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灌区灌水耗水量变化分析

漳河灌区灌水耗水量变化分析

一、漳河灌区灌溉用水量及水分生产率变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旖[1](2021)在《华北平原灌区农田水循环健康评价 ——以军留灌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的加剧,水循环过程在人工驱动力的作用下逐渐发生改变,农田水循环由于人工取用水的增加而逐渐呈现出“自然-社会”二元属性。近年来,为满足人类生活生产需要,灌区过多注重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农田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及可持续性,引发了诸如井灌区地下水超采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对灌区内农业高质量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把脉”农田水循环健康状况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前提。本文选取位于华北地区典型井渠灌相结合的灌区——军留灌区作为研究区域,就灌区尺度下农田水循环健康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在系统分析农田水循环路径并梳理前人在健康水循环研究的基础上,多角度全过程解析了农田健康水循环的概念,认为在灌区尺度下,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水循环各子过程均呈现健康且系统达到和谐的状态,即水源多样且配置合理、灌溉用水保质保量、取输水高效节水、用耗水高效高产、退排水过程快速且少污染的循环状态。在此基础上,并将其与相似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2)基于农田水循环结构及其健康概念的解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形成了灌区尺度下农田水循环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4个维度15个指标;其次构造指标体系的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及维度层权重;根据国家发布的相关标准并参考已有研究,确定了灌区农田水循环健康评价指标阈值体系。(3)选用上述评价体系,诊断了军留灌区2010~2019年间农田水循环健康状况:(1)综合结果显示,2010~2015年灌区农田水循环健康状况为“病态”,其中2013年以前农田水循环健康状况基本无明显变化,2014年开始稳步提升,2015~2019年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状态提升为“一般”。(2)维度层评价结果显示,水源、取输水子过程、用耗水子过程三个维度的健康状况近年来均得到明显提升,退排水子过程健康状况无较大变化,大多数处于“病态”。(3)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渠道灌溉水渗漏率、水分生产率、种植结构合理性指标及农田防渍排涝达标率的评价结果最好,近年来基本处于“亚健康”或者“健康”状态;灌溉水质达标率、田间输水管道化水平、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比、地表水占比及水源多样性近年来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提升;其余6个指标评价结果较差。针对上述评价结果,对灌区建设和运维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成果丰富了区域健康水循环的概念,也为其他灌区农田水循环健康评价提供参考,为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高景灏[2](2018)在《西安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及其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分生产率是农业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水分生产率对节约水资源和保证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为从不同视角揭示农业水资源消耗与粮食生产的关系,本研究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在详细分析该地区数据特征(气候变化、农业资源及水资源特征等)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各水分生产率指标的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灰色关联理论提取了水分生产率的主影响因素。建立SWAT模型,对不同情景下的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蒸散发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做了预测模拟。为西安市及其他区域制定农业及农业水资源管理等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安地区年均气温显示出0.27℃/10a的上升趋势;降水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且季节分配极不均匀;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及总产量均随时间(1980-2014年)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灌溉用水量随时间变化(2001-2014年)逐渐减小;地表水资源量呈现下降趋势。(2)水分生产率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各水分生产率指标均显示出空间分异特性,同指标不同年份水分生产率空间分布类似;灌溉水分生产率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总流入与蒸散水分生产率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规律。(3)灌溉水分生产率值为1.5-2.5kg/m3,随着时间而增大,年际间波动较大;小麦及玉米蒸散水分生产率值为0.5-1.0kg/m3,且玉米略大于小麦,两者随时间均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总流入水分生产率值为0.3-0.8kg/m3,年际间波动较大;灌溉水及蒸散水经济水分生产率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且前者远大于后者。(4)影响该地区作物水分生产率的前5位主要因素是年均气温、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业机械总动力。(5)气温升高对作物产量、蒸散量及水分生产率的负面影响最大;降水增加10%有利于作物生产,可提高作物产量及水分生产率;气温升高1℃对作物产量、蒸散发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大于降水增加10%的影响;三种气候情景模式下作物产量、蒸散发量及水分生产率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异性,除气温上升1℃(情景A)呈现北高南低的规律之外,其余两种模式均显示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规律。

孙梦欣[3](2018)在《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比例高达85%;农田灌溉用水作为农业用水的主体部分,其利用率的高低关系粮食生产效益,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是缓解水资源矛盾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而采用何种指标对灌溉水利用效率做出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分别从作物对灌溉水吸收利用效率和转化产出效率两个角度,选取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率指标对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进行评价分析。(1)以黑龙江省样点灌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07-2015年不同规模灌区和全省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并对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期间的自然气候、工程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2011年,由于各灌区处在建设时期,不同规模灌区灌溉水利系数变化不稳定,2012-2015年趋于平稳。空间分布规律,总体表现为中部和东部高,西部和南部低;通过主要影响指标相关趋势分析,降水与灌溉水利用系数相关性并不明显,而灌溉工程技术指标与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空间变化趋势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在对灌溉水利用系数年增长的定量分析中,灌溉定额和渠道防渗率贡献度最高。(2)为研究灌溉水利用系数空间变异规律,将分形理论应用到影响因素分析中,利用Horton水系定律分析黑龙江灌区渠系分形状况并揭示其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四级和三级灌区灌溉利用系数随着分维值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其中>15万亩灌区和<1万亩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与分维增量呈正相关关系,1-15万亩灌区相对呈负相关关系,小于5万亩的四级和二级灌区经由渠系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潜力最大。(3)对黑龙江省水稻和粮食水分生产率进行计算,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分生产率表征了农作物对灌溉水的利用情况,粮食水分生产率可以反映区域粮食用水可节约灌溉水量。结果表明:由于水分生产率决定因素包含产量和用水两部分,水稻和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年际间波动变化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变化角度:水稻水分生产率和粮食水分生产率的极差和变异系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地市间各指标值在不同年份空间变化趋势不同。水稻水分生产率总体上表现为东西和中部地区高,南北较低;粮食水分生产率总体上表现为西南和中部地区较高,东南部和北部较低。(4)采用通径分析法对水分生产率的空间差异性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LMDI分解法推导了水分生产率变化量分解公式,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对水分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化肥使用量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对粮食水分生产率的直接影响最大,相对湿度、灌溉水利用系数和腾发量是水稻水分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2007-2015年全省粮食水分生产率增加了0.166 kg/m3,粮食生产效应、灌溉工程效应、灌溉技术效应、气候变化效应分别为0.375 kg/m3、-0.372 kg/m3、0.275 kg/m3、-0.110 kg/m3。(5)利用水分生产率提升潜力指标和区域可节约蓝水比例指标对粮食生产用水现状进行分析。基于迭代修正原理,将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率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模型可以修正单一方法评价结果出现的差异,使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综合几项评价结果,研究期间绥化市灌溉用水效率最高,牡丹江市灌溉水利用效率较低。

张金星[4](2018)在《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型灌区生产了超过全国粮食总量1/4的粮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针对当时灌区工程老化、年久失修,致使灌区各项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灌溉效率低下的问题,我国于1998年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迄今为止,工程设施以及运行管理状况都得到了极大改善。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自2003年始,国家连续15年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农田水利的支撑,对现代灌区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大力推进现代灌区建设是重要之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是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延续和深化。由此可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现代灌区建设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也需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囊括在内。此外,论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取得的结果也具有创新性。本文论述了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地位与作用,以及灌区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了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水平。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现代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传统灌区同现代灌区间的差异以及现代灌区的内涵和特征,归纳总结了现代灌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建立了一套现代灌区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生态健康、安全保障、效率与效益五大方面。结合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委托的“现代灌区建设管理现状调研分析”课题资料,分析了 12个大型灌区的建设管理现状,并初步构建了一套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其中8个资料相对翔实的灌区进行综合效果评估,评估结果效果良好的灌区仅占所有灌区的3/8,表明灌区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加大投入力度。以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为例,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收集的指标资料,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加权评价模型对该灌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赣抚平原灌区处于现代化初级阶段,并分析了该灌区的薄弱环节。评估结果与实际状况较为吻合,同时,也为该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烨[5](2017)在《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粮食作物作为黑龙江省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其生产用水量巨大。为了揭示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生产用水的效益产出,为黑龙江省各地区农业用水管理和可用水资源分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利用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实测数据,对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对黑龙江省的灌溉水利用效率、粮食作物生育期降水量和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等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指标的主要计算参数以及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粮食水足迹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黑龙江省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时空分布分析,发现黑龙江省的平均灌溉水利用效率在2006-2015年9年间表现为逐年稳定增加的趋势。黑龙江省非井灌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在2012-2015年4年间呈现出逐年稳定增加的趋势;而黑龙江省井灌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在2012-2015年4年间趋于稳定;非井灌灌区和井灌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差异均较小。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发现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而灌溉水利用效率与降水在时序分布上的差异存在较强的相关性。(2)对黑龙江省的粮食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量进行时序分析,发现黑龙江省的粮食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在2007-2012年呈现出先增加再降低再增加的时序变化趋势;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对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粮食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发现其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表现为中部高,四周低的趋势。对黑龙江省的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进行时空分布分析,发现黑龙江省2007-2012年的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整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在2008-2009年由于受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呈现为降低的趋势;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3)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各水分生产率指标进行计算,并对其时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各地区粮食作物的毛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大兴安岭和黑河的毛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明显大于其他地区;黑龙江省各地区粮食作物的毛入流量水分生产率、广义水资源量水分生产率和的田间蒸散发量水分生产率的空间分布规律较为相似,且空间分布差异与毛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相比相对较低。由于受黑龙江省2008-2009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的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毛入流量水分生产率、广义水资源量水分生产率和的田间蒸散发量水分生产率均在2008-2009年间呈下降的趋势,而在2007-2008年间和2009-2012年间分别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毛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由于受黑龙江省2008-2009年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变化和大兴安岭毛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的极端异常值的联合影响,在2008-2011年间呈下降的趋势,而在2007-2008年间和2011-2012年间呈现增加的趋势。(4)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各水分生产率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毛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平均气温、纬度、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灌溉水量;毛入流量水分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均生产总值和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广义水资源量水分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而田间蒸散量水分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5)对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粮食水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粮食水足迹计算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蓝水足迹明显低于绿水足迹,粮食蓝水足迹比例较低,粮食生产对绿水资源的依赖度较高。空间分析显示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粮食水足迹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大体上呈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趋势。其中,蓝水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大于绿水足迹。Moran’s I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绿水足迹和蓝水足迹均存在相似值之间的空间聚集性。时序分析显示,黑龙江省粮食水足迹在2007-2008年和2009-2012年的粮食水足迹均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而在2008-2009年粮食水足迹有显着的增加趋势,这同样由于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显着降低导致的。综上所述,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能够了解黑龙江省的粮食作物生产用水情况,有助于挖掘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生产用水的节水潜力,提高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生产用水的效益产出,缓解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生产用水与其他用水主体的用水矛盾,实现对有限的可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提高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生产水资源管理水平、保障粮食作物生产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胡莉红[6](2017)在《玉米水分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河南省滑县数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安全问题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而充足的水资源则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水资源的短缺和行业间竞争的加剧,逐渐挤压农业用水的空间。同时,农业用水的浪费和短缺已经成为限制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15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和灌溉面积都在逐年增加,面对水资源紧缺和粮食安全的问题,如何使得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粮食,即如何提高水分生产率成为当前科研人员最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平原井灌区的农业灌溉情况,以提高玉米的水分生产率为目标,对河南省滑县玉米水分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从作物水分生产率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影响作物水分生产率的因素、改善作物水分生产率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发现历来研究多从农艺角度对实验田进行研究作物的水分生产率,而农田管理角度的研究则相对较为缺少,所以本文将从农户角度研究何以提高玉米的水分生产率。然后,对调研的289户农户玉米水分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发现不同农户之间的水分生产率有很大的差异,从0.3kg/m3-2.1kg/m3均有分布,调研农户的平均水分生产率为1.29kg/m3。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引起农户玉米水分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因素。再次,测算了滑县2006年到-2015年10年的玉米水分生产率,分析了 10年间玉米水分生产率的变化情况,测算了 5个可控因素和5个不可控因素对玉米水分生产率的灰色关联度。旨在从农业生产角度对提高玉米的水分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得出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得出: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或家庭农场等方式进行大规模作业、推广节水技术的使用、推过宣传、标语等提高农户的节水意识、对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指导,进行精耕细作等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的水分生产率。在提高年度水分生产率方面,通过投入合理的灌溉用水和种子费用可以提高水分生产率。从整个研究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可以提高农户的玉米水分生产率,为政府制定高效的农业用水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操信春[7](2015)在《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及其时空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短缺与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的现实是影响中国粮食稳定持续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子。科学合理核算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占用,并基于此评价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是实施以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为目标的水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针对传统农业用水效率评价的缺陷,本研究结合水足迹理论与工具,在计算全国31个省区1998-2010年粮食生产水足迹的基础上,以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指标的构建、核算为切入点,对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进行评价,在全面分析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时空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间差异评估的合理指标。初步取得以下研究进展:(1)明晰了中国不同区域粮食水足迹(WF)时空分布格局及其构成。WF为区域粮食生产中所利用的水资源数量,分为蓝水(BWF)和绿水(GWF)足迹。中国年均WF约为6900×108 m3,空间差异大。灌溉农田产生的粮食水足迹占总量2/3以上,且有随时间增大趋势;GWF占WF总量的近60.0%,有随时间增长趋势。全国及各省区有效水足迹(WF的田间消耗部分,EWF)占WF的比例随时间呈全面上升态势,区域和灌溉农田分别为76.9%和65.9%。GWF和EWF比例的增大意味着水足迹结构的改善。粮食产出和水足迹的格局逐渐发生改变,有同时向黄淮海地区、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集中的趋势,东北地区正逐步成为中国粮食生产和水足迹产生的最主要地区。(2)揭示了区分灌溉、雨养农田的粮食生产水足迹(WFP)及其构成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国WFP为1.340 m3/kg。各省区WFP和粮食生产蓝水足迹(BWFP)总体上随时间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粮食生产绿水足迹(GWFP)在年际间存在无统一规律的波动;对相比于雨养农田,区域和灌溉农田的粮食生产水足迹随时间减小态势更为明显。各省区各粮食生产水足迹指标的年际变化幅度均不大;除雨养农田的粮食生产水足迹外,各指标在总体上均呈现显着的空间聚集特征,低值的省区主要聚集在长江以北、黄淮海平原并延伸到西南地区,高值省区则连片分布于东南、华南沿海和东北地区;各粮食生产水足迹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年际间变化不大。区域自然气候条件、水资源丰缺、农业生产类型、作物品种、灌溉设施水平等是粮食生产水足迹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间演变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3)探讨了不同水分生产率指标与粮食生产水足迹的关系。以灌溉水作为投入,建立区域(IWPg)、渠系(IWPc)及田间(IWPn)尺度水分生产率指标;以广义水资源为投入,建立毛入流量(WPg)、广义水资源利用量(WPu)以及蒸散量(WPET)水分生产率。各指标随时间均呈增长态势,表明粮食水分生产率全面提升;各水分生产率指标在空间上均呈聚集现象,以广义水资源为投入的指标空间聚集特征较显着;水分生产率高值省区以黄淮海平原为核心集中分布,低值省区连片分布在东北、东南和华南沿海及部分西北省区;各水分生产率指标均可用于衡量水资源投入-粮食产出区域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广义水资源利用量水分生产率在衡量水分生产率区域间差异时最为适宜;粮食生产水足迹指标与水分生产率指标之间可利用统计线性关系式来相互推求。(4)定量探索了灌溉对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利用的影响。以灌溉农田相对于雨养农田的粮食单产增加量为产出,分别以蓝水消耗量(CWUb)和利用量(TWUb)为投入,建立了区域和田间尺度的灌溉水边际效益指标(MRR、MRF)。灌溉对区域水分生产率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其增大了水分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增强了这种差异的稳定性。MRR、MRF分别为蓝水消耗量(CWUb)和利用量(TWUb)的粮食边际产出效率。全国灌溉水边际效益MRR与MRF分别为1.108和0.542 kg/m3,各省区的灌溉水边际效益总体上均呈增加的趋势;省区间MRF、MRR分别随着CWUb和TWUb的增加而降低;灌溉水边际效益与蓝水利用量可通过拟合出的幂函数关系进行推算。灌溉水边际效益指标是传统意义上水分生产率指标体系的补充,为农业生产用水效率评价增加新的内容。(5)初步提出了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评价综合指数(CEI),探讨了CEI时空变化特征和区域间虚拟水流动对全国用水效率的影响。各省区粮食生产用水合理性随时间增强,全国CEI由1998年的0.525增加到2010年的0.604;省区CEI在空间上呈现显着的聚集现象,空间分布特征类似于WFP。由于降低了粮食绿水和有效水足迹比例,省区间粮食虚拟水流动在全国尺度上提升水分生产率却不增强粮食生产用水的相对合理性。基于区域粮食生产和CEI在全国的相对地位,对各省关于粮食生产和水资源管理的措施进行了讨论,东北应作为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提升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地区。本研究将水足迹工具应用于农业用水效率评价,系统量化了中国粮食生产中水资源利用状况,评价粮食生产水足迹与水分生产率在衡量水资源-粮食产出之间关系区域间差异上的作用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边际效益指标和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评价综合指标,更加全面评价了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及其时空差异。丰富与发展了农业用水效率评价理论及指标体系,为区域水资源管理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陈崇德,邵春玲[8](2010)在《农业节水对缓解漳河水库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依据漳河水库1966-2005年实际运行资料,以供水量和水文气象条件相似为原则,划分为3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灌溉水资源利用变化情况及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农业生产变化趋势等方面探讨了农业节水对缓解漳河水库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影响.相同的水资源数量,既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也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谢先红,崔远来[9](2009)在《典型灌溉模式下灌溉水利用效率尺度变化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灌区水分利用效率的尺度特征以及适宜的灌溉模式,以湖北漳河灌区为背景,基于改进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得到"间歇"灌溉和"薄浅湿晒"灌溉模式下不同尺度水平衡要素和作物产量分布.结果表明,2种灌溉模式下的灌溉水分生产率和毛入流水分生产率在小于一临界尺度时,都随尺度增大而增大,当大于此临界尺度后,则处于平缓甚至有下降趋势."薄浅湿晒"模式比"间歇"模式节约灌溉水量19%左右,而灌溉水分生产率提高约1 kg/m3.因此对于漳河灌区,"薄浅湿晒"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节水灌溉模式.

谭芳,崔远来,王建章[10](2009)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漳河灌区运行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漳河灌区1973—2006年34年的灌溉用水、作物种植、气象等资料,确立并计算了灌区运行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的长系列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漳河灌区运行管理水平综合评价,得到各年份的综合评分及其变化规律,从影响综合评分的主要因素出发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反映灌区经济效益和节水工程状况的指标对灌区综合水平的提高有较大正贡献率,而反映灌区水资源利用率的指标对其有较大的负贡献率。漳河灌区运行管理水平综合评分随时间上升,并且逐渐趋于平稳。

二、漳河灌区灌溉用水量及水分生产率变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漳河灌区灌溉用水量及水分生产率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平原灌区农田水循环健康评价 ——以军留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水循环研究进展
        1.2.1.1 水循环研究进展
        1.2.1.2 农田水循环研究进展
        1.2.2 水循环健康评价
        1.2.3 层次分析法在涉水学科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第2章 灌区农田水循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农田健康水循环概念解析
        2.1.1 农田水循环路径分析
        2.1.2 农田健康水循环
        2.1.2.1 健康水循环内涵
        2.1.2.2 农田健康水循环概念
        2.1.2.3 与相似概念的对比
    2.2 评价方法
        2.2.1 评价方法选取
        2.2.2 评价方法介绍
    2.3 农田水循环健康评价体系
        2.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2.3.1.1 指标筛选原则
        2.3.1.2 评价指标确定
        2.3.1.3 评价指标释义
        2.3.2 指标体系权重
        2.3.3 指标体系阈值的确定
        2.3.4 健康等级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选择及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河流水系
        3.1.3 灌溉水利工程
        3.1.4 社会经济
    3.2 灌区水循环特征分析
        3.2.1 灌区降水量特征
        3.2.2 农田灌溉供水量
        3.2.3 灌区地下水埋深变化
    3.3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田水循环健康评价结果与分析
    4.1 农田水循环健康评价
        4.1.1 指标评价结果
        4.1.2 维度评价结果
        4.1.3 综合评价结果
    4.2 灌区建设建议
        4.2.1 水源维度
        4.2.2 取输水子过程
        4.2.3 用耗水子过程
        4.2.4 退排水子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西安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及其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研究
        1.2.2 作物水分生产率影响因素
        1.2.3 流域水文模型及作物模型
        1.2.4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数据来源
        1.4.2 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法
        1.4.3 灰色关联度分析理论
        1.4.4 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
        1.4.5 技术路线
2 西安地区概况及主要数据特征分析
    2.1 西安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系概况
        2.1.3 土壤植被
        2.1.4 地形地貌
        2.1.5 气候条件
    2.2 西安地区农业资源特征分析
    2.3 西安地区水资源特征分析
        2.3.1 水资源量变化特征
        2.3.2 各产业用水量变化特征
    2.4 西安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2.4.1 年均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2.4.2 年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水分生产率指标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主影响因素分析
    3.1 水分生产率指标选取
    3.2 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3.3 水分生产率指标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3.3.1 水分生产率指标的空间分布
        3.3.2 水分生产率指标随时间分布
        3.3.3 水分生产率指标年均变化率
    3.4 作物水分生产率主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SWAT模型简介及构建过程
    4.1 SWAT模型概述
    4.2 SWAT模型结构及原理
        4.2.1 SWAT模型原理
        4.2.2 SWAT模型结构
        4.2.3 SWAT模型主要模块
    4.3 SWAT模型数据库的构建
        4.3.1 气象数据库的构建
        4.3.2 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构建
        4.3.3 土壤数据库的构建
        4.3.4 农业管理数据库的构建
    4.4 基于DEM流域水系的提取
        4.4.1 DEM的预处理
        4.4.2 空间离散化
        4.4.3 基于DEM计算汇流路径及聚集点数
        4.4.4 流域河网水系的生成
    4.5 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
    4.6 SWAT模型参数率定及模型适用性评价
        4.6.1 敏感性分析
        4.6.2 模型参数率定及验证
    4.7 本章小结
5 气候变化模式下的预测模拟
    5.1 气候变化情景模式设定
    5.2 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3 气候变化对作物耗水量的影响
    5.4 气候变化对作物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成果及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灌溉用水效率指标研究动态
        1.3.2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地理概况
    2.2 气候特征概况
    2.3 种植作物概况
    2.4 农田灌溉分区概况
    2.5 灌区类型与规模概况
    2.6 数据来源
3 灌溉水利用系数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灌溉水利用系数内涵
        3.1.1 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
        3.1.2 全省灌区灌溉利用效率均值计算
        3.1.3 灌溉水利用系数评价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内涵
    3.2 灌溉水利用系数时空变化
        3.2.1 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时间变化趋势
        3.2.2 样点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时空变化
    3.3 影响因素分析
        3.3.1 灌区渠系复杂性及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
        3.3.2 灌溉水利用系数影响因子敏感性及贡献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作物水分生产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水分生产率内涵
        4.1.1 区域水分生产率
        4.1.2 田间水分生产率
        4.1.3 省均水分生产率
        4.1.4 作物水分生产率评价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内涵
    4.2 粮食产量和用水分析
    4.3 水分生产率多年变化趋势
        4.3.1 省平均水分生产率年变化
        4.3.2 地市平均水分生产率年变化
    4.4 水分生产率空间分布
        4.4.1 地级市尺度主要统计量
        4.4.2 指标时空分布格局
    4.5 水分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4.5.1 地市间差异分析
        4.5.2 基于LMDI分解影响因子对水分生产率变化的贡献量
    4.6 本章小结
5 灌溉水利用效率评价
    5.1 区域作物用水效率提升潜力
        5.1.1 作物水分生产率提升潜力
        5.1.2 区域可节约蓝水比例
    5.2 灌溉水利用效率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5.2.1 熵值法
        5.2.2 层次分析法
        5.2.3 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
        5.2.4 组合评价方法
    5.3 灌溉水利用效率指标综合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历程
        1.1.2 我国大型灌区的地位与作用
        1.1.3 国内大型灌区发展现状
        1.1.4 现代灌区建设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代灌区的内涵
        1.2.2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1.2.3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2.1 现代灌区的内涵与特征
    2.2 传统灌区与现代灌区差异分析
    2.3 现代灌区评价指标分析
        2.3.1 基础设施体系
        2.3.2 管理与服务体系
        2.3.3 生态健康体系
        2.3.4 安全保障体系
        2.3.5 效率与效益体系
    2.4 现代灌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4.1 指标选取原则
        2.4.2 指标的选取
        2.4.3 指标评价阈值及进程阶段划分
    2.5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指标体系构建
第三章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
    3.1 综合集成赋权法
        3.1.1 权重集成原理
        3.1.2 序关系分析法(G1法)
        3.1.3 熵值法
    3.2 主成分分析法
    3.3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法
    3.4 模糊可变评价模型
    3.5 模糊物元模型
    3.6 集对分析模型
    3.7 层次分析法
    3.8 各方法评述及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的选择
        3.8.1 各种方法评述
        3.8.2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四章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评价
    4.1 典型灌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4.1.1 典型灌区基本情况分析
        4.1.2 灌排工程现状分析
        4.1.3 灌区管理现状分析
        4.1.4 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4.1.5 灌区用水计量情况分析
    4.2 大型灌区存在的问题
    4.3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
        4.3.1 指标资料收集
        4.3.2 综合集成赋权评价
        4.3.3 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4.3.4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
        4.3.5 模糊可变综合评价
        4.3.6 模糊物元综合评价
        4.3.7 集对分析综合评价
        4.3.8 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第五章 现代灌区评价
    5.1 加权评价模型
    5.2 评价体系权重方法选取
    5.3 指标权重的计算
    5.4 实例分析
        5.4.1 典型灌区概况
        5.4.2 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分析
        5.4.3 典型灌区现代化进程评价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经历
附表 五级李克特量表
致谢

(5)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灌溉水利用效率
        1.3.2 水分生产率
        1.3.3 水足迹
        1.3.4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地理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气候与降水概况
    2.4 主要粮食作物生育期概况
    2.5 粮食生产及用水概况
        2.5.1 粮食生产及用水指标的空间分布
        2.5.2 粮食生产及用水指标的时序变化
    2.6 本章小结
3 灌溉水利用效率分析
    3.1 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时序变化分析
    3.2 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分布差异分析
        3.2.1 非井灌灌区
        3.2.2 井灌灌区
    3.3 灌溉水利用效率与降水的回归分析
        3.3.1 降水时序分布的混沌特征识别方法
        3.3.2 灌溉水利用效率与年降水量的回归分析
        3.3.3 灌溉水利用效率与降水时序分布的回归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分析
    4.1 水分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4.1.1 毛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4.1.2 毛入流量水分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4.1.3 广义水资源水分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4.1.4 田间蒸散发量水分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4.2 粮食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分析
        4.2.1 降水量空间插值分析方法
        4.2.2 生育期降水量分析
        4.2.3 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分析
    4.3 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分析
    4.4 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分析
        4.4.1 毛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分析
        4.4.2 毛入流量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分析
        4.4.3 广义水资源量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分析
        4.4.4 田间蒸散发量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识别
    5.2 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5.3 水分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5.3.1 气候因素
        5.3.2 资源因素
        5.3.3 经济因素
        5.3.4 技术因素
        5.3.5 各水分生产率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6 粮食水足迹分析
    6.1 粮食水足迹计算方法
    6.2 粮食水足迹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6.3 粮食水足迹分析
        6.3.1 空间分布分析
        6.3.2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6.3.3 时序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玉米水分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河南省滑县数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假说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假说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
        1.5.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作物水分生产率
        2.2.2 灌溉水分生产率
        2.2.3 广义的水分生产率
    2.3 水分生产率研究综述
        2.3.1 对水分生产率定义的研究
        2.3.2 影响水分生产率的因素研究
        2.3.3 水分生产率改善途径与方法
        2.3.4 作物水分生产率的研究方法综述
    2.4 农户节水行为文献综述
        2.4.1 灌溉水价的相关研究
        2.4.2 农户节水技术选择研究
        2.4.3 井灌区农业用水研究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农业用水现状与玉米生产分区
    3.1 农业用水现状
        3.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3.1.2 我国水资源分配情况
        3.1.3 节水灌溉情况
        3.1.4 农业用水和粮食安全
    3.2 河南省玉米生产分区
第四章 调研农户的玉米水分生产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数据来源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研究区农业用水情况
        4.1.3 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
    4.2 模型与变量
        4.2.1 水分生产率测算模型
        4.2.2 不同农户水分生产率差异解释模型
        4.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4 对结果的预判
    4.3 结果分析
        4.3.1 调研农户的玉米水分生产率估算结果
        4.3.2 影响农户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近10年玉米水分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区概况
    5.2 模型与变量
        5.2.1 影响因素的选取
        5.2.2 水分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建立
    5.3 结果分析
        5.3.1 近10年滑县玉米水分生产率估算结果
        5.3.2 水分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及其时空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用水效率评价指标
        1.2.2 农业水足迹核算与用水效率评价
        1.2.3 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评价
        1.2.4 存在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粮食-水资源利用关系核算
        1.4.2 数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1.4.3 空间自相关与相关分析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粮食水足迹及其组成的时空分布
    2.1 各省区粮食水足迹
    2.2 蓝绿水足迹及其组成的时空分布
    2.3 有效与无效粮食水足迹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2.4 中国粮食生产与水足迹的空间格局演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粮食生产水足迹及其时空变化
    3.1 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WFP)
    3.2 粮食生产水足迹时空分布
        3.2.1 粮食生产水足迹
        3.2.2 粮食生产绿水足迹与蓝水足迹
    3.3 粮食生产水足迹指标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3.3.1 粮食生产水足迹
        3.3.2 粮食生产绿水足迹与蓝水足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粮食生产水足迹与传统水分生产率指标对比分析
    4.1 水分生产率指标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4.2 粮食生产蓝水足迹与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关系
        4.2.1 各指标灌溉水分生产率的时间变化
        4.2.2 各指标的时空分布格局
        4.2.3 灌溉水分生产率指标间的关系
    4.3 水分生产率指标的时空差异及相关关系
        4.3.1 水分生产率指标历年值
        4.3.2 各指标的时空分布格局
        4.3.3 相关关系
    4.4 基于水分生产率的用水效率指标
        4.4.1 指标构建及意义
        4.4.2 广义水资源利用系数
        4.4.3 灌溉水(蓝水)利用潜力指数
        4.4.4 蓝水足迹降低优先指数
        4.4.5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灌溉在粮食生产与用水效率中的作用
    5.1 区域水分生产率的比较
        5.1.1 指标选择及计算
        5.1.2 区域水分生产率大小
        5.1.3 区域水分生产率的时空差异
    5.2 灌溉的边际效益评价
        5.2.1 指标的构建及意义
        5.2.2 田间尺度灌溉水边际效益
        5.2.3 区域尺度灌溉水边际效益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水足迹的农业用水效率综合评价
    6.1 指标构建
        6.1.1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6.1.2 指标选择与综合指标构建
    6.2 分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
    6.3 粮食生产用水评价综合评价
        6.3.1 各省区粮食生产用水评价综合指数CEI
        6.3.2 CEI的时空分布特征
    6.4 基于虚拟水流动的农业用水效率的分析
        6.4.1 虚拟水流动对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影响
        6.4.2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进展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进展
    7.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农业节水对缓解漳河水库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2 水资源利用
    2.1 时间序列划分
    2.2 农业灌溉用水
    2.3 其他用水
    2.4 农业用水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3 农业节水对缓解漳河水库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影响
    3.1 农业节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2 农业节水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3 农业节水对水价格的影响
    3.4 农业节水对资源利用的影响
    3.5 农业节水对缓解漳河水库供需矛盾的影响
4 结 语

(9)典型灌溉模式下灌溉水利用效率尺度变化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1.2 模型建立
    1.4 灌溉水利用效率指标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水平衡要素空间分布
    2.2 水分生产率尺度特征
    2.3 排水率尺度特征
3 结 论

(10)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漳河灌区运行管理水平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1. 灌区运行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 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二、实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1. 漳河灌区运行管理综合评价主成分计算
    2. 评价结果分析
三、结论

四、漳河灌区灌溉用水量及水分生产率变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平原灌区农田水循环健康评价 ——以军留灌区为例[D]. 王旖.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西安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及其模拟研究[D]. 高景灏.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1)
  • [3]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 孙梦欣.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4]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张金星. 武汉大学, 2018(06)
  • [5]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烨.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2)
  • [6]玉米水分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河南省滑县数据的研究[D]. 胡莉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及其时空差异研究[D]. 操信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12)
  • [8]农业节水对缓解漳河水库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影响研究[J]. 陈崇德,邵春玲.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 [9]典型灌溉模式下灌溉水利用效率尺度变化模拟[J]. 谢先红,崔远来.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9(05)
  • [10]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漳河灌区运行管理水平综合评价[J]. 谭芳,崔远来,王建章. 中国水利, 2009(13)

标签:;  ;  ;  ;  ;  

漳河灌区灌水耗水量变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