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肢骨折骨不连因素分析(附22例报告)

长肢骨折骨不连因素分析(附22例报告)

一、四肢长骨折不愈合因素分析(附2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朱日奇[1](2019)在《生血补髓汤方加减治疗股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生血补髓汤方加减治疗股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和骨不连与单纯西医手术方法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根据患者签订知情书时间依次编号后,将2014年10月-2018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观察,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手术治疗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口服生血补髓汤方加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结果、X线照片骨折愈合程度评分、骨代谢各项指标,以及治疗有效率进行分析对比,以及对治疗并发症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周的VAS评分结果均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的下降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X线片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骨折愈合程度越来越好,服药后第1周两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推进,研究组愈合情况较对照组为好(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LP、BGP两项指标均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ALP、BGP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例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股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和骨不连患者,采取生血补髓汤方加减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治疗的效果,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王宝刚,王怀庆,范炜伦,王树波,张明亮[2](2003)在《四肢长骨折不愈合因素分析(附22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宏普[3](2002)在《《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指出

谢炜星[4](2019)在《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相邻节段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对大宗经皮椎体强化术病例的长期随访,统计出相邻节段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2、在中医微观辨证理论体系下,基于患者CT三维有限元模型测试椎体强化术后相邻节段在不同载荷下应力变化,预测术后相邻节段骨折的发生、骨折线走向、骨折塌陷情况。3、基于胸腰段有限元模型,测试椎体强化术后不同程度椎体骨折复位对相邻节段椎体应力分布的影响。4、基于胸腰段有限元模型,模拟测试椎体周边不同部位(椎间隙、椎管内、神经孔、椎旁)的骨水泥渗漏对相邻椎体的力学影响。方法:1、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回顾性研究了 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因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椎体强化术治疗的457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382例。PVA的适应证是剧烈的背部痛,局部棘突压痛、叩击痛明显,进行性加重的后凸畸形,经保守治疗无效,术前MRI证实为急性或亚急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或者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密度、CT、MRI检查。有323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未见新发骨折,设为A组。另外134例患者在随访期内出现新发骨折,设为B组。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已有骨折的部位、术前已有的骨折椎体个数、椎体强化的节段、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个数、椎体强化治疗的骨折椎体严重程度、平均的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强化术的方式(PVP或PKP)、骨水泥渗漏、新发骨折的部位。椎体强化治疗的椎体严重程度参照Genant半定量法骨折程度评定,即利用观察X线片,轻度骨折:椎体高度降低20%~25%,椎体投影面积降低10%~20%;中度骨折:椎体高度降低26%~40%,椎体投影面积降低21%~40%;严重骨折:椎体高度和椎体投影面积降低>40%。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SPSS2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用χ2检验,设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应用双变量回归分析行单因素分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行多因素分析,研究各因素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互关系。2、第二部分,有限元研究 选取一位因T12 OVCFs在我院行PKP治疗并在随访期内出现相邻节段T11椎体再骨折的患者,将其胸腰段CT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T12强化术后胸腰段的CT数据,运用有限元建模和分析软件Mimics 20.0、Geomagic Studio 2013、SolidWorks 2013、ANSYS16.0,构建 T12 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A)。同时,基于患者术后再发相邻节段T11骨折时胸腰段的CT数据,构建T12椎体强化术后T11再发椎体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B)做对比。假设正常成年人的体重为60kg,通常人体总体重的2/3(40kg)会施加到人体胸腰段脊椎上,转换成载荷约是400N。所以本研究在T10胸椎的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的垂直向下力,模拟人体上半身重力,共400N,来模拟人体胸腰段直立时的载荷。我们在直立有限元模型垂直加载400N载荷的同时,通过分别加载在X,Y,Z轴的力矩(10Nm),模拟人体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具体为前屈加载对应的坐标轴为X轴(描述对应当前人体的前屈),后伸加载对应的坐标轴为X轴(描述对应为当前人体的后伸),侧弯加载对应的坐标轴为Y轴(对应当前人体的左侧侧弯),旋转加载对应的坐标轴为Z轴(对应当前人体的逆时针转动),模拟人体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观察模型A在不同载荷下手术相邻节段T11的应力云图,记录应力分布情况及最大应力值。将模型A的应力云图与模型B相对比,观察模型A中应力集中部位与模型B中T11椎体的真实骨折线轮廓走向及骨折塌陷部位的匹配程度。3、第三部分,有限元研究 选取1例骨质疏松椎体(L1)压缩性骨折女性患者,获取其胸腰段CT资料。运用有限元建模和分析软件Mimics 17.0、Geomagic Studio 2013、SolidWorks 2012、ANSYS17.0,构建L1椎体骨折无复位模型(模型A)。在模型A的基础上,构建胸腰椎骨质疏松模型(模型B);在模型A的基础上,平行椎体下表面,在椎体内部改变部分松质骨单元的材料属性为PMMA骨水泥的材料性质,形成一个类圆柱形骨水泥块,量4ml,模拟注入骨水泥,构建骨折无复位PVP模型(模型C);在模型B的基础上,在椎体内部改变部分松质骨单元的材料属性为PMMA骨水泥的材料性质,形成一个类圆柱形骨水泥块,量4ml,构建骨折完全复位PKP模型(模型D)。设定L2椎体下缘所有节点在X、Y、Z轴三个方向上的位移都是零,固定L2下表面。在T11胸椎的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的垂直向下力,模拟人体上半身重力,共400N,来模拟人体胸腰段直立时的载荷。在直立有限元模型垂直加载400N载荷的同时,在T11椎体上表面施加10Nm的力矩,分为4种载荷,方向分别是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旋转,模拟人体胸腰段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旋转时的载荷。观察上述模型在不同载荷下脊柱胸腰段各部分应力分布情况。4、第四部分,有限元研究 选取1例L1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女性患者,获取其胸腰段CT资料。运用有限元建模和分析软件Mimics 17.0、Geomagic Studio 2013、SolidWorks 2012、ANSYS17.0,分别构建L1椎体骨水泥4 ml强化无渗漏模型(模型A)、L1椎体骨水泥4.5ml强化无渗漏模型(模型B)、L1上方椎间隙骨水泥渗漏模型(模型C)、构建L1下方椎间隙骨水泥渗漏模型(模型D)、L1上下方椎间隙骨水泥渗漏模型(模型E)、L1椎弓根渗漏模型(模型F)、L1椎前渗漏模型(模型G)、L1椎旁渗漏模型(模型H)、L1椎间孔渗漏模型(模型I)以及Ll椎管内渗漏模型(模型J)。在T11胸椎的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的垂直向下力,模拟人体上半身重力,共400N,来模拟人体胸腰段直立时的载荷。在直立有限元模型垂直加载400N载荷的同时,在T11椎体上表面施加10Nm的力矩,分为4种载荷,方向分别是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旋转,模拟人体胸腰段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旋转时的载荷。观察上述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模型在不同载荷下脊柱胸腰段各部分应力分布情况。结果:1、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所有457例患者中术前已有1092个骨折椎体(轻度骨折431个,中度骨折361个,重度骨折300个),其中经MRI诊断确诊为陈旧性骨折愈合的椎体有422个,确诊为新鲜骨折或陈旧性骨折不愈合而行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有670个(轻度骨折332个,中度骨折202个,重度骨折136个)。457例患者中,有295例患者行PVP治疗,162例患者行PKP治疗;单侧穿刺有61例,双侧穿刺有396例。全部患者经至少24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前已有的骨折椎体及手术治疗的椎体大多数发生在胸腰段,术前已有的骨折椎体中胸腰段骨折占56.04%,PVA治疗的椎体中胸腰段骨折占64.2%。284例患者无骨水泥渗漏,173例患者(共196个椎体)出现术中骨水泥渗漏,其中85个椎体发生椎旁骨水泥渗漏,50个椎体发生椎间隙骨水泥渗漏,18个椎体发生穿刺道渗漏,1个椎体发生椎间孔渗漏,23个椎体发生椎管内渗漏,19个椎体发生椎旁静脉渗漏。根据Yeom等按渗漏路径的不同将骨水泥渗漏分为B型、C型和S型3种类型,其中B型渗漏为骨水泥沿椎基底静脉渗漏到椎体后缘;C型为沿椎体骨皮质缺损渗漏;S型为沿椎间静脉渗漏。在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患者中,1例患者因为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并神经压迫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余下的172例患者均未因骨水泥渗漏导致症状需进一步处理。有134例患者(29.3%)在随访期内出现新发椎体骨折,其中出现相邻节段新发骨折的患者有67例,出现非相邻节段新发骨折的患者也为67例。出现新发椎体骨折的患者中,19例患者在新发骨折后选择保守治疗,余下的115例患者因新发骨折接受了2次及以上的椎体强化手术。首次新发骨折的椎体也大多数发生在胸腰段,占53.1%。在随访周期内有33例患者发生四肢骨折,其中发生髋部骨折26例(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7例),肱骨近端骨折4例,腕部骨折3例。两组患者间的平均年龄、骨密度、体重指数、术前已有的骨折椎体个数、PVA治疗的平均椎体个数、骨水泥注入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骨密度、体重指数、术前已有骨折椎体个数、手术椎体个数、骨水泥注入量与新发椎体骨折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患者性别、骨水泥渗漏、椎间隙渗漏、手术椎体严重程度、单/双侧穿刺、手术方式与新发椎体骨折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骨密度、已有的骨折椎体个数是新发椎体骨折的主要因素,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55和0.028。2、第二部分,有限元研究 T11椎体在直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5种载荷下最大应力分别为 19.252Mpa、63.679Mpa、67.387Mpa、76.264Mpa、92.079Mpa,而L1 椎体在 5 种载荷下最大应力分别为 17.918Mpa、23.626Mpa、15.402Mpa、23.807Mpa、44.049Mpa,可见T11椎体在5种不同载荷下所受应力均大于L1椎体。T11椎体下终板在直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5种载荷下最大应力分别为9.2217Mpa、25.324Mpa、9.0966Mpa、25.479Mpa、11.911Mpa,L1椎体上终板在5种载荷下最大应力分别为2.5117Mpa、4.9306Mpa、4.9695Mpa、4.1593Mpa、9.4029Mpa,可见 T11 椎体下终板在5种不同载荷下所受应力均大于L1椎体上终板。因此,在椎体强化节段(T12)的相邻节段中,上方的相邻椎体及终板所受的应力更大,T11椎体与L1椎体相比有更高的继发骨折风险。T11上终板应力主要集中于上终板中部,T11下终板应力主要集中于下终板中前部。除了后伸负荷外,T11椎体前缘皮质骨应力均大于椎体后缘,T11椎体上缘应力主要集中于中部,T11椎体下缘应力主要集中于椎体中前部。由T11应力云图推断,若T11椎体骨折塌陷,椎体上终板、椎体上部以中央塌陷为主,椎体下终板、椎体下部以中前部塌陷为主,椎体前缘较后缘压缩明显。基于患者T12椎体强化术后再发T11骨折的CT原始数据,重建现实T11再发骨折模型(模型B),并与模型A相比较。T11椎体塌陷主要以椎体上、下终板中部塌陷的塌陷为主,椎体前缘的压缩程度比椎体后缘压缩明显。现实骨折模型(模型B)中T11椎体的骨折塌陷部位与模型A中T11椎体、上下终板在站立、前屈、侧屈载荷下的应力集中处相匹配,而屈曲压缩应力是OVCFs最常见的损伤外力。因此,观察PVA术后相邻节段在站立、前屈、侧屈载荷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可预测相邻节段新发骨折的节段、骨折形态及塌陷情况。3、第三部分,有限元研究 在模型B中对T11-L1节段施加屈曲、伸展、侧弯和旋转载荷,力矩为7.5N/m,实验得到的角位移数据分别为7.11°、5.09°、7.98°、4.77°,与既往的文献比较接近,验证了本研究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模型A、模型C及模型D在各载荷下T12椎体、L2椎体、T12/L1椎间盘及L1/L2椎间盘最大应力无统一变化趋势,且各载荷下应力无显着变化。总的来说,椎体强化手术前后相比较,相邻椎体、椎间盘应力变化并无显着差异。PVA术后不同过伸复位程度相比较,术后相邻椎体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第四部分,有限元研究 模型A(无渗漏4ml)和模型B(无渗漏4.5ml)比较,两模型中相邻节段在直立、前屈、后伸、侧屈载荷下最大应力相比较无显着差异。在旋转载荷下的最大应力,两模型无统一变化趋势。即与无渗漏4ml模型相比,在旋转载荷下,无渗漏4.5ml模型增加了 T12椎体、L2椎体的最大应力,但减少了 T12下终板、T12/L1椎间盘、L1/L2椎间盘、L2上终板的最大应力。总的来说,模型A和B对相邻椎体、终板、椎间盘的应力影响并无显着差异。无渗漏模型(模型A、B)与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模型(模型C-J)相比较。除T12椎体在直立载荷下的最大应力无明显变化外,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模型(除外模型E)在直立和前屈载荷下相邻节段的最大应力均增加,以前屈载荷下相邻节段应力的增加趋势更明显。模型E(上下方椎间隙渗漏模型)在直立、前屈载荷下相邻节段应力变化无统一趋势。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模型(模型C-J)在后伸、侧屈、旋转载荷下相邻节段应力变化也没有统一趋势。总的来说,除了上下方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外,其余部位骨水泥渗漏增加了相邻节段在直立、前屈载荷下的最大应力,以前屈载荷下的应力增加明显。结论:1、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PVA患者骨密度、术前存在的椎体骨折个数是术后新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2、第二部分,有限元研究 在中医微观辨证理论体系下,观察PVA术后相邻节段有限元模型在站立、前屈、侧屈载荷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可预测相邻节段新发骨折的节段、骨折形态及塌陷情况。3、第三部分,有限元研究 PVA没有明显增加相邻椎体应力,为邻近椎体继发骨折是骨质疏松症自然病程发展的理论提供了生物力学证据。PVA术后不同复位程度相比较,术后相邻椎体生物力学变化并没有显着差异。4、第四部分,有限元研究 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并未显着增加相邻节段椎体最大应力。大多数骨水泥渗漏增加了相邻节段椎体在直立、前屈载荷下的最大应力,这可能增加术后相邻节段骨折的发生率。

韦秀芳[5](2018)在《MIPPO结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术(MIPPO)联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15年9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57例Pilon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研究组)32例和B组(对照组)25例。其中A组患者给予踝关节面有限切开复位结合MIPPO置入LCP内固定治疗,B组患者给予传统切开复位非锁定钢板内固定(ORI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末次随访治疗效果评价情况、骨折复位情况、患侧踝关节功能及治疗后软组织损伤程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切口长度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A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8.2±2.9)个月,B组(27.9±2.6)个月,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及Mazur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显着(P<0.05),且A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及Mazur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3.术后A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0.63%(29/32),B组的76.00%(1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采用Mazur评分系统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观察组优良率为90.63%(29/32),明显高于B组的60.00%(1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前两组患者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均为0°,术后均明显提高,且A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B组(P<0.05)。5.A组患者术后软组织损伤发生率和关节僵硬、皮肤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踝前区弧形切口结合MIPPO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既能够保证对胫骨远端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和干骺端的功能复位,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术后踝关节功能,又能减少术中软组织剥离,减少了对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最大程度地保护骨折周围的血供,降低患者术后感染、骨髓炎、踝关节僵硬等早期和晚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骨折的愈合,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该种手术治疗方案治疗Pilon骨折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超[6](2013)在《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不同植入物内固定的比较》文中指出背景: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为复杂类型的关节周围骨折,其最佳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的选择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目的:探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在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和治疗效果,以选择合适的植入物内固定方法,提高治疗水平。方法:2006年4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第401医院骨二科采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合并韧带组织损伤患者41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8例,Ⅴ型12例,Ⅵ型11例;骨缺损者同时予以植骨;同时或二期行韧带组织修复,观察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41例患者随访6-36个月,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效果参照膝关节Bristol评分标准,32-50分,平均46分,优20例,良13例,可8例,优良率80%。有29例于治疗后12-28个月取除内固定植入物。治疗方法根据不同骨折类型而选择,要做到良好复位,坚强内固定,在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的植入物内固定方法选择上,采用Liss锁定钢板能给骨折端提供最大的稳定性,骨折发生轴向和侧向偏差的概率最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最低,是最佳选择。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7](2011)在《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距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在临床工作并不罕见,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距骨骨折尤其是复杂粉碎性的距骨骨折有不断发展并上升的趋势,由于距骨无单独的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且因致伤暴力较大,往往存在软组织损伤,

刘昌戎[8](2011)在《兔桡骨缺损性骨不连模型的制备及其临界骨缺损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获取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的解剖学数据,制备保留骨膜的兔桡骨缺损性骨不连动物模型并探讨其临界骨缺损量。方法:1.选取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观察桡骨外形,并测量桡骨长度、前曲度、桡骨中点矢状径及横径,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选取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为15mm和30mm两组,制作保留骨膜的桡骨中段骨缺损动物模型,4、8、12、16周分别行X线检查,16周后不愈合兔标本再行组织病理学检查。3.将4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制成桡骨缺损长度分别为10mm、15mm、20mm、25mm及30mm共五组实验兔,每组8只,分别在4、8、12、16周时摄X线片,观察实验兔桡骨在不同缺损量下出现骨不连的情况,并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新西兰大白兔桡骨外形与人类相似。测量相关平均值分别为:桡骨长度(70.66±1.91)mm、中点横径(4.18±0.37)mm、中点矢状径(3.07±0.29)mm、前曲角度(26.08±2.54)°,实验兔平均体重(2.88±0.22)kg。桡骨中点横径与桡骨全长之比为5.9%、中点矢状径与桡骨骨长之比为4.3%。实验兔体重与桡骨长度呈正相关,与横径、矢状径均无明显相关。桡骨横径与长度比较无明显相关。2.在保留骨膜的情况下截取兔桡骨中远段骨质长度15mm组16周时均可见断端骨性愈合,30mm组16周时,大体标本见桡骨缺损处无骨性连接,骨折断端封闭,有硬化骨形成并见缺损区纤维组织充填,病理切片证实断端为纤维组织生长。3.在保留骨膜的情况下,兔桡骨缺损长度达桡骨全长的35.5%-42.4%左右时,或桡骨缺损长度达桡骨横径的6-7倍左右时,均出现骨不连。结论:1.本研究对新西兰大白兔桡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剖学观测,为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参考数据。2.成功制备了新西兰大白兔保留骨膜的桡骨缺损性骨不连模型。3.在保留骨膜的情况下,兔桡骨缺损长度达桡骨全长的35.5%-42.4%左右时,或桡骨缺损长度达桡骨横径的6-7倍左右时,出现骨不连。该数值为本骨不连模型的临界骨缺损值,该数据对骨不连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四肢长骨折不愈合因素分析(附2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肢长骨折不愈合因素分析(附2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生血补髓汤方加减治疗股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 临床资料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一般资料
    (二) 研究方法
        1. 对照组
        2. 研究组
        (1) 生血补髓汤方药物组成
        (2) 临证加减
    (三) 观察指标与统计检测方法
        1.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12]
        2. X线表现评分
        3. ALP、BGP等骨代谢指标测定
        4. 临床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的比较
    (三) 两组患者X线表现骨折愈合程度的比较
    (四)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ALP、BGP)变化比较
    (五)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六) 不良反应比较
三、分析与讨论
    (一) 中医药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传统理论依据
    (二) 中医药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现代理论依据
    (三) 现代临床医学对股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认识
    (四) 生血补髓汤方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中医理论依据
    (五) 生血补髓汤方加减的配伍特点
    (六) 生血补髓汤方治疗股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疗效评价
    (七)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2)四肢长骨折不愈合因素分析(附2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2.1 手术方法
    2.2. 治疗结果
3 讨论
    3.1 骨折不愈合的原因
    3.2 骨折不愈合的对应措施

(4)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相邻节段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概述
    1.2 中医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认识
    1.3 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1.4 椎体强化对相邻节段应力的影响及术后新发骨折的发生
        1.4.1 概述
        1.4.2 骨密度与新发椎体骨折发生
        1.4.3 椎体强化术后椎体复位程度与新发椎体骨折的关系
        1.4.4 骨水泥渗漏与新发椎体骨折的关系
    1.5 中医学对微观辨证的认识
    1.6 基于微观辨证有限元分析在中医骨伤科学的运用
    1.7 小结
第二章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
        2.2.4 结果评价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中医微观辨证体系下基于有限元模型分析预测椎体强化术后相邻节段骨折的发生及骨折塌陷情况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椎体强化不同椎体复位程度对相邻节段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椎体周边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对相邻椎体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MIPPO结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踝关节活动度比较
    2.4 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2.5 两组患者术后软组织损伤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Pilon骨折分型
    3.2 Pilon骨折手术时机选择
    3.3 Pilon骨折手术方法
    3.4 有关手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3.5 Pilon骨折的术后功能锻炼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6)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不同植入物内固定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0引言Introduction
1病例分析Case analysis
    1.1病例资料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1.2治疗方法
        1.2.1植入物内固定治疗
        1.2.2韧带重建治疗
    1.3主要观察指标
    1.4疗效判定标准
    1.5结果
2相关研究结果分析Result analysis
    2.1相关研究资料的获取
    2.2入选标准
    2.3质量评估
    2.4传统钢板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
    2.5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
    2.6 Liss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
    2.7 Liss锁定钢板和传统内固定植入物的比较
3讨论Discussion

(7)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8)兔桡骨缺损性骨不连模型的制备及其临界骨缺损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的解剖学观测
    1.1 材料及方法
    1.2 实验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章 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缺损性骨不连模型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兔桡骨缺损性骨不连模型临界骨缺损量的研究
    3.1 材料及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四肢长骨折不愈合因素分析(附2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生血补髓汤方加减治疗股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临床研究[D]. 朱日奇.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四肢长骨折不愈合因素分析(附22例报告)[J]. 王宝刚,王怀庆,范炜伦,王树波,张明亮.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3(12)
  • [3]《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J]. 赵宏普. 中国骨伤, 2002(12)
  • [4]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相邻节段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D]. 谢炜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MIPPO结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韦秀芳. 苏州大学, 2018(01)
  • [6]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不同植入物内固定的比较[J]. 杨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48)
  • [7]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J].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24)
  • [8]兔桡骨缺损性骨不连模型的制备及其临界骨缺损量的研究[D]. 刘昌戎. 中南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长肢骨折骨不连因素分析(附2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