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大鼠脑室周围器官的形态学观察

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大鼠脑室周围器官的形态学观察

一、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室周器官的形态学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昕[1](2021)在《补肾益髓胶囊通过调节胶质细胞对EAE视神经和视网膜的保护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 em,CNS)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与遗传、环境、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复发率和病残率较高,视神经炎(o ptic neuritis,ON)作为MS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好发于亚洲人群,可以导致视神经轴突及髓鞘损伤,多表现为视觉模糊、动眼疼痛、球后痛等视觉障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当今神经科学的研究难点及热点之一。由于视神经与视网膜是高级神经组织,是大脑的延伸,细胞组织容易发生坏死和退化,且视神经外有神经鞘膜包裹,由三层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延续而来,CNS胶质细胞炎性反应会通过组织间隙进一步累及视神经和视网膜,导致视觉功能损伤,如巨噬细胞(macrop hage,MΦ)浸润与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活化,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 yte,OL)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cell,RGC)凋亡均是MS/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视觉功能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证实补肾化痰活血法能够改善CNS炎性环境,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在病灶区域的重新分布,抑制CNS固有MG细胞的活化,促进神经修复,基于补肾化痰活血法建立的补肾益髓胶囊可以改善EAE/MS炎性反应,减轻EAE/MS髓鞘脱失及轴突损伤。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MS/EAE病理变化对视神经和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作用,视神经和视网膜作为大脑的功能部分,并且容易暴露获得,已被广泛用作研究CNS系统神经再生的模型。研究目的:通过构建EAE小鼠模型,对比不同组间EAE模型小鼠视神经和视网膜胶质细胞(MΦ、MG、Muller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髓鞘脱失与轴突损伤程度以及OL和RGC细胞的凋亡,对补肾益髓胶囊通过调控CNS胶质细胞炎性应激反应治疗EAE视觉功能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与髓鞘再生失败和神经毒性相关的CNS的细胞机制,为补肾化痰活血法及补肾益髓胶囊治疗MS/E AE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无特定病原(specified pathogen free,SPF)级 C57BL/6 雌性小鼠 80 只,6-8 周龄,体重18-22g。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n=20):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芬戈莫德组、补肾益髓胶囊组。通过髓鞘少突细胞糖蛋白35-55(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 oprotein,MOG35-55)免疫诱导EAE小鼠模型,使其视网膜和视神经发生炎性反应。2.每日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及神经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采用5分制。3.免疫后第35天用10%的水合氯醛(0.3ml/100g体重)麻醉小鼠,每组取10只小鼠以4%多聚甲醛进行灌注,灌注10min后进行取材,以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 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小鼠视神经和视网膜免疫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用卢卡斯快蓝(luxol fast blue staining,LFB)染色和银染观察小鼠视神经组织切片中髓鞘和轴突的改变;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视神经CC1、cleaved caspase 3、GFAP、Iba1、TMEM119 的表达,视网膜Brn3a、cleaved caspase 3、vimentin、GFAP、Iba1、TME M119的表达;各组剩余小鼠直接麻醉后取材,以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小鼠视网膜Brn3a、cleaved cas pase 3、vimentin、GFAP、Iba1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视神经 cleaved caspase 3、GF AP、Iba1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1.造模后各组小鼠体重的影响造模后模型组小鼠体重较正常组下降,于造模后第17天差异最明显(P<0.01),且与模型组相比,芬戈莫德组和补肾益髓胶囊组小鼠体重均有增高(P<0.01),与芬戈莫德组相比,补肾益髓胶囊组小鼠体重升高差异更明显(P<0.01)。2.造模后各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造模完成第7天后所有免疫小鼠开始出现EAE症状,在第19天时小鼠神经功能评分达到峰值,随后进入稳定期,表明造模成功。芬戈莫德组和补肾益髓胶囊组小鼠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P<0.001),表明补肾益髓胶囊能减轻EAE小鼠神经功能评分。3.各组小鼠HE染色炎细胞浸润情况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视神经和视网膜内炎细胞浸润明显,发生空泡样改变,经芬戈莫德和补肾益髓胶囊干预后,炎症细胞浸润趋势明显减轻。4.LFB和银染下小鼠视神经内髓鞘和轴突的状态LFB染色和银染结果显示正常组小鼠髓鞘和轴突完整,EAE小鼠视神经出现轴突缠绕及髓鞘脱失、形态疏散变形,以LFB灰度值分析小鼠视神经髓鞘脱失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髓鞘脱失严重(P<0.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益髓胶囊组EAE髓鞘脱失显着减轻(P<0.001),表明补肾益髓胶囊可以显着缓解视神经髓鞘脱失和轴突变性。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正常组相比,EAE小鼠视神经中少突胶质细胞的数量显着减少(P<0.001),且CC1+cleaved caspase 3+占CC1+细胞的比例显着升高(P<0.001),提示免疫小鼠凋亡少突胶质细胞增多。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益髓胶囊和芬戈莫德治疗后视神经内少突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加,CC1+ cleaved caspase 3+占CC1+细胞的比例下降(P<0.001,P<0.001),提示药物干预可以减少EAE视神经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与正常组相比,EAE小鼠RGL中Brn3a+cleaved caspase 3+与Brn3a+细胞的比例显着升高(P<0.001),提示免疫小鼠RGC细胞凋亡率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益髓胶囊组和芬戈莫德组小鼠RGC凋亡率均显着降低(P<0.001),提示其能减轻视网膜RGC细胞的凋亡。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vimentin+细胞有较长的突起,突起由外丛状层(outer ple xiform layer,OPL)延伸至较深的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和视网膜神经节层(retinal ganglion layer,RGL),与EAE组相比,药物组明显降低了整个视网膜深度的Vimentin蛋白的表达。灰度值结果显示,补肾益髓胶囊组vimentin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01),且其表达较芬戈莫德组低(P<0.05)。与正常组对比,荧光染色可见模型组星形胶质细胞胞体肥大,胶质增生明显,视网膜RGL层和OPL层及视神经内GFAP灰度值均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益髓胶囊组视网膜和视神经GFAP灰度值均明显减少(P<0.05),表明补肾益髓胶囊可以抑制EAE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与正常组相比,EAE小鼠视网膜和视神经内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总数均显着增加(P<0.01),与EAE组相比,药物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但补肾益髓胶囊组和芬戈莫德组无明显差异,表明二者均可缓解EAE小鼠视神经和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6.Real-Time PCR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视网膜中 cleaved caspase 3、GFAP、Iba1、Brn3a、vimentin 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5,P<0.001,P<0.05,P<0.05),补肾益髓胶囊组cleaved caspase 3、GFAP、Iba1、vimentin mRNA的表达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P<0.001,P<0.00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视神经 cleaved caspase 3、GFAP、Iba1 mRNA 的表达均显着增高(P<0.001,P<0.01,P<0.001),补肾益髓胶囊组视神经cleaved caspase 3、GFAP、Iba1 mRNA的表达相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01,P<0.05,P<0.001)。芬戈莫德组视神经和视网膜相关胶质细胞mRNA的表达亦显着低于模型组,但与补肾益髓胶囊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种干预药物均可对视神经和视网膜炎性浸润产生重要的作用意义。研究结论:1.补肾益髓胶囊能够降低EAE模型EDSS神经功能评分,缓解模型小鼠由于免疫导致的体重降低;2.补肾益髓胶囊可以减轻EAE小鼠视神经和视网膜的炎性浸润,降低视网膜RGL层和OPL层及视神经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表达,以及视网膜穆勒胶质细胞的表达,减轻视神经OL和视网膜RGC细胞的凋亡,进一步减轻视神经髓鞘和轴突的丢失,发挥保护EAE视觉功能的作用;3.补肾益髓胶囊与芬戈莫德相比,在减轻视网膜穆勒胶质细胞的表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表明其在维持EAE小鼠视网膜稳态及重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尹祖贤[2](2016)在《电针对EAE大鼠ICAM-1、MCP-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复制豚鼠脊髓匀浆诱发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 EAE)大鼠模型,观察电针对EAE大鼠颈髓组织中MCP-1、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EAE的相关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MS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豚鼠全脊髓匀浆加完全弗氏佐剂皮下注射Wistar大鼠,复制EAE大鼠动物模型。本次实验中将6-8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电针组、激素组、模型组、空白组。各组大鼠均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以此对大鼠的行为学进行评价,观察电针对EAE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各组刺激对EAE大鼠颈髓中MCP-1、ICAM-1的表达变化的影响,从趋化因子、粘附分子角度探讨电针对MS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免疫前,各组大鼠的皮毛光泽好、反应灵活,活动正常,大鼠的食欲正常。免疫第14天,空白组较实验前变化不显着,此组大鼠的皮毛光泽好、反应灵活,活动正常,大鼠的食欲也正常。模型组与实验前比较毛色发黄,暗淡,欠光滑。活动欠灵活,步伐笨拙,甚至瘫痪,精神萎靡。摄食减少,体重下降。各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皮毛欠光滑,活动减少,精神状态欠佳,食欲差。免疫第28天,空白组与免疫第14天比较没有变化,在整个实验中始终没有出现任何症状表现及一般状态的改变,皮毛光滑,饮食如常,活动灵活。模型组大鼠免疫第28天与第14天相比,症状略有改善,皮毛仍然欠光滑,摄食缓解,不如空白组活泼。各治疗组摄食增加,体重趋于稳定,活动状态一般。2.免疫前,各组大鼠无差别,后肢伸展,尾巴伸展上翘,正常步态,无肌力、步态异常。在免疫后第14天,空白组大鼠无明显改变,活动如常。模型组大鼠出现尾部肌力降低,进一步出现尾部下垂、步态不协调,单肢瘫痪亦可出现双后肢瘫痪或四肢瘫,甚者出现濒死状态。在免疫后14天左右,模型组、各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达到了最高值。电针组与激素组比较(P>0.05),无明显差别,但具有激素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最低的特点。在免疫后第28天,空白组大鼠活动自如,无肢体瘫痪。模型组大鼠尾部张力减低,单肢瘫痪、双后肢瘫痪或四肢瘫的症状有所改善。3.实验结果显示,在免疫后第14天,空白组大鼠颈髓内有少量ICAM-1阳性细胞的表达。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大鼠颈髓中ICAM-1表达明显升高(P<0.01),统计学意义显着。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电针组与激素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且具有激素组大鼠颈髓中ICAM-1的阳性细胞数低于电针组的特点。在免疫后第28天大鼠颈髓中ICAM-1的阳性细胞数,空白组大鼠无明显变化,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大鼠颈髓中ICAM-1表达明显升高(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颈髓中ICAM-1表达明显减少(P>0.05)。电针组与激素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但具有电针组IC AM-1表达低于激素组的特点。模型组、电针组免疫后28天大鼠颈髓中ICAM-1的阳性细胞数较免疫后14天表达减少,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激素组I CAM-1表达却略有增高。4.观测免疫第14天后大鼠颈髓中趋化因子MCP-1表达情况,空白组大鼠颈髓内有少量MCP-1的表达。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大鼠颈髓中MCP-1表达显着升高(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激素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电针组与激素组两者比较差别不大(P>0.05),但体现出电针组大鼠颈髓中MC P-1的阳性细胞数低于激素组的特点。在免疫后第28天大鼠颈髓中MCP-1的阳性细胞数,空白组大鼠颈髓内MC P-1的表达变化不大。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P<0.0 5)。激素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激素组与电针组比较(P>0.05),但具有电针组大鼠颈髓中MCP-1的阳性细胞数低于激素组的特点。模型组、各治疗组大鼠免疫第28天后,颈髓中MCP-1的阳性细胞数较免疫14天升高,但模型组与电针组、激素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电针组、激素组具有抑制MCP-1阳性细胞数表达的趋势,且电针组抑制作用优于激素组。结论:1.电针、激素治疗均可改善EAE大鼠神经功能症状,急性期激素疗效略优于电针;随着病程发展,电针治疗作用更稳定、持久。2.电针、激素治疗均可抑制EAE大鼠颈髓中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急性期激素的治疗作用优于电针;随着病程进展,电针的远期治疗作用效果较好。3.电针、激素治疗均可抑制EAE大鼠颈髓中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但电针抑制作用较为显着。

张娜[3](2016)在《基于“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论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季节性规律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田深入探讨四时-阴阳-五行-五脏的关系以及“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在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中的应用,讨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与天人相应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四时时令里松果体、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指标含量的测定,分析实验指标变化出现差异的原因,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以《黄帝内经》为主,分析四时-阴阳与五脏的关系,并依据五行休王学说,分析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与四时-阴阳的关系,论述“天人相应”整体观思想与“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五脏相关病症以及五脏应时的现代实验研究成果,论述“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整体观思想,并探讨其在中医藏象本质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2实验研究2.1总体设计本研究选择对光周期敏感的金黄仓鼠(叙利亚仓鼠)为实验研究对象,以四时时令(2013、2014年)为分组依据,测定生理状态下,松果体中褪黑素(MT)含量、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活性水平变化,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指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T3、T4)以及甲状腺AANAT、HIOMT活性、MT含量,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提供实验依据。2.2实验动物健康雄性金黄仓鼠,质量(130±10g),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供应。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标准进行分组,每组6只,且均于各节气日前2周购入。饲养条件为:自然光照,湿度50%-70%,室温冬季(18±2)℃,夏季(25±2)℃。动物组织取材时间:分别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气日傍晚将动物移至暗室,并于当晚22:00开始取材。2.3指标检测松果体中的MT、AANAT、HIOMT,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各组织中TRH、TSH、T3、 T4、AANAT、HIOMT、MT,以上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其含量。2.4分析、统计方法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n=6)表示,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两组间比较时,用LSD-t检验或2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积差或者Spearman相关分析。以P<0.05为标准,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松果体中MT含量、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活性的四时变化金黄仓鼠松果体中MT、AANAT、HIOMT含量变化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含量变化有季节节律性,表现为春分、冬至较高、秋分降低的趋势。并且松果体AANAT、HIOMT活性的季节性变化与松果体MT含量的季节性变化呈现正相关。2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激素的四时变化下丘脑TRH、垂体TSH激素含量变化有显着差异,并且均在春分出现峰值,夏至出现最低值;甲状腺中T3、T4含量变化季节差异性不明显;甲状腺HIOMT、AANAT活性变化有差异(P<0.05),有秋分最低、冬至高的趋势。结论1理论部分讨论了四时、阴阳、五脏的关系,并从气的角度阐释“天人相应”思想,为“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思想提供理论依据,从理论角度论述了中医藏象内涵。2松果体分泌的MT含量变化有季节节律性,其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含量变化也有季节节律性,并且MT变化与AANAT、HIOMT活性有关。说明松果体功能的季节节律性,可以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调节,并调控其他器官功能。3下丘脑TRH、垂体TSH含量有季节节律性变化,甲状腺T3、T4含量变化趋势与TRH、TSH一致。说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是有季节节律性的,其功能会随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出现适应性调节。

陈秀红[4](2016)在《蒙古黄芪中AmPR10-16kDa和HQGP-2蛋白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及对EAE模型小鼠治疗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黄芪为常用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黄芪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本课题组前期实验结果:黄芪蛋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本论文采用蒙古黄芪为原料,提取其蛋白质,并对所得蛋白质进行分离纯化,以蛋白质的性质结构以及体外免疫抑制活性为指标进行研究,探讨其对EAE模型小鼠的治疗机制,从而为黄芪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其附加值的综合开发及丰富活性蛋白质种类与功能等创造良好条件。方法1.利用单因素筛选与正交实验法对缓冲溶液法提取黄芪蛋白的关键影响因子进行了优化;采用CCK-8试验法考察所得黄芪蛋白的体外抗免疫抑制活性。2.以体外免疫抑制活性为筛选导向,得到活性较强的组分AmPR10-16kDa和HQGP-2,对其进行系列定性检测。3.通过氨基酸组成分析、单糖组成分析、糖肽键特征分析、红外色谱、圆二色谱、对黄芪蛋白AmPR10-16kDa和HQGP-2的结构信息进行探讨。4.分黄芪蛋白治疗组和EAE对照组,观察并记录。HE染色与免疫荧光测浸润;CCK-8试验法检测细胞活性;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释放;ELISA测定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1.经优选的提取条件:采用含10mmol·L-1NaCl的25 mmol·L-11 Tris-HCl(pH值8.00),提取60 min,液料比16 mL·g-1,在此条件下蛋白得率为6.3%;蒙古黄芪粗蛋白对ICR小鼠和SD大鼠的脾淋巴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ICR小鼠脾淋巴细胞的抑制率更高为64.10%,且细胞受损程度与样品浓度呈现正相关。2.30 g蒙古黄芪粉(过4号)最终得到AmPR10-16kDa和HQGP-2双纯(电泳纯与色谱纯)蛋白分别为40.12,17.12 mg;以体外脾淋巴细胞免疫抑制活性为筛选导向,得到活性较强的组分HQGP-2。SDS-PAGE电泳法和HPGPC检测法所得图均证明AmPR10-16kDa和HQGP-2分别各为一条带和一个峰,16 578 Da和30 575 Da为以上两蛋白的重均分子量,并对其进行系列定性,碘酸-Schiff染色AmPR10-16kDa不是糖蛋白,以AmPR10-16kDa的分子量、PI 4.35及与病程相关蛋白AmPR-10同源性来判断AmPR10-16kDa可能是一种病程相关蛋白。3.HQGP-2,蛋白质含量是28.48%,糖含量是72.29%,主要由阿拉伯糖、葡萄糖组成,糖肽键型为O-糖肽键,糖链是吡喃糖的α-型糖苷键结构,CD谱显示:α-螺旋为29%,β-折叠22.9%,β-转角1.1%,无规则卷曲47%;AmPR10-16kDa的CD值为α-螺旋34%,β-折叠24.6%,β-转角1.4%,无规则卷曲40%。4.AmPR10-16kDa和HQGP-2处理可减轻EAE症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炎细胞浸润,抑制脾淋巴单核细胞活性、NO和TNF-α和IL-6的分泌,促进IFN-γ的分泌;增加CD4+IFN-γ+、CD4+IL-10+和CD4+CD25+T细胞亚群的比例。各指标显示,AmPR10-16kDa优于HQGP-2的疗效。结论1.蒙古黄芪经由优选的缓冲液提取法、蛋白纯化系统AKTA avant 25平台,得到免疫抑制活性较强的组分AmPR10-16kDa和HQGP-2,为中试提取该组分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工艺。2.AmPR10-16kDa和HQGP-2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比例,抑制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减轻EAE炎症反应。

刘梅,曹翠丽,马常升,王丽梅,王荣耕[5](2012)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正中隆起(ME)在不同发病时期室管膜细胞的变化。方法将20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以豚鼠脊髓匀浆加完全福氏佐剂制备免疫抗原,注射于大鼠四肢足垫内,建立EAE模型;对照组四肢足垫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于注射后7 d(潜伏期)、14 d(发病极期)、21 d(恢复期)分别随机选择5只处死,对照组于实验21 d处死,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不同时期及对照组ME室管膜细胞的形态改变。结果光镜下对照组室管膜带室管膜细胞排列整齐,呈单层或双层,较稀疏;实验组7 d室管膜带细胞数目增多,14 d达到高峰,21 d基本恢复正常;透射电镜下对照组室管膜细胞脑室面可见微绒毛和微突起,核染色质疏松,细胞之间可见紧密连接;实验组7、14 d室管膜细胞分泌功能旺盛,21 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ME在EAE时发生病理改变早于临床症状,且与病情进展程度呈正相关,提示其可能参与脑的免疫调节。

杨均,李作孝[6](2012)在《室周器官在神经免疫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室周器官(circumventricular organs,CVOs)是位于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室壁上,主要由特化的室管膜细胞组成的缺乏血脑屏障结构的微小器官,包括终板血管器(organum vasculosumof the lamina terminalis,OVLT)、穹隆下器(subfornical organ,

叶建亚,马常升,曹翠丽,李聪慧[7](2011)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穹窿下器的水肿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不同时期穹窿下器(SFO)的水肿变化。方法建立大鼠EAE模型,分别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EAE不同时期SFO的水肿改变。结果随病情进展,SFO的水肿逐渐加重,病情缓解后,水肿减轻。潜伏期至发病极期水肿主要局限在血管周围,恢复期水肿呈现弥散性。结论 SFO在EAE不同时期发生的水肿改变与临床进展呈一致性,参与了脑的免疫调节。

叶建亚,马常升,曹翠丽,李聪慧[8](2010)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穹窿下器的电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穹窿下器(subfornical organ,SFO)的形态。方法建立大鼠EAE模型,利用透射电镜观察EAE不同时期SFO的形态改变。结果 SFO在EAE发病极期出现脱髓鞘改变。SFO室管膜细胞在发病潜伏期出现胞间连接扩大现象,其他各期少见。本研究发现SFO室管膜下组织与血管之间由完整的隔膜分开。结论 SFO在EAE时发生的改变与临床进展呈一致性,参与脑的免疫调节。隔膜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关。

石海波,王顺和,郑娟,李晗宇,姜蓉,唐艳,陈舜琦,张凌[9](2010)在《他克莫司对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实验性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新型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对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治疗作用和作用机制,并与已论证的传统治疗方法甲基泼尼松龙对EAE实验治疗做临床对比其疗效。方法:豚鼠脊髓匀浆和完全福氏佐剂制成的混合液诱导SD大鼠建立EAE模型,免疫10d后将FK506分别以1mg/kg,0.5mg/kg剂量给予每日腹腔注射EAE大鼠,连续给药10d,观察其发病情况,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NK细胞比率,免疫后30d,观察脑、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显示神经再生的形态学证据。结果:FK506能减轻EAE的临床症状,促进EAE的临床缓解和恢复;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浸润;减轻髓鞘和轴突损伤,促进轴突再生作用,且停药后未见动物复发。结论:FK506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有一定的实验性治疗作用。

叶建亚[10](2009)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穹窿下器凋亡细胞的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不同时期下穹窿下器(SFO)凋亡细胞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该室周器官在EAE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建立大鼠EAE模型,利用TUNEL技术来观察大鼠SFO在EAE不同时期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SFO的凋亡细胞在EAE 6小时、EAE 7天、EAE 14天、EAE 21天分别为(13.67±2.31)、(19.33±2.08)、(24.67±6.79)、(9.33±1.76),而对照组为(5.33±2.52)。与对照组比较,EAE 6小时、7天、14天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P<0.05),EAE 21天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SFO在EAE的不同时期凋亡细胞的变化与临床进展呈一致性,可能是血携免疫分子早期入脑的位点。

二、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室周器官的形态学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室周器官的形态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益髓胶囊通过调节胶质细胞对EAE视神经和视网膜的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神经和视网膜结构功能与胶质细胞反应的相关研究
        1.视网膜和视神经解剖结构和炎性反应
        2.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的生理病理
        3.通过调节胶质细胞修复视觉功能的相关研究
        4.脱髓鞘性疾病视觉功能损伤的机制研究
        5.相关药物修复视觉功能的研究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MS的相关研究
        1.MS病名
        2.MS与肾、痰、瘀之间的关系
        3.补肾化痰活血法在MS中的临床应用
        4.从“治未病”思想探讨中医治疗MS的优势
        5.中医药治疗MS的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EAE分组及造模方法
        2.2 动物体重及神经功能评分
        2.3 小鼠眼球及视神经的分离
        2.4 HE、LFB、银染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
        2.5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视神经和视网膜相关蛋白的表达
        2.6 Real Time-PCR检测视神经和视网膜相关胶质细胞基因表达水平
        2.7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各组小鼠体重差异比较
        3.2 各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比较
        3.3 补肾益髓胶囊对EAE视神经和视网膜炎细胞浸润影响
        3.4 补肾益髓胶囊对EAE小鼠视神经髓鞘脱失和轴突变性的影响
        3.5 免疫荧光分析补肾益髓胶囊对视神经和视网膜相关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
        3.6 Real Time-PCR检测视神经和视网膜相关胶质细胞基因表达水平
    4.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电针对EAE大鼠ICAM-1、MCP-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研究概况
        1.1 中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
        1.2 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概况
    2. 多发性硬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现代医学对多发性硬化治疗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动物
        1.2 实验方法
        1.3 显微镜下观察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动物的行为学改变
        2.2 实验大鼠颈髓中粘附分子ICAM-I的表达变化
        2.3 实验大鼠颈髓中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变化
讨论
    1. 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法的选择
    2. 动物模型的评定
    3. 选穴依据
    4. 电针对EAE大鼠颈髓中粘附分子ICAM-1的影响
    5. 电针对EAE大鼠颈髓中趋化因子MCP-1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基于“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论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季节性规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天人相应的相关研究
        1 “天人相应”的古代研究
        1.1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理论
        1.2 其他关于古代“天人相应”思想的研究
        2 “天人相应”的现代研究
        2.1 理论研究
        2.2 生理方面的研究
        2.3 病理方面的研究
        2.4 针灸方面的研究
        3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现状
        1 现代医学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进展
        1.1 精神因素所致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系
        1.2 内分泌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系
        1.3 免疫性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系
        1.4 其他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系
        2 中医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进展
        2.1 基础理论
        2.2 治法方药
        2.3 针灸治疗
        3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1.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与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1.1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中医整体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中医“天人相应”思想的重要体现
        1.3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脏病变相关
    2 五脏应时的实验研究
        2.1 肝主春的实验研究
        2.2 心主夏的实验研究
        2.3 脾主长夏的实验研究
        2.4 肺主秋的实验研究
        2.5 肾主冬的实验研究
    3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与脏腑的现代研究
        3.1 脑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3.2 肾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1 材料
        1.1 动物
        1.2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3 结果
        3.1 金黄仓鼠松果体中AANAT、HIOMT活性、MT含量的季节变化
        3.2 金黄仓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激素指标含量的季节变化
        3.3 甲状腺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变化
        3.4 金黄仓鼠甲状腺AANAT、HIOMT活性与松果体MT含量的季节变化比较
        3.5 2013-2014 年金黄仓鼠松果体、甲状腺轴相关实验指标变化
    4 小结
    5 讨论
        5.1 松果体及褪黑素部分讨论
        5.2 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部分讨论
        5.3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激素与中医脏腑部分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蒙古黄芪中AmPR10-16kDa和HQGP-2蛋白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及对EAE模型小鼠治疗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第一章 蒙古黄芪粗蛋白的提取
    前言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蒙古黄芪中AmPR10-16kDa和HQGP-2蛋白的分离纯化
    前言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蒙古黄芪中AmPR10-16kDa与HQGP-2蛋白结构分析
    前言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蒙古黄芪中AmPR10-16kDa与HQGP-2蛋白对EAE模型小鼠作用机制的研究
    前言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室管膜细胞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光镜观察
    2.2 透射电镜观察
3 讨论

(8)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穹窿下器的电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模型制备
    1.3 电镜标本取材
2 结 果
    2.1 对照组
    2.2 EAE组发病潜伏期
    2.3 EAE组发病极期
    2.4 恢复期
3 讨 论

(9)他克莫司对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实验性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 动物模型的制备[4]
    1.4 动物分组及给药
    1.5 SD大鼠EAE发病情况的临床评分[5, 6]
    1.6 流式细胞检测
    1.7 病理学观察
        1.7.1 神经病理学特殊染色及观察[7]
        1.7.2 GAP-4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FK506对EAE的临床疗效
    2.2 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变化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率
3 讨论

四、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室周器官的形态学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益髓胶囊通过调节胶质细胞对EAE视神经和视网膜的保护机制[D]. 王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电针对EAE大鼠ICAM-1、MCP-1表达影响的研究[D]. 尹祖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基于“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论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季节性规律的探讨[D]. 张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蒙古黄芪中AmPR10-16kDa和HQGP-2蛋白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及对EAE模型小鼠治疗机制的研究[D]. 陈秀红. 山西中医学院, 2016(01)
  • [5]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的变化及意义[J]. 刘梅,曹翠丽,马常升,王丽梅,王荣耕. 山东医药, 2012(35)
  • [6]室周器官在神经免疫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杨均,李作孝. 西南军医, 2012(02)
  • [7]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穹窿下器的水肿观察[J]. 叶建亚,马常升,曹翠丽,李聪慧.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02)
  • [8]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穹窿下器的电镜观察[J]. 叶建亚,马常升,曹翠丽,李聪慧.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0(06)
  • [9]他克莫司对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实验性治疗[J]. 石海波,王顺和,郑娟,李晗宇,姜蓉,唐艳,陈舜琦,张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03)
  • [10]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穹窿下器凋亡细胞的观察[J]. 叶建亚.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05)

标签:;  ;  ;  ;  ;  

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大鼠脑室周围器官的形态学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