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磷灰石 (HA) 薄膜的制备及其表面 IgG 的吸附性能

羟基磷灰石 (HA) 薄膜的制备及其表面 IgG 的吸附性能

一、Preparation of hydroxyapatite( HA) films and adsorptive properties of the IgG on its surface(论文文献综述)

孔维腾[1](2021)在《离子改性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废水排放的有毒和致癌合成染料的增加,它们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当地水源的质量,这已日益成为关注的环境问题。然而,去除废水中不可生物降解的染料仍然需要花费巨额的成本和受环境影响的技术。在混凝、光催化降解、膜分离、生物处理等多种去除策略中,吸附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羟基磷灰石(HA)由于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缓慢的生物降解、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光催化降解活性以及优异的吸附性能,所以在环境方面有很多的研究。尤其是对HA的离子改性,更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因而,探寻一种来源广泛,吸附性能优异且可循环使用的吸附材料是十分有意义的。本论文的内容和结论如下所示:(1)碳酸根掺杂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工业废水中有害染料含量的不断增加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本章通过水热法,在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作用下,合成过程中加入了高浓度的CO32-,制备出了层状的碳酸根掺杂羟基磷灰石(LCHA)。通过SEM研究了 HA形貌变化。通过XRD,FTIR,Raman和XPS来验证了 LCHA的结构和晶相。此外,还对材料进行了偶氮类染料胭脂红和吩噻嗪类衍生物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胭脂红属于阴离子染料,亚甲基蓝属于阳离子染料。对其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进行了详细地探讨。结果表明,合成的LCHA具有比普通羟基磷灰石更优异的吸附性能,且对胭脂红的吸附性能比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好,对阴离子染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趋向于单层吸附。提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提高吸附效果。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可以保持较高的吸附性能。(2)铁掺杂碳酸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在上一章基础上,本章在水热反应过程中又加入Fe3+,以CHA为基体,通过Fe3+和CO32-双掺杂来对HA改性,成功合成了 Fe掺杂碳酸羟基磷灰石,所合成的样品呈棒状,所以简写成RCHA。研究了掺杂不同含量Fe3+对CHA形貌变化的影响,还探究了陈化时间对其棒的长度的关系。也运用常用的物理表征来了解了 RCHA的化学结构和晶相的确定。在吸附特性实验中证实了 RCHA的吸附性能比LCHA更加优异,能够很好地吸附阴离子染料。BET测试数据也表明RCHA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拥有更多的吸附活性位点。另外吸附试验结果也说明了 RCHA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吸附方式为单层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高温也对吸附处理染料有积极效果,在中性环境附近可以得到较好的吸附效果。(3)两步水热法制备铁掺杂碳酸羟基磷灰石及吸附性能研究。本章是将上一部分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通过水热法两步合成Fe掺杂的CHA,先水热合成了球状磷酸氢钙,再使其转化为球形Fe-CHA(SCHA)。探究了其形貌的变化过程和机理。也对其结构和晶相的转变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Fe掺杂对于SCHA的球形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两步法得到的SCHA的吸附性能要优于RCHA。吸附也主要是单层吸附,化学吸附占据主要部分,温度的适当提升可以有益于吸附处理染料。SCHA在中性,弱碱性和弱酸性的应用范围内的吸附容量较高。通过对合成工艺进行改进,使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大,吸附性能得到增强,以期能够为工业化大规模应用处理染料废水提供指引。

李东方[2](2021)在《贻贝启发的明胶表面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和生物相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易团聚、高疏水性以及在高浓度下产生细胞毒性是影响碳纳米管(CNT)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关键因素,用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分子对碳纳米管进行表面改性是实现碳纳米管良好分散和降低其毒性的有效方法。对改性的碳纳米管进行表征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为提高碳纳米管在口腔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基于贻贝仿生法处理CNT,形成聚多巴胺(PDA)涂覆的CNT(CNT@PDA),再通过Micheal加成反应将明胶(Gel)接枝在CNT@PDA表面,形成明胶改性的CNT(CNT@PDA@Gel)。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CNT、CNT@PDA和CNT@PDA@Gel三种样品表面的元素。采用热重分析仪(GTA)分析三种样品的失重。三种样品的悬浮液经超声震荡后静置,观察其分散程度,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三种样品的表面微观形貌。采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染色法和MTT法评价不同浓度样品的细胞毒性。结果:XPS能谱分析显示当PDA涂覆在CNT表面时,除C1s和O1s特征峰外,在400.00 e V处出现了N1s的特征峰,N原子的含量为2.08%;当明胶接枝在CNT@PDA的表面,光谱出现了C1s,O1s和N1s的信号,CNT@PDA@Gel的N原子含量为7.86%。定量分析结果证明PDA可以成功地覆盖在CNT的表面,明胶可以成功地接枝到CNT@PDA的表面。采用TGA分析三种样品的重量损失。在500℃以下,CNT不会发生重量损失,表明CNT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选择在550°C比较不同样品之间的重量损失,CNT@PDA的重量损失比CNT多约12%,该值主要是由于PDA层的分解所致;将明胶接枝到CNT@PDA的表面时,CNT@PDA@Gel和CNT@PDA之间的差异约为13%,主要来自明胶的分解。采用SEM观察不同样品的表面微观形貌,CNT样品中的纳米管相互缠结,并且难以分散它们。当PDA涂覆在CNT的表面后,纳米管可以很好地分散,CNT的聚集受到很大的阻碍。将明胶接枝到CNT表面后,CNT@PDA@Gel具有亲水性且分散性很好。采用L929细胞(小鼠成纤维细胞)进行细胞毒性实验。AO/EB染色比较不同样品的细胞毒性,在高浓度(40μg/m L)下,CNT@PDA和CNT@PDA@Gel组的死细胞比CNT组少得多,细胞毒性更小。采用MTT法进行细胞毒性的定量分析,CNT@PDA和CNT@PDA@Gel显示比CNT更高的细胞存活率。结论:通过明胶与聚多巴胺涂层的碳纳米管之间的化学反应成功制备了CNT@PDA@Gel,它可以很好地分散在溶液中,表明通过明胶改性有效地改善了CNT的疏水性,实现了CNT的分散。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证明CNT@PDA@Gel比CNT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这项研究的表面改性方法简单且易于实施,同时解决了CNT的聚集性和细胞毒性问题,使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还可以扩展将其他分子接枝到CNT表面,对拓宽CNT在口腔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孙烁[3](2021)在《多孔聚醚醚酮微球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在骨修复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制备基于聚醚醚酮材料的多孔微球并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探究其在骨修复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1、前期工作中,利用液-液相置换法已制备出表面光滑的PEEK微球。本研究对光滑PEEK微球进行羟化处理,制备出多孔PEEK微球,对其进行电镜观察、傅里叶红外分析、压汞仪、水接触角、蛋白吸附能力和浸提液细胞毒性测试。进一步利用矿化培养和反复脱细胞技术,将矿化细胞外基质包被于多孔PEEK微球表面。使用电镜对矿化细胞外基质进行形貌观察,利用能量散射X线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分别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2、对多孔PEEK微球和表面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的多孔PEEK微球进行体外生物形容性和体内成骨性能瓶评估。通过钙黄绿素染色和电镜观察不同微球表面MC3T3-E1细胞黏附和细胞外基质分泌情况,DAPI染色和CCK法评估微球对于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和钙定量检测、Runx2和Col-1两种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评估微球体外成骨活性。构建大鼠颅骨缺损模型,通过Mirco-CT重建分析和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和马松染色进一步评估微球的体内成骨效果。3、利用多巴胺(dopamine,DA)涂层的黏附特性,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同时固定于多孔PEEK微球。对于黏附DA涂层后的微球进行颜色和表面形貌观察,利用X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面元素组成和比例,接触角评估亲水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微球表面黏附的生长因子量和14天内的释放行为进行分析。利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和钙定量检测、Runx2、OPN和OCN三种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评估微球体外成骨活性。构建大鼠颅骨缺损模型,通过Mirco-CT重建分析和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和马松染色进一步评估微球的体内成骨效果。结果:1、电镜观察表明,经过羟化处理后,多孔PEEK微球球形度保持良好,表面孔隙结构分布均匀。傅里叶红外分析显示,多孔微球表面羰基峰强度降低且出现新的羟基峰。压汞仪检测显示,多孔微球的孔隙率大于90%,平均孔径为569.72nm。同光滑微球相比,多孔微球的水接触角显着降低,蛋白吸附能力有所提升。经矿化培养和反复脱细胞处理后,微球表面经元素分析发现有氮、钙和磷元素的出现。通过电镜观察发现,随着脱细胞次数的增加,多孔微球表面包被的矿化细胞外基质更致密且分布更加均匀。热重分析仪的结果显示,随着脱细胞次数的增加,微球在400℃下的质量损失可从6.41%升至12.38%。多孔PEEK微球的浸提原液和稀释一倍后,其细胞存活率分别大于85%和95%。2、微球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后,在各观察时间点,钙黄绿素、DAPI染色、CCK检测和电镜观察显示,同光滑微球相比,多孔微球表面的细胞数目更多,细胞多呈扁平球状且伪足更多,细胞黏附状态更佳且细胞外基质的分泌更旺盛。随着脱细胞次数的增加,微球表面黏附的细胞量和CCK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吸光度值不断提高。经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多孔微球表面的着色较光滑微球明显加深,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钙定量分析、Runx2和Col-1的表达水平也显着提高。多孔微球表面在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后,其上述体外成骨能力检测指标均进有明显提升。Micro-CT重建显示,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的微球组,4周时颅骨缺损区域已基本被覆盖,8周时其骨密度明显高于其它两组,骨组织分数分别为42.19±2.80%和65.19±1.63%,同样显着高于其它两组。组织切片染色发现,光滑微球周围以纤维组织包裹为主,且不能与周围新生组织形成强有力的键合,导致切片中出现较多的微球缺失。多孔微球周围则以新生骨组织为主,与周围新生组织键合紧密,没有出现微球缺失的情况。表面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的微球周围以成熟骨组织为主,结构致密且周围有较多新生血管。3、多孔微球表面黏附DA涂层后,颜色由之前的白色变为均一的灰黑色,电镜观察则无明显变化。元素分析表明黏附DA涂层后,微球表面出现氮元素,定量分析表明,DA涂层黏附IGF-1后,氮元素占比由1.58%升至1.71%。DA涂层可以将多孔微球的水接触角由65.88±4.55°降至51.08±3.7°。ELISA检测证实,DA涂层可将生长因子固定于多孔PEEK微球且在14天内具有较为缓慢的释放曲线。微球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后,在各观察时间点,钙黄绿素、DAPI染色、CCK检测显示,含有IGF-1的微球组细胞黏附状态更佳且细胞数目更多,CCK检测表明,双生长因子组的增值率略低于IGF-1组,差异无显着性,但显着高于其它各组。经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含BMP-2的微球组着色明显加深,但单一BMP-2组与双生长因子差异不明显。含有双生长因子微球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钙定量分析、14天时Runx2、OPN和OCN的表达水平也显着高于其它各组。MicroCT重建显示,双生长因子组在8周时不仅能将缺损区域完全覆盖,且其骨密度较高,骨缺损区域的中央几乎与缺损边缘等高。冠状位CT影像上可观察到在可透射线PEEK微球的上方有骨性连接,形成“骨桥”结构,将骨缺损边缘和中央区的新生骨进行连接。双生长因子组在8周时的骨组织分数为85.79±6.20%,显着高于其它各组。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可见,双生长因子组骨组织结构致密且以成熟骨组织为主,血管更为密集。结论:1、光滑PEEK微球经过羟化处理后可制备出表面孔隙结构均一的多孔PEEK微球。2、通过改变接收液的温度和成分比例可以调控微球表面的孔径大小。3、利用矿化培养和脱细胞技术,可以在多孔PEEK微球表面成功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且随着脱细胞次数的增加其质量分数更高、分布更均匀。4、多孔微球同光滑微球比更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增殖,促进了细胞外基质的分泌。5、多孔PEEK微球在表面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后,进一步促进了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提高了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钙质沉积能力和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更优异。6、DA涂层可将IGF-1和BMP-2两种生长因子固定于多孔PEEK微球,在14天内均有较为缓慢的释放行为。7、负载双生长因子的微球同单一种类生长因子相比,其体外成骨诱导能力和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效果均有所提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通过羟化处理,一步法实现微球表面化学和物理双改性。2、利用矿化培养和反复脱细胞技术在微球表面成功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3、IGF-1和BMP-2联用促进骨修复效果,可降低单一生长因子使用剂量。

陈文金[4](2020)在《石灰石基羟基磷灰石涂层及其复合材料去除废水中Cu(Ⅱ)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水体污染已成为全球日趋严重的问题。由于人类的活动,大量的工农业以及生活污染物被排入水体环境,造成水体污染,给水生生物及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此外,水体污染物产生种类繁多,重金属铜属于难降解水体污染物中的一种,进入水体环境不会发生自然降解,因此,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去除水体中金属铜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之一。吸附法是最广泛使用的方法,并且已被证明是从水中去除痕量金属的经济替代方案。羟基磷灰石(HAP)是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组成部分之一,通常用作生物材料,HAP结构中由于具有多孔性结构以及表面活性位点,也常被用作吸附剂。由于纯HAP中孔隙结构和表面活性位点有限,机械性差,脆性较大等原因,限制了纯HAP在实际吸附过程中的应用。壳聚糖(CS)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以及对重金属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在HAP中掺入CS组成复合材料,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旨在提高HAP的吸附性能以及材料的稳定性,通过共混法成功制备石灰石基HAP涂层、石灰石基掺杂HAP涂层和石灰石基CS/HAP涂层复合材料,并设计实验来研究吸附材料对模拟水溶液中重金属铜的吸附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比表面和孔径分布测定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分析,进一步得出材料对重金属铜的吸附机制,为吸附剂的实际应用提供启发性的建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成功制备了石灰石基HAP涂层,并将其作为吸附材料用于处理模拟含铜废水。研究了时间、温度、铜离子初始浓度、共存阴阳离子等参数对铜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石基HAP涂层材料能高效、稳定的去除水溶液中铜离子,吸附反应在120 min基本达到平衡状态。当温度为30℃、铜离子初始浓度为20 mg·L-1,石灰石基HAP涂层对溶液中Cu2+的具有最佳的吸附效果,其吸附容量为90.90mg.g-1。当溶液初始浓度分别为20 mg·L-1、30 mg·L-1、40mg·L-1、50 mg·L-1时,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石灰石基HAP涂层对溶液中Cu2+的吸附容量逐渐增大,并且当温度分别20℃、30℃、40℃、50℃时,石灰石基HAP涂层对溶液中Cu2+的吸附容量随着温度的增加也呈现增大趋势。通过对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石灰石基HAP涂层对铜离子的吸附机理为吸附材料表面的离子交换和静电作用。另外研究表明,制备的石灰石基HAP涂层是一种低成本且高效的吸附剂,具有很强实际应用前景。(2)研究了 Mg2+和Sr2+离子对石灰石基HAP涂层结构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在制备石灰石基HAP涂层的过程中掺入含Mg2+和Sr2+两种离子的氯化物,得到两种掺杂金属离子的石灰石基掺杂HAP涂层,并利用石灰石基掺杂HAP涂层进行铜离子吸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吸附性能:石灰石基掺Mg2+HAP涂层>石灰石基掺Sr2+HAP涂层>石灰石基HAP涂层,石灰石基掺杂HAP涂层具有更优良的结构和更大的比表面积。制备材料过程中,掺入的Mg2+和Sr2+可以替换石灰石基HAP涂层表面的Ca2+的位置,使石灰石基HAP涂层结构发生变化,Mg2+和Sr2+的掺入加强了离子交换和静电作用,进而提高了石灰石基掺杂HAP涂层对铜离子的吸附容量,尤其是Mg2+。该研究表明,石灰石基掺镁HAP涂层具有更好的结构性能和吸附能力,并且制备成本低,吸附剂无毒性,对高效、低成本吸附剂的开发具有一定前景意义。(3)研究了壳聚糖(CS)对石灰石基HAP涂层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壳聚糖加入量(0.5g、1.0g、1.5g、2.5g)来制备石灰石基CS/HAP涂层复合物,通过吸附实验系统的研究了石灰石基CS/HAP涂层复合物对溶液中铜离子的吸附性能。探究了时间、温度、铜离子初始浓度等吸附参数对铜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0.5 gCS制备的石灰石基CS/HAP涂层表现出最好的吸附性能,在温度为30℃、铜离子初始浓度为20 mg·L-1,石灰石基CS/HAP涂层对Cu2+的吸附容量为122.84 mg.g-1,另外随着CS加入量的增加,石灰石基CS/HAP涂层对Cu2+的吸附性能呈下降趋势。此外,与石灰石基HAP涂层相比,石灰石基CS/HAP涂层复合物表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该研究表明壳聚糖的引入使石灰石基HAP涂层对铜离子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剂材料的热稳定性进一步提升,极大的拓展了石灰石基CS/HAP涂层复合物的实际应用范围。

蒋家威[5](2020)在《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和吸附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羟基磷灰石(HA)是一种有着高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无机材料,此外,因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优异的水中带电情况等特点,使其对无机离子有着较好的吸附能力。故其在生物材料和水处理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钛合金是临床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植入物,然而其本身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生物惰性、应力屏蔽效应和易腐蚀,因此在其表面制备一层生物活性涂层是一种有效的避免其弊端的手段。因而,一种功能性的生物无机材料是值得研究的方向。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通过水热法在钛合金材料表面合成HA涂层。研究了 HA涂层对于钛合金材料性能的影响,此外,还对材料进行了体外和体内性能研究。研究表明,与纯钛合金相比,涂层后的材料有较大的耐腐蚀性能;且通过利用HA的吸附性能证实涂层可以携带左氧氟沙星并达到良好的抑菌效果,可以避免在植入物附近的可能发生的感染状况,从而加快愈合效果;在兔子股骨处的体内实验表明与未涂层材料相比,HA涂层具有更加优异的促进骨再生的能力。(2)高生物活性Fe掺杂羟基磷灰石的合成与表征。通过水热法合成一系列不同Fe3+含量掺杂的HA,以研究Fe3+含量对于HA生物相容性和形貌的影响。并通过一些常用的物理表征来验证合成材料的结构和晶相。结果表明,Fe3+含量对于HA的棒状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所选浓度范围内,掺杂的Fe3+浓度越高,HA的尺寸越长,还解释水热法得到棒状的HA的可能机理。接着并对掺杂HA与纯HA进行体外实验,通过CCK8和活死染色法来证实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掺杂的Fe3+浓度越高的HA的生物相容性更加优异,对于其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体外数据。(3)Fe掺杂羟基磷灰石对于水中F-的吸附。被排放到地下水层中各类有害物质对水体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水体污染中存在大量的难以分解的微污染物,F-是其中的一类,而水中高F-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饮水安全。所以,我们选取了前面中合成的Fe-HA来作为处理水污染的吸附剂。研究Fe-HA对于水中F-的吸附作用。结果证实Fe-HA作为吸附剂可以高效的除去水中F-,且吸附以单吸附为主,其中以化学吸附占主要部分,高温对于吸附去除具有促进效果,Fe-HA在低pH中表现出更好的性能,明确了其较好的应用领域的范围。

田宜文[6](2020)在《n-HA表面改性及其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现如今,生物复合材料成为骨缺损修复的主要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支架材料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复合支架材料的不足逐渐暴露。主要是纳米羟基磷灰石在有机基体中发生自团聚进而对复合材料整体性能产生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对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进行表面改性,提高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支架材料的孔隙率及机械强度。方法实验1分别称取7份(5g)纳米羟基磷灰石粉末加入200ml的去离子水搅拌均匀。按n-HA的质量比(1%、2%、3%、4%、5%、6%、7%)加入聚乙二醇。用磁力搅拌机恒温匀速搅拌4h,得到乳白色溶液。反复静置弃上清,直至上清液透亮为止。真空冷冻干燥10h,得到改性后纳米羟基磷灰石粉末,记为PEG-n-HA,密封保存备用。分别采用傅里叶红外分析、X线衍射仪、zate-电位粒径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细胞毒性检测等方法对改性后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进行检测。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2使用实验1中得到的PEG-n-HA(5%)粉末和n-HA粉末分别与聚乳酸按比例与有机致孔剂(二氯甲烷/1,4-二氧六环)混合,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复合支架材料。改性前后两种复合支架材料按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添加量(5%、10%、15%、20%)分为4组。对两组材料的表面结构、孔隙率、抗压强度、细胞毒性进行检测分析。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1 1)FTIR分析结果显示PEG-n-HA粉末图谱上位于2925.90cm-1处新增加了属于PEG表面活性剂中-CH2基团的吸收峰。2)XRD结果显示改性后PEG-n-HA的结晶度与物相无改变。3)采用zate电位粒径分析表明n-HA颗粒在溶液中粒径的分布范围在150~1000nm内,分布范围过广,不利于n-HA在机溶剂中的均匀分布。1~4%,6~7%改性比例的PEG-n-HA粒径分布大体在200~750nm之间。5%比例PEG-n-HA颗粒粒径较为均匀的分布在100nm左右。4)SEM观察放大500倍时n-HA聚集成大颗粒分布,PEG-n-HA成较小颗粒均匀分布,当放大到5×104倍时可观察到为改性组n-HA颗粒呈球形聚集,改性组可以清晰的看到形状类似为呈棒槌状、长度为100nm左右的PEG-n-HA颗粒。5)MTT法检测结果表明PEG对纳米羟基磷灰石的表面改性未改变材料本身的生物相容性。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2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出的n-HA/PLA与PEG-n-HA/PLA复合支架材料。1)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n-HA/PLA多孔复合支架材料,可观察到n-HA的团聚物,造成部分大孔隙孔径减小或堵塞,孔壁上小孔数量少,孔隙间的连通性降低。PEG-n-HA/PLA多孔复合支架材料内纳米材料均匀分布团聚现象少见。2)孔隙率检测结果:PEG-n-HA/PLA复合支架的孔隙率在(83.465±1.633)%~(73.516±1.823)%之间(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抗压强度检测结果显示,PEG-n-HA/PLA复合支架材料的平均抗压缩强度在(3.699±0.033)MPa~(4.154±0.007)MPa之间(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细胞毒性检测显示各组PEG-n-HA/PLA复合支架材料无细胞毒性,满足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的基本条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5%比例改性的PEG-n-HA在有机溶剂中分散性最好,粒径最小。2)实验中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PEG-n-HA/PLA复合支架材料的孔隙率、抗压缩强度均得到改善,且生物相容性良好。图8幅;表6个;参134篇。

张梦杰[7](2020)在《纤维素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被直接排放到生态系统中,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和生物安全。在各种废水处理技术中,吸附法被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因此,寻找性能优异的吸附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纤维素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无毒、易于降解等优势,是制备环境友好吸附剂的最佳原料之一。然而,制备多孔纤维素微球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制备过程难于控制、工艺复杂和需要添加致孔剂等。针对这些有待改善的弊端,本论文选择以纤维素为原料,采用微流控与快速冷冻技术,制备了多种纤维素基微球,系统地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微球结构和组成的影响,并考察了微球的吸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纤维素为前驱体,利用微流控液滴制备技术和快速冷冻致孔技术,成功制备出一种多孔纤维素微球(PCMS)。系统探究了微流控装置运行参数、溶剂类型和溶质浓度等条件对多孔微球形貌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对多孔纤维素微球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借助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测定(BET)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多孔纤维素微球具有比表面积较大、粒径大小均匀和结构形貌可精确调控等特点,同时对目标污染物刚果红表现出良好的吸附能力(qe=23.90 mg/g)。(2)利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将其与纤维素溶液充分混合,采用微流控技术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素复合微球(nHCMs)。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FTIR和SE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复合微球的化学组成及微观结构。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纳米羟基磷灰石添加量、吸附时间、刚果红初始pH值和初始浓度对复合微球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成功制备并分布在多孔纤维素微球上,对刚果红染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qe=97.82 mg/g),吸附过程更遵循拟二级动力学。(3)利用微流控技术合成了碳酸钙/纤维素复合微球,采用原位转化法,将碳酸钙/纤维素复合微球浸泡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形成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素复合微球(T-nHCMs),并使用XRD、FTIR等仪器进行表征。通过改变吸附剂添加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刚果红初始pH值及初始浓度等,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复合微球吸附效果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了复合材料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型,根据拟合结果探究T-nHCMs对刚果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该复合微球作为吸附剂对刚果红染料具有高效的吸附性能(qe=195.93 mg/g)且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

张茜[8](2020)在《改性磷灰石对煤矸石及其淋溶液中Mn的吸附特性及固定效果》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矸石是一种在煤炭开采、洗选及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每吨煤会造成1/10的煤矸石产生。煤矸石中含有的有害组分,如Fe、Mn、Zn、As等重金属,大量露天堆放的煤矸石在降雨和风化的条件下会形成淋溶液,煤矸石中的重金属会转移到淋溶液中,最终会造成对周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甚至污染居民饮用水源地。本文在探索镁改性羟基磷灰石对Mn的吸附特性基础下,其一通过吸附热力学与吸附动力学等方程的拟合得到改性材料对Mn的吸附行为特征,其二通过材料改性和吸附Mn前后表征(SEM、XRD、XPS)的分析,以研究材料对Mn的吸附机理;最后通过探究镁改性羟基磷灰石对含Mn废渣及其淋溶液中Mn的迁移的影响及评价,为磷灰石类改性材料作为环境治理材料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以Mn的去除效果为目标,本文通过对HAp采用不同改性方法后对Mn进行静态吸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镁掺杂改性条件下的HAp对Mn去除效果最佳,后续通过在化学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过程中通过引入不同比例的Mg制备Mg-HAp,经静态吸附实验结果可知,Mg∶(Ca+Mg)摩尔比为0.75(即75%Mg-HAp)的材料为Mn2+的最佳吸附材料,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剂添加量为0.67 g·L-1,溶液p H=5。当初始浓度为100 mg·L-1时,最大吸附量为159.24mg·g-1;初始浓度为150 mg·L-1时,最大吸附容量为248.74 mg·g-1。而对于其他Mn2+吸附材料来说,本材料具有更优异的吸附性能。由表征可得,75%Mg-HAp比表面积及孔容最大,分别为82.34 m2·g-1与0.37 cm2·g-1,相较于未改性HAp的比表面积及孔容增加了32.09 m·g-1与0.26 cm·g-1,因此展现出较为优异的吸附性能。(2)当确定75%Mg-HAp为最佳改性材料后,本文对75%Mg-HAp对Mn的吸附特性进行探究,主要结论如下:根据等温吸附方程拟合结果,75%Mg-HAp对Mn2+的吸附行为更符合Langmuir方程,表明其属于单分子层的均匀吸附;且KL随温度的增高而增大侧面反映了反映为吸热反应。根据吸附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75%Mg-HAp对Mn2+的吸附过程是涉及液膜内扩散、颗粒内部扩散等多种吸附行为的物理化学吸附。(3)为进一步探究75%Mg-HAp对Mn的作用机理,本文将75%Mg-HAp吸附Mn前后进行XPS、SEM、XRD等表征分析,主要结论为:由75%Mg-HAp对Mn2+吸附前后表征对比可知,材料合成方法成功合成了纯度较高的目标材料HAp,并且Mg的成功引入使材料物质组成及形貌发生变化。当材料吸附Mn2+后,材料表面由Mg(HPO4)·3H2O、Mg(NH4)(PO4)·6H2O转化为NH4Mn2P3O10·5H2O、Mn(HP2O7),一部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另一部分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且既不属于溶解-沉淀、络合反应,也不属于单纯的离子交换的反应。(4)为探究75%Mg-HAp对实际含Mn废渣中Mn的稳定效率和吸附效果,先将75%Mg-HAp按不同比例掺入煤矸石及电解锰渣中并养护一定天数,再将75%Mg-HAP投加如煤矸石及电解锰渣淋溶液中进行静态吸附试验,主要结论如下:当75%Mg-HAp在煤矸石中的掺杂量大于5%、养护7 d后进行淋溶实验,Mn的溶出量为0,已被全部固定,p H上升至6.57。当75%Mg-HAp投加量为1.33 g·L-1时,煤矸石淋溶液中Mn含量为0.07 mg·L-1、p H=7.95。当75%Mg-HAp掺杂量在电解锰渣中的掺杂量为10%、养护天数为7 d时,Mn的溶出量下降至125.33 mg·L-1,相较未添加材料时下降90.8%。当75%Mg-HAp在电解锰渣淋溶液中投加量为3 g·L-1时,Mn的含量最高下降为793.2 mg·L-1,下降45.0%,表明75%Mg-HAp对高浓度含Mn废液中Mn的去除具有一定的效果。

李晓爽[9](2020)在《梯度多孔载Ag羟基磷灰石基复合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羟基磷灰石(HA)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和骨诱导性,HA化学组成与结构和人体硬组织十分相似,是一种非常有应用价值的骨组织替代材料。HA材料的缺点是极易吸附蛋白质、氨基酸和其他有机质,导致细菌的滋生,此外其力学性能也尚有不足,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使用。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合成载银羟基磷灰石(Ag-HA)粉体,使HA粉体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同时采用添加造孔剂法制备孔隙呈现梯度分布的梯度多孔载银羟基磷灰石(Ag-HA)陶瓷和梯度多孔载银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钛(Ag-HA/TiO2)复合陶瓷。本文主要研究了水热反应温度、载Ag量对Ag-HA粉体物相组成、微观形貌的影响,并对Ag-HA粉体进行了抗菌性研究。此外,还研究了造孔剂分布、压制压力、烧结温度和TiO2含量对两种梯度多孔陶瓷孔隙度和烧结收缩率的影响。分析了烧结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测量了烧结后梯度多孔Ag-HA基陶瓷的压缩性能和抗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由水热法制备的Ag-HA粉体与HA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Ag离子的加入使XRD图谱中的衍射峰向小角度方向偏移,在180℃水热合成后,2Ag-HA粉体具有较好的结晶度,粉体呈细棒状,具有较好的长径比。Ag-HA粉体的抗菌实验表明:Ag-HA粉体抑菌圈直径随Ag离子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小抑菌浓度随Ag离子掺入量的增加而降低,纯HA粉体对细菌的生长几乎无抑制作用。梯度多孔Ag-HA陶瓷的孔隙度随着中间层造孔剂含量增加而升高,但烧结收缩率和抗压强度减小;随着压制压力和烧结温度的增大,梯度多孔Ag-HA陶瓷孔隙度降低,而烧结收缩率和抗压强度增强;当造孔剂分布为20wt%-10wt%-20wt%,压制压力为100MPa,烧结温度为1150℃,Ag含量为2%时,烧结后梯度多孔2Ag-HA陶瓷孔隙度为24.7%,烧结收缩率为13.7%,抗压强度为12.6MPa,XRD分析表明烧结产物为掺杂Ag离子的HA相。梯度多孔Ag-HA陶瓷的抗菌实验表明:随载Ag量和孔隙度的增加,梯度多孔Ag-HA陶瓷对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增加,而纯HA陶瓷未表现出抗菌性能。随着TiO2含量的增加,梯度多孔2Ag-HA/TiO2复相陶瓷的孔隙度先降低后略有提高,而烧结收缩率和抗压强度先增加后略有降低。相同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梯度多孔2Ag-HA/TiO2复相陶瓷(TiO2含量为7wt%)的抗压强度比梯度多孔2Ag-HA陶瓷增加了33.3%。SEM观察显示随着TiO2含量的增加,复合陶瓷孔壁中弥散分布的白色粒子数目增多,孔壁中微孔减少,孔壁被烧结致密。梯度多孔2Ag-HA/TiO2复相陶瓷的抗菌性研究表明:随TiO2含量增加,梯度多孔2Ag-HA/TiO2复相陶瓷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增加,当TiO2含量为7wt%时,多孔复相陶瓷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增加了8.7%和8.8%,这表明TiO2和Ag离子联合作用时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梯度多孔Ag-HA陶瓷和Ag-HA/TiO2复合陶瓷的杀菌率在1h后达到了99.9%以上,在5h、9h、18h和24h后均达到100%,且抗菌效果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张强强[10](2020)在《基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新型滤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水处理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膜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设备要求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理想的膜分离材料应具备环境友好、多功能性、高选择性和快速过滤等优点。如何在提高滤膜分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水的渗透性一直是高性能滤膜面临的挑战。本论文以环境友好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作为基体,与植物纤维或纳米纤维素复合制备出新型水净化过滤纸。与传统滤纸相比,基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新型滤纸能够实现对多种污染物的高效分离,并且其独特的多孔结构能够显着提高水通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将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与高打浆度植物纤维复合制备得到新型水净化微孔滤纸。添加聚酰胺聚胺表氯醇树脂可显着提高滤纸的湿态力学强度。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赋予滤纸独特的多孔结构和超亲水性,在错流条件下滤纸的纯水通量可达287.28 L m–2 h–1 bar–1。通过调节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重量比可以调控滤纸的孔径分布,是一种典型的微孔滤纸。通过尺寸位阻和阻隔作用,该微孔滤纸能够高效去除水中的微纳米颗粒和细菌,还对甲基蓝染料和Pb2+离子具有高吸附能力。将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与植物纤维复合得到具有高水通量的多孔滤纸基底,再利用纳米纤维素制备得到双层结构纳滤纸,研究了不同尺度纤维素纤维对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多孔结构的影响。植物纤维和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交织形成的多孔网络结构能够为水输运提供大量孔道,其纯水通量可达到544.4 L m–2h–1 bar–1。在4 bar的工作压力下,双层结构纳滤纸对于500 ppm多种染料的截留率可以维持在95%以上,对盐离子也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将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与植物纤维、层状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片复合制备得到新型复合滤纸,可快速高效过滤染料。带正电的层状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片可以吸附在带负电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表面,并嵌入在滤纸的多孔结构中,为水输运提供多孔结构。随着层状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片含量的增加,滤纸的平均孔径和松厚度也逐步提高,其纯水通量可高达783.6 L m–2 h–1 bar–1。新型复合滤纸对染料分子具有高吸附能力,对刚果红的截留率可达到98.3%。实验表明,层状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片的尺寸对于改善滤纸的水通量和分离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Preparation of hydroxyapatite( HA) films and adsorptive properties of the IgG on its surfa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eparation of hydroxyapatite( HA) films and adsorptive properties of the IgG on its surface(论文提纲范文)

(1)离子改性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羟基磷灰石(HA)
    1.3 HA制备和离子改性技术
        1.3.1 HA的制备
        1.3.2 HA的离子改性
    1.4 染料废水的危害和解决措施
        1.4.1 水体中染料的处理方法
        1.4.2 常用吸附剂在染料处理中的应用
    1.5 论文选题目的、研究内容
        1.5.1 选题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碳酸根掺杂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产物表征
        2.2.4 BET表征
        2.2.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2.6 吸收特性
    2.3 结果和讨论
        2.3.1 SEM图片
        2.3.2 LCHA的XPS表征
        2.3.3 LCHA的FTIR表征
        2.3.4 LCHA的Raman表征
        2.3.5 LCHA的XRD表征
        2.3.6 BET表征
        2.3.7 LCHA对胭脂红的吸附性能研究
        2.3.8 LCHA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铁掺杂碳酸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2.3 物理表征
        3.2.4 BET表征
        3.2.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2.6 吸收特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EM图
        3.3.2 XRD图谱
        3.3.3 RCHA的FTIR表征
        3.3.4 Raman表征
        3.3.5 BET测试
        3.3.6 RCHA对胭脂红的吸附性能研究
        3.3.7 RCHA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两步水热法制备铁掺杂碳酸羟基磷灰石及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器材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产物表征
        4.2.4 BET表征
        4.2.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4.2.6 吸收特性
    4.3 合成结果和讨论
        4.3.1 SEM图
        4.3.2 XRD图谱
        4.3.3 FTIR表征
        4.3.4 BET结果
        4.3.5 SCHA对胭脂红的吸附性能研究
        4.3.6 SCHA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贻贝启发的明胶表面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和生物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本实验中应用的生物材料
        1.2.1 碳纳米管(CNT)
        1.2.2 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
        1.2.3 明胶(Gelatin,Gel)
    1.3 功能化碳纳米管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1.3.1 生物传感器
        1.3.2 药物载体
        1.3.3 组织工程
    1.4 碳纳米管功能化的方法
        1.4.1 非共价功能化
        1.4.2 共价功能化
        1.4.3 生物分子功能化
    1.5 碳纳米管的生物安全性
    1.6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6.1 牙本质粘接
        1.6.2 促进牙本质矿化
        1.6.3 骨组织工程材料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2章 明胶改性的聚多巴胺碳纳米管的制备
    2.1 材料和设备
        2.1.1 材料
        2.1.2 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聚多巴胺碳纳米管的制备
        2.2.2 明胶改性的聚多巴胺碳纳米管的制备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明胶改性的聚多巴胺碳纳米管的表征
    3.1 材料和设备
        3.1.1 材料
        3.1.2 设备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结果
        3.3.2 热重分析仪(TGA)分析
        3.3.3 分散测试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明胶改性的聚多巴胺碳纳米管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4.1 材料和设备
        4.1.1 材料
        4.1.2 设备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总结
第6章 创新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功能化碳纳米管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多孔聚醚醚酮微球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在骨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骨再生的策略
        1.2.1 骨结构的生物学原理
        1.2.2 骨再生的机制
        1.2.3 骨植入材料的设计
    1.3 骨植入物的分类
        1.3.1 自体移植物
        1.3.2 同种异体移植物
        1.3.3 异种骨移植
        1.3.4 已塑形骨组织工程材料
        1.3.5 可注射骨植入材料
    1.4 多孔微球在骨修复中的应用
        1.4.1 多孔微球的特征
        1.4.2 制备多孔微球的材料与方法
        1.4.3 多孔微球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表面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的多孔PEEK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液-液相分离的原理
        2.3.2 表面光滑PEEK微球的制备
        2.3.3 表面多孔PEEK微球的制备
        2.3.4 表面光滑与多孔PEEK微球的表征
        2.3.5 PEEK微球蛋白吸附能力测试
        2.3.6 PEEK微球的亲水性能表征
        2.3.7 表面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的多孔PEEK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3.8 浸提液细胞毒性检测
        2.3.9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光滑PEEK微球的表面与剖面微结构
        2.4.2 多孔PEEK微球的表面与剖面微结构
        2.4.3 多孔PEEK微球的FTIR表征
        2.4.4 PEEK微球的亲水性表征
        2.4.5 多孔PEEK微球的蛋白吸附能力分析
        2.4.6 矿化细胞外基质的形貌观察和元素分析
        2.4.7 表面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PEEK微球的热失重分析
        2.4.8 浸提液细胞毒性
    2.5 结论
第3章 表面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的多孔PEEK微球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估和体内成骨性能评估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黏附形态荧光染色观察
        3.3.2 细胞增殖检测
        3.3.3 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细胞外基质
        3.3.4 脱细胞-再种植后的黏附荧光染色与增殖检测
        3.3.5 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活性检测
        3.3.6 茜素红染色及钙定量检测
        3.3.7 Runx2和Col-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3.8 大鼠颅骨缺损模型的构建
        3.3.9 Micro-CT数据重建及分析
        3.3.10 组织切片染色观察
        3.3.11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细胞黏附形态和细胞外基质的分泌
        3.4.2 细胞增殖
        3.4.3 脱细胞-再种植后的黏附与增殖分析
        3.4.4 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活性分析
        3.4.5 茜素红染色及定量分析
        3.4.6 成骨相关基因分析
        3.4.7 Micro-CT重建及分析评价
        3.4.8 组织切片H&E及Masson染色分析
    3.5 结论
第4章 多孔PEEK微球表面聚多巴胺涂层黏附IGF-1 和BMP-2 双生长因子的骨修复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DA涂层及负载双生长因子的多孔PEEK微球的制备
        4.3.2 DA涂层多孔PEEK微球的表征
        4.3.3 ELISA法检测微球生长因子负载量及缓释行为
        4.3.4 负载双生长因子多孔PEEK微球的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4.3.5 负载双生长因子多孔PEEK微球的体内骨修复研究
        4.3.6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DA涂层多孔PEEK微球的表征
        4.4.2 ELISA法检测微球生长因子负载量并评估缓释行为
        4.4.3 体外成骨性能评估
        4.4.4 负载双生长因子多孔PEEK微球的大鼠颅骨缺损修复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石灰石基羟基磷灰石涂层及其复合材料去除废水中Cu(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铜废水污染简介及危害
    1.2 含铜废水的处理
    1.3 羟基磷灰石的研究现状
        1.3.1 羟基磷灰石及其结构
        1.3.2 羟基磷灰石制备方法
        1.3.3 羟基磷灰石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灰石基羟基磷灰石涂层材料对水溶液中Cu~(2+)吸附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材料制备方法
        2.2.3 所需溶液配制
        2.2.4 制备材料表征
        2.2.5 吸附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征结果
        2.3.2 吸附平衡时间探究
        2.3.3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实验的影响
        2.3.4 吸附等温线研究
        2.3.5 吸附动力学研究
        2.3.6 吸附热力学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灰石基掺杂羟基磷灰石涂层材料对水溶液中Cu~(2+)吸附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材料制备方法
        3.2.3 所需溶液配制
        3.2.4 制备材料表征
        3.2.5 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征结果
        3.3.2 反应时间对材料吸附效果的影响
        3.3.3 吸附等温线研究
        3.3.4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5 吸附热力学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灰石基CS/HAP涂层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Cu~(2+)吸附性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材料制备方法
        4.2.3 所需溶液配制
        4.2.4 制备材料表征
        4.2.5 吸附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征结果
        4.3.2 反应时间对材料吸附效果的影响
        4.3.3 吸附等温线研究
        4.3.4 吸附动力学研究
        4.3.5 吸附热力学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灰石基羟基磷灰石涂层及其复合材料对实际含铜废水的处理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所需溶液配制
        5.2.3 吸附实验
    5.3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和吸附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钛合金
    1.3 羟基磷灰石(HA)
    1.4 HA制备、离子改性和涂层技术
        1.4.1 HA粉末制备和离子改性
        1.4.2 HA涂层技术
    1.5 水污染的危害和解决措施
        1.5.1 吸附剂在水体中除氟的应用
    1.6 论文选题目的、研究内容
        1.6.1 选题目的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钛合金表面羟基磷灰石涂层的表征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产物表征
        2.2.4 电化学测试
        2.2.5 抑菌实验
        2.2.6 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
        2.2.7 动物实验
        2.2.8 动物实验设计
        2.2.9 X光拍照
        2.2.10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CT拍照)
    2.3 结果和讨论
        2.3.1 涂层的SEM图片
        2.3.2 涂层的FTIR表征
        2.3.3 涂层的XRD表征
        2.3.4 涂层的Raman表征
        2.3.5 电化学表征
        2.3.6 抑菌实验
        2.3.7 样品细胞共培养
        2.3.8 X光
        2.3.9 CT
    2.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生物活性Fe掺杂羟基磷灰石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2.3 物理表征
        3.2.4 体外生物相容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XRD图谱
        3.3.3 SEM
        3.3.4 TEM分析
        3.3.5 合成样品生物相容性研究
    3.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铁掺杂羟基磷灰石对水中氟离子的吸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器材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BET结果
        4.3.2 时间因素结果
        4.3.3 吸附动力学模型
        4.3.4 温度对吸附性能影响
        4.3.5 pH对Fe-HA的吸附F~-性能作用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n-HA表面改性及其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一章 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的表面改性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与设备
        1.1.2 实验方法及分组
        1.1.3 n-HA与PEG-n-HA粉末浸提液的制备
        1.1.4 L929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1.2 评价方法
        1.2.1 n-HA与PEG-n-HA粉末的红外光谱检测
        1.2.2 n-HA与PEG-n-HA粉末的XRD检测
        1.2.3 n-HA与PEG-n-HA粉末的粒径检测
        1.2.4 n-HA与PEG-n-HA粉末的SEM检测
        1.2.5 n-HA与PEG-n-HA粉末的MTT检测
        1.2.6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1.3.2 XRD检测结果
        1.3.3 Zate-电位粒径分析
        1.3.4 扫面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
        1.3.5 细胞毒性检测结果
    1.4 讨论
        1.4.1 羟基磷灰石的理化性质及研究
        1.4.2 纳米羟基磷灰石表面改性的研究
        1.4.3 FTIR、XRD、粒径检测结果的讨论
        1.4.4 n-HA与 PEG-n-HA的细胞毒性检测结果讨论
        1.4.5 问题与不足
        1.4.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改性前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2 实验方法与分组
        2.1.3 n-HA/PLA与 PEG-n-HA/PLA复合支架材料浸提液的制备
        2.1.4 L929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2.2 评价方法
        2.2.1 n-HA/PLA与 PEG-n-HA/PLA复合支架材料SEM检测
        2.2.2 n-HA/PLA与 PEG-n-HA/PLA复合支架材料孔隙率检测
        2.2.3 n-HA/PLA与 PEG-n-HA/PLA复合支架材料抗压强度检测
        2.2.4 PEG-n-HA/PLA复合支架材料细胞毒性检测
        2.2.5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SEM检测结果
        2.3.2 孔隙率检测结果
        2.3.3 抗压强度检测结果
        2.3.4 PEG-n-HA/PLA复合支架细胞毒性检测结果
    2.4 讨论
        2.4.1 骨
        2.4.2 组织工程
        2.4.3 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2.4.4 n-HA/PLA与 PEG-n-HA/PLA支架材料抗压强度与孔隙率分析
        2.4.5 n-HA/PLA与PEG-n-HA/PLA支架材料细胞毒性结果分析
        2.4.6 问题与不足
        2.4.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纳米羟基磷灰石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3.1 纳米羟基磷灰石表面改性的方法
        3.1.1 表面离子掺杂
        3.1.2 表面接枝改性
        3.1.3 表面胶囊化改性
        3.1.4 表面吸附改性
    3.2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7)纤维素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纤维素
        1.1.1 材料简介
        1.1.2 纤维素微球的制备方法
        1.1.3 微流控技术
    1.2 多孔纤维素材料
        1.2.1 多孔材料
        1.2.2 快速冷冻技术
    1.3 纤维素基纳米复合微球
        1.3.1 纳米羟基磷灰石
        1.3.2 羟基磷灰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纤维素微球可控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部分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表征
        2.3.2 PCMs吸附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素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3.1 nHCMs复合微球的表征
        3.3.2 nHCMs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
        3.3.3 nHCMs复合微球对刚果红的吸附动力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位转化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素复合微球及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部分
        4.2.4 T-n HCMs的表征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T-n HCMs复合微球的表征
        4.3.2 T-n HCMs制备机理及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分析
        4.3.3 吸附动力学
        4.3.4 等温吸附实验
        4.3.5 T-n HCMs再生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改性磷灰石对煤矸石及其淋溶液中Mn的吸附特性及固定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煤矸石及其淋溶液中重金属的危害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1.1.3 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
        1.1.4 羟基磷灰石特性及其合成方法
        1.1.5 羟基磷灰石的改性
        1.1.6 改性羟基磷灰石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羟基磷灰石合成及其掺杂改性
        2.2.2 静态吸附试验
    2.3 计算方法及拟合
        2.3.1 去除率及吸附量
        2.3.2 吸附等温方程
        2.3.3 吸附动力学方程
    2.4 主要仪器和测试方法
        2.4.1 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分析
        2.4.2 扫描电镜
        2.4.3 X射线衍射仪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第三章 镁掺杂改性羟基磷灰石
    3.1 羟基磷灰石的改性
        3.1.1 改性技术的选择
        3.1.2 改性羟基磷灰石对Mn~(2+)的去除效果
    3.2 镁-羟基磷灰石的合成
        3.2.1 Mg-HAp的制备方法
        3.2.2 Mg-HAp的吸附效果
    3.3 镁-羟基磷灰石样品的表征
        3.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3.2 扫描电镜
        3.3.3 比表面积及孔隙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75%Mg-HAp对 Mn~(2+)的吸附特性研究
    4.1 投加量对Mn~(2+)吸附效果影响
    4.2 溶液pH对Mn~(2+)吸附效果的影响
    4.3 等温吸附曲线拟合
    4.4 吸附时间的影响与吸附动力学曲线拟合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75%Mg-HAp对 Mn~(2+)的作用机理
    5.1 吸附前后75%Mg-HAp表面形貌及化学元素的变化
    5.2 吸附前后75%Mg-HAp物质组成变化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75%Mg-HAp对煤矸石中Mn的稳定效率及去除效果
    6.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6.1.1 煤矸石及其淋溶液中Mn的固定和吸附
        6.1.2 电解锰渣及其淋溶液中Mn的固定和吸附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煤矸石及其淋溶液中Mn的固定和吸附
        6.2.2 电解锰渣及其淋溶液中Mn的固定和吸附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梯度多孔载Ag羟基磷灰石基复合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陶瓷材料概述
        1.1.1 碳素生物材料
        1.1.2 氧化铝生物材料
        1.1.3 β-磷酸三钙生物材料
        1.1.4 羟基磷灰石生物材料
    1.2 羟基磷灰石(HA)简介
        1.2.1 HA特性
        1.2.2 HA研究进展
        1.2.3 HA应用
    1.3 载银羟基磷灰石(Ag-HA)粉体的特性及制备方法
        1.3.1 Ag-HA粉体的特性
        1.3.2 Ag-HA粉体的制备方法
    1.4 多孔HA生物医用陶瓷的特性及制备方法
        1.4.1 多孔HA生物医用陶瓷的特性
        1.4.2 多孔HA生物医用陶瓷的制备方法
    1.5 纳米二氧化钛(TiO_2)简介
        1.5.1 纳米TiO_2特性
        1.5.2 纳米TiO_2应用
        1.5.3 纳米TiO_2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6 本实验研究目的及内容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过程
        2.2.1 Ag-HA粉体的制备
        2.2.2 梯度多孔Ag-HA陶瓷的制备
        2.2.3 梯度多孔Ag-HA/TiO_2 复合陶瓷的制备
    2.3 性能测试
        2.3.1 孔隙度测试
        2.3.2 烧结收缩率测试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2.3.4 显微组织观察及能谱分析
        2.3.5 压缩性能检测
        2.3.6 抗菌实验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Ag-HA粉体的物相组成分析
        3.1.1 Ag含量对Ag-HA粉体物相组成的影响
        3.1.2 水热温度对Ag-HA粉体物相组成的影响
    3.2 Ag-HA粉体显微组织分析
    3.3 Ag-HA粉体抗菌性能分析
        3.3.1 载Ag量对Ag-HA粉体抑菌圈的影响
        3.3.2 载Ag量对Ag-HA粉体最小抑菌浓度的影响
        3.3.3 载Ag量对Ag-HA粉体杀菌率的影响
    3.4 梯度多孔Ag-HA陶瓷孔隙度分析
        3.4.1 造孔剂分布对梯度多孔Ag-HA陶瓷孔隙度的影响
        3.4.2 压制压力对梯度多孔Ag-HA陶瓷孔隙度的影响
        3.4.3 烧结温度对梯度多孔Ag-HA陶瓷孔隙度的影响
        3.4.4 载Ag量对梯度多孔Ag-HA陶瓷孔隙度的影响
    3.5 梯度多孔Ag-HA陶瓷烧结收缩率分析
        3.5.1 造孔剂分布对梯度多孔Ag-HA陶瓷烧结收缩率的影响
        3.5.2 压制压力对梯度多孔Ag-HA陶瓷烧结收缩率的影响
        3.5.3 烧结温度对梯度多孔Ag-HA陶瓷烧结收缩率的影响
    3.6 梯度多孔Ag-HA陶瓷物相组成分析
    3.7 梯度多孔Ag-HA陶瓷显微组织分析
    3.8 梯度多孔Ag-HA陶瓷的力学性能分析
        3.8.1 造孔剂分布对梯度多孔Ag-HA陶瓷抗压强度的影响
        3.8.2 压制压力对梯度多孔Ag-HA陶瓷抗压强度的影响
        3.8.3 烧结温度对梯度多孔Ag-HA陶瓷抗压强度的影响
    3.9 梯度多孔Ag-HA陶瓷抗菌性能分析
        3.9.1 Ag含量对梯度多孔Ag-HA陶瓷抑菌圈的影响
        3.9.2 Ag含量对梯度多孔Ag-HA陶瓷杀菌率的影响
    3.10 梯度多孔Ag-HA/TiO_2 复合陶瓷孔隙度和烧结收缩率分析
    3.11 梯度多孔Ag-HA/TiO_2 复合陶瓷物相组成分析
    3.12 梯度多孔Ag-HA/TiO_2 复合陶瓷显微组织分析
    3.13 梯度多孔Ag-HA/TiO_2 复合陶瓷力学性能分析
    3.14 梯度多孔Ag-HA/TiO_2 复合陶瓷抗菌性能分析
        3.14.1 TiO_2 含量对梯度多孔Ag-HA/TiO_2 复合陶瓷抑菌圈的影响
        3.14.2 TiO_2 含量对梯度多孔Ag-HA/TiO_2 复合陶瓷杀菌率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新型滤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膜分离技术
        1.2.1 分离膜种类
        1.2.2 纤维素基水处理滤膜
        1.2.3 新型水处理滤膜
    1.3 羟基磷灰石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新型无机耐火纸及其过滤性能
        1.4.1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基新型无机耐火纸
        1.4.2 羟基磷灰石过滤纸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植物纤维滤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研究背景与思路
    2.2 实验过程与方法
        2.2.1 实验所用试剂及原料
        2.2.2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HAPNWs)的合成
        2.2.3 HAPNW/CF滤纸的制备
        2.2.4 HAPNW/CF滤纸的表征
        2.2.5 HAPNW/CF滤纸的力学,孔径和物理特性表征
        2.2.6 HAPNW/CF滤纸的过滤性能
        2.2.7 HAPNW/CF滤纸的吸附性能
        2.2.8 HAPNW/CF滤纸的抗污染性能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HAPNW/CF滤纸的材料学表征
        2.3.2 HAPNW/CF滤纸的过滤性能测试结果
        2.3.3 HAPNW/CF滤纸的吸附性能测试结果
        2.3.4 HAPNW/CF滤纸的抗污染性能测试结果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植物纤维/纳米纤维素滤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研究背景与思路
    3.2 实验过程与方法
        3.2.1 实验所用试剂及原料
        3.2.2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HAPNWs)的合成
        3.2.3 CF/HAPNW和CNF/HAPNW滤纸的制备
        3.2.4 CNF-CF/HAPNW和CNF-CNF/HAPNW纳滤纸的制备
        3.2.5 基底和纳滤纸的表征
        3.2.6 基底和纳滤纸的力学,孔径和物理特性表征
        3.2.7 基底和纳滤纸的过滤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基底和滤纸的材料学表征
        3.3.2 纳滤纸的过滤性能测试结果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植物纤维/层状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片滤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研究背景与思路
    4.2 实验过程与方法
        4.2.1 实验所用试剂及原料
        4.2.2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HAPNWs)的合成
        4.2.3 Mg Al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和层状双氧化物(LDO)的合成
        4.2.4 LDO/CF/HAPNW滤纸的制备
        4.2.5 LDH、LDO和HAPNW的表征
        4.2.6 LDO/CF/HAPNW滤纸的表征
        4.2.7 LDO、LDH和LDO/CF/HAPNW滤纸的吸附性能
        4.2.8 LDO/CF/HAPNW滤纸的过滤性能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LDH、LDO和HAPNW的材料学表征
        4.3.2 LDO/CF/HAPNW滤纸的材料学表征
        4.3.3 LDO/CF/HAPNW滤纸的过滤性能测试结果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Preparation of hydroxyapatite( HA) films and adsorptive properties of the IgG on its surface(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子改性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 孔维腾. 扬州大学, 2021(08)
  • [2]贻贝启发的明胶表面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和生物相容性研究[D]. 李东方. 南昌大学, 2021
  • [3]多孔聚醚醚酮微球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在骨修复中的应用[D]. 孙烁. 吉林大学, 2021(01)
  • [4]石灰石基羟基磷灰石涂层及其复合材料去除废水中Cu(Ⅱ)的研究[D]. 陈文金. 南昌大学, 2020(01)
  • [5]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和吸附方面的应用研究[D]. 蒋家威. 扬州大学, 2020(04)
  • [6]n-HA表面改性及其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 田宜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纤维素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张梦杰. 济南大学, 2020(01)
  • [8]改性磷灰石对煤矸石及其淋溶液中Mn的吸附特性及固定效果[D]. 张茜. 贵州大学, 2020(04)
  • [9]梯度多孔载Ag羟基磷灰石基复合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晓爽. 辽宁工业大学, 2020(03)
  • [10]基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新型滤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强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20(03)

标签:;  ;  ;  ;  ;  

羟基磷灰石 (HA) 薄膜的制备及其表面 IgG 的吸附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