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及相关疾病试验亮点——RCT2002研讨会在京召开

心血管及相关疾病试验亮点——RCT2002研讨会在京召开

一、心血管与相关疾病试验亮点荟萃—RCT2002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学[1](2013)在《规范提高,为我国心电学科建设不舍昼夜——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病房主任方丕华教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6月9日至6月11日,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联合举办的2013年度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第八届"全国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新进展研讨会"在阜外医院隆重举行。出任本次会议执行主席之一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病房主任方丕华教授此前在阐述召开这次研讨会的宗旨时指出:

李会一[2](2012)在《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转化医学目前在国内外医学领域已成为一个探讨热点和学术风向,转化医学研究机构作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和创新的推进器,如何使其建设成为整合共建单位的技术与专业资源,建立必要的研究网络以便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开展干预措施,从而促进科学发现快速应用于疾病的解析、诊断、治疗和预防,在国外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而在我国正处于建设起步阶段。本研究旨在探索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指标体系,并通过该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检验其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了解其实际运用效果,为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对机构建设的完善性和运行效果评估具有指导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复习文献及研究小组头脑风暴法的基础上,拟定了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指标体系草案,并对5名资深专家进行预调查咨询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随后以信函和电子邮件的方式,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了两轮正式的专家咨询,对调查结果应用Excel2003、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运用百分位数法筛选指标,百分权重法和乘积法获得指标的权重系数,同时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最终建立《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指标体系》。第二部分是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以上海市浦东新区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同济大学东方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查阅、知情人访谈等现场调查,对该机构的建设进行评定,并与浦东新区科委组织的建设项目验收情况进行比对,评价该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最终建立了由6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和50项核心内涵组成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指标体系。经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分析,两轮咨询中20位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以自我评价方法获得的专家权威程度为0.835,专家的基本情况调查反映了他们在政、学、研、医的科研管理相关工作领域具有较成熟的见解,结果具有说服力;通过计算Kendall系数获得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并进行χ2检验,结果P<0.05,专家意见协调性显着,咨询结果可取。在实证研究中,依据指标体系对浦东转化医学研究平台的建设情况进行评分,得分值为71.59分,与浦东新区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评议相比对,在建设成效评价及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针对转化医学研究机构的建设,通过专家咨询调查,建立了涵盖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基础投入、目标战略、功能定位和运营机制六个方面,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核心内涵阐述的建设指标体系,同时,通过现场实测评分结果与项目验收专家评估结果的对比,证明了该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能较为系统全面地反映机构建设工作的任务要求,能较为量化地对建设初期的成效进行评定,为国内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初期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提供参考指南,对下一步工作的完善及后期运行效果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田丽娟[3](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段治文[4](2004)在《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文中研究表明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较多的是侧重在对科技史的研究,而对科学文化史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史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尝试突破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力图从思想文化史角度,依据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的体制建构以及科学文化观念变迁等三个层次,对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的历程进行新的观照。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无序、散漫和缺乏目标的状态,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在探讨中国近代科技的源起及其历史文化缺陷基础上,分三个阶段按三个层次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科技建制以及科学文化观的变迁。其中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新意的探索:比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及政策环境上,文章系统分析了建国以来三代领导集体的视野和重要探索;在科技发展建制上,文章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当代中国科学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这就是建国初期新体制的建立、5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式“大科学”体制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中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上,文章第一次揭示了科技大潮与社会主义思潮两次历史性合流的过程;在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上,文章更是首次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科学文化观经历了“人民科学观”、政治化科学观以及理性化科学观三种形态的历史转换,等等。 通过对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文化思考,本文认为:经过长期曲折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成全社会的共识,深入人心,中国不可能再回到以往那种不重视科学以致反科学的老路上去。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目前中国不仅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而且在如何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问题上更是存在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制约科学发展的传统的文化因素仍未得到根本突破。探索中国本土科学技术发展的出路,推动中国原创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等,仍是今日中国的严峻课题。 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仅要实现科技全球化与科技本土化的融合,以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的战略与文化环境;而且要实现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以构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更要通过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冲破传统的制约科学发展的文化观念,以铸造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这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科学文化发展方面的必由之路。

二、心血管与相关疾病试验亮点荟萃—RCT2002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血管与相关疾病试验亮点荟萃—RCT2002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规范提高,为我国心电学科建设不舍昼夜——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病房主任方丕华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为“提高”不舍昼夜
为“规范”锲而不舍
为“学术”上下求索

(2)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 研究背景
        1、转化医学概念
        2、国外转化医学的发展现状
        3、我国转化医学发展的概况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研究内容
二、材料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二) 调查对象
    (三) 研究方法
    (四) 质量控制
    (五) 研究步骤
三、研究结果
    (一) 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草案的形成
        2、科学性与可靠性分析
        3、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 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1、现场实测调查
        2. 项目验收评定
四、讨论和小结
    (一) 研究结果讨论
        1、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
        2、指标体系的实证应用
    (二) 小结
        1、研究结论
        2、研究创新点
        3、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形成文章
    综述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有效组织我国转化医学研究的管理策略探讨
    待发表论文: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及其上海实证分析
附录
    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致谢

(3)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源起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5 论文的创新点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1.1 药物学的发展
        1.2 方剂学的成就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2.5 药学(西药)教育
        2.6 药学(西药)研究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3.2 医药教育
        3.3 医药工业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1.2 药品监督管理
        1.3 制药工业
        1.4 医药商业
        1.5 药学教育
        1.6 医药科技工作
        1.7 医院药学
        1.8 药学社会团体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2.2 中药研究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2.4 药物学研究
第五章 结论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1

(4)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中国近代科学的源起及其历史缺陷
一、 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新开端
    (一) 统一的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科学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 新中国科学的重建
        1 科研机构的组建与中国科学新体制的建立
        2 科学人才的集聚与自然科学界的大团结
        3 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
    (三) 科学文化观的第一次转型与民众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1 科学文化观的转型与“人民科学观”的历史奠定
        2 自然科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与本士化
        3 对民众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二、 第一代领袖群体的科技战略思想
    (一) 工业化视野下的科技观
    (二) “向科学进军”的主要思想和实践
        1 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追赶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2 切实解决好知识分子问题,努力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
        3 科技发展要与中国实际结合,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4 走群众路线,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
    (三)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首次合流与历史迷途
三、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及其影响
    (一) 科学体制的转换与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
        1 建国之前中国的科技体制变革
        2 建国以后科学体制的转换与“大科学”体制的建立
    (二) 科学建制国家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世界科学建制发展的新动向
        2 中国现代化后发展特点的历史要求
        3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
    (三)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作用和反思
        1 科学规划和政策的制定
        2 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
        3 “大科学”体制下取得的突出成果
        4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并非真正现代的“大科学”体制
四、 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文化观的历史迷途
    (一) 科学文化观的第二次转型与“政治化科学观”的确立
    (二) 科学政治化的背景及原因探析
        1 历史原因:人民科学观的进一步发展与高度政治化的形势
        2 根本原因:整风与反右后全社会政治意识畸形转向并向各领域渗透
        3 现实原因:急于求成,全面大跃进形势的推动
        4 内在原因: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泛起
    (三) 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与民众科学文化的畸形发展
        1 群众性的科技协作网建立
        2 群众性科技革新运动全面开展和畸形演变
    (四) 科学与反科学仅一步之遥
五、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一) 邓小平的科技战略思想的演进
        1 拨乱反正“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开端
        2 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深化
    (二) 江泽民对科技战略思想的发展
        1 科技动力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基础
        2 科教兴国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
        3 技术创新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核心
    (三)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再度合流
        1 关于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深刻阐述和新认识
        2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再度历史性汇流的战略展开
六、 中国科技体制的新变革及其影响
    (一) 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
        1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发展的四个阶段
        2 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
        3 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
    (二) 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体现
        1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2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技法制体系
        3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奖励制度
        4 开始建设并初步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
    (三) 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七、 中国社会的科学文化观的新发展
    (一) 科学文化观的再次转型与“理性化科学观”的初步形成
        1 科学文化观再次转型的历程
        2 对科学的理解进入了一个理性化的时期
    (二) 民众科学文化的新发展与民众科学素养评价
        1 民众科学文化的新发展
        2 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
    (三) 制约科学发展的传统的文化因素仍未得到根本突破
八、 21世纪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其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二) 科技全球化与科技本土化: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的战略与文化环境
    (三) 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构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
    (四) 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铸造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
附录一: 科学中国的历程:1949-2004年重要文献编目
附录二: 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团体一览表
附录三: 作者在中国科技文化史领域发表的相关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心血管与相关疾病试验亮点荟萃—RCT2002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规范提高,为我国心电学科建设不舍昼夜——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病房主任方丕华教授[J]. 刘志学. 中国医药导报, 2013(19)
  • [2]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D]. 李会一. 复旦大学, 2012(03)
  • [3]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 [4]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D]. 段治文. 浙江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心血管及相关疾病试验亮点——RCT2002研讨会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