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地区经济发展区位分析

信阳地区经济发展区位分析

一、信阳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继红[1](2020)在《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的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分析发现,当前关于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研究主要从生态、文化、物化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改造进行阐述,缺乏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系统的去探讨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的根本问题。本文是从整体与部分两个研究角度出发,并形成相关的策略方法,对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理论进行扩充。本文尝试将“共生思想”引入到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研究中,分别对生物学、社会学、建筑和城市规划三个领域中共生理论进行解读,并与当代景观设计思想相结合,尝试性的提出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中“共生”的思想内涵,从而为本课题提供相关理论支撑。本课题中,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策略研究:层面一:空间功能共生的改造策略,从公园使用人群以及活动的复杂性出发,提出空间功能的共生。层面二:文化共生的改造策略,提出了历史文化遗存与周围环境要素的共生,公园景观与传统地域文化的共生。层面三:生态共生的改造策略,提出公园内部植被群落的共生、水体景观生态系统的共生、人的活动与环境的共生。总而言之,本课题从一个新的视角探究城市公园景观改造。在具体策略的构建中,创新性的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体现出内容上的创新。将共生思想与城市公园景观结合起来,对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城市公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赵健[2](2020)在《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城市的发展也在不断推进。在飞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影响,很多城市的地域文脉也在不断弱化,以城市建筑风貌为代表的地域传统特征难以体现,加上城市在风貌层面缺乏引导的快速扩张,千城一面的现象愈发严重。在当今时代,良好且具有独特标识性的城市建筑风貌可以延续并彰显城市独特的地域传统精神,提升城市的空间品质与文化软实力,以及加强市民的城市归属感与认同感。越来越来多的城市开始意识到城市建筑风貌的重要性,并开展了相关的风貌控制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信阳市作为一个地域文脉深远,但原本拥有的独特地域传统建筑风貌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逐渐消失的城市,以其为例开展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相关研究具有相当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本文首先基于地域文脉的相关理论研究明确了地域文脉与现代城市建筑风貌控制的关系。而后结合地域文脉相关的城市建筑风貌控制有关概念与案例,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包括目标定位、结构体系、控制元素、控制形式四个层面在内的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设计框架。接着以信阳传统村落与历史建筑存留为调研对象,开展了信阳地域传统建筑风貌的相关研究,重点在于建立地域传统建筑风貌类型库与构成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实证研究,在对地域文脉相关的城市建筑风貌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后,明确风貌控制的目标策略与整体原则,建立风貌控制的结构体系,进而提出风貌分区控制引导的具体策略与要求,并进一步的以最具风貌代表性的老城片区为对象,开展了方案深度的建筑风貌控制示例。最终完成信阳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研究。本文可以为信阳市有关地域传统特色的建筑风貌控制提供合理的技术方法;同时为类似城市的建筑风貌控制提供一些借鉴。

袁鹏松[3](2020)在《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及其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提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许多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灾难面前唯有“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不断下降,粮食自给率不断降低;与之伴随的是农地流转的迅速扩张,在此过程部分区域出现了“非粮化”甚至“非农化”等问题,可能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探究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识别不同地形区农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农地流转对种植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选取粮食主产区河南省为案例区,在农业区位论、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地理论的指导下,利用2013-2017年“河南省农村定点调查”数据,对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及其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展开研究。首先利用农地流转发生率和区域差异测度方法,揭示河南省农地流转的基本特征和区域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其次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定量评价农地流转及农地流转规模对不同地形区粮食种植比例的影响;最后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视角探究农地流转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河南省农地流转具有以下特征:农地总流转发生率较为稳定,总体呈上升趋势,转出发生率大于转入发生率;从空间特征来看,河南省西南地区农地流转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而豫东及豫中平原较低;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农地流转在不断加快,仅郑州、许昌、安阳和三门峡有所下降,其中郑州和许昌流转发生率下降最为明显;从不同地形区来看,山地丘陵区农地流转发生率高于平原地区。(2)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户主特征、家庭收入、非农工作地、农地质量、村庄企业数量和到市区距离;家庭特征是影响平原地区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村庄特征对山地丘陵的影响更大。(3)从全省来看,农地流转加剧了农地的“非粮化”。其中,平原地区“非粮化”更为突出,而山地丘陵地区仅较小规模转入时才会降低粮食种植比例。小规模农地转入显着降低了平原和山地丘陵区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而较大规模农地转入仅对平原地区粮食种植比例有负向影响。家庭特征中的经济收入和村庄特征对粮食种植比例有较为显着的影响,农地质量、户主特征等因素基本无影响。(4)农地流转带来了土地资源再配置,通过重新认识这种地域“人”、“地”关系重组,深入探析了其对农户种植决策的综合影响机制。租金压力使小规模转入户追求单位农地产出,倾向于选择比较利益更高的经济作物;能人效应是农户种植决策突变的“强心剂”,打破了“以粮为纲”路径依赖的种植惯性;规模经济效应促使大规模转入户呈现“倾粮化”趋势;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对农户作物选择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蔡宇宏,李卓凡[4](2020)在《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乡村振兴路径选择——以信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依据乡村多功能理论,基于新时代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认为河南省信阳市处于多功能主导型乡村发展阶段,并据此提出在建构"三生"空间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目标下,结合地域空间资源禀赋,可将信阳乡村地域主导功能具体分型为:以农业产业为引领,打造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主导型;依托城市功能拓展和城乡联动引领,积极打造城郊农业示范区和城郊乡村宜居社区的人居生活—经济发展主导型;以优先保护生态为首要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业的生态保育—经济发展功能主导型。虽然不同主导功能类型乡村的发展路径不同,但需遵循以下共同原则:第一,以政策为导向合理统筹区域主体功能与乡村多功能协同发展;第二,坚持多规合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第三,充分发展乡村区域主导功能的引领作用,走乡村新业态差异化发展道路。

杨胜利[5](2020)在《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阳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大别山地区共同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系列文化成果,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信阳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入推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显着,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影响。信阳作为中国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质量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怎么样才能保护好并利用好这批财富,是新时代谋篇布局、做好“红色”文章必须思考和回应的课题,也是推动70多年建国背景下红色革命精神发扬和继承的基础性工作。尽管信阳市各级政府对于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甚至是创新性的探索,但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加强对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研究,深化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认知和价值认知,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大别山革命精神及优良传统,才能更有效地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化信阳凝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所以,论文通过对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况进行综述,进一步提出当前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不足,并依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信阳关于讲好四个故事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提出面向当前发展的一系列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以期为信阳红色基因传承提供思路。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指出保护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章的阅读梳理进行研究综述的总结;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对信阳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概述,首先对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涵义进行阐释和介绍,进而对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构成和分布进行归纳,分析了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及其定位。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当前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当前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条件,以及当前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及已经采取的措施,剖析当前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不足,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思考做好铺垫。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思路,提出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遵循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优化保护管理机制的保护思路,以及凸显信阳红色文化核心价值、打造信阳红色文化系列精品、深化信阳红色文化社会及学校教育的信阳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策略思路,期望通过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探讨,加强对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增强信阳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第五部分基于上述研究分析,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

朱明爽[6](2020)在《明清移民影响下古光州地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着“河洛重镇,吴楚上游”之称的古光州地区位于河南省东南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淮河上游,在移民活动频繁的明清时期接收到江西、湖北、山西等地的移民,移民活动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信息互相传播交流。古光州地区在人口、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有受到明清移民因素的影响。移民因素还影响到古光州地区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形制,无论是血缘型聚居注重宗族凝聚力的传统村落,还是移民后商贸繁荣兴起的诸多集镇聚落,亦或是族居型大屋民居、有明显交融文化特征的合院民居与祠堂建筑。因此,本文尝试从明清移民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光州地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形制的特征与演变,分别从聚落与民居建筑两个层面入手来探寻明清移民对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研究的基础部分。首先明确研究内容、研究的时间空间范围,总结已有研究情况,陈述研究方法和框架。其次,陈述光州地区的历史沿革与自然地理环境。最后重点论述明清时期对古光州地区(今豫东南地区)影响深远的明清移民运动,历次移民都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先根据史料总结移民背景与来源、移民路线、移民动因;从而讨论在明清移民对该地区人口、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影响。第二部分是第三章,为传统聚落研究部分。先总结光州地区聚落类型与传统聚落保存分布状况;再从传统村落、集镇聚落与城镇聚落类型入手研究明清移民对其数量、选址、形态、布局的影响;最后总结归纳光州地区传统聚落在移民的时空背景下的演变过程作为传统聚落研究部分的结论。第三部分是四、五章,为民居建筑研究部分。先通过田野调查的情况将光州地区现有传统民居按照平面形制功能分为五类:连间式民居、合院式民居、前铺后宅式街屋民居、居祠合一大屋民居、祠堂,分别对每种类型的产生原因、平面形制与空间组合、立面构造特征等展开论述。然后与移民通道上的赣鄂地区及迁入地河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在平面形制与立面构造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其中差异的原因探究,用历史性研究的思维总结光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制在移民的时空背景下的动态衍变过程及衍变动因,得出民居建筑部分的研究结论。最后部分即是第六章结语,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将前文提出的传统聚落部分和民居建筑两个部分研究观点进行罗列阐述,最后还分析总结了本研究的难点和不足之处。

赵健,龙元[7](2019)在《信阳市豫风楚韵传统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阳市处于中国南北交界之地,各种文化交流密切,逐渐形成了以豫风楚韵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特征,但如今随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中心城区传统的历史建筑几乎消失殆尽,缺少了物质载体,市民的城市记忆难以被唤醒,地域性的传统文化难以延续、发扬。本文希望通过对信阳市周边传统村落遗存的历史建筑进行分析与研究,挖掘作为载体的传统建筑与豫风楚韵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信阳市豫风楚韵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未来的特色风貌塑造指引方向并提供参考。

张考文[8](2019)在《精准扶贫政策下贫困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为例》文中认为乡村聚落是我国社会结构和城镇发展的基本单元,无论从城乡关系、社会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衡量,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它都应当值得引起重视。尤其是贫困地区乡村聚落,它的发展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亟待深入研究。伴随贫困的存在,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势必会应运而生,而当前虽有许多文献对贫困地区乡村聚落做出了研究,但大都是单一视角下的研究,缺乏精准扶贫政策系统与乡村聚落的相互关联研究。因此,本文试图解析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与贫困乡村聚落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政策对乡村聚落空间的发展。纵观我国的扶贫进程,整体上按照先“解决温饱”后“全面小康”、先“区域整体”在“精准突破”的逻辑线索。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其对乡村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乡村聚落空间作为乡村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在社会、经济、空间与机制方面也面临新的整合。文章以“宏观认知——主体研究——实证研究——优化对策”为研究路径,首先基于乡村聚落研究的必要性,对乡村聚落空间以及政策与空间做了文献分析;其次构建了精准扶贫政策系统与乡村聚落空间的关联性,并通过对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的扶贫政策的资料梳理和对不同扶贫模式下的典型村庄进行田野调查,实证分析村庄空间与政策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试图总结其空间模式类型;最后,以村庄的后续健康发展为前提,提出规划对策,解决其在后扶贫时代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防止返贫,也以期为其他贫困地区的乡村聚落在精准扶贫政策恩惠下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精准扶贫政策系统中作用和影响乡村聚落空间的扶贫方式主要为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人居环境改善扶贫和生态扶贫。通过对乡村聚落生存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引导、产业功能的升级重组与自然景观格局的变化影响着乡村聚落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乡村聚落的空间选址、空间功能、空间形态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特征。(二)贫困地区不同的扶贫组织模式对应了不同的聚落空间模式,以万盛经开区为例,万盛经开区的主要扶贫模式为生态旅游扶贫、产业扶贫、人居环境扶贫和易地搬迁扶贫,其对应下的典型乡村聚落空间的模式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中:(1)南桐花园小区在易地扶贫搬迁下其社区空间组织上体现出以公共空间为中心,居住空间围绕其集中发展,少量产业空间零星交织在生活空间中,生态空间则主要分布在聚落外围的特点,整体形成一种在空间位置上靠近场镇或城区的以公共空间为中心、居住空间圈层式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所在地则整体上体现出一种为公共服务空间与公共管理空间位于社区中心,居住空间围绕其均质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2)凉风村在旅游扶贫模式下其村域空间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生产—生态、生产—生活复合空间主要呈带状分布在村庄主要道路旁、入口处和景观环境良好处,相互融合。传统居住空间和生态空间则分布在聚落外围,且受地形影响,居住空间表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特点,整体形成一种以生产-生活和生产—生态空间为中心、居住空间和生态空间围绕周边的聚向空间组织模式;其一般自然村和村委会所在地村庄分别体现出一种以旅游活动空间为中心,公共服务空间与居住空间(与产业空间一体化)依托其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和公共管理空间、公共服务空间位于村庄入口处,居住空间依托旅游活动空间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3)三台村在人居环境扶贫下其村域空间组织上明显体现出“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特征,且入口处的聚落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布局较为集中,整体呈现一种以生活空间为中心,居住空间围绕其向心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其一般自然村空间组织体现出两种模式,一种为以公共服务空间为中心,居住空间围绕其发展,另一种为公共服务空间位于村庄入口处,受聚落自然环境地形的制约居住空间边缘区分布的空间组织模式;村委会所在地村庄则整体上体现出一种为公共管理空间与公共服务空间布置于村庄入口区域、居住空间围绕其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三)针对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目前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和问题分析,基于贫困地区乡村聚落在后扶贫时代健康有序发展的考虑,提出实施村民自治的精准扶贫规划机制、实现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方式、重塑乡村文化魅力,促进传统文化传扬、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实施空心化改造、依托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引导迁村并点,形成“产业中心+乡村聚居点”的产村基本单元以及结合易地搬迁的不同发展阶段,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等策略。

张夏天[9](2019)在《南阳盆地历史地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整个中国历史地理学离不开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及发展。本文进行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南阳盆地作为考察对象,是因为南阳盆地本身所有独特性,南阳盆地历史时期发展趋势变化巨大,秦汉时为一方名都,东汉更是帝乡所在,但两汉之后南阳发展呈波折趋势,大部分时期衰落凋敝趋势明显,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南阳盆地区域发展时空差异、行政区划演变、中心城市发展变化,以及南阳盆地历史时期变化发展趋势,分析影响南阳盆地发展各个重要因素,并据此提供现代南阳城市及区域发展建议。具体而言,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为四章,整体上以时间为线索。文章开始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介绍,并对研究区域范围进行界定,说明本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第一章简要表述南阳盆地发展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南阳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盆地气候及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以及河流、土壤、动植物、矿产资源概况;人文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先秦考古文化区分布及文化演进、秦汉以来风俗区演变及差异,通过各个地理要素分析,发现南阳盆地不论在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方面都具有过渡性。第二章着重分析南阳盆地区域发展时空差异及区域内部结构,主要论述农业、农田水利、人口三个指标在各时期发展状况及分布情况,发现它们与盆地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盆地行政区划演变和中心城市变动,反映盆地内不同时期历史地位和社会经济变化以及经济开发重点区域变动情况,发现南阳历史时期发展总体趋势呈波浪型,其最高点为两汉,最低点为元代,清水流域一直是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地区,淯水流域内部,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从上游转向中下游流域再转回中上游的发展历程,比水流域、湍水流域也是本区内开发较好地区。第三章着眼于外部区位变动对南阳盆地发展影响,是否地处“边疆”是重要影响因素,“边疆”关系国家政治安全,处于“边疆”时期是盆地发展时期,地处内陆则呈衰落趋势。三代和夏商周时期,夷夏对立边界的区位位置,促使南北势力着重争夺南阳盆地并大力经营,尤其周代,南阳是对抗荆蛮淮夷、守护南土前线,维护金道锡行安稳,周代在南阳大行分封,这是南阳快速发展开始。春秋时南阳处于东周南疆,是楚北上中原必经之地,楚国出兵取申吕之地,在南阳设县设郡治理并训练军队,战国时韩秦楚三家争夺南阳,军事政治地位重要使得南阳成为一方名都。秦朝时,东西方之间矛盾依然残留,残存旧贵族势力使得关东六国故地仍不十分稳固,西汉时诸侯王国区和汉郡区形成了两个均质区,南阳政治地位重要得益于是秦与六国故地分界、西汉汉郡区与诸侯王国区分界上的交通孔道,秦、西汉对盆地一系列治理,使豪强地主与宗亲力量在南阳壮大,最终南阳豪杰佐刘秀建立东汉。东汉前期南阳达到发展顶峰,但因地处内陆临近全国政治中心,军事地位降低,中期之后便开始衰落。东汉以后以至近代,南阳大部分时期处于王朝统治内陆位置,政治地位不重要加剧经济衰败趋势。第四章则简单探讨影响南阳盆地发展内外要素,适宜气候、交通便利、山水相间地形、人口数量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南阳盆地发展重要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则是区位变动中,南阳盆地越来越处于远离国都的内陆地区,随着政治格局由东西方对峙转向南北方对峙,南阳交通孔道功能和军事地位有所下降,使得南阳盆地从中央治理要地转为一般地区。同时为当代南阳盆地发展提出意见,主张建立一座休闲旅游城市,成为河南省“后花园”。

陈国宏,李东[10](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信阳地区物流信息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成果的累积,特别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如何将传统服务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已经成为趋势,物流业作为服务行业的支撑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信息流作为物流活动当中"四大流"之一,其重要性明显。以信阳地区作为研究单元,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物流信息化的概念入手,结合信阳地区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信阳地区物流信息化对接融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进行SWOT分析,旨在对其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对策建议。

二、信阳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阳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述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以及景观改造分析
    第一节 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园景观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开放性较差
        二、无法满足复杂的功能需求
        三、公园特色缺失
        四、公园原有景观要素问题分析
    第三节 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中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
        二、旧公园自身的限制
        三、公园使用者与公园改造者之间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中共生思想解析
    第一节 “共生”理论的来源
        一、“共生”思想在生物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
        二、“共生”思想在社会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
        三、“共生”思想在建筑学和规划领域中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对社会学领域的共生思想的解读
        一、共生系统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观点
        二、对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的启发
    第三节 对建筑和规划领域中共生思想的解读
        一、“共生城市”理论
        二、对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的启发
    第四节 当代景观设计中体现的共生思想
        一、“有机更新”理论
        二、“生态主义设计”理论
        三、“文脉主义设计”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生与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的关系探讨
    第一节 共生思想在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中的阐述
        一、本课题中共生“涵义”的解读
        二、共生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改造
    第二节 共生思想对于城市旧公园景观改造的意义
        一、社会现实意义
        二、实践指导意义
    第三节 共生思想下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地域性原则
        四、生态性原则
        五、以人为本的原则
        六、时代性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生视野下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策略探究
    第一节 城市公园景观空间功能共生的策略探究
        一、城市公园边界与城市空间共生
        二、公园内部空间功能共生
    第二节 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中生态共生的策略探究
        一、原有环境要素的保留
        二、生态要素的优化与提升
        三、人与生态的共生
    第三节 城市公园景观中文化共生的策略探究
        一、保留与再现
        二、提炼与抽象表达
        三、对比与融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生思想在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中的设计实践——以浉河公园为例
    第一节 项目基本概况分析
        一、公园基本概况
        二、改造前期调研
    第二节 公园现存问题
        一、空间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复杂功能需求
        二、文化特色不突出,景观缺少吸引力
        三、景观要素杂乱,生态秩序失衡
    第三节 改造思路及设计目标
        一、改造思路
        二、设计目标
    第四节 浉河公园平面规划、道路规划设计分析
        一、浉河公园平面规划分析
        二、道路交通分析图
    第四节 公园狮河公园景观共生改造设计分析
        一、空间功能共生的景观设计
        二、文化共生的景观设计
        三、生态共生的景观设计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起源
        1.1.2 现状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1.4 相关概念
    1.2 研究理由、内容及意义
        1.2.1 选题理由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域文脉传承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地域文脉的定义与特性
    2.2 地域文脉与城市建筑
    2.3 地域文脉与建筑风貌控制
    2.4 城市文脉延续的相关理论研究
        2.4.1 建筑类型学
        2.4.2 批判性地域主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城市建筑风貌控制策略与框架研究
    3.1 现阶段我国城市建筑风貌控制概述
        3.1.1 城市建筑风貌的内涵与构成
        3.1.2 城市建筑风貌控制的含义
        3.1.3 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城市建筑风貌控制的意义
    3.2 城市风貌控制的相关案例研究
        3.2.1 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
        3.2.2 灵武市总体城市设计实践
        3.2.3 福州市建筑风貌导则
        3.2.4 楚雄州建筑风貌城市设计导则
        3.2.5 案例总结
    3.3 基于地域文脉的城市建筑风貌控制策略研究
        3.3.1 地域文脉延续在建筑风貌控制中的正确观念
        3.3.2 地域文脉延续在建筑风貌控制中的实现方式
    3.4 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城市建筑风貌控制设计框架研究
        3.4.1 风貌控制的目标定位
        3.4.2 风貌控制的结构体系
        3.4.3 风貌控制的控制元素
        3.4.4 风貌控制的引导实施
    3.5 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设计框架总结
第4章 信阳市地域传统建筑风貌研究
    4.1 豫风楚韵传统文化
    4.2 信阳地域传统建筑概述
    4.3 信阳地域传统建筑研究与风貌类型库建立
        4.3.1 单体建筑构成
        4.3.1.1 正立面构成类型分析
        4.3.1.2 山墙面类型
        4.3.1.3 顶部类型
        4.3.2 建筑组合构成
        4.3.2.1 院落式建筑基本类型
        4.3.2.2 院落式建筑组合形式
        4.3.2.3 建筑组合中的院落形态
        4.3.2.4 建筑组合中的功能布局
        4.3.3 建筑群构成
        4.3.3.1 选址格局
        4.3.3.2 组织形式
        4.3.3.3 连续立面
        4.3.4 其他建筑风貌构成元素
    4.4 信阳地域传统建筑风貌的精神价值
        4.4.1 信阳地域传统文化的形成
        4.4.2 豫风楚韵的精神核心与信阳地域传统建筑的联系
    4.5 信阳地域传统建筑风貌构成的总体原则
        4.5.1 宏观层面
        4.5.2 中观层面
        4.5.3 微观层面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设计
    5.1 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技术路线
        5.1.1 控制内容
        5.1.2 技术路线
    5.2 信阳市城区现状分析
        5.2.1 城市概况
        5.2.2 历史沿革
    5.3 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的建筑风貌认知
        5.3.1 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的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5.3.2 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的建筑风貌问题分析
    5.4 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
        5.4.1 宏观——整体把握
        5.4.1.1 风貌目标策略
        5.4.1.2 风貌控制原则
        5.4.2 中观——结构体系
        5.4.2.1 风貌组织结构
        5.4.2.2 分区引导体系
        5.4.3 微观——控制引导
        5.4.3.1 分区控制总览
        5.4.3.2 老城片区建筑风貌控制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本文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及其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主要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农地流转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4.2 农地流转对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
        1.4.3 影响种植结构的其他因素
        1.4.4 文献评述
2 理论基础和研究区概况
    2.1 理论基础
        2.1.1 农业区位论
        2.1.2 农户行为理论
        2.1.3 农户地理论
    2.2 研究区概况
    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2.3.1 数据来源
        2.3.2 调查样本农户特征
3 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
    3.1 研究方法
        3.1.1 农地流转发生率测度
        3.1.2 区域差异测度
        3.1.3 Logistic回归模型
    3.2 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
        3.2.1 河南省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
        3.2.2 不同地形区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
        3.2.3 各地市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
    3.3 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变量说明
        3.3.2 河南省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
        3.3.3 不同地形区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农地流转对不同区域种植结构的影响分析
    4.1 河南省种植结构现状
        4.1.1 河南省农作物种植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4.1.2 河南省种植结构区域差异
    4.2 农地流转对种植结构影响的统计分析
        4.2.1 农地流转与种植结构
        4.2.2 流入户粮食种植收益分析
    4.3 农地流转对农户种植结构影响的模型估计
        4.3.1 模型选择与变量
        4.3.2 结果分析
    4.4 农地流转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3.1 研究的创新
        5.3.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 B 村情调查问卷
致谢

(4)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乡村振兴路径选择——以信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地域主导功能内涵
二、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阶段一般性判断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类型
三、信阳乡村地域资源禀赋及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信阳乡村分类发展模式
    (一)信阳乡村地域资源禀赋
        1.信阳区位空间资源
        2.信阳乡村区域自然资源禀赋
        3.信阳乡村区域经济资源禀赋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信阳乡村分类发展模式
        1.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主导型
        2.人居生活—经济发展主导型
        3.生态保育—经济发展主导型
四、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信阳市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一)乡村地域主导功能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选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以政策为导向合理统筹区域主体功能与乡村多功能协同发展
        2.坚持多规合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3.充分发挥乡村区域主导功能的引领作用,走乡村新业态差异化发展道路
    (二)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信阳市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1.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主导型
        2.人居生活—经济发展主导型
        3.生态保育—经济发展主导型

(5)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信阳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第一节 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涵义
        一、红色文化资源
        二、信阳红色文化资源
    第二节 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数量多、历时长、分布广
        二、品味极高,拥有许多国内知名红色文化资源
        三、地域性与开放性
    第三节 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种类与分布
        一、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种类
        二、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
    第四节 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及历史作用
        一、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
        二、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
        三、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第三章 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第一节 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条件及原则
        一、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条件
        二、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原则
    第二节 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初步成效
        一、保护与利用并重,规划环评优先
        二、绿色节能优先,财政融资助力
        三、对全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普查工作
        四、不断提升信阳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
        五、信阳红色文化综合效益日益凸显
    第三节 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红色旅游景区利用规划专业性不足,且开发景点较为分散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三、旅游专业人才缺失,现有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四、红色资源开发深度不足,开发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有待强化,遗存破坏严重
        六、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立法保障
        七、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认识不足
第四章 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二、牢固遵循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三、以制度为保障,优化保护管理机制
    第二节 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
        一、突出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
        二、积极打造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精品
        三、深化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
        四、协同政府与社会参与,完善统筹规划
    第三节 信阳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一、辩证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二、走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举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明清移民影响下古光州地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范围
        1.3.1 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范围
        1.3.2 古光州地区研究范围界定
        1.3.3 研究时间界定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古光州地区概况及明清移民简史
    2.1 古光州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历史沿革
        2.1.3 地貌条件与气候特征
    2.2 古光州地区明清移民历史概述
        2.2.1 明清移民背景与来源
        2.2.2 移民的空间分布
        2.2.3 移民的路线
        2.2.4 移民的动因
    2.3 明清移民对古光州地区的多元影响
        2.3.1 移民对人口、经济、产业的影响
        2.3.2 移民对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民影响下的古光州地区传统聚落类型与特征
    3.1 古光州地区传统聚落保存分布情况概述
        3.1.1 分布情况
        3.1.2 保存现状和面临问题
    3.2 古光州地区聚落类型概述
        3.2.1 政治中心型城镇聚落
        3.2.2 商品贸易型集镇聚落
        3.2.3 农耕守田型村落聚落
    3.3 移民对光州地区传统村落的影响
        3.3.1 移民影响下的村落数量和选址
        3.3.2 移民影响下的传统村落形态布局
    3.4 移民对光州地区集镇聚落的影响
        3.4.1 集镇聚落与传统村落的差异分析
        3.4.2 移民对集镇数量的影响
        3.4.3 移民对集镇选址与布局的影响
    3.5 移民的时空背景下聚落形态布局的动态演化
        3.5.1 从封闭到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防御心理的减弱
        3.5.2 从族居到独居——村落聚落构成单位的变化
        3.5.3 从聚居到散居——后移民时期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民影响下的古光州地区民居建筑形制类型与特征
    4.1 连间式民居建筑形制
        4.1.1 产生原因
        4.1.2 平面形制与演化型
        4.1.3 立面与构造特征
    4.2 合院式民居建筑形制
        4.2.1 产生原因
        4.2.2 平面形制与演变
        4.2.3 空间组合
        4.2.4 立面与构造特征
    4.3 前铺后宅式集镇街屋民居建筑形制
        4.3.1 产生原因
        4.3.2 平面形制
        4.3.3 立面与构造特征
    4.4 居祠合一型大屋式民居建筑形制
        4.4.1 产生原因
        4.4.2 平面形制
        4.4.3 空间组合
        4.4.4 立面与构造特征
    4.5 祠堂建筑形制
        4.5.1 产生原因
        4.5.2 平面形制与演变
        4.5.3 空间组合
        4.5.4 立面与构造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与移民路线上各地区的比较研究
    5.1 比较的取样区域和研究方法
        5.1.1 比较研究的取样区域
        5.1.2 比较研究方法
    5.2 平面形制比较分析
        5.2.1 移民特征与民居平面形制比较
        5.2.2 移民影响下光州民居平面形制的衍变过程
    5.3 立面与构造技术比较分析
        5.3.1 入口做法
        5.3.2 墙体
        5.3.3 承重体系
        5.3.4 屋顶和檐下构造
    5.4 光州地区民居建筑形制在移民的时空背景下衍变之动因
        5.4.1 移民群体因素:家(宗)族内聚与安全防御的心理需求
        5.4.2 环境因素:与迁入地自然环境与文化技艺的适应与融合
        5.4.3 时间因素:移民属性的演变与社会经济背景的变迁
    5.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
致谢

(7)信阳市豫风楚韵传统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豫风楚韵传统文化
3 豫风楚韵传统建筑研究
    3.1 表层——构成要素与规则
        1)平面形式
        2)院落组合
        3)正立面
        4)外立面的连续组合
        5)山墙面
        6)屋顶
    3.2 深层——豫风楚韵精神价值
        1)文化形成背景
        2)豫风楚韵的精神核心与传统建筑的联系
4 结语

(8)精准扶贫政策下贫困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势头影响下乡村聚落研究的重要性
        1.1.2 现阶段相关政策对乡村聚落研究的指引
        1.1.3 贫困地区乡村聚落的特殊现状
        1.1.4 贫困地区乡村规划建设亟待转型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解析
        1.3.1 相关概念解析
        1.3.2 相关理论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乡村聚落空间的研究进展
        1.4.2 政策制度影响下的乡村聚落空间研究
        1.4.3 贫困乡村空间治理的相关研究
        1.4.4 对既有研究的评述与启示
    1.5 研究方法与尺度界定
        1.5.1 研究方法
        1.5.2 尺度界定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框架
2 精准扶贫政策对乡村聚落空间的影响分析
    2.1 精准扶贫政策分析架构
        2.1.1 研究维度——国家、地方两个政策维度
        2.1.2 政策内容——影响乡村聚落空间的政策内容构建
    2.2 精准扶贫政策与乡村聚落空间的构成要素的影响关系
        2.2.1 乡村聚落空间构成要素系统解析
        2.2.2 影响关系
    2.3 本章小结
3 精准扶贫政策下万盛经开区贫困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
        3.1.4 研究区域主要精准扶贫模式与成效分析
    3.2 万盛经开区乡村聚落空间现状特征
        3.2.1 乡村聚落布局受自然地理环境,交通作用日益明显
        3.2.2 乡村聚落分布特征——西部和县城周边聚落密度高,其他地区密度低
        3.2.3 乡村聚落形态特征——以带状为主,团状、散点状共存分布
        3.2.4 聚落内部空间特征——趋向道路周边,内部空间组织逐步完善
    3.3 精准扶贫对贫困乡村聚落空间特征的影响
        3.3.1 空间选址影响——合理布局乡村聚落区位
        3.3.2 空间功能影响——升级乡村聚落产业功能
        3.3.3 空间形态影响——整合乡村聚落空间形态
        3.3.4 空间结构影响——优化乡村聚落空间结构
    3.4 本章小结
4 精准扶贫政策下万盛经开区典型贫困乡村聚落空间模式研究
    4.1 万盛经开区乡村聚落空间构成要素
    4.2 易地搬迁扶贫下的乡村聚落空间模式——以南桐花园小区为例
        4.2.1 研究区域简介
        4.2.2 易地搬迁扶贫下不同类型聚落空间组织模式
    4.3 产业扶贫下的乡村聚落空间模式——以关坝镇凉风村为例
        4.3.1 研究区域简介
        4.3.2 产业扶贫下不同类型聚落空间组织模式
    4.4 人居环境扶贫下的乡村聚落空间模式——以金桥镇三台村为例
        4.4.1 研究区域简介
        4.4.2 人居环境扶贫下不同类型聚落空间组织模式
    4.5 精准扶贫对万盛经开区乡村聚落空间的影响效应分析
        4.5.1 乡村聚落分布趋于集中,加速聚落空间重构
        4.5.2 土地利用模式改良,用地结构优化
        4.5.3 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
        4.5.4 村民家庭收入提升,生活质量提高
    4.6 关于万盛经开区贫困乡村聚落空间扶贫问题的反思
        4.6.1 易地扶贫模式下移民过程困境重重,无法满足生存需求
        4.6.2 产业扶贫模式下聚落乡土文化缺失,土地利用不充分
        4.6.3 人居环境扶贫模式下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耦合关系欠佳
        4.6.4 贫困乡村聚落空间治理体系的不完善与扶贫规划模式的不对称
    4.7 本章小结
5 万盛经开区贫困乡村聚落空间的发展及规划应对策略探讨
    5.1 结合易地搬迁不同发展阶段,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
        5.1.1 搬迁阶段——提供多样化安置方式
        5.1.2 安置阶段——提供便利生活服务
        5.1.3 融合阶段——构建社会融合平台
    5.2 深度挖掘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文化复兴
        5.2.1 重塑乡村文化魅力,促进传统文化传扬
        5.2.2 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实施内部空心化改造
    5.3 依托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引导迁村并点,形成“产业中心+乡村聚居点”的产村基本单元
    5.4 后扶贫时期贫困乡村治理与规划应对
        5.4.1 促进完善区域乡村规划体系,提升精准扶贫工作实效性
        5.4.2 重构多元主体分工合作,实现共治的乡村治理方式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主要工程实践项目
    C.农户调研问卷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南阳盆地历史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介绍
    第三节 区域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 区域界定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南阳盆地发展地理环境
    第一节 南阳盆地自然地理环境
        一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二 南阳盆地气候及历史时期气候变迁
        三 河流、土壤、动植物与矿产
    第二节 南阳盆地人文地理
        一 先秦考古文化区及文化演进
        二 秦汉以来风俗区演变及其差异
第二章 南阳盆地区域发展时空差异及内部结构
    第一节 南阳盆地区域发展时空特征
        一 农业种植类型及农业区转变
        二 农田水利
        三 人口
    第二节 南阳盆地行政区划与中心城市发展变化
        一 南阳盆地行政区划演变
        二 区域内部城市等级变动及区域开发分异
第三章 区位变动视野下南阳盆地发展历程
    第一节 逐渐发展时期: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节 发展极盛时期:秦汉时期
    第三节 波动式发展时期:唐宋以降
第四章 当代南阳盆地发展建议
    第一节 南阳盆地发展机制
    第二节 南阳盆地的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互联网+”背景下信阳地区物流信息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信阳地区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1 信阳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1.2 信阳地区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1.3 信阳地区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3.1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
        1.3.2 物流信息专业化人才缺乏
        1.3.3 政策扶植及执行力度缺乏
2 信阳地区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物流信息化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S)
        2.1.1 地理位置优越
        2.1.2 特色物流产业集群丰富
        2.1.3 农产品资源丰富
        2.1.4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2.2 劣势分析 (W)
        2.2.1 产业关联度不高
        2.2.2 软环境建设程度不高
        2.2.3 专业化人才较少
    2.3 机会分析 (O)
        2.3.1 政策红利
        2.3.2 物流产业集群效应
    2.4 威胁分析 (T)
        2.4.1 外部环境的威胁
        2.4.2 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倒逼
3 信阳地区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物流信息化建议
    3.1 抓住历史机遇, 发展特色物流信息平台
    3.2 扩大市场需求, 加大产业之间联动
    3.3 完善物流信息化专业人才建设体系

四、信阳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 朱继红. 苏州大学, 2020(03)
  • [2]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研究[D]. 赵健. 华侨大学, 2020(01)
  • [3]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及其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以河南省为例[D]. 袁鹏松. 河南大学, 2020(02)
  • [4]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乡村振兴路径选择——以信阳市为例[J]. 蔡宇宏,李卓凡.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D]. 杨胜利.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6]明清移民影响下古光州地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特征研究[D]. 朱明爽. 湖南大学, 2020(08)
  • [7]信阳市豫风楚韵传统建筑研究[J]. 赵健,龙元. 中外建筑, 2019(09)
  • [8]精准扶贫政策下贫困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为例[D]. 张考文. 重庆大学, 2019(01)
  • [9]南阳盆地历史地理研究[D]. 张夏天.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互联网+”背景下信阳地区物流信息化发展研究[J]. 陈国宏,李东. 现代商贸工业, 2019(06)

标签:;  ;  ;  ;  ;  

信阳地区经济发展区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