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VC管代替镀锌钢管几个问题的探讨

UPVC管代替镀锌钢管几个问题的探讨

一、UPVC管替换镀锌钢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琪[1](2020)在《北方城区供水管线漏损程度预估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城市供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管网漏损率偏高是供水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在2015年印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里面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要控制在10%以内。给水管线出现漏损不仅是水务公司关注的一个经济议题,更是一项关乎健康环境和饮用水安全的社会性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了给供水企业检漏、降漏、管网改造等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根据模糊数学理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管线漏损预估模型。其中运用SPSS软件通过回归分析将管材、管径、管龄及环境温度等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归一化后作为权重带入预估模型,在确定评价因素集、评语集和隶属度后构造评判矩阵。运用研究区域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根据管线的各项参数确定评分因子,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管线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该模型具有一定准确性。根据K-means聚类分析法,运用Python语言实现漏损预估模型的建立,其中选择主成分分析算法(PCA)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选择支持向量机算法(SVM)进行机器学习。将研究区域漏损数据带入模型后,绘制K/distortion函数,根据肘部法则将数据聚成五类,对五类数据标注分类标签,依次为非常轻、较轻、普通、严重、非常严重。完成样本学习后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到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该模型具有一定准确性。对北方某城区的漏损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管材、管径、漏损形式、管龄、环境温度等影响因素的数据得出该区的漏损现状,即钢管漏损率最高的情况;DN50管线漏损情况最严重,其次为DN40、DN100和DN200;漏损形式中接口出现问题占比最高,超过40%,这也与管材种类有关;管龄1620年这个时间段漏损情况最严重,这是由于超过20年的漏损严重的管线已在近些年管网改造中不断被更新,其占总量的比例相对较少;环境温度为2024.5℃时出现漏损概率最高。数据分析结果可以为模糊综合评判法中因子评分作依据,也可以建议研究区域供水企业在施工、检漏、管网改造工作中提高施工质量,重点关注符合上述条件的管线。运用研究区域的漏损数据对两种建模方法的准确率进行计算,对于北方某城区的所有管材种类而言,K-means聚类法模型适用于球墨管、铸铁管和水泥管,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适用于钢管、PE管、PVC管和PPR管。根据不同管材种类对应的预测模型,对北方某城区水务公司2021年改造备选项目库中的四个项目进行预测,根据项目各项参数得出其漏损程度评价依次为“非常严重”、“严重”、“较轻”、“普通”。因此漏损严重程度对比结果为项目1>项目2>项目4>项目3,根据结果建议企业按1>2>4>3的顺序完成改造,模型可以为企业降漏工作提供参考。

李汉超[2](2019)在《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可能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供水管网作为维持城市正常运行的基础供应系统之一,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的命脉。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比较少的国家。随着近几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在不断推进,伴随于此,水资源供需矛盾激增,供水安全性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在满足用户对水质水量需求以及控制供水成本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下,降低管网漏损率有效控制漏损已经成为社会与供水企业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设计、施工、运行等方方面面。漏损预测作为漏损控制一部分,重点在防患于未然。研究管网漏损风险评价,可以提高供水企业的管理水平,规范管网信息收集整理,避免传统意义上管网维护饱和式排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使资源利用高效化。对于保障供水安全性以及提高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未确知测度理论为核心,结合了EPANET软件的水质水力模拟,对城市供水管网漏损风险进行了评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影响城市供水管网安全性的因素,并按影响因素与管道的位置关系进行了分类。因素主要包括管材种类、管径尺寸、管道铺设时间、埋设深度、管道接口形式、温度、土质、腐蚀(电化学、微生物)、施工水、供水压力、管网余氯、水锤等。确定了评价模型当中影响因素的选取原则,给出了不同因素对应漏损率的度量方法。结合具体案例可以发现:管径越小漏损率越大,反之则越小;各种管材漏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镀锌钢管>灰口铸铁管>石棉水泥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PE、PVC等)>球墨铸铁管;管网建成初期,由于施工原因漏损率偏高,之后随着管龄的增大,漏损率在逐渐增大;随着埋深的增大漏损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供水压力与管道承压能力之比越大管网漏损率越大;随着余氯含量的增加,漏损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通过建立单指标测度函数,信息熵赋权,计算单指标测度评价矩阵、多指标测度评价向量,按置信度准则确定评价等级,计算未确知重要度向量建立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评价模型,以一个典型案例初步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有效避免了模糊综合评价当中权重的确定受人为主观影响较大的问题;明确了各因素对管段影响的主次;细化了同一评价级别下管道的优劣排序。(3)以某市供水管网第二分区作为城市管网漏损评价实例,对该区供水管网进行简化合并,利用EPANET软件建立了供水管网结构模型。对二区管网进行了水力水质模拟,绘制了等值线图谱,对得出的数据进行了符合度验证,将有效数据用于已经建立的管网评价模型,结果表明C1等级的管段占3.9%;C2等级的管段占14.4%;C3等级的管段占49.7%;C4等级的管段占20.9%;C5等级的管段占11.1%,说明管网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对于评价等级低的管段分析因素熵权得出管龄、管材、压力比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护措施。此外,将S区管网分成四部分,对每部分的漏损管段进行了统计,给出了漏损风险排序,而这与近五年该区漏损统计数据结果保持了一致,验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4)基于MATLAB R2016a开发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评价软件系统,对软件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该软件系统的正确性,并在实例分析过程中对其进行了运用。该系统软件的开发极大的节约了评价时间,同时降低了评价过程当中对工程人员数学方面的要求,方便了该评价模型的应用与推广。

狄鑫[3](2019)在《基于水力模型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研究基于水力模型的供水管网分区优化和漏损实时定位方法,为漏损控制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论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及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WaterGEMs软件建立目标区域管网的微观水力模型。以GIS系统收集的管网和流量数据为基础,分别完成用水量变化曲线测定、管段海曾威廉系数C值初步估算,拓扑结构的简化和节点流量的分配,最终形成一个由727个节点、1048条管段构成的延时水力模型。基于WaterGEMs的达尔文校正器进行模型校核,结果表明6个测压点和3个测流点的曲线吻合度较高,满足模型校核标准,能够为下一步的分区优化模型和漏失定位模型提供数据支撑。2、建立基于图论法的管网分区优化模型。为了解决经验分区随机性强的问题,本文基于图论法的最短路径原理,提出进行分区计算的方法,并以夜间最小流量作为评价指标来评估管网的漏损水平。将模型应用于研究区域,结果表明,分区后的方案漏损水量相较于分区之前有所降低,而且随着所选的权重函数不同,各分区的控漏效果也截然不同。使用图论法进行管网分区,不仅能提高分区的效率和精度,而且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漏损。3、建立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漏失定位模型。由于BP神经网络算法难于收敛的缺点,本文在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了遗传算法的优化,首先通过分析压力监测点的变化特征建立目标区域76条管段,380组样本的漏损数据库,使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和单纯BP神经网络训练漏损数据库,结果表明,前者比后者的训练均方误差更小,迭代次数更少,数据拟合程度更高。构建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漏失定位模型,对研究区域的管道漏损进行定位预测,结果表明,漏点预测误差均在200m内,模型较为准确可以应用于实际管网中。

陈阳[4](2019)在《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工程项目总体目标和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达到降低工程成本,实现利润目标的要求。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作为成本管理的核心环节,对项目能否实现成本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建筑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工程项目各个环节成本要素的上涨使得各个工程参与方更加重视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在工程项目全过程加强成本控制从而实现利润目标已经迫在眉睫。基于以上背景,引出BIM技术作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新的解决方案,结合自身参与的“设计院办公大楼”和“南部客运站运管大楼”项目,重点对工程项目各个阶段成本控制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对成本控制的概念、内容、方法、措施进行了阐述,分析了 BIM技术的概念及特点,讨论了 BIM技术的数据传输标准,重点说明了 IFC标准和gbXML标准的特点及优势。结合文章主旨,对BIM核心建模软件Archicad、Bentley、Revit进行优缺点比较,选出了适合本文主旨的Revit核心建模软件。(2)分析了传统成本控制流程和基于BIM技术的成本控制流程,并对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传统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BIIM技术在相应阶段的应用进行阐述,从而完善论文的理论基础。(3)以案例实证的方式,分阶段具体分析BIM技术应用给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带来的优势。决策阶段选取影响工程成本的因素,结合AHP层次分析法及BIM历史数据库,编制更为精确的投资估算;设计阶段使用Revit建立BIM模型,并统计工程量,结合Ecotect软件进行能耗分析,利用正交试验法,选取窗墙比、外墙保温厚度、外墙传热系数、屋顶保温厚度等水平因素进行分析,选用L9(34)对不同围护结构方案进行能耗模拟和成本分析,快速比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同时利用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测,将碰撞点按硬碰撞、软碰撞和碰撞区域进行分类,估算得出BIM碰撞检测的经济效益和工期节约:施工阶段结合南部客运站项目,通过BIM技术首先建立精细化的BIM模型,其次进行图纸会审、工程量统计、施工场地布置、场景漫游,阐述了BIM减少变更、精确算量、减少场地二次搬运、净高位置修正的优势,最后结合砌筑工程及安装工程,通过管线综合和BIM砌体优化排布,分析计算得出砌筑工程节约22万元、安装工程节约34万元的结论。

王亚平[5](2018)在《聚氨酯耦合粘性胶材料修复给水漏损管道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由于供水管网的老化和供水负荷的增加,供水管网漏损率居高不下,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污染和经济损失。论文结合复合材料修复技术和缠绕修复技术,针对大多供水管道发生的孔状或裂缝状局部漏损问题,采用试验对比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具有高弹性、高粘性双重止水功能的新型缠绕修复材料。通过对两种传统的橡胶类和两种传统的硅胶类缠绕修复材料的修复性能的试验研究,并结合给水管道缠绕修复材料应具备耐腐蚀性、高强度、高弹性、无毒、无污染等特性要求,进行了复合材料基材的选择,最终确定以0.2mm的聚氨酯薄膜为基材。利用该基材,进行了胶黏剂种类、浓度配比和界面处理方式的比选,并根据胶黏剂与基材的耦合效果、材料之间粘合力的大小及与管道的附着力度,最终确定以聚氨酯耦合粘性胶作为本文新型缠绕修复材料优化研究的对象。以研究聚氨酯耦合粘性胶修复材料用于给水管道修复的可行性和修复效果为目的,对其进行了理化性能和对水质影响的实验测试,并与拉力封安和居医两种典型修复材料对比,结果显示:聚氨酯耦合粘性胶的拉伸强度约35MPa,是两种典型修复材料的3.5倍左右;粘合力约为11N,弹性形变可达450%,聚氨酯耦合粘性胶修复材料具有更好的修复性能;其吸水率约0.5%,质量损失不到1%,对水质影响小、无毒,满足给水管道卫生条件,可应用于给水管道修复。为验证聚氨酯耦合粘性胶的实际修复效果,对其进行了动态通水修复试验研究,探究不同材料宽度、缠绕长度、缠绕厚度、漏口形状、管材种类对缠绕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哪种情况下,一层缠绕厚度止水压力均在0.05MPa以上、二层缠绕厚度止水压力均在0.15MPa以上、三层缠绕厚度止水压力均在0.25MPa以上、四层缠绕厚度止水压力均在0.35MPa以上、五层缠绕厚度止水压力均在0.45MPa以上,能够满足城市供水压力的要求。同时,探究了管道修复失效前后材料性能变化情况,发现管道修复失效后,材料的弹性下降量超过18%,粘合力减小约40%,拉伸强度下降约20%,材料修复性能下降。采用聚氨酯耦合粘性胶修复材料对发生孔状或裂缝状的局部漏损管道进行修复,可节约成本,有效的降低管网漏损率,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朱希[6](2018)在《基于BIM的地铁车站两阶段设计循环控制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目前,BIM技术在地铁项目中的应用不如在房建项目广泛,且在应用中往往旨在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应用却有所欠缺。本文将BIM技术和控制论相结合,应用于地铁项目两阶段设计中,构建了基于BIM技术的两阶段设计循环控制方法,可以使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得到有效而及时的控制,创新了BIM技术应用,提升项目管理效率。首先,本文通过分析地铁车站传统模式下两阶段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梳理BIM技术在国内外地铁项目两阶段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得出目前地铁项目中应用BIM技术只是在项目技术水平方面有所提升,而在项目管理方面缺乏系统性研究。确定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其次,通过分析循环控制理论、BIM技术的相关概念以及特征之后,提出基于BIM技术的循环控制理论。探究该理论在地铁项目两阶段设计中的工作原理,同时对其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依据该理论,针对一个试点车站的两阶段设计过程制定了实施方案。再次,将实施方案应用于南昌轨道交通二号线“学府大道东站”中,针对采用传统设计方法时出现的问题,提出在地铁项目两阶段设计中的BIM技术应用点并实施。总结BIM技术应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建立BIM的建模、应用以及交付标准,提出基于BIM技术的地铁两阶段设计控制的方式。然后,在南昌轨道交通四号线中,以“鱼尾村站”为例,对试点车站的BIM建模标准进行改进,并改正两阶段设计中发现的问题,同时,对试点车站提出的BIM技术应用点进行应用及深化。依据PDCA循环控制管理方法,将“学府大道东站”中提出的基于BIM技术的地铁两阶段设计控制的方式和四号线中对BIM技术的两阶段设计的应用和完善相融合,提出基于BIM技术的地铁车站两阶段设计循环控制方法。最后,在本文总结与展望部分,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并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张守凤[7](2016)在《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管网的水质化学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将城乡统筹区域发展作为重要讨论问题,将实现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水质问题作为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会对城乡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现有对城乡统筹区域水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管网水质指标的分析方面,对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很少。为保证用户龙头水质达标,对城乡统筹区域下供水管网中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迫在眉睫,这对于提高管网水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对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在盐城地区设置试验点,现场调研、分析该地区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新构建的管网水质控制模拟中试试验装置,并结合小试试验,研究不同水质条件下,供水管网中水质化学稳定性变化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盐城地区供水系统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调查; (2)供水管网铁释放规律; (3)供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为了解盐城地区供水系统的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现状,对该地区的管网水进行水质调研。根据盐城市城东水厂、城西水厂的供水范围,选择两个水厂的出厂水、以及供水片区内的四个管网点作为本文的调研对象,分析总结盐城地区供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状况。调研了解到盐城地区的水厂出厂水、管网点的水具有腐蚀性,夏季和秋季的水质腐蚀性比冬季和春季的小,并且每年8~10月份的时候,水质腐蚀性较弱,可能有结垢的倾向。另外,该地区所选用的供水管材大多为球墨铸铁管,水中存在的一些离子会破坏管网内壁,造成管壁腐蚀,引起铁的释放,导致“黄水”等水质问题。为研究供水管网的铁释放规律,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研究pH、碱度、初始余氯浓度、管材、浊度等对供水管网中铁释放的影响。研究发现,pH越高,碱度越大,余氯浓度增加,铁的释放量会相对越低。管材对铁释放的影响较大,新管网中铁释放量变化微小。对于旧球墨铸铁管和旧镀锌钢管,随着时间的推移,铁的释放量会逐渐增加。水中铁含量增加的同时,浊度也会增加。对于铁质管材,浊度的高低可以作为判断管网水中铁含量是否超标的一个辅助指标。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因素对供水管网中铁释放影响大小的排序为:浊度>Cl->SO42->UV254>碱度>余氯>pH。为研究供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利用管网水质控制模拟中试试验装置,并结合小试装置,研究pH、碱度、初始余氯浓度、管材、流速等因素对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调节管网水中的pH和碱度、投加消毒剂可以达到改善水质化学稳定性的目的。对于中试的几种管材,饱和指数IL变化范围-1.00~0.20,稳定指数IR介于7.30~8.60之间,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饱和指数IL逐渐变大,稳定指数IR逐渐下降,水质的腐蚀性逐渐减弱。钢塑管、UPVC管、PE管的水质化学稳定性比球墨铸铁管、镀锌钢管的好。流速不同时,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饱和指数IL逐渐上升,稳定指数IR逐渐降低,水质的腐蚀性逐渐减弱。当流速在0.28-0.69m/s的范围内时,流速越大,饱和指数IL更趋近于零,稳定指数IR偏小,水质的腐蚀性减弱。

孙晓晶[8](2016)在《给排水工程常用塑料管道应用及施工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和对健康生活的热切追求,人们对于环保管材的需求日益迫切。有相关调查表明,采用冷镀锌钢管供水,管材一般使用寿命不到5年就会锈蚀,并且水质发生恶化,有浓重的铁腥味。新型塑料管材与传统金属管材相比具有性质稳定、重量轻、施工方便、使用寿命长、绿色环保等优点,目前在市场上需求量逐年增加。给排水管网就如同一个城市的血管,源源不断的输送着城市居民正常生活所必需的水源,这使给排水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城市的给排水工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给排水管材对于整个工程来说尤为重要。以科学专业的手段选择合适的管材,在提高给排水工程的运行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很大程度的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维修投资,节约施工成本。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给排水管道的发展及现状,通过对比国内外新型塑料管材的需求量和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我国新型塑料管道的普及率远不比上发达国家,塑料管材在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尚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我国目前常用的新型塑料管材包括PE管、UPVC管、PPR管、PB管、RPMP管等,这几类管材在我国目前是应用比较普遍的,在给排水工程中的需求量在逐年增长。本文对这几种管材的特性、种类、生产工艺、管材的选择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并通过与传统管道进行对比,突显出了新型塑料管道性质稳定、绿色环保、使用寿命长等优良特点。新型塑料管道作为一种新兴管道,其材质和管道特性决定了其在工程施工中与传统管材必有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新型塑料管道的施工工序要比传统管道少,管道敷设、安装简便。但其管道连接要求更为严格,并在管道与检查井的连接和管道试压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还对新型塑料管道在施工中容易出现的施工质量通病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及如何对管道进行维护保养。总之,新型塑料管道施工不要受传统管道施工经验的影响。最后本文还指出了新型塑料管材的普遍使用给管材市场带来的市场问题。较大的塑料管材和管材原料的市场需求量可以为厂家和商家带来很大的利润,但塑料管道生产专用原料相对较少,于是在巨大利益和产销不对等等因素促使下一些不良商家以次充好,导致塑料管材市场上管材质量良莠不齐。对此,我们要加大市场监督、政府调控力度,还要商家严格自律,坚守职业道德。

闫金京[9](2016)在《珠海市节水型建筑小区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是缺水大国。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两万八千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百分之六,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两千三百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生活用水是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生活用水量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建筑小区中的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日趋严重。给水系统超压出流、管道漏损、用水器具不合理以及不健康的用水习惯都睡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节水型建筑小区的理念,对小区节水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方面包括:节水型用水器具、中水回用技术、雨水利用技术、建筑小区给水管网优化以及建立节水建筑评价指标。节水型用水器主要介绍了节水龙头、节水便器、节水淋浴、节水洗衣机等日常生活常用的用水器具,从使用方面着手,控制用水量,来达到节水的目的;中水回用系统的重点是生活杂排水、生活污水等的再利用,通过简单的处理,使原本应该排出的废水回用于小区冲厕、绿化等方面,既节约了用水,也节约了经济;雨水利用技术是充分的利用雨水这一免费的资源,将雨水进行简单的处理,为建筑小区绿化、冲厕或水景所用,既美化了小区的环境,又节约了用水;给水管网优化是通过对小区供水管网的合理化以及对给水管道和配件的优选来避免超压出流、管道漏损等现象,从源头上降低水资源的浪费量。有了这些建筑小区节水措施,衡量这些节水措施效果如何同样重要,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适用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国内外一系列现有的评价体系进行分析,选定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案来进行评估。文中建议采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对建筑小区的节水指标进行分级评分,最终对建筑小区的节水效果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

靳军涛[10](2015)在《再生水管道生物腐蚀及其生物—化学耦合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再生水管壁生物膜引起管道腐蚀,导致管道破裂,水质突变等安全事故。本研究选择铸铁管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生物膜发育与腐蚀过程的同步变化特征;解析了腐蚀功能菌及胞外聚合物(EPS)对腐蚀的生物影响作用、生物膜作用下的特殊腐蚀组分对腐蚀的化学影响作用。结合生物膜/管壁界面特点耦合了上述生物、化学作用,提出了生物腐蚀机理。再生水铸铁管生物膜中丰度最高的是变形菌门(47.17%),其次是拟杆菌门(14.21%)和硝化螺菌属门(5.45%)。铸铁管生物膜中腐蚀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管材生物膜,因此后续研究应重点关注铸铁管生物膜腐蚀功能菌。生物膜对铸铁腐蚀速率的影响表现为初期加速、中期抑制、后期再加速。生物膜作用下的铸铁表面出现宏观点蚀,而无生物膜表面为均匀腐蚀。不同发育阶段生物膜对腐蚀的影响作用归结于好氧菌,铁细菌及硫酸盐还原菌等的协同作用。生物抑制腐蚀过程与胞外聚合物有关,稳定期胞外聚合物抑制腐蚀率最高,主要原因在于其高比例的C=O和C-(O,N)。EPS对腐蚀的影响主要是EPS在铸铁表面吸附成膜抑制阴极腐蚀;同时EPS特征官能团与铁离子的耦合作用加速阳极溶出促进腐蚀。EPS会影响腐蚀产物的晶体构型、元素组成与含量以及水相中DO浓度。生物膜影响腐蚀层结构,表现为分层瘤状结构,由上层、硬壳层、内核层及底层构成,主要组分是α-FeOOH,Fe(OH)3及γ-FeOOH。铁还原菌和磁细菌产生Fe3O4和绿垢,促进硬壳层的形成;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细菌等产气菌促进内核层空隙的形成。空隙的存在及绿垢的双电层结构有助于瘤内稳态水的形成。生物膜影响下的铁氧化物及稳态水组分再次加速腐蚀过程。生物膜与管壁腐蚀的界面作用表现为初期相互促进,后期相互抑制。以界面作用为耦合点得到了生物-化学耦合作用的腐蚀机理:无生物膜时铸铁腐蚀通过化学作用进行;而生物膜在代谢矿化、EPS耦合铁离子等生物作用下不仅影响了腐蚀速率,而且改变了腐蚀过程中铁氧化物的形态及组分比例,形成了含有稳态水的瘤状结构。瘤内铁氧化物、稳态水分别通过氧化还原电势及无机离子的化学作用进一步影响腐蚀。直接生物作用和间接化学作用以生物代谢为内在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协同,共同影响腐蚀过程。

二、UPVC管替换镀锌钢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PVC管替换镀锌钢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城区供水管线漏损程度预估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2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现状
        1.1.3 北方某市供水管网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回归分析模型
        1.2.2 灰色模型
        1.2.3 指数平滑模型
        1.2.4 遗传算法模型
        1.2.5 神经网络模型
        1.2.6 集对分析法
        1.2.7 模糊理论方法
        1.2.8 组合模型
    1.3 常用漏损检测方法
        1.3.1 音听法
        1.3.2 相关分析检漏法
        1.3.3 区域检漏法
        1.3.4 区域装表法
        1.3.5 区域装表兼区域检漏法
        1.3.6 其他检漏法
    1.4 课题研究内容、意义、技术路线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2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1.4.3 课题技术路线
2 漏损预估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2.1 模糊综合评判法
    2.2 模型建立步骤
        2.2.1 评价因素集的确定
        2.2.2 评语集的确定
        2.2.3 隶属度的确定
        2.2.4 对单因素进行评价,构建模糊矩阵R
        2.2.5 确定权重
        2.2.6 合成评价结果矢量
    2.3 北方某城区供水管线漏损预估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2.4 小结
3 漏损预估K-means聚类分析模型
    3.1 K-means聚类分析法
    3.2 模型建立步骤
        3.2.1 运用PCA算法降维
        3.2.2 运用K-means算法聚类
        3.2.3 运用SVM算法进行机器学习
    3.3 北方某城区供水管线漏损预估K-means聚类分析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3.4 小结
4 北方某城区供水管线现状及模型应用
    4.1 北方某城区供水管线现状
    4.2 北方某城区供水管线漏损现状
        4.2.1 北方某城区漏损率
        4.2.2 管材种类因素
        4.2.3 管径尺寸因素
        4.2.4 漏损形式因素
        4.2.5 管线使用时间因素
        4.2.6 环境温度因素
        4.2.7 压力控制因素
    4.3 两种模型的应用
        4.3.1 两种模型适用数据类型与应用
        4.3.2 模型对研究区域的预测
    4.4 小结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可能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供水管网漏损评价研究现状
        1.2.2 未确知测度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
        1.2.3 供水管网系统模型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影响因素
    2.1 管道外部环境因素
        2.1.1 埋深
        2.1.2 温度变化
        2.1.3 管道腐蚀
    2.2 管道自身属性因素
        2.2.1 管材
        2.2.2 管径
        2.2.3 管龄
        2.2.4 接口形式
    2.3 管道内部流体因素
        2.3.1 水压
        2.3.2 水锤破坏
        2.3.3 余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模型建立
    3.1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评价方法简介
    3.2 未确知测度评价法
        3.2.1 未确知信息
        3.2.2 信息熵-未确知测度理论
    3.3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评价模型建立
        3.3.1 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
        3.3.2 评价因素分的级评定标准建立
        3.3.3 建立多因素测度评价矩阵
        3.3.4 计算评价模型中各因素的权重
        3.3.5 计算多因素综合测度评价向量
        3.3.6 评价结果
    3.4 合理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评价模型实例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供水管网EPANET模型建立与校核
        4.2.1 供水管网EPANET模型建立
        4.2.2 供水管网EPANET模型校核
    4.3 供水管网信息汇总
    4.4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评价
        4.4.1 评价过程
        4.4.2 评价结果分析
    4.5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评价软件系统开发及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水力模型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涵义及成因分析
        1.2.1 管网漏损概念
        1.2.2 漏损评价指标
        1.2.3 供水管网漏损原因分析
    1.3 国内外漏损控制现状
        1.3.1 管网分区管理
        1.3.2 管道的维修与更换
        1.3.3 漏失定位模型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构建
    2.1 M市基本信息及建模工具选取
        2.1.1 研究区域供水现状
        2.1.2 建模软件现状及选取
    2.2 建立给水管网水力模型
        2.2.1 水力计算依据
        2.2.2 用水量变化规律曲线制定
        2.2.3 管段C值的初步设定
        2.2.4 拓扑结构的检查与简化
        2.2.5 节点流量分配
    2.3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校核
        2.3.1 模型校核标准
        2.3.2 模型校核步骤
        2.3.3 模型检验的结果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图论法的管网优化分区
    3.1 DMA分区原则及图论表示
        3.1.1 DMA分区原则
        3.1.2 管网图的矩阵表示
    3.2 图论方法及软件应用
        3.2.1 图论方法
        3.2.2 MATLAB软件的应用
    3.3 基于图论的供水管网分区流程及方案选取
        3.3.1 供水管网分区步骤
        3.3.2 基于漏损控制下的分区方案选取
    3.4 基于图论法的管网分区应用
        3.4.1 分区方案实施
        3.4.2 分区方案的选取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网络神经的漏失定位
    4.1 管段漏损数据库的建立
        4.1.1 基于WaterGEMs的漏损状态水力模拟
        4.1.2 漏损压力监测点的选择
        4.1.3 漏损状态下压力变化特征
    4.2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漏失定位
        4.2.1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4.2.2 遗传算法原理及实现流程
        4.2.3 算法技术路线图
    4.3 遗传算法优化 BP 网络神经模型建立
        4.3.1 BP网络神经结构
        4.3.2 遗传算法的优化
    4.4 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仿真结果
        4.4.1 BP网络与GA-BP网络结果分析
        4.4.2 测试样本验证结果
    4.5 基于GA-BP网络模型的漏失预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Ⅰ 大用户水量统计表
附录Ⅱ 小用户水量统计表
附录Ⅲ 管网优化分区运算代码
附录Ⅳ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网络神经代码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1.2.1 BIM国外研究现状
        1.2.2 BIM国内研究现状
        1.2.3 成本管理国外现状
        1.2.4 成本管理国内现状
        1.2.5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及BIM相关理论
    2.1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2.1.1 成本控制的概念
        2.1.2 成本控制的内容
        2.1.3 成本控制的措施
        2.1.4 成本控制的方法
    2.2 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2.1 决策阶段
        2.2.2 设计阶段
        2.2.3 施工阶段
        2.2.4 运维阶段
    2.3 BIM技术相关理论
        2.3.1 BIM的概念及技术特点
        2.3.2 BIM技术的数据标准
        2.3.3 BIM核心建模软件比选
        2.3.4 BIM分析应用软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3.1 传统的成本控制流程
        3.1.1 工程项目决策阶段成本控制流程
        3.1.2 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流程
        3.1.3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流程
    3.2 基于BIM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流程
        3.2.1 构建基于BIM的成本控制框架
        3.2.2 基于BIM的决策阶段成本控制流程
        3.2.3 基于BIM的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流程
        3.2.4 基于BIM的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流程
    3.3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优势
    3.4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3.4.1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应用
        3.4.2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应用
        3.4.3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应用
        3.4.4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运维阶段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前期决策阶段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BIM的应用
    4.1 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
    4.2 工程项目前期决策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4.2.1 前期决策与工程成本的关系
        4.2.2 前期决策阶段成本影响因素
    4.3 构建基于AHP的成本决策模型
        4.3.1 AHP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步骤
        4.3.2 确定工程项目成本影响程度
        4.3.3 影响程度与BIM结合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IM在某办公楼设计阶段成本控制中的价值分析
    5.1 BIM设计在方案优化中的成本分析
        5.1.1 构建建筑信息模型
        5.1.2 初始方案能耗分析
        5.1.3 成本分析
    5.2 优化方案成本分析
        5.2.1 优化方案选取
        5.2.2 优化方案能耗分析
        5.2.3 优化方案成本分析
    5.3 BIM设计在办公楼项目碰撞检测中的成本分析
        5.3.1 碰撞点分类
        5.3.2 典型碰撞成本影响分析—硬碰撞
        5.3.3 典型碰撞成本影响分析——“软碰撞”
    5.4 碰撞检测整体效益分析
        5.4.1 碰撞点的分析
        5.4.2 对项目成本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6.1 应用条件
        6.1.1 工程概况
        6.1.2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目标
        6.1.3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标准
    6.2 创建精细化项目BIM模型
        6.2.1 土建建模
        6.2.2 机电建模
    6.3 BIM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6.3.1 BIM辅助图纸会审
        6.3.2 BIM工程量统计
        6.3.3 优化场地布置
        6.3.4 虚拟仿真漫游
        6.3.5 管线综合及碰撞修正
        6.3.6 砌体结构优化
    6.4 成本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聚氨酯耦合粘性胶材料修复给水漏损管道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管道修复方法
        1.2.4 现有管道修复方法的局限性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备与材料
        2.1.1 试验设备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装置与方法
第3章 基于聚氨酯基材带状止水材料的研究
    3.1 传统修复材料性能的试验分析
        3.1.1 传统橡胶类修复材料
        3.1.2 传统硅胶类修复材料
    3.2 新型缠绕修复材料基材的确定
        3.2.1 聚脲基材
        3.2.2 高弹疏水材料PIB基材
        3.2.3 高弹疏水材料SBCs基材
        3.2.4 聚氨酯膜(TPU)基材
    3.3 聚氨酯膜与粘性胶耦合优化分析
        3.3.1 以油胶(丙烯酸酯类)为胶黏剂时的研究分析
        3.3.2 以B100和H300为胶黏剂时的研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氨酯耦合粘性胶修复材料性能表征
    4.1 理化性能分析
        4.1.1 拉伸性能
        4.1.2 抗压性能
        4.1.3 吸水性能
        4.1.4 质量损失率
        4.1.5 耐疲劳性
    4.2 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4.2.1 对浊度的影响分析
        4.2.2 毒理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道系统通水修复试验
    5.1 不同因素对材料修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5.1.1 材料宽度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5.1.2 材料缠绕长度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5.1.3 材料缠绕厚度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5.1.4 管道漏口形状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5.1.5 管道管材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5.2 管道修复失效前后材料性能分析
        5.2.1 力学性能分析
        5.2.2 吸水性能分析
        5.2.3 质量损失性能分析
    5.3 经济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BIM的地铁车站两阶段设计循环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BIM技术的循环控制理论研究
    2.1 循环控制论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2.1.1 控制论的概念
        2.1.2 循环控制论的概念
        2.1.3 循环控制论的特征
    2.2 BIM的概念及特征
        2.2.1 BIM的概念
        2.2.2 BIM技术的特征
        2.2.3 BIM技术的核心软件
    2.3 基于BIM技术的循环控制理论的提出
        2.3.1 BIM技术与循环控制的联系
        2.3.2 基于BIM技术的循环控制工作原理
        2.3.3 基于BIM技术的循环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2.4 基于BIM技术的试点车站两阶段设计控制实施方案的提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铁试点车站两阶段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研究
    3.1 南昌地铁2号线试点车站的工程概况
        3.1.1 工程规模、车站形式
        3.1.2 设计范围
    3.2 BIM技术在地铁2号线试点车站两阶段设计中的应用点
        3.2.1 招标图设计阶段
        3.2.2 施工图设计阶段
    3.3 基于地铁2号线试点车站制定BIM技术相关标准
        3.3.1 建模标准
        3.3.2 交付标准
        3.3.3 应用标准
    3.4 BIM技术在地铁试点车站两阶段设计控制
        3.4.1 招标图设计阶段
        3.4.2 施工图设计阶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BIM的地铁车站两阶段设计循环控制
    4.1 南昌地铁四号线车站工程概况
    4.2 基于南昌地铁四号线车站的BIM技术标准改进
        4.2.1 构件命名规则改进
        4.2.2 族库的完善
    4.3 对试点车站两阶段设计中BIM技术应用点的使用
        4.3.1 工程量统计
        4.3.2 碰撞检查
        4.3.3 虚拟漫游
    4.4 BIM技术对地铁试点车站两阶段设计中的问题的改进
        4.4.1 图纸信息错误、信息缺失及变更
        4.4.2 各专业协调与沟通
        4.4.3 共享参数的设置
    4.5 基于BIM技术的地铁车站两阶段设计循环控制
        4.5.1 BIM技术与设计的结合
        4.5.2 BIM技术在地铁车站两阶段设计循环控制应注意事项
        4.5.3 基于BIM技术的地铁车站两阶段设计循环控制方法的提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府大道东站给排水及消防水系统

(7)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管网的水质化学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供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判别
        1.2.2 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2.3 供水管网中水质化学稳定性与铁释放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研究方案
    2.1 试验装置
    2.2 研究方案
        2.2.1 供水管网铁释放规律研究
        2.2.2 供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2.3 检测方法
        2.3.1 检测指标与检测目的
        2.3.2 水质指标的检测方法
第三章 盐城地区供水系统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调查
    3.1 盐城地区供水系统概况
    3.2 水质化学稳定性的评价体系
    3.3 出厂水化学稳定性现状
        3.3.1 出厂水化学稳定性概况
        3.3.2 出厂水化学稳定性季节性变化规律
    3.4 管网水化学稳定性现状
        3.4.1 管网水化学稳定性概况
        3.4.2 管网水化学稳定性季节性变化规律
    3.5 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水管网铁释放规律研究
    4.1 不同因素对供水管网中铁释放的影响研究
        4.1.1 pH、碱度对铁释放的影响
        4.1.2 Cl~-、SO_4~(2-)对铁释放的影响
        4.1.3 初始余氯浓度对铁释放的影响
        4.1.4 管材、浊度对铁释放的影响
    4.2 铁释放与各种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不同因素对供水管网中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1.1 pH、碱度对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1.2 初始余氯浓度对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1.3 管材对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2 长距离供水管网中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研究
        5.2.1 管材对长距离供水管网中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2.2 钢管对长距离供水管网中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2.3 流速对长距离供水管网中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3 供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控制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给排水工程常用塑料管道应用及施工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给排水工程中管材的发展历程
        1.2.1 国外给排水工程中管材的发展历程
        1.2.2 国内给排水工程中管材的发展历程
    1.3 选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选题依据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常用新型塑料管道性能分析
    2.1 聚乙烯(PE)管
        2.1.0 PE管的分类
        2.1.1 单层实壁管
        2.1.2 PE管的特性
        2.1.3 PE管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2.2 硬聚氯乙烯(UPVC)管
        2.2.1 UPVC管的分类
        2.2.2 UPVC管的特性
        2.2.3 UPVC管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2.3 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
        2.3.1 PPR管的特性
        2.3.2 PPR管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2.4 聚丁烯(PB)管
        2.4.1 PB管的特性
        2.4.2 PB管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2.5 玻璃钢夹砂(RPMP)管
        2.5.1 RPMP管的特性
        2.5.2 RPMP管在国内外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塑料管道施工工艺特点研究
    3.1 沟槽开挖
        3.1.1 开挖沟槽类型的选择
        3.1.2 沟槽开挖宽度计算
        3.1.3 注意事项
    3.2 管道基础
    3.3 管道安装与连接
    3.4 支墩
    3.5 管道与检查井连接
    3.6 管道水压试验
    3.7 沟槽回填
    3.8 工程实例分析
        3.8.1 工程概况
        3.8.2 沟槽开挖的比较
        3.8.3 水力学方面的比较
        3.8.4 施工工序的比较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塑料管道施工质量与市场发展研究
    4.1 新型塑料管道施工质量问题
        4.1.1 室外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问题
        4.1.2 室内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问题
    4.2 新型塑料管道施工质量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4.2.1 室外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4.2.2 室内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4.2.3 优化完善新型塑料给排水管道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4.3 新型塑料管道在我国市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4.3.1 原料方面
        4.3.2 生产环节
        4.3.3 应用环节
        4.3.4 管理方面
    4.4 对市场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4.4.1 可借鉴的国外应用的成功经验
        4.4.2 结合传统经验,发展新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9)珠海市节水型建筑小区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建筑小区的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建筑小区节水现状
        1.2.2 国外建筑小区节水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筑小区节水技术的措施
    2.1 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应用
        2.1.1 节水型水龙头
        2.1.2 节水型便器
        2.1.3 节水型淋浴器
        2.1.4 节水型洗衣机
    2.2 中水回用技术的应用
        2.2.1 设计依据及中水水源的选用
        2.2.2 中水回用的水质要求
        2.2.3 中水回用处理工艺的选择
        2.2.4 建筑小区的中水回用系统
    2.3 建筑小区的雨水利用
        2.3.1 雨水的水量与水质
        2.3.2 雨水利用技术的应用
    2.4 本章回顾与总结
第三章 建筑小区给水系统节水措施
    3.1 建筑节水系统的概念
    3.2 采用优化的给水系统
        3.2.1 高位水箱式
        3.2.2 气压式
        3.2.3 无水箱变频泵式
        3.2.4 管网叠压式
    3.3 采用优质高效的管材及设施
        3.3.1 给水管的选用
        3.3.2 给水管道附件的选用
    3.4 新型科技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5 本章回顾与总结
第四章 建筑小区节水性能综合评价
    4.1 引言
    4.2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2.1 英国BREEAM评价体系
        4.2.2 美国LEED评价体系
        4.2.3 日本CASBEE评价体系
    4.3 国内建筑评价体系
        4.3.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4.3.2 GOBAS评价体系
    4.4 国内外评价标准的对比分析
        4.4.1 与英国BREEAM体系的对比分析
        4.4.2 与美国LEED体系的对比分析
    4.5 珠海市建筑小区节水方案及评价指标的建立
        4.5.1 绿色建筑小区节水方案的设计原则
        4.5.2 珠海市气候资料分析
        4.5.3 珠海市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分析
        4.5.4 珠海市建筑小区节水器具应用可行性分析
        4.5.5 珠海市建筑小区中水回用能力分析
        4.5.6 珠海市建筑小区雨水利用潜力分析
        4.5.7 珠海市建筑小区节水率分析
        4.5.8 珠海市节水型建筑小区的评价
        4.5.9 提出问题以及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再生水管道生物腐蚀及其生物—化学耦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腐蚀及其危害
        1.2.2 生物腐蚀的研究方法
        1.2.3 生物腐蚀的研究对象与机理
        1.2.4 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再生水铸铁管生物膜群落结构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装置
        2.2.2 测试与分析方法
    2.3 菌群结构多样特征
    2.4 优势种群特征
    2.5 特异菌群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膜对铸铁腐蚀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装置
        3.2.2 测试与分析方法
    3.3 水质参数变化特征
    3.4 生物腐蚀参数变化特征
        3.4.1 腐蚀速率的变化
        3.4.2 腐蚀产物形态分析
        3.4.3 腐蚀产物元素组成分析
        3.4.4 腐蚀功能菌群落结构
        3.4.5 电化学参数变化
    3.5 生物腐蚀机理解析
        3.5.1 腐蚀速率与功能菌的关系
        3.5.2 腐蚀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胞外聚合物对铸铁腐蚀的生物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来源及培养
        4.2.2 菌液预处理及胞外聚合物提取
        4.2.3 胞外聚合物对铸铁腐蚀影响
        4.2.4 分析方法
    4.3 胞外聚合物特性
        4.3.1 最佳提取方法的确定
        4.3.2 胞外聚合物组分性质
        4.3.3 胞外聚合物官能团特性
    4.4 胞外聚合物对腐蚀的影响
        4.4.1 胞外聚合物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4.4.2 胞外聚合物对腐蚀产物的影响
    4.5 胞外聚合物腐蚀机理
        4.5.1 EPS吸附成膜与耦合铁特性
        4.5.2 EPS影响腐蚀产物及水相溶解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腐蚀组分形成机制及对腐蚀的化学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装置
        5.2.2 试验方法
    5.3 腐蚀瘤特征及形成机制
        5.3.1 腐蚀瘤形态特征
        5.3.2 腐蚀瘤化学特征
        5.3.3 腐蚀瘤生物膜群落解析
        5.3.4 腐蚀瘤形成机制
    5.4 稳态水特征及形成机制
        5.4.1 稳态水水质特征
        5.4.2 稳态水形成机制
    5.5 腐蚀瘤铁氧化物及稳态水组分对腐蚀的影响
        5.5.1 铁氧化物组分对腐蚀的影响
        5.5.2 稳态水组分对腐蚀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物-化学耦合腐蚀机理的建立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装置
        6.2.2 测试与分析方法
    6.3 生物膜/腐蚀界面作用
        6.3.1 铁离子对铸铁生物膜发育的影响
        6.3.2 铁离子对生物膜胞外多聚物产量的影响
        6.3.3 生物膜发育微观形态
    6.4 生物膜对腐蚀过程的生物影响
        6.4.1 生物代谢过程及产物
        6.4.2 胞外聚合物组分
    6.5 生物膜对腐蚀过程的间接化学影响
        6.5.1 生物膜调节铁矿化
        6.5.2 生物膜诱导铁矿化
        6.5.3 生物膜影响稳态水水质
    6.6 生物-化学耦合作用机理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生物腐蚀控制措施研究
    7.1 生物膜发育控制
    7.2 替换管材的选择
        7.2.1 金属管材的选择
        7.2.2 塑料管材的选择
    7.3 缓蚀阻垢剂的应用
        7.3.1 缓蚀阻垢效果
        7.3.2 缓蚀阻垢机理
    7.4 建议控制措施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UPVC管替换镀锌钢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城区供水管线漏损程度预估研究与应用[D]. 王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可能性评价研究[D]. 李汉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3]基于水力模型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研究[D]. 狄鑫.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4]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应用研究[D]. 陈阳. 云南大学, 2019(03)
  • [5]聚氨酯耦合粘性胶材料修复给水漏损管道的试验研究[D]. 王亚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6]基于BIM的地铁车站两阶段设计循环控制方法[D]. 朱希. 南昌大学, 2018(12)
  • [7]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管网的水质化学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守凤. 东南大学, 2016(03)
  • [8]给排水工程常用塑料管道应用及施工质量研究[D]. 孙晓晶. 山东建筑大学, 2016(08)
  • [9]珠海市节水型建筑小区评价体系的研究[D]. 闫金京. 安徽建筑大学, 2016(05)
  • [10]再生水管道生物腐蚀及其生物—化学耦合机理研究[D]. 靳军涛. 清华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UPVC管代替镀锌钢管几个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