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十大科技突破冠军:小RNA研究成果

2002年十大科技突破冠军:小RNA研究成果

一、2002年十大科技突破冠军:小核糖核酸的研究成果(论文文献综述)

葛英亮[1](2018)在《净水工艺单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常规和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水处理工艺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的深度处理中,其工艺单元微生物群落构成复杂,当净水厂发生运行事故或微生物冲击负荷增大时出厂水的生物风险增加。当前缺少对该净水工艺单元中细菌、真菌和病毒类群结构的全面分析,对水处理过程中常见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比对分析方法、风险微生物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方法及病毒类群结构的分析方法研究较少,对风险微生物爆发时应急消毒方法和主要生物代谢产物预测方法的相关研究不能满足出厂水生物安全保障的需求。对此,本课题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研究采用生物多样性测序的方法对全年各工艺单元出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共获得43个门、832个属细菌和6个门、227个属真菌的生物信息,并依此研究水处理过程中各单元出水细菌和真菌群落的时空变化、水质参数对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的影响。研究表明:净水工艺单元较季节性因素对水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明显,相邻工艺单元出水中细菌和真菌群落构成更相似;水质参数中温度、总磷、总氮、氨氮、CODMn等水质参数对各净水工艺单元出水中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大;净水工艺单元中,臭氧氧化单元和消毒单元对微生物的去除效果好;炭滤单元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丰度分布更均匀,炭滤单元是水处理过程微生物泄露风险的主要来源。研究建立了包含352种常见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16S rDNA全长基因数据库及比对方法。研究发现,全年各工艺单元出水中可比对出33个种的常见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16S rDNA序列,占测序获得全部16S rDNA序列数的21.08%,B.cenocepacia、C.botulinum、NMEC等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16S rDNA一直存在于各工艺单元出水中,且维持较高丰度;选择性培养基验证培养说明了16S rDNA基因比对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研究可知在高温季节各工艺单元出水中可能存在少量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种类相对较多,低温季节也可能有少数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如:N.meningitidis和C.thermocellum等存在,应予以重视;臭氧氧化单元和炭滤单元对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种类和丰度的影响较大:炭滤单元使得低丰度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丰度升高,其出水中存在新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16S rDNA基因片段,这些基因片段可能源于生物活性炭上积累的微生物群落。研究以SISPA-PCR和病毒宏基因组测序为基础,对原水和出厂水病毒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正常情况下,原水中病毒滴度极低,经106倍浓缩后,方获得了病毒的基因组用于测序和分析,病毒宏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原水中可比对出的病毒结构复杂,包括:ss DNA病毒、dsDNA病毒、线状DNA病毒、线状和环状RNA病毒等病毒结构,这些病毒的基因序列可定义到3个病毒目(Caudovirales、Herpesvirales、Ligamenvirales),包含部分人类病毒(Spumavirus等)、动物病毒(Asfarviridae等)、植物病毒(Eragrovirus等)和噬菌体(T4 like virus等)等病毒的基因信息;在病毒基因组中丰度较高的病毒属为Microvirus占18.16%;研究增加浓缩出厂水的样本量,但未获得病毒基因组,说明常规和O3-BAC水处理工艺去除病毒的效果较好。研究采用生物多样性测序和基因组测序的方法研究炭滤单元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表明:炭滤单元出水中可能存在的常见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主要来源于该单元进水,生物活性炭对常见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种类的影响不明显;但可使部分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丰度发生明显升高或降低,给炭滤单元出水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分析带来不确定性。在炭滤池反冲洗结束初期,炭滤单元出水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丰度增加,消毒负担加重。生物活性炭的宏基因组测序说明:生物活性炭上不但包括细菌、古菌、真菌和病毒,还包括部分原生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的生物,既有降解有机物功能的基因,又有引起人类疾病和代谢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基因。研究建立了19种常见致病菌(B.cenocepacia、Staphylococcus aureus等)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方法,采用向后逐步回归分析法利用响应面模型建立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爆发时消毒模型;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2-甲基乙莰醇的预测模型。研究为净水厂出现事故时和原水中微生物爆发时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消毒工艺调整和生物代谢产物预测提供基础。本文对常见净水工艺——常规和O3-BAC深度水处理工艺微生物安全的研究更加深入,相关研究成果对保障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魏晓露[2](2013)在《广藿香油抗病毒的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广藿香油体外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的效果,筛选出敏感病毒株,研究广藿香油体外抗病毒的作用方式,并通过体内验证广藿香油抗病毒效果。从广藿香油主要物质成分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以上5种病毒的效果,初步探讨广藿香油抗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方法:建立流感病毒(HINI)感染MDCK细胞、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腺病毒(ADV)感染Hep-2细胞、柯萨奇病毒(CVB3)感染Hela细胞模型和单纯疱疹病毒(HSV-I)感染Vero细胞模型,以细胞病变效应(CPE)、噻唑蓝(MTT)法作为观察和检测指标,观察不同浓度广藿香油对细胞的毒性及体外抗病毒效果,筛选敏感病毒株,根据病毒复制周期特点研究药物作用方式,并用最敏感病毒株腹腔注射小鼠建立体内致病模型,观察广藿香油经腹腔注射给药对模型小鼠的一般情况、生存率、心肝肺肾脏器指数,病理切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验证广藿香油体内抗病毒效果。另外从广藿香油主要物质成分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细胞的毒性及体外抗病毒效果,筛选出敏感病毒株,研究药物与病毒的作用方式,采用常规PCR和Real-time PCR的方法定位药物对病毒的作用靶点,初步探讨广藿香油抗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结果:广藿香油及其主要单体成分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MDCK、Hep-2、Vero和Hela细胞的毒性结果都基本一致,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4种细胞的TC50浓度分别为0.101mg/ml、0.125mg/ml和0.071mg/ml,TCo浓度分别为0.092mg/ml、0.031mg/ml和0.063mg/ml;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能不同程度的抑制H1N1、CVB3和ADV所致的细胞病变,对RSV的抑制作用低或无作用,对HSV-1几乎无抑制作用。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H1N1的IC50分别为0.088mg/ml、0.031mg/ml和0.063mg/mI,治疗指数(TI)为1.13、4.0和1.13;对的IC50分别为0.08mg/ml、0.063mg/ml和0.067mg/ml,TI为1.25、2.0和1.06;对ADV的IC50分别为0.084mg/ml、0.063mg/ml和0.063mg/ml,TI为1.20、4.0和1.13。广藿香油和广藿香醇对病毒的作用优于广藿香酮。广藿香油和广藿香醇对病毒的直接作用效果都优于抗病毒吸附和抗病毒生物合成,而且在直接作用方面,同一浓度下广藿香油对CVB3的抑制率高于H1N1和ADV,广藿香醇对ADV的抑制率高于H1N1和CVB3。PCR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广藿香醇对ADV病毒的Hexon基因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广藿香油腹腔注射给药LD50为4.441mg/g,95%预测区间为(3.768,5.317mg/g)。广藿香油对CVB3腹腔注射Balb/c小鼠建立的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中0.096g/kg浓度组的小鼠存活率、心脏病变缓解程度都高于阳性药物组,而且对肝肾等脏器有一定保护作用,能增加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和TNF-α水平,会略微降低LDH和CK-MB水平。结论:在体外抗病毒实验中,广藿香油显示出抗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几乎无作用,其中对柯萨奇病毒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同时对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体内致病模型也有治疗效果,说明广藿香油体内外具有抗病毒效果。广藿香油的主要单体成分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也有抗病毒作用,其中广藿香醇的抗病毒效果明显优于广藿香酮,在抗腺病毒方面作用最明显,作用靶点以腺病毒负责翻译衣壳蛋白的Hexon基因为主。

王子强[3](2012)在《成骨不全患者血清中骨相关microRNAs差异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旨在初步筛选出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 OI)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骨相关microRNAs(miRNAs),通过探讨其在该疾病中的可能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成骨相关miRNA的功能及miRNA在成骨不全症诊断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首先用geNorm和NormFinder等程序挑选出适于血清miRNAs定量检测的内参基因,然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miRanda,Targetscan和Pictar软件以及文献报道筛选出的骨形成相关miRNAs进行定量检测,最后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方法筛查出差异表达的骨相关miRNAs。结果:结果显示6个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年龄、性别和用药情况的成骨不全症患者和健康个体血清中的表达稳定性良好(表达稳定值M<1.5),后经标准化因子配对差异(Pairwise variations)分析确定最适内参数目为4个(配对差异值V4/5=0.133<0.15),分别是miR-16,Let-7a,snRNAU6,miR-92a。通过在16个成骨不全症患者以及8个健康对照个体的血清中进一步检测miR-16,Let-7a,snRNAU6和miR-92a,发现其表达稳定性依然良好(M<1.5)。对100余种骨相关mi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发现11种miRNAs在成骨不全症患者血清中有差异表达(P<0.05),并且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s很可能对成骨不全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结论: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成骨不全症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差异表达的骨相关miRNAs,而且这些miRNAs很可能成为一种用于成骨不全症血清学检查及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李明明[4](2010)在《小核糖核酸,引领生物学及医疗卫生领域的一场悄然变革——记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辰宇研究团队》文中研究指明一次科技创新,带来的很可能是科技的全新革命。1953年4月25日,剑桥大学两位年轻的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上

袁晓萌[5](2007)在《甘蓝型油菜小核糖核蛋白BnSmD1全长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筛选甘蓝型油菜(Pet33-10)与无花瓣油菜(Apet33-10)反向消减文库(SSH)和RACE-PCR技术,获得了甘蓝型油菜小核糖核蛋白BnSmD1的全长cDNA(GenBank登陆号DQ298446)。该基因全长484bp并包含一个长354bp的阅读框。BnSmD1在N端拥有两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域(Sm-1和Sm-2),羧基段则含有一个RG重复序列。由于BnSmD1编码的蛋白质与其在拟南芥中在对叶片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特异小核糖核蛋白StuD1(蛋白质序列号NP1874161)具有高度的同源性(93.22%)。功能预测显示BnSmD1是非球状蛋白,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该蛋白没有色氨酸成分。Northern blot表达结果显示:BnSmD1在甘蓝型油菜的各个组织均有表达,但是它在早期花蕾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同期的叶和茎。根据这一情况,通过对BnSmD1在Apet33-10无花瓣品种与野生型Pet33-10中各组织的表达差异进行比较,发现该基因在Apet33-10的早期花蕾中表达明显下降。因此,BnSmD1可能对植物的早期花发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很有可能影响花瓣的形成。

吕爱新[6](2006)在《21世纪初生物学的重大发现》文中提出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科学继续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并且取得了许多全新的成就。以美国《科学》杂志从2000年~2005年评选出的科学十大发现为对象,简要介绍本世纪初生物学取得的重大成就。

戎茜[7](2004)在《RNA生物学功能的新发现》文中研究表明 RNA和DNA一样,都是由糖和碱基排列起来的遗传信息载体,但过去一般认为,RNA不过是DNA的配角。自20世纪80年代由Thomas Cech发现某些RNA具催化活性称为核酶后,RNA研究飞速发展,有关RNA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 1 RNA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长期以来人们努力寻找催化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关键酶。过去认为酶就是蛋白质。直至2000年,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核糖体大、小亚基的晶体,发现在肽键形成处2纳米的范围中完全没有蛋白质的电子云存在,说明蛋白质合成只与RNA有关,不需要蛋白质参与,RNA自身就能身兼两职,即编码蛋白质和控制蛋白质合成,核糖体实质是一种核酶。这被美国《科学》周刊评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的第二名。

张景[8](2004)在《小核糖核酸:挑战DNA》文中研究说明 2003年末,美国《科学》杂志评出年度十大科技科学成就,关于小核糖核酸的研究成果再次入围,该项研究已经连续数次获得《科学》"年度十大科技突破"称号。小核糖核酸在生命科学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借助它的力量治疗恶性疾病并更好地控制基因表达。从"配角"到"主角"人类对遗传基因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上百年,一直以来,科学家们的目光无不专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研究领域。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往并不受重视的核糖核酸(RNA),尤其是短

王士朝[9](2003)在《“200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简介》文中研究表明

李新荣,毛磊,赵路[10](2003)在《《科学》评出2002年十大科学突破》文中研究表明 2002年12月19日,世界着名学术杂志《科学》按照惯例,评选出了去年的十大科技突破。鉴于《科学》在世界学术界的重要影响,由该编辑部评选的这十大科技突破,无疑是2002年世界科技发展真实水平的一项历史见证。这十项科学突破依次是:"小核糖核酸"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太阳中微子的"失踪"之迹揭开;基因组学研究开始为全球

二、2002年十大科技突破冠军:小核糖核酸的研究成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十大科技突破冠军:小核糖核酸的研究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净水工艺单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饮用水生物安全现状
    1.3 饮用水生物风险分析
        1.3.1 饮用水生物风险概述
        1.3.2 介水性微生物对饮用水生物风险的影响
        1.3.3 微生物代谢产物影响饮用水的品质
        1.3.4 各净水工艺单元对微生物的去除作用
    1.4 饮用水微生物检测常用技术及其局限
        1.4.1 常见微生物的检测技术
        1.4.2 常用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局限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2.1.1 主要培养基
        2.1.2 Klenow片段
        2.1.3 主要菌种
        2.1.4 部分生物试剂
        2.1.5 主要试剂盒
        2.1.6 设计、合成引物
        2.1.7 试验用部分化学试剂
        2.1.8 试验用活性炭
        2.1.9 实验仪器及耗材
    2.2 净水厂及中试设备
        2.2.1 净水厂概况
        2.2.2 试验用中试装置及运行
    2.3 实验样本及采样方法
    2.4 水质参数的检测及活性炭性质
        2.4.1 水质参数的检测
        2.4.2 活性炭性质
    2.5 部分生物指标的检测
        2.5.1 简易磷脂法检测生物量
        2.5.2 脱氢酶法测定活性炭生物活性
        2.5.3 荧光显微观察估算生物量
        2.5.4 扫描电镜观察生物活性炭附着微生物状态
    2.6 水体微生物富集及群落分析方法
        2.6.1 水体样品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取样及富集
        2.6.2 样本中细菌、真菌基因组提取及PCR扩增
        2.6.3 梯度-串联-循环-切向流超滤浓缩水中病毒
        2.6.4 病毒基因组提取及病毒SISPA-PCR扩增
        2.6.5 水中藻类及原生动物观察及分析
        2.6.6 常见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16S rDNA基因数据库的建立
        2.6.7 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
    2.7 主要生物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
        2.7.1 微囊藻藻毒素的检测
        2.7.2 2-甲基乙莰醇的检测
第3章 净水工艺单元微生物群落分析
    3.1 引言
    3.2 净水厂稳定运行时期的确定
        3.2.1 净水厂运行过程中生物活性炭滤池生物量变化
        3.2.2 生物活性炭成熟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状态
        3.2.3 生物活性炭成熟时期的确定
    3.3 各工艺单元出水中细菌群落分析
        3.3.1 基因组提取、PCR扩增及多样性测序
        3.3.2 细菌群落的物种注释与评估
        3.3.3 细菌群落在水处理过程中的时空变化
        3.3.4 各工艺单元细菌群落的差异分析
        3.3.5 水质对各工艺单元细菌群落的影响
    3.4 各工艺单元出水中真菌群落分析
        3.4.1 各单元出水中真菌群落多样性测序分析
        3.4.2 水处理过程中真菌群落的时空变化
        3.4.3 水质对各工艺单元真菌群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净水厂各工艺单元微生物风险分析
    4.1 引言
    4.2 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16S r DNA的比对与分析
    4.3 水处理过程中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变化
        4.3.1 水处理过程中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分析
        4.3.2 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时空变化
        4.3.3 各工艺单元对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影响
        4.3.4 水质对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影响
    4.4 常见致病菌的培养验证
    4.5 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16S r DNA功能预测
    4.6 病毒宏基因组的测序与评估
        4.6.1 病毒宏基因组测序分析
        4.6.2 病毒基因组功能分析
        4.6.3 病毒基因代谢通路分析
        4.6.4 原水中病毒类群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风险单元对净水工艺生物安全的影响
    5.1 引言
    5.2 炭滤单元对水中细菌群落影响
    5.3 炭滤单元对水中风险微生物的影响
    5.4 生物活性炭附着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测序
        5.4.1 宏基因组测序分析
        5.4.2 微生物群落基因组功能分析
    5.5 炭滤池反冲洗对炭滤单元出水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5.1 炭滤池反冲洗对生物活性炭附着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5.2 反冲洗结束初期炭滤单元出水浑浊度的变化
        5.5.3 反冲洗对风险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险微生物分析、检测及代谢产物预测研究
    6.1 引言
    6.2 中试生产饮用水中微生物的风险分析
        6.2.1 基因组提取、PCR扩增及Illumina Miseq测序
        6.2.2 水质对中试生产饮用水中可能存在的细菌群落影响
        6.2.3 中试生产饮用水中风险细菌的16S rDNA分析
    6.3 常见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6.3.1 常见致病菌和产毒素菌特异基因分析
        6.3.2 常见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建立
        6.3.3 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实时定量PCR验证
    6.4 常见致病菌爆发时消毒控制模型的构建
    6.5 生物代谢产物的预测研究
        6.5.1 微囊藻毒素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变化
        6.5.2 全年原水中2-甲基乙莰醇的检测与分析
        6.5.3 水质对水中2-甲基乙莰醇浓度的影响
        6.5.4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微生物代谢产物模型的建立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广藿香油抗病毒的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常见病毒及其治疗现状
    1.2 病毒防治现状
    1.3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4 广藿香研究概况
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技术路线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广藿香油体内外抗病毒的研究
    一、广藿香油体外抗病毒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的细胞毒性测定
    
    2.2 病毒感染性测定
    
    2.3 药物抗病毒筛选试验
    
    2.4 细胞活性测定和实验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药物的细胞毒性
    
    3.2 各病毒TCID50的测定
    
    3.3 药物抗病毒筛选结果
    
4 小结
    二、广藿香油抗病毒作用方式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病毒与药物时效关系的研究
    
    2.2 药物对病毒感染周期的研究
    
    2.3 细胞活性测定和实验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药物与病毒作用的时效关系
    
    3.2 药物对病每感染周期的影响
    
4 小结
    三、广藿香油体内抗病毒的效果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CVB3的培养和制备
    
    2.2 广藿香油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
    
    2.3 CVB3感染动物致病模型的建立
    
    2.4 广藿香油体内抗病毒试验
    
    2.5 标本的收集及检测
    
    
2.5.1 一般情况及死亡率
    
    
2.5.2 药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5.3 组织中感染性病毒的分离测定
    
    
2.5.4 组织病理改变的检测
    
    
2.5.5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2.6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CVB3的滴度测定
    
    3.2 广藿香油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
    
    3.3 CVB3感染小鼠致病模型的建立
    
    3.4 广藿香油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
    
    
3.4.1 广藿香油对模型小鼠一般生存状况的影响
    
    
3.4.2 广藿香油对模型小鼠体内脏器指数的影响
    
    
3.4.3 小鼠脏器组织病毒滴度的测定
    
    
3.4.4 小鼠脏器组织病例观察
    
    
3.4.5 广藿香油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部分 广藿香油体外抗病毒的物质基础研究
    一、广藿香酮与广藿香醇的提取纯化及纯度测定
    
1 广藿香酮与广藿香醇的提取
    
2 纯度测定
    
    2.1 广藿香酮的纯度检查
    
    2.2 广藿香醇的纯度检查
    二、广藿香醇与广藿香酮体外抗病毒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的细胞毒性测定
    
    2.2 病毒感染性测定
    
    2.3 药物抗病毒筛选试验
    
    2.4 细胞活性测定和实验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药物的细胞毒性
    
    3.2 各病毒TCID50的测定
    
    3.3 药物抗病毒筛选结果
    
4 小结
    三、广藿香醇抗病毒作用方式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病毒与药物时效关系的研究
    
    2.2 药物对病毒感染周期的研究
    
    2.3 细胞活性测定和实验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药物与病毒作用的时效关系
    
    3.2 药物对病毒感染周期的影响
    
4 小结
    四、广藿香醇抗腺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广藿香醇对ADV Hexon基因扩增的干扰作用
    
    2.2 Real Time-PCR分析广藿香醇对ADV DNA载量的影响
    
    2.3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广藿香醇对ADV Hexon基因扩增的干扰作用
    
    3.2 Real Time-PCR分析广藿香醇对ADV DNA载量的影响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成骨不全患者血清中骨相关microRNAs差异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简介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内参基因的选择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血清骨相关 miRNAs 的筛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RNAs: important mediators of ossification
        REFERENCES
        附图
    Peripheral blood microRNAs: a noval diagnosis target of diseases?
        References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小核糖核酸,引领生物学及医疗卫生领域的一场悄然变革——记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辰宇研究团队(论文提纲范文)

科研突破, 打开崭新局面
砥砺前行, 打造钢铁旗舰

(5)甘蓝型油菜小核糖核蛋白BnSmD1全长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种及载体
        2.1.3 培养基
        2.1.4 工具酶和试剂
        2.1.5 引物与接头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1 总RNA的提取和mRNA的纯化
        2.2.2 双链cDNA的合成
        2.2.3 双链cDNA与接头引物的连接
        2.2.4 5′-cDNA的钓取
        2.2.5 扩增产物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2.2.6 cDNAs的全长克隆:
        2.2.7 测序及序列分析
        2.2.8 Northern blot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片总RNA和mRNA的质量分析
    3.2 BnSmD1 cDNA 5′-RACE
    3.3 BnSmD1cDNA全长克隆
    3.4 BnSmD1基因cDNA全序列与拟南芥,水稻,酵母以及人类中同源序列的比较
    3.5 BnSmD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与结构分析
        3.5.1 氨基酸序列分析
        3.5.2 氨基酸序列同源分析
        3.5.3 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及功能预测
    3.6 Northern blot检测BnSmD1在甘蓝型天然无花瓣突变体Apet33-10及其野生型Pet33-10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章综述 运用RACE技术和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研究未知功能基因
    1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1.1 抑制性消减杂交简介及产生背景
        1.2 抑制消减杂交的原理及步骤
        1.2.1 分别抽提检测组(Tester)和对照组(Driver)m RNA并反转录为双链cDNA同时补平cDNA的末端
        1.2.2 碱基限制酶酶切tester和driver
        1.2.3 接头(adaptor)的设计与连接
        1.2.4 两次消减杂交
        1.2.5 两轮抑制PCR
        1.2.6 建立消减文库
        1.3 SSH技术与其他基因功能表达分析技术的比较
        1.4 几种主要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1.4.1 DDRT-PCR
        1.4.2 RDA
        1.4.3 DSD
        1.4.4 SAGE
        1.4.5 GEF
        1.4.6 cDNA3′端限制酶切片段显示
        1.4.7 M1
        1.5 抑制消减杂交的应用
        1.5.1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在植物基因克隆上的应用
        1.5.2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与基因芯片技术的结合
        1.5.3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在免疫,疾病方面的应用
        1.5.4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在发育的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应用
        1.5.5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在研究应激对生命体影响方面的应用
        1.5.6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用于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组差异
        1.6 展望
    2 RACE-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2.1 RACE技术简介
        2.1.1 RACE技术产诞生的技术背景
        2.1.2 RACE技术基本原理
        2.1.3 RACE技术的优点
        2.2 RACE技术的缺点及改进
        2.2.1 克隆效率受反转录效率的限制
        2.2.2 克隆效率受PCR反应效率的限制
        2.3 PCR反应特异性差带来扩增背景
        2.3.1 TdT酶加尾的局限性及改进方法
        2.3.2 SLIC-PCR
        2.3.3 LA-PCR
        2.3.4 Marathon PCR
        2.3.5 SMART-RACE
        2.3.6 RLM-RACE
        2.4 RACE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2.4.1 用于构建cDNA文库
        2.4.2 用于筛选cDNA文库
        2.4.3 用于克隆已知片段的旁侧序列
        2.4.4 用于定点删除序列
        2.4.5 用于同源基因克隆
        2.4.6 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
    3 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RNA生物学功能的新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 RNA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 RNA具转运功能
3 RNA调控X染色体的活性
4 RNA参与端粒DNA的合成
5 RNA调控发育
6 RNA调控基因表达

(9)“200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 小核糖核酸与RNAi
2 基因组和健康
3 TRP离子通道
4 三维下的细胞
5 生物钟研究新进展
6 “韬玛”——人类最古老的祖先

四、2002年十大科技突破冠军:小核糖核酸的研究成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净水工艺单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风险研究[D]. 葛英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2]广藿香油抗病毒的物质基础研究[D]. 魏晓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3]成骨不全患者血清中骨相关microRNAs差异表达的研究[D]. 王子强. 济南大学, 2012(07)
  • [4]小核糖核酸,引领生物学及医疗卫生领域的一场悄然变革——记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辰宇研究团队[J]. 李明明. 科学中国人, 2010(07)
  • [5]甘蓝型油菜小核糖核蛋白BnSmD1全长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 袁晓萌. 四川大学, 2007(05)
  • [6]21世纪初生物学的重大发现[J]. 吕爱新. 中学生物学, 2006(09)
  • [7]RNA生物学功能的新发现[J]. 戎茜. 生物学教学, 2004(04)
  • [8]小核糖核酸:挑战DNA[J]. 张景. 科技资讯, 2004(07)
  • [9]“200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简介[J]. 王士朝. 中学生物教学, 2003(05)
  • [10]《科学》评出2002年十大科学突破[J]. 李新荣,毛磊,赵路. 科学咨询, 2003(01)

标签:;  ;  ;  ;  ;  

2002年十大科技突破冠军:小RNA研究成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