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神奇——论艺术“变丑变美”的审美功能

化腐朽为神奇——论艺术“变丑变美”的审美功能

一、化腐朽为神奇——论艺术“化丑为美”的审美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韩琳娜[1](2021)在《感性的批判 ——波德莱尔的审丑美学》文中研究表明波德莱尔被认为是“法国最荣耀的诗人”(瓦莱里语),其审丑创作与批评历来是中外研究的重点。波氏审丑是对传统美学的一次巨大冲击,大大影响了后来艺术家们的审丑趣味与艺术表现。本文聚焦于波氏审丑的美学基础和背景,讨论波氏审丑思想内涵,期于分析波氏审丑思想的独特影响与评价,并试图在波氏审丑对感性进行强烈批判的情况下思考未来感性的发展方向。本文按照“审丑渊源-审丑内涵-审丑价值评价-感性反思”的思路展开。绪论部分表明选题之缘由并梳理学界目前波氏研究之现状。第一章梳理波氏审丑思想的美学基础和背景,从美学史中探讨丑如何凸显,同时在浪漫主义和唯美派思想中分析波氏审丑的时代风尚,以期掌握波氏审丑思想产生的基本背景。第二章着重探析波氏审丑思想的内涵,从丑的萌发、美的本质、艺术与道德等角度简析波氏审丑思想的主要内涵。第三章揭示波氏审丑思想的特殊价值、影响与评价,波氏开启了法国象征诗派并打开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审丑大门,对感性进行了一次强烈批判且影响深远。第四章在当代社会审丑现实的基础上对波氏审丑思想进行反思,并思索未来感性的发展方向。波氏肯定丑存在的合理性,其批评与创作给美带来挑战的同时开启了审丑先声,波氏企图通过审丑将否定转化为肯定并为人类带来存在的本质力量。美与丑作为主体感性的主要表现,本质上应无高低优劣之分,感性学应关注感性本身,而非美或丑这样的感性两极。感性意味着存在生存的真实体现,在对主体经验与生存状态的表现中,文艺促使观者不断思考自身生存的发展方向,感性学也不断回归到对感性本身的关注中,并从根本上探讨主体存在的意义与未来。

曲辉[2](2020)在《艺术审美功能论研究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文中提出关于艺术中美的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到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这无疑是对艺术与美、艺术审美价值争论的最掷地有声的回答。中国的艺术发展,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曾经一度出现很多乱象,然而一番“体检”之后,重归审美已经成为当下备受期待的愿景。《美术》杂志曾开展过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的大讨论,一时掀起了坚持艺术审美的热烈呼声,大家都旗帜鲜明、慷慨陈词。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阶段,重振艺术的伟大审美理想,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特别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产生,更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方向。艺术的根本是审美。艺术发展中之所以出现种种乱象,除了社会发展特定阶段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对艺术审美价值的漠视甚至破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补充并重振艺术审美功能理论体系,已成为当前艺术理论研究中的首要任务。因此,选择艺术审美功能论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以美术学理论、教育学、历史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依托,通过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艺术的审美功能,科学阐释艺术的主要审美功能,并结合艺术发展实际阐明新时代重振艺术审美价值的历史趋势,得出了艺术要为人民提供纯粹的审美关怀的结论。首先,对艺术审美功能做一梳理和概观,明晰艺术的概念,分析艺术功能的内涵,厘清艺术的审美功能,并对艺术审美功能论进行历史回溯。对早期“模仿”说中的审美观念、“自由的艺术”与审美功能的凸显、“无功利”的艺术观与艺术审美功能的确认,以及艺术审美功能及艺术本质的发现进行论述对艺术审美功能论进行解析。对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认知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审美心理调节功能逐一分析,并对诸功能之间的联系加以论证;对艺术审美功能的完整性、广泛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进行分析,辨明艺术审美功能的特点;分析艺术审美功能的影响因素,对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体裁、艺术风格析毫剖厘,为研究奠定基础。艺术审美功能广泛、审美特点完备,并非初始之时沉寂,如何合理厘定艺术的阶段、科学评价艺术的发展?审美理想的失落与审美功能的离析又是肇自何时?纷繁多变的现代艺术流派,既丰富了艺术形式,又包含着艺术与美的对抗,特别是一部分哗众取宠,屈从于消费市场的作品,虽然数量不是太多,但影响不小,造成了审美理想的失落;中国文艺作品受此影响,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出现了时代性内容缺失、创作形式同质化等问题,也造成反审美现象,严重影响了艺术审美功能的完整性。追根溯源,艺术与美二者关系的流变,决定了审美功能的流变,艺术发展呼唤审美价值回归。艺术审美功能的回归、审美价值的重振需要审美功能论的指引。随着艺术边界的拓展、祛魅的需求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逐渐养成,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补充和完善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传统时代艺术观念中的审美理想、近现代艺术观念中的美学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审美价值的探索,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提供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形成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指明了方向,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审美原则下的多元体系构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人民性内核,注定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首先凸显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基础、美学内涵以及深厚的美育内核,使得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了共同的审美向度,产生了紧密地联系和良性互动,要求我们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审美人格培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化传播。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为我们重振审美价值提供了新的路径,生活审美、生态审美、共同体审美也必将成为新时代审美的重要价值。无论是在艺术主题上、艺术语言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我们都迫切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批评、构建审美社会、为世界提供中国审美方案,进行审美价值输出,由此为人民提供纯粹的审美关怀,这是艺术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崔剑波,张顺军[3](2019)在《论《家园与乡愁》中的优美感》文中指出李汉荣是当代着名的散文家,也是擅长陕南地域风情写作的大家。《家园与乡愁》作为其展现陕南乡土人情的代表作,紧紧围绕陕南地区的生态、物产、乡情和文化展开,并对特色鲜明的乡土人情进行了细致地刻画,生动地阐释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一生活至简之理,倾注了作者对陕南的浓浓热爱,诱发了读者独特的阅读感受。

张栋荣[4](2019)在《残缺美在陈设艺术中的转化探究》文中提出在当下,残缺美作为美学理念之一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系统的专业概念,却逐渐地在当代审美生活中被大众关注,特别是喜好传统文化、文人精神的,对于审美格调有要求的购房居民客群,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究,笔者姑且以“文人精神爱好客群”代指这类客户群。残缺美为何会被关注?房地产行业对设计风格的同质化驱动是原因之一,再者在于现今人们生活的压力并不比过去的少,高节奏的工作更是无限循环式地打破人们对于单纯生活的憧憬体验,居住用户对消费的需求进一步升级,从原来的物质体验型到多元功能体验型再转变为更注重精神气质的体验,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纯粹智能、被统一打包、接近完美的生活审美格调。对于审美生活,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随着大量的文化符号交错轰炸下,已经不局限于设计同质化、完美化的体验感受,人们逐渐趋向于从不那么完整的残缺元素、不那么固定符号中去获取审美体验,这些审美体验,是纯粹的主动式的审美生活,甚至是具有精神层面的审美生活,极具文人色彩。审美生活的趋同性,正是对审美最大的批判,因此,我们设计从业者如何在冰冷的同质化中去挖掘一丝精神情感温度,是值得我们严肃思考的问题,正因如此,设计工作者不能单方面地给予受众生活审美,而是能启发受众去自主地思考美,也是笔者所要探讨此课题的目的。本文的研究以生活陈设艺术为理论基础,力求厘清残缺美的概念、内涵、表现等本质后,尝试将残缺美的精神引入陈设艺术品设计的塑造中。在“文人精神爱好客群”的审美生活分析基础上,试图将朴素的残缺美感通过设计转化到生活中,使生活中有不那么完整的美的体验,放大审美生活的精神性,力图启发受众去自主地思考美。

王欣欣[5](2017)在《安迪·沃霍尔艺术的美学阐释》文中研究说明波普艺术(Pop Art)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鼎盛于50年代中期的美国,是一场具有革命性、颠覆性意义的艺术运动,时至今日仍影响着当代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安迪·沃霍尔被称为“波普教皇”,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哲思和其创作特点源自其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艺术自身的发展及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将现代流行文化和商业海报完美融合,将大众熟悉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创作出风格强烈、辨识度极高的艺术品。当他在绘画、丝网版画、装置艺术等领域取得成功后,又开始尝试波普电影、电视、音乐等大众传播领域。在短短二十多年的艺术生涯里,安迪·沃霍尔艺术实践不断诠释着对艺术本质及相关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消费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助推了波普艺术的兴盛繁荣,那么,波普艺术也在不断助推消费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较于以往的艺术形式,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对大众的渴望、对融入生活的追求,无疑是革命性的,他直接介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绪情感中,贴近社会焦点主题、贴近生活感受、正视人们诉求,以一种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切。在安迪·沃霍尔的观念中,波普艺术是“入世”的,他以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境界,将世间百态以更加调侃、更加超脱、更加随性的方式进行艺术加工,并将之重新反馈到大众生活之中。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艺术实践的方式,并非如同苦行僧般的传教布道,而是以一种最为简单、及其潇洒的方式完成并取得了成功。这也是安迪·沃霍尔与其他波普艺术家不同之所在。因此,关注安迪·沃霍尔50至80年代的艺术创作经历,对其从艺术创新、美学转向、审美内涵等方面进行解读,分析其对于社会文化和美学审美上的超越,这是一个颇有价值的学术命题,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的开拓空间。安迪·沃霍尔波谱艺术的美学思想蕴含在他那独具特色的实践之中。他的创作,无论是波普绘画,还是波普摄影;无论是波普电影,还是波普化的广告设计都表现出一种大众化的特征。他巧妙地借用了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大胆进行尝试,进而使波普艺术创作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艺术创作的层面上,安迪·沃霍尔准确地把握了美国社会和生活中某些永久性、传媒性的东西,通过复制和罗列等技法,将充斥着人们感官的各种商业图像与艺术品联系起来,巧妙地将艺术品制成无差别、无个性、系列化的艺术形式,以大众熟知的形象展现出来。在艺术的普及层面,安迪·沃霍尔十分清楚艺术普及的重要,他不仅成功地把自己的艺术品回归到了社会生活,而且还以日常生活的方式——大众化的消费来拓展传统艺术品参与生活的途径,不断以异端的方式挑战并超越传统陈规。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世界中,波普艺术不仅仅是题材或形式的改变,无论其以何种形式呈现,不管其描绘性视觉信息的转向中有意变俗为雅、或变雅为俗,都是围绕着变生活为艺术这个主题,从而达到对艺术进行全新理解:艺术是生活,生活也就是艺术。自他开始,十九世纪以来一系列美学命题,诸如艺术的本质、艺术家的身份、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市场等等,都在波普艺术的发展中一步步丰富和深化。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反映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大众文化的变革,沃霍尔在波普艺术的普及途径、艺术创作形式等方面的不断尝试中,完成了对其自身美学思想的验证。笔者认为对安迪·沃霍尔艺术的美学阐释应该侧重于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对安迪·沃霍尔艺术思想的美学阐释,这个层面的阐释应该基于对他艺术实践的分析;第二个层面是对他的艺术实践及其个性化表现的美学阐释,这一层面上的美学阐释是基于安迪·沃霍尔的艺术思想对其艺术实践的客观解析。本文期望在之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安迪·沃霍尔置于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社会背景中,把握当时社会活动形态与价值观,媒介、艺术与美学思想的演变,理清沃霍尔从商业艺术转向波普艺术创作的动机,阐述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的代表作品及艺术实践之路,分析出其艺术创作特征和美学思想演变,并论述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李韬[6](2016)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范畴是中国古代艺术观念的纽结。艺术范畴研究要以艺术学理论的宏通视野,通过文献梳理、跨学科的方法,结合艺术史和文化史的史实,探讨艺术的文化要素、历史语境和生命精神;在此基础上横断切入,以重要的艺术史观念为对象,寻绎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最普遍、最根本的艺术观念,揭示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共通性和一般规律。这也是对在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以后,中国古代艺术观念的核心范畴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范畴主要是由本体论范畴、认识论范畴和价值论范畴所构成。本体论范畴是道、气和象。道是中国哲学中的最高概念,它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根本范畴之一。道和艺的结合是人的理性和感性和谐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道的艺,艺便缺少灵魂和方向;离开艺的道,道便丧失途径和手段。如果说道是宇宙万物总的根源和本体,那么气则是具体之物的本质或本根。艺范畴中的所有构成要素的本质是气,听觉、嗅觉、视觉和触觉乃至人本身都是气所构成。人的感觉器官具有生物的直接性和社会的历史性,前者不假它物直接感受这个世界,后者积淀人类的情感、情绪和认识形成具体的知识。中国古代艺术是古代人感受这个世界,并把这种感受具形化为可以直接感知的对象的结果。气是构成生物性人的基本元素,也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艺术是对这个世界社会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反映。气成为艺术的本体范畴是由气的特性和中国古代艺术生命性特质所决定。如果说道是古代艺术“形而上”的本体,气是其“形而下”的本质;那么象则是艺术的形式本体。象范畴使艺术成为艺术,使人直接通过它来把捉生命本身的生气和生意。象范畴使气的实在性和道的超越性最终成为可以被认识和感知的对象。那么具体的艺术活动是如何达到对道、气和象这些艺术本体的认识呢?中国古代艺术有着悠久的“言志”和“缘情”的传统,《周易》的“真情”、《论语》的“仁爱”和《庄子》的“无情”构成了中国古代艺术求真、向善、爱美三个维度。情志的完美结合是艺术表达的中心观念,“道始于情”(《性自命出》),而道也终结于“情”;“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儒道两家在此达到了高度统一,艺术通过审美之心和道德之心的营构通达道的境界。人是由身和心所构成,中国古代艺术家把这种观念宇宙化后即认为人所创造的艺术和人本身是同构的,是由“形”和“神”两个方面所构成。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形和神的不断地熔铸、交汇和对话的过程:艺术家由最初的情志意趣的表达到艺术品的物化形态的出现是由神塑形,而鉴赏家则相反,他们从艺术的形象出发,结合自我的情趣志意和“前见”,完成对艺术品的再创造,这是由形而见神的过程。神何以能塑形?形何以能见神?前者是人“表达欲”和“对象化”的本能所致,后者则是对意义追问的结果。艺术之形的追问可以达到庄子的“象罔”之境,而“象罔”可以得“玄珠”,因此形的超越即可达到道境。从神的本义来说,它是对“万物为什么是这样”的回答,而道则是对世界整体根源的发掘。“文以载道”的观念尽管老套,但它彰明了超越之路:“形以载神”也不新鲜,但它开启了妙写的坦途。虚实范畴较艺术中的情志、形神范畴具有更大的涵括力。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它的审美性和精神性,这是艺术的虚的部分。艺术实的部分是它的物质实体。在这个实的部分中还是可以继续分出虚实的层次来。画面的空白是虚,而色彩是实;音乐中的中断为虚,而连续为实;戏曲中的顿挫为虚,而连续为实;舞蹈中的运动为实,而静止为虚等等。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中虚实问题发展到极端就成为有无问题,诸如“无声之乐”、“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不着文字”、“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等观念。这些道家观念的本意并不是要取消艺术及其形式,从而把人回归到完全自然的状态,而是为了在遵从自然的前提下去“为”。老子的“希言自然”就是主张统治者不要妄为教令而要顺任自然地去“为”。道家和儒家均根植于人生和社会而立论,他们的观点在“希言自然”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思想对艺术虚实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不管是“错彩镂金”之美还是“出水芙蓉”之美,也不管是社会道德之美还是造化情志之美,只要是宛若天成而不扭捏作态的艺术,儒道两家都是赞赏的。中国古代哲学不同于西方古代哲学,它所解决的问题不是“思”与“在”的矛盾,而是“身”与“道”的问题。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核心价值是乐心和明道。艺术的过程也就是修身、养性,从而达到身心的悦适,以致明道的过程。雅俗的根本矛盾在于艺术家的人格,人品高则艺必雅,反之则俗。儒家的善美和道家的真美,前者重视艺术的伦理价值,后者重视艺术的审美价值,但它们都统一于天与人、知与行、情与景合一的结构之中:至善尽美则是他们共同的思想旨趣。

蒋榴[7](2014)在《晚明绘画“尚丑”之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传统的美学与艺术观念中,丑被认为是美的否定和反面。美的标准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丑也在被重新定义和认识。而晚明时期个体精神进一步自觉,在绘画中则表现出对个体情感和体验的直观描绘,追求一种“丑拙”的审美趣味,且能化丑为美,从而划出了中国画古典与现代的分水岭。本文在文献材料及绘画作品的基础上采取分析归纳、融通综合的方法,从中国古代“丑”字的释义入手,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丑的表现形态,揭示了中国古代审美中美与丑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继而具体剖析在整个明代绘画的大背景下,晚明绘画中所具有的审丑意识、“丑”的表现方式及徐渭、陈洪绶、傅山、八大山人等几位代表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从而得出晚明绘画丑在何处,并从社会、经济、哲学、艺术家个性等几个方面探求产生这一股浓郁的审丑之风的原因;最后,总结分析了晚明绘画的尚丑意识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贾洛川[8](2013)在《罪犯改造的美学意义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在监狱工作中,罪犯改造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化丑为美的艺术活动,是监狱干警在罪犯改造过程中遵循罪犯改造和艺术的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改造手段所体现出来的具有改造意义和审美价值的罪犯改造活动。从美与丑的关系着眼,可以看出罪犯改造作为一门化丑为美的艺术的必然性。罪犯改造作为一门化丑为美的艺术提出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它是增添社会美和减少社会丑的需要,是提升罪犯改造质量的需要,是提升干警自身的美的素质的需要,是美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罪犯改造作为一门化丑为美的艺术主要表现在罪犯改造理念、罪犯改造手段、罪犯改造环境、罪犯改造成果以及监狱干警的自身等诸多方面。其主要实现目标,关键是造就罪犯美的人格。

许心宏[9](2012)在《崎岖心路:美学教学的审丑教育》文中指出在审美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导法与讨论法,探讨美与丑的多重辩证关系。审丑的存在解构了审美"中心主义"的自负与傲慢,其否定性的艺术批评,既是培养审丑能力,也是培养审美趣味。审美的逆向思维中,"极限至美"只是一则语言神话,而"美有一漏处"则是审美原点的现实回返,其中"不求美则美"即为美在自然的本真表达。

亦云[10](2010)在《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论着、期刊论文文献编年录[1998-2002]》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艺术学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本刊已经连续做了两期了。令人欣慰的是,两年来反馈的意见与建议更多还是鼓励与认同。开辟这一专栏,目的就是要将近2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讨论艺术学及其学科建设的文献资料逐年整理出来,能够给当代学人一点启发与帮助。为了材料整理的系统化与规范化,初步预想是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前两年整理发表了第一组和第二组文献,分别是从1988年至1992年、1993至1 997年的相关文献。如果可能,本刊还将往前追溯,希望尽可能将近现代的艺术学研究的文献材料呈现在同仁面前。鉴于编者见识所囿,文献来源繁多以及遴选标准恐待商榷,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学界同仁不吝批评指正。

二、化腐朽为神奇——论艺术“化丑为美”的审美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腐朽为神奇——论艺术“化丑为美”的审美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感性的批判 ——波德莱尔的审丑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问题缘起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目标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波德莱尔审丑的美学基础及背景
    1.1 丑的萌发
        1.1.1 美在激情
        1.1.2 美学对象从客体转向主体
        1.1.3 德国古典哲学的审丑发展
    1.2 波氏审丑的时代风尚
        1.2.1 浪漫主义对情感经验的强调
        1.2.2 唯美派提出“为艺术而艺术”
    1.3 波德莱尔的审丑自觉
第二章 波德莱尔审丑美学的内涵
    2.1 美的本质
        2.1.1 美在古怪、粗暴、忧郁
        2.1.2 恶中之美
        2.1.3 新的激情所固有的特殊美
    2.2 艺术高于自然
        2.2.1 艺术与真实
        2.2.2 诗人的使命:化腐朽为神奇
        2.2.3 语言炼金术
        2.2.4 艺术距离感
    2.3 艺术与道德
    2.4 艺术与哲学
第三章 波德莱尔审丑美学的影响价值与评价
    3.1 波德莱尔审丑美学的影响
        3.1.1 文学艺术领域
    3.2 波德莱尔审丑美学的价值
        3.2.1 对感性的强烈批判
        3.2.2 现实关怀
    3.3 波德莱尔审丑美学的综合评价
        3.3.1 象征与现实的矛盾
        3.3.2 十九世纪法国对波德莱尔的两种批评
        3.3.3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第四章 感性合题时代的审丑现实与反思
    4.1 当代社会的审丑现实
    4.2 审美还是审丑
    4.3 波德莱尔审丑美学思想下的反思
    4.4 感性学的发展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艺术审美功能论研究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艺术中国梦实现的内在需求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使命
        (三)艺术审美理论的现状分析
        (四)重振艺术审美功能的呼唤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艺术功能的研究
        (二)关于艺术审美功能的研究
        (三)关于艺术美的体现的研究
        (四)对艺术审美问题多学科研究的反思
    四、本文的思路与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一章 艺术审美功能论概观
    一、艺术功能与艺术审美功能论
        (一)艺术的概念
        (二)艺术功能及其内涵
        (三)艺术审美功能论
    二、艺术审美功能论的历史回溯
        (一)早期“模仿”说中的审美观念
        (二)“自由的艺术”与审美的凸显
        (三)艺术审美功能的确认
        (四)艺术审美本质的发现
    三、艺术的主要审美功能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
        (二)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
        (三)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
        (四)艺术的审美心理调节功能
        (五)诸功能之间的联系
    四、艺术审美功能的特点
        (一)完整性
        (二)广泛性
        (三)时代性
        (四)民族性
    五、影响艺术作品审美功能的因素
        (一)时代背景
        (二)艺术体裁
        (三)艺术风格
第二章 艺术与美二者关系的历史流变与审美理想的失落
    一、艺术与美二者关系的历史流变
        (一)原始艺术:似乎形同陌路的开始阶段
        (二)古典艺术:可谓如胶似漆的蜜月阶段
        (三)现代艺术:貌离而神不离的对抗阶段
    二、现代、后现代艺术中真与美的对抗
        (一)艺术视阈下真与美的互动
        (二)哲学视阈下真与美的竞合
        (三)现代艺术视阈下真与美的对抗
    三、审美功能的离析
        (一)时代精神的缺失
        (二)艺术创作的同质化
        (三)非理性审丑及其影响
    四、审美理想的失落
        (一)审美意识的消解
        (二)审美实践的偏离
        (三)审美本质的错位
第三章 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补充与完善
    一、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时代之维
        (一)艺术边界的拓展
        (二)祛魅的需求
        (三)民族自信的必然
        (四)艺术发展的呼唤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历史之维
        (一)传统时代艺术观念中的审美理想
        (二)近现代艺术观念中的美学思想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审美价值的探索
    三、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文艺思想
        (一)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鲜明特征
        (三)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大意义
    四、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理论框架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审美原则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体系
        (三)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实践品格
第四章 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向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内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美育的关系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一致性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对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美丑”之辨
    三、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引导审美人格教育
        (二)新时代公民审美教育的文化追求
        (三)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化传播
第五章 新时代审美价值的重振路径
    一、新时代审美价值的再发现
        (一)生活审美的升华
        (二)生态审美的转向
        (三)共同体审美的期许
    二、新时代艺术主题的再明晰
        (一)致力于民族文化的自觉
        (二)致力于个人品质的提升
        (三)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新时代艺术语言的再丰富
        (一)基本章法的传承
        (二)意境格调的创造
    四、新时代审美价值的再输出
        (一)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进行艺术批评
        (二)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为世界提供中国审美方案
        (三)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构建审美社会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论《家园与乡愁》中的优美感(论文提纲范文)

一、诱发优美感的动植物
二、诱发优美感的社会生活
三、诱发优美感的文本氛围
四、诱发优美感的创作手法

(4)残缺美在陈设艺术中的转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第五节 文献综述
    第六节 研究方法
    第七节 组织结构和学术期待
第二章 残缺美概述
    第一节 残缺美的定义
    第二节 残缺美的成因
    第三节 残缺美的表现
第三章 残缺美的精神审美价值
    第一节 无垠的想象力
    第二节 无形的生存反思
第四章 陈设艺术中残缺美的应用结合方式
    第一节 陈设艺术设计与残缺美
    第二节 残缺美在陈设艺术中的精神审美价值体现
    第三节 结合毕业设计《何弥缺?》将残缺美与陈设艺术花器结合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5)安迪·沃霍尔艺术的美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第2章 安迪·沃霍尔艺术的生成背景
    2.1 社会文化背景
    2.2 艺术发展背景
    2.3 美国波普艺术
第3章 安迪·沃霍尔艺术的本质之思
    3.1 艺术的本质
    3.2 艺术即生活
    3.3 艺术的循环
第4章 安迪·沃霍尔艺术的创作特征
    4.1 媒材的选择运用
    4.2 创作技法的特征
    4.3 作品形式的革新
第5章 安迪·沃霍尔艺术的商业化
    5.1 波普艺术的工厂生产
    5.2 波普艺术的价值挖掘
    5.3 波普艺术的价值实现
第6章 安迪·沃霍尔艺术的影响
    6.1 对艺术发展进程的影响
    6.2 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概念厘定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范畴生成语境
    一、文化要素——天人关系、心性学说、宗法制度
    二、历史语境——时间性、空间性、想象性
    三、生命精神——生生谓易、希言自然、人者仁也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本体论范畴
    第一节 艺术本体及其本体论
        一、艺术本体观念和艺术本体论阐释
        二、中国古代艺术本体及其本体论范畴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本体论范畴
        一、艺范畴的三个维度
        二、道范畴——艺术之灵魂
        三、气范畴——艺术之主体
        四、象范畴——艺术之形象
    第三节 道、气、象范畴的本体地位及其说明
        一、道、气、象的统一性和本质特征
        二、道、气、象与艺术其它范畴的关系
第三章 中国古代艺术认识论范畴
    第一节 情与志:古代艺术表达的中心观念
        一、情范畴的历史性展开:“缘情”说的诸阶段
        二、志范畴的历史溯源:“言志”说的考索
        三、情志合论:言志缘于情,缘情根于志的艺术论
        四、情与志交织下的审美时空:门类艺术中的情志范畴
    第二节 形与神:中国古代艺术认识活动的二维结构
        一、中国古代艺术形神观念解诂
        二、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的代表性形神观念
        三、中国古代门类艺术中的形神范畴
    第三节 虚与实:中国古代艺术活动的辩证特性
        一、古代艺术虚实观的哲学渊薮
        二、古代艺术活动中的虚实范畴
        三、古代门类艺术中的虚实观念
第四章 中国古代艺术价值论范畴
    第一节 明道与乐心——古代艺术的核心价值
        一、明道与乐心的基本内涵
        二、明道把世界照亮,乐心把自我澄明
    第二节 雅与俗——古代艺术品评的基本标准
        一、雅俗观念考辩
        二、雅俗观的具体展开和雅俗之辨
    第三节 善美与品格——古代艺术的稳定价值结构
        一、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善美
        二、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品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晚明绘画“尚丑”之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晚明”的界定
第一章 绘画艺术中丑的内涵
    一、 丑在不同语境中的释义
    二、 传统绘画中丑的表现形态
    三、 丑与美的转化
第二章 晚明绘画中丑的表达
    一、 明代绘画的审美主流
    二、 晚明绘画“尚丑”概况
    三、 晚明“尚丑”的绘画作品及代表画家
第三章 晚明绘画“尚丑”之风的形成背景
    一、 社会政治背景
    二、 商品经济背景
    三、 哲学思想背景
    四、 艺术家个性
第四章 晚明绘画“尚丑”风格的美学意义
    一、 明代绘画“尚丑”的美学价值
    二、 晚明绘画对后代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罪犯改造的美学意义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罪犯改造的美学艺术内涵
二、罪犯改造作为美学艺术的必然性
三、罪犯改造作为美学艺术提出的现实意义
四、罪犯改造作为美学艺术的主要表现
五、再社会化:美学艺术的主要实现目标

(9)崎岖心路:美学教学的审丑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与丑多重辩证关系
    1) 美丑对照。
    2) 以丑为美。
    3) 化丑为美。
    4) 以丑衬美。
    5) 美丑的时代性、民族性。
二、审丑——否定性的艺术批判
三、美的语言神话与回到原点

四、化腐朽为神奇——论艺术“化丑为美”的审美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感性的批判 ——波德莱尔的审丑美学[D]. 韩琳娜. 山西大学, 2021
  • [2]艺术审美功能论研究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D]. 曲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论《家园与乡愁》中的优美感[J]. 崔剑波,张顺军. 安康学院学报, 2019(03)
  • [4]残缺美在陈设艺术中的转化探究[D]. 张栋荣. 中央美术学院, 2019(06)
  • [5]安迪·沃霍尔艺术的美学阐释[D]. 王欣欣. 河北大学, 2017(01)
  • [6]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范畴研究[D]. 李韬. 东南大学, 2016(12)
  • [7]晚明绘画“尚丑”之风研究[D]. 蒋榴. 暨南大学, 2014(04)
  • [8]罪犯改造的美学意义思考[J]. 贾洛川. 河南社会科学, 2013(07)
  • [9]崎岖心路:美学教学的审丑教育[J]. 许心宏.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2(03)
  • [10]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论着、期刊论文文献编年录[1998-2002][J]. 亦云. 艺术学研究, 2010(01)

标签:;  ;  ;  ;  ;  

化腐朽为神奇——论艺术“变丑变美”的审美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