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英雄终结狂野时代

狂野英雄终结狂野时代

一、草莽英雄结束草莽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1](2021)在《明内府本历史故事杂剧研究 ——以《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为对象》文中研究表明

田丰[2](2021)在《新发现田汉六则佚文佚简考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考释田汉关于戏剧的两封佚信和四篇佚文,均未收入《田汉全集》《田汉文集》,也未在《田汉年谱》《田汉评传》中提及。这些佚文佚简的发现不仅有助于《田汉全集》的补充完善,而且对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田汉某一阶段的戏剧活动状况以及所秉持的戏剧观念都有所裨益。

苏旎尔[3](2020)在《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尉迟敬德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尉迟敬德(公元585—658年)是隋末唐初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也是隋唐演义系列小说中深受读者喜爱的草莽英雄。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佐命功臣,正史记载中的尉迟敬德骁勇善战且谋略过人,深受唐太宗器重。在隋末唐初的统一战争中,他随李世民征战沙场,屡建奇功;武德年间,又参与了玄武门政变,协助李世民夺取帝位、稳定朝堂;贞观之际,则长期出任于边疆要塞,为贞观盛世的形成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文学人物的尉迟敬德,围绕他展开的故事发轫于唐,兴于宋元,盛于明而衰于清。在此期间,该人物的形象演变经历了一个由历史真实到民间传承、文人润饰的发展过程,显示出了世代累积的创作痕迹。尉迟敬德形象之流变,反映着民间说唱、史学传统、时代思潮等诸多因素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对隋唐演义系列小说文化内涵的演变同样具有揭示意义。长期以来,学界对隋唐演义系列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等人物身上,对尉迟敬德形象流变之研究尚不完全。就现有少量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底本也以元杂剧为主,对该人物在明清小说中的发展变化研究则稍显不足。本文由此出发,尝试以明清隋唐演义系列小说中的尉迟敬德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史料记载和前代文学作品,于对比中梳理出尉迟形象的具体特点和变化轨迹,进而探究明清两代对该形象的重塑动因及其所彰显的思想文化内涵,以期对同类人物形象的研究有所裨益。本论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该选题的研究意义,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文第一章为明清小说中尉迟敬德形象的演变综述。通过对照史料记载和前代文本中的尉迟故事,梳理明清小说家塑造人物时增、删、调、改的故事情节,厘清各部作品在尉迟敬德形象演变中的独特贡献,总结尉迟在不同小说文体中的形象特点,并从小说题材的自身发展、明清文人英雄观的转向、市井细民的审美需要这三个层面,解释该人物形象的演变原因。第二章探讨明清小说中塑造尉迟敬德形象的艺术技巧。尝试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进一步考察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种不同的小说文体,在塑造敬德形象时所采取的差异化处理策略,探讨因袭模仿、情节套用、世俗改造等艺术手法对尉迟形象演变所产生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尉迟敬德介休降唐”、“尉迟恭拳打李道宗”这两个隋唐演义系统小说中的经典情节进行作品间的对比研究,分析其世代演变的“同中之异”,以此挖掘不同作品在塑造尉迟形象时的侧重所在。第三章考察明清小说在塑造尉迟敬德形象时,对英雄母题的利用与重写。尝试运用母题学研究的角度,梳理出明清小说中尉迟故事所体现出的“英雄母题”类型,分析不同文体小说在利用“英雄母题”时的叙事立场和审美观念。结语部分总结整篇文章,在概括全篇文章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总结明清小说对尉迟敬德形象的重塑动因,指出尉迟敬德文学形象下滑的主要原因。

王雨涵[4](2020)在《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军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新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中外文学历史长河,对于英雄的书写源远流长,以英雄主义为核心品格的军旅文学更是亦然。九十年代以来,军旅文学在茅盾文学奖等奖项中屡获佳绩,有力度的作品日益增多,但依旧有值得思考和成长之处,因而军旅文学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从英雄形象切入与其特质相符合。随着九十年代以来的多元发展,英雄除了具有共有特征,也有了较之此前独特的当下特征:不仅要承担应尽的职业要求,还要承受使命与生活龃龉的隐痛,当下军旅小说中的英雄是在信仰和世俗中执着坚守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本文在对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文本细读基础上探析其中英雄形象新变,体认出此阶段中国军旅长篇小说中英雄形象独特的当下性特点,强调英雄形象中当代视野与历史意识的融合。本文整体上分为四个部分,行文思路如下:第一部分引言,包括问题缘起、概念辨析、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意义与方法,着重论述了本文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新变的缘起,对军旅文学概念进行界定,厘清与其相关的战争文学、军事文学的区别,明确本文所采用的新变概念。文献综述梳理了此前研究成果,明晰本文的研究起点之处。第二部分千古英雄气:中国军旅小说英雄形象的经验与传统,从纵向维度上对不同时期与军旅文学虽不同名但是其前承的英雄形象进行体认,并与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中的英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他们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加深对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理解。从古代范式、现代转型、九十年代新貌的历时性脉络上来看中国军旅小说英雄形象的演变历程。第三部分,第二到四章,通过文本细读与归纳总结,从形象以及塑造方法两个方面阐述新变之处,体认出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英雄的形象新变在于:英雄身份以日常为底色、英雄性格神圣与卑琐并存的立体性格、英雄方式是在坚韧与脆弱中熔铸大人物。塑造方法新变之处在于:对于崇高的重新定义、“美丑对立”原则的采用,叙事视点的调整以及用传奇手法消解理想的完美、在逼仄空间中营造英雄梦。最后从客观语境、创作主体、读者接受等维度分析了英雄形象新变动因。第四部分结语:中国军旅长篇小说中英雄形象发展的限度与可能。对于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的限度进行了体认。在限度的裂隙之中展望了发展可能的生长点——向大的文学样类以及世界文学借鉴,并结合自身进行整合,讲好中国军旅英雄故事。通过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军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的新变研究,可以让我们看到军旅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共振,以及对中国文学的补充。也让我们看到军旅文学发展限度与可能,军旅文学如何在讲述中国故事中展现独特韵致,值得期待。

陈文武[5](2020)在《《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自2017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正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尚处在空白期,为了解决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古典名着《水浒传》进行了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研究。本研究以金圣叹评点本《水浒传》为整本书阅读的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水浒传》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通过问卷调查对高中生阅读《水浒传》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在阅读时的一些基本情况和不足,之后针对这一阅读现状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并以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案例研究。研究从对“整本书阅读”的概念进行界定,确定了《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并对“趣读”“精读”“研读”“交流”四个环节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践。通过本研究发现在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当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精心设计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从而培养起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核心素养。

孙晓东[6](2019)在《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京剧“隋唐”故事戏为研究对象,从一纵一横两个方向展开论述。纵向研究对“隋唐”故事的跨文体演变进行梳理,将京剧之前的“隋唐”故事在不同文体中的发展作深入的考述,作为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的参照背景。横向研究解决研究综述中提出的目前京剧“隋唐”故事戏演剧中存在问题,力求将京剧“隋唐”故事戏的具体研究推向深入。第1章绪论部分,对目前京剧“隋唐”故事戏的研究状况予以综述,从剧目、表演、剧本三个方面综述学界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即在剧目研究中对剧目来源与嬗变的研究比较薄弱,在表演研究中应加强对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整体研究以及对代表剧目的艺术价值评价,在剧本研究中对京剧“隋唐”故事戏剧本改编、演变及文学价值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第2章则纵向梳理“隋唐”故事的跨文体演变,将京剧之前的“隋唐”故事在不同文体中的发展作深入的考述,在为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的参照背景的同时,亦与京剧“隋唐”故事戏一同构成“隋唐”故事发展的整体脉络,从而便于余论中探讨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整体内涵与价值。第3章为剧目研究。首先将京剧“隋唐”故事戏现存剧目作梳理和分类,按照题材、行当和主角身份分别分类,从而得出京剧“隋唐”故事戏中生角的军事战争戏最多,并形成了薛家将、秦家将等系列家将戏,这与“隋唐”故事以隋唐易代的军事斗争及唐初对外战争为主要内容是相一致的。其次是京剧“隋唐”故事戏剧目来源研究,分别从源于其他剧种的剧目、京剧演员自创剧目、改编传统戏剧目来探讨。其中以源于其他剧种的剧目为重点考辨对象,分别从徽剧、汉剧、昆曲和秦腔四个剧种对京剧“隋唐”故事戏剧目的影响作具体的考辨。再次为剧目嬗变研究,分别从剧目地位的变迁、剧目内容与表演的变化和剧目的散佚三个方面探讨京剧“隋唐”故事戏的嬗变情况。第4章为表演研究。京剧“隋唐”故事戏中很多剧目经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绎,成为京剧表演艺术流派的代表剧目,并且在京剧行当的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本章首先探讨京剧表演艺术流派代表作中“隋唐”故事戏表演艺术,分别以谭派老生代表剧目《当锏卖马》《南阳关》、俞派武生代表剧目《晋阳宫》《四平山》和黄派武生代表作《独木关》《凤凰山》等为例探讨京剧艺术流派代表作中“隋唐”故事戏表演成就。其次从京剧表演行当的角度探讨京剧“隋唐”故事戏的贡献,分别从唱工小生与《叫关》《小显》、旦角艺术的发展:《樊江关》与《棋盘山》和铜锤花脸与《白良关》等“隋唐”故事净角戏等三个方面呈现不同行当京剧表演艺术家演绎京剧“隋唐”故事戏剧目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京剧表演行当发展的贡献。再次,清宫演出作为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隋唐”故事戏的演出亦占有很大比重,对民间京剧“隋唐”故事戏也有重要影响。第5章为剧本研究。京剧“隋唐”故事戏存世剧本八十余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首先,以这些剧本为基础,结合民国以来对京剧剧本改编的讨论,探讨京剧剧本改编的策略与效果。这部分以程砚秋的《柳迎春》和马连良的《临潼山》为例,探讨旧戏改编的策略和效果,可以看到对剧本和在崇古与创新上的辩证选择的前者成功、后者失败的主要因素。其次,由于京剧是演员表演为中心的剧种,再加上京剧演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以京剧剧本大多唱词粗鄙不文、缺少华彩,剧本结构简单粗疏,显得文学性不强。因此,如何评价京剧剧本的文学价值,就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总结前人对京剧文学价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京剧“隋唐”故事戏为整体,探讨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文学价值。最后在余论部分揭橥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整体内涵与价值。

许豪[7](2019)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七年”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部分,其小说借鉴民间传统资源,吸收传统侠义因素作为创作质素。本选题以侠义书写为切入点,以《红旗谱》《烈火金钢》《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以及《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十余部“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为文本细读对象,分析其中侠义书写的精神内涵及艺术呈现方式,以期揭示革命历史小说和侠文化间的内在联系。本选题从“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精神内涵、艺术呈现、原因探析及意义与局限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从公平正义的理想追求、复仇反抗的精神意志、革命尚武的行动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民族大义的脊梁精神等方面阐释侠义书写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精神内涵;第二部分主要从人物塑造、场景设置、情节模式入手,分析侠义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艺术呈现:江湖侠客在革命教育影响下,由草莽英雄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侠义书写中的斗争场景由江湖世界转化为残酷的革命战场;贯连小说的复仇模式由侠客的个人恩怨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集体斗争,复仇行为转化为合法、合理的革命行为。第三部分主要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家因素、读者因素三个方面对“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出现侠义书写的原因进行探析;第四部分主要分析革命历史小说中侠义书写的意义与局限,考察侠义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的价值体现,反思侠义书写的局限与不足。“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某些侠义书写在主流话语的体制下被改写,侠文化中的部分侠义传统被人民群众和意识形态所接纳。分析革命历史小说中的侠义书写,有助于遥感革命精神,致敬英烈过往,同曾经的历史保持联结,回顾侠文化于革命书写中的呈现,观照侠文化于当下的衍变与进阶。

冷奇[8](2017)在《郭靖宇年代传奇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郭靖宇导演在2009年创作的年代传奇剧《铁梨花》获得成功后至今,共导演了七部年代传奇剧,如《打狗棍》、《大秧歌》等。本文立足于郭靖宇导演已经上映的六部年代传奇剧,从主题选择对范本进行文化意义与价值的分析;通过对电视剧中展示草莽英雄、巾帼英雄等形象分析人物塑造特点;借助叙事结构、叙事风格、叙事影像对其叙事策略进行归纳;通过对价值观导向、演员的使用、剧本、剧集等方面对创作模式进行分析;最终通过对主题选择、人物塑造、叙事策略与创作模式四个方面的探索,对郭靖宇导演的年代传奇剧达到一个全面研究的目的。

王玉[9](2014)在《当代革命英雄传奇中的“中国故事”》文中提出"革命英雄传奇"是新中国时期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革命历史小说,其人物类型、叙事结构脱胎于"陈旧"的"中国故事"。它通过对某些原型结构的置换和转化,创造出大众读者熟悉的语境,使得"革命主题"得以传播和普及。革命英雄传奇如何置换"中国故事"的原型,并将新的革命主题植入其中?在试图克服革命立场和旧的趣味之间的矛盾时,采用了哪些策略,其效果如何?论文通过对"十七年"时期的革命英雄传奇的人物和结构的分析,尝试探索这些问题。

阿墨[10](2013)在《“无双国士”阳翰笙》文中研究表明从《地泉》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草莽英雄》到《三毛流浪记》,他的一生与文学结缘,与电影结缘,见证了当代中国文艺史的变迁和兴衰。20年前,他离开这个世界时,被称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和文艺界卓越的领导人",这样的官方评价,他是当之无愧的。

二、草莽英雄结束草莽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莽英雄结束草莽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2)新发现田汉六则佚文佚简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致王平陵函
二致杨枫函
三新的形势与新的艺术
四《草莽英雄》是民族形色的剧本
五史剧的现实性
六利用戏剧·去教育大众

(3)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尉迟敬德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研究现状
    一、关于隋唐演义题材小说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尉迟敬德文学形象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明清小说中尉迟敬德形象的演变轨迹
    第一节 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尉迟敬德形象:统兵之将帅
        一、《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亢直敢言的骁骑将领
        二、《隋唐两朝志传》:智勇兼备的常胜将军
        三、《大唐秦王词话》:屡建奇功的兴唐大将
    第二节 英雄传奇小说中的尉迟敬德形象:擐甲之武夫
        一、《隋史遗文》:持勇少谋的赳赳莽夫
        二、《隋唐演义》:瓦岗寨群雄的陪衬者
        三、《说唐》系列中的“黑炭团”
    第三节 明清小说中尉迟敬德形象的演变原因
        一、隋唐演义系统小说的自身发展
        二、明清两代文人英雄观的转向
        三、市井细民的审美需要
    小结
第二章 明清小说中尉迟敬德形象的塑造艺术
    第一节 历史演义:对已有故事的因袭重写
        一、雷同形象的提炼糅合
        二、相似情节的套用改写
    第二节 英雄传奇:对生平遭际的世俗改造
        一、以武犯禁的发迹经历
        二、旧日豪杰的世俗欲望
        三、忠君意识的动摇消解
    第三节 经典化情节的不同书写
        一、尉迟敬德介休降唐
        二、尉迟恭拳打李道宗
    小结
第三章 尉迟敬德故事与英雄母题的重沓
    第一节 英雄奇生
    第二节 天书授受与降妖除魔
    第三节 英雄求婚与父子决斗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军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新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缘起
    (二)概念辨析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千古英雄气:中国军旅小说英雄形象的经验与传统
    (一)古代范式:人类有限认知的现实补偿
        1.原始认知下的神力想象
        2.忠义价值的统摄
    (二)现代转型:文学创作与革命历史进程的共振
        1.时代召唤下的集体特征
        2.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共构
    (三)九十年代以来的新貌:语境合力下的多样呈现
        1.以长篇小说为突出的创作实绩
        2.有力的市场反应与发展势头
二、“遍地英雄下夕烟”:嵌于日常的深入理解
    (一)在凡人当中找寻英雄
        1.以日常为底色的英雄
        2.“无名”时代的多样身份
    (二)神圣与卑琐并存的立体性格
        1.祛除英雄缺点的遮蔽
        2.真实“人欲”的凸显
    (三)坚韧与脆弱融就的大人物
        1.战争情境下的逼仄考验
        2.浮华之中的执着坚守
三、“于无声处听惊雷”:凡俗中升腾的英雄梦
    (一)在“美丑对立”中发现崇高
        1.在坚守中重新定义崇高
        2.美丑与共中真实的崇高
    (二)视点下移召唤英雄认同
        1.将英雄安放到世俗之中
        2.“小人物”英雄品格的发掘
    (三)用虚构沉潜更深广的真实
        1.传奇手法消解理想的完美
        2.逼仄空间中营造的英雄梦
四、文本外场域的合力:使命规约的弱化
    (一)客观语境的制导
        1.文化语境:从体制规约到“主旋律”引导
        2.市场引力与部队需要的整合
    (二)创作主体切入角度的更新
        1.主体身份差异下的多样想象
        2.个体观念转变下的深层认识
    (三)英雄崇拜—受众恒定需求的精神滋养
        1.接受主体的共鸣期待
        2.潜藏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英雄崇拜
结语 中国军旅长篇小说中英雄形象发展的限度与可能
    (一)限制刀尖上的舞者
    (二)借鉴整合中讲好中国军旅英雄故事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内容和对象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及相关论述
    第一节 “整本书”概念的界定
        一、“整本书”的概念
        二、“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的可行性
        一、高中生阅读现状的需要
        二、高中生阅读能力的要求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浒传》的研究成果与教学价值
    第一节 《水浒传》的研究成果与教学价值
        一、《水浒传》研究成果
        二、《水浒传》教学价值
    第二节 《水浒传》阅读版本选定与教学目标确定
        一、《水浒传》阅读版本的选定
        二、《水浒传》阅读目标的确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实施过程设计
    第一节 《水浒传》阅读的课时规划和学程设计
    第二节 “趣读”——整体感知
        一、水浒达人秀——我最喜爱的英雄评选
        二、水浒兵器谱——水浒英雄战力排行榜
        三、水浒风俗画——北宋民间风俗趣闻录
    第三节 “精读”——任务群设计
        一、梁山好汉——人物形象研讨
        二、说书艺术——章回结构研讨
        三、市井风情——语言风格赏析
        四、逼上梁山——主题思想探究
    第四节 “研读”——意蕴探究
        一、英雄情结与偶像崇拜——中学生的偶像问题研讨
        二、替天行道与锄强扶弱——中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法制意识思考
        三、水浒遗风与文化传承——中学生的价值观引领
    第五节 “交流”——成果展示
        一、经典回眸——课本话剧展示
        二、唇枪舌剑——微博话题讨论
        三、独出机杼——学写专题论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及反思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
        一、兴趣激发的措施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三、深入研读的支架
    第二节 《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反思
        一、课型设计的丰富化
        二、效果评价的多元化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范围的界定及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剧目研究
        1.2.2 表演艺术研究
        1.2.3 剧本、曲谱整理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2章 跨文体流动:“隋唐”故事的演变
    2.1 史传与笔记
        2.1.1 史传中的“隋唐”故事
        2.1.2 唐宋笔记中的“隋唐”故事
    2.2 说唱文学
        2.2.1 话本
        2.2.2 词话
        2.2.3 鼓词与评书(评话)
    2.3 戏曲与小说
        2.3.1 元明杂剧与明清传奇
        2.3.2 清宫昆弋腔戏
        2.3.3 “隋唐”演义系列小说
    小结
第3章 剧目研究:来源与嬗变
    3.1 剧目概述
        3.1.1 以题材分
        3.1.2 以行当分
        3.1.3 以主角身份分
    3.2 剧目来源
        3.2.1 源于其他剧种的剧目
        3.2.2 京剧演员自创剧目
        3.2.3 改编传统戏剧目
    3.3 剧目嬗变
        3.3.1 剧目地位的变迁
        3.3.2 剧目内容与表演的变化
        3.3.3 剧目的散佚
    小结
第4章 表演研究:流派与行当
    4.1 流派表演艺术
        4.1.1 谭派:《当锏卖马》与《南阳关》
        4.1.2 俞派:《晋阳宫》与《四平山》
        4.1.3 黄派:《独木关》等“隋唐”故事戏
    4.2 行当表演艺术
        4.2.1 唱工小生与《叫关》《小显》
        4.2.2 旦角艺术的发展:《樊江关》与《棋盘山》
        4.2.3 铜锤花脸与《白良关》等“隋唐”故事净角戏
    4.3 清宫皮黄“隋唐”故事戏演出
        4.3.1 咸丰末年
        4.3.2 同治年间至光绪九年
        4.3.3 光绪九年以后
    小结
第5章 剧本研究:整理改编与文学价值
    5.1 整理与改编
        5.1.1 民国时期关于京剧剧本改良的讨论
        5.1.2 传统剧目剧本改编策略与效果——以《柳迎春》与《临潼山》为例
    5.2 文学价值
        5.2.1 前人关于京剧文学的观点
        5.2.2 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文学价值
    小结
余论: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整体性特征与价值
附录一 :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资料汇编
附录二:民国期刊报纸载京剧“隋唐”故事戏资料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精神内涵
    一 公平正义的理想追求
    二 复仇反抗的精神意志
    三 革命尚武的行动精神
    四 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五 民族大义的脊梁精神
第二章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艺术呈现
    一 人物塑造:从江湖侠客到革命战士
    二 场景设置:从江湖世界到革命战场
    三 情节模式:从个人复仇到集体革命
第三章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原因探析
    一 文以载道:文艺与政治的偏正关系
    二 燃烧的激情:作家生命体验
    三 通俗的传统:读者审美接受
第四章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意义与局限
    一 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意义
    二 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郭靖宇年代传奇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郭靖宇年代传奇剧概况
    第一节 年代传奇剧概念界定
    第二节 郭靖宇年代传奇剧创作经历回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郭靖宇年代传奇剧的主题选择
    第一节 小人物的命运
        一、小人物的成长奋斗
        二、小人物的情感历程
    第二节 家族的纠葛
        一、家族内外的恩怨竞争
        二、家族文化的传承坚守
    第三节 国家民族的存亡
        一、国家命运的浮沉
        二、民族气节 的宣扬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郭靖宇年代传奇剧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 光辉侠义的英雄形象
        一、草莽英雄
        二、巾帼英雄
        三、革命引路人
    第二节 复杂丰满的反面形象
        一、汉奸特务
        二、反动军阀
    第三节 朴实无华的群众形象
        一、贤妻良母
        二、朋友拥趸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郭靖宇年代传奇剧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多元化叙事结构
        一、多条线索的框架
        二、跌宕煽情的情节
        三、多重运用的悬念
        四、完整自然的结局
    第二节 传奇化叙事风格
        一、叙事视角平民化
        二、剧情展开紧凑化
        三、矛盾冲突戏剧化
        四、人物设置对称化
    第三节 个性化叙事影像
        一、战争场面
        二、风格色彩
        三、场景选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郭靖宇年代传奇剧的创作模式
    第一节 价值观念
        一、忠孝节 义
        二、传宗接代
    第二节 演员班底
        一、巍子
        二、杨志刚
        三、张少华
    第三节 剧本剧集
        一、原创剧本
        二、章回体剧集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当代革命英雄传奇中的“中国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原型人物
    (一) 政委和传奇英雄构成的人物组合
    (二) 革命中的“才子与佳人”
二原型结构

(10)“无双国士”阳翰笙(论文提纲范文)

少年英雄
得遇明灯
弃武从文
艺坛战士
故土情深

四、草莽英雄结束草莽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 [1]明内府本历史故事杂剧研究 ——以《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为对象[D]. 陈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新发现田汉六则佚文佚简考释[J]. 田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02)
  • [3]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尉迟敬德形象研究[D]. 苏旎尔.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军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新变研究[D]. 王雨涵.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 陈文武.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D]. 孙晓东. 辽宁大学, 2019(12)
  • [7]“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侠义书写研究[D]. 许豪.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8]郭靖宇年代传奇剧研究[D]. 冷奇. 黑龙江大学, 2017(04)
  • [9]当代革命英雄传奇中的“中国故事”[J]. 王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10]“无双国士”阳翰笙[J]. 阿墨. 新西部, 2013(08)

标签:;  ;  ;  ;  ;  

狂野英雄终结狂野时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