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遥感监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动态遥感监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一、动态遥感监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锦山[1](2020)在《渝东北矿山开发遥感监测与地质环境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矿产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基础,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生态失衡,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渝东北地区属于三峡库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重庆市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维持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因此,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开展矿山开发遥感监测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对渝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渝东北地区(巫山县、巫溪县和奉节县)为研究区,将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开展矿山开发遥感监测与地质环境评价研究。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2016年-2018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建立一套实用的高精度遥感监测解译标志,提取出矿山环境信息,定量监测与分析研究区矿山环境动态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网格法划分评价单元,运用层次分析法-粗糙集组合模型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多指标加权模型对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针对不同分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建议,为渝东北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论文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多类型、多时相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遥感图像数字处理,建立一套实用的高精度矿业开发类型(采场、中转场地、固体废弃物、矿山建筑)、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恢复治理解译标志,并对研究区矿山环境进行遥感监测,结合野外现场核查后,建立研究区2016年-2018年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2)分析了研究区2016年-2018年矿山环境动态变化。从开采状态来看,正在生产的矿山占地面积先减小后增加;暂停生产的矿山占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废弃矿山的占地面积不断增加。从占地类型来看,矿业活动占地总面积持续增加,其中采场占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中转场地占地面积不断增加;固体废弃物占地面积变化不明显;而矿山建筑占地面积不断减少。不同的矿山开发占地类型表现出不同的面积增量和变化幅度,其顺序为:中转场地>采场>矿山建筑>固体废弃物;从变化速率来看,其顺序为:矿山建筑>中转场地>采场>固体废弃物。研究区内恢复治理工程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恢复治理面积大幅增加。2016年-2018年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点分别为32个、43个和57个,治理面积分别为38.58ha、134.67ha和278.82ha。研究区内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和崩塌,2016年-2018年矿山地质灾害点逐年减少,分别为73处、59处和49处。(3)从自然地理、基础地质、矿山开发活动以及矿山环境状况四个方面入手,选取坡度、年降水量、水系距离、植被覆盖度、区域重要度、地质构造、岩性组合、开采方式、开采矿种、开采强度、占用土地面积、灾害及隐患、恢复治理共13个指标,构建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利用层次分析法-粗糙集组合模型分别得到指标主观与客观权重,再引入博弈论确定各指标综合权重,然后以网格法划分评价单元,采用多指标加权综合模型计算矿山地质环境质量指数。(4)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划分为明显影响区、较明显影响区、一般影响区和无影响区。明显影响区面积为19488.43ha,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6%;较明显影响区面积为53805.64 ha,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6%;一般影响区域面积370664.79 ha,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46%;无影响区域面积为663781.16 ha,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92%。基于以上结果对研究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分区,为指导渝东北地区开展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徐嘉嵘[2](2019)在《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以J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发展及土地供需矛盾,土地违法行为与违法主体日益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动态巡查、信访举报等土地执法监察手段,难以贯彻落实执法新要求。以遥感监测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化管理因其具有快速、准确、实时、大范围的对地观测能力及强大的空间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从而逐步运用于土地执法监查中来并成为解决执法难题的有效途径。结合当前3S技术,尤其是GPS、GIS技术等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情况,对J县的经济发展及土地管理概况、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宏观政策背景、目标及运行优势、基本模式与运行情况等土地信息化管理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发现目前J县存在基础信息不全、运转不协调、监管有漏洞、普及率低等问题后,结合J县2017年例行督察数据,对J县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运行效果经行评价。针对以上问题,提出J县执法监察下一步需加强信息互联互通、促进智慧国土与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各级执法监管平台、构建大家管的大执法格局、形成跨部门监管闭环、强化外部监督及日常监管、加强重点宣传等方面来理顺管理机制。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以信息化促进国土资源执法管理创新,带动执法监察的全面、规范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利用构建智慧城市的浪潮搭建智慧国土平台,将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有效融入社会协同治理中去将有效提升国土执法监管效率。

许桃元[3](2019)在《遥感在自然资源工作中的应用浅析》文中研究指明主要对2001年以来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对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中一些应用现状,结合实践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

崔巍[4](2019)在《对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的辨析和认识》文中认为从调查与监测的基本词义辨析、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出发,针对当前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涉及的土地、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矿产等七大自然资源类型,经过系统调研,分析了调查与监测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两统一、六方面"职责要求定位,提出了自然资源监测方面的建议。认为:①在若干年开展一次的自然资源调查之间,适宜开展每年一度的综合性自然资源监测;②针对特定自然资源类型、特定地区、特定自然资源考核指标,开展一年一度甚至更高频次的专题性自然资源监测;③针对突发自然资源事件开展不定期的应急监测;④针对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多方面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评价分析。

谢聪[5](2019)在《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湖泊动态遥感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湖泊作为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重要的调节器,在陆地表层系统与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各地的湖泊水资源水环境经历了显着的变化,面临着蓄洪能力减弱、水质污染与富营养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中国正在经历着复杂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我国湖泊的数量、面积和分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然而,由于受数据源与技术手段等原因的限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中国所有湖泊面积长期连续时空分布数据,并且缺乏定量分析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中国湖泊面积变化影响的研究。本文利用长时序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全球地表水数据和中国土地利用数据,结合气象站点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系统地探究了中国近30年湖泊面积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并重点分析了人口密集地区(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成果不仅包括建立了中国湖泊面积长时序变化数据库,而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主要内容如下:1.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面积长时序变化分析。长江中下游流域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淡水湖泊资源,在长期人类活动影响下湖泊面积经历了急剧的变化,目前还没有研究定量地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面积的影响。本文利用长时序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建立了流域近40年湖泊面积变化数据库,系统地分析了流域湖泊数量、面积及分布的时空演化历程。在19752015年间,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水域面积经历了快速的萎缩,湖泊总面积减少了2132.3 km2(减少了13.8%),湖泊个数从389个减少至363个。其中洞庭平原湖泊水域面积减少最为严重(减少了855.1 km2),长江三角洲地区湖泊水域面积减少程度最低(减少了153.7 km2)。并提出了遥感信息指数土地解译方法获得了所有湖泊土地利用转化类型与面积,结合气象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讨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对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围湖造田、围栏养殖和填湖造房等人类活动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面积锐减的主要驱动因素,湖泊水域转化为农业耕地、养殖坑塘和建筑用地的面积分别达898.3 km2(34.6%)、627.7 km2(24.2%)和64.5 km2(2.5%)。气候变化、泥沙沉淀以及水文调控等因素对湖泊面积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导致湖泊湿地中裸露洲滩植被面积达967.0 km2(37.3%)。本研究揭示了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面积演化历程,对流域湖泊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2.中国城市湖泊景观形态时空变化分析。城市湖泊是中国湖泊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水域面积萎缩与景观破碎等水环境问题,目前仍然缺乏全国尺度上城市湖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研究。本文利用遥感土地利用数据集,通过人工目视检查与修正获取了1990年和2015年中国32个主要城市的建筑用地面积和湖泊水域面积,结合景观形态指数分析了城市湖泊景观形态时空动态变化,提出了湖泊萎缩类型指数定量地描述了城市化进程中湖泊水域面积演化历程。在近25年间,中国32个主要城市的湖泊水域面积与景观形态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城市湖泊水域面积减少了176.2 km2(减少了24.2%),湖泊斑块数量减少了30.5%。同时,中国城市湖泊边缘密度增长了9.0%,并且景观形状指数和分形维度分别减少了4.6%和0.5%,这可以表明中国城市湖泊景观破碎程度变大且水域边界形状变得更加简单和规则。通过统计城市湖泊水域土地利用转化的类型与面积,探讨了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湖泊景观形态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城市用地面积快速扩张是城市湖泊水域面积锐减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建设活动将城市湖泊水域转化为建成区以及工业区等建筑用地的面积占据了湖泊减少面积的67.9%。此外,土地围垦活动也是造成城市湖泊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城市湖泊水域被围垦为农业耕地的面积比例达19.9%。3.中国湖泊面积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探究中国湖泊面积长期连续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一直以来是湖泊水资源水环境研究的难点问题。本文利用长时序全球地表水分布数据集,经过了大量的人工目视检查与修正,建立了近30年(19852015)中国湖泊面积变化数据库,分析了中国湖泊数量、面积和分布的时空动态变化,比较了不同湖区的湖泊面积长时序变化趋势。在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湖泊总面积增加了4616.7 km2(增加了6.0%),湖泊总数量从2924个减少至2919个。其中包括109个消亡湖泊,主要出现在东北平原与山地湖区(50个)和内蒙古自治区(49个);以及104个新生湖泊,主要出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3个)和青藏高原湖区(49个)。从长时序变化趋势来看,东北平原与山地、东部平原和云贵高原湖区湖泊水域面积呈现显着的减少趋势(0.48≤R2≤0.91,p<0.05),而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湖区湖泊水域面积具有显着的增长趋势(R2分别为0.66和0.82,p<0.05)。利用遥感土地利用数据获取了中国湖泊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与变化,探讨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面积时空动态的影响。并结合气象站点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对不同湖区的湖泊水域面积变化和自然与人为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系统地评价了中国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中国东部平原、东北平原与山地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湖泊水域面积萎缩主要是由于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农业灌溉、过度放牧、煤矿开采、城市扩张以及水利工程建造等),而青藏高原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湖泊水域面积不断扩张,主要驱动因素是降水量增长以及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积雪、冻土融解与退缩增大了湖泊水量补给。

王晓琳[6](2016)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至此也带动了诸多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其间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土地资源缺乏就是一大问题。通常人们会采用更多的土地来满足自身居住及其工作等活动,这时国有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其间耕地面积更是快速缩减。这些问题均是不同方面的,且其情况亦是逐年严峻,这时相关人员也应充分认识到土地使用中各种监督控制手段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并提出了实用型应用策略,为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性依据。

刘明亮,罗斌,廖丹霞[7](2015)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探讨——以湖南省为例》文中认为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在湖南省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情况,总结了遥感监测成果在土地变更调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逐步取消监测分区、缩短遥感监测周期、制定不同地区遥感监测信息提取标准的建议,对于更好发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游江南[8](2015)在《对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共享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的特点和共享现状出发,主要针对该数据的可应用领域、当前的云GIS技术、国家政策以及成功的案例等方面,对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共享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共享难点,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李学渊[9](2015)在《基于RS/GIS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文中指出矿产资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非可再生资源,是社会生产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人民生活的物质来源,是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工业4.0”的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军工强国梦的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追求,矿产资源的需求将日益增加。我国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贫矿较多富矿稀少,且开发难度较大,共生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分布范围较广且不均匀,是矿产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然而,我国矿产资源粗放型的开采方式,加之矿山企业“重利益,轻环保”的生产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疏于监督,矿产资源滥采乱挖现象屡见不鲜,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改变和破坏地表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对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水体造成严重影响和污染,并带来一系列地质灾害和隐患,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平衡矿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难题。矿山地质环境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常见的矿区环境问题,矿山露天开采占用大量耕地、林地和基建用地,并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且存在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而井工矿山开采形成的地下采空区,造成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为此我国颁布了矿产资源规划和矿山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工作,而传统的调查方法耗时费力,经济效益差,调查精度低,迫切需要建立全新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法,满足调查需求,全方位掌握和了解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遥感技术可对地球表面实时大范围监测,其周期短,经济效益好,特殊波段不受气候影响能够全天侯对地观测,随着遥感的快速发展,其波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日益提高,特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资源和高分系列卫星,已成功应用于大气和水体污染监测、土地利用调查、植被覆盖监测和地理国情监测等方面,遥感技术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提供了新的契机。地理信息系统集地理数据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处理和显示于一体,一方面作为遥感信息分析、识别和提取的工具,成为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的转换通道,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矿山”建设势在必行,地理信息系统为海量多源异构矿山环境数据提供可靠的存储和管理机制,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形成数据获取-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成果转化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着名的“露天煤矿”之乡,本文以我国五大露天煤矿区之一的准格尔为研究区,采用2007年quickbird和2012年worldview2高分辨率卫星数据作为基期和末期遥感监测数据源,展开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和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探讨了插件式应用程序的关键技术和研发方法,设计开发了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mgegis),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全面了解研究区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和土壤植被等特征,综合分析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结合矿山开发利用现状及地质环境类型,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目的和内容。阐述了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动态遥感监测方法(分类后比较法和比较后分类法),通过对比分析基于遥感分类后信息变化检测和多时相遥感影像直接求变的优缺点,结合研究区矿山开发状况、所选监测数据特征和动态监测精度要求,本文采用“先分类后比较”的方法检测矿山地质环境变化信息,虽然该方法人为主观成分较大,但有效地避免了“同物异谱、同谱异物”的遥感信息识别,不受遥感数据自身特点、计算机性能和图像处理软件功能等条件束缚,特别针对高分影像数据,其操作性强,灵活度高,有效地提高了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的效率和精度。2.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模式:分别提取各监测时期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现状遥感信息,基于计算几何基元相交的原理和方法,针对基、末两期矿山地质环境图形要素,通过节点搜索、属性分配和拓扑重构快速检测面积增减和类型转移的变化图形要素,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一体化动态监测;构建动态统计分析数学模型,通过变化度和转移矩阵以不同空间单元统计矿山地质环境数量变化,辅以邻接度指数验证和预判其类型转移的动态和趋势,实现矿山地质环境多维动态监测;采用地学信息图谱,经各矿山面积变化幅度和综合动态度专题分析,反映监测时段内矿山地质环境时空布局;分析各监测时期不同矿山地质环境重心分布,揭示其时空演变趋势。基于该监测模式进行准格尔2007年到2012年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形象直观地揭示了露天煤矿开采区以采坑、排土场和恢复治理区等地质环境类型面积增减和类型转移的动态变化最为显着,并呈现西北区域环境治理力度大于矿山开采力度而东南区域相反的时空格局,且“开采兼治理”的矿业生产模式为由西北向东南发展之趋势。3.结合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现状信息和动态变化,在常用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中引进了“污染”变化幅度、“治理”变化幅度和综合动态度组成的“动态变化”评价指标,建立自然地理、基础地质、矿山开发和动态变化对矿区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体系,合理划分评价单元,结合专家经验,采用层次分析法分配各评价指标权值,通过指标加权计算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分值,根据评价分级标准进行等级划分,评判研究区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程度。基于遥感的准格尔2012年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反映了矿山开发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通过“动态变化”评价指标更进一步揭示了露天煤矿区在持续开采过程中,其开发占地和固体废弃物的动态变化是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影响严重区域空间分布与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之“西北-东南”格局稳合。4.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多源异构、海量混乱等特点,将矿山地质环境通过数据模型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据库记录信息,采用栅格/矢量混合数据模型,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相关的遥感影像、现状数据、动态信息、基础地理等分组分层,以监测区为单元,通过空间数据库引擎建立数据模型和关系型数据库的联系通道,另通过二维表记录监测区信息、采矿权信息、地质环境现状信息和动态信息,以此构建空间维、专题维和时间维的多维时空数据库,实现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入库、更新和查询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存储。5.设计并开发了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从模块化和动态化角度研究其体系结构和运行方式,基于模型-视图-控制器设计模式将系统划分为操作系统层、基础框架层、应用框架层、数据层和表示层;通过插件技术将系统表现层和业务逻辑层分离,设计了插件引擎和宿主程序,构建了集信息提取、动态监测、环境评价、数据入库、数据查询和成果制图为核心功能的插件框架,其轻巧的宿主程序和灵活的插件方式确保了应用程序的高聚合低耦合;采用反射机制,实现了插件对象动态加载与实例化,是信息系统具体功能的呈现和扩展。以准格尔研究区为例,基于插件式应用系统执行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和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形象直观地揭示了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时空演变趋势和质量优劣程度,为矿产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服务支撑。6.本文研究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与评价方法,作为实用的技术体系可为不同矿区、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储备;同时插件式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或为一套可操作性和实用型的服务决策系统,为相关领域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研发开辟新的思路。

陈垦[10](2014)在《客户端聚合服务的协同机制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发展让数据获取与数据存储变得更加容易,数据呈现指数式的增长模式,引发了学术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一次革新,即从验证因果关系转变为追寻数据规律性特征的思维模式。大数据时代正在促进信息化变革,推动着又一次的产业革命,大数据的应用与实施以云计算为基础,用以实现管理、存储、分析、处理等服务。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建立客户端聚合服务协同工作机制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动态遥感监测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具有大数据的特点,数据的“量变”势必会引起问题的“质变”,因此,解决问题的技术难度便成倍提高。在实际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难点:(1)数据资源采集渠道广泛,预处理方法众多,不同数据源难以实现通用处理方法;(2)数据资源存储规模大且管理复杂,遥感影像数据分辨率较高,数据量较大,超出单节点图形工作站的处理能力;(3)数据资源关系复杂,常规的计算模式与系统架构难以实现高效访问与服务;(4)动态遥感监测项目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其原始影像处理流程变化多样、提取图斑数量巨大;国家与地方的信息交互与数据共享效率较低,难以实现整体性的统计分析与挖掘;(5)数据资源多为涉密信息,数据隐私与安全急需有一个有力的保障机制;(6)数字国土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瓶颈,如国土“一张图”的实现,多元数据协同展示、客户端协同标绘监测图斑及动态协同测算等问题。由于客户端聚合服务的协同机制具有“数据分散存储、信息实时汇聚、服务按需聚合”的特点,基于此,便为动态遥感监测提供了一种应用模型。本文针对目前客户端协同在动态遥感监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依托相关课题,面向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从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处理方法、数据间的交换共享、数据安全与权限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以数据为核心和面向数据架构的理念为指导,以数据标识作为数据的识别和定位标记,建立数据的分类体系和访问权限;通过数据注册中心实现数据的管理和交换,建立各种数据功能单元,实现面向原型系统的数据共享与协同服务。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大数据环境下面向协同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大数据环境下基于聚类的数据分类方法,包括数据聚类、数据修补、数据变换、数据集成、数据归约等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典型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流程的建模,包括不同数据源处理模型选择、参数定义;研究基于云服务下高计算能力与高处理能力的数据分级治理,包括用户权限分级治理与数据资源分级治理。2.研究基于PDP的客户端协同机制研究用于客户端协同的数据交换规范C2ML,包括数据封装与发布标准、数据组织与管理技术;研究数据信息按需汇聚机制,包括协同并发控制算法、高效可靠的数据传递机制、计算机辅助协同技术、Web服务技术及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数据协同的消息服务机制,包括协同信息共享、协同访问控制、协同标签、协同可视化等关键技术。3.结合全生命周期的权限管理机制,研究数据安全模型研究基于云服务的权限管理机制,包括数据安全共享与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数据全生命周期加密设计方法,包括生产、存储、传输和应用过程中全程加密;研究访问授权精细管理方法,包括按照数据集、用户、访问类型逐一授权;研究非对称的分类存储安全策略,包括非对称分布式存储、高低密级数据分隔管理等关键技术。4.研究客户端协同机制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云服务下客户端协同应用技术,包括遥感元数据管理、相关遥感影像、高程数据、地质调查数据、矢量化数据、实时监测数据、动态遥感监测图斑等多尺度多维表达与可视化人机交互技术;研究大数据环境下动态遥感监测图斑判识、标注及测算,包括遥感影像数据批量预处理;研究基于PDP的数据分散存储策略、数据组织管理与数据交换标准。5.研究并搭建面向动态遥感监测应用的原型系统研究原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法,包括功能模块设计与开发;研究数据注册中心及关键技术,包括数据协同管理与数据安全模型;研究基于DOA的云服务机制,包括云存储模型、云处理模型、云治理模型、云安全模型等。论文的取得的创新点与主要成果有:1.提出了一种多维协同聚类的数据分类方法结合K均值聚类(KC)和模糊C均值聚类(FCM)算法,提出了一种多维协同聚类的数据分类方法(K-means Clustering&Fuzzy C-means Clustering,KC-FCM),利用KC优化FCM算法的初始化聚类中心选择问题,再利用FCM算法对获得的聚类中心进行优化,完成模糊聚类划分,结合模糊推理方法进行简约,实现聚类分类。通过理论分析及编程实验结果验证,KC-FCM算法能以较少的迭代次数收敛到全局最优解,结合支持向量机(SVM)使其可以获得更优的训练效果,能够有效地提高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分类的精度和效率,较好的适应大数据环境特点,降低算法本身复杂度,可用于动态遥感监测的数据分类。2.提出了一种DOA的“点-数据注册中心-点”(PDP)协同消息服务模式,并提出了一种基于PDP的客户端协同工作机制运用大数据思维与云服务结构体系,从基础设施与数据两个层面入手,无需过分考虑存储能力与计算能力,以XML、GML、KML、HGML等标记语言为蓝图,提出了一种客户端协同标识(Client Collaboration,C2ML),结合面向数据架构(DOA)与C2ML标识,提出了一种“点-数据注册中心-点(”Peer-Data RegisterCenter-Peer,PDP)的协同消息服务模式,用于客户端之间点与点的平等通信,任意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统一通过数据注册中心(DRC)进行。将PDP与数据分散多层次存储策略相结合,形成一种高效的“数据分散存储、信息实时汇聚、服务按需聚合”的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该工作机制适应多源/异构、海量/巨量、实时/动态、数据关系复杂、数据总量价值大但价值密度低的数据资源,具有易访问、易更新、易检索、易调度的特点,能有效提高大数据环境下客户端协同效率,为动态遥感监测原型系统构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为国土信息化发展和服务模式转变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3.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权限管理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对称的分散存储数据安全模型在动态遥感监测实际应用中,高精度遥感数据与信息产品大多具有高度保密要求,需要保证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存储和应用服务的安全。结合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Management,PLM),提出了一种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Data LifecycleManagement,DLM)方法。结合权限管理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DLM的权限管理方法。结合上述方法,提出了一种非对称的分散存储数据安全模型,用户根据需要将密级较高的数据信息自行保存在终端或云端单独管理,应用时与密级较低的数据信息执行分隔管理安全策略。并利用其暗箱特性,将数据信息进行比特级划分,使每个数据块均不包含局部完整信息。同时,充分考虑数据的生命属性特征,通过采用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模式,对数据在生产、存储、传输、应用过程中纵向一体化全程加密,只能在客户端显示和理解;对动态/静态数据按照数据集、用户权限、访问类型逐一授权,针对不同数据与客户端用户,对发布、修改、应用权限进行精细管理,从而满足安全、高效的要求。4.搭建了一个DOA体系结构下,基于PDP协同消息服务模式的客户端协同动态遥感监测原型系统以面向数据架构(DOA)、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分布式技术等为理论基础,结合国家下发基础数据(包括全国二调数据、高程数据、DEM数据等)与2012-2013年国家动态遥感监测成果数据(包括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监测图斑数据等),以C2ML标识为核心,结合动态遥感监测行业应用需求为主的信息服务进行组织描述,设计实现了原型系统,并通过数据注册中心,结合PDP协同消息服务模式,实现了客户端的协同与应用展示。通过运行结果验证,在保障数据安全性的基础上,协同效率有一定提升。为探索大数据环境下将DOA用于动态遥感监测的实现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为国土行业及相关领域的系统开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为减少当前各行业在空间信息化建设中的功能重复开发和数据重复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面向数据架构作为一种新型的软件架构模式,其工作机制与服务模式尚未完全成熟,同时大数据也处于概念级和探索阶段,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还处于发展初期,在动态遥感监测的实际应用中尚需对其理论体系和应用模式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客户端协同的动态遥感监测系统也还有进一步的优化和扩展空间。因此,在本文对基于客户端聚合服务的协同机制原型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下一步的工作主要包括:(1)进一步了解数字国土的相关知识,继续深入研究空间信息技术对动态遥感监测带来的影响,丰富客户端协同服务的内容,为动态监测、决策分析提供更多辅助支持服务;(2)继续对面向数据架构的工作机制与应用架构进行深入研究,将DOA的最新进展与动态遥感监测应用紧密结合起来;(3)在实际工作中继续研究客户端协同标识C2ML的语言规范并对其完善与修订,进一步的结合动态遥感监测应用需求完善C2ML的体系结构。

二、动态遥感监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遥感监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渝东北矿山开发遥感监测与地质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山环境遥感监测进展
        1.2.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与水文
        2.1.3 土壤与植被
        2.1.4 生态服务价值
    2.2 社会经济
    2.3 地质环境概况
    2.4 矿产资源概况
第3章 渝东北矿山开发动态遥感监测
    3.1 数据来源
        3.1.1 遥感数据
        3.1.2 矿业活动数据
        3.1.3 其他数据
    3.2 数据预处理
        3.2.1 数学基础
        3.2.2 正射校正
        3.2.3 辐射校正
        3.2.4 影像融合
        3.2.5 影像镶嵌与裁剪
        3.2.6 波段组合
    3.3 遥感信息提取的内容与方法
    3.4 解译标志
        3.4.1 矿山开发占地解译标志
        3.4.2 矿山地质环境解译标志
    3.5 精度验证
    3.6 矿山开发信息遥感监测
        3.6.1 矿山开发占地现状
        3.6.2 矿山开发占地变化趋势
    3.7 矿山地质环境信息遥感监测
        3.7.1 矿山地质灾害变化趋势
        3.7.2 恢复治理变化趋势
第4章 渝东北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原则
    4.2 评价单元
        4.2.1 网格法
        4.2.2 矢量多边形法
        4.2.3 缓冲区法
    4.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4.4 矿山地质环境指标分级标准
    4.5 评价指标权重
        4.5.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4.5.2 粗糙集理论确定客观权重
        4.5.3 博弈论组合赋权
    4.6 评价模型
第5章 渝东北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5.1 评价指标提取与量化
        5.1.1 自然地理准则层信息提取
        5.1.2 基础地质准则层信息提取
        5.1.3 矿山开发活动准则层信息提取
        5.1.4 矿山地质环境准则层信息提取
    5.2 指标权重计算
        5.2.1 主观权重计算
        5.2.2 客观权重计算
        5.2.3 综合权重计算
    5.3 评价结果与分析
    5.4 渝东北矿山地质环境分区与治理
结论
    1.主要结论
    2.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以J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目的
    0.4 创新点
    0.5 国内外研究现状
    0.6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 相关概念及理论
    1.1 土地执法监察的内涵
    1.2 土地执法监察的基本原则
    1.3 土地执法监察的相关理论
2 J县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的现状
    2.1 J县土地管理及经济发展概况介绍
        2.1.1 资源概况
        2.1.2 经济发展概况
        2.1.3 土地管理概况
        2.1.4 人员体制概况
        2.1.5 J县土地执法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2.2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宏观政策环境
        2.2.1 “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的提出
        2.2.2 深空对地观测的广泛运用
    2.3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及运行优势
        2.3.1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2.3.2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运行优势
    2.4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基本模式与运行情况
        2.4.1 以3S技术为基础的土地执法新模式
        2.4.2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机制的运行方式
        2.4.3 运用遥感监测提高土地执法效率的典型案例
3 J县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存在基础信息短板
        3.1.1 信息共享不足
        3.1.2 违法判定与相关审批信息不同步
        3.1.3 违法用地图斑在不同时间与平台重复出现
    3.2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运转不协调
        3.2.1 机制运行主体不唯一
        3.2.2 机制运行没有形成有效闭环
    3.3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监管有漏洞
        3.3.1 土地管理过于依靠技术手段
        3.3.2 存在监管盲区
    3.4 信息化管理机制推广普及率低
4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的分析研究
    4.1 运行不畅的数据分析
        4.1.1 2017年土地例行督察数据类型
        4.1.2 效果评价
    4.2 运行不畅的原因分析
        4.2.1 行政壁垒形成信息孤岛
        4.2.2 数据更新不及时
        4.2.3 获取信息困难
        4.2.4 新兴技术应用时间短
        4.2.5 缺乏顶层设计推动
5 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基础信息
        5.1.1 加强信息互联互通
        5.1.2 促进智慧城市与智慧国土相融合
        5.1.3 深入整合各级监管平台
    5.2 协调运转机制
        5.2.1 引入大家管的“大执法”格局
        5.2.2 形成跨部门监管闭环
    5.3 加强多维监管
        5.3.1 强化外部监督
        5.3.2 加强日常监管
    5.4 加强重点宣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遥感在自然资源工作中的应用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主要做法和技术方法
2 线状工程勘测定界、不动产调查中遥感技术应用
3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应用
4 遥感技术应用建议

(4)对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的辨析和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调查与监测的异同辨析
    1.1 调查与监测的词义溯源
    1.2 调查与监测的异同辨析
2 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异同的分类比较
    2.1 土地调查与监测
    2.2 森林调查与监测
    2.3 草原资源调查与监测
    2.4 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
    2.5 水资源调查与监测
    2.6 海洋资源调查与监测
    2.7 矿产资源的调查和监测
3 对重构组建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调查与监测的认识定位
    3.1“自然资源”词语解释及分类
    3.2 从“两统一、六方面”职责要求定位
4 结语

(5)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湖泊动态遥感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研究现状
        1.3.2 中国城市湖泊研究现状
        1.3.3 中国湖泊面积动态变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据选择及预处理
    2.1 遥感影像数据及预处理
        2.1.1 光学卫星遥感数据概述
        2.1.2 陆地卫星数据及预处理
    2.2 水体数据
    2.3 土地利用数据
    2.4 辅助数据
        2.4.1 气象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
        2.4.2 SRTM地形数据
        2.4.3 谷歌地球遥感数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时空变化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介绍
    3.2 湖泊遥感监测及精度分析
        3.2.1 湖泊水体遥感提取方法
        3.2.2 湖泊土地利用转化遥感解译方法
        3.2.3 湖泊水体遥感提取精度分析
        3.2.4 湖泊土地利用转化精度分析
    3.3 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面积时空变化
    3.4 湖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分析
        3.4.1 不同地区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3.4.2 不同类型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城市湖泊景观形态变化
    4.1 研究区域与数据介绍
    4.2 城市湖泊景观形态分析
    4.3 城市湖泊景观形态时空变化分析
        4.3.1 城市湖泊景观形态指数统计
        4.3.2 不同地区城市湖泊景观形态变化
        4.3.3 城市湖泊面积收缩模式分析
    4.4 城市化背景下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4.4.1 不同地区城市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4.4.2 不同城市的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4.4.3 城市扩张对湖泊流域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湖泊面积时空动态变化
    5.1 研究区域与数据介绍
    5.2 中国湖泊面积提取与影响因素分析
        5.2.1 中国湖泊面积提取方法
        5.2.2 湖泊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2.3 湖泊面积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3 中国湖泊面积时空动态变化
        5.3.1 中国湖泊面积数据精度验证
        5.3.2 中国湖泊面积时空变化分析
        5.3.3 中国湖泊面积时序变化分析
    5.4 中国湖泊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5 中国湖泊面积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与论文情况
致谢

(7)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探讨——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在土地变更调查中应用
    1.1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主要工作任务
    1.2 土地变更调查充分运用遥感监测成果开展工作
2 遥感监测在湖南省土地变更调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由于遥感监测区分类引起的问题
    2.2遥感监测信息提取中存在的问题
        (1)遥感监测影像与实地存在偏差
3 建议
    (3)制定不同地区遥感监测信息提取标准
4 结束语

(8)对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共享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的特点
2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共享现状
3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3.1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可应用领域广泛
    3.2 先进的云GIS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3 国家政策是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共享的坚强后盾
    3.4 成功的案例为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共享提供了可参考的工作模式
4 结论及建议

(9)基于RS/GIS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面临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1.1.2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需求
        1.1.3 选题依据
        1.1.4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社会经济与自然地理
        2.1.1 社会经济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1.4 土壤植被
    2.2 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矿山开发利用现状
    2.4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
    3.1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概述
        3.1.1 遥感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1.2 动态遥感监测方法
        3.1.3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流程
    3.2 遥感数据源选取
        3.2.1 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内容
        3.2.2 遥感数据选取
    3.3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信息提取
        3.3.1 遥感数据预处理
        3.3.2 解译标志建立
        3.3.3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信息提取
        3.3.4 野外验证
        3.3.5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监测成果
    3.4 矿山地质环境变化信息监测
        3.4.1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类型
        3.4.2 基于计算几何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信息监测
    3.5 矿山地质环境时空演变分析
        3.5.1 矿山地质环境时间演变分析
        3.5.2 矿山地质环境空间演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构建
        4.1.1 评价单元
        4.1.2 评价指标
        4.1.3 分级标准
        4.1.4 评价模型
        4.1.5 权值计算
    4.2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2.1 自然地理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A)
        4.2.2 基础地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B)
        4.2.3 矿山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C)
        4.2.4 动态变化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D)
        4.2.5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3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设计
    5.1 需求分析
    5.2 概念结构设计
    5.3 逻辑结构设计
    5.4 物理结构设计
        5.4.1 空间数据组织
        5.4.2 矢量数据
        5.4.3 栅格数据
        5.4.4 属性数据
        5.4.5 元数据
        5.4.6 数据关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插件式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
    6.1 需求分析
        6.1.1 用户分析
        6.1.2 功能分析
        6.1.3 性能分析
        6.1.4 数据分析
    6.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6.2.1 系统体系结构
        6.2.2 系统功能结构
        6.2.3 系统业务流程
    6.3 系统开发环境和平台
    6.4 系统关键技术
        6.4.1 插件技术
        6.4.2 MVC设计模式
        6.4.3 反射机制
    6.5 系统实现
        6.5.1 插件引擎
        6.5.2 宿主程序
        6.5.3 插件框架
        6.5.4 MGEGIS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6.6 MGEGIS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与评价的应用
        6.6.1 信息提取
        6.6.2 动态监测
        6.6.3 环境评价
        6.6.4 数据入库
        6.6.5 数据查询
        6.6.6 成果制图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10)客户端聚合服务的协同机制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外对大数据的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对云计算的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对协同机制的研究综述
        1.3.4 国内外对动态遥感监测的研究综述
    1.4 课题来源
    1.5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1.5.3 论文组织
    1.6 创新点与取得的主要成果
        1.6.1 论文创新点
        1.6.2 论文主要成果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面向数据架构的客户端聚合服务模型
    2.1 面向数据的体系结构研究
        2.1.1 面向数据架构的概述
        2.1.2 面向数据架构的特点
        2.1.3 面向数据架构的优越性
    2.2 面向聚合服务的数据注册机制
        2.2.1 数据注册机制概述
        2.2.2 数据注册机制的应用框架
        2.2.3 数据注册聚合服务标识
    2.3 客户端聚合服务模式研究
        2.3.1 面向协同的客户端聚合服务模型
        2.3.2 聚合服务数据分散治理机制
        2.3.3 聚合服务数据视图机制
        2.3.4 聚合服务数据建模机制
        2.3.5 聚合服务数据安全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协同的数据组织管理机制研究
    3.1 多维协同聚类的数据分类方法
        3.1.1 数据多维度分类模型
        3.1.2 基于 KC-FCM 的数据聚类分类模型
    3.2 面向协同的数据存储机制
        3.2.1 数据分散存储策略
        3.2.2 数据虚拟化与调度
    3.3 面向协同的数据处理机制
        3.3.1 基于 DOA 的数据预处理模型
        3.3.2 基于 MapReduce 的数据处理模型
    3.4 面向协同的数据分级治理机制
        3.4.1 数据分级治理策略
        3.4.2 数据分级治理模型
    3.5 面向协同的数据安全机制
        3.5.1 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机制
        3.5.2 基于 DOA 的数据安全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态遥感监测的客户端协同机制研究
    4.1 面向协同的动态遥感监测
        4.1.1 动态遥感监测数据特点
        4.1.2 动态遥感监测协同关键技术
    4.2 数据注册中心
        4.2.1 数据注册中心概述
        4.2.2 数据注册中心的功能
        4.2.3 面向动态遥感监测的数据分类
        4.2.4 客户端协同标识
    4.3 客户端协同数据交换标准
        4.3.1 基于元数据的客户端协同标识
        4.3.2 面向客户端聚合服务的 C2ML 功能定义与语法设计
        4.3.3 面向客户端聚合服务的 C2ML 解析
    4.4 基于 PDP 的客户端聚合服务协同机制研究
        4.4.1 PDP 的协同消息服务模式
        4.4.2 PDP 的客户端聚合服务协同工作流程
        4.4.3 客户端聚合服务协同标签
        4.4.4 客户端聚合服务协同引擎
        4.4.5 客户端聚合服务协同安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态遥感监测客户端协同应用原型
    5.1 客户端协同的动态遥感监测原型系统总体设计
        5.1.1 动态遥感监测原型系统总体框架
        5.1.2 动态遥感监测原型系统技术路线
    5.2 客户端协同的动态遥感监测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5.2.1 聚合服务的客户端协同功能需求
        5.2.2 聚合服务的客户端协同功能模块设计
        5.2.3 客户端聚合服务协同共享
    5.3 客户端协同的动态遥感监测原型系统应用实例
        5.3.1 原型系统界面实现
        5.3.2 原型系统投影转换
        5.3.3 客户端聚合服务协同共享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动态遥感监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渝东北矿山开发遥感监测与地质环境评价[D]. 邓锦山.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以J县为例[D]. 徐嘉嵘.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3]遥感在自然资源工作中的应用浅析[J]. 许桃元. 测绘通报, 2019(S1)
  • [4]对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的辨析和认识[J]. 崔巍. 现代测绘, 2019(04)
  • [5]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湖泊动态遥感监测研究[D]. 谢聪. 武汉大学, 2019(06)
  • [6]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研究[J]. 王晓琳. 新经济, 2016(20)
  • [7]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探讨——以湖南省为例[J]. 刘明亮,罗斌,廖丹霞. 国土资源导刊, 2015(04)
  • [8]对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共享的探讨[J]. 游江南. 华北国土资源, 2015(02)
  • [9]基于RS/GIS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D]. 李学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9)
  • [10]客户端聚合服务的协同机制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陈垦.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动态遥感监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