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4300米高空高能宇宙线研究

我国4300米高空高能宇宙线研究

一、我国4300 m高度上的高能宇宙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烨[1](2017)在《LHAASO-KM2A阵列模拟及LHAASO实验物理预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初发现宇宙线以来,宇宙线之起源、加速和传播等问题一直是宇宙线研究的基本问题。高能伽马射线携带天体源的信息,是探索宇宙线起源的重要探针。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卫星实验已经发现3000多个GeV伽马射线源,地面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发现了200多个TeV伽马射线源,标志着伽马射线天文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高能伽马射线既可以由轻子加速产生也可以通过强子加速产生。现有实验对伽马射线测量局限于1OTeV以下,对几十TeV以上乃至IPeV的伽马射线能谱尚无观测结果,因此不足以认证宇宙线源。由于受到Klein-Nishina效应影响的轻子加速很难产生能量在100TeV以上的伽马射线,而强子加速则可以产生100TeV以上伽马射线,因此精确测量几十TeV到PeV的伽马射线有助于人们对宇宙线的加速机制和起源做出有效判断。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是我国科学家自主提出的下一代宇宙线探测器阵列,位于海拔4410米的四川稻城海子山。LHAASO实验是一个复合型EAS阵列,主要由KM2A、WCDA和WFCTA这三个子阵列组成。KM2A作为LHAASO实验的主体阵列,占地面积一平方公里,观测能量范围为10TeV-20PeV。本文以KM2A阵列为分析对象,优化其阵列性能。从研究结果中看到KM2A阵列是世界上在超高能区灵敏度最高的探测器阵列,其能量分辨率、本底排除能力及灵敏度在50TeV以上分别为23%、10-4和1%Icrab。LHAASO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是精确测量300GeV到20PeV的伽马射线能谱及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本文针对LHAASO实验的科学目标,选取超新星遗迹、超级泡、弥散伽马射线及活动星系核进行研究,利用不同加速模型给出LHAASO实验观测预期,这一结果尤其是对30TeV以上能谱的预期将为我们评判超高能伽马辐射机制提供重要依据,为研究宇宙线起源奠定基础。LHAASO-KM2A的全模拟程序以Geant4为基础,细致模拟了广延大气簇射粒子进入KM2A后探测器的响应,其缺点在于产生模拟事例会消耗太多时间,因而无法满足实验对海量模拟数据的需求。本文以KM2A阵列全模拟为基础,开发出一套提高程序运行速度的简化模拟方法,并且简化模拟结果与全模拟结果有较好的符合,验证了简化模拟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这一研究将为LHAASO阵列模拟的大数据产生做好准备,进而为实验数据的理解提供重要依据。此外,KM2A简化模拟在LHAASO软件框架中的成功运行,为LHAASO实验中三个子阵列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打下坚实的基础。

徐斌[2](2016)在《基于ANSYS的定量水体温度场分析》文中指出由于高能物理宇宙线实验项目的特点,实验平台需要选址在高海拔地区,如中日合作的Asγ实验和中意合作的ARGO实验(西藏羊八井),而高海拔地区一般也是高寒、常年冻土区,这给实验项目的保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完成保温工作并且降低保温工作的成本是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本文以西藏羊八井建设的国家十二五计划“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LHAASO)的预先研究子项目Muon探测器为试验依据,结合当地温度、气候、环境等条件,进行了长期的观测,测得空气层以及不同深度土层的温度变化值,运用MATLAB拟合出多个温度函数,然后运用ANSYS建立几何模型,将观测得到的函数施加到模型上,经过分析得出探测器水体温度变化,再将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仿真方法的可行性;然后将仿真方法应用于稻城(LHAASO项目的实验站址)水体保温对象,进行仿真预测,最终得到合适的保温层材料及厚度,使其达到经济性和适应性的平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ANSYS仿真运算的理论分析以及保温层的厚度估算。(2)通过对实验模型的长期监测,拟合出空气层及不同深度土层的温度函数。(3)根据羊八井的气候条件,运用ANSYS进行水体温度场的建模与数据分析。(4)将ANSYS仿真的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对仿真模型进行可行性分析。(5)对Muon探测器水体保温层材料及厚度提出了指标要求,为LHAASO项目中的Muon探测器顺利建设打下了基础。

刘岩[3](2013)在《超大口径全可动望远镜结构选型及精度控制》文中研究说明中科院、国家发改委及新疆自治区将在奇台建造一口直径为110m的地面全可动射电望远镜。建成投入使用后,其口径将成为世界之最,性能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然而建造如此超大跨度的望远镜,从结构技术角度最为突出的问题如下:传统结构方案存在若干不合理之处,仅自重作用就显着降低了主反射面精度(也称主反射面RMS),制约了其性能的发挥;同时迎风姿态多样造成主反射面风压分布复杂以及日照作用引起的非均匀温度场,均严重影响了主反射面RMS值;此外,电磁波在副反射面聚焦而产生的“太阳灶”效应也应引起重视。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以控制主反射面RMS值为主线,提高主反射面精度为目标,本文拟从如下四方面展开研究:1、射电望远镜结构总体方案改进与优化以提高主反射面精度为目标,首先对全可动望远镜结构工作原理及反射面RMS拟合方法进行介绍;其次分析了传统结构方案精度较低的本质原因为:主反射面存在集中荷载作用、背架结构支承方案不合理、背架结构体系空间受力性能不佳。基于此,分别对其进行改进或创新,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全可动望远镜结构总体方案,有效的提高了反射面精度。2、背架结构截面优化、几何参数分析与最佳安装角度的确定以主反射面精度为优化目标,引入遗传算法并进行改进,对背架结构进行截面优化,获得了一组较优的截面尺寸;在此基础上,对除截面尺寸以外的其它几何变量进行参数分析,探讨了它们对反射面RMS的影响程度。同时,仍以提高反射面精度为目标,利用梯度法的基本思想对望远镜背架结构的最佳安装角度进行了优化确定。3、反射面结构风荷载特性及其对精度的影响采用风洞试验和CF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案,对一类典型反射面(焦径比为0.3)结构展开各迎风姿态下的风荷载及风振响应特性分析,获得了适用于该类结构设计的风荷载取值。基于此,对既定的望远镜结构分别进行了生存风速和工作风速下的结构性能分析,评估了望远镜结构的力学可靠性,探讨了各类荷载对反射面RMS的影响,为后续反射面促动器的变形调控提供参考依据。4、日照非均匀温度场特性及其对反射面精度的影响以主、副反射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态传热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综合考虑太阳辐射、空气对流换热、阴影遮挡等因素的望远镜整体结构日照温度场精细化数值模型。并选取最不利工况对其进行日照作用分析,获得了望远镜变位中该作用对主反射面RMS的全过程影响,以及电磁波聚焦在副反射面产生的“太阳灶”效应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性。

李明辉,樊旭,李昱垚,刘启科,翁学康[4](2013)在《γ射线暴高能辐射地面探测实验简单构想》文中提出介绍了地面探测γ射线暴高能辐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主要对未来在西藏高海拔(>5000m)站址地面探测γ射线暴高能辐射的实验进行了简单构想。

马宇蒨,况浩怀[5](2013)在《我国的宇宙线物理研究六十年》文中研究说明为纪念宇宙线物理诞生100周年,文章介绍了中国的几位老一辈的物理学家在宇宙线和粒子物理研究中曾做出的卓越贡献,回顾了中国60年来,特别是最初阶段,新中国的宇宙线研究的发展历程,对研究的不同阶段取得的成果举例做了介绍.

单增罗布,陈天禄[6](2012)在《西藏宇宙线实验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简要回顾我国宇宙线物理研究的历史,重点介绍了在西藏开展宇宙线实验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如中日合作甘巴拉山乳胶室实验、中日合作羊八井ASγ实验及中意合作羊八井AR-GO-YBJ实验,并对在西藏开展高海拔宇宙线实验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郄秀书,王俊芳[7](2010)在《地球γ射线闪(TGFs)及其物理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卫星、地面、飞机和气球的探测结果,TGFs和与雷暴、闪电过程有关的高能辐射现象可以大致分为2类:持续时间为毫秒量级的短时间高能辐射,一般认为多数可能与闪电有关;持续时间为几秒甚至更长的长时间高能辐射,一般认为可能与雷暴有关。对已有的TGFs和与雷暴、闪电有关的高能辐射现象的观测事实、理论探索和数值模拟方面的进展进行简要的回顾,并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谭有恒,孟宪茹[8](2005)在《精心打造羊八井国家科学实验平台——对羊八井实验基地发展规划的思考》文中认为逾20年的策划,数十人十多年的埋头苦干,迎来了羊八井宇宙线实验大发展历史机遇的到来。作为中科院规划中的国家西部基础研究平台,羊八井的学科定位、平台功能、近远期目标和科研项目,须在对学科发展、国家需要、羊八井优势和现有基础的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加以规划。作为一个基础研究平台,羊八井需要一个功能强大、能覆盖广阔能区、能支持多个课题甚至能为多种学科长期服务的当家设备。为此,许多建议被提了出来,展现了人们从不同角度对羊八井发展的设计。文章对此作了简要评论并具体提出了“基于AR G O地毯的羊八井超级复合陈列计划”及发展多学科研究、明确平台功能和理顺管理体制等诸项建议。

谭有恒[9](2005)在《基于ARGO“地毯”的羊八井超级复合阵列计划》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计划中的国家西部基础研究平台,羊八井需要一个功能强大、能覆盖广阔能区、能支持多种课题和多个学科的当家设备。介绍的基于在建的羊八井ARGO地毯式阵列的扩展的羊八井超级复合阵列(SCA)计划,就是针对羊八井的特殊优势和上述要求为它设计的一个能支持其当前繁荣和持续发展的当家设备。

谭有恒[10](2003)在《我国4300 m高度上的高能宇宙线研究》文中认为随着γ射线天文学的兴起,10年前在西藏高原海拔4300 m的羊八井谷地,出现并成长着一个国际知名的宇宙线实验站。其中日合作的ASγ阵列在国际同类实验中,首先观测到了蟹状星云的Multi-TeV稳定γ射线发射及活动星系核Mrk 501在1997年、Mrk 421在2000年的Multi-TeV γ射线强爆发,独家测出了反映太阳和行星际磁场状态的宇宙线太阳阴影的偏移并将之用于太阳活动变化的监测,利用高海拔优势及乳胶室和Burst探测器与阵列的联合实验进行了超高能宇宙线能谱和成分的研究。以高阻板探测器(RPC)地毯式阵列迈入≈100 GeV空白能区的中意合作ARGO(Astroparticle physics Research at Ground-based Observatory)计划,已进入大规模安装调试阶段。欲牢固占领Multi-GeV-TeV能区和满足对高可变、大峰流、短时标河外γ源的观测所需的高海拔巨型大气契仑可夫光成像望远镜计划5@YorG,也正在酝酿之中。

二、我国4300 m高度上的高能宇宙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4300 m高度上的高能宇宙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LHAASO-KM2A阵列模拟及LHAASO实验物理预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宇宙线
    1.2 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高能伽马射线天文概述
    2.1 伽马射线的主要产生机制
        2.1.1 同步辐射
        2.1.2 轫致辐射
        2.1.3 逆康普顿散射
        2.1.4 π~0衰变
    2.2 伽马射线的传播
    2.3 伽马射线的探测方法
        2.3.1 直接测量
        2.3.2 间接测量
第3章 广延大气簇射
    3.1 电磁级联簇射
        3.1.1 电磁簇射的纵向发展
        3.1.2 电磁簇射的横向发展
    3.2 强子级联簇射
        3.2.1 强子簇射的纵向发展
        3.2.2 强子簇射的横向发展
第4章 LHAASO实验
    4.1 LHAASO实验介绍
        4.1.1 一平方公里阵列
        4.1.2 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
        4.1.3 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
    4.2 阵列性能
        4.2.1 能量分辨
        4.2.2 伽马/质子鉴别
        4.2.3 灵敏度估计
        4.2.4 1/4 LHAASO-KM2A阵列性能的研究
    4.3 LHAASO软件框架的介绍
    4.4 小结
第5章 LHAASO实验的物理预期
    5.1 超新星遗迹研究
        5.1.1 研究现状
        5.1.2 研究方法
        5.1.3 能谱测量预期
    5.2 超级泡研究
        5.2.1 研究现状
        5.2.2 研究方法
        5.2.3 能谱测量预期
    5.3 银盘附近弥散伽马射线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研究方法
        5.3.3 能谱测量预期
    5.4 河外源研究
        5.4.1 研究现状
        5.4.2 研究方法
        5.4.3 能谱测量预期
    5.5 小结
第6章 LHAASO-KM2A探测器模拟研究
    6.1 LHAASO-KM2A全模拟
        6.1.1 事例产生子
        6.1.2 探测器几何构造
        6.1.3 物理相互作用
        6.1.4 灵敏探测器
        6.1.5 事例输出信息
    6.2 LHAASO-KM2A简化模拟的介绍
        6.2.1 电磁粒子探测器
        6.2.2 μ子探测器
    6.3 简化模拟与全模拟结果比较和讨论
    6.4 简化模拟程序在LODESTAR下的运行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LHAASO视场内河外源
附录B KM2A快速模拟程序在LODESTAR中算法示例
附录C KM2A简化模拟程序在LODESTAR中运行示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ANSYS的定量水体温度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水体温度场影响因素与理论分析
    2.1 主导温度场边界条件的因素
    2.2 温度场的影响因素
        2.2.1 环境因素
        2.2.2 土质特性
    2.3 温度场理论分析
        2.3.1 ANSYS仿真运算工作原理
        2.3.2 定解条件
        2.3.3 稻城保温层厚度估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探测器构造与温度场实测
    3.1 工程概况
    3.2 Muon探测器样机介绍
    3.3 探测器内袋设计
    3.4 探测器水袋材料特性
    3.5 测温系统的标定与验证
        3.5.1 测温系统的介绍
        3.5.2 测温标定与验证方案
    3.6 保温层材料的选取
    3.7 现场温度实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NSYS建立热分析模型并与实测温度对比
    4.1 ANSYS分析的基本原理
    4.2 ANSYS模拟假设条件
    4.3 ANSYS建模的基本步骤
        4.3.1 构建模型
        4.3.2 施加载荷
        4.3.3 求解
        4.3.4 后处理
    4.4 ANSYS命令流分析
    4.5 仿真与实测对比结果的误差原因分析及其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稻城保温实测与模拟分析
    5.1 稻城环境分析
    5.2 Moun探测器仿真预测分析
    5.3 Muon探测器种类介绍及布局分析
    5.4 Moun探测器实测数据分析
    5.5 Moun探测器实测与仿真对比分析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超大口径全可动望远镜结构选型及精度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射电望远镜的发展
        1.1.2 射电望远镜的类型
        1.1.3 射电望远镜的基本性能指标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射电望远镜结构系统设计与优化
        1.2.2 射电望远镜结构反射面风荷载特性
        1.2.3 射电望远镜结构日照非均匀温度场
    1.3 问题的提出
        1.3.1 射电望远镜结构选型优化问题
        1.3.2 射电望远镜反射面风荷载特性问题
        1.3.3 射电望远镜日照非均匀温度场效应问题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工作
        1.4.1 课题来源
        1.4.2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结构总体方案研究
    2.1 引言
    2.2 全可动望远镜结构工作原理及有限元建模
    2.3 反射面精度拟合
    2.4 结构总体方案研究
        2.4.1 副反射面支撑方案
        2.4.2 背架结构支承方案
        2.4.3 背架结构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背架结构优化
    3.1 引言
    3.2 背架结构截面优化分析方法
        3.2.1 优化分析方法现状
        3.2.2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优化分析方法
    3.3 算例验证及背架结构截面优化
        3.3.1 算例验证
        3.3.2 背架结构截面优化
    3.4 背架结构几何参数分析
        3.4.1 参数分析方案
        3.4.2 各参数对主反射面精度 RMS 影响
    3.5 背架结构最佳安装调整角度的确定
        3.5.1 结构力学分析
        3.5.2 最佳安装调整角的确定
        3.5.3 数值试验与解析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射面结构风荷载特性及其对精度的影响
    4.1 引言
    4.2 CFD 数值模拟
        4.2.1 计算域设置
        4.2.2 湍流模型及边界条件
        4.2.3 网格划分
        4.2.4 分析工况
        4.2.5 CFD 模拟结果
    4.3 风洞试验
        4.3.1 风洞设备与测量系统
        4.3.2 大气边界层风场的模拟
        4.3.3 试验模型及过程描述
        4.3.4 相似比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
        4.3.5 试验结果
        4.3.6 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
    4.4 反射面风荷载特性分析
        4.4.1 反射面平均风压分布特性
        4.4.2 反射面风荷载体型系数
    4.5 风振响应特性研究
        4.5.1 自振特性分析
        4.5.2 风振研究分析方法
        4.5.3 风振响应结果分析
    4.6 设计风速下望远镜结构性能分析
        4.6.1 生存风速下的结构力学性能分析
        4.6.2 工作风速下结构工作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照非均匀温度场特性及对反射面精度的影响
    5.1 引言
    5.2 热环境分析
        5.2.1 望远镜台址环境
        5.2.2 望远镜与周围环境的热平衡分析
    5.3 日照作用分析
        5.3.1 瞬态温度场分析模型
        5.3.2 日照阴影分析
        5.3.3 太阳辐射
        5.3.4 对流换热系数
        5.3.5 辐射换热系数
    5.4 日照非均匀温度场特性分析
        5.4.1 非均匀温度场分布特性
        5.4.2 日照非均匀温度场对反射面精度的影响
    5.5 副反射面结构―太阳灶‖效应分析
        5.5.1 ―太阳灶‖效应的形成及计算方法
        5.5.2 ―太阳灶‖效应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γ射线暴高能辐射地面探测实验简单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海拔GRB实验构想
    1.1 降低GRB探测阈能
    1.2 加大有效探测面积
    1.3 提高探测实验灵敏度
    1.4 小结
2 更高海拔GRB实验前景与展望
3 结论

(5)我国的宇宙线物理研究六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宇宙线发现的一百周年
2 新中国的宇宙线研究六十年
3 新中国宇宙线研究成果举例
    3.1 大云室的建造和一个可能的重质量粒子事例
    3.2 甘巴拉山高山乳胶室
    3.3 高空科学气球和球载X射线天文观测
    3.4 载人航天空间天文项目
    3.5 利用加速器实验装置的宇宙线研究
    3.6 宇宙线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和方法
    3.7 宇宙线各向异性测量

(6)西藏宇宙线实验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甘巴拉山乳胶室实验[5]
2 中日合作羊八井ASγ实验[6]
3 中意合作ARGO-YBJ实验[7]
4 西藏大学宇宙线开放实验室
5 西藏宇宙线实验展望
    5.1 中日合作AS酌实验的升级[8]
    5.2 LHAASO计划[9]
5000m) 观测站计划[10-11]'>5.3高海拔 (>5000m) 观测站计划[10-11]
6 结论

(7)地球γ射线闪(TGFs)及其物理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实验观测结果
    2.1 卫星探测结果
    2.2 飞机和气球的探空结果
    2.3 地面探测结果
3 理论探讨
4 数值模拟
    4.1 准静电场模型 (QE model)
    4.2 电磁脉冲模型 (EMP model)
5 结 语

四、我国4300 m高度上的高能宇宙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LHAASO-KM2A阵列模拟及LHAASO实验物理预期的研究[D]. 刘烨. 山东大学, 2017(08)
  • [2]基于ANSYS的定量水体温度场分析[D]. 徐斌.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3]超大口径全可动望远镜结构选型及精度控制[D]. 刘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2)
  • [4]γ射线暴高能辐射地面探测实验简单构想[J]. 李明辉,樊旭,李昱垚,刘启科,翁学康. 科技传播, 2013(10)
  • [5]我国的宇宙线物理研究六十年[J]. 马宇蒨,况浩怀. 物理, 2013(01)
  • [6]西藏宇宙线实验的回顾与展望[J]. 单增罗布,陈天禄.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7]地球γ射线闪(TGFs)及其物理机制研究进展[J]. 郄秀书,王俊芳. 地球科学进展, 2010(09)
  • [8]精心打造羊八井国家科学实验平台——对羊八井实验基地发展规划的思考[J]. 谭有恒,孟宪茹.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2005(04)
  • [9]基于ARGO“地毯”的羊八井超级复合阵列计划[A]. 谭有恒. 全国第五届核仪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5
  • [10]我国4300 m高度上的高能宇宙线研究[J]. 谭有恒. 天文学进展, 2003(04)

标签:;  ;  ;  ;  ;  

我国4300米高空高能宇宙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