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安全与道德问题

网络信息安全与道德问题

一、网络的信息安全与道德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周盼盼[1](2021)在《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范小洁[2](2021)在《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信息安全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传统讲练模式下的高中信息安全教学效果欠佳,高中学生的信息安全水平整体偏低。师生们都期盼能有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改善信息安全课堂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张学新教授根据自身教学改革实际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对分课堂在各学段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来看,对分课堂模式基本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适合信息安全教学内容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设计与实施高中信息安全对分课堂教学案例来检验对分课堂应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效果,探索提高高中生信息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文献梳理、现状调研、可行性分析、教学案例设计、教学实践与总结评价等六个环节为基本线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实习所在学校高中生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研,论证对分课堂运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可行性。以实习所在学校高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立足具体学情,设计开发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教学案例,共设计开发了《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的技术和方法》、《合理使用信息系统》、《校园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四个主题的对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在两个平行班中展开对照实验研究,在实验班进行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教学案例的实践,在对照班则采用传统课堂讲练模式进行教学。最后,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问卷测量等方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实验发现:实验班的学生信息安全水平整体比对照班的上升幅度明显较高,学生对本研究实践中采用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比较高。实验结果说明,对分课堂对改善高中信息安全教学效果、提高高中生信息安全水平以及课堂教学满意度是有一定帮助的。鉴于此,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高中信息安全教学提供有益参照。

吴思[3](2021)在《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设计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形成多元理解力,同时基于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的理念,因此本文以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为题,通过云班课智能教学平台进行智慧化的探究式学习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智慧课堂和探究式学习的内涵进行梳理,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对智慧课堂以及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分别下一个定义。结合智慧课堂和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学习模式,设计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流程图,依据此学习流程图进行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其次,在进行课堂实践之前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和学习风格的测试,即学情诊断。信息素养测试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检索学习分组做准备,同时为课堂实践后学生的信息素养测试结果做差异分析的准备;学习风格测试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分组做准备。在课堂实践时实现资源的及时推送,即时反馈,进行即时和可视化评价,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最后,运用spssau数据科学分析平台分析进行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前后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否存在差异,分析不同指标下学生信息素养前后差异的原因,以此得出结论。本论文预计进行两轮的课堂实践,每一轮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活动和任务的提交情况进行改进,论文结尾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展望,以期为本省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石木荣[4](2021)在《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网络科技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每个角落,如今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约70%,学生网民人数也达到了 1.46亿之多。21世纪是信息与数据的时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不仅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种基本素质,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近年来,许多国家和机构都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或指导意见。同样,我国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建设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智能信息终端设备,如何教育中职学生,使其正确理解和利用这些信息,对提高中职学生的各项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也逐步由“建设数字化资源,营造数字化环境,为职业教育创造物质条件”逐步转向“让先进的信息化资源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以提高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因此,中职院校要转变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育人教学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符合中职学生发展特点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主要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梳理,利用内容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基于流程较为简化的德尔菲法中多轮专家问卷和建议,进行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的初步遴选和内容修正。考虑到结果容易受专家权威的影响,在初选指标的结论基础上又运用灰色统计法对指标进行更深化的筛选工作,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再通过灰类白化函数重要性程度计算筛选指标。最终确立的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项一级指标和22项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再请专家学者对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对比和赋值。计算各一级评价指标和二级评价指标单层次权重与组合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立了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及组合权重。最后,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结合中职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中职学生的特点,设计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效果评价的问卷,选择一定量的中职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根据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在信息态度意识、信息理性心理、信息行为规范、信息法律法规和信息伦理道德维度方面,中职女学生得分要远高于中职男学生;而在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与识别、信息加工与处理、信息检索策略和信息表达交流方面的能力要弱于中职男学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培养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中职学生在信息应用中的社会责任;以实践为核心,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精神。

李天南[5](2021)在《5G网络个人信息安全伦理探析》文中认为近年来,5G网络成为了热点话题,虽然5G尚未全面普及,但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大范围应用。目前,我国正在加快5G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移动终端设备也开始更新换代,这都昭示着5G网络即将普及应用。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是5G网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没有妥善解决,势必会影响5G网络的推广以及应用。本文主要针对5G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从伦理角度进行探析,以网络社会中突出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我国国情,从秩序、隐私、价值三个维度提出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分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5G网络个人信息安全伦理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为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分析了5G网络技术、个人信息安全以及伦理等方面概念的内涵,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5G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现状,针对网络公私领域的划界难、个人信息安全与隐私的二难选择、网络协议侵犯用户个人信息权益等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为5G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体现的伦理原则分析,从个人信息安全的秩序伦理根源、个人信息安全的隐私伦理、个人信息安全的价值伦理等方面展开分析;第五章为5G网络个人信息安全伦理对策,从加强互联网公共伦理管治、强化5G网络责任伦理规范以及提升5G网络伦理文化战略等方面提出发展策略,为未来个人信息安全伦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好的思路。

周冰[6](2021)在《应用案例教学培养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高中生参与的信息活动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发现,高中生对信息社会责任的认识仍然片面,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信息辨别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的水平都有待提高。近年来,案例教学在各个学科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为了提高高中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本研究尝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进行培养。丰富高中信息技术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应用了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和调查法。本研究是应用案例教学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社会责任。首先对案例教学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以及信息社会责任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并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基于大量文献的阅读提出来案例教学培养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教学流程。最后,将案例教学培养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教学流程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总共分为三轮,第一轮教学实践意在发现研究中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轮的教学实践根据第一轮的问题加以改进,同时观察本轮研究存在的问题,第三轮教学实践在前面两轮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综合三轮的教学实践结果,实证案例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高中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以及信息辨别能力。并提出在应用案例教学培养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时应注意案例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教师要对案例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有所准备,以及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白洁[7](2021)在《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高中信息技术案例教学实践探索》文中认为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催生了一些信息社会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与信息社会责任密切相关。在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信息社会责任”被明确规定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要求。案例教学法在大多数学科中都能发挥出良好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仅仅用传统的讲授法来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是远远不够的,而案例教学具有在特定的情境中解决类似问题的特点,它具有促进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发展的一定优势。因此,本研究认为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辅以课堂观察法、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基于文献研究法,研究“信息社会责任”以及“案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基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研究对信息社会责任进行了内涵阐释与解读,通过搜集相关教学案例与分析,发现案例教学法在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优势。二是初步设计了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案例教学方案。首先,由现状调查分析得出,高中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有待提升,存在信息安全与法律知识缺乏、信息问题解决意识与能力欠缺、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思维方法与价值观等问题。其次,案例教学的特点与价值恰恰适合培育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工作,研究初步设计了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案例教学方案,并根据该案例教学方案设计了教学实例。三是实践并验证了案例教学对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有效性。研究历经三轮案例教学实践,并及时进行反思与修正,进而优化并完善了案例教学方案。最后又对学生的访谈记录进行分析,证明了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提升。

朱镇远[8](2020)在《大学生网络交互的行为空间构建、轨迹预测及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是我国网络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决定我国网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调的关键力量。网络在为大学生群体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带来隐患。大学生群体接触到网络信息海洋当中的非健康信息后,由于其涉世未深、情绪稳定性低的特点,极易受到此类负面信息的影响,进而衍生出失范的网络信息交互行为。大学生群体是网民当中的高素质群体,理应在网络信息环境建设当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更应作为理性的网络公民为构筑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出自身的力量。因此,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进行研判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从概念而言,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针对其自身信息需求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获取、使用后,与他人产生共享、交流、互动等一系列信息交互的过程。如何精确定位、快速应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非健康网络信息交互行为,是政府、社会、网络信息平台、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大量文献的调查与分析,可认为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是大学生主体、网络信息需求、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情景、信息交互行本体共同作用影响的复杂集合体。由于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所具有的隐蔽性、突变型、随机性等特点,亟须一种能够融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新方法对其进行研判,以期提高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预测及引导的效率效能。怀揣着对以上问题的深度思考,本文尝试以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和信息交互行为轨迹绘制、预测的相关理论构筑与实践研究,提供一种更为客观的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分析预测方法。目前,针对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的分析、预测、引导研究内容较为割裂,多数研究以大学生个体为研究对象,且主要为针对信息交互行为的影响要素研究,缺乏系统性分析的过程。鉴于此,本文综合信息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优势,探讨对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进行行为空间构建与轨迹预测的方法。明确了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绘制的概念与原则,深度解析了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行为空间构建与轨迹绘制预测的机理,构建了对应的模型,并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了模型的可行性。最终,综合运用网络信息行为空间构建和轨迹绘制当中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进行分型,从而为更好更快地实现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行为的规范引导提供了指导,丰富了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行为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内涵。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借鉴当中信息行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的内涵、外延、概念进行了探讨,利用经典信息行为模型将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的属性主要归于大学生群体主体、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需求、大学生群体网络交互载体,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本体属性四类,并就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二,提出了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的概念、目标与原则。分析了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与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绘制之间的关联关系。阐述了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所涉及的属性选取、数据遴选、网络加权、模型构建机理。综合运用改进数据分析法、中心度算法、Page Rank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基于聚类有效性判断的文本聚类算法、熵权法等方法构建了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的理论模型,总结归纳出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的指标体系与指标体系当中各项测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证的方式对模型进行研判,完成了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的构筑,为后续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绘制与预测完成了前置理论分析。第三,提出了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绘制的概念、目标、原则,提出了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绘制与预测的数据遴选、函数拟合、相似度计算、模型构建的四项机理。在此之上,综合运用包括曲线拟合、本底趋势线、灰色系统在内的函数拟合方法及轨迹相似度计算方法建立了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预测模型,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比较了函数拟合方法和轨迹相似度方法的有效性,为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预测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第四,根据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和行为轨迹绘制预测研究结论,从群体活跃度、行为健康性、行为稳定性三个分型要素构建了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分型模型,并以此服务于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规范引导策略,为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的科学规范与引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与轨迹预测,是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引导的重要理论工具。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编程,能够将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和轨迹绘制、预测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任天云[9](2020)在《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初中信息技术案例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信息伦理问题,而这些问题与信息社会责任息息相关,这就迫切要求社会个体具有较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信息社会责任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核心要素之一,并对信息社会责任作出了具体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可见如何落实与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对于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一项较大的挑战与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不再适宜培养信息社会责任,而案例教学具有在特定的情境中解决相类似问题的特点,从而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关注,将其引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趋势日益增强,且案例教学具有促进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发展的优势,因此,研究认为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辅以课堂观察法、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信息社会责任进行了意蕴解析与结构建构。基于《新课标》对信息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要求,研究对其进行了内涵阐释。并在借鉴李艺教授所构建的“核心素养”三层结构的基础上,建构了信息社会责任的三层结构,即信息知识、信息问题解决以及信息道德思维。二是初步设计了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案例教学方案。首先,由现状调查分析得出,初中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有待提升,存在信息安全与法律知识缺乏、信息问题解决意识与能力欠缺、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思维方法与价值观等问题。其次,案例教学的特点与价值使其恰恰适合培育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工作,研究初步设计了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案例教学方案,并根据该案例教学方案设计了两个教学实例。三是实践并验证了案例教学对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有效性。历经三轮案例教学实践,并及时进行反思与修正,进而优化并完善了案例教学方案。最后又采用后测教学效果问卷与前测现状问卷进行数据对比分析,以及对学生的访谈记录进行分析,证明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教学的确能够促进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提升。研究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载体,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可为一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和实施案例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李洋[10](2020)在《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网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但国际国内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世界范围的网络安全威胁和网络安全风险不断加剧,多数国家将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并将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作为国家治理特别关注的对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相继发布,国家网络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领域有一句至理名言“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其原意是:网络安全中的30%依靠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设备和技术保障,而70%则依靠管理。从网络安全发展看,网络安全技术是目前更新种类最多,迭代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而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提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建设网络强国离不开网络安全人才。公安机关不仅是国家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不仅承担着维护互联网网络秩序,保证信息内容的安全;对互联网安全监督管理;对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监督、检查、指导的重要职责,而且自身的许多网络和信息系统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民生。公安机关不仅有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近年来,公安机关也建立了多个部门协同配合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强化了网络安全管理人才队伍,但网络安全管理人才队伍不论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远远不及信息化发展速度和网络空间安全保障需求。本文选择四川省级公安机关的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研究。从我省公安网络安全从业人员的基本构成和分布、人才供需和结构、职业发展路径、能力提升方向和途径和职业满意度等方面,重点分析从业人员的整体态势,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制约本地区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人才数量无法满足需求、人才结构失衡、培训规划不完善、人才职业满意度不高等突出问题及形成原因,同时分析国内外发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探索提出了加大本地区本行业引进和培养能力、创新各地公安机关跨区域人才共享机制、借力优质资源建立持续性实战化培训体系、促进人才队伍框架职业认证评价体系化建设等对策,以期更好的履行公安机关网络安全管理职责,从而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网络安全人才队伍,以达到降低国家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的目标。

二、网络的信息安全与道德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的信息安全与道德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研究
        1.3.2 关于对分课堂的研究
        1.3.3 关于对分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信息安全教学
        2.1.2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
        2.1.3 对分课堂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2.2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3 对分课堂运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3.1 新课标对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要求
    3.2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设计
        3.2.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3.2.3 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3.3 对分课堂运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4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
    4.1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过程
        4.1.1 前端分析
        4.1.2 教学目标的制定
        4.1.3 学习评价标准与方法
        4.1.4 PAD教学策略的制定
        4.1.5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4.1.6 教学评价设计
    4.2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方案
        4.2.1 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
        4.2.2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的技术和方法
        4.2.3 合理使用信息系统
        4.2.4 校园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
5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模式与传统讲练模式的对比实验研究
    5.1 准备阶段
        5.1.1 实验假设的提出
        5.1.2 确定相关变量
        5.1.3 选择实验对象
        5.1.4 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2 实施阶段
        5.2.1 实验前测的实施
        5.2.2 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
        5.2.3 实验后测的实施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的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5.3.2 实验前后对照班学生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5.3.3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5.3.4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5.3.5 传统讲练模式与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学满意度对比分析
        5.3.6 实验结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高中生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高中生信息安全水平量表
附录四 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五 信息技术课程个人“亮考帮”作业纸
附录六 对分课堂小组活动记录表
附录七 对分课堂教学满意度访谈提纲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源于对教育技术领域热点问题的研究
        (二)源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三)源于智慧课堂与探究式学习的相关文献研究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背景
        (二)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具体问题与假设
        (一)研究的具体问题
        (二)研究假设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思路
    六、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
        (二)关于探究式学习的研究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人本主义理论
        (三)教学最优化理论
第三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前期设计
    一、传统的探究式学习与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的对比
        (一)学情诊断
        (二)资源推送
        (三)探究过程
        (四)即时反馈
        (五)交流与评价
    二、实施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二)学习者分析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课堂实践流程
        (一)教学环节
        (二)学习环节
        (三)探究环节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课堂实践
    一、第一轮课堂实践“了解算法及其基本控制结构”
        (一)学情诊断
        (二)“了解算法及其基本控制结构”的详细设计
        (三)“了解算法及其基本控制结构”的具体实施过程
        (四)本轮课堂实践的反思
    二、第二轮课堂实践“认识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
        (一)“认识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的详细设计
        (二)“认识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具体实施过程
        (三)本轮课堂实践的反思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的实践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一)数据收集过程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四)调查结论
    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与不足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1 信息素养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二、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一) 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二) 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四) 现有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方法
    四、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二章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的初步遴选
    一、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初选
    二、评价指标的专家建议与二次修正
    三、初步遴选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一) 信息情感意识
        (二) 信息理论思维
        (三) 信息应用实践
        (四) 信息安全规范
        (五) 信息社会责任
第三章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的深化筛选
    一、基于初选评价指标再次筛选的问卷设计
    二、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构成要素调查分析
    三、通过灰类白化函数重要性程度计算筛选指标
第四章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一、构建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二、根据层次结构模型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三、由判断矩阵设计单层次被比较因素的专家问卷
    四、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五、群组决策确定最终权重
第五章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
    一、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分标准
    二、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三、问卷测评过程
    四、评测问卷的信度分析和区分度分析
    五、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数据对比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议
        (一) 培养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 培养中职学生在信息应用中的社会责任
        (三) 以实践为核心,培养中职学生创新精神
    三、后续可开展的研究工作
附录
    附录1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初拟维度意见表
    附录2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构成要素调查表
    附录3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
    附录4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5G网络个人信息安全伦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网络信息安全研究综述
        (二)个人信息隐私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5G网络信息安全伦理的理论概述
    一、5G网络技术
        (一)5G网络的概念
        (二)5G网络的特征和作用
    二、个人信息安全阐述
        (一)个人信息安全概念
        (二)个人信息安全类别
        (三)5G网络下个人信息安全的特点
    三、相关伦理概念概述
        (一)技术伦理
        (二)网络信息技术伦理
        (三)秩序伦理
        (四)隐私伦理
        (五)价值伦理
第三章 5G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现状
    一、5G网络公私领域的划界难
        (一)5G网络公私领域的划界不清晰
        (二)5G网络公私领域划界的信息泄露风险
    二、5G个人信息安全与隐私的二难选择
        (一)5G个人信息安全与隐私的关系
        (二)5G个人信息安全与隐私的选择
    三、5G网络协议侵犯用户个人信息权益
        (一)信息过量和“自治疲劳”
        (二)在线隐私政策存在信息不透明
        (三)在线隐私条款表达方式不科学
第四章 5G网络个人信息安全反映的伦理根源分析
    一、个人信息安全的秩序伦理根源
        (一)5G网络资源与公共服务公私界限伦理失序
        (二)技术漏洞与公共安全公私划分伦理失序
    二、个人信息安全的隐私伦理根源
        (一)生活意义与人文情怀中的个人隐私意愿
        (二)技术控制与技术依赖中的个体隐私意识
    三、个人信息安全的价值伦理根源
        (一)5G网络物化信息与伦理价值取向
        (二)利益相关群体与共治伦理价值
第五章 5G网络个人信息安全伦理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公共伦理管治
        (一)构建5G网络信息安全伦理体系
        (二)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三)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创新
    二、强化5G网络责任伦理规范
        (一)坚守互联网信息的公平正义
        (二)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相关权利
    三、提升5G网络伦理文化战略
        (一)倡导信息安全人文价值取向
        (二)科学界定网络虚拟与现实边界
        (三)培育互联网个人隐私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应用案例教学培养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背景
        (一)宏观:社会发展迅速信息社会责任急需普及
        (二)中观:教育界十分重视信息社会责任
        (三)微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具体问题与假设
        (一)研究的具体问题
        (二)研究假设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六、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案例教学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信息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案例教学应用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研究
    二、理论基础
        (一)迁移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教学交往理论
        (四)发现学习理论
第三章 应用案例教学培养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教学流程
    一、前端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教学内容分析
    二、以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为目的的案例准备
        (一)信息社会责任案例的收集
        (二)信息社会责任案例的选择
        (三)信息社会责任案例的撰写
    三、以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为目的的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一)呈现信息社会责任案例
        (二)设置信息社会责任案例的疑问
        (三)分析讨论信息社会责任案例
        (四)总结归纳信息社会责任案例
    四、以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为目的的案例教学评价
        (一)以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为目的的案例教学评价原则
        (二)以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为目的的案例教学评价方法
    小结
第四章 案例教学培养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行动研究
    一、前期准备
        (一)研究对象
        (二)教学内容
        (三)情境化测试题编制
    二、行动研究实施过程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三、案例教学培养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效果分析
        (一)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方面
        (二)信息伦理与道德方面
        (三)信息辨别能力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与建议
        (一)应用案例教学培养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案例教学培养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建议
    二、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情景测试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高中信息技术案例教学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息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
        1.2.2 案例教学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信息社会责任
        2.1.1 信息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
        2.1.2 信息社会责任的水平层次
    2.2 案例教学法
        2.2.1 案例教学的概念界定
        2.2.2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2.2.3 案例教学的教学特征
3 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高中信息技术案例教学设计
    3.1 前期分析
        3.1.1 教材分析
        3.1.2 学情分析
    3.2 教学目标确定
    3.3 教学内容组织
    3.4 教学策略分析
        3.4.1 讲授策略
        3.4.2 学习指导策略
        3.4.3 对话教学策略
    3.5 教学过程制定
    3.6 教学评价设计
        3.6.1 诊断性评价
        3.6.2 过程性评价
        3.6.3 总结性评价
    3.7 教学设计实例
        3.7.1 《保护知识产权》实例
        3.7.2 《遵守网络礼仪》实例
        3.7.3 《保护个人隐私》实例
4 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高中信息技术案例教学实施
    4.1 实践概述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
        4.2.1 计划与行动
        4.2.2 观察与反思
        4.2.3 本轮行动小结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
        4.3.1 计划与行动
        4.3.2 观察与反思
        4.3.3 本轮行动小结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
        4.4.1 计划与行动
        4.4.2 观察与反思
        4.4.3 本轮行动小结
    4.5 教学效果分析
        4.5.1 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4.5.2 访谈记录分析
        4.5.3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发现与建议
        5.1.1 研究发现
        5.1.2 建议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5.2.1 研究局限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教版必修二中与信息社会责任相关的任务
附录二: 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调查问卷
附录三: 《知识产权保护》课前调查
附录四: 《知识产权保护》选择图片练习
附录五: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六: 系列案例教学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大学生网络交互的行为空间构建、轨迹预测及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规范的时代需求
        1.1.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规范的潜在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研究综述
        1.3.2 国外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研究综述
        1.3.3 网络信息行为预测研究综述
        1.3.4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行为规范研究综述
        1.3.5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信息论与系统论
        2.1.1 信息论
        2.1.2 系统论
    2.2 信息行为相关理论与模型
        2.2.1 信息行为构成要素
        2.2.2 信息行为学相关理论
        2.2.3 信息行为模型
    2.3 社会网络相关理论
        2.3.1 结构洞理论
        2.3.2 社会角色理论
第三章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概念界定
        3.1.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的内涵
        3.1.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的外延
        3.1.3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的定义
    3.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要素属性分析
        3.2.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主体属性
        3.2.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需求属性
        3.2.3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情境属性
        3.2.4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本体属性
    3.3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特征分析
        3.3.1 时空延续性
        3.3.2 极性动态性
        3.3.3 演化周期性
        3.3.4 群体可知性
第四章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机理分析
    4.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概念与目标分析
        4.1.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概念
        4.1.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目标
        4.1.3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与行为轨迹绘制内在关联
    4.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原则
        4.2.1 层次性原则
        4.2.2 全面性原则
        4.2.3 量化性原则
        4.2.4 系统性原则
        4.2.5 开放性原则
        4.2.6 具象化原则
    4.3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机理
        4.3.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的属性选取机理
        4.3.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的数据遴选机理
        4.3.3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的网络加权机理
        4.3.4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的模型构建机理
第五章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模型
    5.1 基于改进数据分析法的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指标构建与筛选模型
        5.1.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初始指标体系构建
        5.1.2 基于改进数据分析法的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指标体系筛选模型
    5.2 大学生群体主体属性数据获取模型
        5.2.1 基于中心度与Page Rank算法的大学生群体社会网络属性数据获取模型
        5.2.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大学生群体情感测度模型
    5.3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需求属性稳定性数据获取模型
        5.3.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需求衍进指数内涵
        5.3.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需求衍进判定流程
        5.3.3 基于聚类有效性的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需求衍进指数
    5.4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指标权重计算模型
    5.5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实证研究
        5.5.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实证数据来源
        5.5.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实证流程
        5.5.3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实证结果
第六章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预测机理分析
    6.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绘制概念与目标分析
        6.1.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绘制概念
        6.1.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绘制目标
    6.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绘制原则
        6.2.1 主体边界性原则
        6.2.2 主体完整性原则
        6.2.3 属性协同性原则
        6.2.4 属性自适应原则
        6.2.5 流程自动化原则
        6.2.6 媒体多样化原则
    6.3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预测机理
        6.3.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绘制的数据遴选机理
        6.3.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的函数拟合预测机理
        6.3.3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的相似度计算及预测机理
        6.3.4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预测的模型构建机理
第七章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预测模型
    7.1 基于函数拟合的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预测模型
        7.1.1 基于曲线拟合分析的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预测模型
        7.1.2 基于本底线法的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预测模型
        7.1.3 基于灰色预测法的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预测模型
    7.2 基于轨迹相似度计算的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预测模型
        7.2.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分段
        7.2.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结构相似度计算
    7.3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预测实证研究
        7.3.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预测数据来源
        7.3.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预测实证过程
        7.3.3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轨迹预测实证结果
第八章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分型与规范引导策略
    8.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分型
        8.1.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分型要素
        8.1.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等级分型体系
    8.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规范引导机制
        8.2.1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显性引导机制
        8.2.2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隐性引导机制
        8.2.3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引导效力评价及优化机制
    8.3 基于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分型的规范引导策略
        8.3.1 红色级别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规范引导策略
        8.3.2 橙色级别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规范引导策略
        8.3.3 黄色级别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规范引导策略
        8.3.4 蓝色级别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规范引导策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 Ⅱ 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指标体系专家评价矩阵
    附录 Ⅲ 调查对象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交互行为空间构建结果
    附录 Ⅳ 灰度模型求解的MATLAB代码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初中信息技术案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信息社会责任相关研究
        二、案例教学相关研究
        三、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情境认知理论
        三、范例式教学理论
        四、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第六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信息社会责任
        二、案例教学
第二章 信息社会责任的意蕴解析与结构建构
    第一节 信息社会责任的意蕴解析
        一、信息社会责任的内涵阐释
        二、信息社会责任的特点
    第二节 信息社会责任的三层结构
        一、信息社会责任的三层结构推演
        二、信息社会责任的三层结构表现
第三章 面向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案例教学价值解析
    第一节 初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有待提升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预测与信效度分析
        三、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案例教学有助于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
        一、丰富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知识体系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问题意识与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信息道德思维方法与价值观的形成
第四章 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初中信息技术案例教学设计
    第一节 前期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第二节 教学目标设计
        一、面向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总体目标设计
        二、面向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教学目标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设计
        一、内容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二、内容设计的过程
    第四节 教学过程设计
        一、呈现案例,引入信息伦理问题
        二、分析案例,解决信息伦理问题
        三、总结与评价,检视思维深化知识
        四、拓展与提升,角色扮演内化责任
    第五节 教学评价设计
        一、评价目标与内容
        二、评价主体与方式
        三、评价工具的设计
第五章 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初中信息技术案例教学实例设计
    第一节 《信息安全人人知》实例
        一、前期分析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三、教学内容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节 《网络道德在我心》实例
        一、前期分析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三、教学内容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六章 案例教学的实施与修正
    第一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制定计划
        二、实施行动
        三、课堂观察
        四、第一轮反思与修正
    第二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制定计划
        二、实施行动
        三、课堂观察
        四、第二轮反思与修正
    第三节 第三轮行动研究
        一、制定计划
        二、实施行动
        三、课堂观察
        四、第三轮反思与总结
    第四节 教学效果分析
        一、调查问卷分析
        二、访谈记录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案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三 信息社会责任素养评价量表(教学实例一)
附录四 信息社会责任素养评价量表(教学实例二)
附录五 课堂观察表
附录六 访谈提纲
致谢

(10)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网络安全的定义
        2.1.2 网络安全人才的定义
        2.1.3 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界定
    2.2 问题分析理论基础
        2.2.1 人才供需平衡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公共管理伦理学
第三章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3.1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需求分析
    3.2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现状
        3.2.1 人才供给现状
        3.2.2 人才特性及培养现状
        3.2.3 网络安全人员需求现状
        3.2.4 单位用人情况
    3.3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效果
        3.3.1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3.3.2 组织开展各类网络安全实战演练
        3.3.3 推进警务技术职务序列改革
        3.3.4 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力度
        3.3.5 加强激励措施激发队伍活力
第四章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人才数量无法满足需求
    4.2 人才结构失衡
        4.2.1 地域结构失衡
        4.2.2 岗位结构失衡
        4.2.3 缺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4.3 培养规划不完善
    4.4 人才职业满意度不高
第五章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5.1 人才供给乏力
        5.1.1 国家网络安全人才整体数量供需严重失衡
        5.1.2 公安行业专业人才资源供给能力不足
        5.1.3 公安行业网络安全人才招录渠道较为单一
        5.1.4 公安网络安全岗位吸引力不足
    5.2 人才需求多样化造成人才分布失衡
        5.2.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网络安全人才选择
        5.2.2 职业发展前景影响网络安全人才岗位选择
    5.3 网络安全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与实际工作脱节
        5.3.1 高校毕业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5.3.2 政府人才选拔机制不尽合理
        5.3.3 网络安全人才持续教育能力不强
    5.4 网络安全人才建设体系不完善
        5.4.1 工作强度及压力大
        5.4.2 网络安全“保安”化严重,职业认同感不高
        5.4.3 人才认证评价体系不健全
        5.4.4 人才激励手段有限
第六章 保障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人才本地区本行业引进和培养能力
        6.1.1 利用本地院校网络安全学科优势引进人才
        6.1.2 加强公安院校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6.1.3 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6.2 创新各地公安机关跨区域人才共享机制
        6.2.1 建立互帮互助合作机制
        6.2.2 建立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专家人才库
    6.3 借力优质资源建立持续性的实战化培训体系
        6.3.1 建立同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6.3.2 加强实战对抗和竞赛
        6.3.3 持续加强行业内训力度
    6.4 促进人才队伍管理及职业认证评价体系化建设
        6.4.1 加强宣传促进公众及全警对网络安全职业领域的认知
        6.4.2 深化警务技术序列改革,建立规范的职业认证评价体系
        6.4.3 强化人才保障机制,加强全面激励体系建设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川公安网络安全人才调查问卷

四、网络的信息安全与道德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周盼盼.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2]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范小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设计与实践[D]. 吴思.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石木荣. 扬州大学, 2021(09)
  • [5]5G网络个人信息安全伦理探析[D]. 李天南.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6]应用案例教学培养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行动研究[D]. 周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高中信息技术案例教学实践探索[D]. 白洁. 扬州大学, 2021(09)
  • [8]大学生网络交互的行为空间构建、轨迹预测及引导研究[D]. 朱镇远. 吉林大学, 2020(03)
  • [9]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初中信息技术案例教学设计研究[D]. 任天云.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网络信息安全与道德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