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封建国家廉政建设

浅议我国封建国家廉政建设

一、简论中国封建制国家的廉政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艳[1](2020)在《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所谓“廉政”,顾名思义就是指廉洁政治,这是一种与贪污腐败直接对立的政治现象,因此,强调廉政就必须要坚决反对腐败。当前中国共产党必须严加惩治贪污腐败问题,必须要把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去认知,唱响反腐倡廉的时代最强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1)这里,不仅明确了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党所面临的执政环境和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此,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坚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不断深化标本兼治,努力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通过廉政建设的不懈努力换取“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想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就必须深入学习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历届中国共产党人的廉政思想,厘清该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所遵循的内在规律,挖掘它的现实价值,这样才能对当前建设廉洁型执政党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产生重要的指导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资源。它包含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廉政建设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如马克思提出要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列宁提出执政党“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毛泽东提出党拒腐防变的铜墙铁壁是真心实意的群众;邓小平提出廉政工作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造福群众;习近平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保持执政本色,二是廉政建设要坚持制度反腐的思想。如马克思提出打碎旧的国家制度和机器是遏制腐败的根本途径;列宁提出消除腐败必须“用法令指明道路”;毛泽东提出用“党内法规”和制度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邓小平提出党和国家机关的廉洁要通过法制来保证;习近平强调要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各个领域。三是廉政建设要纯洁党的组织的思想。如马克思提出要严格党员入口,以保组织纯洁;列宁要求通过开展“清党”工作以维护党组织纯洁;毛泽东提出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做“端端正正的官”;邓小平提出完善选人用人标准以确保组织纯洁;习近平提出要通过培养选拔好干部、从严管理干部的方式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四是廉政建设要加强权力监督,反对特权的思想。如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一切特权,实现人类解放;列宁提出要“同一切特权作不调和的斗争”;毛泽东提出要“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邓小平提出搞特权和特殊化“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腐化”;习近平强调必须坚决反对“四风”问题,必须从思想作风上反对特权。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和局限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实践,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对当前建设廉洁型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经验启示:巩固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紧紧依靠人民,保持执政本色;纯洁党的组织,筑牢战斗堡垒;完善制度建设,防止权力越轨;加强权力监督,确保权力阳光化;严厉打击特权,维护制度公正。廉政建设关系到执政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思想上的纯洁性和组织上的纪律性,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必须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只有坚持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才能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汪书路[2](2019)在《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中提出吕振羽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全面、客观研究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研究吕振羽,不仅可以丰富吕振羽的学术思想研究,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参考。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吕振羽经过对各种思潮的反复对比、实践,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革命信仰。自此,他通过成立协会、创办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利用课堂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其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中国传统史学和中国近代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史学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其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研究革命年代中国学术界的热点历史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吕振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开创性地提出“殷商奴隶论”“西周封建论”,进而为得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还对中国民族历史基本问题进行考察,认为中国人种主要来源于“蒙古人种”以及“马来人种”这两大类;同时考察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容。其四,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吕振羽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分期问题的基础上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得出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结论,从而对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有着清晰认识,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是彻底反对帝国主义,根本消灭封建势力。他考察了国外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法则,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两个时期的同时过渡”理论。在中国文化问题方面,吕振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儒家、道家、佛家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发展要辩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要善于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防止文化闭关主义和文化贩运主义。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发展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社会热点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结合历史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二是积极参与思想论战扞卫马克思主义,三是运用丰富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成为忠贞的信仰者,必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着力解决时代问题。

陈文林[3](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重要地位、发展规律及其实现方式等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理论形态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性应对社会公正新情况、新问题的行动指南。它对于有效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和有力克服在公正问题上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形成新时代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开创和谐文明公平正义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正观、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毛泽东公正观以及西方社会公正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民族文化渊源、理论基石、理论准备和有益借鉴。中国传统公正观的整体主义思维方式、防止两极的中庸思维方法、“民本,”、“均平”、“抑高举下”等重要思想,有许多值得吸取的科学合理成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文化因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强调要从生产方式本源来认识社会公正,应当把保障人民平等权利、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公平正义的根本目的,把社会公正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根基。毛泽东公正观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方向、道路和制度及其在权利和经济利益上的平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提供了理论准备。西方社会公正观重视个人权利,尊重和保障人的自由,在实现个人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方面也有不少合理成分,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有益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文化和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依据。从不同发展阶段的主题与理论内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经历了从形成到丰富、再到新发展的历史过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一脉相承,不断推进公平正义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四重基本内涵,即发展是前提,共同富裕是目标,人民民主、按劳分配和适度平衡是基本原则,制度建设是保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形成。江泽民、胡锦涛逐步把公平正义提升到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历史任务和本质要求层面,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主张通过建设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反腐败、治党、保护人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极大丰富。习近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纳入到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既从理论上深刻阐释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一矛盾统一体的性质和结构,又在实践中通过整体性战略谋划提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和方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实现了新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论认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主要由六大板块构成:即社会公平正义的地位论;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论;社会公平正义的规则论;社会公平正义的领域全覆盖论;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论,它们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内在理论系统。从公平正义的地位看,中国共产党在认识的高度和深度上均超越了西方对公平正义的定位,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执政责任。从公平正义的目标看,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提出了公平正义的远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从公平正义的规则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经济视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将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作为处理发展经济与促进社会公平这两个社会主义重大任务关系的基本原则;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三位一体”视为公平正义的运行性规则;并以共享规则、短板规则和兜底规则的相互补充和密切配合,促进平等和实现共同富裕。从公平正义的覆盖领域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和政策已经全面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和群体,领域全覆盖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指导思想。从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条件和组织保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体制机制。从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看,引导人民形成公平正义共识,以改革为手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理性、有序、渐进追求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是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心聚力,为迎接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到来、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走出公平正义困境指明了方向。

张桂林,周睿志[4](2019)在《比较政治文化视阈中“廉”的概念研究——廉政建设的价值分析》文中提出"廉"是华夏政治文明中的一个独特概念,它诞生于大一统的氛围中,又服务于大一统体制。在中西政治文化比较的视阈里,"廉"具有三层内涵:在组织学层面,它是维持大一统官僚制的精神原则;在伦理学层面,它是政治体道德风尚的决定性要素;在形而上学层面,它是华夏民族精神核心组成部分。"廉"的内涵的系统揭示,对于当代中国廉政建设有着积极价值。它提示人们,在廉政建设中,既要考量经济效应,也要考量政治效应,还要考虑伦理与文化效应。

王宏庆[5](2019)在《明代考察“八法”考论》文中研究表明明代考察“八法”,从制度层面看,不重虚文而简明务实;从运行层面看,易于操作且注重实效。因而,“八法”在惩治官邪、树立符合传统居官伦理的官德官风和吐故纳新、建构符合官僚政治原则的行政体系两方面,其功能都不可或缺。所谓“八法”,从制度层面界定其内涵,即“年老、有疾者,致仕;罢软无为、素行不谨者,冠带闲住;贪、酷并在逃者,为民;浮躁、才力不及者,斟酌对品改调”。“八法”以区区40余字的制度性内容在明代职官管理机制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其中之缘由若要探究清楚,必须对“八法”进行全面研究:不仅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解读,还要从运行层面加以分析;不仅要以《明会典》《明史》等典籍记载的制度性内容为基础,更要以《明实录》、明清笔记等文献所载之考事、考语、奏疏、诏敕为文本进行考据;不仅要领会“八法”本身的“法中意”,还应悟得“八法”体现的“法外意”。“八法”所依托的明代考察这一考课形式中,除京察为明代所独创之外,朝觐考察是对秦汉“上计”之承袭,巡按考察是借鉴了汉代刺史巡行与御史覆勘制度,而各衙门掌印官对属官的日常考察也是对之前历代官府长官对本府属官掾吏定期考课制度的延续。“八法”之内容的源头,可溯及《周礼》之“六事”,之后,秦有“五善”“五失”,汉有“六条问事”,魏晋形成“清”“慎”“勤”的励官之道,唐宋之“四善”更是“八法”标准的直接渊源。明代中期,朝觐考察、京察与外官不时考察三种方式基本发展完善,“八法”作为所有考察方式统一的制度性规范,具有普遍适用性。根据明代考察的相关考事、考语、奏疏、诏敕等行政运行资料,可以考据研究“八法”的制度性内容所不能完全展现的运行实际及相关延展性问题:“年老”的界定并不完全以年龄为标准,其履职状态是否因年老而“昏怠”才是更为重要的考注依据。其实际处分方式包括无待遇致仕、附待遇致仕、罢归和留用。“有疾”包括官员“因年老而有疾”和“年未老而有疾”,英宗朝之后,才对致仕察例进行有效遵循,对于“年未老而有疾”者的处分则为冠带闲住。其制度之外的处分方式还包括留任、病愈起复、皇帝给予遣医调治、免朝参或继续给予俸禄等优待。官员有被考“年老”而通过种种手段求得起复的情况,亦有出于某些政治考量,假托“有疾”以求休致的情形。“贪”“酷”例在考注依据、处分方式及考察程序三方面具有刑事性特征,律例所规定的罪名和刑罚,是其最主要的考注依据;察例“为民”,不仅是单纯的行政处分,在一定情况下兼具刑事性;考注之后,缉拿问罪、追赃具奏等刑事性程序即被引入行政性的考察程序之中。“贪”例之实际处分方式包括为民、赃物入官、充军、追夺诰敕和纳赎,皇帝有时也根据政治形势或主观意愿对贪贿官员灵活处分。风宪官若考定为“贪”,其处分更重;官员在任期间无贪墨之举,则当因其他过犯而获罪时,会被酌情宽宥。“酷”例之实际处分方式包括为民、死刑、降调、充军和论赎,皇帝常会根据其酷虐程度而灵活处置。朝廷为体现“刑不上大夫”的精神,在多次京察中暂时取消以“贪”“酷”例注考。厂卫参与考察,在“贪”“酷”“不谨”例的运行中体现尤为明显,概因这三项均具有刑事性特征之故。“罢软”侧重于评价官员履职态度,一般根据职官职掌来具体判断其履职态度与能力,因其界定灵活,注考时常有误断。冠带闲住在宪宗朝成为其处分定例,此前的实际处分方式有黜降、戍边、致仕、为民等。孝宗朝曾因人才难得与历官久任,对履职未满任期而被考“罢软”者加以留用。“罢软”例在世宗朝曾被用来作为刑罚的减轻处分。“不谨”例之考察内容包括在任官员“职事不谨”或“修身不谨”,以及官员因病居乡、丁忧居乡情形下违背礼法的行为。其处分方式除察例冠带闲住之外,还包括降调、留用及致仕。“不谨”具有刑事性评价的特征,是朝廷对职官有犯行为的一种评价,惩处方式多是宽宥或非刑罚性处分,即使处以刑罚,也较为轻缓。神宗朝时,对此类职官有犯行为,直接依“不谨”例冠带闲住。明代中后期,“不谨”例曾被用作“贪”例之减轻适用。宪宗朝时,出于缓和严法以爱惜人才之意,设“不及”为“罢软”之次等,设“浮躁”为“不谨”之次等,并定察例为“降一级,调外任”。注考官员需根据职官职掌来分析其才能是否“不及”。“浮躁”与“不谨”都是对官员言行的品评,其区分主要在于过错大小、程度轻重。吏部一般视官员“浮躁”情节轻重来拟定其处分,并不局限于降一级,实际有降二级、降三级乃至降四级的情况。“不及”例在设立之初的处分为对品调简僻衙门,在孝宗朝改为降一级、调简僻衙门,后发展为量材酌情调用。“八法”的运行实效直接影响考满制度,也影响到选任等其他行政制度。受明代中后期政局的影响,“八法”在运行中常被朋党之争所利用,这有悖于其立法之初衷。从纵向发展来看,“八法”因其立法简明易行及良好的运行实效,为清代考课制度所延续。清代考课形式分京察和大计,考课内容定“四格”“八法”。清代“八法”对明代“八法”的延续性十分明显,后因“贪”“酷”例之过犯最为严重且具有刑事性特征而将其排除,“八法”演变为“六法”。从横向延展来看,“八法”在内容上延展出“不协人望”这一考察标准。因官员职事不同则履职责任也有差别,一般根据官员个人能力和履职情况而注考。明代史料记载有11件相关考事,其处分方式包括降调、对品调用、留用和罢归,综合分析,其处分察例应为降调。“八法”以传统居官为政伦理为宗旨。分析“八法”结构,标准的设置体现出“廉洁奉公”“仁义恤民”“神清体健”“克己辞让”“敬慎端肃”“正己修身”“勤政不怠”“才堪职任”之居官理念,同时,也反映了政治运行对行政资质的要求。处分察例之等第反映出明代居官以德为重,尤其注重廉洁与仁义。“八法”功能可归纳为:劝惩教化,以整肃官德官风;裁汰不职,以提高行政效率;量材调用,以使能与职相宜;有效行政,以实现为政目标。可见,明代治国为政依然以“天下为公”为理想境界,遵循“民为邦本”,践行“重民爱民”“富民利民”“教民用民”之理念;遵循“为政以德”,践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廉敬奉公,勤信爱民”“德刑并用,礼法结合”之理念;遵循“尚贤使能”,以培养贤能为基础,以职官选任为关键,以“贤”与“能”为考课标准,并以考课来保障“尚贤使能”理念的实现。现代中国对于传统居官为政伦理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是扬弃地传承。现代“民为邦本”的内涵为:“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政以德”的内涵为:党和国家机关公务人员要讲“政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尚贤使能”的内涵包括:人才选拔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用要注重“人事相宜”,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为主的考核机制,依法实施监察,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全面监督。对传统居官伦理、为政原则和法律文化的扬弃传承,目的是为现代人事行政法律制度的发展提供借鉴。新修订的《公务员法》在原则、内容上对传统居官伦理与为政原则加以扬弃传承;同时,在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对古代职官立法中的合理性因素也加以借鉴。此乃研究“八法”而悟得的法外之意。

徐绯璐[6](2019)在《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廉政是政治学的重要理论构成。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廉政思想的探索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地域,在相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廉政始终是伴随着政治而生的重要议题。无论社会的发展形态、民族的文化特点、国家的统治阶层、政党的思想路线、政府的治理模式如何,廉政始终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文明的产物,也有着对廉政相关理论的表达。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指导无产阶级廉政建设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是无产阶级如何摆脱资产阶级压迫,改变穷困潦倒的生活境遇,探索出一条无产阶级能够建立政权,政治上实现清正廉洁,进而实现物质丰富精神富足的政治状态。本文集中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思想渊源、社会背景、历史逻辑、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实践总结、理论诉求和当代价值等内容,全文由六章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包含三个小节。首先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这一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就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研究情况、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认知情况加以概述,指出国内外针对此选题的研究不足之处和有待完善之处。最后列举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主要包含三大方面。第一方面,界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核心词汇,廉政、廉政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第二方面,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贫富分化的加速、阶级对立的扩大、无产阶级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第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思想渊源,即理想国家思想、法权思想、社会契约理论、个人自由思想、社会和谐思想。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历史逻辑。初步萌芽时期,对廉政的最初感悟;逐步发展时期,对资本主义社会腐败的批判;基本形成时期,廉政思想的理性表达;愈加成熟时期,政治经济学中廉政思想的深入阐发;日臻完善时期,现实廉政的总结与未来展望。第四章,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含五大方面。第一方面,廉政的本质,即廉政取决于社会制度,廉政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固有形态,廉政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廉政是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第二方面,廉政的经济逻辑,即廉政基于劳动价值的贡献,资本支配一切是廉政的反动,公有制是廉政的客观要求,按需分配是实现廉政的必然。第三方面,廉政的无产阶级政党根基,即党的本质决定廉政的应然,党的纲领昭示廉政的旗帜,党的民主是是实行廉政的制度保障,党的纪律是实现廉政的保证机制。第四方面,廉政的政府取向,即建立议政合一、普选制、批评撤换罢免、政务公开的廉政政府。第五方面,廉政的共产主义归一,即共产主义是廉政实体境界和形上境界的统一,共产主义是廉政的体现,共产主义是廉政的归宿,共产主义是廉政理想形态之域。第五章,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时代意蕴。主要包含三大方面。第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基本特征,即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批判性与构建性相结合、一般性与具体性相呼应、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第二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理论诉求,即明确政治哲学的廉政取向、指明政治伦理的理想目标、阐明政治生态建设的指向、提升国家管理的基本能力。第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实践总结,即1848年欧洲革命的实践、国际工人协会的运动、1871年巴黎公社政权、共产主义社会管理的构想。第六章,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廉政的制度体系,即廉政靠制度、以制度规范权力、制度反腐是根治腐败的根本之策。第二部分,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即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发扬优良的党风。第三部分,形成民主开放的廉政监督体制,即以强有力的监督遏制腐败、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发挥“巡视”的利剑功能。第四部分,构建全面法治的廉政制约机制,即以法治腐、依法规权、廉政法治化。

赵玉华[7](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起与进步往往伴随着对外开放。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虽然发展路径有所不同,但均无例外地实行了对外开放。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不可改变的潮流。正确认识和全面梳理我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经过数十年艰辛探索和实践开拓,经过规律总结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辉煌理论成果。任何一个理论、思想体系都不会凭空产生,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也不例外。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首先,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在其作品中较早地表达了交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着作中阐述了对外开放思想。他们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中,运用了大量的“分工”“交往”“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词汇对开放进行了定义和表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整个世界联为一个整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国际交往、民族交往和个人交往的扩大,从而构成了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这一切极其珍贵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渊源。再次,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事业中对马克思开放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实践,形成相关的对外开放理论,加上苏联及东欧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和宝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中,经过驰而不息、接力传承的努力奋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寻求、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外开放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运用,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完善丰富起来的思想理论。从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主体看,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分别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袖人物和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的伟大决策与深刻的开放思想、党的历史文献起草者的政治智慧、国内学界众多着名学者和广大研究专家的学术探索成果、勇于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劳动成果。从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在中国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对外开放思想内容。从各个历史时期,全面梳理和总结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历程,能使我们清晰地把握对外开放思想的特征,促进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发展。在七十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思想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想脉搏发展的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即建国初期的探索中的开放思想;历史转折时期的改革中的开放思想;21世纪前后的调整中的开放思想和新时代新常态中的开放思想这样的四个思想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充分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思想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开放事业中的时间演进和思想传承。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外开放思想宝库的不断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开放事业和思想的贡献。思想需要实践的验证和丰富,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发展。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带来了开放观念的增强、对外贸易的繁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开始深入融入世界经济,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自由贸易区,进而加速“互联互通”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丰富和发展对外开放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下,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着改革时代的新要求,进一步全面梳理和掌握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规律、特征、成就,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认识中国现实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在新的征程上更进一步的前进。

廖志恒[8](2018)在《基层纪检监察内部监督工作完善研究 ——以昆明市呈贡区纪委监委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前无古人的反腐力度使得纪检权力不断扩张,随着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全面推开,各级监察委员会相继成立,在整合分散在司法和党政系统中的监督反腐资源之后,纪委监委机关权力和职能的再次扩张已成必然之势,在覆盖全体公职人员的监察权运行过程中,如何加强对监督者的监督逐渐成为体制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为解决好纪检监察系统内部“灯下黑”的问题,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将权力关进制度牢笼的号召,中纪委在机构改革工作推进过程中,设立了专门的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负责对整个纪检监察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随后地方各级纪委相继跟进设立类似职能机构,但从内部监督机构的运行实际和纪检监察系统违纪违法干部数量来看,内部监督工作的效果依旧不理想,纪检权力腐败的风险依旧。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中坚力量,本文以完善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为目的,将昆明市呈贡区纪委监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纪检监察干部开展专项访问、向公职人员群体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前呈贡区纪检监察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将基层党政机关组织依附、人事和激励制度建设滞后、社会监督效果不明显等对纪检监察内部监督工作的落实起着负面影响的因素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最后,通过对当前基层纪委监委内部监督工作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总结,从内部监督机构的组织结构、基层纪委监委与领导部门之间的职责定位、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完善对策和建议。

刘雪莲[9](2016)在《内蒙古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仅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一直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惩治和预防腐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腐败现象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在一些领域和部门内还呈现出多发易发的状态,这给内蒙古自治区的建设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加强对内蒙古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即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实效性不强;制度建设不健全,防范性不强;监督机制不完善,保障性不强。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健全内蒙古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完善教育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完善监督机制。此外,在加强预防的同时,还要鸣响警钟,加大对腐败的惩处力度,有效地遏制腐败的发生。

李斌雄,赵亚男[10](2016)在《马克思主义廉洁政治理论的基本特征及要义》文中指出建设廉洁政治、反对腐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共历代领导人对这一问题都作出深刻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廉洁政治理论的一些基本特征。其理论要义主要包括:腐败现象根源于私有制,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社会主义政治本质上是廉洁政治,腐败现象与社会主义政治格格不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着腐败现象,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始终坚持建设廉洁政治、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反对腐败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切入点,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建设廉洁政治、反对腐败是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简论中国封建制国家的廉政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中国封建制国家的廉政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廉政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
    引言:人民至上是廉政建设的核心宗旨和价值归宿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廉政建设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
        (一)反抗旧制度的卑劣性要发挥“人民要求”的决定性作用
        (二)新的无产阶级政权要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三)自由人联合体中“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须依靠人民获得和制约国家权力的思想
        (一)坚信无产阶级才是争取政治自由和敌视专制制度的先进战士
        (二)无产阶级政党要让人民群众来掌管国家政权和管理国家
        (三)执政党“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廉政工作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的思想
        (一)党拒腐防变的铜墙铁壁是真心实意的群众
        (二)廉政工作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造福群众
        (三)廉政工作关乎人民政权的生死存亡
        (四)廉政建设要坚持“三为民”的廉政文化观
    四、对本章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反腐的思想
    引言:坚持制度反腐是廉政思想和实践的核心要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腐败的制度根源的分析及其破解
        (一)资本主义制度及私有制是腐败的根源
        (二)打碎旧的国家制度和机器是遏制腐败的根本途径
        (三)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和罢免制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途径
    二、列宁关于消除腐败必须“用法令指明道路”的思想
        (一)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来防止权力专断
        (二)加强干部管理制度建设以保证党政机关廉洁
        (三)建立惩治贪污腐败的监督检查机构
        (四)法制建设与提高文化水平合力惩治腐败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廉政建设必须依靠制度的思想
        (一)用“党内法规”和制度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
        (二)党和国家机关的廉洁要通过法制来保证
        (三)通过制度、机制、法律法规完善反腐倡廉工作
        (四)加强国家廉政立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
    四、对本章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纯洁党组织的思想
    引言:纯洁执政党组织是廉政建设的基本诉求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的思想
        (一)廉政之根在党,党之廉政在本
        (二)强化理论武装,以保思想纯洁
        (三)严格党员入口,以保组织纯洁
    二、列宁关于维护“党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纯洁性”的思想
        (一)严格党员发展以保证党员质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坚定理想信念
        (三)开展“清党”工作以维护党组织纯洁
        (四)工人阶级执政党要体现“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意志的统一”
        (五)要有“多种多样的自上而下的监督形式和方法”防止权力运行不纯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的思想
        (一)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做“端端正正的官”
        (二)完善选人用人标准以确保组织纯洁
        (三)整治不正之风以涵养廉洁之风
    四、对本章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反对特权的思想
    引言:特权是破坏廉政建设的政治毒瘤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特权现象所进行的系统性彻底性批判
        (一)特权的形成源自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阶级分化
        (二)资产阶级废除了封建特权,但它未能完成彻底废除特权的重任
        (三)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一切特权,实现人类解放
    二、列宁关于“同一切特权作不调和的斗争”的思想
        (一)对旧社会中特权现象存在的揭露和批判
        (二)无产阶级只有消灭旧社会的特权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三)俄国共产党并不给予党员任何特权,而只是使党员担负更重的责任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克服党内官僚主义和特权行为的思想
        (一)要“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
        (二)搞特权和特殊化“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腐化”
        (三)党员干部“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四)制度面前没有特权、遵守纪律没有特权
    四、对本章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的地位及当代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的地位
        (一)探索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廉政建设之路
        (二)确立了“人民至上”的廉政建设核心理念
        (三)指导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权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巩固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二)紧紧依靠人民,保持执政本色
        (三)纯洁党的组织,筑牢战斗堡垒
        (四)完善制度建设,防止权力越轨
        (五)加强权力监督,确保权力阳光化
        (六)严厉打击特权,维护制度公正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1 吕振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准备
        2.1.1 吕振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背景
        2.1.2 吕振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2.2 吕振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
        2.2.1 创办协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2.2.2 利用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
        2.2.3 通过课堂讲授马克思主义
    2.3 吕振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效应
        2.3.1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2.3.2 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
    本章小结
第3章 吕振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构建
    3.1 吕振羽对中国传统史学方法论的扬弃
        3.1.1 对中国传统史学方法论弊端的揭示
        3.1.2 对中国传统史学方法论优点的继承
    3.2 吕振羽对中国近代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扬弃
        3.2.1 对中国近代非马克思主义史学错误方法论的批判
        3.2.2 对中国近代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优点的吸收
    3.3 吕振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阐发
        3.3.1 史学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论
        3.3.2 史学研究应坚持历史辩证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吕振羽对中国历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
    4.1 吕振羽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分析
        4.1.1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阶段论
        4.1.2 对中国原始社会历史的开拓性探究
        4.1.3 研究中国奴隶社会提出“殷商奴隶论”
        4.1.4 考察中国封建社会提出“西周封建论”
    4.2 吕振羽对中国民族历史基本问题的考察
        4.2.1 对中国人种主要来源的探索
        4.2.2 对中国各民族发展史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吕振羽对中国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答
    5.1 吕振羽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研究
        5.1.1 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历程的分析
        5.1.2 对中国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的考察
        5.1.3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判定
    5.2 吕振羽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5.2.1 考察国外经济危机否定中国资本主义道路
        5.2.2 阐发苏联经济法则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问题
        5.2.3 结合实际提出“两个时期的同时过渡”论
    5.3 吕振羽对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5.3.1 对传统儒家文化现代地位的解读
        5.3.2 对传统释道文化现代地位的分析
        5.3.3 对中国革命文化发展问题的探索
    本章小结
第6章 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特点及启示
    6.1 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6.1.1 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6.1.2 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6.1.3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社会热点问题
        6.1.4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6.2 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
        6.2.1 结合历史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
        6.2.2 参与思想论战扞卫马克思主义
        6.2.3 运用丰富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
    6.3 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6.3.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成为忠贞的信仰者
        6.3.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
        6.3.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持续推进理论创新
        6.3.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着力解决时代问题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及意义
        1.1.1 选题理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1 历史的方法
        1.4.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4.3 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1.5 基本概念
        1.5.1 公正
        1.5.2 公正观
        1.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
    1.6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问题指向
    2.1 改革开放以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巨大成就
    2.2 社会各领域的不公正问题
        2.2.1 区域、城乡、行业和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2.2.2 腐败问题
        2.2.3 民生问题
        2.2.4 生态正义问题
    2.3 思想领域的错误公正观
        2.3.1 平均主义的公正观
        2.3.2 效率至上的公正观
        2.3.3 个人权利至上的公正观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思想来源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民族文化渊源
        3.1.1 中国古代公正观
        3.1.2 中国近代公正观
        3.1.3 中国传统公正观评析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基础
        3.2.1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批判性思维
        3.2.2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主要内容
        3.2.3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逻辑进路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准备
        3.3.1 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公正的根本保障
        3.3.2 权利平等是社会公正的主要内容
        3.3.3 按劳分配、利益兼顾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重要借鉴
        3.4.1 批判视域下的新自由主义公正观
        3.4.2 借鉴视域下的社群主义公正观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历史发展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形成与发展的依据
        4.1.1 经济依据
        4.1.2 制度依据
        4.1.3 文化依据
        4.1.4 社会依据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主题的变化
        4.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理论内容的变化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形成
        4.3.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公正的根本前提
        4.3.2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公正的实现过程和目标
        4.3.3 人民民主、按劳分配、适度平衡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4.3.4 制度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丰富
        4.4.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
        4.4.2 从严治党、保护人权、民主法制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大举措
        4.4.3 实现科学发展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前提
        4.4.4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4.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新发展
        4.5.1 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理论剖析
        4.5.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探索
        4.5.3 习近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内在结构
    5.1 社会公平正义的地位论
        5.1.1 社会主义本质体现论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
        5.1.3 中国共产党执政责任论
    5.2 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论
        5.2.1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党认识公平正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武器
        5.2.2 远期目标论
        5.2.3 阶段性目标论
    5.3 社会公平正义的规则论
        5.3.1 发展经济论
        5.3.2 效率公平统一论
        5.3.3 “三位一体”论
        5.3.4 共享论
        5.3.5 短板论
        5.3.6 兜底论
    5.4 社会公平正义的领域全覆盖论
        5.4.1 城乡区域公平
        5.4.2 收入分配公平
        5.4.3 教育公平
        5.4.4 社会保障公平
        5.4.5 公民权利公平
    5.5 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论
        5.5.1 党的领导保障论
        5.5.2 制度保障论
        5.5.3 法治保障论
    5.6 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论
        5.6.1 共识论
        5.6.2 改革论
        5.6.3 环境论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价值意蕴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价值
        6.1.1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成果
        6.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实践价值
        6.2.1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凝聚力量
        6.2.2 为迎接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到来奠定思想基础
        6.2.3 为走出公平正义困境指明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比较政治文化视阈中“廉”的概念研究——廉政建设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廉”在华夏政治文明中的起源与发展
二、“廉”的组织学内涵:维护大一统官僚制
三、“廉”的伦理学内涵:决定政治体的道德风尚
四、“廉”的形而上学内涵:塑造华夏民族精神
五、方法论:经济考量、政治考量与文化考量
结语

(5)明代考察“八法”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八法”考论选题缘起
    二、研究背景介绍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代“八法”之溯源与内涵界说
    一、明代考察“八法”之溯源
        (一)考察形式溯源
        (二)考察内容溯源
    二、明代考察“八法”之内涵界说
        (一)“八法”之内涵界定
        (二)“八法”所依托之考察形式的形成与演变
    小结
第二章 明代“八法”之“年老、有疾者致仕”
    一、“年老”例考
        (一)“年老”例之考注标准界定
        (二)“年老”例之处分方式
        (三)“年老”例在运行中的延展问题
    二、“有疾”例考
        (一)“有疾”例之处分方式
        (二)“有疾”例在运行中的延展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明代“八法”之“贪、酷者为民”
    一、“贪”“酷”例之刑事性特征
        (一)考注依据的刑事性特征
        (二)处分方式的刑事性特征
        (三)考察程序的刑事性特征
    二、“贪”例考
        (一)“贪”例之处分方式
        (二)“贪”例在运行中的延展问题
    三、“酷”例考
        (一)“酷”例之处分方式
        (二)“酷”例在运行中的延展问题
    小结
第四章 明代“八法”之“罢软、不谨者冠带闲住”
    一、“罢软”例考
        (一)“罢软”例之渊源追溯
        (二)“罢软”例之处分方式
        (三)“罢软”例之履职表现
        (四)“罢软”例在运行中的延展问题
    二、“不谨”例考
        (一)“不谨”之刑事性评价特征
        (二)“不谨”例之处分方式及行为表现
        (三)“不谨”例在运行中的延展问题
    小结
第五章 明代“八法”之“浮躁、不及者降调”
    一、“浮躁”例考
        (一)“浮躁”例之设置初衷
        (二)“浮躁”例之处分方式
        (三)“浮躁”例为政敌倾轧之利器
    二、“不及”例考
        (一)“不及”例之设置初衷
        (二)“不及”例之处分方式
        (三)“不及”例之履职表现
    小结
第六章 明代“八法”:时间的延续与内容的延展
    一、明代“八法”之时间的延续
        (一)形式上的延续
        (二)内容上的延续
    二、明代“八法”之内容的延展
        (一)“八法”标准的使用与“不协人望”之考注
        (二)“不协人望”之处分方式
    小结
第七章 明代“八法”所体现的伦理观及其价值传承
    一、“八法”所体现的传统伦理观念
        (一)“八法”之结构所体现的居官伦理
        (二)“八法”之功能所体现的为政理念
    二、“八法”伦理观的价值传承
        (一)传统居官为政伦理的现代价值
        (二)现代人事行政立法对传统的借鉴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6)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渊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概念释义
        2.1.1 廉政
        2.1.2 廉政思想
        2.1.3 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
    2.2 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2.2.1 贫富分化的加速
        2.2.2 阶级对立的扩大
        2.2.3 无产阶级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
    2.3 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2.3.1 理想国家思想
        2.3.2 法权思想
        2.3.3 社会契约理论
        2.3.4 个人自由思想
        2.3.5 社会和谐思想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历史逻辑
    3.1 初步萌芽: 对廉政的最初感悟
        3.1.1 “博士论文”关于廉政的自我意识认知
        3.1.2 “莱茵报”时期关于廉政的自由本质评论
        3.1.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关于市民社会的廉政端倪
    3.2 逐步发展: 对资本主义社会腐败的批判
        3.2.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劳动异化视阈分析腐败
        3.2.2 《神圣家族》从阶级对立视阈揭露腐败
    3.3 基本形成: 廉政思想的理性表达
        3.3.1 《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唯物史观的廉政基本特质
        3.3.2 《共产党宣言》揭示共产主义的廉政本质内涵
    3.4 愈加成熟: 政治经济学中廉政思想的深入阐发
        3.4.2 《资本论》中廉政的资本要素归旨
    3.5 日臻完善: 廉政的总结与展望
        3.5.1 《法兰西内战》总结巴黎公社的廉政实践
        3.5.2 《哥达纲领批判》概括未来社会的廉政必然
        3.5.3 《人类学笔记》阐述“三个解放”的廉政主题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廉政的本质
        4.1.1 廉政取决于社会制度
        4.1.2 廉政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固有形态
        4.1.3 廉政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
        4.1.4 廉政是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
    4.2 廉政的经济逻辑
        4.2.1 廉政基于劳动的价值贡献
        4.2.2 资本支配一切是廉政的反动
        4.2.3 公有制是廉政的客观要求
        4.2.4 按需分配是实现廉政的必然
    4.3 廉政的无产阶级政党根基
        4.3.1 党的本质决定廉政的应然
        4.3.2 党的纲领昭示廉政的旗帜
        4.3.3 党的民主是实行廉政的制度保障
        4.3.4 党的纪律是实现廉政的保证机制
    4.4 廉政的政府取向
        4.4.1 议政合一
        4.4.2 普选制
        4.4.3 批评、撤换、罢免机制
        4.4.4 政务公开
    4.5 廉政的共产主义归一
        4.5.1 共产主义是廉政实体境界和形上境界的统一
        4.5.2 共产主义是廉政的体现
        4.5.3 共产主义是廉政的归宿
        4.5.4 共产主义是廉政理想形态之域
第5章 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时代意蕴
    5.1 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基本特征
        5.1.1 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5.1.2 批判性与构建性相结合
        5.1.3 一般性与具体性相呼应
        5.1.4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
    5.2 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理论诉求
        5.2.1 明确政治哲学的廉政取向
        5.2.2 指明政治伦理的理想目标
        5.2.3 阐明政治生态建设的指向
        5.2.4 提升国家管理的基本能力
    5.3 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实践总结
        5.3.1 1848年欧洲革命实践
        5.3.2 国际工人协会运动
        5.3.3 1871年巴黎公社政权
        5.3.4 共产主义社会管理构想
第6章 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的当代价值
    6.1 构建廉政的制度体系
        6.1.1 廉政靠制度
        6.1.2 以制度规范权力
        6.1.3 制度反腐是根治腐败的根本之策
    6.2 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6.2.1 强化党的政治建设
        6.2.2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6.2.3 发扬优良的党风
    6.3 形成民主开放的廉政监督体制
        6.3.1 以强有力的监督遏制腐败
        6.3.2 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
        6.3.3 发挥“巡视”的利剑功能
    6.4 建设全面法治的廉政制约机制
        6.4.1 以法治腐
        6.4.2 依法规权
        6.4.3 廉政法治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社会改革理想的对外交往思想
        一、莫尔《乌托邦》中的城邦交往观
        二、康帕内拉《太阳城》中的城邦交往观
        三、安德里亚《基督城》中的城邦交往观
    第二节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交往关系思想
        一、圣西门“实业制度”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二、傅立叶“和谐社会”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三、欧文“新和谐公社”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的经典文本
        一、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世界历史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与交往理论
        三、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的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进程思想
        五、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世界市场和自由王国思想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的观点梳理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交往关系扩大是相伴随的
        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将各民族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四、地域性的封闭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
        五、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现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思想回溯
    第一节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实践
        一、列宁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
        二、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实践的演变
    第二节 列宁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生存不下去的
        二、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
        三、我们的革命只有在得到全世界工人支持的时候才能取得胜利
        四、社会主义要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
        五、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要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第三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政策与实践
        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思想与政策思路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实践演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设探索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思想
    第一节 新中国对外关系实践的持续探索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49 年-1956 年)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56 年-1966 年)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66 年-1976 年)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对外关系理论
        一、毛泽东对外关系思想的主要着作
        二、毛泽东对外关系思想的观点梳理
    第三节 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对外关系思想
        一、周恩来对外关系论述
        二、刘少奇对外关系论述
        三、陈云的对外关系论述
        四、张闻天对外关系论述
        五、李先念对外关系论述
    第四节 我国学术领域对外关系思想的探讨
        一、孙冶方的对外关系观点
        二、卓炯的对外关系观点
        三、薛暮桥的对外关系观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第一节 历史转折时期对对外关系的理性反思
        一、历史转折时期对外关系的环境
        二、历史转折时期对外关系的反思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对外开放战略措施
        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提出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四、开放型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中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内容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二、邓小平时代主题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四节 我国经济学家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研究探索
        一、于光远对外开放观点
        二、许涤新对外开放观点
        三、刘国光对外开放观点
        四、萧灼基对外开放观点
        五、厉以宁对外开放观点
    第五节 中国学术界对邓小平开放思想的研究探索
        一、关于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
        二、关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战略的研究
        四、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内涵及特点的研究
    第六节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对外开放的实践成果
        一、开放信念的不断增强
        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三、经济体制改革有了突破
        四、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21世纪前后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挑战
        一、全面改革深入化
        二、开放观念多元化
        三、国际环境复杂化
        四、开放格局立体化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对外开放的贡献
        一、对外开放要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基点
        二、对外开放要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动力
        三、对外开放要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是对外开放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是对外开放的核心立场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四、统筹兼顾是对外开放的根本方法
    第四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一、强调“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
        二、丰富经济特区“对外窗口”思想
        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思想
        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思想
        五、和谐世界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五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国内学术界对对外开放的探讨.
        一、我国学界对国际形势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研究
        二、我国学界关于树立新开放观研究
        三、我国学界对对外开放三十年整体研究
    第六节 21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开拓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环境
        一、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二、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三、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显现
        四、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日趋突出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梦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二、新发展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四、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五、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对外开放思想的贡献
        一、走出去的战略思想更明确
        二、全球化应对的思维更确定
        三、对外开放依托文化传统的思路更鲜明
        四、由近及远的开放战略考量更周密
    第四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扩大对外开放的理论探讨
        一、关于全球化问题与对外开放
        二、关于参加全球治理体系与对外开放
        三、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对外开放
        四、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开放
    第五节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实践的深化
        一、加速“互联互通”建设
        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进展
        三、扩大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本章小结
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的启迪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力量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根本保障
    三、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源泉
    四、走向世界是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坚定信念
图表清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层纪检监察内部监督工作完善研究 ——以昆明市呈贡区纪委监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纪委、监委概念和关系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四) 论文研究的理论
        1. 权力制约理论
        2. 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的腐化与现代化关系理论
        3. 马克思的廉政建设理论
        4. 毛泽东的民主治腐和廉政监督理论
    (四) 论文研究的方法
        1. 专项访谈
        2. 问卷调查
        3. 对比分析
        4. 文献分析研究
二、纪检监察内部监督工作概述
    (一) 纪检监察内部监督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二) 纪检监察内部监督工作的必要性
        1. 是适应新的反腐败形势下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2. 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廉政体系的必然组成
        3.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必然要求
三、昆明市呈贡区纪委监委内部监督工作现状
    (一) 内部监督主体
        1. 通过内设机构改革新增内部监督职能
        2. 工作人员配备情况
    (二) 内部监督对象
        1. 呈贡区纪委监委组织构成
        2. 呈贡区纪委监委组成机构主要工作职能
    (三) 监督方式和内容
        1.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约束纪检权力腐败
        2. 通过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强化监督对象的拒腐抗变能力
        3. 通过强化个人重要事项报备工作加强内部监督“灯下黑”的预防能力
        4. 通过强化程序意识减少办案风险隐患
四、昆明市呈贡区纪委监委内部监督工作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 纪检监察干部对区纪委监委内部监督工作的问题反馈和分析
        1. 制度建设的针对性不足
        2. 监督过程流于形式
        3. 内部监督依附于干部人事管理效果不理想
    (二) 党政公职人员对区纪委监委内部监督工作的问题反馈和分析
        1. 随着反腐败形势复杂,监察权力膨胀带来腐败风险
        2. 内部监督线索受理渠道不畅
        3. 纪检权力运行闭塞
    (三) 影响基层纪检监察内部监督工作的一些其他因素
        1. 财政体制导致的地方党政系统组织依赖问题
        2. 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适应新形势下工作需要
        3. 社会监督的弱化
五、完善纪检监察内部监督工作的对策
    (一) 完善内部监督机构的组织建设工作
    (二) 明确基层纪委监委与领导部门之间的职责定位
        1. 正确处理好纪委与同级党委的关系
        2. 提高上级纪委监委对下级纪委监委的监督效力
    (三)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四) 完善纪检监察工作内部监督信息公开制度
    (五) 完善纪检监察干部人事管理工作
        1. 建立国家监察官制度
        2. 建立合理的内部监督激励机制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内蒙古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一) 基本概念界定
        1. 腐败
        2.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二) 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廉政思想
        2. 西方法治反腐治理思想
        3. 我国传统善治思想
        4. 中国共产党关于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思想
二、内蒙古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内蒙古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1. 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惩治和预防腐败教育机制进一步深化
        2. 开展全程式的监督检查,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进一步加强
        3. 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纠风专项治理进一步推进
        4. 严惩腐败,查办案件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二) 内蒙古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实效性不强
        2. 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建设不健全,防范性不强
        3. 惩治和预防腐败监督机制不完善,保障性不强
    (三) 内蒙古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对惩治和预防腐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 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存在漏洞
        3. 公共权力运行的不完善,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4. 公民参与机制的欠缺
三、国内外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成功经验
    (一) 美国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经验借鉴
        1. 建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
        2. 制定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
        3. 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律体系
    (二) 瑞典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经验借鉴
        1. 建立公民道德教育体系
        2. 制定完善的廉政监督制度体系
        3. 建立严格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律体系
    (三) 新加坡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经验借鉴
        1. 建立严格的公务员管理制度
        2. 设立反腐败工作的专业机构——反贪污调查局
        3. 加强立法防止腐败的发生,注重预防和惩治腐败相结合
    (四) 中国香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经验借鉴
        1. 建立查处和防范贪污的反腐机构——廉政公署
        2. 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制度
        3. 制定了完善的反腐败法律体系
四、健全内蒙古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对策
    (一) 完善教育机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1.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力度
        2. 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
        3. 注重普通公民的廉洁教育
    (二) 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建设
        1. 加强党的纪律制度建设
        2. 不断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3. 发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规制度
    (三)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监督机制
        1. 加强对领导机关,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2. 加强对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行使权力的监督
        3. 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
    (四) 鸣响严惩警钟,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惩处力度
        1. 坚定决心,严厉查处违法违纪的案件
        2. 严格依纪依法办案,提高办案的工作水平
        3. 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的专项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马克思主义廉洁政治理论的基本特征及要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廉洁政治理论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主义政治本质上是廉洁政治,腐败现象与社会主义政治格格不入
三、 建设廉洁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 建设廉洁政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五、 建设社会主义廉洁政治是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

四、简论中国封建制国家的廉政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研究[D]. 李春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2]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 汪书路.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研究[D]. 陈文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比较政治文化视阈中“廉”的概念研究——廉政建设的价值分析[J]. 张桂林,周睿志. 政法论坛, 2019(05)
  • [5]明代考察“八法”考论[D]. 王宏庆. 吉林大学, 2019(10)
  • [6]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徐绯璐.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7]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D]. 赵玉华. 兰州大学, 2019(08)
  • [8]基层纪检监察内部监督工作完善研究 ——以昆明市呈贡区纪委监委为例[D]. 廖志恒. 云南大学, 2018(04)
  • [9]内蒙古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研究[D]. 刘雪莲. 内蒙古大学, 2016(12)
  • [10]马克思主义廉洁政治理论的基本特征及要义[J]. 李斌雄,赵亚男. 学习与实践, 2016(03)

标签:;  ;  ;  ;  ;  

浅议我国封建国家廉政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