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治疗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治疗进展

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1](2021)在《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指出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一种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预防冠心病患者心脏及全身缺血事件的基石。近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的更新迭代、强效P2Y12受体抑制剂的推广应用、其他合并用药策略的不断更新,临床DAPT可选策略和决策依据有较大变化。鉴于DAPT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价值,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及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及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对最新研究证据进行同行评议,参考最新国外指南,结合中国冠心病的防治策略与实践需求,制定中国首部《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规范DAPT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提高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的临床获益,减轻其疾病与社会负担。

瞿建宇[2](2021)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或 coronary heart disease,即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冠心病呈现发病年龄年轻化、病情复杂化的趋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冠心病最完全和最持久的治疗方式,尤其对于冠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患者,CABG可为患者带来明显获益。随着人群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CABG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及工作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如何有效降低CABG手术近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维持血运重建的长期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是冠心病外科领域始终关注的重要话题。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冠心病的主要表现之一。联合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可显着降低ACS患者死亡率和心梗等缺血事件发生率,并已成为这类患者的标准药物治疗策略。然而,约10%的ACS患者需要接受CABG进行外科血运重建,对于这类患者,如何平衡术前停用DAPT导致的缺血事件风险和持续使用DAPT造成的手术相关出血风险一直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国际上对CABG术前DAPT最佳停药时间与最佳外科手术时机选择仍然缺乏统一认识。此外,现行指南建议ACS患者CABG术后继续使用DAPT进行二级预防,但相关推荐主要基于专家共识以及有限的低级别证据,这种策略的实际有效性与安全性尚不明确。同时,尽管阿司匹林己经成为CABG患者术后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的基石,但由于潜在的阿司匹林抵抗以及系统性高凝状态等因素,CABG术后静脉桥血管衰败率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仍然较高。DAPT是否是更好的CABG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策略,以及其在重要临床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亟需进一步研究。针对以上冠心病外科临床实际需求缺口与指南关键证据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围绕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在CABG人群中的应用相关核心问题开展了系列分析。本研究首先探讨了正在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CABG术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与围术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血制品使用的关系,然后评价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作为CABG术后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最后对CABG二级预防新型抗栓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及关键证据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与围术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关系目的对于正在接受DAPT治疗并计划行CABG的ACS患者,术前应该如何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最大限度保留其缺血保护作用同时降低手术相关出血及输血风险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ACS患者CABG术前持续使用氯吡格雷至术前5天以内与围术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出血并发症的关系,并探索术前氯吡格雷的最佳停药时间。方法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入院诊断为ACS并接受了初次单纯CABG的成年患者,并根据术前氯吡格雷使用时间将患者分为术前5天以内使用氯吡格雷组与术前停用氯吡格雷5天以上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30天内由全因死亡、心梗、卒中构成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包括出血学术研究联盟定义的CABG相关大出血事件、围术期输血制品等。本研究使用基于倾向性评分的逆概率加权方法校正研究组间患者基线资料。结果一共5543名患者纳入本研究的主要分析,其中820名患者(14.8%)CABG术前5天以内接受了氯吡格雷治疗(即氯吡格雷≤5天组),4723名患者术前5天内未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即氯吡格雷>5天组)。使用逆概率加权方法校正患者基线资料后,CABG术前5天以内接受氯吡格雷治疗较术前停用氯吡格雷5天以上显着增加术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4.3%vs 2.0%;odds ratio[OR],1.63,95%confidence interval[CI],1.16-2.29;P=0.005),尤其是卒中风险(2.0%vs 0.6%;OR,3.13,95%CI,1.82-5.39;P<0.001),但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心梗事件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术前5天以内接受氯吡格雷治疗也与更多的围术期大出血事件(OR,2.01,95%CI,1.56-2.58;P<0.001)、输血制品(OR,2.05,95%CI,1.82-2.30;P<0.001)和因出血再次手术(OR,1.49,95%CI,1.02-2.17;P=0.040)有关。随着氯吡格雷术前停药时间的延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大出血事件、输血制品的发生风险均有逐步降低的趋势,但即使术前停用氯吡格雷3-5天,不良事件发生率仍显着高于停用氯吡格雷5天以上。结论对于因ACS接受CABG手术的患者,术前5天内使用氯吡格雷较停用氯吡格雷5天以上显着增加围术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大出血事件以及输血制品的风险。第二部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预后分析目的指南推荐CABG患者术后如无禁忌症均应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但CABG患者术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仍然较高。本研究旨在探索单纯CABG患者术后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二级预防策略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初次单纯CABG的成年患者,根据CABG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DAPT组)与术后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组(单纯阿司匹林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6个月内由全因死亡、心梗、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构成的复合终点,即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研究终点包括主要研究终点的各个组成事件,以及由院内因出血再次手术和出院后因出血再次住院构成的出血事件复合终点。研究使用基于倾向性评分的逆概率加权方法校正患者基线资料,使用加权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描述,使用加权Cox 比例风险模型和竞争风险模型进行组间比较并计算风险比。结果一共18069名符合研究人群标准的CABG患者纳入分析,其中10854(60.1%)名患者术后接受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组)。校正患者基线特征后,DAPT组患者术后6个月MACCE发生风险显着低于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组(2.9%vs 4.2%;HR,0.65,95%CI,0.55-0.77;P<0.001),并且全因死亡风险也更低(0.6%vs 0.9%;HR,0.61;95%CI,0.41-0.90;P=0.012)。校正死亡的竞争风险后,DAPT组心梗和卒中事件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组。DAPT组与单纯阿司匹林组患者术后6个月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0.5%vs 0.4%;HR,1.11;95%CI,0.69-1.78;P=0.67)。亚组分析显示,DAPT 与 MACCE 事件的关系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CABG患者、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等重要患者人群中均保持一致。结论对于接受初次单纯CABG的患者,术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二级预防策略较单纯阿司匹林显着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同时不增加大出血事件发生率。

周常娥[3](2021)在《瓦房店市急诊STEMI胸痛患者10年诊治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瓦房店市2008-2018年10年间急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状况,分析干预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从而明确瓦房店市高危胸痛患者的医疗水平,为今后瓦房店市胸痛中心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电子信息系统显示瓦房店市县级医院在2008年1月-2018年1月急诊胸痛患者共8468例,其中ACS胸痛患者7855例。本研究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119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全部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史及吸烟史)和诊治状况(诊断方式、治疗情况、药物使用情况),记录患者的门球时间及是否转诊,观察、统计不同年份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入院24h内行PCI术、入院24h后行PCI术患者的预后差异,本研究中的预后包含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心功能指标,血清c Tn I、CK-MB、NT-pro BNP、D-D水平和心功能,分析干预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018年瓦房店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2119例,其中男性1392例(65.69%),女性727例(34.31%);高血压病1079例(50.92%),糖尿病628例(29.64%),高脂血症526例(24.82%),卒中病史138例(6.51%);有吸烟史者共741例(34.97%);前5年组(2008年-2012年)、后5年组(2013年-2018年)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吸烟史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后5年组(2013年-2018年)患者的门球时间(95.02±43.76分钟)比前5年组(2008年-2012年)的(81.67±24.57分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5年组患者的转诊率(5.96%)比前5年组的(14.47%)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5年组(2013年-2018年)患者的死亡率(5.52%)比前5年组(2008年-2012年)的(7.76%)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5年组、后5年组患者的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室壁瘤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后5年组(2013年-2018年)患者的手术治疗比例(65.93%)比前5年组(2008年-2012年)的(46.19%)明显升高,保守治疗比例(34.07%)比前5年组的(53.81%)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5年组患者的用药情况Ca2+拮抗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比例(66.45%、67.18%、90.21%)比前5年组的(50.53%、55.66%、68.5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门球时间、24小时内行手术治疗、Ca2+拮抗剂治疗因素属于影响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以时间作为生存曲线的横坐标,生存率作为生存曲线的纵坐标绘制生存曲线图,结果显示入院24h内行手术治疗组和入院24h后行手术治疗组的总体生存率存在统计学的差异,入院24h内行手术治疗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优于入院24h后行手术治疗组(?2=4.385,P=0.036);保守治疗中使用Ca2+拮抗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优于未行相应药物治疗组(?2=3.857,P=0.041)。结论(1)2008年-2018年瓦房店市急诊ACS胸痛患者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比例较高,伴有吸烟史比例较高。(2)2013年-2018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Ca2+拮抗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显着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下降。同前5年相比,后5年由于胸痛中心的建立,临床中使用介入手术的患者数目增多,介入手术的普及度和患者对手术的接受度更高,因此医院后5年中患者的死亡率随之明显降低。(3)后5年瓦房店市急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转诊率大幅降低,患者的平均门球时间明显缩短,可达到一定的急救效果,充分响应大病不出县政策。(4)门球时间、24小时内行手术治疗、Ca2+拮抗剂治疗因素属于影响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在瓦房店市医院就近治疗急诊胸痛患者可促使患者早期行急诊干预,缩短患者转诊延误的时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增加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4](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郭成[5](2020)在《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置入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并完成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的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评估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DAPT治疗9个月相比是否会降低这类患者出血的风险及氯吡格雷单药治疗9个月预防缺血事件的作用是否非劣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DAPT治疗。为老年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的临床证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接受新一代DES并完成DAPT治疗12个月的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65岁)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日维持剂量,DAPT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日维持剂量+阿司匹林100mg/日维持剂量,持续9个月。所有患者均给予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入组后9个月随访期间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主要研究终点: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发生率(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不稳定性心绞痛)。结果:1、本研究入组154例置入新一代DES的老年(≥65岁)ACS患者,即氯吡格雷组72例、DAPT组82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病变特征及PCI情况均无显着差异(P>0.05)。2、随访9个月期间,氯吡格雷组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7例(9.7%)[大出血1例(1.4%)、轻微出血6例(8.3%)];DAPT组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19例(23.2%)[大出血0例(0%)、轻微出血19例(23.2%)]。两组患者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8)。与DAPT组相比,氯吡格雷组患者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氯吡格雷组相比,DAPT组患者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没有患者因为岀血事件改变既定抗血小板策略。3、随访9个月,与氯吡格雷组相比,DAPT组患者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显着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随访9个月,氯吡格雷组和DAPT组患者MACCE发生率分别为11.1%、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结论: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行DAPT治疗12个月后采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DAPT治疗9个月(延长DAPT)的比较:一、延长DAPT明显增加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但大出血事件无明显差异。二、延长DAPT导致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提前。三、与延长DAPT相比,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不增加缺血风险。

谢秀峰[6](2020)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ACS患者PCI术后抗栓策略的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室上性的心律失常,因其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使得有效治疗不容忽视,而抗凝治疗预防卒中是房颤治疗的基石。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心病常见的类型。房颤伴ACS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患者需要接受抗血小板药物以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接受抗凝药物目的是降低卒中风险,优势是减少血栓事件风险,但是又有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风险。临床上这类疾病的具体用药策略在国内并无明确的共识或指南。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NVAF伴ACS患者行PCI术后最佳管理策略。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ACS患者PCI术后抗栓策略的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目的:研究回顾性分析多中心住院的NVAF伴ACS行PCI的患者,分析不同抗栓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分析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北京市12家医院心内科入院NVAF伴ACS行PCI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随访观察入选对象的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事件(包括卒中、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大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并进行不同抗栓组终点事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共纳入2283例NVAF伴ACS行PCI的患者。平均随访时长40.5±15.1月,随访结果表明,既往有糖尿病史(OR:1.21,95%CI:1.01-1.52,P=0.017)、心力衰竭 史(OR:1.28,95%CI:1.06-1.56,P=0.019)、NT-proBNP 升高(HR:1.55,95%CI:1.28-2.11,P=0.018)、低收缩压(OR:1.36,95%CI:1.19-1.82,P=0.012)是NVAF伴ACS患者PCI后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β受体阻滞剂(OR:0.60,95%CI:0.44-0.73,P=0.023)是MACCE的保护因素。双联抗栓方案中华法林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P2Y12受体拮抗剂)和DAPT两组比较,患者在卒中事件上,华法林组低于DAPT(P<0.05),而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大出血事件两组无差异(P>0.05)。左房增大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新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长度(OR=2.012,1.318-3.723)、糖尿病(OR=2.531,1.574-3.928)、吸烟(0R=1.994,1.223-2.563)、分叉病变(OR=3.127,2.327-5.223)、Hcy(OR=2.018,1.579-2.336)是PCI 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华法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是高卒中风险的NVAF并ACS患者PCI术后的一种理想抗栓方案。2.左房增大、高同型半胱氨酸是NVAF患者卒中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CHA2DS2-VASc评分综合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多因素能更好的预测NVAF发生卒中的风险。第二部分: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治疗NVAF伴ACS行PCI的疗效比较目的:比较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治疗NVAF伴ACS患者行PCI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NVAF伴ACS患者接受PCI患者且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普拉格雷组(普拉格雷+华法林)和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华法林),持续12月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的MACCE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普拉格雷组和氯吡格雷组的MACCE事件两组类似(P>0.05),普拉格雷组出血事件略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但是大出血事件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高卒中风险的NVAF伴ACS患者PCI术后选择华法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的疗效比较,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和华法林联合普拉格雷的有效性相当,但是在选择华法林联合普拉格雷时需谨慎,由于其出血风险相对较高。

马青变,郑亚安,朱继红,陈玉国,董淑杰,高伟波,葛洪霞,韩金涛,李蕾,栾景源,乔蕊,孙阿萍,王黛黛,王军红,王永清,叶圣龙[7](2019)在《中国急性血栓性疾病抗栓治疗共识》文中提出急性血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大类急症,属于急性非创伤性血管急症的范畴;按照累及的血管系统分类可分为动脉系统血栓栓塞和静脉系统血栓栓塞,按照解剖器官分类可以分为头颈部血栓栓塞、胸部血栓栓塞、腹部血栓栓塞、肢体血栓栓塞等。动脉系统血栓栓塞表现为受累血管支配的相

姚卫杰[8](2019)在《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中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术后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天津市胸科医院2016.5-2017.10应用比伐芦定冠心病患者706例,包括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及行择期介入治疗患者,调取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30天及1年内支架内血栓事件及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净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出血。应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30天内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COX回归的方法分析植入支架患者1年内MACCE事件独立预测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0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0.1±11.1)岁,急诊PCI患者所占比例为39.1%(276/706),择期PCI患者所占比例57.8%(408/706)。男性患者所占比例为59.8%(422/706),eGFR<60ml/min的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所占比例为39.4%(278/706),贫血患者所占比例为32.3%(228/706),CRUSADE评分>30分的中、高危出血风险患者所占比例为64.0%(452/706)。2、30天内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为4.2%(30/706),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3%(16/706),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3%(16/706),支架内血栓发生率0%。3、1年内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为6.5%(46/706),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4%(24/706),出血事件发生率为3.1%(22/706),支架内血栓发生率0.8%(6/706)。4、在所有患者中30天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8.954,95%CI:1.885-42.528,P=0.006)、贫血(OR:4.746,95%CI:1.407-16.000,P=0.012)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5、682例植入支架患者中,MACCE事件发生率为5.3%。COX回归分析发现,BMI>25kg/m2(OR:3.332,95%CI:1.201-9.246,P=0.021)、KILLIP≥2级(OR:2.147,95%CI:1.067-4.320,P=0.032)、贫血(OR:2.074,95%CI:1.009-4.265,P=0.047)、EF值<45%(OR:4.043,95%CI:1.789-9.136,P=0.001)、eGFR<60ml/min(OR:6.795,95%CI:2.345-19.686,P<0.001)是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OR:0.106,95%CI:0.049-0.230,P<0.001)、PPI类药物(OR:0.421,95%CI:0.194-0.914,P=0.029)是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本研究中,比伐芦定多用于具有较多出血危险因素患者中,且其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及较低的出血风险。2、在PCI治疗围手术期应用比伐芦定抗凝治疗患者中,女性、贫血是PCI术后30天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3、在PCI治疗围手术期应用比伐芦定抗凝治疗患者中,BMI>25kg/m2、贫血、KILLIP≥2级、EF值<45%、eGFR<60ml/min是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PPI类药物应用是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

吕洋[9](2019)在《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后临床预后及其中医证型和脉象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介入术后生活质量,减少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本研究旨在分析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相关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及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应用腕带充气式脉象仪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进行脉象检测,探索冠心病房颤患者脉象图的分析方法,及其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及脉象图特点,为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脉象检测提供数据支持。资料与方法:论文一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自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以“冠心病”为初步诊断,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共28933例。对上述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分为冠心病合并房颤组(以下简称房颤组)及冠心病不合并房颤组(以下简称非房颤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将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按照1:3的比例进行匹配,最终得到房颤组患者406例,非房颤组患者1218例,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研究。论文二在中医脉诊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对论文一中持续性房颤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向患者交代研究目的及方法,对自愿加入脉象仪检测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证型分析,并应用LGX-2016H腕带充气式脉象仪对冠心病房颤患者进行脉象检测,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脉象图的参数进行分析,得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脉象图特点。结果:论文一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1.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比较,住院期用药及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期间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房颤组明显高于非房颤组,两组缺血事件发生率及死亡原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随访期间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总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随访期缺血事件、全因死亡等事件分析发现,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酐清除率(Ccr)、性别、房颤卒中危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是多项不良临床事件的危险因素;3.随访期总MACCE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组别、性别、NYHAⅢ-Ⅳ级、Ccr、LVEF、CHA2DS2-VASc评分、出血危险因素;4.随访期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房颤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吸烟、LVEF、出血危险因素;5.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卒中病史、Ccr、TG水平;6.随访期间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组别、性别、CHA2DS2-VASc评分、NHYAⅢ-Ⅳ级、Ccr、总胆固醇(TC)、LVEF;7.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NHYAⅢ-Ⅳ级、Ccr、LVEF、CHA2DS2-VASc评分。论文二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及脉象仪应用研究1.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前5名依次为血瘀证、气虚证、湿浊证、阴虚证、气滞证;2.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最常见的为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3.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脉象属于中医脉诊的促脉、结脉、疾脉、散脉、涩脉、解索脉等;4.促脉、结脉、疾脉相比,疾脉组患者的SBP、DBP明显低于促脉组和结脉组;H1(y)/h1(y)的比值最高,即桡动脉血管顺应性最差;5.气滞心胸证H1(y)、h1(y)均低于其他证型,气阴两虚证脉搏至数最高,痰浊闭阻证H1(y)/h1(y)最低,心血瘀阻证脉率最低。结论:论文一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1.房颤是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随访期缺血事件、总MACCE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2.男性、心力衰竭、低Ccr、高CHA2DS2-VASc评分是多项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3.冠心病合并房颤组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后远期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高于未合并房颤组患者,前者临床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论文二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及脉象仪应用研究1.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发病频率:血瘀>气虚>湿浊>阴虚>痰浊>气滞,常见中医证型的发病率: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2.LGX-2016H腕带充气式中医脉象仪可用于检测冠心病房颤患者脉象,通过脉象图可判断患者脉搏节律、脉率、脉位(即病位)深浅,并能够判断促脉、结脉、疾脉、散脉、涩脉和解索脉,有助于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10](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文中研究指明一、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 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 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 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

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与围术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关系
    1. 前言
    2. 方法
        2.1 研究人群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人群
        2.3 数据收集
        2.4 研究终点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特征
        3.2 主要分析结果
        3.3 亚组分析结果
        3.4 敏感性分析结果
        3.4.1 敏感性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患者人群临床结局分析
        3.4.2 敏感性分析:所有计划接受CABG患者人群临床结局分析
        3.4.3 敏感性分析3:仅纳入术前5天以内同时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
        3.4.4 敏感性分析4:校正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预后分析
    1. 前言
    2. 方法
        2.1 研究方案概述
        2.2 研究人群
        2.3 数据收集
        2.4 研究终点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特征
        3.2 主要分析结果
        3.3 亚组分析结果
        3.4 敏感性分析结果敏感性分析结果
        3.4.1 敏感性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患者人群中的临床结局分析
        3.4.2 敏感性分析: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双重鲁棒估计方法分析
        3.4.3 敏感性分析:校正术后其他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情况与校正主刀医师因素
        3.4.4敏感性分析:排除DAPT组中术后非同一天开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
        3.4.5 敏感性分析:排除术前5天内使用P2Y12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3.4.6 敏感性分析:量化未测量混杂因素对研宄结果的影响程度(E值)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级预防抗栓治疗策略优化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3)瓦房店市急诊STEMI胸痛患者10年诊治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2.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临床并发症统计分析
    3.3 患者的门球时间和转诊情况
    3.4 研究对象的诊治状况
    3.5 危险因素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及生存曲线
4 讨论
    4.1 STEMI患者的诊治状况分析
    4.2 STEMI患者的转诊情况及预后情况
    4.3 STEMI患者的高危因素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及生存曲线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策略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5)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6)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ACS患者PCI术后抗栓策略的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ACS患者PCI术后抗栓策略的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华法林联合氮吡格雷或普拉格雷治疗NVAF伴ACS行PCI的疗效比较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和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人群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病例信息采集
    1.4 研究终点定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所有入选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2.2 所有入选患者药物治疗情况
    2.3 所有入选患者手术情况
    2.4 所有患者临床事件情况
    2.5 急诊PCI中 STEMI患者与BRIGHT研究相应资料比较
    2.6 30天内出血患者与无出血者资料比较
    2.7 30天内出血事件独立预测因素分析
    2.8 支架患者中MACCE患者与无MACCE患者资料比较
    2.9 支架患者MACCE事件独立预测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后临床预后及其中医证型和脉象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及脉象仪应用研究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05)
  •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效果评价研究[D]. 瞿建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瓦房店市急诊STEMI胸痛患者10年诊治情况分析[D]. 周常娥.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5]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D]. 郭成.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ACS患者PCI术后抗栓策略的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D]. 谢秀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中国急性血栓性疾病抗栓治疗共识[J]. 马青变,郑亚安,朱继红,陈玉国,董淑杰,高伟波,葛洪霞,韩金涛,李蕾,栾景源,乔蕊,孙阿萍,王黛黛,王军红,王永清,叶圣龙. 中国急救医学, 2019(06)
  • [8]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D]. 姚卫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后临床预后及其中医证型和脉象图研究[D]. 吕洋.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04)

标签:;  ;  ;  ;  ;  

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治疗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