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架构的cdma2000系统接口定时器分析与实现

基于IP架构的cdma2000系统接口定时器分析与实现

一、基于IP架构的cdma2000系统中A接口定时器分析及其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晴[1](2017)在《多模融合移动通信Femto网关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Femto系统是毫微微米级的蜂窝小基站系统。Femto系统采用IP网络作为其回程网络,为小区域范围的用户提供移动通信业务,由此推动了移动业务和有线宽带业务的融合。Femto系统成本低、服务质量高、易安装,十分适合部署在室内环境中,尤其适用于矿井、隧道等地下环境部署专属移动通信网络。随着Femto技术的发展,Femto系统仅支持业务在单一接入模式中的漫游,不支持在不同接入模式中的融合漫游,这为利用Femto系统部署移动通信网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特别是在室内、矿井、隧道等环境中部署移动通信网络时,需要重复建设大量独立的Femto相关设备,这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还会导致部署在这些环境中的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程度过于复杂。与此同时,当在不同接入技术的Femto系统的核心网中进行消息交互时,消息频繁地在不同核心网间切换还会增加移动通信网络的维护成本。目前,现有的有关Femto技术的研究仅局限于研究单一接入模式,设计并实现的Femto系统也仅支持单一接入技术。但是面对存在多种接入技术的复杂通信环境,没有对可支持多接入模式的Femto技术进行研究。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在单一接入模式的Femto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多模融合移动通信Femto网关技术。论文首先综述了 Femto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了 GSM Femto系统、TD-SCDMA Femto系统以及LTE Femto系统的工作原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模融合移动通信Femto网关技术方案,并设计了六大功能模块,包括数据模块、网关与基站间接口模块、网关与核心网之间接口的控制面和用户面的融合模块、应用管理模块以及协议转换模块。根据技术方案设计并概述了融合网关的工作流程和应用场景的信令流程。本文对部分功能模块的软件结构进行了设计和实现,最终在Linux 2.6.32内核平台上实现了本文所设计的融合网关,并对本文负责实现的功能模块进行了功能测试,在应用场景中对融合网关进行了验证性功能测试。通过本文所研究的融合网关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室内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过高的问题,可以降低室内移动通信网络的复杂度,增加Femto设备的复用程度。

王信龙[2](2016)在《基于NFV和SDN的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快速发展,数据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在当前信息通信技术(ICT)融合发展的前提下,移动网络急需借助于NFV和SDN技术提高传统网络设备利用率和网络管理的灵活性,降低网络运维成本,推动移动网络向已用户为中心的开放的网络架构演进。论文研究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当前移动通信网络多种制式的关键技术,包括WCDMA/TD-SCDMA、cdma2000以及LTE的核心网基本原理、网络架构、网元功能和各接口功能要求等;分析了 SDN技术的核心理念及其网络架构,并研究了SDN技术对当前移动网络架构的影响,分析了 NFV的关键技术、NFV技术原理和NFV网络结构,并研究了 NFV技术对移动网络架构的影响,通过对NFV和SDN技术的研究分析和对比,总结了 NFV和SDN技术对未来移动网络发展的关系。论文通过对于传统移动核心网关键技术的分析和对于NFV和SDN技术对移动网络架构影响分析,提出了基于NFV和SDN技术的新型移动核心网的设计方案,在方案中重点研究了新型移动核心网网络架构、网元功能和接口要求以及接口协议流程等;在新型移动核心网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对研制的基于NFV和SDN的新型移动核心网进行了测试验证,完善新型移动核心网设计方案,通过测试验证解决和完善基于NFV和SDN技术的移动核心网研究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推动新型移动核心网相关技术和产品成熟,该测试方案充分验证基于NFV和SDN技术的移动核心网基本功能、接口协议和互操作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基于NFV和SDN技术的移动核心网能够满足功能和协议的指标要求,能够在通用、标准化的硬件设备上通过虚拟化、SDN技术实现传统的EPC设备的功能,并与传统EPC设备互联互通。

邵玮[3](2013)在《LTE核心网部署策略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LTE/SAE无疑已成为电信运营商向4G演进时的目标网络,目前全球已有多家CDMA运营商开始实施这一演进。满足用户对移动宽带快速增长的需求,以及解决现网速度和容量瓶颈是CDMA运营商迈向LTE的驱动因素。对于国内CDMA运营商来说亦是如此,通过建设面向全IP的分组域核心网,并通过从无线接口到核心网络的持续演进和增强,保持自己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先发优势和持续的竞争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工作。本论文从国内CDMA运营商构建LTE的需要出发,以现有移动网络架构为基础,分析LTE/SAE网络结构及标准,研究目前分组域核心网引入演进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架构的方式,分析不同引入方式对核心网功能的影响,对中国电信现网向EPC架构演进策略提出详细建议方案。方案以网络改造的经济性、稳定性为原则,并结合现网设备的升级支持程度,对中国电信核心网短期、中期以及长期演进策略进行探讨,力求搭建一个基于全IP网络的核心网系统框架结构。

吴志敏[4](2011)在《基于CDMA2000 1X的仿真MSC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世界各大运营商3G网络部署与应用的时候,3G研发测试处于关键阶段。3G网络设备的测试结果很大程度上影响设备制造商的设备在3G市场里的占有份额。为了便于检测第三代CDMA2000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2000)系统设备中的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 BSC)的稳定性及方便外场测试,需要开发一个仿真核心网侧MSC (Mobile Switching Center)功能的大话务系统。本课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本文采用软、硬件结合来模拟真实设备的思想进行仿真MSC的部分功能。通过仿真标准A接口协议和短消息协议信令流程以及媒体流环回来实现仿真MSC系统。本文开发的仿真MSC系统支持语音数据业务及短消息业务。业务信令流程的交互严格按照标准协议进行仿真。媒体流环回是通过在BSC侧的DTB板(Digital Trunk Board)上进行主被叫的时隙交换来实现的。这种方式实现的系统不支持优选的CIC (Circuit Identity Code)分配,因此需要在系统运行前将BSS侧用于传输媒体流的所有PCM进行配对对接。其次,为了配合媒体流环回的实现,本文开发了一个运行在PC机的后台测试软件。利用该后台软件完成真实号码、仿真号码的放号,配置PCM (Pulse Code Modulation)环回对,配置CI (Cell Identifier)与LAC (Location Area Code)之间映射关系等工作。考虑到单板处理能力,呼叫接续速度以及大话务量的因素,本文采用HASH算法来快速地查找、分配或删除该次呼叫的相关资源。运用该仿真MSC系统对CDMA2000的BSC进行测试,测试功能包括在没有核心网侧设备打通真实电话等。测试及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了BSS (Base Station Subsystem)侧调试和测试的需要。

刘厚钦[5](2011)在《基于M2M业务的CDMA2000技术的优化和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联网的发展给未来通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M2M技术作为现阶段物联网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物联网前期应用的实体。随着M2M业务的大量发展,势必也将会对M2M架构中的网络域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研究的主题是要解决M2M业务大量应用后,CDMA2000无线技术作为M2M的网络域如何满足大量业务传输的问题。论文通过对M2M技术框架的调研和CDMA2000技术的理解,用实验的方式对课题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对广泛应用的M2M业务进行归纳,总结出在网络传输过程中M2M业务的四大数据模型;按照目前国际上各标准机构对M2M系统架构的定义,设计了本次试验研究的实验架构;并依据M2M系统架构要求设计出相应的模型软件作为模拟的M2M业务的终端;通过搭配M2M的实验环境,在干净的CDMA2000无线环境中进行网络的休眠定时器、反向业务信道外环功控初始门限、接入开环功控初始门限偏置、DRC Length等技术参数不同取值的测试;接着通过实验数据结果分析了每个业务模型在不同的技术参数值中的影响;最后,总结并提出基于M2M业务的CDMA2000技术的优化方案和操作规范。本课题为前瞻性的研究,实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实验的环境从M2M业务平台的设计到无线环境的搭配都十分的严谨;经过论证后实验数据也十分有效。论文研究的结果将给业界在CDMA2000中应用M2M业务时提供了一个比较权威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操作规范。

郭旭[6](2011)在《CDMA2000无线接入网运维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无线接入网作为CDMA2000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业务的吸收和汇聚任务,同时移动网络中的最关键技术也集中在接入网部分。无线接入网是网络架构中距离用户侧最近的实体部分,其本身维护质量直接影响到用户使用的感受。如何有效地、综合地、充分地利用无线接入网资源,降低故障率,保障网络设备稳定运行,使之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建设成网络结构更清晰、支持业务更丰富、运营维护更方便、网络服务更可靠、扩容升级更平滑,成了网络建设和网络维护着重考虑的问题。在本论文工作中,作者所做的主要工作是:1.简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三种标准和天津CDMA网络现状。2.简要介绍了CDMA无线侧关键技术,网络架构,现有网络设备特点、技术特性。3.根据当前的工作实际、整理归纳处运维工作原理、指标体系、问题的分析解决思路以及工作流程。4.运用这些原理,结合实际工作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

周赵斌[7](2010)在《LMSD中zz接口与A1接口的多协议关联监听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满足CDMA2000技术发展和国内3G网络的建设的需要,中国电信依据3GPP2标准,引入了传统移动终端域(Legacy MS Domain, LMSD),这是向CDMA2000网络全IP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它引入了基于IP的软交换系统架构,并支持无线接入网的IP化。在LMSD阶段,核心网引入了xx/39、yy、zz等几个关键接口。其中zz接口是MSCe与MSCe之间的呼叫控制接口,应用协议SIP-I,是LMSD中的核心控制协议。SIP-1 (SIP with encapsulated ISUP),是由ITU定义的SIP扩展协议。在LMSD中,SIP-I既需要与无线接入侧的A接口协作完成CDMA2000的呼叫控制,也需要与xx/39、zz接口协作完成核心网侧的承载控制,另外,SIP-I的应用也使CDMA2000核心网与其他软交换设备的交互更为便捷。而多网融合与多协议交互协作同时也为网络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于一种协议的信令监控。Tektronix公司的网络管理系统GeoProbe平台提供的多协议关联监听(MPC)功能,根据协议之间相关字段的串联,把多个协议信令交互分支合并到一个呼叫记录中,可以使网络管理者看到一个呼叫在整个网络中运行过程,监控多个网元在同一个呼叫中的工作状态,便于整体的分析呼叫的建立、管理、拆除的流程。本文通过协议分析、参数比对,分析了技术规范《中国电信CDMA2000核心网络接口协议技术规范—SIP-I》中的三个典型呼叫案例,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zz接口与A1接口的呼叫相关性,分析SIP-I协议与A1接口协议之间的关联,提出了对于两个接口的多协议关联监听的方案,设计了在GeoProbe平台中具体的MPC规则配置方法。

冯瑞[8](2011)在《CDMA20001X信道板大话务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CDMA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CDMA制式基站的部署是CDMA网络普及的基础,随着CDMA制式基站的大规模部署商用,基站上单板版本的更新日益频繁,如何在版本频繁更新的同时测试并保持单板运行的稳定性也逐渐成为一个问题。原始的方法是使用多部手机进行呼叫创造出大话务量语音通话的环境进行信道板的稳定性测试,现在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运行在PC端的仿真软件模拟多部手机与单板通信,但是这种方法还是存在诸如故障定位困难、模拟流程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研究标准的语音呼叫流程,提出了使用信道板进行多部手机模拟从而测试信道板稳定性的方案。该方案不同以往的仿真系统运行在PC端,而是直接使用单板进行多部手机的模拟。整个仿真的语音呼叫流程是根据标准的语音呼叫流程所改进的,利用一个呼叫执行进程对一路呼叫进行模拟,同时利用控制进程对整个仿真过程的多路呼叫进行控制,从而较好的完成了大话务量语音通话的模拟。主要模块的实现部分基于有限状态机技术,使得编码更加清晰有效。其实现方案可为以后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最后,针对上述系统进行了有效性及功能性测试,证明该仿真系统可以有效的模拟多部手机,从而对被测信道板的稳定性进行测试。同时对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予以分析,为以后的工作指明方向。

张寅申[9](2007)在《CDMA2000系统互操作规范R-P接口协议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步应用以及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全球已进入了移动信息时代。本文所述的CDMA2000接入网接口互操作规范(IOS)的R-P接口,就是连接无线网络和IP网络的接口。通过R-P接口,CDMA2000移动网络就能为移动用户提供访问Internet和Intranet的服务。本文首先对CDMA2000的分组网的组成及其功能、R-P接口、简单IP网络和移动IP网络作了介绍。第二章对协议形式化描述和语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介绍了协议工程与形式化方法。主要对文中用到的两种主要的形式化语言:MSC语言和SDL语言的规范及使用方法作了详细的描述。第三章主要阐述了CDMA2000互操作规范IOS接口的R-P接口(又称A10/A11接口)的信令处理流程。包括A11接口的消息描述,A10连接的建立、刷新、释放、更新,A10连接的计费规程,A10连接的呼叫流程几个部分。第四章描述了PCF端R-P接口协议设计的过程。包括协议设计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思路,协议设计的分析和协议设计的描述。其中主要使用SDL/MSC工具集介绍了R-P接口协议系统级(system)、块级(block)、进程级(process)各个层次的设计工作。最后一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内容。

马丹[10](2007)在《CDMA2000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DSN模拟器 ——上层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CDMA2000通信网络中数据传输的核心设备,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DSN)是最核心也是最具技术含量的部分。PDSN模拟器是与北京首信股份有限公司CDMA事业部合作开发的一种无线接入网和分组交换公共数据网之间的网关,用来模拟CDMA2000网络中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的接入设备。PDSN模拟器连接无线网络和IP网络,为CDMA2000移动台用户提供访问Internet和Intranet的功能。本文首先介绍了项目背景和论文结构。然后介绍了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并重点阐述了PDSN模拟器涉及到的CDMA2000的A10/A11接口知识。PDSN模拟器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将各个功能分模块实现,本文在介绍了PDSN模拟器的总体设计之后详细介绍了PDSN系统控制模块、A11信令协议模块和GRE协议模块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这三个模块控制着对A11/A10消息的处理,进一步控制着A10链路的建立、更新和释放,是PDSN模拟器的中心,一也是本文的重点。随后,本文详细介绍了模块测试和系统测试,通过测试表明系统达到预定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功能和可靠性。文章的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需要改进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本论文所涉及的课题与社会应用特别是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紧密联系,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

二、基于IP架构的cdma2000系统中A接口定时器分析及其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P架构的cdma2000系统中A接口定时器分析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多模融合移动通信Femto网关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Femto系统工作原理
    2.1 GSM Femto系统
        2.1.1 GSM Femto系统的网元及接口
        2.1.2 GSM Femto系统协议分析
    2.2 TD-SCDMA Femto系统
        2.2.1 TD-SCDMA Femto系统的网元及接口
        2.2.2 TD-SCDMA Femto系统协议分析
    2.3 TD-LTE Femto系统架构
        2.3.1 TD-LTE Femto系统的网元及接口
        2.3.2 TD-LTE Femto系统协议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多模融合移动通信Femto网关设计
    3.1 总体设计目标及设计概述
        3.1.1 总体设计目标
        3.1.2 方案设计概述
    3.2 系统架构及模块功能
    3.3 融合网关工作流程设计概述
        3.3.1 HNBAP模块的工作流程设计
        3.3.2 控制面管理模块的工作流程设计
    3.4 移动终端通信信令流程
    3.5 本章小结
4 多模融合移动通信Femto网关的实现
    4.1 数据模块的实现
        4.1.1 数据表设计
        4.1.2 数据模块流程设计
    4.2 HNBAP模块的实现
        4.2.1 HNBAP模块信令流程
        4.2.2 HNBAP模块程序流程
    4.3 A接口控制面模块的实现
        4.3.1 M3UA子模块
        4.3.2 SCCP子模块
        4.3.3 BSSAP子模块
    4.4 协议转换模块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融合网关功能测试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网关配置
    5.3 模块功能测试
        5.3.1 HNBAP模块功能测试
        5.3.2 A接口控制面模块功能测试
    5.4 融合网关应用验证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NFV和SDN的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互联网网络技术
    2.1 概述
    2.2 WCDMA/TD-SCDMA核心网架构及关键技术
        2.2.1 基本概念
        2.2.2 网络架构
        2.2.3 网元功能要求
        2.2.4 接口功能
    2.3 cdma2000核心网架构及关键技术
        2.3.1 基本概念
        2.3.2 网络架构
        2.3.3 网元功能要求
        2.3.4 接口功能介绍
    2.4 LTE/EPC核心网架构及关键技术
        2.4.1 基本概念
        2.4.2 网络架构
        2.4.3 网元功能要求
        2.4.4 接口功能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FV和SDN的关键技术
    3.1 概述
    3.2 基于SDN的关键技术
        3.2.1 SDN核心理念
        3.2.2 SDN架构
    3.3 基于NFV的关键技术
        3.3.1 NFV核心理念
        3.3.2 NFV网络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NFV和SDN技术的移动核心网方案设计
    4.1 概述
    4.2 NFV和SDN对移动网络的影响
        4.2.1 SDN对移动网络架构的影响
        4.2.2 NFV对移动网络架构的影响
        4.2.3 SDN与NFV技术在未来移动网络中的关系
    4.3 新型移动核心网网络架构
    4.4 功能和接口要求
        4.4.1 隧道功能
        4.4.2 网关选择功能
        4.4.3 IP地址管理功能
        4.4.4 网络融合功能
        4.4.5 与传统EPC网络的互通
        4.4.6 北向接口
        4.4.7 南向接口
    4.5 接口协议流程
        4.5.1 附着流程
        4.5.2 去附着流程
        4.5.3 PDN连接建立流程
        4.5.4 PDN连接释放流程
        4.5.5 S1释放流程
        4.5.6 Service Request流程
        4.5.7 寻呼流程
        4.5.8 X2切换流程
        4.5.9 S1切换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NFV和SDN技术的移动核心网测试验证
    5.0 概述
    5.1 测试验证目的
    5.2 测试环境说明
        5.2.1 测试组网
        5.2.2 测试环境
    5.3 基于NFV和SDN的移动核心网测试和分析
        5.3.1 vS-GW设备的测试和分析
        5.3.2 vP-GW设备的测试和分析
        5.3.3 vS-GW和vP-GW合设的测试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3)LTE核心网部署策略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论文工作
    1.3 论文组织
第二章 GSM/CDMA 及 EPC 网络结构
    2.1 GSM/CDMA 网络结构
    2.2 EPC 网络
        2.2.1 网络架构
        2.2.2 网元功能
        2.2.3 接口协议
        2.2.4 系统标识
第三章 LTE 与现网互操作方案分析
    3.1 LTE 与 CDMA 互操作
    3.2 LTE 与 WiFi 互通方案
第四章 EPC 建设方案分析
    4.1 3GPP 运营商融合组网
    4.2 3GPP2 运营商融合组网
第五章 中国电信 EPC 部署策略
    5.1 融合组网
    5.2 话务模型分析
    5.3 网元设置
    5.4 网络组织及路由计划
    5.5 网络管理与计费
    5.6 承载带宽需求
    5.7 编号计划
    5.8 VPN 划分及 IP 地址分配
    5.9 对现网的改造需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CDMA2000 1X的仿真MSC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仿真MSC相关协议及开发环境
    2.1 A接口协议
        2.1.1 A接口协议栈
        2.1.2 A接口协议消息结构
    2.2 短消息协议
        2.2.1 短消息协议栈
        2.2.2 短消息结构
    2.3 开发环境
        2.3.1 硬件开发环境
        2.3.2 软件开发调试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仿真MSC的总体设计
    3.1 核心网侧仿真MSC设计概要
        3.1.1 系统架构
        3.1.2 软件设计方案
    3.2 语音数据业务设计及相关信令流程
        3.2.1 语音数据业务设计
        3.2.2 语音数据业务相关信令流程
    3.3 短消息业务设计及相关信令流程
        3.3.1 短消息业务设计
        3.3.2 短消息业务信令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MSC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仿真MSC各子模块设计与实现
        4.1.1 A接口复位子模块
        4.1.2 MSCSCCPDispatch子模块
        4.1.3 HASH子模块
        4.1.4 应用层信令子模块S_MSC
        4.1.5 消息编解码子模块
    4.2 设计与实现的关键问题
        4.2.1 调度机制
        4.2.2 进程间通信
        4.2.3 媒体流环回实现
        4.2.4 用户位置信息管理
    4.3 系统的测试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MSC后台设计
    5.1 仿真MSC后台总体设计
        5.1.1 仿真MSC后台设计原理
        5.1.2 仿真MSC后台总体设计
    5.2 仿真MSC后台功能与界面
        5.2.1 仿真MSC后台功能
        5.2.2 仿真MSC后台界面
    5.3 仿真MSC后台详细设计
        5.3.1 仿真MSC后台数据库接口
        5.3.2 仿真MSC前后台连接建立
        5.3.3 配置仿真MSC系统前台数据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基于M2M业务的CDMA2000技术的优化和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符号说明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M2M与物联网相关技术概述
    2.1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简介
    2.2 M2M与物联网之间的联系
    2.3 M2M的技术体系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DMA2000技术原理概述
    3.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3.2 CDMA 2000简介及其演进过程
    3.3 CDMA 2000 1X的技术特点
    3.4 CDMA2000 1x EV-DO的技术特点
    3.5 CDMA2000 1X与EV-DO综合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2M业务的特点和模型的建立
    4.1 M2M的应用需求
    4.2 M2M的典型应用
    4.3 M2M业务的特征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平台和实验方法
    5.1 实验环境和实验方法
    5.2 实验网络平台及实验所用的设备
    5.3 实验参数选取的意义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流程及实验结果分析
    6.1 实验流程和计算原理
    6.2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CDMA2000技术在M2M业务中的优化方案和规范
    7.1 小流量高频次M2M业务的优化方案和规范
    7.2 大流量高频次M2M业务的优化方案和规范
    7.3 低频次M2M业务的优化方案和规范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CDMA2000无线接入网运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网络发展概况
    1.2 CDMA2000基本特点标准化电信现状
        1.2.1 CDMA2000标准化进程
        1.2.2 CDMA2000无线接入网关键技术
        1.2.3 CDMA2000网络体系结构
        1.2.4 天津电信无线接入网现状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CDMA2000系统与网络原理
    2.1 CDMA2000的关键技术
        2.1.1 扩频技术
        2.1.2 功率控制技术
        2.1.3 软切换技术
        2.1.4 分集接收机
        2.1.5 多用户检测
    2.2 CDMA2000网络接口及IP化演进
        2.2.1 空中接口层次结构
        2.2.2 A接口协议层次
        2.2.3 CDMA网络承载的IP化进科
    2.3 CDMA2000设备
        2.3.1 BSC
        2.3.2 BTS
        2.3.3 PCF
        2.3.4 天馈系统
        2.3.5 室内分布系统
第3章 CDMA2000网络运维体系架构
    3.1 运维工作简介
        3.1.1 无线网设备的维护范围
        3.1.2 无线网设备维护的基本要求
    3.2 无线接入网运维的指标体系
        3.2.1 基站断站率
        3.2.2 BSC系统负荷
        3.2.3 KPI指标体系
        3.2.4 KPI指标分析的一般思路
    3.3 信号质量监测维护
        3.3.1 监测BTS发射功率
        3.3.2 监测BTS电压驻波比
        3.3.3 监测BTS RSSI
        3.3.4 RSSI问题研究
        3.3.5 RSSI异常分析步骤
    3.4 设备故障监测
        3.4.1 网元故障告警的发现
        3.4.2 传输类故障处理
        3.4.3 处理BBU电源模块故障
    3.5 常见网络问题定位方法
        3.5.1 天馈问题及常用调整参数
        3.5.2 干扰问题及常用凋整参数
        3.5.3 覆盖问题及常用调整参数
        3.5.4 掉话问题及常用调整参数
    3.6 网络资源分析
    3.7 运维操作流程
        3.7.1 总体流程
        3.7.2 BTS
        3.7.3 BSC
第4章 实际网络案例分析
    4.1. BTS与BSC负荷异常案例
        4.1.1. BTS信道板负荷异常问题
        4.1.2. BSC信令处理板负荷异常
        4.1.3. 问题对比分析
    4.2. 用户投诉类问题
        4.2.1. 反向通道异常问题
        4.2.2. 干扰问题
    4.3. 硬件故障类问题
        4.3.1. 硬件设计缺陷
        4.3.2. 硬件故障
    4.4. 传输类故障问题
        4.4.1. BTS侧传输故障
        4.4.2. BSC侧传输故障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LMSD中zz接口与A1接口的多协议关联监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中国电信的CDMA2000 LMSD网络
    1.1 中国电信CDMA 2000网络的演进
    1.2 CDMA2000 LMSD架构
    1.3 LMSD与固网软交换/IMS基于IP的互通方案
    1.4 CDMA2000 LMSD网络中的主要接口和协议
    1.5 中国电信建设的LMSD对多协议关联监听的需求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GEOPROBE平台介绍
    2.1 引言
    2.2 GeoProbe结构
        2.2.1 GeoProbe背景简介
        2.2.2 Splprobe简介
        2.2.3 Splserver简介
        2.2.4 Splstation简介
    2.3 多协议关联监听在GeoProbe平台中的实现
        2.3.1 GeoProbe中呼叫记录的生成
        2.3.2 GeoProbe中多协议关联监听MPC呼叫纪录的生成
        2.3.3 MPC规则的配置法则
        2.3.4 GeoProbe中MPC规则的配置模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ZZ接口与SIP-I协议
    3.1 SIP协议简介
        3.1.1 SIP的概念和功能
        3.1.2 SIP的协议栈
        3.1.3 SIP的消息格式
    3.2 SIP-1协议
        3.2.1 SIP-I协议背景
        3.2.2 SIP与ISUP的互通
        3.2.3 SIP-I呼叫基本信令流程示例
    3.3 GeoProbe中SIP呼叫记录的生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DMA2000 A1接口协议
    4.1 CDMA2000移动网络结构
    4.2 A1接口概念
    4.3 A1接口协议栈
    4.4 A1接口呼叫类型和呼叫流程示例
        4.4.1 终端被叫的呼叫流程
        4.4.2 MSCe间硬切换呼叫流程
    4.5 GeoProbe平台对于CDMA2000 A1的支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Z接口与A1接口的呼叫相关性分析
    5.1 引言
    5.2 相关性分析策略
    5.3 SIP-I与CDMA2000 A1的MPC规则初始定义
    5.4 典型性呼叫的相关性分析
        5.4.1 移动用户作主叫的呼叫分析
        5.4.2 移动用户作被叫的呼叫分析
        5.4.3 MSCe间硬切换呼叫的分析
        5.4.4 zz接口与A1接口呼叫相关性分析结论
    5.5 实现zz接口与A1接口呼叫关联监听的目的与优势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CDMA20001X信道板大话务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
2 CDMA2000 1X 系统模型及IP 化基站
    2.1 CDMA2000 1X 系统模型及接口
    2.2 CDMA2000 1X 空中接口协议简析
    2.3 IP 化基站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系统平台设计
    3.3 系统方案原理及流程设计
    3.4 模块划分
    3.5 本章小结
4 模块的实现与系统测试
    4.1 开发环境
    4.2 主要模块的实现
    4.3 系统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CDMA2000系统互操作规范R-P接口协议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CDMA2000的分组域交换系统
    1.1 分组网的组成及其功能介绍
        1.1.1 分组网的组成
        1.1.2 CDMA2000分组网的业务功能
    1.2 R-P接口介绍
        1.2.1 All信令接口
        1.2.2 A10信令接口
        1.2.3 R-P接口的数据传输
        1.2.4 PPP会话
        1.2.5 R-P接口呼叫建立流程
    1.3 简单IP网络
        1.3.1 简单IP网络综述
        1.3.2 简单IP网络协议模型
        1.3.3 简单IP网络呼叫建立流程
    1.4 移动IP网络
        1.4.1 移动IP网络综述
        1.4.2 移动IP网络结构
        1.4.3 移动IP网络协议模型
        1.4.4 移动IP工作流程
第二章 协议形式化描述方法和语言
    2.1 协议工程与形式化方法
    2.2 消息顺序图(MSC)
        2.2.1 MSC概述
        2.2.2 MSC基础
    2.3 SDL语言概述
        2.3.1 系统行为
        2.3.2 有限状态自动机
        2.3.3 扩展有限状态自动机
    2.4 SDL基本概念
        2.4.1 代理
        2.4.2 通信
        2.4.3 状态机
        2.4.4 迁移过程
        2.4.5 定时器操作
第三章 R-P接口信令处理流程
    3.1 All接口消息描述
        3.1.1 All注册请求消息
        3.1.2 All注册应答消息
        3.1.3 All注册更新消息
        3.1.4 All注册确认消息
        3.1.5 All会话更新消息
        3.1.6 All会话更新确认消息
        3.1.7 All接口信息元素的定义
        3.1.8 All接口消息的定时器参数
    3.2 A10连接的建立
    3.3 A10连接的刷新
    3.4 A10连接的释放
    3.5 A10连接的更新
    3.6 A10连接计费规程
    3.7 A10接口呼叫流程
第四章 PCF端的R-P接口协议设计
    4.1 研究方法和设计思路
        4.1.1 PCF软件体系结构
        4.1.2 SDL设计思想
        4.1.3 协议开发环境
    4.2 All协议设计分析
        4.2.1 All协议的状态机
        4.2.2 All协议的系统设计
        4.2.3 All协议的MSC状态图
    4.3 All协议设计描述
        4.3.1 All协议的功能块设计
        4.3.2 All协议的进程图设计
第五章 总结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10)CDMA2000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DSN模拟器 ——上层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1 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2.1.1 CDMAOne向CDMA2000的演进
        2.1.2 CDMA20001X的主要技术特点
    2.2 CDMA20001X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3 以PDSN为核心的CDMA2000分组域核心网介绍
        2.3.1 基于简单IP的数据业务
        2.3.2 基于移动IP的数据业务
    2.4 A10/A11接口处理流程
        2.4.1 A11接口消息描述
        2.4.1.1 A11注册请求消息(A11-RRQ)
        2.4.1.2 A11注册应答消息(A11-RRP)
        2.4.1.3 A11-注册更新消息(A11-UPD)
        2.4.1.4 A11-注册确认消息(A11-ACK)
        2.4.2 A10接口描述
        2.4.2.1 A10接口的建立
        2.4.2.2 A10接口的刷新
        2.4.2.3 A10接口的释放
        2.4.3 A10/A11接口呼叫流程
第三章 PDSN模拟器总体设计
    3.1 总体设计概述
    3.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3.2.1 系统功能需求
        3.2.2 子模块描述
        3.2.2.1 PDSN系统控制模块
        3.2.2.2 A11信令协议模块
        3.2.2.3 GRE协议模块
        3.2.2.4 PPP协议模块
        3.2.2.5 网络协议模块
        3.2.3 接口描述
        3.2.3.1 外部接口设计
        3.2.3.2 内部接口设计
第四章 PDSN系统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功能描述
    4.2 SOCKET管理
        4.2.1 套接字简介
        4.2.2 设计要求
        4.2.3 实现方式
        4.2.3.1 A11 socket
        4.2.3.2 A10 socket
        4.2.3.3 AP socket
    4.3 IP地址池管理
        4.3.1 初始设置
        4.3.2 管理机制
    4.4 多路A10连接管理
        4.4.1 初始设置
        4.4.2 管理机制
    4.5 程序设计说明
        4.5.1 程序结构
        4.5.2 主要函数说明
第五章 A11信令协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1 功能描述
    5.2 数据管理
    5.3 状态管理
        5.3.1 Idle状态
        5.3.1.1 定义
        5.3.1.2 状态处理内容
        5.3.1.3 呼叫流程
        5.3.1.4 状态处理图
        5.3.2 Activc状态
        5.3.2.1 定义
        5.3.2.2 状态处理内容
        5.3.2.3 呼叫流程
        5.3.2.4 状态处理图
        5.3.3 A10_RLS状态
        5.3.3.1 定义
        5.3.3.2 状态处理内容
        5.3.3.3 呼叫流程
        5.3.3.4 状态处理图
    5.4 定时器管理
        5.4.1 Trp定时器
        5.4.2 TregUpd定时器
    5.5 MD5算法
    5.6 程序设计说明
        5.6.1 A11-RRQ消息处理
        5.6.2 A11-ACK消息处理
第六章 GRE协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6.1 功能描述
    6.2 GRE协议简介
    6.3 GRE头的封装与解封装
        6.3.1 GRE头的解封装
        6.3.2 GRE头的封装
    6.4 数据包整合
        6.4.1 设计思想
        6.4.2 数据结构
第七章 测试验收
    7.1 测试环境
    7.2 测试指标
    7.3 测试结果
第八章 结束语
    8.1 总结
    8.2 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基于IP架构的cdma2000系统中A接口定时器分析及其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模融合移动通信Femto网关技术研究与实现[D]. 王晴.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 [2]基于NFV和SDN的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王信龙.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3]LTE核心网部署策略分析与研究[D]. 邵玮.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4]基于CDMA2000 1X的仿真MSC设计与实现[D]. 吴志敏.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5]基于M2M业务的CDMA2000技术的优化和规范研究[D]. 刘厚钦. 暨南大学, 2011(10)
  • [6]CDMA2000无线接入网运维管理研究[D]. 郭旭.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3)
  • [7]LMSD中zz接口与A1接口的多协议关联监听研究[D]. 周赵斌. 复旦大学, 2010(03)
  • [8]CDMA20001X信道板大话务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冯瑞.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9]CDMA2000系统互操作规范R-P接口协议的研究与设计[D]. 张寅申.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10]CDMA2000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DSN模拟器 ——上层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马丹.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基于IP架构的cdma2000系统接口定时器分析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