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有机化学实验》新教材

推出《有机化学实验》新教材

一、介绍一本《有机化学实验》新教材(论文文献综述)

吴凌云[1](2020)在《基于阅读能力培养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以现行部编版教材为例》文中认为

严暄暄[2](2016)在《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医药跨文化传通 ——以英国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西方社会而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是他们眼中不折不扣的“他者”;而对于我(们),研究中医在海外传通的中国学者和读者,“老外”是相对于中医源文化的“他者”。“他者”(中医药)在“他者”(西方)的社会中现状如何?中医药跨文化传通有着怎样的境遇和问题?本研究以传播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作为实证方法,以英国中医药跨文化传通为区域研究目标,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临床活动、教育学会、商业运作、政策立法等方面,考察中医药作为“他者”在英国跨文化传通中的传播者、受传者、内容、方式、过程和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境遇,及其在与异文化的传通互动中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和改变,分析传通活动的规律、特点和传播障碍,为找到中医药跨文化传通系统的良性运行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观察。这些人类学观察揭示了中医药跨文化传通中的复杂具体的社会文化互动和政治经济境遇,这些远远超出了纯粹医学的领域。在英国,中医药是对主流的国民健康体系NHS的补充,与其他替代医学多元共存和竞争。英国中医形态以针灸、个体经营为主,无论在临床、教育还是商业运营中,呈现非常明显的本地化倾向。英国中医药表现出明显的“东方文化”“异国情调”“自然疗法”色彩,以“古老文明的医疗技艺”的面目大行其道,这凸显了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和“东方主义”等社会文化的本地构建作用。英国中医现貌是中医及中国文化与“他者”社会文化在传通中双方互动、进行意义协商和文化调适的结果。中医在英国立法的曲折历程揭示了“他者”在“他者”社会中制度层面的脆弱和多方利益角力纷争的政治境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表明,中医在英国的传播隔阂仍非常明显,传播系统不够完善,传播手段简单,传播能力有限,明显“去中国化”。建议树立传播意识,多领域多学科介入,完善传播体系,把传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完善传播途径,改善传播手段,提高传播有效性;注重人才培养,普及跨文化交际培训,提高传播能力;发展国内中医,形成对海外中医的有力支持;政府主导作为传播的组织者,把中医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来打造;把握话语权,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林晓霖[3](2015)在《中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我国教育部历时10年制定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加速了我国初中生物课程的发展。紧随新课标的实施,经过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十分注重基础教育,因此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从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建议五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中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四本教材和由美国的帕迪利亚博十主编、培生教育出版集团授权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探索者》(中文版)生物分册为研究对象,着重从习题、栏日设置、实验、学科综合、同一内容等维度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标准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客观地评价两套教材。通过分析比较中美两套初中生物教材的特点,研究我国初中生物教材的优缺点,借鉴美国初中生物教材的优点,结合我国实际,为我国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完善以及初中生物教材的进一步修订和编写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于世华[4](2015)在《教学的内在目的性—一位高中政治课教师的观念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一国家的教学内在目的性体现在课程目标上。课程目标最基础的来源是社会生活问题。在学科专家的建议中,课程目标被具有“实体形态”的学科知识悄悄替代了。这样,课程目标的实现问题就转化为,学习如何突破狭窄范围内的学科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及社会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的问题,但教师对课程知识开发的不断深入是以教师教学能超越国家考试评价为前提条件的。国家课程目标的实现试图通过课程评价作担保,事实上,课程评价突出表现为以选拔与淘汰为价值取向的考试评价,而考试评价是无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在教与评的较量中,知识评价被题意表征破解;能力评价被教师的解题策略破解:情感评价因隐含在评价标准中的行为密码的解密而显得无足轻重。课程目标在考试评价中仅存学科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二教学目标中应该有教师的教学意向,而教学意向的获得需要课程目标的规范。从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教学目标的生成需要教师经历知识观、过程观、价值观的知与行的磨合。探讨知识的育人价值离不开知识哲学。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将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群体主义知识观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揭示知识内在的问题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柏拉图式的知识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揭示知识内在的价值取向,领悟人的尊严。总结不同过程观的过程形式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性工程。基于过程目标的教学行动是共时态结构与历时态行动的交叉把握。任何一种教学过程都是由趋向结构的教材理解力与趋向选择的生活事件感受力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教师教学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教学行动。基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行动就是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是在学科知识基础上挖掘知识内在的德性追求,将知识教学与价值引导结合起来,让价值引导推向道德自律的境界。教学目标体现了课程目标在教师主体中的完善程度,突出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境界。三从教育目的的实践历程看,学习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归属。学习目标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让教学走向审美。如何做到学习目标的形质兼美?对学习目标的形式美而言。首先,学习目标的形式美要展现活生生的学生生命力;其次,学习目标的形式美要培育不同学生的多样性格;第三,学习目标的形式美要创造学生情感的表达形式。对学习目标的内容美而言。首先,学习目标的内容美要实施学生知识创造的学习;其次,学习目标的内容美要适应异质性学习结构;第三,学习目标的内容美要实现学生生活的道德扩展。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德性养成。知识学习可以“转识成智”,也可以通过价值知识来扩展个体的生活经验,从而实现德性的养成。

张艳芳[5](2014)在《中学语文名胜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名胜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关于名胜文化的篇目不胜枚举,足见编者对其重视的程度。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名胜文化却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力挖掘中学课本中的名胜文化资源,并能结合当地资源,将中学课本中的资源拓展到当地实际情况中,这不仅能提高名胜文化的地位,真正发挥名胜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的作用,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文学素养,并对其道德和人格修养的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上,都大有裨益。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可谓一箭双雕。本文以中学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课本中的名胜文学进行挖掘,并归类和整理,分析其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意见。论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研究的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对中学语文中的名胜资源进行开发,包括回顾名胜文学与名胜文化的历史,篇目的整理和归纳以及其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影响和地位。第三章是对名胜文化资源的应用进行研究,主要从拓展的方法途径,内容与艺术的拓展以及江西名胜资源的挖掘这几个方面来研究,第四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名胜文化教学的策略和途径,以及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学语文名胜文学的认识。

高萍[6](2012)在《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培养语言和文化上“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历来备受关注。然而,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使用的汉语教科书大多是以全国普通学校通用的《语文》教科书为蓝本编写的,对各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等殊有关注,从而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缺少针对性和适用性,严重阻碍着汉语教学的有效进行。本研究在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下,以教育人类学的生态学理论及语言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综合运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田野点,以延边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阶段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1年级上册至6年级下册为文本分析对象,在对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延边地区教科书使用中的实际情况,对教科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全文共分六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论主要交代选题缘起、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界定、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内容。第一章,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编写的历史沿革。首先,系统介绍清末民初至建国前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现行教材开发前三个阶段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及实施历史;其次,介绍本研究对象——现行延边教育出版社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及大致内容。第二章,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文本分析。从“为何而教”、“教什么内容”和“怎么教”,即教科书承载的课程目标、知识内容和文化选择、教科书的组织和呈现方式等三个方面对现行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进行静态的文本分析。第三章,关于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结果分析。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调研点,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现行教科书的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本文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视角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第四章,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在文本分析和田野调研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及其落实、教科书内容选择、教科书组织及呈现方式三个方面提出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结语中,本研究提出了少数民族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必须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始终贯彻“双语双文化”的理念。同时,尝试提出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科书编写的一般性原则:文化原则、科学性原则、适切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及实用性原则。对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研究有利于厘清朝鲜族汉语教科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轨迹,促进更有效的汉语教学、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同时,本研究丰富了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科书的编写理念,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陈雪[7](2011)在《中韩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作为课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改革最直接地体现了各国最先进的教育理论。物理实验是物理学建立的基础,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产生关键作用,是物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物理教科书中,中韩两国共同必修阶段的物理教科书更为凸显对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能力和品德的要求。因此本文通过比较中韩高中共同必修阶段最新版本的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发现两国各自优势,以便我国取长补短。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法对中韩国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中韩两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等,中韩两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研发背景进行阐述。根据夏基松的教科书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分类,表层结构是深层结构赋予教材的表现形式,如各功能模块文字语言和图表等,因此本文将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表层结构分成了实验数量分布、实验体系结构、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插图语言四个部分进行比较。深层结构是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感要素构成的体系。教科书深层结构是通过知识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来体现深层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要素体系的。因此本文将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的深层结构分成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情感三个部分进行了比较,并使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进行数量分析和文本分析比较,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1)从实验数量分布上,两国均十分重视力学实验,对于较难的原子学部分均放在高三年级。不同的是必修部分中国教科书中实验数量远远大于韩国,对于学生基础物理学力要求更高。(2)从实验体系结构上,两国均采取了多种实验方式,演示实验、验证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实验等。但是不同的是我国探究性实验虽然小于韩国探究性实验所占比重,在探究性上却优于韩国,能够做到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而不是照本宣科。(3)从实验器材选择上,两国均意识到实验器材生活化的重要性,但是不同的是两个国家贯彻实施的情况不同,韩国物理教科书中实验器材选择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4)从实验插图语言上,两国实验插图均有妨碍实验探究性的现象,插图显示出实验结果,在语言上两国也都采取比较贴近学生的语言。不同的是,韩国教科书中实验插图更注重以人为本,插图不是以实验仪器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展现,并且插图中照片所占比例较高,比中国教科书具备更高的科学严谨性。(5)从科学素养培养上,中韩均重视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物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不同的是两国教科书由于对实验探究性开放程度不同,对于科学方法的呈现方式和种类也不同,在实验生活化、前沿化等方面促使学生产生的科学观也有细微的差别。根据上述结论,本文对我国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的编写提出以下建议:(1)从物理实验上看,两国课程均为学科中心的课程,但在课程资源利用上有所不同。我国课程资源利用更加多元,尤其是教科书中实验部分体现更加明显,其中实验资源更加注重了DISLab资源的利用。研究性实验即课题研究也比韩国更加注重综合性。两国均注重实验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和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实验能力中最重要的实验设计能力,两国均以增加探究性实验比重的方式来突出实验设计能力培养,与韩国相比我国也还有改进方面。在保持我国物理探究性实验开放度高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更多的探究性实验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2)从教科书编写上看,两国均采取了螺旋上升式教材编写方式,但在中韩两国高中必修阶段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编写上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课程内容组织编排上,我国还有所改进方面。在我国物理教科书原有的演绎方法的实验内容组织基础上,增加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的实验内容组织安排,丰富我国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科学方法运用的案例。(3)从科学素养上看,中韩两国均注重实验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但是韩国教科书比中国教科书更加生活化,韩国教科书实验部分无论是从实验器材、语言还是插图都更加贴近学生。因此增加我国物理教科书实验器材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比重,语言更加贴近学生,加大我国物理教科书实验插图的投入,增加更具科学严谨性的照片而非漫画,物理是严谨的科学,不应为了重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过多地采用漫画等不科学严谨的实验插图。

于远远[8](2011)在《中美高中生物主流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拟通过对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三本必修教材和Mc Graw Hill公司主编的美国高中主流理科生物教材《科学发现者》三本教材的比较研究,扩大教师视野,了解我国高中生物教材的特征;借鉴美国教材的优点,完善我国教材的不足之处,推动我国高中生物教材的开发和改革;在此基础上,探索高中生物教育的普遍规律,为高中生物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笔者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对中美两国高中生物主流教材进行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方面的研究。微观结构又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对中美教材的“体例与栏目”、“语言特点”、“习题”和“插图”的比较研究。深层结构则是对中美教材的“科学探究”、“学科综合”、“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本研究认为,中美两国高中生物教材有共同点:都以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都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方法和中心环节;都注重在教材中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语言都具有文学性和人性化的特点。两国教材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美国高中生物教材图文并茂,版面设计新颖、谐调;习题难度小;处处呈现学科综合化趋势;重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甚于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国高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系统性强;栏目设置和活动形式丰富多彩;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论文的最后,笔者分别对教材修订、课程实施和教师提出了建议。在教材修订方面,建议提高教材的印刷质量,改进插图质量,增加实物照片;降低习题难度,增加与生活有关的问题;降低知识的深度,增加知识的广度,在内容的选取上,人教版教材应加强与人自身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增加实验的层次性;增加“STS”教育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在课程实施方面,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尽量实行小班教学。作为高中教师要大胆尝试新的教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等信息来源,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

刘光成[9](2010)在《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文中认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部分。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究作文命题艺术,做到命题恰当是作文的关键。作文命题体现命题者的教育思想,命题的科学与否,反映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次作文的成败,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快慢,并最终决定学生作文素养的高低。在语文能力测评中,作文命题的质量还关系到它的选拔和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研究作文命题,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对当下实施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发掘我国的考试文化,提高考试作文命题水平,从而丰富我国的考试理论宝库。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文章写作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出现辉煌的文学创作时期,产生过众多文章大家,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与扎实的基础性作文训练有关,或者说与作文命题有关。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历程已逾百年。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紧跟时代的步伐波澜起伏,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本论文拟以中学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影响而不断调整,不断变迁的历史,来勾勒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一百余年中学作文命题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并冀以对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所启示。本论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历史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研究的问题聚焦在四个方面:(1)梳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历程;(2)揭示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阶段特征;(3)探寻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变革原因;(4)总结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构想。根据各个历史时期中学作文命题的不同特点,本论文把百年中学作文命题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是承绪与变革期。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中国的语文教育掀开了历史新篇章,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近代作文教育史的重要转折点。1904至1919这十五年时间,属于我国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期。由于根深蒂固的古AI写作作教育传统与科举文章命题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着传统科举文章命题的轨道作惯性运行,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曙光初现。在“经世致用”、“中体西用”等思想的影响下,出于对科举文章命题的有力矫枉,“实用”思想逐渐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的主导思想。在清末民初的一些重要教育法规中,中学作文命题的“实用”思想有了较为明确的体现,而在当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二是探索与定型期。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三十年时间,是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中国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契机。语文教育界的有时之士认识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他们在对其进行考察、批评的过程中,也肩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开展摆脱作文训练随意、混乱局面,寻求作文命题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步创建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中学作文命题趋向科学与实用。命题内容较为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抒写个人的生活与情感、关心人民大众的福祉和疾苦,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成为命题主旋律;命题文体日趋成熟,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主要文体。三是波折与重创期。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与过去相比,新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一度为语文教育带来了空气活跃的新气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文命题无计划、无序列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教育大革命”的兴起,中学作文教学又被生硬地套上了政治评判标准,虽然不乏有识之士呼吁,但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作文教学的政治倾向并没有根本扭转,中学作文命题的价值追求在“外在工具价值(文)”和“内在思想价值(道)”两端徘徊。“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作文教学完全沦陷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学生作文大多是以“革命”和“造反”为主题的“大字报”式的文章,结构单一,格式呆板,近乎千篇一律,中学作文命题实践走入了死胡同。四是回归与创新期。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打碎精神枷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开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次创业腾飞。社会结构的调整,文化思想的转型,教育理论的发展,写作理论的创新,促使中学作文命题逐步从政治舞台上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到写作主体上来。中学作文命题开始注意激发写作者的主体意识,命题方式趋向灵活多样,学生作文从单一应景的书写载体逐步演变为多姿多彩的心灵窗口。21世纪前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东西方交流日趋频繁,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在此背景下的中学作文命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开放、多元、丰富,“乐于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等“人本”作文教学理念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猎猎飘扬的旗帜。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第一,上述四个时期的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不尽相同,命题样式也各具情态,但从中我们仍能发现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大致演进轨迹:一是命题内容从功利性走向人文性。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紧跟着时代变迁的步伐,历经曲折,命题内容由“仕途功利性”“现代实用性”“革命政治性”的外部观照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人的健康心理的完整构建,逐步由主体的困顿与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和自由。二是命题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学作文命题的类型先后历经了给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每一种类型的出现都是因时而动,都是一种探索,虽然每一种类型各有所长、不能彼此取代,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作文文体也由单一的政论文向应用文、叙述文演进,今天学生的作文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和文学体裁。第二,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绝不是偶尔的,每一道题目都是特定思潮下的产物,每一阶段作文命题呈现出的特点,都与特定阶段下的语文教育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纵观百年中学作文命题,交错存在和发展着的三种语文教育思潮对作文命题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完整地演绎了语文教育思潮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演进,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深刻地反映了百年来人们对语文教育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反复。当今的中学作文命题似乎又有向第二时期回归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一种单纯循环,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种有益反思。第三,新世纪的中学作文命题理当高举“人本”的旗帜,这是中学作文命题发展规律使然,同时也是由制约其发展变化的语文教育思潮所决定的。但是,如何在中学作文命题中落实“以人为本”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展望中学作文命题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本语文教育思潮下的中学作文命题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发学生拥抱生活的激情。同时,我们也坚信,作文命题只要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作文终将成为人生的第一等快事,学生将在乐此不疲的写作中张扬他们的个性,放飞他们的心灵,并为此奉献出他们神圣的创意。

李新虎[10](2008)在《苏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教学设计特点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科书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以实践为核心,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引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是一套开放的、发展的教科书体系。在写作教学设计上,该教科书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和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以新颖灵活的实践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这套教科书也为广大教师营造开放的写作时空,构建自主性写作机制和设计层次性的写作运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教学平台。

二、介绍一本《有机化学实验》新教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本《有机化学实验》新教材(论文提纲范文)

(2)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医药跨文化传通 ——以英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主题与方法
    1. 缘起与背景
    2. 相关概念厘定
    3. 研究现状及问题
    4. 研究内容与思路
    5. 研究方法与数据
        5.1 人类学方法
        5.1.1 为何本研究使用人类学方法
        5.1.2 田野调查
        5.1.3 其他研究方法
        5.2 为何以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英国中医为个案
        5.3 关于田野志撰写
    6.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田野志:“他者”在“他者”的社会
    1.速写“他者”:中医在英国
        1.1 历史:上世纪70年代至今
        1.1.1 上世纪90年代之前缓慢增长
        1.1.2 上世纪90年代早期—90年代中后期迅速增长
        1.1.3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05年前后爆发式增长
        1.1.4 2005年-2008年之后市场淘汰休整期
        1.2 英国中医现存形态
    2.中医药跨文化传通(一):卫生保健体系,医患与临床活动,交流与传播
        2.1 中医,NHS与CAM:补充什么?替代谁?
        2.1.1 中医与NHS(国民健康体系)
        2.1.2 中医与CAM(补充与替代医学)
        2.2 作为“他者”的移民中医从业者
        2.2.1 移民动机
        2.2.2 移民生活
        2.3 顾客及常见疾病
        2.3.1 顾客
        2.3.1.1 群体特点
        2.3.1.2 就医动机
        2.3.2 常见疾病与文化
        2.4 作为私人医疗的服务过程、价格及“规则”
        2.5 医患交流与传播
        2.5.1 对客人解释“什么是中医”
        2.5.2 在沟通中如何处理中医术语
        2.5.3 如何解释针灸
        2.5.4 如何处理对中药的质疑
        2.6 小结
    3. 中医药跨文化传通(二):教育出版,行业学会,本土化
        3.1 教育体系与课程
        3.1.1 学位学制设置
        3.1.2 课程体系和课程安排
        3.2 教师
        3.3 学生
        3.4 教材与出版物
        3.5 行业学会
        3.5.1 主要学会
        3.5.2 学会功能
        3.6 奇葩还是怪胎:“西方中医”
        3.7 小结
    4.中医药跨文化传通(三):商业经营,立法管制,政治境遇
        4.1 英国政府对中医药的管制
        4.2 商业运营
        4.2.1 开店
        4.2.2 经营模式
        4.2.2.1 高街模式(High Street Shops)
        4.2.2.2 社区/家庭模式(Community-based Shops/Clinics)
        4.2.2.3 其他模式
        4.2.3 与商业经营相关的“临床经验”
        4.3 英国中医立法
        4.3.1 立法背景
        4.3.2 英国中医立法进程记要
        4.3.2.1 第一阶段:第一次中医药立法管理工作组与第一次公众咨询(2001—2005年)
        4.3.2.2 第二阶段:第二次立法管理工作组(2006—2008年)
        4.3.2.3 第三阶段 : 第二次公众咨询及之后 (2008年 -2012年)
        4.3.2.4 第四阶段:第三次立法工作组及报告(2013年以后)
        4.3.3 利益角逐的场域:英国中医立法的政治境遇
        4.3.3.1 国家作为立法者:政府的立场和态度
        4.3.3.2 三次立法管理工作组的人员组成与权力结构
        4.3.3.3 中医药界与西医药界的博弈
        4.3.3.4 华裔中医师与英国本地中医、针灸从业者的博弈
        4.3.3.5 中医师团体和针灸师团体的博弈
        4.3.3.6 中医师团体与西草药师团体的博弈
        4.3.3.7 华裔中医师团体之间的内耗
        4.4 小结
第三部分:中医药跨文化传通的“互动律”
    1. 传通的主体性:谁主动?
        1.1 西方的主动“来拿”
        1.2 中国的主动输出
    2. 传通中的文化适应与互动:英国中医的“求同”与“排异”
        2.1 地方性知识与文化“求同”
        2.1.1 共鸣的地方性知识
        2.1.2 臆想的求同:“东方主义”
        2.2 文化差异与文化“排异”
        2.3 文化调适与意义协商
第四部分:中医药跨文化传通的问题与决策建议
    1.中医药跨文化传通的问题
        1.1 传播隔阂非常明显
        1.2 传播系统不够完善
        1.3 传播手段简单,传播能力有限
        1.4 去中国化
    2.中医药跨文化传通的决策建议
        2.1 树立传播意识,多领域多学科介入,完善传播体系,把传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2.2 完善传播途径,改善传播手段,提高传播有效性
        2.3 注重人才培养,普及跨文化交际培训,提高传播能力
        2.4 发展国内中医,形成对海外中医的有力支持
        2.5 政府主导作为传播的组织者,把中医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来打造
        2.6 把握话语权,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综述《“他者”在“他者”的社会——关于中医药跨文化传通的人类学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英国中医立法大事记》
附录三: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中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相关概念诠释
    第一节 教材的内涵
    第二节 课程标准的内涵
第二章 研究所用的教材及方法
    第一节 研究所使用的教材
    第二节 研究所使用的方法
第三章 中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之总体框架的比较
    第二节 中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之课程理念的比较
    第三节 中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的比较
    第四节 中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比较
    第五节 中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之评价标准的比较
第四章 中美初中生物教材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美初中生物教材之习题的比较
    第二节 中美初中生物教材之栏目设置的比较
    第三节 中美初中生物教材之实验的比较
    第四节 中美初中生物教材之学科综合的比较
    第五节 中美初中生物教材之同一内容的比较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教学的内在目的性—一位高中政治课教师的观念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技术路径
    四、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基于课程目标的教与评的较量
    1 教育目标的选择
    2 课程目标的主体悖论
    3 课程知识的可能价值
    4 课程评价的符号交换
    5 知识评价的题意表征
    6 能力评价的对策演化
    7 情感评价的行为密码
    8 从策略保守转向教评和谐
第二部分:基于教学目标的知与行的磨合
    1 教学目标的教学意向
    2 知识观的意义向度
    3 知识的三维深度教学
    4 过程观的过程形式
    5 过程的“结构与选择”机制
    6 价值观的行动依赖
    7 价值引导的界定、发现和实施
    8 教学能力与教学境界
第三部分:基于学习目标的形与质的和美
    1 学习目标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2 活的经验
    3 课堂上的笑
    4 情感表现形式的创造
    5 实施知识创造的学习
    6 构建异质性学习结构
    7 深化学生利益的道德扩展
    8 德性养成与价值教育
附录:对一个特级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学观念的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成果目录
后记

(5)中学语文名胜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1.1.1 对名胜文学概念的界定
        1.1.2 从某一角度对某一名胜的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学语文名胜文化资源的开发
    2.1 名胜文化与名胜文学的历史回顾
        2.1.1 名胜文化的萌芽阶段
        2.1.2 名胜文化的兴起时期
        2.1.3 名胜文化的繁荣时期
        2.1.4 名胜文化的沿袭时期
    2.2 中学名胜文学篇目的整理和归纳
        2.2.1 初中课文(共计 39 篇)
        2.2.2 高中课文(共计 23)
        2.2.3 归类
    2.3 名胜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用
        2.3.1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化”的表述
        2.3.2 名胜文化决定中学语文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2.3.3 名胜文化有助于解读文本教材
第3章 中学语文名胜文化资源的应用
    3.1 拓展的方法途径分析
        3.1.1 从文本中进行挖掘
        3.1.2 从地域上进行归类
        3.1.3 从情感上进行梳理
        3.1.4 比较研究与比较教学
    3.2 名胜文化资源内容与艺术的拓展
        3.2.1 建筑文化与艺术
        3.2.2 民俗文化与艺术
    3.3 江西名胜文化资源的挖掘
        3.3.1 庐山——“天下谁人不识君”
        3.3.2 梅岭——“犹抱琵琶半遮面”
    3.4 相关校本教材的编写及使用的建议
        3.4.1 客家文化
        3.4.2 赣南文化
第4章 新课改背景下名胜文化教学的策略
    4.1 名胜文化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4.2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学语文名胜文学的认识
        4.2.1 重新确定名胜文学的地位
        4.2.2 重视名胜文学的分类教学
        4.2.3 重视名胜文学课内与课外学习的结合
    4.3 语文课程名胜文化教学的策略和途径
        4.3.1 寓教于乐
        4.3.2 立体化备课与教学
        4.3.3 广博阅读与课堂教学
        4.3.4 名胜文学教学的多学科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教育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六、几个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编写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历史变迁
        一、清末民初至建国前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期
        三、改革开放后至新课程改革前期
    第二节 现行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概况
        一、教科书开发的相关背景
        二、教科书概貌
第二章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汉语教科书承载的课程目标
        一、课程日标的历史变迁
        二、课程目标的现实选择
    第二节 汉语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一、知识内容
        二、文化选择
    第三节 汉语教科书的组织与呈现
        一、组织方式
        二、内容呈现
第三章 关于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及主要问题
        二、调查的范围及调研点的选择
        三、调查的方法与实施情况
    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二、教师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节 课程目标及其落实
        一、本民族文化在目标中的缺失
        二、编写理念与实际运作之间的偏离
        三、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让位
    第二节 有关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一、普及与提高:关于字词安排
        二、文本与对话:关于课文选择
        三、传承与缺失:关于文化内容
        四、强化与平衡:关于难易程度
    第三节 有关教科书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一、有序中的无序:关于组织及作业系统
        二、悄然的误导:关于语言规范性
结语:少数民族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必须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
    一、文化原则:完善教科书内容的基础
    二、科学性原则:确保教科书存在的前提
    三、适切性原则:达成教学目标的保障
    四、趣味性原则: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
    五、实用性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7)中韩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物理实验
    2.2 教科书编写
    2.3 科学素养
第三章 中韩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研发背景
    3.1 中韩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改革沿革
    3.2 中韩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部分比较
第四章 中韩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比较
    4.1 中韩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表层结构比较
    4.2 中韩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深层结构比较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8)中美高中生物主流教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美国"2061计划"
        1.1.2 中国"2049行动计划"
        1.1.3 我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2 问题的提出
    1.3 文献综述
        1.3.1 对国内生物教材的比较研究
        1.3.2 对国内外生物教材的比较研究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
        1.5.1 研究的教材
        1.5.2 具体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方法
    1.7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中美高中生物主流教材宏观结构研究
    2.1 教材封面设计
    2.2 教材设计思路
    2.3 教材内容选择
    2.4 教材内在逻辑
    2.5 知识点的差异
第3章 中美高中生物主流教材微观结构之表层结构研究
    3.1 中美高中生物主流教材中"体例与栏目"的研究
        3.1.1 中美两国教材体例
        3.1.2 美国教材项目设置
        3.1.3 中国教材项目设置
        3.1.4 中国教材特点
    3.2 中美高中生物主流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研究
        3.2.1 美国教材语言特点
        3.2.2 中国教材语言特点
        3.2.3 两国教材共同点
    3.3 中美高中生物主流教材中"习题"的研究
        3.3.1 每章节的数量
        3.3.2 课后习题的类型
        3.3.3 章末习题的类型
        3.3.4 中美同类型习题比较
        3.3.5 美国教材习题的特点
        3.3.6 中国教材习题的特点
    3.4 中美高中生物主流教材中"插图"的研究
        3.4.1 插图的作用
        3.4.2 教材中插图的类型
        3.4.3 中美教材中的同一内容插图
        3.4.4 美国教材插图的特点
        3.4.5 中国教材插图特点
第4章 中美高中生物主流教材微观结构之深层结构研究
    4.1 中美高中生物主流教材中"科学探究"的研究
        4.1.1 美国教材的"科学探究"内容
        4.1.2 中国教材的"科学探究"内容
        4.1.3 两国教材的共同点
        4.1.4 美国教材特点
    4.2 中美高中生物主流教材中"学科综合"的研究
        4.2.1 中国教材"学科综合"涉及学科
        4.2.2 美国教材"学科综合"涉及学科
        4.2.3 中美教材"学科综合"的差异
        4.2.4 美国教材学科综合的其它体现
    4.3 中美高中生物主流教材中"STS教育"的研究
        4.3.1 美国教材中的"STS教育"体现
        4.3.2 中国教材中的"STS教育"体现
        4.3.3 中美教材中"STS教育"比较
        4.3.4 美国教材特点
    4.4 中美高中生物主流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
        4.4.1 中国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
        4.4.2 美国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
        4.4.3 中国教材特点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共同点
        5.1.2 美国高中生物教材的特点
        5.1.3 中国高中生物教材的特点
    5.2 建议
        5.2.1 教材修订建议
        5.2.2 课程实施建议
        5.2.3 对教师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及理论基础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第一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1904-1919)
    第一节 发轫之前的科举文章命题
        一、科举文章命题的主要特点
        二、科举文章命题的演变轨迹
        三、科举文章命题的兴衰启示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艰难发轫
        一、停科举与科举文章命题之终结
        二、定学制与中学作文命题之发韧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传统承绪
        一、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特点
        二、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原因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现代变革
        一、教育法规对作文命题的实用规范
        二、中学作文命题践行上的实用变化
    第五节 承绪与变革背后指导思想
        一、"经世致用"思想
        二、"中体西用"思想
第二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1919-1949)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一、民主科学精神的确立
        二、西方教育理论的输入
        三、文章写作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直接动因
        一、作文教学的弊端
        二、作文载体的变化
        三、教育制度的支撑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
        一、中学作文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
        二、中学作文命题要领的理论探讨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
        一、春晖中学作文命题实践
        二、扬州八中作文命题实践
    第五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基本定型
        一、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与体制的基本定型
        二、中学作文命题参照与范例的基本定型
        三、中学作文命题形式与内容的基本定型
第三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与重创(1949-1978)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转变的文化教育背景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范式的确立
        二、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第二节 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缓慢发展
        一、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主要问题
        二、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教育革命前后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
        一、中学作文教学文道关系的反复
        二、中学作文命题政治意识的凸显
        三、中学作文命题科学体系的新构
    第四节 文化革命期间中学作文命题的重创
        一、语文教材作文命题的政治化
        二、中学作文命题实践的政治化
第四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回归与创新(1978年至今)
    第一节 新时期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思想背景
        一、文化思想从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
        二、教育思想从服务政治转向人的发展
        三、写作理论从以文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第二节 新时期前20年中学作文命题的生活回归
        一、中学作文命题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二、中学作文命题改革实验蓬勃发展
        三、中学作文命题制度规范趋向科学
        四、中学作文训练考核命题贴近实际
    第三节 世纪之交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个性张扬
        一、人文论倡导与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回归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作文命题的人本规范
        三、作文训练与考核、竞赛命题的创新变革
第五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百年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历史反思
        一、中学作文命题与社本语文教育思潮
        二、中学作文命题与知本语文教育思潮
        三、中学作文命题与人本语文教育思潮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客观认识中学作文命题的功用价值
        二、正确领悟中学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
        三、切实把握中学作文命题的原则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苏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教学设计特点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理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教学设计研究
    第一节 写作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遵循教育规律,开辟多重对话途径
        二、关注学生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着眼创新精神,转变传统学习方式
    第二节 教科书写作教学内容安排
        一、必修部分
        二、选修部分
    第三节 教科书写作教学设计特点
        一、凸显人文性,构建以人为本的写作系列
        二、强调实践性,创设别出心裁的写作情境
        三、突出个性化,拓展自由广阔的写作空间
第二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问题与分析
        一、写作教学的现状
        二、归因分析
    第二节 教科书使用状况调研
        一、调查对象相关背景介绍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与过程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第一节 营造开放性写作时空
        一、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二、倡导学生自由表达
    第二节 建立自主性写作机制
        一、命题:让学生心动
        二、指导:让学生自由
        三、写作:让学生坦诚
        四、批改:让学生自主
    第三节 设计层级性写作运程
        一、起始年级:重写作素质养成
        二、过渡年级:重写作技能发展
        三、毕业年级:重创新品质塑造
    第四节 实施积极性写作评价
        一、运用促进发展的原则评价
        二、运用激励欣赏的原则评价
    第五节 教学策略实施结果分析
        一、成效总结
        二、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教育硕士在读期间本人主要教科研成果
后记

四、介绍一本《有机化学实验》新教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阅读能力培养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以现行部编版教材为例[D]. 吴凌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医药跨文化传通 ——以英国为例[D]. 严暄暄.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6(02)
  • [3]中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比较研究[D]. 林晓霖.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4]教学的内在目的性—一位高中政治课教师的观念与实践[D]. 于世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8)
  • [5]中学语文名胜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D]. 张艳芳. 赣南师范学院, 2014(11)
  • [6]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 高萍.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7]中韩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比较[D]. 陈雪. 延边大学, 2011(05)
  • [8]中美高中生物主流教材的比较研究[D]. 于远远.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2)
  • [9]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D]. 刘光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10]苏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教学设计特点与教学策略研究[D]. 李新虎.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推出《有机化学实验》新教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