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质防灾减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思考

湖北省地质防灾减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思考

一、湖北省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何苗[1](2021)在《基层社区应急文化培育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巴东县西壤坡社区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和突发危机层出不穷,影响着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为了解决危机、减小损失,政府需要组建专门的团队以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是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更加专业化、系统化、高效化的应急管理体系的逐步成型。为了更好的进行应急管理,单单只靠提高技术是不够的,需要提高全社会对突发事件和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理性认识,即需要文化的力量去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因而培育应急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分支。相比于应急管理,应急文化这一概念在我国全社会范围内的关注度还比较低,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在行文前对国内外培育应急文化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国外的危机文化、安全文化的建设经验对我国培育应急文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培育应急文化是一个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资源的大工程,需要重视“培育”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我国培育应急文化的模式还不够明晰,尚处于摸索阶段,现有的应急管理体系为培育应急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文化建设需要利用好物质基础,才能从制度、理论、意识和实践上全方位的培育先进的应急文化。社区是培育应急文化中最具体的场所,社区原本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决定了社区在培育应急文化中是占有优势的,社区与居民的亲密关系、社区在本区域内的影响力、社区与其他组织良好的协作关系等都为培育应急文化打好了基础。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培育应急文化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小单位上,社区在培育应急文化是需要制定应急预案,重视培养居民的应急意识,在实践演练中提高居民应对突发事件时自救互救的能力。本文以县城社区为例,对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干部进行了访谈,查阅了该社区关于防灾减灾的文件资料,对比培养应急文化的要求,总结出了社区现有的应急文化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应急管理建设和应急文化培育现状,以提高思想认识和应急行为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培育应急文化给出了一些建议。

马殿学[2](2021)在《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鲁甸县龙泉中学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地质灾害频发,如何防灾减灾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难题。为了贯彻“减灾始于学校”这一理念,地理学科无疑成为地质灾害教育主阵地。鲁甸县地处乌蒙山区,地质灾害频发,教育素材丰富。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研究,符合国家新课改和核心素养目标的要求,充实灾害教育理论,提供可借鉴的地质灾害实践教学经验,具有防灾避灾保护生命安全的实践价值。利用文献法对国内外地质灾害教育研究现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卢梭生存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对鲁甸7所乡镇中学师生抽样问卷和访谈。收回的有效问卷和访谈内容统计分析,梳理出鲁甸县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究产生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根据学情、灾情设计出有针对性教学方案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龙泉中学作为实践对象。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地质灾害基础知识薄弱,避灾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获取避灾知识途径单一,防灾减灾技能亟待加强;地理课堂对地质灾害教育的贡献力度不足;防灾演练种类单一,形式机械,多以火灾、地震为主;绝大多数教师未接受过地质灾害教育相关培训,普遍地理专业素养不高,灾害专业知识不强;地质灾害教育的开展受课时、中考压力、教师灾害素养等影响。(2)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地质灾害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避灾减灾意识,丰富学生地质灾害知识,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技能;通过提升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灾害教学课堂效率,搞活课外防灾演练,狠抓实效性和技能性;完善落实地质灾害教育评价机制。(3)根据设计好的地质灾害实践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依次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课堂教学,应急避险疏散演练,地质灾害野外考察教学。受课时限制,开展次数偏少。根据构建的地质灾害避险疏散演练评价体系和地质灾害野外考察教学评价体系,对防灾演练、野外实践考察教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例如:龙泉中学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效果评价,经过量化考评总分为72分。龙泉中学195班地质灾害野外实践考察效果评价,经过量化考评总分为69分。评价结果,防灾疏散演练和野外实践考察教学,学生整体灾害素养不高,有待加强。

邓彩霞[3](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时哲明[4](2021)在《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研究 ——以新郑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是人类、社会、产业、经济最为聚集的地方。城市发展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污染、传染病流行等。因此,我们应设法提高城市对灾害的处理能力,维持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韧性城市”建设,目的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增强城市风险防控的能力,从而提升城市的防灾韧性,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进行研究,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状况以及韧性城市下城市防灾优秀案例,总结得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韧性城市等有关概念,引入了城市更新、智慧城市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内容。其次,对研究对象新郑市进行实地调研,研究中心城区常见或发生概率比较大的灾害类型,得出有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洪涝灾害、火灾等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城区各防灾工程设施要素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新郑市中心城区发生概率较大的四种灾害类型,分别构建不同类型的灾害城市韧性评价体系,通过查找资料、询问专家意见等方式确定不同灾害类型的评价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体系的指标权重;并对新郑市中心城区居民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表进行打分,计算并分析城市各灾害防灾韧性得分。最后,依据评估分析的结果,基于韧性城市理念,对存在韧性不足的城市基础工程设施及防灾智能化等提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设计策略。

徐欢[5](2021)在《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有机防灾空间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由西向东横跨了三个地形阶梯,鄂西南就是处在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带上,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是当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且鄂西南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文化深深地镌刻在鄂西南的每一寸土地。传统村落就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传统建筑群落的承载体。鄂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数量和密集程度高,在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下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能长久地保存下来,表明土家族传统村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样它的内核也有较强适应当地环境的综合防灾思想存在。本文选取以山地干栏式吊脚楼建筑群为代表的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提出传统村落有机防灾思路,并验证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的各个空间尺度下的空间格局的有机防灾能力,总结归纳出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有机防灾特性。综合利用统计学、生态学、灾害学、古代风水思想、地理学和规划学等多门科学,采用文献资料收集法、乡村田野调查法、GIS空间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多方手法探索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有机防灾特点,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去解析。第一方面,确定鄂西南地区自然灾害与土家族传统村落的关联性。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实地调研法,并运用统计学、灾害学、地理学等分析了鄂西南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当地近几年发生的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种类,确定鄂西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别。接着分析当地土家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前文研究的地形结构进行关联性分析,将土家族传统村落按照选址特点分为三类。最后将当地主要自然灾害成灾因子与土家族传统村落三个类型进行关联性分析,选取其中的主要成灾种类,剔除山顶型村落,剩余山腰型和山谷型村落,并在这两类村落中筛选案例。第二方面,对前文筛选出的案例分析,主要分析村落的空间要素与自然灾害的成灾因子关联性,得出每类村落的主要成灾种类,对前文的案例村落再筛选得出的典型案例的空间格局有机防灾分析,主要将村落空间格局分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每个层面对应特定的自然灾害。主要运用灾害学、规划学、生态学和风水思想等论述案例村落的不同空间尺度与对应灾害的有机防灾特性。第三方面,是对例村落的有机防灾空间格局汇总,也是对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空间防灾的总结。第六章按照前两章撰写的三个空间层面进行汇总,对全部空间防灾的总结,归纳出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有机防灾规律,并总结其中的不足。

农雪雯[6](2020)在《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设施的密集分布,空间的不断扩张,人口的高度集中,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越加复杂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而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城市所面临的灾害又具有复杂性、连锁性等特点,这就使得当灾害来临时,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其表现为灾害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复杂性,而所带来的后果也愈发显着。灾害的发生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很难完全规避和预测,因此传统的防灾减灾方式和策略已不满足于现代化城市安全的需求。“韧性”(resilience)理念自1990年代被引入城市规划领域后,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体系。城市防灾减灾不应再是传统地关注物理环境所承受的灾害风险,如建筑物的抗震性和排水管道的适配性等,而是应将视角更系统地关注城市系统在面对灾害时的反应力、适应力和恢复力。因此,对于灾害复杂多样、而防灾减灾的体系和相应的设施较为落后的广西而言,利用城市韧性的视角和理念来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十分迫切和必要。文章基于城市韧性视角和理念,以广西十四个地级市为例,测算其2009-2018年城市综合韧性及子系统得分,分析广西区及其各个经济区域、各个地级市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广西防灾减灾现行策略和案例来分析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现状。从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政府部门防灾减灾能力、防灾减灾配套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社会参与度来分析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结合国内外韧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实践经验的借鉴从全面提升韧性防灾减灾发展水平、完善城市防灾减灾顶层设计、完善韧性城市防灾减灾配套设施、构建城市防灾减灾协同治理体系等方面来对广西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出策略建议。

王璟诚[7](2020)在《基于政府视角的安全发展型城市创建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逐年扩大,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与此同时,各种困扰城市安全发展的重特大事故也时有发生,城市安全发展问题亟待解决。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建成安全发展型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安全发展的最终目标。我国在城市安全领域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与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而创建安全发展型城市是一项开拓性的任务,国内外并无成熟经验可供参考借鉴。目前对安全发展型城市的研究较为笼统,研究侧重于保障措施层面,缺少对安全发展型城市目标体系、建设内容、重点任务等具体要素的研究,安全发展型城市的创建工作缺少系统的方法指导,无法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本文充分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拓宽城市安全管理思路,基于政府视角,从创建安全发展型城市的全流程出发,研究创建安全发展型城市的方法,将会有效改善目前我国的城市安全发展现状。本文首先从安全发展型城市的概念、功能、特征和体系框架研究入手,通过研究相关理论,将基于政府视角创建安全发展型城市的方法分为分析创建背景,确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阶段,建立目标体系,设计建设内容,分解重点任务,制定保障措施六个步骤,对安全发展型城市的创建效果进行考核评估,从建设领域、建设内容和建设阶段三个维度绘制了安全发展型城市的创建模型。本文根据“三个基于,一个方法”制定模式,设计了包含工作内容、主要成果(指标)等文件要素的重点任务分解表。为了方便考核评估工作的开展,研究了目标实现率、内容要素平均完成率、建设项目平均完成率、保障措施合理性的计算公式,提出了考核评估的原则、方法和流程,绘制了考核评估的技术路线图,设计了考核评估的辅助工具表。为验证基于政府视角的安全发展型城市创建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本文以云南省××市为例,对××市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工作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基于政府视角的安全发展型城市创建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便捷性,适用于政府开展安全发展型城市创建工作,可以提高我国城市的本质安全水平。

石媛[8](2020)在《韧性城市视角下城市社区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多种资源、环境与生态压力加剧,灾害呈现出种类多、破坏力强等特点,以防御为主的城市减灾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而“韧性城市”理念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更是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在我国,社区作为城市组成的基础单元,是人类生活中的综合群众基础机构,在城市防灾减灾方面有着巨大作用与潜力。社区减灾能力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减灾水平,是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引入“韧性城市”理念构建起韧性城市视角下城市社区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本次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对韧性、韧性城市、社区减灾、评价体系等概念进行解析与界定。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研究,探讨韧性城市理念与社区减灾能力的相关性,紧接着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归纳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2)提出了韧性城市视角下城市社区减灾能力体系设计原则并梳理社区减灾能力设计路径,从组织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资本韧性和设施韧性五个方面对社区减灾能力进行阐述。(3)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意见筛选出最终评价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共同建立起城市社区减灾能力评价体系,运用Delphi法和AHP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4)将权重结果作为依据,按照四级评分标准对评价系统进行实证检验。选取南京市七家湾社区作为拟验证对象,通过前期分析、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确定各指标实际权重值,结果表明基于韧性城市视角提出的社区减灾能力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合理性与适应性。本次研究将社区减灾与韧性城市理念结合,以期从社区层面提升减灾韧性的能力,为社区减灾治理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对于提升我国城市社区应对灾害能力和优化国家灾害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全文约字数7.61万字图19幅表格93个

赵昆[9](2020)在《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财富越集中,人口越密集,地震灾害风险将更加凸显,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冲击与影响就越广泛。我国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一个个强致灾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和损失。青海省地震呈现分布广、强度大、频度高的特点,地震灾害风险极大,因此开展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以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为例,立足青海省情、震情,对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经验启示,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等形式,总结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现状,剖析了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体制不顺畅、机制不健全、管理能力不足、社会参与不够等问题,从机构改革不够彻底、保障措施仍需强化、重点工程亟需实施、公众素质有待提升等方面分析问题成因。结合公共管理理论,立足地震系统实际和本人工作实践,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强化过程管理、实施重点工程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十个方面完善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严涵[10](2020)在《灾害应急自适应在线制图方法》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灾害大国,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思路正朝着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向转变,即大力推进综合减灾。综合减灾要求全面考虑多个灾害种类和灾害发生前后的整个阶段,综合评估灾害系统的多方面要素,并以此为基础确定防灾减灾救灾的各项工作内容。灾害系统与地理空间分布信息密切相关,而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可以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各个阶段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类灾害要素的空间数据来源越来越广泛,在线制图技术凭借其快速响应、便于更新的特征,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灾害形势。纵观现有的灾害制图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的研究多注重地图的成图效果;而灾害形势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紧迫性要求将研究重心转向应急制图的效率,因此近年来的研究开始关注制图操作中的各个处理环节。而这些环节多为制图过程中的一些较为零散的技术方法,有些对“制图模板”等概念及其在制图中地位的理解仍存在一些偏差,对灾害应急地图的性质和特征认识不足,缺少一个灾害应急制图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本文提出灾害应急自适应在线制图方法,将地图制图学与灾害应急领域充分结合,根据灾害应急场景的需求和自适应制图的特征,充分研究灾害应急在线制图的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提出一个整体性的制图技术方法,并通过系统开发的实例进行实践,从而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探讨了典型灾害事件和应急工作的类别和内容,并将其用场景这一概念进行组织,从而进一步研究了灾害应急场景的特征及其对制图的需求,并从需求出发概括总结了灾害应急地图应具有的内容、形式和效率特征。(2)在充分研究灾害应急自适应制图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各项自适应策略。设计了与各类基础灾害制图主题相关的场景规则,以及服务于用户在线制图过程中数据配置、符号可视化、地图整饰等环节和流程规则,并通过制图模板的设计与存储将两种制图规则进行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灾害应急场景制图解决方案。研究了涉及符号可视化的系统自适应处理方法,设计了丰富的灾害应急相关要素符号和统计符号。通过制图用户空间的设计,实现用户对地图的有效管理和专业性、个性化需求的充分满足。(3)以用户制图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为基础,以自适应策略为具体实现技术,整合灾害应急自适应在线制图过程的数据、服务和应用,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灾害应急自适应制图解决方案。(4)通过灾害应急在线制图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对自适应制图方法进行实践,从内容、功能、效率、体验等方面对其进行实例验证。

二、湖北省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省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社区应急文化培育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巴东县西壤坡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灾害与安全
        二、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
        三、关于应急文化的研究
        四、应急文化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应急管理与应急文化建设的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 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二、应急管理与应急文化
    第二节 应急文化是新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化基础
        二、应急文化的特征
第二章 应急文化进社区
    第一节 基层社区的重要地位
        一、基层社区在城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三、应急文化进社区的重要性
    第二节 基层社区应急文化培育的主要内容
        一、应急意识
        二、应急知识储备
        三、应急预案
        四、应急行为演练
    第三节 基层社区应急文化培育的必备条件
        一、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良好的社区氛围
        三、应急人才团队
第三章 湖北省巴东县西壤坡社区的应急文化培育
    第一节 巴东县西壤坡社区基本情况
        一、巴东县以及西壤坡社区概况
        二、应急工作开展情况
    第二节 西壤坡社区应急文化培育的主要做法
        一、制定综合型和专项型的应急预案
        二、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
        三、重视应急文化培育向常态化发展
        四、党员学习应急文化的模范带头作用
        五、重视应急实践演练
    第三节 西壤坡社区应急文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应急预案更新不及时、落实情况有待提高
        二、缺乏严格的应急规章制度
        三、应急文化宣传和实践演练常态化有待加强
        四、培育应急文化过程中居民参与度不高
        五、培育应急文化的方式和内容有待改进
第四章 基层社区应急文化培育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 完善应急文化体系
        一、提高应急预案的质量
        二、丰富应急文化的内容
    第二节 培育应急文化多元化主体
        一、政府部门
        二、社会力量
        三、各类学校
        四、新媒体平台
        五、社区居民
    第三节 拓展应急文化传播途径
        一、吸纳多方建议制定特色应急预案
        二、加强应急文化宣传培训
        三、开展应急演练
        四、推进应急文化进校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鲁甸县龙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地区地理概况
        一、鲁甸县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
        二、地质灾害特点
        三、鲁甸县龙泉中学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实践研究法
        五、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灾害教育
        二、地质灾害
        三、实践教学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二、卢梭的生存教育思想
        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节 重要性分析
        一、必要性
        二、可行性
第三章 鲁甸县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
        一、问卷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构建
        三、调查对象选取
    第二节 访谈调查设计
        一、访谈调查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内容提纲
    第三节 问卷统计分析
        一、学生问卷统计分析
        二、教师问卷统计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四节 调查结论与讨论
        一、学生的结论
        二、教师的结论
        三、讨论
    第五节 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问题
        二、教材中地质灾害知识分散,需教师整合提炼
        三、学校评价机制重分数轻技能
        四、学校的问题
        五、教师的问题
        六、学生的问题
    第六节 改进对策
        一、利用803 地震灾害素材,推进地质灾害教育校本课程研发
        二、借助803 地震纪念馆、地震遗址,建立灾害教育实践基地
        三、学科结合优势互补,进行渗透教育
        四、摒弃单一方式,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五、扎实做好地质灾害教育的实践活动
        六、加强地质灾害教育师资培训
        七、完善落实评价机制
        八、拓宽学习防灾减灾技能的途径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地质灾害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
    第一节 地质灾害实践教学流程
        一、实践教学前的主要工作
        二、实践教学中的主要工作
        三、地质灾害实践教学总结工作
    第二节 鲁甸县龙泉中学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
        一、鲁甸县龙泉中学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方案
        二、龙泉中学地震、滑坡、崩塌灾害教学设计
        三、龙泉中学泥石流灾害教学设计
        四、龙泉中学野外实践考察教学设计—以鲁甸 8.03 地震遗址—龙泉河泥石流遗址—甘家寨滑坡遗址为例
第五章 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
    第一节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方法
        四、评价指标
    第二节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效果的案例分析
        一、龙泉中学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效果评价
        二、龙泉中学 195 班地质灾害野外实践考察效果评价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情景分析
        2.1.2 农牧社区
        2.1.3 社区减灾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情景分析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极值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3.2.1 气象致灾因子
        3.2.2 地质致灾因子
        3.2.3 生物致灾因子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4.1.3 雪灾区域选择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5.1.1 政府组织
        5.1.2 社区组织
        5.1.3 居民个体
        5.1.4 社会力量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学术贡献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附录5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4)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研究 ——以新郑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综合防灾是自身发展需要
        1.1.2 国家针对城市综合防灾的关注
        1.1.3 韧性城市与城市综合防灾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概况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
        1.5.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韧性理念的城市综合防灾理论与实践案例概况
    2.1 主要概念解释
        2.1.1 城市防灾学
        2.1.2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2.1.3 韧性城市
    2.2 理论基础
        2.2.1 城市更新
        2.2.2 智慧城市
        2.2.3 可持续发展
    2.3 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
        2.3.1 国外韧性城市实践
        2.3.2 国内韧性城市实践
        2.3.3 案例启示
3 新郑市中心城区主要灾害调查分析
    3.1 区域地理环境现状
        3.1.1 气候分析
        3.1.2 地形地貌
        3.1.3 地质构造
        3.1.4 河流水系
    3.2 中心城区防灾要素的现状
        3.2.1 既有建筑工程现状
        3.2.2 城市交通现状
        3.2.3 城市排洪工程现状
        3.2.4 消防设施现状
        3.2.5 医疗防疫设施现状
    3.3 综合灾害危险性分析
        3.3.1 地质灾害
        3.3.2 地震灾害
        3.3.3 洪涝灾害
        3.3.4 火灾灾害
        3.3.5 重大危险源
    3.4 本章小结
4 新郑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韧性评价体系构建
    4.1 城市韧性评价体系构建基础
        4.1.1 选取评价方法
        4.1.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4.2 评价体系指标的选择
        4.2.1 指标选用的原则
        4.2.2 指标选取依据
        4.2.3 评价指标构建
        4.2.4 评价指标说明
    4.3 城市不同灾害韧性度计算及分析
        4.3.1 评价体系韧性度计算方法简介
        4.3.2 针对地质灾害的韧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分析
        4.3.3 针对地震灾害的韧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分析
        4.3.4 针对洪涝灾害的韧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分析
        4.3.5 针对火灾灾害的韧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新郑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设计研究
    5.1 韧性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原则
        5.1.1 以人为本原则
        5.1.2 经济适用原则
        5.1.3 智能化与持续化原则
    5.2 城市防灾工程设施规划
        5.2.1 城市消防工程设施规划
        5.2.2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5.2.3 城市建筑抗震工程规划
    5.3 城市应急设施规划
        5.3.1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5.3.2 应急救援疏散通道规划
        5.3.3 应急医疗系统规划
        5.3.4 应急物资储备系统
    5.4 城市灾害智能化与管理机制策略
        5.4.1 城市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5.4.2 城市管理模式机制规划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城市各灾害韧性评价各指标判断矩阵
附录B-新郑市各灾害韧性评价指标调研表
附表C-重大危险源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有机防灾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正在消失的“乡愁”
        1.1.2 “中华文化与智慧的结晶”传统村落的防灾体系
        1.1.3 传统村落的“有机防灾”内核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1.4 研究对象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灾害
        1.6.2 有机防灾
        1.6.3 生态防灾
        1.6.4 空间格局
        1.6.5 传统村落
2 鄂西南自然灾害与土家族传统村落研究
    2.1 鄂西南灾害频发的地理背景
        2.1.1 地理环境特点
        2.1.2 气候特点
        2.1.3 植被分布特点
    2.2 鄂西南主要自然灾害
        2.2.1 主要自然灾害分布范围
        2.2.2 主要自然灾害种类
    2.3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分析
        2.3.1 村落分布状况
        2.3.2 村落选址特点
        2.3.3 村落建筑特点
        2.3.4 村落分类
    2.4 鄂西南自然灾害与土家族传统村落关联性
        2.4.1 鄂西南自然灾害特点和防控尺度
        2.4.2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特点和防灾效应
        2.4.3 案例村落的筛选
    2.5 本章小结
3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承灾种类分析
    3.1 山腰型村落分析
        3.1.1 舍米湖村村落分析
        3.1.2 兴安村村落分析
        3.1.3 长干村张爷庙组村落分析
        3.1.4 山腰型村落主要承灾类型
    3.2 山谷型村落分析
        3.2.1 老屋基老街村落分析
        3.2.2 冷水溪村村落分析
        3.2.3 繁荣村张高寨村落分析
        3.2.4 山谷型村落主要承灾类型
    3.3 本章小结
4 山腰型村落空间格局与有机防灾
    4.1 宏观尺度:滑坡防治与村落空间布局
        4.1.1 村落选址
        4.1.2 地势结构形态
        4.1.3 布局形式
    4.2 中观尺度:防洪与街道的布局结构
        4.2.1 空间秩序
        4.2.2 街巷组织
    4.3 微观尺度:防火与建筑形态结构
        4.3.1 建筑形态
        4.3.2 建筑内部空间布局
    4.4 本章小结
5 山谷型村落空间格局与有机防灾
    5.1 宏观尺度:泥石流防治与村落空间结构
        5.1.1 村落选址
        5.1.2 村落形态
        5.1.3 村域现状灾害分析
    5.2 中观尺度:防洪与村落结构
        5.2.1 环境营造
        5.2.2 建筑群与河流的关系
        5.2.3 街巷组织
    5.3 微观尺度:防火与建筑空间
        5.3.1 建筑环境构造
        5.3.2 建筑结构与防火
    5.4 本章小结
6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有机防灾特性
    6.1 土家族传统村落宏观布局和选址的有机防灾特性
    6.2 土家族传统村落宏观空间尺度与滑坡泥石流防治
        6.2.1 村落空间形态
        6.2.2 村落环境结构
    6.3 土家族传统村落中观空间尺度与防洪
        6.3.1 村落与水环境的关系
        6.3.2 村落空间结构
    6.4 土家族传统村落微观空间尺度与防火
        6.4.1 建筑形态
        6.4.2 建筑内部空间结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韧性
        二、韧性城市
        三、灾害
        四、防灾减灾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韧性城市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章 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发展现状
    第一节 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现行策略及实践研究
        一、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现行策略
        二、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实践研究
    第二节 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评估体系构建
        一、评估体系构建的基础
        二、评估体系的设计
        三、评估模型研究
    第三节 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
        一、韧性视角下广西整体防灾减灾发展水平分析
        二、韧性视角下广西区域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分析
        三、韧性视角下广西各地级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分析
第四章 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韧性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较低
        二、政府部门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较弱
        三、韧性城市防灾减灾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
        四、防灾减灾工作中社会力量参与度低
    第二节 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各地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
        二、政府管控思维的局限
        三、对防灾减灾工作缺乏韧性意识
        四、韧性城市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第五章 国内外韧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实践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韧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实践及经验借鉴
        一、荷兰:将韧性理念融入空间规划
        二、纽约:政策推进打造韧性城市
        三、基督城:重视社区的基层作用
    第二节 国内韧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实践
        一、北京:以多维融合导向的防灾规划提升韧性
        二、德阳:制度推进生态韧性建设
        三、黄石:明确韧性城市建设重点领域
第六章 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策略建议
    第一节 多管齐下全面提升韧性防灾减灾发展水平
        一、核心城市带动区域城市韧性提升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韧性健康发展
        三、疏堵结合切实提升城市生态韧性
        四、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强城市社会韧性
    第二节 完善顶层设计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一、完善韧性城市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二、构建城市防灾减灾韧性评价体系
        三、明确城市防灾减灾韧性建设管理制度
        四、建设防灾减灾培训演练制度
    第三节 完善韧性城市防灾减灾配套设施
        一、构建全空间韧性体系提高升城市基础设施韧性
        二、利用大数据构建韧性城市防灾减灾信息化综合系统
        三、利用区位优势积极转化防灾减灾科技成果
    第四节 构建城市防灾减灾协同治理体系
        一、完善宣传体系强化韧性意识
        二、构建韧性防灾减灾社会参与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政府视角的安全发展型城市创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安全现状
        1.1.2 我国城市安全问题
        1.1.3 国家政策文件
        1.1.4 项目依托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安全发展型城市的理论研究
    2.1 安全发展型城市的相关理论
        2.1.1 系统工程模型
        2.1.2 PDCA循环理论
        2.1.3 事故预防“3E”对策理论
        2.1.4 事故预防“3P”策略理论
        2.1.5 六何分析法
    2.2 安全发展型城市的基本概念
        2.2.1 安全发展
        2.2.2 城市安全
        2.2.3 安全发展型城市
        2.2.4 政府视角
    2.3 安全发展型城市的内涵
        2.3.1 安全发展型城市的功能
        2.3.2 安全发展型城市的特征
    2.4 安全发展型城市的体系框架
    2.5 安全发展型城市的创建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政府视角的安全发展型城市创建方法
    3.1 安全发展型城市的创建背景
    3.2 安全发展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阶段
        3.2.1 确定指导思想
        3.2.2 确定基本原则
        3.2.3 确定建设阶段
    3.3 安全发展型城市的目标体系
        3.3.1 建立目标体系的原因
        3.3.2 建立目标体系的步骤
        3.3.3 设计目标体系的框架
    3.4 安全发展型城市的建设内容
    3.5 安全发展型城市的重点任务
        3.5.1 重点任务的制定模式
        3.5.2 重点任务分解表
    3.6 安全发展型城市的保障措施
        3.6.1 能力型保障措施
        3.6.2 政策型保障措施
    3.7 本章小结
4 安全发展型城市创建效果的考核评估
    4.1 考核评估的原则
    4.2 目标体系的考核评估
    4.3 建设内容的考核评估
    4.4 重点任务的考核评估
    4.5 保障措施的考核评估
    4.6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
    5.1 项目概况
    5.2 创建背景
        5.2.1 ××市安全发展现状
        5.2.2 ××市安全发展问题
    5.3 建设阶段
    5.4 目标体系
    5.5 建设内容
    5.6 重点任务
    5.7 保障措施
    5.8 考核评估
        5.8.1 目标体系的考核评估
        5.8.2 建设内容的考核评估
        5.8.3 重点任务的考核评估
        5.8.4 保障措施的考核评估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建设项目调查问卷
附录B 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C 个人介绍

(8)韧性城市视角下城市社区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现实需求
        1.1.3 理念基础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主要概念界定
        1.3.1 韧性
        1.3.2 城市社区
        1.3.3 社区减灾
        1.3.4 评价体系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理论及实践研究综述
        1.5.1 国外理论与实践研究
        1.5.2 国内理论与实践研究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韧性城市与城市社区减灾的相关性分析
    2.1 韧性城市分析
        2.1.1 韧性城市概念
        2.1.2 韧性城市内涵
        2.1.3 韧性城市框架
    2.2 城市社区及其灾害特点
        2.2.1 城市社区特点
        2.2.2 社区灾害特点
    2.3 城市社区减灾分析
        2.3.1 城市社区减灾现状
        2.3.2 城市社区减灾存在的问题
    2.4 韧性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减灾体系
        2.4.1 契合度分析
        2.4.2 体系构建
        2.4.3 体系构成
第3章 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
        3.1.1 选定评价方法
        3.1.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3.1.3 评价体系适用场景和应用价值说明
    3.2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与原则
        3.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3.2.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3 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减灾能力评价指标选取与分析
        3.3.1 评价指标初筛
        3.3.2 评价指标最终确定
        3.3.3 选取优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减灾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研究
    4.1 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4.1.1 计算权重值的基本方法
        4.1.2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
        4.1.3 二级指标权重计算
        4.1.4 三级指标权重计算
    4.2 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分析
        4.2.1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分析
        4.2.2 二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分析
    4.3 韧性视角下社区减灾能力指标评分标准及评价结果等级说明
        4.3.1 社区减灾能力指标评分标准
        4.3.2 社区减灾能力评价结果等级说明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京七家湾社区减灾能力评价实证
    5.1 项目概况
        5.1.1 七家湾社区背景
        5.1.2 七家湾社区概况
    5.2 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减灾能力评价
        5.2.1 各指标分析及得分
        5.2.2 评价结果计算
    5.3 结果分析
        5.3.1 高得分指标分析
        5.3.2 低得分指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韧性城市视角下城市社区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指标内容筛选表
附录 2 韧性城市视角下城市社区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指标权重打分调查问卷
附录 3 南京七家湾社区减灾能力建设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综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特色创新和应用价值
        一、特色创新
        二、应用价值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地震
        二、地震灾害
        三、风险
        四、风险管理
        五、灾害风险管理
        六、综合灾害风险管理
        七、地震灾害风险管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理论
        三、公共治理理论
第二章 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现状
    第一节 地震灾害风险环境背景
        一、构造背景复杂
        二、地震活动频繁
        三、地震风险高
    第二节 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体制
        一、中央机构改革
        二、青海省管理体制
    第三节 地震灾害风险管理部门
        一、省级层面地震灾害风险管理部门
        二、市县层面地震灾害风险管理部门
    第四节 地震灾害风险工作现状
        一、法治建设稳步推进
        二、业务体系逐步健全
        三、工作保障得到强化
        四、人才结构不断完善
        五、风险防治突出特色
        六、响应管理逐步明晰
第三章 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第一节 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体制不顺畅
        二、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三、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四、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社会参与不够
    第二节 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机构改革还不彻底
        二、保障措施仍需强化
        三、重点工程亟需实施
        四、减灾合力还未形成
第四章 国内外相关灾害风险管理经验和启示
    第一节 国外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一、日本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二、美国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三、土耳其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第二节 国内其他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一、北京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二、山东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三、浙江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四、国内其他典型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经验
    第三节 国内外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经验带来的启示
        一、国外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经验带来的启示
        二、国内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经验带来的启示
第五章 提高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理顺地震风险管理机制
        一、发挥专业主导作用
        二、强化综合协调作用
        三、加强协调配合作用
    第二节 强化过程管理,健全地震风险管理体系
        一、兼顾防、抗、救全过程管理
        二、健全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三、提升地震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
        四、完善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节 实施重点工程,提升地震风险管理能力
        一、通过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全面掌握隐患底数
        二、通过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高抗震防灾能力
        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减灾实效
    第四节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多元参与形成减灾合力
        一、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加强能力建设
        二、及时搭建参与平台,完善参与机制
        三、推广地震巨灾保险,实现风险转移
        四、创新减灾宣传教育,提升公众能力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灾害应急自适应在线制图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灾害理论与综合减灾
        1.2.2 “3S”技术与灾害研究
        1.2.3 灾害应急地图
        1.2.4 自适应技术与制图
        1.2.5 分析与评价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章节结构安排
第二章 灾害应急场景与地图
    2.1 灾害与应急
        2.1.1 突发公共事件
        2.1.2 灾害事件的类别
        2.1.3 应急工作范围
    2.2 灾害应急场景
        2.2.1 灾害应急场景特征
        2.2.2 灾害应急场景对制图的需求
    2.3 灾害应急地图
        2.3.1 灾害应急地图内容
        2.3.2 灾害应急地图形式
        2.3.3 灾害应急制图效率
第三章 自适应制图策略与实现
    3.1 自适应制图概述
        3.1.1 自适应技术的内涵
        3.1.2 自适应制图需求
        3.1.3 自适应制图策略
    3.2 灾害应急制图知识规则
        3.2.1 制图规则的内涵与定位
        3.2.2 灾害应急制图规则及其分类
        3.2.3 制图场景规则的设计与组织
        3.2.4 制图流程规则的形式化表达
    3.3 灾害应急制图模板
        3.3.1 制图模板设计思维
        3.3.2 制图模板外部联系
        3.3.3 制图模板内部结构
        3.3.4 制图模板构建与存储
    3.4 灾害应急地图符号引擎
        3.4.1 地图符号引擎的定位与特征
        3.4.2 要素符号的设计
        3.4.3 统计符号的设计
    3.5 自适应制图用户空间
        3.5.1 制图用户空间的特征
        3.5.2 自适应制图用户空间技术
第四章 自适应制图流程与实例设计开发
    4.1 自适应制图技术流程
    4.2 灾害应急在线制图系统设计
        4.2.1 系统总体架构
        4.2.2 系统功能模块
        4.2.3 数据库设计
        4.2.4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概述
    4.3 系统实现与方法验证
        4.3.1 系统界面与功能实现
        4.3.2 应用实例与评价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湖北省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社区应急文化培育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巴东县西壤坡社区为例[D]. 何苗.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1(12)
  • [2]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鲁甸县龙泉中学为例[D]. 马殿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4]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研究 ——以新郑市中心城区为例[D]. 时哲明.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5]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有机防灾空间格局研究[D]. 徐欢.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6]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策略研究[D]. 农雪雯.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7]基于政府视角的安全发展型城市创建方法研究[D]. 王璟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8]韧性城市视角下城市社区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石媛.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
  • [9]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 赵昆.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10]灾害应急自适应在线制图方法[D]. 严涵. 武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湖北省地质防灾减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