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企业门户网站与办公自动化的完美结合

实现企业门户网站与办公自动化的完美结合

一、实现企业门户网站与办公自动化的完美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陈姗姗[1](2020)在《基于SOA的广播综合业务协同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也在积极探索和开拓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与广播节目生产密切相关的各项综合业务(如广播节目调度、新闻稿件审批、广告经营管理、大型活动申报等)越来越突显重要性,亟需符合广播特色的信息管理平台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广播综合业务协同管理平台为研究对象,按照传媒行业“技术引领、创新服务”的宗旨,对各类广播综合业务进行深度梳理,设计并实现了统一的广播综合业务枢纽平台。将原有的零散的小型业务系统全部整合,消除零散系统所形成的信息孤岛,并且避免因功能交叉导致的重复建设问题,实现广播综合业务的协同管理。同时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为了迎合构建立体传播格局的新要求,本文也针对平台的交互扩展功能进行了相关研究,将平台与企业微信集成,低成本地实现广播综合业务便捷、安全、高效的移动化协同管理。本文从系统基础框架、业务应用和交互扩展三个层面,对广播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进行了结构设计。广播综合业务协同管理平台采用SOA架构(面向服务的架构),系统内核基于.NET框架,配备门户管理、工作流引擎、数据挖掘引擎、表单组件模型、逻辑规则引擎、印章管理引擎、移动寻呼引擎等基础功能模块,为业务功能模块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平台应用协同技术,完成工作流管理,建立了具备冲突防范机制的业务功能模块,实现广播综合业务的协同管理。平台通过扩展接口与跨平台系统完成交互,提供微信交流、短信提醒和H5审阅为一体的移动端解决方案。本文立足省级广播,设计构建了基于SOA的广播综合业务协同管理平台,通过深度梳理50多项广播综合业务,实现广播节目生产全链路的优化提升。该平台具备良好的交互扩展能力,能够与企业微信等跨平台系统快速对接,实现跨系统、跨区域、跨组织的立体化协同管理。该平台还实现了广播综合业务的智能化管控,从而让广播综合业务流程更加可视、规范、智能。综上所述,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不但为新闻宣传、节目生产、广告经营、媒体融合等各项广播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促进了广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得到了同行业的认可和借鉴,为传媒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张华[2](2020)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来看,影响国家治理优良性和有效性的众多因素当中,科学技术总会占有一席之地,历史上历次的重大技术变革都或多或少会对各国国家治理的理念、价值、制度、方式等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当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对国家治理的变革性作用逐渐开始受到全球性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大国,我国陆续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战略性规划和顶层设计,突出了人工智能对提升国家治理优良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充分说明,加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同国家治理的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程中,中国政府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采用和适应性改革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为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总结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社会试验场”。面对百年来未有之历史机遇,摆在中国公共管理者面前的是必须从现实的真实世界出发,进行理论提炼和话语创新,充分汲取中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营养,推动人工智能时代政府形态的构建,并探索出与之相适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将视角聚焦至政府治理中的人工智能应用问题,试图对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理论和实践议题展开分析,以求为加速人工智能同政府治理的融合进程提供助益,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转型。全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指出探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迎合了时代变迁的整体境域,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所必然面临的焦点议题;进一步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论证命题的合理性,阐明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意义内嵌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之中,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意义和革命性潜质,从技术自身的生产力本质和赋能“政府—社会”关系的价值维度论证命题的可行性,人工智能将会对政府治理的理念、工具、机制、方式和结构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认识更新、技术治理、制度跟进和机制创新四个维度探讨了政府如何实现善用人工智能的行动策略。通过上述研究,研究概括了三个关键性的结论:一是人工智能将成为政府新一轮历史变革的关键力量。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精准算法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数据出现井喷式爆发,使人工智能逐渐获得了与人类相匹敌的“智识”,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超越和替代人类行为的能力,引发了政府治理新一轮的历史性变革。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会更加深入广泛地嵌入政府治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不仅会引发政府治理技术层面的变革,同时还会给传统政府治理的技术体系、价值目标、伦理结构乃至思维理念带来重要影响。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这种影响,相关部门必须积极研判和主动应对,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审慎对之,正视其给政府治理所带来的影响。二是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内在的技术逻辑。从技术的种属来看,人工智能被视为是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虽然被贴上传统信息技术的标签,但是其对人类政府运行的冲击和影响仍然遵循着自身独特的技术逻辑,在探究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技术逻辑时必须兼顾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在发展逻辑和治理结构影响两个层面。从技术的内在发展逻辑层面看,决定人工智能独特属性的是三大核心要素:数据、计算资源和算法,可概括为数据和算法两种驱动逻辑;从技术治理的结构影响层面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结构化影响是区别于互联网、大数据所解决的信息“连接”和“数据”问题,汲取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精髓,三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彼此交互、高度融合的整体生态,解决的是信息社会网络相互连接端对大数据内容主体的智能化处理问题。三是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以“善智”实现“善治”的逻辑进路。为回应人工智能技术“向善”与“为恶”的双重属性,全文所引入和进一步阐释的“善智”概念,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为发挥人工智能之于政府治理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上可能进路。从“善智”和“善治”的关系出发,阐发了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之间何以遵循着以“善智”实现“善治”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以“善智”实现“善治”的有效路径。当然,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嵌入政府治理的过程仍然处于一种“进行时”状态,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出现,几乎可以断定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其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势必会更为深刻和广泛,其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和复杂。围绕研究的核心议题,全文主要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的社会属性以及由数据、算法和算力驱动的技术属性出发,将其从传统信息技术的种属中抽离出来,视其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形态(智能技术)加以考量,并以此为切入探讨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可能的颠覆性影响;与大多数研究将其置于传统信息技术框架下展开所不同的是这样做有利于聚焦人工智能独特的技术属性(由数据、算力和算法共同驱动),由此揭示出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数据驱动、算法支配和智能融合的技术逻辑。第二,针对人工智能“向善”与“为恶”双重面相所带来的争论,引入“善智”的概念,并从“价值—技术—应用”复合分析框架对其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以此超越人工智能技术乐观与悲观的对立之争,为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描绘一种最佳状态,并以“善智”与“善治”的关系为切入点,尝试在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之间找到联结点,为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与谋求良政善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袁琳[3](2020)在《基于MVC的锡盟气象局OA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ICT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已全面运用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实践当中。与此同时,由于技术、管理体制和业务模式等综合因素的变化,单位内部的信息数量和形式也随之不断变化。为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增强锡盟气象局标准委员会接收项目建议及审批项目的效率,锡林郭勒盟气象局需要一款稳定可靠、使用方便且功能全面的气象服务办公及审批系统。基于这一现状,本文以锡盟气象局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以该局的日常办公流程为依据,在对MVC框架设计思想和优缺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MVC框架和C#语言编程实现了锡盟气象局OA系统,实现了预定的各项功能。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研锡林郭勒盟气象局的现实需求,对系统业务流程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2)依据需求并结合MVC框架、jQuery语言等技术给出该系统的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及其他模块的功能设计。(3)编码实现项目申报、项目验收流程和基础资料模块等。(4)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性和稳定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兼容性和稳定性符合要求,各项预期功能均已达到锡盟气象局的办公需要要求。

王崇君[4](2020)在《山东济宁市电子政务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互联互通”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提升政府治理效率、优化区域发展规划,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各大城市逐渐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政府政务活动进行结合,尝试性地将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创新型政务模式应用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政府办公效率。电子政务在政府治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政府治理效率,而且推进了我国各个城市的发展。针对我国在政府电子政务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本文以济宁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电子政务发展问题,对其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作为研究对象,以政府电子政务为研究方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通过实地调研采集了部分基础数据,对济宁市电子政务发展整体情况和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本文对济宁市电子政务发展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从政务系统、政务服务应用、政务网站、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以及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出发,对济宁市电子政务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二,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基于调研结构对济宁市电子政务现存问题进行了总结。第三,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受众层面、人才层面以及安全层面出发,提出对山东济宁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高进[5](2020)在《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老挝在进入4G、5G时代,互联网给老挝民众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老挝各级政府的网上政务服务也正式提上日程,如何通过互联网+,带给老挝老百姓更多的便民措施。本文以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为题,通过搜集材料,了解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存在的问题,对比中国政府网上政务服务所取得的经验,对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提出了相关的建议,首先是从立法,其实是中央下拨专项预算资金,万象市政府加大对与网络人才的培养等多方面,提升万象市网上政务服务的能力。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张强[7](2020)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慧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与信息产业相契合的新形态,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和智慧体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理念与模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体育消费新的增长点和推动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呼应着场馆服务业提供更多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现实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国家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体育场馆如何在政府财力有限和现有设施工艺薄弱的状态下,构建新时代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机制,提升其建设标准化、运营数字化、应用人本化水平,实现人与运动、场馆智慧互连。本研究不仅能加深社会各界对智慧体育场馆治理的理解,对于加快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解决长期困扰场馆运营的根本性痛点,满足消费受众的体验新需求和辅助智慧城市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梳理了发达国家智慧体育场馆的特点并与我国进行了比较分析,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三层系统模型,探讨了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内容,提出了五种实现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模式,设计了四类场景营销的类型,通过构建智慧体育场馆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6个省份部分体育场馆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协同体。从体育场馆发展历程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智能设施的应用形成的先进发展理念,是体育场馆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较之互联网+场馆、智能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场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其鲜明的特征。智慧体育场馆利用新技术实现人与场馆的感知互联,通过具有认知、判断、应对的智能方式深度整合资源和促进公众运动参与,在体育场馆各个环节实现高效便捷的创新应用,优化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智慧体育场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其服务体验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在场馆情境中产生良好的耦合效应,推动场馆全面升级服务形态。从协同管理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智慧体育场馆是以新技术为基础,以追求服务、资源、技术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典型特征,通过整合体育场馆及相关资源推进服务应用创新,从而实现场馆服务功能的升级优化。(2)研究构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框架,在理论研究层面拓展和完善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价值探索。本文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智慧体育场馆的关联,辨析了智慧体育场馆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定义,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功能与价值、发展目标和关键要素。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架构,具体由技术层、资源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其中技术层位于系统的底层,包括作为场地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撑、智能硬件和数据库等;资源层处于系统的中间层,包括智慧运营、资源集成和智慧社会等;应用层处于系统的最顶层,包括新型营销系统、智慧服务和统一应有等。(3)坚持分类指导,统筹设计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根据场馆的规模、区位条件和运营特点有所不同,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城市“地标性”休闲娱乐中心;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区域性”全民健身热力区;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节点式”运动健康服务点。从错位发展、技术创新、应用导向、加强合作以及治理转变等角度提出建设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可持续健康发展。(4)智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多样,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场馆公共服务能力、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研究认为智慧体育场馆在提高运营能力,优化人力资本、降低能耗成本、实现快速复制等方面优势明显。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包括政府投资运营、企业投资运营、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和场馆协会纽带模式五种模式。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并非一劳永逸,要注意正确认识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分析挖掘场馆数据价值、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引进及培养等问题。提出政府加强财政投入、转变观念推动场馆智慧运营、尽快酝酿场馆智慧运营方案、合理选择智慧场馆运营模式、妥善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发展策略。(5)根据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打造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为尽快摆脱体育场馆收入渠道单一,依赖政府拨款的局面,场馆运营机构需要主动求变,充分利用新技术和跨界思维进行场景营销互换和体育消费链接。研究根据体育场馆与体育产业寻求深度变革的发展目标、用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炼出注重情绪释放的娱乐型场景、强调寓教于乐的教育型场景、倡导空间差异化的审美型场景和满足精神调剂的移情型场景四类智慧营销的体验场景,以推动体育场馆智慧服务体系和整体功能提档升级。(6)构建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分析评价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诉求。本文通过初步构建指标结构,经过两轮专家意见咨询,形成了 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设计了“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调查”问卷,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江西6个省份60座体育场馆作为调查对象,从供给侧了解体育场馆的建设期望和诉求,通过IPA分析明确智慧体育场馆应优先改进的项目,提出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发展规划。(2)强化政策引领,形成政策体系,研制出台《关于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制定专项激励政策,制定奖励、补贴和扶持政策。(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市场合作,建议将智慧体育场馆改造分期、分段进行分解,适当让渡部分经营权益吸引企业参与场馆智慧化改造与运营。(4)研制相关标准,针对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科学编制建设指南以及数据接口标准等规范。(5)因地制宜建设,促进长效运营,划分智慧体育场馆功能版块,有规划、有重点、有策略的确保建设体系、步骤的完整性。(6)盘活人力资源,“引智借脑”从创意、营销等行业选聘人才,“自我造血”对场馆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与轮训。

刘奕[8](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玲玲[9](2020)在《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研究 ——以《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背景下,翻译需求迅速增长,而翻译引擎也是不断更新换代,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而备受语言服务商的青睐。即便如此,机器翻译的实际翻译质量也还是难以与人工翻译相媲美,不足以达到客户的要求,而近年来兴起的译后编辑则有效弥补了机器翻译的不足。如今,许多语言服务商已经开始大规模采用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MTPE)的模式。本文是一篇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实践报告,源文本是一本名叫《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The Sense of Dissonance:Accounts of Worth in Economic Life)的社会学书籍。由于所选文本为信息型文本,用词严谨,逻辑清晰,术语较多且部分术语重复率较高,适合采用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方法进行翻译。因此,笔者选择了谷歌机器翻译引擎Google Translate预翻译所选文本,然后将其导入SDL Trados翻译软件中,在语境理论的指导下,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和校对。基于本次翻译实践,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从词法、句法及语篇三方面总结分析了机器翻译的错误类型,并基于语境理论的指导,从上述三方面给出了译后编辑的方法,辅以大量例句加以解释说明。文末笔者也提供了一些研究建议,希望本文能为研究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李晶[10](2020)在《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演进,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乃至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然而,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诱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政策行为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使政府的各项工作面临新的环境。面对如此情境,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所谓政府网络公关,是政府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服务职能,将网络沟通传播方式引入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收集和传播信息,与公众进行双向互动交流,以争取公众的信任、支持与合作,从而实现政府公共关系目标,塑造与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公关理念与行为。政府网络公关不仅涉及网络信息技术,而且涉及了一种以网络媒介为手段的崭新政府治理模式,其实质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借助网络媒介进行双向互动与沟通,建立一种互利互信的理想公共关系状态。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始于1999年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2000年后开始“三网一库”工程建设,即大力推进政府办公业务网、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政府机关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了网络化、协同化办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快速发展。自2011年起,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又纷纷开设政务微博,将其作为获取社情民意、公开政务信息、推行网络问政、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平台。近几年,以政务APP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快速成长起来,与政务微博一起成为政府网络公关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沟通媒介,其巨大的媒介优势和信息沟通效果,使政府网络公关展现出新的形态、新的活力。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如今正朝着一个以公众为中心、政府网络公关媒介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迈进。但是,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是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公众,所涉及的事务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又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谣言、舆论压力、信息安全等问题对政府网络公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借助新兴网络媒介的优势,利用有效的公关手段,制定和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网络公关策略,使其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现阶段政府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以职能为主线分析我国政府网络公关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当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实际状况,帮助我们探寻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策略。政府网络公关具有政府形象塑造、公共危机治理、公共政策传播和信息服务等四项基本职能。政府网络公关的首要职能是政府形象塑造,其能够借助多元化网络公关媒介的优势,帮助政府树立沟通型、互动型、创新型等良好的政府形象。不过,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需要不断提升政府自身能力与素质,强化对公众的正确引导,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和应用,从而使政府网络公关的政府形象塑造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其次,公共危机治理是当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政府网络公关的重要职能。政府网络公关在帮助政府获取准确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修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政府网络公关意识和专门网络公关部门的欠缺,政府与公众间出现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通过强化政府的网络危机意识、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治理效能。再次,政府网络公关重新定义了公共政策的传播模式,畅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信息沟通渠道,有利于政策传播优化和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然而,公共政策传播的封闭性、公共政策传播反馈渠道受阻,以及公共政策传播的舆论场分离,严重阻碍了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的实现。为此,应借助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创新公共政策传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实现公共政策传播的优化。最后,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有显着的正向效应,让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让政府信息服务的效能大幅提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政府在线信息服务能力不足、公众对信息服务参与度不高、政府信息服务不平衡以及政府与公众沟通不深入等问题。为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通过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提升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公众的参与能力、升级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来让尽可能多的公众享受到优质的政府信息服务。中国已经迈进了新时代,明确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也必须与时俱进,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双向-主动-引导”是未来的发现方向,其既强调了政府网络公关在主客体间信息沟通的互动性,又能明确公关态度上的主动性,还体现了公关手段上的引导性,是未来政府网络公关模式的理想状态。

二、实现企业门户网站与办公自动化的完美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企业门户网站与办公自动化的完美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OA的广播综合业务协同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SOA架构
    2.2 协同管理
    2.3 工作流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总体设计思路
        3.1.2 SOA架构优势
        3.1.3 工作流管理模块设计
    3.2 框架关系
    3.3 基础平台框架
    3.4 系统业务框架
    3.5 模块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播综合业务管理
    4.1 广播办公业务
        4.2.1 收文管理
        4.2.2 发文管理
        4.2.3 会议管理
        4.2.4 用印管理
    4.2 广播经营管理业务
        4.3.1 广播节目调度
        4.3.2 广播节目大型活动经营管理
        4.3.3 广播音像资料管理
    4.3 广播公共业务
        4.4.1 集中采购
        4.4.2 后勤保卫
    4.4 广播信息门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互扩展
    5.1 电子签章
    5.2 网络寻呼
    5.3 微信移动端
        5.3.1 适配接口
        5.3.2 功能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的目的
    6.2 功能测试
    6.3 安全测试
    6.4 系统承载能力测试
        6.4.1 环境准备
        6.4.2 工具简介
        6.4.3 模拟用户登录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时代境遇之必然: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幕初启
        1.1.2 治理转型之诉求:面向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变革趋向
        1.1.3 研究问题之提出:如何善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
        1.1.4 研究意义之阐发:描绘人工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的智治图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回顾
        1.2.2 国内研究回顾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知识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认识人工智能:一项正在“挑战人”的新兴技术
        2.1.2 政府治理模式:理念、结构和方式
    2.2 典型范式
        2.2.1 数字治理、数据治理、智能治理和智慧治理的具体释义
        2.2.2 数字治理、数据治理、智能治理和智慧治理的关系辨析
    2.3 理论源流
        2.3.1 汲取新公共管理理论思想养分
        2.3.2 审视技术治理理论的合理面向
        2.3.3 数字治理理论催生的智慧政府
        2.3.4 现代系统管理理论的理论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理路
    3.1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内在逻辑
        3.1.1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内在关联
        3.1.2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客观基础
    3.2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技术逻辑
        3.2.1 以“数据”促“善治”的数据驱动逻辑
        3.2.2 以“算法”谋“善治”的算法主导逻辑
        3.2.3 从“链接”到“互嵌”的智能融合逻辑
    3.3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价值逻辑
        3.3.1 公平与公正——应确保公平公正对待所有人
        3.3.2 安全与隐私——应确保安全可靠、尊重隐私
        3.3.3 开放与包容——应实现开放参与、人人赋能
        3.3.4 透明与责任——应实现易于理解、透明负责
    3.4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目标逻辑
        3.4.1 由传统扩张型政府走向收缩型政府
        3.4.2 由传统封闭型政府走向开放型政府
        3.4.3 由传统粗放型政府走向精细化政府
        3.4.4 由传统电子化政府走向智能化政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运作机理
    4.1 技术与结构的互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结构
        4.1.1 技术的原始吸纳:治理绩效需求催生人工智能技术引入
        4.1.2 技术与组织互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政府组织形态变革
        4.1.3 政府的自我重塑:政府组织形态变革引致治理模式转型
    4.2 渗透·传导·扩散: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微观机制
        4.2.1 渗透:人工智能引致政府治理理念转变
        4.2.2 传导:人工智能带来政府治理结构调整
        4.2.3 扩散: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方式创新
    4.3 理念·结构·方式: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具体维度
        4.3.1 思维理念的更新:智慧治理成为政府治理的核心理念
        4.3.2 治理结构的重塑:多元协同成为政府治理的关系结构
        4.3.3 治理方式的转换:智能治理成为政府治理的行动特征
    4.4 以“善智”促善治: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实现进路
        4.4.1 “善智”引入之必要:人工智能“向善”与“为恶”的双重面相
        4.4.2 “善智”之多维解读:基于“价值—技术—应用”复合分析框架
        4.4.3 以“善智”实现善治: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关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实践审视
    5.1 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过程的客观挑战
        5.1.1 人工智能场景下公共行政的责任困境
        5.1.2 人工智能挑战公共管理者的传统角色
        5.1.3 人工智能对传统公共行政文化的挑战
    5.2 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过程的技术风险
        5.2.1 安全失序
        5.2.2 公平丧失
        5.2.3 隐私泄露
    5.3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典型案例
        5.3.1 智能化治理的中国场景:浙江、广东和上海实践
        5.3.2 智能化治理的世界经验:美国、“英国—欧盟”和韩国
        5.3.3 国内外智能化治理实践的实践反思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行动策略
    6.1 认识更新:提升对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的理性认知
        6.1.1 意识层面:重视人工智能对人类政府运行的影响
        6.1.2 知识层面:加强对人工智能相关理论的宣传讲解
        6.1.3 行为层面:打造善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组织内文化
    6.2 技术治理:构建确保人工智能向善的完备治理体系
        6.2.1 技术治理行动者的协同:优化人工智能治理的主体生态
        6.2.2 技术治理内容的全覆盖:聚焦人工智能治理的要素层次
        6.2.3 技术适用情景的精准化:开发面向政府场景的人工智能
    6.3 制度跟进:健全政府治理运用人工智能的制度规则
        6.3.1 完善面向智能行政场景的制度法规
        6.3.2 建立起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互通规则
        6.3.3 建构智能场景下技术责任应对体系
    6.4 机制创新:完善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的实践机制
        6.4.1 建立起人工智能的专业机构和领导体系
        6.4.2 建立起专业的人才管理制度和培养机制
        6.4.3 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应用科学评估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和展望
    7.1 研究结语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3)基于MVC的锡盟气象局OA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办公系统的发展
    1.3 系统建设依据
2 MVC框架
    2.1 MVC框架简介
    2.2 MVC的发展
    2.3 MVC设计思想
    2.4 MVC的优点
    2.5 MVC的不足
    2.6 总结
3 基于MVC的锡盟气象局OA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系统功能性需求
        3.1.1 系统管理
        3.1.2 业务管理
        3.1.3 门户网站
    3.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4 基于MVC的锡盟气象局OA系统设计
    4.1 系统概要设计
        4.1.1 系统设计目标
        4.1.2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整体逻辑结构设计
        4.2.1 系统架构设计
        4.2.2 基础层
        4.2.3 数据层
        4.2.4 支撑层
        4.2.5 应用层
        4.2.6 展现层
        4.2.7 访问层
    4.3 系统详细功能模块设计
        4.3.1 系统整体设计
        4.3.2 待办事务模块
        4.3.3 系统管理模块
        4.3.4 标准化管理模块
        4.3.5 基础资料模块
        4.3.6 网站管理模块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4.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5 系统建模
5 基于MVC的锡盟气象局OA系统实现
    5.1 开发环境
    5.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5.2.1 系统用户登录及系统首页
        5.2.2 项目申请和项目验收流程
        5.2.3 基础资料模块
        5.2.4 数据字典
        5.2.5 门户网站页面
        5.2.6 模板文件及通知管理
        5.2.7 系统网络安全风险
6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方法
    6.3 测试用例
    6.4 性能测试
    6.5 测试结果分析
7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山东济宁市电子政务发展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电子政务相关概念
        2.1.1 电子政务的定义
        2.1.2 电子政务的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多中心治理理论
        2.2.2 政府管理中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
第3章 山东济宁市政府电子政务现状及不足
    3.1 我国电子政务总体的发展历程
    3.2 山东济宁市电子政务现状
        3.2.1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情况
        3.2.2 电子政务服务应用情况
        3.2.3 政务网站建设情况
        3.2.4 电子政务覆盖领域及开发情况
        3.2.5 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第4章 山东济宁市电子政务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4.1 济宁市电子政务存在问题及不足
        4.1.1 电子政务“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4.1.2 政府各部门间协同合作不密切,电子政务“互联互通”性欠缺
    4.2 调研设计与实施
        4.2.1 调研目的及依据
        4.2.2 问卷回收情况
        4.2.3 样本分布描述
        4.2.4 样本特征描述
    4.3 调研结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4.3.1 技术层面存在问题
        4.3.2 制度层面存在问题
        4.3.3 受众层面存在问题
        4.3.4 人才层面存在问题
        4.3.5 安全层面存在问题
第5章 山东济宁市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 与技术相关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5.1.1 树立大数据战略思维
        5.1.2 完善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
        5.1.3 打造服务型政府门户网站
    5.2 与制度方面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5.2.1 完善政府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5.2.2 制定政府大数据施政发展规划
        5.2.3 优化政府业务流程,对政府部门结构进行调整
    5.3 与受众方面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5.3.1 集中力量实现电子政务的普及
        5.3.2 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务活动的参与程度
        5.3.3 定期开展电子政务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5.4 与再教育方面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5.4.1 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5.4.2 合理确定培训内容
        5.4.3 明确大数据人才培养理念
    5.5 与信息安全方面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5.5.1 提升电子政务安全方面的监测发现能力
        5.5.2 提升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防护水平
        5.5.3 提升紧急危机处理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s济宁市电子政务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5)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4 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重点和难点
    1.5 研究现状综述
        1.5.1 老挝国内研究现状
        1.5.2 老挝以外的研究
第2章 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现状、问题
    2.1 老挝信息电信基本概况
        2.1.1 老挝电信公司LTC(Lao Telecommunications)
        2.1.2 联合电信公司(Unitel)
        2.1.3 老挝电信企业(Enterpriseof Telecommunications Lao,简称ETL)
        2.1.4 比林电信公司(Beeline)
        2.1.5 老挝亚太卫星有限公司
    2.2 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现状
    2.3 由于财政原因导致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成为口号
    2.4 市民和企业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
第3章 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无法提供网上服务、实际办事效率低
        3.1.1 政府公务员服务意识薄弱
        3.1.2 传统式的服务流程繁琐
        3.1.3 服务效率低
        3.1.4 缺乏互联网思维
    3.2 统筹协调推进难度大
        3.2.1 业务协同有困难
        3.2.2 流程再造进展缓慢
        3.2.3 纵横发展不协调
    3.3 政府缺乏人力和财力
        3.3.1 政府财政资金不配套
        3.3.2 政府不重视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
    3.6 思想保守不善利用社会资源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建设
第四章 中国政府网上政务服务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4.1 中国政府网上政务服务的发展历程
    4.2 中国政府网上政务服务建设的成功经验
第五章 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途径
    5.1 政务网上政务服务应由中央政府统筹并先从立法开始
    5.2 加强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的建设,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5.2.1 提高万象市政府公务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
        5.2.2 简化万象市政府服务工作流程
        5.2.3 转变万象市政府公务员互联网思维
    5.3 加强万象市政府的统筹协调力度
        5.3.1 加强万象市政府各部门的业务协调
        5.3.2 加快流程再造进展
        5.3.3 协调纵横发展
    5.4 增加经费的投入和注重网络人才的培养
        5.4.1 增加万象市政府网络专项经费的投入
        5.4.2 注重万象市政府网络人才的培养
    5.5 加强万象市网上政务信息的维护和管理
        5.5.1 完善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的标准
        5.5.2 健全网上政务服务安全保障体系
    5.6 利用社会资源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建设的同时规划智慧城市建设
        5.6.1 万象市政府与华为老挝公司合作共建万象智慧城市
        5.6.2 万象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的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7)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1.3.2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框架结构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场馆相关概念
        2.1.2 体育场馆信息化
        2.1.3 互联网+场馆
        2.1.4 智能体育场馆
        2.1.5 智慧体育场馆
        2.1.6 场景营销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3 体验经济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比较分析研究
    3.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状
        3.1.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总体情况
        3.1.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实困境
        3.1.3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制约因素
    3.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探析
    3.3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经验借鉴
        3.3.1 美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3.2 英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3.3 荷兰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3.4 日本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4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比较分析
        3.4.1 智慧体育场馆的主导方式比较
        3.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对象比较
        3.4.3 智慧体育场馆的设施改造比较
        3.4.4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比较
        3.4.5 智慧体育场馆的验收评估比较
    3.5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启示
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构建研究
    4.1 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
        4.1.1 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
        4.1.2 智慧体育场馆的功能与价值
    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
    4.3 智慧体育场馆的关键要素
        4.3.1 服务主体要素
        4.3.2 服务本体要素
        4.3.3 服务客体要素
        4.3.4 信息空间要素
        4.3.5 技术应用要素
    4.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4.4.1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理论机理
        4.4.2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4.5 智慧体育场馆的动力机制
        4.5.1 内部动力
        4.5.2 外部动力
        4.5.3 动力机制
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研究
    5.1 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5.1.1 建设目标
        5.1.2 建设思路
        5.1.3 关注重点
        5.1.4 建设内容
    5.2 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5.2.1 建设目标
        5.2.2 建设思路
        5.2.3 关注重点
        5.2.4 建设内容
    5.3 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5.3.1 建设目标
        5.3.2 建设思路
        5.3.3 关注重点
        5.3.4 建设内容
    5.4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策略
6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分析研究
    6.1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本质
    6.2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优势
    6.3 智慧体育场馆的运营实现路径
        6.3.1 政府投资运营模式
        6.3.2 企业投资运营模式
        6.3.3 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模式
        6.3.4 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模式
        6.3.5 场馆协会纽带模式
    6.4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应注意的问题
        6.4.1 正确认识体育场馆信息化
        6.4.2 场馆智慧运营需在规划阶段考虑
        6.4.3 注意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
        6.4.4 充分挖掘和分析场馆数据价值
        6.4.5 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保障
        6.4.6 加强技术与管理型人才引进及培养
    6.5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为例
        6.5.1 黄龙体育中心的基本情况
        6.5.2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化改革的背景
        6.5.3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特点
        6.5.4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启示
    6.6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策略
7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分析研究
    7.1 体育场馆服务营销现状
        7.1.1 场馆营销意识亟待加强
        7.1.2 用户营销需求把握不准
        7.1.3 场馆营销模式较为单一
        7.1.4 服务营销品牌特色不强
        7.1.5 市场营销保障机制不足
    7.2 信息技术对场馆营销的影响
        7.2.1 智能终端改变体育消费习惯
        7.2.2 移动网络改善场馆交易方式
        7.2.3 在线推送延伸刺激多元消费
    7.3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的作用
        7.3.1 场景营销连接用户消费轨迹
        7.3.2 信息技术助力识别潜在市场
        7.3.3 用户获得沉浸式体验效果
        7.3.4 实现多维度场景消费创新
    7.4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路径
        7.4.1 注重场景营销体验的本质
        7.4.2 跨界思维的创新模式选择
        7.4.3 场馆场景营销的主要类型
    7.5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策略
8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分析研究
    8.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
        8.1.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
        8.1.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8.1.3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8.1.4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8.1.5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8.1.6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确立
    8.2 智慧体育场馆评价分析研究
        8.2.1 “重要性”评价结果
        8.2.2 “表现性”评价结果
        8.2.3 IPA分析评价结果与讨论
        8.2.4 总结
    8.3 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
9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9.1 结论
    9.2 建议
    9.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9.3.1 研究的局限
        9.3.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智慧体育场馆初选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附录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
    附录3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4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附录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6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场馆—运营机构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人员名录
    附录8 专家成员构成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9)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研究 ——以《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Part One Practice-based Research
    Chapter 1 Project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1.3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4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1.5 Project Objective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to Machine Translation
        2.2 Definition of Post-editing
        2.3 A General Review of Studies on Post-editing
        2.3.1 Domestic Studies on Post-editing
        2.3.2 Foreign Studies on Post-editing
    Chapter 3 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translation Work
        3.1.1 File Processing
        3.1.2 Term Base
        3.1.3 Selection of MT Engine and CAT Tool
        3.2 PE Process
        3.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4 Case Study of MT Errors
        4.1. Lexical Errors
        4.1.1 Under-translation
        4.1.2 Mistaken Form/Format
        4.1.3 Mis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4.2 Syntactic Errors
        4.2.1 Improper Word Order
        4.2.2 Mistranslation of Phrases
        4.2.3 Mistranslation of Clauses
        4.2.4 Mis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4.3 Discourse Errors
        4.3.1 Redundancy
        4.3.2 Inappropriate Collocation
        4.3.3 Confused Logic
        4.4 Summary
    Chapter 5 PE Methods
        5.1 Context Theory
        5.2 PE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5.2.1 Replacement
        5.2.2 Supplementation
        5.2.3 Omission
        5.3 PE Methods at Syntactic Level
        5.3.1 Segmenting and Reorganizing Sentence Structure
        5.3.2 Adjusting Word Order
        5.4 PE Methods at Discourse Level
        5.4.1 Using Cohesive Means
        5.4.2 Rewriting
    Chapter 6 Conclusion
        6.1 Implications
        6.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Part Two Translation Project
    Term Base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政府网络公关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内涵解析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涵义
        二、政府网络公关的基本要素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特征
        四、政府网络公关的比较性优势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形式
        一、政府门户网站的综合公关
        二、电子邮件的针对性公关
        三、政府网络论坛的引导公关
        四、“两微一端”的“微时代”实时公关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职能
        一、政府形象塑造
        二、公共危机治理
        三、公共政策传播
        四、政府信息服务
    第四节 政府网络公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再造理论
        二、风险社会理论
        三、分众传播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兴起的背景
        一、信息社会的来临
        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临的机遇
        一、政府网络公关基础夯实
        二、政府网络公关动力增强
        三、政府网络公关能力提升
        四、发达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三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挑战
        一、信息传播方式变革,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难度加大
        二、信息传播速度提升,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反应时间减少
        三、传受角色模糊,致使政府网络公关针对性不足
        四、把关人角色弱化,致使政府网络公关信息传播失真
    第四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历程
        一、政府网络公关之萌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立
        二、政府网络公关之成长:“三网一库”工程”的建设
        三、政府网络公关之强化:“政务微博”的实时互动
        四、政府网络公关之新形态:新兴媒介的开发应用
第三章 政府形象塑造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信息社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政府形象与政府形象塑造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紧迫性
        三、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新导向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实效
        一、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积极作用
        二、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困境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
        一、提升政府自身素质与能力,夯实政府形象塑造的基础
        二、增进与公众的信息沟通,营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塑造环境
        三、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与应用,完善政府形象塑造机制
第四章 公共危机治理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信息社会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趋势
        一、要求政府第一时间争夺话语权
        二、要求信息沟通公开透明
        三、要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四、要求重视日常危机预警和处置预案的建设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于公共危机治理的突出作用
        一、沟通信息与引导舆论,塑造应对公共危机的良好环境
        二、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
        三、修复与优化政府形象,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应用于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意识狭隘、能力欠缺
        二、缺少专门的政府网络公关部门和统一的制度规划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信息沟通不畅
        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不足制约政府网络公关
    第四节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网络公关的完善
        一、提升政府的网络公关能力
        二、培养合格的“网络公民”
        三、优化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第五章 公共政策传播优化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传播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公共政策传播的新态势
        三、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机理
        一、两者的建构理论相同
        二、两者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性能相同
        三、两者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策略
        一、以“共治共享”理念为引领,创新政策传播思维
        二、以人性化为原则,创新政策传播内容
        三、以多元化为方向,创新政策传播方式
        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政策传播媒介与手段
第六章 政府信息服务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
        一、政府信息与政府信息服务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政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三、目前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政府信息服务问题的成因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的正向效应
        一、实现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目标
        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的实现方式
        三、提升政府信息服务的整体效能
    第三节 基于政府网络公关考量的政府信息服务完善对策
        一、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
        二、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
        三、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
        四、提高公众参与政府信息服务的能力
结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趋势
    一、变单向为双向:强化政府与公众的网络互动
    二、变被动为主动:提升政府网络公关的主动性
    三、变牵制为引导:强化对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实现企业门户网站与办公自动化的完美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OA的广播综合业务协同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陈姗姗.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2]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D]. 王张华. 湘潭大学, 2020(10)
  • [3]基于MVC的锡盟气象局OA系统研究与实现[D]. 袁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山东济宁市电子政务发展及对策研究[D]. 王崇君. 新疆大学, 2020(07)
  • [5]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D]. 高进.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D]. 张强. 苏州大学, 2020(06)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9]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研究 ——以《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为例[D]. 王玲玲. 浙江大学, 2020(08)
  • [10]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D]. 李晶.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实现企业门户网站与办公自动化的完美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