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降钙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三文鱼降钙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一、鲑鱼降钙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骨代谢及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韩国瑞,董卫兵,明海武[1](2021)在《骨疏康胶囊辅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骨疏康胶囊辅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均服用碳酸钙D3片(Ⅱ),连续治疗4个月。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口服骨疏康胶囊,连续治疗4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2个月和术后4个月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两组骨痛状况,同期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两组腰椎、大转子、股骨颈的骨密度状况,并检测两组血清骨钙素(BG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ⅠCTP)等骨代谢指标水平。术后4个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与同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2个月和术后4个月VAS评分、β-CTX和ⅠCTP水平降低,腰椎和大转子的骨密度、BGP和BALP水平升高(P <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升高;术后2个月和术后4个月VAS评分、β-CTX和ⅠCTP水平降低,腰椎和大转子的骨密度、BGP和BALP水平升高;术后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升高(P <0.05)。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骨疏康胶囊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病情、提高疗效、缓解疼痛和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李锋,龚继承,汪群力,陈奇,陆焱[2](2021)在《益生菌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益生菌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14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3例,对照组给予阿伦磷酸钠口服结合鲑鱼降钙素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BMD)、骨代谢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MD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血清骨钙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骨代谢,提高BMD,安全性好。

陈艳婷[3](2021)在《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系统评价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采用针刺治疗PMOP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对影响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GH/IGF-1轴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以期为PMOP的防治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思路。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岭南陈氏针法与西药治疗PMOP的疗效,并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采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选取试验组为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为西药治疗PMOP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Revman 5.3对各研究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发表偏倚的评价运用失安全系数(Nfs0.05)。2.开展回顾性研究,收集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将纳入研究的238例患者按照骨密度检查参数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及骨量正常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①临床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子女个数;②合并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骨折、慢性胃肠炎及恶性肿瘤;③骨密度(BMD):腰椎(L1-4)BMD、左股骨颈BMD、左股骨颈上端BMD;④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球比(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钙(Ca)、血磷(P);⑤骨质疏松四项: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⑥性激素六项: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孕激素(P)、睾酮(T);⑦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⑧维生素D。并对GH及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骨量不同水平(1=骨量正常,2=骨量减少,3=骨质疏松)为反应变量,三组间比较有差异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相关的指标,分析GH、IGF-1对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程度,为临床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依据。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研究标准的PMOP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元素片口服,其中针刺组患者给予岭南陈氏针法治疗,针刺处方为:肾俞、脾俞、关元、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个观察周期,连续治疗1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连续服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对比治疗前后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的变化、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共纳入10项研究,7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1)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及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针刺治疗组在提高PMOP患者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及股骨大转子骨矿含量方面,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在改善PMOP患者血清E2、ALP、Ca、P、IGF-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临床有效率为效应量的失安全系数(Nfs0.05)检验值为36.8631。2.回顾性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238例,按照骨密度T值将纳入的病例分为三组:骨质疏松组63例、骨量低下组108例、正常组67例。(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发现:三组间年龄、体重、BMI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高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体重及BMI低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合并疾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血清ALP、P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ALP水平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血P水平低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性激素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E2、FS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PRL、L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正常组E2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骨质疏松组FSH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骨质疏松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组间比较发现三组间PINP、β-CTX、O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H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骨质疏松组PINP、β-CTX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OC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纳入研究人群的GH、IGF-1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GH、IGF-1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发现正常组GH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IGF-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纳入研究人群各部位BM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 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各部位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纳入研究对象血清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GF-1与腰椎(L1~4)BMD呈正相关(r=0.200,P<0.05),GH与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为 0.372、0.249、0.276,P<0.05);(9)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90,95%CI:1.036~1.146,P=0.001)和β-CTX(OR=3.222,95%(CI:1.196~8.680,P=0.02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OR=0.851,95%(CI:0.236~0.918,P=0.000)、E2(OR=0.998,95%CI:0.002~0.995,P=0.044)、磷(OR=0.121,95%CI:0.031~0.462,P=0.002)、GH(OR=0.047,95%CI:0.016~0.137,P=0.000)、IGF-1(OR=0.989,95%CI:0.819~0.998,P=0.014)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3.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共脱落7例。其中针刺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实际完成样本量为针刺组31例,对照组32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孕次、产次、病程)、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有效率比较,针刺组有效率为83.87%,显着高于对照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GH、IGF-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H、IGF-1水平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血清GH、IGF-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GH、IGF-1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E2、FSH、L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E2水平提高,血清FSH、LH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FSH、LH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E2、FSH、LH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 PINP、β-CTX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血清PINP、β-CTX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治疗12周后血清PINP、β-CTX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PINP、β-CTX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各部位BMD均有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进行了 4个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针刺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生活质量(SF-36)评分治疗4周后,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8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7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在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6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针刺组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穴位局部血肿,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1.针刺治疗PMOP安全有效,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改善BMD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单纯针刺治疗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需更高质量证据加以验证。2.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与年龄、BMI、血清性激素、骨代谢、GH/IGF-1轴相关,年龄与β-CTX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E2、P(磷)、GH、IGF-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GH/IGF-1轴在PMO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早期发现与治疗PMOP提供了依据及新的思路。3.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疗效确切,可改善PMOP患者的中医症候、生活质量、血清IGF-1、GH、PINP、β-CTX、LH、FSH、E2代谢水平,考虑其治疗作用与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骨代谢及GH/IGF-1轴的调节相关。这为临床推广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丰富了针刺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研究。

吕伟强[4](2021)在《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肥胖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上辨证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从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我院进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的绝经后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中医辨证,剔除不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本次研究共计纳入400例。按照中医证型共分为四型: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及其他证型;按照骨量丢失情况分为三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组;按照体重指数值(body mass index,BMI)分组共分三组:18.5kg/m2<BMI<23.9kg/m2为正常组,BMI<18.5kg/m2为偏瘦组,BMI>24kg/m2为肥胖组。统计绝经后女性骨量丢失情况及绝经后女性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绝经后女性BMD与年龄、身高、体重、BMI等一般数据的关系,分析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应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绝经后女性骨量分布情况:骨量减少(217例,54.2%)>骨质疏松(146例,36.5%)>骨量正常(37例,9.3%)。无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女性(共254例)各证型人数分布情况:其他证型(70例,27.6%)>肝肾阴虚(64例,25.2%)>脾肾阳虚(62例,24.4%)>肾虚血瘀(58例,22.8%)。有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女性(共146例)各证型人数分布情况:肝肾阴虚(47例,32.2%)>脾肾阳虚(43例,29.5%)>肾虚血瘀(33例,22.6%)>其他证型(23例,15.7%)。2.绝经后女性BMD(股骨颈、L1、L2)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年龄、BMI与BMD(股骨颈、L1、L2)呈负相关(P<0.05);绝经年龄与BMD(股骨颈、L1、L2)呈正相关(P<0.05);身高、体重与BMD(股骨颈、L1、L2)无明显相关性。3.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相关性:脾肾阳虚组BMI平均值(23.83±2.52),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肝肾阴虚组与肾虚血瘀组间BMI值无明显差异;按照BMI值将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分为偏瘦组(38例)、正常组(42例)与肥胖组(43例),对三组间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得出:偏瘦组、正常组及肥胖组之间在中医证型方面有差异,肥胖组的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为主(P<0.05),提示肥胖是脾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结论:1.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以肾虚为主,肾虚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首要原因。肝虚、脾虚、血虚等因素也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原因。2.年龄、肥胖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绝经年龄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保护性因素,身高,体重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无明显相关性。3.肥胖是导致绝经后女性发生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王颖[5](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糖尿病并发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引起的严重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表明在慢性炎症状态刺激下,肝脏和脂肪组织等局部靶器官与组织中11 β-羟类固醇脱氢酶1型(11 β-HSD1)活性增加,将无活性的11脱氢皮质酮转化为有活性的皮质酮增多,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目前临床尚缺乏作用持久、副作用小、治疗方法简单的针对性药物。中医药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作用靶点丰富、不良反应少,且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以抗炎与抑制11 β-HSD1活性为靶点,探讨葛根素干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一、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2018年10月-2020年10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资料96例。按照骨密度值,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的T2DM组(45例)及合并骨质疏松组(51例)。探索两组患者中医证型的特点,并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Ca、P、ALP、25(0H)VD、PTH、骨钙素、T-P1NP、β-CTX、骨密度值等相关指标,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①两组患者主证型比例,T2DM组气阴两虚证>肺胃热盛证>阴虚火旺证,合并骨质疏松组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肺胃热盛证,两组主证型分布不同,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兼证均是瘀血阻络证>痰湿内蕴证,具有显着差异(P<0.05);合并骨质疏松组三组主证型的骨密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男女性别分布不同,T2DM组男性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组女性患者多,具有显着差异(P<0.05)。③两组患者年龄分布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高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④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病程较T2DM组长,具有显着差异(P<0.05)。⑤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⑥两组患者血Ca、血P、25(OH)VD、PTH、β-CTX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LP、T-P1NP水平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ALP、T-P1NP水平高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骨钙素水平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骨钙素水平低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①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中医主证型最多的是气阴两虚证,兼证最多的是瘀血阻络证;主证阴虚火旺证占比较T2DM组明显升高。为临床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提供了一定的思路。②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与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③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血ALP、T-P1NP水平较高,骨钙素水平较低。为临床更早发现骨质疏松及针对性有效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二、动物实验目的:使用葛根素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以抗炎与抑制11 β-HSD1活性为靶点,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改善作用与机制。方法: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用不同剂量葛根素进行干预,采用生化法、酶联免疫法(ELISA)及相关仪器检测大鼠血糖、胰岛素,骨代谢相关指标(血钙、25羟维生素D、TRACP5b、CTX-1、ALP-B、OC、骨密度),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2)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炎性相关细胞因子与皮质酮代谢相关指标:MCP-1、TNF-α、IL-1、IL-6以及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的hs-CRP,血清糖皮质激素活性形式皮质酮;通过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肝脏、脂肪、骨组织中11 β-HSD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以及酶活性,阐明葛根素对炎性反应及11 β-HSD1活性的影响,明确葛根素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结果:①糖代谢方面,葛根素(低、中、高剂量)三组大鼠血糖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其中高剂组血糖水平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胰岛素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中剂组胰岛素水平最高(P<0.05)。②骨代谢方面,葛根素三组大鼠血钙、25(OH)VD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高剂组血钙、25(OH)VD水平最高(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TRACP5b、CTX-1、ALP-B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其中中剂组血清TRACP5b、CTX-1、ALP-B水平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0C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中剂组血清OC水平最高(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骨密度与模型组比较升高(P<0.05),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炎症指标:葛根素三组大鼠MCP-1、TNF-α、IL-1、hs-CRP与模型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其中中剂组MCP-1、TNF-α、IL-1、hs-CRP水平最低(P<0.05)。④皮质酮代谢方面,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中皮质酮浓度与模型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其中中剂组皮质酮浓度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肝脏、脂肪、骨组织中11 β-HSD1蛋白及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P<0.05),其中中剂组11 β-HSD1蛋白及mRNA表达最低(P<0.05)。结论:①在糖代谢、骨代谢方面,葛根素具有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水平的作用;葛根素具有升高血钙、25(OH)VD、OC及骨密度,降低TRACP5b、CTX-1、ALP-B的作用。说明葛根素能够调节血糖、胰岛素、钙、25(OH)VD代谢,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调节骨转化,改善糖尿病大鼠的骨质疏松。②在炎症反应及皮质酮代谢方面,葛根素具有降低MCP-1、TNF-α、IL-1、hs-CRP、皮质酮水平,降低11 β-HSD1在肝脏、脂肪、骨组织中活性的作用;说明葛根素可能通过抗炎与抑制11β-HSD1活性,降低皮质酮活化,达到改善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③不同剂量葛根素比较,中剂量组在提高胰岛素水平、调节骨代谢、抗炎及抑制11 β-HSD1活性方面效果最佳。

陈辉文[6](2021)在《新补骨脂异黄酮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减轻小鼠去卵巢后骨质丢失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控形势将日益严峻。传统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弊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日益显露。因此,寻找新一代抗骨质疏松药物需求迫切。传统中药补骨脂在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应用广泛,但其成分复杂,至今为止,尚未清楚其中有效的单体成分。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全二维RAW264.7细胞膜色谱/C18柱/飞行时间质谱系统筛选出补骨脂中对RAW264.7靶细胞膜蛋白有高度亲和力的小分子单体。筛选后,利用一系列体内体外实验阐明补骨脂含有的小分子单体新补骨脂异黄酮在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新一代抑制破骨分化调控骨代谢的临床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首先,本研究利用全二维RAW264.7细胞膜色谱/C18柱/飞行时间质谱系统对补骨脂的乙醇提取物里的未知小分子单体进行筛选和鉴定。研究发现中药单体新补骨脂异黄酮可能对RAW264.7细胞表面蛋白存在亲和作用。设置不同新补骨脂异黄酮浓度梯度和刺激时间窗,同时对RAW264.7细胞和骨髓单核细胞用RANKL诱导破骨分化,通过TRAP染色明确新补骨脂异黄酮对破骨分化的影响;通过Actin-Ring和骨板骨吸收实验明确新补骨脂异黄酮对破骨细胞Actin结构和骨吸收功能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阐明新补骨脂异黄酮对破骨分化及功能关键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实验阐明新补骨脂异黄酮对RANKL介导的NFATc1从细胞质转移入细胞核的影响。钙振荡实验明确新补骨脂异黄酮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波动的影响。Co-IP实验解析新补骨脂异黄酮作用对RANK在招募TRAF6和c-Src关键接头分子的作用。构建去卵巢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通过μCT、HE染色明确新补骨脂异黄酮对去卵巢小鼠骨质疏松模型的骨量保护作用。石蜡切片TRAP染色明确新补骨脂异黄酮对体内破骨分化的抑制作用。ELISA实验明确新补骨脂异黄酮对血清骨吸收指标的影响。结果:全二维RAW264.7细胞膜色谱/C18柱/飞行时间质谱系统筛选出与RAW264.7细胞细胞膜蛋白具有较强亲和力的小分子单体,新补骨脂异黄酮。TRAP染色实验、Actin-Ring实验、骨板骨吸收实验发现,新补骨脂异黄酮能呈浓度梯度依赖性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新补骨脂异黄酮对破骨细胞的早中期分化抑制效果显着。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新补骨脂异黄酮能抑制破骨分化及功能的关键信号通路(NF-κB、MAPK、Akt)的激活及关键因子(MMP9、Cathepsin K、CTR、TRAP)的表达。免疫荧光实验表明新补骨脂异黄酮抑制RANKL介导的关键转录因子NFATc1的入核。钙振荡实验表明,新补骨脂异黄酮显着抑制RANKL刺激引起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Co-IP实验结果显示,新补骨脂异黄酮能干扰RANKL/RANK信号激活引起的TRAF6、c-Src接头分子向RANK受体的募集。μCT、HE染色发现,新补骨脂异黄酮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骨量丢失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石蜡切片TRAP染色和血清ELISA发现新补骨脂能抑制去卵巢小鼠体内的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指标的升高。结论:本研究通过全二维RAW264.7细胞膜色谱/C18柱/飞行时间质谱系统成功筛选出补骨脂乙醇提取物中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的小分子单体化合物,新补骨脂异黄酮。新补骨脂异黄酮在体内体外均具有抑制破骨分化及功能的作用,在体内能明显减缓去卵巢导致的骨量丢失。其分子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胞膜处RANK受体对TRAF6、c-Src接头分子的募集,干扰RANKL/RANK介导的关键信号通路(NF-κB、MAPK、Akt)的激活,阻断体内钙离子浓度变化和转录因子NFATc1的入核,及抑制成熟破骨细胞标志性基因(MMP9、Cathepsin K、CTR、TRAP)的表达来实现的。新补骨脂异黄酮有望能成为新一代抗骨质疏松类药物用于破骨分化活跃的骨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对新补骨脂异黄酮的分子靶点的进一步探索可最终明确其分子靶标,为新一代抗骨吸收药物和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李伟[7](2021)在《基于系统评价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临床骨科的多发病,是机体骨代谢与骨吸收失衡的结果。现代医学认为此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与基因遗传、微循环障碍、激素水平、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上主要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成骨等两方面的药物,但是长时间口服西药,可能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不适、肾结石等不良反应。中医药在治疗OP方面具有药效缓和、持久,不良反应小等独特的优势。补肾壮骨汤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经验方,具有“补肾益精、强筋健骨、补血活血”等功效,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其作用的具体机制,尚无系统的研究,本次研究基于系统评价和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与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研究一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探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检索了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 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Clinical trials.gov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文献的截止时间为2021年03月,单独由两名研究者对检索出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如有分歧与第三位研究者商榷,发表偏倚和数据结果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计算。研究结果:1、文献纳入: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本次研究纳入文献数量为31篇,均为中文文献,共计纳入患者3120人,试验组1604人,对照组1516人。2、临床有效率:纳入27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95,I2=0%,异质性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OR=4.79,95%CI(3.78,6.06)P<0.00001。表明补肾壮骨汤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较单纯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临床有效率。3、骨密度:纳入21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001,I2=99%,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MD=0.18,95%CI(0.09,0.27),P<0.0001。表明补肾壮骨汤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较单纯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以增加骨密度。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纳入5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001,I2=97%,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MD=-1.64,95%CI(-2.12,-1.16)P<0.00001。表明补肾壮骨汤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较单纯对照组干预措施能更好的缓解疼痛症状。5、中医症候积分:纳入5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5,I2=73%,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MD=-3.59,95%CI(-4.13,-3.04),P<0.00001。表明补肾壮骨汤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较单纯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以更大程度的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临床症状。6、碱性磷酸酶(ALP)改善情况:纳入4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001,I2=97%,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纳入的文献测量碱性磷酸酶的单位不同,采用 SMD 值进行 meta 分析。Meta 分析结果显示:SMD=-2.25,95%CI(-3.53,-0.96)P=0.0006.表明补肾壮骨汤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较单纯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以更大程度的降低降低血液中ALP的水平,抑制骨吸收,促进成骨。7、血钙改善情况:纳入6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57,I2=0%,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MD=0.09,95%CI(0.03,0.15),P=0.002,表明采用补肾壮骨汤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较单纯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以更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血钙水平。8、血磷改善情况:纳入5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12,I2=46%,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纳入的文献测量血磷的单位不同,采用SMD值进行meta分析。Meta 分析结果显示:SMD=-0.01,95%CI(-0.19,0.17),P=0.93>0.05,表明补肾壮骨汤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磷指标无改善。9、雌二醇(E2)改善情况:纳入4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2,I2=80%,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由于测量雌二醇的单位不同,采用SMD值进行meta分析。Meta 分析结果显示:SMD=2.03,95%CI(1.49,2.58),P<0.00001,表明试验组采用补肾壮骨汤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较单纯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液中雌二醇的水平。10、空腹血糖(FBG)改善情况:纳入6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001、I2=88%,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MD=-1.22,95%CI(-1.74,-0.70),P<0.00001,表明补肾壮骨汤具有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空腹血糖作用,较单纯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1、餐后2小时血糖(2hPBG)改善情况:纳入6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02、I2=79%,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MD=-1.45,95%CI(-2.05,-0.85),P<0.00001,表明补肾壮骨汤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较单纯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2、糖化血红蛋白(HbAIc)改善情况:纳入6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001、I2=93%,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MD=-1.26,95%CI(-1.81,-0.71),P<0.00001,表明补肾壮骨汤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好的控制患者近期一段时间的血糖水平,较单纯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3、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漏斗图中线两侧基本对称,纳入的研究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较小。结论:1、经过meta分析得出,补肾壮骨汤联合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有效率、骨密度、血钙、雌二醇等水平,降低血糖和血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缓解疼痛及腰膝酸软、腰背疼痛、下肢疼痛、目眩等症状,对血磷指标未见明显改善。2、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31篇,纳入文献的质量偏低,只有2篇文献描述了盲法,4篇文献采用了随机数字表,其余的文献未具体描述随机的方式,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后期还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此结论的准确性。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等角度预测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部分理论参考。研究方法:1、“补肾壮骨汤”药物化学成分及相关靶点的搜集: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标准,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分子机制综合数据库(TCMID)、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等数据库检索药物化学成分,检索相关的文献对药物成分进行补充,并搜集符合条件的化学成分相关靶点。2、“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的搜集:以“osteoporosis”为关键词,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rugBank数据库等数据库搜集骨质疏松症疾病相关靶点,删除重复靶点,导入Unitprot数据库进行标准化处理。3、药物-疾病交集靶点、韦恩图及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的构建:将补肾壮骨汤的有效成分相关靶点和骨质疏松症的疾病相关靶点导入venny 2.1.0在线作图工具获得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及其韦恩图,运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4、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将药物-疾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软件,设定置信度score≥0.700,下载TSV数据文件,导入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使用MCC算法找出PPI网络的核心靶点。5、GO生物功能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DAVID数据库对药物-疾病交集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与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设定标准为p值小于0.05,使用imageGP作图软件制作气泡图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TCMSP、TCMID、BATMAN-TCM三个数据库结合筛选标准,共获得补肾壮骨汤药物化学成分335个,删除重复的靶点,获得化学成分相关靶点483个。2、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等数据库并检索相关文献,共获得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4305个,删除重复的靶点,最终获得疾病靶点1856个。3、将药物成分相关靶点、疾病相关靶点导入venny 2.1.0在线作图工具,共获得PGR、PTGS2、PDE3A、SLC6A4、OPRM1 等 166 个交集靶点及韦恩图。4、通过Cytoscape 3.6.1软件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经拓扑分析发现槲皮素(quercetin)、补骨脂素(Angelicin)、木犀草素(luteolin)、山萘酚(kaempferol)、汉黄芩素(wogonin)、丹参酮 ⅡA(tanshinone iia)等是补肾壮骨汤治疗OP的关键药物成分。5、将药物-疾病的166个交集靶点导入STRING软件,设定置信度score≥0.700,下载TSV文件,导入Cytoscape 3.6.1软件,通过MCC算法得出IL6、STAT3、TNF、AKT1、CXCL8、JUN等基因为PPI网络核心基因,这些基因是补肾壮骨汤治疗OP的关键作用靶点。6、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得出类风湿性关节炎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关键通路。结论:补肾壮骨汤治疗OP主要是通过槲皮素、补骨脂素、木犀草素、山萘酚、汉黄芩素、丹参酮ⅡA等活性成分作用于IL6、STAT3、TNF、AKT1、CXCL8、JUN等关键靶点基因通过类风湿性关节炎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等作用来实现的。

汪袁凤[8](2021)在《整体调节针法对PMOP患者骨代谢BALP、TRACP-5b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整体调节针法对PMOP患者BALP、TRACP-5b的影响,从骨代谢角度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PMOP诊断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用阿仑膦酸钠(70mg po qw)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整体调节针法治疗,以针刺“大杼、足三里、肾俞”为主穴,联合走罐、七星针叩刺,每周治疗2次。两组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BALP、TRACP-5b、E2、FSH、LH、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BMD的变化。所得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P=0.642)、病程(P=0.641)、体重指数(P=0.690)、VAS评分(P=0.567)、中医证候积分(P=0.836)、BMD(P=0.799)、E2(P=0.637)、FSH(P=0.694)、LH(P=0.670)、BALP(P=0.850)、TRACP-5b(P=0.399),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均得到一定改善,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2.47±1.03)与治疗前(4.85±1.81)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12.362,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3.95±2.03)与治疗前(4.60±1.75)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2.709,P=0.010<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804,P=0.000<0.05)。(3)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组治疗后(4.39±1.66)与治疗前(8.15±2.41)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5.048,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6.29±2.16)与治疗前(7.89±2.06)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5.030,P=0.000<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629,P=0.000<0.05)。(4)骨密度:组内比较显示,两组BMD均升高,治疗组治疗后(0.755±0.075)与治疗前(0.698±0.043)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4.466,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0.711±0.034)与治疗前(0.701±0.03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1.463,P=0.144>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BMD明显高于对照组(t=-4.372,P=0.000<0.05)。(5)性激素:组内比较显示,(1)E2:治疗后两组E2水平均升高,治疗组治疗后(58.74±3.39)与治疗前(50.89±3.45)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16.928,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54.22±2.22)与治疗前(50.53±2.83)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13.130,P=0.000<0.05);(2)FSH:治疗后两组FSH水平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75.13±10.48)与治疗前FSH(91.64±3.62)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9.210,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82.21±6.14)与治疗前(91.97±3.17)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11.299,P=0.000<0.05);(3)LH:治疗后两组LH水平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40.71±9.85)与治疗前(55.77±2.88)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9.439,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45.29±6.95)与治疗前(55.48±2.76)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9.789,P=0.000<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6.462,P=0.000<0.05),治疗组FS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3.374,P=0.001<0.05),治疗组LH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t=-2.227,P=0.029<0.05)。(6)骨代谢:组内比较显示,(1)BALP:治疗后两组BALP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14.36±2.73)与治疗前(19.46±1.42)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13.091,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16.32±2.22)与治疗前(19.52±1.06)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10.223,P=0.000<0.05);(2)TRACP-5b:治疗后两组TRACP-5b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2.85±0.32)与治疗前(3.41±0.19)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9.945,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3.07±0.27)与治疗前(3.45±0.18)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9.538,P=0.000<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BAL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3.259,P=0.002<0.05);治疗组TRACP-5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3.044,P=0.003<0.05)。(7)综合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4%;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z=2.385,P=0.017<0.05)。(8)安全性观察:本研究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心电图、肝功、肾功等安全指标正常,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整体调节针法对PMOP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整体调节针法配合阿仑膦酸钠在缓解PMOP患者的疼痛,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PMOP患者骨密度方面,优于单纯使用阿仑膦酸钠。2.整体调节针法配合阿仑膦酸钠可以降低BALP,促进骨形成,降低TRACP-5b,抑制骨吸收。同时还能够提高PMOP患者E2水平,降低FSH、LH水平。3.整体调节针法对PMOP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HPG轴有关,通过改善PMOP患者性激素水平,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加快骨形成的速度,调整骨代谢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PMOP的目的。

沈沐瑶[9](2021)在《基于Akt/PPAR—γ通路探讨培本固疏方通过促成骨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研究培本固疏方(PBGSF)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代谢指标以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证实培本固疏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基于Akt/PPAR-γ通路,进一步探讨培本固疏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SPF级6月龄未孕雌性健康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培本固疏方低剂量组、培本固疏方中剂量组、培本固疏方高剂量组、西药组。分笼自然光照,进行1w适应性饲养后造模,采用双侧卵摘除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切除卵巢旁白色脂肪(1g重)。7d内每日经后肢肌注青霉素(8万U/d)防感染,按成人6.3倍计算大鼠等效剂量,造模4w后开始给药(1次/d)持续8w,给药容积0.5ml/100g。分别予培本固疏方低、中、高剂量组:5、10.、20g生药/(kg·d);予西药组:阿仑膦酸钠0.1mg/100g;予模型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0.5ml/100g。末次给药后,禁食24h取材,测定骨密度(BMD),骨组织弹性位移、极限位移、骨组织脆性,骨细胞的矿化水平,骨组织中Akt/PPAR-γ的蛋白表达水平,血清ALP含量、氧化应激指标ROS水平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MD、骨组织弹性及极限位移、Akt表达水平降低(P<0.01),脆性升高(P<0.05),骨组织未出现钙化结节,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血清ALP、ROS均升高显着(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BMD增高(P>0.01);PBGSF低、中剂量组弹性位移增高,脆性显着降低(P<0.01);高剂量组、西药组弹性位移、极限位移增高均十分显着(P<0.001),脆性降低(P<0.05)。中西药物组均可见大量钙化结节,中药物组骨组织钙沉积现象与给药浓度正相关。PBGSF低、中剂量组Akt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培本固疏方高剂量组、阿仑膦酸钠组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增高(P<0.01)。培本固疏方低剂量组骨组织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培本固疏方中、高剂量组、阿仑膦酸钠组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十分显着(P<0.001)。各治疗组ALP、ROS均明显降低(P<0.001),中药组效应有浓度依赖性。结论:1.培本固疏方能有效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其作用效果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2.培本固疏方能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成熟以发挥其促成骨作用。3.培本固疏方可通过Akt/PPAR-γ通路以及抗氧化应激作用改善骨质疏松。

李军伟[10](2021)在《鲑鱼降钙素联合骨化三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丢失和骨组织微结构异常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通常会造成骨脆性增加并容易诱发骨折。钙调节激素与OP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降钙素(CT)已在临床治疗OP的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单一应用鲑鱼降钙素鼻喷剂或骨化三醇治疗OP患者后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在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人群中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并观察其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选择骨密度(BMD)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C端肽(CTX-Ⅰ)、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等骨转换代谢指标,观察临床鲑鱼降钙素联合骨化三醇治疗OP的效果,以期为临床精准治疗OP提供帮助。目的分析鲑鱼降钙素联合骨化三醇对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BMD)及血清中骨转换指标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对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保护作用。方法1.研究对象:按照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2014版),挑选来漯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70名绝经后女性。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应用鼻喷鲑鱼降钙素每天喷1次,同时口服骨化三醇软胶囊,于每日晨起口服1粒;对照组35例,应用与观察组同等计量的骨化三醇软胶囊的同时口服钙剂,剂量为2粒/次,睡前口服。所有病例随访12个月。2.检测方法:收集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的血液标本。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DXA)装置测量髋部、腰椎、股骨大转子、股骨颈的骨密度;ELISA法检测血清中BALP、BGP、CTX、TRACP-5b的浓度。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所有计量指标符合正态分布时,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组间对比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组内前后对比采用配样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后组内BMD变化: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在治疗后其髋部、腰椎、股骨颈、大转子BMD均有所增加(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其髋部BMD增加(P<0.05),而腰椎、股骨颈、大转子BM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组间BMD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大转子、腰椎BMD增加优于对照组(P<0.01),髋部、股骨颈BM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骨转换代谢指标浓度变化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骨形成指标(BALP和BGP)显着上升(P<0.05),骨吸收指标(TRACP-5b和CTX)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的骨转换代谢指标(BALP、BGP、TRACP-5b、CTX)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4.骨转换代谢指标浓度变化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骨代谢指标(BALP、BGP、TRACP-5b、CTX)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骨形成指标(BALP和BGP)升高,骨吸收指标(TRACP-5b和CTX)下降(P<0.01)。5.治疗疗效的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可明显抑制绝经后女性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率,提高腰椎、股骨颈、股骨大转子骨密度,其疗效优于钙剂联合骨化三醇。

二、鲑鱼降钙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骨代谢及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鲑鱼降钙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骨代谢及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骨疏康胶囊辅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治疗
        1.2.2 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1.3.2 骨痛
        1.3.3 骨密度
        1.3.4 骨代谢指标
        1.3.5 手术情况和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
        1.3.6 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骨痛
    2.3 骨密度
    2.4 骨代谢指标
    2.5 手术情况和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
    2.6 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2)益生菌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BMD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比较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 论

(3)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PMOP概述
    1.2 中医对PMOP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
    1.3 PMOP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2 药物治疗
    1.4 GH/IGF-1轴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第二章 针刺治疗PMOP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1.2 检索策略
        2.1.3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2.4 Meta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临床疗效
        2.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2.3.3 展望
    2.4 结论
第三章 回顾性分析影响绝经后女性骨量的相关因素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3 研究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3.2.3 三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3.2.4 三组患者性激素指标比较
        3.2.5 三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3.2.6 三组患者GH、IGF-1比较
        3.2.7 三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3.2.8 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分析
        3.2.9 绝经后女性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3.3 讨论
        3.3.1 年龄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2 BMI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3 血清ALP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4 血清P(磷)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5 血清E2、FSH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6 血清PINP、β-CTX、OC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7 血清GH、IGF-1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4 结论
第四章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随机对照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4.1.3 研究方法
        4.1.4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纳入病例数
        4.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2.3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4.2.4 两组患者血清GH、IGF-1比较
        4.2.5 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比较
        4.2.6 两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4.2.7 两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4.2.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比较
        4.2.9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4.2.10 不良事件
    4.3 讨论
        4.3.1 针法选择依据
        4.3.2 针刺处方的确立依据
        4.3.3 药物选择依据
        4.3.4 疗效分析
    4.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
        2.2 骨密度检测及质控
    3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绝经后女性骨量丢失情况
    2 绝经后女性骨痿证型分布情况
        2.1 骨量正常及骨量减少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2 骨质疏松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 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4 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4.1 中医证型组间体重指数比较
        4.2 不同体重指数组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分布情况对比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PMOP的研究进展
        1.1 PMOP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PMOP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1.3 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骨密度测量
    2 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3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3.1 绝经后女性骨量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探讨
        3.2 骨密度与一般资料的关系探讨
        3.3 体重指数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
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中药治疗
        4.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资料收集
        2.2 一般情况收集
        2.3 调查内容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实验室指标比较
        4.3 骨密度值比较
        4.4 中医证型比较
        4.5 合并骨质疏松组主证型间骨密度值比较
    5. 讨论
        5.1 临床特征
        5.2 中医证型特点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炎性反应及皮质酮代谢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改善机制
    1. 实验资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
        2.2 分组处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技术路线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糖代谢指标的影响
        4.3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4.4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4.5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皮质酮代谢的影响
    5. 讨论
        5.1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建立
        5.2 血糖、胰岛素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5.3 骨代谢标记物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5.4 炎症指标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5.5 皮质酮代谢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5.6 葛根素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新补骨脂异黄酮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减轻小鼠去卵巢后骨质丢失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补骨脂内生物活性成分的筛选与鉴定的研究
    一、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章:新补骨脂异黄酮抑制破骨分化及功能的研究
    一、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新补骨脂异黄酮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一、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章:新补骨脂异黄酮对小鼠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的治疗研究
    一、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章:新补骨脂异黄酮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
    一、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小分子单体在破骨细胞分化调控及其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系统评价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概述
        2.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概述
        2.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3.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4.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5. 骨质疏松症继发脊柱压缩性骨折及治疗
        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正文
    前言
    研究一 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整体调节针法对PMOP患者骨代谢BALP、TRACP-5b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
        2.2 对照
        2.3 盲法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安全性评定标准
        2.7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2.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3 两组患者体重指数比较
    3 各指标治疗前分析
        3.1 治疗前两组患者骨痛积分比较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3 治疗前两组患者骨密度比较
        3.4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较
        3.5 治疗前两组患者骨代谢水平比较
    4 各指标治疗后分析
        4.1 治疗后两组患者骨痛积分比较
        4.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3 治疗后两组患者BMD比较
        4.4 治疗后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较
        4.5 治疗后两组患者骨代谢水平比较
    5 综合疗效比较
    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西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2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3 整体调节针法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3.1 整体调节针法的理论依据
        3.2 整体调节针法的前期研究
        3.3 整体调节针法的选穴分析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4.1 综合疗效评价分析
        4.2 骨痛积分分析
        4.3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4.4 骨密度分析
        4.5 性激素水平分析
        4.6 骨代谢水平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文献分析针灸治疗 PMOP 的选穴规律及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基于Akt/PPAR—γ通路探讨培本固疏方通过促成骨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成骨细胞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1.1 骨形成与骨稳态
        1.2 成骨细胞与骨形成
        1.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骨稳态
    2. Akt/PPAR-Y通路对0B分化成熟的影响
        2.1 Akt及其下游关键因子PPAR- y的概述
        2.2 Akt/ PPAR-γ是调控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关键通路
        2.2.1 Akt/ PPAR-γ信号通路参与调节成骨细胞的基本细胞过程
        2.2.2 Akt/PPAR-γ信号通路可以诱导BMSCs成骨
        2.2.3 Akt/PPAR-γ信号通路可以促进成骨细胞成熟
        2.2.4 Akt/PPAR-γ通路可以抑制成骨细胞凋亡
    3. 中医理论探讨Akt/ PPAR-Y通路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3.1 肾虚骨萎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形成机制
        3.2 Akt/PPAR-y通路与肾虚骨萎相关
    4. 培本固疏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理论基础
        4.1 补肾健脾填精
        4.2 益气活血通络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模型建立
        1.2.2 实验分组
        1.2.3 指标检测
    2. 实验结果
        2.1 培本固疏方对去势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2.2 培本固疏方对去势大鼠骨应力的影响
        2.3 培本固疏方对去势大鼠骨组织的形态学的影响
        2.4 培本固疏方对去势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影响
        2.5 培本固疏方对去势大鼠血清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
        2.6 培本固疏方对去势大鼠Akt/PPAR-Y蛋白表达水平影响
    3. 讨论
        3.1 组方及方义
        3.2 大鼠模型选择
        3.3 观察指标选择
        3.3.1 骨密度
        3.3.2 骨应力
        3.3.3 骨代谢指标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名词缩写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鲑鱼降钙素联合骨化三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鲑鱼降钙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骨代谢及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骨疏康胶囊辅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 韩国瑞,董卫兵,明海武.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1(06)
  • [2]益生菌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的影响[J]. 李锋,龚继承,汪群力,陈奇,陆焱.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11)
  • [3]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 陈艳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吕伟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D]. 王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新补骨脂异黄酮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减轻小鼠去卵巢后骨质丢失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辉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7]基于系统评价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D]. 李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整体调节针法对PMOP患者骨代谢BALP、TRACP-5b影响的临床研究[D]. 汪袁凤.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基于Akt/PPAR—γ通路探讨培本固疏方通过促成骨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D]. 沈沐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鲑鱼降钙素联合骨化三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D]. 李军伟. 新乡医学院, 2021(01)

标签:;  ;  ;  ;  ;  

三文鱼降钙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