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与体育专业改革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与体育专业改革

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周结友,曹华[1](2021)在《“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贯穿的七大逻辑主线研究》文中提出国家政策制度的演进逻辑是基于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理性选择。运用文献、比较、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务院三个承继性"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进行了分析,梳理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贯穿的七条逻辑主线——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建成体育强国,创新,科技应用,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全民健身服务,发挥多元功能,传承、弘扬民族特色,其亦彰显着我国政府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的价值取向。

金兴鹏[2](2021)在《大众体育竞赛的多元效应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质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众体育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广场舞、马拉松、3V3篮球赛等群众参与性强的赛事不断发展壮大,大众体育竞赛逐渐兴起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从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大众体育竞赛化的趋势对社会和个人行为直接产生联系,探讨大众体育竞赛的多元效应,以求证大众体育竞赛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期为大众体育工作者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大众体育竞赛的发展。本文以大众体育竞赛的参赛者为调查对象,通过《大众体育竞赛的多元效应调查问卷》的研制、发放、回收,以及基于扎根理论的访谈分析,了解开展大众体育竞赛对社会和个人的相关效应,对大众体育竞赛和人们的锻炼行为、消费行为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大众体育竞赛对于参赛者情感的效应包括:理智情感、生活情感、人际情感、审美情感和情绪智力(操作性情感)等五个方面,对于参赛者家庭的影响包括: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家庭和谐的促进作用,家庭成员的共同爱好培养,家庭成员健康水平的提高,家庭健康合理的生活氛围的营造等五个方面,结果显示,均有促进作用。2.大众体育竞赛对提高参赛者的运动技能水平的效应包括:增加每周参加运动锻炼的次数,每次参加运动锻炼时间增加,继续参加大众体育竞赛的次数增加。对人们运动参与的积极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创造出更多的人和人之间的合作交流机会,减少工作压力,对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运动观有很好的帮助。3.大众体育竞赛对赞助企业的效应,举办大众体育竞赛可以提高相关行业的营业收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对企业的后续发展和赛后营销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大众体育竞赛对当地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效应,一部分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竞赛宣传、竞赛参与等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重新焕发生机。5.大众体育竞赛对学校体育的效应,促进学校对学生教学内容的更新,丰富学生们在课余体育活动的内容,影响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伍的建设,一个运动项目的赛事基础越巩固、越扩大,越能学校体育中课外锻炼和课程调整产生影响,对高校培养相关体育专业人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李刚[3](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马兴业[4](2021)在《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期间,四川省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强调指出要把社会体育组织建设成“政社分开、依法自治、权责分明”的现代化组织。达州市作为四川省地级市,坚持依法治体,多元互促的工作原则,聚焦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统筹建设,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体育事业单位为骨干、市级体育总会为助手、群众性和社会性体育健身组织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深入了解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现状,分析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和价值。研究发现,达州社会体育组织在健身指导、场地设施、信息传递、经费投入与制度建设方面都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社会体育组织作用的发挥效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限制,主要表现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和社会组织自身能力较弱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充分借助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鼓励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加大社会体育组织投入力度。颁布社会体育组织指导性政策文件,转变自上而下的社会体育组织建立方式。第二,社会体育组织需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建设,提高组织自身的运作能力。完善组织内部部门运营体系,明确管理权责。制定组织内部章程,健全组织章程条例,明细组织内部责任和职权。加强管理机制、服务保障机制、评估与反馈机制、监督机制等建设,促进社会体育组织民主化和管理科学化。第三,社会体育组织应重视组织成员队伍建设,提高组织自身专业化水平。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提升,提高国家级、二级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改变现阶段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偏多现状,提高社会体育组织自身专业化水平。第四,社会体育组织应丰富全民健身文化表达形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品牌。组织拍摄全民健身电影或宣传片,丰富体育文化理念创办体育文化品牌活动。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赛事,广泛运用各媒体平台,提升体育赛事知名度。第五,社会体育组织应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促进经费投入合理化。与政府、企业、学校等建立合作关系,鼓励社会体育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增强社会体育组织公共服务能力。建立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专项经费,做好各项目经费投入预期额度,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经费合理化。

陈曼[5](2021)在《眉山市“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全民健身蓬勃发展。早在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堪称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较早的纲领性文件。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出台,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律形式对全民健身的目的任务、活动方式及相关法律责任等做出具体规定的文件。此后连续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等规划文件,以五年规划的方式来保障全民健身工作有序推进。特别是在2014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更是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随着2017年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全民健身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正是充分认识到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环节对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从2014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牵头对各级政府的全民健身计划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工作,分别在2014年、2019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效果评估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实施效果评估的通知〉,皆是通过此项工作来总结各级政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效果评价,为下一个五年周期的工作打下基础。有鉴于此,本研究以眉山市“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效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眉山市“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效果评价。研究表明,眉山市“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特色是打造“运动眉山”城市品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体系、聚焦健身公共服务基本需求、推进体育设施多元化发展及注重县级全民健身等。但同时也存在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体育赛事后续影响力不足、体育社会组织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政策体系,并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建立监管机制,从而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公信力,促进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重点打造体育赛事品牌,在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基础上,推广本地运动赛事品牌,并通过体育媒介传播,扩大城市影响力,以此加速全民健身的发展进程。第三,激发社会资源活力,促进资源的良性流动和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推动作用,并根据群众实际需求进行改进,进而提升其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第四,大力推进“智慧体育”建设,可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社区智慧体育及体育小镇等方面进行研究,丰富升级体育健身功能,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体育锻炼环境,提升运动体验感,营造更浓烈的体育氛围。第五,建设多元化体育宣传渠道,加大对体育文化的普及力度,并从青少年抓起,在学校宣传全民健身相关知识,以此提高群众对全民健身的认知程度,助力眉山建设“运动眉山”城市品牌。

鲁思琦[6](2021)在《英国全民健身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全民健身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促进全民健身不仅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但是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群众健身难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和发达国家相比,体育参与率仍然低下。健全促进全民健身的政策,是解决全民健身问题的关键。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解决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样也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全民健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英国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发展理念,促进了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体育参与率居高不下,形成了社会共同参与体育的良好局面。因此,借鉴英国在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体育事业的实际情况,才能促进后续政策的完善,助推体育强国建设。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了2005-2020年英国在成功申办奥运会之后所发布的全民健身政策文本,通过英国政府官网、英格兰体育理事会以及其他权威机构网站等多重渠道对所需政策进行收集和整理,从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三个方面入手,在政策要素和政策工具两个方面,以政策文件和政策条目为单位建立内容编码,从政策发布年份、政策制定主体、政策作用客体以及政策工具选用等维度对编码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从基本信息角度,成功申办奥运会之后(2005年7月),英国全民健身政策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伦敦奥运会筹备期(2002-2012年)、伦敦奥运会遗产利用前期(2012-2015年)以及伦敦奥运会遗产利用后期(2015-2020年),政策发展整体上呈现“阶段性曲折式”增长。从政策制定主体上看,制定主体专门性较强,协同参与机构多达3个及以上,协同性较强,在评估上,重视第三方评估。从政策客体角度分析,政策对象逐渐明确,覆盖面积增大,重视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从文本类型角度分析,政策呈现出“计划、报告与策略”并重的特点,“计划类”政策较多,注重对政策的规划和总结。从政策工具角度分析,供给型政策工具占据半壁江山,注重对全民健身事业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型政策工具略低于供给型,大部分为策略措施;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率低下。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对我国全民健身政策后续的完善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在政策制定方面,要扎根于群众,加强民众对全民健身政策的参与和理解,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策的科学民主性,注重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在政策执行方面,要依托社会组织形成跨部门合作,加强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在政策评估方面,要培养第三方评估组织,加强对政策的跟进与反思,提高社会公众、第三方的政策参与以及形成对政策的积极反馈机制。

叶飞[7](2021)在《资源配置视角下群众“健身难”问题破解路径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8月10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紧紧围绕便民惠民的具体要求,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再一次发布《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全民健身的意见》提出,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全民健身,是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关键是提高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效率。关于体育资源配置的研究,最初的学者,比如任海、吴周礼、陈华伟等学者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体育资源配置方式、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研究。吴燕丹、余晓玲、安宏等学者的最新研究主要体现学科交叉,以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研究体育资源配置。文章从资源配置视角分析问题,为解决群众“健身难”问题提供了思路,丰富解决群众“健身难”的理论。本文选取安徽省人口总数第二,位于皖西北,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阜阳市作为案例,从全民健身资源配置视角切入,以体育资源配置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选取体育管理部门人员、健身参与人群和体育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探析阜阳市体育管理部门和健身参与人群眼中的群众“健身难”问题,在研究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总量不足、配置结构不均衡、配置效率低下、资源配置公平缺失、资源配置评估无效的基础上,希望据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优化全民健身资源配置。得出结论:(1)体育管理部门人员眼中的“健身难”问题:全民健身财政投入较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紧缺,全民健身赛事参与率低,科学健身指导缺失,体育社会组织不完善。(2)健身参与人群眼中的“健身难”问题: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紧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参与不方便,无法获取科学健身指导。(3)总体来看,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总量不足,配置结构不均衡,配置效率不高,资源配置公平缺失,资源配置评估无效。据此,提出以下优化阜阳市全民健身资源配置的建议:(1)稳步提升全民健身资源总量,重点完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2)优化全民健身资源配置结构,着重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结构。(3)提升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主体协同配合。(4)追求配置效率,兼顾配置公平。(5)转换单一内部评价,建立内外结合评价。

李嘉贤[8](2021)在《新华社全民健身报道的变化研究(2008-2020)》文中提出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通过北京奥运会这个契机,中国人民开始更加关注全民健身运动,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人民群众对自身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民健身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08年之前,我国全民健身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新华社对全民健身的报道数量较少,系统的专题报道也不多。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第二年,在2009年创立我国第一个“全民健身日”,这对进一步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积极健康向上、身体素质不断增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其新闻报道对中国全民健身发展及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都具有引领、标杆性的作用。新华社13年(2008年-2020年)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全民健身报道,因此,笔者选取新华社13年(2008年-2020年)全民健身报道作为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华社近13年(2008—2020)全民健身的808篇报道(文本来源: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作为研究对象,从文本数量、主题、体裁及观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变化。将新华社2008年至2020年全民健身报道进行阶段分析,通过以中国全民健身政策中的“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为新华社全民健身报道的分期依据。将2008年至2020年新华社全民健身报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全民健身条例实施期(2008—2010)、全民健身计划深化期(2011—201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开展期(2016—2020)。针对三个不同阶段得出其每个阶段新华社全民健身报道特点。通过分析发现,2008年至2020年间,新华社全民健身报道数量变化为,在2008年至2014年呈上升趋势,在2015年至2016年报道数量有所减少,在2017年至2020年,新华社全民健身报道数量呈小波浪增加。其主要原因有两个,重大体育盛事的影响、国家政策扶持的影响。报道主题的变化体现在涵盖内容日益增多,范围日益广阔。其主要原因与全民健身发展的诱因日益复杂相关。报道体裁的变化体现在逐渐由单一变为多体裁多角度对事件的报道。究其原因为体育新闻开放多元的报道氛围、深度报道的扩展有关。而新闻观念的变化表现在对体育的认知和新闻价值观念上,对新闻的价值观念取向变化则展现在对全民健身报道中越发侧重于体现人文关怀性;对体育认知观念的变化体现在人民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对全民健身建设发展的改变从而影响了人们对全民健身新闻的传播需求。产生其变化的原因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影响现代媒体观念变化以及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新闻观念的发展相关。

冯加付[9](2021)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群众性体育赛事是广大民众参与健身活动、切磋运动技艺、挑战自我极限、开展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目标,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取消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制度,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审批制度改革对于落实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加快群众性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简化办赛程序、吸引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近几年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办赛数量有了显着的上升,但与此同时,制度环境的变化引发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参与主体的权责、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从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现实背景下,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第一,探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第二,揭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第三,实现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效应。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治理缘起、治理政策与治理困境等进行了阐述,构建了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继而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案例验证,最后提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优化策略。经综合研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经历了起步与曲折,政府一元化管理(1949—1965);停滞与异化,深受“文革”运动影响(1966—1976);恢复与转型,政社合作关系形成(1977—1992);协作与探索,多元治理萌芽(1993—2012);协同与完善,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2013—)等5个历史阶段。并表现为办赛宗旨从“为国”到“为民”,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办赛手段从行政到综合,办赛效益从“输血”到“造血”,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等5个演变特征。(2)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结构主要由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构成;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于深化改革所趋、政府管理转向、多元主体融合和体育产业驱动等;国家和地方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一定政策支持,并正在完善过程当中;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正面临着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政府部门权责模糊、多元主体利益冲突、治理过程协同不足等现实困境。(3)研究所构建的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由办赛环境、办赛主体、参与动因、协同引擎、互动行为和协同结果6个核心范畴构成,6个核心范畴在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中既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体系;此外,每个具体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生命历程表现为“协同开启——协同过程——协同完成”3个阶段。(4)将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同国内外其它领域协同治理模型、以及相关支撑理论进行理论对话,试图将实质理论发展为形式理论,发现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其领域特殊性,尚不具备从实质理论向形式理论升华的条件,扎根理论以建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的实质理论而结束。(5)案例验证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与赛事实践是基本吻合的,说明该理论模型有较高的外部效度。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办赛环境、办赛目标、办赛过程、主体结构、参与动因、互动关系等千差万别,难以在实践中找到同理论模型完全契合的赛事协同治理过程,说明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理论模型。最后,基于前文的综合分析,尤其是针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面临的困境和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的启示,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和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等6条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刘玉兰[10](2021)在《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红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赢得新时代胜利作了报告指出“要广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建设世界体育强国。”发展群众体育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红利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分析群众体育改革红利的构成,群众体育改革红利的运行机制以及群众体育改革红利发展趋势,结合江西省展开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红利是源自经济领域的现象,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体现。群众体育改革红利是随着江西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政府群众体育职能由“大而全”向“小而窄”转变,为扩大低强制性工具选择创造现实可能性,不断推进的群众体育管理的分权与赋权制度建设,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健康体魄最直接的表现。(2)分配群众体育改革红利是利益问题。群众体育改革红利需要更多、公平地向社会共享,不同群体和个体都能从中受益,实现群众体育红利覆盖面需要政府与市场互补、创新体育体制、机制,激励社会潜力。(3)群众体育改革红利发展应当基于坚持人民健康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动摇,坚持举国体制不动摇,实施“十一种举措”,实现健康红利、市场红利以及制度红利。(4)群众体育改革红利发展立足于为政府提供更多税收,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市场提供优良体育产品和服务,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实现群众体育改革红利需要发挥群众体育多元功能和价值功能来促进红利的最大化。(5)群众体育改革红利是指通过体育体制和体育机制创新,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有益成果的总和,是江西省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的成果,改革是其核心因素,惠民是其重要价值特征。推动江西省群众体育改?红利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这些因素不但可以为群众体育改革提供更集中更充分的物质基础(人力、物力、财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给群众体育改革发展以推动?,也能够影响改?红利发展的?向、速度和规模,增强其内在动力的效率和作用。

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贯穿的七大逻辑主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务院三个承继性“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贯穿的七大逻辑主线
    1.1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逻辑
    1.2 建成体育强国逻辑
    1.3 创新逻辑
    1.4 科技应用逻辑
        第一,确定科学目标,构建科学框架阶段:
        第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科学素养阶段:
        第三,重视科学技术应用,助力健身消费市场形成发展阶段:
    1.5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逻辑
        1.5.1 社会组织参与供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1.5.2 企业参与供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1.6 发挥多元功能逻辑
        1.6.1 经济功能的发挥
        1.6.2 社会功能的发挥
        1.6.3 教育功能的发挥
    1.7 传承、弘扬民族特色逻辑
2 结语

(2)大众体育竞赛的多元效应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大众体育、大众体育竞赛的概念辨析
        2.1.2 多元效应
    2.2 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2.2.1 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
        2.2.2 我国大众体育的研究现状
        2.2.3 大众体育赛事研究
        2.2.4 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内容、思路、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及思路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访谈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大众体育竞赛多元效应维度的划分
    4.2 问卷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4.3 大众体育竞赛对参赛者及其家庭的效应
        4.3.1 大众体育竞赛对参赛者身心健康的效应
        4.3.2 大众体育竞赛对参赛者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度的效应
        4.3.3 大众体育竞赛对参赛者家庭的效应
    4.4 大众体育竞赛与体育设施的互动效应
        4.4.1 大众体育竞赛对体育场地建设的效应
        4.4.2 大众体育竞赛对体育场地宣传和利用的效应
    4.5 大众体育竞赛对地区经济的效应
        4.5.1 大众体育参赛者的消费情况分析
        4.5.2 大众体育竞赛对举办地区第三产业的效应
        4.5.3 大众体育竞赛对赞助企业的效应
    4.6 大众体育竞赛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效应
        4.6.1 大众体育竞赛对社区、企事业单位等文化建设的效应
        4.6.2 大众体育竞赛对举办地体育文化建设的效应
    4.7 大众体育竞赛对学校体育和传统体育项目的效应
        4.7.1 大众体育竞赛对大学体育教育的效应
        4.7.2 大众体育竞赛对当地传统体育项目的效应
    4.8 大众参与群体竞赛的影响因素及期望效应
        4.8.1 大众参加群体竞赛的影响因素
        4.8.2 大众对群体竞赛发展的期望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1.2 研究问题
        1.2.1 实践问题
        1.2.2 理论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2.1.2 体医融合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2.4.3 顾客参与水平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2.5 理论基础
        2.5.1 服务主导逻辑
        2.5.2 MOA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3.2.1 产品混合性
        3.2.2 对象广泛性
        3.2.3 过程融合性
        3.2.4 价值多样性
        3.2.5 主动参与性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方法选择
        4.1.2 案例选择
        4.1.3 研究资料收集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4.2.0 案例介绍
        4.2.1 研究发现
    4.3 案例研究结论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2.1 研究设计
        5.2.2 质性分析过程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5.3 模型阐述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6.1 研究假设推导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6.2 研究量表设计
        6.2.1 初始量表设计
        6.2.2 研究量表纯化
        6.2.3 正式量表设计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6.3.1 调查问卷设计
        6.3.2 小样本测试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6.4.1 数据收集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4.3 信度、效度检验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2.1.1 总体趋势分析
        2.1.2 文献来源分析
        2.1.3 主题分布分析
    2.2 关于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
        2.2.1 关于社会体育组织概念的研究
        2.2.2 关于社会体育组织角色定位的研究
        2.2.3 关于社会体育组织发展路径的研究
    2.3 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
        2.3.1 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概念的研究
        2.3.2 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政策的研究
        2.3.3 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组织架构的研究
        2.3.4 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内容的研究
    2.4 关于国外大众体育研究
    2.5 简要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基本概况
        4.1.1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基本属性
        4.1.2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区域分布
        4.1.3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成立时间分布
        4.1.4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项目类型分布
        4.1.5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成员情况
    4.2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认知状况
        4.2.1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内容认知情况
        4.2.2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对健身指导服务的认知情况
        4.2.3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对场地设施服务的认知情况
        4.2.4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对组织管理服务的认知情况
        4.2.5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对赛事活动服务的认知情况
        4.2.6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对组织保障服务的认知情况
    4.3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发挥现状
        4.3.1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组织管理现状
        4.3.2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
        4.3.3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全民健身信息宣传情况
        4.3.4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场地设施配备情况
        4.3.5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赛事组织及开展现状
        4.3.6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经费投入情况
        4.3.7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制度建设情况
    4.4 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承担的主要角色
        4.4.1 社会体育组织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重要供给者
        4.4.2 社会体育组织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执行者
        4.4.3 社会体育组织是人民意愿的表达者
    4.5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研究
        4.5.1 充分衔接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公共体育职能
        4.5.2 主动投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4.5.3 构建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与群众体育需求平台
        4.5.4 积极承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4.5.5 不断丰富全民健身经费来源
    4.6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作用发挥的现实困境
        4.6.1 对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低
        4.6.2 对社会体育组织的监管相对滞后
        4.6.3 社会体育组织经费来源渠道窄
        4.6.4 社会体育组织成员专业水平较低
        4.6.5 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不足
        4.6.6 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活动类型单一
        4.6.7 社会体育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失
    4.7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作用优化路径
        4.7.1 健全组织管理机制,提升社会体育组织专业化水平
        4.7.2 完善服务保障机制,促进社会体育组织健康发展
        4.7.3 建设组织监督机制,激励社会体育组织科学化发展
        4.7.4 构建评估与反馈机制,营造社会体育组织良好的发展氛围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健身指导水平日益提高,体育指导员具有一定规模
        5.1.2 助力全民健身信息传递,体育文化传播初见成效
        5.1.3 提高了场地设施利用率,自建场地设施初步建立
        5.1.4 重视组织内部管理与运行,管理方式日益规范
        5.1.5 注重全民赛事的组织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日益丰富
        5.1.6 加强经费投入与制度建设,实施效果较为明显
    5.2 建议
        5.2.1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购买顶层设计,加大社会体育组织投入力度
        5.2.2 积极颁布政策指导性文件,激发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活力
        5.2.3 加强组织自身管理,提升社会体育组织公共服务能力
        5.2.4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体育组织自身专业化水平
        5.2.5 完善组织内部制度,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科学化
        5.2.6 丰富赛事活动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品牌
        5.2.7 扩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5)眉山市“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全民健身政策的研究
    2.2 关于全民健身供给的研究
    2.3 关于全民健身实施路径的研究
    2.4 关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的研究
    2.5 国外大众体育研究
    2.6 简要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3 数据来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眉山市“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分析
        4.1.1 眉山市居民体育锻炼参与情况
        4.1.2 眉山市居民体质健康水平情况
        4.1.3 眉山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情况
        4.1.4 眉山市基层体育组织发展情况
        4.1.5 眉山市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情况
        4.1.6 眉山市城市品牌建设情况
        4.1.7 眉山市全民健身政策保障情况
    4.2 眉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 年)》实施的主要特色
        4.2.1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运动眉山”城市品牌
        4.2.2 推进多方力量协作,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体系
        4.2.3 聚焦健身公共服务基本需求,助力体育健身圈全覆盖
        4.2.4 加大体育场地建设力度,促进体育设施多元化发展
        4.2.5 积极发展县级全民健身,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4.3 眉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 年)》实施存在的不足
        4.3.1 全民健身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
        4.3.2 体育赛事后续影响力不足
        4.3.3 体育社会组织分布不均衡
        4.3.4 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结构比例失衡
        4.3.5 全民健身体育信息化程度较低
    4.4 推进新周期眉山市全民健身发展的优化路径
        4.4.1 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助力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
        4.4.2 打造体育赛事品牌,扩大城市品牌影响力
        4.4.3 激发社会资源活力,促进体育社会组织联动发展
        4.4.4 以智慧体育为突破口,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4.4.5 拓宽体育信息宣传渠道,推动体育文化发展普及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5.1.2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壮大,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健全
        5.1.3 各级各类体育活动蓬勃展开,全民健身氛围良好
        5.1.4 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县级全民健身创新发展
        5.1.5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提升,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优化
    5.2 建议
        5.2.1 以“智慧化”为核心,打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
        5.2.2 增加体育社会组织宣传力度,提升群众全民健身意识
        5.2.3 重点打造体育支撑产业,突显全民健身城市品牌价值
        5.2.4 重视特殊群体体育权益,实现体育资源均等化
        5.2.5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升市民的体育幸福程度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 附件

(6)英国全民健身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促进全民健身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1.1.2 促进全民健身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
        1.1.3 促进全民健身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1.1.4 健全促进全民健身的政策是解决全民健身问题的关键
        1.1.5 健全促进全民健身政策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对全民健身的研究
        2.2.2 对全民健身政策的研究
        2.2.3 对英国全民健身政策的研究
    2.3 综述小结
3 基本概念界定
    3.1 全民健身
    3.2 政策
    3.3 全民健身政策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比较分析法
        4.2.3 内容分析法
    4.3 研究步骤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英国全民健身政策的历史演进
        5.1.1 伦敦奥运会筹办期:2005-2012
        5.1.2 伦敦奥运会遗产利用前期:2012-2015
        5.1.3 伦敦奥运会遗产利用后期:2015-2020
    5.2 英国全民健身政策过程特征
        5.2.1 政策制定
        5.2.2 政策执行
        5.2.3 政策评估
    5.3 基于政策要素的英国全民健身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5.3.1 政策样本选择
        5.3.2 政策编码体系
        5.3.3 政策文本要素分析
    5.4 基于政策工具的英国全民健身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5.4.1 政策文本分析框架的构建
        5.4.2 编码
        5.4.3 统计分析
6 对我国全民健身政策的启示
    6.1 政策制定: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民主科学性
    6.2 政策执行:依托社会组织形成跨部门合作
    6.3 政策评估:培养强化第三方评估组织机制
7 研究结论
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英国2005 年成功申办奥运会之后发布的全民健身政策一览表

(7)资源配置视角下群众“健身难”问题破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1 选题依据
    1.1 “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1.2 群众“健身难”问题突出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概念界定
        3.1.1 群众“健身难”
        3.1.2 体育资源
        3.1.3 体育资源配置
    3.2 国内群众“健身难”研究
        3.2.1 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研究现状
        3.2.2 群众健身组织发展研究现状
        3.2.3 群众健身指导服务研究现状
        3.2.4 群众健身活动赛事研究现状
        3.2.5 群众“健身难”的研究现状
    3.3 国内体育资源配置研究
        3.3.1 体育资源配置总量研究
        3.3.2 体育资源配置结构研究
        3.3.3 体育资源配置方式研究
        3.3.4 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3.3.5 体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
    3.4 国外大众“健身难”研究
        3.4.1 大众健身场地设施现状
        3.4.2 大众健身组织研究现状
        3.4.3 大众健身指导研究现状
        3.4.4 大众健身研究现状
    3.5 国外体育资源配置研究
        3.5.1 体育资源
        3.5.2 体育资源配置
        3.5.3 体育场地资源研究
        3.5.4 体育人力资源研究
    3.6 国内外研究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研究法
        4.2.2 访谈法
        4.2.3 比较研究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群众“健身难”问题的难点分析
        5.1.1 体育管理部门眼中的群众“健身难”问题的难点
        5.1.2 健身参与人群眼中的群众“健身难”问题的难点
        5.1.3 群众“健身难”小结
    5.2 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群众“健身难”问题成因
        5.2.1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总量不足
        5.2.2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结构不均
        5.2.3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5.2.4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公平缺失
        5.2.5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评估无效
    5.3 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群众“健身难”问题破解路径
        5.3.1 从“一元政府”向“多元配合”转变,推动配置主体多元,提升资源配置总量
        5.3.2 从“优先配置”向“精准配置”转变,统筹整合体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5.3.3 从“单一配置”向“复合投入”转变,建立复合配置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3.4 从片面追求效率,转向多面兼顾公平
        5.3.5 从单一内部评估,转向多方外部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记录节选
致谢

(8)新华社全民健身报道的变化研究(2008-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依据与意义
        1.1.1 研究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研究
        1.2.2 关于全民健身报道研究
        1.2.3 新华社体育报道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新华社全民健身报道概况(2008—2020)
    2.1 全民健身报道概念界定
    2.2 新华社全民健身报道的文本来源
    2.3 新华社全民健身报道的分类
    2.4 新华社全民健身报道发展分期
        2.4.1 (2008—2010)全民健身条例实施期
        2.4.2 (2011—2015)全民健身计划深化期
        2.4.3 (2016—2020)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开展期
3 新华社全民健身报道各个时期的报道特点
    3.1 全民健身条例实施期的报道特点
        3.1.1 注重全民健身报道的专业性
        3.1.2 注重全民健身报道的时效性
        3.1.3 注重全民健身报道中“全民运动”理念的深化
    3.2 全民健身计划深化期的报道特点
        3.2.1 全民健身报道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化
        3.2.2 各地方全民健身活动报道的海量化
        3.2.3 全民健身报道的深度化
    3.3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开展期的报道特点
        3.3.1 全面快速,概念明确
        3.3.2 延续“新华体”传统并体现报道风格多样化
4 新华社13 年全民健身报道的变化
    4.1 报道数量的变化
    4.2 报道主题的变化
    4.3 报道体裁的变化
    4.4 报道观念的变化
        4.4.1 对新闻价值观取向的变化
        4.4.2 对体育认知观念的变化
5 新华社13 年全民健身报道的变化原因
    5.1 报道数量变化的原因
    5.2 报道主题变化的原因
    5.3 报道体裁变化的原因
    5.4 报道观念变化的原因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着作
    期刊
    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9)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步入新时代:广大民众对群众性体育赛事需求增加
        1.2.2 面对新环境: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迎来机遇与挑战
        1.2.3 治理新格局: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在驱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论
        1.5.2 具体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1.6.1 研究内容创新
        1.6.2 研究视角创新
2 研究综述
    2.1 文献综述
        2.1.1 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
        2.1.2 治理的相关研究
        2.1.3 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
        2.1.4 协同治理模型构建相关研究
        2.1.5 研究述评
    2.2 核心概念
        2.2.1 群众性体育赛事
        2.2.2 协同
        2.2.3 治理
        2.2.4 治理机制
        2.2.5 理论模型
3 理论基础
    3.1 协同治理理论
        3.1.1 协同治理的概念
        3.1.2 协同治理的内涵
        3.1.3 协同治理的本土化
        3.1.4 协同治理的实践应用
    3.2 其它相关的理论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2 协同优势理论
        3.2.3 资源依赖理论
        3.2.4 委托代理理论
4 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回顾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历史阶段划分
        4.1.1 起步与曲折阶段(1949—1965):政府一元化管理
        4.1.2 停滞与异化阶段(1966—1976):深受“文革”运动影响
        4.1.3 恢复与转型阶段(1977—1992):政社合作关系形成
        4.1.4 协作与探索阶段(1993—2012):多元治理萌芽
        4.1.5 协同与完善阶段(2013—):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
    4.2 新中国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演变特征
        4.2.1 赛事宗旨:从“为国”到“为民”
        4.2.2 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
        4.2.3 管理手段:从行政到综合
        4.2.4 赛事效益:从“输血”到“造血”
        4.2.5 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5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现实审视
    5.1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
        5.1.1 制度改革:群众性体育赛事数量增加与各种问题并存
        5.1.2 赛事治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客观要求
        5.1.3 改革转型:传统的赛事管理路径出现“政府失灵”
        5.1.4 多元融合:协同治理主体互动关系亟待理顺
        5.1.5 产业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
    5.2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
        5.2.1 政府:监管服务与部门协调
        5.2.2 市场:资源配置与经费扩充
        5.2.3 社会:公益服务与技术支持
        5.2.4 个人:民众参与与资源整合
    5.3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
        5.3.1 国家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5.3.2 地方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5.3.3 基于公共政策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分析
    5.4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困境
        5.4.1 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
        5.4.2 政府部门权责模糊
        5.4.3 多元主体利益冲突
        5.4.4 治理过程协同不足
6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构建
    6.1 理论模型构建研究设计
        6.1.1 方法选择
        6.1.2 样本选取
        6.1.3 分析工具
    6.2 理论模型构建过程
        6.2.1 产生研究问题
        6.2.2 资料收集
        6.2.3 资料分析——实质性编码
        6.2.4 理论建构——理论性编码
        6.2.5 理论应用
    6.3 理论模型阐释
        6.3.1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整体性阐释
        6.3.2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核心要素阐释
    6.4 关于理论模型严谨性的说明
7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7.1 案例研究设计
        7.1.1 案例验证思路
        7.1.2 资料来源与收集
    7.2 验证案例介绍
        7.2.1 案例一:中国(京山)绿林网球·英雄会
        7.2.2 案例二:陈仓区周末篮球联赛
    7.3 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7.3.1 办赛环境
        7.3.2 办赛主体
        7.3.3 参与动因
        7.3.4 协同引擎
        7.3.5 互动行为
        7.3.6 协同结果
    7.4 案例验证结果与启示
8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8.1 双管齐下: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
    8.2 政社共治: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
    8.3 定权定责: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
    8.4 互监互督: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
    8.5 软硬兼施: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
    8.6 精准施策: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
9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体育赛事管理部门访谈提纲
    附件2: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访谈提纲
    附录3:调研照片
    附录4:调研访谈内容节选
    附录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红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现实依据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不足之处
2 研究综述
    2.1 红利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分析
        2.1.2 国内研究分析
    2.2 群众体育改革研究综述
        2.2.1 国内群众体育改革研究
        2.2.2 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研究
    2.3 主要概念释义
        2.3.1 群众体育
        2.3.2 改革红利
        2.3.3 运行机制
3.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红利的基本构成
    3.1 人口红利
        3.1.1 江西省人口
        3.1.2 社会指导员
    3.2 江西省群众体育的经济红利
        3.2.1 拓展经济增长点
        3.2.2 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3.2.3 开拓体育和旅游的融合模式
    3.3 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的社会红利
        3.3.1 促进社会健康,增强社会动力
        3.3.2 拓宽群众体育活动场地
        3.3.3 促进人的社会化
        3.3.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3.5 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发展
    3.4 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文化红利
        3.4.1 促进红色文化传播
        3.4.2 促进地域文化特色的项目发展
4.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红利运行机制研究
    4.1 行政体系
    4.2 供给机制
    4.3 服务机制
    4.4 管办分离机制
    4.5 保障机制
    4.6 江西省群众体育约束条件分析
5.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红利发展趋势
    5.1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
    5.2 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
    5.3 提供优良体育服务和产品
    5.4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贯穿的七大逻辑主线研究[J]. 周结友,曹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04)
  • [2]大众体育竞赛的多元效应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金兴鹏.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研究[D]. 马兴业.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眉山市“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研究[D]. 陈曼.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6]英国全民健身政策研究[D]. 鲁思琦.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7]资源配置视角下群众“健身难”问题破解路径研究[D]. 叶飞.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8]新华社全民健身报道的变化研究(2008-2020)[D]. 李嘉贤.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9]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D]. 冯加付.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10]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红利研究[D]. 刘玉兰. 江西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与体育专业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