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白蛋白mRNA检测在肝细胞癌术后肝内转移监测中的意义

门静脉白蛋白mRNA检测在肝细胞癌术后肝内转移监测中的意义

一、门静脉血白蛋白mRNA检测在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监测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韩克强,吴娅利,梁平[1](2009)在《肝癌外周血中微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肝细胞癌患者病死率较高,其原因与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肿瘤早期微转移也越来越受到肿瘤学家们的重视。就近年来有关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廖锦堂[2](2008)在《肝细胞癌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其分化程度和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的差异;(2)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44例肝细胞肝癌(HCC)的44个肿瘤被纳入本研究计划,包括高分化癌18例,中分化癌15例,低分化癌11例,所有病例手术前1周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应用低机械指数反向脉冲谐波显像(PIHI)技术对肝脏肿瘤进行实时超声造影,造影剂使用由意大利博来科公司生产的SonoVue(声诺维),首先观察肝脏及肝内肿瘤的二维声像,彩色多普勒观察肿瘤内血流分布,并给予分级,然后进行超声造影,记录造影全过程,约5分钟时间,然后在定量分析软件上仔细观察肿瘤在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造影增强表现,并在肿瘤内部和同一深度肝实质内分别选取感兴趣区域(避开坏死区及粗大血管),作出时间一强度曲线。在时间一强度曲线上读出肿瘤内部造影剂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同一时刻周围肝实质的强度,计算峰值加速时间(peak accelerating time,PAT)、增强斜率(enhancing sloperate,ESR)、相对峰值强度(relative peak intensity,RPI)、峰值强度增加率(peakintensity increasing rate,PIIR)。术后标本HE染色,由2名不知道造影结果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病理学专家单独阅片做出分化程度分级的诊断,应用CD34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检测。比较不同分化程度HCC组间肿瘤最大径、彩色血流分级、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加速时间、峰值强度、增强斜率、峰值强度增加率的差别,分析达峰时间、峰值加速时间、增强斜率、峰值强度增加率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1)高、中、低分化HCC组肿瘤最大径(分别为6.5±3.4cm、8.6±3.2cm、9.1±3.3cm)差异无显着性(P>0.05);(2)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中,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间差异有显着性,其余各组间差异无显着性;(3)高、中、低分化组HCC始增时间(分别为14.7±3.4S、15.9±4.1S、14.5±2.8S)、峰值强度(分别为186.4±46.4dB、180.5±35.4dB、174.7±36.6 dB)差异无显着性(P>0.05);高与中分化组间达峰时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余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不同分化程度HCC间峰值加速时间(分别为16.4±4.1S、12.3±5.6S、7.1±1.6S)、增强斜率(分别为12.0±2.9、17.8±5.6、25.7±7.5)差异有显着性(P<0.001,P<0.05);低分化组峰值强度增加率高于高分化组(P<0.05),高分化组与中分化组、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4)高、中、低分化HCC组肿瘤微血管密度差异有显着性(P<0.001);(5)达峰时间和峰值加速时间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呈显着负相关(P<0.001和P<0.001),增强斜率和峰值强度增加率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1和P<0.01)。结论(1)不同分化程度HCC超声造影达峰时间、峰值加速时间、增强斜率存在差异,低分化HCC达峰时间、峰值加速时间较短,增强斜率较大;高分化HCC达峰时间、峰值加速时间较长,增强斜率较小,提示达峰时间、峰值加速时间、增强斜率可能反映HCC的分化程度。(2)超声造影达峰时间和峰值加速时间与肝细胞癌MVD测值呈负相关,增强斜率、峰值强度增加率与MVD测值呈正相关,提示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间接反映肝细胞癌的微血管密度,超声造影可能在术前活体上动态评估肿瘤的微血管生成情况,为制定手术方案、预测预后、评价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提供影像学依据。

朱云松,杨大明,姚登福,孟宪镛,李玉明,钱俊波,王亚明,许利华[3](2008)在《原发性肝癌外周血白蛋白基因片段扩增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外周血白蛋白(Alb)基因在肝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外周血中Alb的基因片段分析在原发性肝癌(HCC)、慢性肝病和非肝病患者外周血中血白蛋白基因表达。结果:67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lb基因的检出率为59.7%,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但与急性肝炎组无明显差别(P>0.05);在Ⅰ、Ⅱ和Ⅲ期肝癌中,Alb基因片段阳性率分别为33.3%、36.8%和76.9%;肝内有无转移的肝癌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尤其在伴有肝外远处转移的肝癌中,Alb基因全数阳性(100.0%)。结论:分析外周血中Alb基因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肝癌远处转移判别的监测。

左国华[4](2008)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其高发病率和高度恶性行为着称,占我国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肿瘤切除或肝移植是治疗该病的最有效手段,但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部分肝癌病人在肝癌切除或肝移植前,已有肿瘤细胞脱落进入血循环系统中,入血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是导致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首要条件。因此,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对判断肝癌的转移复发、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学者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检测AFP mRNA,作为判断循环肿瘤细胞的指标,但部分肝炎或肝硬化的患者检测结果提示该方法假阳性率较高,其特异性令人难以满意,且单标志物检测容易出现假阴性。研究显示端粒酶大多数(85-100%)的肿瘤细胞中表达,多数正常体细胞不表达,而端粒酶蛋白催化活性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是合成端粒酶的限速亚基,对端粒酶活性调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hTERT表达在AFP阴性的肝癌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hTERT表达阳性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73.9%,特异性为100%,显示hTERT的基因表达是比端粒酶更敏感的诊断指标。因此我们推测hTERT mRNA做为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标志物,可避免合并肝炎或肝硬化的肝癌患者中假阳性的干扰,应具有良好的癌特异性。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IMB)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免疫学技术,免疫磁珠细胞分离是应用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具有简便易行、分离纯度高、特异性高、同时保留细胞活性的优点。与常规检测技术(如免疫细胞化学、RT-PCR、流式细胞仪等)相结合,能在106-7个单核细胞中分离检测出一个肿瘤细胞,可弥补这些技术的不足,并改善这些技术对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因此,本研究以肝细胞癌为研究对象,在构建肝细胞癌免疫磁珠的基础上,联合免疫细胞荧光技术进行循环肿瘤细胞形态学分析,以及巢式RT-PCR技术联合检测AFP mRNA和hTERT mRNA,并尝试对富集分离出来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培养,为检测及防治肝癌的血液转移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方法:(1)利用碳二亚胺偶联法,在磁珠上包被单抗HAb18,制备肝癌免疫磁珠后,将微量肝癌HepG2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混匀,再通过免疫磁性细胞分离,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检测免疫磁珠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计算癌细胞的回收率。(2)采集肝癌患者56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19例、继发性肝癌患者11例血样,及18个健康志愿者的血样作为阴性对照。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与免疫磁珠技术首先对患者的外周血进行癌细胞的富集,然后运用FITC-CK标记富集癌细胞,免疫细胞荧光技术对循环肿瘤细胞行形态学分析,并用巢式RT-PCR技术联合检测AFP mRNA和hTERT mRNA。(3)对8例富集分离出来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培养,通过测定生长曲线和细胞倍增时间,锚着独立性试验了解克隆集落能力,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超微结构,以及裸鼠移植及成瘤观察等方法研究其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1)包被HAb18的免疫磁珠能与HepG2细胞敏感而特异地结合,当单个核细胞与HepG2细胞比为1×106:1时可检测到癌细胞,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可检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57.2%的微量癌细胞,无假阳性。(2)在用肝癌HepG2细胞所做的2组预实验中,免疫磁珠联用增强了巢式RT-PCR的灵敏度、特异性,其灵敏度为5ml血中含有一个癌细胞。(3)在临床样品的实验中,免疫磁珠富集后,结合免疫细胞荧光方法观察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检出阳性率为42.9%(24/56),检出细胞的形态可分为四类:中等细胞型、大细胞型、有核细胞碎片和无核细胞碎片。(4)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 mRNA及hTERT mR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5.4%、48.2%。AFPmRNA及hTERT mRNA的检出率和TNM分期、远处转移临床参数密切相关。当肝癌直径大于5cm、多结节、伴门静脉癌栓,AFPmRNA及hTERT mRNA的检出率均明显提高(P<0.05)。血清AFP水平、肝癌分化程度等与AFPmRNA及hTERT mRNA的检出率无显着相关(P>0.05)。67.9%的肝癌患者至少表达一种标志物,35.7%的患者两种标志物均阳性。AFP mRNA和hTERT mRNA的检出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56。hTERT mRNA在AFP mRNA阳性和阴性的肝癌患者检出率分别为64.5%、28%(P<0.05)。AFP mRNA在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检出率为21.1%( HCC vs肝炎和肝硬化,P<0.05),继发性肝癌患者及健康成人均未检出;hTERT mRNA在继发性肝癌患者中检出率为63.6%,而肝炎和肝硬化及健康成人中均未检出。(5) 8例标本中,其中7例培养未成功,仅有1例出现肿瘤细胞增生,异型性明显,命名为HCC-27,共传代培养5代。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为肝癌细胞,HCC-27细胞的增殖及独立锚着生长能力显着低于HepG2细胞(P<0.05)。两只裸鼠经脾内接种培养肿瘤的细胞,其中一只裸鼠出现肝内移植瘤生长。结论:(1)成功利用碳二亚胺耦联法制备了一种抗人肝细胞癌免疫磁性微珠,制备的肝癌免疫磁珠能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检测微量肝癌细胞,有较好特异性和敏感性。(2)通过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技术富集,结合免疫细胞荧光方法可对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形态学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形态分为四类:中等细胞型、大细胞型、有核细胞碎片和无核细胞碎片。(3)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免疫磁珠富集后,联合检测肝细胞特异性AFP mRNA和癌特异性hTERT mRNA,有助于提高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肝癌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经免疫磁珠细胞富集分离后培养,1例培养成活,这是肝癌血行播散的直接证据。培养成活的细胞具有肝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其生长增殖及锚着独立生长能力低,但具有转移潜能。

王黎明[5](2008)在《影响肝癌肝切除患者血白蛋白水平的临床因素》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血白蛋白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防治术后低蛋白血症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9月至2007年11月行手术切除治疗的肝癌病例共250例,按其术前状况、术中情况、术后治疗措施等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分组因素下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白蛋白水平及其变化,分析不同白蛋白水平与术后肝功能不全及围手术期死亡的关系。[结果]:年龄、性别、HBsAg/HCVAb指标、脾亢等因素分组,患者术前血白蛋白水平及术后血白蛋白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肝脏硬化程度、Child分级等因素分组,患者术前血白蛋白水平及术后第7天血白蛋白变化有统计学差异。肿瘤直径、切除范围、手术时间、脾切除、肝门阻断、术中失血量等因素分组,术后第1天、第3天血白蛋白变化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外源性氨基酸剂量、护肝药物种类等因素分组,术前血白蛋白水平及术后血白蛋白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肠内营养、防治感染等因素分组,术后第7天血白蛋白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外源性白蛋白剂量对术后第7天血白蛋白变化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手术创伤是术后早期血白蛋白改变的主要因素。肝病背景及肝脏功能是术后后期血白蛋白改变的主要因素。积极防治感染和尽早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改善术后血白蛋白水平的主要因素。

柏凯[6](2006)在《围手术期检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和GPC3mRNA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手术切除、肝移植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术后仍有约70%的患者存在复发转移,原因是手术前即存在未检出的微转移灶,而微转移灶的肿瘤细胞长期处于免疫抑制未被发现。因此,早期发现外周血的肝癌细胞不仅对判断肝癌的转移、复发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指导临床治疗亦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具有高敏感性RT-PC已经被用于实体瘤微转移的检测。甲胎蛋白是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常见的标志物,但是其敏感性只有39%-64%,特异性为76%-91%,而且正常肝细胞、肝炎和肝硬化等非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也可能检出甲胎蛋白,故对于其在微转移检测中的意义存在争议。另外,由于肿瘤细胞存在基因异质性,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基因表达可能不一致,因此单标志物检测肝细胞癌微转移容易出现假阴性。GPC3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具有肝癌细胞特异性的基因,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率显着升高,在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均不表达,在非肝癌组织基本无表达,是目前发现的在AFP阴性肝癌中表达率最高的基因。该特性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理想的肝癌分子标记物。鉴于以上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推测:采用AFP和GPC3多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微转移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在围手术期联合检测了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和GPC3mRNA,以评价多标志物联合检测肝细胞癌微转移的可行性和早期发现肝癌患者的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为四组病例及健康志愿者:A组:39例,组织学证实为肝细胞癌;B组:19例,组织学证实为肝炎和肝硬化;C组:10例,组织学证实为肝血管瘤;D组:10例,组织学证实为转移性肝癌;E组;19例,为健康志愿者。运用巢式RT-PCR技术分别于术前、术后7天检测各组外周血中AFPmRNA和GPC3mRNA的表达,并随访19例行肝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3-10个月。结果:1.术前外周血微转移检测39例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标本中,AFPmRNA、GPC3mRNA的检出率分别为53.8%(21/39)、61.3%(24/39)。AFPmRNA及GPC3mRNA的检出率和TNM分期、远处转移临床参数密切相关。另外,当肝癌直径大于5cm、多结节、伴门静脉癌栓,AFPmRNA

韩克强[7](2005)在《Gankyrin蛋白在大鼠肝细胞癌微转移中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肝细胞癌(简称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高发肿瘤之一,具有难以早期发现、血行转移早、复发率高、预后差等特点,其发生、发展、转移是由体内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协同的复杂过程。目前,尽管已经鉴定了一些肝癌的抑癌基因,如p53 和p16 等,并明确了它们在肝癌中的特异性失活,但是在肝癌发生中特异性激活的癌基因却少见报道。Gankyrin基因(Gann ankyrin repeated gene)是新近克隆的一个在肝癌中高表达的癌基因,其致癌性可能与其的表达产物Gankyrin 蛋白通过高磷酸化并降解抑癌蛋白Rb,致使Rb 蛋白失活,进而促使细胞由G1 期向S 期转化有关。Gankyrin 蛋白在肝癌中呈阳性表达,并随肝癌的进展其表达越来越强。虽然近年来在肝癌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外科手术切除和肝移植仍然是最有效的手段,尽管实施了根治性的切除术或肝移植,由于不能检测到的外周血中的微转移,很多病人仍死于肝癌术后的复发或转移。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检测远处器官、外周血中孤立的肿瘤细胞或微转移已经为研究肝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利用高敏感性的巢氏RT-PCR 方法检测外周血中的孤立的肿瘤细胞可能有助于提高微转移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目的: 1、检测Gankyrin 蛋白(Gann ankyrin repeated protein)在Wistar 大鼠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中的表达。2、检测Rb 蛋白(Retinoblastoma protein)在Wistar 大鼠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中的表达。3、探讨Gankyrin 蛋白和Rb 蛋白在Wistar大鼠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4、探讨在Wistar 大鼠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表达与Gankyrin 蛋白和Rb 蛋白的关系,检测微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对于预测其复发、转移的意义。方法: 应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Wistar 大鼠肝细胞癌,MRI 动态扫描大鼠肝脏成瘤情况,并分别在诱导第16、18、20、22、25 周处死大鼠。留取肝脏标本动态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动态检测大鼠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Gankyrin 蛋白、Rb 蛋白的表

唐浩[8](2005)在《联合检测外周血AFPmRNA和GPC3mRNA在大鼠肝癌微转移中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具有高敏感性的RT-PCR已经被用于实体瘤微转移的检测。甲胎蛋白和白蛋白mRNA是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常见的标志物,但是正常肝细胞也可表达甲胎蛋白和白蛋白mRNA,故对于其在微转移检测中的意义存在争议。另外,由于肿瘤细胞存在基因异质性,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基因表达可能不一致,因此单标志物检测微转移容易出现假阴性。GPC3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具有肝癌细胞特异性的基因,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率显着升高,在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均不表达,在非肝癌组织基本无表达,该特性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理想的肝癌分子标记物。鉴于以上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GPC3的优越性,我们推测:采用GPC3和AFP多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微转移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本研究在大鼠肝细胞癌模型中,通过联合检测外周血GPC3mRNA、AFPmRNA,以评价多标志物联合检测微转移的可行性,及AFPmRNA和GPC3mRNA在大鼠肝癌自然病程中的变化与肿瘤微转移的关系。为临床肝癌的早期检测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二乙基亚硝胺建立大鼠肝癌模型,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20只,体重150±20g,实验组102只、对照组18只。经口咽插管灌喂2‰二乙基亚硝胺溶液,每天0.9ml,每周连续灌喂5d;第13周始每周连续灌喂3d,至第18周停止给药。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喂。从第10周开始在各个时相点宰杀大鼠,采用断颈放血,完整采集外周血10ml并肝素抗凝。按单个结节肝癌;2—5个结节肝癌;大于5个结节肝癌;有明显其它器官转移灶的肝癌对大鼠进行分组,对照组为正常大鼠。提取外周血总RNA,经逆转录后,用巢式PCR检测GPC3mRNA和AFPmRNA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微转移发生的关系。 结果: 1.肝癌模型的建立 经0.2%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后获得75例成功构建的肝癌大鼠,诱癌率73.53%,其中25例单个结节肝癌;20例2—5个结节肝癌;18例大于5个结节肝癌;12例其它

陈伟,区金锐,简志祥[9](2004)在《门静脉血白蛋白mRNA检测在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监测中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门静脉血中白蛋白mRNA的表达,探究其在肝癌术后肝癌肝内转移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32例肝癌患者(其中单发大肝癌17例、多发大肝癌8例、小肝癌7例)门静脉血中白蛋白mRNA的表达,9例非肝病对照者门静脉血中白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①17例单发大肝癌中有9例白蛋白mRNA的表达呈阳性,8例多发大肝癌中有7例白蛋白mRNA的表达呈阳性,7例小肝癌中有1例白蛋白mRNA的表达呈阳性;②17例门静脉血中白蛋白mRNA表达呈阳性者中有16例在术后3年内出现肝内转移。【结论】门静脉血中自蛋白mRNA表达呈阳性患者较门静脉血中白蛋白mRNA表达呈阴性患者出现术后肝内转移几率高。

盛红光,齐洁琳,寿楠海[10](2004)在《原发性肝癌血行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提出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早期易发生血行播散 ,而血循环中的肿瘤细胞被认为是血行或远处器官转移的指标。目前已提出AFPmRNA和白蛋白mRNA作为循环中存在肝肿瘤细胞的标志物。综述国内、外有关研究 ,探讨其在预测肝细胞癌发生血行转移中的价值以及与其他转移、预后指标的相关性

二、门静脉血白蛋白mRNA检测在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监测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门静脉血白蛋白mRNA检测在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监测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肝癌外周血中微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癌外周血微转移的意义
2 标本的来源
    2.1 外周静脉血
    2.2 骨髓
    2.3 淋巴结
    2.4 其他
3 外周血微转移的检测方法
    3.1 细胞培养法
    3.2 免疫组织和细胞化学技术
    3.3 流式细胞术
    3.4 PCR技术
    3.5 免疫磁珠技术
4 检测的标志物
    4.1 AFP mRNA
    4.2 白蛋白mRNA
    4.3 端粒酶
    4.4 Gankyrin基因
    4.6 其他可能检测的肿瘤标志物
5 结语

(2)肝细胞癌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其分化程度和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方法
        2.2.1 所用仪器
        2.2.2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显像
        2.2.3 造影方法
        2.2.4 造影时相划分及造影模式的界定
    2.3 造影增强水平的判断
    2.4 图像分析及时间-强度曲线上定量参数的测定
    2.5 病理诊断及微血管密度测定
    2.6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二维超声检查结果
    3.2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结果
    3.3 造影表现
        3.3.1 造影各时相增强表现
        3.3.2 不同分化程度HCC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加速时间比较
        3.3.3 HCC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增强斜率比较
        3.3.4 HCC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增加率比较
    3.4 不同分化程度组微血管密度比较
    3.5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肝细胞癌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
    4.2 肝细胞癌分化程度与肿瘤大小、彩色血流分级关系
    4.3 组织学MVD在HCC预后中的意义
    4.4 组织学MVD不足和超声造影评价HOC微循环优势
    4.5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关系机制探讨
    4.6 峰值加速时间和达峰时间两指标在提示HCC分化程度和与MVD相关性比较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细胞癌免疫磁珠的制备及鉴定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图片
    第二部分 肝癌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图片
    第三部分 循环肝癌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细胞生物学特性初探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图片
    全文总结
    致谢
文献综述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英文论着

(5)影响肝癌肝切除患者血白蛋白水平的临床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围手术期检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和GPC3mRNA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围手术期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 AFP mRN和GPC3 mRNA 的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7)Gankyrin蛋白在大鼠肝细胞癌微转移中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及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Gankyrin 蛋白在大鼠肝细胞癌微转移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Gankyrin 蛋白在大鼠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外周血AFPm RNA 在大鼠肝细胞癌微转移中的检测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癌外周血中微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联合检测外周血AFPmRNA和GPC3mRNA在大鼠肝癌微转移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联合检测外周血AFPmRNA和GPC3mRNA在大鼠肝癌微转移中的意义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微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9)门静脉血白蛋白mRNA检测在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监测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一般肝切除组
        1.1.2 对照组
    1.2 方法
        1.2.1 手术方式
        1.2.2 实验室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术中门静脉血白蛋白mRNA检测
    2.2 术后3年内肝内转移比较
3 讨论

四、门静脉血白蛋白mRNA检测在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监测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癌外周血中微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J]. 韩克强,吴娅利,梁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9(04)
  • [2]肝细胞癌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其分化程度和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研究[D]. 廖锦堂. 中南大学, 2008(02)
  • [3]原发性肝癌外周血白蛋白基因片段扩增的临床意义[J]. 朱云松,杨大明,姚登福,孟宪镛,李玉明,钱俊波,王亚明,许利华.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4)
  • [4]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D]. 左国华.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5]影响肝癌肝切除患者血白蛋白水平的临床因素[D]. 王黎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 [6]围手术期检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和GPC3mRNA的临床意义[D]. 柏凯. 第三军医大学, 2006(11)
  • [7]Gankyrin蛋白在大鼠肝细胞癌微转移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韩克强. 第三军医大学, 2005(01)
  • [8]联合检测外周血AFPmRNA和GPC3mRNA在大鼠肝癌微转移中的意义[D]. 唐浩. 第三军医大学, 2005(03)
  • [9]门静脉血白蛋白mRNA检测在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监测中的意义[J]. 陈伟,区金锐,简志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4(S1)
  • [10]原发性肝癌血行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J]. 盛红光,齐洁琳,寿楠海. 肿瘤防治杂志, 2004(10)

标签:;  ;  ;  ;  ;  

门静脉白蛋白mRNA检测在肝细胞癌术后肝内转移监测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