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脑方治疗脑动脉硬化100例疗效观察

健脑方治疗脑动脉硬化100例疗效观察

一、健脑方治疗脑动脉硬化10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岩玲[1](2021)在《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治疗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脑缺血是我国近年来发病率迅速增加的慢性疾病之一,于2015年才将该疾病纳入脑血管疾病分类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而存在。因脑部供血减少,脑失濡养,脑髓空虚,出现以头重、头晕、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脑部疾病。本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且现代临床对于轻度脑功能障碍的患者缺乏明确定义和诊断,使大多数患者及医护人员对此类疾病不能进行很好的预防和干预。病情的持续进展,则会加速血管性痴呆、阿兹海默病等脑病的形成,给患者本身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准确的认识该类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调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着,但在辨证分型和临床用药方面各有差异,尚未形成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本研究从慢性脑缺血的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着手,探究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总结分析徐宗佩教授治疗该病的临床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和依据。一、慢性脑缺血中医证候学文献研究目的:通过相关文献研究,了解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探讨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证侯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Databas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Database,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7月1日所有慢性脑缺血中医证候学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筛选分类,总结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证候要素等资料,进行录入分析。结果:1)通过筛选共纳入80篇文献,涉及病例7134例。2)对文献中的证型进行证候要素提取,共得到15个证候要素,病性要素11个,病位要素4个,病性要素以瘀血、气虚、痰浊、肾虚为主,病位要素为脑络、肾、肝、脾。3)将80篇文献的证型进行规范整理,得到31种证型,以痰瘀阻络、瘀血阻络、气虚血瘀、肾精亏虚,脑髓失养、肝阳上亢、肾虚血瘀等证型较为常见。二、慢性脑缺血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了解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征,为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学资料,制定中医证候学观察量表,对478例患者信息的一般资料、各证型分布规律等采用频数分析、描述性分析,中医证候挖掘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病例478例,男性190例,女性288例,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年龄最大90岁,年龄最小17岁,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1-70岁之间,占63.93%;将478例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频数分析,其中头晕、视物模糊、颈部强直、双目干涩、肩背部沉重、失眠、胸闷、憋气(气短)、心慌心悸、颈部疼痛、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最为普遍,舌象以舌质红、舌质暗、白苔为主,脉象多为弦脉、滑脉、细脉等;2)病性要素主要有肾虚、气虚、痰浊、血瘀、阴虚、火热、阳虚、气滞等;病位要素主要与肾、心、肝、脾有关;3)通过总结因子分析的常见证候要素,可以初步认为慢性脑缺血的可能包括的证型有气虚血瘀、阴虚火旺、痰浊瘀阻、肾虚血瘀、肝郁气滞等;4)利用因子分析得到的19个公因子得分作为变量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发现聚成4类时分布最为合理,其中气虚血瘀型占34.31%,肾虚血瘀型占29.71%,阴虚火旺型占27.62%,痰浊瘀阻型占8.37%。三、基于数据挖掘的临床治疗慢性脑缺血的用药规律研究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徐宗佩教授治疗慢性脑缺血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徐宗佩教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2018年10月-2021年1月的门诊患者处方120首,分析徐宗佩教授用药频率,组方规律,探索新处方。结果:1)统计结果显示129味中药的四气频率出现较高的为:温性药870次、寒性药670次、平性药370次;五味频率较高的有苦味药1095次、辛味药1055次、甘味药913次等;2)归经分布结果显示:所用药物归经频率较高的有肝经1198次、心经814次、脾经777次、肾经524次,三焦经使用最少仅7次;3)对收录的120例病例用药频次统计表明,纳入病案的中药共有129味,药物使用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川芎、当归、郁金、石菖蒲、茯苓、炙甘草、牛膝、泽泻、半夏、白术等;4)常用药物组合为:郁金、石菖蒲、川芎、当归、茯苓、泽泻、白术、半夏、牛膝、炙甘草;5)本次的三组新方组合,依次为:1号: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木香、茯神;2号:枳壳、桂枝、夏枯草、丹参、降香;3号:泽泻、地龙、白术、钩藤、决明子、益母草、土鳖虫、野菊花。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脑缺血是以瘀血、气虚、痰浊、肾虚为主的一类虚实夹杂的疾病,其病位要素主要在肾、肝、脾。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脑缺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导师治疗慢性脑缺血患者用药多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常用中药有川芎、当归、郁金、石菖蒲、茯苓、炙甘草、牛膝、泽泻、半夏、白术等,取其活血行气、化痰通络等功效。

赵维潇[2](2021)在《基于肾脑相关研究CKD3-5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中医学藏象学说中“肾脑相关”的密切联系,评估CKD3-5ND期患者认知功能状况,探讨CKD3-5ND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寻找CK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筛选出CK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而为中医学对慢性肾脏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预防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为从肾论治脑病提供理论依据,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材料与方法:采用理论探讨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1.理论探讨查阅古今对肾和脑进行相关论述的着作及文献并整理归纳,根据中医学藏象理论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肾脑相关的认识,从历史源流、中医理论基础、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四个方面对“肾脑相关”理论进行探讨。2.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门诊及病房的CKD3-5ND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入组,利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Mo CA量表评分≥26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26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运用自行设计的病例调查表(附录1)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收集相关临床指标,应用Excel软件录入调查表资料以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医学“肾”与“脑”二者在阴阳属性、经脉络属、精髓化生、神志相依等方面存在相关性。2.从肾论治脑病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具有正确性与可行性。3.本研究中147例CKD3-5ND期患者认知功能的平均得分为(26±2)分,其中认知功能正常者占61.22%,而有38.78%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CKD3期、4期、5期三个组的Mo C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31.844,P=0.000<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CKD3期与CKD4期之间Mo CA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调整后P>0.05),CKD3期与CKD5期、CKD4期与CKD5期之间Mo CA评分比较具有显着差异(调整后P=0.000、P=0.007<0.05),CKD5期患者更容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4.CKD3-5ND期患者认知功能正常和认知功能障碍两组间的年龄、受教育年限、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磷、尿素、肌酐、胱抑素C、e GFR、甲状旁腺激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BMI、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钠、血钾、血钙、尿酸、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24h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整了相关危险因素后,仅年龄、受教育年限、血红蛋白与CKD患者发生CI显着相关(P=0.005,P=0.029,P=0.002),高龄(OR=1.060,95%CI:1.018-1.1047)、低受教育年限(OR=0.820,95%CI:0.686-0.979)、低血红蛋白(OR=0.955,95%CI:0.928-0.983)为CK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6.CKD3-5期患者的中医证候本证证候出现频率脾肾气虚证47.6%>阴阳两虚证22.4%>气阴两虚证13.6%>脾肾阳虚证11.6%>肝肾阴虚证4.8%;兼证证候出现频率湿浊证38.2%>血瘀证31.3%>无兼证28.6%>湿热证12.2%>水气证11.6%。7.认知功能正常组本证以脾肾气虚证为多(54.5%),其次为气阴两虚证(17.8%);认知功能障碍组以阴阳两虚证为多(40.4%),其次为脾肾气虚证(36.8%)。兼证中,认知功能正常组多兼湿浊证(36.7%)或无兼证(34.4%),认知功能障碍组多兼血瘀证(57.9%)或湿浊证(40.3%)。其中阴阳两虚证、血瘀证患者Mo CA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429,P=0.001;Z=-3.429,P=0.001)。结论:1.“肾脑相关”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为临床从肾论治脑病以及肾脑相关理论的实际运用提供了依据。2.CKD3-5ND期患者CI的患病率约为38.78%,CKD5期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更低。3.高龄、低教育水平和低Hb是CKD患者发生CI的危险因素,应当对这些因素进行提早筛查和干预,以预防CKD患者CI的发生。4.阴阳两虚证为CKD3-5ND期患者CI本证的主要证型,其次为脾肾气虚证;血瘀证为兼证的主要证型,其次为湿浊证。5.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机为脾肾阴阳两虚、痰瘀闭阻脑窍。

张勇,李媛[3](2020)在《健脑补肾通络方治疗肾虚血瘀型脑动脉硬化症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健脑补肾通络方对肾虚血瘀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血脂代谢及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肾虚血瘀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健脑补肾通络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血脂代谢及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 05);观察组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血脂代谢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 05)。结论健脑补肾通络方治疗肾虚血瘀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脂代谢水平,值得推广。

李佳[4](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脑动脉硬化(CAS)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导致脑血管意外发生首要病因。中医药在防治CAS上显示出较为独特的优势,蛭芎胶囊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用于脑动脉硬化症及中风病恢复期瘀血阻络所致的眩晕、头痛、语言蹇涩等症,临床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拟从主要药效学、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三个层面对蛭芎胶囊作用于脑动脉硬化的机理进行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大鼠双侧肾主动脉狭窄3/4,术后给予高脂乳剂(10 ml·kg-1)每日2次共8周,建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脑动脉硬(CAS)模型大鼠。于造模第4周对模型大鼠进行无创血压测量及血脂检测,筛选造模成功的大鼠将其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桂利嗪组、蛭芎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造模第4周同时开始给药,连续4周,每日1次,每周称取体质量调整给药剂量。给药末次,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大鼠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等;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仪检测HDL、LDL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XB2、6-keto-PGF1、t-PA、CGRP及ET-1含量;摘取右半侧脑组织沿冠状面切分,进行脑动脉硬化程度及脑组织缺血、损伤等病理形态学观察。(2)采用兔血栓溶解实验,将全血凝块及纤维蛋白凝块分别分为5组,即对照组、阳性中药组、蛭芎胶囊高、中、低剂量组,于24、48 h内分别测定剩余血栓段的质量,重复三次,测定蛭芎胶囊的血栓溶解情况;(3)采用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小鼠体内血栓实验,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1 h后,观察5 min内小鼠死亡数和15 min内偏瘫未恢复数。(4)采用FeCl3诱导大鼠体内动脉血栓模型进行抗血栓实验: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用FeCL3诱导动脉血栓生成,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TXB2、6-keto-PGF1、t-PA及PAI-1的含量;并剪下血栓发生部位的血管进行血栓病理学观察。(5)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解析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活性成分显着影响的生物通路,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采用PCR对主要通路蛋白进行实验验证,(6)采用核磁氢谱代谢组学对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模型大鼠的代血清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1)高血压合并高血脂脑动脉硬(CAS)模型大鼠实验结果显示(1)蛭芎胶囊高剂量组脑指数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且与阳性西药组比无显着差异(P>0.05);(2)与模型组比,蛭芎胶囊高、中剂量组大鼠全血粘度明显降低(P<0.05),高、中、低剂量组、全血低切、血浆粘度、全血高切、刚性指数、全血高相、聚集指数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3)与模型组比,蛭芎胶囊高、中剂量组LD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水平明显升高(P<0.05);(4)与模型组比,蛭芎胶囊高、中、低剂量组CGRP均明显升高(P<0.05),高剂量组ET-1降低(P<0.05);各剂量组与阳性西药组相比CGRP无显着差异(P>0.05),ET-1显着低于桂利嗪组(P<0.05);(5)与模型组比,蛭芎胶囊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TXB2(P<0.05),明显升高6-keto-PGF1a(P<0.05);与阳性西药组比较,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6)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蛭芎胶囊高、中、低剂量组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血管出血及扩张减轻。(2)体外溶栓实验结果显示全血凝块溶解重量最终在48 h时阳性药组、蛭芎胶囊对全血凝块的溶解率较好,均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小鼠体内血栓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蛭芎胶囊高、中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均可明显降低血栓模型小鼠死亡率和偏瘫率(P<0.05或P<0.01)。(4)FeCl3诱导的大鼠血栓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蛭芎胶囊高、中剂量组均可以明显延长APTT(P<0.05),各剂量组FIB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蛭芎胶囊各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TXB2均明显降低,6-keto-PGF1α显着升高(P<0.05或P<0.01);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t-PA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高剂量最为明显(P<0.01);(4)大鼠血栓病理可见模型组血管内有聚集成块状物质,推测是纤维素崩解的趋化产物,颜色变灰白,血栓增大阻塞官腔,血栓形成。(5)网络药理学研究对P 53、Bcl-2、MDM 2、Akt进行PCR实验验证,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的P 53显着升高(P<0.01),Bcl-2升高,MDM 2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阳性西药组及蛭芎胶囊的高中低剂量组的P 53及Bcl-2值不同程度的降低,阳性西药组及高剂量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代谢组学研究表明乙酰糖蛋白、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氨基酸代谢差异明显。结论:蛭芎胶囊高、中剂量组均能够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动性,可以明显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减少或者降低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对脑动脉硬化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蛭芎胶囊能减轻血栓质量,减少血小板聚集、粘附及血栓形成,还能降低血栓小鼠模型的死亡率和偏瘫率。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研究检测机体在疾病或中药干预治疗后机体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变化情况,从整体角度出发探讨疾病发病机制和中药药效作用机制。

吴卓君[5](2020)在《不同卒中发病风险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而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发病前一般有长期的慢性脑供血不足存在,及时干预慢性脑供血不足对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改良的弗明汉卒中量表可以评估不同性别的人群10年内卒中发生的风险。本文旨在通过将10年卒中发病风险低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与10年卒中发病风险高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发病风险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差异,为卒中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依托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症状性脑灌注动脉狭窄患者危险因素筛查及中医证候规律研究”。选取于湖北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采用改良的弗明汉卒中量表对每位患者卒中的发病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分的高低,将患者分低危、中危、高危三组。记录研究对象入组当天的一般资料、既往史、个人史、生命体征、症状体征、中医四诊信息、生化检查、颈部血管彩超、TCD、头颈部影像学检查、改良弗明汉量表等内容,并将数据录入该课题组专门设计的EXCEL表中,统计分析选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多组样本间频数分布差异的比较,数据服从卡方分布的采用卡方检验,不符合卡方分布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所有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时统计学差异有意义。在纳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得出结果并进行合理讨论。结果1.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分别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其次是体育锻炼少、高同型半管氨酸血症、吸烟、肥胖,心血管疾病、房颤出现频率最低。2.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脑,其次为肾、脾,肝、心分布较少;病性证素中虚证以精亏、气虚、血虚为主,实证以痰浊为主。3.三组患者病性证素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危组以气虚、血虚为主,中危组精亏、气虚、血虚、痰浊分布相当,高危组以精亏、痰浊为主。4.在所有病性证素中,精亏、痰浊两个证素在三组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证素在三组的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1.慢性脑供血不足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分布以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为主,其次是体育锻炼少、高同型半管氨酸血症(高HCY)、吸烟、肥胖、心血管疾病、房颤,高危组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出现的频次均较中危组、低危组患者高。2.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总体证素分布虚证多于实证,虚证中以精亏、气虚、血虚为主;实证以痰为主,兼有血瘀、阳亢、动风等证素。说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病因病机多以虚为主,兼夹痰、风、瘀、阳亢等实证。3.低危组患者证素分布以气虚、血虚为主;中危组患者的证素分布精亏、气虚、血虚、痰浊四项分布相当;高危组患者证素以精亏、痰为主,部分患者兼夹风、瘀、阳亢等实性证素。说明随着卒中发病风险的增高,CCCI患者的中医证素逐渐由虚证转变为本虚标实证。4.精亏、痰浊两项在三组CCCI患者间的分布是具有显着差异的,从低危组到高危组均是逐渐增加的,说明精亏、痰这两个证素可能与卒中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5.在防治CCCI的过程中,除了要积极防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缺乏锻炼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对精亏、痰浊证的患者也应加以重视并积极干预以降低卒中发病的风险。

熊美珍[6](2019)在《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系统检索与整理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CAS)的疗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通过计算及手工结合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包括:万方科技信息数据库(Wanfang),中文文献选择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英文文献选择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检索期限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8年12月截止。手工检索:在我校图书馆对相关医学核心期刊进行手工检索,所有杂志检索时间从建刊到2018年,收集灰色文献及相关会议论文集。语言限定为中英文论文。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搜集、筛选、纳入及整理,使用软件RevMan5.3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资料用相对危险度(RR)或优势比(OR)表示,连续性变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做为分析统计量,两者均计算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绘制漏斗图对偏倚风险进行评估。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性指标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水平、颈颅多普勒(TCD)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等。本研究通过对已公开发表的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从临床有效率、血脂、血液流变学、TCD改善情况等方面,对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地评价,从而为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为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研究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22篇,最终纳入文献26篇,均为国内中文研究。在这26项研究中,共包含3200名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平均样本量为123。其中有关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总有效率共纳入22篇文献,涉及病例数共758例;共7项研究报告了药物是否发生不良反应。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中药或合用西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常规治疗,异质性分析结果为Chi2=25.84,df=20,P=0.17,I2=23%<50%,表明各研究间异质性较低,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4.55,95%CI(3.63,5.71),Z=13.11(P<0.00001)],合并后的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有7项研究报告不良事件发生率,试验组共发生4例,对照组7例。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出现2例恶心、纳差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继续服药后症状消失。对各项研究进行合并,异质性分析结果为(I2=78%,P=0.03),存在高度异质性,不适宜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与西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都具安全性。3.血脂水平改善方面:纳入文献中有10项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胆固醇水平,11项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水平,4项研究报告了患者低密度脂蛋白,中药或联合西药在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方面与对照组有差异存在。4.从TCD检查来看,纳入文献中3项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中药可有益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增高,且疗效优于西药治疗。5.根据血液流变学指标,6项研究记录了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粘度,其中5项研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动脉硬化症对于降低血浆粘度较单纯西药有优势。此外,本研究共统计中药方26个,共包括84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3次及3次以上的中药32味。对中药进行分类分析,可以看出经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方药组成主要由活血化瘀类中药、平肝熄风类中药、补气血类中药、补益肝肾类中药四大类药物组成。其中活血化瘀类中药有13味,平肝熄风类中药有10味,补气血类中药有10味,补益肝肾药有8味。结论:中药对于脑动脉硬化症的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总体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半数以上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中药在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黏度等方面有明显的疗效。治疗过程中多数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中药与西药常规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通过对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用药分析发现,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方药组成主要由活血化瘀类中药、补益肝肾类中药、平肝熄风类中药、补气血类中药四大类药物组成。中药常用药物前五位是川芎、黄芪、芍药、水蛭、地龙。

李锐凌,李省江,霍建锐[7](2016)在《中医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脑动脉硬化症(CAS)是一种特发于脑部的动脉硬化,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大、中动脉)、小动脉硬化、微小动脉玻璃样变,发病隐匿,发展至后期可导致痴呆等,进展到一定程度,可导致卒中,危及患者生命。西药对CAS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中医药相关研究日渐增多。本文将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CAS的研究概况进行总结,显示中医药治疗慢性脑血管疾病具有显着优势及疗效。主要围绕肝、肾功能失调及痰瘀进行辨证论治;方法主要为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针灸)和综合治法。

郭冰[8](2016)在《通脑方对痰瘀互结型脑动脉硬化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通脑方对痰瘀互结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中医症候、同型半胱氨酸、血脂、TCD的影响,探讨通脑方对痰瘀互结型脑动脉硬化症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为科学合理的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老年病科住院部患者。入选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脑动脉硬化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常规基础西药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予通脑方,对照组予脑心通胶囊。28d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经颅多普勒(TCD)行疗效性评价指标,对两组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在改善单项症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在改善证候总积分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患者改善证候疗效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Hcy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Hcy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血脂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HDL-C水平均升高,其中TC、HDL-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C、TG、LDL-C和HDL-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TCD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在提高平均血流速度、降低搏动指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研究通脑方对痰瘀互结型脑动脉硬化症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Hcy,同时能优化经颅多普勒的血流速度,在改善血脂方面与脑心通临床疗效相当。验证了通脑方治疗痰瘀互结型脑动脉硬化症有效性及安全性。

李楠楠[9](2014)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其相关病名在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文件及我国脑血管病疾病分类中相继被取消,此疾病诊断率低,在临床较少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这一疾病群体却客观存在,发病率极高。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中风、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重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过程,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延缓重大脑血管病事件。慢性脑供血不足在现阶段尚无被国际国内公认的病名和诊断标准,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也无确实有效的方法,但是中医药在其治疗方法上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较为明显,对于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入手,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以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从而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药防治、重大脑血管疾病延缓和预防指明新的方向。一、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现代文献研究目的:分析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文献,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年1月2013年12月所有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筛选和分类,总结其中有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症状表征、证候要素、证型等资料,进行录入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共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6篇,纳入患者2452例,共归纳出14个证候类型,16个证候要素,515个表征。(2)中医表征分析:515个表征中,一般表征320个,其中常见表征共11个,分别为头晕、头痛、失眠、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乏力、胸闷、头重、神疲、多梦,其在文献中出现频率均大于25%。脉象表征83个,其中细脉、弦脉、沉脉出现频率最高。舌象表征112个,其中常见舌色为舌淡、舌红,常见舌苔为苔薄、苔白、苔黄。(3)证候要素分析:所有文献中,共归纳出中医证候要素16个,总频次5660次,其中病位证候要素4个,病性证候要素12个。常见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肝、肾和脑。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精亏、气滞和血虚。(4)中医证型分布: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文献中归纳出中医证候类型共14个,其中常见证候类型为肾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痰浊中阻证。二、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征,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收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学资料,制订中医证候学观察量表,观察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将其数据进行录入分析,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并与文献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男性45例(59%),女性31例(41%)。发病年龄以60-79岁最多,共55例(72.3%)。合并基础疾病最多的为高血压病,共65例患者(85.5%),其次为血脂异常(68.4%)和糖尿病(53.9%)、冠心病(19.7%);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有2个或以上基础疾病者占80%。(2)中医证候要素分布: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共总结出9个病性类证候要素和5个病位类证候要素,其中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髓亏证、痰浊证、血虚证、气虚证和血瘀证。常见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脑、肾和肝。所有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证候要素合并情况中,单纯一证者仅4例,2证至4证合并出现者共65例(85.5%)。其中纯虚证者29例(38.2%),纯实证者仅1例(1.3%),虚实夹杂证者46例(60.5%)。由此可见,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病机复杂,多为虚实夹杂证。(3)中医证候聚类分析:将9类病性类证候要素进行聚类分析,将其聚为两类时,痰浊和髓亏证聚为一类,其他7证聚为一类。(4)中医证候要素与基础病情况相关分析: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别与其合并的基础疾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瘀证与血脂紊乱呈正相关(P<0.05);痰浊证与高血压病呈正相关性(P<0.05)。而其他证候要素与基础疾病之间则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4)文献调查与临床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分布差异:将文献调查中医证候学结果与临床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文献调查结果以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痰浊证为慢性脑供血不足常见证候要素,而临床观察中以髓亏证、痰浊证、血虚证、气虚证、血瘀证最为常见。三、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中西医量表及脑灌注检查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所有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均服用中药活络益脑方三个月以上,于治疗前后均行简明智力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和中医症状学量表评分,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2)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部分患者共31例行SPECT脑灌注检查,测定灌注减低区的脑血流量,与脑梗死组及正常人局部脑血流量进行比较,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量特点。(3)部分治疗前行SPECT脑灌注检查患者治疗后再次行SPECT脑灌注检查,评价其局部脑血流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结果:(1)伴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管情况分析:76例伴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单发狭窄者33例(43.4%),多发者43例(56.6%);所涉及的182条狭窄动脉中,颅内狭窄动脉135条(74.2%),颅外狭窄动脉47条(25.8%),颅内多于颅外;其中前循环135条(74.2%),后循环47条(25.8%),前循环多于后循环。(2)各种量表评定情况: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简明智力状态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症状量表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3)局部脑血流量(rCBF)分布特点:慢性脑供血不足组rCBF值高于脑梗死患者,而低于正常人,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前后脑血流量情况评价: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其治疗后rCBF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和临床研究,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结果表明,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一类虚实夹杂的疾病,以气虚、血虚、髓亏等证为本,以痰浊、瘀血为标;其中大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髓亏证较无大动脉狭窄者更为明显。对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中,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认知水平下降及睡眠障碍,经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后,其焦虑、抑郁、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均有所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量处于正常人与脑梗死患者之间,经治疗后,其脑血流量可显着改善。通过研究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临床症状特点及脑血流灌注情况,加深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这一疾病的认识;通过观察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预防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丁晨云[10](2011)在《健脑颗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肝肾阴亏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健脑颗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 CCCI)肝肾阴亏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症状、血脂、血液流变学、氧化应激和血管弹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健脑颗粒治疗CCCI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2组,健脑颗粒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基础用药(拜阿斯匹林100mg qd、尼莫同0.03g tid、阿乐0.01g Qn)、健脑颗粒,每日1剂,温水冲服,早晚各一次。(健脑颗粒组成:黄芪15g、制首乌10g、熟地10g、蒲黄10g、当归10g、川芎10g、羌活12g)。对照组:基础用药。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合并病两组均作相应处理。8周为一个疗程。观察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肝肾阴亏气虚血瘀型临床症状、血脂、血液流变学、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及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 ler, 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基本资料及症状评分、血脂、血液流变学、SOD、MDA及TCD相关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中医症候总分及次证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性(P<0.05);治疗组的总体疗效(90%)与对照组(55%)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2、治疗8周后治疗组TC、LDL-C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及全血粘度高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均<0.05)。治疗组SOD、MDA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均<0.05)。3、治疗8周后治疗组左右MCV、左右VA及BV血管的PI、RI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无显着差异性(P>0.05),但治疗组相应的PI降低幅度均高于对照组。4、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无毒副作用。结论:健脑颗粒有较好改善CCCI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且适当延长疗程治疗更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能有效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及血液粘度;能提高血清SOD活力,帮助机体去除氧自由基,提高抗氧化能力;能降低血清MDA含量,减少氧化代谢产物,对有效防治CCCI、延缓脑动脉硬化或相关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提供了依据。

二、健脑方治疗脑动脉硬化10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脑方治疗脑动脉硬化10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治疗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一 慢性脑缺血中医证候学文献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结果
    4.小结
研究内容二 慢性脑缺血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结果
    4.小结
研究内容三 基于数据挖掘的临床治疗慢性脑缺血的用药规律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结果
    4.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证候学调查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肾脑相关研究CKD3-5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肾脑相关的理论研究
    1 肾脑相关的历史源流
    2 肾脑相关的理论基础
    3 肾脑相关的现代研究
    4 肾脑相关的临床应用
    小结
论文二 CKD3-5ND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脏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健脑补肾通络方治疗肾虚血瘀型脑动脉硬化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检测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代谢指标比较
3 讨论

(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二部分 正文部分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医对脑动脉硬化的认识及其辨治
        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的作用机制
        三、基于代谢组学核磁氢谱研究的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
    第二章 主要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蛭芎胶囊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建立脑动脉硬化模型大鼠(CAS)的实验研究
        3 蛭芎胶囊体内外抗血栓作用的实验研究
        4 数据处理
        5 结果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作用机制
        1 蛭芎胶囊成分、靶点及相关疾病的查询与筛选
        2 结果
        3 利用Real time(RT-PCR)进行检测
    第四章 基于核磁氢谱代谢组学研究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三部分 结论与讨论
    一、本文结论
        1 药效学实验
        2 网络药理学
        3 代谢组学
    二、讨论
    三、创新点
    四、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不同卒中发病风险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标准
        1.2.1 慢性脑供血不足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证素诊断标准
        1.2.4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标准
        1.2.5 经颅多普勒(TCD)诊断标准
        1.2.6 MRA、CTA、DSA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报告表的设计
        2.2 信息采集
        2.3 颈部血管彩超检测方法
        2.4 颅内多普勒(TCD)检查方法
        2.5 中医证素判定方法
        2.6 卒中10年发病风险评估方法
        2.7 入组方法
        2.8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CCCI患者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3.3 CCCI患者证素分布情况
讨论
    1、CCCI的病因病机
    2、CCCI中医证素的研究
    3、研究结果分析
        3.1 CCCI的危险因素分布规律的探讨
        3.2 CCCI患者总体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探讨
        3.3 不同组别CCCI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差异的探讨
        3.4 CCCI预防及治疗的探讨
结语
    1、研究结论
    2、研究特色
    3、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一、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二、卒中一级预防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
    附录三 证素诊断标准
致谢

(6)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范围
    2.2 文献的循证检索原则
    2.3 文献检索策略
    2.4 文献筛选标准
    2.5 文献收集偏倚控制
    2.6 文献质量控制
    2.7 文献数据资料提取
    2.8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总体特征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疗效评价
    3.5 不良反应报告
    3.6 纳入研究的用药频次统计
4 讨论
    4.1 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疗效分析
    4.2 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安全性分析
    4.3 中西医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机理分析
    4.4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4.5 对今后研究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7)中医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临床治疗
    2.1 辨证治疗
    2.2 经典方治疗
    2.3经验治疗
    2.4 中成药
    2.5 针灸
    2.6 针药综合
3 实验研究
小结

(8)通脑方对痰瘀互结型脑动脉硬化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临床研究方法
        2.1 随机化方法
        2.2 药品选择
        2.3 治疗方法
        2.4 合并用药规定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价标准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3.3 两组疗效评价
        3.4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导师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学术思想
        4.2 通脑方组方解析
        4.2.1 处方组成
        4.2.2 方义分析
        4.2.3 现代药理的研究
        4.3 对照药物的选择
        4.4 关于疗效观测指标的选择
        4.5 疗效分析
        4.5.1 两组中医证候分析
        4.5.2 两组Hcy分析
        4.5.3 两组血脂分析
        4.5.4 两组TCD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1
    附表 2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上篇: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概念
        2 慢性脑供血不足概念产生的背景
        3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4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实验研究
        4 临床研究
        展望
        参考文献
下篇: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现代文献研究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文献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文献筛选
        6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关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理论探讨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健脑颗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肝肾阴亏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1. 中医理论
        1.1 中医病名和症状的探讨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
        1.3 中医辩证分型
        1.4 中医治法方药研究
        1.5 中成药治疗
        1.6 针灸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认识
        2.1 定义的探讨
        2.2 流行病学调查
        2.3 病理生理
        2.4 实验研究
        2.5 理化检查
        2.6 诊断及分型进展
        2.7 治疗
        2.8 预后与转归
        2.9 展望
    3. 关于氧化应激的研究
        3.1 氧化应激的定义及其相关指标的选择
        3.2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氧化应激机制
        3.3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3.4 氧化应激与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3.5 中医对SOD、MDA的研究
    4. 中西医结合思维
        4.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应用时机
        4.2 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方法
        1.5 疗效评定标准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的CCCI患者的症状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
        2.2 两组CCCI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2.3 两组CCCI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变测定
        2.4 两组CCCI患者治疗前后的SOD、MDA比较
        2.5 两组CCCI患者治疗前后颅脑彩超相关指标测定
        2.6 安全性观察结果: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3. 讨论
        3.1 关于药物及相关检查的选择
        3.2 健脑颗粒组成及作用机制探讨
        3.3 健脑颗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影响
        3.4 健脑颗粒研究的临床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慢性脑供血不足肝肾不足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健脑方治疗脑动脉硬化10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治疗用药规律研究[D]. 王岩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肾脑相关研究CKD3-5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D]. 赵维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健脑补肾通络方治疗肾虚血瘀型脑动脉硬化症临床研究[J]. 张勇,李媛. 现代中医药, 2020(04)
  • [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作用及机制[D]. 李佳.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5]不同卒中发病风险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差异的研究[D]. 吴卓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Meta分析[D]. 熊美珍.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中医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研究进展[J]. 李锐凌,李省江,霍建锐. 河北中医, 2016(03)
  • [8]通脑方对痰瘀互结型脑动脉硬化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郭冰.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D]. 李楠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10]健脑颗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肝肾阴亏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丁晨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健脑方治疗脑动脉硬化10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