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猪肉和猪肝中促生长素残留量的检测

甘肃省猪肉和猪肝中促生长素残留量的检测

一、甘肃省猪肉、猪肝中激素类生长促进剂残留量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12)在《环境激素对斑马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环境激素广泛存在于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环境激素污染问题已成为21世纪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HPLC-MC)的方法检测了济南东郊某高校污水处理厂出水中7种代表性环境激素(雌酮(E1),雌二醇(E2),雌三醇(E3),乙炔基雌二醇(EE2),己烯雌酚(DES),壬基酚(NP),辛基酚(OP))的含量,结果显示,在7中代表性环境激素中,采集水样中只检测出壬基酚、辛基酚两种环境激素,其含量分别为:13.39ng/L、0.49ng/L。根据采集水样中环境激素的含量以及已有文献中不同水体环境激素含量的检测结果,确定壬基酚作为随后实验的研究物质。随后选择斑马鱼做为实验动物,通过急性毒性、性别比例、性腺指数等三个方面,研究壬基酚的毒性。首先利用急性毒实验测定壬基酚对雄性斑马鱼及雌性斑马鱼的96h LC50和安全浓度,以期为后续实验浓度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壬基酚对雌性斑马鱼的96h的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是:0.902mg/L、0.0902mg/L,对雄性斑马鱼的96h的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是:0.529mg/L、0.0529 mg/L。然后将斑马鱼仔鱼长期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壬基酚溶液中,观察其对性别比例及性腺指数的影响,以检测壬基酚对斑马鱼是否具有雌激素效应。结果显示:180天浸泡刺激后,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20ug/L、100ug/L壬基酚浓度组中雌性个体分别占总数的51%、51.33%、64%、75.33%,两壬基酚浓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20ug/L、100ug/L壬基酚浓度组的性腺指数(GSI)分别为:4.40%、4.43%、3.90%、3.37%。溶剂对照组性腺指数(GSI)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结果基本一致,20ug/L、100ug/L壬基酚浓度组雄性斑马鱼性腺指数低于对照组,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证实壬基酚对斑马鱼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效应。最后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不同浓度的壬基酚溶液及污水对成年雄性斑马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成年雄性斑马鱼分别暴露于100ug/L二甲基亚砜溶液(溶剂对照组)、20ug/L,100ug/L的壬基酚溶液、采集水样中,7天后,每组取6条斑马鱼的肝脏,混合后提取R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显示:20μg/L的壬基酚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有1259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与免疫相关基因有26个。100μg/L的壬基酚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有2024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与免疫相关基因有21个。污水组与对照组相比,有718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与免疫相关基因有12个。在20μg/L和100μg/L两壬基酚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结果中,有9个免疫相关基因均差异表达,其中有8个基因均表达下调,证明壬基酚对斑马鱼具有免疫毒性。为了检测芯片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应用Real-time PCR技术对4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基因的变化趋势与基因芯片结果相吻合,证实基因芯片结果可靠。

王宪龙[2](2011)在《野莱F1代猪肉品品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味、营养绿色保健肉品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人们希望猪肉既瘦肉多,又色、香、味俱全,家猪的营养结构和肉质已不能满足人类对健康消费的需求,而纯种野猪与家猪改良的杂交野猪,以其肉质鲜嫩、野味浓郁、风味独特、瘦肉率高、脂肪低、营养丰富,成为人们喜爱的绿色保健食品。本研究以长白山野猪为父本,以山东省优良地方品种莱芜猪为母本进行杂交。随机选择出生日龄基本一致、生长良好、体重20kg左右的野莱F1代猪(下称F1代猪)和长×大白猪断奶仔猪各18头(公母各半),以同一营养水平,饲养在山东绿涧生态产业园的同一栋半封闭式水泥地面猪舍内,每6头1组各关在一个栏内。前期(开始-60kg体重)以舍饲为主,自由采食前期水平的料,后期(60-90kg体重)舍饲+放牧,按体重的3.5%给后期水平料。日粮由不加任何添加剂的绿色玉米、豆粕、麦麸组成,另外补饲或自由采食牧草、落果和青储多汁饲料。当试验猪体重达90kg左右时,每种猪选9头按标准方法进行屠宰。然后用统一肉品分析方法、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固相微萃取等先进仪器,对试验猪的胴体品质、常规肉质性状、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及部分微量元素含量、肌肉组织学性状、脂肪酸组成、氨基酸和肌苷酸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等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胴体品质:野莱F1代猪的宰前体重、胴体重、胴体长、屠宰率、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分别为90.25kg、63.92 kg、65.60cm、70.83%、28.89 cm和62.27%,上述各指标均小于长×大白猪。野莱F1代猪的背膘厚和后腿比例分别为2.55cm和33.25%,这两项指标均大于长×大白猪,并且与长×大白猪差异显着(P < 0. 05)。2.肉质性状:野莱F1代猪肉的肉色、大理石纹、pH值、失水率、滴水损失、熟肉率和剪切值分别为3.33分、3.10分、6.07、12.49%、2.09%、68.93%和32.50N(牛顿),除pH值与长×大白猪差异不显着(P> 0. 05)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显着(P<0. 05)或极显着好于长×大白猪(P < 0. 01)。3.常规营养成分:F1代猪肉的水分含量为73.50%,干物质为28.67%,脂肪为3.20%,蛋白质为23.42%,灰分为1.15%,这些指标野莱F1代猪均高于长×大白猪,其中干物质、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野莱F1代猪与长×大白猪差异极显着(P < 0. 01)。4.肌肉组织学性状:F1代猪的肌纤维直径为44.93μm,比长×大白猪细12.15μm(P < 0. 01);肌小节长度为2.36μm,比长×大白猪长0.39μm(P < 0. 01),因此,F1代猪的肌肉嫩度较好。5.脂肪酸组成:F1代猪肌肉的饱和脂肪酸为26.05%,单不饱和脂肪酸为46.59%,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3.80%;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两者都低于长×大白猪,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明显高于长×大白猪(P < 0. 01)。由于饱和脂肪酸有引起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状动脉硬化的危险,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被称为益智因子),有降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所以F1代猪的肌肉及肌内脂肪品质好,营养价值高。6.氨基酸和肌苷酸含量: F1代猪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肌苷酸含量分别为90.51g/100g、32.62g/100g和2.66 mg/g,三者均高于长×大白猪。7.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野莱F1代猪肉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较丰富,除K为385.50 mg/100g,显着低于长×大白猪外,Ca、P、Fe、Zn、Mg和Cu的含量都显着或极显着高于长×大白猪(P < 0. 01)。8.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野莱F1代猪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有34种,比长×大白猪多7种。影响F1代猪肉风味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丙氨酸乙酯(刺鼻清香)、甲基硫醇(似熟的土豆香)、3-辛基-5,8二甲基萘(清香、肉香)、庚醛(脂肪香)、葵醛(脂肪香)、(E,E)-2,4-癸二烯醛(似油香)、十一醇(肉香)、十六烷、十六醛(脂香)、十二醇、十四醛(脂肪香)、14-甲基-8-十六烯醇、2-烯基十四醇、十八烷等。F1代猪肉特有的风味物质为:3-辛基-5、8二甲基萘(清香、肉香)、甲基硫醇(似熟的土豆香)、十六烷、十八烷、庚醛(脂肪香)、丙氨酸乙酯(刺鼻清香)、十四醛(脂肪香)等。综上所述,野莱F1代猪的肌肉颜色、大理石纹评分好,肌纤维细,肌小节长,剪切值小,水分含量高,柔嫩多汁,嫩度好;肌肉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高,营养价值好;肌内脂肪含量适中,对人体营养和健康有益的必需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肌肉的鲜味氨基酸、肌苷酸含量高,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多,所以肉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好。但野莱F1代猪的胴体品质不如长×大白猪好。

孙亚楠[3](2011)在《核糖体展示天然鼠源scFv文库筛选己烯雌酚抗体》文中指出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 DES)是第一个有活性可口服的人工合成非甾体雌激素物质。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DES有对人致癌,致畸以及对生殖系统的危害。针对上述情况,发展检测DES残留的简便、快速、灵敏的方法是有效遏制滥用DES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维护法规制度的必要保障。与其它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快速、灵敏、简便特性的检测方法是免疫学分析方法。但是此法需要以特异性的抗体作为检测基础。利用核糖体展示技术筛选单链抗体(sing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scFv),成本低,方便进行大规模生产等。从未经免疫的动物或人的免疫组织或B细胞中,构建的天然抗体文库,从理论上讲,只要使用合适的筛选方法,任何抗原都可以从中筛选到相应的抗体,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利用核糖体展示技术筛选针对小分子半抗原单链抗体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从天然抗体文库中筛选更是少之又少。目前,还未见到利用此技术从天然抗体文库中筛选DES单链抗体的报道。本研究利用重叠引物延伸法(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 SOE) PCR技术构建了天然鼠源单链抗体文库,应用核糖体展示技术筛选己烯雌酚特异的单链抗体。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未免疫的6-8周龄Balb/c小鼠的脾脏细胞中提取总RNA,利用Oligo(dT)15引物反转出单链cDNA,再扩增VH、VL基因片段,大小分别约为380 bp,350 bp;合成(G4S)3linker,经序列测定,与理论序列完全一致。利用SOE-PCR构建单链抗体文库,大小约为750 bp,经序列比对,单链抗体的文库中约80%的单链抗体可以正确翻译,无移码突变和致死突变,无终止密码子;测序正确的单链抗体互补决定区氨基酸序列均不相同,证明构建的单链抗体文库具有良好的多样性,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单链抗体筛选。2.核糖体展示元件T(包含T7启动子,5’茎环,核糖体识别位点)以及间隔序列P(包含3’茎环,间隔序列)是从已构建好的载体pT7PD上扩增,其大小分别为102bp和298bp,两片段分别经序列测定,与理论序列完全一致。以重叠引物延伸法(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 SOE)将T片段与scFv文库连接,再将P片段与其拼接,构建成核糖体展示单链抗体文库,大小为1200 bp左右。3.鼠源天然scFv文库质量的鉴定。(1)将构建好的核糖体展示单链抗体文库连接pMD18-T克隆载体后,随机挑取13株送Invitrogen公司测序鉴定文库的完整性和多样性。由测序结果可知,共有9株序列与文库理论大小相符,且能完全正确的翻译,内部无终止密码子,无移码突变和点突变。由序列分析可知文库仍保持着多样性,经Bioedit软件对文库的氨基酸序列分析,CDR区仍然保持着高度的可变性。以上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利用SOE-PCR构建核糖体展示单链抗体文库的方法是可行的,为下一步文库的筛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经鉴定,文库的可扩增性,转录活性,反转录活性良好。4.使用固相和液相交替筛选的方法对文库进行七轮筛选,第一轮筛选后RT-PCR得到的条带比较弱,说明原始抗体文库中能与DES结合的抗体较少。经过七轮核糖体展示筛选后,RT-PCR扩增得到的DNA条带亮度明显增加,说明筛选后的抗体文库中抗原阳性的抗体得到了富集。5.将七轮筛选后单链抗体文库进行序列鉴定,其中有43株无致死突变,可以进行DES结合活性的测定。6.随机挑选26个克隆子,将单链抗体基因与pTIG-TRX连接成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在约30KDa处有目的蛋白条带,与理论蛋白大小一致,确定表达产物存在于破碎菌体后的上清液中。7.将26株克隆子的表达上清液用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分别鉴定,结果筛选出5株克隆子对DES有特异性的结合。8.对5株克隆子进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DR区有相似性,推断抗DES单链抗体的抗体识别位点相似。用SPR分析筛出的一株30-3的单链抗体的亲和力为3.79×10-6M。利用Anti-His tag亲和层析柱对表达的单链抗体进行了纯化,使目的条带得到了明显的浓缩。

周春红,朱书强,王荣[4](2011)在《LC-MS/MS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在食品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有毒有害化合物,如抗生素、杀虫剂、毒素等,对公众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和现实危害。因为这些化合物通常在食品中微量存在,故灵敏、高选择性的针对这些化合物检测的分析技术和方法显得紧迫而必要。液质联用技术的成功开发较好地满足了这一要求,并在食品安全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介绍液质联用关键技术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做一概述。

范秋佳[5](2010)在《己烯雌酚人工抗原合成研究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己烯雌酚(diethylstibestrol, DES)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在促进动物蛋白质的合成代谢、提高动物日增重和减少脂肪等方面效果明显,因此一直被作为一种动物生长促进剂用于畜禽以及水产品养殖中。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研究发现,DES是一种致癌物质,能够在动物源性食品如肝脏、肌肉、蛋、奶中残留,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世界各国规定食品动物养殖中不得以任何途径和方式使用DES,养殖动物及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DES。本论文针对DES的结构特点,设计并合成了DES半抗原和人工抗原,并对DES半抗原和人工抗原进行了表征和鉴定,制备出了己烯雌酚的高质量的多克隆抗体,应用间接ELISA方法和Western Blot测定了抗体的特异性,建立了己烯雌酚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应的样品提取方法,并且用HPLC方法对ELISA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了验证。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己烯雌酚进行了结构修饰,用有机合成方法合成了己烯雌酚-单-羧基丙基-醚(DES-MCPE)和己烯雌酚半琥珀酸(DES-HS),并通过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对合成产物进行了鉴定之后分别将己烯雌酚衍生产物利用优化的混合酸酐法、碳二亚胺法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分别作为免疫抗原及包被抗原,并且通过紫外扫描光谱、SDS-PAGE电泳试验验证偶联效果。第二部分,以合成的DES-HS-BSA, DES-MCPE-BSA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抗血清,优化抗体纯化条件,得到DES抗体,应用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法验证了抗体的特异性;探讨了间接ELISA测定DES抗体的条件;并对DES抗体与游离DES的特异性结合反应进行测定。采用碳二亚胺法连接的DES-HS-BSA作为免疫原得到的抗体进行间接竞争ELISA实验,优化了ELISA工作条件,建立了间接竞争ELISA检测DES方法。方阵滴定法确定最佳OVA-HS-HSA包被抗原的浓度为2.5μg/mLDES-HS-BSA,酶标二抗(羊抗兔IgG-HRP)工作浓度为1:7500以及抗体的工作浓度为1:6400。以上述试验条件为基础,以系列稀释的DES标准溶液作为检测对象,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的线性回归直线方程为y=-2.6679x+3.0589,相关系数R2=0.9969,从标准曲线可以得知,此方法可测定的最适范围为Ong/mL~100ng/mL,最小检测限约为8.4ng/mL。本实验所建立的ELISA方法的精确度以批内误差表示,结果表明孔间差异2.57%(n=5),精确度较好。在可测定浓度范围内己烯雌酚(DES)抗体与其他二苯乙烯类激素免疫交叉反应较小,在添加回收实验中,对猪肉样本在10ng/mL,50ng/mL,100ng/mL三个浓度的平均回收率为109.41%。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有较高特异性和选择性,适合己烯雌酚药物残留样本快速检测。

张爱芝,王全林[6](2009)在《动物源食品基质中性激素多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食用动物饲养中促生长性激素的滥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因为这类性激素残留于食品基质中通过食物链被人体摄入后,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食品分析领域的研究者长期致力于研究开发食品中性激素多残留的快速、可靠、低成本的检测方法。本文对近年来食品基质中性激素多组分残留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前处理方法(提取与净化)进行了概述,旨在为食品基质中性激素多残留检测及检测方法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文章首先对性激素作简要介绍,然后对性激素的分析方法包括提取和净化技术进行概述。引用文献47篇。

秦占国[7](2009)在《国内外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受到各国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兽药残留同农药残留、人畜共患病病原、环境污染物、加工和贮藏过程污染一道,组成了动物源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兽药残留对人和动物造成极大的危害,解决兽药残留问题是提高动物源食品质量,保障其安全的关键环节。兽药残留监控工作是解决兽药残留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乃至维护社会稳定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保障动物源食品的安全在我国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是加快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捷径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主要发达国家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异同,进而提出我国完善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建设的理论性建议,推动我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描述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兽药残留限量及其制订方法、兽药休药期标准及其制订方法、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及其有关规定、残留检测机构及其管理、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对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我国的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系统研究以及对国际组织(WHO、FAO、CAC、OIE和JECFA)对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的安全管理作用和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我国完善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理论性建议。研究发现: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国家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涉及的动物种类多,组织多,限量规定得较细,对每种药物的残留标示物都有明确的规定,修订及时;制订的标准涉及药物数量越来越多,涉及品种越来越全面;标准中指标更苛刻、分类更细致,并且残留限量总体上严格于其他国家,对靶动物、靶组织的分类也更具体、更细致。兽药休药期标准制订具有规范性,科学性。欧盟(以英国为代表)制订的休药期涉及药物数量最多,药物涉及品种最全面,且多数药物休药期长于其他国家,这有利于保障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其次是美国休药期药物数量、品种较我国全面。残留检测技术呈现出速度化、系列化、精确化等特点。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国家通行的做法是,按一定的规范对受检产品在非实验室条件下在现场进行筛检,进行快速检验,如果检验结果为阳性,受检食品就不允许上市。对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向多组分方向发展。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多残留分析方法主要有美国FDA的多残留方法、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这就对残留限量要求越来越低,对检测方法的精确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残留检测机构设置及其管理更具有科学性。美国参与残留监控捡测任务的机构主要是FSIS官方实验室和各州具备资格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大部分日常检验工作由指定的州一级实验室完成。FSIS官方实验室对肉、禽及蛋产品的化学、微生物学和病原生物开展食品安全性检测。欧盟的残留检测机构主要是残留检测实验室,欧盟的残留检测实验室分为三级,即欧共体基准实验室(CRLs)、成员国国家基准实验室(NRLs)和常规实验室(RFLs),它们共同形成了欧盟残留监控的实验室检测系统。加拿大残留检测机构主要设在加拿大食品检验署下面的实验室。食品检验署的主要工作包括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保护。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国家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以强大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并且法律法规的制定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为基础,预防原则为核心,修订及时,公众参与,透明度高;政府监管部门机构庞大、执行力强,手段先进,保障有力。国际组织在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中作用也各有特点。WHO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是通过建议和协助成员国减少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及有害化学物质(包括兽药残留)的污染,减轻食源性疾病的负担。1948年的WHO宪章中规定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特别职责中特别强调制订食品国际标准和协助在大众中宣传食品安全。FAO和WHO兽药残留安全性评价、残留限量的确立等技术工作由其兽药专门代理机关JECFA和CAC负责。FAO和WHO仍保留和行使相关决议权,并由二者联合颁布其职能机关制定的国际公认的兽药安全相关标准,推行兽药合理使用规范。CAC主要职责是在FAO/WHO食品标准计划下制定食品标准、指南和相关文件。OIE工作范围涉及动物产品安全,开展了系列工作包括预防和控制由动物源风险所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JECFA处理FAO/WHO成员国委托的食品污染物安全评价及风险分析任务,为FAO和WHO的食品标准计划服务。其工作宗旨是评估那些有意或无意地成为食品成分的化学物质的安全性,其中包括兽药残留;其任务是分析人类食用的食品中污染物及兽药残留的化学、毒理学及其它方面的性质。相比而言,我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及其休药期的制订需要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作为指导;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制订需要进一步加速。残留检测机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管理制度也需要进一部完善。本研究提出完善我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建设的理论建议:加强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建设;加强休药期标准建设;制定及完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加强国家级、部级、省级兽药残留检测机构的管理;完善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着力构建更加完善有力的兽药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提升管理力度,建立政府各监管机构间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体制,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和公开、及时与畅通的信息发布制度,建立风险分析机制,完善动物源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等;建立避免兽药残留的数据库,提高兽药残留监控效率;加强兽药残留的舆论监督与宣传教育。从现有资料来看,本课题对国内外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系统研究尚属首次。通过对美国、欧盟、加拿大、中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以及国际组织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作用以及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首次系统地对各国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兽药休药期标准、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及其有关规定、残留检测机构及其管理以及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发现了我们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不足,这是本研究的特点和创新点所在。本文资料系统、详实,为合理制订我国兽药使用规范,指导养殖者临床实践中合理使用兽药提供重要参考;对管理人员合理制订进出口贸易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同时也为政府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动物安全管理制度提供依据和参考。

金明[8](2008)在《UPLC-MS/MS测定牛肝中七种磺胺类药物的研究》文中提出兽药作为预防、治疗、畜禽疾病及促进动物生长和生产的物质,在养殖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使用不当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畜牧业中滥用兽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建立快速高效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点。论文对兽药残留检测的意义和国内外检测的技术以及兽药残留的前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开展兽药残留快速高效检测技术的研究,不仅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而且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减少了兽残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其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薄层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等,本文详细介绍了超高压液相色谱技术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以及应用。兽药残留前处理技术主要有液-液萃取法、基质固相分散法、超临界流体萃取、免疫亲和色谱法等,本文详细介绍了固相萃取技术及其应用。磺胺类药物是普遍使用的一种兽药,是一类传统的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其作用是影响细菌核酸的生成,进而阻止了细菌的生长繁殖。本文研究并建立了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牛肝中7种磺胺类药物的方法。方法通过对色谱条件的优化,使用ACQITY UPLCTMC18色谱柱;流动相A为含0.2%甲酸的甲醇溶液,流动相B为含0.2%甲酸的水溶液;进样体积为5μl;检测波长为254nm;在流动相梯度洗脱下7种磺胺类药物得到了良好的分离。还对样品的前处理实验条件进行了筛选,采用乙腈作为提取溶剂,Waters MCX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从而除去杂质和其它干扰物质。方法同时还通过对质谱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样品检测的质谱确证方法。检出限为0.02μg /g,回收率为70.6%~112.5%(添加水平为0.02,0.05,0.1,0.2μg /g),相对标准偏差为2.6%~14.3%。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分离效果好,选择性高检测灵敏度高、方法稳定,能够满足国际上对兽药残留的要求。适用于同时检测各种动物肝脏及其产品中多种磺胺类药物残留。

王恒[9](2006)在《己烯雌酚免疫分析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己烯雌酚(DES)为研究对象,合成了半抗原己烯雌酚-单-羧基甲基-醚(DES-MCME)和己烯雌酚-单-羧基丙基-醚( DES-MCPE),采用活性酯法和混合酸酐法将DES-MCME和DES-MCPE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蛋白(OVA)共价偶联,制备了人工抗原DES-MCME-BSA和DES-MCPE-BSA,包被原DES-MCME-OVA(包被原Ⅰ)和DES-MCPE-OVA(包被原Ⅱ)。根据紫外扫描图谱确定是否偶联成功并计算结合比,考察了反应物不同的摩尔比对最终偶联物结合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活性酯法偶联时,半抗原与BSA反应的投料摩尔比应在50:1左右为宜,生成的偶联物的结合比为1030:1。分别以DES-MCME-BSA和DES-MCPE-BSA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抗血清。双向琼脂扩散法测定抗血清效价大于32:1后采集全血,离心分离血清,并以硫酸铵分步盐析分离抗血清中的抗体,冷冻干燥后-20℃保存。以DES-MCME-BSA为免疫原制备的抗体Ⅰ对己烯雌酚无亲和力,而以DES-MCPE-BSA为免疫原制备的抗体Ⅱ对己烯雌酚具有特异性亲和力。以包被原Ⅱ进行固相包被,成功建立了己烯雌酚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方阵实验确定了包被原Ⅱ的最佳包被浓度为1.5μg/ml,抗体Ⅱ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5μg/ml。进一步研究了pH值、离子强度和有机溶剂含量对包被原Ⅱ和抗体Ⅱ的亲和作用的影响以及己烯雌酚对包被原Ⅱ和抗体Ⅱ反应抑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pH的反应介质有利于抗原抗体结合,pH6.6最佳。盐浓度对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影响较小,NaCl浓度等于0.15mol/L时最有利于竞争抑制反应,随着盐浓度的增高,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率缓慢下降。低浓度的甲醇有利于包被原Ⅱ和抗体Ⅱ的结合反应,甲醇含量大于15%时抑制包被原Ⅱ和抗体Ⅱ的结合,随着甲醇含量的增加,DES与抗体的亲和力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优化条件下,建立了己烯雌酚对包被原Ⅱ和抗体Ⅱ结合反应的间接竞争ELISA标准抑制曲线,回归方程为I=21.00LogC+47.44,r=0.9953,相对标准偏差RSD%=8.54%(n=5)。IC50=1.32ng/ml , IC20=0.05ng/ml。在相同条件下,结构类似物双酚A(BPA)对包被原Ⅱ和抗体Ⅱ结合反应的抑制曲线方程为I=18.84LogC+31.214,r=0.9871。IC50=9.93μg/ml,抗体Ⅱ与双酚A的交叉反应率为0.013%。

陈德坤[10](2004)在《已烯雌酚免疫分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属于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在人和动物体内会产生雌激素样效应。鉴于 DES 对人体的致癌和致畸作用,世界各国均规定食品动物养殖中不得以任何途径和方式使用 DES,养殖动物及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 DES。DES 残留免疫分析是 DES 残留监控中的关键手段之一。项目对 DES衍生物制备、DES 人工抗原合成、DES 多抗制备及检测方法、DES 单克隆抗体研制等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己烯雌酚半琥珀酸(DES-HS)的制备方法。避光条件下,以己烯雌酚与一定量的丁二酸酐为原料在室温条件下于无水吡啶中搅拌 34h,酸性环境中静置过夜,有浅棕色油状物析出,过滤,将得到的浅棕色沉淀减压蒸干,得粗产品。将粗产品纯化后,经核磁共振、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鉴定。结果表明,该棕黄色物质分子量为 368,分子式为 C22H24O5,含有酚羟基、羧基等关键基团,为所要制备的 DES 衍生物己烯雌酚半琥珀酸(diethylstilbestrol hemisuccinate, DES-HS)。 应用混合酸酐法将 DES-HS 与载体蛋白(BSA,OVA)偶联,得到 DES 人工抗原。 合成的人工抗原经紫外扫描、SDS-PAGE 凝胶电泳鉴定证明 DES-HS 与载体蛋白偶联成功;并用 UVP Bioimaging system 中的 labworks 4.0 Image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software 分析估算 BSA 与 DES-HS 的偶联率为 1﹕30~32,OVA 与 DES-HS 的偶联率为 1:25~28。 以合成的 DES-HS-BSA 免疫兔,经 6 次加强免疫后,用琼脂双扩散试验测定免疫血清中 DES 抗体特异性及效价;探讨了间接 ELISA 测定 DES 抗体的条件;在摸清免疫血清工作浓度的基础上,对免疫血清中 DES 抗体与游离 DES 的特异性结合反应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免疫血清在琼脂双扩散试验中能够和 DES-HS-OVA、DES-HS-BSA 形成清晰的沉淀线,并且与 DES-HS-BSA 形成的沉淀线较粗,与DES-HS-OVA 形成的沉淀线较细,琼脂双扩散试验测定出 DES 的抗体效价为 22.5~22.6;找出了间接 ELISA 测定 DES 抗体的最佳条件,即用 4μg/mL 的 0.1M 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包被酶标板过夜,1%的 OVA PBST 在 37℃封闭 1h,一抗、酶标二抗的作用时间均为 45min,TMB 底物作用时间为 15min,终止液 H2SO4的浓度为 1M,建立了间接 ELISA 测定 DES 抗体的方法;间接 ELISA 测定结果表明两组兔免疫血清与 DES-HS-OVA 反应的 OD490nm值分别为 3.459±0.045、3.738±0.136,与 OVA反应的 OD490nm值分别为 0.235±0.080、0.131±0.007;间接 ELISA 测定两组兔免疫血清的 DES 抗体效价均达到 1:6000;在确定了免疫血清适宜稀释浓度为<WP=6>1:100 的基础上,间接阻断 ELISA 试验表明游离 DES 可以和免疫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并且随着游离 DES 加入量的增加,免疫血清中能够与 DES-HS-OVA 反应的抗体量不断减少。上述结果证明用 DES-HS-BSA 免疫兔后,能够刺激兔免疫系统产生抗 DES 决定簇的抗体,该抗体不仅能够特异性识别人工抗原DES-HS-BSA、DES-HS-OVA 上的 DES 决定簇,还能够识别游离 DES 并与其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用 DES-HS-BSA 免疫 Balb/c 小鼠 4 次后,间接 ELISA 测定免疫小鼠体内的DES 抗体效价,13 只小鼠的抗体效价均在 1:8×103以上。取 2 只免疫效果最佳小鼠的脾细胞,在 PEG 作用下与 SP2/0 细胞融合。经过筛选,3 次克隆化后,得到 2 株生长稳定、DES 单抗分泌量较高的杂交瘤,分别命名为 3A8、4E6;分别对两株单抗的细胞培养上清、腹水中 DES 抗体效价进行了测定,4E6 株细胞培养上清、腹水中 DES 抗体效价分别为 1:6×104、1:1×107;3A8 株细胞培养上清、腹水中 DES 抗体效价分别为 1:4×104、1: 1×107;用间接 ELISA 分别对 3A8、4E6株培养上清中 DES 单抗的特异性进行了分析,两株杂交瘤分泌的单抗只与 DES决定簇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本研究通过将 DES 转化为人工抗原,免疫兔、小鼠,成功地制备出了 DES 抗血清和单克隆抗体,为研制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 DES 残留免疫检测试剂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

二、甘肃省猪肉、猪肝中激素类生长促进剂残留量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省猪肉、猪肝中激素类生长促进剂残留量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激素对斑马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环境激素概述
    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3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污水中环境激素含量的测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分析讨论
第三章 壬基酚对斑马鱼毒性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分析讨论
第四章 环境激素对斑马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分析讨论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野莱F1代猪肉品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猪肉品质研究进展
        1.1.1 猪肉品质概述
        1.1.2 猪肉品质研究内容
    1.2 猪肉脂肪酸研究进展
        1.2.1 脂肪酸的组成
        1.2.2 脂肪酸的含量
        1.2.3 脂肪酸与猪肉营养的关系
        1.2.4 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1.3 猪肉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1.3.1 猪肉风味前体化合物
        1.3.2 风味测定方法
    1.4 野猪的研究进展
        1.4.1 野猪的分布与分类
        1.4.2 野猪的生态、栖息地与食物
        1.4.3 野猪的生物学特性
        1.4.4 长白山野猪生存的自然环境
        1.4.5 长白山野猪的性能
        1.4.6 长白山野猪的分布
        1.4.7 人工饲养野猪的现状
        1.4.8 野猪开发利用前景
        1.4.9 野猪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4.10 养殖野猪的目的和意义
    1.5 莱芜猪研究概述
        1.5.1 莱芜猪保种、选种、育种发展史
        1.5.2 体形外貌
        1.5.3 配合力测定
        1.5.4 莱芜猪合成Ⅰ系、Ⅱ系
        1.5.5 肉的常规化学成分、肉质性状、脂肪酸组成、氨基酸和肌苷酸含量
    1.6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猪选择与分组
        2.1.2 试验猪的饲养管理
        2.1.3 营养水平设计及饲粮组成
        2.1.4 试验仪器
        2.1.5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胴体品质测定
        2.2.2 常规肉质性状测定
        2.2.3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2.2.4 矿物质测定
        2.2.5 氨基酸测定
        2.2.6 肌肉组织学性状测定
        2.2.7 脂肪酸测定
        2.2.8 风味物质测定
        2.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野莱F1 代猪的胴体品质
    3.2 野莱F1 代猪常规肉质性状
    3.3 野莱F1 代猪肉常规营养成分
    3.4 野莱F1 代猪肉组织学性状
    3.5 野莱F1 代猪肉脂肪酸组成
    3.6 野莱F1 代猪肉氨基酸含量
    3.7 野莱F1 代猪肉氨基酸评分
    3.8 野莱F1 代猪肉肌苷酸和肌苷含量
    3.9 野莱F1 代猪肉矿物质含量
    3.10 野莱F1 代猪肉挥发性风味物质
4 讨论
    4.1 野莱F1 代猪的胴体品质
    4.2 野莱F1 代猪常规肉质性状
    4.3 野莱F1 代猪肉常规营养成分
    4.4 野莱F1 代猪肉组织学性状
    4.5 野莱F1 代猪肉脂肪酸组成
    4.6 野莱F1 代猪肉氨基酸含量及评分
    4.7 野莱F1 代猪肉肌苷酸和肌苷含量
    4.8 野莱F1 代猪肉矿物质含量
    4.9 野莱F1 代猪肉风味成分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奖励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3)核糖体展示天然鼠源scFv文库筛选己烯雌酚抗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典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己烯雌酚的概况
        1.1 己烯雌酚的物理性质
        1.2 己烯雌酚的应用
        1.3 己烯雌酚的毒副作用
        1.4 己烯雌酚残留检测
        1.4.1 气相色谱法
        1.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3 薄层色谱法
        1.4.4 化学发光法
        1.4.5 放射免疫分析
        1.4.6 荧光免疫分析
        1.4.7 酶免疫分析技术
    2 核糖体展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核糖体展示技术的原理
        2.2 核糖体展示技术的优点
        2.3 核糖体展示技术已经用于多种大分子的抗体筛选
        2.4 体外分子进化
        2.5 利用展示技术从非天然抗体库中筛选小分子污染物的抗体
        2.6 利用展示技术从天然抗体库中筛选小分子污染物的抗体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单链抗体文库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Trizol法提取鼠脾总RNA
        1.2.2 cDNA的合成
        1.2.3 鼠源天然单链抗体文库的构建
        1.2.3.1 VH基因片段的扩增
        1.2.3.2 VL基因片段的扩增
        1.2.3.3 linker连接片段的扩增
        1.2.3.4 linker连接片段的序列正确性鉴定
        1.2.3.5 scFv文库的构建
        1.2.3.6 单链抗体文库的多样性鉴定
        1.2.4 核糖体展示元件的扩增
        1.2.4.1 T片段的扩增及序列鉴定
        1.2.4.2 P片段的扩增及序列鉴定
        1.2.5 单链抗体核糖体展示文库构建
        1.2.5.1 T片段与单链抗体文库的连接
        1.2.5.2 P片段与T+S的连接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鼠脾脏总RNA的提取
        2.2 VH,VL以及linker的扩增
        2.3 Linker序列的鉴定
        2.4 scFv文库的合成
        2.5 scFv文库的序列鉴定
        2.6 T片段和P片段的扩增及序列鉴定
        2.7 核糖体展示文库的合成
    3 讨论
        3.1 小鼠脾脏总RNA的提取
        3.2 单链抗体文库的构建
        3.3 核糖体展示元件的扩增及文库的连接
第三章 单链抗体核糖体展示文库的质量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核糖体展示文库的可扩增性鉴定
        1.2.2 核糖体展示文库的完整性与多样性鉴定
        1.2.2.1 制备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
        1.2.2.2 核糖体展示文库的序列测定
        1.2.3 核糖体展示文库的转录活性与反转录活性鉴定
        1.2.3.1 核糖体展示文库的转录活性鉴定
        1.2.3.2 核糖体展示文库的反转录活性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核糖体展示文库的可扩增性鉴定
        2.2 核糖体展示文库的序列完整性及多样性鉴定
        2.3 核糖体展示文库转录活性鉴定
        2.4 核糖体展示文库反转录活性鉴定
    3 讨论
第四章 利用核糖体展示技术筛选anti-DES单链抗体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羧基化的DES与氨基化磁珠的偶联及鉴定
        1.2.1.1 羧基化的DES与氨基化磁珠的偶联
        1.2.1.2 偶联后磁珠的鉴定
        1.2.2 核糖体展示单链抗体文库体外转录与翻译
        1.2.3 固相亲和筛选
        1.2.4 液相亲和筛选
        1.2.5 分离纯化mRNA
        1.2.6 纯化后mRNA的RT-PCR
        1.2.7 重新构建下一轮的RD模板
        1.2.8 筛选后单链抗体文库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外筛选
        2.2 第四轮,第五轮和第七轮筛选后的RT-PCR产物的序列测定
    3 讨论
        3.1 体外表达
        3.2 亲和筛选及筛选效率的评价
        3.3 RT-PCR扩增
        3.4 筛选后序列分析
第五章 筛选后单链抗体基因的表达质粒的构建、蛋白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质粒与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筛选后单链抗体基因的扩增
        1.2.2 重组scFv原核表达质粒构建
        1.2.3 制备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
        1.2.4 表达质粒pTIG-TRX-scFv的构建和鉴定
        1.2.5 筛选后单链抗体蛋白的表达
        1.2.6 scFv表达蛋白Western Blot的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pTIG-TRX-scFv阳性克隆子验证
        2.2 pTIG-TRX-scFv的诱导表达
        2.3 Western Blot鉴定表达的单链抗体
    3 讨论
第六章 单链抗体的性质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1.2 方法
        1.2.1 ELISA法测定单链抗体与抗原结合活性
        1.2.2 间接竞争ELISA鉴定单链抗体与半抗原DES的特异结合活性
        1.2.3 筛选有竞争活性的单链抗体序列比对
        1.2.4 用SPR测定筛选后单链抗体的亲和力
        1.2.4.1 抗原的固定
        1.2.4.2 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1.2.5 可溶性scFv的纯化
        1.2.5.1 Ni柱再生
        1.2.5.2 Ni柱纯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链抗体结合活性的检测
        2.2 筛选后单链抗体的竞争活性的检测
        2.3 有竞争活性的单链抗体序列比对
        2.4 SPR分析单链抗体的亲和力
        2.5 单链抗体的纯化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己烯雌酚人工抗原合成研究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己烯雌酚应用及其危害
        1.1.1 临床医学上的应用
        1.1.2 畜牧业中的应用
        1.1.3 己烯雌酚毒副作用
        1.1.4 对女性的影响
        1.1.5 对男性的影响
        1.1.6 对胎儿的影响
        1.1.7 影响生态环境
        1.1.8 致病机理
    1.2 目前世界各国(地区)对DES在养殖业应用的规定
    1.3 己烯雌酚残留的检测技术概述
        1.3.1 气相色谱法(GC)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3.3 气质联用(GC-MS)
        1.3.4 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
        1.3.5 薄层色谱法
        1.3.6 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法
        1.3.7 化学发光分析法
        1.3.8 电化学法
        1.3.9 荧光分析法
        1.3.10 免疫检测技术
    1.4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2 己烯雌酚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2.1 概述
    2.2 试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SDS-PAGE凝胶所需溶剂的配制
        2.2.3 主要玻璃器具及塑料器具
        2.2.4 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DES半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2.3.2 己烯雌酚人工抗原、包被原的合成与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DES半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2.4.2 人工抗原偶联结果鉴定
    2.5 小结
3 DES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ELISA检测方法建立
    3.1 概述
    3.2 试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试验动物
        3.2.3 ELISA所用试剂
    3.3 试验方法
        3.3.1 免疫兔子获得多抗血清
        3.3.2 间接ELISA检测血清效价
        3.3.3 抗体的纯化
        3.3.4 Western Blot验证抗体特异性
        3.3.5 间接ELISA检测条件的选择
        3.3.6 标准曲线
        3.3.7 抗体的交叉反应
        3.3.8 对组织样品的回收率
        3.3.9 ELISA检测方法与HPLC方法比较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血清效价
        3.4.2 Western Blot测定结果
        3.4.3 抗体交叉反应性试验
        3.4.4 间接ELISA检测条件的选择结果
        3.4.5 标准曲线的制作
        3.4.6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结果
        3.4.7 ELISA检测方法与HPLC方法的比较
    3.5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及着作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6)动物源食品基质中性激素多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源食品中的残留性激素
2 动物源食品基质中性激素的提取和净化
    2.1 动物源食品中性激素的提取
        2.1.1 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
        2.1.2 加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ASE)
    2.2 动物源食品中性激素净化
        2.2.1 液-液萃取法(liquid-liquid extraction LLE)
        2.2.2 固相萃取法(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3 性激素多组分残留检测
    3.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
    3.2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
4 结语

(7)国内外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资料来源
3 美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
    3.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及其形成
        3.1.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3.1.2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的形成
    3.2 兽药休药期及形成
        3.2.1 兽药休药期
        3.2.2 兽药休药期的形成
    3.3 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及其相关规定
    3.4 残留检测机构及其管理
        3.4.1 残留检测机构
        3.4.2 管理
    3.5 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3.5.1 法律法规
        3.5.2 管理机构
        3.5.3 相关政策
        3.5.4 安全标准
4 欧盟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
    4.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及其形成
        4.1.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4.1.2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的形成
    4.2 兽药休药期及其形成
        4.2.1 兽药休药期
        4.2.2 兽药休药期的形成
    4.3 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及有关规定
        4.3.1 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4.3.2 有关规定
    4.4 残留检测机构及其管理
        4.4.1 欧盟残留检测机构
        4.4.2 管理
    4.5 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4.5.1 法律法规
        4.5.2 管理机构
        4.5.3 相关政策
        4.5.4 安全标准
5 加拿大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
    5.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及其形成
        5.1.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5.1.2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的形成
    5.2 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及其有关规定
        5.2.1 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5.2.2 有关规定
    5.3 残留检测机构及其管理
        5.3.1 残留检测机构
        5.3.2 管理
    5.4 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5.4.1 法律法规
        5.4.2 管理机构
        5.4.3 相关政策
        5.4.5 安全标准
6 我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
    6.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及其形成
        6.1.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6.1.2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的形成
    6.2 兽药休药期及其形成
        6.2.1 兽药休药期
        6.2.2 兽药休药期的形成
    6.3 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及相关规定
        6.3.1 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6.3.2 相关规定
    6.4 残留检测机构及其管理
        6.4.1 残留检测机构
        6.4.2 管理
    6.5 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6.5.1 法律法规
        6.5.2 管理机构
        6.5.3 相关政策
        6.5.4 安全标准
7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
    7.1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简介
        7.1.1 肯定列表制度的背景
        7.1.2 肯定列表制度的法律依据
        7.1.3 肯定列表制度的措施内容
8 国际组织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作用
    8.1 世界卫生组织(WHO)
        8.1.1 简介
        8.1.2 WHO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8.1.3 WHO全球食品安全战略
    8.2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8.2.1 简介
        8.2.2 组织机构
        8.2.3 粮农组织的工作重点
        8.2.4 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安全相关管理
    8.3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8.3.1 CAC的历史、机构与职责
        8.3.2 CAC章程
        8.3.3 有关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标准和准则
    8.4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8.4.1 OIE简介
        8.4.2 主要目标
        8.4.3 动物源食品安全相关工作
    8.5 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
        8.5.1 简介
        8.5.2 JECFA安全性评价概况
        8.5.3 兽药残留风险评估
9 讨论
    9.1 国内外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比较分析
        9.1.1 关于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及其形成
        9.1.2 关于兽药休药期及其形成
        9.1.3 关于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及其规定
        9.1.4 关于残留检测机构及其管理
        9.1.5 关于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9.2 关于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及其限量标准
        9.2.1 对检测结果判断方法问题
        9.2.2 平均值问题
        9.2.3 残留限量标准
    9.3 关于国际组织的作用
    9.4 完善我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
        9.4.1 加强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建设
        9.4.2 加强休药期标准建设
        9.4.3 制订及完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
        9.4.5 加强国家级部级省级兽药残留检测机构的管理
        9.4.6 完善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9.4.7 建立避免兽药残留的数据库提高兽药残留监控效率
        9.4.8 兽药残留的舆论监督与宣传教育
10 结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美国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附录2 美国兽药休药期
附录3 欧盟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附录4 英国兽药休药期
附录5 加拿大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附录6 我国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附录7 我国兽药休药期
附录8 个人简介
附录9 答辩主要问题的回答与论文修改

(8)UPLC-MS/MS测定牛肝中七种磺胺类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文献综述
    1 兽药概述
    2 兽药残留检测的意义
    3 兽药残留分析的检测方法
        3.1 气相色谱法(GC 法)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法)
        3.3 高效薄层色谱(HPTLC)
        3.4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3.5 毛细管区域电泳(CZE)
        3.6 超高压液相色谱(UPLC)技术概述
        3.7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4 兽药残留检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4.1 液-液萃取法(LLPE)
        4.2 基质固相分散法(MSPD)
        4.3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
        4.4 免疫亲和色谱法(IAC)
        4.5 微波辅助萃取法(MAE)
        4.6 固相萃取技术(SPE)
1 前言
    1.1 七种磺胺类药物的理化性质
    1.2 磺胺类药物的检测方法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仪器分析条件
        2.3.2 技术路线流程图
        2.3.3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流动相的选择
        3.1.1 流动相混合溶剂体系的选择
        3.1.2 流动相流速的选择
        3.1.3 流动相梯度洗脱的选择
    3.2 样品前处理方法
        3.2.1 药物提取溶剂的选择
        3.2.2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3.2.3 固相萃取淋洗液和洗脱液的选择
        3.2.4 标准色谱图、样品加标色谱图和空白样品色谱图
        3.2.5 质谱条件的优化
        3.2.6 方法的线性范围
        3.2.7 回收试验和精密度
        3.2.8 方法的检出限
4 讨论
    4.1 关于色谱条件
    4.2 关于质谱条件
    4.3 流动相对色谱分离的影响
    4.4 关于样品中药物的提取
    4.5 关于提取液的净化
    4.6 关于固相萃取小柱的活化
    4.7 关于 UPLC 分析仪
    4.8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9)己烯雌酚免疫分析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己烯雌酚概况
    1.1 己烯雌酚简介
    1.2 己烯雌酚的使用现状
    1.3 己烯雌酚残留的分布
    1.4 己烯雌酚残留的危害性
    1.5 己烯雌酚的残留限量标准
    1.6 己烯雌酚残留的检测
    1.7 己烯雌酚免疫分析化学立题依据
己烯雌酚免疫分析化学研究
    1 概述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己烯雌酚半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2.2.2 己烯雌酚人工抗原、包被原的合成与鉴定
        2.2.3 抗体的制备
        2.2.4 双向琼脂扩散法测定抗血清效价
        2.2.5 抗体的分离
        2.2.6 己烯雌酚间接竞争 ELISA 的建立
        2.2.7 抗体特异性的考察
        2.2.8 猪肉中己烯雌酚标准添加回收率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己烯雌酚半抗原结构分析结果
        3.2 人工抗原的鉴定结果
        3.3 抗血清的琼扩效价
        3.4 抗体与包被原的最适工作浓度
        3.5 其它影响因素的考察结果
        3.6 己烯雌酚间接ELISA 法抑制标准曲线
        3.7 抗体特异性的考察结果
        3.8 猪肉中己烯雌酚标准添加回收率
    4 讨论
        4.1 人工抗原的设计
        4.2 人工抗原的制备
        4.3 包被原的制备
        4.4 pH 值对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影响
        4.5 直接ELISA 的建立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已烯雌酚免疫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DES 对人类的危害及风险评估
        1.1 DES 对人生殖系统结构的影响
        1.2 DES 对人生育力的影响
        1.3 DES 与癌症
        1.4 DES 引起的其他问题
        小结
    第二章 DES 对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1 DES 对胸腺及胸腺细胞发育的影响
        2.2 DES 对 T、B 淋巴细胞的影响
        2.3 DES 对 NK 活性的影响
        2.4 DES对APC及抗原递呈等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DES 的作用机制
        3.1 ER(ERα和 ERβ)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3.2 ER 的表达和分布
        3.3 雌激素与 ER 的作用机制
        3.3.1 经典的基因组效应
        3.3.2 非基因组效应
    第四章 DES 在畜禽养殖的应用历史及现状
        4.1 早期动物 DES 应用效果研究
        4.2 动物口服 DES 的研究
        4.3 DES 在动物使用专利研究
        4.4 DES 在动物植入法的发展
        4.5 DES 的使用剂量研究
        4.6 DES 的测定方法
        4.7 DES 在养殖业应用中的应用及被禁用过程
        4.8 世界各国(地区)目前禁止 DES 在养殖业应用的规定
    第五章 DES 残留分析技术概述
        5.1 气相色谱法(GC)
        5.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5.3 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
        5.4 毛细管电泳法
        5.5 薄层色谱法
        5.6 荧光分析法
        5.7 免疫分析
        5.7.1 免疫分析原理
        5.7.2 免疫分析技术
        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试验研究
    第六章 DES 人工抗原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试剂和材料的处理
        6.1.3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DES 半琥珀酸(DES-HS)的合成与鉴定
        6.2.2 DES-HS-BSA 复合物的合成与鉴定
        6.3 讨论
        6.3.1 关于 DES-HS 的合成
        6.3.2 关于 DES-HS-BSA 人工抗原
        6.3.3 关于人工抗原的鉴定
        6.4 小结
    第七章 DES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ELISA检测方法建立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检测 DES-HS-OVA 浓度的测定结果
        7.2.2 DES 抗体的特异性测定结果
        7.2.3 间接 ELISA 测定 DES 抗体的优化条件
        7.2.4 DES 的抗体效价
        7.2.5 最适稀释度抗血清的测定
        7.2.6 抗血清与 DES-HS-OVA 抗原决定簇反应性鉴定
        7.2.7 抗血清与游离 DES 反应性的测定
        7.3 讨论
        7.3.1 免疫识别与人工抗原的分子结构
        7.3.2 人工抗原的免疫
        7.3.3 抗半抗原抗体的检测
        7.4 小结
    第八章 DES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主要试剂
        8.1.2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
        8.1.3 骨髓瘤细胞
        8.1.4 试验动物
        8.1.5 主要仪器
        8.2 方法
        8.2.1 小鼠免疫试验
        8.2.2 饲养细胞的制备
        8.2.3 骨髓瘤细胞的制备
        8.2.4 脾细胞制备
        8.2.5 细胞融合及培养观察
        8.2.6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8.2.7 阳性孔杂交瘤细胞克隆化
        8.2.8 阳性孔细胞克隆株的冻存
        8.2.9 腹水的制备
        8.2.10 单抗的特异性鉴定
        8.2.11 单抗抗体效价测定
        8.3 结果与分析
        8.3.1 免疫小鼠的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8.3.2 细胞融合及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克隆
        8.3.3 DES 单抗的特异性鉴定
        8.3.4 DES 单抗效价测定结果
        8.4 讨论
        8.4.1 单克隆抗体与免疫分析
        8.4.2 人工抗原载体对单抗制备的影响
        8.4.3 单抗的用途对免疫程序的要求
        8.4.4 关于单抗制备的检测方法
        8.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甘肃省猪肉、猪肝中激素类生长促进剂残留量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激素对斑马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张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2]野莱F1代猪肉品品质研究[D]. 王宪龙.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9)
  • [3]核糖体展示天然鼠源scFv文库筛选己烯雌酚抗体[D]. 孙亚楠.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8)
  • [4]LC-MS/MS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J]. 周春红,朱书强,王荣. 食品工业科技, 2011(02)
  • [5]己烯雌酚人工抗原合成研究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 范秋佳.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1)
  • [6]动物源食品基质中性激素多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张爱芝,王全林. 现代科学仪器, 2009(05)
  • [7]国内外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D]. 秦占国. 华中农业大学, 2009(S1)
  • [8]UPLC-MS/MS测定牛肝中七种磺胺类药物的研究[D]. 金明.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 [9]己烯雌酚免疫分析化学研究[D]. 王恒. 扬州大学, 2006(03)
  • [10]已烯雌酚免疫分析的研究[D]. 陈德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甘肃省猪肉和猪肝中促生长素残留量的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