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鼻安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二鼻安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一、尪痹安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屈祥科,孙建荣,罗静,郑慧兰,王建明[1](2022)在《尪痹制剂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性评价尪痹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 Trials、Clinical Trials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采用尪痹制剂(包括尪痹片、尪痹胶囊、尪痹冲剂、尪痹颗粒)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范围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12日。由两名研究者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并独立进行数据提取和评价。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表评价研究质量,评价结局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有效率和不良反应。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R 3.6. 3的Meta包进行发表偏倚评价。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涉及1182例患者,但其证据质量偏低。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尪痹制剂联合西药可进一步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CRP水平[MD=-5.53,95%CI (-8.25,-2.81)],缩短晨僵时间[MD=-13.75,95%CI (-23.51,-4.00)],降低关节压痛数[MD=-1.43,95%CI(-2.55,-0.30)]和关节肿胀数[MD=-0.63,95%CI(-1.13,-0.14)],且用药早期可显着降低ESR水平[MD=-25.20,95%CI (-30.64,-19.76)],还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RR=0.39,95%CI (0.29,0.53)]。结论尪痹制剂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显着降低患者CRP水平和改善症状。但由于现有文献数量有限且质量偏低,还需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马艳[2](2021)在《桂母湿痹消颗粒治疗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疼痛视觉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类风湿因子)、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桂母湿痹消颗粒治疗本病提供新的临床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风湿科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来氟米特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口服桂母湿痹消颗粒,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疼痛VAS评分、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IL-17)、不良反应发生事件,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结果:研究过程中,60例患者均完成此次课题实验。(1)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疼痛VAS评分、实验室指标、安全性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经过8周治疗后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组有效率(93.33%)高于单纯来氟米特对照组(70%)(P<0.05)。(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组有效率(90%)高于单纯来氟米特对照组(66.67%)(P<0.05)。(4)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5)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6)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IL-17)比较: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较前均降低(P<0.05,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指标: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P<0.05)。结论:1.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能明显减轻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关节疼痛VA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2.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能降低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IL-17的表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7细胞因子水平,降低炎症反应有关。3.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舒海洋[3](2021)在《尪痹胶囊抑制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破坏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伴随着关节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常因关节破坏导致残疾,使患者丧失劳动甚至自理能力。因此抑制关节破坏是RA治疗的最重要目标之一。虽然目前有许多用于治疗RA的药物,但是抑制关节破坏的药物却极其缺乏。尪痹胶囊(wang-bi capsule,WB)在中医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RA,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其具有抑制关节骨破坏的作用,但是其有效治疗时机和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将选用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模型,深入探索尪痹胶囊治疗RA的有效时机以及抑制关节破坏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尪痹胶囊治疗CIA大鼠的疗效研究使用牛Ⅱ型胶原蛋白和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关节炎(collagen-inducedarthritis,CIA)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五组:正常组、模型组、尪痹胶囊T1时间节点开始给药组(WB-T1组)、T2时间节点开始给药组(WB-T2组)、T3时间节点开始给药组(WB-T3组)。尪痹胶囊不同时间节点开始给药组均按照0.74g/kg/d给以尪痹胶囊灌胃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以相应体积的蒸馏水灌胃。治疗结束后,各组统一取材,采用关节AI评分、血清多因子检测、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关节H&E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TRAP染色以及Micro-CT检测评价尪痹胶囊治疗RA的疗效。2.基于跗骨组织转录组学探索尪痹胶囊抑制CIA大鼠关节破坏的作用机制于模型组、WB-T1组、正常组大鼠各取3个跗骨组织,去除肌肉、滑膜等软组织后,提取总RNA。质检合格后进行逆转录,建立用于转录组测序的基因文库。采用DNA纳米球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关节破坏相关的显着富集的信号通路。基于网络分析,探索尪痹胶囊抑制关节破坏的关键基因,对关键基因进行RT-qPCR检测,以明确其抑制RA关节破坏的分子机制。3.基于滑膜蛋白质组学探索尪痹胶囊抑制CIA大鼠关节破坏的作用机制取模型组、WB-T1组、正常组膝关节滑膜组织样本,提取蛋白,经质检合格后,利用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检测。对检测所得差异蛋白进行经典功能和通路分析,以明确与尪痹胶囊抑制关节破坏相关的功能和信号通路,找出与尪痹胶囊抑制关节破坏相关的关键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验证,以确证药物抑制关节破坏的分子机制。结果:1.尪痹胶囊治疗CIA大鼠的疗效研究(1)与模型组相比:WB-T1组可以降低CIA大鼠的AI评分(P<0.01),降低血清炎症因子 TNF-α、IL-6、IL-17α、IL-1α、IL-1β、IL-2、IL-12P70、IFN-γ、G-CSF 以及趋化因子MIP-2、IP-10的水平(P<0.05);减轻踝关节骨破坏和滑膜炎性细胞浸润,降低H&E染色评分(P<0.01);减轻关节软骨的破坏,降低番红O固绿染色评分(P<0.01);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降低TRAP染色的评分(P<0.05);减轻Micro-CT骨侵蚀,改善骨微结构,升高BV/TV、Tb.N、BMD,降低Tb.Sp、Tb.Pf(P<0.01);降低CIA模型鼠的高骨转换率,升高血清PINP/CTX-1的比例(P<0.01),促进骨形成。(2)与模型组相比:WB-T2组可以降低CIA大鼠的AI评分(P<0.01),降低血清炎症因子 TNF-α、IL-17α、IL-1α、IL-1β、IL-2、IL-12P70、IFN-γ、G-CSF 以及趋化因子IP-10水平(P<0.05);减轻踝关节骨破坏和滑膜炎性细胞浸润,降低H&E染色评分(P<0.01);减轻关节软骨的破坏,降低番红O固绿染色评分(P<0.01);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降低TRAP染色的评分(P<0.05);减轻Micro-CT骨侵蚀,改善骨微结构,升高 BV/TV、Tb.N、BMD,降低 Tb.Sp、Tb.Pf(P<0.05);降低 CIA 模型鼠的高骨转换率,升高血清PINP/CTX-1的比例(P<0.05),促进骨形成。(3)与模型组相比:WB-T3组可降低CIA大鼠AI评分,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17α、IL-1β、G-CSF以及趋化因子MIP-2、IP-10水平(P<0.05);对H&E染色评分,番红O固绿染色评分,TRAP染色评分降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Micro-CT骨侵蚀,骨微结构,骨转换率等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基于跗骨组织转录组学探索尪痹胶囊抑制CIA大鼠关节破坏的作用机制跗骨组织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尪痹胶囊调控的基因显着富集了 12条与关节破坏相关的信号通路:“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cell adhesion molecular(CAM)”、“cAMP signaling pathway”、“chemokine signaling pathway”“complement and coagulation cascades”、“MAPK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gap junction”和“Rap1 signaling pathway”(P<0.01)。经网络分析发现,尪痹胶囊可以调控“resorption of bone”,“formation of bone”和“regulation of cartilage development”网络。其中与“resorption of bone”网络相关的前 5 个关键基因是 116、Tnfsf11、Ffar2、Plg、Tnfrsf11b。与“formation ofbone”网络相关的前 5 个关键基因是 Fgf4、Fpr1、Siglec1、Vegfd、Cldn1。与“regulation of cartilage development”网络相关的前 5 个关键基因是 Cxc113、Chad、Arrb2、Fgf9、Egfr。对“resorption of bone”网络中的关键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尪痹胶囊可以显着抑制116、Tnfsf11的转录水平(P<0.01),而显着上调Plg、Tnfrsf1 1、Ffar2基因的转录水平(P<0.01)。对“formationofbone”网络中的关键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尪痹胶囊可以显着上调Fgf4、Fpr1、Siglec1、Vegfd、Cldn1 基因的转录水平(P<0.01)。对“regulation of cartilage development”网络中的关键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尪痹胶囊可以显着上调 Cxc113、Chad、Arrb2、Fgf9、Egfr 基因的转录水平(P<0.01)。3.基于滑膜蛋白质组学探索尪痹胶囊抑制CIA大鼠关节破坏的作用机制对滑膜组织进行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尪痹胶囊-VS-模型组差异蛋白有539个,其中339个下调,200个上调,而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蛋白有1383个,544个下调,839个上调。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尪痹胶囊调控的差异蛋白可以调控炎症与细胞迁移相关的信号通路。其中“IL-1 signaling”、“IL-3 signaling”、“IL-8 signaling”、“inhibi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ases”、“CXCR4 signaling”、“leukocyte extravasation signaling”、“integrin signaling”等信号通路与关节破坏相关。对信号通路和蛋白进行网络分析,并对关键蛋白进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尪痹胶囊可以显着抑制滑膜组织中MMP3、MMP19、LBP、ARPC5和IRAK4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1.尪痹胶囊T1、T2时间节点开始给药均可有效抑制CIA大鼠的关节炎症与关节破坏,T3时间节点开始给药可以抑制CIA大鼠的关节炎症,但是对关节破坏没有抑制作用;尪痹胶囊抑制CIA大鼠关节破坏对给药时机具有依赖性,T1、T2时间节点都是尪痹胶囊抑制关节破坏的有效干预时间。2.基于跗骨组织转录学研究结果发现,尪痹胶囊可能通过调控骨吸收,骨形成和软骨发育来抑制关节破坏。尪痹胶囊抑制骨吸收与调控116、Tnfsf11、Ffar2、Plg、Tnfrsf11b基因的转录水平有关,促进骨形成与调控Fgf4、Fpr1、Siglec1、Vegfd、Cldn1基因的转录水平有关,而抑制软骨破坏与调控Cxc113、Chad、Arrb2、Fgf9、Egfr基因转录水平有关。3.基于滑膜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发现,尪痹胶囊可以抑制滑膜炎症和细胞迁移。其抑制关节破坏与通过调控MMP3、MMP19、LBP、ARPC5和IRAK4蛋白表达而抑制骨基质降解和细胞迁移有关。

聂娇[4](2021)在《尪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对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病例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部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期间符合研究标准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尪痹浸泡方+甲氨喋呤+白芍总苷胶囊)和对照组(甲氨喋呤+白芍总苷胶囊),每组3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DAS28评分、血沉及C反应蛋白,同时评价总体疗效及安全性指标,并对相关数据运用SPS 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未有患者脱落,两组最终纳入并完成本试验的一共60例,两组各30例。(1)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双手X线分期、双手关节功能分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等主观症状评分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亦具有差异(P<0.05);晨僵时间(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沉、C反应蛋白等客观指标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亦具有差异(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AS28评分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亦具有差异(P<0.05);(5)临床疗效对比:平均疗效,治疗组的平均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4.4%,P<0.05,有统计学差异;(6)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其短期应用安全可靠。结论:(1)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方案与单纯西药治疗方案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中西医结合方案更优,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2)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更有效地降低ESR、CRP炎性指标,减轻疾病的活动度,有效控制病情发展。(3)在治疗全过程,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崔鹏来[5](2021)在《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与单纯电针及单纯正清透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的差异,同时明确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疾病活动指数及中医症候评分方面的改善效果,研究其协同作用,挖掘其优越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120名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来自2019年5月-2020年12月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针灸科住院部治疗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组、正清透药组,和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予以甲氨蝶呤片口服10mg/次,每周服用1次,叶酸片口服5mg/次,每周服用1次,予以塞来昔布胶囊0.2g/次口服,每日服用1次。电针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单纯电针疗法,取穴:以关节局部阿是穴为主,依据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湿热痹阻证证加大椎、曲池,寒湿阻络证加肾俞、关元,痰瘀互结证加丰隆、脾俞,待针刺得气后选取疼痛部位局部腧穴连接电针仪,波型选择疏密波,电针仪的频率选择5-20Hz,以患者本人舒适不感到疼痛可以耐受为宜,留针时间选择30min,每日治疗一次,七次为一个疗程,一共治疗两个疗程。正清透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选取关节周围的压痛点,放置浸润正清风痛宁药液的专用布垫,再将透药局部活化电极片置于布垫上固定,打开开关,调整脉冲电的强度30,以患者本人舒适而不感到疼痛为宜,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治疗每日进行一次,以七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电子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操作及疗程同前,电针与正清透药疗法间隔半小时进行。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学指标(CRP、ESR、RF)及疾病活动指数(DAS28、VAS疼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是否具有差异性,评价三种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的比较:电针组的总有效率为70%,正清透药组为73.3%,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为92.9%,均高于对照组60.0%的有效率,差异显着(P<0.05)。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的有效率要高于单纯电针及单纯正清透药组,经Kruskal Wallis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清透药组的有效率略高于针刺组,但两组间的有效率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血清学指标方面,三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ESR,CRP,RF均得到了降低,且都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比较发现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在对患者血清指标(ESR、CRP、RF)改善方面要比电针组及正清透药组更加显着(P<0.05),治疗后正清透药组比电针组血清学指标更低,但这种差异并不显着(P>0.05)。3.在疗效评分方面,经治疗后三组患者VAS疼痛评分、DAS28、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都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的VAS疼痛评分、DAS28、中医证候评分的评分与电针组及正清透药组相比下降更为显着(P<0.05)。相较于电针组,正清透药组对DAS28及VAS疼痛评分的改善更加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治疗后电针组则比正清透药组下降更加显着(P<0.05)。结论:单纯电针疗法、单纯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及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均能有效改善活动期类风湿患者的症状及血清学症指标,但与另外两种方法相比,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上优势更加明显,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刘水娟[6](2021)在《祛痹通络方影响寒湿痹阻型RA的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祛痹通络方对寒湿痹阻型RA的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祛痹通络方联合塞来昔布胶囊、甲氨蝶呤片和叶酸片治疗,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胶囊、甲氨蝶呤片和叶酸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各项指标:主要临床症状体征、VAS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DAS28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DAS28)、中医症状量化评分、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等,在各观察节点,比较两组方案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及关联性,研究祛痹通络方对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水平的影响,并探讨祛痹通络方治疗RA的作用机理,最后得出结论。结果:1.中医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中医症状评分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VAS疼痛评分和DAS28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VAS疼痛评分和DAS28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和DAS28评分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CRP、ESR: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CRP、ESR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CRP、ESR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RF: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RF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RF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D-2聚体: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D-2聚体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D-2聚体水平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血小板参数: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PLT、MPV、PDW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PLT、MPV、PDW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观察两组患者在各观察节点的PCT和P-LCR,发现P值均大于0.05,说明无显着差异,不能得出两组方案对PCT和P-LCR产生影响的结论。7.中医证候疗效评分:两组治疗后经秩和检验得出P=0.031<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总有效率>对照组总有效率,说明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8.安全性:在研究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经检验得出P>0.05,说明无显着差异。结论:1.祛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寒湿痹阻型RA的中医症候和疾病活动度,说明治疗显效;2.祛痹通络方可以降低CRP、ESR等指标,说明该方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3.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指标与RA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为R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4.祛痹通络方能够降低PLT、MPV、PDW和D-2聚体的指标,说明该方具有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RA的机制之一;5.祛痹通络方可以降低RF的数值,说明该方可以缓解RA患者的病情,而且无显着不良反应。

陈易[7](2021)在《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致残率高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各证型中医药参与治疗所获疗效得出的分析结果,比较中药治疗RA各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初步得出各证型间中医药介入的获益差别,为临床更规范、有效的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自建库起至2018年10月31日的相关RCT文献;检索内容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类风湿关节炎的8种主要中医临床证型,分别是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对各证型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的数据进行Meta系统分析,对疗效指标进行异质性、效应值合并和漏斗图分析;比较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并在亚组分析中分别对纯中药与西药、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进行对比;最后对8种证型中药和中西药联合用药的疗效做对比。结果:此研究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88篇,参与对比总样本16615例,治疗组即中药组(含中西药联合用药)8680例、对照组即西药组7935例。亚组分析中纯中药组4416例、对照西药组3778例;中西药联合组4264例、对照西药组4157例。(1)风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20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24%和77.26%,[OR(95%CI)=3.62(2.54,5.17),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8篇,病例总数1006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3%和 78.19%,[RR(95%CI)=1.19(1.3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0%和73.00%,[RR(95%CI)=1.23(1.08,1.41),P=0.002]。(2)寒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66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56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83%和76.43%,OR(95%CI)=3.08(2,64,3.61),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4篇,病例总数330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1%和 78.23%,[RR(95%CI)=1.18(1.1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2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50%和 75.26%,[RR(95%CI)=1.16(1.13,1.20),P<0.00001]。(3)湿热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4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3570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4%和73.50%,OR(95%CI)=3.45(2.85,4.1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8篇,病例总数244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0.65%和 75.67%,[RR(95%CI)=1.17(1.12,1.23),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4篇,病例总数1129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8.99%和 69.12%,[RR(95%CI)=1.26(1.19,1.33),P<0.00001]。(4)痰瘀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75%和73.77%,OR(95%CI)=4.09(3.08,5.42),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00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81%和 76.87%,[RR(95%CI)=1.18(1.04,1.34),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7篇,病例总数1517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54%和 73.16%,[RR(95%CI)=1.21(1.14,1.29),P<0.00001]。(5)瘀血阻络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7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612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83%和74.75%,OR(95%CI)=3.77(2.80,5.0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94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4.20%和 81.28%,[RR(95%CI)=1.14(1.03,1.27),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2篇,病例总数1218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 72.73%,[RR(95%CI)=1.23(1.16,1.31),P<0.00001]。(6)气血亏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9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904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5.06%,OR(95%CI)=3.56(2.41,5.2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篇,病例总数168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3.10%和 77.78%,[RR(95%CI)=1.20(1.05,1.37),P=0.006];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7篇,病例总数736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74.46%,[RR(95%CI)=1.22(1.14,1.31),P<0.00001]。(7)肝肾不足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0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88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91%和69.97%,OR(95%CI)=3.32(2.59,4.26),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16篇,病例总数1575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33%和 71.33%,[RR(95%CI)=1.26(1.19,1.32),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313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13%和 63.69%,[RR(95%CI)=1.25(1.10,1.43),P=0.0010]。P 值小于 0.05 说明疾病疗效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8)气阴两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0篇,因为无法检索到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则最终无法进行Meta分析,也无数据参与证型间的疗效对比。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证型中西药联合用药及纯中药组治疗RA的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组;湿热痹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西药联合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纯中药组。

陈文阳[8](2020)在《白药膏联合关节镜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白药膏联合膝关节镜滑膜清理术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近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诊断为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都行膝关节镜滑膜清理术,治疗组术后第1天开始外敷白药膏治疗,1次/天,每次贴敷24h,14天为一疗程。对照组术后冰敷患侧膝关节72h。两组都予常规抗风湿及一般支持治疗。观察两组在VAS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的周径(选取髌骨上缘测量)、血清C反应蛋白、治疗优良率等指标,并进行比较评价。结果:临床数据如下,治疗组和对照组入组时在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及平均年龄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两组的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膝关节周径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两组的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都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消肿效果优于对照组;血清C反应蛋白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天、第28天两组的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都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消除炎症效果优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天、第28天两组的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都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膝关节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28天后治疗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的疗效更好。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滑膜清理术后外敷我院自制白药膏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的临床疗效确切,恢复快,近期疗效好。

黄高孝[9](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滑膜细胞炎性增生、血管翳形成并,可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治疗RA的手段均存在明显的问题,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中医虽然没有RA这一病名,但有许多论述与RA病名有关,如“顽痹”、“骨痹、“历节”等。在辨治RA也取得肯定的临床疗效,尤其在控制复发方面也明显有优势。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ld Study,RWS)就是在临床真实的条件下,受取多种数据,从而评价某种医疗手段对患者健康、疗效真实影响的研究,是流行病学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思路。研究目的:本课题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重大新药创制“基于一致性评价的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新药研发”的理论及临床前研究阶段,此研究结合古籍文献寻找与RA相关的“痹”、“历节”等的定义、治法和辨证论治,并综合分析现代文献治疗RA的研究,为全面探讨了中医对RA的认识;通过真实世界门诊病例研究,探讨RA证型特征、辨证施治、用药规律及疗效;并以整理高永翔教授治疗RA经验,从而共为中医辨证论治RA提供部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1.本研究进行查阅中医古籍、现代中医及越南传统医学研究,初步梳理和归纳RA的相关病名、病因病机、治法、论治,并查阅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等,将所文献进行分类,综合并分析古代对RA相关论述与现代文献的研究现状。同时总结RWS特征,探讨中医在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以RA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调查,探讨了RA的中医证治规律。2.基于真实世界研究,以临床门诊患者为核心,根据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本研究回顾高永翔教授门诊2017年至2019年病例资料为基础,纳入符合RA诊断的302例,从此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探讨了RA的中医证治规律及疗效。3.从上部分的综合、分析,进行整理高永翔教授对RA辨证论治的临证经验、用药所长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从文献初步总结,分析:(1)RA的发病因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治疗RA的手段均存在明显的问题,如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病情的发展,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等。(2)从古籍文献记载对RA相关的认识可看,RA的临床病机复杂,多样的治法,发展到清代时期已趋向成熟系统。续承几千年的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当代中医医家多从脏腑、虚实、经络、与痰瘀毒等各方面辨治,从而发挥了中医药治疗作用。(3)越南传统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受中国中医深厚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越南传统医学对RA的认识自有特点,治疗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已提供了中越两国间的传统医学治疗本病的成就。(4)RWS的思想与模式相合了中医诊疗模式特点。利用RWS可提高中医药研究效率,发现和提供中医学的新规律及新特征,从而增进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诊疗理论并中药临床评价方法的创新,最终可促进中医的传承和发展。2.真实世界的临床门诊病例研究结果显示:(1)女性发病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7.38:1。在年龄方面,患者在40-59岁为最多,RA病程多于5至10年。RA的合并疾病较多为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合并自身免疫疾病较多为干燥综合征。在就诊时,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35例,采用西药多为慢作用抗风湿药、非甾体抗炎药等。(2)本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组,辨为肝肾亏虚证最多,共82例,占34.89%。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具有差距,体现RA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有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RA中医证型分型的依据。(3)在235例病例使用中西医结合,共1103诊次,有144种药物,出现总频数为16814次,其中祛风湿药占比例最大,为15.31%;其次为解表药占14.80%,补肝肾占13.92%,再次祛湿化痰药,活血药。结合常见中药配伍,总体现出用药规律为祛风除湿兼以补益肝肾,发散解表,祛湿活血。(4)结合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研究,发现治疗RA的常用中药之效及现代医学对RA的治疗极为相符合,主要具备抗炎镇痛作用,调节免疫作用,防止骨关节破损。(5)进一步分析,纳入到165病例资料完整,并特续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三个月,其中治疗过程中西药减量有16例,维持剂量有149例,没有需要医药加量的病例。比较分析前后治疗发现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明显下降,症状显着缓解,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RA取得很好疗效。3.高永翔教授治疗RA的经验整理与研究:(1)病因病机:以肾虚为发病的基本病机;外邪侵犯为RA发病的重要因素;及痰瘀阻络为RA的病理基础。(2)辨证要领:强调辨明寒热,分清虚实。(3)治则治法:注重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提出补肾为主,结合开玄府,通经络;除痰化瘀;疏肝解郁,调和情绪;滋阴壮水,清热润燥等治法。(4)证治分类:分为6个证型。其中寒湿痹阻证,方以蠲痹汤、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加减;湿热痹阻证,方以当归拈痛汤、三仁汤、四妙散加减;寒热错杂证,方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痰瘀痹阻证,方以血府逐瘀汤、身痛逐淤汤、二陈汤加减;肝肾亏虚证,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阴虚燥热证,方以连梅汤加减。

张丹,张晓朦,董一珠,李文静,林志健,张冰[10](2020)在《乌头类祛湿剂治疗痹证的临床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乌头类祛湿剂治疗痹证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NKI、VIP、SinoMed、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有关乌头类祛湿剂治疗痹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8月1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3.1、WinBugs 1.4.3软件对安全性及有效性数据进行网状Meta分析和贝叶斯推断。并以临床总有效率、药品不良反应及每日药品花费为指标进行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综合分析。结果:共纳入10种乌头类祛湿剂,49个RCT,共4 758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使用常规西药相比,单用附桂骨痛胶囊/尪痹片或在常规西药基础上联用附桂骨痛胶囊/尪痹片可以提高痹证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临床上使用尪痹片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较少,且其与虎力片、盘龙七片、通痹胶囊相比在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附桂骨痛胶囊与尪痹片在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综合排序中占优势;而在综合考量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的情况下,附桂骨痛胶囊是乌头类祛湿剂治疗痹证的优势品种。结论:乌头类祛湿剂在治疗痹证方面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综合考量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的情况下,临床上推荐使用附桂骨痛胶囊治疗痹证。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本研究所得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RCT进一步验证。

二、尪痹安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尪痹安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尪痹制剂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数据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情况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ESR水平
        2.3.2 CRP水平
        2.3.3 关节症状
        2.3.4 有效率和不良反应
    2.4 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偏倚检测
3 讨论

(2)桂母湿痹消颗粒治疗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4 课题研究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5 结果
    5.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5.2 疾病疗效比较
    5.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5 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
    5.6 ESR、CRP、RF比较
    5.7 IL-17 比较
    5.8 两组安全性比较
6 讨论
    6.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6.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6.3 桂母湿痹消颗粒的组方思路
7 疗效分析
8 结论
9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尪痹胶囊抑制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破坏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1.1 古代中医对RA病因病机的认识
        1.1.2 古代中医对RA疾病的治疗
        1.1.3 现代中医对RA疾病的诊治
    1.2 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知
        1.2.1 西医对RA病因的研究
        1.2.2 西医对RA的病理机制的研究
        1.2.3 西医对RA的治疗
    1.3 尪痹胶囊研究进展
        1.3.1 尪痹胶囊药方的由来
        1.3.2 尪痹胶囊临床应用研究
        1.3.3 尪痹胶囊基础研究进展
    1.4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尪痹胶囊对CIA大鼠的治疗作用
    2.1 实验仪器、耗材及试剂
    2.2 动物实验
        2.2.1 建模方法
        2.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2.3 实验动物取材
    2.3 疗效指标检测
        2.3.1 一般状态观察及AI评分
        2.3.2 血清多因子检测
        2.3.3 病理学检测
        2.3.4 番红O固绿染色
        2.3.5 TRAP染色
        2.3.6 Micro-CT检测
        2.3.7 骨形成及骨吸收指标检测
        2.3.8 尪痹胶囊对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2.4 统计学方法
    2.5 结果
        2.5.1 尪痹胶囊对CIA大鼠一般状况及体重的影响
        2.5.2 尪痹胶囊可以降低CIA大鼠AI评分
        2.5.3 尪痹胶囊可以降低CIA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2.5.4 尪痹胶囊可以改善CIA大鼠关节病理学表现
        2.5.5 尪痹胶囊可以抑制CIA大鼠关节软骨破坏
        2.5.6 旭痹胶囊可以减少CIA大鼠破骨细胞的数量
        2.5.7 尪痹胶囊可以改善CIA大鼠骨微结构
        2.5.8 尪痹胶囊可以提高CIA大鼠血清PINP/CTX-1的比例
        2.5.9 尪痹胶囊对CIA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2.6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跗骨转录组学探索尪痹胶囊抑制CIA大鼠关节破坏的作用机制
    3.1 实验仪器、耗材和试剂
    3.2 动物实验
    3.3 转录组学实验方法
        3.3.1 组织样品的分离
        3.3.2 Total RNA提取
        3.3.3 Total RNA质量检测
        3.3.4 转录组文库的建立
        3.3.5 测序
        3.3.6 测序数据的过滤
        3.3.7 基因表达量的计算
        3.3.8 差异基因的检测
        3.3.9 差异基因GO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3.4 关键差异基因RT-qPCR验证
    3.5 统计学方法
    3.6 结果
        3.6.1 转录组学差异基因鉴定结果
        3.6.2 GO功能分析
        3.6.3 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3.6.4 网络分析
        3.6.5 功能网络关键差异基因的验证
    3.7 讨论
第四章 基于滑膜蛋白组学探索尪痹胶囊抑制CIA大鼠关节破坏的机制
    4.1 实验仪器、耗材及试剂
    4.2 动物实验方法
    4.3 滑膜蛋白质组学实验方法
        4.3.1 滑膜组织蛋白质的提取
        4.3.2 蛋白定量及质控
        4.3.3 蛋白酶解
        4.3.4 肽段标记和分离
        4.3.5 高效液相
        4.3.6 质谱检测
        4.3.7 蛋白鉴定和定量
        4.3.8 差异蛋白鉴定和分析
    4.4 蛋白组学结果的验证
    4.5 统计学方法
    4.6 结果
        4.6.1 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
        4.6.2 蛋白质组学经典功能和信号通路分析
        4.6.3 蛋白质组学结果的验证
    4.7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4)尪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RA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RA的治疗
        1.4 中医对RA的预防调护
    2 西医对RA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西医对RA治疗
第2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取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器材与药物
    3 治疗方法
        3.1 一般治疗
        3.2 药物治疗
    4 观察时间
    5 观察指标
        5.1 关节肿胀数
        5.2 关节压痛数
        5.3 晨僵时间
        5.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5.5 血沉及C反应蛋白
        5.6 安全性指标
        5.7 病情活动程度评估
        5.8 常见不良事件处理
    6 疗效评价标准
    7 统计学处理
    8 研究结果
        8.1 一般情况比较
        8.2 各项指标比较
        8.3 依从性及安全性评估
第3章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西药用药分析
        2.1 血塞通
        2.2 甲氨蝶呤
        2.3 白芍总苷胶囊
    3 中药选方配伍分析
    4 组方药物分析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的影响
        5.3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5.4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晨僵时间的影响
        5.5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DAS28 评分的影响
        5.6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VAS评分的影响
        5.7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5.8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安全性评价的影响
    6 创新性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尫痹浸泡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附录2 尫痹浸泡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病例观察表
    附录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综述 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1 发表论文
    2 参加学术会议
    3 获奖
致谢

(5)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及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操作器具及药物
        2.3 治疗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不良反应及处理
        2.6 观察指标及测量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四组患者研究完成情况
        3.2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DAS28 评分比较
        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据评分比较
        3.5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6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结论
讨论
    1 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2.1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3 本次研究治疗方法确立依据
        3.1 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的研究
        3.2 正清风痛宁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
        3.3 选穴依据
    4 观察指标确立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致谢

(6)祛痹通络方影响寒湿痹阻型RA的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 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及中文对照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括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括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2.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设计方案
        2.2 具体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安全性监测
        3.3 评价指标
        3.4 安全性评定
    4 统计方法
    5 临床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治疗前数据
        5.3 治疗后数据
讨论
    1 结果分析
        1.1 观察指标分析
        1.2 安全性分析
    2 立论依据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
        2.2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D-2 聚体的相关性
        2.3 塞来昔布胶囊与甲氨蝶呤片
        2.4 尪痹与血淤学
        2.5 祛痹通络方的方药分析与药理研究
        2.6 祛痹通络方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7)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认识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认识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症状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用药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名
        2.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2.3 类风湿关节炎辩证分型的认识及发展
        2.4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法及用药
第二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及结果
    2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3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1 文献筛选结果
        3.2 文献基本情况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文献基本情况
        4.3 文献质量评价
        4.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5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5.1 文献筛选结果
        5.2 文献基本情况
        5.3 文献质量评价
        5.4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6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6.1 文献筛选结果
        6.2 文献基本情况
        6.3 文献质量评价
        6.4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评价
    7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7.1 文献筛选结果
        7.2 文献基本情况
        7.3 文献质量评价
        7.4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评价
    8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8.1 文献筛选结果
        8.2 文献基本情况
        8.3 文献质量评价
        8.4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评价
    9 分析结果
        9.1 纳入文献总体情况统计
        9.2 疗效对比
第三部分 证型分布及常见的复合证型
    1 临床单一证型的分布情况
    2 临床常见的复合证型及论治方法
        2.1 湿热瘀阻证
        2.2 寒热错杂证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Meta分析过程及结果
    3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型分布情况
    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白药膏联合关节镜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X线分期标准
        1.2.3 中医诊断标准
        1.2.4 纳入标准
        1.2.5 排除标准
        1.2.6 受试者脱落标准
    1.3 试验药物
    1.4 基础用药
2 临床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麻醉准备
        2.2.3 术中操作
        2.2.4 术后处理
        2.2.5 术后康复锻炼
    2.3 白药膏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监测
    2.4 观察指标
        2.4.1 视觉模拟评分法
        2.4.2 膝关节周径测量(cm)
        2.4.3 血清C反应蛋白(CRP)(mg/L)
        2.4.4 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表
    2.5 疗效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均衡性比较
    3.2 两组治疗后膝关节VAS疼痛评分比较
    3.3 膝关节周径的比较
    3.4 血清C反应蛋白(crp)比较
    3.5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的比较
    3.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4.1.1 病因病机
        4.1.2 中药内服治疗
        4.1.3 中药外用治疗
    4.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4.2.1 现代医学对RA的发病因素及病理的认识
        4.2.2 现代的医学方法治疗RA
    4.3 白药膏的药物功效、组成分析
    4.4 白药膏的现代药理研究
    4.5 白药膏在临床中的运用
    4.6 中医运用白药膏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治疗
    4.7 白药膏在本次研究中的疗效分析
    4.8 影响中药外用的因素
    4.9 白药膏的安全性分析
    4.10 综合疗效分析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外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写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类风湿关节炎现状与问题
        1 临床流行病学
        2 RA的危险因素
        2.1 遗传因素
        2.2 感染因素
        2.3 性别、年龄因素
        2.4 其他因素
        3 发病机制
        4 西医治疗RA
        4.1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4.2 慢作用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
        4.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二、中医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策略文献分析
        1 RA的相关病名
        2 关于历代医家的部分古籍对RA认识汇总
        2.1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2.2 隋唐时期
        2.3 宋金元时期
        2.4 明代时期
        2.5 清代时期
        3 当代中医医家对RA的论治
        3.1 从脏腑论治
        3.2 从虚实论治
        3.3 从络论治
        3.4 从痰、瘀、毒论治
    三、越南传统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 越南传统医学认识RA的特点
        2 越南传统医学治疗RA的研究
    四、中医药在真实世界研究现状
        1 RWS定义与起源
        2 RWS特点
        3 RWS数据采集及分析
        4 术语标准化
        5 伦理审查
        6 RWS的优势及局限性
        7 中医在RWS的应用现状
        7.1 中医开展RWS的优势
        7.2 中医在RWS的研究现状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信息采集
        3.2 记录时间
        3.3 建立标准化语句
        3.4 统计分析
        3.5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中医证治规律
        4.3 疗效分析
    5 讨论
        5.1 病历资料分析
        5.2 病因病机分析
        5.3 症状,舌脉分析
        5.4 中医证型分析
        5.5 用药规律分析
        5.6 证型与用药规律
        5.7 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8 疗效分析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高永翔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1 RA的病因病机
        1.1 以肾虚为发病的基本病机
        1.2 外邪侵犯为RA发病的重要因素
        1.3 痰瘀阻络为RA的病理基础
    2 辨证要领
        2.1 辨明寒热
        2.2 分清虚实
    3 治则治法
        3.1 治病求本,重视补肾
        3.2 开玄府,通经络
        3.3 除痰化瘀,标本兼顾
        3.4 疏肝解郁,调和情绪
        3.5 滋阴壮水,清热润燥
    4 证治分类
        4.1 寒湿痹阻证
        4.2 湿热痹阻证
        4.3 寒热错杂证
        4.4 痰瘀痹阻证
        4.5 肝肾亏虚证
        4.6 阴虚燥热证
    5 注重调摄
        5.1 饮食有节
        5.2 调节情志
    参考文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附表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记录表
综述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乌头类祛湿剂治疗痹证的临床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分析
    1.6 综合考察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与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网状Meta分析结果
    2.4 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聚类分析
    2.5 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的综合性分析
3 讨论

四、尪痹安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尪痹制剂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屈祥科,孙建荣,罗静,郑慧兰,王建明. 中医杂志, 2022(02)
  • [2]桂母湿痹消颗粒治疗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马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尪痹胶囊抑制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破坏的作用机制研究[D]. 舒海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尪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聂娇.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5]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D]. 崔鹏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6]祛痹通络方影响寒湿痹阻型RA的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的临床研究[D]. 刘水娟.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D]. 陈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白药膏联合关节镜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近期疗效观察[D]. 陈文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 黄高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乌头类祛湿剂治疗痹证的临床综合评价研究[J]. 张丹,张晓朦,董一珠,李文静,林志健,张冰.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20(03)

标签:;  ;  ;  ;  ;  

二鼻安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