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陶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紫砂陶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浅析紫砂陶艺的传承与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袁帅[1](2021)在《以教育综合化试论紫砂文化之传承策略创新》文中研究表明回顾紫砂文化的兴盛原因可知,文人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紫砂文化传承策略的创新,或可亦通过拓宽教育对象的范围,而为紫砂文化的传承发展谋求新的"外力"来源。

李健[2](2021)在《紫砂陶艺的现代转型及其启示》文中指出近代以来,紫砂陶艺开始进入一个由多重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促成的转型期。对于紫砂陶艺现代转型的认识,首先需要立足于相对宏观的历史语境,理解其作为手工技术、造型艺术和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属性;其次需要立足于紫砂陶艺的近现代发展史,对其清末革新、民国初建、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社会变迁的转型,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说明;最后则需要立足于当代文化实践,对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与挑战给予揭示和展望。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王凡[4](2020)在《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研究 ——以宜兴紫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消费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诸多政策利好和市场层面的空前成功。与此同时,众多传统手工艺却面临着活态性降低、传承受阻等问题。如何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创产品快速发展的势头,帮助传统手工艺在市场中获得文化新生和活态传承,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极具价值的命题。在这种背景下,论文以宜兴紫砂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进行探讨。运用文献分析法对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产品、宜兴紫砂等概念进行梳理,对消费者创新、心理所有权、感知创新性等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剖析宜兴紫砂在消费者市场中的局限性,揭示开发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可行性、必要性。运用问卷调查法,基于紫砂文创产品设计,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所有权量表和感知创新性量表的测量,并运用实证研究法对消费者感知文创产品创新性形成机制假设模型进行构建和验证。运用案例分析法,明确在设计实践中利用同构、逆向思维、解构、联想等设计方法,可以正向促进消费者感知文创产品的创新性,并提出紫砂文创产品的设计构想。进而结合宜兴紫砂文创产品设计现状,以消费者创新为视角,构建出以宜兴紫砂为例的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在理论层面上,论文揭示了基于文创产品的消费者感知创新性形成机制;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结合促进消费者感知文创产品创新性的设计方法,以宜兴紫砂为例,提出消费者创新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路径。并以此提升消费者参与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的积极性和成功率,促进传统手工艺真正融入市场并实现活态继承。该论文有图43幅,表7个,参考文献79篇。

普绍斌[5](2020)在《协同治理视角下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是先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多样性的活态呈现。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如何实现以政府主导,企业、社会组织、传承人和公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应对这一庞大而复杂工程的路径对策。华宁陶制作技艺作为云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其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多元主体参与的局面已初步形成,陶瓷产业已初具规模,影响力逐步扩大。但是仍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重经济、轻文化”、资金投入不足,企业主导的逐利行为明显,社会组织参与作用发挥不够,优秀传承人少的问题。本文以华宁陶制作技艺为研究对象,以协同治理理论和文化多样性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传承人和公民群众的行为及其产生的效果进行梳理,从明确多元主体各自角色职责出发,以文化挖掘、利益共享、生产性保护、注重传承人培养的多元主体互动和决策,推动华宁陶制作技艺的传承。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梳理国内外协同治理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别是中国“四大名陶”制作技艺传承和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的研究现状,并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章涉及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以及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的协同治理分析;第三部分,结合华宁陶制作技艺的历史发展,分析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现状;第四部分,结合访谈情况,梳理分析协同治理视角下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归纳和阐述国内外制陶技艺传承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第六部分针对协同治理视角下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

孙瀚文[6](2020)在《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喀左紫砂矿藏资源丰富,为紫砂壶制作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喀左紫砂制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但紫砂壶受关注度最高,特色最鲜明。通过探索喀左紫砂的制作历史,阐述喀左紫砂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初步发展期、相对成熟期、快速发展期、衰退转向振兴期四个发展阶段。以喀左玉龙紫砂壶为例,探索其传统壶型与创新壶型的艺术特色。研究表明,喀左玉龙紫砂壶传统壶型中,光货类造型注重线条变化、雕塑类造型突出陶刻技法、花货类造型讲究自然生动;创新壶型突显蒙古族传统文化、表现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出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由此可见,制壶大师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其壶型的艺术特色也各异。研制一把新的玉龙紫砂壶,可以综合考虑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精神的表达,结合中国传统画论中“应物象形”的理论,创新设计不同造型的紫砂壶,能够引起广大民众的认同。秉承喀左玉龙紫砂壶的艺术特色才能让它与众不同,脱颖而出,才能在紫砂壶行业中经久不衰。因此,以徐振海为代表的制壶大师们应该不断加强书法、篆刻学习,建立校企合作,突出喀左玉龙紫砂壶的装饰效果;多方勘探并研用喀左紫砂泥料,恢复辽金柴窑烧制方法,彰显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非遗”特色;以生产性保护、前店后厂的形式进行营销推广,反哺喀左玉龙紫砂壶制作,结合广大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创意设计喀左玉龙紫砂壶新造型。

吴玢[7](2019)在《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传统工匠通过不同时期的造物活动,折射出其在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变迁,这其中尤以明清时期表现得最突出。自从明代中期以降,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松绑,传统工匠的身份实现了自由,大大提高了造物活动的主动积极性,并且打破了既有的“士农工商”秩序,其身份开始在上层士人中逐渐找到了认同。而晚明时期江南地区更是涌现出不少技术文献,其作者不乏政府官员、文人学者和工匠,充分说明了传统技艺已由经验型态转向理论型态全面转变。因此,本文以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的儒匠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技术经济为视角,试图探讨该群体的构成情况、形成方式,以及技术发展过程中如何与官府、士人和商人等其他群体的互动。晚明江南地区的儒匠来源较为广泛,构成也稍显复杂,不仅有家道中落、生活落魄的士人,也有热爱读书的商人和工匠,同时,工部的部分官员,以及喜爱造物活动的学者们,也乐意化身为儒匠的形象,参与技术文献的写作。他们的出现,带动了科学知识在晚明江南地区社会的广泛传播,表现出了一系列技术科学化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体现在标准化、数理化和理论化三个方面。同时以晚明时期新安地区的制墨家群体为例,探讨了儒匠群体社会资源网络的构建情况,以及他们如何塑造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从而认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社会稳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带动了技术经济与地方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寻求到了其身份认同和社会定位,这为我们考察晚明时期社会转型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晚明之际的社会处于流动性的状态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变革的走向,孕育出了新的近代因素。在这个社会大流动的状态中,作为知识群体,儒匠群体也同样面临着转型,不管是社会角色的转换,还是科学理论的建构,从某种层面上都是力争话语权的争夺,寄希望于在社会变迁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其本质上还是儒家社会意识形态对中国古代传统工匠的渗透。由此可见,本文将技术与工匠结合考察,重点突出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主体性,为考察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将儒匠置于特定的场域进行考察,审视该群体参与社会事务的路径,无疑会弥补当前社会史研究对这一问题的忽视,为我们探讨晚明社会的转型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而有关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探讨,十分符合当前我们对于手工业从业者的关注,有助于构建“匠人·匠技·匠心”的信念。

赵敏达[8](2019)在《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纵览我国非遗项目中,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最深处,是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特定民族或区域的群体凝聚起来的具有草根阶层形态的精神生活、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道德教育、审美观念传播以及价值信仰传递等文化功能。宜兴紫砂陶艺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本文选取其为研究对象,在理清我国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困境的基础之上,分析“宜兴紫砂陶艺”的渊流、保护传承的现状和不足,为其现今保护与传承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国其他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一些借鉴作用。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现实依据,概述国内外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和“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研究的理论成果,为后文研究进行铺垫。第二部分是我国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研究我国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概念、特性与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困境。第三部分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源流与重要意义,主要阐述其源流变化、文化资源在地化表现及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不足。第五部分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研究,探索当前的发展新机遇,结合其保护与传承应该遵守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前的新理念与新契机,推动宜兴紫砂技艺的发展。第六部分为结语,简概行文逻辑并总结本文研究内容。

赵良[9](2017)在《现代紫砂陶艺创作中设计语言的运用探析》文中认为紫砂陶为宜兴陶瓷发展历史中的一朵奇葩,其材质和制作工艺的独特性,形成了自己的造型设计个体语言特征。如何在继承优秀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创新是延续艺术设计生命的一种形式,紫砂陶艺漫长的发展历史轨迹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在传承传统紫砂工艺的过程中,经典造型似乎不应该成为现代人们设计中的一个包袱,而要视经典造型为创作设计的精神源泉加以发展孵化,蜕变提升,通过对它的借鉴、吸收、消化,达到古为今用,外传于形,内化于心。

佘艳纯[10](2017)在《宜兴高职院校紫砂工艺课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紫砂工艺美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已经在国内外工业文化产业中形成一定规模空间,不管是国内具有较高传统工艺文化的手工业、制造业,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工业创新样式的包豪斯陶瓷美术设计,都是在工艺美术创作中具有较大发展的文化艺术产业。紫砂陶生产率先向“重归手工,找回人性”[1]的方向转化。我国紫砂行业提升产品的品质和设计感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日用紫砂工艺美术作品将对国内外市场开发起到强化作用,同时在手工艺制作方面紫砂工艺的制作方式由以往的半手工模具方式转向全手工制作,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消费者的审美需求,部分作品还应创新工艺品的制作方式。充分发挥工艺美术品的艺术性、审美观念性、视觉感受性等特征让其成为现代工艺美术紫砂艺术发展的主流,现今艺术市场对日常实用性的紫砂工艺品需求较多,为了更高效率生产研发日用紫砂工艺品还需各个紫砂工艺企业单位生产出多样式、多种审美风格、多批量的陶艺产品。所以,在工艺美术院校要重点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制作能力的提高,使传统工艺美术在继承和发展上结合高校提出的人才培养方案紧密联系起来,让中国紫砂工艺走向世界。本文通过对陶瓷主产区陶都、陶都地区的陶瓷生产企业、陶瓷研究所、名人工作坊进行调查,陶瓷产品生产厂家中优秀专业技艺人才不是过剩而是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高职紫砂工艺院校和社会陶艺制作生产者,应该请教有高技能专业知识和制陶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和教育,现如今,紫砂陶工艺发展的相关企业对传统工艺出生的专业制陶人,在工艺制作技术上有较高的要求,陶艺创新是陶瓷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企业不仅需要具有较为熟练陶瓷工艺制作技术的高技能人才,而且对懂艺术的创新型人才需求尤其迫切。为更好的适应紫砂工艺美术对工艺人才的需求,紫砂陶艺术设计专业在相关高职院校的紫砂陶专业课程上做出相关课程改革。为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艺人才”[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首先,美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上,实行单元制的手工艺美术项目教学。意识就是把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单元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由紫砂工艺美术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专业教学项目过程中实现创作与学习双效结合的形式,从而促进紫砂陶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还应该多让学生参与到校外实践课程中,使高校学生在完成校内的基础理论文化知识和实训室制作工艺作品的基础上,在校外通过在相关博物馆、美术馆观赏到的手工艺美术作品或与相关工艺美术大师之间的探讨中总结经验。这种模式的教学能让高校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具备主动学习、创新作品、激发个人潜力的特点。其次,“单元制手工艺美术教学还改革了高校工艺美术固有的课堂形态,它以分项项目小组讨论及现场制作手工艺的模拟,更为清晰地演示紫砂陶工艺美术的专业知识技能,使高校课程模式增添了活力性。”[2]最后,单元制手工艺美术教学还改革了课程评价方式,以学生制作出相应的专业工艺美术作品,根据作品优劣来打分奖评,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在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注重紫砂陶工艺美术的基础文化理论教学,加强高校学生实训创作能力培养,在此专业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在紫砂陶工艺美术课程上的创新感悟,让其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二、浅析紫砂陶艺的传承与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紫砂陶艺的传承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以教育综合化试论紫砂文化之传承策略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紫砂研究现状与关注策略的必要性
2 传承策略创新之思路
3 以教育谋求“外力”
4 结语

(2)紫砂陶艺的现代转型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紫砂陶艺的社会文化属性
二、近现代转型期的紫砂陶艺
三、紫砂陶艺的当代转型特征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研究 ——以宜兴紫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传统手工艺的基本概念及艺术特点
    2.2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概述
    2.3 其他相关理论概述
3 宜兴紫砂及其文创产品设计分析
    3.1 宜兴紫砂手工艺概述
    3.2 宜兴紫砂手工艺创新发展历程
    3.3 宜兴紫砂市场调研
    3.4 宜兴紫砂及其文创产品设计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宜兴紫砂的文创产品感知创新性传导机制实证
    4.1 研究目的概述
    4.2 假设模型构建
    4.3 实验设计与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宜兴紫砂的文创产品设计手法及策略
    5.1 塑造文化距离的设计手法
    5.2 提升自我效能的设计策略
6 基于宜兴紫砂的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构建
    6.1 文化资源库建立阶段
    6.2 创新工具箱搭建阶段
    6.3 设计筹备阶段
    6.4 原型构建阶段
    6.5 测试评估阶段
    6.6 产品制作阶段
7 结论
    7.1 研究的成果
    7.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协同治理视角下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文献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华宁陶制作技艺
    第二节 协同治理理论和文化多样性理论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文化多样性理论
    第三节 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的协同治理分析
        一、协同治理的主体
        二、协同治理的客体
        三、协同治理的方式
第二章 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现状
    第一节 华宁县基本情况和华宁陶制作技艺发展历史
        一、华宁县基本情况
        二、华宁陶制作技艺发展历史
    第二节 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现状
        一、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多元主体初步形成
        二、华宁陶影响力逐步扩大
        三、华宁陶产业布局初具规模
第三章 协同治理视角下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的“重申报、轻保护”
        二、政府引导的“重经济、轻文化”
        三、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四、企业主导的逐利行为明显
        五、社会组织参与作用发挥不够
        六、优秀传承人少
    第二节 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不足
        二、企业开发和保护措施不力
        三、社会组织参与传承的机制不够健全
        四、传承人培养不力
        五、民众认可度不够
第四章 国内外制陶技艺传承的实践与借鉴
    第一节 国内制陶技艺传承的实践与借鉴
        一、中国“四大名陶”制作技艺的传承实践
        二、云南西双版纳慢轮制陶技艺的传承实践
        三、国内制陶技艺传承的借鉴
    第二节 国外制陶技艺传承的实践与借鉴
        一、日本制陶技艺传承的实践
        二、欧洲制陶技艺传承的实践
        三、国外制陶技艺传承的借鉴
第五章 协同治理视角下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对策
    第一节 明确多元治理主体角色,完善协同治理机制
        一、转变政府职能,变“包办”为“主导”
        二、铸就利益共同体,实现多赢局面
        三、强化互联互通,形成协商共治局面
        四、完善制度支持,形成多元协调同步
    第二节 挖掘华宁陶历史价值,培育文化大环境
        一、重树华宁陶口碑,打造陶文化大环境
        二、多元文化融合,打造华宁陶文化阵地群
        三、拓宽华宁陶文化创意发展路径
        四、多元立体宣传,拓宽华宁陶市场影响力
    第三节 协同构建华宁陶生产性保护模式
        一、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陶瓷产业
        二、完善华宁陶标准,实施科学化生产
        三、完善华宁陶品牌宣传,统一市场定价
    第四节 协同制定科学评估监督机制
        一、建立评估监督机制
        二、探索民间评估监督方式
    第五节 协同培育华宁陶工匠
        一、制定金字塔模式的传承人层级
        二、重视本地陶瓷人才选育培养
        三、完善招才引智措施
        四、建立华宁陶人才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华宁县制陶企业名单
附录3 访谈图片和调查图片
致谢

(6)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创新点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本论文的意义和价值
一、喀左紫砂制作历史探源
    (一)喀左紫砂的初制
    (二)喀左紫砂制作的发展变迁
    (三)喀左紫砂振兴发展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四)喀左玉龙紫砂制作简况
二、喀左玉龙紫砂壶的传统造型艺术特色
    (一)光货类造型注重线条变化
    (二)雕塑类造型突出陶刻技法
    (三)花货类造型讲究自然生动
三、喀左玉龙紫砂壶的创新造型艺术特色
    (一)突显蒙古族传统文化
    (二)表现独特的地域文化
    (三)展现丰富的精神文化
四、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色思考
    (一)深入学习,丰富喀左玉龙紫砂壶装饰特色
    (二)秉承传统,彰显喀左玉龙紫砂壶“非遗”特色
    (三)生产性保护,延续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已有研究现状分析
    三、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四、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五、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匠人: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概况
    第一节 晚明儒匠群体的兴起与发展
        一、何为工匠和工匠群体
        二、儒匠群体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晚明儒匠群体的分类
        一、游离型:以匠饰儒,业余精神
        二、蜕变型:弃儒业匠,技艺入仕
        三、学者型:好儒修文,技术专家
    第三节 晚明儒匠群体的分布与规模
        一、儒匠群体的地域分布状况
        二、儒匠群体地域分布的特征
    小结
第二章 匠型: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形成方式
    第一节 传统家族式和师徒传承式
        一、黄氏家族刻工群体
        二、宜兴紫砂陶艺师徒传承群体
    第二节 地域式
        一、“香山帮”建筑群体
        二、金陵印人群体
        三、新安制墨家群体
    第三节 文人工官式
        一、实学专家群
        二、工匠入仕群体
    小结
第三章 匠技: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技术科学化倾向
    第一节 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的结合
        一、“工匠→学者”
        二、“学者→工匠”
        三、“工匠(?)学者”
    第二节 儒匠群体的技术科学化倾向
        一、标准化
        二、数理化
        三、理论化
    第三节 技术文献与儒匠技能的专业化
        一、技术文献的广泛传播
        二、儒匠技能的专业化
    小结
第四章 社交: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社会网络构建以新安制墨家群体为例
    第一节 儒匠群体的内部矛盾与整合
        一、“儒匠”与“俗匠”之间
        二、程、方斗墨与《续中山狼传》
    第二节 儒匠群体外部产业链的形成
        一、儒匠与官府
        二、儒匠与士人
        三、儒匠与商人
    第三节 “竞相风雅”与“雅贿”现象
        一、“尚奇”的社会审美风尚
        二、“斗侈”氛围的士商互动:“世风以侈靡相高”
        三、“雅贿”现象的出现
    第四节 阶层流动与社会网络的构建
        一、士、工、商的传播与推广
        二、“知识经济”的雏形
    小结
第五章 匠心: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
    第一节 晚明江南儒匠群体的传统工匠精神
        一、专注投入的钻研精神
        二、高度认同的职业精神
        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四、引领时代的文化精神
    第二节 儒学与西学:冲击和会通影响下的晚明技术科学
    第三节 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科学文化精神
        一、什么是“科学精神”
        二、什么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精神
        三、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科学文化精神的表现
    第四节 评价与反思:基于“李约瑟难题”的探讨
    小结
第六章 认同: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亦儒亦匠:晚明士人社会角色的转换
        一、儒匠分途:传统制度下的民安其业
        二、“不务正业”:晚明士人社会角色的转换
    第二节 物之主体:文化消费下的儒匠身份认同
        一、士人对工匠的认可
        二、儒匠的身份认同
    第三节 经世致用:技术经济下的儒匠身份回归
        一、“经世致用”思潮兴起的社会原因
        二、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的技术经济情况
    小结
结论: 社会变迁、角色转换与技术经济
参考文献
附: 晚明儒匠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启示
附表: 晚明江南地区名匠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国内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概况
    第二节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第三节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困境
第二章 宜兴紫砂陶艺的源流与工艺
    第一节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源流
    第二节 宜兴紫砂陶艺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宜兴紫砂陶艺的特色
    第四节 宜兴紫砂陶艺的价值
第三章 宜兴紫砂陶艺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紫砂陶艺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第二节 紫砂陶艺的保护与传承的不足
第四章 宜兴紫砂陶艺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紫砂陶艺保护与传承的机遇
    第二节 紫砂陶艺保护和传承的原则
    第三节 紫砂陶艺的远景展望
    第四节 紫砂陶艺保护与传承创新路径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现代紫砂陶艺创作中设计语言的运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紫砂陶艺造型创作设计元素的运用
    (一) 点
    (二) 线
    (三) 面
    (四) 体
三、紫砂陶艺造型创新设计的审美法则
    (一) 对比与协调
    (二) 节奏与韵律
    (三) 均衡与适称
    (四) 气韵与力度
    (五) 比例与尺度
四、结语

(10)宜兴高职院校紫砂工艺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课题来源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紫砂工艺的基本概况
    (一) 紫砂陶泥料制备顺序与材料特点
        1. 紫砂陶泥料的制备顺序
        2. 紫砂陶材料特点
    (二) 紫砂壶制作的工艺流程
        1. 紫砂壶制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2. 紫砂壶制作种类及方法
        3. 紫砂壶的烧制
        4. 后期工序
    (三) 紫砂壶的艺术特点
        1. 紫砂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型制特征
        2. 紫砂壶的艺术特点
二、高等职业教育紫砂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目标及发展基本现状
    (一) 高职紫砂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目标总体定位解析
        1. 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合一
        2. 紫砂工艺专门化发展与多元化发展的协调
        3.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构通与衔接
    (二) 高职紫砂工艺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目标
        1. 文化基础课程的目标定位
        2. 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 国内紫砂陶工艺美术在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分析
        1. 高等职业院校陶瓷专业点分布情况
        2. 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3. 陶艺专业教学现状
三、高职紫砂工艺美术课程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 调查目的及对象选择
        1. 调查目的
        2. 调查对象
    (二) 调查内容及统计分析
        1. 调查内容
        2. 统计分析
    (三) 基于调查结果分析问题缘由
        1. 认知缺失导致文化断层
        2. 教学设置存在滞后现象
        3. 缺乏制作紫砂陶艺的文化情怀
四、高职紫砂陶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一) 与时俱进优化课程培养方案
        1.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2. 高职陶艺美术设计专业改革建议
    (二) 因材施教完善课程结构
        1. 确保公共文化课的质量
        2. 增设传统工艺文化课程的设置
        3. 倡导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 多元开发扩展授课方式
        1. 工艺大师“走进课堂”
        2. 学生“走进制陶作坊”
        3. 坚持“校企”合作
五、紫砂陶造型设计教学实际案例
    (一) 课程备课
        1. 紫砂陶造型设计的课程性质及设计思路
        2. 课程目标
    (二) 实证研究紫砂陶造型设计
        1. 掌握紫砂陶器皿手绘课程
        2. 紫砂陶造型设计课程图像资料
    (三) 教学感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浅析紫砂陶艺的传承与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以教育综合化试论紫砂文化之传承策略创新[J]. 袁帅. 陶瓷, 2021(08)
  • [2]紫砂陶艺的现代转型及其启示[J]. 李健. 天中学刊, 2021(01)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研究 ——以宜兴紫砂为例[D]. 王凡.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协同治理视角下华宁陶制作技艺传承对策研究[D]. 普绍斌.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色研究[D]. 孙瀚文. 渤海大学, 2020(05)
  • [7]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研究[D]. 吴玢.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为例[D]. 赵敏达.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现代紫砂陶艺创作中设计语言的运用探析[J]. 赵良. 美与时代(上), 2017(12)
  • [10]宜兴高职院校紫砂工艺课程研究[D]. 佘艳纯.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浅析紫砂陶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