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现状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现状

一、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潘宁波[1](2021)在《AMPK信号通路改变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使用AMPK激动剂AICAR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预处理,初步探讨AMPK信号通路改变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54只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等分为三组。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AICAR)+缺血30min(实验组):术前1h使用AICAR,500mg/kg,腹腔注射;缺血再灌注+缺血30min(对照组):术前1h使用生理盐水(500mg/kg)腹腔注射;假手术组:术前处理同对照组。每组分别于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术后12h、24h、72 h取材,分别检测ALT、AST、TBil、TNFα和IL-6浓度水平,肝脏组织ATP含量,常规病理染色(HE染色)观察肝组织学损伤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葡萄糖转运蛋白4型(GLUT4)、多药耐药蛋白2(MRP2)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磷酸化AMPK、磷酸化mTOR、磷酸化GLUT4、MRP2的蛋白含量。结果:1.肝脏常规病理染色(HE染色)结果示:假手术组在各时间点未见明显肝组织、结构损伤;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时间点肝脏损伤都较假手术组重,且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24h较12h肝脏损伤程度加重,术后72h肝脏损伤较24h减轻,其中实验组肝脏损伤程度在各时间点都较对照组轻。2.血清学结果示:术后12h、24h、72h,对照组血清ALT、AST、TBil、IL-6、TNF-α,均高于实验组和假手术组,而实验组高于假手术组;术后12h至术后24h,各指标变化上升,而24h至72h,各指标变化下降。3.肝组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示:术后12h、24h、72h,实验组肝组织AT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对照组低于假手术组;术后12h至72h,对照组肝组织ATP含量呈上升趋势;实验组术后12h至24h,肝组织ATP含量上升,而术后72h与24h,ATP含量变化不明显。4.PCR及Western Blot结果示:术后12h、24h、72h,实验组AMPK、GLUT4、MRP2的mRNA及磷酸化AMPK、磷酸化GLUT4、MRP2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mTOR的mRNA及其磷酸化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论:AICAR预处理能激活AMPK信号通路,改善能量代谢途径,降低肝脏炎症反应,从而减轻HIRI程度。

陈丽花[2](2021)在《基于GlycoCEST在体定量检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糖代谢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模型和大鼠实验,优化和验证GlycoCEST检测在体肝脏糖代谢方法的可靠性;进而定量检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前后肝脏糖原浓度,并研究其分布的规律。方法:首先在7T小动物MR平台上,通过试管模型优化GlycoCEST扫描参数。试管模型实验配制分别含不同浓度和不同p H值的葡萄糖溶液(glucose)和糖原(glycogen)溶液。在7T小动物磁共振成像仪上,使用不同饱和能量(B1)和不同饱和脉冲持续时间进行扫描,获得葡萄糖化学交换饱和转移(Gluco CEST)和糖原化学交换转移(GlycoCEST)图,对比Gluco CEST及GlycoCEST图像和CEST谱线,获取GlycoCEST的最佳扫描参数。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大鼠肝脏GlycoCEST图的可靠性。分别对比缺氧前后和禁食前后的大鼠肝脏GlycoCEST信号,验证对肝糖原浓度变化检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1)19只未禁食的大鼠,随机分成了两组,对照组12只(扫描过程中保持呼吸频率在30-40次/min),缺氧组7只(扫描过程中呼吸频率保持在19-22次/min),对比缺氧前后GlycoCEST信号变化,验证GlycoCEST检测糖原的可行性;(2)12只SD大鼠分别扫描禁食前以及禁食24h后的GlycoCEST扫描,对比禁食前后GlycoCEST信号变化,进一步验证GlycoCEST检测糖原的可行性;进而在12只禁食SD大鼠上,制作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缺血前及术后24h生化指标(AST和ALT),验证肝缺血再灌注模型是否成功。分别在缺血再灌注前、缺血再灌注后1h、12h和24h进行MR扫描,获得上述时间点的大鼠肝糖原CEST图,并结合ATP,T1mapping和T2mapping成像,探索肝血再灌注损伤前后糖代谢变化。结果:在葡萄糖以及糖原试管模型结果中,两者的CEST效应峰值均都在1ppm附近,葡萄糖的差谱峰较宽;GlycoCEST和Gluco CEST效应随着溶液浓度、溶液p H、射频能量、射频持续时间的变化也大致相同;饱和能量(B1)3.6ut,射频持续时间4s为最优饱和参数。由于糖原在肝内含远高于葡萄糖,所以认为在体肝脏1ppm处的CEST效应主要是糖原效应。在缺氧和禁食大鼠肝脏GlycoCEST在体实验中,发现缺氧和禁食均导致肝脏GlycoCEST信号降低(缺氧前3.23±2.00%(n=12)vs.缺氧后1.28±0.75%(n=7);禁食前3.23±2.00%vs.禁食后1.61±0.89%,n=12),验证了GlycoCEST在体检测肝脏糖原含量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中,术后24h血清AST、ALT明显较术前上述指标升高。术后早期(12h内)糖原CEST信号逐渐升高(术前1.61±0.89%、术后1h 3.11±1.94%、术后12h 4.09±2.01%),术后24h后糖原CEST信号逐渐回落(由4.09±2.01%降到2.12±1.10%);在上述时间点中,ATP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无明显变化;T1及T2弛豫时间在损伤后逐渐延长,其中肝T1值在术后12h、24h较术前肝T1值具有显着性差异,肝T2值在术后24h较术前肝脏T2值有显着性差异。结论:GlycoCEST成像技术可准确反映在体肝脏糖原变化,是探索肝脏糖代谢的新方法。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GlycoCEST信号较肝ATP信号更为敏感。同时结合T1mapping和T2mapping成像技术,可更好地观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进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朱宏伟[3](2021)在《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粪便菌群的变化规律》文中提出[目 的]构建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探索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节点大鼠粪便菌群的变化规律,分析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粪便菌群改变的可能机制,进而为将来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对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干预与治疗时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自体原位肝移植的方法构建大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其中模型组(M组)根据术后取材时间节点不同又分为M1、M4、M7、M10、M14、M21、M28七个组,并建立假手术组(S组)进行对照。术前分别对以上8组(n=5)大鼠进行血液、粪便标本的搜集。假手术组(S组)在术后第1天进行肝脏、肠管、血液及粪便标本的采集,模型组(M组)分别对应于术后第1d、4d、7d、10d、14d、21d、28d进行肝脏、肠管、血液及粪便标本的采集。大鼠血液进行ALT、AST、TBIL、WBC、NEUT、LYM指标的检测,从血液学角度对肝脏损伤、胆汁淤积及全身炎症情况进行评估与分级。制作并观察肝脏、回盲部肠管病理切片,从病理学角度了解肝脏组织、肠管黏膜的损伤情况。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对大鼠新鲜粪便进行检测,了解AOLT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粪便菌群谱的变化规律。[结 果]1、本次研究采用自体原位肝移植的方法构建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建模成功率100%。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第1天,ALT、AST、TBIL指标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皆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图片显示,M1组肝脏组织呈现出较重损伤,Suzuki’ s评分3分,以上结果均证实AOLT动物模型能反映出肝脏的IRI情况,是研究肝移植IRI的理想动物模型。2、AST、ALT、TBIL与肝脏组织病理在AOLT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的变化规律基本保持一致。其中,模型组M1中的AST、ALT、TBIL在术后第1天分别为 776.20±298.79、241.00±66.21 和 2.90±2.00,它们显着高于假手术组(S)及其余各模型组,与各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S)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由各组AST、ALT、TBIL的变化趋势图和肝脏组织的病理图片可以看出SD大鼠在经历AOLT缺血再灌注后,术后早期(第1天)肝组织损伤、胆汁淤积最为明显,进行到术后中期时肝脏的损伤明显减轻,至术后晚期(第28天)已经完全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3、通过对大鼠血液WBC、NEUT、LYM指标进行检测以及回盲部肠管组织病理切片的观察,我们发现AOLT缺血再灌注损伤也可导致肠管组织的损伤与炎症反应的产生,且两者的变化平行发生。各模型组中WBC、NEUT、LYMD的值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S),且与假手术组(S)比较的P值均小于0.05。其中由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回盲部肠管组织病理图片可以看出炎症反应及肠道黏膜损伤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即可发生,但程度较轻;在移植术后中期(第4-14天)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渐递减的趋势,以第7-14d炎性反应及肠道黏膜损伤表现得尤其显着;至术后晚期(第28天)观察结束时炎性指标仍略高于术前正常水平,肠道黏膜呈现轻度损伤,但均较术后中期明显好转。4、SD大鼠正常情况下粪便内菌群在门的水平上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且它们的比值约为1。在属的水平层面,正常大鼠粪便菌群丰度占比排名前五(丰度均>1%)的菌群依次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普氏菌属(Prevotella)、颤螺菌属(Oscillospira)、疣微菌科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aceaeRuminococc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在经历肝移植IRI后,大鼠粪便内菌群呈现出明显规律性的变化。在门的水平上,厚壁菌门在术后早期(第1天)明显增加,而术后中期(第4天)开始逐渐减少,至术后晚期时(第28天)又开始出现出现增加趋势,而拟杆菌门在此时则完全表现出与厚壁菌门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属的层面上,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术后早期(第1天)乳杆菌属、疣微菌科瘤胃球菌属、拟杆菌属、Blautia的丰度在总菌群中的比例显着增加,普氏菌属、颤螺菌属则明显减低。粪便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此时菌群的多样性降低。术后中期(第4天)乳杆菌属、疣微菌科瘤胃球菌属开始逐渐降低,普氏菌属、颤螺菌属开始增加,拟杆菌属和Blautia在此期间则先后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菌群的多样性也开始逐渐增加。至术后晚期(第28天)观察结束时疣微菌科瘤胃球菌属、颤螺菌属、拟杆菌属及Blautia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普氏菌属在总菌群中的比重仍高于乳杆菌属,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呈现出向术前趋于一致的变化趋势,菌群的多样性仍高于术前水平。[结论]1、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IRI模型是研究肝移植IRI的理想模型。2、自体原位肝移植IRI可引起粪便内菌群发生变化,且该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3、大鼠肝脏的IRI在AOLT术后早期表现得最为严重,但恢复也较为迅速。术后中、后期主要表现为AOLT缺血再灌注损伤继发的炎症及肠道管损伤,AOLT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粪便菌群的变化与肠道损伤及全身炎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孙佳莉[4](2021)在《羌活水提取物预处理对HIRI模型大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羌活水提取物对HIRI模型大鼠肝组织MDA含量、SOD活力和GSH-px活力的影响及减小肝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将54只6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Blank组,B组)、单纯模型组(Model组,M组)、羌活水提取物预处理组(Qianghuo组,QH组)3组,18只/组。B组按照缺血45min、缺血45min复灌30min、缺血45min复灌60min组内分三组,6只/组,即I45组(I45)、I45R30组(I45R30)和I45R60组(I45R60)。M组、QH组按B组分组的缺血复灌时长再分为I45、I45R30、I45R60组别。大鼠均适应性饲养1周,适应性饲养后用羌活水提取物每日按时按剂量对QH组大鼠进行灌胃,连续1周。大鼠造模只针对M组和QH组,改良造模方法:大鼠常规麻醉,剖腹,钝性分离出大鼠肝脏左中叶,用无损伤动脉夹夹闭其根部,缺血45min后,取走动脉夹,使血流重新灌注30 min和60 min,在复灌30 min和60 min的即刻点,行大鼠下腔静脉采血、造模肝左中叶的取材,检测实验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水平,造模肝叶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1)各组转氨酶水平:同B组相比,M组大鼠血ALT和AST水平升高(P<0.01),提示造模成功,肝酶水平于再灌注后60min时达到三个时点的顶峰。与M组大鼠比较,QH组大鼠血ALT水平在术后45min(I45即刻点)、术后75min(I45R30即刻点)以及术后105min(I45R60时点)均降低(P<0.01),AST水平在术后75min(I45R30即刻点)以及术后105min(I45R60时点)降低(P<0.01)。(2)肝组织MDA水平:同B组大鼠相比较,M组大鼠肝组织中MDA含量在术后45min、75min、105min增加(P<0.01),其中于再灌注后60min时最高。与M组大鼠比较,干预组大鼠肝组织MDA含量在术后45min、75min、105min均降低(P<0.01),但与B组大鼠比较,QH组大鼠肝组织MDA水平均有所升高(P<0.01)。(3)肝组织SOD、GSH-Px水平变化:同B组大鼠相比较,M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力及GSH-Px活性水平在术后45min、75min、105min均下降(P<0.01),其中于复灌后60min时达到三个时点最低。与M组大鼠比较,羌活干预组大鼠肝组织SOD活力水平在术后45min、105min均升高(P<0.01),GSH-Px活性水平在术后75min、105min升高(P<0.01)。(4)造模肝叶切片后HE染色观察:B组大鼠肝细胞索排列整齐,肝小叶结构清晰,中央静脉区无瘀血、无炎性细胞浸润。M组大鼠随缺血复灌的进程,可见由胞浆疏松,细胞水肿,气球样变,到出现细胞坏死,再到明显的肝窦的扩张瘀血,片状细胞坏死区的病理改变,I45R60时刻损伤最重。QH组在对应的各时点病理损伤均较M组有所改善。结论:羌活水提取物预处理可以降低HIRI大鼠转氨酶水平,提高肝组织SOD、GSH-Px活力,减少肝组织MDA产生,减轻炎症反应,减小氧化应激损伤。造模肝叶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羌活水提液干预处理可以减轻HIRI大鼠其肝脏的损伤程度,由此推断羌活水提液干预能够拮抗HIRI,发挥肝保护效应。

宋晓静[5](2021)在《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促进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肝脏具有强的再生能力,但由于受年龄、肝硬化、性别、肝纤维化、病毒性肝炎、肝脏脂肪变性及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肝切除术后围手术期肝脏的再生能力受到极大程度的挑战,严重制约了肝脏外科手术的安全性。随着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的进展,干细胞、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及其传输的各种非编码RNA在再生医学领域表现出惊人的潜力,逐渐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的分离培养,并提取外泌体;经鉴定成功后,用以干预SD大鼠70%肝切除模型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验证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促进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之后,利用大鼠BRL-3A细胞系结合模型动物在体内、体外通过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阐释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24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拟利用miRNA芯片技术探索相关的功能性miRNA表达谱,进行验证,预测并筛选出下游靶蛋白,分析micro RNA表达调控对肝再生的影响,并进行机制研究,为临床肝切除术后的治疗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试图找出提示肝再生的关键因子,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研究方法本研究以hucMSCs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新鲜脐带组织中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并培养出hucMSCs。采用电镜观察、流式细胞技术鉴定成功后,更换无血清低葡萄糖的LG-DMEM培养基提取细胞培养液,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通过TEM、NAT系统进行外泌体形态学表征及粒径分析,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表面CD63、CD9等表面标记蛋白。分别用70%大鼠肝切除模型及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体内验证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促进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利用Target Scan、DIANA及miRDB等多种在线工具开展生物信息学靶基因的相关预测,预测miR-124的主要潜在靶点,通过大量的反复对比和验证,依靠预测结果来推测实验目标的内在原因,最后结合模型动物及大鼠BRL-3A细胞系,利用q PCR、Western Blot等方法判断预测准确性。揭示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NA调控肝再生的作用机制,分析靶miRNA的下游信号通路及潜在的相互作用网络,为临床扩大肝切除及活体肝移植提供科学的借鉴。研究结果1、镜下观察提取、培养得到的hucMSCs细胞呈梭形,纺锤状,细胞形态均匀。流式细胞技术对靶细胞进行定量分析和分选,显示CD73-FITC(99.49%)和CD105-PE(99.88%)呈现阳性表达;HLA-DR-PE和CD45-FITC表达呈现阴性,各自对应于0.26%和0.38%的表达率。2、超速离心所提取的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超微结构分析显示,主要为椭圆或者是圆形的外部特征,且尺寸不一,膜结构较为完整,其中还存在着一定量的低密度物质;纳米粒子跟踪分析系统显示其粒径大小分布在48-150nm之间;通过筛选外泌体相关的标志性蛋白CD9、CD63,证实了获取的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结果稳定、可靠。3、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可显着增加SD大鼠70%肝切除术后第2天、第3天的肝体比,测定数值在实验组(PH+Exo)、对照组(PH)之间差异明显(P<0.05);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可以显着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第2天、第3天大鼠肝脏组织中SOD、MDA、IL-6等缺血再灌注相关的肝组织损伤指标水平,实验组(HIRI+Exo)与对照组(HIRI)之间差异明显(P<0.05)。4、采用Micro RNA微阵列分析发现经过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干预后实验组(PH+Exo组)较对照组(PH组)肝脏组织中miR-193a、miR-124和miR-93显着上调,而miR-204和miR-10a-5p呈下调趋势。采用q PCR方法分析了miR-193a、miR-204、miR-124、miR-365、miR-93、miR-16、miR-10a-5p、miR-32等在PH+Exo组与PH组中的相对表达情况,进一步发现miR-193a、miR-204、miR-124、miR-93和miR-10a-5p在两组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其中miR-124在两组中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1)。通过q PCR分析miR-193a、miR-204、miR-124、miR-93和miR-10a-5p在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中的相对表达量,发现miR-193a、miR-124和miR-93在外泌体中高表达。5、通过三种生物信息学方面的靶基因预测工具(如Target Scan、DIANA及miRDB等)对miR-124所对应的潜在靶点进行在线预测,发现了6个常见靶点(Chtf8、Pasp、CHSYS、Adam9、Strbp和Foxg1),通过q PCR、Western Blot、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系统等进一步证实Foxg1是miR-124的直接靶点。6、通过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实验组(PH、PH+Exo、PH+antigomiR-124、PH+Exo+antigomiR-124、Sham、Sham+Exo、Sham+agomiRNA-124等)大鼠肝脏中Foxg1蛋白的表达,反复验证后发现调控miR-124的表达水平后可负向调节Foxg1的表达促进大鼠肝细胞增殖。结论1、本实验成功分选出hucMSCs及其来源的外泌体,并验证了所提取的外泌体的特性。2、实验获取的外泌体对实验大鼠在实施了肝切除手术之后的肝再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且减轻了SOD、MDA、IL-6等缺血再灌注相关的肝组织损伤指标,具有一定肝损伤保护作用。3、采用Micro RNA微阵列技术鉴定出了在hucMSCs来源外泌体中差异表达并与肝脏生相关的miR-124,进一步证明了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24对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有助于减轻肝细胞损伤。4、本研究发现转录因子Foxg1是miR-124的直接靶点,miR-124可对Foxg1表达进行靶向抑制,从而使实验大鼠体内的肝细胞实现快速增殖。

包佳男[6](2020)在《青蒿琥酯防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探讨青蒿琥酯预防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保护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以及阳性对照组,除空白组外,通过阻断大鼠肝脏的门静脉和肝动脉建立约70%肝脏缺血损伤模型,每组再按再灌注时间(24h、48h、72h)分为3个亚组。其中各给药组在造模前30min时经门静脉给予青蒿琥酯注射液(20mg/kg)和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200mg/kg)按3ml/kg体积给药,按各亚组再灌注结束的时间点收集血液和肝脏组织标本。检测各组大鼠AST、ALT指标,计算各组大鼠肝脏指数,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及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Bcl-2、Bax的浓度变化。结果:1.在再灌注 24h 时,模型组 ALT(661.90±329.10)和 AST(742.00±355.20)显着高于空白组(27.80±2.44)(88.19±10.23)的水平,(P<0.0001、P<0.0001),治疗组肝脏功能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ALT(178.40±54.78)、AST(265.50±83.29),(P<0.01、P<0.01),在再灌注48h、72h时:各组血清ALT和AST水平的改变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再灌注48h时,模型组肝脏指数(0.0352±0.0009)与空白组(0.0278±0.0005)对比显着升高(P<0.0001),而治疗组比模型组降低显着(0.0283±0.0010,P<0.0001),而在再灌注24h和72h时,大鼠肝脏指数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的病理损伤程度在再灌注(24h、48h、72h)结束时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治疗组较模型组病理改变较轻。4.在再灌注(24h、48h、72h)结束时,模型组 TNF-α(166.70±5.66、171.80±7.43、160.20±8.83(pg/ml))、IL-6(102.20±4.80、114.60±3.78、106.80±3.99(pg/ml))较空白组 TNF-α(104.50±5.10、101.50±1.72、101.00± 1.75(pg/ml))、IL-6(80.05±2.46、74.05±2.24、70.42±1.86(pg/ml))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TNF-α在再灌注24h显着下降(140.80±5.01(pg/ml),P<0.01),IL-6 在再灌注 48h、72h 时明显降低(92.06±5.94、92.71±6.00(pg/ml),P<0.001、P<0.05)。5.治疗组Bcl-2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但各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再灌注72h时,模型组Bax水平(2.642±0.2938)与空白组(1.270±0.1984)比较升高明显(P<0.05),而治疗组Bax浓度较模型组有显着改善(0.5791±0.1764,P<0.001)。结论:1青蒿琥酯经门静脉注射可明显保护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e,HIRI)。2青蒿琥酯对HIRI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节凋亡因子有关。

张旭阳[7](2020)在《雷帕霉素通过介导糖酵解途径改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脏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信号通路与糖酵解途径的变化,探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糖酵解途径紊乱的可能机制及雷帕霉素的干预作用。方法:72只无特定病原体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雷帕霉素预处理组(RPM组):术前3天连续腹腔注射雷帕霉素(2.0mg/Kg/d)+缺血30min;对照组(IRI组):术前3天连续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0ml/Kg/d)+缺血30min;假手术组(Sham组):术前3天连续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0ml/Kg/d)。各组大鼠术前尾静脉取血检测血糖,术后2小时、6小时、24小时各组24只大鼠随机各取8只分别取材,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肝脏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己糖激酶2(hexokinase-2,HK2)、磷酸果糖激酶1(phosphofructokinase-1,PFK1)含量,肝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肝病理学变化,使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技术检测肝脏m 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1(ribosome protein S6 kinase 1,S6K1)、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使核糖核酸(Message ribonucleic acid,m 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WB)检测肝脏p-m TOR(Ser2448)、p-S6K1(Thr389)、p-Akt(Ser473)蛋白含量。结果:肝脏病理学结果:术后2小时、6小时及24小时,假手术组肝脏组织学未见明显损伤,对照组与雷帕霉素预处理组肝组织损伤较假手术组加重,且雷帕霉素预处理组肝组织损伤轻于对照组。从术后2小时到术后24小时,对照组与雷帕霉素预处理组肝组织损伤都逐渐加重。血糖检测结果:术前三组间血糖无明显差异。术后2小时、6小时及24小时,对照组及雷帕霉素预处理组血糖较假手术组升高,且对照组高于雷帕霉素预处理组。从术后2小时到术后24小时,假手术组血糖无明显差异,对照组与雷帕霉素预处理组血糖逐渐下降。血清学检测结果:术后2小时、6小时及24小时,对照组及雷帕霉素预处理组血清ALT、TBil水平较假手术组升高,且对照组高于雷帕霉素预处理组。对照组与雷帕霉素预处理组血清INS水平较假手术组下降,且雷帕霉素预处理组高于对照组。从术后2小时到术后24小时,假手术组血清ALT、TBil、INS水平无明显改变,对照组与雷帕霉素预处理组血清ALT、TBil、INS水平逐渐升高。肝组织ELISA检测结果:术后2小时、6小时及24小时,对照组及实验组肝脏SOD、GSH、ATP、HK2、PFK1水平较假手术组下降,且对照组低于雷帕霉素预处理组。从术后2小时到术后24小时,假手术组肝脏SOD、GSH、ATP、HK2、PFK1水平无明显改变,对照组与实验组肝脏SOD、GSH、HK2、PFK1水平逐渐下降,ATP水平于术后6小时进一步下降,术后24小时有上升。肝组织q RT-PCR及WB结果:术后2小时、6小时及24小时,对照组肝脏m TOR、S6K1 m RNA表达及p-m TOR(Ser2448)、p-S6K1(Thr389)蛋白含量较假手术组升高,而实验组低于假手术组。对照组肝脏Akt m RNA表达及p-Akt(Ser473)蛋白含量较假手术组下降,而实验组较假手术组升高。结论:在大鼠HIRI时m TOR信号通路过度激活,Akt磷酸化水平下调,糖酵解途径被抑制。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抑制m TOR信号通路,促进Akt的激活,从而改善糖酵解途径,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减轻肝脏损伤,促进肝脏修复。

卢建升[8](2020)在《大鼠HIRI模型中Hcy代谢与肝龙胶囊预处理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建立大鼠HIRI模型,观察氧化应激、Hcy及相关代谢酶在HIRI中的变化,以及肝龙胶囊对HIRI预处理的作用,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HI组和HIR组,其中HIR组设置4个再灌注时间段,包括HIR3 h组、HIR6 h组、HIR12 h及HIR24 h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HIRI模型,观察大鼠的生存情况与状态,肝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确定大鼠HIRI模型建立情况。2、检测大鼠HIRI模型中血浆AST、ALT活力和肝组织的HA、LN含量,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肝组织OPN、α-SMA mRNA表达水平,观察大鼠肝脏损伤情况。3、检测大鼠HIRI模型肝组织中XOD、GSH-Px、CAT、NOS及SOD的活力,和GSH、NO、MDA的含量,来验证氧化应激反应参与HIRI的发生。4、检测大鼠HIRI模型肝组织中Hcy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大鼠肝组织MS、CβS、MTHFR、BHMT及ER-αmRNA的表达水平,评价Hcy及代谢、ER-α在HIRI中的作用。5、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肝龙胶囊(GL)低、中、高剂量组(60、120、240 mg·kg-1),每组8只。各组大鼠按1m L·100 g-1的给药容积灌胃相应剂量的药物或生理盐水,1次/d,持续14 d。末次给药结束后各组进行相应操作,并观察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浆中AST、ALT活力,测定肝组织中MDA、Hcy、HA、LN含量和XOD、SOD活力,来评价肝龙胶囊对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的作用。结果:1、通过半肝血流阻断法阻断大鼠肝左叶和中叶的血供,使大鼠肝脏约70%肝组织缺血90 min后再灌注血流建立HIRI的模型成功诱导肝损伤,且建模动物存活率达83.3%。与Sham组和HI组比较,HIR组大鼠肝脏脏器系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镜下可观察到肝组织汇管区及中央静脉结构正常完整,肝细胞呈索状排列整齐,大小均匀,形态正常,无变性和坏死,肝窦明显扩张;HI组肝细胞索状排列不整齐,分布不均匀,有少量变性和坏死,肝窦被挤压变形且有明显淤血,有较少炎性细胞浸润;HIR3 h组和HIR6 h组肝细胞排列不齐且不均匀,有少量变性与坏死,肝窦挤压变形且有大量红细胞滞留,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HIR12 h组和HIR24 h组肝细胞排列不整齐且分布均匀,大小不均匀,有不同程度变性、水肿与坏死,肝窦被挤压变形甚至消失且有红细胞淤滞。HIR组的肝组织损伤以HIR24 h组最为严重,其肝细胞出现水肿和局灶坏死,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3、与Sham组和HI组比较,大鼠肝脏缺血且再灌注一定时间后,HIR组肝组织中XOD活力和NO、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以HIR24 h组的升高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GSH含量和GSH-Px、NOS、CAT及SOD活力不同程度下降,以HIR6 h组和HIR12 h组的下降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Sham组比较,HI组肝组织中SOD、GSH-Px活力下降,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GSH、NO、MDA含量和XOD、CAT、NOS活力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Sham组比较,HI组和HIR组大鼠血浆AST和ALT的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以HIR6 h组和HIR12 h组两组活力的升高最明显;与HI组比较,HIR3 h、HIR6 h和HIR12 h组大鼠血浆的AST活力和HIR组大鼠血浆的ALT活力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和HI组比较,HIR12 h组及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HA、LN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RT-q 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和HI组比较,HIR6 h组、HIR12 h组和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OPN mRNA的表达量均不同程度显着增高,HIR组大鼠肝组织α-SMA mRNA的表达量也均不同程度显着增加,其中OPN、α-SMA mRNA的表达量增高以HIR24 h组明显,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HI组大鼠肝组织α-SMA和OPN mRNA的表达量较Sham组亦有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Sham组和HI组比较,HIR12 h组和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中Hcy含量均显着升高,其中HIR24 h组含量最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I组大鼠肝组织中Hcy含量较Sham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HI组和HIR组大鼠肝组织的MS mRNA表达量均不同程度降低,CβS mRNA的表达量均增加;HIR6 h组、HIR12 h组及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MTHFR mRNA的表达量和HIR组大鼠肝组织的BHMT mRNA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S mRNA的表达量在再灌注12 h时降低最明显,CβS与MTHFR mRNA的表达量在再灌注24 h时增高最显着,BHMT mRNA的表达量在再灌注6 h时增高最为明显。与HI组比较,HIR3 h组、HIR6 h组及HIR12 h组组大鼠肝组织的MS mRNA表达量均降低,而HIR24h组MS mRNA表达量增加,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CβS mRNA的表达量显着增加,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HIR组大鼠肝组织MTHFR与BHMT mRNA的表达量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研究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大鼠在不同浓度的肝龙胶囊预处理后,肝组织病理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GL中剂量组大鼠血浆AST、ALT的活力明显降低(P<0.01);G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SOD活力不同程度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GL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活力和Hcy含量显着降低(P<0.01);给药组大鼠肝组织HA、LN含量仅有GL中剂量组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能引起肝脏损伤,再灌注加剧肝脏的损伤。2、验证了氧化应激参与HIRI的发生,其中初步将Hcy与HIRI联系研究发现,Hcy可能通过自身氧化产生大量活性氧损伤肝组织。4、HIRI导致MS基因表达异常,使Hcy甲基化径的代谢紊乱,导致Hcy在体内蓄积。5、一定剂量的肝龙胶囊对大鼠HIRI预处理具有保护肝脏作用,可能通过减轻Hcy的自身氧化作用和减少ROS的产生,以及提高抗氧化作用,减轻肝细胞的损伤。

焦智慧[9](2020)在《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脏是哺乳动物最大的实质器官,具有加工储存营养物质、代谢药物毒物、分泌胆汁、合成蛋白质等重要功能。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腹腔镜的肝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腹壁神经和肌肉的损伤,减少出血、术后疼痛和粘连,加快手术恢复。尽管采用微创外科手术,在肝切除、肝移植、出血性休克等临床手术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会导致肝炎以及术后肝功能的衰竭。对于晚期肝功能不全的有效治疗办法是原位肝移植,但也面临着器官短缺,费用昂贵、免疫排斥和移植并发症等问题,因此,寻找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提高肝脏再生能力的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是目前肝脏外科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能够自我更新、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来源丰富、取材损伤小,是目前细胞疗法理想的种子细胞。ADSCs主要依靠分化和旁分泌发挥作用,旁分泌指干细胞释放的多种生物因子在微环境里通过细胞基质在局部以及临近组织对靶细胞发挥的生物学作用。随着对旁分泌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ADSCs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应答,修复组织再生等多种生物学功能。ADSCs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会将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分泌到培养液中,这种含有细胞分泌物的培养液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液(ADSC-CM)。尽管ADSCs在临床上对许多疾病有治疗效果,但ADSCs具有免疫原性,对植入ADSCs的不可控分化仍是重要的安全隐患。因此,使用ADSC-CM的无细胞疗法成为绕过细胞疗法局限性的一种再生医学治疗方法。目前有关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而从比较医学角度,小型猪与人的同源性好,体积大小以及器官大小与人更为接近,因此也作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理想的实验动物,所获得的研究数据更有价值,易于临床转化。而ADSC-CM在大型实验动物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肝脏领域尚未见报道,所以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小型猪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探究ADSC-CM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损伤的疗效,为比较医学开展肝病治疗,拓宽ADSC-CM移植领域提供研究依据。本研究使用30头小型猪,其中6头用于脂肪组织的获取。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使用诱导培养基和特定染色鉴定ADSCs成脂、成骨、成肝分化能力,应用细胞流式鉴定ADSCs表面特异性抗原。ADSCs饥饿培养48 h获得ADSC-CM,经3 kda超滤管离心浓缩ADSC-CM用于后续实验。另外24头小型猪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IRI),DMEM对照组(DMEM),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组(CM),每组6头。四组实验动物均通过腹腔镜手术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模型,IRI组通过肝实质注射生理盐水,DMEM组注射基础培养基,ADSCs组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为1×106/kg,CM组按照1×106/kg细胞数提取等量干细胞分泌的条件培养液,注射浓缩的ADSC-CM进行干预。分别在术前、术后1 d、3 d、7 d采集血液样本及肝组织样本用于相关指标的检测。通过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的炎性细胞变化,试剂盒检测抗氧化酶以及细胞凋亡酶活性,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的阳性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再生相关因子以及ADSC-CM成分,q RT-PCR法检测炎症、凋亡以及再生相关基因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凋亡以及再生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凋亡相关蛋白以及再生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如下:(1)病理组织学与超微结构变化:术后各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空泡变性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明显减少空泡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术后IRI组和DMEM组肝细胞内质网严重扩张,细胞核膜皱缩,染色质边集化,ADSCs或ADSC-CM干预改善了内质网扩张及肝细胞核膜皱缩的程度。(2)肝脏功能变化:术后各组ALT、AST、LDH、ALP和T-BIL均升高,TP呈降低趋势,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明显降低了ALT、AST、LDH、ALP和T-BIL的升高程度,缓解了TP的降低程度,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3)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术后各组肝组织抗氧化酶CAT、GSH-Px和SOD活性显着降低,MPO酶活性和MDA含量显着升高,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显着增强了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MPO酶活性,并能减少氧化产物MDA的水平,从而减少术后的氧化应激反应,且两个干预组的上述氧化应激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4)炎症指标变化:术后外周血中炎性细胞WBC、NE、LY含量迅速升高,ADSCs或ADSC-CM干预减少了外周血中的炎性细胞的数量;IRI组和DMEM组血清中的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0含量呈升高趋势,ADSCs或ADSC-CM干预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同时增强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肝组织中炎症因子基因水平的表达与血清结果一致,ADSCs和ADSC-CM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过度释放以及增强抑炎因子的表达显着改善了术后的炎症反应,且两个干预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5)凋亡指标变化:术后各组P53、Bax、Fas、Fasl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Bcl-2表达水平降低,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抑制了凋亡相关指标P53、Bax,、Fas、Fasl的表达,提高抗凋亡Bcl-2的表达水平;ADSCs组和CM组显着降低TUNEL阳性细胞率及Caspase酶活性,减少术后肝细胞凋亡,且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6)再生指标变化: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显着提高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NG-1、ANG-2的表达,增强组织中肝脏再生相关基因HGF、Cyclin D1的表达,抑制肝再生终止基因TGF-β的表达,提高Ki67的阳性细胞数及细胞增殖PCNA蛋白的表达,且ADSCs组和CM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7)ADSC-CM成分检测:通过ELISA法检测到小型猪ADSC-CM中含有促进血管生成的VEGF、ANG-1、ANG-2、b-FGF,调节炎症反应与肝脏再生的TNF-α、IL-1β、IL-6。综上所述,经肝实质移植ADSCs和ADSC-CM均能够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的病理组织学损伤及超微结构变化,减轻过度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肝脏再生。本试验成功应用ADSCs和ADSC-CM干预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后的肝损伤,证明ADSCs和ADSC-CM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和促进肝再生的作用,且二者干预效果无显着差异,推测ADSCs发挥作用的机制很可能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的旁分泌途径。

项时昊[10](2020)在《岩白菜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在成功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岩白菜素通过清除ROS,影响PPAR-γ从而抑制细胞自噬和凋亡的药理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更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将24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盐水对照组(Sham+Saline组)及单纯药物组(Sham+Bergenin组),其中假手术组给予开关腹处理。在手术前3 d,给予生理盐水或药物(40mg/kg)处理,采集所有小鼠的血清及肝组织,通过生化分析、HE染色、ELISA法及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不同组别之间肝脏转氨酶水平、病理改变及炎症和凋亡自噬相关标志分子的差异性改变。2.将120只Balb/C雄性小鼠分别称重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组)、药物处理组(IR+B ergenin组)。在建立模型前3d,通过灌胃的方式给予不同浓度的药物处理(10 mg/kg、20 mg/kg、40 mg/kg),采集关腹后2h、8h和24 h(每组24只,每时间点8只)的小鼠血清及肝组织,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ALT、AST的含量,评价病理损伤水平。选取损伤最严重的8h时间点提取总蛋白及RNA等,通过ROS染色、ELISA、q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通路相关分子(PPAR-γ、RXR-α、NF-κB、P38 MAPK)以及凋亡自噬相关蛋白(Bcl-2、Bax、Cleaved Caspase-9、Beclin-1、LC-3、P62)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从而探索岩白菜素的作用机制。3.培养正常的肝细胞(LO2),通过使用岩白菜素(3 mM)及GW9662(10μM)处理将细胞分为正常组(Normal组)、模型组(IR组)、药物组(IR+B ergenin组)、抑制剂组(IR+Bergenin+GW9662)组,所有的细胞经药物处理后行缺氧及复氧处理,通过CCK-8、qRT-PCR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细胞的生存比例及通路相关分子(PPAR-γ、RXR-α)的表达水平,以进一步验证岩白菜素的作用机制。结果1.单纯药物与不同对照组间ALT和AST水平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肝脏组织的HE染色均未出现明显病理性坏死改变;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及作用相关蛋白(Bcl-2、Bax、Beclin-1及PPAR-丫)水平在各组间均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2.模型组的ALT和AS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使用不同浓度的岩白菜素进行预处理后,肝酶水平在2h、8h及24h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以8h最为明显;与以上结果相一致,HE染色显示模型组出现片状水肿及坏死表现,而药物处理组(40mg/kg)坏死区域显着减少,组间差异明显(P<0.05)。3.选取损伤最严重的8 h进行后续研究,ROS染色显示模型组代表标志分子的荧光呈亮红色,而使用岩白菜素进行处理后,荧光亮度下降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ELISA及PCR技术对炎症因子进行检测,发现TNF-α、IL-6及IL-1β在IR组出现明显升高,而随着药物浓度上升依次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TNF-α、IL-6进行了进一步验证,结果与上述一致。4.通过 PCR 技术及 Western Blot 等对组织中的 Bcl-2、Bax、Cleaved Caspase-9、Beclin-1、LC-3及P62等基因进行检测。模型组的促凋亡蛋白Bax及Cleaved Caspase-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进行药物处理后出现下降,与其相反,抑制凋亡蛋白Bcl-2在模型组下降而在药物处理组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与自噬呈正相关的Beclin-1和LC-3与Bax一致,而负相关的P62与Bcl-2一致;Tunel染色和电镜进一步直观的证明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细胞和自噬小体比例明显上升,而在药物处理组随着浓度上升而依次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等对组织中的PPAR-γ、RXR-α、NF-κB、P38 MAPK进行基因和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发现,模型组的PPAR-γ、RXR-α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岩白菜素提高了其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NF-κB、P38 MAPK等通路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则在模型组显着上调,而在药物处理组出现了明显下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PPAR-γ、p-P38的检测进一步验证了以上发现,以上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分别用岩白菜素(3 mM)及PPAR-γ的抑制剂GW9662(10μM)处理正常肝细胞,待缺氧及复氧处理后,CCK-8显示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而药物处理组升高,加入GW9662后细胞存活率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我们进一步通过PCR及Western Blot技术对相关蛋白进行检测,发现模型组细胞中PPAR-γ水平下降,在药物处理明显减弱损伤效应的同时,GW9662加重了细胞死亡,以上结果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岩白菜素可有效降低肝酶水平,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肝脏病理变化。2.岩白菜素可通过清除ROS,调节P38 MAPK/PPAR-γ途径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等释放,并有效抑制肝细胞凋亡和自噬引起的肝损伤。

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AMPK信号通路改变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GlycoCEST在体定量检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糖代谢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前言
    1.1 肝脏代谢检测的研究现状
    1.2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现状
    1.3 CEST糖代谢检测的研究现状
    1.4 T1mapping、T2mapping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
第二章: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2.2 试管模型配置
    2.3 动物实验准备
    2.4 试管模型的磁共振扫描
    2.5 实验动物的磁共振扫描
    2.6 后处理方法
    2.7 统计方法
第三章:实验结果
    3.1 试管实验结果
    3.2 动物实验
第四章:讨论
    4.1 试管模型实验
    4.2 缺氧前后对比
    4.3 禁食前后对比
    4.4 缺血再灌注前后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1 实验结论
    5.2 实验创新点
    5.3 实验不足
    5.4 实验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六章:综述 在体组织糖代谢成像影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粪便菌群的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微生物与肝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羌活水提取物预处理对HIRI模型大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1 立题依据
        1.1 HIRI研究背景
        1.2 中药羌活及其化学活性成分的临床应用
    2 中药发挥保肝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概况
        2.2 国内研究概况
        2.3 羌活的基本药理作用
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标本采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2.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实验大鼠各组血清ALT、AST水平
    2 实验大鼠各组肝组织MDA水平及SOD活力
    3 实验大鼠各组肝组织GSH-Px活力水平
    4 实验大鼠各组肝组织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
讨论
    1 ALT、AST-评价HIRI造模成功与否的指标
    2 MDA—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的指标之一
    3 SOD和 GSH-px—重要的抗氧化酶成员
    4 中医学对HIRI的认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5)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促进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前言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MSC-Exo在肝再生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
    四、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一章 hucMSCs的培养及其来源的外泌体的分离鉴定
    引言
    1.1 实验材料和器材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促进大鼠肝脏切除术后肝再生及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引言
    2.1 实验动物、试剂与耗材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hucMSCs通过递送miR-124促进大鼠肝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引言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一 组织标本(外泌体干预组/对照组)miRNA微阵列结果
附表二 miRDB、DIANA tools、TargetScan 三个在线工具预测miR-124的潜在靶点结果
附表三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引物列表
综述 MSC-EVs在肝脏相关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青蒿琥酯防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概况
    1.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
    1.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国内外治疗方法
    1.4 青蒿琥酯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验药物与试剂
        2.1.3 主要试验仪器和器械
        2.1.4 主要药物的处理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的分组方法
        2.2.2 实验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及给药
        2.2.3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2.2.4 肝功能的检测
        2.2.5 肝脏指数的检测
        2.2.6 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检测
        2.2.7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
        2.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3.2 肝功能检测结果
    3.3 肝脏指数结果
    3.4 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
    3.5 炎症因子检测结果
    3.6 凋亡因子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4.2 青蒿琥酯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4.3 青蒿琥酯能降低大鼠炎症因子
    4.4 青蒿琥酯能降低大鼠凋亡因子的释放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雷帕霉素通过介导糖酵解途径改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大鼠HIRI模型中Hcy代谢与肝龙胶囊预处理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大鼠HIRI中氧化应激介导损伤的变化与作用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HIRI模型建立
        2.2 样品采取与处理
        2.3 10%肝组织匀浆制备与总蛋白浓度测定
        2.4 肝组织病理变化
        2.5 肝组织中XOD活力的测定
        2.6 肝组织中GSH含量和GSH-Px、CAT活力的测定
        2.7 肝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力的测定
        2.8 肝组织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测定
        2.9 大鼠肝脏损伤观察指标检测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肝组织α-SMA和 OPN mRNA表达水平
        2.11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HIRI模型建立情况
        3.2 大鼠肝脏脏器系数
        3.3 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
        3.4 肝组织中XOD活力的变化
        3.5 肝组织中GSH含量和GSH-Px、CAT活力的变化
        3.6 肝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力的变化
        3.7 肝组织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
        3.8 大鼠肝脏损伤情况
        3.9 大鼠肝组织中OPN和α-SMA的 mRNA表达水平
    4 讨论
第二章 Hcy及相关代谢酶在大鼠HIRI模型中的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肝组织中Hcy含量的测定
        2.2 RT-qPCR测定肝组织MS、CβS、MTHFR、BHMT及 ER-α的表达水平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肝组织中Hcy含量的测定
        3.2 扩增曲线结果
        3.3 溶解曲线结果
        3.4 大鼠肝组织MS、CβS、MTHFR及 BHMT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3.5 大鼠肝组织ER-α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4 讨论
第三章 肝龙胶囊对大鼠HIRI的防治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给药及造模
        2.2 样品采取与处理
        2.3 10%肝组织匀浆制备与蛋白浓度测定
        2.4 肝组织病理观察
        2.5 大鼠血浆AST与 ALT活力的测定
        2.6 大鼠肝肝组织HA与LN含量的测定
        2.7 大鼠肝组织SOD、XOD活力和MDA、Hcy含量的测定
        2.8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状态与生存情况观察
        3.2 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
        3.3 大鼠血浆中AST和 ALT的活力变化
        3.4 大鼠肝组织中HA、LN含量的变化
        3.5 大鼠肝组织SOD活力和MDA含量的改变
        3.6 大鼠肝组织XOD活力与Hcy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腹腔镜微创技术简介
        1.1.1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简介
        1.1.2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应用
        1.1.3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客观评价
        1.1.4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方向
    1.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1.2.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2.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治疗
        1.2.3 探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动物模型
    1.3 间充质干细胞概述
        1.3.1 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分类
        1.3.2 间充质干细胞的由来与定义
        1.3.3 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
        1.3.4 间充质干细胞作用机制
        1.3.5 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1.4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1.4.1 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
        1.4.2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作用
        1.4.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1.4.4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临床应用
    1.5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器材
        2.1.3 试验药品及试剂
    2.2 方法
        2.2.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2.2.2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2.2.3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评估
        2.2.4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制备
        2.2.5 小型猪腹腔镜下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建立
        2.2.6 腹腔镜建立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安全性监测
        2.2.7 小型猪ADSC-CM对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
        2.2.8 小型猪ADSC-CM对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2.2.9 小型猪ADSC-CM对肝脏酶谱的影响
        2.2.10 小型猪ADSC-CM对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2.2.11 小型猪ADSC-CM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2.2.12 小型猪ADSC-CM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2.2.13 小型猪ADSC-CM对肝再生的影响
        2.2.14 小型猪ADSC-CM成分检测
        2.2.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形态比较
    3.2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3.2.1 表面抗原的鉴定
        3.2.2 成骨分化能力的鉴定
        3.2.3 成脂分化能力的鉴定
        3.2.4 成肝分化能力的鉴定
    3.3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评估
        3.3.1 增殖能力的比较
        3.3.2 迁移能力的比较
    3.4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制备
        3.4.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
        3.4.2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浓缩
    3.5 腹腔镜建立肝损伤模型安全性监测结果
    3.6 血液常规指标检测结果
        3.6.1 白细胞(WBC)
        3.6.2 中性粒细胞(NE)
        3.6.3 淋巴细胞(LY)
    3.7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3.7.1 肝脏病理结构观察结果
        3.7.2 肝脏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8 术后肝脏酶谱检测结果
        3.8.1 谷丙转氨酶(ALT)
        3.8.2 谷草转氨酶(AST)
        3.8.3 碱性磷酸酶(ALP)
        3.8.4 乳酸脱氢酶(LDH)
        3.8.5 总胆红素(TBIL)
        3.8.6 总蛋白(TP)
    3.9 肝组织氧化应激检测结果
        3.9.1 丙二醛(MDA)
        3.9.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3.9.3 过氧化氢酶(CAT)
        3.9.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3.9.5 髓内过氧化物酶(MPO)
    3.10 炎症反应水平检测结果
        3.10.1 血清炎症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0.2 肝脏组织炎症相关基因水平检测结果
    3.11 肝细胞凋亡水平检测结果
        3.11.1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酶活性检测结果
        3.11.2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基因水平检测结果
        3.11.3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蛋白水平检测结果
        3.11.4 肝脏组织Fas和Fas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1.5 肝脏组织TUNEL染色结果
    3.12 肝脏再生水平检测结果
        3.12.1 血清再生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2.2 组织再生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3.12.3 组织再生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3.12.4 肝脏组织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3 小型猪ADSC-CM成分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ADSCs培养方法的改良
    4.2 ADSC-CM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基础
    4.3 ADSC-CM对小型猪肝脏功能的影响
    4.4 ADSC-CM对小型猪氧化应激的影响
    4.5 ADSC-CM对小型猪炎症反应的影响
    4.6 ADSC-CM对小型猪细胞凋亡的影响
    4.7 ADSC-CM对小型猪肝脏再生的影响
    4.8 小型猪ADSC-CM成分分析的探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岩白菜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岩白菜素对正常小鼠肝组织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岩白菜素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岩白菜素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炎症反应的作用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岩白菜素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凋亡和自噬的作用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岩白菜案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机制探索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
    6.4 讨论
    6.5 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PPAR-γ的内源性配体:15-脱氧-Δ12,14-前列腺素J2(15d-PGJ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AMPK信号通路改变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初探[D]. 潘宁波.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基于GlycoCEST在体定量检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糖代谢变化[D]. 陈丽花. 汕头大学, 2021(02)
  • [3]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粪便菌群的变化规律[D]. 朱宏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4]羌活水提取物预处理对HIRI模型大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孙佳莉. 青海大学, 2021(02)
  • [5]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促进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机制研究[D]. 宋晓静. 兰州大学, 2021(09)
  • [6]青蒿琥酯防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D]. 包佳男.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7]雷帕霉素通过介导糖酵解途径改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D]. 张旭阳.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8]大鼠HIRI模型中Hcy代谢与肝龙胶囊预处理的作用[D]. 卢建升. 大理大学, 2020(05)
  • [9]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D]. 焦智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10]岩白菜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项时昊. 苏州大学, 2020(06)

标签:;  ;  ;  ;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