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内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我国货币内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我国货币内生性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斌[1](2019)在《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货币金融领域出现中国特有的货币现象。在市场总体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银行间市场出现“钱荒”和“资产荒”,而中小企业较难申请到贷款,通过民间借贷资金成本又很高,金融市场“量宽价高”问题突出,反映了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加速背景下,货币内生属性增强,数量型调控难度加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数量目标和价格目标难以兼得,有必要构建利率走廊调控框架,实现价格稳定。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内生于实际经济活动,利率则外生地由中央银行设定的政策目标利率决定,早已“预言”了利率走廊调控的必然性。马克思货币理论对利率由两大资本家阶级分割社会平均利润率决定的论述对利率走廊调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启示意义在于,中央银行可以综合运用利率走廊调控和宏观审慎政策控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使银行业取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有助于让金融回归本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因此构建利率走廊调控必须坚持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银行从最早的直接信贷控制转变到当前间接货币总量调控,还初步尝试构建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由于当前货币政策目标过多,缺乏对价格的有效调控,无法平抑市场利率波动,利率走廊的可信度和中央银行的信誉度受到挑战,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通过分析我国微观货币创造机制,发现在我国经济金融领域中货币的内生属性和利率的外生属性都有增强的趋势,数量调控难度加大,价格调控可能性提高。英美两国货币政策发展史的路径差异表明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向稳态增长逼近,利率走廊调控建设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利率走廊调控建设,克服数量型调控框架固有缺陷,实现向价格型调控框架转型。发达国家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建立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基础条件:具有基准性的政策目标利率,合理设定的走廊宽度,能与价格型调控相配合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具有流动性管理功能的准备金制度。在人民银行推动下,持续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初步具备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基础条件,但价格型调控框架的完全建立也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特别是经济和金融结构扭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梗阻”,对利率走廊调控建设构成挑战。为完善我国价格型调控框架,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通胀目标制具有规则性和透明性,能够加强中央银行与公众沟通,有利于形成和引导公众预期,因此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首要的是要实行通胀目标制。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具有市场性、基础性和主导性,利率走廊调控要以SHIBOR作为基准利率,以有效引导市场利率走向。利率走廊宽度通过改变机会成本改变商业银行的微观行为,因此最优利率走廊宽度的设定要充分考虑调控成本、央行容忍度和外生冲击类型。在我国转轨经济特征背景下,人民银行具有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重目标,利率走廊还需要余额准备金制度相配合才能实现最终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一要增强利益诱导的有效性。强化SHIBOR的基准性;完善合格担保品框架,提高融资可得性并;改变准备金制度的期间平均考核方式,实行自愿准备金制度。二要强化中央银行的预期引导。构建通胀目标制+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透明度。三要健全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构建有效的微观市场主体行为,还应提高分析预测能力应对货币政策时滞问题。

曾星亮[2](2019)在《房价波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及潜在风险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商品房均价从1998年的1854元/平方米上涨为2017年的7892元/平方米,增幅达到426%。与此同时,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大幅增加,从1998年的10.44万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67.68万亿元,增幅达到1606%。房价和货币供应量M2的同时上涨使得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央行大量“印钞”导致了房价上涨,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货币具有内生性,由经济体系中的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是房价的上涨带来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房价与货币供应量M2之间的关系以及房价剧烈波动存在的潜在风险,值得进一步研究。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房价波动、货币供应量M2以及货币创造理论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于房价与货币供应量M2关系的观点并不统一,且相关文献多以实证为主,理论研究较为欠缺。本文对传统货币供给理论进行梳理和反思,指出货币的内生性。其次,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变化趋势的分析和对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结构分解寻求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论证房价在房地产开发不同阶段进行货币创造的原理,从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三个主体分析房价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综合测算2017年末个人住房贷款、开发贷以及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规模,并结合房价收入比、租金回报率和空置率等指标进行了风险分析。本文研究发现,货币具有内生性特点,即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贷款,是“贷款创造存款”而不是“存款创造贷款”。通过构建商品房价格与M2代理变量(房地产贷款余额)的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房价与M2代理变量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M2代理变量增速对房价变动的反馈均显示为正向反馈。房价同比增速每增长1%,M2代理变量同比增速将扩张0.37%。此外,短期内,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率对房地产贷款规模增速会有一定的震荡影响;长期看,利率对房地产贷款规模增速有负向反馈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研究角度的创新,站在货币创造视角分析货币如何派生以及房价与派生出来的货币之间的关系。二、研究方法的创新,基于房地产开发全过程对货币供应量进行结构化分解,不再局限于总量分析。但受制于篇幅,本文货币创造相关理论不够全面,且实证模型沿用过往文献常采用的方法,并未有所突破。

马方方,胡朝阳[3](2019)在《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基于改进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金融的发展,中国货币供给日益表现出内生特征,成为影响货币政策选择的重要因素。针对国内外以往文献中存在的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框架缺陷、模型变量选取随意性大、部分指标具有不稳定性等问题,首先进行理论框架构建,进而在基础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做出改进。选取M2、GDP、CPI和现金漏损率、准备金率作为基础变量,从货币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构建影响货币供给内生性因素的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1997—2016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法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符合一般经济意义和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表明货币供给具有日益显着的内生性。最后,分析货币供给内生性加强的现实原因,即经济结构、货币供给模式的转变以及金融体系的不断深化。基于此,从建立监测机制、完善市场化利率体系、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三个角度提出提升货币政策效率的建议。

游述文[4](2018)在《基于利率-汇率联动关系的货币供给内生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货币供给内生性问题是决定货币政策效应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拓展的利率平价理论,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利率-汇率联动关系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影响。这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金融市场化、自由化改革进程中,考察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宏观基础,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价值与政策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利用2015-2017年月度经验数据,采用实证方法,判断国内利率、国外利率与人民币汇率之间联动关系,发现:(1)无论是国内利率还是以美国利率为代表的国外利率,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联动关系都是单向的,即利率对汇率有影响,反之汇率对利率的影响不显着;(2)两种利率与人民币汇率的联动关系都比较微弱,但是美国利率与人民币汇率的联动关系要明显强于国内利率与人民币汇率的联动关系,并且这一联动关系在动态演变过程中越来越明显,而人民币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联动关系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加强。然后,基于判断结果,把我国利率—汇率联动关系假设为美国利率与人民币汇率的联动关系,以此为前提,结合我国的宏观金融背景,分析国外利率变动冲击如何通过利率—汇率联动关系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产生影响的过程。之后,运用VAR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对理论分析进行检验,验证相关理论观点。最后从货币政策制定、金融市场化改革、资本项目开放与监管、货币中介目标转型等方面提出在国外利率与人民币汇率存在较强联动关系的背景下减少货币供给内生性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陈海盈[5](2018)在《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基于银行卡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技术的发展,我国货币的支付方式和交换媒介领域也出现新的形态,数字货币伴随支付系统的改革而诞生。在国际环境中,使用现金支付的国家趋于减少,部分国家允许私人数字货币流通,使用数字货币成为了全球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全球各国政府加紧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我国在2017年成立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是我国货币体系演变的标志性事件。央行数字货币,是指基于密码学和点对点技术,在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环境运行下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私人数字货币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对数字货币的需求,同时也引起对货币本质的探究,所运用的技术和法律支持还需深入探讨,这对我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带来较大的挑战,尤其对保持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健提出考验。本文运用马克思货币本质观、货币需求理论、货币创造机制、内生增长理论、货币幻觉,分析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根据货币演变和马克思货币本质观,货币形态创新并未改变货币的信用本质,明晰界定央行数字货币,为本文结合电子货币在分析央行数字货币提供理论基础。央行数字货币在互联网下具有高流动性,央行数字货币加快货币政策工具调节有效用,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互联网下信息流通与货币的高流通性加大了货币传导的不确定性。结合货币内生增长理论,央行数字货币因技术创新和选择偏好加强货币供给内生性。基于货币演变历史和马克思货币本质观,本文创新性地加入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运用历史数据和理论推导对货币政策的内容进行分析,是对以往数字货币仅在理论分析研究的补充。为对央行数字货币对政策效应作用程度进行量化分析,鉴于电子货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共性,以1995年至2017年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电子货币使用率、CPI为实证对象,通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以CPI为因变量衡量互联网下法定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回归结果表明:央行数字货币将对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正向效用,法币在互联网下通过放大货币乘数和加速货币流通速度而促进通货膨胀。为保障我国与经济环境以相适应的货币供给,我国应构建并强化央行数字货币法律体系和技术环境,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强化利率市场化,为我国货币流通提供一个安全稳健的环境。

黄才丕[6](2018)在《中国房地产价格和货币政策动态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地产不仅在国家经济层面至关重要,也与一国人民的生活、福利等息息相关。房地产价格较易出现强烈波动,当房地产价格过高时,如何通过制度安排的改进、相应政策的实施熨平房价波动,不仅关乎一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国计民生。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研究热度日益加大。因此,本文重点关注房地产价格的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本文从常见的利率、货币供给等货币政策出发,同时考虑国际因素(汇率)等,检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情况及各变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为研究中国房地产价格是否存在泡沫,本文基于噪声模型,采用2005年至2016年月度数据,利用GSADF(GeneralSup-ADF)检验法,分别检验全国、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房价波动状态。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利率、货币供给和汇率对房地产价格的理论传导机制,并采用相关数据,利用bootstrap滚动因果关系检验法(bootstrap rolling window causality test),对比检验货币政策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有效性差异。本文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房地产价格普遍存在周期性价格泡沫,且价格泡沫在二线城市表现最为突出,二线城市房价至今仍存在不断缩小的价格泡沫;(2)利率、货币供给和汇率对房价调控有效性存在显着差异,但均表现出明显的时变性质;(3)对比而言,货币供给对房价的调控作用最强,汇率对房价的调控作用最弱,说明货币供给是调控房价的有效手段,利率的房价调控有效性有待加强;(4)各类货币政策对各类城市房价的调控作用略有差异,但总体差异不大。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提出GSADF检验和bootstrap滚动窗口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别对房地产价格波动规律和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价格波动有效性进行研究。两种方法可有机结合,观察每一个时点的房地产价格波动情况以及当时的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价格有效性。本文对结构性变动关注,有助于发现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价格的动态演变和一般规律。

柯贤楹[7](2017)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分阶段中介目标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4年我国中央银行开始独立行使职能以来,货币政策一直是我国中央银行用来调控经济,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战胜了许多挑战。现如今中国面临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新挑战。通过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使得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本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理论方面:分析了影响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货币供给的内生与外生与货币传导的渠道的因素,并结合我国的实践情况加以讨论。我国货币具有非中性,供给外生以及传导主要依赖信用渠道的特点。实证方面:选取1992年-2016年季度数据,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划分,对货币政策变量与实际产出与物价变量进行协整分析、格兰杰非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有效,并且货币的数量指标的效果大于利率指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不断下降的。根据理论分析并结合实证检验的结果,本文得出中国货币政策长期以来是有效的,但是效果是不断减弱的。我国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渠道进行传导的,利率渠道传导效果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有所提高。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建议今后的货币政策制定要综合考虑各个最终目标,并不断完善利率市场,资本市场与外汇市场以加强其他渠道的货币传导效果。

张莹[8](2016)在《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研究 ——基于VAR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学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便是货币经济学,其争论的焦点之一就在于:货币供给量究竟是由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亦或是由货币当局外生决定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货币主义的崛起,货币供给量外生成为主流,以货币供给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被各国广为使用。20世纪80年代开始,金融创新发展迅速,因此该框架被大多数国家所放弃,转而实行以利率为操作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主流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外生,在此基础上,我国于1996年构建了以货币供应量为操作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然而,以货币供应量为操作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应用的环境、传导机制已经发生了变化。近十几年来,我国对外经济持续双顺差,外汇资产比重大幅上升,使得人民币处在升值的压力当中。外汇储备的变动给基础货币和M2的变动带来极大影响,形成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数量上升→外汇占款的货币发行增多→货币供给量上升的传导机制,即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实际上是“适应性”的,中央银行被动适应货币需求,投放货币,货币供给内生性逐渐增强。在这种背景下,外生货币供给下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的有效性被削弱,扩大货币的供给不能达到刺激实体经济的目的,这与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消失的货币”①现象相符合,货币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学者提出了转变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路,即为满足内生性货币供给的逻辑要求,将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是以关于中国的货币供给存在两个问题:其一,中国货币的供给究竟是如何决定的?即中国的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也因此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内外生货币供给下相适应的货币政策框架构建问题。这正是本文试图解决的两个问题。根据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货币供给方程,目前关于货币内生性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货币乘数,另一方面是基础货币。前者被普遍认为不稳定,因此本文从基础货币的角度入手,利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基础货币的来源:外汇和国内信贷,认为二者不是中央银行能够独立控制的变量,得出一个分析货币内生性的一般理论框架。在上述理论框架下,对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程序化事实进行描述,然后根据中国2002年9月到2014年9月的月度数据,建立VAR模型,通过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对基础货币与其三个来源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在净国内信贷、央行发行票据冲销不力的情况下,外汇占款的货币发行成为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提供了实证支持,这说明央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操作日渐无效,为在内生货币供给的情况下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从现行的数量型调控逐渐转为价格型调控是当下应该考虑的方向。

王少林,李仲达,林建浩[9](2015)在《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VAR模型测度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常用研究范式,构建概率时变斜率系数、随机波动率以及扩展因子的VAR模型以考察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演化特征。实证结果发现:第一,货币供给增长的产出效应存在明显的时变性,在1999-2006年期间虽然不存在长期产出效应,但短期产出效应非常显着,而在2007-2013年期间短期产出效应却出现将近50%的下降,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呈逐渐减弱态势;第二,相比产出效应,数量型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更为显着、稳定和持久。

张奎[10](2015)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政策手段之一,其有效性问题一直是金融研究的核心。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阻碍货币政策发挥效用的原因,从问题的症结入手,去除阻碍货币政策传导因素,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实现货币政策对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目标。本文在对货币中性、非中性,内生、外生,影响有效性因素等基础问题研究和判断的基础上,以时间为主线,对198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并重点分析了次贷危机之后中国货币政策在抵御次贷危机,全力配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实践情况,从中归纳货币政策实施环境、传导机制、工具选择等方面存在的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因素,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ADF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变量自回归等方法对货币政策传导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本市场渠道和外汇渠道传导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继续寻找深层次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文章最后还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现象、新问题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先后对房地产行业过度发展,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和影子银行业务迅速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文章围绕有效性的问题,着力解决货币的本质、内生与外生、货币创造过程、影子银行货币创造等理论上的难题。文章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中央银行会根据不同时期影响经济运行稳定的因素,调整货币政策关注的主要目标,因此会因主要目标而牺牲次要目标。从长期角度看,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基于此,长期角度货币政策更关注经济增长这一指标,将其作为经济运行稳定的核心关注指标,在一些时期降低了对物价稳定等其他指标的关注度。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原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开放环境下,逐步出现失效,中央银行不得不创新调控工具和手段,并兼顾到外部均衡问题,将外汇储备、汇率等指标作为货币政策关注的指标。文章针对于这些问题对1978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变迁、传导机制变迁和货币政策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支持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维持宏观经济运行稳定的论点。鉴于上述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新视角,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定义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能否有效控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指标,采取长期数据对不同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进行检验。检验证明央行能够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对货币政策目标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在不断增强。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也存在一定的阻碍,一方面,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但由于利率未完全市场化,利率渠道阻塞较为严重,其传导效果明显弱于信贷渠道。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与信贷资源可得性直接相关,该因素也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渠道和外汇传导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补充渠道。融资模式上,直接融资规模小影响了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的传导效果。而外汇占款引发的货币多发增强了我国货币内生性,货币政策调控的主动性被削弱。文章还认为房地产行业过度发展、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和影子银行业务兴起都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影响。房地产行业能够有效传导货币政策且受货币政策调控,其快速增长增加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也容易导致银行体系资产风险。土地财政改变了政府部门财政支配能力和范围,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模糊了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的界限,积聚了政府和银行的信用风险。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金融抑制和国家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而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嫁接”出来的融资模式,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具有相似的信用创造体系,影子银行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但与西方国家影子银行业务相比较,中国影子银行更像银行的影子,其传导渠道与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相似。文章详细回归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迁,并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迁深刻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完善,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货币政策调控也逐步从关注内部均衡,转变为内外均衡兼顾。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工具。特别是2000年以后,货币政策被迫冲销外汇储备引发的货币多发,央行利用调节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创新地利用准备金政策低成本深度冻结多余的货币供应量,这是中国中央银行根据中国实际有效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体现,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不足的无奈之举。为了研究需要,文章对货币本质、货币创造理论进行了再研究,认为货币是了结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这一论断丰富了货币的内涵,也将货币与信用概念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中央银行货币与商业银行货币区别在于其信用范围的不同,从而统一了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货币创造过程,在统一的框架下分析了货币政策在中国货币经济体系中的传导效果。综上,笔者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环境和政策工具、传导机制、传导渠道等多方面存在阻碍货币政策传导因素,因此建议从推进利率市场化、引导信贷资源供给,改善微观经济主体决策机制等因素着手,清除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同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本市场渠道和外汇渠道,丰富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货币政策调控从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的转变,寻找货币政策更加准确、可测的货币政策传导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促进货币政策效果的提高。此外,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关注信贷资金和风险在房地产行业集中,土地财政引发的政府过度负债,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和业务本身风险积聚等因素,在货币政策目标多重性前提下,有重点、有针对地开展调控,实现多重目标的兼顾和平衡。

二、我国货币内生性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货币内生性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利率走廊调控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二、数量型调控框架与价格型调控框架
        三、利率走廊调控
    第二节 西方利率走廊调控相关理论基础
        一、早期价格型调控下的真实票据理论与银行贴现率理论
        二、数量型调控下的货币数量论与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三、现代价格型调控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马克思货币理论对中国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指导意义
        一、构建利率走廊调控必须坚持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指导地位
        二、马克思货币理论及其对利率走廊作用机制的分析
        三、银行业利润率与社会平均利润率
第二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发展与转型
    第一节 早期货币政策实践:信贷规模控制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产生
        二、信贷规模控制
        三、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创造条件
    第二节 当前货币政策实践:间接数量调控
        一、1998 年至今的间接货币总量调控
        二、为应对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
        三、间接数量调控的特点
    第三节 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型
        一、数量调控的局限性——转型必要性分析
        二、数量调控下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转型必然性分析
        三、数量调控下利率决定的外生性——价格调控的可能性分析
第三章 中国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现实条件与障碍因素
    第一节 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为实施利率走廊调控奠定基础条件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二、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三、利率传导机制日益顺畅
    第二节 央行利率调控体系向有利于价格型调控框架转变
        一、央行流动性调节与预期管理能力提高
        二、创新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三、建立健全合格担保品框架
    第三节 实施利率走廊调控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构建面向价格型调控的框架还不完善
        二、中央银行调控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经济金融领域存在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对转型构成挑战
第四章 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英国和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对比分析
        一、英国与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历史路径
        二、数量调控还是价格调控-基于Poole模型的分析
        三、不同发展阶段下的框架选择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现代价格型调控模式:利率走廊调控
        一、欧洲中央银行
        二、加拿大银行
        三、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第三节 国际利率走廊调控经验借鉴
        一、合理设定准备金制度
        二、创设常备借贷与存款便利工具
        三、协调公开市场操作
        四、具备市场性、基准性和可控性的目标利率
第五章 中国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构建
    第一节 实施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
        一、建立通胀目标制
        二、兼顾金融稳定目标
    第二节 基准利率与政策目标利率的选择
        一、选择SHIBOR作为基准政策利率
        二、以常备借贷便利为上限,合理确定利率走廊宽度
    第三节 实行余额准备金制度
        一、准备金制度的争议
        二、模型建立
        三、参数校准
        四、模型分析
        五、结论
第六章 构建中国利率走廊调控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增强利益诱导的有效性
        一、增强SHIBOR的基准性
        二、降低常备借贷便利准入门槛,提升商业银行的融资可得性
        三、余额准备金制度下是期间平均还是自愿准备?
    第二节 强化中央银行的预期引导
        一、构建通胀目标制+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
        二、提升央行独立性的具体对策
        三、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第三节 健全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
        一、加强金融市场建设
        二、构建有效的微观市场主体行为
        三、应对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时滞问题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房价波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及潜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货币供给理论
    第一节 传统货币供给理论
        一、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
        二、弗里德曼货币供给理论
        三、对传统货币供给理论的反思
    第二节 现代货币创造理论
        一、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
        二、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创造
第二章 我国房地产市场及货币供应量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一、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逐年增加
        三、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负债水平也逐年增长
    第二节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货币层次划分
        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资产端分析
        三、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负债端分析
第三章 房价对货币供应量影响机制及实证分析
    第一节 商品房的货币创造渠道
        一、国有土地出让阶段
        二、房地产开发阶段
        三、房地产抵押贷款阶段
    第二节 房价对货币供应量的传导机制分析
        一、地方政府传导渠道
        二、房地产开发商传导渠道
        三、居民购房传导渠道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及背景介绍
        二、数据选取及处理
        三、模型背景介绍
        四、模型建立
        五、实证小结
第四章 我国房地产行业潜在风险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涉房贷款规模测算
        一、与房地产行业直接相关的贷款
        二、房地产作为抵押物的贷款
        三、涉房贷款总额
    第二节 房地产行业指标分析
        一、房价收入比
        二、租金回报率
        三、空置率
    第三节 房价波动过大带来的危害与风险
        一、房价上涨过快降低实体经济竞争力和挤出消费
        二、房价波动过大可能会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
        三、房价上涨过快可能会对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冲击较大
        四、房价下跌过快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经济运转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基于改进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分析
    (一) 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二) 反映社会公众的资产偏好的因素
三、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实证分析
    (一) 变量选取
    (二)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1. 原始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2. 数据的平滑处理
    (三) 内生性货币供给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 模型的协整检验
        2. 变量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3. 计量模型的构建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4)基于利率-汇率联动关系的货币供给内生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回顾
        一、关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研究文献回顾
        二、关于利率-汇率联动关系的研究文献回顾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利率平价理论及其拓展模型
        二、弗里德曼-施瓦兹货币供给模型
        三、不可能三角理论
第二章 我国利率-汇率联动关系的经验判断
    第一节 国内外利率与人民币汇率联动关系的比较
        一、假设及变量选择
        二、检验结果
        三、检验结果分析
    第二节 美国利率与人民币汇率联动关系的动态演变
        一、美国利率与人民币汇率变化关系的阶段性描述
        二、美国利率与人民币汇率联动关系动态演变的STR模型分析
第三章 基于我国利率-汇率联动关系假设的货币内生性问题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主要表现与宏观金融背景
        一、主要表现
        二、宏观金融背景
    第二节 利率-汇率联动关系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影响
        一、利率-汇率联动关系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二、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影响
第四章 利率-汇率联动关系影响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利率-汇率联动下的外汇储备变化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平稳性检验
        三、模型估计与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二节 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内生性的影响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关注美元利率与人民币汇率的联动
        二、加大公开市场工具创新
        三、审慎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
        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尽快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
    第三节 可待突破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5)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基于银行卡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概念解析
    2.1 文献综述
        2.1.1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综述
        2.1.2 货币政策研究综述
        2.1.3 综述简评
    2.2 货币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货币本质观
        2.2.2 货币需求理论
        2.2.3 货币创造机制
        2.2.4 内生增长理论
        2.2.5 货币幻觉
    2.3 数字货币的概念
        2.3.1 数字货币的定义
        2.3.2 数字货币的属性
        2.3.3 数字货币的分类
    2.4 我国货币形态的演变历史
3 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3.1 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3.1.1 央行数字货币对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
        3.1.2 央行数字货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影响
        3.1.3 央行数字货币对再贴现率的影响
        3.1.4 小结
    3.2 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3.2.1 央行数字货币使货币供给内生化
        3.2.2 央行数字货币冲击着信贷传导机制
        3.2.3 央行数字货币加大了传导机制时滞的不确定性
        3.2.4 小结
    3.3 央行数字货币对中介目标的影响
        3.3.1 央行数字货币对利率指标的影响
        3.3.2 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影响
        3.3.3 央行数字货币对超额准备金影响
        3.3.4 央行数字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3.3.5 小结
    3.4 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3.4.1 央行数字货币对政策效应速度影响
        3.4.2 央行数字货币对政策效应大小影响
        3.4.3 小结
4 央行数字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取
    4.2 指标选取
    4.3 模型建立
    4.4 实证检验
        4.4.1 ADF检验
        4.4.2 协整检验
        4.4.3 误差修正模型
        4.4.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4.5 结果分析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构建并强化央行数字货币的监管体系
        5.2.2 不断完善相关技术体系和标准
        5.2.3 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5.2.4 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合作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5.2.5 深化利率市场化
6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国房地产价格和货币政策动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房地产价格波动性研究综述
        2.1.1 房地产价格泡沫理论及证明
        2.1.2 房地产价格泡沫测度
        2.1.3 房地产价格泡沫成因
    2.2 房地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2.1 房地产价格对货币政策影响机理
        2.2.2 货币政策调控房价机制
        2.2.3 房价纳入货币规则体系可行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房地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传导理论机制
    3.1 利率调控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机制
        3.1.1 房地产投资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原理
        3.1.2 提高利率对房地产投资需求的影响
        3.1.3 利率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有效性解释
    3.2 货币供给量调控房地产价格作用机制
        3.2.1 货币供给量对房地产价格的作用
        3.2.2 货币供给量对房地产价格调控有效性解释
    3.3 汇率变化对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机制
第4章 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性研究
    4.1 房地产价格波动理论模型
        4.1.1 噪声购房者模型
        4.1.2 噪声开发商模型
        4.1.3 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作用模型
    4.2 GSADF检验方法介绍
        4.2.1 泡沫检验方法概述
        4.2.2 泡沫检验模型与ADF检验
        4.2.3 SADF检验和GSADF检验
        4.2.4 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时点估计
    4.3 基于GSADF检验的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检验
        4.3.1 数据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3.2 GSADF检验及结果分析
        4.3.3 分城市房价泡沫检验
        4.3.4 小结
第5章 中国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实证分析
    5.1 bootstrap滚动因果关系检验
        5.1.1 全样本因果关系检验
        5.1.2 参数稳定性检验
        5.1.3 分样本因果关系检验
    5.2 数据选取和描述性分析
    5.3 中国利率对房地产价格调控有效性分析
        5.3.1 全样本因果关系检验
        5.3.2 参数稳定性检验
        5.3.3 分样本因果关系检验
        5.3.4 中国利率对房地产价格调控有效性总结
    5.4 中国货币供给对房地产价格调控有效性分析
        5.4.1 全样本因果关系检验
        5.4.2 参数稳定性检验
        5.4.3 分样本因果关系检验
        5.4.4 中国货币供给对房地产价格调控有效性总结
    5.5 汇率对房地产价格调控有效性分析
        5.5.1 全样本因果关系检验
        5.5.2 参数稳定性检验
        5.5.3 分样本因果关系检验
        5.5.4 汇率对房地产价格调控有效性总结
    5.6 小结
第6章 货币政策与各类城市房价实证分析
    6.1 数据选取和描述性分析
        6.1.1 数据选取和房价走势
        6.1.2 单位根检验
        6.1.3 全样本因果关系检验
    6.2 参数稳定性检验
    6.3 利率与各类城市房价滚动窗口因果检验
    6.4 M2与各类城市房价滚动窗口因果检验
    6.5 汇率与各类城市房价滚动窗口因果检验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合理运用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价格
        7.2.2 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
        7.2.3 考虑货币政策工具的区域性差异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分阶段中介目标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1.2.2 有关货币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1.2.3 有关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2.4 有关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相关基本理论分析
    2.1 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分析
        2.1.1 货币中性论
        2.1.2 货币非中性论
        2.1.3 对我国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分析
    2.2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分析
        2.2.1 货币供给内生论
        2.2.2 货币供给外生论
        2.2.3 我国货币供给内生与货币供给外生分析
    2.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2.3.1 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
        2.3.2 非货币资产价格传导
        2.3.3 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
        2.3.4 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
        2.3.5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3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1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3.1.1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3.1.2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3.2 我国不同时期货币政策传导
        3.2.1 我国1984年之前的货币政策传导
        3.2.2 我国1984年至1998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
        3.2.3 我国1998年至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
        3.2.4 我国2010年至2016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
4 不同货币中介目标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介绍
        4.1.1 向量自回归模型设定
        4.1.2 向量自回归模型特点
        4.1.3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稳定性
    4.2 从1992年至1997年:贷款规模作为中介目标的实证检验
        4.2.1 变量选取
        4.2.2 模型的建立
        4.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 从1998年至2010年: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实证检验
        4.3.1 变量的选取
        4.3.2 模型的建立
        4.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 从2011年至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中介目标的实证检验
        4.4.1 变量的选取
        4.4.2 模型的建立
        4.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5 不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下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总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论文核心观点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研究 ——基于VAR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的意义
    0.2 文献综述
    0.3 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
1 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基础
    1.1 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1.2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
    1.3 货币供给内生性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
        1.3.1 基础货币的分析
        1.3.2 货币乘数的分析
2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程序化事实
    2.1 中国基础货币的构成
        2.1.1 基础货币的定义
        2.1.2 基础货币的来源
    2.2 中国基础货币的变动趋势和主要特征
3 中国基础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检验
    3.1 建立模型
    3.2 变量选择
    3.3 数据选取
    3.4 计量分析
    3.5 实证结果
4 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4.1 结论
    4.2 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模型设定与估计
    (一)FAVAR模型
    (二)PTVP-SV-FAVAR模型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
    (二)实证结果
        1. 数量型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
        2. 数量型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
    (三)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评析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10)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
        1.2.1 研究方法
        1.2.2 主要创新
        1.2.3 研究不足
        1.2.4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和基础理论研究
    2.1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相关文献
        2.1.2 中国相关文献
        2.1.3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
    2.2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研究
        2.2.1 内生与外生理论
        2.2.2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基于货币创造过程的判断
        2.2.3 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博弈与货币外生性
    2.3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问题研究
        2.3.1 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理论
        2.3.2 货币非中性的中国数据检验
    2.4 货币政策传导环境
        2.4.1 货币政策实施市场环境
        2.4.2 货币政策目标理论
        2.4.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3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3.1 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市场环境
        3.1.1 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
        3.1.2 中国利率环境
        3.1.3 中国汇率制度
        3.1.4 中国资本项目下开放程度
    3.2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3.2.1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3.2.2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3.2.3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
        3.2.4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选择
    3.3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变迁
        3.3.1 1984 年以前的货币政策传导
        3.3.2 1984 至 1998 年的货币政策传导
        3.3.3 1998 至 2008 年货币政策传导
        3.3.4 2008 年以后货币政策传导
    3.4 中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比
        3.4.1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比
        3.4.2 中国与欧元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比
        3.4.3 中国与英国货币政策传导对比
    3.5 1998 年以后中国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
        3.5.1 1998-2002 年:向市场化调控转变的初期阶段
        3.5.2 2003-2008 年:内外均衡同时兼顾阶段
        3.5.3 2008-2010 年:次贷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调整和微调阶段
        3.5.4 2011 年至今:引导信贷资金流向阶段
        3.5.5 1998 年以后货币政策实施的特点
    3.6 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3.6.1 多重指标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
        3.6.2 中介目标可控性不强影响有效性
        3.6.3 货币政策工具的不足影响有效性
第4章 中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
    4.1 中国货币传导的利率渠道
        4.1.1 存贷利率与同业存款利率
        4.1.2 利率与投资
        4.1.3 利率与消费、产出的实证检验
        4.1.4 影响利率渠道发挥作用的因素
    4.2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
        4.2.1 信贷渠道有效性文献综述
        4.2.2 中国信贷状况与信贷渠道传导
        4.2.3 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
        4.2.4 中国信贷渠道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4.2.5 结论与影响信贷渠道有效性的因素
第5章 货币政策传导的资本市场渠道和汇率渠道
    5.1 货币政策传导资本市场渠道
        5.1.1 证券市场的发展
        5.1.2 证券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
        5.1.3 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有效性实证研究
        5.1.4 结论与影响股票市场传导渠道有效性的因素
    5.2 货币政策外汇渠道传导效果
        5.2.1 相关理论综述
        5.2.2 中国经济开放情况和货币发行的特殊性
        5.2.3 中国货币政策外汇传导机制有效性实证检验
        5.2.4 实证检验结论及相关建议
第6章 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其他因素
    6.1 房地产行业与货币政策
        6.1.1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6.1.2 货币政策与房地产调控
        6.1.3 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传导的实证检验
        6.1.4 结论与房地产行业传导的影响因素
    6.2 土地财政与货币政策
        6.2.1 土地财政的相关研究
        6.2.2 土地财政积极和消极作用
        6.2.3 土地财政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
    6.3 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6.3.1 影子银行定义及相关文献综述
        6.3.2 欧美影子银行运行机理与其信用创造过程
        6.3.3 影子银行与银行影子
        6.3.4 信用创造与货币创造
        6.3.5 影子银行对信用创造的影响
        6.3.6 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6.3.7 影子银行业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挑战
    6.4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相关建议
外文参考书目
中文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我国货币内生性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D]. 杨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房价波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及潜在风险研究[D]. 曾星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3]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基于改进模型的实证分析[J]. 马方方,胡朝阳. 金融理论探索, 2019(01)
  • [4]基于利率-汇率联动关系的货币供给内生性问题研究[D]. 游述文.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基于银行卡数据分析[D]. 陈海盈.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中国房地产价格和货币政策动态关系研究[D]. 黄才丕. 厦门大学, 2018(07)
  • [7]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分阶段中介目标视角[D]. 柯贤楹.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8]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研究 ——基于VAR方法[D]. 张莹. 辽宁大学, 2016(02)
  • [9]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性研究[J]. 王少林,李仲达,林建浩. 当代财经, 2015(08)
  • [10]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 张奎. 吉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我国货币内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