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实现应用软件动态权限管理

PB实现应用软件动态权限管理

一、PB实现应用软件中的动态权限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1](2021)在《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商务逐渐成为网络购物的主要形态,在不同的大众领域为用户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精准化服务,如移动购物、移动支付、移动旅游、移动理财等。移动商务平台通过获取用户隐私信息来定位用户个性化需求,以便向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移动商务平台和用户可以通过用户披露的隐私信息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然而,移动商务用户享用精准、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隐私安全威胁。用户披露的隐私信息在被移动商务平台获取、使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被泄露、滥用、窃取的风险,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披露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感到担忧,这直接影响着用户披露个人隐私信息的意愿。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用户隐私信息披露和移动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围绕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展开研究,具体解决以下四方面问题:(1)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在披露个人隐私信息时面临收益和风险,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和用户感知风险影响因素是怎样的?(2)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具体有哪些,如何构建一套风险评标体系?(3)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如何对移动商务平台进行定量、准确的风险评估?(4)如何改善移动商务平台的风险环境,如何提升政府、行业等监管职能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引入隐私计算理论来构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实证分析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内在机理及用户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依据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理论按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研究思路来构建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有效的风险度量和评估方法,来帮助用户选择风险“可接受”或“可控”的移动商务应用,指导改善移动商务风险环境,从而确保用户的隐私信息安全,以此达到移动商务平台健康发展和用户安全享用精准、个性化服务的“互利共赢”目的。首先,本文围绕研究问题利用文献研究法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一是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概述,在此基础上探索本文研究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方法的切入视角。二是对移动商务的内涵、特点及与传统电子商务的差别进行了介绍,对隐私信息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阐述,并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三是对隐私计算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等与本文研究问题息息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的构建及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结合隐私计算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来构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和理论假设条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样本数据,检验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和检验,并从用户风险感知的角度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通过纸质问卷和“问卷星”两种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12份。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技术风险、平台环境风险、平台运营管理风险、移动终端风险、用户自身脆弱风险正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感知风险;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感知收益正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正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再者,本文参照风险管理理论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从技术风险、移动商务平台环境风险、移动商务平台运营管理风险、移动终端风险、用户自身脆弱风险等5个维度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度量和评估方法: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并提出了用于对比分析的基于经典评价方法的风险评估方法,重点围绕评估方法的理论依据、设计思路和计算步骤进行阐述。本文结合移动商务实际应用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移动商务平台应用案例,来检验提出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或专家评分等形式收集样本数据,分别对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估方法、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两种风险评估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检验了本文提出的新方法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根据风险评估方法实证分析结果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特点及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重点围绕风险较高的风险指标提出管理策略,分别从信息安全技术、平台环境、平台运营管理、移动终端、用户自身及监管层中的政府、行业等角度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对论文研究的内容、结论进行概括总结,梳理出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并提出该领域未来研究应关注的研究方向。综合上述研究内容和结论,本文主要的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结合隐私计算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构建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理论模型及关系假设进行了验证,进一步探索了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内在作用路径和影响因素,并从用户感知角度探讨了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的决策过程及用户感知风险因素,对于构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行为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构建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属性模型。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内在机理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属性模型,对模型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从技术风险、移动商务平台环境风险、平台运营管理风险、移动终端风险及用户自身脆弱风险等不同层面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描述,从新的视角扩充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属性模型。(3)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移动商务用户隐私披露风险评估方法。将信息论中的信息熵和数理统计中的马尔可夫链引入到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之中,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利用信息熵对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进行度量,通过马尔可夫矩阵描述更加真实的复杂风险环境,计算出目标风险评估值及各类风险因素的风险熵。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将提出的新方法与经典的模糊综合评价法、BP神经网络预测法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检验了本文新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能够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结果。(4)提出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策略。根据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结果,本文梳理和总结了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的特点及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管理策略,围绕风险指标分别从平台技术、平台环境、平台运营管理、移动终端、用户及监管层中的政府、行业等角度提出具体的用户隐私保护措施,对移动商务环境下用户隐私信息保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也为进一步改善移动商务隐私风险环境提供有益的启示。

李玉禄[2](2021)在《基于FCS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追求着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消费,比如歌剧,演唱会等。舞台作为呈现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它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现代剧场规模大、被控对象多的特点,对其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电机同步控制技术是舞台设备控制的核心技术之一,吊杆群作为舞台机械中需要同步运行的设备之一,它的运动形式多样化,只有通过同步控制技术和高效的通信网络,才能达到舞台与舞美、演员、灯光、场景等因素协调变化的艺术效果。本文以调速吊杆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研究舞台调速吊杆控制系统,并展开对多电机同步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了解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技术的研究意义。根据国内外舞台控制技术的现状,指出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舞台控制技术在平稳性能、同步效果等方面的差距。针对舞台吊杆控制工艺要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控制要点及解决的控制难点问题。从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的功能要求和技术指标出发,研究变频矩阵切换控制,对比分析PLC、DCS、FCS三大控制系统,对基于FCS的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2)针对舞台调速吊杆悬挂对象的多样性以及传动机械带来的非线性因素,采用传统PID控制很难自适应舞台的复杂环境。通过分析多电机同步控制原理,在相邻偏差耦合控制的基础上引入自适应模糊PID控制设计舞台调速吊杆的同步控制方法,并在相邻偏差耦合控制方式下对常规PID和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分别在MATLAB平台进行仿真研究,最后通过引入调整因子来优化改进自适应模糊PID控制。仿真研究表明,基于相邻偏差耦合控制结构的自适应模糊PID同步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控制精度,且带调整因子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具有更好的同步性能。3)对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进行硬件和控制软件设计,采用Visual Studio 2019和Sqlite3开发上位机监控系统,并在上位机监控系统中完成同步控制算法的实现。总结所做的研究工作,并简单分析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阐述未来的研究方向。

佘淑凤[3](2021)在《基于文献分析的长三角农田土壤重金属时空分布及数据库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土壤是生物生存的基本场所,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质量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与社会经济稳定。随着城镇化快速扩张、工业化不断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的高强度利用,我国农田土壤环境受到长时期、深程度的人为扰动,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压力。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征,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生产质量,因此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管控与防治非常重要。摸清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现状是准确评估污染风险等级和开展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大尺度的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工作时间成本高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已发表的小尺度土壤重金属含量调查结果缺乏区域代表性。本研究以我国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Meta分析方法,综合小尺度土壤重金属文献研究结果以达到估测大尺度区域的土壤重金属分布现状的目的;并在此数据基础上采用数据库系统管理方法实现土壤污染数据的规范管理、安全共享及可视化表达,以期为长三角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本研究共收集长三角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研究相关文献118篇,提取重金属含量数据986条。结合Meta分析基本思想及文献数据特征,引入了采样点数量、研究区面积、数据标准差作为权重因子参与土壤重金属均值计算,并根据文献数据异质性分析结果,选用随机效应模型作为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农田土壤中Cd、Hg、As、Pb、Cr、Cu、Zn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5mg/kg,0.14 mg/kg,8.14 mg/kg,32.32 mg/kg,68.84 mg/kg,32.58 mg/kg,92.35mg/kg和29.30 mg/kg。除Zn以外,该结果与相关文献提及的全国土壤重金属含量平均水平保持一致。对比土壤环境背景值,除Cd、Hg以外其余6种重金属元素在长三角农田土壤中均未有明显的积累趋势。(2)研究分析了长三角农田土壤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长三角各地区污染风险等级,结果表明,长三角整体区域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主要来自Cd、Hg元素。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表现出较高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可能与矿业开采等活动相关。对长三角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时间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993-2020年间长三角地区农田土壤中Cd、Hg、As、Pb、Zn和Ni几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不同元素间下降速率有所不同。(3)为更好地实现土壤重金属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安全性共享及可视化表达,本研究采用Web GIS开发技术,开发了长三角土壤重金属共享数据库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文献查询、数据查询和地图展示三部分功能模块,以满足操作者文献预览、污染物信息查询、污染分布地图可视化等需求。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方法初步得到了长三角地区土壤重金属分布整体情况及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数据库系统技术进行土壤重金属数据信息化管理,以期为长三角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决策提供有效数据参考与技术支撑。

李海青[4](2021)在《基于逻辑器件网络缠绕工艺多参数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缠绕工艺是当前复合材料制备应用较为广泛的一项制造技术。凭借在筒形类基础构件制造中的独特优势,在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复合材料缠绕制品的性能不仅取决于材料自身,更取决于成型过程中工艺参数的选取与控制。如果工艺参数的控制较差,会导致制品难以达到所需的性能要求,最终影响成型制品的力学性能。因此,对复合材料缠绕过程中工艺参数进行精准控制,有利于保证缠绕制品的力学性能。首先,论文从预浸带缠绕工艺参数对制品性能的影响入手,以预浸带缠绕成型工艺的实际应用为研究背景,将缠绕工艺参数的控制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对缠绕工艺参数进行网络化控制的多参数控制系统。使用西门子S7-1215 PLC、工控机与触摸屏,基于PID控制算法,通过分析工艺参数的特点与实际需求,实现对参数的闭环控制以确保参数控制达到所需的控制要求。其次,控制系统基于分布式设计原理,使用三个PLC进行网络控制、并联工作,能够有效提高CPU的运行速度,有利于功能的扩展,使系统模块化、体系化。整个PLC网络控制系统基于TCP/IP与OPC协议,进行设备之间,设备与上位机之间的网络通信。运用上位机进行参数辨识,建立模糊PID控制器对PID参数进行修正与求优。使用PLC进行工艺参数过程控制,利用HMI对系统的运行进行整体监视与控制。最后,使用小型缠绕装置对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PLC网络的多参数控制系统,使用经模糊PID控制器进行修正后的PID参数进行缠绕工艺参数过程控制,具有参数波动小、控制稳定等优点。能够满足工艺参数的控制要求,并使控制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于今后多参数控制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徐姝瑶[5](2021)在《Raft算法在SPTN控制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分组传送网(PTN)通信已经不足以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将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引入PTN网络的软件定义分组传输网络(SPTN)技术。SPTN网络以SDN控制器作为管理控制核心,可以使网络传输通过逻辑集中的控制器实现可编程控制,且SDN控制器性能是SPTN网络可扩展性的关键。由于软件编程控制可以提高SPTN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所以SPTN技术自出现以来就迅速成为传送网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本文根据SPTN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功能需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SPTN网络的新型SPTN控制器架构及软件设计方案,并根据控制器中的核心模块即管理控制模块的组成,具体分析和改进了各个模块的功能。为了解决单节点控制器无法应对跨多区域SPTN网络管理问题,以及单节点控制器故障而导致全网瘫痪的局限性问题,在控制层面部署多台控制器组成分布式控制器集群,利用Raft一致性算法使多台控制器协同工作,使用PB算法对Raft算法特殊场景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改进,提高了SPTN网络信息传输的健壮性、可用性和安全性。SPTN控制器利用ETCD数据库实现了Raft算法的选举、控制器主备切换、数据同步、持久化存储等功能。利用Raft算法实现控制器集群成员动态增删,提高了控制器集群的分布式冗余抗灾能力。最后,搭建了SPTN网络测试平台,测试了SPTN控制器的基本功能和集群功能,均符合预期设计要求。SPTN控制器在业务增删、故障路径自动重构等方面时间性能都有所提升。对比了单节点控制器、2节点控制器集群和4节点控制器集群管理整个网络的时间性能,得出了控制器集群应用Raft算法后确实提高了集群主备切换、数据同步和恢复时间等方面性能的结论。因此把Raft算法应用到SPTN控制器中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在构建大型SPTN通信网络中起到重要作用。

胡君杰[6](2021)在《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395MW机组DCS系统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戚电公司)2×395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投产已14年,期间DCS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未进行较大规模的更新,控制器及卡件等设备严重老化,故障频发。尤其是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在投入自动控制且出现“虚假水位”现象情况下,极易发生故障跳机的情况。同时,面对厂内数字化管理实现程度不高、传统管理模式乏力、智能巡检的需求等情况,本论文拟采用maxDNA系统代替原DCS系统,重点改造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设计一套全厂监控信息系统,提升机组的控制水平,改善其控制性能。由于汽包在控制过程中会发生突出的“虚假水位”现象,传统PID汽包水位控制系统无法解决水位波动问题。本文利用模糊数学理论知识,将三冲量串级控制系统的主控制器用二输入三输出模糊控制器代替,结合电厂运行人员的工作经验,得到模糊规则,在MATLAB软件中,构建传统PID和模糊PID控制系统模型,再加入一定的干扰量,得到其仿真曲线。通过两曲线对比发现,改进的模糊PID控制相比较于传统PID控制,对汽包水位调节的响应时间大大缩短,超调量大幅减小,对扰动的敏感性较低,控制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针对电厂管控一体化的需求,本文在Web浏览器上建立集成实时监测、协助维护、性能优化、数据共享等功能的SIS系统,满足公司所有机组及生产单元对数字化管理、智能巡检、实时监测等功能的需求。该系统具有独立的实时/历史数据库,能实现生产管理者远程监视、管理,生产一线热工检修人员在线修改逻辑、检修消缺实时恢复等功能,充分发挥系统的优越性,提升了整厂的工作效率。

张廷建[7](2021)在《DPH260泡罩包装机PVC夹持步进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泡罩包装机是利用多种装置的功能实现协作完成产品封合的机器,由控制系统控制完成自动化作业。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对泡罩包装机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大量药品包装机械研究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辊板式铝塑泡罩包装机PVC夹持步进装置改进与智能制造方案,重点对夹持步进装置传动机构与设备监视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包装机夹持步进机构研究,提出了伺服电机驱动同步带传动的夹持步进方案,按照加工工艺要求对包装机夹持步进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利用Solid Works对系统进行了建模,将系统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研究得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传递函数;第一部分为电机及驱动器,采用MATLAB辨识方法得到其系统方程;第二部分为同步带传动部分,将其分成多个研究对象讨论,得到其数学模型;通过两部分建模最终得到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其次,根据模糊控制理论,在传统PID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SIMATIC S7-1200伺服电机模糊PID控制模块,将模糊PID先进控制方法加入到传统伺服电机控制,应用于S7-1200控制器,通过博图中用梯形图及STL语言编程,实现对交流伺服电机的往复运动控制。然后,基于工业控制系统集成自动化理念,提出了利用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现场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服务器层和企业应用层四层架构的泡罩包装机夹持步进系统信息化解决方案。利用TIA Portal的编程组态软件STEP 7围绕着标准化、模块化概念进行包装机夹持步进控制系统编程,与基于Win CC的数据采集与执行运行系统可视化功能设计与实现,利用SQL数据库可以通过网页访问和处理相关数据,实现数据在中间层和更高层次的管理网络应用层之间进行交换。最后,在企业帮助下完成了系统联机调试,验证了解决方案和软硬件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其中,包装机控制系统实现了基于现场总线控制与信息集成,完成了设备集成自动化控制,性能稳定、可靠;按照企业要求本系统实现网络化、智能化特点。综上所述,本文设计的泡罩包装机夹持步进系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搭建的设备运行性能可靠,功能相对完善,在现阶段药品包装行业中大多采用单体设备人工操作的现状下,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李言[8](2021)在《农业温室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温室控制系统正朝着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为了在传统温室种植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传统温室中加入监控系统对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参数进行实时远程监测,并利用智能控制算法调节现场设备,使温室环境参数保持在设定范围内。在此背景下,本文开发了农业温室远程监控系统。系统分为数据检测、无线通信和远程监控三个部分。数据检测部分由Zig Bee节点和传感器组成,负责采集温室环境数据。无线通信部分采用Zig Bee和NBIo T两种无线通信技术,其中Zig Bee技术负责将终端节点的数据传输至主控制器,NB-Io T技术负责将主控制器收集到的数据发送到云平台。在远程监控部分,结合物联网云平台设计了监控界面,实现了对温室环境参数的实时显示和数据存储,通过监控界面还可以对现场设备进行直接控制。结合系统需求,完成了农业温室远程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传感器、继电器、无线通信模块和主控制器的硬件选型和外围电路设计。并在硬件基础上,根据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了程序开发。采用改进的Smith预估模糊PID对温室内的温度进行控制,以解决温度控制中的非线性和滞后性问题。与其他三种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Smith预估模糊PID控制算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和鲁棒性。结合物联网云平台完成了远程监控平台的设计,然后搭建了数据采集节点,对传感器采集和数据传输进行了验证。最后实际应用在番茄大棚中,根据采集到的温度数据,绘制出分别在模糊PID控制和改进的Smith预估模糊PID控制下的温度曲线,通过对比曲线图验证了改进的Smith预估模糊PID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吴雨帆[9](2020)在《新型发动机燃烧测试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燃烧压力采集与分析系统是进行燃烧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将发明专利进行工程化研究,创造性地研制了一套新型发动机燃烧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新型角标器、嵌入式系统集群和采集处理与分析软件构成。主要工作有:设计新型角标器,并基于ARM架构微控制器开发嵌入式系统集群,提高采集频率。新型角标器通过在转盘上布置多个产生活塞位移信号的光电开关,作为嵌入式系统集群中最小嵌入式系统的模数转换模块触发源,显着提高了单位周期内的触发脉冲数量;嵌入式系统集群由多个最小嵌入式系统构成,每一个最小嵌入式系统接收对应的脉冲信号,触发缸内数据采集。通过上述组织方式,可以实现极高的采集频率,极大降低了高速系统的研制难度,并且可以通过普通性能的芯片实现高性能芯片功能。基于Java开发了跨平台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实现软件对不同操作系统的匹配运行,通过串口通信获取嵌入式系统集群输出的采集数据,并采用Swing实现图像处理与输出。软件通过韦伯公式等数学工具,对测试数据进行瞬时分析,提供有关计算值,以便及时调整试验方案,缩短试验周期。在此基础上,基于Netty框架集成远程通讯功能,进而实现试验数据的远程存储与管理。最后对该系统各模块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通过增加嵌入式系统集群中最小嵌入式的数量,实现采集频率的倍增,测试时采用三个最小嵌入式系统,其采集频率达到了采用单个最小嵌入式系统时的三倍,且达到了系统设计要求的采样频率;采集处理与分析软件成功实现了燃烧放热分析和数据的远程存储功能。

邓新阳[10](2020)在《基于旋转直驱阀的燃油计量装置建模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燃油计量装置的研究是发动机控制系统研制中的重要环节,对其进行特性仿真有助于缩短发动机的研制周期、降低发动机设计风险、减少实验成本。旋转直驱阀(Rotate Direct Drive Valve)由电机直接驱动,可以根据燃油计量装置的状态和使用工况,实现力矩的自适应调节;RDDV不存在小孔结构,对工作液压力不敏感、系统抗污染能力强;同时RDDV取消了敏感元件、放大原件和弹性元件,系统结构简单。凭借这些优势,RDDV在航空航天领域,尤其是燃油计量装置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RDDV系统通过电机直接驱动阀芯旋转的结构不存在限位机构,对系统的动态响应和位置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此同时,有限转角力矩电机在驱动阀芯转动时,会受到未知扰动的影响,因此要求系统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即必须保证系统的鲁棒性、稳定性和负载适应性。对燃油计量装置的控制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1.研究了燃油计量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根据各个部件(齿轮泵、等压差活门、旋转直驱阀)的数学模型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建立了燃油计量装置的仿真模型,并通过对各个部件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模型的正确性;2.针对旋转直驱阀响应慢,超调大,振荡次数多等问题,提出采用位置环/电流环双闭环PID控制系统,并与模糊控制相结合,实现控制参数的自整定。在MATLAB平台上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控制方法能有效的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3.通过将AMESim软件和MATLAB软件的接口串联,得到机械液压模块和控制系统模块的联合模型,并进行了由RDDV驱动的燃油计量系统的特性仿真分析。首先选取了3组不同的压差,对等压差活门的稳态和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其次在不同的压差和阀芯面积梯度下,对旋转直驱阀的开度和输出燃油流量特性进行仿真分析;最后,从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出发,通过频域分析说明了等压差活门弹簧腔前端节流孔的必要性,同时选取不同的节流孔孔径,对系统进行时域分析,探究节流孔孔径对系统的影响;4.在燃油调节系统仿真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等压差活门弹簧的弹性系数、等压差活门的横截面积和回油孔面积3个参数的优选设计方法。本文对基于旋转直驱阀的数控燃油计量装置进行设计计算、建模仿真以及改进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研制亦有一定的工程价值。

二、PB实现应用软件中的动态权限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B实现应用软件中的动态权限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研究
        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研究
        三、移动商务用户隐私披露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分析
        一、移动商务相关概念
        二、用户隐私信息的相关概念
        三、用户隐私披露行为
    第二节 隐私计算理论
    第三节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一、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第四节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及风险因素
    第一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研究必要性
    第二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
        一、研究设计
        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关系假设
        三、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
    第三节 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量表设计
        二、样本数据收集
    第四节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模型检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
    第一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指标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二、评价指标选取
        三、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和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估方法
        一、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二、风险评估模型
        三、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计算
        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据预处理
        五、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第三节 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
        一、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二、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框架
        三、基于信息熵的用户隐私披露风险
        四、基于马尔可夫链的用户隐私披露风险状态
        五、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
        六、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第一节 案例介绍
    第二节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估方法分析
        一、问卷设计
        二、数据集设计
        三、模型实现
        四、结果分析
    第三节 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分析
        一、评估过程
        二、评估结果分析
    第四节 方法对比分析
        一、方法结果分析
        二、方法特点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策略
    第一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分析
    第二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管理策略
        一、用户自身隐私信息管理策略
        二、移动终端隐私信息管理策略
        三、移动商务平台运营管理策略
        四、移动商务平台环境管理策略
        五、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六、基于政府方面的管理策略
        七、基于移动商务运营商方面的管理策略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2)基于FCS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舞台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舞台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舞台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1.2.3 国内外舞台控制技术对比
    1.3 多电机同步控制研究现状
        1.3.1 多电机同步控制方式
        1.3.2 多电机同步控制算法
    1.4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舞台调速吊杆控制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舞台调速吊杆简介
        2.1.1 曳引式电动吊杆
        2.1.2 卷扬式电动吊杆
        2.1.3 舞台调速吊杆工艺概述
    2.2 舞台调速吊杆控制要点及功能分析
    2.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4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4.1 变频矩阵切换控制系统分析
        2.4.2 PLC、DCS和FCS的对比分析
    2.5 三级两层网络结构设计
        2.5.1 管理级设计
        2.5.2 控制级设计
        2.5.3 现场级设计
        2.5.4 通讯网络设计
    2.6 系统安全性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方法研究
    3.1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方案
    3.2 多电机同步控制原理
        3.2.1 速度同步控制原理
        3.2.2 位置同步控制原理
    3.3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算法研究
        3.3.1 传统PID控制
        3.3.2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3.3.3 带调整因子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3.4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算法仿真
        3.4.1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4.2 带调整因子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4.3 仿真研究
        3.4.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硬件设计
        4.1.1 硬件设计原则
        4.1.2 变频矩阵切换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3 硬件配置
        4.1.4 检测电路设计
    4.2 控制软件设计
        4.2.1 变频矩阵切换控制子程序
        4.2.2 设备控制子程序
        4.2.3 通信子程序
        4.2.4 报警及故障处理子程序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3.1 上位机功能分析
        4.3.2 软件介绍
        4.3.3 登陆界面
        4.3.4 主界面
    4.4 同步控制算法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文献分析的长三角农田土壤重金属时空分布及数据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重金属分布调查研究进展
        1.2.2 Meta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2.3 土壤数据库系统研究进展
2 研究区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Meta分析方法
        2.2.1 Meta分析原理
        2.2.2 Meta分析模型
        2.2.3 Meta分析流程
    2.3 Web GIS开发技术
        2.3.1 Web GIS概述
        2.3.2 Arc GIS for Server
        2.3.3 Arc GIS API for Java Script
    2.4 数据库技术
    2.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5.1 研究目标及内容
        2.5.2 技术路线
3 长三角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整体情况研究
    3.1 文献数据获取方法
        3.1.1 文献检索与筛选
        3.1.2 文献数据提取
    3.2 文献数据分析关键过程
        3.2.1 权重因子的确定与计算
        3.2.2 数据分布检验
        3.2.3 数据异质性检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0 长三角农田土壤重金属亚组分析结果
        3.3.1 长三角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值计算结果
        3.3.2 与其他地区土壤重金属均值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长三角农田土壤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4.1 土壤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方法
        4.1.1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方法
        4.1.2 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分析方法
        4.1.3 土壤重金属时间分布特征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4.2.2 土壤重金属累积生态风险评价
        4.2.3 土壤重金属分布时间趋势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长三角土壤重金属共享数据库系统研究
    5.1 系统需求分析
        5.1.1 业务需求
        5.1.2 功能需求
        5.1.3 性能需求
    5.2 系统架构设计
    5.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3.1 系统管理模块
        5.3.2 文献查询模块
        5.3.3 数据查询模块
        5.3.4 地图展示模块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5.4.1 研究数据获取
        5.4.2 系统数据库组成
    5.5 系统实现与应用
        5.5.1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5.5.2 系统功能实现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历

(4)基于逻辑器件网络缠绕工艺多参数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缠绕工艺研究现状
        1.2.2 缠绕工艺参数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预浸带缠绕工艺参数控制方案设计
    2.1 缠绕温度控制方案设计
    2.2 缠绕压力控制方案设计
    2.3 缠绕张力控制方案设计
    2.4 PID控制算法
        2.4.1 连续PID控制算法
        2.4.2 数字PID控制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LC网络控制系统构建
    3.1 PLC网络节点及接口设计
        3.1.1 PLC的选型分析
        3.1.2 通信接口的设计
        3.1.3 I/O节点的设计
    3.2 基于OPC技术PLC与上位机通信
        3.2.1 OPC技术
        3.2.2 PLC与上位机通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缠绕系统数据辨识与模糊PID应用
    4.1 缠绕系统数据辨识
    4.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与Simulink仿真
        4.2.1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4.2.2 Simulink仿真分析
    4.3 PID控制算法在西门子PLC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材料预浸带缠绕实验
    5.1 缠绕装置结构设计
        5.1.1 主轴转速改进设计
        5.1.2 滑台的设计与控制
    5.2 缠绕工艺参数控制实验
        5.2.1 缠绕温度控制实验
        5.2.2 缠绕压力控制实验
        5.2.3 缠绕张力控制实验
    5.3 缠绕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5.3.1 HMI与 PLC组态连接
        5.3.2 联机试验与HMI控制
    5.4 缠绕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Raft算法在SPTN控制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研究现状
        §1.2.2 软件定义分组传送网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1.3.2 论文创新性
第二章 Raft算法和SPTN网络基础理论介绍
    §2.1 Raft一致性算法
        §2.1.1 Raft选举
        §2.1.2 日志复制
    §2.2 SPTN相关原理技术
        §2.2.1 MPLS标签交换原理
        §2.2.2 虚拟专用网(VPN)
    §2.3 SPTN网络分层架构
    §2.4 SPTN网络工作流程
    §2.5 SDN控制器
        §2.5.1 SDN控制器架构
        §2.5.2 部署SDN控制器集群的必要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TN控制器软件设计方案
    §3.1 SPTN控制器软件概要设计
    §3.2 拓扑管理
        §3.2.1 拓扑发现
        §3.2.2 拓扑创建
        §3.2.3 路径计算
    §3.3 业务管理
        §3.3.1 二层VPN
        §3.3.2 接入链路
        §3.3.3 伪线
    §3.4 分组转发路径计算
        §3.4.1 隧道保护组
        §3.4.2 标签交换路径
        §3.4.3 故障路径自动重构
    §3.5 配置同步
        §3.5.1 配置同步代理
        §3.5.2 配置同步缓存
        §3.5.3 配置同步接口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aft算法在分布式控制器集群管理应用设计
    §4.1 控制器主备选举和切换
        §4.1.1 基于Raft算法
        §4.1.2 基于Primary-backup算法
    §4.2 控制器数据同步
        §4.2.1 数据同步状态机
        §4.2.2 数据同步流程
        §4.2.3 同步数据定义
    §4.3 控制器数据持久化
        §4.3.1 数据备份
        §4.3.2 数据恢复
    §4.4 控制器集群成员变更
        §4.4.1 节点新增
        §4.4.2 故障节点移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PTN网络系统功能测试及实验结果分析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SPTN控制器基本功能测试
        §5.2.1 业务创建测试
        §5.2.2 转发路径计算测试
        §5.2.3 故障路径自动重构测试
    §5.3 控制器集群功能测试
        §5.3.1 主控制器选举及切换测试
        §5.3.2 数据同步
        §5.3.3 数据备份和恢复
        §5.3.4 动态成员变更
    §5.4 控制器性能测试
        §5.4.1 业务增删性能
        §5.4.2 故障路径自动重构性能
        §5.4.3集群Raft、PB算法性能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6)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395MW机组DCS系统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DCS系统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现状
        1.2.1 DCS系统概述
        1.2.2 DCS系统国内外现状
        1.2.3 其他电厂DCS系统改造调研
    1.3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概述
        1.3.2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SIS系统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SIS系统概述
        1.4.2 SIS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DCS系统改造及SIS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2.1 DCS系统改造需求分析
        2.1.1 DCS系统改造需求
        2.1.2 原DCS系统事故案例
        2.1.3 maxDNA系统优势
    2.2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改造需求分析
    2.3 SIS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2.3.1 SIS系统设计需求
        2.3.2 SIS系统设计原则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DCS的硬件与软件设计
    3.1 DCS系统构成
    3.2 DCS系统的硬件设计
        3.2.1 现场控制单元
        3.2.2 人机接口
    3.3 DCS系统的软件设计
        3.3.1 现场控制单元软件
        3.3.2 通讯网络
        3.3.3 工程师站软件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基于模糊PID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策略的设计与仿真
    4.1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简介
        4.1.1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
        4.1.2 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的比较与选择
    4.2 基于传统PID下的串级三冲量控制系统
        4.2.1 传统PID的控制原理
        4.2.2 比例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3 积分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4 微分系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
    4.3 基于改进的模糊PID串级三冲量汽包水位控制方案设计
        4.3.1 模糊控制的原理
        4.3.2 模糊控制的具体实现
        4.3.3 模糊控制对控制参数K_p、K_i、K_d的校正
    4.4 仿真
        4.4.1 传统PID控制下锅炉汽包水位仿真
        4.4.2 改进的模糊PID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SIS系统设计
    5.1 SIS系统主要技术及外部结构
        5.1.1 SIS系统主要技术
        5.1.2 SIS系统与DCS系统的关系
        5.1.3 SIS系统与MIS系统的关系
    5.2 SIS系统架构与实施
        5.2.1 SIS系统架枸
        5.2.2 SIS系统部分模块设计
        5.2.3 SIS系统实施
    5.3 改造后SIS系统结果呈现
        5.3.1 实时信息系统主画面
        5.3.2 智能巡检部分画面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DPH260泡罩包装机PVC夹持步进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2 泡罩包装机及关键装置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包装机夹持步进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2.1 包装机夹持步进装置系统介绍
    2.2 包装机夹持步进装置设计参数
    2.3 包装机夹持步进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夹持步进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3.1 夹持步进装置结构设计
    3.2 夹持步进装置建模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夹持步进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下位机设计
        4.2.2 伺服系统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夹持步进装置工业控制网络设计
    5.1 工业控制网络方案设计
    5.2 系统网络平台建设
        5.2.1 设备网络连接
        5.2.2 WinCC控制中心设计
        5.2.3 中间层数据库
    5.3 本章小结
6 包装机夹持步进装置试验
    6.1 试验设备搭建
    6.2 现场设备与通讯调试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农业温室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温室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1.4 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数据采集需求
        2.1.2 数据传输需求
        2.1.3 远程监控需求
        2.1.4 控制功能需求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 系统技术分析
        2.3.1 ZigBee无线通信技术
        2.3.2 NB-IoT通信技术
        2.3.3 云平台
    2.4 温室环境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策略
        2.4.1 控制方法
        2.4.2 控制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2 系统硬件选型
        3.2.1 微控制器
        3.2.2 传感器
        3.2.3 继电器控制模块
        3.2.4 ZigBee模块
        3.2.5 NB-IoT模块
    3.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3.1 主控制器电路
        3.3.2 数据采集电路
        3.3.3 继电器电路
        3.3.4 ZigBee模块电路
        3.3.5 NB-IoT模块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2 数据采集和控制软件开发
        4.2.1 温湿度采集
        4.2.2 CO_2浓度采集
        4.2.3 土壤湿度采集
        4.2.4 光照强度采集
        4.2.5 继电器控制
    4.3 Zig Bee模块软件开发
        4.3.1 Z-Stack协议栈
        4.3.2 协调器节点
        4.3.3 路由器节点
        4.3.4 终端节点
    4.4 NB-IoT模块软件开发
        4.4.1 NB-IoT参数配置
        4.4.2 NB-IoT通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室系统智能控制算法研究
    5.1 控制方案设计
    5.2 基本控制算法原理
        5.2.1 模糊控制
        5.2.2 PID控制
        5.2.3 Smith预估控制
    5.3 模糊PID控制器
    5.4 改进的Smith预估模糊PID控制器
    5.5 温室温度模型
    5.6 仿真结果分析
        5.6.1 正常工况
        5.6.2 加入扰动
        5.6.3 复杂工况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云平台设计与系统功能测试
    6.1 云平台设计
        6.1.1 云平台总体架构
        6.1.2 OneNET云平台
        6.1.3 Web服务器搭建
        6.1.4 数据库设计
        6.1.5 监控界面设计
    6.2 系统硬件测试
        6.2.1 数据采集测试
        6.2.2 远程通信测试
    6.3 实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新型发动机燃烧测试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课题组研究进展与本课题由来
        1.3.1 课题组研究成果
        1.3.2 本课题由来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新型发动机燃烧测试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2.1 实时采集与分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 关键子系统
        2.2.1 新型角标器
        2.2.2 嵌入式系统集群
        2.2.3 采集处理与分析软件
    2.3 本章小结
3 新型发动机燃烧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1 新型角标器设计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光电开关工作原理与选型
        3.1.3 参数计算
    3.2 嵌入式系统集群硬件设计
        3.2.1 信号调理电路
        3.2.2 最小嵌入式系统设计
        3.2.3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嵌入式系统集群软件设计
    4.1 数据采集功能实现
        4.1.1 外部触发中断模块
        4.1.2 数模转换模块
    4.2 通信协议设计
        4.2.1 数模包格式总览
        4.2.2 命令标识0x01数据查询
        4.2.3 命令标识0x02上报数据
        4.2.4 数据包实现案例
    4.3 串口通信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采集处理与分析软件设计
    5.1 采集处理与分析软件总述
    5.2 采集处理与分析软件主要模块设计
        5.2.1 图形界面模块设计
        5.2.2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5.2.3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5.3 数据库配置与设计
    5.4 分析计算功能实现
        5.4.1 光顺处理
        5.4.2 示功图计算
        5.4.3 放热规律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新型发动机燃烧测试系统功能测试与验证
    6.1 缸内压力信号模拟装置制备与验证
        6.1.1 缸内压力信号模拟装置
        6.1.2 缸内压力信号模拟装置的验证
    6.2 新型发动机燃烧测试系统功能验证
        6.2.1 嵌入式系统集群的高频响应特性测试
        6.2.2 采集处理与分析软件功能验证
        6.2.3 数据库存储功能验证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10)基于旋转直驱阀的燃油计量装置建模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航空发动机控制技术的发展
        1.2.1 液压机械控制
        1.2.2 数字电子发动机控制(DEEC)
        1.2.3 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FADEC)
    1.3 电液伺服系统发展现状
        1.3.1 伺服系统历史发展
        1.3.2 工业用阀
        1.3.3 现代伺服阀门的发展趋势
    1.4 建模仿真技术的发展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数控燃油计量装置建模
    2.1 齿轮泵
        2.1.1 齿轮泵原理
        2.1.2 齿轮泵数学模型
        2.1.3 齿轮泵AMESim模型
    2.2 等压差活门
        2.2.1 等压差活门原理
        2.2.2 等压差活门数学模型
        2.2.3 等压差活门建模
    2.3 旋转直驱计量活门
        2.3.1 旋转直驱阀原理
        2.3.2 旋转直驱阀数学模型
        2.3.3 旋转直驱阀AMESim模型
    2.4 燃油计量装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旋转直驱阀控制策略及仿真分析
    3.1 控制算法简介
        3.1.1 鲁棒控制
        3.1.2 模糊控制
        3.1.3 PID控制
    3.2 控制策略选择
        3.2.1 电流环设计
        3.2.2 位置环设计
        3.2.3 模糊控制器设计
    3.3 仿真校验
        3.3.1 阶跃响应
        3.3.2 正弦响应
        3.3.3 系统bode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燃油计量装置特性仿真研究
    4.1 齿轮泵的仿真验证
    4.2 等压差活门特性分析
        4.2.1 等压差活门稳态特性
        4.2.2 等压差活门动态特性
    4.3 旋转直驱阀特性分析
        4.3.1 旋转直驱阀开度响应特性
        4.3.2 旋转直驱阀流量特性分析
    4.4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燃油计量装置改进方法及仿真分析
    5.1 弹簧刚度对装置稳态误差的影响
    5.2 压力作用面积对装置稳态误差的影响
    5.3 回油窗口尺寸对装置稳态误差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PB实现应用软件中的动态权限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张涛.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于FCS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玉禄.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文献分析的长三角农田土壤重金属时空分布及数据库系统研究[D]. 佘淑凤. 浙江大学, 2021
  • [4]基于逻辑器件网络缠绕工艺多参数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 李海青.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5]Raft算法在SPTN控制器中的应用研究[D]. 徐姝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6]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395MW机组DCS系统改造设计[D]. 胡君杰. 扬州大学, 2021(08)
  • [7]DPH260泡罩包装机PVC夹持步进应用技术研究[D]. 张廷建.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8]农业温室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李言.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9]新型发动机燃烧测试系统的研制[D]. 吴雨帆. 浙江大学, 2020(03)
  • [10]基于旋转直驱阀的燃油计量装置建模仿真研究[D]. 邓新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2)

标签:;  ;  ;  ;  ;  

PB实现应用软件动态权限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