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QT综合征相关基因新突变G52R-KCNE1的功能研究

长QT综合征相关基因新突变G52R-KCNE1的功能研究

一、长QT综合征相关基因新突变G52R-KCNE1的功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祺[1](2020)在《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亚型JLN综合征国内一新发现致病基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Congenital long QT syndrome,CLQTS)为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QT间期异常延长、晕厥、抽搐以及反复发作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对于未曾接受治疗的LQTS患者,10年病死率可达50%。长QT综合征根据病因可分为获得性及先天性。获得性长QT综合征多由药物、体内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等因素所致,对于诱因的控制可起到治疗效果。而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相对复杂,一直是分子遗传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先天性LQTS可进一步分为不伴耳聋表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Romano-Ward综合征(RWS)以及伴有耳聋表型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JLNS),基于目前研究显示,我国目先天性LQTS主要的遗传基因为KCNQ1,KCNH2和SCN5A。且JLN综合征由于其极低的发病率(约16:1000000),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观察了来自中国安徽省的一个JLN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并筛查了一个常见的JLN综合征致病基因KCNE1,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分子遗传学研究,以便进一步了解JLN综合征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式。目的: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对一个JLN综合征患者家系行基因突变分析,研究JLN综合征的KCNE1基因突变情况,从而对后续的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调查一个JLN综合征家系的基本情况,包括是否发生晕厥、首次晕厥时间、晕厥频率、是否伴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QT间期长度、QTc等。2.在符合伦理要求以及取得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集该家系中10名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采取聚合酶链反应和DNA正反双向测序法对该JLN综合征家系行KCNE1基因测序,观察有无KCNE1基因突变。结果:在先证者以及多位家系成员中的KCNE1基因第112位外显子发现了一错义突变A→G,导致丝氨酸密码子(AGT)改变为甘氨酸密码子(GGT)。结论:KCNE1基因突变可致JLN综合征产生,KCNE1基因中的第112位外显子A→G错义突变是首次发现于中国JLN综合征家系中的突变基因及位点。

张娟,李妙龄[2](2018)在《长QT综合征的研究新进展》文中提出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 TDP)导致的心源性猝死有关。在美国每年约有4 000例猝死是由于长QT综合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发病年龄小,对家庭和社会影响巨大,全面详细的了解最新长QT综合征的研究情况,对不同亚型长QT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此文就最新长QT综合征的临床分型、发生机制、电生理学、临床治疗及其亚型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李宁[3](2018)在《房颤相关SHOX2基因新突变的识别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明确。矮体同源盒基因(SHOX2)是房颤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候选基因,编码表达的同源异型结构域转录因子Shox2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通常在心脏窦房结特异性表达,在心脏发育早期的调控特化作用可能与房颤的发病相关。目的:识别房颤相关的SHOX2基因突变,揭示其导致房颤的遗传学机制。方法:研究对象分特发性房颤组(162例,无亲缘关系,汉族)和健康对照组(238例,无亲缘关系,汉族),收集血标本并抽提基因组DNA。运用PCR反应扩增候选基因SHOX2基因,进行PCR测序和序列比对以期发现新基因突变。把发现的目的基因亚克隆到适当的表达载体,转染工具细胞,应用启动子转录活性分析技术,研究突变蛋白的转录活性;在细胞水平探讨SHOX2基因突变的致病机制。结果:在对162例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SHOX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后在其中1例患者的SHOX2基因识别出了1个新的杂合无义突变。编码核苷酸序列第580位的胞嘧啶变成了胸腺嘧啶,被称为c.580C>T突变,相应地其编码核苷酸序列第194位的密码子由CGA变为TGA,这导致第194位的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亦即p.R194X突变;在238名正常对照者中没有检测出。多物种SHOX2基因编码蛋白之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分析结果显示SHOX2蛋白的第194位的精氨酸在进化上完全保守且该变异可能是一种致病性突变,该突变型SHOX2对靶基因BMP4的转录激活作用丧失。结论:SHOX2基因新的杂合无义突变c.580C>T(p.R194X)是心房颤动相关的新基因突变;SHOX2基因c.580C>T(p.R194X)突变对靶基因BMP4基因的转录激活作用明显降低。

胡康新,姚文亮,万懿婷,益西巴珍[4](2015)在《长QT综合征:近三年国外文献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心电病为心脏结构正常而心脏电紊乱的疾病。长QT综合征则为第一个被发现的原发性心电疾病,它含有13种亚型。根据近三年国外文献,复习长QT综合征的遗传学、电生理学、临床学及其亚型的研究进展。

邓尧[5](2014)在《全外显子测序发现遗传性心脏传导疾病致病基因SCN5A新突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全外显子测序是近年来逐步兴起的一种第二代测序技术。通过外显子捕获芯片以及边合成边测序技术,全外显子测序可在极短时间内获得海量的测序信息。与传统的Sanger测序法相比,它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可以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同时完成上万个基因的测序。自2009年美国学者Ng等首次运用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单基因孟德尔遗传病以来,目前通过此方法已有数十个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被发现。运用全外显子测序对遗传性心脏病的研究多集中于心肌病,相继发现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致病基因DES、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MRPL44、MTO1、AGK、MRPL3、AARS2以及扩张性心肌病致病基因BAG3、GATAD1,而有关心律失常的报道相对较少。本课题通过全外显子测序研究了一个遗传性心脏传导疾病家系,旨在找出致病基因,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也为将来产前诊断、遗传咨询以及基因诊断提供帮助。目的:探查一个遗传性心脏传导疾病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首先通过心电图与询问病史对一个包含5代37人的大家系进行心脏传导疾病的筛查,并采集外周血样以提取gDNA;接着选取其中的三名患者与一名正常人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并利用dbSNP数据库、TGP数据库、YH数据库以及ESP数据库对测序结果中的已知变异进行筛查;再在去除已知变异后的结果中选出三名患者共有而正常人没有的疑似突变;然后运用MutationTaster、SIFT以及PolyPhen-2对疑似突变进行预测,选出致病性较高的候选突变;最后利用PCR扩增以及Sanger测序法将候选突变在家系内与家系外进行验证,并在HGMD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以及Google scholar上进行查重。结果:该家系遗传性心脏传导疾病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家系中存在10名患者。经过全外显子测序、公共数据库筛查、疑似变异分析以及功能软件预测后,留下12个候选突变。经过家系内与家系外验证发现仅有SCN5A上的杂合变异c.4485C>A(p.Y1495X)与心脏传导疾病发生共分离。该变异未被报道过,是一个新发现的突变。结论:1.本研究报道了一个包含10名患者的罕见心脏传导疾病大家系。2.研究家系的致病突变为SCN5A上新发现的杂合突变p.Y1495X。3.全外显子测序可以快速鉴定遗传性心脏传导疾病的致病基因。

何发忠[6](2013)在《KCNH2,TRIB3和RGS2基因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KCNH2钾离子通道对平滑肌细胞的兴奋性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一些由血管紧张素,一氧化氮和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介导的信号途径都参与KCNH2钾通道功能的调节,并且这些途径都与血压的调控途径密切相关。KCNH2(1956,C>T,2690,A>C)突变会影响作用于它的物质的活性提示该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TRIB3能够抑制胰岛素介导的Akt激活,研究显示TRIB3与血压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缬沙坦或TRIB3(251, A>G)突变都影响TRIB3mRNA的表达水平,提示TRIB3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RGS2是Gaq偶联受体的一个GTP酶,在介导NO的效应及血压调节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RGS2的表达水平与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敏感性有关,而RGS2-395G>C突变导致mRNA水平表达上调。因此,本课题对CKNH2(1965,C>T),TRIB3(251,A>G)及RGS2(-395,C>G)基因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疗效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方法:本课题共对386名中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基因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研究,基因分型采用PCR-RFLP酶切电泳凝胶法,服药期间患者心率、血压每2周随访一次,并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及分层分析对基因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KCNH2(1956,C>T)基因多态性与阿折地平及复方尼群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周末时的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降低值有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010和0.014。该基因多态性与α,β-ADR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患者4周末和6周末的DBP (P值分别为0.007,0.019), MAP(P值分别为0.035,0.078)降低值有显着性差异,而与咪达普利,坎地沙坦,厄贝沙坦的疗效不相关。研究发现TRIB3(251, A>G)基因多态性与咪达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周末时DBP (P=0.016)和MAP (P=0.030)降低值显着相关,而与阿折地平和尼群地平治疗2周末DBP (P=0.048),4周末DBP (P=0.007)及MAP (P=0.034)降低值有显着性差异。同时,分层分析研究发现该基因多态性还与α,β-ADR受体阻滞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周末时的心率(HR)及收缩压(SBP)降低值年龄(Age≤50y v.s Age>50y)特异性相关,P值分别为0.003和0.019。RGS2(-395.C>G)基因多态性则与坎地沙坦和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周末SBP (P=0.008),6周末时SBP (P=0.022)及脉压差(PP)(P=0.006)降低值有显着性差异。分层分析研究发现该基因多态性也与α,β-ADR受体阻滞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周末时的HR, SBP及MAP降低值年龄(Age≤55y v.sAge>55y)特异性相关,P值分别为0.004,0.008,0.012。结论:KCNH2(1956,C>T),TRIB3(251,A>G), RGS2(-395.C>G)基因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显着相关,它们可能是特定抗高血压药物个体化治疗有用的生物标记。

李翠兰,刘文玲[7](2012)在《国人长QT综合征基因筛查及分子致病机制研究状况》文中认为自1995年发现第一个长QT综合征(LQTS)致病基因至今,目前已在13个致病基因上发现了950多个突变。已公开发表的中国LQTS患者特异基因突变点有47个,包括KCNQ1上17个、KCNH2上19个、SCN5A上4个、KCNE1上1个、KCNJ5上1个。在对病人进行基因筛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突变位点的分子致病机制进行了研究的有:KCNQ1上的突变L191P、F275S和G314S,KCNH2上的突变L413P、F463L、Y475C、E505D、1539fs/47、P559H、A561V、G604S、V630A、N633S、R863X,KCNE1上的G52R,KCNJ5上的KiT3.4-Gly387Arg。致病机制包括负显性或单倍体不足导致的通道功能缺失。

李翠兰,胡大一[8](2012)在《长QT综合征的基因检测及诊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QTS指具有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LQTS是最先发现的也是最常见的离子通道病,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遗传性LQTS按照是否伴有耳聋又可区为两种形式:RWS综合征和JLNS综合征。RWS综

姚娟[9](2012)在《新疆成年人心房颤动的流行现况及KCNE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心律失常。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新疆地区成年人心房颤动(AF)的流行病学现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KCNE1基因多态性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及与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心房颤动的相关性,为房颤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全疆23个市、7个地区、5个自治州抽取年龄在35岁以上样本,男女均衡。统计不同民族组、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人群的房颤患病率,并对房颤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入选新疆地区健康人群815例,其中维吾尔族409例,汉族40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KCNE1基因rs1892593(SNP1)、rs1805127(SNP2)多态性进行分析,并与不同人群分型结果进行比较。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入选303例经心电图诊断的维吾尔族房颤患者、328例无房颤维吾尔族患者和307例汉族房颤患者、330例无房颤汉族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KCNE1基因rs1892593(SNP1)、rs1805127(SNP2)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1)共抽取35岁以上城市及农村游牧居民14618人,房颤患病率为0.40%,标准化率为0.35%,其中汉族为0.31%,维吾尔族为0.25%,哈萨克族为0.59%。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0.53%比0.28%,P<0.05)。随年龄的增加房颤患病率逐渐增加,75岁以上组最高(3.51%),显着高于其他年龄段(P<0.01)。病因分类中房颤病人中瓣膜型、非瓣膜型及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别31%、36.2%和32.8%;持续时间分类中阵发性和永久性房颤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9%、81%。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显着高于非房颤人群(15.5%,3.7%,P<0.01)。房颤患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总治疗率51.7%,最多服用的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占22.4%,其次是洋地黄,占20.7%,服用最少的是胺碘酮,占8.6%。房颤患者服用抗血栓栓塞药物的总治疗率29.3%,使用的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率25.9%,只有8.6%的房颤病人经常服用,华法林服药率很低,超过96.6%的人从不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瓣膜病、心力衰竭与房颤患病率的OR值分别为1.09、1.90、10.65。(2)KCNE1基因rs1892593(SNP1),AA、AG和GG三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维吾尔族组分别为25%、49%和26%,汉族组分别为36%、47%和17%;A和G两种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维吾尔族组分别50%和50%,汉族组分别为59%和41%。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KCNE1基因rs1805127(SNP2)A A、AG和GG三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维吾尔族组分别为13%、46%和41%,汉族组分别为21%、45%和34%;A和G两种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维吾尔族分别36%和64%,汉族组分别为44%和56%,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对于rs1892593(SNP1),新疆维吾尔族人与欧洲白人、北京汉族人、日本人及非洲尤鲁巴人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新疆汉族人与欧洲白人、非洲尤鲁巴人在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明显差异(P均<0.01),与北京汉族人、日本人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对于rs1805127(SNP2),新疆维吾尔族人与欧洲白人、北京汉族人、日本人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明显差异,与非洲尤鲁巴人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新疆汉族人与日本人、非洲尤鲁巴人在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明显差异(P均<0.05),与欧洲白人在基因型频率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差异,与北京汉族人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明显差异。(3)KCNE1基因SNP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维吾尔族房颤组和对照组及汉族房颤组和对照组均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G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维吾尔族房颤组和汉族房颤组均明显高于维吾尔族对照组和汉族对照组(P均<0.01);KCNE1基因SNP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维族房颤组和对照组及汉族房颤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NP1和SNP2在维吾尔族房颤组和对照组及汉族房颤组和对照组均存在连锁不平衡。SNP1和SNP2在维吾尔族房颤组和对照组中成功构建3个单体型,其中A-G单体型分布频率在房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A单体型在房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NP1和SNP2在汉族房颤组和对照组中成功构建3个单体型,其中A-G单体型分布频率在房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A、G-A单体型在房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左房内径、SNP2基因型AG、GG与房颤发生的OR值分别为1.09、1.80、1.72;汉族左房内径、SNP2基因型AG、GG与房颤发生的OR值分别为1.06、1.66、2.03.结论:(1)新疆地区成年人房颤患病率接近国外有关研究结果,略低于国内的有关研究结果,年龄、性别流行病学特点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近,分类特点不同于国内外研究结果。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房颤患病率无差异。新疆地区成年人房颤的服药率低,药物治疗不容乐观。年龄、瓣膜病、心力衰竭是新疆成年人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新疆维吾尔族健康人KCNE1基因rs1892593和rs1805127多态性的分布不同于新疆汉族健康人。rs1892593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新疆维吾尔族人不同于欧洲白人、北京汉族人、日本人及非洲尤鲁巴人;新疆汉族人不同于欧洲白人、非洲尤鲁巴人。rs1805127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新疆新疆维吾尔族人不同于非洲尤鲁巴人;新疆汉族人不同于与日本人、非洲尤鲁巴人,新疆汉族人基因型频率分布不同于欧洲白人。(3)KCNE1基因rs1805127多态性和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人群房颤的发生均具有相关性。KCNE1基因A-G单体型可以做为新疆维吾尔及汉族人群房颤的易感标记,而A-A单体型可能为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房颤发生的保护因子,G-A单体型可能为新疆汉族人群房颤发生的保护因子。左房内径、KCNE1基因rs1805127多态性基因型AG、GG是维吾尔族、汉族房颤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两民族房颤发生的风险。

李翠兰,刘文玲[10](2011)在《国人长QT综合征基因筛查及分子致病机制研究状况》文中指出自1995年发现第一个长QT综合征(LQTS)致病基因至今,目前已在13个致病基因上发现了950多个突变。已公开发表的中国LQTS患者特异基因突变点有47个,包括KCNQ1上17个、KCNH2上19个、SCN5A上4个、KCNE1上1个、KCNJ5上1个。在对病人进行基因筛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突变位点的分子致病机制进行了研究的有:KCNQ1上的突变L191P、F275S和G314S,KCNH2上的突变L413P、F463L、Y475C、E505D、L539fs/47、P559H、A561V、G604S、V630A、N633S、R863X,KCNE1上的G52R,KCNJ5上的Kir3.4-Gly387Arg。致病机制包括负显性或单倍体不足导致的通道功能缺失。

二、长QT综合征相关基因新突变G52R-KCNE1的功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QT综合征相关基因新突变G52R-KCNE1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亚型JLN综合征国内一新发现致病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长QT综合征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长QT综合征的临床分型
    1.1 长QT综合征1型 (KCNQ1)
    1.2 长QT综合征2型 (KCNH2)
    1.3 长QT综合征3型 (SCN5A)
    1.4 长QT综合征4型 (ANK2)
    1.5 长QT综合征型5 (KCNE1)
    1.6 长QT综合征6型 (KCNE2)
    1.7 长QT综合征7型 (KCNJ2)
    1.8 长QT综合征8型 (CACNA1C)
    1.9 长QT综合征9型 (CAV3)
    1.1 0 长QT综合征10型 (SCN4B)
    1.1 1 长QT综合征11型 (AKAP9)
    1.1 2 长QT综合征12型 (SNTA1)
    1.1 3 长QT综合征13型 (KCNJ5)
    1.1 4 长QT综合征14型 (CALM1)
    1.1 5 长QT综合征15型 (CALM2)
2 长QT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3 结语

(3)房颤相关SHOX2基因新突变的识别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心房颤动概述
    1.2 心房颤动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
        1.2.1 房颤基因变异概述
        1.2.2 房颤发病机制的遗传学分类
        1.2.3 遗传因素与房颤复发风险
        1.2.4 房颤的基因检测
        1.2.5 特发性房颤
        1.2.6 房颤的始动与维持机制简述
    1.3 SHOX2基因与房颤
第二章 房颤相关SHOX2基因新突变的识别
    2.1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
    2.2 实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长QT综合征:近三年国外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遗传学与电生理学
2 临床学[6]
    2.1 临床常见类型
    2.2 LQTS的临床治疗[6]
3 LQTS的亚型
    3.1 LQT1
    3.2 LQT2
    3.3 LQT3
    3.4 LQT4
    3.5 LQT5
    3.6 LQT6
    3.7 LQT7
    3.8 LQT8
    3.9 LQT9
    3.1 0 LQT10
    3.1 1 LQT11
    3.1 2 LQT12
    3.1 3 LQT13

(5)全外显子测序发现遗传性心脏传导疾病致病基因SCN5A新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及物理单位说明表
20种氨基酸符号对照表
主要仪器与设备表
主要试剂以及耗材表
1 引言
    1.1 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2 CCD相关基因
    1.3 WES的应用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家系基本资料
    2.2 心电图筛查
    2.3 血样采集
    2.4 外周血gDNA提取
    2.5 gDNA浓度及纯度测定
    2.6 全外显子测序
    2.7 已知变异查询比对
    2.8 “overlap”法筛选候选突变
    2.9 突变功能预测
    2.10 候选基因突变点引物设计与处理
    2.11 PCR扩增
    2.12 凝胶电泳
    2.13 DNA Sanger法测序
    2.14 突变查重
3 实验结果
    3.1 心电图筛查结果及患者资料总结
    3.2 全外显子测序结果
    3.3 家系内与家系外Sanger测序结果
    3.4 突变查重
4 讨论
    4.1 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结果分析
    4.2 突变结果讨论
    4.3 方法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KCNH2,TRIB3和RGS2基因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T)基因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研究'>第一章 KCNH2(1956.C>T)基因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1 研究背景
    2 器材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G),RGS2(-395,C>G)基因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研究'>第二章 TRIB3(251,A>G),RGS2(-395,C>G)基因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1 研究背景
    2 器材与方法
    3 结果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长QT综合征的基因检测及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LQTS基因筛查研究进展[2]
2 LQTS基因检测的专家共识推荐建议
3 LQTS的诊断
4 LQTS的治疗[1]
    4.1 β阻滞剂治疗
    4.2 钾/镁补充剂
    4.3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
    4.4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 (LCSD) [31]
5 预后

(9)新疆成年人心房颤动的流行现况及KCNE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成年人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现况及危险因素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健康人群 KCNE1 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试剂和器材
        1.3 实验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KCNE1 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试剂和器材
        1.3 实验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长QT综合征相关基因新突变G52R-KCNE1的功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亚型JLN综合征国内一新发现致病基因研究[D]. 张瑞祺.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2]长QT综合征的研究新进展[J]. 张娟,李妙龄.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8(06)
  • [3]房颤相关SHOX2基因新突变的识别及功能研究[D]. 李宁.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长QT综合征:近三年国外文献综述[J]. 胡康新,姚文亮,万懿婷,益西巴珍.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5(03)
  • [5]全外显子测序发现遗传性心脏传导疾病致病基因SCN5A新突变[D]. 邓尧. 中南大学, 2014(02)
  • [6]KCNH2,TRIB3和RGS2基因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 何发忠. 中南大学, 2013(05)
  • [7]国人长QT综合征基因筛查及分子致病机制研究状况[A]. 李翠兰,刘文玲. 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2012)资料汇编, 2012
  • [8]长QT综合征的基因检测及诊疗进展[J]. 李翠兰,胡大一. 江西医药, 2012(05)
  • [9]新疆成年人心房颤动的流行现况及KCNE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D]. 姚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1)
  • [10]国人长QT综合征基因筛查及分子致病机制研究状况[J]. 李翠兰,刘文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1(05)

标签:;  ;  ;  ;  ;  

长QT综合征相关基因新突变G52R-KCNE1的功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