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正常代谢水平和节律的研究

大菱鲆正常代谢水平和节律的研究

一、大菱鲆正常代谢水平及节律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丽[1](2021)在《热应激条件下大菱鲆心肌损伤及p53信号通路相关调控基因的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作为一种从欧洲引进的名贵低温海水鱼类,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其对温度等环境指标要求较严,尤其是高温胁迫会使鱼体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死亡率升高,生长速度和抗病力下降等现象。因此对大菱鲆的耐温性状进行遗传改良,选育出生长性能优良的耐高温新品种已成为健康养殖的当务之急[1]。在鱼类抗逆性状选育工作中,耐热性能评估指标较为单一,也造成耐高温选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分子标记少,且效率较低等等问题,因此开展热胁迫分子机理研究对于筛选高效的分子(基因)标记具有重要意义。心脏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个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器官,对于维持机体稳态发挥关键作用[2]。高温环境下心脏应对热应激的功能是鱼类设定上限热范围的重要因素,心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可解决海洋变暖影响鱼类的生理和分布问题,因此本论文以大菱鲆心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热应激下大菱鲆心肌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究,同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构建大菱鲆心脏高温转录组数据库;基于课题组之前的QTL定位及心脏等多个组织的转录组学研究发现,p53在大菱鲆热应激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以p53信号通路为研究靶点探究p53基因及其两个关键调控基因(mdmx、ube2h)的功能,对大菱鲆热应激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数据参考及理论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大菱鲆作为一种低温适应冷水性经济鱼类,高温环境下严重影响其生长生存。该章为解析热应激对大菱鲆心脏损伤及其机制,从组织形态、生理生化反应及凋亡基因表达多个水平,开展相关研究。共设计3个温度点:14±0.5℃(常温、24±0.5、28±0.5℃;2个时间点:12h、24h。结果显示:随着温度升高,心肌纤维肿胀,断裂,间质宽度增加,炎细胞浸润,线粒体结构破坏等组织损伤现象加重,但在24℃-24h时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活性随着热应激加剧显着升高;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或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在24℃时达到峰值,表明大菱鲆遭受到热应激,心肌防御酶发挥抵抗作用,维持机体稳态。qPCR显示,大菱鲆心肌细胞Bax基因和Caspase-3基因变化趋势一致,随着热应激的加剧,表达量降低,而Bcl-2基因逐渐升高;表明在热应激程度较轻时,大菱鲆心肌通过降低Bax、Caspase-3基因表达,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丢失来减少热应激损伤;当热应激加剧至28℃时,热应激超过自身生理调节阈值,损伤加重,机体防御系统自身也受损,造成大菱鲆心脏结构严重损伤甚至机体死亡。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大菱鲆心肌损伤加重,机体通过调节心肌防御酶活性以及细胞凋亡最大限度维持稳态减少组织损伤,超过24℃,则会造成机体损伤不可逆转地持续加重。本章为后续大菱鲆及其他鱼类心脏对热应激的生理适应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海洋鱼类耐高温性状选育提供更多的性状指标,提高选育精确性。2.为探索大菱鲆耐高温的分子机制,筛选耐高温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分别对4个不同温度处理组(14℃、20℃、24℃、28℃)的大菱鲆心脏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DEGs鉴定,GO基因功能注释、KEGG富集通路分析,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挖掘心脏在热应激下的潜在调控基因。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产生611,375,686条原始序列和592,822,038条有效序列,使用层次聚类的热图分析来确定不同组中的DEGs分布。根据GO术语,基因分布在生物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中超过50多个类别。3,214个基因包括891个基因在生物过程(BP)中,1059个基因在细胞组件(CC)中,1264个基因在分子功能类别(MF)中。使用KEGG数据库进行途径富集分析,共有437、1128、2001、368、1071和683个基因被富集在不同路径中。在热应激后,共有34条途径显着富集(P<0.05),包括遗传信息过程,代谢,人类疾病,细胞过程。其中“内质网(ER)中的蛋白质加工”是极其显着富集通路,该通路共富集了70个基因。其他信号通路包括“DNA复制”,“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细胞生长与死亡”和“心血管疾病”。在课题组建立肾脏转录组数据库之后,本研究建立了大菱鲆心脏高温转录组数据库,为大菱鲆高温胁迫分子机理研究及筛选遗传标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参考[3]。3.基于课题组之前的QTL定位及多个组织的转录组学研究发现,p53在大菱鲆热应激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富集其中,因此我们选择p53主要负调控基因mdmx,及泛素蛋白酶体关键基因ube2h开展基因功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机体内p53基因的稳定性和活性受泛素化的严格调控。(1)mdmx基因功能研究结果如下:通过RT-PCR及RACE技术克隆得到Sm-mdmx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PCR技术测定Sm-mdmx的组织表达及在肝脏,心脏组织中的4个热应激温度点(14℃、20℃、24℃、28℃)的表达变化。并通过RNA干扰技术检测Sm-mdmx及Sm-p53在肝脏,心脏组织中,在常温及热应激下在基因mdmx被敲低后6h、12h、18h的转录水平。大菱鲆mdmx基因c DNA序列全长为1623bp。其中3′UTR区域含有典型的加尾信号AATAAA和poly A尾。该基因ORF可编码一个由38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6.61kDa,理论等电点为4.54。大菱鲆与牙鲆、罗非鱼在进化关系上聚为一支,与鱼类亲缘关系最近。Sm-mdmx在脾脏中最高而在肾中最低。Sm-mdmx和p53在mdmx干扰后在正常温度条件下表现出拮抗作用,但在热应激下心脏中显示出协同作用,推测mdmx和p53信号传导途径之间存在互作关系,且mdm2与mdmx之间微妙的互相作用也影响p53水平的表达变化需进行下一步探究。(2)ube2h基因功能研究结果如下:根据之前团队克隆得到的ube2h通过RT-PCR检测Sm-ube2h的组织表达及在热应激下肝脏,心脏组织中的4个温度点(14℃、20℃、24℃、28℃)的表达变化。并通过RNA干扰技术检测Sm-ube2h及Sm-p53在肝脏,心脏组织中,在常温及热应激下在基因ube2h被敲低后6h、12h、18h的转录水平。Sm-ube2h在脾脏中含量最高,在心脏,鳃和大脑中含量较高,而在肝脏和肾脏中含量较低。热应激下肝脏中Sm-ube2h的表达随应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最高值出现在28℃。虽然心脏的水平也从14℃升高,但当温度达到24℃和28℃时,未观察到明显差异。Sm-ube2h和p53在ube2h干扰后在正常温度条件下表现出拮抗作用,但在热应激下显示出协同作用,推测泛素蛋白酶E2和p53信号通路之间存在互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菱鲆中p53基因受泛素化相关基因ube2h和mdmx调控,且mdmx表达可能有组织差异性。mdm2-mdmx-p53共同作用维持机体稳态。综上所述,本研究探究了热应激下大菱鲆心脏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确定了心脏的热敏性,进而通过心脏高温转录组测序筛选到p53的两个关键调控基因mdmx、ube2h进行克隆,表征分析及功能验证,初步证实大菱鲆p53基因的表达受负调节剂mdmx和泛素耦联酶ube2h的调控,泛素化调控Sm-p53基因的稳定在响应大菱鲆热应激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结果提高了我们对大菱鲆热耐受性分子机制的理解,为阐明Sm-p53基因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相关基因在大菱鲆机体热应激响应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陈小傲[2](2021)在《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酶活和肠道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人工繁育的牙鲆成鱼(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牙鲆的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指标、肠道结构、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投喂频率对牙鲆生长、肠道和酶活的影响在流水养殖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成鱼(平均初始体重为(298.26±10.83)g,平均初始体长为(29.35±3.72)cm)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的摄食量、生长、消化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究牙鲆成鱼的最适投喂频率。实验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每天投喂2(T2)、3(T3)、4(T4)次,实验持续60天。结果显示,T3组的日摄食量显着大于T2和T4组(P<0.05);T2和T3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无显着差异,且均显着高于T4组(特定生长率:P<0.05,存活率:P<0.01);3组间增重率有显着差异(P<0.05);T2和T3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脂肪酶(LPS)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T4组(CAT、LPS:P<0.01,T-SOD:P<0.05);3组间胃蛋白酶(PPS)有显着差异(P<0.05),T3、T2、T4依次降低;T4组的肠壁厚度、环肌厚度和杯状细胞数均显着低于T2和T3组(P<0.01),但T2和T3组间无显着差异;T3组的上皮细胞厚度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T2和T4组差异不显着。结合研究结果和养殖实际情况,在流水养殖条件下,牙鲆鱼养成过程中的最适投喂频率为每天3次。2.不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和酶活的影响以平均初始体重为(308.71±7.61)g,平均初始体长为(31.21±0.82)cm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成鱼为研究对象,研究投喂水平(每日投喂量为体质量的0.5%、1%、2%、3%和4%)对牙鲆生长、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养殖实验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试验持续60天。实验结果表明:投喂水平对牙鲆成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饲料系数(FCR)均有显着影响(P<0.05)。A.5、A1和A2组间的增重率有显着差异(P<0.05),A3和A4组间增重量没有显着性差异,但都显着高于A.5组,低于A1和A2组。A.5、A1和A2间的摄食率没有显着差异,A3和A4间没有显着差异,但都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A1、A2和A3间的特定生长率没有显着差异,A.5和A4间没有差异性,但均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A.5、A1和A2间的饲料系数没有显着差异,A3和A4间没有显着差异,但都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A.5、A1和A2间的存活率没有差异性,A3和A4间的存活率没有差异性,但都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投喂水平对牙鲆成鱼脂肪酶(Lipase)、胃蛋白酶(Protease)、胰蛋白酶(Trypsin)、溶菌酶(Lysozyme)、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均有显着影响,但对淀粉酶(Amylase)没有显着影响。A.5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A4组脂肪酶活性显着低于其他四组(P<0.05)。A.5、A1和A2组间的胃蛋白酶活性有显着差异(P<0.05),且依次减小;A3和A4组间的胃蛋白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P>0.05),且都显着低于其他三组。A1、A3和A4间的胰蛋白酶显着降低,且都显着低于A.5和A2组(P<0.05),A.5和A2间的胰蛋白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性(P>0.05)。A.5和A1的溶菌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P>0.05),A4、A3、和A2的溶菌酶活性依次降低,且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A.5、A1和A2三组间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A4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A3(P<0.05),且两组均显着高于其他三组。A2和A3组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A4、A1和A.5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依次降低,且三组间差异性显着(P<0.05)。

袁满[3](2021)在《Dynorphin在光周期诱导花鲈生殖发育中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在我国沿海分布广泛。花鲈属短日照繁殖鱼类,其季节性繁殖涉及光信号的输入、信号处理和神经内分泌等复杂的调控过程。血管囊作为光周期感受器,在鱼类季节性繁殖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组织切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分析了血管囊的形态和显微结构;并确立了花鲈血管囊细胞的培养方法;同时克隆了光周期重要效应基因Dynorphin(LmDyn),分析了其编码的氨基酸结构特点,通过在体和离体两种实验方式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处理下LmDyn基因在花鲈血管囊等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并进一步结合LmDyn高亲和受体Kappa opioid receptor(LmKor)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LmDyn多肽注射与孵育实验共同探究了LmDyn与相关生殖基因间的作用关系以及LmDyn/LmKor系统在细胞中的信号传导途径;(1)花鲈血管囊位于花鲈脑腹面,处于下丘脑中间,为椭圆形红色组织。HE染色切片显示,花鲈血管囊为囊状结构,囊内有丰富的折褶上皮,形成许多囊腔,在囊腔的边缘有很多花束样的冠状细胞。扫描电镜观察可以看到内褶外皮有许多突出的葡萄状小球,通过透射电镜可以看出该小球为冠状细胞的顶端小球结构,小球中充满大小形状各异的初级囊泡和次级囊泡。冠状细胞中间还夹杂有三角形的支持细胞(也被称为胶质细胞),支持细胞在顶端以领状的方式包围着冠细胞的颈部,将两个冠状细胞分隔开来。此外本研究对花鲈血管囊细胞的三种培养方法(机械法,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了比较,最终确定以组织块培养法为佳。进一步比较含有不同浓度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花鲈血管囊细胞的情况,发现胎牛血清含量为20%较适合血管囊细胞的生长,目前已稳定传至20代。(2)LmDyn基因ORF全长690bp,编码229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26.4k Da,理论等电点为8.12,含有1个信号肽和1个蛋白结构域,LmDyn编码四种阿片肽,分别是Ile-enkephalin、Neo-endorphins、Dynorphin A和Dynorphin B。通过多重序列比对,发现花鲈LmDyn与高体鰤鱼(Seriola dumerili)Dyn序列的相似度较高。同时Dyn编码的Dynorphin A、Dynorphin B在不同物种间保守性也较高。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硬骨鱼纲非鲈形目Dyn序列聚为一支,鲈形目鱼类Dyn序列聚为一支,哺乳动物Dyn序列聚为一支,花鲈LmDyn与高体鰤鱼共聚为一支。(3)组织分布结果表明,LmDyn和LmKor均在脑区的分布较多,其中LmDyn在下丘脑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端脑、性腺和血管囊。LmKor在端脑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视叶和下丘脑。在花鲈性腺发育的不同阶段,LmDyn在花鲈血管囊、下丘脑、垂体和性腺中的表达趋势相同,即在性腺I期LmDyn的表达量最高,在V期的表达量最低,说明LmDyn作为抑制因子可能在花鲈生殖调控中发挥作用。在光周期处理实验中,发现在血管囊、下丘脑和性腺中LmDyn在长光照周期有较高的表达,而在短光照周期表达量较低,这符合花鲈的短日照繁殖方式。(4)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表明,LmDyn能够与受体LmKor结合,并与AC/PKA途径偶联,抑制CRE启动子活性,从而触发下游事件,降低荧光信号。无论是在体水平还是离体水平,光周期处理后下丘脑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2(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LmGnRH2)的表达量和垂体中促卵泡生成素β(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beta,LmFSHβ)的表达量,都与LmDyn的表达量成负相关,表明LmDyn负调控LmGnRH2和LmFSHβ的表达。在多肽孵育实验和注射实验中,LmDynA多肽对LmGnRH2的抑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对LmFSHβ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LmDynA多肽在生殖负调控中作用显着。此外,在离体水平的光周期实验中,将组织单独分开进行光照后,下丘脑中LmGnRH2的表达不再受光照周期的影响,同样在垂体中LmFSHβ的表达也不受影响,说明在离体水平去除血管囊后,下丘脑和垂体都失去了对光周期的响应,只有在下丘脑、垂体和血管囊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相关生殖激素才受光周期的调控,进一步证明了血管囊在光周期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苟妮娜[4](2021)在《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是我国名贵淡水经济鱼类,俗称钱鱼,属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白甲鱼属(Onychostoma)鱼类,常见于长江、黄河及其支流,是鲃亚科鱼类中分布最北的一种,秦岭是其重要的地理分布区域之一。多鳞白甲鱼曾为古代宫廷贡品,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近年来,由于滥捕及水环境变化等原因,该鱼野生资源量呈逐渐减少趋势,被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收录为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具有重要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先后在陕西周至黑河和紫阳任河设立了两个“多鳞白甲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人工养殖工作,对该鱼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市场上缺乏多鳞白甲鱼专用配合饲料,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该鱼专用配合饲料的研发工作势在必行。关于多鳞白甲鱼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很少,而脂质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多鳞白甲鱼为试验对象,以其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天然饵料脂质含量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日粮中脂肪水平、几种重要脂肪酸和油脂源对多鳞白甲鱼生长、营养价值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影响,并探究了越冬期营养限制条件下,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特性,为多鳞白甲鱼专用配合饲料研发及其资源养护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鳞白甲鱼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天然饵料分析采用脂肪酸生物标志法分析多鳞白甲鱼的天然饵料组成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野生多鳞白甲鱼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季节变化对该鱼肌肉SFA、MUFA和PUFA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2)20:5n-3(EPA)和22:6n-3(DHA)是多鳞白甲鱼肌肉中含量最高的两种PUFA,其含量分别为6.04mg/g-6.47mg/g和7.06mg/g-7.55mg/g;(3)多鳞白甲鱼的天然饵料包括浮游植物、底栖藻类等植物性饵料以及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等动物性饵料;(4)春秋两季,硅藻对多鳞白甲鱼的食物贡献显着(P<0.05),夏季,绿藻和浮游动物对其食物贡献显着(P<0.05);(5)多鳞白甲鱼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范围为2.28%-13.19%。2.日粮脂肪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3%、6%、9%、12%和15%的5种等氮日粮(L3、L6、L9、L12和L15),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L9组试验鱼生长优于L3、L6和L15组(P<0.05);内脏指数(VSI)和肝脏指数(HSI)均随日粮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2)日粮脂肪水平为3.01%-9.01%时,血清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低(P<0.05);(3)肝脏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L15组肝脏脂滴较其他组多;(4)L9组多鳞白甲鱼幼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最高,丙二醛(MDA)含量最低(P<0.05);(5)脂肪酸组成主成分分析表明,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主要富集在肌肉中;(6)随着日粮脂肪水平的升高,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的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脂肪水平为9.01%-11.95%时,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状况较好。基于回归分析认为,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对日粮脂肪的最佳需求水平为9.68%。3.日粮中几种重要脂肪酸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脂肪酸组成、生化参数、抗氧化反应及脂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配制7种等氮等能的纯化日粮:分别添加三硬脂酸(对照组)、2%亚油酸(LA)、2%α-亚麻酸(LNA)、1%LA+1%LNA、1%二十碳五烯酸(EPA)、1%二十二碳六烯酸(DHA)、0.5%EPA+0.5%DHA。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初始体重:1.51±0.05 g)饲养试验。研究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LNA组和EPA+DHA组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显着提高(P<0.05),摄食添加LNA日粮试验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与EPA+DHA组相似;(2)肌肉和肝脏中18:2n-6、18:3n-3、20:5n-3和22:6n-3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LA组、LNA组、EPA组和DHA组;(3)LA组血清胆固醇(CHOL)和TG浓度最高,但LA组和LA+LNA组之间的CHOL和TG无显着差异;(4)EPA组、DHA组和EPA+DHA组血清MD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肝脏中,EPA、DHA和EPA+DHA组的SOD活性最低,MDA含量最高(P<0.05);(5)LA组鱼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A组中参与脂质合成代谢途径的FAS、ACC1和SREBP-1基因mRNA表达量最高,对照组中参与脂质分解途径的ATGL、CPT1和PPARα基因表达水平最低,推测LA组日粮诱导鱼体脂肪含量的增加与部分脂质合成代谢基因的上调有关。研究认为,日粮中添加2%LNA或0.5%EPA+0.5%DHA(日粮中脂肪水平约为9%),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和健康。4.日粮中三种植物油替代鱼油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血清参数、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豆油(SO)、亚麻油(LO)、裂殖壶藻油(AO)、混合油(MO,SO:LO:AO=1:1:1)和鱼油(FO,对照组)为油源,配制五种等氮日粮,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初始体重为1.86±0.07 g)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LO组和对照组(FO)试验鱼生长性能最佳,MO组和对照组(FO)鱼的SGR和FE无显着性差异(P<0.05);(2)肝脏和肌肉中18:2n-6、18:3n-3和22:6n-3分别在SO,LO和AO组含量最高(P<0.05);(3)SO组血清葡萄糖(GLU)、CHOL和TG浓度最高;(4)与对照组相比,SO和LO组试验鱼血清和肝脏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5)日粮中添加SO和LO显着上调了脂肪合成代谢基因的表达(P<0.05),AO组、MO组和FO组的脂肪分解代谢基因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研究认为LO或MO是多鳞白甲鱼幼鱼日粮较好的油脂来源。5.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分别在越冬前期(0周,1G)、中期(12周,2G)和后期(24周,3G)采集多鳞白甲鱼样品,并对其肝脏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表明:(1)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鱼体重、VSI、HSI和腹腔脂肪指数(IPFI)总体呈下降趋势,与越冬前相比,越冬后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的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5)(2)与越冬前相比,越冬后多鳞白甲鱼肝脏中SFA、MUFA和PUFA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越冬前后,肌肉中SFA、MUFA和PUFA含量差异不显着;(3)在1G与2G、2G与3G,1G与3G对比组中分别发现4630、3976和231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说明越冬期的不同阶段对多鳞白甲鱼基因表达有显着影响,且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影响程度逐渐降低;(4)基因本体(GO)富集结果表明,DEGs主要与代谢和免疫相关,且大部分DEGs下调;(5)KOG富集结果表明,越冬过程中,与脂质转运和代谢相关的许多DEGs均下调。推测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的DEGs下调,可能导致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粗脂肪含量下降,而减缓代谢和延迟免疫可能是多鳞白甲鱼的越冬适应策略。综上所述,(1)多鳞白甲鱼肌肉中EPA和DHA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范围为2.28%-13.19%;(2)9.01%-11.95%脂肪水平的日粮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3)日粮中添加2%LNA或0.5%EPA+0.5%DHA(日粮脂肪水平为9%)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和健康;(4)亚麻油或混合植物油(豆油:亚麻油:裂殖壶藻油=1:1:1)为多鳞白甲鱼幼鱼日粮较好的油脂源;(5)越冬过程中,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的DEGs下调,可能导致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粗脂肪含量下降,而减缓代谢和延迟免疫可能是多鳞白甲鱼的越冬适应策略。

王双双[5](2020)在《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选取450尾初始体重为(85.53±2.75)g、初始体长为(13.67±0.23)cm的健康草金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5个脂肪水平(3.43%、6.13%、9.15%、12.42%、15.04%)的饲料,标记为Z1-Z5,试验养殖周期为60天,探讨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形态特征、肠道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旨在筛选草金鱼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以期为草金鱼体形改善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1.1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结果表明,适宜饲料脂肪水平能够提高草金鱼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以及改善草金鱼体形和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投喂30天时,Z2组和Z3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Z2组饲料系数最低,Z3组次之;投喂60天时,Z2组草金鱼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且饲料系数最低,Z3次之。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做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分析,得草金鱼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为8.58%8.99%(养殖30天)、8.44%8.76%(养殖60天)。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后,分析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切片,Z2组和Z3组肠道健康优于其余试验组。不同脂肪饲料对草金鱼体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头部差异较大,Z3组草金鱼体形符合Ⅰ级标准。1.2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通过测定草金鱼肝胰脏、脾脏、头肾、中肾、鳃、脑和血清的抗氧化指标,发现草金鱼各组织及血清SOD、CAT、GSH-Px和GSH活力和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Z2组和Z3组草金鱼抗氧化能力更优。Z3组各组织及血清中ACP、AKP、LZM、Alb和IgM活力和含量显着升高,草金鱼免疫力明显提高。1.3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草金鱼肝胰脏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Z3组和Z4组GOT和GPT活力要高于其余组,血清中GOT和GP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Z3组达到最小值。血清中TG、T-CHO和HDL-C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而LDL-C含量呈下降趋势,Z3组饲料脂肪水平在促进草金鱼肝功能和调节脂质代谢效果优于其余组。2.选取450为初始体重为(35.51±1.25)g、初始体长为(6.79±0.31)cm的健康泰狮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5个蛋白水平(24.14%、28.45%、32.31%、36.24%、40.15%)的饲料,标记Y1-Y5,试验养殖周期为60天,探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形态特征、肠道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旨在筛选泰狮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以期为泰狮体形改善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2.1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结果表明,适宜饲料蛋白水平能够提高泰狮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提高肌肉粗蛋白质含量以及改善泰狮体形和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投喂30天时,Y4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Y3组和Y4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他3组(P<0.05),且Y4组饲料系数最低;投喂60天时,Y4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且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余4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做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分析,得泰狮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为34.49%34.90%(养殖30天)、36.23%36.71%(养殖60天)。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后,综合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切片分析,Y4组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结构要优于其余试验组。不同蛋白饲料对泰狮体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头部和躯干的差异,投喂30天时,Y3组泰狮符合Ⅱ级标准;投喂60天时,Y3和Y4组符合Ⅱ级标准。2.2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各试验组泰狮各组织SOD、CAT、GSH-Px和GSH活力和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Y3组和Y4组达到最大值,MDA含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基本上在Y4组达到最小值。各试验组泰狮组织及血清中ACP、AKP、LZM、Alb和IgM活力和含量在Y3组和Y4组达到最大值,综合泰狮各组织及血清的抗氧化指标和部分免疫指标,Y4组提高抗氧化及免疫力效果较好。2.3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肝胰脏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上升的趋势,血清GOT和GP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Y4组达到最小值。各试验组泰狮血清脂质代谢指标无显着性差异,综合泰狮各组织及血清的肝功能及脂质代谢指标,Y4组饲料蛋白水平在促进泰狮肝功能效果优于其余试验组,本试验各试验组饲料蛋白水平没有对泰狮脂质代谢水平产生不好的影响。

许国绿[6](2019)在《瘤背石磺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物节律性初步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两栖性无脊椎动物瘤背石磺在中国沿海较易获取,且中枢神经系统易分离,是一种优良的动物模型。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较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更为复杂精细,在神经研究上也较简单无脊椎动物更困难,故研究者常用软体动物加州海兔作为神经基础研究材料,但加州海兔在中国本土基本不能获取,需选择一种合适的软体动物替代。海洋两栖性无脊椎动物瘤背石磺在中国沿海较易获取,且中枢神经系统易分离,是一种优良的动物模型,且其生活在环境多变的潮间带,具有多种生物节律,是研究生物节律和长期记忆相关性的良好材料。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以四种石磺为实验材料,通过形态分析和分子实验分析选择瘤背石磺为最适宜的实验对象,选取瘤背石磺神经节为研究材料,对石磺的学习记忆能力和生物节律性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开发一种中国的地方性神经模式种为研究学习记忆能力提供便利,也为研究潮间带生物节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型。本文主要通过行为学测定、石磺神经各时期的目的基因表达、目的基因的原位杂交技术对石磺学习记忆能力和生物节律性进行初步探索。1.蛋白质的合成对瘤背石磺长期记忆的影响瘤背石磺背部在受到外界电刺激时,其外套膜边缘上翘,同时外套膜上的颗粒腺分泌深棕色液体,并伴有刺激性气味。将这一系列的防御行为命名为“外套膜上翘反应(Mantle-upturned Reflex,MUR)”,并以这一行为的反应程度作为衡量记忆程度的指标。瘤背石磺通过一系列电刺激训练,表现出逐步强烈的外套膜上翘反应,从而获得稳定的长期记忆。在不同训练时间段抑制石磺神经的蛋白质合成,发现在长期记忆形成阶段,抑制蛋白质合成只影响瘤背石磺一段时间内的记忆形成,但不影响24小时后通过正常训练再次形成的长期记忆;同时也发现了蛋白质合成在记忆再巩固阶段的重要性。2.瘤背石磺OnCREB1和OnCREB2基因的克隆及定位定量分析本实验从神经节转录组数据库中鉴定得到与长期记忆形成相关的两个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亚型基因的部分序列,通过RT-PCR和RACE法获得这两个基因的全长,命名为OnCREB1和OnCREB2。OnCREB1基因全长2426 bp,包括3’非翻译区(3’UTR)255 bp,5’非编码区(5’UTR)1360 bp,开放阅读框813 bp,共编码270个氨基酸。该蛋白包括C端的亮氨酸拉链结构域(BZIP)和N端的激酶诱导结构域(KID):BZIP主要结合DNA,预测该蛋白第164位的赖氨酸为结合位点;软件预测KID功能区的Ser-85和Ser-94可被磷酸化,从而激活由OnCREB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转录活性。OnCREB2基因全长3859 bp,包括3’非翻译区(3’UTR)593 bp,5’非编码区(5’UTR)2108 bp,开放阅读框1158 bp,共编码385个氨基酸。OnCREB2蛋白二聚体形式主要是在亚基间氢键作用力和5对亮氨酸残基疏水作用下形成,该蛋白只含有C端的亮氨酸拉链结构域,并不存在可被磷酸化的位点,故预测OnCREB2编码的蛋白只能结合下游DNA,但推测其并不具有转录活性。qRT-PCR检测石磺神经节在“对照组”以及“训练组”的OnCREB1和OnCREB2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OnCREB1在已经形成长期记忆的“训练组”表达量远高于不能对刺激形成长期记忆的实验组,OnCREB2在训练后表达量虽有上升但不明显,表明OnCREB1编码的蛋白在长期记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本实验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OnCREB1和OnCREB2基因在瘤背石磺神经节中动态分布情况。瘤背石磺在未进行训练前,OnCREB1主要分布在足神经节和侧神经节;经过训练后,OnCREB1不仅在足神经节和侧神经节中表达,而且OnCREB1信号还出现在脑神经节中,在脏神经节中的信号也有所加强。同样,OnCREB2信号起初只出现在未训练石磺神经中侧神经节和足神经节区域里,而经过训练后石磺的所有神经节均出现OnCREB2信号。OnCREB基因动态分布过程说明记忆形成是神经节之间相互的联系,而不局限单个神经节或者单个神经元细胞。3.瘤背石磺学习记忆能力与生物节律性的相关性测定不同时间段下瘤背石磺在光照-黑暗(LD)和持续黑暗(DD)的环境中学习和记忆的行为学差异,结果表明瘤背石磺属于夜行性动物,在夜间受到刺激并作出防御反应的觉醒阈值更低。另有研究表明,LD周期可以掩蔽潮间带动物行为上的潮汐节律性,从而只表现昼夜节律性。瘤背石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学习能力不同,导致学习获取量不同,在LD和DD环境中的学习获取量也有区别,由此表明学习获取量是受昼夜节律和LD掩蔽效应调控。而不同时间段的长期记忆形成的趋势图和学习获取量的趋势图近乎相似,故推测长期记忆的形成程度是由石磺最初的学习所获得记忆量所决定的。同时,本实验测定了与长期记忆形成有关的OnCREB1基因和与昼夜节律相关的per2基因及与月节律和潮汐节律相关的cry基因在瘤背石磺一天各时间段中的表达量趋势。Per2在LD和DD中的24点(ZT18和CT18)的表达量都到达一个峰值。在LD条件下,潮汐节律受到LD周期的掩蔽,cry的表达模式没有规律性,OnCREB1基因的表达模式图和per 2基因基本一致;在DD条件下,OnCREB1表达模式图存在两个峰,分别与per2和cry的峰一致。由此,在分子水平上可以得出长期记忆的形成具有生物节律性,且其在形成的过程中极易受到LD周期掩蔽的影响。

李宝山,孙永智,王世信,黄炳山,王际英[7](2019)在《日光照周期对大菱鲆幼鱼摄食、消化酶活力与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了4种光照周期[24L﹕0D(D1)、16L﹕8D(D2)、8L﹕16D(D3)和0L﹕24D(D4)]对体重(30.5±2.0) g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20h (8:00am—4:00am)内摄食、消化酶活力、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鱼的摄食率随光照时间的缩短而降低; D1组实验鱼每隔8h出现摄食高峰,其他组均在8:00am及4:00pm出现摄食高峰。(2)D1、D2和D3组在12:00am和8:00pm出现肠道蛋白酶及淀粉酶活力峰值,脂肪酶活力显着高于D4组(P<0.05)。(3)各组8:00am至8:00pm生长激素(GH)含量无显着变化, D1组4:00am时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 D4组0:00am及4:00am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 D1、D2和D3组初次摄食8h内皮质醇(COR)含量无显着变化, 8h后先升高后降低, D4组COR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8:00pm时达到最高; D1和D2组0:00am时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 D4组8:00pm时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 D2组8:00am及12:00am时三碘甲状原氨酸(T3)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 D4组8:00pm时显着低于其他组,0:00am时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 D2和D3组4:00am显着低于D1和D4组(P<0.05),各组T3最高值均出现在8:00pm。在实验条件下,光照周期影响了大菱鲆幼鱼摄食、消化酶活力及血清激素含量。在此光照强度下,大菱鲆养殖中以8—16h光照周期、日投喂2次为宜。

孙存鑫[8](2017)在《中华鳖低鱼粉饲料开发及其蛋白代谢和摄食调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探究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在饲料中的利用潜力,并尝试从分子机制层面解释动植物蛋白利用的局限性。在此研究基础上将不同类型的蛋白源及功能性添加剂进行科学配比,以克服单一蛋白源的不足,以期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中华鳖饲料中的鱼粉含量。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六个部分:1肉骨粉和膨化血粉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性能、消化率和体组成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究动物蛋白(animalprotein blend,APB;肉骨粉:膨化血粉=4:1)在中华鳖饲料中的应用前景。试验采取单因素设计,配制7组等氮等能(48%蛋白,18MJ/kg总能)日粮,分别用APB等蛋白替代0、10、20、30、40、50和60%的鱼粉。试验分4个重复,在室内养殖箱进行,试验期8周,每天饲喂3次,每次饱食投喂。结果表明,当APB替代鱼粉比例为0-40%时,各组间体增重、蛋白效率比以及总能和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差异(P>0.05);当替代比例超过40%时,以上各指标与对照组比显着降低(P<0.05)。此外,当替代比例超过30%时,氮保留率以及大多数的氨基酸消化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然而,APB替代鱼粉对各组相对摄食率以及全鳖粗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由上述结果可知,APB可替代中华鳖日粮中30-40%鱼粉对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营养物质消化率无显着影响,过量替代可导致生长抑制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下降。2 5种诱食剂对中华鳖诱食效果的比较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摄食量筛选出中华鳖的最适诱食剂及添加量。试验配制两组等氮等能(48%蛋白,17.5 MJ/kg总能)的基础日粮。其中,一组包含60%鱼粉和0%APB为HFM组,另一组包含42%鱼粉和22.5%APB为LFM组。设置5个实验以分别评定甜菜碱、二甲基-β-丙酸噻亭(2-carboxy ethyl dimethyl sulphonium bromide,DMPT)、5’-肌苷核苷酸(inosine-5’-monophosphate,IMP)、牛磺酸和鱿鱼膏等5种诱食剂在HFM和LFM日粮中的诱食效果。每个试验分2组,分别为HFM和LFM组。每种诱食剂设4个浓度梯度,含不同浓度诱食剂的日粮用特定的稀土元素标记并等量充分混合饲喂给中华鳖。其中,含0.1%甜菜碱的对应日粮应用于所有试验中作为内参进行不同诱食剂之间的比较。饲喂1小时后收集粪便,通过测定粪便中特定稀土元素的相对含量来评定对应日粮的摄食量。本研究设4个重复,于室外养殖箱养殖,养殖期2周,每天饲喂两次,每次饱食投喂。结果表明,对于HFM组,只有IMP显着提高了日粮诱食性;而对于LFM组,鱿鱼膏的诱食性最强,其中各诱食剂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甜菜碱 1%,DMPT 0.01%,MP 0.01%,牛磺酸 0.5%,鱿鱼膏 1%。3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Lys和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中华鳖生长性能、肠道消化吸收酶和肝脏代谢酶的影响。配制4组等氮等能(47%蛋白,18 MJ/kg总能)日粮,分别包含60%鱼粉(CT)、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RP)、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RPL)和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1%鱿鱼膏(RPS)。试验分4个重复,于室外水泥池养殖,养殖期8周,中华鳖进行饱食投喂,每天饲喂3次。结果表明,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显着降低了生长性能和营养保留率,提高了饵料系数(P<0.05),而补充Lys后生长指标与CT组无显着差异(P>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添加鱿鱼膏后显着提高了生长性能、饲料转化率和相对摄食率(P<0.05)。对于肝脏代谢酶,与CT组相比,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显着降低了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GPT)和黄嘌吟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的活性(P<0.05),补充Lys后XOD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进一步添加鱿鱼膏后显着提高了 GPT活性(P<0.05)。对于肠道消化吸收酶,与CT组相比,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显着降低了蛋白酶和刷状缘酶的活性(P<0.05),补充氨基酸后酶活有所提高(P<0.05),但与CT组比仍差异显着,进一步添加鱿鱼膏后显着提高了羧肽酶A的活性(P<0.05),其余差异不显着(P>0.05)。由以上结果可知,大米酶解蛋白在补充L-Lys后可替代中华鳖饲料中30%的鱼粉,进一步添加1%鱿鱼膏后可显着提高摄食且促生长效果优于鱼粉。4赖氨酸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氨基酸转运和蛋白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蛋白源氨基酸不平衡对中华鳖在短期禁食条件下氨基酸转运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配制3组等氮等能(47%蛋白,18 MJ/kg总能)日粮,分别包含60%鱼粉(CT)、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RP)和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RPL)。试验分4个重复,于室外水泥池养殖,养殖期8周,中华鳖进行饱食投喂,每天饲喂3次。结果表明,大多数肠道中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肝脏mTOR通路相关磷酸化蛋白以及肌肉MuRF1和MAFbx蛋白表达都受日粮类型、时间及其交互的影响(P<0.05)。其中,对于肠道中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CT和RPL组在摄食后3-6h基因表达达高峰,随后显着下降(P<0.05);而RP组在摄食后6-12h表达高峰并随后下降(P<0.05)。对于肝脏Akt、mTOR及下游的p70 S6 Kinase和4E-BP1蛋白磷酸化表达,CT和RPL组在摄食后6h达峰值(P<0.05),随后下降;而RP组在摄食后12h达峰值(P<0.05),随后下降。此外,RP组各蛋白的表达量要显着低于其余两组(P<0.05)。对于肌肉MuRF1和MAFbx蛋白表达,CT和RPL组表达模式与mTOR相关蛋白相反;而RP组与mTOR相同。以上结果表明,饲料缺乏Lys会显着推迟摄食后肠道氨基酸转运载体及肝脏mTOR相关磷酸化蛋白表达到达峰值的时间,并降低表达强度,而日粮氨基酸组成对肌肉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MuRF1和MAFbx蛋白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5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摄食调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并添加鱿鱼膏对中华鳖短期禁食内摄食调控基因动态表达的影响。配制3组等氮等能(47%蛋白,18 MJ/kg总能)日粮,分别包含60%鱼粉(CT)、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RPL)和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1%鱿鱼膏(RPS)。试验分4个重复,于室外水泥池养殖,养殖期8周,中华鳖进行饱食投喂,每天饲喂3次。结果表明,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NSR)以及脑肠肽的表达显着受日粮、时间以及其交互的影响(P<0.05)。其中,脑和肠道LEPR和INSR的mRNA表达在摄食后3h达高峰(P<0.05),随后下降。阿黑皮质素(pro-opiomelanocortin,POMC)、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e 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CART)、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胆囊收缩素受体1(Cholecystokinin 1 receptor,CCK1R)、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GLP-1R)等起抑制摄食作用的脑肠肽的表达趋势与LEPR和INSR相同,而NPY和PYY表达在摄食后3h显着降低并于6-12h达高峰(P<0.05),随后下降。此外,与CT组相比,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并补充L-Lys对中华鳖摄食基因的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而添加1%鱿鱼膏显着提高了促摄食基因的表达,降低了抑制摄食基因的表达(P<0.05)。6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蛋白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复合蛋白(PB)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及蛋白代谢的影响。配制3组等氮等能(48%蛋白,18 MJ/kg总能)日粮,分别包含60%鱼粉(CT)、42%鱼粉+18%PB(T-30)和30%鱼粉+30%PB(T-50),其中PB由大米酶解蛋白、鸡肉粉、酵母浸粉、喷雾干燥血浆粉以及果寡糖、地衣芽孢杆菌、牛磺酸和微囊L-Lys科学配比而成。试验分4个重复,于室外水泥池养殖,养殖期8周,中华鳖进行饱食投喂,每天饲喂两次。结果表明,与CT组相比,PB替代30%鱼粉显着提高了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相对摄食率(P<0.05),而当替代比例达50%时,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着(P>0.05),但相对摄食率仍显着升高(P<0.05)。PB替代30%鱼粉对肠道消化吸收酶无显着影响(P>0.05),当替代比例达50%时,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此外,PB替代50%鱼粉还显着降低了中华鳖肠道绒毛长度以及肝脏Phospho-mTOR和Phospho-4E-BP1的表达(P<0.05)。由上述结果可知,PB对中华鳖有显着的促摄食作用,其替代30%鱼粉可起到促生长的作用,但过量替代可能会导致蛋白效率降低。

张静,高婷婷,李勇,赵宁宁,马骏[9](2016)在《蛋白营养对工业养殖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氨氮排泄及肌肉氨基酸的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选用体重为(145.08±0.56)g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 L.)幼鱼,进行4种饲粮蛋白质水平(41%、46%、50%和55%,即Ⅰ、Ⅱ、Ⅲ和Ⅳ组)的单因素实验74 d,研究蛋白营养变化对工业养殖大菱鲆幼鱼生长、氨氮排泄及肌肉氨基酸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鱼增重率的提高随饲粮蛋白含量升高先快后慢,Ⅲ、Ⅳ组增重率极显着高于Ⅰ、Ⅱ组18.48%–65.95%(P<0.01),Ⅲ、Ⅳ组间无显着差异;饲料系数则相应下降,Ⅲ、Ⅳ组分别极显着低于Ⅰ组25.64%、28.21%(P<0.01),Ⅱ、Ⅲ、Ⅳ组间无显着差异;(2)实验鱼氨氮排泄率与饲粮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即随饲粮蛋白水平提高,实验鱼氨氮排泄率呈先缓增后趋平稳趋势,饲粮蛋白含量超过50%时,排泄率急剧上升。氨氮排泄率呈明显昼夜节律性,即摄食后排泄率逐渐升高,6–8 h达排泄高峰,后逐渐降低,以此周期性循环。早投喂后6 h各组排泄率达高峰,Ⅳ组极显着高于其他3组17.95%–35.07%(P<0.01);晚投喂后8 h各组排泄率达1 d内第2次高峰,Ⅳ组极显着高于Ⅰ组31.27%(P<0.01),显着高于Ⅱ组14.25%(P<0.05);(3)17种常见氨基酸在各处理组鱼肌肉内含量丰富,总量均高于65 mg/100 mg,且随饲粮蛋白含量升高呈渐增趋势,其中,Ⅲ、Ⅳ组无论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还是鲜味氨基酸含量,均略高于Ⅰ、Ⅱ组,但4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饲粮蛋白含量变化对实验鱼肌肉氨基酸组成比例无显着影响。总之,饲粮蛋白水平过高,不能显着改善生长性能,却会显着提高氨氮排泄;同时,既不能改变肌肉氨基酸比例,也难以显着增加肌肉氨基酸积累。研究表明,大菱鲆幼鱼饲粮适宜蛋白质水平为45%–50%。

王腾腾[10](2016)在《两种新型鲆鲽类网箱养殖试验及密度对网箱养殖褐牙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鲆鲽类网箱养殖,作为鲆鲽鱼类的养殖方式之一,在网箱养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鲆鲽类网箱养殖具有的特殊性,对此国内研究较少,网箱设施、养殖技术相对还不完善。在特定海域的鲆鲽类网箱养殖出现一系列产业问题。本文首先针对近湾口区传统网箱养殖对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网箱设施投放密度高、单位面积水体养殖密度低等问题,设计了两种新型塑胶网箱,经过一段时期的养殖,测量褐牙鲆与大菱鲆的相关指标,分析讨论之后,探索两种新型网箱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其次,针对鲆鲽类网箱养殖中养殖密度对鱼体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的养殖密度条件下网箱养殖褐牙鲆,测定养殖鱼体的生长、营养、生化指标来深入探究养殖密度对网箱养殖褐牙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褐牙鲆和大菱鲆养殖为对象,设计了两种新型的鲆鲽类网箱,即新型塑胶环保型单层网箱、双层网箱。通过褐牙鲆和大菱鲆网箱养殖试验结果,来验证两种新型的网箱在实际生产中是否可行。其中,褐牙鲆传统木箱养殖组商品鱼成活率92.7%,单位面积产量16.4kg/m2;塑胶单层网箱养殖组成活率达到96%以上,单位面积产量为17.4kg/m2。两种网箱中成活率、单位面积产量两者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单位面积产量同比增产6.1%。小规格大菱鲆传统网箱商品鱼成活率92.5%,单位面积产量8.1kg/m2;塑胶单层网箱组商品鱼成活率92.5%,单位面积产量8.0kg/m2;塑胶双层网箱组商品鱼成活率92.0%;单位面积产量10.5kg/m2,与传统网箱、单层塑胶网箱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同比增产分别为30%、31%。大规格大菱鲆单层塑胶环保型网箱、双层环保型网箱养殖养殖成活率达到95%以上,单位面积产量均在14.5-16.3kg/m2;大规格大菱鲆双层网箱试验组平均尾重同单层网箱示范组显着差异(P<0.05),单位养殖面积产量同比单层网箱示范组增产11.0%。结果表明,新型塑胶环保网箱养殖褐牙鲆效果良好。新型网箱相对于传统木制网箱除了具有节能环保、节约资源、操作便利的特点外,双层网箱养殖可提高有效利用面积,增加养殖效益。2.以褐牙鲆为养殖对象,实验设计三组不同养殖密度条件的养殖环境,即800尾(A组)、1000尾(B组)、1200尾(C组)。通过对褐牙鲆的网箱养殖实验结果以及对褐牙鲆营养指标、血清生化指标的抽样检测分析,验证养殖密度对网箱养殖褐牙鲆的影响。结果显示,褐牙鲆的平均体质量、成活率、平均体质量生长率、日均体质量增长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P<0.05);鱼体成分、氨基酸种类以及氨基酸含量、脂肪酸种类无显着影响(P>0.05),EAA/TAA、EAA/NEAA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着性降低(P<0.05);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褐牙鲆血清中的葡萄糖(GLU)、甲状腺激素(T4)含量显着降低(P<0.05)),总胆固醇(TC)含量显着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处于显着较高状态。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褐牙鲆网箱养殖有显着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参照养殖情况,适时地增大网箱养殖密度,而不是盲目扩大养殖密度。

二、大菱鲆正常代谢水平及节律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菱鲆正常代谢水平及节律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热应激条件下大菱鲆心肌损伤及p53信号通路相关调控基因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鱼类应激学研究进展
    1.2 环境应激对鱼类心脏的影响
        1.2.1 环境应激对鱼类心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1.2.2 环境应激对鱼类心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1.2.3 环境应激对鱼类心脏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2.4 环境应激对鱼类心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1.2.5 环境应激对鱼类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1.3 热应激对鱼类影响的研究前景
第二章 热应激对大菱鲆心肌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及设计
        2.1.1 实验材料
        2.1.2 热应激实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
    2.2 实验方法
        2.2.1 HE染色
        2.2.2 电镜透射
        2.2.3 酶活测定
        2.2.4 RT-PCR检测凋亡基因表达
    2.3 实验结果
        2.3.1 热应激下心脏组织显微结构变化
        2.3.2 热应激下心脏组织超微结构变化
        2.3.3 热应激下心脏组织生化指标变化
        2.3.4 热应激下心脏中Bax、Bcl-2、Cas-3及p53基因的表达变化
    2.4 讨论
        2.4.1 热应激对大菱鲆心肌结构的影响
        2.4.2 热应激对大菱鲆心脏CK、LDH、SOD及 MDA的影响
        2.4.3 热应激诱导凋亡基因Bax、Bcl-2、Caspase-3及p53的表达变化
第三章 热应激下大菱鲆心脏转录组研究
    3.1 热应激实验设计
    3.2 RNA提取,文库构建,RNA测序和组装
    3.3 差异表达基因(DEG)的获取
    3.4 通过qRT-PCR验证基因表达
    3.5 结果
        3.5.1 文库测序的质量
        3.5.2 差异表达分析(DEGs)
        3.5.3 DEGs的 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
        3.5.4 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6 讨论
        3.6.1 能量代谢
        3.6.2 细胞凋亡
第四章 热应激条件下大菱鲆p53信号通路相关调控基因功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mdmx全长序列克隆
        4.1.2 组织特异性分析
        4.1.3 热应激实验
        4.1.4 体内RNAi实验
    4.2 结果分析
        4.2.1 大菱鲆mdmx基因的功能分析
        4.2.1.1 大菱鲆 mdmx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1.2 Sm-mdmx 的组织表达谱
        4.2.1.3 Sm-mdmx 对不同组织热应激反应的表达分析
        4.2.1.4 RNA干扰下热应激后Sm-mdmx和p53的表达分析
        4.2.2 大菱鲆ube2h基因的功能分析
        4.2.2.1 大菱鲆ube2h基因的组织表达谱
        4.2.2.2 热应激下大菱鲆ube2h基因的表达变化
        4.2.2.3 体内敲低ube2h后热应激下ube2h及p53基因的表达变化
    4.3 讨论
        4.3.1 mdmx 基因功能研究
        4.3.2 ube2h 基因功能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酶活和肠道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牙鲆生物学特征
        1.1.1 分类地位、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
        1.1.2 繁殖
        1.1.3 仔鱼与变态
        1.1.4 食性
    1.2 鱼类摄食节律研究进展
    1.3 投喂策略研究进展
        1.3.1 投饲时间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1.3.2 投饲水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3.3 投饲频率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3.4 投饲方式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2章 投喂频率对牙鲆生长、肠道和酶活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鱼及饲料
        2.1.2 试验系统与日常管理
        2.1.3 试验方法
        2.1.4 样本采集与处理
        2.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2.2 结果
        2.2.1 投喂频率对牙鲆摄食量的影响
        2.2.2 投喂频率对牙鲆生长指标的影响
        2.2.3 投喂频率对牙鲆消化酶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2.5 投喂频率对牙鲆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投喂频率对牙鲆消化系统的影响
        2.3.2 投喂频率对牙鲆存活率的影响
        2.3.3 投喂频率对牙鲆生长的影响
    小结
第3章 不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和酶活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鱼与饲料
        3.1.2 试验系统与日常管理
        3.1.3 试验方法
        3.1.4 样本采集与处理
        3.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3.2 结果
        3.2.1 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指标的影响
        3.2.3 投喂水平对牙鲆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2.3 投喂水平对牙鲆存活率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指标的影响
        3.3.2 投喂水平对牙鲆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3.3 投喂水平对牙鲆存活率和血清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Dynorphin在光周期诱导花鲈生殖发育中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引言
        1.1 花鲈简介
        1.2 动物季节性繁殖
        1.3 Dyn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花鲈血管囊定位与细胞培养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器材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获取花鲈脑组织
        2.2.2 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和染色
        2.2.3 花鲈血管囊细胞培养
        2.3 实验结果
        2.3.1 脑组织整体结构
        2.3.2 血管囊的结构
        2.3.3 花鲈血管囊细胞培养
        2.4 讨论
    第三章 LmDy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用鱼
        3.1.2 实验器材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获取花鲈组织
        3.2.2 抽提花鲈总RNA并测其纯度
        3.2.3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3.2.4 LmDyn基因ORF克隆
        3.2.5 LmDyn基因序列的生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LmDyn序列特征
        3.3.2 LmDyn多重序列比对分析
        3.3.3 LmDyn进化树关系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LmDyn/LmKor表达模式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用鱼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LmDyn和LmKor在各组织中的定量分析
        4.2.2 LmDyn在各性腺发育期的定量分析
        4.2.3 不同光周期处理下LmDyn的表达模式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LmDyn和LmKor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分布
        4.3.2 LmDyn在各性腺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
        4.3.3 光周期处理对花鲈LmDyn在体水平的影响
        4.3.4 光周期处理对花鲈LmDyn离体水平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LmDyn信号传导途径与调控模式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用鱼
        5.1.2 实验细胞株与质粒
        5.1.3 实验器材
        5.1.4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双荧光素酶报告
        5.2.2 光周期处理下相关生殖调控基因的定量分析
        5.2.3 LmDyn多肽孵育细胞后相关生殖调控基因的定量分析
        5.2.4 注射LmDyn多肽后相关生殖调控基因的定量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双荧光素酶报告
        5.3.2 光周期处理下相关生殖调控基因的表达变化
        5.3.3 LmDyn多肽孵育细胞后相关生殖调控基因的表达变化
        5.3.4 注射LmDyn多肽后相关生殖调控基因的表达变化
        5.4 讨论
第二部分 花鲈垂体下丘脑生物钟基因在三种光周期下的表达节律分析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动物
        6.1.2 实验器材
        6.1.3 实验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光周期处理
        6.2.2 荧光定量PCR
        6.2.3 数据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生物钟基因在花鲈垂体内的昼夜节律
        6.3.2 生物钟基因在花鲈下丘脑内的昼夜节律
    6.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脂质营养需求
        1.1.1 日粮脂肪水平
        1.1.2 必需脂肪酸
        1.1.3 日粮油脂源
    1.2 日粮脂质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2.1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2.2 日粮脂肪酸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2.3 日粮油脂源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3 鱼类在天然状态下的体组成和饵料分析
        1.3.1 天然状态下鱼类体组成
        1.3.2 天然饵料分析——脂肪酸标志法
    1.4 越冬条件下鱼类生理生化及代谢研究
    1.5 多鳞白甲鱼营养研究进展
        1.5.1 生物学特性
        1.5.2 生活习性
        1.5.3 营养价值研究
    1.6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多鳞白甲鱼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天然饵料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粗脂肪及脂肪酸测定
        2.2.3 脂肪酸标志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生物学指标
        2.3.2 不同季节多鳞白甲鱼肌肉的脂肪酸含量
        2.3.3 不同季节硅藻和绿藻脂肪酸标志
        2.3.4 不同季节绿藻脂肪酸标志
        2.3.5 不同季节浮游动物脂肪酸标志
        2.3.6 不同季节原生动物脂肪酸标志
        2.3.7 不同季节水生昆虫脂肪酸标志
        2.3.8 不同季节底栖动物脂肪酸标志
        2.3.9 主成分分析
        2.3.10 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
    2.4 讨论
        2.4.1 多鳞白甲鱼肌肉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
        2.4.2 基于脂肪酸标志法的天然饵料分析
第三章 日粮脂肪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试验日粮
        3.2.2 试验条件
        3.2.3 采样
        3.2.4 组分测定
        3.2.5 脂肪酸测定
        3.2.6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3.2.7 抗氧化能力测定
        3.2.8 组织切片制作及观察
        3.2.9 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m RNA表达量
        3.2.10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生长表现
        3.3.2 体成分
        3.3.3 肌肉、肝脏和肠道的脂肪酸组成
        3.3.4 血清生化指标
        3.3.5 肝脏抗氧化指标
        3.3.6 肝脏组织学结构
        3.3.7 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3.4 讨论
        3.4.1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3.4.2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4.3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4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 日粮中几种重要脂肪酸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脂肪酸组成、生化参数、抗氧化反应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2.1 试验日粮配方
        4.2.2 试验鱼和饲养条件
        4.2.3 采样
        4.2.4 体成分
        4.2.5 脂肪酸组成
        4.2.6 血清生化参数
        4.2.7 抗氧化参数
        4.2.8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生长
        4.3.2 体成分
        4.3.3 肌肉和肝脏的脂肪酸组成
        4.3.4 血清生化指标
        4.3.5 抗氧化参数
        4.3.6 脂质相关基因表达
    4.4 讨论
        4.4.1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4.4.2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3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4.4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5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第五章 日粮中三种植物油替代鱼油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血清参数、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方法
        5.2.1 日粮配制
        5.2.2 饲养试验
        5.2.3 采样
        5.2.4 体成分分析
        5.2.5 脂肪酸组成分析
        5.2.6 血清生化指标
        5.2.7 抗氧化能力
        5.2.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
        5.2.9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生长和生物学参数
        5.3.2 体成分
        5.3.3 肝脏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
        5.3.4 血清生化指标
        5.3.5 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
        5.3.6 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5.4 讨论
        5.4.1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5.4.2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4.3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4.4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4.5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脂代谢基因的影响
第六章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方法
        6.2.1 动物标本采集
        6.2.2 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
        6.2.3 转录组组装和注释
        6.2.4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6.2.5 实时定量PCR
        6.2.6 统计分析
    6.3 结果
        6.3.1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生长参数
        6.3.2 越冬过程中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分
        6.3.3 测序和转录装配
        6.3.4 功能注释
        6.3.5 DEGs表达差异分析
        6.3.6 DEGs功能富集分析
        6.3.7 DEGs的维恩图分析
        6.3.8 RT-qPCR验证RNA-Seq结果
    6.4 讨论
        6.4.1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DEGs的表达
        6.4.2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脂代谢的调节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草金鱼研究进展
    1.2 泰狮研究进展
    1.3 鱼类脂肪需求研究进展
        1.3.1 脂肪对鱼类的重要性
        1.3.2 鱼类对脂肪的需要量
        1.3.3 鱼类对脂肪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1.4 鱼类蛋白需求研究进展
        1.4.1 蛋白质对鱼类的重要性
        1.4.2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
        1.4.3 鱼类对蛋白质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1.5 鱼类形态特征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第二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2.2.3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2.3.3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3.4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部分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4.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4.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5.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5.2.3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形态特征的影响
        5.2.4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5.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形态特征的影响
        5.3.3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3.4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6.3 讨论
        6.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6.4 结论
第七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的影响
        7.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7.3 讨论
        7.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的影响
        7.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7.4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瘤背石磺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物节律性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石磺简介
        1.1.1 瘤背石磺及其优势概述
        1.1.2 瘤背石磺神经节的认识
        1.1.3 国内外石磺神经研究进展
    1.2 动物的学习、记忆
        1.2.1 学习记忆的类型
        1.2.2 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的转变
    1.3 海洋动物的节律性
        1.3.1 潮汐节律
        1.3.2 月节律
        1.3.3 昼夜节律
    1.4 生物节律与学习记忆能力的相关性
第二章 蛋白质合成对瘤背石磺长期记忆形成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瘤背石磺外套膜上翘的长期敏感化训练
        2.2.2 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长期记忆的形成
        2.2.3 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记忆的再次巩固
    2.3 讨论
第三章 瘤背石磺OnCREB1和OnCREB2 基因的克隆及定量和定位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神经节总RNA提取
        3.2.2 序列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瘤背石磺学习记忆能力与生物节律的相关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序列分析
        4.2.2 在不同条件下学习记忆能力所具有的节律性
    4.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华鳖低鱼粉饲料开发及其蛋白代谢和摄食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水产饲料蛋白源开发研究进展
        1 动物蛋白源开发与利用
        1.1 鸡肉粉
        1.2 肉(骨)粉
        1.3 血粉
        1.4 蚕蛹蛋白
        1.5 蝇蛆蛋白
        2 植物蛋白源开发与利用
        2.1 油籽粕
        2.2 浓缩蛋白
        3 单细胞蛋白源开发与利用
        3.1 酵母产品
        3.2 藻类
        4 中华鳖蛋白营养研究进展
        5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氨基酸吸收转运与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1 氨基酸吸收转运研究进展
        1.1 氨基酸转运系统概况及调节
        1.2 氨基酸转运系统与营养感知的研究进展
        2 蛋白质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2.1 mTOR信号通路与蛋白代谢调节
        2.2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蛋白代谢调节
        3 总结与展望
    第三章 水产动物诱食剂研究进展
        1 影响摄食的因素
        1.1 水产动物本身
        1.2 饲料营养与品质
        1.3 环境
        2 诱食剂种类
        2.1 氨基酸类
        2.2 核苷酸类
        2.3 季胺类
        2.4 提取物
        2.5 其它
        3 水产动物摄食偏好研究方法
        3.1 行为学法
        3.2 电生理法
        3.3 摄食生长法
        4 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动物食欲调控研究进展
        1 饱食信号
        1.1 瘦素
        1.2 胰岛素
        1.3 胆囊收缩素
        1.4 胰高血糖素样肽-1
        1.5 肽YY
        2 促摄食信号
        3 神经肽系统
        3.1 神经肽Y
        3.2 刺鼠色蛋白相关蛋白肽
        3.3 阿黑皮质素
        3.4 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
        4 营养状态对水产动物摄食的调节
        5 总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五章 肉骨粉和膨化血粉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体组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原料与配方
        1.2 试验鳖与养殖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动物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动物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3 动物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体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5种诱食剂对中华鳖诱食效果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日粮和指示剂
        1.2 试验鳖与养殖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两种基础日粮对中华鳖摄食的影响
        2.2 不同诱食剂对中华鳖摄食偏好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原料与配方
        1.2 试验鳖与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
        2.2 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肝脏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3 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肠道消化吸收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赖氨酸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氨基酸转运和蛋白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原料与配方
        1.2 试验鳖与养殖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肠道小肽转运载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2.2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肠道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2.3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性氨基酸载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2.4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肝脏mTOR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动态变化的影响
        2.5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肌肉UPS相关蛋白动态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摄食调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原料与配方
        1.2 试验鳖与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LEPR和INSR动态表达的影响
        2.2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NPY、POMC和CART动态表达的影响
        2.3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CCK和CCK1R动态表达的影响
        2.4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GLP-1R和PYY动态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蛋白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原料与配方
        1.2 试验鳖与养殖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的影响
        2.2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肠道消化吸收酶的影响
        2.3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肠道结构的影响
        2.4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蛋白代谢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全文讨论及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与不足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蛋白营养对工业养殖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氨氮排泄及肌肉氨基酸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设计和管理
    1.2生长性能测定
    1.3氨氮排泄率测定
        1.3.1水样采集
        1.3.2排泄率计算
    1.4鱼体肌肉氨基酸组成测定
        1.4.1肌肉样品采集及前处理
        1.4.2测定方法
    1.5统计分析
2结果
    2.1生长性能
    2.2氨氮排泄结果及特征
    2.3鱼体肌肉主要氨基酸积累
3讨论
    3.1饲粮蛋白水平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氨氮排泄的影响
    3.2饲粮蛋白水平对大菱鲆幼鱼氨氮昼夜排泄特征的影响
    3.3饲粮蛋白水平对大菱鲆肌肉氨基酸积累的影响
4小结

(10)两种新型鲆鲽类网箱养殖试验及密度对网箱养殖褐牙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海水网箱与鲽类网箱养殖现状
        1.2.1 海水网箱养殖现状
        1.2.2 鲆鲽类网箱养殖现状
    1.3 养殖密度对鱼类的影响
    1.4 研究意义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两种新型塑胶环保型网箱养殖褐牙鲆与大菱鲆效果评估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新型塑胶环保类网箱结构
        2.1.3 实验条件
        2.1.4 实验设计
        2.1.5 养殖管理
        2.1.6 计算及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褐牙鲆养殖实验结果
        2.2.2 大菱鲆养殖实验结果
    2.3 讨论
        2.3.1 养殖鱼类放养时间的界定
        2.3.2 两次大菱鲆养殖结果差异性探讨与分析
        2.3.3 两种新型塑胶网箱应用前景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养殖密度条件对网箱养殖褐牙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用鱼及条件
        3.1.2 网箱结构
        3.1.3 实验设计
        3.1.4 养殖管理
        3.1.5 样品的采集处理及测定
        3.1.6 计算及统计分析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养殖密度对褐牙鲆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养殖密度条件对褐牙鲆营养成分的影响
        3.2.3 不同养殖密度条件对褐牙鲆血清中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养殖密度对褐牙鲆生长的影响分析
        3.3.2 不同养殖密度对褐牙鲆营养成分的影响分析
        3.3.3 养殖密度对褐牙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大菱鲆正常代谢水平及节律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热应激条件下大菱鲆心肌损伤及p53信号通路相关调控基因的功能研究[D]. 郭晓丽.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酶活和肠道结构的影响[D]. 陈小傲.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3]Dynorphin在光周期诱导花鲈生殖发育中的分子机制[D]. 袁满.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4]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D]. 苟妮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D]. 王双双.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6]瘤背石磺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物节律性初步探究[D]. 许国绿.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7]日光照周期对大菱鲆幼鱼摄食、消化酶活力与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J]. 李宝山,孙永智,王世信,黄炳山,王际英. 水生生物学报, 2019(01)
  • [8]中华鳖低鱼粉饲料开发及其蛋白代谢和摄食调控的研究[D]. 孙存鑫.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蛋白营养对工业养殖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氨氮排泄及肌肉氨基酸的效应[J]. 张静,高婷婷,李勇,赵宁宁,马骏. 渔业科学进展, 2016(06)
  • [10]两种新型鲆鲽类网箱养殖试验及密度对网箱养殖褐牙鲆的影响[D]. 王腾腾.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大菱鲆正常代谢水平和节律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