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调节剂萘氧乙酸的合成工艺研究

植物生长调节剂萘氧乙酸的合成工艺研究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萘氧乙酸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祯仪[1](2020)在《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沙区植被盖度和防风固沙效果。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浓度、施药频次及作用时间展开全面研究,通过测定大白刺的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物质、根系及残留等指标,培育出矮壮、分蘖多、根系发达的植株,并筛选出改善大白刺构型的最佳施用方法,这不仅为降低施用量和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继续探明人工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固沙机制和抗风蚀效应,基于室内风洞模拟,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白刺的防风固沙效果展开研究,为干旱区风沙危害防治和防风固沙林设计提供参考,并为人工调控大白刺理想构型标准参数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1)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够降低植株的株高、冠长、叶长、叶宽、地上鲜重及干重,而且能促进基径、冠幅、叶片数、叶厚、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支强度、根尖数、根鲜重及干重。但是高施药频次(4次)会使促进作用减弱。低于0.1mm径级的根系对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最强烈。交叉数的变化幅度较分叉数相对平缓。通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TOPSIS法对不同施药频次间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中得知,当施药频次为一次或两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施药;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施用较低浓度300mg/L施药。(2)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减弱其促进作用,且各试验小区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了试验一区蒸腾速率外)。当施药频次仅为1次时,蒸腾速率的最佳施药浓度为900mg/L,但是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处理浓度都不宜超过750mg/L。7月和8月的植物光合特性指标均高于9月,且8月的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峰值。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当施药频次为1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当施药频次为2次或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3)除试验四区外,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它试验小区内的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药频次间的养分回收效率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各养分回收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施药浓度的上升,养分回收效率会出现一定的负值,且高施药频次(4次)会降低植物养分的回收效率,同时各试验小区对照组的养分回收效率均为负值。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植物养分而言,当施药频次为1次或2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浓度处理;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较高浓度750mg/L处理;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处理。(4)植物中的残留浓度(量)远高于土壤,且施药浓度与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越高。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各试验小区内土壤和植物中残留浓度逐渐下降,且原始附着量与施药浓度呈正比,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始残留浓度(原始附着量)就越高。高施药频次和高浓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完全降解的时间会滞后。由此证明该上述施用方法(高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5)纺锤形大白刺对风速的减弱效果最佳,且行距越大其效果越稳定,而半球形和扫帚形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多。大白刺对风速的有效减弱高度在0.2cm~14cm内,且对风速的有效减弱距离主要集中在第一排前侧0.5H至最后一排后侧-0.5H处。不同大白刺构型对风速的减弱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风速和行距对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影响较小。不同集沙仪高度下各大白刺构型的粒级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在粒径为500μm~250μm范围内的中砂,其次是250μm~100μm粒径范围内的细砂,黏粒含量最少。各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风速下17.5cm ×17.5cm行距内纺锤形大白刺和17.5cm × 26.25cm行距内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最好。8m/s风速下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优于纺锤形和半球形;而12m/s和16m/s风速下17.5cm×35cm行距内不同大白刺构型间阻沙效果差异较小。

朱晨,李珂,周密,谢锐,陈坤,徐保明[2](2020)在《2,4-二氯苯氧乙酸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4-二氯苯氧乙酸作为一种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高效低毒,高选择性的优点,在农林业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以有氯气氯化、无氯气氯化为划分依据的三种2,4-二氯苯氧乙酸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针对每种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围绕着无氯气氯化合成2,4-二氯苯氧乙酸的工艺来进行深入研究。

魏鹤荻,毛桂洁,张静,冯时,王铭琦[3](2018)在《芳氧乙酸二乙胺基乙酯的合成及其活性》文中研究说明芳氧乙酸是一类良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了改善其脂溶性并进一步提高其活性,将芳氧乙酸与二乙氨基乙醇结合到同一个分子中,合成了7个取代芳氧乙酸二乙胺基乙酯,通过IR、1H NMR、13C NMR和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生物活性。生测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均可促进玉米幼苗生长,提高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其中苯环上有氯取代的化合物活性优于传统的植物生长调节剂2,4-D。

林源锋[4](2018)在《裂壶藻突变株高产DHA调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在2010年批准了DHA藻油为新资源食品,包括以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寇氏隐甲藻(Crypthecodiniumcohnii)和吾肯氏壶藻(Ulkeniaameoboida)为来源的海洋微藻。本文以裂壶藻突变株(Schizochytrium limacinum mutant strain)为原始菌株,首先观察培养过程中裂壶藻的细胞生长发育和油脂积累过程,描述其形态学特征;然后通过添加外源化学剂研究裂壶藻突变株发酵合成脂肪酸(SFAs、PUFAs和DHA)的影响,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最后对裂壶藻突变株的酶法破壁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提高了油脂产量和DHA产量,并在最佳酶解条件下对裂壶藻突变株进行50 L发酵罐放大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是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简称DHA。这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大脑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关键作用。然而,我们人体自身难以合成这种脂肪酸,需要通过外界摄取才能获得。DHA传统上来源于深海鱼油,不但鱼油DHA是鱼类食用了含有DHA的藻类和浮游生物而累积的,而且由于海洋污染等诸多因素导致市场供应不足,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DHA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观察分析裂壶藻突变株的形态特征和油脂积累通过对裂壶藻突变株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的研究,直观地对其藻落形态、显微形态和电镜形态进行了描述。可以发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藻体细胞进行分裂增殖,不断地裂殖生长,细胞数目逐渐增加、体积变大,生命代谢旺盛并且胞内有油脂的积累。微藻细胞开始分裂生殖,进入对数期生长,细胞数量大量增加,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被逐渐消耗,同时培养液由于微藻的生长变得浓稠,培养液颜色变深。培养约120h后,胞内油脂越来越多,逐渐连接成片状,此时微藻细胞的生长进入稳定期,产生大量油脂。2.化学添加剂对裂壶藻突变株发酵产DHA的影响考察外源化学添加剂对裂壶藻突变株发酵合成脂肪酸(SFAs、PUFAs和DHA)的影响。首先通过实验发现裂壶藻突变株在发酵期添加适量浓度的乙醇胺(ETA)、萘氧乙酸(BNOA)和水杨酸(SA)会提高裂壶藻突变株的DHA含量。经气质分析(GC-MS)可以发现,相对于对照组来说,饱和脂肪酸量有所下降而不饱和脂肪酸量有所提高。通过单因素实验发现在发酵期添加适量的三种化学添加剂均可以提高藻株合成DHA的能力,分别添加150mg/L的乙醇胺(ETA),10mg/L的萘氧乙酸(BNOA)和0.5mg/L的水杨酸(SA),结果显示DHA的质量分数相比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6.81%,15.52%,17.94%。然后通过正交实验,结果发现同时添加150mg/L的乙醇胺(ETA)、10mg/L萘氧乙酸(BNOA)和1mg/L水杨酸(SA)能够提高裂壶藻突变株合成DHA的能力,DHA的产量达到了6.18g/L,比对照组提高了12.77%。3.响应面法优化裂壶藻突变株的酶法破壁条件为了探索藻油提取过程中细胞破壁技术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碱性蛋白酶对裂壶藻突变株进行破壁,提取胞内油脂,并研究了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用量、pH值对油脂产量和DHA产量的影响。然后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响应面实验,筛选出最佳的破壁条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最佳条件下藻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在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9h,酶用量为生物量的3%,pH 8条件下进行摇瓶发酵培养,油脂产量和DHA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4.52 g/L和7.12 g/L。同时进行了50 L发酵罐放大实验,油脂产量和DHA产量分别达到了26.27 g/L和12.89 g/L。

田帅[5](2018)在《抗倒酯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抗倒酯是一种高效的、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功能的环己烷二酮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于它作用到植株时,能够不受土质以及施药时间的影响,并且具有价格低、药效稳定等特点,所以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简单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以及环己烷二酮类化合物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综述了环己烷二酮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中一种较为重要的化合物抗倒酯的文献合成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了抗倒酯的合成路线:以马来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在二乙胺催化下,与丙酮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生成2-丙酮基丁二酸二乙酯,然后在乙醇钠作用下,2-丙酮基丁二酸二乙酯发生Claisen缩合,生成3,5-环己二酮甲酸乙酯,随后以三乙胺为缚酸剂,3,5-环己二酮甲酸乙酯和环丙甲酰氯反应生成3-乙氧羰基-5-氧环己-1-烯-1-醇环丙甲酸酯,最后在4-二甲氨基吡啶(DMAP)催化下,重排生成抗倒酯。本工艺路线安全性高、条件温和、收率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备2-丙酮基丁二酸二乙酯(中间体I)过程中,选用二乙胺为加成催化剂,反应温度150℃,压力1 MPa,投料比n(马来酸二乙酯):n(丙酮):n(二乙胺)=1:8.2:0.2,蒸馏压力0.133 KPa,产品的收率为95%,纯度为97.85%;合成3,5-环己二酮甲酸乙酯(中间体II)反应中,n(中间体I):n(乙醇钠)=1:1.2,反应温度82℃,乙醇钠浓度17%,反应时间5 h,产品的收率为90%,纯度为92%;合成3-乙氧羰基-5-氧环己-1-烯-1-醇环丙甲酸酯(中间体III)反应中,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15 h,n(环丙甲酰氯):n(中间体II)=1.4,n(三乙胺):n(中间体II)=1.2:1时反应效果最好;重排生成抗倒酯过程中,反应时间5 h,n(DMAP):n(中间体II)=0.2:1,酰化及重排两步反应的总收率为72.85%,纯度为90%。四步反应总收率64%,收率较高,经气相-质谱联用、红外及核磁等检测手段验证了产物的生成。

李广栋,匡少平[6](2017)在《氨基萘乙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文中认为以萘乙酸,2-萘酚,二乙氨基乙醇为原料,用氯化亚砜合成相应的酰氯,再进行酯化合成相应的酯,并对其工艺方面进行了讨论。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及操作步骤简捷等优点,且产品纯度较高。根据活性基团拼接的原理,引入其他活性基团,合成一类兼具两种特殊骨架结构的叔胺酯化合物。期望其优势互补成为新一类具有更好生理活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林源锋,谢鑫磊,付杰,田华,陈涛,何东平[7](2017)在《化学添加剂对裂壶藻突变株发酵产DHA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外源化学添加剂对裂壶藻(Schizochytrium limacinum)突变株发酵合成脂肪酸(SFAs、PUFAs和DHA)的影响,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裂壶藻突变株产油脂肪酸的组成。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乙醇胺(ETA)、萘氧乙酸(BNOA)和水杨酸(SA)三种化学添加剂的最佳添加条件。结果表明,添加150 mg/L的乙醇胺(ETA)、10 mg/L萘氧乙酸(BNOA)和1 mg/L水杨酸(SA),裂壶藻突变株的DHA产量最高,达到6.18 g/L,比对照组提高了12.77%。综上所述,添加适量的化学添加剂可以提高裂壶藻突变株DHA的含量。

王浩[8](2017)在《具植物生长调节活性胺基酯的合成与初步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农业生产中。其作用特点是用量极少,效果极显着,主要用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植株品质、促进果实成熟,控制开花、延缓衰老过程、增加抗逆性等。目前,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升高,国家对该类化学品的安全性重视程度也开始提升,在我国注册上市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是通过相关检查部门制定残留限量后审核上市的,大部分都是低毒、无毒的,而且施用过后残留量少,足以见得其安全性。不少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将开发“高效、低毒、无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列为研究重点项目。但其品种、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已被市场应用较多的是增产胺N,N-二乙基-2-(3,4-二氯苯氧基)乙胺(DCPTA)和己酸二乙胺基乙醇酯(DA-6)。其中DA-6也称胺鲜酯,是DCPTA的衍生品,两者均具有广谱、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本文以二乙氨基乙醇为主要原料,分别与丙二酸、丁二酸、富马酸、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己二酸、癸二酸七种原料合成了三羧酸循环类、苯甲酸类和长链脂肪酸类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本文研究的三类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结构中每个分子都含有两个二乙氨基乙醇酯官能团,其同DCPTA和DA-6的活性官能团相同,但DCPTA和DA-6都是只有一个活性官能团。本研究中的化合物相对含有二倍的活性官能团,具有较好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分子结构中官能片段互为载体,活性官能团叠加,原子利用率高,能倍加发挥植物生长调节作用,使其活性效果成倍提高。化合物具有促进种子萌发、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和增强植物抗逆性等作用,其用途广泛,为广谱型活性调节剂。本文产物利用1H-NMR、FTIR等检测手段对上述几种有机化合物作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产物结构均与目标产物一致。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和盆栽实验对青菜幼苗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这几类新合成的产物均具有促进种子萌发,提高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增加青菜产量的作用。该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合成工艺简单、价格低廉、酯化产率高、易于回收溶剂及其催化剂、且都具有工业化生产意义等优点。

袁建坡[9](2016)在《新型吲唑类、四嗪类与吡啶并吡唑类农药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模仿、改造、替换基团,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吲唑类、四嗪类以及吡啶并吡唑酰胺类农药,并通过气质联用、核磁氢谱等检测手段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验证表征,样品经过生物活性测试,筛选出了多个优于现有商业品种的农药新品种。吲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促进根系生长以及对水分的吸收,还可以加速果实的脱落和成熟。本文主要对吲唑乙氧酸(酯)的结构进行模仿改造,并合成了一系列6个吲唑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其中化合物Ⅰ、化合物Ⅱ具有较高活性,它们对小麦的发芽和根系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促进率都超过了相对应的参照化合物。氟螨嗪是目前效果较好、杀螨广谱的农药品种,对多种害螨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氟螨嗪不仅对螨卵有特效,同时对幼螨也有不错的效果,而且氟螨嗪还对雌成螨有绝育的作用。本文根据氟螨嗪的结构特点,改变四嗪环两侧的活性基团,合成了一系列6个四嗪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Ⅲ、化合物Ⅳ的杀螨效果远远超过对照药氟螨嗪。含吡啶连吡唑的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杀虫速度快、杀虫效果好、杀虫广谱的杀虫剂,常被用于蔬菜、水果、水稻、棉花等农作物害虫的防治。氯虫苯甲酰胺的杀虫效果不只作用于成虫,而且对于幼虫也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且杀虫效果迅速、具有长持效。本文设计合成制备了13种未见报道的吡啶并吡唑和吡啶并异恶唑芳香酰胺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杀虫生物活性测试,其中大部分都具有活性,部分化合物活性较高,但均未超过氯虫苯甲酰胺。

郭方玉[10](2014)在《萘乙酸钠和增产胺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认为萘乙酸钠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助于细胞的分裂与扩大,诱导不定根的形成,还能调控植物的生长,加快其长根、发芽、开花,调控花果的脱落,形成无核果实,进而达到促进果实早熟以及增加产量的目的,同时还可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增产胺则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很优秀地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它毒害性低、污染小、残留少、可以充分发挥肥料的使用率。施用增产胺的作物还能表现出较强的抗逆能力。通过在醋酸中滴加氯化亚砜来制备1-氯甲基萘,改变了原有通氯化氢的方式;而后1-氯甲基萘在相转移催化剂作用下进行氰化,最后水解得到萘乙酸钠,三步收率达到72.97%。以3,4-二氯苯胺为原料,经过重氮化、水解合成3,4-二氯苯酚。二乙氨基乙醇则与氯化亚砜反应生成β-氯代三乙胺盐酸盐。在相转移催化剂条件下,3,4-二氯苯酚与β-氯代三乙胺盐酸盐反应生成2-(3’,4’-二氯苯氧基)三乙胺,总收率达到76.34%。最终产物均经1H-NMR确证为目标化合物。通过对两条工艺的优化,最终产品的收率以及纯度都明显提高,并且所用原料价廉易得,后处理简便,对反应设备要求不高,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萘氧乙酸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萘氧乙酸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方法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效果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1.2.5 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植被特征
    2.4 水文状况
    2.5 地貌特征
    2.6 土壤类型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方法
        3.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3.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3.3.3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测定
        3.3.5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防风固沙效果的风洞模拟
        3.3.6 土壤粒度参数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4.1 对植株枝系特征的影响
        4.1.1 对植株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4.1.2 对植株分枝特征的影响
    4.2 对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4.2.1 对植株部分根系指标的影响
        4.2.2 对植株根系分支强度的影响
        4.2.3 对植株根尖数的影响
    4.3 对植株叶片特征的影响
    4.4 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4.4.1 对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4.4.2 对植株鲜干比的影响
        4.4.3 对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4.5 植物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判
        4.5.1 植物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4.5.2 植物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4.5.3 植物生长指标TOPSIS法判读
    4.6 小结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1 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5.1.1 同一时间内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
        5.1.2 不同时间内光合指标变化的趋势比较
        5.1.3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5.1.4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2 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5.2.1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5.2.2 植物应激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5.2.3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5.2.4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多重比较
        5.2.5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5.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评判
        5.3.1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5.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5.3.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TOPSIS法判读
        5.3.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5.4 小结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6.1 植物养分对不同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响应特征
        6.1.1 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6.1.2 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6.1.3 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6.2 不同施用时间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6.2.1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6.2.2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6.2.3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6.3 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6.4 植物养分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6.5 小结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特征
    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浓度
        7.1.1 土壤中残留浓度分析
        7.1.2 植物中残留浓度分析
    7.2 不同时间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动态特征
        7.2.1 土壤中残留动态特征
        7.2.2 植物中残留动态特征
    7.3 小结
8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防风固沙效果
    8.1 大白刺构型对气流场的影响
        8.1.1 半球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1.2 扫帚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1.3 纺锤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2 大白刺构型对过境风速的影响
    8.3 大白刺构型的风速降低率
    8.4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和集沙量
        8.4.1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特征
        8.4.2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分布
    8.5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径组成
    8.6 大白刺构型的分形维数特征
    8.7 小结
9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9.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9.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性
        9.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施用方法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9.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旱生灌木构型的影响
        9.1.6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水分利用的关系
        9.1.7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环境适应性
        9.1.8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工程治沙
    9.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2,4-二氯苯氧乙酸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合成方法
    2.1 有氯气氯化法
    2.2 无氯气氯化法
    2.3 其他方法
3 结论

(3)芳氧乙酸二乙胺基乙酯的合成及其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合成步骤
        1.2.1 催化剂硅胶负载四氯化锡的制备
        1.2.2 中间体芳氧乙酸的合成
        1.2.3 目标化合物芳氧乙酸二乙胺基乙酯 (3a~3g) 的合成及表征
    1.3 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合成部分
        2.1.1 催化剂的选择
        2.1.2 酯化反应条件优化
    2.2 活性实验
3 结论

(4)裂壶藻突变株高产DHA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DHA
        1.1.1 DHA的结构与性质
        1.1.2 DHA的生理功能
        1.1.3 DHA的来源
        1.1.4 DHA的应用
    1.2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
        1.2.1 裂壶藻的研究
        1.2.2 微生物发酵工艺的优化
        1.2.3 微生物中DHA的合成途径
        1.2.4 微生物的诱变选育
        1.2.5 脂肪酸的检测
    1.3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裂壶藻突变株的生长发育和油脂积累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藻落形态特征
        2.2.2 生物显微镜观察分析
        2.2.3 电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乙醇胺等对裂壶藻突变株发酵产DHA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因素试验
        3.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2.3 脂肪酸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响应面法优化裂壶藻突变株的酶法破壁工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1.4 试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因素试验
        4.2.2 响应面试验
        4.2.3 脂肪酸分析
        4.2.4 发酵罐试验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抗倒酯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农药概述
        1.2.1 农药的发展及分类
        1.2.2 农药的作用及发展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及特点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历程
    1.4 环己二酮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简介
    1.5 抗倒酯简介
        1.5.1 理化性质
        1.5.2 作用机理
        1.5.3 应用
    1.6 抗倒酯及其中间体的合成方法综述
        1.6.1 中间体3,5-环己二酮甲酸乙酯的文献合成方法
        1.6.2 抗倒酯的文献合成方法
    1.7 合成路线的筛选与设计
第二章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 化学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分析方法简介
        2.3.1 定性分析方法
        2.3.1.1 红外光谱法
        2.3.1.2 熔点测定法
        2.3.1.3 核磁共振波谱法
        2.3.1.4 薄层色谱法
        2.3.1.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2.3.2 定量分析方法
        2.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2.3.2.2 气相色谱法
第三章 实验与讨论
    3.1 2-丙酮基丁二酸二乙酯(Ⅰ)的反应研究
        3.1.1 反应方程式
        3.1.2 反应机理
        3.1.3 反应过程研究
        3.1.4 工艺框图
        3.1.5 工艺条件探究
    3.2 3,5-环己二酮甲酸乙酯(Ⅱ)的反应研究
        3.2.1 反应方程式
        3.2.2 反应机理
        3.2.3 反应过程研究
        3.2.4 工艺框图
        3.2.5 工艺条件探索
    3.3 抗倒酯(Ⅳ)的反应研究
        3.3.1 反应方程式
        3.3.2 反应机理
        3.3.3 反应过程研究
        3.3.4 工艺框图
        3.3.5 工艺条件探索
第四章 典型实验
    4.1 主要原料介绍
    4.2 2-丙酮基丁二酸二乙酯(Ⅰ)合成的典型实验过程
    4.3 3,5-环己二酮甲酸乙酯(Ⅱ)合成的典型实验过程
    4.4 3-乙氧羰基-5-氧环己-1-烯-1-醇环丙甲酸酯(Ⅲ)合成的典型实验过程
    4.5 抗倒酯(Ⅳ)合成的典型实验过程
第五章 结构表征与分析
    5.1 2-丙酮基丁二酸二乙酯的表征与分析
        5.1.1 核磁表征与分析
        5.1.2 红外表征与分析
        5.1.3 质谱表征与分析
    5.2 3,5-环己二酮甲酸乙酯的表征与分析
        5.2.1 核磁表征与分析
        5.2.2 质谱表征与分析
    5.3 抗倒酯的表征与分析
        5.3.1 熔点的测定
        5.3.2 核磁表征与分析
        5.3.3 质谱表征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氨基萘乙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原料
    1.2 实验方法
        1.2.1 萘乙酸的制备
        1.2.2 萘乙酰氯的制备
        1.2.3 N, N-二乙氨基乙醇萘乙酸酯的制备
        1.2.4 萘氧乙酸的制备
        1.2.5 萘氧乙酰氯的制备
        1.2.6 N, N-二乙基氨基萘氧乙酸乙酯的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N, N-二乙基氨基萘乙酸乙酯的合成工艺讨论
        2.1.1 萘乙酰氯与N, N-二乙氨基乙醇不同物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2.1.2 不同的溶剂对该反应的影响
    2.2 萘氧乙酸合成工艺的讨论
        2.2.1 氯乙酸与2-萘酚不同物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2.2.2 反应温度对该反应的影响
    2.3 N, N-二乙基氨基萘氧乙酸乙酯合成工艺的讨论
        2.3.1 不同的缚酸剂对合成N, N-二乙氨基乙醇萘氧乙酸酯反应的影响
    2.4 目标化合物的谱图分析
        2.4.1 N, N-二乙氨基乙醇萘乙酸酯的1H NMR分析
        2.4.2 N, N-二乙基氨基萘乙酸乙酯的气质谱图
        2.4.3 2-萘氧乙酸的1H NMR分析
        2.4.4 N, N-二乙氨基乙醇萘氧乙酸酯的气质谱图
3 结论

(7)化学添加剂对裂壶藻突变株发酵产DHA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培养条件
        1.2.1. 1 藻种活化
        1.2.1. 2 一级种子
        1.2.1. 3 二级种子
        1.2.1. 4 发酵培养
        1.2.2 化学添加剂的添加
        1.2.3 油脂提取及产量测定
        1.2.3. 1 油脂的提取
        1.2.3. 2 油脂产量
        1.2.4 脂肪酸甲酯化处理和DHA测定方法
        1.2.4. 1 脂肪酸甲酯化处理
        1.2.4. 2 DHA产量
        1.2.5 色谱条件
        1.2.6 质谱条件
    1.3 实验设计
        1.3.1 单因素实验
        1.3.2 正交实验设计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实验
        2.1.1 乙醇胺质量浓度对藻油DHA的影响
        2.1.2 萘氧乙酸质量浓度对藻油脂肪酸构成的影响
        2.1.3 水杨酸质量浓度对藻油DHA的影响
    2.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脂肪酸分析
3 结论

(8)具植物生长调节活性胺基酯的合成与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1.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定义
        1.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分类
        1.1.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面临的问题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国内外市场
        1.3.3 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DCPTA及其类似物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三羧酸循环中间体类酯胺盐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原理
        2.2.3 实验合成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植物生长调节剂丙二酸双酯胺盐的结果与讨论
        2.3.2 植物生长调节剂丁二酸双酯胺盐的结果与讨论
        2.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富马酸双酯胺盐的结果与讨论
    2.4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应用研究
        2.4.1 种子萌发、生根作用的实验步骤
        2.4.2 结果与讨论
        2.4.3 对青菜幼苗作用
        2.4.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苯甲酸类酯胺盐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原理
        3.2.3 实验合成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邻苯二酸双酯胺盐的结果与讨论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苯二酸双酯胺盐的结果与讨论
    3.4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应用研究
        3.4.1 种子萌发、生根作用的实验步骤
        3.4.2 结果与讨论
        3.4.3 对青菜幼苗作用
        3.4.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链脂肪酸类酯胺盐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原理
        4.2.3 实验合成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己二酸双酯胺盐的结果与讨论
        4.3.2 植物生长调节剂癸二酸双酯胺盐的结果与讨论
    4.4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应用研究
        4.4.1 种子萌发、生根作用的实验步骤
        4.4.2 结果与讨论
        4.4.3 对青菜幼苗作用
        4.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新型吲唑类、四嗪类与吡啶并吡唑类农药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
        1.1.1 农药的定义
        1.1.2 农药的演变与类别
        1.1.3 国内外农药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1.1.4 农药与环境
        1.1.5 预防农药污染的措施
        1.1.6 农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定义及分类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意义及发展
        1.2.4 吲哚乙酸及吲唑类衍生物简介
    1.3 杀螨剂
        1.3.1 杀螨剂的定义及分类
        1.3.2 杀螨剂的发展及现状
        1.3.3 杀螨剂的研究方向
        1.3.4 四嗪类杀螨剂的简介
        1.3.5 四嗪类杀螨剂的合成路线
    1.4 杀虫剂
        1.4.1 杀虫剂的概述及分类
        1.4.2 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1.4.3 含氮杂环杀虫剂简介
    1.5 新农药创制方法
        1.5.1 随机合成筛选
        1.5.2 类同合成法
        1.5.3 天然生物活性物质
        1.5.4 生物合理设计
    1.6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吲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2.2.1 实验设计思路
        2.2.2 合成路线
        2.2.3 合成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目标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2.3.2 目标化合物的表征数据
        2.3.3 工艺条件的讨论与分析
    2.4 生物活性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嗪类杀螨剂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
    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药品
    3.2 四嗪类杀螨剂的合成
        3.2.1 实验设计思路
        3.2.2 合成路线(以吡唑酸、对叔丁基苯甲酸为例)
        3.2.3 合成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目标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3.3.2 目标化合物的核磁数据
        3.3.3 部分中间体的工艺研究
    3.4 杀螨杀虫活性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吡啶并吡唑(异恶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测试
    4.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药品
    4.2 含吡啶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4.2.1 立题依据
        4.2.2 合成路线
        4.2.3 合成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目标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4.3.2 目标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数据
        4.3.3 合成工艺探讨
    4.4 杀虫活性测试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萘乙酸钠和增产胺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生长物质
        1.1.1 植物激素
        1.1.1.1 生长素
        1.1.1.2 赤霉素
        1.1.1.3 细胞分裂素
        1.1.1.4 脱落酸
        1.1.1.5 乙烯
        1.1.1.6 油菜素内酯
        1.1.2 植物生长调节剂
        1.1.2.1 类生长素
        1.1.2.2 类细胞激动素
        1.1.2.3 生长传导抑制剂
        1.1.2.4 生长延缓剂
        1.1.2.5 生长抑制剂
        1.1.2.6 乙烯释放剂
        1.1.2.7 乙烯合成抑制剂
        1.1.2.8 甘蔗催熟剂
        1.1.2.9 脱叶剂、干燥剂、杀雄剂
        1.1.2.10 其它种类的生长调节物质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经济作物上的应用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应用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观赏植物和林木上的应用
        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组织培养上的应用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展望
第二章 萘乙酸钠的合成及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目前合成路线
    2.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路线与研究方向
        2.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4.3 实验步骤
        2.4.3.1 1-氯甲基萘的合成
        2.4.3.2 1-萘乙酸的合成
        2.4.3.3 1-萘乙酸钠的合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1-氯甲基萘合成讨论
        2.5.1.1 氯化氢产生源对反应的影响
        2.5.1.2 氯化亚砜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5.1.3 多聚甲醛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5.1.4 浓盐酸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5.1.5 醋酸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2.5.1.6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5.1.7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5.2 1-萘乙酸合成讨论
        2.5.2.1 NaCN 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5.2.2 相转移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2.5.2.3 氰化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5.2.4 氰化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产胺的合成及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目前合成路线
        3.2.1 3,4-二氯苯酚的合成路线
        3.2.2 增产胺的合成路线
    3.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路线与研究方向
        3.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4.3 实验步骤
        3.4.3.1 β-氯代三乙胺盐酸盐的合成
        3.4.3.2 3,4-二氯重氮苯硫酸盐的合成
        3.4.3.3 3,4-二氯苯酚的合成
        3.4.3.4 2-(3’,4’-二氯苯氧基)三乙胺的合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β-氯代三乙胺盐酸盐合成讨论
        3.5.1.1 反应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5.1.2 滴加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5.1.3 氯化亚砜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5.1.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5.1.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5.2 3,4-二氯重氮苯硫酸盐合成讨论
        3.5.2.1 亚硝酸钠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5.2.2 亚硝酸钠的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3.5.2.3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5.3 3,4-二氯苯酚合成讨论
        3.5.3.1 反应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5.3.2 硫酸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3.5.3.3 硫酸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5.3.4 CUSO_4·5H_2O 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5.3.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5.4 2-(3’,4’-二氯苯氧基)三乙胺合成讨论
        3.5.4.1 反应物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3.5.4.2 β-氯代三乙胺盐酸盐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3.5.4.3 氢氧化钠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5.4.4 氢氧化钠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3.5.4.5 相转移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3.5.4.6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5.4.7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植物生长调节剂萘氧乙酸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D]. 王祯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2]2,4-二氯苯氧乙酸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J]. 朱晨,李珂,周密,谢锐,陈坤,徐保明. 广东化工, 2020(09)
  • [3]芳氧乙酸二乙胺基乙酯的合成及其活性[J]. 魏鹤荻,毛桂洁,张静,冯时,王铭琦. 化学世界, 2018(09)
  • [4]裂壶藻突变株高产DHA调控研究[D]. 林源锋.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5]抗倒酯的合成工艺研究[D]. 田帅.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6]氨基萘乙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J]. 李广栋,匡少平.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S1)
  • [7]化学添加剂对裂壶藻突变株发酵产DHA的影响[J]. 林源锋,谢鑫磊,付杰,田华,陈涛,何东平. 食品工业科技, 2017(22)
  • [8]具植物生长调节活性胺基酯的合成与初步应用研究[D]. 王浩. 苏州科技大学, 2017(08)
  • [9]新型吲唑类、四嗪类与吡啶并吡唑类农药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袁建坡.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10]萘乙酸钠和增产胺的合成工艺研究[D]. 郭方玉.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标签:;  ;  

植物生长调节剂萘氧乙酸的合成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