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教委的应用

东软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教委的应用

一、东软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北京朝阳区教委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薇[1](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娜迪拉·阿不拉江[2](2020)在《北京市小学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 ——以北京市两所民族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日益加深,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人口的区域间流动,为各民族相互接触与交往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促进各民族的团结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团结教育事业逐渐向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其进行积极关注。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北京市在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政策号召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了本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在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对促进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参照作用。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北京市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概况,通过对两所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北京市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模式、机制与成效,总结了北京市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成功经验,剖析了北京市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挑战,结合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为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通过对北京市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的深入探究,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北京市小学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学校管理、课程、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层面,实现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化、生活化;注重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在三级课程中开发课程资源,而且通过在社团活动中体现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建筑、走廊、展板、校训、校徽、校歌等各个位置融入民族团结元素,最大程度上开发与整合了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在教育实践中逐渐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升华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形成了以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民族地区的学校开展合作,为学生切身感受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民族学生交流与交往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北京市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面临诸多挑战:行动研究相对较少,缺少对民族团结教育深入的理论指导:未形成民族团结教育评测体系,缺少及时有效的评价;校际间远程合作困难突出,影响活动延续性等挑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深化行动研究,把握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打造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民族团结教育评价体系;强化整体规划,形成民族团结教育交流与合作长效机制。

吴丽芳[3](2020)在《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加快发展校园足球是国家教育和足球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青少年校园足球工程复杂,任务繁多,单靠某一个部门或区域内无法解决。鉴于此,职能部门率先提出创新政府主导,行业协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治理格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回顾,分析当前校园足球治理现状和现实困境,借鉴域外校园足球治理经验,继而以利益相关者、治理和协同治理为理论基础,从主体架构和运行机制构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框架,并以北京市为案例进行实践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校园足球在场地稀少、设备简陋、人才奇缺的薄弱基础上起步,率先在全国有条件的城市中小学开展,进而普及到各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泛开展,逐渐突破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活动项目,发展定位逐渐指向大多数学生,相关配套制度保障逐渐完善,管理体制逐渐转向公共治理演进。第二,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参与主体的整体网络密度不高,关系紧密度不强,协作网络较为离散。同一系统内部组织协作关系比较紧密,集聚程度较高,其中教育部门是校园足球协同网络的核心群体。不同系统之间网络密度水平较低,体育部门对其他组织影响力较弱,各级足协、校园足球协会、俱乐部等参与互动增多,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的阻力。第三,当前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体系存在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管理体制不健全、整体供给不足等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政府部门多头混治、企业自律与制度他律缺失、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差、青少年及家长参与意识不强等。协同治理是完善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体系,提升校园足球治理能力的现实选择。第四,域外校园足球治理主体结构呈现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立足俱乐部、社会多方支持等特征,运行机制具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多元化的资源动员、畅通的利益分配等特点。域外校园足球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优化校园足球治理机构,发挥足协、俱乐部等专业组织力量,加强不同主体间利益表达渠道,提升校园足球质量发展,完善校园足球与社会足球、职业足球合作框架。协同治理成为国外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趋势。第五,校园足球以教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架起普及和提高足球运动的桥梁,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抓手,在治理理念上实现了“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在参与主体上实现了“单一主体”向“多方参与”转变,在运行机制上实现了“任务驱动”向“需求驱动”演进,“各自为政”向“利益契合”推进,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第六,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基础,构建了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框架。在治理主体结构方面,综合考量了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能力特点,确立了强调跨部门联合的部门协同、关注委托代理的内外协同、寻求不同等级的府际协同、搭建承上启下的服务平台。在运行机制方面,选择资源动员,多元共治,利益分配,实现多元主体走向集体行动过程的重要保证。第七,北京市在推进校园足球政策落实、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发挥校园足球育人功能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得益于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框架。治理主体结构上,追求教体融合的部门协同,关注政社合作的内外协同,形成国家、市、区、校四级校园足球府际协同网络,搭建多样化的服务平台。运行机制上,呈现资源动员多元参与,利益分配精准契合,多元共治科学高效特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资源动员、多元共治、利益分配影响多元治理主体的行为选择与协同进程,有利于提升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效果。

北京市人民政府[4](2020)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京政发[2020]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是市政府向全体市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为落实责任,加强监督,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现将《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以下简称《分工方案》)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俞曈[5](2019)在《朝阳区中小学建设项目管理多视角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领域,而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活动的场所,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中小学校校舍的基本建设项目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一环,在国家深化教育改革、调整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实施中小学校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对满足适龄儿童学位需求、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区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管理者,在长期工作中深感中小学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前期管理,管理模式单一,理论运用不足,以经验管理为主,这些现状已难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和朝阳区中小学建设任务增加的需求,项目管理水平亟待提升。中小学校基本建设项目中,前期管理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对项目整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优化管理的重点。同时,由于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力量薄弱,工作中存在一些欠缺,导致开工延后、开学时间得不到保证、突破批复投资等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严肃性。而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在前期管理中项目审批受制于现有政策影响,程序繁杂,周期过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及时实施。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在本研究中进行了多视角的梳理和分析,并运用现代项目管理和优化理论,在我国现行基本建设政策法规的框架内,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引导中小学校基本建设项目的有序实施,对规范高效使用财政资金和选择科学完善的项目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政府项目审批部门、规划部门在制定政策、更新标准等方面提出具体改进措施或改革创新方案,以期助力改善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使中小学基本建设项目的推进更加快捷、顺畅。

龚建成[6](2019)在《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资源配置的研究》文中提出近两年体教结合形式下校园足球发展初有成效,校园足球特色校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基本承载体,优化其资源配置将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更好优化校园足球体育资源配置,本文从北京市校园足球发展显着的足球特色校中选调15所,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了解北京市校园足球资源配置现状,着重探析校园足球资源配置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策。结论如下:1、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校人力资源依然紧缺,从体育教师职业特点及足球项目特征来讲,趋于年轻化的年龄结构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除性别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他结构趋于合理,师资培训近些年成效显着模式仍有优化空间,。2、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校物力资源中体育场地及足球专项器材设备基本能够保障相关教学及训练活动,财力方面有较为稳定的资金保障,但来源途径主要依赖财政缺少再生产力,场地也存在局限性、后继监管无力等问题。领导重视、政策导向、资金投入、学校影响力互为影响。3、多方面建设发展校园足球文化,能够使校园足球获取社会各方面更多关注,其潜在效益不可忽略。校园足球特色校信息资源传播渠道主要依赖政策文件,校园足球管理硬性要求被动消极。传播工具配备不均衡,宣传载体和平台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议:1.遵循“供需平衡、结构合理和效益最大化”资源配置原则,人力资源是关键,通过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增加学校足球专业编制,多种方式加大足球师资培训力度特别是青年教师培训,开发利用传统外足球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资源供需平衡。2多方合作,因地制宜,开源节流,多元融资,双面优化北京足球特色校财力物力资源。促进北京市校园足球财力物力资源配置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在数量和质量上双面满足校园足球教学工作和赛事组织活动的需要。3注重校园足球软实力开发,构建多样化信息宣传平台,加强信息资源配置,加强信息资源效益。

熊羽琴[7](2019)在《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的研究》文中认为自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启动“快乐体操”计划以来,与之相关的探索活动不断展开,试点小学作为推广形式之一对快乐体操进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快乐体操试点小学自挂牌以来,其实际推广情况并无相应的跟踪调查及文献研究。要使快乐体操保持持久、鲜活的生命力,提高推广成效,探索快乐体操推广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刻不容缓。北京市作为试点省市之一,其试点学校快乐体操推广研究对北京市其它学校乃至全国的快乐体操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收集快乐体操及推广相关的文献,了解我国快乐体操推广的背景;运用专家访谈法对快乐体操在试点小学推广的方案进行深入调研;运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试点小学的学生、家长、任课教师、领导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快乐体操在试点小学推广的执行情况;运用实地调查法对田华小学、十八里店小学、中关村四小、育才学校通州分校、双桥第二小学进行实地课堂观察,发现快乐体操在试点小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试点小学快乐体操推广提供建议,为快乐体操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借鉴和新的思路,研究结论如下:(1)快乐体操项目推广进行了项目内容、师资队伍、赛事体系、管理体系、媒体宣传、合作伙伴方面的建设工作,初步形成推广的燎原之势。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快乐体操试点小学经一系列征集工作后筛选产生。(2)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的推广已初步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体系和推广方案。后期由于决策层的更替及管理层督导不到位,使试点小学快乐体操推广不尽人意,未能达到预期目标。(3)北京市试点小学快乐体操推广的参考内容不统一,推广方法主要为学术研讨、课题研究、教学培训,媒体宣传,促进了快乐体操在校园的推广,但推广形式较为单一,并非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4)北京市试点小学快乐体操推广环境方面政治上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政策上的支持,但经济上缺乏体育和教育系统持续的经费支持;文化上民众运动育人的理念缺乏。(5)北京市试点小学执行主体快乐体操任课教师匮乏,资质有待提高:教师数量不足且均为外聘人员,流动性大;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虽都参加过培训,但技能水平差异大;教师在执行方法的运用上较为单一。(6)北京市试点小学执行受体学生参与度不高。快乐体操执行内容实施情况不容乐观,表现为:教材缺乏,快乐体操课开设范围以低年级为主,开设项目3-4项,开展形式以社团、训练队、课外活动为主。(7)北京市试点小学执行环境得不到保障:经费筹集渠道单一,经费需求日益增大,但无相应的经费持续注入。快乐体操在试点小学推广的认知情感反馈情况较为乐观,得到了试点小学领导、家长、学生、教师的认可,但仅达到了推广的表层效果,与推广目标尚有差距。

贾桂君[8](2019)在《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策研究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在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近年来呈现出社会化、服务化、主体化、自组织化的趋向,即呼吁社会公民的广泛参与共治,因而环境教育领域作为影响公众生态意识以及生态治理的重要一环,也应进行一系列变革,以在公共环境治理社会化层面提升政府环境治理的效果。本文以生态公民培养为研究视角,北京市公共环境治理的社会化为宏观背景,并据此整理出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萌生起步阶段(1997年—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2008年)、平稳过渡阶段(2008年—2017年)、稳步提高阶段(2017年—至今)等四个发展阶段。并以“自愿性”“公益性”“绿色性”“开放性”作为调查评估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四项一级基本指标,并将其进一步细化为二级指标,应用于调查问卷。此外,在北京市的昌平区、大兴区、海淀区、丰台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等地区针对校园与社会环境教育整体状况进行调研。根据问卷及调研结果分析归纳北京市校园与社会环境教育发展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局限及原因,且校园环境教育整体缺乏按照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层次的系统化措施。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关怀意识不充分、环境教育活动分散化、环境伦理观念未深入、环境教育范围较封闭、环境教育缺乏目标性。进而分析北京市可借鉴融合的国内外经验,选取了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针对各自所具备的多元一体、需求导向、价值导向、实践合作、开放参与、目标导向的突出特征,介绍其环境教育的重点成效。接下来以生态公民的培育为视角提出环境教育进一步深化的趋向及对策,这些对策从完善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课程体系、提高环境教育在北京市学校绩效考评中的地位、增强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的开放性与绿色性、增强北京市社会环境教育的自愿性与公益性、深化北京市生态公民培养等方面展开,以期促进北京市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深入、环境问题的改善及环境治理效果的提升。

李瑞波[9](2019)在《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文中指出乡土地理课程的学习,是帮助学生解家乡的重要途径。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以北京市乡土地理的内容为载体,通过整合与利用最终实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家乡自然概况以及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以及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热情。教师通过整合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不仅能够丰富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内容,也培养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并对所查阅的内容进行整合与梳理,从而掌握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了解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观察以及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最终确定调查对象和问卷内容,通过分发、整理和分析问卷,获取了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现状的相关数据,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将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与高中地理的内容相结合,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经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北京市乡土地理概况非常了解的学生很少,也较少有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校很少专门开设乡土地理课程,教师多采用地理课穿插和渗透的方式为学生传授乡土地理的内容。多数学生认为学习乡土地理的内容是有用的,并表示希望以校外实践活动的方式学习乡土地理的相关内容。(2)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方面。北京市有着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在价值性、趣味性、鲜活性和灵活性的整合原则下,对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搜集和整理具有北京乡土特色的地理资源,并梳理初高中地理教材和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最后建立乡土地理资源与地理课程间的联系,并呈现基于北京乡土特色的地理资源的整合以及基于地理课堂教学和地理实践活动需要的课程资源整合。使得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践经历和体验进行教学,从而促进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的统一。(3)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对策和课程案例设计方面。从教师和学校等角度提出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对策,并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设计了两个课程案例,分别是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和地理实践活动案例,供一线地理教师参考和使用。

毕波[10](2018)在《北京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公平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在基础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背景下,以北京为例,我国特大城市常见学校冷热不均、跨区就学、教育分异等问题,对传统的设施规划思维形成挑战。本文融贯有关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理论(“为什么不公平”)、空间公平评价方法(“如何定义和识别不公平”)和教育空间规划实践(“如何应对不公平”)的研究,指出从空间规划角度看待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与公平矛盾的本质,以及规划干预就学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依托北京三个尺度的就学格局研究和美国、日本的就学政策经验反思,本文搭建了基础教育空间规划从原理到实践的逻辑路径。基础教育空间规划对象不仅限于设施本身,涉及单元空间的教育资源再分配和连续空间的教育系统再组织。基于教育供给相关理论,规划在较大行政单元层面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资源配置角色,在较小功能单元协调多供给主体的利益关系。基于教育需求相关理论,规划在连续空间层面调解就学规模效益、就近入学、学校和社区多元性目标之间的必然矛盾。以不同层面的空间公平评价为技术支撑,规划应当搭建与政策配套的工作路径,构建均衡、就近、包容的就学组团。对于单元空间和连续空间的基础教育公平评价,本文跨多个学科整理了相关评价方法集,分类总结了其应用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定义并识别了北京市域、西城区、通州新城不同区位和群体获得的基础教育资源差异作为评价实证。市域尺度,通过社会空间因子分析和街道中小学服务指标相关性分析,提炼全市中小学服务分布的“中心—边缘”分异。内城尺度,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揭示生源分配机制和三种学区社会空间特征,即内城教育空间的“户籍—文化”分异。近郊尺度,通过问卷调查和GIS建模,揭示实际就学格局公平性,并应用不同可达性模型模拟机会分布,指出近郊教育空间的“收入—区位”分异。三个研究归纳出转型时期首都地区基础教育空间公平的描述维度,指出就学政策规划的重要性。对于基础教育空间规划路径,本文梳理了学校规划实践的公平范式演变,以及不同公平范式国家美国、日本学区制和就学政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中,嵌入不同层面教育空间公平评价方法,指向教育区划调整和就学政策设计的规划工作路径,以及组建数据平台、规划师角色转换的保障策略。最后结合北京市的特征总结,提出以学区为核心的教育区划体系及就学公平政策建议。

二、东软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北京朝阳区教委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软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北京朝阳区教委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四、文献综述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三)文献研究述评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世界体系理论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2)北京市小学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 ——以北京市两所民族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北京市民族团结事业及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民族工作的回顾
        一、北京市民族工作的发展概况
        二、北京市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
    第二节 北京市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发展概况
        一、北京市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发展历程
        二、北京市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章 “和而不同,快乐成长”—北京市M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个案分析
    第一节 M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理念
    第二节 以“常态化”为特点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
        一、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民族团结教育领导与管理体制
        二、发挥主渠道作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
        三、有趣又有意义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体系
        四、以打造“育人乐园”为目标的民族团结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五、增进友谊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文化交流系列活动
    第三节 在摸索中前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成效与挑战
        一、M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获得的成效
        二、M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局限
第三章 立足多元文化,开展多彩教育—北京市H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个案分析
    第一节 H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理念
    第二节 以多元文化教育为特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
        一、以课程为基础的多元文化育人体系
        二、立足核心素养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三、以提高多元文化素养为追求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四、多方协作的民族团结教育合作与交流机制
    第二节 在实践中反思: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成效与挑战
        一、H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取得的成果
        二、H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困难
第四章 北京市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经验、面临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第一节 北京市小学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经验
        一、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育的各个层面,实现常态化发展
        二、注重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开发,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可行性
        三、升华民族团结教育理念,拓宽民族团结教育实施途径
        四、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北京市小学阶段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行动研究相对较少,缺少对民族团结教育深入的理论指导
        二、未形成民族团结教育评测体系,缺少及时有效的评价
        三、自上而下的协作体系略显薄弱,跨校互动与交流受限
        四、校际间远程合作困难突出,影响活动的延续性
    第三节 北京市小学阶段民族团结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深化理论研究,把握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民族团结教育做出及时有效的评价
        三、深化统筹协调,在全市范围内加强学校间的互动与交流
        四、强化整体规划,形成民族团结教育跨区域合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3)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校园足球
        二、协同治理
        三、校园足球协同治理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协同治理理论
    第五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回顾及治理现状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回顾
        一、发展历程
        二、制度变迁
        三、治理演进
    第三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
        二、治理模式
        三、评价方式
    第四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三、校园足球服务供给不足
    第五节 导致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多头混治
        二、企业自律与制度他律缺失
        三、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差
        四、青少年及家长参与意识不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经验
    第一节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校园足球
        一、健全行政管理体制
        二、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四、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第二节 立足俱乐部的校园足球
        一、植根俱乐部的治理主体
        二、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三、依靠社会资金渠道
        四、激发俱乐部的广泛参与
    第三节 依托社会多方支持的校园足球
        一、依托英足总管理体制
        二、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三、源于社会的资源支持
        四、实现学校与俱乐部共赢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框架构建
    第一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概念框架
        一、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学习的场域
        二、校园足球:普及和提高足球运动的桥梁
        三、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供给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主体架构
        一、部门协同
        二、内外协同
        三、府际协同
        四、治理服务平台承上启下
    第三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运行机制
        一、资源动员有力
        二、多元共治有序
        三、利益分配合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区域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实践-以北京市为例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总体概况
        一、总体介绍
        二、发展历程
        三、宏观体制
        四、治理体系
    第三节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主体架构概况
        一、部门协同
        二、内外协同
        三、府际协同
        四、治理服务平台承上启下
    第四节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运行机制概况
        一、多方参与的资源动员
        二、精准契合的利益分配
        三、科学高效的多元共治
    第五节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效果影响因素
        一、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二、资源动员对协同治理效果的多元回归分析
        三、多元共治对协同治理效果的多元回归分析
        四、利益分配对协同治理效果的多元回归分析
        五、三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制度保障
        二、培育多元主体,提高有效参与
        三、实现合作共赢,完善运行机制
    第三节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2 专家访谈一览表
    附录3 地方校园足球相关负责人访谈一览表
    附录4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建设调查问卷
    附录5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6 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校遴选专家访谈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5)朝阳区中小学建设项目管理多视角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朝阳区教委实施改扩建项目回应社会关切
        1.1.2 朝阳区中小学建设项目管理水平与要求存在差距
        1.1.3 朝阳区中小学建设项目管理受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制度影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本文研究内容
        1.3.4 优化研究的途径
        1.3.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围
    2.1 建设项目管理相关基础概念
        2.1.1 项目定义及其要素
        2.1.2 工程建设项目
        2.1.3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2.1.4 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
    2.2 项目管理优化的相关理论
        2.2.1 系统管理优化原理
        2.2.2 过程管理优化原理
        2.2.3 价值工程理论
    2.3 本文研究范围
        2.3.1 朝阳区中小学校建设项目前期阶段
        2.3.2 朝阳区中小学建设项目管理优化的多个视角
第3章 朝阳区中小学建设项目管理现状及问题
    3.1 建设单位项目管理的不足
        3.1.1 人员配备和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3.1.2 管理模式较为单一
        3.1.3 内部存在制约因素
        3.1.4 前期管理缺位
    3.2 建设项目审批政策的制约
        3.2.1 审批环节过多
        3.2.2 申报材料过于繁杂
        3.2.3 审批周期过长
    3.3 城市规划的不足
        3.3.1 项目建设用地条件先天不足
        3.3.2 规划选址未充分考虑学校特点
        3.3.3 控规指标设置较为保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朝阳区中小学建设项目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4.1 建设单位优化策略
        4.1.1 发挥优化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
        4.1.2 优化前期三项管理工作
        4.1.3 灵活利用沟通协调手段
        4.1.4 选择适宜的项目管理模式
        4.1.5 完善内部制度建设
        4.1.6 搭建信息化平台
    4.2 运用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新政
        4.2.1 利用“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申报建设手续
        4.2.2 利用“多审合一”政策缩短建设文件审查时间
        4.2.3 精简材料,数据共享
    4.3 关于教育用地规划的创新建议
        4.3.1 控规设置需为扩充学位创造条件
        4.3.2 优先教育用地供给
        4.3.3 开拓教育用地选址新思路
        4.3.4 各部门联动保障义务教育规划用地不作他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朝阳区中小学建设项目管理优化的案例分析
    5.1 案例项目情况简介
        5.1.1 基本情况和计划目标
        5.1.2 项目组织系统
        5.1.3 资金使用的约束条件
    5.2 案例项目不利因素
        5.2.1 建设单位管理力量不足
        5.2.2 建设工期紧张必须压缩前期工作周期
        5.2.3 建设用地条件不佳
    5.3 案例项目优化策略的应用
        5.3.1 建设单位的优化
        5.3.2 代建单位的优化
    5.4 优化效果分析
        5.4.1 项目阶段目标按计划完成
        5.4.2 建设单位管理显着提升
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资源配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重要概念
        2.1.1 校园足球
        2.1.2 校园足球特色校
        2.1.3 资源配置
    2.2 国内外校园足球相关研究
        2.2.1 国内校园足球相关研究
        2.2.2 关于国外校园足球相关研究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理统计法
        3.1.4 访谈法
        3.1.5 逻辑分析法
        3.1.6 实地考察法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调查
        4.1.1 体育教师资源配置现状
        4.1.2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管理层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4.1.3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人力资源配置的制约因素分析
    4.2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物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分析
        4.2.1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校园足球场地现状
        4.2.2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足球专项器材配备情况
        4.2.3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物力资源制约因素分析
    4.3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财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分析
        4.3.1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财力资源
        4.3.2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财力资源支出及满足度情况
        4.3.3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财力资源配置制约因素分析
    4.4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信息资源配置分析
        4.4.1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信息资源配置分析
        4.4.2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信息资源配置制约因素分析
    4.5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
        4.5.1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4.5.2 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资源配置对策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专家效度检验表
    附录3:体育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4:体育管理者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快乐体操”概念
        2.1.2 “推广”概念
    2.2 关于快乐体操实施推广的研究
    2.3 关于快乐体操进校园的研究
    2.4 关于快乐体操开展现状的研究
    2.5 关于其它体育项目推广的研究
    2.6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北京市快乐体操试点小学产生的背景分析
        4.1.1 项目内容建设
        4.1.2 师资队伍建设
        4.1.3 赛事体系建设
        4.1.4 管理体系建设
        4.1.5 宣传媒介建设
        4.1.6 合作伙伴建设
        4.1.7 北京市快乐体操试点小学的产生
    4.2 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的方案分析
        4.2.1 推广的组织结构体系
        4.2.2 推广主体组成分析
        4.2.3 推广受体申请试点的条件分析
        4.2.4 推广目标梳理
        4.2.5 推广内容解析
        4.2.6 推广方法的选择
        4.2.7 推广环境分析
    4.3 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的执行情况分析
        4.3.1 执行主体资质情况分析
        4.3.2 执行受体参与、学习及参赛情况分析
        4.3.3 执行目标贯彻情况分析
        4.3.4 执行内容实施情况分析
        4.3.5 执行方法运用情况分析
        4.3.6 执行环境建设情况分析
        4.3.7 执行效果反馈情况分析
    4.4 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4.4.1 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中的问题
        4.4.2 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的对策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 任课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C 家长调查问卷
    附录D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E 领导调查问卷
    附录F 中关村四小教学计划
    附录G 实地调研学校照片
    附录H 田华小学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策研究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问题提出
    1.2 环境教育研究现状
        1.2.1 环境教育的概念界定
        1.2.2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的环境教育的概念阐释
        1.2.3 环境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
    1.3 生态公民理论及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研究现状
        1.3.1 生态公民理论研究综述
        1.3.2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框架: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生态公民培养与环境教育的联系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北京市环境教育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概述
        2.1.1 1997—2001年:萌生起步阶段
        2.1.2 2001—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
        2.1.3 2008—2017年:平稳过渡阶段
        2.1.4 2017年—至今:稳步提高阶段
        2.1.5 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的总体特征:与时俱进
    2.2 现阶段北京市环境教育效果的基本评估指标及其理论基础
        2.2.1 四项基本评估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2.2.2 自愿性:自主道德意识
        2.2.3 公益性:社会责任意识
        2.2.4 绿色性:生态伦理意识
        2.2.5 开放性:多元世界意识
    2.3 现阶段北京市环境教育的效果
        2.3.1 现阶段北京市学前环境教育效果
        2.3.2 现阶段北京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效果
        2.3.3 现阶段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环境教育效果
        2.3.4 现阶段北京市职业院校环境教育效果
        2.3.5 现阶段北京市社会环境教育的效果
        2.3.6 北京市环境教育的总体现状:继承中求发展
3 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局限、难点及成因
    3.1 生态关怀意识不充分:自愿性需增强
    3.2 环境教育活动分散化:公益性待提高
    3.3 环境伦理观念未深入:绿色性须延续
    3.4 环境教育范围较封闭:开放性应拓展
    3.5 环境教育缺乏目标性:对象性要聚焦
4 国内外环境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4.1 美国环境教育:多元一体
    4.2 日本环境教育:需求导向
    4.3 德国环境教育:价值导向
    4.4 瑞典环境教育:实践合作
    4.5 中国香港环境教育:开放参与
    4.6 中国澳门环境教育:目标导向
    4.7 国内外经验对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启示:识变与应变
5 北京市生态公民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向及对策
    5.1 北京市未来环境教育的趋向:面向新时代的生态公民培养渐见成效
        5.1.1 未来环境教育的挑战:城市、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融合
        5.1.2 未来环境教育的取向:公民、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平衡
        5.1.3 未来环境教育的对策:生活、生产、生态稳定的统一
        5.1.4 未来环境教育的趋势:绿色、世界、文明的有机协调
    5.2 完善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教学体系
        5.2.1 根据年级划分具体环境教育课程内容
        5.2.2 将环境教育融入学校各学科教学
        5.2.3 注重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5.2.4 及时跟进学生的环境教育受教效果
        5.2.5 完善相应的环境教育政策体系
    5.3 提高环境教育在北京市学校绩效考评中的地位
        5.3.1 政府教育部门进行综合评价
        5.3.2 学校内部进行综合评价
    5.4 增强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的开放性与绿色性
        5.4.1 加强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交流
        5.4.2 及时更新校园环境教育的知识
        5.4.3 丰富校园环境教育实践的形式
    5.5 增强北京市社会环境教育的自愿性与公益性
        5.5.1 增强学校与社区间的环境教育公益合作
        5.5.2 加快公益性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5.5.3 发挥家庭教育与社会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主体作用
    5.6 深化北京市的生态公民教育
        5.6.1 强化以生态公民为导向的环境教育
        5.6.2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人才培养理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土地理
        2.1.2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第3章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针对地理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整合和利用的现状调查
        3.1.1 访谈目的及对象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分析
    3.2 针对学生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认知情况的现状调查
        3.2.1 调查目的及对象
        3.2.2 调查内容
        3.2.3 调查分析
    3.3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3.1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3.2 北京市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
    4.1 整合原则
        4.1.1 价值性
        4.1.2 趣味性
        4.1.3 鲜活性
        4.1.4 灵活性
    4.2 整合过程
        4.2.1 师生共同搜集和整理具有北京乡土特色的地理资源
        4.2.2 梳理初高中地理教材和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
        4.2.3 建立乡土地理资源与地理课程之间的联系
    4.3 基于北京市乡土特色的地理资源整合
        4.3.1 祖国的心脏--北京
        4.3.2 华北平原上的明珠
        4.3.3 四通八达的交通
        4.3.4 京津冀协同发展
        4.3.5 现代化与古韵并存
    4.4 基于地理课堂教学和地理实践活动需要的课程资源整合
        4.4.1 基于地理课堂教学需要的资源整合
        4.4.2 基于地理实践活动需要的资源整合
第5章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对策与课程案例分析
    5.1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课程案例
        5.1.1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地理课堂教学案例
        5.1.2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
    5.2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对策
        5.2.1 提高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视
        5.2.2 加强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共享意识
        5.2.3 鼓励地理教师开展相关的社团课程
        5.2.4 学校积极践行北京市教委倡导的实践活动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北京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公平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基础教育空间规划探索
        1.1.1 基础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1.1.2 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转型趋势
        1.1.3 北京市基础教育空间规划探索
    1.2 北京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空间现象
        1.2.1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均衡
        1.2.2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均等
    1.3 我国城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背景
        1.3.1 经济社会结构转型
        1.3.2 基础教育体制改革
        1.3.3 城市教育通道变迁
        1.3.4 城镇化快速发展
    1.4 规划与教育部门已有措施面临的困境
        1.4.1 基础教育设施规划传统路径
        1.4.2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均衡措施
    1.5 小结
第2章 研究界定
    2.1 研究问题
        2.1.1 认识论问题
        2.1.2 公平评价问题
        2.1.3 规划路径问题
    2.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意义
    2.3 案例对象
        2.3.1 北京市域、内城和近郊案例研究
        2.3.2 不同公平范式的就学空间体系评介
    2.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4.1 研究方法
        2.4.2 数据来源
    2.5 研究框架与论文安排
        2.5.1 研究框架
        2.5.2 论文安排
第3章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理论研究
    3.1 基础教育服务供给相关理论
        3.1.1 空间俱乐部(Club Goods)
        3.1.2 蒂伯特模型(Tiebout Model)
        3.1.3 集体消费(Collective Consumption)
        3.1.4 教育市场模型(Market-oriented Model)
        3.1.5 小结
    3.2 基础教育服务需求相关理论
        3.2.1 社会再生产(Social Reproduction)
        3.2.2 同群效应(Peer Effects)
        3.2.3 邻里效应(Neighborhood Effects)
        3.2.4 机会地理(Geography of Opportunity)
        3.2.5 小结
    3.3 基础教育空间公平相关理论
        3.3.1 空间公平(Spatial Equity)
        3.3.2 教育公平(Educational Equity)
        3.3.3 小结
第4章 基础教育空间公平评价方法研究
    4.1 单元空间的基础教育公平评价
        4.1.1 单元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4.1.2 相关性与模型评价方法
        4.1.3 小结
    4.2 连续空间的学校可达性公平评价
        4.2.1 学校可达性评价基本方法
        4.2.2 学校可达性公平研究进展
        4.2.3 小结
    4.3 离散设施的学校选址与布局优化
        4.3.1 学校选址布局优化基本模型
        4.3.2 学校选址布局模型研究进展
        4.3.3 小结
第5章 基础教育空间规划实践研究
    5.1 学校规划实践及其公平范式演进
        5.1.1 学校规划1.0:乌托邦时代
        5.1.2 学校规划2.0:工业时代
        5.1.3 学校规划3.0:后工业时代
        5.1.4 3.0 后时代:组织社会生态
        5.1.5 小结
    5.2 美国、日本的就学空间体系评介
        5.2.1 美国的学区制格局
        5.2.2 美国的就学反隔离政策
        5.2.3 日本的教育行政体系
        5.2.4 日本的就学平等化政策
        5.2.5 小结
第6章 北京基础教育空间公平评价研究
    6.1 北京市域中小学服务分布与社会空间关系
        6.1.1 北京城市社会空间格局演变历程
        6.1.2 北京城市基础教育服务分布特征
        6.1.3 社会空间与资源分布的匹配关系
        6.1.4 小结
    6.2 内城学校、学区分异及其社会空间关系
        6.2.1 西城区学区划分与学校分异
        6.2.2 典型学区的居住分异与置换
        6.2.3 学校分异与居住分异的关系
        6.2.4 小结
    6.3 近郊就学格局分析与可达性公平评价
        6.3.1 梨园地区实际就学格局分析
        6.3.2 新城小学空间可达性公平评价
        6.3.3 基于择校模型的空间公平评价
        6.3.4 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与结论
    7.1 空间规划对教育公平的认识
    7.2 基础教育空间公平评价方法集
    7.3 北京基础教育空间公平研究启示
        7.3.1 市域:“中心—边缘”分异
        7.3.2 内城:“户籍—文化”分异
        7.3.3 近郊:“收入—区位”分异
    7.4 北京基础教育空间规划路径搭建
        7.4.1 基础教育空间规划路径思路
        7.4.2 基础教育空间区划体系探索
        7.4.3 基础教育空间公平政策建议
    7.5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7.5.1 研究的创新点
        7.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西城区教委、中介、家长和学校访谈提纲
附录 B 通州区梨园街道中小学生家庭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东软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北京朝阳区教委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2]北京市小学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 ——以北京市两所民族小学为例[D]. 娜迪拉·阿不拉江.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研究[D]. 吴丽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J].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10)
  • [5]朝阳区中小学建设项目管理多视角优化研究[D]. 俞曈.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3)
  • [6]北京市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资源配置的研究[D]. 龚建成.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7)
  • [7]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的研究[D]. 熊羽琴.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8]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策研究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D]. 贾桂君.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D]. 李瑞波.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北京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公平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D]. 毕波. 清华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东软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教委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