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正确的药物信息

如何选择正确的药物信息

一、如何选准药材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东方明,魏迟婴[1](2021)在《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 "悬办"这是萧顺德有生以来遭遇的最大的一桩蹊跷事:明明昨天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谭处长跟他谈话时说得很清楚的,让他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充实干部处领导班子,待到他今天拿着市委组织部的介绍信前往市局报到时,扬帆副局长跟他见了面,说了几句话,这事儿就不见影子了!要说扬帆,跟萧顺德也算得上半个熟人,皖南事变后扬帆担任新四军军法处长时,萧顺德就是军部警卫团的连指导员。尽管没有直接的工作关系,可是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范金广[2](2021)在《秦皇岛市“一村一品”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步入改革纵深阶段。与此同时,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逐渐突显,农业从业者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不断下压;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人民对农产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无公害、绿色、有机成为农产品不同价位的基本标识,种类多样、品质优良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成为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在“危”与“机”并存的情况下,秦皇岛市通过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独具优势的农业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开展并推动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帮助农民增收。随着秦皇岛市“一村一品”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种、养、加、服务业等多样的产业格局。本文主要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法分析了秦皇岛市“一村一品”的现状及问题。文章首先了解了国内外关于“一村一品”的研究现状,了解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基础理论;其次调研分析秦皇岛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典型模式与典型案例,通过SWOT分析秦皇岛市发展“一村一品”所面临的资源、区位、产业优势;农业从业者素质较低、品牌意识薄弱、基础设施较差的劣势;政府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电商平台发展的机遇;农作物灾害因素影响、贸易环境、多元消费需求对传统农业的冲击等外部威胁,最后总结国内外经验和秦皇岛的实际情况,从而在生产主体、主导产业、创新销售、品牌建设、政府规划等提出了秦皇岛市发展“一村一品”的建议,旨在推动秦皇岛市“一村一品”建设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秦皇岛市农村高质量发展。

倪妮,何蓉[3](2020)在《恩施州中医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综合分析恩施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系统归纳制约该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利于该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以期进一步丰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研究的内容和视野。

付宇[4](2020)在《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焦点聚集在脱贫与补短板两个方面,这两大任务的关键在于“三农”工作的成效。如何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意义。特色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组成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脚步,稳扎稳打,在推进我国市场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区域农业竞争力和提高人民收入方面极具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政府引导、制定和实行相关政策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在现有农业的发展基础上,创新性选择与其他地区有差异并有特色的农业产业,这对万州区提升现代特色农业效益、坚定推进乡村振兴和丰富本区域产业支撑有重要的作用。选择万州区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希望能够对万州区现代特色发展提出相关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当下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为其他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通过研究文献、走访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影响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各项影响因素,计算2013到2017年五年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评价得分,可以得到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在2013年到2017年综合水平不断提升。本文一共有6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的写作基础。第二章,阐述现代特色农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第三章,通过数据定性分析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条件与四大特色产业现状。第四章,选取指标,构建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2013年至2017年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得出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对策,为万州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一定借鉴,希望能够为当下万州区特色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分析不足。

冷玉杰,史锐,梁艳[5](2019)在《基于资源普查工作探究辽宁地区黄精的栽培技术及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黄精生长、栽培及经济效益几个方面探讨黄精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建立Logistic模型,得到影响黄精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通过比较3种不同育苗方法优选黄精栽培技术,通过比较黄精蒸制和烫制两种加工方式及加工时间,优化黄精的加工方法。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年平均降水量、最干季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年均温度变化范围、温度季节性变化这6个因素对黄精的分布具有显着影响;黄精采用斜插倒种和平摆倒种的栽培技术进行根茎育苗,有助于根茎产量的提高;通过对加工工艺研究得出烫制的最佳时间在4 min,蒸制的最佳时间为30 min。结论:探讨黄精生长的适宜性条件,在此基础上对辽宁地区黄精种植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通过对黄精种植的可行性分析,将黄精种植与国家中药扶贫项目结合,在推进黄精药材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人民经济发展。

毛丽佳[6](2019)在《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为研究地域,以空间关联视角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而言,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厘清和界定跨省界地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相关概念,并对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以民族学、经济学、管理学、经济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地,本论文的研究以断裂点模型为研究工具,并对其参数应用进行拓展,从而进一步探究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县域间的经济空间联系关系,由此计算出重庆市黔江区的综合得分最高,有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进而对跨省界两两相邻的县域进行空间联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探究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空间联系。同时,本论文以空间关联视角,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中药材、茶叶、畜牧养殖、矿产、旅游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但依然存在现代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不明显、缺乏优势产业带、缺乏跨省界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和缺乏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等问题。本文基于空间关联视角,以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筛选原则为基础,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区位熵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得出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的优势分布县域,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进行综合得分排序,进而基本确定蔬菜、茶叶、烤烟、中药材、畜牧养殖、清洁能源、矿产升级转型、加工业、医药化工业和旅游业可以作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对象。综上所述,本论文以空间关联为视角,针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提出了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协同创新开发模式和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由此,进一步地提出了促进武陵山区跨省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六条对策建议,对武陵山片区跨省界区域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王怡琪[7](2019)在《G省产业精准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随后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逐步完善相关内容,形成了以“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内容的六个精准,和“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原则,确立了扶贫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转变。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G省也根据自身实际,出台《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延续2009年开始的“双到”扶贫战略的对口帮扶模式,在全省开展对相对贫困户的帮扶。产业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中的非保障性模式,是变“输血”为“造血”的关键,尤其是G省贫富差距现状与全国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相似,使其更值得研究。本文在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政策背景下,对国内外关于产业精准扶贫的研究进行梳理,明确了当前的研究范围。对产业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和内容进行界定,基于产业发展理论和反贫困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宏观地对G省产业精准扶贫进行研究。客观阐述G省产业精准扶贫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其存在扶贫产业的类型与规模的确定不够精准、资金投入结构与使用效率亟待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贫带动作用不充分、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产业发展的风险防范能力较弱、扶贫资金审批使用程序复杂、扶贫干部能力难以适应产业扶贫的需求、部门间协作沟通机制不完善。借鉴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经验,以及国内不同地区类型丰富的产业精准扶贫做法,建议提升扶贫干部精准扶贫选择扶贫产业的能力、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同沟通、完善产业精准扶贫资金筹集管理机制、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扶贫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精准扶贫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间的扶贫沟通机制。

李啸浪,陈宁,宋雪,代玉洁,高玉玺[8](2018)在《基于半夏优势特色产业的曲线回归模型构建与脱贫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选准优势特色产业方向,合理规划中药材种植布局和规模及农业产值预测等提供信息服务。从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数据入手,对半夏优势特色产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半夏在多种中药材种植品种中具有种植的经济优势;全省均有种植,品种过于分散,单品种年产量和年产值普遍较低;毕节市集中全省半夏面积和年产值;半夏面积和年产值具有较强的正向线性相关性;构建的曲线回归模型Log3P1拟合效果较好。半夏售价近年仍保持在100元/kg左右,且种植面积2015年和2016年呈缩减状态,没有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半夏价格将保持广阔的市场前景。讨论了贵州半夏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对贵州半夏为代表优势特色产业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9](201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认为桂政办发[2018]110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8年9月6日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着力推动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制定本方案。

丁锐[10](2017)在《谯城区药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是着名的药材之都,中药材种植及加工在全省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加快中药材种植产业化步伐,加强药材资源保护;加大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提升中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医药物流,规范中药材市场经营秩序;加强组织领导和人才引进,突破药业经济发展瓶颈等方面加快谯城区药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选准药材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选准药材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悬办”
第二章 失踪的“特费”
第三章 寻找“青痣瘢”
第四章 烈士遗物
第五章 醉春楼遇险
第六章 外国神父
第七章 黑衣人之谜
第八章 国药号老板
第九章 油锅捞秤砣
第十章 蹊跷的爆炸案
第十一章 三官镇惊变
第十二章 三友观夜谈
第十三章 曹家渡劫案
第十四章 镇长之死
第十五章 车行老板的隐秘
第十六章 狭路相逢
第十七章 “叛徒”的女儿

(2)秦皇岛市“一村一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一村一品”概念
        2.1.2 “一村一品”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原乡规划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第三章 秦皇岛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
    3.1 秦皇岛市“一村一品”建设情况
        3.1.1 秦皇岛市“一村一品”情况汇总
        3.1.2 秦皇岛市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情况
    3.2 秦皇岛市“一村一品”模式分析
        3.2.1 康养旅游主导型
        3.2.2 龙头企业带动型
        3.2.3 合作组织引领型
    3.3 秦皇岛市“一村一品”典型案例分析
        3.3.1 海港区驻操营镇大道岭专业村
        3.3.2 北戴河艺术村落
第四章 秦皇岛市发展“一村一品”SWOT分析
    4.1 内部优势分析
        4.1.1 资源优势
        4.1.2 区位优势
        4.1.3 产业优势
    4.2 内部劣势分析
        4.2.1 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4.2.2 筹资难
        4.2.3 品牌意识薄弱
        4.2.4 相关配套实施落后
    4.3 外部机会分析
        4.3.1 政府政策支持
        4.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4.3.3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4.3.4 电商平台的兴起
    4.4 外部威胁分析
        4.4.1 农作物灾害因素影响
        4.4.2 贸易环境影响
        4.4.3 消费升级,多元化消费需求对传统农业产生冲击
第五章 秦皇岛市“一村一品”发展对策
    5.1 生产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5.1.1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水平
        5.1.2 精准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5.2 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集聚效应
        5.2.1 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
        5.2.2 灵活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
        5.2.3 发展合作组织,提升规模效应
        5.2.4 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
    5.3 创新销售:发展农村电商
        5.3.1 提升乡村电商整体发展水平
        5.3.2 打造协同配送联盟
        5.3.3 推进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
    5.4 市场表现:夯实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5.4.1 做大做优主导产业,夯实品牌建设
        5.4.2 延伸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
        5.4.3 注重文化策划,提升品牌魅力
    5.5 科学规划: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基层建设
        5.5.1 优化顶层设计
        5.5.2 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一村一品”建设水平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恩施州中医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发展基础
    1.1 原生药用资源丰富
    1.2 原料种植规模具备
    1.3 制药生产体系成形
    1.4 产业创新氛围初显
    1.5 文化养生产业兴起
2 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2.1 重视程度较低,扶持力度不够
    2.2 药企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
    2.3 销售平台落后,行业带动力弱
    2.4 规模化种植少,科技投入不足
    2.5 专业人才缺乏,传承遭遇瓶颈
3 产业发展路径与对策
    3.1 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3.1.1 健全产业发展领导机制
        3.1.2 完善产业项目支持机制
        3.1.3优化产业融资激励机制
        3.1.4 建立行业规范与监管机制
    3.2 加快重组中医药产业集群
        3.2.1 整合区域优势产业资源
        3.2.2 开拓市场交流合作平台
        3.2.3 完善营销宣传推广服务
    3.3 推进中医药原料规范化建设
        3.3.2 规范产业基地建设
    3.4 扩展物流信息综合服务能力
        3.4.1 提高中医药产业物流水平
        3.4.2 打造中医药信息服务平台
    3.5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供给
        3.5.1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3.5.2 拓宽人才培养范围
        3.5.3 创新用人留人机制
4 小结

(4)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动态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代特色农业相关概念
        一 现代特色农业含义
        二 现代特色农业基本特征
    第二节 现代特色农业相关理论
        一 比较优势理论
        二 产业结构理论
        三 产品差异化理论
        四 市场供求理论
第三章 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第一节 万州区基本概况
    第二节 万州区农业产业发展条件
        一 自然资源
        二 交通条件
        三 财政支持力度
        四 人力资源
    第三节 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现状
        一 茶产业
        二 水果产业
        三 中药材产业
        四 水产养殖产业
第四章 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评价分析
    第一节 评价方法选择
    第二节 指标体系构建
        一 指标选取
        二 指标体系设计
        三 指标赋值说明
    第三节 数据处理与实证检验
        一 数据来源
        二 数据标准化处理
        三 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四 确定指标权重
    第四节 评价结果分析
        一 实证结论
        二 分项评价
        三 总体评价
    第五节 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基础设施不完善,长远规划欠缺
        二 农旅结合不足,经济效益不强
        三 组织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较小
        四 农业资金外流,外来投资监管不力
        五 农业专业人才匮乏,技能培训不到位
第五章 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第一节 完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
    第二节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延长特色农业产业链
    第三节 培养特色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知名品牌
    第四节 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渠道资金募集链
    第五节 强化人才支撑,促进校企合作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5)基于资源普查工作探究辽宁地区黄精的栽培技术及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内容
    1.1 黄精野生资源分布的影响因子研究
        1.1.1 调查对象
        1.1.2 分析指标成分
        1.1.3 影响因子成分
    1.2 黄精栽培技术探讨
        1.2.1 试验地概况
        1.2.2 种育苗方法的介绍
        1.2.3 试验方法
    1.3 黄精加工工艺探讨
    1.4 黄精药材的经济效益分析
        1.4.1 近年来黄精需求量调查
        1.4.2 投入产出分析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黄精野生资源分布的影响因子Logistic回归分析
    2.2黄精栽培技术的优化结果分析
    2.3 黄精加工工艺探讨结果分析
    2.4 种植黄精的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3 讨论

(6)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关于特色产业的研究
        1.2.2 关于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
        1.2.3 关于省际边界经济联系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2.1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基本界定
        2.1.1 跨省界地区的基本界定
        2.1.2 跨省界民族地区的基本界定
        2.1.3 特色产业的基本界定
        2.1.4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概念
    2.2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2.1 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2.2.2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形成因素
        2.2.3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3 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演化
        2.3.1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
        2.3.2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
        2.3.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期
        2.3.4 第四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
    2.4 特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4.1 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4.2 有利于提升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2.4.3 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
        2.4.4 有利于集聚各类生产要素
        2.4.5 有利于促进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4.6 有利于跨省界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本章小结
第3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及其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3.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基本概况
        3.1.1 地理区位概况
        3.1.2 自然资源情况
        3.1.3 民族文化资源
        3.1.4 资本现状
        3.1.5 科教文卫发展情况
        3.1.6 政策环境
    3.2 产业与产业结构特征
        3.2.1 产业结构现状
        3.2.2 产业结构特征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分析——基于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空间关联的天然基础
        4.1.1 地缘关系的紧密性
        4.1.2 民族文化的相似性
        4.1.3 自然资源的共有性
        4.1.4 经济发展的共通性
        4.1.5 社会发展的依存性
    4.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布分析
        4.2.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
        4.2.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布分析
    4.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空间作用的评价与结果——基于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3.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
        4.3.2 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3.3 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权重赋值
        4.3.4 数据处理与评价结果
        4.3.5 经济联系空间作用及其特征分析
    4.4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各县域功能定位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关联的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1 武陵山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类型、分布特征及比较分析
    5.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1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渝东南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2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湘西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3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恩施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4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铜仁市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5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5.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5.3.1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5.3.2 地理标志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区域特色不明显
        5.3.3 缺乏具备资源特色的优势产业带
        5.3.4 缺少跨省界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
        5.3.5 城市体系发育尚未成熟,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带动
        5.3.6 缺乏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机制,社会管理边缘化
    本章小结
第6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及评价体系研究
    6.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意义
    6.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筛选原则
        6.2.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必要性
        6.2.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思路
        6.2.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原则
    6.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6.3.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资源禀赋评价
        6.3.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影响因素
    6.4 基于空间关联的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6.4.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6.4.2 选取指标
        6.4.3 对区位熵模型的改进
        6.4.4 特色产业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7.1 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
    7.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7.3 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开发模式
    7.4 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
    本章小结
第8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8.1 打造跨省界连片特色现代农业小镇,实现特色农业协调发展
    8.2 突出地理标志产品民族特色,扩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8.3 立足优势资源特征培育优势工业产业带
    8.4 以共有的民族人文资源助推特色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8.5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培育中心城市
    8.6 实现地方政府间跨域协调合作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展望与不足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9.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G省产业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概念界定
        (一)产业精准扶贫的概念
        (二)贫困与反贫困的概念
    二、产业精准扶贫的内容
        (一)科学确定精准扶贫特色产业
        (二)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三)合理确定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四)制定合理的产业精准扶贫考核体系
    三、相关理论
        (一)产业发展理论
        (二)反贫困理论
第三章 G省产业精准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G省产业精准扶贫的现状
        (一)科学确定精准扶贫特色产业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合理选择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四)制定产业精准扶贫考核体系
    二、G省产业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产业类型与规模的确定不够精准
        (二)资金投入结构与使用效率亟待改善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贫带动作用不充分
        (四)产业精准扶贫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三、G省产业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产业发展的风险防范能力较弱
        (二)扶贫资金审批使用程序复杂
        (三)扶贫干部能力难以适应产业扶贫的需求
        (四)部门间协作沟通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国外反贫困及国内产业精准扶贫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反贫困的做法及其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反贫困的做法
        (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做法
        (三)国外反贫困的经验借鉴
    二、国内产业精准扶贫的做法及其经验借鉴
        (一)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的做法
        (二)其他形式产业精准扶贫的做法
        (三)国内地方政府产业精准扶贫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优化G省产业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扶贫干部精准选择扶贫产业的能力
        (一)加强培养扶贫干部的专业能力
        (二)丰富培训扶贫干部的形式和内容
    二、完善产业精准扶贫资金筹集管理机制
        (一)优化财政转移支付方式
        (二)完善社会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
        (三)简化项目申报和资金使用程序
    三、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扶贫带动作用
        (一)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二)提高贫困户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四、优化产业精准扶贫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统筹多种考核手段
        (二)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三)发展民意测评方式
    五、完善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间的扶贫沟通机制
        (一)加强地方政府部门间的协商沟通
        (二)提升部门间协作的回应效率
        (三)通过“数字G省”建设加快扶贫信息共享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基于半夏优势特色产业的曲线回归模型构建与脱贫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方法
        1.2.1 主要指标
        1.2.2 面积和年产值直方图分组
        1.2.3 构建面积与年产值曲线模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半夏面积和年产值情况
    2.2 半夏面积与年产值直方图
        2.2.1 面积直方图分组
        2.2.2 年产值直方图分组
    2.3 半夏面积与年产值的均值、峰度和偏度
    2.4 半夏面积和产值的相关性
    2.5 半夏面积与产值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贵州半夏产业发展现状
        3.2.2 贵州半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3 贵州中药材产业脱贫对策
        3.3.1 加强统计工作及脱贫攻坚“硬仗”的宏观指导
        3.3.2 夯实种植业基础, 突破关键性技术
        3.3.3 延伸整合产业链, 促进乡村振兴
        3.3.4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 促进农民增产又增收

(10)谯城区药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谯城区药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 中药材种植规范化程度稳步提升。
     (二) 中药加工业集群发展态势日益呈现。
     (三) 商贸物流档次和规模提高壮大。
     (四) 科技研发加速推进。
二、谯城区药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药材种植方面。
     (二) 中药生产方面。
     (三) 中药流通方面。
     (四) 管理创新方面。
三、推进谯城区药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加快中药材种植产业化步伐, 加强药材资源保护。
     (二) 加大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 提升中医药制造业竞争力。
     (三) 大力发展现代医药物流, 规范中药材市场经营秩序。
     (四)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增强产业发展驱动力。

四、如何选准药材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J]. 东方明,魏迟婴. 啄木鸟, 2021(07)
  • [2]秦皇岛市“一村一品”发展研究[D]. 范金广.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恩施州中医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 倪妮,何蓉. 湖北农业科学, 2020(19)
  • [4]万州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 付宇.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5]基于资源普查工作探究辽宁地区黄精的栽培技术及可持续发展[J]. 冷玉杰,史锐,梁艳. 中国现代中药, 2019(12)
  • [6]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 毛丽佳.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7]G省产业精准扶贫研究[D]. 王怡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基于半夏优势特色产业的曲线回归模型构建与脱贫对策研究[J]. 李啸浪,陈宁,宋雪,代玉洁,高玉玺. 贵州农业科学, 2018(11)
  • [9]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8(18)
  • [10]谯城区药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丁锐.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10)

标签:;  ;  ;  ;  ;  

如何选择正确的药物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