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肝炎患者血清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重症肝炎患者血清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一、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李雷[1](2021)在《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肝衰竭中的作用及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的意义,为肝衰竭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证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104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的资料,分别依据肝衰竭不同阶段、人工肝治疗模式、预后情况进行分组,分析不同阶段肝衰竭患者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特征,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对于早、中、晚期肝衰竭患者,三组间的WBC、RBC、PLT、TBIL、DBIL、ALT、PT、PTA、INR、IL-5、IL-6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细胞因子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IL-6、IL-17均与TBIL、DBIL呈正相关(r=0.37、0.36、0.33、0.36,均P<0.01);且IL-17与ALT、AST呈负相关(r=-0.46、-0.33,均P<0.01)。3、胆红素吸附(BA)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组、血浆置换(PE)+BA组、PE+DPMAS组肝衰竭患者ALB、TBIL、DBIL、ALT、AST、γ-GT、AL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BA组、DPMAS组ALB下降程度高于PE+BA组,DPMAS组TBIL、DBIL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BA组ALT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PE+DPMAS组,BA组AST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4、除外BA组,DPMAS、PE+BA、PE+DPMAS组肝衰竭患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均较前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DPMAS组以IL-2下降为主,PE+BA以IL-1β、IL-2、TNF-α、IFN-γ、IFN-α下降为主,PE+DPMAS以IL-2、IL-5、IL-6、TNF-α下降为主,且PE+DPMAS组中IL-5下降程度高于BA组(均P<0.05)。5、IL-6与肝衰竭患者的预后生存有关(P<0.01)。结论:1、不同阶段肝衰竭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恶化,在晚期肝衰竭患者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促炎细胞因子IL-6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IL-6水平越高,病情越重。2、BA、DPMAS、PE+BA、PE+DPMAS四组人工肝模式均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恶化的肝功能,其中PE+BA组治疗后肝功能的改善更为显着。3、DPMAS、PE+BA、PE+DPMAS三组均能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4、细胞因子IL-6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应尽早选用最优化人工肝模式进行治疗。

吴聪[2](2021)在《基于炎症因子角度观察补阳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肝衰竭(阴黄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补阳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肝衰竭(CLF)的临床疗效;且从炎症因子角度探索其对慢性肝衰竭发病机制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肝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予补阳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观察周期8周。通过观察慢性肝衰竭患者8周的病死率,肝功能(TBiL、AST、ALT、ALB)、PTA、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TNF-α、IL-6水平,评估补阳解毒化瘀方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8周后在对照组中,显效4例(13.34%),有效10例(33.33%),无效7例(23.33%),死亡9例(30%)。治疗组中,显效7例(23.33%)有效14例(46.67%),无效4例(13.33%),死亡5例(16.67%),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总体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TBiL、AST、ALT明显下降(P<0.05),PTA显着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相比,ALB水平显着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MELD评分均显着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水平显着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补阳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改善慢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病死率。(2)补阳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结合治疗可助于降低患者促炎因子TNF-α、IL-6水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炎性反应相关。

王眉,党璇,党娥,杜丹,王晓莹[3](2021)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胆红素吸附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胆红素吸附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血浆置换术治疗)和研究组(给予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胆红素吸附治疗)各4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指标[血清谷草转氨酶(serum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GO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GPT)、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浆白蛋白(plasma 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 L)及球蛋白(globulin,GLO)]、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8、IL-8、IL-10]、T细胞亚群[CD4+、CD8+]及HBV-DNA载量。统计两组治疗后血浆用量及治疗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92.5%vs 72.5%,P<0.05);两组TBA、AST、ALT、TBi L、GLO、TNF-α、IL-6、IL-18及IL-8水平,CD8+含量及HBV-DNA载量均有所下降,而Alb、IL-10水平及CD4+含量均上升(P<0.05),其中研究组上述指标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研究组血浆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7.50%vs. 27.50%,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胆红素吸附在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效果明显优于与血浆置换,可调节血清生化指标,安全性高。

周小博[4](2020)在《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 L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50例,随机分西药组(西医治疗)25例和中西药组(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25例,分别予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观察患者生存、好转情况,比较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TBil、Alb、ALT、AST、PTA及MELD评分,评估解毒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健康人外周血Th17、Treg所占CD4+T细胞的比例作对照,予治疗前、治疗8周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观察解毒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中西药组8周存活率(76%)优于西药组(48%);中西药组好转率(60%)优于西药组(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TBi 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上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4周,中西药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Bi 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上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8周,中西药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Bi L、MELD评分上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在Alb、ALT、AST、PTA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前HBV-ACLF患者Th17、Treg细胞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8周,中西药组和西药组的Th17细胞水平均下降,且中西药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中西药组Treg细胞水平下降,而西药组Treg细胞明显高于中西药组,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HBV-ACLF,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好转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Th17、Treg细胞水平,纠正免疫平衡失调。以解毒化瘀方为主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其疗效机制可能与降低Th17、Treg细胞水平有关。

徐玲君[5](2020)在《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治疗时机选择及短期疗效预测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血清细胞因子sIL-2R、IL-1β、IL-6、IL-8、IL-10、TNF-α变化,探讨其在指导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时机的选择及预测患者短期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2例肝衰竭患者,根据预后分为好转组(41例)及恶化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的人工肝方式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前、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后1周及出院前临床表现、肝功能(ALT、AST、TBil、DBil、A/G)、凝血功能(INR、PTA)变化情况;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第一次人工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细胞因子(sIL-2R、IL-1β、IL-6、IL-8、IL-10、TNF-α)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经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后1周ALT、AST、TBil、DBil均较治疗前水平下降(P<0.05),A/G、PTA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2.两组患者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行第一次人工肝支持治疗前细胞因子及治疗后1周sIL-2R、IL-6水平均较高,且恶化组高于好转组(P<0.05);两组患者经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后sIL-2R、IL-6、IL-8、TNF-α均较治疗前水平下降(P<0.05),IL-10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所有细胞因子改善水平差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细胞因子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分析:经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细胞因子sIL-2R、IL-6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上升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能显着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有效降低促炎因子水平,一定程度恢复促炎因子及抑炎因子的平衡;血清细胞因子sIL-2R、IL-6水平可预测患者短期疗效,sIL-2R、IL-6水平高者,预后差,需再次行人工肝治疗,改善病情;sIL-2R、IL-6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动态监测sIL-2R、IL-6水平有助于人工肝治疗时机的选择,改善患者预后。

黄月月[6](2019)在《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分析,探讨其使用价值,以及在临床应用及推广的可能性。方法:1.根据2015亚太肝衰竭诊治指南,且剔除晚期妊娠、合并严重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活动性出血、恶性肿瘤患者,将84名肝衰竭患者,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54),均使用相同一致的内科综合治疗,实验组辅以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对照组辅以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2.所有患者均股静脉置管,按2007人工肝支持系统操作指南进行;3.留取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多时段静脉血,检测分析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白细胞(WBC)、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值的变化百分比。结果:1.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TBIL和DBIL下降百分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疗效更好;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ALT、AST和INR下降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相当;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ALB上升百分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相当;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WBC上升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升高更明显。2.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IL-1β、IL-6和TNF-α变化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肝治疗后和人工肝治疗后72h两组的IL-6变化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人工肝治疗后和人工肝治疗后72h两组的IL-1β和TNF-α变化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组人工肝治疗后肝功能逐渐好转,TBIL、DBIL、ALT、AST均呈现下降趋势,TBIL下降最明显,尤其在人工肝治疗后测量的值下降最显着,在吸附4h时ALT、AST、TBIL、DBIL值均明显出现下降。结论:新的组合型人工肝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有效,在降低TBIL和DBIL方面优于单纯血浆置换,在对ALT、AST、ALB、INR、TI-1β、TNF-α方面两组疗效近乎相同。

张涛[7](2019)在《从肠粘膜免疫稳态重建探讨“温阳解毒化瘀方”治疗ACLF的干预机制》文中提出目的:从肝脏、小肠粘膜组织病理学,肠道菌群、肠粘膜免疫屏障功能变化探讨“温阳解毒化瘀方”对ACLF大鼠肠粘膜免疫稳态重建的影响。方法: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联合肝纤维化大鼠诱导建立ACLF大鼠模型;将其分为:模型对照(M)组、中药低剂量(Z低)组、中药高剂量(Z高)组、肠道菌群活性菌治疗(C)组,每组各10只,另设非模型空白对照(N)组;对比以不同剂量”温阳解毒化瘀方”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治疗;收集新鲜粪便进行16S rRNA高通量焦磷测序检测;采集外周血行TBil、ALT、AST检测,血清鲎试剂检测内毒素;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6、IL-1含量;HE染色判定肝脏组织及小肠粘膜组织病理学,透射电镜观察小肠粘膜超微病理学,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技术观察肝组织中TLR4的表达及小肠粘膜组织中occludin和ZO-1的表达。结果:1.肝组织HE染色示Z高组肝细胞坏死面积较其他实验组减小,病变程度明显减轻,2.小肠粘膜组织HE染色示Z高组在改善绒毛上皮细胞脱落、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水肿以及炎性细胞增生明显优于其他实验组。3.采用16S rRNA高通量焦磷酸测序技术,结果显示:M组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Observed OTU指数、Faith’s指数及chao1指数显着低于Z高组与C组(P<0.05);经Alpha、Beta分析,Z高组与M组、Z低组间存在显着的差异(P<0.01),C组与M组、Z低组大鼠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C组与Z高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实验组大鼠外周血ALT、AST、TBil值比较:Z高组降低ALT、AST效果最佳;Z高、Z低降低TBil疗效相当(P>0.05);5.血清TNF-α、IL-6、IL-1值比较:各实验组均较M组显着下降(P<0.05),Z高组降低IL-6、IL-1疗效更显着(P<0.05);Z高组与C组降低TNF-α方面疗效相当(P>0.05);血浆LPS水平比较Z高组降低LPS更显着(P<0.05);肝组织TLR4mRNA、小肠组织ZO-1mRNA、occuldin mRNA表达比较:Z高、C组降低TLR4、ZO-1mRNA、提高occuldin mRNA表达更显着(P<0.05),Z高与C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温阳解毒化瘀方”通过提高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上调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调节肠粘膜通透性,降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炎性反应,实现对ACLF大鼠的肠粘膜免疫稳态重建,从而抑制肝脏细胞炎性坏死,降低ACLF病死率。

谭梅傲[8](2018)在《青藤碱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Con A诱导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研究了青藤碱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合用是否能治疗Con 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并试图阐述其可能的机制,为青藤碱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免疫性肝炎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Con A诱导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的构建Wistar雌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6组,N组为正常对照组,A、B、C、D、E尾静脉分别注射4mg/kg、8mg/kg、16mg/kg,30mg/kg、40mg/kg刀豆蛋白A,第8小时腹主动脉血,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检测ALT、AST、ALB,ELISA检测IL-2、IL-10、IFN-γ、TNF-α,肝组织留取行HE染色;Wistar大鼠21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组,尾静脉注射组,每组7只,尾静脉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分别尾静脉和腹腔注射最佳Con A,比较大鼠血清ALT、AST、ALB。2.青藤碱通过免疫调节保护Con A诱导的大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疗效观察雌性wistar大鼠49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正常组、SIN组(A 60mg/kg、B 90mg/kg、C 120mg/kg、D 150mg/kg)组,每组7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尾静脉注射最佳剂量Con A建立肝损伤模型。SIN不同剂量组分别于Con A注射前1h给药1次,SIN在Con A注射3h后另再给药1次。Con A注射8h后,腹主动脉取血,摘取肝脏组织。检测大鼠ALT、AST、ALB、IL-2、IL-10。3.青藤碱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刀Con 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炎的实验研究雌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青藤碱,间充质干细胞组,青藤碱+间充质干细胞组,地塞米松磷酸钠组,地塞米松磷酸钠、间充质干细胞在尾静脉注射Con A前1h给药1次,SIN给药方式同前。Con A注射8h后,腹主动脉取血,摘取肝脏组织,检测ALT、AST、ALB、TBIL、IL-2、IL-10、IL-10、IFN-γ水平,流式检测CD4/CD8比值。结果:1.各组实验结束时非正常死亡数:A、B、C组0只,D组2只,E组7只。HE染色显示A、B组可见少量点状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小叶结构基本完整。C、D组可见明显的桥接样坏死;腹腔注射大鼠ALT、AST、ALB与正常组相比未见明显异常。2.与模型组比较,SIN不同剂量组ALT、AST、IL-2均明显降低,ALB、IL-10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肝细胞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SIN 60mg/kg组、SIN 90mg/kg组与SIN 120mg/kg组分别比较,ALT、AST、IL-2均明显降低,ALB、IL-10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IN120mg/kg与SIN150mg/kg组比较,ALT、AST、ALB、IL-2、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传代培养第3代大鼠BMSCs,细胞呈长梭形,具有MSCs的典型形态;与SIN组、BMSCs组相比SIN+BMSCs组ALT、AST、TBIL、IFN-γ、CD4+/CD8+下降(P<0.05),IL-10、IL-4上升。结论:1.尾静脉注射16mg/kg刀豆蛋白A成功诱导了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2.SIN对ConA诱导大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和调节IL-2、IL-10的分泌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3.青藤碱与间充质干细胞合用,有免疫协同作用。可能的机制为抑制Th1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Th1/Th2的比例,并使免疫状态趋向于抑制细胞免疫。

陈晓春,李宁,朱坚胜[9](2016)在《前列地尔注射液辅助治疗对重型肝炎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清TNF-α、β2-MG及sIL-2R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辅助治疗对重型肝炎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 2 receptor,s IL-2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肝炎合并肝肾综合征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连续性肾代替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辅助治疗3 w,检测血清生化、肝肾功有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TNF-α、β2-MG及s IL-2R水平较低(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nbin,Tbi L)水平较低(P<0.05),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较高(P<0.05);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胱抑素C(Cys C)及24 h尿蛋白量较低(P<0.05),24 h尿量较高(P<0.05);实验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Z=-2.321,P=0.020)。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肝炎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疗效显着且安全性高,能明显降低血清TNF-α、β2-MG及s IL-2R水平。

李宁[10](2014)在《内毒素、TNF-α与IL-6与重型乙型肝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探讨它们与乙型肝炎重型化关系,为慢性肝炎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病例取自唐山市传染病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共120例,其中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40例(男:34例,女:6例),年龄:2244岁(平均年龄:33.4±12.0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男:33例,女:7例),年龄:2648岁(平均年龄:36.1±8.3岁)和40例非乙型肝炎患者(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男:35例,女:5例),年龄:2546岁(平均年龄:35.3±10.2岁)。入院后未进行治疗前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谷丙转氨酶(ALT);并分别用鲎三肽基质显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LPS、TNF-α及IL-6的含量。应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内毒素与细胞因子间及与患者预后之间关系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结果1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中ALT和TBil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中ALT和TBil含量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2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中LPS,TNF-α及IL-6的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中LPS,TNF-α及IL-6的含量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P<0.05);3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ALT与LPS,TNF-α和IL-6相比无明显相关性;4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NF-α含量随着LPS升高而升高,两者间有相关性(rLPS-TNF-α=0.358P<0.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含量随着LPS升高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rLPS-IL-6=0.344P<0.005);5LPS,TNF-α和IL-6的水平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明显受损;在慢性乙型肝炎重型化过程中,内毒素水平增高可能是其重要诱因之一,内毒素介导TNF-α及IL-6升高可能是肝细胞损伤机制之一;内毒素和TNF-α及IL-6可以作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判断的间接指标。

二、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肝衰竭概述
    1.2 细胞因子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1.3 人工肝治疗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实验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观察指标
        2.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
        3.2.1 不同临床阶段肝衰竭患者临床指标分析
        3.2.2 不同临床阶段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特征分析
        3.2.3 细胞因子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对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
        3.3.2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
        3.3.3 比较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差异
        3.3.4 比较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差异
    3.4 细胞因子与预后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

(2)基于炎症因子角度观察补阳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肝衰竭(阴黄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慢性肝衰竭的研究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法治则
    2 现代对慢性肝衰竭的研究
        2.1 慢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2.2 慢性肝衰竭的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3.4 脱落标准
        1.3.5 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3 观察项目
    4 临床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分析
    6 结果
    7 讨论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缩略词表
综述 肝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胆红素吸附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2.2 两组肝功能比较
    2.3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2.4 两组T细胞亚群及HBV-DNA载量比较
    2.5 两组血浆用量及治疗时间对比
    2.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4)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Th17 细胞与Treg细胞的研究
        1.1 Th17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
        1.2 Treg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
        1.3 Th17、Treg细胞之间的平衡
        1.4 Th17、Treg细胞在肝衰竭中的表达和作用
    2 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的概况
        2.1 西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2.1.1 ACLF的定义
        2.1.2 基于“PIRO”概念对ACLF的认识
        2.1.3 ACLF的预后模型
        2.1.4 ACLF的治疗
        2.2 中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2.2.1 病名、病因及病机
        2.2.2 辨证分型
        2.2.3 治法方药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1.8 研究结果
    2 解毒化瘀方对Th17、Treg细胞水平的影响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步骤
        2.4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解毒化瘀方用药分析
    2 解毒化瘀方临床疗效分析
        2.1 对HBV-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2.2 对HBV-ACLF患者好转率的影响
        2.3 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总积分的影响
        2.4 对HBV-ACLF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2.5 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3 解毒化瘀方调节Th17、Treg细胞水平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图1
附图2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治疗时机选择及短期疗效预测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与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
    3.2 两组患者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
    3.3 两组患者行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前及治疗后1 周细胞因子(sIL-2R、IL-1β、IL-6、IL-8、IL-10、TNF-α)水平比较
        3.3.1 两组患者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前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3.3.2 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后1周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3.3.3 两组患者经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前及人工肝治疗后1周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3.3.4 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差异比较
    3.4 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细胞因子与预后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两组患者出院前最后一次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3.6 经人工肝治疗的不良反应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实验材料
第3章 实验方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第7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从肠粘膜免疫稳态重建探讨“温阳解毒化瘀方”治疗ACLF的干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课题资助
引言
本实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ACLF大鼠模型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造模
        1.2.2 组织采样
        1.2.3 HE染色病理检测
        1.2.4 透射电镜观察肠粘膜超微结构
    2 结果与分析
        2.1 免疫致敏阶段
        2.2 免疫攻击阶段
        2.3 ACLF大鼠模型评价
        2.3.1 大鼠死亡情况
        2.3.2 肝脏组织病理学评估
        2.3.3 肠粘膜组织学评估
    3 讨论
第二部分 从病理组织学探讨“温阳解毒化瘀方”对ACLF大鼠肝脏与小肠粘膜组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药物制备、给药剂量及给药方法
        1.2.3 标本采样
        1.2.4 HE染色病理检测
        1.2.5 透射电镜观察肠粘膜超微结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0 大鼠一般情况分析
        2.1 各实验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比较
        2.2 各实验组大鼠小肠粘膜组织病理学比较
        2.3 各实验组大鼠小肠粘膜组织超微结构比较
    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温阳解毒化瘀方”对ACLF大鼠肠道菌群特征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给药剂量及给药方法
        1.2.3 粪便标本采样
        1.2.4 大鼠粪便样本肠道菌群的DNA提取
        1.2.5 PCR扩增
        1.2.6 Illumina Miseq测序
        1.2.7 数据处理
        1.2.8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鼠肠道菌群16S rRNA高通量焦磷酸测序结果序列分析
        2.1.1 测序数据的处理
        2.1.2 物种组成分析
        2.1.3 组间OTU差异显着性分析
        2.1.4 样本共有物种分析
        2.1.5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2.1.6 肠道菌群整体结构分析
        2.1.7 Beta多样性指数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四部分 从免疫炎症因子功能变化探讨“温阳解毒化瘀方”对ACLF大鼠肠粘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给药剂量及给药方法
        1.2.3 标本采样
        1.2.4 指标检测
        1.2.5 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第五部分 全文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肠-肝”轴:ACLF患者中的细菌易位,炎症和肠粘膜免疫
    1.背景
    2.ACLF中的“肠-肝”轴功能异常机制
        2.1 .肠道黏膜免疫
        2.2 .肠道细菌易位激活先天性免疫系统
        2.3 .肠道菌群相关的炎症反应
    3.以“肠-肝”轴为理论依据,ACLF的治疗策略
        3.1 .激活肠DC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3.2 .肠道微生态重建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8)青藤碱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Con A诱导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免疫性肝损伤的研究
        1.1.1 免疫损伤与肝脏疾病
        1.1.2 免疫性肝损伤发病机制
        1.1.3 免疫性肝损伤的治疗
    1.2 中医对免疫性肝损伤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辨证分型
        1.2.3 常见调节免疫的中药
    1.3 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1.4 青藤碱的临床作用与中药药理研究
第二章 Con A诱导急性免疫性肝损伤Wistar大鼠模型的构建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3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4 标本收集与处理
        2.2.5 血清生化检测
        2.2.6 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2.2.7 肝组织标本
        2.2.8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不同剂量刀豆蛋白 A 尾静脉注射后大鼠非正常死亡数
        2.3.2 肉眼与镜下所见肝脏、脾脏形态
        2.3.3 不同剂量Con A所致大鼠ALT、AST、ALB的比较
        2.3.4 不同剂量Con A所致大鼠IL-2、IL-10、IFN-γ、TNF-α的比较
        2.3.5 不同注射途径注射16mg/kg Con A所致大鼠ALT、AST、ALB的比较
    2.4 讨论
第三章 青藤碱通过免疫调节保护刀豆蛋白A诱导的大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3 动物分组与处理
        3.2.4 标本收集与处理
        3.2.5 血清生化检测
        3.2.6 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3.2.7 肝脾指数测定
        3.2.8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3.3.2 SIN对 Con A致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大鼠肝脾指数的影响
        3.3.3 SIN对 Con A致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和 ALB的影响
        3.3.4 SIN对 Con A致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大鼠血清IL-2、IL-10 的影响
    3.4 讨论
第三章 青藤碱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ConA诱导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3 动物分组与处理
        4.2.4 标本收集与处理
        4.2.5 血清生化检测
        4.2.6 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4.2.7 流式细胞检测CD4/CD8
        4.2.8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大鼠BMSCs培养及鉴定
        4.3.2 各组大鼠肝脏病理组织的变化
        4.3.3 各组大鼠ALT、AST、ALB、TBIL的变化
        4.3.4 各组大鼠IL-2、IFN-γ、IL-10、IL-4 的变化
        4.3.5 各组大鼠CD4/CD8
    4.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前列地尔注射液辅助治疗对重型肝炎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清TNF-α、β2-MG及sIL-2R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2.3 血清生化相关指标:
        1.2.4 肝功相关指标:
        1.2.5 肾功能相关指标:
        1.2.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2.7 安全性: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清生化相关指标
    2.2 肝功能相关指标
    2.3 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
    2.4 临床疗效
    2.5 安全性
3 讨论

(10)内毒素、TNF-α与IL-6与重型乙型肝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病例选择
        1.1.2 主要试剂和设备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各组之间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1.2.2 各组之间内毒素、TNF-α和 IL-6 水平比较
        1.2.3 内毒素、TNF-α和 IL-6 与 ALT 相关性分析
        1.2.4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内毒素和 TNF-α相关性分析
        1.2.5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内毒素和 IL-6 相关性分析
        1.2.6 内毒素、TNF-α和 IL-6 与重症肝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内毒素血症在重症型肝炎中的作用及应对措施
    2.1 内毒素在肝损伤中的致病机制
        2.1.1 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
        2.1.2 对肝脏枯否细胞的影响
        2.1.3 内毒素对物质代谢和激素的影响
        2.1.4 内毒素对肝细胞的间接损伤作用
        2.1.5 内毒素对胆汁分泌的影响
        2.1.6 内毒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1.7 内毒素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2.2 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2.2.1 抑制内毒素合成
        2.2.2 避免肠道内菌群异位
        2.2.3 保持肠道通畅和肠粘膜稳定
        2.2.4 炎性介质拮抗剂
        2.2.5 中药治疗
        2.2.6 其他疗法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D]. 李雷. 南昌大学, 2021(01)
  • [2]基于炎症因子角度观察补阳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肝衰竭(阴黄证)的临床研究[D]. 吴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胆红素吸附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王眉,党璇,党娥,杜丹,王晓莹.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1(09)
  • [4]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D]. 周小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治疗时机选择及短期疗效预测的意义[D]. 徐玲君. 南昌大学, 2020(08)
  • [6]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D]. 黄月月. 南华大学, 2019(01)
  • [7]从肠粘膜免疫稳态重建探讨“温阳解毒化瘀方”治疗ACLF的干预机制[D]. 张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
  • [8]青藤碱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Con A诱导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研究[D]. 谭梅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前列地尔注射液辅助治疗对重型肝炎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清TNF-α、β2-MG及sIL-2R的影响[J]. 陈晓春,李宁,朱坚胜.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6(06)
  • [10]内毒素、TNF-α与IL-6与重型乙型肝炎关系研究[D]. 李宁.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重症肝炎患者血清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