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指导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指导的实验研究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辅导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晶艳[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李梓豪[2](2021)在《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适应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研究的重点内容。大学阶段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人生发展重要转折点的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关系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及人格的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份子,他们既有专业的特殊性又具有大学生的普遍性。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体育教育专业也随之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但是,在日益增长的体育人才需求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为了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整体的社会适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依据团体辅导理论、《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内部5个维度及该群体的社会适应现状进行团体辅导的方案设计,期待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群体社会适应水平的提升及人格的完善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方案。本文运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以辽宁省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为研究对象,调查该群体的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现状,并通过对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在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上的情况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辽宁省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一30名新生,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人。实验前对这30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发放《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进行前测,再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个半月,共计6次的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同样的量表后测,进而得出本次团体辅导方案是否对于提升该群体的社会适应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上均呈现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群体社会适应的最小值均数低于中间值,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有待提升。不同性别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呈现出显着差异;不同年级在总体社会适应、未来适应、心理适应以及人际适应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差异,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未来适应、心理适应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是否学生干部在心理适应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差异,在人际适应维度以及总体社会适应上呈现出显着差异。经过团体辅导活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上的均值分数都得到了显着提升,证明本次的团体辅导活动对于提升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效果显着。

王纲[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张平凡[4](2021)在《基于主题心理课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命教育以生命本体为对象,又指向人的内在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漠视生命的过激行为屡屡出现,加强提升生命意义感的教育探索,帮助学生明确生命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当代学校教育中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心理课教育,能运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围绕特定的主题,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在关于生命意义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情绪调节能力与宽恕这两个因素对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影响突出,但目前基于主题心理课,围绕情绪调节能力与宽恕设计主题内容方案,进而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研究旨在围绕情绪调节能力与宽恕,设计主题心理课方案并实施,探究基于主题心理课来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作用。研究中首先使用情绪调节能力问卷、宽恕量表及生命意义感量表为工具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08份,回收到有效问卷494份,回收率为97.2%,通过数据对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宽恕及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水平进行测量,并探明了情绪调节能力与宽恕对生命意义感存在的影响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围绕情绪调节能力与宽恕心理设计此次主题心理课的教学方案,以教育准实验的研究方法,在西北民族大学选取实验班与对照班,对实验班学生实施课程并完成访谈,通过量化和质性两种评价方式分析结果,探讨基于主题心理课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效果。结合所有研究内容,总结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建议。最后,将本次研究中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宽恕与生命意义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情绪调节能力、宽恕与生命意义感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在情绪调节能力与生命意义感上有差异,大三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低于其他年级。2.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宽恕心理两者均能够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β=0.502,P<0.01;β=0.431,P<0.01)。基于情绪调节能力与宽恕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设计主题心理课方案。3.主题心理课方案包括觉察情绪、明确需要、情绪接纳、更换视角、合适表达、善用情绪、总结反馈七次主题内容。4.主题心理课的评价上,量化评价显示实验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后测得分显着高于前测得分(P<0.05),而对照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前后测得分无显着差异(P>0.05),并且实验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后测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班学生后测得分(P<0.05);质性评价资料表明大多数学生能更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生活心态,更加积极的面对自己的生活。综合评价可知该课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5.结合本研究中的内容与结果,从学校教育层面、教师教学层面及学生发展层面提出相关的提升生命意义感的建议。综合分析可知,本研究中围绕情绪调节能力与宽恕设计的主题心理课能显着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为之后学校进行提升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教育提供实证依据与实践支撑。

向伟[5](2020)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辅导员制度在我国高校逐步得到发展与完善,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责任,承担着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光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强调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公平、学生资助、就业创业等方面要有新举措。这些规定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已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那么,什么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怎样实证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结构?怎样科学评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如何有效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以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内涵、素质结构为逻辑起点,始终把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作为本文的研究脉络,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高校辅导员素质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和素质建构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为本研究确立了新的时代坐标,素质建构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借鉴。第二部分:初步建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如何,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本部分首先聚焦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特征词,通过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初步提炼出58项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辅导员素质进行了理论建构,最后得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包括了育人情感与价值观、育人学识、育人能力、育人品质、育人个性与动机五个初始维度。第三部分:正式编制与确定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并对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将收集整理的58项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编制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并对此进行质量检验。通过第一次施测对测评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主要由六个维度组成,包括:育人情感与价值观、育人个性与动机、育人学识、育人能力、育人心理素质和育人身体素质,这比之前理论建构的维度多出了一个。经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六维度结构模型比较稳定,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第四部分:使用自编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对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进行了实证考量。对辅导员的素质测评采用了辅导员自我评价与大学生他评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硬核素质;其二,育人心理素质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优势所在;其三,育人学识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弱项;其四,科学研究能力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能力的两大短板;其五,育人身体素质欠缺主要聚焦于高校辅导员的睡眠质量上;其六,育人个性与动机偏差集中体现在辅导员的创新性上。最后,本研究还发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评价存在性别、工作年限、专业、年级、评优与否等人口学差异。第五部分: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进行原因探析。一方面,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原因,主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学校中观层面和个人微观层面进行多视角的阐述;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分析高校辅导员存在素质偏差的主要原因,文章从国家、学校等外部要素和个体自身的内部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六部分:立足本次的研究调查结论,文章最后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六个维度入手,以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和辅导员个人层面为结构框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其中,提出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培养的六点建议,它们分别为:优化辅导员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心理素质、补足高校辅导员育人学识的短板、强化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能力、培育高校辅导员的育人个性与动机、重视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身体素质。

宋丽群[6](2020)在《来华留学生焦虑、学业成就调查及其团辅干预研究》文中认为来华留学生是我国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有关来华留学生的负面报道频繁发生,他们心理问题越发凸显,尤其是焦虑问题,已成为影响来华留学生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非智力性情感因素。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心理干预措施,来缓解他们的焦虑,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任务。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来华留学生焦虑及学业成就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杭州市某高校的320名来华留学生的焦虑状况,并以其综合平均学习成绩作为学业成就的评估,分析并归纳其焦虑和学业成就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焦虑和学习方面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研究。基于前期来华留学生的调查现状和特点,结合团体辅导理论,进行设计来华留学生团体辅导方案。并从第一部分研究对象中筛选出20名焦虑水平较高的来华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干预组-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随机分组为干预组(10人)和对照组(10人)。干预组进行6次团辅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任其自然发展。在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汉语学习焦虑量表及其学习成就得分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并辅以访谈,团辅活动反馈等质性材料作为干预效果的补充说明,以此探索团体辅导对缓解来华留学生焦虑和促进学业成就提高的干预效果。研究结论如下:(1)来华留学生SAS量表总体均值为49.7,焦虑检出率为35.7%。总体焦虑水平未达焦虑症状,但与中国人常模相比焦虑水平明显偏高。(2)来华留学生总体学业成就水平中等偏上。(3)来华留学生的焦虑总水平在性别、宗教信仰、学费来源和来华时间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洲别和学生类型上无显着差异。(4)来华留学生的学业成就总水平在性别、洲别和宗教信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学生类型、学费来源和来华时间上无显着性差异。(5)来华留学生焦虑与学业成就总体上呈显着负相关。(6)团体辅导干预显着地降低了来华留学生焦虑,汉语学习焦虑水平,但对来华留学生学业成就提升暂无明显效果。

高勤[7](2020)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实习阶段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社交回避与苦恼、情绪智力及总体幸福感现状;分析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相关影响因素及与社交回避与苦恼、情绪智力、总体幸福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以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综合质量为目标的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团体辅导对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019年4月10月期间在泰州市某三甲医院实习护生235例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交焦虑量表(IAS)、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情绪智力量表(EIS)及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所得数据用SPSS 23.0分析、处理;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在社交焦虑得分≥39分(高于国内大学生常模)的实习护生中,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选取实习护生60人,按照自愿入组,分为对照组31人和实验组29人。对照组给予包括实习生业务学习、出入科考核等在内的常规实习带教,实验组在常规带教基础之上参加8次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在团辅开始前、团辅结束时及团辅结束3个月后,分别通过问卷调查评估两组实习护生社交焦虑水平、情绪智力和总体幸福感等状况。所得数据用SPSS 23.0分析、处理,以此评估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干预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的实际效果和远期效果。结果1.实习护生社交焦虑得分为(40.76±5.99)分,高于国内大学生常模;SAD总分为(11.09±3.28)分,其中社交回避因子得分(5.54±1.90)分,社交苦恼因子得分(5.55±1.79)分;情绪智力总均分为(3.43±0.27)分;总体幸福感为(101.37±7.70)分;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学历、不同月生活费水平实习护生社交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交焦虑与SAD总分、社交回避因子和社交苦恼因子得分呈显着正相关(r=0.606,0.519,0.556,P<0.01);情绪智力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r=-0.557,P<0.01);社交焦虑与总体幸福感呈负相关(r=-0.340,P<0.01);4.以社交焦虑为应变量,回归分析得出,实习护生月生活费水平、情绪智力总水平、SAD总分、总体幸福感、感知情绪、调控他人情绪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社交焦虑总变异的57.1%;同理得出实习护生社交焦虑、学历、从事护理专业意愿可解释总体幸福感总变异的15.2%;5.团辅干预完成时及3个月后追踪研究发现,较之干预前,实验组实习护生社交焦虑、SAD总分、社交回避因子和社交苦恼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情绪智力总分、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情绪运用和总体幸福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干预完成时、干预后3个月社交焦虑、SAD总分、社交回避因子和社交苦恼因子得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情绪智力总分、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情绪运用和总体幸福感得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则差异不显着(P>0.05);对两组实习护生三个时间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不同组别实习护生社交焦虑、SAD总分、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恼因子、情绪智力及其四个维度、总体幸福感存在交互效应(P<0.05)。结论1.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社交回避与苦恼均处于较高水平。实习护生情绪智力、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2.学历、月生活费水平是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情绪智力及其四个维度对社交焦虑均有负向预测作用,社交焦虑对实习护生总体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3.以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的团体辅导能够显着缓解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维护实习护生身心健康,提高实习护生情绪智力水平和总体幸福感,有利于护生在实习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为临床护理教育者开展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综合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徐铃[8](2020)在《高中生学习自制力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学生学习自制力问题是困扰学校和教师的重大难题,影响学生学习自制力的因素有很多,且作用机制复杂。高中生马上面临高考,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非常重要和关键,因为这直接关系学生学习的效果。通常而言,学生学习自制力水平越高,在学习过程中的效率也越高,越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基于此,本文以高中生学习自制力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当前阶段高中生在学习方面的自制能力,分析影响高中生学习自制能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自制力,确保学习效果和质量。首先基于已有文献资料中的学习自制力量表,并结合本文的实际需要制定了调查问卷,利用该问卷对1200名高中生开展调研工作。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掌握了当前阶段高中生的学习自制力水平现状。基于调查研究结果,分析了高中生学习自制力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差异、父母教养模式差异、父母关系差异,发现上述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高中生的学习自制力,除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外,其它因素都表现出显着的差异。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实验研究,挑选出60名学习自制力较差的高中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5人。对实验组同学连续9周开展针对性课程干预训练,每周课程都设置专门目标和主题,旨在通过干预课程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自制力,对照组学生不采取特殊干预措施。除此之外,两个组的成员都正常参加学校课程和活动。经过连续9周的干预训练,发现实验组成员学习自制力水平得到显着提升,对照组成员在实验前后学习自制力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某些维度平均得分反而出现降低的现象。可见,对学生采取干预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最后,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和笔者实践经验,提出改善高中生学习自制力水平的几条对策,主要包括建立异质学习小组、按年级做好学习规划并确保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引导学生养成学习自觉性并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王艺婷[9](2020)在《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可雇佣性能力的关系研究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严进宽出等政策和制度的盛行,从2013年“最难就业年”开始,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今年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70万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现象同时存在,而相关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力不足。与传统的就业能力不同,可雇佣性能力强调从企业和雇主的视角出发,注重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贯穿于获取岗位、维持就业、重新就业的整个过程,概括性的包含了最初就业和未来胜任两大能力范畴,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332名大学生为被试,以可雇佣性能力为因变量,对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基本现状、相关关系、中介效应展开探析,经过数据收集和处理,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高于平均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专业、年级、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人口学变量上具有显着差异,在性别、生源地上不具有显着差异;(2)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专业、年级、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人口学变量上具有显着差异,在生源地上差异不显着;(3)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中等,客观支持的分值低于平均水平,在专业、年级、生源地、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着,在性别上不具有显着差异;(4)可雇佣性能力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两两显着相关,经过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职业自我效能感能和社会支持均能正向预测可雇佣性能力,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可雇佣性能力越强。(5)社会支持在自变量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因变量可雇佣性能力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量为65.6%。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提高需要从政府、高校、企业及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多角度、多主体出发,共同发力,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系统。

林春雅[10](2020)在《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学习困难儿童自主发展能力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把自主发展作为儿童的核心素养之一。自主发展强调让儿童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而学习困难儿童多伴随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认知不良、抑郁倾向等问题,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和自主发展能力都较一般儿童低。萨提亚模式认为人们能够做到成长和改变,该模式构建了自我成长的四项目标:提高自我价值、做更好的选择、更负责任和内外一致,实证研究证明萨提亚模式有助于促进个人自我探索、有效情绪管理和人际沟通、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的提升等。可用于学习困难儿童的自主发展能力辅导。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访谈和团辅干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杭州某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当前学习困难儿童自尊、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发展能力现状,开发适合学习困难儿童的萨提亚模式团辅方案,以期通过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提升学习困难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同时构建自我效能感、自尊、自主发展能力和学业成就之间的路径模型。研究一调查并比较了学习困难儿童与一般儿童在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以及自主发展能力三方面的基本现状和差异。研究二构建了适合学习困难儿童的萨提亚模式团辅方案。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对实验组24名学习困难儿童分6组分别进行了8次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干预,检验该团体辅导是否对其自主发展能力有积极影响。结果表明:(1)学习困难儿童的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与自主发展能力均显着低于一般儿童;(2)学习困难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对其自主发展能力具有预测作用,自尊在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发展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提升学习困难儿童的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和自主发展能力。(4)学习困难儿童的自主发展能力对其学业成就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学习困难儿童的自尊通过自主发展能力间接地预测学业成就。(5)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受到学习困难儿童的认可和喜爱,可以用于小学生群体。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辅导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辅导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析
    第三节 逻辑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内容框架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大数据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一、线性思维
        二、系统思维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一、普适教育
        二、个性化培育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一、认知培育
        二、实践养成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一、需求侧适应
        二、供给侧发力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守正创新原则
        三、趋利避害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一、数据画像
        二、精准资助
        三、异常告警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适应概念的相关研究
        2.1.1 关于适应的研究
        2.1.2 国外关于社会适应概念的研究
        2.1.3 国内关于社会适应概念的研究
    2.2 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维度的划分
    2.3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4 团体辅导的相关研究
        2.4.1 团体辅导的定义
        2.4.2 团体辅导的理论
        2.4.3 团体辅导的发展
        2.4.4 团体辅导的功能
        2.4.5 团体辅导的优点
        2.4.6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查阅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
        4.1.1 社会适应各维度及总体概况
        4.1.2 不同性别社会适应现状
        4.1.3 不同年级社会适应现状
        4.1.4 是否独生子女社会适应现状
        4.1.5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社会适应现状
    4.2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1 不同性别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2 不同年级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3 是否独生子女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4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3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4.3.1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4.3.2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团体辅导的方案大纲
    4.4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结果
        4.4.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差异比较
        4.4.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差异比较
        4.4.3 实验组的前测与后测差异比较
        4.4.4 对照组的前测与后测差异比较
    4.5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结果分析
        4.5.1 团体辅导研究结果分析
        4.5.2 团体辅导成员反馈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
附录 B 团体辅导成员反馈表
附录 C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团体辅导方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基于主题心理课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生命意义感
        (二)情绪调节能力
        (三)宽恕
        (四)主题心理课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工具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生命意义感的基本状况与影响因素
        (二)情绪调节能力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
        (三)宽恕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
        (四)生命意义感提升的途径与方法
        (五)主题心理课提升生命意义感的作用与现状
        (六)主题心理课设计的相关资料与启示
        (七)文献分析
    二、主题心理课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泰勒目标模式
第三章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情绪调节能力、宽恕的现状分析
        (一)总体水平分析
        (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三)结果讨论
    三、情绪调节能力、宽恕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分析
        (一)情绪调节能力、宽恕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二)结果讨论
    四、调查结果对主题心理课设计的启发
        (一)在教育中提升生命意义感的必要性
        (二)主题心理课设计主题的选取依据
        (三)主题心理课实施对象的选取依据
        (四)主题心理课内容设计的偏重方向
第四章 主题心理课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一、主题心理课的设计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主题心理课的设计方案
    二、主题心理课的实施
        (一)实施对象
        (二)实施程序
        (三)实施过程
        (四)实施反思
    三、主题心理课的效果评价
        (一)实施效果的量化评价
        (二)实施效果的质性评价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建议
    一、学校层面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主题教育模块
        (二)关注情绪与宽恕在提升生命意义感教育中的作用
        (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程度
    二、教师层面
        (一)合理设置与实施主题心理课
        (二)多维度提高主题心理课教育效果
        (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认知
    三、学生层面
        (一)实现自我发展,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加强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体验
        (三)宽恕他人与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部分主题心理课教案
    附录三:课程反馈表
    附录四:访谈提纲
    附录五: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概况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启示
    第三节 素质模型建构理论
        一、素质模型建构的主要类型
        二、素质模型建构的方法与技术
        三、素质模型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的提取及模型的初构
        一、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扎根理论概述
        二、行为事件访谈对象的基本资料
        三、行为事件访谈提纲的确定
        四、行为事件访谈资料的收集过程
        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初步确立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的修订及其完善
        一、内容分析法的概述
        二、以《全国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选编》作为内容分析的蓝本
        三、内容分析资料的获取过程
        四、内容分析的研究结果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的编制及关系特征探讨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的编制
        一、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初始问卷的具体条目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初始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确立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特征
        一、政治性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首要特征
        二、育人性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本质特征
        三、多纬度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的实证考量
    第一节 从辅导员的视角测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
        一、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总体评价
        二、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不同维度的评价
        三、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第二节 从大学生的视角考量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
        一、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的总体评价
        二、大学生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不同维度的评价
        三、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素质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的研究结论
        一、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硬核
        二、育人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优势所在
        三、育人学识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弱项
        四、科研能力和网络思政教育能力是育人能力的两大短板
        五、育人身体素质欠缺主要聚焦在睡眠质量上
        六、育人个性与动机偏差集中体现在创新性上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影响因素探析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整体良好的原因探析
        一、国家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
        二、学校相关举措的完善落实
        三、辅导员知情行的协同促进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偏差问题的具体分析
        一、访谈对象与访谈提纲的确立
        二、相关素质偏差问题的具体分析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提升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节 优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情感与价值观
        一、培育尊重与认同辅导员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学校应把好辅导员育人情感与价值观的招聘关
        三、自我参与和自我反思相结合
    第二节 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二、缓解辅导员压力源,开发心理资本
        三、认知重构和社会链接相结合
    第三节 补足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学识的短板
        一、增设辅导员培养专业(方向)
        二、学校应加强辅导员的在职培训
        三、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确学习行为相结合
    第四节 强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能力
        一、科学规划国家政策制度
        二、发挥学校辅导员考核制度的激励作用
        三、提升科研能力和网络思政教育能力相结合
    第五节 培育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个性与动机
        一、营造尊师爱生的评价文化
        二、自我个性的修炼与完善相结合
    第六节 提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身体素质
        一、落实“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二、夯实学校的条件、经费与制度保障
        三、提高健身意识和自觉健身行为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来华留学生焦虑、学业成就调查及其团辅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来华留学生
    第二节 焦虑
        一、焦虑的概念
        二、汉语学习焦虑的概念
        三、焦虑的分类和测量
        四、来华留学生焦虑研究现状
    第三节 学业成就
        一、学业成就的概念
        二、学业成就的测量
        三、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焦虑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第五节 团体辅导
        一、团体辅导的概念
        二、团体辅导对焦虑与学业成就的干预研究
        三、团体辅导在来华留学生中的运用
第三章 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施测过程
        四、数据处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焦虑自评量表信效度检验分析
        二、焦虑和学业成就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三、人口学变量在焦虑和学业成就上的差异分析
        四、焦虑与学业成就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团辅干预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实验设计
        四、实验假设
        五、干预过程
    第三节 团辅方案的设计
        一、团辅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来华留学生访谈调查
        三、团辅方案的设计
        四、团辅干预人员
    第四节 团辅方案的实施
    第五节 量表数据结果分析
        一、干预组和对照组人口学变量比较
        二、干预组和对照组前测差异比较
        三、干预组和对照组后测差异比较
        四、干预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五、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六、干预组和对照组前后测差值的差异比较
    第六节 主观资料结果分析
        一、访谈结果分析
        二、单元活动反馈表结果分析
        三、总体效果反馈表结果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焦虑和学业成就现状分析
        一、焦虑和学业成就特点
        二、人口学变量差异性分析
        三、焦虑和学业成就的关系分析
    第二节 团辅的干预效果分析
        一、干预效果的量表结果分析
        二、干预效果的主观反馈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
        一、研究对象的拓展
        二、干预内容的拓展
    第三节 不足和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7)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护生心理问题的提出
        1.2 临床护理的教学现状
        1.3 社交焦虑的概念界定
        1.4 社交焦虑成因及影响因素
        1.5 社交焦虑的研究现状
        1.6 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2 理论框架
        2.1 认知行为理论基础
        2.2 认知行为理论应用
        2.3 认知行为视角下的团体辅导
    3 相关概念
        3.1 社交回避与苦恼
        3.2 情绪智力
        3.3 总体幸福感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现状调查及相关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实习护生一般资料
        2.2 实习护生社交焦虑及相关因素现状水平
        2.3 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4 实习护生社交焦虑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2.5 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6 实习护生总体幸福感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7 实习护生总体幸福感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现状
        3.2 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相关因素分析
        3.3 实习护生总体幸福感现状
        3.4 实习护生总体幸福感相关因素分析
        3.5 实习护生社交焦虑与总体幸福感的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2.2 研究对象干预前资料比较
        2.3 研究对象干预后效果观察
        2.4 研究对象干预后自我评估
    3 讨论
        3.1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可降低实习护生社交焦虑
        3.2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可提高实习护生情绪智力
        3.3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可增加实习护生总体幸福感
        3.4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可维持较好的远期效果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1 结论
    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录

(8)高中生学习自制力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高中生学习自制力存在的问题
    (一)概念界定
        1.自我控制及自我控制力
        2.学习自我控制及学习自我控制力
    (二)存在的问题
        1.学习自制力偏弱
        2.学习自制力不稳定
        3.学习自制力不持久
    (三)研究综述
        1.学习自制力特点研究
        2.学习自制力相关研究
        3.学习自制力控制研究
        4.当前学习自制力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高中生学习自制力研究的理论分析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1.执行功能理论
        2.抵抗性自我控制理论
        3.解释水平理论
        4.资源有限理论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三、高中生学习自制力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工具
    (二)研究结果
        1.高中生学习自制力量表的信度、效度
        2.高中生学习自制力的现状水平
        3.高中生学习自制力调查结果分析
    (三)高中生学习自制力影响因素的归因分析
        1.性别差异对高中生学习自制力影响的归因分析
        2.年级差异对高中生学习自制力影响的归因分析
        3.是否为独生子女对高中生学习自制力影响的归因分析
        4.家庭因素对高中生学习自制力影响的归因分析
四、高中生学习自制力提升的干预措施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案
        1.实验研究对象
        2.研究方案设计
        3.课程干预过程
    (三)实验研究结果与讨论
        1.实验组成员实验前后学习自制力比较
        2.对照组成员实验前后学习自制力比较
        3.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实验后学习自制力比较
    (四)实验组成员学习自制力变化的原因
    (五)提升高中生学习自制力的对策
        1.建立异质学习小组
        2.按年级做好学习规划并确保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
        3.引导学生养成学习自觉性并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督
        4.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9)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可雇佣性能力的关系研究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胜任力素质模型
        2.1.1 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内涵
        2.1.2 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国内外研究历程
    2.2 可雇佣性能力
        2.2.1 概念界定
        2.2.2 概念辨析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4 可雇佣性能力的测量
    2.3 职业自我效能感
        2.3.1 概念界定
        2.3.2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
        2.3.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4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2.4 社会支持
        2.4.1 概念界定
        2.4.2 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4.3 社会支持的测量
    2.5 可雇佣性能力、职业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三者之间相关的研究
        2.5.1 可雇佣性能力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5.2 可雇佣性能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5.3 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6 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概念界定
        3.2.1 可雇佣性能力
        3.2.2 职业自我效能感
        3.2.3 社会支持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方法
    3.5 研究假设
    3.6 研究路径
    3.7 研究被试
    3.8 研究工具
        3.8.1 可雇佣性量表
        3.8.2 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3.8.3 社会支持量表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研究结果
        4.1.1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整体现状
        4.1.2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2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结果
        4.2.1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整体现状
        4.2.2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3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结果
        4.3.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整体现状
        4.3.2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4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职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4.4.1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可雇佣性能力的相关分析
        4.4.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可雇佣性能力的相关分析
        4.4.3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职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4.5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职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4.5.1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对可雇佣性能力的回归
        4.5.2 大学生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可雇佣性能力的回归分析
    4.6 社会支持在职业自我效能对可雇佣性能力影响的中介效应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5.1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性别差异
        5.1.3 专业差异
        5.1.4 年级差异
        5.1.5 生源地差异
        5.1.6 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差异
    5.2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性别差异
        5.2.3 专业差异
        5.2.4 年级差异
        5.2.5 生源地差异
        5.2.6 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差异
    5.3 大学生社会支持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性别差异
        5.3.3 专业差异
        5.3.4 年级差异
        5.3.5 生源地差异
        5.3.6 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差异
    5.4 变量间的关系研究分析
        5.4.1 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
        5.4.2 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可雇佣性能力
        5.4.3 社会支持与可雇佣性能力
        5.4.4 社会支持在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可雇佣性能力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第6章 对策及建议
    6.1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6.2 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
    6.3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提升
        6.3.1 政府方面
        6.3.2 高校方面
        6.3.3 企业及用人单位方面
        6.3.4 学生方面
        6.3.5 家长方面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人口学变量差异研究
        7.1.2 变量间的关系研究
    7.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附录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10)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学习困难儿童自主发展能力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依据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问卷调查法
        1.6.2 现场实验研究法
        1.6.3 访谈法
    1.7 技术路线
    1.8 预期解决的问题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困难儿童
        2.1.1 学习困难的研究价值及研究现状
        2.1.2 学习困难的定义
        2.1.3 学习困难儿童的鉴定
        2.1.4 学习困难儿童的特征
        2.1.5 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对策研究
    2.2 儿童自主发展能力
        2.2.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2.2 核心素养——自主发展
        2.2.3 儿童自主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
    2.3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
        2.3.1 萨提亚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2.3.2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的基本理念
        2.3.3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的干预技术
        2.3.4 国内外萨提亚治疗模式的研究现状
        2.3.5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3 研究一学习困难儿童自主发展能力现状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与实施方法
        3.3.1 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
        3.3.2 儿童自尊量表(CSES)
        3.3.3 小学生自主发展能力自评量表
        3.3.4 研究数据处理
        3.3.5 实施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儿童自我效能感、自尊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3.4.2 学习困难儿童与一般儿童自我效能感比较
        3.4.3 学习困难儿童与一般儿童自尊水平比较
        3.4.4 学习困难儿童与一般儿童自主发展能力比较
        3.4.5 学习困难儿童的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与自主发展能力的相关关系
        3.4.6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效能感与自尊水平对其自主发展能力的预测
    3.5 讨论
        3.5.1 儿童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和自主发展能力在人口学变量方面的差异
        3.5.2 学习困难儿童与一般儿童自主发展能力的差异
        3.5.3 学习困难儿童自尊、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其自主发展能力的预测作用
        3.5.4 学习困难儿童自主发展能力的干预需求
4 研究二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与完善
    4.1 研究目的
    4.2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的目标和思路
    4.3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
        4.3.1 初步团体辅导方案
        4.3.2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方案的专家效度
        4.3.3 专家指导与建议
    4.4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预干预实施
        4.4.1 预干预安排
        4.4.2 预干预实施
    4.5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预干预评估
        4.5.1 对访谈结果的反思
        4.5.2 对预干预实施过程的反思
    4.6 研究结果
        4.6.1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实施方案
        4.6.2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单元活动方案及要点
        4.6.3 学习困难儿童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的实施要点
5 研究三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与效果研究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5.2 研究对象与工具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3 研究设计
        5.3.1 干预实验设计
        5.3.2 研究变量
    5.4 研究过程
        5.4.1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准备阶段
        5.4.2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实施阶段
        5.4.3 团体辅导评估阶段
    5.5 研究结果
        5.5.1 干预前后实验组和控制组t检验差异比较
        5.5.2 实验组与控制组自我效能感发展平均数的差异
        5.5.3 实验组与控制组自尊水平发展平均数的差异比较
        5.5.4 实验组与控制组自主发展能力发展平均数的差异比较
        5.5.5 实验组与控制组学业成绩变化情况分析
        5.5.6 自尊与自主发展能力对学习困难儿童学业成就的预测
        5.5.7 实验组团辅过程中自主学习行为的发展分析
    5.6 团辅个案及团辅过程的分析
        5.6.1 学习困难儿童团辅的个案分析
        5.6.2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的发展阶段分析
        5.6.3 团辅过程成员整体表现评价材料的分析
        5.6.4 团辅效果调查表的分析
    5.7 讨论
        5.7.1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学习困难儿童自主发展能力干预的有效性
        5.7.2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小学中年级学习困难儿童的适用性
        5.7.3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促进学习困难儿童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有效因素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辅导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D]. 李梓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主题心理课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研究[D]. 张平凡.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D]. 向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来华留学生焦虑、学业成就调查及其团辅干预研究[D]. 宋丽群.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实习护生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D]. 高勤. 江苏大学, 2020(02)
  • [8]高中生学习自制力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 徐铃. 西南大学, 2020(01)
  • [9]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可雇佣性能力的关系研究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D]. 王艺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学习困难儿童自主发展能力的干预研究[D]. 林春雅.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指导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