县公共交通定价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6.1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6.2 提高价格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决策程度
    6.3 构建多元化票价制度
    6.4 强化政府价格监管
    6.5 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系统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概念界定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系统稳定性内涵与测度
    2.1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系统构成
    2.2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系统稳定性内涵
    2.3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系统稳定性测度
    2.4 本章小结
3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模式与稳定性演变分析
    3.1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组织模式分析
    3.2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行为模式分析
    3.3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模式稳定性演变趋势与选择
    3.4 本章小结
4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稳定性理论模型构建与分析
    4.1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三维Lotka-Volterra合作模型构建
    4.2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模型平衡点及稳定条件分析
    4.3 稳定平衡点与稳定条件经济解释
    4.4 本章小结
5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稳定化系统构建
    5.1 联盟共生稳定化构建思想与稳定机制确定
    5.2 组织稳定化导向的联盟经济模式选择
    5.3 稳定支撑机制下一体化联盟系统构建框架
    5.4 本章小结
6 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稳定性机制设计
    6.1 基于共生单元稳定条件与 3C理论的盟员选择机制
    6.2 基于运行模式优化的利益风险协调机制
    6.3 兼顾单元、模式与环境的联盟监督保障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实证研究——日本SunCity养老地产联盟
    7.1 日本SunCity养老地产联盟概况
    7.2 日本SunCity养老地产联盟共生系统构成
    7.3 日本SunCity养老地产联盟稳定性评述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及其行为表现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1.3.1 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低碳生产行为
        1.3.2 清洁生产与低碳生产
        1.3.3 企业环境绩效与企业低碳生产行为表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制造企业碳排放的相关研究
        2.1.2 制造企业低碳生产的相关研究
        2.1.3 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2.1.4 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表现评价研究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计划行为理论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 理论分析、假设与模型
        3.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2 概念模型提出
    3.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3.1 研究方法
        3.3.2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3.4 模型分析
        3.4.1 测量模型评估
        3.4.2 结构模型评估
    3.5 结论与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不完全信息下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表现评价方法
    4.1 引言
    4.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3. 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表现评价的DS-VS模型
        4.3.1 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表现评价问题描述
        4.3.2 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评价模型与步骤
    4.4 算例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结论
    5.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致谢

(4)基于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管理研究 ——以云南普者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 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
        二、 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研究
        三、 生态脆弱性评估研究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理论意义
        三、 实践意义
    第四节 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与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关系分析
    第一节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的内涵和表征
        一、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内涵
        二、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特征
    第二节 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的内容
        一、 企业视角下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
        二、 产业视角下的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
        三、 区域视角下的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
    第三节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与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的关系
        一、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是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的前提与基础
        二、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是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效果的指示剂
第三章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第一节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在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的原则
    第三节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第四节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一、 选择指标并建立层次结构图
        二、 构造比较矩阵
        三、 确定相对权重和一致性检验
    第五节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
        一、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二、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三、 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分析方法
第四章 实证研究—普者黑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与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模式优化
    第一节 旅游区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 普者黑旅游区概况
        二、 普者黑旅游区发展及旅游接待概况
    第二节 生态脆弱性定性分析
        一、 普者黑旅游区自然生态脆弱性分析
        二、 普者黑旅游区自然-社会系统生态脆弱性分析
        三、 普者黑旅游区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分析
    第三节 生态脆弱性定量评价
        一、 普者黑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普者黑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三、 普者黑旅游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第四节 旅游产业生态化及管理现状与问题诊断
    第五节 基于生态脆弱性的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及其优化途径
        一、 普者黑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管理企业视角下的优化
        二、 普者黑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管理产业视角下的优化
        三、 普者黑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管理区域视角下的优化
第五章 基于旅游区生态脆弱性的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机制与路径
    第一节 生态脆弱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系统管理架构
        一、 生态脆弱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系统管理的要素
        二、 生态脆弱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系统管理的逻辑
    第二节 生态脆弱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系统管理的动力机制
        一、 生态脆弱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系统管理动力
        二、 生态脆弱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系统管理机制
    第三节 生态脆弱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系统管理的机理与路径
        一、 生态脆弱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系统管理的外部性分析
        二、 生态脆弱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系统管理机理
        三、 生态脆弱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系统管理路径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问题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论文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问题探讨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研究项目

(5)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测度、预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名称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1.1.2 本文的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际上产能过剩的发展和治理状况
        1.2.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我国产能过剩的微观经济背景
        1.3.1 各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
        1.3.2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行为特征
        1.3.3 竞争状况的分类与产能过剩
    1.4 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表现特征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特征及成因研究
    2.1 产能利用率的理论模型
        2.1.1 产能过剩的微观厂商分析
        2.1.2 利用成本函数法测度产能利用率CU
    2.2 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
        2.2.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2.2.2 可变成本方程计算结果
        2.2.3 制造业28个行业产能利用率计算结果
    2.3 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波动性分析
        2.3.1 七大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并且大多数属于重工业领域
        2.3.2 大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变化呈现出与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致性
        2.3.3 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政策治理产能过剩收效甚微
        2.3.4 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超负荷,产能利用率偏高
    2.4 我国产能过剩的直接成因分析
    2.5 我国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
        2.5.1 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
        2.5.2 生产要素定价机制不合理导致行业过度配置资源
        2.5.3 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体制缺陷
        2.5.4 利益驱使以及思想认识偏差
        2.5.5 高储蓄率导致投资与消费之间严重失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剩产能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 过剩产能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
        3.2.1 Junankar的最优闲置产能模型
        3.2.2 修正的资本存量调整模型
        3.2.3 闲置产能模型
    3.3 我国过剩产能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3.1 我国产能过剩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状况
        3.3.2 数据处理及检验
        3.3.3 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动态面板模型估计
        3.3.4 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方程的估计结果及分析
    3.4 过剩产能对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4.1 过剩产能对自筹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4.2 过剩产能对国内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法流动性过剩关系的实证研究
    4.1 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和表现
        4.1.1 流动性过剩的内涵
        4.1.2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具体表现
        4.1.3 “双过剩”条件下我国经济中的特殊表现
    4.2 流动性过剩与工业产能过剩关系的研究现状
    4.3 我国地区工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
    4.4 我国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过剩关系的实证分析
        4.4.1 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过剩关系的初步分析
        4.4.2 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过剩之间关系的模型建立和估计结果
        4.4.3 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过剩之间关系的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5.1 市场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5.1.1 市场结构的含义
        5.1.2 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
    5.2 产能过剩行业市场结构研究现状
    5.3 我国钢铁行业市场结构现状
        5.3.1 我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5.3.2 我国钢铁行业低集中度的原因
        5.3.3 我国钢铁行业产品差异化程度低
        5.3.4 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
    5.4 我国水泥行业的市场结构现状
    5.5 我国电解铝行业的市场结构现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6.1 经济预警方法及应用
        6.1.1 经济预警的应用范围
        6.1.2 经济预警主要方法
        6.1.3 国内外预警系统的应用
    6.2 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
        6.2.1 产能过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6.2.2 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预警界限的确定
        6.2.3 指标值到安全状态分数值的映射
        6.2.4 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6.2.5 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
    6.3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6.3.1 变量说明
        6.3.2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指标分析
        6.3.3 钢铁行业预警指标警限的确定
        6.3.4 指标值到分数值的映射
        6.3.5 权重的确定
        6.3.6 测算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
    6.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6.4.1 变量说明
        6.4.2 有色金属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指标分析
        6.4.3 有色金属行业预警指标警限的确定
        6.4.4 指标值到分数值的映射
        6.4.5 权重的确定
        6.4.6 测算有色金属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
    6.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6.5.1 变量说明
        6.5.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指标分析
        6.5.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预警指标警限的确定
        6.5.4 指标值到分数值的映射
        6.5.5 权重的确定
        6.5.6 测算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政策建议
    7.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其他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6)订单农业信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
2 订单农业与信用风险文献综述
    2.1 订单农业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
        2.1.1 订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2.1.2 订单农业的概念
        2.1.3 我国订单农业发展障碍
    2.2 信用风险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
        2.2.1 信用的含义
        2.2.2 信用风险的概念
        2.2.3 信用风险的特征
        2.2.4 信用评级
    2.3 本章小结
3 订单农业信用风险识别
    3.1 订单农业信用风险因素分析
        3.1.1 金融市场信用风险因素
        3.1.2 订单农业信用风险因素
    3.2 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3.3 模糊层次分析法指标分析
    3.4 订单农业信用风险因素评估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订单农业信用风险量化
    4.1 信用风险模型概述
        4.1.1 信用风险模型的种类
        4.1.2 在险价值方法简介
    4.2 订单农业信用风险模型概述
        4.2.1 订单农业信用风险模型框架
        4.2.2 订单农业信用风险模型功能
    4.3 订单农业信用风险模型建立
        4.3.1 信用等级评价
        4.3.2 违约损失度量
        4.3.3 违约模型构建
        4.3.4 信用VaR分析
    4.4 订单农业信用风险模型应用
        4.4.1 背景简介
        4.4.2 模型应用
        4.4.3 应用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订单农业信用风险控制
    5.1 订单农业违约成本控制
        5.1.1 期货市场
        5.1.2 期权定价
    5.2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5.2.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5.2.2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5.3 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组织
        5.3.1 企业信用管理职能
        5.3.2 企业信用管理流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1 研究结论
        6.1.2 启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制药企业药品研发外包中的信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选题意义
        2.1 现实意义
        2.2 理论意义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 业务外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3.2 信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4. 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和技术路线图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构安排
        4.3 技术路线路
    5. 论文的创新点与可能的不足
        5.1 论文的创新点
        5.2 论文可能的不足点
第二章 制药企业研发外包及外包中的理论分析
    1. 制药企业药品研发外包的客观必然性
        1.1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1.2 医药行业面临的困境
        1.3 研发外包是解除药品创新瓶颈的新渠道
    2. 制药企业药品研发外包的特点
    3. 制药企业与CRO相互信任的重要作用
        3.1 降低交易费用
        3.2 降低监督费用
        3.3 信任能增强制药企业与CRO之间合作关系的灵活性
    4 制药企业与CRO企业相互信任的主要影响因素
    5. 药品研发外包中信任的特殊性
        5.1 药品研发外包中的信任更加重要
        5.2 药品研发外包中的信任程度更难以加深
        5.3 药品研发外包中的信任行为使制药企业更换CRO的惰性更大
第三章 信任程度不同的药品研发外包关系分析
    1 模型的假设与描述
        1.1 前提假设
        1.2 Logistic模型
    2 logistic模型在药品研发外包中的应用
        2.1 药品研发外包初次合作时的信任行为、信任收益分析
        2.2 药品研发外包的多次合作的信任行为、信任收益分析
        2.3 药品研发外包的高度合作——内部化行为
第四章 信任行为影响因素的博弈分析
    1 制药企业与CRO信任行为的博弈模型构建
    2 制药企业与CRO信任行为的进化博弈分析
        2.1 进化博弈模型分析
        2.2 制药企业和医药CRO的进化博弈
第五章 加强药品研发外包中相互信任的措施
    1 建立制药企业与CRO内部信任机制
        1.1 提高药品研发外包的成功率
        1.2 建立“风险共担、信息共享”机制,增加制药企业与CRO相互信任的程度
        1.3 合理配置药品研发外包双方的投入比例,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1.4 建立有效的机会主义防范机制
    2 建立市场信任机制
        2.1 政府应起到提高信息透明度的功能
        2.2 加强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信任机制的建立
        2.3 培育多元的社会信用中介机构
        2.4 倡导信用观念,加强宣传教育,建立良好的社会信任文化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地方政府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以“台州现象”为例(1978-200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Contents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相关回顾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
    1.4 本题的研究思路
第2章 从管制壁垒消解到规范市场秩序
    2.1 从机会到产权的政府激励
    2.2 确立民间的市场主体地位
    2.3 规范政府行为与市场秩序
    2.4 经济民主化的政治路径
    2.5 总结性评述
第3章 政府发展导向与产业集群成长
    3.1 台州产业集群的结构分析
    3.2 产业集群的内生机制分析
    3.3 政府导向与产业集群的经济绩效
    3.4 总结性评述
第4章 政府干预与专业市场转型升级
    4.1 专业市场与民间工业化的启动
    4.2 专业市场的集群效应
    4.3 专业市场成长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
    4.4 台州、温州眼镜业的市场博弈
    4.5 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融合
    4.6 总结性评述
第5章 民间金融的内生效率与制度转轨
    5.1 台州民间金融的制度背景
    5.2 民间财产资本化与民间融资组织化
    5.3 中小企业、民间金融与政府规制
    5.4 市场导向与政府目标的统一
    5.5 总结性评述
第6章 企业家生成机制与企业成长模式
    6.1 企业家理论及补充论证
    6.2 民营企业家的成长道路:飞跃集团与吉利集团
    6.3 民营企业家与企业的生成与成长路径
    6.4 总结性评述
第7章 历史与制度的总结
    7.1 民间力量需要自由和规制
    7.2 经济制序需要中间规范
    7.3 政府干预需要尊重市场
    7.4 "台州现象"余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政府管理角色的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o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已有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论文的体系结构
第2章 中小企业与我国经济发展问题
    2.1 中小企业的界定
    2.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历程
    2.3 目前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3章 政府管理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
    3.1 政府管理与中小企业发展
    3.2 政府管理创新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4章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政策(一)
    4.1 政府对中小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
    4.2 政府产业扶持政策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
    4.3 政府财政支持政策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
第5章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政策(二)
    5.1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政府的创新性支持
    5.2 政府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中的角色创新
第6章 中小企业市场环境建设中的政府管理创新
    6.1 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制建设
    6.2 政府规制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
第7章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中的政府管理创新
    7.1 政府对中小企业市场中介组织管理创新
    7.2 政府对中小企业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创新性支持
第8章 区域(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
    8.1 四类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管理中小企业的创新特色
    8.2 四类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管理中小企业经验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10)大型企业与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共生的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模型
    1. Logistic模型
    2. 前提假设
二、辅助式卫星企业集群的共生分析
三、模型的应用——以常柴股份企业集群为例
四、结论

四、“避峰”现象中企业的行为分析及政府对策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泰顺县公共交通定价问题研究[D]. 高就.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2]养老地产跨界联盟共生系统稳定性研究[D]. 李志兰.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3]制造企业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及其行为表现评价研究[D]. 张孝琪. 安徽工程大学, 2015(02)
  • [4]基于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管理研究 ——以云南普者黑为例[D]. 王琦.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5]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测度、预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D]. 韩国高.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6]订单农业信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周游. 郑州大学, 2012(10)
  • [7]制药企业药品研发外包中的信任研究[D]. 于龙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8]地方政府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以“台州现象”为例(1978-2007)[D]. 周霖. 福建师范大学, 2008(12)
  • [9]政府管理角色的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D]. 崔彩周.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2)
  • [10]大型企业与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共生的模型分析[J]. 夏建如. 商场现代化, 2006(06)

标签:;  ;  ;  ;  ;  

“避峰”现象中企业行为分析及政府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