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主动断层检测与地震风险评估

城市主动断层检测与地震风险评估

一、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恩会,师亚芹,张艺,李苗,李高阳,裴跟弟,王万合[1](2021)在《桃川-户县断裂渭河盆地隐伏段的展布与结构特征》文中认为渭河盆地新生代以来断裂活动和沉积作用强烈,隐伏活动断裂发育,近EW向的桃川-户县断裂是其中之一。探明桃川-户县断裂在渭河盆地中的展布位置、结构特征以及晚第四纪活动性,对于当地的地震构造及强震危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中依托"兴平活断层项目"布设了7条浅层地震测线,基于探测结果并结合已有的浅层和中深层地震剖面确定了桃川-户县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在渭河盆地内的存在与隐伏位置。结果显示,桃川-户县断裂(F8)西与太白盆地南缘断裂相连,自周至县汤峪镇穿出秦岭北缘进入渭河盆地后隐伏于地表松散层之下;先呈NE走向斜穿周至县城,向E逐渐转向近EW走向,在周至和户县之间呈现局部朝N凸出的弧形展布,再向E至户县引镇附近与铁炉子断裂相接。另在周至北和户县北之间存在与F8断裂大致平行展布的反向次级断裂(DF3)。文中还揭示出在渭河盆地中段,秦岭北缘断裂、渭河断裂和桃川-户县断裂连同它们的分支断裂一起构成了1个大型的负花状结构断裂带;其中F8和DF3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组成1个次级的负花状构造带。结合相关的钻孔剖面等信息的分析表明,在研究区内,以F8断裂为主断裂的构造带自晚更新世以来是活动的,属于活动断裂。文中最后讨论了渭河盆地内的断裂带表现出负花状而非阶梯状结构的可能原因。

赵兰[2](2021)在《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活动断层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趋严重。我国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的管理、存储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中产生的成果数据,为城市建设规划与抗震救灾提供数据支持,对抗震救灾与城市建设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于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通过开展的工作内容以及获得的成果,依据国家活动断层管理中心发行的建库标准规范,设计建立了1个专业库和11个专题库,用于存储管理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获得的探测数据、报告、文档、图件、文献资料等。11个专题包括标准钻孔探测与第四纪地层剖面建立、隐伏断层浅层地震勘探、初勘阶段联排钻孔探测、工作区1:250000地震构造图编制、研究区孕震构造环境研究、详勘阶段联合钻孔探测、目标断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鉴定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浅层地震详细探测、目标区1:50000主要断层分布图编制、目标区1:10000活动断层条带状填图与综合制图、近断层强地震动评价与地表破裂带或强变形带预测。建立了适用于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危险性与危害性评价成果存储、显示、管理、查询和编辑的空间数据库,为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提供服务,为城市规划、抗震防灾决策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的数据质量,提出了根据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不同阶段对于数据质量进行控制的方法。

陈祥忠[3](2020)在《镇江地区三维电性结构及深部地震构造条件研究》文中认为镇江市位于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按照构造单元划分属于下扬子断块,处于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内,为我国东部规模较大的中强地震活动地区。地震活动资料表明,镇江及其邻近地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次破坏性地震。因此,准确查明镇江地区断层空间位置及发育情况,评价镇江市活动断层地震危害性将为镇江市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可靠的地球物理参考证据。为研究镇江地区内断层构造发育及空间展布情况,在镇江市及其周边地区开展了大地电磁观测,共在基本垂直于构造走向的7条测线上布置了68个测点,平均测点距离2 km,观测时间约为20 h。由于观测区内电磁干扰比较严重,对采集到的大地电磁数据进行了互参考或者远参考技术处理,获取每个测点上长度在320 Hz~108 s的数据。为得到镇江地区的三维电性结构,对数据进行了相位张量分析,结果表明:数据对电性结构特征的反映与频率有关。在高频部分,数据呈现一维特性,主要为区域内较厚层沉积物的反映;随着频率的降低,三维特性逐渐凸显且椭圆主轴方向复杂多变。根据这一事实,选择了三维正则化反演处理技术。具体的反演参数为:(1)取正则化因子取10;(2)初始模型电阻率取100??m;(3)主阻抗的误差门限为5%*|Zxy?Zyx|1/2;(4)辅阻抗误差门限为10%*|Zxy?Zyx|1/2;(5)非结构网格有限元法实现正演计算。数值试验表明,利用上述参数可在118次迭代后获得了稳定的收敛结果。在整体上,观测区内地下物质电性特征为低阻,只是在盆地边缘或山体出露区才呈现为出高阻。根据这一特点,在工作区内其他地球物理资料的约束下对上述反演结果在上党—河阳断裂、丹徒—建山断裂以及茅山北延断裂的电性结构及空间展布进行了分析。具体结论是:(1)上党—河阳断裂为区域内的一条隐伏断裂,其走向为近东西向、倾向南北,处于电性梯度带以及重力异常梯度带,其可能与丹徒—建山断裂相交。(2)丹徒—建山断裂地貌上为地形分界线,其西南侧为句容盆地、东北侧为宁镇山脉东段,该断裂走向为北西向、倾向西南,电性结构以及重力异常表现为明显的梯度带,可能穿过长江。(3)茅山断裂隐伏于句容盆地之下,其走向为北东向、倾向为南东,位于电性梯度带以及重力梯度带处,且其已跨过长江,可能与丹徒—建山断裂相交于长江附近。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根据前人对强震的讨论结果以及近年内研究区内发生的中强震数据,对中强震的孕震构造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下列具有一般性的规律:(1)中强震与区域地质构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多发生于重力异常、磁异常以及电性结构带附近;(3)孕震处广泛存在低速异常。利用镇江目标区内的重力、磁力和速度资料,结合电性结构,对孕震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茅山断裂为控制外围系列盆地、凹陷的边界,其处于速度梯度带、重力梯度带以及电性梯度带上,曾经发生Ms5.0级以上地震,因此茅山断裂具备中强地震的环境。(2)幕府山—焦山断裂深部速度结构、泊松比和重力异常等均满足孕育中强地震的条件,历史上幕府山—焦山断裂周围也曾经发生多次Ms5.0级以上地震,在断裂附近成簇状分布,具备孕育中强地震的条件。(3)丹徒—建山断裂控制丹徒凹陷的北侧边缘,其所在位置重力以及电性结构梯度带,从横山—谏壁间穿过与茅山断裂共同控制A1剖面的低阻异常。结合平面P波速度图,该断裂在与茅山断裂、幕府山—焦山断裂交汇处存在明显的速度异常。因此,丹徒—建山断裂与茅山断裂、幕府山—焦山断裂交汇处具备孕育中强地震的条件。(4)上党—河阳断裂虽为控盆断裂,但其重力梯度、磁异常梯度以及电性梯度规模都较小,而且根据现有资料的P波速度无明显异常、泊松比相对较低,因此不具备孕育中强地震的条件。

唐寅[4](2020)在《基于地震地质灾害信息分析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进入地震的活跃期,地震的发生频率和灾害范围都在逐年增加。我国是全球地震较为活跃的国家之一,尤其在西南地区,地震频发。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高速公路、铁路的大力建设。但是,在快速建设的同时,工程建设也面临着地震及地质灾害的风险,有效的开展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十分重要。本文以云南大永高速程海断裂带影响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震目录、强震台站数据和地震滑坡数据,利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开展了不良地质体调查、地震风险分析、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等工作,取得了如下的研究结果:1.2014年云南省鲁甸县发生Ms6.5级地震,震中距程海区域300km,本文以鲁甸地震诱发的720个滑坡作为样本,采用统计分析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为保证支持向量机模型非滑坡样本的准确性,首先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滑坡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特征关系,然后利用分形理论和滑坡分布密度计算各影响因素区间的滑坡危险指数,从滑坡危险指数低的影响因素区间中确定720个非滑坡样本。最后基于支持向量机建立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其中模型最优参数为0.1和惩罚因子C为0.2,此时分类精度最高为81.25%。并将模型应用到鲁甸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结果显示有68.1%的实际滑坡点落在了滑坡危险性在60%以上的区域内,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2.基于G-R模型,利用程海区域近十年地震目录建立了区域潜在震级上限模型,计算得到程海区域最大震级为Ms6.6级。选取鲁甸Ms6.5级地震的45组强震台站记录数据,建立衰减公式计算理论值与台站观测值之间的对数修正模型。基于修正模型和地震动衰减公式,评价了程海地区Ms6.6级潜在地震发震时的峰值加速度分布。3.采用无人机和高密度面波等调查方法,对大永高速程海断裂带影响区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体进行评价。在分析坡体地形和地质的基础上,初步评价在程海大蔑居存在古滑坡复活的可能,八代存在冲沟坍塌和巨石崩塌的风险,涛源存在破碎岩体崩塌的可能。且不良地质体对大永高速工程造成安全隐患,明确了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必要性。4.基于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进行大永高速程海断裂带影响区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大永高速周边6050km2范围内有7.2%的区域存在滑坡概率为80%以上的滑坡极高危险区;有48.2%的区域不存在滑坡危险。而大永高速126km内约有3.2km的范围内穿越极高危险区,其他区域均位于低危险或者无危险区域。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可知,在不良地质体分布的区域均存在一定的滑坡危险,考虑滑坡对大永高速工程的影响,分别提出对应的工程防治措施。

付宇[5](2019)在《城市岩溶空间分布规律及塌陷风险评价研究 ——以深圳某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圳是中国第一个全部城镇化的城市,也是我国岩溶分布的主要地区。目前探查出的可溶岩面积约占城区面积的10.8%,且多为覆盖型岩溶,埋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必须借助于勘探手段,才能查明岩溶的发育程度或分布情况。如何准确、经济的确定城市地下岩溶性质及位置规模等特征,是当前城市岩溶探测中的一大难题,也是开展城市岩溶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深圳地区早期曾发生过20多次岩溶塌陷,分布在全市各区覆盖层较薄区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居民房屋倒塌、工程项目停顿等,损失巨大。目前深圳已被划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大,人口密度大,国际影响大,一旦发生岩溶塌陷灾害将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不可估量的损失。城市作为人口与经济的集中区,塌陷引发的风险最为突出。因此,从防灾减灾角度出发,探明城市地下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开展城市岩溶塌陷风险评价研究,是确保位于岩溶分布区城市地质安全的重要措施,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本文以深圳某区30km2范围为研究区域,采用多学科综合的方法对城市岩溶的探测、发育分布、塌陷风险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综合分析了岩溶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采用了适合城市岩溶的综合探测方法,揭示了地下岩溶的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岩溶发育影响因素。在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研究区塌陷点岩溶塌陷的作用机理。基于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将城市法定图则应用于风险评价,结合岩溶塌陷形成的基础地质条件、人为条件、承灾体易损性条件,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法,构建了研究区风险评价体系和模型,实现了研究区地面塌陷灾害的风险等级评价。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是:(1)综合研究了岩溶区地质环境背景区域可溶岩为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的大理岩、灰岩,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冲洪积和残坡积下,少量位于石炭系测水组砂岩和花岗岩之下。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岩溶水的富水程度为中等,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富水程度为贫乏中等。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存在多条断裂,将研究区与周围切割开。北西向碧岭断裂、北东向的汤坑断裂、北东向的坪山断裂、北西向的咸水湖断裂对区域岩溶发育影响最大。(2)采用了适合城市环境下的岩溶综合探测方法以前期科研成果为基础,遵循重点区域重点调查原则,以探明溶洞、土洞为目标,使用了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弹性波CT、瞬变电磁这四种物探方法以及钻探手段对重点区域展开探测,共完成高密度电法测线48条,地质雷达测线14条,弹性波CT成像3对,瞬变电磁测线2条,地质钻孔共43个。经反复对比试验,综合考虑采用高密度电法对研究区岩溶进行探测,对重点区域实施钻探验证,搜集片区已有钻探数据对物探成果进行补充,探明了研究区溶洞的位置、规模、形态及填充,是一种快捷、经济、无损且较好地反映城市地下岩溶信息的有效方案。(3)揭示了城市岩溶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区岩溶主要是覆盖型岩溶,分布全区。岩溶发育形态以溶洞、土洞、溶蚀溶槽为主,岩溶总体上处于弱中等发育的水平。溶洞多为半填充、全填充溶洞,从西到东,溶洞填充物呈现出含砾粘性土粘性土、砂质粘性土细沙、中粗砂这一变化过程。大部分无填充,半填充溶洞处于发育期。溶洞剖面整体呈现出椭圆形或不规则面状。溶洞总体分布呈现出较大的不均匀性,溶洞发育以小中型溶洞为主,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及西部,大型溶洞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仅有少量大型、特大型溶洞分布。多层溶洞主要分布在硼茜矿区东侧,牛角龙区域和咸水湖区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岩溶高程分布规律呈西高东低的趋势,与区域地势变化一致。岩溶垂向分布规律表现为随深度增加发育逐渐减弱,总体在1540m埋深范围比较发育,多层溶洞发育深度较浅。随着埋深的增加,小型、中型溶洞比例逐渐降低,而大型特大型溶洞比例逐渐增加。反映在平面上岩溶发育深度规律为西部发育较浅,中部发育最深,东部发育深度次之。岩溶发育主要受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条件的影响。其中地质构造起主导作用,区域内存在多条断裂构造,在丰富的的地表水系、地下水补给作用下,不仅为地下岩溶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也控制了岩溶发育方向。(4)研究了岩溶地面塌陷成因与机理分析得出研究区岩溶塌陷主要受岩溶发育、岩性、盖层条件影响,并存在大气降水、地下水位波动、人类抽排地下水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研究了研究区塌陷点受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下降的致塌机理。对咸水湖塌陷点的降雨下渗致塌过程进行了模拟验证,在覆盖层较薄的岩溶地区,在降雨或积水影响下,当上部土体达到饱和或有一定深度的降水,土体重度增加,可能发生岩溶地面塌陷。(5)构建了城市岩溶地面塌陷风险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敏感因子分析、专家决策等多种方法,主要考虑了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水位变幅、岩溶发育深度这三种基础因子对塌陷的影响,重点考虑到城市岩溶塌陷受人类活动强度这一人为因素的影响,将城市法定图则纳入评价计算,建立了岩溶地面塌陷风险评价模型。根据风险度评价数学模型进行风险性计算,对研究区进行了岩溶塌陷的风险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高、中、低、无四个风险等级,其中岩溶塌陷的高风险区,面积为2.53km2;中等风险区面积为6.5km2,低风险区面积约为4.74km2。无风险区为研究区内非碳酸盐岩分布区,面积约为15.44km2。

吴中海[6](2019)在《活断层的定义与分类——历史、现状和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活断层是在最近地质时期持续活动,并且未来仍将活动的断裂。活断层作为破坏性地震的主要危险源及其可能衍生的多种潜在灾害作用,意味着它的存在对所在区域的城镇发展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难以回避的灾害风险问题。而中国是世界上活断层数量多且遭受相关灾害影响特别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科学评价活断层危险性且有效减轻相关的灾害风险必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活断层定义和分类是评价活断层灾害风险的重要依据。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分析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历史与现状基础上,介绍并总结了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相关的规范标准以及活断层编图与空间数据库建设工程等所采用的活断层定义和分类方案。综合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活断层定义及分类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区域的现今构造动力学背景、现有技术手段及地质上的可操作性、应用目的和社会对活断层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等因素。活断层定义的关键是过去活动时限及潜在发震能力的选择或确定,前者涉及"新构造、第四纪、晚第四纪、全新世和历史上"共5个不同时间尺度,后者包括"M≥5.0的破坏性地震、M≥6.0的强震和M≥6.5的可能产生地表位移或变形的地震"共3类。晚第四纪和全新世等短时间尺度的活断层定义适合应用于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带,但第四纪和新构造等长时间尺度的活断层定义在板内变形区和稳定大陆区,或包含了多种不同活动构造域的区域更为可取。而M≥5.0地震适用于作为区域性防震减灾的震级标准, M≥6.5地震一般可作为活断层避让规范或法规中的标准。国内外最常见的活断层分类方案是基于断裂活动强度与频度(主要通过断层滑动速率与地震复发间隔两个定量参数来体现)和活动时代的分类。但在确定不同级别断层的具体定量参数时,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主要活断层活动强度和活动时代的差异性与现有数据的多寡及有效性,从而达到分类方案可有效区分不同级别活动断裂的目的。另外,活断层评价中还经常涉及活断层的活动性与危险性问题,前者反映的是断裂过去的活动状态,主要通过断层的最新活动时间、平均滑动速率和大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等定量参数体现,而断层的危险性主要针对的是活断层在人类社会所关心时段内或工程寿命期内,断裂活动可能造成的灾害及其风险程度,需要在判定断裂活动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来强震可能出现的位置、震级的大小、地表断层的分布以及一旦发生强震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等,通过合理区分出断层的危险性为政府管理部门和工程规划建设部门有效减轻、防控或管理活断层灾害风险提供更具实用性的依据。目前,世界上活断层比较发育且灾害影响显着的典型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全国范围内的活断层普查工作,并把综合编制可更新的且公开共享的全国性活断层图及空间数据库作为长期且重要的基础地质工作,以及有效应对活断层灾害风险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其中美国西部地州和新西兰等制定的活断层避让法规或规范,非常值得活断层数量多且相关灾害问题突出的中国或类似的国家和地区借鉴。

吴中海[7](2018)在《活断层的术语、研究进展及问题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新构造与活动构造都是研究地球最新的构造变形和构造地貌演化过程,也是地震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基础,而活断层是其中最重要的构造表现形式和研究对象。活断层研究成果经常是地震预测与预报、城乡防震减灾和重要工程规划设计如何有效规避活断层地质灾害的重要依据。从新构造角度认识和研究活断层的时间尺度与特定区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更关注从十万年到百万年尺度的地质构造过程,强调的是"过去与现在"的断裂活动性。而活动构造最关注距今100~150ka以来的地质-地貌过程,更强调认识和评价"现在与未来"的断裂活动性,因此,它是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点。近年来的活断层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表明,第四纪年代学、空对地观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及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定量化研究新构造演化、构造地貌、断裂活动性和古地震等的水平和精度,也促进了活断层数据的数字化与共享程度,并进一步提升了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但对于中国这样活断层发育密度高和活动构造体系极为复杂的区域,针对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新构造与活动构造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借助高精度遥感技术和新构造定年方法等,开展快速有效的区域性活断层普查,提升活断层调查研究的规范化、精细化和定量化程度,并重视活动构造体系的综合研究,从而为预防地震地质灾害夯实地质基础。同时,还需要注意区分断层活动性与危险性的关系,重视稳定大陆区和低活动速率断层的强震危险性问题。

曹新文[8](2018)在《深圳市南山区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文中认为隐伏于城市下部的活动断层是引起城市地震及地质灾害的直接元凶,历史上南山区及周边发生过5.0级以上的中强地震。受北东向五华-深圳断裂带和北西向的珠江口断裂带的影响,区域内发育多条活动断裂。因此,查明其空间分布与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为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南山区已知断裂的分布,针对区域地质地貌及隐伏断裂探测的特点在城市及周边先后开展地面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钻孔验证及年代学分析等工作,取得以下三点认识:(1)南山半岛大南山和小南山露头区出没有新生断裂的出现,地表断裂的活动痕迹反映了断裂带是一条形成于中生带末期经受强烈的动热变质带、十分破碎,如则远断裂露头区有厚度达15m厚的岩硅化岩、碎裂岩。北部断裂露头人为破坏较严重,但南部和北部的地表调查均未发现断层扰动和破环上层第四纪沉积层的迹象。(2)珠江口断裂次级断裂F4和F5的浅层人工地震和高密度电法探测结果表明断裂在深圳湾和前海均有显着的断裂显示。通过钻孔剖面证实了F4断层的存在,测年结果表明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3)深圳地区北西向断裂在空间上控制了珠江口断陷,在区域上切割北东向断裂,空间分布连续性较差;北西断裂最新活动于晚、中更新世,部分断裂表现为老断裂新活动,最新活动时间存在明显分段特征。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明显减弱,部分次级断裂段属于弱活动或不活动断裂。

杨雅琼,冯向东,刁桂苓,徐锡伟[9](2018)在《震源断层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精确修订震源位置后,小震呈现线性或带状分布规律,使用数学方法对线性或带状分布的中小地震拟合一个空间的平面作为震源断层,来揭示地震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的关系。以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和2013年芦山7.0级盲断裂地震为例,对大震区余震的震源断层进行拟合,获得了3次地震发震断层在震源深度上的几何结构和运动方式,且拟合结果与深部构造探测比较吻合,表明震源断层方法对于活断层探测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刘尧兴,张扬[10](2018)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扎实推进河南省“十三五”地震构造探查》文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河南省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与富民强省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新要求新挑战,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

二、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桃川-户县断裂渭河盆地隐伏段的展布与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中深层地震剖面解释: 断裂在渭河盆地内的角色研究
3 浅层地震勘探的布线、 数据采集与处理
    3.1 目的与测线布设
    3.2 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
4 浅层地震剖面及其构造解释
    4.1 T2和W3测线剖面
    4.2 T1测线剖面
    4.3 T5和TC4测线剖面
    4.4 WC5和WC4测线剖面
5 探测结果综合分析
    5.1 桃川-户县断裂隐伏段的结构与展布
    5.2 桃川-户县断裂隐伏段的活动性
6 结论与讨论

(2)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及工作量
第二章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概况
    2.1 三河市地震地质概况
    2.2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简介
    2.3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技术与流程
第三章 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方法简介
    3.1 活动断层数据库设计原则
    3.2 活动断层数据库模板
    3.3 活动断层数据库建库相关标准
第四章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的构建
    4.1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的设计
    4.2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内容
    4.3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步骤
    4.4 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库成果展示
    5.1 钻探专题
    5.2 隐伏断层浅层地震勘探专题
    5.3 制图成果展示
    5.4 评价专题数据库成果展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镇江地区三维电性结构及深部地震构造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结构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背景
    2.1 区域构造环境
        2.1.1 区域构造演化
        2.1.2 地质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2.1 区域重力特征
        2.2.2 区域磁场特征
        2.2.3 区域电性特征
        2.2.4 区域速度特征
    2.3 区域应力状态
    2.4 地震活动性分析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三维非结构有限元反演
    3.1 大地电磁测深
        3.1.1 电磁感应基本原理
        3.1.2 均匀半空间的大地电磁场
    3.2 三维正演
        3.2.1 控制方程的推导
        3.2.2 单元分析
        3.2.3 插值算子
        3.2.4 正演精度验证
    3.3 三维反演理论
        3.3.1 正则化反演
        3.3.2 灵敏度矩阵的计算
        3.3.3 非结构四面体网格模型光滑性约束方法
        3.3.4 反演方法有效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地电磁数据采集及处理
    4.1 大地电磁数据采集
    4.2 大地电磁数据维性分析
    4.3 大地电磁数据编辑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镇江地区MT数据反演
    5.1 二维反演
    5.2 三维反演
        5.2.1 数据误差设置
        5.2.2 正则化因子设置
        5.2.3 初始模型
    5.3 三维反演结果
    5.4 电阻率断面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目标区深部地震构造条件
    6.1 深部结构特征
    6.2 工作区强震孕震特征
        6.2.1 区域内深大断裂
        6.2.2 区域内地球物理场
        6.2.3 强震孕育环境
    6.3 工作区中强震孕震深部构造条件
        6.3.1 中强地震孕育构造条件
        6.3.2 中强地震深部介质结构
        6.3.3 中强震孕育环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电性结构反映的目标区构造特征
    7.1 断裂空间发育特征
        7.1.1 上党—河阳电性特征及空间发育特征
        7.1.2 丹徒—建山电性特征及空间发育特征
        7.1.3 茅山北延断裂电性特征及空间发育特征
    7.2 目标区中强震孕震环境分析
        7.2.1 速度结构特征
        7.2.2 泊松比分布特征
        7.2.3 中强震孕育环境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认识与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地震地质灾害信息分析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滑坡分布特征研究
        1.2.2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方法研究
        1.2.3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地震及地质灾害信息的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
    2.1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
        2.1.1 滑坡危险性评价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2.1.2 支持向量机模型样本的确定
    2.2 基于地震数据统计的地震风险分析方法
        2.2.1 区域潜在地震震级研究
        2.2.2 区域地震动修正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3.1 地震滑坡空间特征研究
        3.1.1 地震概况
        3.1.2 地震地震动特征
        3.1.3 影响因素选取
        3.1.4 滑坡空间特征统计分析
    3.2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
        3.2.1 支持向量机模型训练样本的选取
        3.2.2 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训练
        3.2.3 评价模型建立
    3.3 模型准确性验证
        3.3.1 鲁甸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
        3.3.2 模型准确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永高速公路程海断裂带影响区不良地质体调查分析
    4.1 大永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4.2 程海断裂带概况
    4.3 区域不良地质体调查
        4.3.1 调查区域的选取
        4.3.2 现场调查方法
        4.3.3 大蔑居区域不良地质体调查
        4.3.4 八代区域不良地质体调查
        4.3.5 涛源区域不良地质体调查
    4.4 工程风险分析
        4.4.1 不稳定斜坡工程风险
        4.4.2 冲洪积扇工程风险
        4.4.3 碎石堆积体工程风险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永高速公路程海断裂带影响区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
    5.1 区域地震风险分析
        5.1.1 区域地震分布
        5.1.2 基于G-R模型的区域震级上限的确定
        5.1.3 潜在震源的确定
        5.1.4 峰值加速度震动图
    5.2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
        5.2.1 评价参数
        5.2.2 地震滑坡危险评价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不良地质体危险性分析
        5.3.2 工程滑坡危险性分析及防治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城市岩溶空间分布规律及塌陷风险评价研究 ——以深圳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发育特征
        1.2.2 岩溶探测方法
        1.2.3 岩溶塌陷风险评价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地质环境背景
    2.1 气象水文特征
    2.2 地形地貌特征
    2.3 地层岩性特征
    2.4 可溶岩分布特征
    2.5 地质构造特征
    2.6 水文地质特征
        2.6.1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2.6.2 地下水水位埋深特征
        2.6.3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6.4 地下水化学特征
        2.6.5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3 城市岩溶发育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3.1 城市岩溶探测
        3.1.1 地球物理勘探
        3.1.2 地质钻探
        3.1.3 探测方法对比
    3.2 岩溶发育特征分析
        3.2.1 岩溶类型
        3.2.2 岩溶形态特征
        3.2.3 地下溶洞填充特征
        3.2.4 岩溶发育程度
    3.3 岩溶发育空间分布规律
        3.3.1 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
        3.3.2 岩溶发育规模
        3.3.3 岩溶发育深度
    3.4 岩溶发育控制条件
        3.4.1 水文条件
        3.4.2 地形地貌条件
        3.4.3 地质构造条件
        3.4.4 岩性条件
4 城市岩溶地面塌陷机理研究
    4.1 岩溶地面塌陷基本特征
    4.2 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分析
        4.2.1 岩溶地面塌陷典型案例分析
        4.2.2 岩溶地面塌陷成因
    4.3 岩溶地面塌陷机理研究
        4.3.1 地表水下渗致塌机理分析
        4.3.2 地下水下降致塌机理分析
    4.4 岩溶地面塌陷数值模拟分析
5 城市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风险评价
    5.1 风险评价方法及研究思路
        5.1.1 风险评价方法
        5.1.2 塌陷风险评价思路
    5.2 评价因子选择与评价模型构建
    5.3 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
        5.3.1 评价模型建立
        5.3.2 评价条件层及因子层权重计算
        5.3.3 判断矩阵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5.3.4 评价因子量值划分
        5.3.5 危险性评价
    5.4 岩溶地面塌陷易损性评价
        5.4.1 评价模型建立
        5.4.2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5.4.3 易损性评价
    5.5 岩溶地面塌陷风险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活断层的定义与分类——历史、现状和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活断层定义
    1.1 活断层的基本定义
    1.2 活断层的时限
2 活断层相关概念和术语
    2.1 新构造(Neotectonics)与新构造断层(Neotectonic fault)
    2.2 能动断层(Capable Fault)与能动构造源(Capable Tectonic Source)
    2.3 其它相关的活断层术语与定义
3 活断层分类
    3.1 基于断层活动性的分类方案
        3.1.1 以地质-地貌指标为主的分类方案
        3.1.2 以断裂滑动速率为主要指标的分类方案
        3.1.3 基于断裂重复活动间隔的分类方案
        3.1.4 国内工程地质领域所采用的断层活动性分类方案
    3.2 基于断裂最新活动时代的活断层分类方案
    3.3 基于综合指标的活断层分类方案
    3.4 其它分类方案
4 典型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活断层定义与分类
    4.1 美国
    4.2 日本
    4.3 意大利
    4.4 希腊
    4.5 新西兰
    4.6 台湾地区
    4.7 中国大陆地区的活断层定义与应用
5 活断层编图及空间数据库建设中的活断层分类方案
    5.1“世界主要活断层编图”项目
    5.2“GEM Faulted Earth”计划中的“全球新构造断层数据库”
    5.3 美国的“第四纪断层与褶皱数据库建设”工程
    5.4 欧洲-地中海地区的发震断层空间数据库
    5.5 日本的活断层编图
    5.6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南部地区上新世—第四纪断层数据库”
    5.7 中国的活断层编图与分类方案
6 讨论
    6.1 活断层定义中的地震震级标准
    6.2 活断层时限的选择
    6.3 断层的活动性与危险性
7 结论

(7)活断层的术语、研究进展及问题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要术语与应用
    1.1 新构造
    1.2 活动构造
    1.3 地震地质
    1.4 活断层
        1.4.1 活断层的初始定义及含义
        1.4.2 新构造断层
        1.4.3 地震断层和发震断层
    1.5 活断层分类
        1.5.1 活动时代
        1.5.2 活动速率
2 研究进展
    2.1 新构造领域
    2.2 活动构造领域
        2.2.1 中国活断层调查研究的进展
        2.2.2 对活断层行为方式与地震活动关系的深入认识
        2.2.3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广泛应用
    2.3 地震地质领域
3 讨论
    3.1 新构造和活动构造调查研究在地震地质中的重要作用
        3.1.1 预防地震地质灾害的重要基础
        3.1.2 加强活断层普查和活动构造体系研究
    3.2 重视稳定大陆区和低活动速率断层的强震危
    3.3 活断层的活动性与危险性
4 结语

(8)深圳市南山区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城市活动断裂研究现状
        1.2.2 城市隐伏活动断裂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1.2.3 深圳市南山区活动断裂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
第2章 南山区地质构造背景
    2.1 区域地形地貌特征
    2.2 地层与侵入岩概况
        2.2.1 第四纪地层
        2.2.2 前第四纪地层
        2.2.3 岩浆岩概况
    2.3 区域构造背景
        2.3.1 大地构造环境
        2.3.2 深大断裂
        2.3.3 核心区主要断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山区断裂活动性地质研究
    3.1 大小南山区断裂活动性分析
        3.1.1 则远断裂
        3.1.2 太子山断裂
        3.1.3 小南山断裂
    3.2 西丽水库周边断裂活动性分析
        3.2.1 断裂分布基本特征
        3.2.2 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北侧
        3.2.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隐伏断裂几何特征地球物理探测
    4.1 探测方法概述及部署
        4.1.1 高密度电法
        4.1.2 浅层人工地震
        4.1.3 联合地质钻探验证
    4.2 珠江口断裂F_5
        4.2.1 深圳湾剖面P1和P2
        4.2.2 桂庙路电法测线P3和P4
        4.2.3 地震测线1101 滨海大道-科苑大道段
        4.2.4 地震测线6001-1 深南大道
        4.2.5 地震测线8001 滨海大道-桂庙路段
        4.2.6 深圳湾钻孔联孔地质剖面
    4.3 珠江口断裂F_4
        4.3.1 前海保税港区电法测线P5
        4.3.2 前海保税港区钻孔联孔剖面
    4.4 北部大沙河沿线断裂分析
        4.4.1 高密度电法测线
        4.4.2 南山区沙河西路大沙河沿线钻孔联孔剖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断裂第四纪活动性分析
    5.1 断裂钻孔测年样分析
    5.2 研究区断层活动特征分析
    5.3 主要断裂活动性特征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9)震源断层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2 震源断层的实例
    2.1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
    2.2 1668年郯城82\1级地震
    2.3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
3 讨论和结论

(10)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扎实推进河南省“十三五”地震构造探查(论文提纲范文)

现状
    (一) 主要进展
    (二) 存在问题
    (三) 需求分析
工作目标
项目投资
主要任务
    (一) 着力推进城市活动断层探测, 实现重点城市地震风险评价精准发展
    (二) 大力开展区域活动断层探测, 实现城乡地震风险评价区域平衡发展
    (三) 努力推动重防区县城活动断层探测, 实现县级地震风险评价协同发展
    (四) 全力加强探查成果有效转化, 实现地震科技公共服务产品充分发展
工作思考
    (一) 突出科技顶层设计,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二) 加强瓶颈技术攻关, 提升技术支撑硬实力
    (三) 注重开放共享合作, 开创共赢发展新局面
    (四) 强化制度体系建设, 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

四、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桃川-户县断裂渭河盆地隐伏段的展布与结构特征[J]. 张恩会,师亚芹,张艺,李苗,李高阳,裴跟弟,王万合. 地震地质, 2021
  • [2]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D]. 赵兰. 防灾科技学院, 2021(01)
  • [3]镇江地区三维电性结构及深部地震构造条件研究[D]. 陈祥忠. 吉林大学, 2020(01)
  • [4]基于地震地质灾害信息分析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D]. 唐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5]城市岩溶空间分布规律及塌陷风险评价研究 ——以深圳某区为例[D]. 付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6]活断层的定义与分类——历史、现状和进展[J]. 吴中海. 地球学报, 2019(05)
  • [7]活断层的术语、研究进展及问题思考[J]. 吴中海.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8(06)
  • [8]深圳市南山区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D]. 曹新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震源断层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J]. 杨雅琼,冯向东,刁桂苓,徐锡伟. 灾害学, 2018(02)
  • [10]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扎实推进河南省“十三五”地震构造探查[J]. 刘尧兴,张扬. 城市与减灾, 2018(01)

标签:;  ;  ;  ;  ;  

城市主动断层检测与地震风险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