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油中添加 MMT

在汽油中添加 MMT

一、汽油中MMT的添加(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静,张庆建,葛童,曲刚,秦玉姣[1](2019)在《汽油中非法添加物对汽油抗爆机理及理化指标变化规律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汽油中非法添加物含锰抗爆剂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MMT)的添加量对汽油抗爆机理及理化指标的影响,结合实验室对含锰汽油的检验,考察含锰抗爆剂汽油的锰含量、避光措施和储存时间等因素对汽油颜色、诱导期、胶质含量和辛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透明PE瓶储存的含锰汽油对样品色度、诱导期、胶质含量和辛烷值的影响较大,甚至随着时间的增加,不能满足汽油产品标准的要求。用棕色瓶储存的汽油部分指标随着时间的延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入16 mg/L的锰能提高约2个辛烷值。将锰含量从16 mg/L提高到28 mg/L,其辛烷值只提高0.8个单位。研究发现,加入一定量的MMT可以提高汽油的辛烷值,但其辛烷值的增幅与MMT的加入量并不是线性增长。汽油中加入MMT虽能提高辛烷值,但会导致其他安定性指标不合格,容易引起贸易纠纷。

李红俊,赵艳敏,邢雅琴,金芳[2](2019)在《煤基合成轻质汽油中三种金属抗爆剂和两种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文中提出建立了一种采用气质联用法分析煤基合成轻质汽油中三种金属抗爆剂(二茂铁、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MMT)、环戊二烯三羰基锰(CMT)和两种苯胺类化合物(包括苯胺、N,N-二甲基苯胺)的方法。采用强极性INNOWax毛细管色谱柱较好的实现了轻烃和芳烃(C3-C12)组分与三种金属抗爆剂和两种苯胺类化合物的准确分离。采用外标法定量,三种金属抗爆剂在1~50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两种苯胺类化合物在5. 00~250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达到0. 999,标准样品6次重复性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 0%,回收率在99. 4%~106. 2%之间,三种金属抗爆剂和两种苯胺类化合物方法测定下限(S/N=3)为0. 016mg·L-1。该方法不需要进行样品前处理,具有操作简单,准确高效的特点,是煤基合成轻质汽油中金属抗爆剂和苯胺类化合物测定的理想分析方法。

宋雨[3](2017)在《输油末站混油处理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成品油的管道运输成为了我国成品油运输的一个主要途径,成品油的顺序输送工艺是我国目前采用的最常见的管道输送工艺,该工艺既能够不断的适应市场的变化,还能够更好的减少经济成本。但这种输送工艺在连续输送不同油品时,会产生混油,而对混油的处理是现在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对混油处理工艺的选择更是涉及到站场未来发展和效益最大化的重大问题。通过分析现阶段国内外减少混油和提高辛烷值的方案,即装置改造、用添加剂进行调合、混油外运回炼、混油对外委托加工、装置下线汽油直接交地方销售、用98号混油掺混,并对上述六种方案进行优缺点和经济性对比,针对某输油末站的储油能力、运行工况、油品性质等实际情况,通过使用添加剂和利用98号混油掺混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可行性,故选择该两种方案开展本输油末站的混油处理分析。应用添加剂提高汽油辛烷值常用的油品调合工艺主要有油罐调合和管道调合两种,通过对该两种方案的原则和组成、发展概况、优缺点和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择管道调合工艺作为本次研究的调合工艺。对MTBE、MMT和醇类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分析,确定最终需要添加到汽油混油中的添加剂。通过分析影响调合质量的因素,开展不同调合工艺方案的对比,结合实验案例与实验数据,确定合理的工艺改造方案。利用98号混油进行掺兑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方法对输油末站的混油进行处理,通过对汽油的蒸发性、安定性及其他性质等掺混指标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的掺混方案。利用掺混实验得出的大量数据,基于MATLAB软件拟合出了不同牌号汽油之间掺混的允许体积百分比计算公式。并基于Visual Basic 6.0软件进行编程计算,获得了界面友好、精算精度高的模型和程序,减少了计算工作量,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对使用添加剂提高汽油辛烷值和利用98号混油进行掺兑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基于本输油末站的实际工况,针对目标油品性质、改造周期、投资和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提出了合理的工艺改造方案,对其他输油末站混油处理的方案提出和优选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王蒙蒙[4](2017)在《在线汽油调和系统在青岛炼化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炼油行业自动化、在线分析技术及质量控制技术的逐步提高与成功应用,不同的汽油在线优化调和系统在各个炼油厂得到应用。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引入了YOKOGAWA在线汽油调和技术,采用近红外在线管道油品调和技术,系统设置了一个调和头,可以完成3种牌号汽油的顺序调和。然而系统投用初期,在线一次调和成功率只有60%左右,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对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汽油在线调和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从系统的结构、工艺流程和技术原理入手,详细分析了在线调和系统的实施过程和工程实现方式,研究工艺控制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检验应用的效果,发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本文研究发现,经过一次在线调和的汽油产品有辛烷值不合格等情况,同时也存在调和汽油辛烷值过剩问题,造成企业较大经济损失,主要原因是对添加剂的实际加剂效果模糊不清,在线红外检测偏差较大等造成,调和过程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通过对添加剂在不同标号汽油中的加剂效果进行测试评价,修正了不同标号汽油的加剂比例,使加剂后汽油的预估辛烷值与实测辛烷值相差小于0.1;利用实测数据对汽油调和近红外分析仪模型进行维护,使得在线分析仪辛烷值检测误差小于0.2,大大缩小了检测误差,同时对调和系统进行了优化,提高了调和成功率。汽油在线调和一次总体合格率由原来的61.4%上升到81%,大大提高了调和效率,减少了调和时间,节省了高辛烷值原料。本文的研究对国内炼油行业油品在线调和的工业应用及优化提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张超[5](2017)在《汽油组分对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喷油嘴积碳生成及其氧化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比进气道喷射发动机,缸内直喷发动机(GDI)在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方面存在着独有的优势。随着现代发动机制造水平的提高和电控喷射技术的不断成熟,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缸内直喷汽油机却面临着排放和积碳两大难题,如何降低排放和清除喷油嘴积碳问题成为缸内直喷汽油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对颗粒物排放机理和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为提出减少颗粒物排放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目前对于缸内直喷汽油机喷油嘴积碳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关于喷油嘴积碳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因此,本文在一台缸内直喷发动机上研究了多种汽油组分对发动机喷油嘴积碳生成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汽油组分下积碳的氧化特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汽油中乙醇、芳香烃、硫以及锰四种成分,在台架试验条件下,采集了喷油嘴积碳,通过热重分析仪(TGA)仪器对积碳做了热重曲线测试,并运用阿伦尼斯模型分析了积碳的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四种燃油组分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积碳的反应动能,提高积碳的氧化活性。(2)运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燃油燃烧生成的积碳做了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燃油成分下积碳的微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乙醇、芳香烃和硫含量的增加均会增加积碳颗粒中微晶的长度,而锰的添加会使积碳颗粒中微晶长度缩短。在微晶弯曲度上,乙醇和锰有促进增大的趋势,而芳香烃和硫的添加不会造成明显改变。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说明,锰和乙醇的添加会提高积碳的氧化活性,对积碳生成有抑制作用。(3)运用超级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燃油燃烧生成的积碳做了元素组成分析,结果不同燃油成分下积碳中含有的元素存在差异。芳烃的添加会引起积碳中金属元素的增多,而锰的添加会使积碳中锰含量增加。(4)对不同燃油运行下的喷油嘴进行了喷雾效果测试,结果积碳的生成会增大喷雾锥角,同时会使得喷油嘴的贯穿距离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缸内混合气的燃烧。(5)使用DMS500快速颗粒物分析仪分析了积碳的生成对颗粒物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汽油中乙醇和硫的增加会抑制积碳的生成速度,并能够最终减少积碳的生成量。锰元素同样会抑制积碳的生成速度,然而最终积碳的生成量会有所增加。芳香烃则对积碳生成有促进作用。

叶涛,徐少丹,廖上富,盛华栋[6](2016)在《车用汽油抗爆剂及其检测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车用汽油抗爆剂,从爆震原理、抗爆机理、常见种类、主要代表性物质以及发展历程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介绍了非法、非常规抗爆剂种类和危害,并对其最新检测方法研究做了综述。

刘振学[7](2015)在《新型环保型生物抗爆剂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汽油机爆燃原理及危害的研究和汽油机抗爆剂抗爆机理的探讨,总结归纳出优良抗爆剂的类型,同时结合当前环保要求,研究开发了两类新型环保抗爆剂,通过应用实验证明了其优良性能。合成出多种曼尼希型化合物,并优选出2种高效的汽油非金属抗爆剂,以邻甲苯酚、甲醛分别与二乙烯三胺和三乙烯四胺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出性能较优的抗爆剂。通过实验,考察反应原料的摩尔比、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最优化反应条件为:邻甲苯酚:三乙烯四胺:甲醛摩尔比为1:2.0:2.0,反应时间为3h,反应温度为80℃,产品收率能达90%以上。采用一浴二步反应分别合成出甲氧基异丁酸异庚酯和甲氧基异丁酸异庚酯,实验考察其醇酯摩尔比、催化剂用量、阻聚剂、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最优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为5h,对苯二酚用量为0.15wt%,甲醇钠用量为15wt%,醇酯摩尔比为1.5:1,反应温度分别为70℃,产品的收率达到85%以上。实验证明:在加氢汽油中分别添加2%、5%的制备的上述两类汽油抗爆剂,抗爆效果提高23.5个点。在93#成品汽油中加入5wt%的上述汽油抗爆剂,除辛烷值提高外,对其馏程、腐蚀性能及氧化安定性能等相关质量指标均无影响,均满足车用汽油国标中的要求。400小时可靠性试验过程中无致命、严重和一般故障,解体检查各摩擦副磨损正常,可靠性试验后,发动机性能有所降低,性能劣化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参照《国家环保局化学品测试准则》的方法进行试验,评价了本研究抗爆剂对藻类生物的毒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的抗爆剂,对藻类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李跃,王慧超,杨栩[8](2015)在《新型汽油抗爆剂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简述了国内外汽油抗爆剂的发展概况,对现有常规抗爆剂进行了评述。由于金属类抗爆剂存在对机车和环境的损伤问题,认为金属类抗爆剂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高效环保型有机抗爆剂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结合爆震原因、抗爆机理以及过氧化物反应规律,认为抗爆剂在起到抗爆作用时,各个基团是相互独立抗爆的,我们称之为基团贡献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高效环保型有机抗爆剂应该具有的基本性质,并认为基于芳基的异构类化合物将可能成为高效环保型抗爆剂的主要结构。

李颖,刘泽龙,刘颖荣[9](2015)在《GC-MS法测定汽油中的金属抗爆剂》文中提出采用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一种汽油中金属抗爆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汽油中四乙基铅、二茂铁、环戊二烯三羰基锰(CMT)和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MMT)4种金属抗爆剂的含量。根据4种金属抗爆剂的标准质谱谱图和对汽油组分的GC-MS分析,选择了合适的特征定量离子进行选择离子扫描,可有效降低汽油中其他组分对测定结果的干扰。以氘代三联苯为内标物,采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质量浓度在0.5050.00 mg/L内的四乙基铅、二茂铁、CMT和MMT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线性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且具有很好的准确度和重复性,加标回收率在94.00%110.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1%,可满足汽油中金属抗爆剂的测试要求。

刘辰[10](2014)在《MMT对汽油机微粒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汽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对城市大气环境和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气的频现,使得作为大气中微粒的主要来源汽车微粒排放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提高车用燃油品质能够降低汽车的尾气排放,是控制微粒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而汽油燃料添加剂则能够较好改善燃油指标。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MMT)是一种高效无铅汽油辛烷值改进剂,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但因其对汽车排放和三效催化转化器(TWC)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一直备受争议。目前,国内外关于MMT的研究多集中在整车道路试验和对三效催化转化器的堵塞方面,而对不同类型汽油机微粒数量浓度、质量浓度以及粒径分布影响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鉴于此,关于MMT对汽油机微粒排放的影响的研究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英国Cambustion公司生产的DMS500快速粒径分析仪在一台进气道喷射(PFI)汽油机和一台缸内直喷(GDI)汽油机上进行了相关试验,较全面地分析了MMT对发动机微粒排放的影响,以期为控制汽油中MMT的含量对汽车微粒排放和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具体研究成果如下:当燃用不同含量MMT的汽油时,PFI汽油机和GDI汽油机的微粒排放总体上呈现核态和积聚态两种微粒的分布,具体表现为超细微粒、细微粒和大微粒三峰分布。燃用含MMT的汽油时,PFI发动机和GDI发动机微粒的总数量浓度和总质量浓度均增加,排气微粒中超细微粒所占的比重增大。对PFI发动机,当燃用不含MMT的汽油时,微粒数量浓度总体位于较低水平,随着MMT增加,微粒数量浓度增幅逐渐增大。燃用同种燃料时,除外特性工况外,超细微粒和细微粒的数量浓度随着负荷的增加而降低,而在外特性时所有粒径的微粒数量浓度都大幅度增加。随着MMT增加,微粒数量浓度对负荷的敏感性减弱。燃用含MMT的汽油时,发动机微粒排放的质量浓度都高于燃用不含MMT汽油时微粒质量浓度,而且质量浓度随着MMT的增加而增加。MMT对PFI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和油耗基本没有影响,随着MMT增加,发动机的排气温度略有降低。经TWC后,在不同负荷下,燃用不同种类燃料时,细微粒和大微粒数量浓度降幅很高,超细微粒数量浓度降幅较低,TWC后超细微粒所占比重增加。微粒的质量浓度平均下降一个数量级。同种燃料下,随负荷的增加,TWC对微粒数量浓度的催化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对质量浓度的催化效率先减小后增大;相同负荷下,随MMT的增加,TWC对微粒数量浓度催化效率有所减小,而对质量浓度的催化效率则逐渐增大。对GDI发动机,不同工况下,MMT的加入均使得GDI发动机微粒排放有明显的增加。中小负荷下,随MMT增加,GDI汽油机的微粒排放数量浓度随之上升。在大负荷时,在燃用不含MMT的汽油时微粒数量浓度最低,当燃用含MMT的汽油时,发动机微粒总数量浓度随MMT增加而逐渐降低。小负荷下GDI汽油机微粒质量浓度,随MMT增加显着增大,而在中等负荷和大负荷下,增幅不明显。

二、汽油中MMT的添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油中MMT的添加(论文提纲范文)

(1)汽油中非法添加物对汽油抗爆机理及理化指标变化规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1.1 仪器及标准
        1.1.2 试剂
    1.2 标准样品及其制备
    1.3 实验条件及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锰含量的测定
    2.2 锰含量、避光措施、储存时间对汽油色度影响
    2.3 锰含量、避光措施、储存时间对汽油诱导期的影响
    2.4 锰含量、避光措施、储存时间对汽油辛烷值的影响
    2.5 锰含量、避光措施、储存时间对汽油实际胶质的影响
3 结论

(2)煤基合成轻质汽油中三种金属抗爆剂和两种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设备
    1.2 仪器工作条件
    1.3 材料和试剂
    1.4 实验方法
        1.4.1 采样方法
        1.4.2 定量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空白溶剂的优化试验
    2.2 色谱柱的优化试验
    2.3 定性分析试验
    2.4 工作曲线
    2.5 精密度试验
    2.6 检出限和测定下限试验
    3.7回收率实验
    2.8 实际试样的测定
3 结论

(3)输油末站混油处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资料调研
        1.2.1 国内资料调研
        1.2.2 国外资料调研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成品油混油与处理分析
    2.1 顺序输送的混油机理
    2.2 顺序输送的混油段形成
    2.3 影响混油的因素
    2.4 混油处理方法
    2.5 终点混油量的计算
    2.6 减少混油的措施
    2.7 提高辛烷值方案对比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普通成品油混油切割处理
    3.1 普通成品油混油切割
    3.2 油罐调合工艺
        3.2.1 泵循环调合工艺
        3.2.2 机械搅拌调合工艺
    3.3 管道调合工艺
        3.3.1 管道调合工艺的原则和组成
        3.3.2 管道调合发展概况及优点
        3.3.3 管道调合设计方案的注意事项
    3.4 两种调合工艺的比较
    3.5 调合试剂的选择
        3.5.1 应用MTBE提高汽油辛烷值的可行性
        3.5.2 应用MMT提高汽油辛烷值的可行性
        3.5.3 应用醇类提高汽油辛烷值的可行性
        3.5.4 小结
    3.6 影响调合质量的因素
    3.7 本研究推荐油品调合方案对比
        3.7.1 工艺方案一
        3.7.2 工艺方案二
        3.7.3 方案对比
    3.8 实际案例与实验数据
        3.8.1 实验一
        3.8.2 实验二
    3.9 实验结果分析
    3.10 工艺改造方案
第4章 高品质成品油混油切割处理
    4.1 高品质成品油混油切割
    4.2 掺混指标
        4.2.1 汽油的蒸发性
        4.2.2 汽油的安定性
        4.2.3 汽油的其他几种性质
    4.3 掺混实验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步骤
        4.3.3 数据拟合
    4.4 掺混方案
    4.5 掺混计算及计算机编程
        4.5.1 掺混的计算公式
        4.5.2 掺混的计算机编程
    4.6 工艺改造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实验统计数据
    附录二 混油计算与数据拟合程序
    附录三 掺混计算机编程代码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在线汽油调和系统在青岛炼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油品调和的主要方法
        1.2.2 汽油在线调和系统
        1.2.3 汽油在线的调和的比例控制工艺流程
        1.2.4 近红外分析技术
        1.2.5 在线调和的质量控制系统
        1.2.6 国内外在线调和技术的应用情况
        1.2.7 汽油调和主要添加剂——汽油抗爆剂
    1.3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第2章 在线汽油调和系统在青岛炼化的应用现状
    2.1 青岛炼化汽油调和系统简介
    2.2 YOKOGAWA汽油调和系统结构组成
        2.2.1 调和组分油的性能指标
        2.2.2 成品汽油的种类和设计的基本调和方案
        2.2.3 参与调和的组分罐、成品罐清单
        2.2.4 系统流程图
        2.2.5 调和优化控制系统软件包
        2.2.6 调和合同管理
        2.2.7 调和品质控制
        2.2.8 静态混合器
    2.3 分析仪系统
        2.3.1 系统概述
        2.3.2 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技术指标
    2.4 在线加剂系统
        2.4.1 加剂系统组成
        2.4.2 汽油抗爆剂加剂操作
    2.5 青岛炼化公司在线调和系统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5.1 研究前期青岛炼化在线调和系统的使用情况
        2.5.2 在线调和投用以来解决了几个问题
        2.5.3 在线调和投用克服的几个困难
        2.5.4 在线调和投用调试阶段产品质量情况
        2.5.5 在线调和正常投用后的合格率情况
        2.5.6 调和不合格参数及原因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线调和系统应用优化研究
    3.1 在线调和系统优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3.2 汽油抗爆剂加剂效果评估
        3.2.1 抗爆剂加剂小调试验
        3.2.2 不同牌号汽油对抗爆剂的感受性评价
    3.3 汽油调和分析仪数据比对和模型维护
        3.3.1 催化汽油辛烷值比对和模型维护
        3.3.2 成品汽油调和头辛烷值分析比对和模型维护
    3.4 运行维护和操作管理等其他方面的措施
        3.4.1 调和系统维护
        3.4.2 调和操作管理
    3.5 优化后的效果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汽油组分对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喷油嘴积碳生成及其氧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缸内直喷技术的发展
    1.3 汽油机喷油嘴积碳研究现状
        1.3.1 喷油嘴积碳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1.3.2 汽油组分对积碳产生的影响
        1.3.3 喷油嘴积碳对发动机的影响
        1.3.4 喷油嘴积碳的控制方法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2.1 概述
    2.2 试验系统及方法
        2.2.1 试验用发动机台架
        2.2.2 燃油组分及试验方案
        2.2.3 颗粒物和积碳的采集方法
    2.3 喷油嘴积碳的分析方法
        2.3.1 喷油嘴积碳的氧化特性分析
        2.3.2 喷油嘴积碳的微观理化特性分析
        2.3.3 元素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油中乙醇和芳香烃组分对喷油嘴积碳形成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3.1 汽油中乙醇和芳香烃组分对喷油嘴积碳氧化特性的影响
    3.2 汽油中乙醇和芳香烃组分对喷油嘴积碳微观结构的影响
    3.3 汽油中乙醇和芳香烃组分对喷油嘴积碳元素组成的影响
    3.4 喷油嘴积碳对喷油嘴喷雾效果的影响
    3.5 喷油嘴积碳对排放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油中硫和锰对喷油嘴积碳形成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4.1 汽油中硫和锰对喷油嘴积碳氧化特性的影响
    4.2 汽油中硫和锰对喷油嘴积碳微观结构的影响
    4.3 汽油中硫和锰对喷油嘴积碳成分组成的影响
    4.4 汽油中硫和锰对喷油嘴喷雾效果的影响
    4.5 喷油嘴积碳对排放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车用汽油抗爆剂及其检测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爆震及抗爆剂作用机理
    1.1 爆震
    1.2 汽油辛烷值
    1.3 抗爆剂作用机理
2 抗爆剂分类
    2.1 金属有灰型抗爆剂
        2.1.1 铅基
        2.1.2 锰基
        2.1.3 铁基
        2.1.4 其他
    2.2 有机无灰型抗爆剂
        2.2.1 醚类
        2.2.2 醇类
        2.2.3 酯类
        2.2.4 胺类
        2.2.5 其他
    2.3 新型抗爆剂
        2.3.1 生物型
        2.3.2 物理型
        2.3.3 纳米型
3 非常规抗爆剂检测方法
    3.1 红外光谱法
    3.2 气相色谱法
    3.3 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
4 结语

(7)新型环保型生物抗爆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汽油机产生爆震的原理及危害
        1.2.2 汽油抗爆剂作用原理
        1.2.3 汽油抗爆剂研究进展
        1.2.4 抗爆剂种类
        1.2.5 抗爆剂未来发展趋势
第2章 曼尼希碱型非金属抗爆剂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实验
        2.2.3 测试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料选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2 原料配比的影响
        2.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5 仪器分析结果
        2.3.6 抗爆剂效果
        2.3.7 抗爆剂对汽油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甲氧基异丁酸烷基酯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合成
        3.2.3 测试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醇酯摩尔比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3.2 催化剂用量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3.3 阻聚剂用量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3.5 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3.6 制备的汽油抗爆剂效果
        3.3.7 汽油抗爆剂对汽油的影响
        3.3.8 仪器分析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抗爆剂对发动机可靠性和生物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外特性
        4.4.2 可靠性试验故障统计
        4.4.3 藻类生物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新型汽油抗爆剂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爆震现象的产生及消除方法
2国内外汽油抗爆剂的发展历程
3金属有灰类抗爆剂
    3.1铁基化合物
    3.2锰基化合物
    3.3混合稀土羧酸盐
4有机无灰类抗爆剂
    4.1醚类化合物
    4.2酯类化合物
    4.3醇类化合物
    4.4氮甲基苯胺
5由抗爆机理推测抗爆剂应具有的结构性质
6结论

(9)GC-MS法测定汽油中的金属抗爆剂(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分析条件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金属抗爆剂的定性分析与特征离子选择
    2.2 金属抗爆剂的定量分析
        2.2.1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2.2.2 回收率实验
        2.2.3 重复性考察
    2.3 实际试样的测定
3 结论

(10)MMT对汽油机微粒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粒
        1.2.1 微粒的成分
        1.2.2 微粒的危害
        1.2.3 微粒研究和测量方法
    1.3 汽油抗爆添加剂
        1.3.1 汽油抗爆添加剂的发展历程
        1.3.2 MMT简介
        1.3.3 MMT抗爆机理
        1.3.4 MMT应用历史和现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2.1 试验台架
        2.1.1 PFI发动机试验台架
        2.1.2 GDI发动机试验台架
        2.1.3 燃烧参数采集和分析系统
    2.2 微粒测量方法
        2.2.1 微粒排放测量设备
        2.2.2 DMS500使用及测量原理
    2.3 试验内容和方法
        2.3.1 试验内容
        2.3.2 试验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MT对PFI发动机微粒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
    3.1 概述
    3.2 MMT对发动机微粒粒径分布的影响的研究
        3.2.1 小负荷下MMT对微粒数量浓度和粒径分布影响的研究
        3.2.2 中负荷下MMT对微粒数量浓度和粒径分布影响的研究
        3.2.3 大负荷下MMT对微粒数量浓度和粒径分布影响的研究
        3.2.4 不同负荷下MMT对微粒质量浓度和粒径分布影响的研究
    3.3 MMT对微粒排放的负荷特性影响的研究
    3.4 MMT对发动机输出扭矩、油耗以及排气温度影响的研究
    3.5 MMT对TWC前后发动机微粒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
        3.5.1 MMT对TWC前后微粒粒径分布影响的研究
        3.5.2 MMT对TWC前后微粒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影响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MT对GDI发动机微粒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
    4.1 概述
    4.2 MMT对发动机微粒排放的影响的研究
        4.2.1 不同工况下MMT对微粒数量浓度和粒径分布影响的研究
        4.2.2 不同工况下MMT对微粒质量浓度和粒径分布影响的研究
    4.3 MMT对GDI发动机和PFI发动机微粒排放特性影响的比较
        4.3.1 试验设备及方案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汽油中MMT的添加(论文参考文献)

  • [1]汽油中非法添加物对汽油抗爆机理及理化指标变化规律的影响[J]. 王静静,张庆建,葛童,曲刚,秦玉姣. 当代化工, 2019(10)
  • [2]煤基合成轻质汽油中三种金属抗爆剂和两种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J]. 李红俊,赵艳敏,邢雅琴,金芳.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9(01)
  • [3]输油末站混油处理方案研究[D]. 宋雨.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6)
  • [4]在线汽油调和系统在青岛炼化的应用研究[D]. 王蒙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5]汽油组分对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喷油嘴积碳生成及其氧化特性的影响[D]. 张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2)
  • [6]车用汽油抗爆剂及其检测研究综述[J]. 叶涛,徐少丹,廖上富,盛华栋.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6(10)
  • [7]新型环保型生物抗爆剂的研究与应用[D]. 刘振学. 北京理工大学, 2015(11)
  • [8]新型汽油抗爆剂发展研究[J]. 李跃,王慧超,杨栩. 广州化工, 2015(15)
  • [9]GC-MS法测定汽油中的金属抗爆剂[J]. 李颖,刘泽龙,刘颖荣. 石油化工, 2015(02)
  • [10]MMT对汽油机微粒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D]. 刘辰. 天津大学, 2014(03)

标签:;  ;  ;  ;  

在汽油中添加 MMT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