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坂地水库径流调节计算与模拟优化研究

下坂地水库径流调节计算与模拟优化研究

一、下坂地水库径流调节计算模拟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妲[1](2019)在《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用水合理性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供水的规模不断的扩大,供水行业也面临了很多问题,而水资源是否满足水厂用水需求是水厂建设必备条件之一,如何对水厂的取用水做出合理性分析值得探讨研究。本文以德兴市为例,对德兴市新建供水工程的取用水进行合理性分析。德兴市现状地区的供水存在水厂供水能力不足、供水水源保证率偏低、水源水质不优等问题,源水水质受到农村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日益严重,为解决德兴市的供水紧张局势,让规划区居民喝上水量、水质均得到保障的饮用水,德兴市计划新建润泉水厂,该水厂近期设计供水规模为8×104m3/d,远期设计供水规模为12×104m3/d。经过对厂址及取水地点进行了实地查勘,收集区域自然地理、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区域供用水情况、河道水文等有关资料,通过对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水口位置的合理性分析、对取水水源的来水量及水质进行的分析计算、对该工程供水区域内的用水量及可供水量进行的定量分析,对规划年该区域总需水量及用水水平进行的分析预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取水合理性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水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水功能区划的要求,符合水量分配的要求,符合德兴市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的要求。本项目取水口位置合理,可供水量在上游双溪水库的合理调度下能够完全满足95%的水源供水保证率。因此。本项目以盘石山水库为取水水源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本项目取水合理。(2)用水合理性规划年该供水工程最高日总需水量为11.84万m3/d,低于12万m3/d的水厂设计规模;供水范围内城市综合用水指标为200L/人.d,略低于《江西省城市生活用水定额》(DB36/T419-2011)中等城市的指标210-260L/人.d。因此,该供水工程用水量合理。(3)取水影响和退水影响该工程取水对盘石山水库河段水文情势及区域水资源有一定影响,对盘石山水库及坝址以下流域其他用户取用水有一定影响,耗水对区域水资源影响较小;该项目退水对区域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很小,对其他取水户基本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冯婧[2](2014)在《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及综合应对》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水资源系统的供水和需水过程,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黑河流域在还未有效解决水资源供需分配不平衡问题,且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的同时,又面临着黑河水量调度的要求。在气候变化影响下,黑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发生变化且出现新的水资源问题:流域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态势加剧,社会经济用水进一步挤占生态用水,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整体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为维持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安全,本文在融合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研究新进展的同时,结合野外原型观测、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的优势,从水资源系统学角度,系统辨识了气候变化下水资源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从水资源、可利用水资源、可供水、需水、缺水角度,识别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过程。本文研究拓展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评估理论与方法。本文基于水资源系统的角度评价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以评估供水和需水预测为主线,将水文的常态过程和极值过程纳入到水资源系统的影响评估中,重点关注供水量和需水量在时间节律和空间差异方面的变化,拓展了传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模式的研究范畴和方法。与传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评估不同的是:本文结合SWAT水文模型和现代水资源评价技术,先从水循环的演变规律出发,整体识别气候变化对水资源量、可利用水资源量和可供水量的影响,逐级反映气候变化对供水的影响过程;针对气候变化对需水过程的影响评价,本文基于物候变化规律,采用物候观测资料和积温阈值方法,识别了气候变化对典型作物和天然植被生育期的影响,其技术核心是基于需水机理的物候预测技术和需水评估技术;在分析供需平衡时,不仅考虑了传统评价模式中的缺水量因素,还考虑了缺水时间和缺水区域,为黑河流域调水方案的修正提供技术支撑,克服了以往调水曲线研究对气候变化考虑不足的问题。在以上理论基础及评估结果的支持下,从系统角度,提出基于水资源系统的集合应对框架。在满足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水利工程群的优化调度,控制水资源在时空尺度上的合理分布;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使水资源在不同用水户之间合理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演变规律及旱涝事件演变规律识别根据太阳黑子与水文气象要素的关系,结合Morlet小波和Mann-Kendall两种分析方法,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60~1991年基准期以及1992~2010年对比期。黑河流域降水量和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且时空分布发生变化。上游丰水区域降水增幅最大、气温增幅较小,下游缺水区域降水减少、气温增幅最大。单场降水强度增大且降水时间推后集中在8、9月份,最高气温推后至7月中下旬发生。河川径流量增加,莺落峡水文站径流量由基准期的15.61亿m3增加为16.80亿m3。对比期相对于基准期,8-11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比例由43.78%增加为46.96%,径流丰水期逐渐后移。受调水工程影响,黑河中游地下水位下降,而下游地下水位埋深变浅。调水之后,中游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为2.96m左右,从上游到下游、距离河道越远,地下水位降幅越大。黑河下游年均地下水埋深降低,降幅为0.20m,从东西两河上游至下游,距离河道越远,地下水位埋深变浅程度逐渐降低,干旱发生次数和覆盖范围增加,干湿交替频次增大,从上游到下游干旱持续时间加大。干旱之后第一场降水强度大于同时期平均降水量,以中游旱后降水强度最高、下游最小,旱后发生洪涝的潜在风险增加。干旱时期气温高于同期非干旱期气温,实际水汽压低于同期值。随着干旱持续日数的延长,气温增加、实际水汽压降低;受干旱程度的影响,气温和实际水汽压以6月份变化最大,其次是7月和8月;6月份气温和水汽压干旱期与多年平均的差值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2)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气候变暖使黑河流域需水量呈增加态势,基准期流域需水量为18.65亿m2,对比期为21.23亿m2,增幅为13.8%。除7月份以外,其他月份需水量均增加,其中需水量最大的月份依次为6月、7月和5月。需水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上游需水量5月份增加量最大,中游需水量以5月和8月最大,下游6月份需水比例提高。随着保证率的提高,气候变化影响下黑河流域需水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以中游需水增加最大,且整体需水时间逐渐前移。对于流域整体的需水变化,在25%频率下,以9月和5月需水量增加最大;50%频率下,以8月和7月需水量增加最大;90%频率下,以6月、5月和7月需水量增加最大。气候变化影响下,丰水年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多,且汛期可利用水资源量进一步增多;平水年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加;枯水年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且干旱时期可利用水资源量进一步减少。90%频率下,黑河流域可利用水资源量下降了0.91亿m3,减幅为5.1%,干旱时期可利用的水资源量更小;50%频率下,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加了1.21亿m3,增幅为5.8%,5-8月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大;25%频率下,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幅为15.7%,4-8月汛期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大。缺水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丰水年缺水时间集中在4-5月,平水年缺水时间也为4-5月但缺水增加明显,枯水年以6月份缺水增幅最大。黑河中游区域缺水率增大,干旱进一步加大,且缺水时间逐渐往前推移;上游目前受气候变化影响不明显,供水基本可满足需水的要求;对于下游,由于受到黑河近年连续丰水年的影响,其缺水率反而由22.0%降到15.9%,丰水年和平水年缺水率下降,枯水年缺水率微弱增加,缺水时间提前到3~4月。(3)气候变化影响下水资源系统的集合应对从水资源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集合策略。在规划层面,实施面向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统一的集合管理方式,进行组合风险分区,制定面向旱涝急转的集合应对预案;在实施层面,实施面向常态与极值过程的合理配置和水利工程群的联合调度,对水库汛限水位进行动态控制,并优化黑河流域分水方案。对于干旱而言,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短缺问题,应从水循环的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两端入手,重点加强水资源在各个环节的优化利用,即通过合理开发、合理优化、合理配置和统一调度,规避干旱风险。

刘莹莹[3](2011)在《石塘水阳西湾至罗湖水电梯级开发水环境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石塘水流域位于武夷山脉北麓,是武夷山暴雨中心区,也是江西省少数几个降雨高值区之一,由于流域内暴雨强度大,河道坡降大,以致洪水频繁发生且来势凶猛、峰高量大、破坏力强,对流域内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但石塘水流域内降水的年内、年际上分配极不均匀,加上配套渠系不完善,影响流域内的农田灌溉和当地农业的发展,因此在石塘水上科学合理地兴修水利,将大大提高流域内的水资源调蓄能力,既能防治水灾又可以基本解决流域内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本文从石塘水流域梯级水电站开发的现实情况入手,根据阳西湾至罗湖河段梯级水电站的工程特性及工程所在地区和流域的环境特点,研究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对水环境中的水文情势、泥沙淤积、水温和水质等因子的影响,主要采用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的基本思路。利用水文比拟法分析水文情势和泥沙的变化;对于梯级水电站库区的水质采用完全混合模型预测,利用迪隆(Dellen)模型预测和分析梯级水电站库区富营养化发生的可能性,利用一维水质模型预测梯级水电站下游河道水质沿程变化。结果表明:梯级水电站建设后,通过与上游已建的高店水库联合运行,将改变石塘水径流的年内分配,使汛期水量减少,枯期水量明显增多;进入梯级水库的泥沙大约3.34×103吨,年平均含沙量为2.96kg/m3,减少了0.85 kg/m3;高店水库下泄的低温水经梯级水电站河段水温回升较慢,到罗湖坝址温度的回升率0.4℃/km,在罗湖坝址断面处的年平均水温与建坝前天然水温相差约2.5℃;梯级水电站库区BOD5和氨氮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从阳西湾往下游的潦头和罗湖库区有机物BOD5和氨氮浓度呈下降趋势,梯级水电站库区为中营养化,梯级水电站下游河道在有污染源进入时能很快地对污染物稀释、降解,河道中BOD5和氨氮浓度随上游来水量不同而不同。此外,由于水电站的建设,会产生减(脱)水河段,以梯级水电站的最后一级罗湖坝址下游的减(脱)水河段为研究对象,为保证河流的正常,利用Tennant法计算生态基流,罗湖坝址应下泄的年均最小生态基流量为0.7m3/s,最枯月为0.3 1m3/s。利用瞬时单位线法分析石塘水的洪水,水电站对石塘水洪水调度后,50年一遇最大下泄流量为1020.8m3/s,20年一遇最大下泄流量为400 m3/s,10年一遇最大下泄流量400 m3/s,大大减少了石塘水流域的洪涝灾害。此外,针对水电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等。

张凯强[4](2011)在《铅山河生态基流确定及生态调度模型初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污水的排放导致了河流的生态功能下降,中小型水电站建设项目与日俱增,促使了河道不能满足正常的生态基流。如何保证河道生态系统所需适宜的水量和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铅山河生态基流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首先了解了国内外对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进展,同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当前生态基流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生态基流的相关概念、计算方法及每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通过最小月平均流量法、生态水力半径法和Tennant法来计算出铅山河道生态基流,分别为3.25m3/s、4.90m3/s和5.42m3/s,经分析最终确定铅山河生态基流为5.42m3/s。然后通过铅山河河道生态基流研究结果,进行了对铅山河水资源合理配置,分析了影响铅山河生态基流的主要因素,包括铅山灌区、高店水库和其它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生态基流盈缺问题产生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是满足铅山河生态基流的保障。最后,本文建立了铅山河生态调度模型,通过选择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按不同频率计算出高店水库的生态需水量以及调节结果。最后从合理配置水资源、节约水资源、河道污水排放、城镇污水回收利用等措施来保障铅山河河道生态基流。

孙世军[5](2011)在《松原市壅水坝正常蓄水位优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通过对松原市壅水坝项目建设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分析,识别壅水坝项目建设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松原市综合生态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定量化研究;基于合理的工程假设,对松原市壅水坝正常蓄水位进行优化,建立不同决策形式下松原市壅水坝项目正常蓄水位优化模型,以连续函数的形式实现对正常蓄水位的优化求解,定量表征正常蓄水位、工程投资以及城市综合生态水平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水利项目正常蓄水位优化方法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填补了运用数学模型优化蓄水位的研究空白,通过提供一系列经济、工程、环境等定量指标数据,为管理者制定更为合理、全面的决策提供支持。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定性分析松原市壅水坝项目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初步确定主要自然环境影响因子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主城区水面占有率、库区泥沙淤积量、库区水质和库区水温结构;社会环境影响因子为对上游哈达山水库的影响(即水库回水长度)以及松原市城市生态水平。(2)运用工程分析和环境评价等手段,通过对环境影响因子的敏感性研究,得出对松原市壅水坝项目正常蓄水位变化表现较敏感的环境影响因子为土地资源利用和主城区水面占有率;不敏感的影响因子为库区水温结构和水库回水长度;敏感性不确定的影响因子为库区泥沙淤积量和库区水质。(3)以松原市综合生态水平为研究目标,建立松原市综合生态指标体系并实现基于核心指标的优化。(4)运用运筹学方法实现基于不同决策条件下的正常蓄水位。研究表明:以工程投资费用最小为决策要求时,推荐正常蓄水位方案为131.4m,环境影响敏感因子为主城区水面占有率;以综合生态效益最大(松原市城市综合生态水平最高)为决策条件时,推荐正常蓄水位方案131.83m,环境影响敏感因子为库区泥沙淤积量;综合考虑工程投资费用和综合生态效益时,推荐正常蓄水位方案131.79m,环境影响敏感因子为城市综合生态水平。

赵建民[6](2010)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为例》文中指出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水土保持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农林水事活动。为了评价水土保持的实施效果、明确水土保持的目的与意义、对不同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比较与优选,有必要进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水土保持涉及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单一指标不可能评价其综合效益,因此,人们常用两类方法进行评价:即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通过优选评价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确定了评价模型中的基本参数;以延河流域中尺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评价了水土保持对研究区域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及驱动因子,分析了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对科学地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因子、完善水土保持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建立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多目标评价方法,需要从水土保持对方方面面的影响中选择出评价指标并归一化,确定各评价指标的评分值和权重,最后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将水土保持对各方面的影响转化为一个最终的评价值,但该值只是一个相对值,并不具有真实的生态学或经济学、社会学意义,在评价指标选取、归一化和权重因子确定等方面常常因人而异,差距甚大,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之间不能直接比较。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提出的若干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出现的频率在67个评价指中选定了13个常用的评价指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理论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价值与使用价值,可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足迹、能值、虚拟水等指标衡量。但是,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理论与方法尚不成熟。本文在前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中区分了存量价值与增量价值;在生态足迹核算中初步提出并解决了中间产品、产量因子计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能值划分为生态系统服务能值与生态系统维持能值,并根据二者间的关系将生态-社会复合系统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在进行虚拟水计算时区分了“蓝虚拟水”与“绿虚拟水”,初步构建了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评价体系。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理论与模型,本文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建立了水土保持的水圈、土圈、生物圈、大气圈效应对研究区域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评价模型,并将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用四个指标表示,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承载力、能值与虚拟水量。通过理论推导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初步确定了评价模型中的基本参数。实证研究表明:从1997年到2004年,研究区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66元增加到2364元,其中人均生态系统内部服务价值(农业增加值)由1300元增加到1487元,人均生态系统外部服务价值由666元增加到877元;研究区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3hm2增加到2.28hm2,其中内部生态承载力由人均1.20hm2增加到1.24hm2,外部生态承载力由人均0.83hm2增加到1.04hm2;人均生态系统服务能值输由3024.6Gsej增加到3745.1Gsej,其中内部能值由586.2Gsej增加到697.8Gsej,外部能值由2438.4Gsej增加到3047.3Gsej;研究区水土保持提高改善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的效益由1997年的2435m3/人增加到2004年的2884m3/人,其中内部效益由898m3/人增加到1084m3/人,外部效益由1537m3/人增加到1800m3/人。研究区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的内部价值高于外部价值,但外部使用价值高于内部使用价值。且生态系统外部服务的增速较快。上述4种评价结果显示:林地的生态系统边际服务功能最高,其次是梯田与果园,草地最低。农田与果园的生态系统服务主要表现为内部服务与经济效益,林地与草地的生态系统主要表现为外部服务与生态、社会效益。基于系统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显示,研究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目标的实现程度由65.95%增加到72.90%,研究区社会效益方面目标实现程度较高,生态效益方面提高较快,尤其是治理程度和植被覆盖率等方面成效尤为显着。目前,人均基本农田、人均粮食等指标已经达标,治理程度与林草覆盖度等指标也完成了目标值的70%-90%,但在侵蚀模数、人均收入、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等指标方面目标实现程度仍较低,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之重点。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基于系统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其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一般而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更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基于系统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主要特点是其判别功能,可以指出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在理论上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扩大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在实践上提出并建立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与模型,确定了模型中的基本参数,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论文初步完成了预定目标,即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杨方社[7](2009)在《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然而砒砂岩是黄土高原集中的碎屑基岩产沙区的核心,系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被喻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具有“地球癌症”之称。由于砒砂岩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剧烈的水土流失,给黄河下游河道造成了更加严重的泥沙淤积,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沙棘植物柔性坝是利用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物工程,是治理河流泥沙灾害的一种治本之举。因此,开展沙棘柔性坝拦沙、生态及流速场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为沙棘柔性坝的推广及规划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野外试验,以沙棘植物柔性坝为核心,对沙棘柔性坝所构成的沟道生态系统的水保效应、生态水文及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探索并成功应用先进的PIV法,分析与讨论了沙棘植物柔性坝对水流特性和流速场的影响与效应;运用河流动力学及泥沙运动力学理论对沙棘柔性坝的拦沙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探讨;运用泥沙数学模型对沙棘柔性坝的拦沙效应进行了数学模拟,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沙棘柔性坝的种植规划参数进行了有益的分析与讨论;最后,提出了防治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的几点建议。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时空尺度上,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揭示了沙棘植物柔性坝的拦沙效应。具体结论为:(1)沙棘“柔性坝”对泥沙具有显着的分选拦截作用,柔性坝系与下游刚性谷坊配套使用可天然分选沟道里的泥沙一拦粗淤细,就近将粗沙过滤在坝系沟道里,细沙淤积在下游谷坊内;(2)下游谷坊还可在上游沙棘植物坝系的过滤下储蓄细沙含量较少的清水,形成一座微型水库,可作局部农业用水之用。2.根据监测的生态特性资料,(1)对沙棘柔性坝的生态学特性、土壤改良效应、沟道土壤水分特性、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2)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沙棘植物柔性坝沟道不同空间立面二维区域不同方向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了植物柔性坝对沟道土壤水分在立面区域分布格局的影响;(3)揭示了沙棘植物柔性坝优良的生态效应、土壤改良效应及对沟道径流的调控作用,证明了沙棘柔性坝对土壤水资源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3.分析了沙棘柔性坝对水流特性的影响与阻滞效应,论证了沙棘柔性坝对水流具有很强的拦截、阻滞和雍水作用,致使雍水区流速降低,泥沙在这一区域沉降淤积。(1)揭示了坝长、株距在水流流速、水深变化中起主导作用,且坝长的优势大于种植密度;(2)水位雍高最大发生在坝前段;(3)沙棘的年际生态调查表明,坝体的阻水效应随沙棘的强势生长而增强;(4)分析还表明,植物的生长密度较小时,坝长是导致植物坝上游区水深增加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种植密度,最后是沟床坡度;(5)植物的生长密度较大时,植物的坝长依然是导致植物坝上游区水深增加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种植密度,再次是生长密度,最后是沟床坡度。4.在野外试验基地,首次探索并成功的应用了先进的流场测量技术—-一PIV法,对沙棘柔性坝流速场的分布与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讨论了沙棘柔性坝的流速场特性,探明了水流能量损失主要发生在坝上游壅水区,指出泥沙优先在这一区域沉降,再次论证了沙棘柔性坝具有显着的阻水与泥沙淤积效应,为沙棘柔性坝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表现为:(1)沙棘柔性坝内的流速明显小于坝前无沙棘对比区,表现出柔性坝显着的流速衰减效应;(2)柔性坝段内的横断面上流速分布易呈现出反“流舌”型态,且流速沿横向分布曲线呈现出波浪形态或者是曲折反复的“之”字型态;(3)研究结果表明将粒子图像测速这一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到室外流速场的观测是完全可行的。5.运用河流泥沙动力学理论分析探讨了沙棘植物柔性坝的阻力问题,从理论上推导了沙棘植物柔性坝的糙率系数估计公式,估计了沙棘柔性坝的糙率系数,用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良好;运用合适的输沙公式,对东一支沟沟道输沙特性作了理论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1)沙棘植物柔性坝的阻力主要由沙棘植物、沟床底及沟道边壁阻力及床面型态阻力构成,这些阻力可通过植物柔性坝的曼宁糙率系数来综合反映;(2)沙棘植物柔性坝的曼宁糙率系数大致处于0.04-0.09的范围内,并与沟床平均植物密度、淹没体积比、水力半径及植物的生长期有关,而且植物密度、淹没体积比都随着水深的变化而有所不同;(3)使用不同的输沙公式会对拦沙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6.应用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对东一支沟沙棘植物柔性坝的拦沙效应进行了模拟。根据计算结果对沙棘植物柔性坝的规划种植参数进行了优化探讨,为沙棘植物柔性坝的规划种植提供参考。模拟结果表明:(1)植物坝的曼宁糙率越大,植物坝的拦沙效果越好;(2)植物坝单坝的拦沙率随坝长的增加而趋近于某一最大稳定值;(3)坝长越短时,淤积范围可覆盖整个坝段,坝段较长时,坝尾部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冲刷,这表明设计植物坝时,坝长并非越长越好,其坝长应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造成浪费;(4)当沟道内设置两座植物坝时,坝间沟床段易发生冲刷,双坝的综合拦沙率随坝间距的增加而减小,且逐渐趋于某一稳定值;(5)沟道内设置两座及以上植物坝时,并非一定能提高综合拦沙率,间距为零时的双坝与两坝所合成单坝的拦沙率相当;(6)双坝间有区间支流泥沙汇入时,下游坝可有效的发挥拦截区间泥沙的功能;(7)植物坝的拦沙率受沟床比降的影响,植物坝拦沙率随沟床比降的减小而增大,植物坝对粗沙的拦截效果比细沙要高得多;(8)植物坝尾部段及下游沟床易冲刷,所以在设有植物坝的沟道出口处应该采取谷坊等措施以抑制植物坝下游沟床的冲刷。7.研究表明,沙棘是治理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的先锋树种,沙棘植物柔性坝是防治该区水土流失的有效生态工程措施。针对砒砂岩地区的沟道输沙特点,指出砒砂岩地区应坚持以沙棘柔性坝为主体的沟道小流域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方可根治砒砂岩地区的水土流失。

覃新闻[8](2007)在《阿尔塔什水库特征水位优选及效益分析论证研究》文中指出水库(水电站)特征水位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水资源合理配置、水利水能调节和水库调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必须从政治、经济、技术、生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经过多方案比较论证才能最终确定。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库特征水位优选研究现状分析,结合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系统多目标、多水源、多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充分考虑生态、灌溉、发电等部门的用水要求基础上,研究了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下,用多种方法进行了阿尔塔什水库特征水位的优选;并对其修建后的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进行了分析,为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以及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 在分析叶尔羌河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现状、各部门用水需求等基础上,建立了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采用人机对话算法进行了求解,并对水资源配置结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 (2) 根据阿尔塔什水库不同水位组合情况下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结果,考虑水利、动能、投资等指标,必选并推荐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方案;采用投影寻踪、改进的TOPSIS法等方法对阿尔塔什水库特征水位进行了优选,对优选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推荐了最优参数组合; (3) 从水利指标、动能指标出发,分析计算了有无阿尔塔什水库,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结果。结论是修建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可将叶尔羌河流域的灌溉保证率提高到75%,增加下游生态供水0.79亿m3;多年平均节约水资源1.23亿m3;增加了南北电网径流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0.55亿kW.h。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对叶尔羌河流域乃至南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袁晓宇[9](2006)在《多层次模糊优选方法在水库正常蓄水位选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水库的建设已进入一个新时期。正常蓄水位是水电工程的主要特征值,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规模。本文围绕正常蓄水位方案选择的评价问题,从指标体系、权重的选取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多层次模糊优选方法的水库正常蓄水位计算机模型。 首先,本文对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构造了动态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 其次,用基于专家权重的层次分析法、权重分析系统和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等对各层的权重进行了衡量与计算; 再次,利用多层次模糊优选理论建立了水库正常蓄水位的评价模型,并且用C#语言建立了计算机模型,实现了水库正常蓄水位评价的可视化模型; 最后,本文以位于福建尤溪上的双剑潭水库溪边电站的正常蓄水位选取为例,应用本文提出的模型和方法,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多层次模糊优选理论的水库正常蓄水位模型合理可行,操作简便。

魏克武[10](2005)在《新疆下坂地水库洪水测报及调度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塔什库尔干河流域水系复杂,地貌特征多变,洪水特点明显。流域的降水虽然频率较低,但有时强度较大,常伴随泥石流的发生,造成较大的灾害。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塔什库尔干河中游,为该河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水情测报系统是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研究的中心课题是如何在中国水利现有的建设和管理模式下,以最小的投资,开发研究实用可靠性好、性能价格比高、操作容易、维护量较小、可以实现快速和精准预报的水资源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通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潮流,从站点布设、系统集成、系统设计、数据通信等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建立水情测报系统的步骤,优化了站网布设和系统的通信方式,研究了基于融雪径流预报模型和BP模型下的洪水预报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下坂地水库测报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方案符合有关规范要求,站点布局合理,设备选型先进,能够基本满足下坂地水库水情自动测报及洪水预报的要求。研制开发的洪水预报系统主要采用融雪径流预报模型,能够较好反映降雨径流的演变机制:通过运行结果的分析,发现融雪径流预报模型能够很好的进行洪水预报,同时为了进一步决策方便,本文引入了神经网络模型,以期通过和新安江模型西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对比分析提高预报精度,神经网络预报结果还有待于实际检验。洪水调度软件使用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语言Delphi 6.0编制而成,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Access,功能强,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友好的人机界面和动画效果,操作灵活,便于故障分析,运行稳定。从实用角度看,系统的研究及开发,将大大减轻了水库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关键词:水情测报系统;站网布设;洪水预报;融雪径流模型;人工神经网络

二、下坂地水库径流调节计算模拟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坂地水库径流调节计算模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用水合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资源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水资源现状
    1.3 国内外供水工程状况比较
    1.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情况
    2.2 河流水系与水利工程
    2.3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2.4 项目概况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取水合理性分析
    3.1 取水口位置合理性分析
    3.2 取水水源来水量分析
    3.3 用水量及可供水量分析
    3.4 水资源质量评价
    3.5 取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第四章 用水合理性分析
    4.1 用水环节分析
    4.2 节水潜力分析
    4.3 节水措施与管理
第五章 退水方案及影响
    5.1 退水方案
    5.2 退水影响
第六章 影响补偿和水资源保护措施
    6.1 影响补偿
    6.2 水资源及生态保护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2)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及综合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关键科学问题与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2.4 调水情况
    2.5 主要水资源问题及衍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剖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理论框架
    3.1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内涵
    3.2 气候变化对供水的影响机制
    3.3 气候变化对需水的影响机制
    3.4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系统的整体影响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化环境下黑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的演变规律
    4.1 气候变化的归因与识别
    4.2 降水时空演变规律
    4.3 气温时空演变规律
    4.4 径流时空演变规律
    4.5 地下水位时空演变规律
    4.6 蒸散发时空演变规律
    4.7 水资源演变规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下黑河流域早涝事件演变规律
    5.1 数据分析与研究方法
    5.2 旱涝演变规律识别
    5.3 干旱之后降水强度的变化
    5.4 干旱期气温和水汽压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候变化对需水过程的影响评价
    6.1 评价方法
    6.2 气候变化对作物需水过程的影响
    6.3 气候变化对天然植被需水过程的影响
    6.4 气候变化对工业需水过程的影响
    6.5 气候变化对生活需水过程的影响
    6.6 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需水过程的整体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气候变化对供水过程的影响评价
    7.1 SWAT水文模型模拟过程及效果分析
    7.2 气候变化对供水过程的影响评价
    7.3 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供需过程的整体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系统的集合应对
    8.1 总体思路
    8.2 调控机理
    8.3 应对策略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石塘水阳西湾至罗湖水电梯级开发水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2.1 水电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2.2 水电站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3 梯级水电站水环境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国外梯级水电站水环境研究现状与进展
        1.3.2 国内梯级水电站水环境研究现状与进展
    1.4 梯级水电站水环境模型研究进展
        1.4.1 水库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4.2 水库水温模型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来源、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来源
        1.5.2 研究内容
        1.5.3 本研究意义
    1.6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石塘水阳西湾至罗湖河段区域环境现状
    2.1 规划及工程概况
        2.1.1 石塘水阳西湾至罗湖河段水电开发规划
        2.1.2 梯级水电站简介
    2.2 规划河段流域环境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
        2.2.3 降雨
        2.2.4 水文地质
        2.2.5 植被
        2.2.6 农业及用水灌溉
        2.2.7 水生生物
        2.2.8 水资源利用现状
        2.2.9 区域水电站开发概况
    2.3 区域水环境现状
        2.3.1 水文、泥沙及水温
        2.3.2 污染源调查
        2.3.3 地表水环境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梯级水电站建设对水环境影响预测
    3.1 水文情势变化
        3.1.1 库区河段水文情势的变化
        3.1.2 梯级电站对下游水文情势变化
        3.1.3 梯级水电站对水量的影响
    3.2 泥沙淤积的影响
        3.2.1 泥沙调度方式和泥沙淤积影响
        3.2.2 梯级水库运行对下游河床影响
    3.3 对水温的影响
        3.3.1 水库水温结构判断
        3.3.2 梯级水电站河段水温沿程变化
    3.4 对水质的影响
        3.4.1 梯级水电站库区水质预测
        3.4.2 水库总磷和总氮预测及富营养化发生的可能性分析
        3.4.3 梯级水电站下游河道各水文频率年BOD、氨氮浓度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梯级开发减(脱)水河段影响及生态基流确定
    4.1 梯级水电开发减(脱)水河段影响分析
    4.2 减水河段生态基流计算
        4.2.1 生态基流计算方法确定
        4.2.2 适用标准
        4.2.3 数据资料
        4.2.4 计算结果
        4.2.5 结果分析
    4.3 生态基流保证措施
第5章 洪水调度及水环境保护措施
    5.1 石塘水流域的洪水调度
        5.1.1 洪灾
        5.1.2 石塘水洪水调度
    5.2 水环境保护措施
        5.2.1 减小低温水对灌溉影响对策
        5.2.2 水库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铅山河生态基流确定及生态调度模型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5 小结
第2章 生态基流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
    2.2 生态基流的定义与内涵
        2.2.1 生态基流的定义
        2.2.2 河流生态基流的内涵
    2.3 生态基流计算方法研究
        2.3.1 国外生态基流量计算方法
        2.3.2 国内生态基流量计算方法
    2.4 国内外生态基流研究方法比较
        2.4.1 各种计算方法比较及优缺点分析
        2.4.2 国内外河流生态基流量计算方法差异性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铅山河生态基流量的计算及确定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位置
        3.1.2 社会经济状况
        3.1.3 河流水系
    3.2 铅山河生态环境
        3.2.1 铅山河生态功能
        3.2.2 铅山河生态环境现状
    3.3 铅山河生态基流量的计算
        3.3.1 采用最小月平均流量法计算
        3.3.2 采用生态水力半径法计算
        3.3.3 采用Tennant法
    3.4 铅山河生态基流量结果讨论
    3.5 铅山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3.5.2 需水预测
        3.5.3 供需平衡结果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铅山河生态基流量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河道生态基流量的盈缺分析
        4.1.1 实测年平均径流量与生态基流量对比
        4.1.2 多年平均法和典型年法分析生态基流盈缺情况
    4.2 铅山河流域灌区对生态基流量盈缺的影响
    4.3 高店水电站建成前后生态基流量盈缺情况分析
        4.3.1 电站概况
        4.3.2 高店电站建成前后生态基流变化情况分析
    4.4 其它因素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铅山河水库生态调度模型
    5.1 基本概念
    5.2 模型建立过程
        5.2.1 生态调度模型
        5.2.2 生态调度模型约束条件
        5.2.3 模型优算方法
    5.3 模型求解
        5.3.1 高店水库已知条件
        5.3.2 高店水库生态调度结果及分析
        5.3.3 高店水库洪水调度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铅山河道生态基流保障措施
    6.1 提高水的利用率
        6.1.1 降低工业用水量
        6.1.2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6.1.3 回收利用城镇污水
    6.2 建造水库
    6.3 加强河道污水排放监督管理
    6.4 控制断面需水量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松原市壅水坝正常蓄水位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背景
        1.1.2 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坝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1.3.2 城市综合生态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1.3.3 水利工程正常蓄水位优化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环境影响因子定性分析和敏感性研究
        1.4.2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生态和社会效益研究
        1.4.3 基于不同决策形式下的松原市壅水坝项目正常蓄水位优化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及社会环境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1.2 流域概况
    2.2 研究区社会概况
第3章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自然环境影响分析及基于正常蓄水位优化研究下的自然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3.1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建设对研究区自然环境影响分析
        3.1.1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对水文、泥沙情势的影响分析
        3.1.2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分析
        3.1.3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3.1.4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对环境地质的影响分析
        3.1.5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对土壤环境以及土地资源的影响分析
        3.1.6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3.2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受正常蓄水位影响的自然环境因子识别
第4章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社会环境影响分析及城市综合生态水平影响定量化研究
    4.1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对研究区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
        4.1.1 对专项设施的影响分析
        4.1.2 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分析
    4.2 松原市社会综合生态评价初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社会环境影响指标选取原则
        4.2.2 初选指标体系框架
        4.2.3 指标层初选指标释义
        4.2.4 松原市综合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值
        4.2.5 指标权重数值的计算
        4.2.6 松原市综合生态指数值的计算
        4.2.7 松原市综合生态评价结果分析
    4.3 基于核心指标的松原市综合生态指标体系优化
        4.3.1 指标体系的优化方法
        4.3.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松原市综合生态指标体系优化
        4.3.3 优化后指标体系各层权重系数
        4.3.4 优化后的松原市综合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值计算
        4.3.5 优化后的松原市综合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4.3.6 松原市综合生态指标体系优化结果
        4.3.7 松原市综合生态水平评价结果
第5章 松原市壅水坝工程环境影响因子敏感性研究
    5.1 土地资源利用敏感性研究
    5.2 主城区水面占有率敏感性研究
    5.3 水库泥沙淤积敏感性研究
        5.3.1 泥沙淤积敏感性条件研究
        5.3.2 正常蓄水位~水库库容关系式研究
        5.3.3 泥沙淤积量敏感性分析
    5.4 库区水质敏感性研究
        5.4.1 蓄水至正常蓄水位后库区水质敏感性条件研究
        5.4.2 主要控制污染物的确定
        5.4.3 高锰酸盐指数衰减系数的确定
        5.4.4 蓄水至正常蓄水位后库区水质敏感性分析
    5.5 水库回水长度敏感性研究
        5.5.1 水库回水长度敏感性条件研究
        5.5.2 水库回水长度敏感性分析
    5.6 库区水温结构敏感性研究
        5.6.1 库区水温结构敏感性条件研究
        5.6.2 库区水温结构敏感性分析
第6章 不同决策形式下松原市壅水坝项目正常蓄水位优化研究
    6.1 研究假设
    6.2 基于工程投资费用最小化决策形式下的正常蓄水位优化模型研究
        6.2.1 工程投资费用影响分析
        6.2.2 工程投资费用计算
        6.2.3 基于工程投资费用最小化的正常蓄水位优化模型的建立
    6.3 基于综合生态指标值最大化决策形式下的正常蓄水位优化模型研究
        6.3.1 目标函数
        6.3.2 约束条件
    6.4 综合考虑工程投资费用与综合生态指标决策形式下的正常蓄水位优化模型研究
        6.4.1 目标函数
        6.4.2 约束条件
    6.5 各决策形式下正常蓄水位优化结果及分析
        6.5.1 基于工程投资费用最小化决策形式下的正常蓄水位优化结果及分析
        6.5.2 基于综合生态指标值最大化决策形式下的正常蓄水位优化结果及分析
        6.5.3 综合考虑工程投资费用与综合生态指标决策形式下的正常蓄水位优化结果
        6.5.4 不同决策形式下正常蓄水位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正常蓄水位环境影响优化研究
    7.2 松原市壅水坝项目正常蓄水位环境影响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中涉及参数列表
    附录二 相关参数值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6)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1.1.1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
        1.1.2 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
        1.1.3 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1.2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现状
        1.2.1 水土保持效益的内涵与外延
        1.2.2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方法与模型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法评析
    2.1 水土保持单项效益评价方法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2.2.1 基于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2.2 基于其他方法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3.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与评价方法
        3.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进展
        3.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存在的问题
    3.3 生态系统服务使用价值理论与评价方法
        3.3.1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理论
        3.3.2 能值与能流理论
        3.3.3 水帐户与虚拟水理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4.1 水土保持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4.1.1 土圈效益
        4.1.2 水圈效益
        4.1.3 大气气圈效益
        4.1.4 生物圈效益
    4.2 水土保持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使用价值影响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4.2.1 水土保持对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4.2.2 水土保持对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4.2.3 水土保持对流域能值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5.1 研究区概况
        5.1.1 研究区自然特征
        5.1.2 研究区社会经济条件
    5.2 实证研究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5.3 水土保持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5.3.1 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内部服务价值评价
        5.3.2 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外部服务价值评价
        5.3.3 研究区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价
    5.4 水土保持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使用价值的影响
        5.4.1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生态系统服务使用价值评价
        5.4.2 基于能值的生态系统服务使用价值评价
        5.4.3 基于虚拟水与水帐户的生态系统服务使用价值评价
        5.4.4 研究区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使用价值综合评价与比较
    5.5 研究区水土保持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综合分析
    5.6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6.1 系统理论及其在多目标评价中的应用
        6.1.1 系统及系统理论的基本特点
        6.1.2 基于系统理论进行多目标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6.2 水土保持多目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6.2.2 权重因子确定
        6.2.3 评价指标的归一化
    6.3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计算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不同农产品与工业品能值含量计算
附录二 几种农用生产资料的生态足迹计算
致谢
作者简介

(7)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水土流失概述
    1.2 植物治理水土流失研究概述
        1.2.1 植物滞流拦沙可行性研究概述
        1.2.2 生物工程措施研究概述
        1.2.3 我国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措施概述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1 砒砂岩地区概况
        1.3.2 植物柔性坝生物工程措施的提出
        1.3.3 植物坝与其它几种主要生物措施的区别
        1.3.4 植物柔性坝的研究进展
        1.3.5 植物柔性坝的研究意义
2 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思路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农业经济特征
        2.1.3 研究区的土壤理化性质
    2.2 研究目标及内容
    2.3 研究方法及思路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思路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3.1 原型试验区植物柔性坝设计概况
    3.2 流速场野外试验区设计
        3.2.1 试验设计概况
        3.2.2 试验设施建设及设计参数
        a.柔性坝排列方式
        b.坝体种植参数
        c.试验设施平面布置
        3.2.3 试验内容、方法和试验组次设计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 沙棘柔性坝的拦沙效应
    4.1 沙棘柔性坝对沟道泥沙颗粒分布的时空影响
        4.1.1 沙棘柔性坝沟道泥沙颗粒级配的空间变化
        a.2005年5月多坝与单坝的泥沙颗粒级配分布与变化
        b.2005年10月单坝与对比沟的颗粒级配分布与变化对比
        c.2006年10月多坝与单坝的颗粒级配分布与变化
        4.1.2 沙棘柔性坝沟床土壤颗粒级配动态对比
    4.2 沙棘柔性坝淤积变形规律分析
        4.2.1 淤积体呈现出不同的比降和型态
        4.2.2 坝体段淤积分析
    4.3 沙棘柔性坝沿程纵剖面及累积淤积量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沙棘植物柔性坝的生态效应
    5.1 研究区的降水特征
        5.1.1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特征
        5.1.2 研究区域降雨量的年际特征
        5.1.3 研究区域的雨强特征
    5.2 沙棘的生态学特性及水土保持作用
    5.3 沙棘植物柔性坝沟道土壤改良效应
        5.3.1 沙棘柔性坝与对比沟土壤有机质的对比
        5.3.2 沙棘柔性坝土壤有机质垂向与纵向变化
        a.垂向变化分析
        b.纵向变化分析
        5.3.3 沙棘柔性坝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
    5.4 沙棘植物柔性坝对沟道土壤水分的调控作用
        5.4.1 柔性坝沟道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异
        a.各层土壤水分年内动态变异
        b.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年内动态变异
        c.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年际动态变异
        d.沙棘柔性坝沟道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变异
        5.4.2 沙棘植物柔性坝沟道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研究
        a.研究方法
        b.土壤含水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分析
        c.趋势效应分析
        d.空间变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沙棘柔性坝的水流特性研究——水深
    6.1 试验概况
    6.2 沙棘柔性坝对水深的影响与效应
        6.2.1 沙棘柔性坝沿程水深分布与变化及原因分析
        a.2006年9月各试验床面水深变化分析
        b.2006年11月各试验床面水深变化分析
        c.2007年9月各试验床面水深变化分析
        d.不同时期典型柔性坝水深沿程变化对比
        6.2.2 固定监测断面处的水深变化
        a.2006年11月试验结果分析
        b.2007年9月试验结果分析
        6.2.3 柔性坝不同坝体参数对水深的影响
        6.2.4 柔性坝坝体参数对水深和雍水长度影响的重要性识别
        a.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b.判断矩阵的建立
        c.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特征向量的计算
        d.层次单排序和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e.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6.3 本章小结
7 沙棘柔性坝的流速场观测与分析
    7.1 流速场观测的PIV法
        7.1.1 PIV法简述
        7.1.2 沙棘柔性坝流速场的提取方法
    7.2 沙棘柔性坝对流速场的影响与效应
        7.2.1 PIV法测量结果分析
        a.1#柔性坝流场分析
        b.2#柔性坝流场分析
        c.3#柔性坝流场分析
        d.4#柔性坝流场分析
        7.2.2 1#—4#沙棘柔性坝流速场分布与变化对比
        a.流速沿程分布与变化
        b.流速沿横断面的分布与变化
    7.3 本章小结
        7.3.1 主要结论
        7.3.2 讨论与建议
8 沙棘植物柔性坝拦沙机理分析
    8.1 沙棘植物柔性坝的阻力系数
        8.1.1 植物阻力研究进展简介
        8.1.2 沙棘植物柔性坝的阻力特性分析
        8.1.3 沙棘植物柔性坝糙率系数的取值
    8.2 沙棘植物柔性坝沟道输沙特性分析
        8.2.1 Meyer-Peter and Muller输沙公式
        8.2.2 Ackers and White输沙公式
    8.3 本章小结
9 沙棘柔性坝拦沙效应数学模拟与坝体种植参数规划
    9.1 植物柔性坝沟道泥沙数学模型的建立
        9.1.1 泥沙数学模型简述
        9.1.2 植物柔性坝沟道泥沙数学模型的建立
        9.1.3 方程的离散及求解
        9.1.4 模型验证
    9.2 冲淤模拟基本资料及相关问题
        9.2.1 断面概化
        9.2.2 动量修正系数α_e的计算
        9.2.3 糙率的取值
        9.2.4 床沙级配的调整及计算方法
        9.2.5 上游水沙资料、床沙质级配及边界条件
        9.2.6 植物柔性坝冲淤模拟参数的变化范围
    9.3 模拟结果分析与植物柔性坝种植规划参数的讨论
        9.3.1 沟床比降为0.04的冲淤情况
        a.单坝冲淤情况
        b.多坝冲淤情况
        9.3.2 沟床比降为0.01的冲淤情况
        a.单坝冲淤情况
        b.多坝冲淤情况
    9.4 本章小结
10 总结与展望
    10.1 总结
        10.1.1 本文研究成果
        10.1.2 创新之处
        10.1.3 不足之处
    10.2 建议及前景展望
        10.2.1 几点建议
        10.2.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附录
    一、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阿尔塔什水库特征水位优选及效益分析论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1.3.2 水库特征水位优选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叶尔羌河流域概况及研究采用的基本资料
    2.1 叶尔羌河流域概况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规划
        2.2.1 水利水能开发现状
        2.2.2 水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2.2.3 水资源开发规划
    2.3 基本资料
        2.3.1 地表径流
        2.3.2 地下水及泉水
        2.3.3 需水量
        2.3.4 水库、电站基本资料
        2.3.5 叶尔羌河各月河道水量利用率
        3.2.6 卡群东、西干渠各月分水比例
        2.3.7 南北网径流电站资料
        2.3.8 其它资料
3 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3.1 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及目标
        3.1.1 基本原则
        3.1.2 优化配置目标选择
    3.2 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3.2.1 目标函数
        3.2.2 约束条件
    3.3 优化配置模型的求解研究
        3.3.1 目标函数变换
        3.3.2 人机对话算法
    3.4 优化配置结果及其分析
        3.4.1 长系列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3.4.2 不同水库特征水位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4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不同方案比较
    4.1 上、下坝址的比较
    4.2 下坝址长引水洞与短引水洞方案的比较
    4.3 下坝址长引水洞不同洞径方案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水库特征水位优选模型研究
    5.1 多目标模糊决策模型
    5.2 投影寻踪模型
        5.2.1 投影寻踪聚类模型降维思路
        5.2.2 投影寻踪分类模型的研究内容
        5.2.3 投影寻踪分类模型的建立
        5.2.4 遗传算法
    5.3 TOPSIS法优选参数
        5.3.1 传统的TOPSIS模型
        5.3.2 传统的TOPSIS法存在的问题
        5.3.3 TOPSIS法的改进技术
        5.3.4 改进的TOPSIS法
6 阿尔塔什水库特征水位优选
    6.1 正常蓄水位优选
        6.1.1 多目标模糊决策优选正常蓄水位
        6.1.2 投影寻踪模型优选正常蓄水位
        6.1.3 改进的TOPSIS法优选正常蓄水位
        6.1.4 结论
    6.2 死水位优选
        6.2.1 多目标模糊决策优选死水位
        6.2.2 投影寻踪模型优选死水位
        6.2.3 改进的TOPSIS法优选死水位
        6.2.4 结论
    6.3 本章小结
7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效益分析论证
    7.1 概述
    7.2 阿尔塔什水库枢纽工程效益论证分析
        7.2.1 成果分析
        7.2.2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发表的论文
    二、参加的科研工作
    三、获奖情况

(9)多层次模糊优选方法在水库正常蓄水位选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正常蓄水位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二章 水库正常蓄水位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水库正常蓄水位方案综合评价基本理论
    2.3 水库正常蓄水位研究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库正常蓄水位评价指标选择
    3.1 正常蓄水位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 正常蓄水位指标体系
    3.3 正常蓄水位各指标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库正常蓄水位多层次模糊优选方法
    4.1 指标的选取及处理
    4.2 各权重的确定
    4.3 水库正常蓄水位多层次模糊优选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库正常蓄水位多层次模糊优选计算机模型
    5.1 引言
    5.2 模型的功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
    6.1 工程概况
    6.2 双剑潭溪边电站正常蓄水位指标体系的建立
    6.3 权重计算
    6.4 程序运行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疆下坂地水库洪水测报及调度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1.3 洪水预报的研究综述
    1.4 水情测报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5 水库调度综述
        1.5.1 水库调度简介
        1.5.2 水库调度方法与国内外研究概况
    1.6 研究的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2 新疆下坂地水库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流域概况
        2.2.1 气候特性
        2.2.2 径流特性
        2.2.3 洪水特性
3 水情测报系统的设计
    3.1 水文站网规划
        3.1.1 站网的布设原则
        3.1.2 站网类型及分布
    3.2 测报系统设计
        3.2.1 系统组成
        3.2.2 系统的设计
        3.2.3 数据通信设计
    3.3 系统集成
        3.3.1 数据库系统设计
        3.3.2 数据库接口及系统集成
4 洪水预报模型及方案
    4.1 预报模型的建立思路
    4.2 洪水预报模型的建模步骤
    4.3 融雪径流预报模型的建立
    4.4 河道汇流演算
    4.5 模型参数优选
        4.5.1 模型参数的分类
        4.5.2 模型参数的优选
    4.6 预报软件的实现
        4.6.1 水情预报系统的工作流程
        4.6.2 预报系统的数据流程分析
        4.6.3 预报系统的逻辑结构
        4.6.4 水情预报计算
        4.6.5 综合分析
    4.7 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洪水预报的规划方案
        4.7.1 基本思路
        4.7.2 水情控制
        4.7.3 预见期
        4.7.4 预报流程及方案
        4.7.5 预报应急方案
5 神经网络技术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5.1 神经网络简介
        5.1.1 神经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5.1.2 神经网络的特点
        5.1.3 人工神经网络的实现与应用
    5.2 BP神经网络的结构及应用
        5.2.1 BP神经网络
        5.2.2 BP网络的结构
        5.2.3 BP神经网络的计算过程
    5.3 洪水预报即模型的建立
        5.3.1 模型结构
        5.3.2 模型的优化
        5.3.3 数据信息的预处理和基础数据的处理
        5.3.4 数据的归一化及数据信息的时间延迟
6 防洪调度系统设计
    6.1 防洪调度及洪水分析软件
        6.1.1 常规调度
        6.1.2 优化调度
        6.1.3 模拟仿真
        6.1.4 基础资料分析和设置
        6.1.5 方案查询
    6.2 软件系统功能介绍
        6.2.1 系统总体结构
        6.2.2 常规调度
        6.2.3 优化调度
        6.2.4 洪水调度
        6.2.5 资料录入
7 结束语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下坂地水库径流调节计算模拟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用水合理性分析[D]. 王妲. 南昌大学, 2019(02)
  • [2]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及综合应对[D]. 冯婧. 东华大学, 2014(08)
  • [3]石塘水阳西湾至罗湖水电梯级开发水环境影响研究[D]. 刘莹莹. 南昌大学, 2011(07)
  • [4]铅山河生态基流确定及生态调度模型初步研究[D]. 张凯强. 南昌大学, 2011(06)
  • [5]松原市壅水坝正常蓄水位优化模型研究[D]. 孙世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6]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为例[D]. 赵建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 [7]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D]. 杨方社.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2)
  • [8]阿尔塔什水库特征水位优选及效益分析论证研究[D]. 覃新闻.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1)
  • [9]多层次模糊优选方法在水库正常蓄水位选择中的应用[D]. 袁晓宇. 河海大学, 2006(06)
  • [10]新疆下坂地水库洪水测报及调度系统的研究[D]. 魏克武. 西安理工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下坂地水库径流调节计算与模拟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