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金设施齐备,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三资金设施齐备,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一、资金设施编制三到位 农技推广队伍稳下来(论文文献综述)

周琪[1](2021)在《特色农业助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脱贫攻坚研究》文中认为

滕家文[2](2018)在《社会群体越级上访治理问题研究 ——以H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访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倾听群众呼声的重要窗口、体察群众疾苦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信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信访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信访工作者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手抓群众信访事项解决、一手抓信访工作机制探索,在社会治理工作中推动信访工作取得新进展。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和深化,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出现,社会转型、矛盾多发,上访成为群众解决问题最方便快捷某种意义上也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一段时间以来,越级上访呈增加趋势,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成因复杂、矛盾尖锐、行为激烈,越级上访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谋取非法利益,越级上访成为地方政府绕不开的话题和难以治理的社会顽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极大的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在信访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改善越级上访趋势,优化信访秩序,迫切需要加强对越级上访的原因及其如何有效治理的策略进行思考研究,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理实践经验。2015年《信访法》被国务院确立为立法研究项目,2016年被确定为预备项目,但因种种原因,目前制定《信访法》条件尚不成熟。一些社会群体法治意识淡薄、法治观念落后、法律知识贫乏,当遇到矛盾纠纷时,他们依照传统习惯求助于政府,个人诉求在基层难以满足时就会向上越级上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旧矛盾未解决,新矛盾又产生,工作机制尚成熟、制度不健全,法治理念的深入和全民素质的提升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善尚需一个过程,治理越级上访并不会一蹴而就。如何有效治理越级上访,引导上访回归秩序框架内是政府面临的一个社会治理考题。基层信访在国家信访工作的地位尤为重要。H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属于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一般,对于其他同样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结构转型等问题,其治理越级上访的探索经验值得同类地区学习借鉴。笔者选择在H县信访部门实地跟班锻炼6个月,参与一线接待来访群众、化解疑难复杂信访,大量搜集整理群众越级上访的案例和资料,采取定量分析法、实地研究法,对H县2015-2017年越级上访信息数据全面分析和对实践做法深入研究,发现社会群体集体访到省访问题突出、民生民利问题领域集中、越级上访老户多重复率高、缠闹访违法上访有增加趋势、转向纪检机关贴牌增多等。通过社会善治理论研究,发现H县形成越级上访的原因,有社会背景、体制机制、公民个人、基层政府服务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原因。研究发现,H县治理越级上访成效显着,有力的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其中第三方介入化解法、信访事项公开听证化解法、依法严厉打击化解法,符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与社会治理的善治理论相一致,对化解疑难复杂信访效果较好。同时,研究发现H县治理越级上访也有现实困境,包括基层政府和干部公信力不高、信访队伍建设跟不上、信访考核机制不科学、司法救济渠道不畅等;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信访工作机制不够顺畅、信访工作认识错位、处理程序不规范等。通过研究提出建议,治理信访中越级上访问题,维护信访秩序,只有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指导下,畅通信访渠道、多方通力合作,坚持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才是解决越级上访的根本路径。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虽然研究发现在法治框架下治理解决越级上访问题是最佳路径,但是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信访制度改革没有准确明晰的思路,对一些具体问题还研究不透;对如何加强基层治权,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没有提出解决办法,希望通过日后研究得以实现。

沈费伟[3](2018)在《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实现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策略能够振兴资源型村庄,如何培育和保持资源型村庄内生发展的长久活力,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围绕着上述问题,本文从后农业税时代下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典型案例的实证检验,应用“任务型治理”的理论框架,探析了现阶段资源型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设计和总结新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所谓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是一种围绕解决资源型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定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手段与途径。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中,能否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和难点正是对于任务的界定,以及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而不同治理主体分工协作所达成的一种良好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根据国家对农村的政治战略安排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总任务是实现乡村振兴。围绕着乡村振兴这个总任务框架,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建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初始期,需要解决的是村庄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的经济基础任务、村庄的组织基础任务和村庄的环境基础任务,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过渡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提供村庄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环境服务供给、村庄文化服务供给和村庄制度服务供给,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塑造村庄的特色品牌,主要包括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和传统文化弘扬,应该形成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由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各个治理主体在应对不同阶段任务中的力量发挥有差异,但是不管哪个治理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这只是体现了治理结构中各个治理主体的力量强弱差异,其本质依旧是稳态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通过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不仅能够取得重振村庄组织活力、复兴产业实力、重塑文化魅力、再造环境美化等村庄外在层面的振兴,而且更能够达到村民主体性的确立、社会资本的培育、多元参与的建立以及乡村精神的重塑等村庄内在层面的培育,真正实现资源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从理论层面来解析“任务型治理”的内在逻辑,明确“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过程和绩效,不仅有利于推动治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而且也有利于构建和阐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其二,是从实践层面通过考察资源型村庄的典型代表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任务型治理”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提炼和总结荻港村成功治理的实践逻辑和成功经验,整合农村社会资源,寻找和克服村庄衰败的根源,为中国其余类似荻港村的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提供具体的经验支持和参考意见,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论文以七个章节的篇章结构围绕村庄治理议题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阐述,以求对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模式得以深刻的理解。第一章,导言。这是本文的开篇之章,一是分析了村庄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进而明确当前研究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二是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进而明确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定位。三是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界定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两个核心概念及其内涵。四是交代了调研村庄浙北荻港村的基本概况和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五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本章主要从政治与行政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以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构建的分析框架。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一是提出“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以此表明当前。“任务型治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因素使然,而是基于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适时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二是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合作治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对“任务型治理”的主体、过程、关系和功能四方面进行理论解读。三是通过治理主体分析、总体任务界定、阶段任务划分、治理结构塑造、任务有效执行的行文思路来论证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机理,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交代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主要包括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历史沿革、制度安排以及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三方面内容。第三章,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的任务是完善村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健全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和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三方面,而每个方面的任务又可以细化为更基础、具体的任务。在健全资源型村庄基础任务方面,可以划分为通过换届选举而重建村民自治组织、以基层维稳而重建六老组织、推动村庄治理而组建各类民间组织。在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兴办青鱼合作社、村办集体企业改制以及成立村经济合作社。在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整治油脂化工企业、开展清水河道工作和构建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所以突出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主要形式,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凭借其在乡村社会独特的资源,在提供村庄基础服务与促进乡村善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章,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过渡阶段的任务是供给村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供给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提升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和健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三方面。在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方面,分为村庄五水共治、农民新房建设和各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包括修复村庄古建筑文物、开展各类文化项目、获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方面,涵盖了实施六百工作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制度化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之所以在该阶段要着重突出政府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内在职责,政府应该向村庄提供那些因市场失灵、村民自治组织无法有效提供的、但对村民群体有益的、必需的服务,从而提升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绩效。第五章,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本章主要剖析了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的任务是塑造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具体包括了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和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三方面。在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方面,主要开展了创办荻港古村旅游公司、获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招商引资挖掘村庄资源等工作。在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方面,进行了修复桑基鱼塘、创建丝绸风情小镇和营造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等活动。在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方面,完成了创办荻港渔庄、举办鱼文化节和渔家乐的传承的任务。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构建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的治理结构。之所以要突出发挥市场组织的作用,缘于市场组织在资源型村庄的品牌塑造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能够整合优化资源型村庄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型村庄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实现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目标。第六章,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本章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内在机理、优势解析和治理策略四方面来论证和反思资源型村庄治理方式的话题。在乡村振兴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压力、政府政策的驱动、乡村精英的助推、村民利益的诉求等,有着强大的村庄治理动机,因而需要构建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基于对荻港村治理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认为“任务型治理”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当前,在构建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问题上,首先,明确资源型村庄治理中各个治理主体的治理边界;其次,合理划分资源型村庄治理中的阶段性任务;再次,塑造“一主两辅”的良好治理结构;最后,提升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质绩效。第七章,总结。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四大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文丽[4](2012)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是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及次数最多的热点问题,2012年一号文件更是以《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为题,极言农业科技之重要性,而联结农业科技与农产品供给的纽带便是农业技术推广。如何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建设新农村,使农业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研究为课题,力求从全局的角度,以深入的视角,提出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有效途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曾经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吹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逐步暴露出来。这体现在推广机构设置各成体系而又各自为政,纵向头重脚轻,横向多头领导,难以履行应有职能;基层推广任务繁重,办公设备老化,人员待遇低下;推广手段未摆脱行政主导的单一模式,其他推广力量和渠道未充分挖掘利用。究其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畅通,职能模糊交叉,缺乏统筹兼顾;经费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运行的血液没有得到充足的保障;推广队伍专业素质不高,这直接影响到新技术的传播和成果的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研、教育无法有效衔接,研究出来的成果、培养出来的人才未尽其用。简而言之,即管理体制不顺畅,财政投入不充足,推广人员不专业,农科教不协调。基于上述问题及成因分析,为使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本文运用行政管理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主张组织结构上,行政型推广机构应精简综合,协调合作,同时加速与科研教育的衔接。管理体制上,明确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质,增加基层自主权,同时加强法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人才机制上,既要引进专业人才,又要激励现有推广人员,为其提供发展空间。资金投入上,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辅以金融机构借贷、社会筹资等多渠道的资金保障体系。推广方式上,引导涉农企业、农民组织等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鞠金艳[5](2011)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热点,反映在从2004年至2010年中央七个一号文件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内容不断增多,内涵更加丰富,农业机械化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被强化。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最大的农业主产区和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仍处于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因此,积极推进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了加速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进程,运用科学的农业机械化管理理论与技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成为影响农业机械化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运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新形势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数据处理方法加强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中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科学、合理地解决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促进农业机械化管理决策现代化、科学化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科学、准确的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态势、目标,提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措施,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为了能深入系统的研究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根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数据资料,结合农机管理局实地调查情况,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发展的有利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2)为科学的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分析比较现有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针对种植业对灌溉和植保要求较高,及原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只能体现农机总量的变化,没有考虑农机的配套情况,农机人员的评价只能体现人员素质不能体现人员数量变化的情况,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研究。(3)应用专家调查法和查阅文献的方法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和权重。用综合评价法测算20012008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利用测算结果分析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发展变化及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利用2008年统计数据,对黑龙江省各个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地区比较,为分地区指导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4)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进行辨识和展望。第一,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因素进行辨识;第二,选择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环境因素、农业生产资源因素、农机装备及技术因素共3类22个因素,依据黑龙江省20012008年的有关数据,建立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模型,确定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环境因素进行预测和展望;第四,对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环境进行综合分析。(5)鉴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态势有明显的非线性特性,其发展变化具有增长性和波动性,对于拟合方法要求较高。通过对灰色预测法、回归预测法、BP神经网络预测法及遗传算法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方法、基于遗传算法的改进GM(1,1)模型、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误差修正模型等新方法,并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6)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环境支撑,同时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环境也有促进作用。为了探求农业机械化和发展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确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最直接、最强烈的地区经济、农业经济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模型;然后,根据黑龙江省地区经济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未来发展情况,通过经济增长与农业机械化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经济增长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7)根据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预测结果和经济发展对农业机械化需求预测,并与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先进水平相比较,综合考虑最终确定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发展目标值;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黑龙江省经济实力增长,机械化发展对每年对财政投入需要量,政府每年可以对农机发展投入的资金量,国家补贴政策,农机服务组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机工业发展等方面对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行可行性分析。(8)提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及对策措施。考虑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有较高的投资效益,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相对薄弱环节及保护环境等,同时结合黑龙江省大农业发展战略,提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根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及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因素提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陈莹[6](2011)在《甘肃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文中指出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难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成为各国政府的难题,更是成为社会各个层面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高校毕业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人才资源,合理使用这一人才资源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理论研究,对于提高就业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推动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顺利有效地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毕生就业理论研究还处于一个比较低层次的阶段,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相对发达国家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高校管理服务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政府宏观调节不力,服务指导机构缺乏等因素,致使毕业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加。发达国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为我国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我国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需求也各有不同,致使就业形势也是千差万别。各级党委政府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从省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充分分析和研究本省就业状况,剖析导致就业困难的原因,深层次的分析影响就业的主要矛盾,在吸取和借鉴国内外大学毕业生就业成功经验启示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

张维炜[7](2010)在《农技推广改革的挑战与选择》文中指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必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抓农业科技推广,就是抓第一生产力,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与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粮食安全是一脉相承的。"张中伟委员的一席话表明了加强农技推广的重要性。

马孟芹[8](2009)在《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 ——以焉耆县七个星镇为例》文中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源于“三农”问题的存在。面对不断拉大的城乡差距,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以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新疆作为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了缩小与内地的差距,加快发展,更有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政府在此次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乡镇政府职能的发挥状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政府应该如何发挥作用,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先是使用文献法,对政府职能的发挥进行规范研究,之后采用典型调查法,选取焉耆县七个星镇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七个星镇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总结出乡镇政府职能发挥的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点”透视“面”,选择的调查对象既具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所以从中总结的经验在新疆一定范围内具有借鉴意义。

窦鹏辉[9](2005)在《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5—35 岁年龄段的农村青年,是农村人口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核心。本研究的目标在于,理清新时期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所面临的形势、背景及客观需求,认识新时期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涵义及其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新时期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揭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最终从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层面,提出其开发的方向、重点、途径和模式,然后进一步提出与这种开发方略最适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与这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长效保障机制。作为一项管理学领域的战略研究,基于围绕本研究所做的社会问卷调查,本着针对性、可操作性、可预见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本研究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明理分析,从应用的角度大胆破旧创新,提出一些可供各界决策、研究所需要的思路、判断和结论。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社会调查方法,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个案研究和共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辨证地参考同行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大胆地进行模式设计和理论创新。在研究过程中,大量运用经济学(包括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社会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学、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知识,立足于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理论、农业研究资源配置理论、投入产出比理论等等,通过与历史比较、与现状比较、与国外比较,提出切实可行的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及其运行机制和实施模式。同时,结合“外地进京务工青年状况调查”(2004 年3 月)和“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2004)”两次社会问卷调查,同时亲赴陕西铜川、甘肃定西、北京昌平、陕西咸阳等四地进行实地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并运用SPSS 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上述结论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支撑。 本研究通过分析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形势下、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背景下、加入WTO 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农村青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这种大背景、新形势对农村青年的客观需求,进而提出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涵义、特点与开发的现状和内容。结合问卷调查和官方统计数据,通过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人口数量、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化、处世心态与置身状态、对待生活、家庭及亲友的态度、对待事关“三农”大事的态度及其生命与健康状况的分析,提出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在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组织农村青年在职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前职业技能培训、

钟本强[10](2000)在《资金设施编制三到位 农技推广队伍稳下来》文中研究表明 1997年以来,我县把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作为实施科技兴农、科教兴县战略的突破口来抓,先后新建乡镇农技推广大楼32栋,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有住宿楼、有办公培训室、有试验示范基地、有农资检测器械、有经营仓储门面、有程控电话;新建县农技推广中心大楼1栋,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培训室、实验室、电脑室。形成了县有农技推广中心、乡镇有农技推广站、村有农技服务小组、组有农技服务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四级一户"网络,基本改变了原来的"网破、线断、人散"的落后面貌。以下谈一下我县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中是如何狠抓措施到位,有针对性地认真解决有钱办事,有阵地办事,有人办事的问题。

二、资金设施编制三到位 农技推广队伍稳下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金设施编制三到位 农技推广队伍稳下来(论文提纲范文)

(2)社会群体越级上访治理问题研究 ——以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信访和越级上访
        1.2.2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
        1.2.3 信访与信访举报工作的关系
    1.3 相关理论
        1.3.1 社会治理
        1.3.2 善治理论
        1.3.3 信访治理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信访问题研究
        1.4.2 国外信访制度
        1.4.3 国内外信访制度对比研究
    1.5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
        1.5.1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2.H县越级上访现状
    2.1 H县县情
    2.2 信访总体情况
        2.2.1 求决类信访
        2.2.2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
        2.2.3 涉法涉诉信访
    2.3 越级上访
        2.3.1 越级上访基本情况
        2.3.2 越级上访特征
3.H县越级上访问题成因
    3.1 H县越级上访的原因分析
        3.1.1 社会背景原因
        3.1.2 体制机制原因
        3.1.3 基层干部原因
        3.1.4 信访群众原因
        3.1.5 社会信访环境原因
    3.2 越级上访对社会的影响
4.H县越级上访治理实践与困境
    4.1 H县对越级上访治理实践
        4.1.1 H县近年社会综合治理和法治建设概况
        4.1.2 H县治理越级上访的经验做法
    4.2 H县治理越级上访的困境和问题
        4.2.1 治理越级上访面临的现实困境
        4.2.2 治理越级上访存在的问题
5.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5.1 H县治理越级上访的对策建议
        5.1.1 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5.1.2 畅通信访渠道
        5.1.3 依法维护信访秩序
        5.1.4 进一步完善信访机制
        5.1.5 加强法治教育力度
    5.2 研究展望
        5.2.1 明确治理思路,推进信访制度改革
        5.2.2 加强基层治权,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
        5.2.3 维护司法权威,树立司法公信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论证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二、国外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三、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资源型村庄
        二、任务型治理
    第四节 个案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个案的影响力与代表性
        二、荻港村简介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提出
        一、“任务型治理”议题的研究回顾
        二、“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解析
        三、“任务型治理”的核心特征
        四、“任务型治理”的作用价值
    第二节 “任务型治理”的理论解读
        一、利益相关的主体解读
        二、互动合作的过程解读
        三、彼此依赖的关系解读
        四、功能多元的价值解读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一、资源型村庄的三元治理主体分析
        二、资源型村庄的任务界定与治理结构
        三、资源型村庄的阶段划分与任务执行
        四、资源型村庄的任务治理绩效与意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历史沿革
        二、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制度安排
        三、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
第三章 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基础治理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
        一、村庄合并与换届选举
        二、六老组织与基层维稳
        三、社会组织与村庄治理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
        一、村庄集体经济薄弱
        二、青鱼合作社的创办
        三、村庄集体企业改制
        四、成立村经济合作社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
        一、油脂化工企业整治
        二、清水河道工程开展
        三、村庄长效管理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公共服务供给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
        一、五水共治:以龙八港为例
        二、农民新房建设与村庄洁化
        三、服务设施完善与环境美化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文化公共服务供给
        一、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消失
        二、政府政策支持古村修复
        三、文化项目提升村民素质
        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获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制度公共服务供给
        一、实施六百工作制
        二、推行网格化管理
        三、完善制度化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品牌塑造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
        一、荻港古村旅游公司的创办
        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选
        三、招商引资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
        一、桑基鱼塘修复
        二、丝绸小镇创建
        三、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
        一、荻港渔庄的创建
        二、鱼文化节的举办
        三、“渔家乐”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
        一、资金缺乏与项目产业支持
        二、精神空虚与文化复兴
        三、纠纷频发与治安维稳
        四、环境污染与村庄整治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内在机理
        一、村民主体性的确立
        二、社会资本的培育
        三、多元参与的建立
        四、乡村精神的重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优势解析
        一、城市与乡村:和合共生
        二、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
        三、发展与文化:持续和谐
        四、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并实现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策略:任务型治理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动力机制考察
        二、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三、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4)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文章研究思路
        1.3.2 文章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农业技术推广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新农村建设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提出新要求
        2.1.1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2.1.2 新农村建设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2.1.3 新农村建设对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
        2.1.4 新农村建设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2 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必要性
        2.2.1 加快使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2.2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2.2.3 提高农民收入
        2.2.4 协调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3章 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演变
    3.2 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取得的成就
    3.3 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3.3.1 机构设置分散
        3.3.2 推广资金短缺
        3.3.3 推广人员工作错位
        3.3.4 推广手段单一
    3.4 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3.4.1 管理体制不顺
        3.4.2 财政投入不足
        3.4.3 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3.4.4 农科教联系脱节
第4章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4.1 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组织形式
        4.1.1 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内部组织
        4.1.2 促进科研、教育、推广三者有机结合
    4.2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层面的建设
        4.2.1 合理划分管理职能
        4.2.2 增强基层自主性
        4.2.3 加强法律建设
    4.3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机制
        4.3.1 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4.3.2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4.3.3 拓宽人才发展空间
    4.4 加大多元化资金投入
        4.4.1 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4.4.2 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力度
        4.4.3 加大社会资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补充投入
    4.5 引导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发展
        4.5.1 充分利用农业科研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
        4.5.2 充分发挥涉农企业的整合作用
        4.5.3 充分发挥农民组织的主体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5)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有关的研究
        1.2.2 国内有关的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分析
    2.2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2.2.1 农业机械拥有量平稳增长,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2.2.2 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发展情况
        2.2.3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2.2.4 农业机械化经营形式的发展
        2.2.5 农业机械化投入与经营水平
    2.3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3.1 设置评价指标的原则
    3.2 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分析方法的改进
        3.2.1 评价指标的设置
        3.2.2 评价指标权重及标准值的确定
        3.2.3 综合评价方法
    3.3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3.3.1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
        3.3.2 评价结果分析
    3.4 黑龙江省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
        3.4.1 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
        3.4.2 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辨识与展望
    4.1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辨识
    4.2 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
        4.2.1 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法
        4.2.2 选择变量和整理数据
        4.2.3 主要影响因素与农业机械化的灰色综合关联度
        4.2.4 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4.3 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展望
        4.3.1 自然环境条件
        4.3.2 社会环境的变化
        4.3.3 经济环境预测分析
    4.4 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环境的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研究
    5.1 确定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所采用的指标
    5.2 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制定原则
    5.3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预测
        5.3.1 预测方法分析
        5.3.2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预测
        5.3.3 基于改进GM(1,1)模型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效益预测
        5.3.4 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组合预测
    5.4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对农业机械化需求的预测
        5.4.1 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定量关系
        5.4.2 农业机械化发展各指标比较分析
        5.4.3 农业机械化需求预测
    5.5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的确定
        5.5.1 农业机械装备发展目标
        5.5.2 农业机械化经营效益发展目标
        5.5.3 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发展目标
    5.6 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5.6.1 黑龙江经济实力增强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6.2 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确定
        5.6.3 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支付能力
        5.6.4 国家补贴政策支持
        5.6.5 农机化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的发展
        5.6.6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发展空间
        5.6.7 黑龙江省农机工业的良好发展及技术进步
        5.6.8 农业机械化发展体制和法规保障不断完善
    5.7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及对策建议
    6.1 加快推进主要农业生产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
        6.1.1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发展重点选择
        6.1.2 黑龙江省主要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需求
    6.2 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6.3 以节本增效为重点,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机械化技术
        6.3.1 节水灌溉技术及机械
        6.3.2 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械
        6.3.3 设施农业技术及机械
        6.3.4 精确高效施药技术及机械
    6.4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4.1 加快和完善农机政策法规建设,依法促进黑龙江省农机化发展
        6.4.2 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6.4.3 加强对黑龙江省农民和农机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6.4.4 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黑龙江省农机工业发展
        6.4.5 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作业服务水平
        6.4.6 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6.4.7 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拉动为手段
        6.4.8 加强农机与农艺重大问题协调
        6.4.9 提升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
        6.4.10 实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化
        6.4.11 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甘肃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文献资料简介
        1.3.2 已有研究成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2.3 就业现状与形势
第三章 甘肃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3.1 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3.2 毕业生本省生源比例大
    3.3 毕业生就业率降中有升
    3.4 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流向
    3.5 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数偏少
    3.6 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宽
    3.7 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就业服务和扶持政策的比例偏低
第四章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4.1 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4.2 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
    4.3 努力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4.4 加强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4.5 强化各项服务措施和完善保障机制
第五章 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5.1 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5.2 就业的市场服务功能不够完善
    5.3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遇到了许多新问题
    5.4 社会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形势的变化
    5.5 事业单位招考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六章 导致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6.1 制度原因
    6.2 经济原因
    6.3 体制原因
    6.4 用人单位原因
    6.5 学校原因
    6.6 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强
第七章 国内外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工作经验启示
    7.1 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工作经验启示
    7.2 国外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工作经验启示
第八章 对策建议
    8.1 提高对大学生就业的认识
    8.2 培育区域性、行业性市场和校园市场为主的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8.3 加强制定毕业生到基层政策间的统筹
    8.4 促进就业市场规范化发展
    8.5 出台比东部地区更为优惠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配套措施
    8.6 充分发展第三产业
    8.7 加大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8.8 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层次和专业配置
    8.9 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录用大学生予以一些特惠政策
    8.10 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机制
    8.11 引导高校进行改革
    8.12 利用舆论广泛宣传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农技推广改革的挑战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三权归县”理顺农技推广体制
破解队伍建设滞后困局
确保财政投入落到实处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8)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 ——以焉耆县七个星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
    二、现有的研究综述
第一章 新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论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二、新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因
        三、新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能性
    第二节 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安排及进展
        一、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三、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
第二章 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政府职能
    第一节 乡镇政府职能
        一、乡镇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
        二、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
    第二节 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职能的定位
        一、新疆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充分发挥新疆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中焉耆县七个星镇政府职能发挥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七个星镇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七个星镇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七个星镇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七个星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成就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四、社会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五、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
        六、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第三节 七个星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功经验
        一、采取多种形式力促农民增收
        二、严格进行环境整治
        三、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高度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
        五、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第四章 七个星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第一节 七个星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困难和问题
        一、七个星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
        二、七个星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加强新疆基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职能发挥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三、加快发展小城镇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加快推进农村科教事业的发展
        五、拓宽筹资渠道,解决政府财政压力
        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设想与创新之处
    1.5 研究基础与已取得的研究成绩
        1.5.1 研究的自身基础及有利条件
        1.5.2 已经取得的研究成绩
第二章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形势背景及客观需求
    2.1 我国“三农”新形势的特征和要求
        2.1.1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和要求
        2.1.2 我国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特征和人力资源的要求
        2.1.2.1 历代关于“小康”社会的描述
        2.1.2.2 新中国对“小康社会”的描述
        2.1.2.3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目标
        2.1.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及要求
        2.1.3 我国加入WTO后农村人力资源的特征及其要求
        2.1.3.1 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差距
        2.1.3.2 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双重影响
        2.1.3.3 “入世”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2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形势以及政治、经济政策和社会背景
        2.2.1 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背景下农村青年的角色重置
        2.2.1.1 传统农民的角色定位
        2.2.1.2 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中的农民角色重置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2.2.2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形势下农村青年的角色定位
        2.2.3 入世后农村青年面临的挑战
        2.2.4 非公经济对当代农村青年带来的诱惑与困惑
        2.2.4.1 国家关于农村非公经济的有关政策
        2.2.4.2 发展农村公有制经济的成功实践
        2.2.4.3 农村青年面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的诱惑与困惑
        2.2.5 新文化对传统农村青年的冲击和影响
    2.3 国外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做法和有益借鉴
        2.3.1 欧洲青年中心在青年发展和发挥非政府青年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和对我国的启示
        2.3.2 美国19世纪的“赠地学院”和“新经济”形势下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2.3.3 法国通过发展农村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做法及其借鉴
        2.3.4 印度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做法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涵义及其理论基础
    3.1 人力资源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3.1.1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概念辨析
        3.1.2 农村人力资源的涵义及其现状
    3.2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涵义及其特点
    3.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3.3.1 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3.3.2 国内外关于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进展
    3.4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学认识
        3.4.1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和研究成果
        3.4.2 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关于教育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作用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其分析
    4.1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人口统计情况
    4.2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受教育情况
        4.2.1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有所提高,但依然偏低
        4.2.2 农村教育结构虽日趋合理,但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仍然滞后
        4.2.3 教育经费虽有明显增加,但投入仍严重不足;教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但教学设施及条件仍然较差
        4.2.4 农村基础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式过于统一,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4.2.5 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
        4.2.6 农村教育体制日臻健全,但实施中仍存在供需不对称、机制无保障等问题
    4.3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职业分化情况
    4.4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收入与消费情况
    4.5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处世心态与置身状态
        4.5.1 农村青年对待生活、家庭与事业的态度
        4.5.2 农村青年对待自己与亲友的态度
        4.5.3 农村青年对待事关“三农”大事的态度
    4.6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生命与健康状况
第五章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
    5.1 提高农村青年初中进入高中的入学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5.2 组织农村青年在职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前职业技能培训
    5.3 通过各种途径,有组织地引导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
    5.4 鼓励进城青年返乡参加务农和创业
    5.5 丰富并提高农村青年文化素质,深化农村青年的时代责任感、自强观念和守法意识
    5.6 增强农村青年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提高其避免和抵御自然灾害和人身灾难的能力
第六章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及其机制
    6.1 农村青年教育的体系分化与制度重建
        6.1.1 教育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地位与效用
        6.1.2 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农村青年中等教育的体制架构
        6.1.3 建立新的农村青年中等教育的保障机制及体系
    6.2 农村青年职业技术培训的机制与特征
        6.2.1 农村青年职业技术培训的必要性、迫切性及特殊性
        6.2.2 农村青年职业技术培训的重点和方向
        6.2.3 农村青年职业技术培训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6.3 社团组织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途径及其作用机制
        6.3.1 共青团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机制与途径
        6.3.2 农村青年中心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机制与途径
        6.3.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机制与途径
    6.4 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的引导、保障及回流机制
        6.4.1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6.4.2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6.4.3 建立疏导和保障农村转移青年劳动力回流的机制
    6.5 农村青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模式选择与保障机制
        6.5.1 农村青年社会保障的经济理论基础概述
        6.5.2 农村青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则与目标
        6.5.3 农村青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三种模式选择
        6.5.4 农村青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保障机制
第七章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
    7.1 我国现行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投资体制及相关机制
    7.2 关于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7.2.1 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投资的组织保障
        7.2.2 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管理
        7.2.3 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投资的平衡机制
        7.2.4 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投资的持续机制
后记
参考文献

四、资金设施编制三到位 农技推广队伍稳下来(论文参考文献)

  • [1]特色农业助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脱贫攻坚研究[D]. 周琪.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社会群体越级上访治理问题研究 ——以H县为例[D]. 滕家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6)
  • [3]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D]. 沈费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4]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研究[D]. 文丽. 湘潭大学, 2012(01)
  • [5]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 鞠金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1)
  • [6]甘肃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D]. 陈莹. 兰州大学, 2011(11)
  • [7]农技推广改革的挑战与选择[J]. 张维炜. 中国人大, 2010(24)
  • [8]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 ——以焉耆县七个星镇为例[D]. 马孟芹. 新疆大学, 2009(01)
  • [9]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窦鹏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10]资金设施编制三到位 农技推广队伍稳下来[J]. 钟本强. 农村工作通讯, 2000(01)

标签:;  ;  ;  ;  ;  

三资金设施齐备,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