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师范生教研能力现状调查与思考

中国师范生教研能力现状调查与思考

一、中文师范生教科研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1](2021)在《民族地区理科师范生专业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新疆为例》文中指出

杜雨桐[2](2021)在《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师现代化的发展刻不容缓,其中教育科研素养的提升、形成中国本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是教师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师范教育阶段作为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究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研究结合文献,运用访谈的方法形成教育科研素养的构成要素,据此自编了《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对江苏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两所院校2045名师范生展开调查。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第一,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整体水平良好,但存在短板——教育研究能力水平一般;第二,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养在不同生源地和专业类别上存在差异;第三,个人因素中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以及实习经历对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其教育科研素养的正向影响作用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提升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需要师范生和师范院校共同努力。对于师范生而言:第一,在教育实践经历中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第二,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第三,提升自身学历,攻读硕士学位。对于师范院校而言:第一,正确定位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把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第二,在实习环节注重对师范生反思意识、研究意识的引导;第三,调整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安排;第四,鼓励并组织师范生积极开展、参与科研活动。

寇文亮[3](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董锦明[4](2020)在《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教育信念是教师对一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育信念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具有动力性、基础性、先导性和全面性的引导作用,是教师素质的一部分。研究教师的教育信念有助于教师树立教育专业情意和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促进教师个人教育意识觉醒,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论文采用实地调查法,以观察法和访谈为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到调研地与乡村教师一同生活学习,直观的了解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的表现形态,并基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调查分析,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总体可分为两种基本取向,分别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利益取向和以周围环境为中心的个人意义取向。在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成长环境、自身经历、个性特征等个人因素,当地学生家长对待教育的态度,学校各种刻板的规章制度,国家教育政策以及社会舆论都会影响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本研究较为详实地呈现了云南边境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态及影响教师教育信念形成的因素,旨在为当地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许睿[5](2020)在《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更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基础教育领域,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自身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区域为视角,对安源区2014年—2018年52所小学教师队伍从生师比、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身份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主要问题是新增教师城乡分配不均衡,城市新增教师人数偏多;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男教师严重不足;青年教师比重过大,教师年龄结构失衡;高学历教师少,学历结构优化空间大;教师身份结构不合理,代课教师数量多;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平衡,未定职称教师人数多;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比例大,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平衡,严重缺乏技能型科目的教师等。导致安源区教师队伍结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教育分层导致城乡教师数量不均衡,城市资源优先配置,农村小学缺乏话语权;传统观念和职业特性造成男性从业数偏低,女性入行热情高;大量年轻人加入教师队伍和中老年教师的流失、退休造成教师队伍年轻化现象突出;教师薪资待遇低难以吸引高学历毕业生从教、教师职后学历提升的意愿低、教师职后教育流于形式导致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不高;开放与多元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和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改革、非师范生入行门槛低导致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从教人数增加,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下降;安源区小学“产假式”缺编和代课教师劳动力低廉造成教师队伍身份结构不佳;农村和老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处于劣势、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评定职称的要求高和新入职教师比例大造成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失衡;教师招聘只注重主科教师、全科教师培养制度滞后导致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严重失衡等。针对该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鼓励男性从教,改善教师性别结构;加快教师专业培养,扭转教师年龄结构失衡;提高教师学历要求,提升教师学历水平;与高校密切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规范在编教师要求,严格代课教师管理;调整教师评职标准,优化教师职称结构;改进教师招聘和培养,平衡教师学科结构。

邹雪城[6](2020)在《中国“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研究 ——聚焦实验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为提升本科教材质量,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高校教材改革与建设成为教育政策的重要聚焦点之一。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准幼儿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为实现职后专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在课程中,实验法的教学逐渐被边缘化,学生不太重视教育实验,学习成效较低。目前教育教学进入深化改革阶段,需要大量的教育实验,研究聚焦教材实验法章节有利于提高课程质量,推动教育教学实验发展,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精神。本研究将以全面质量观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分别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从静态文本和动态使用两个维度对30本我国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主要是实验法部分)和2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包含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和质量分析在内的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就教材整体而言,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发展力量较为薄弱,整体质量水平偏低。就教材实验法的静态文本而言,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趋于一致但过度集中。在内容选取上,四个核心知识单元都以简单基础的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并且内容比较单调,不够丰富、全面和深入。在编写体例上,栏目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升。在图表系统上,图表数量较少且不同教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插图的类型以模式图和结果图为主,表格以非数据型表格为主,数据型表格在1998年后不再出现。事例和案例常被混淆,以国内、简单、简短的为主,数量较少,年代比较久,分布较为集中,研究主题没有反映当下学前研究热点。就教材的动态使用情况而言,学生对教材的不满意超过了满意,主要表现为内容不够全面、丰富和深入;案例和事例数量匮乏,质量较低;图表数量较少;内容可视化水平较低等。在学习成效上,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教育实验可望而不可及,对教育实验产生了比较消极的认识,同时所有的学生都表示自己的学习仍不够全面、深入、具体并在教材编写逻辑、内容的选取和呈现以及教学方式上表达了自己的期待。

底会娟[7](2020)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世界各国教育的竞争实质就是师资的竞争。一个国家的教师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还会间接影响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也因此,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把教育改革的目光和重点从“教育质量”延伸到“教师质量”,将提高教师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作为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的突破口。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然而,当前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如何?能否担负起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重任?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影响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高?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研究按照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研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和工具,以上海市为例,从上海市7个区81所幼儿园中抽取了1768位幼儿园教师进行质量监测,以全面了解和深度考察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质量状况和影响因素,为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文化存在论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在借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设计流程及实施程序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整体思路:核心概念界定-指标体系构建-监测工具研制-监测样本抽取-监测调查实施-监测数据分析-形成监测报告-提出对策建议等环节。研究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及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下的幼儿园教师质量从“完整的人”的视角出发,认为幼儿园教师质量是教师满足教育教学及自我生命价值实现需要所应具备的能力、特质、品性等,集中体现为教师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和有效性。研究在明确幼儿园教师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结合国内外有关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相关研究,初步凝练出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构成要素,随后邀请专家对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修订,最终确定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五因素模型,即幼儿园教师质量由生存之基、专业之智、文化之品、自由之性、信仰之情五个一级维度构成。研究者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遵循自编与借鉴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编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问卷》,在小范围试测后开展大范围问卷调查,经由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对问卷的框架和项目进行调整及验证,形成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正式问卷: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折半信度为0.94;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提取五个因子,五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64%,五个公因子所包含的项目与问卷设计之初所预想的结构基本一致。同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假设模型指数均符合结构方程模型的建议值,且大部分指数都具有较高的拟合性,说明问卷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运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正式问卷对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质量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幼儿园教师专业之智维度质量明显优于其他质量维度;2)专家教师、成熟教师相较于新手教师、经验教师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文化品性以及对职业的坚贞信仰;3)幼儿园教师质量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主城区幼儿园教师质量整体高于郊区幼儿园教师;4)公办幼儿园教师在教师质量的大部分维度优于民办幼儿园教师;不同园所等级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整体呈现出由二级园-一级园-示范园递增的状态;5)从教师的人口学变量来看,随着教师年龄、教龄的增长、职称晋升、职务提高、学历提升、薪资水平的增加,幼儿园教师质量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明显优于非学前专业幼儿园教师;优秀绩效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明显高于普通绩效教师;6)幼儿园教师质量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教师的职务、年龄、工作绩效、职称、学历、所在地域是影响幼儿园教师质量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界定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涵,构建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研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分析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提出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升路径。这些研究和发现对于更好的理解幼儿园教师质量及教师质量监测,为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和幼儿园教师质量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也为本领域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邹逸[8](2020)在《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保证科学教育改革品质与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科学教师教育的重要方面。面对身份角色转变、文化场域更迭、理论与实践碰撞的全新情境,初任科学教师必然会遭遇不适。他们需要在不适中寻觅新知新途,实现各个面向上的专业成长,以使自身在学校场域中渐渐安顿。那么,初任科学教师究竟会遭遇哪些专业成长问题?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呢?真实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样态内蕴着什么样的价值意义?对于相关主体而言又有何可为空间?本研究正是旨在对真实、微观、具体情境中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通过对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本研究将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指向聚焦在“教学知能发展”、“学校文化适应”、“身份认同”三个方面。进而以“实践-认知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身份认同理论”等观点对上述三大具体指向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方法,通过“实地”、“田野”的方式,对浙江省杭州市S中学11位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实践生活进行了观察、调查与访谈,详细描述与呈现了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然样态,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实然样态背后的实质意义。研究发现:第一,初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知能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经验断裂”与“知识具身”的过程。面对不断袭来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不足以有效应对。他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尝试、行动、反思、检验、确认,以吸纳与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这些新的知识与能力,经由具体问题解决过程的澄明,因而具有了情境脉络意义与个体具身意义,成为初任科学教师关于教学知能的“真”的信念与行为指南。同时,我们也可以深切地发现,文化因素对于初任科学教师教学知能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浸润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孔不入、深入人心,向初任科学教师清晰地传达着学校主流的价值取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思维与行动的着眼点与方向。第二,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过程主要表现为自我原有文化特征与学校主流文化价值之间的博弈。这一过程中,初任科学教师不断体验着自身与新情境之间的文化差距,进而扬弃性地做出文化适应趋向上的自我选择。尽管每位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情况有所差异,不过,他们每一次对文化差距的感知,可以说都是对自己仍是“局外人”的体认,而他们于相应文化活动中的每一种选择及行为,都至少表达了其成为“局内人”的期待与尝试。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实则就是一种文化比较、选择与认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逐渐明晰“局内”的文化特征,并逐渐建构起作为“局内人”的自己。当然,初任科学教师在适应学校文化的同时,也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际关系等不同层面,对学校文化带来了不少全新的创生性发展。第三,初任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对作为“科学教师”的自我的不断寻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任科学教师不断感知与体察着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差异,进而在选择与应对中不断重塑着思想理念上认同的自我和行为表现中的自我;他们不断探寻着科学教师群体内部的典型特质及其与不同学科教师群体间的本质差异,从而在参照和比较中体认着作为科学教师群体成员的自我;他们不断理解着学校场域中的多元文化价值导向,以不同的衡量标准不断切换着自己的言行举止,以使自己适应不同情境中的文化身份。综合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认为,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学校场域内外空间区隔与文化融通的整体背景之中,大体表现出渐、摄、融、构的过程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各种社会资本的积累成为促进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需求,而从共同体中汲取养分,则能直接有效地实现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本研究从师范生职业幸福感的养成、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师范生“基本功”的夯实、师范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进行了再思考;从主动规划专业成长、深度理解和落实科学的人文价值、提升教学生成能力、全面建设初任科学教师支持体系等方面,对科学教师的职后成长进行了再思考。最后,就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继续深入的方向进行了些许探讨。

韦林翠[9](2020)在《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胜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师专业化理念思潮的兴起以及教育变革中对教师质量提升的需要,不少国家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门槛提升至硕士学历,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硕士学历的小学教师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学历未必等同于专业的能力,教师职业胜任的过程中,往往还受到来自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硕士学历小学教师在职业发展上存在不少问题,行业内外对硕士学历小学教师的职业胜任程度也“褒贬不一”,硕士学历小学教师在职业胜任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去深入探讨。基于此,本研究以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的职业胜任为核心问题,探讨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在职业胜任中有何特征?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的硕士学习经历对其职业胜任而言意味着什么?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限定为以全日制就读方式并获得硕士学历的小学教师(且在其正式到学校任教前无正式的从教经历),选取了10名不同地区与专业的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深入访谈来获取教师职业胜任的相关资料,辅以文本和文献来获取其他相关资料。在对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胜任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后,主要有几点发现:首先,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的职业胜任中呈现出几对尤为明显的张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张力、“精专”与“广博”之间的张力,其中“理论”与“实践”的张力最为深刻,并影响着其他两对关系;其次,研究还发现在教师职业胜任中,这几对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关系,更非“谁优谁劣”的关系,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能够较好胜任其职业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用自身的特质“压倒”学校固有的工作特质,而是教师如何能够让这几对关系达成相对均衡的状态。最后,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在职业胜任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上,其中,课堂教学部分是教师出现矛盾与冲突较多的部分,该问题与我国中小学当前教师业绩与学生成绩直接挂钩的评价制度有关;在班级管理上教师遇到的问题常常较为复杂,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教育科研上,虽然高校的科学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研究存在着差异,但是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上的矛盾冲突较少,反而,教育科研往往成为其解决许多矛盾的重要手段。最后,本研究基于研究的结果,一方面,研究结合教师实践反思的“ALACT”模式,行动研究的相关理论,以及教师专业实践提升的“GST”模式,提出若干如何提高全日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胜任度的相关建议。另一方面,从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出发,在学校与国家层面提出若干提高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提升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为无学科专业背景的研究生教师提供可选择的职前实习;根据高学历教师表现给予相应的入职教育。

杨柳[10](2020)在《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文中认为中国教育部在2018年10月10日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2.0计划的意见》([2018]第13号),这份文件代表着我国正式开始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相比较教育部先前发布过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计划”更加突出了我国教育界期待培养更多的卓越教师和加大力度发展教师教育的坚定决心。根据“2.0计划”,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尝试,建成了一批具有高办学水准、有特色的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专业,基本采取了以准教师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结构。预计到2035年,我国准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将得到显着提高。该计划能够为培养数百万名骨干教师,数十万名卓越教师和数万名教师工作者提供更大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2.0计划”中还指出,培养卓越教师将成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今后的主要办学目标和发展特色,我国将培养一批对祖国教育事业怀着深厚情感的、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师德、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出众的教学技能、勇于尝试创新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终身持续学习的卓越型教师。培养高质量教育的成败因素之一就取决于是否具备一批卓越教师,因为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教师的质量。而塑造和培养高知识、高技能、高师德的卓越教师,进而塑造出一批超一流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势必成为我国今后继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大批卓越的人才,创造世界教育典范的关键一环。目前已有的关于卓越教师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卓越教师的内涵、卓越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卓越教师的在职工作能力,以及国家培养卓越教师的必要性等问题上,这些已有研究为我国学术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国内关于教师教育的现有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对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发展的系统研究,卓越教师经历了什么样的培养过程,卓越教师的职前教育如何开展,有哪些有效的培养策略可供我们参考?二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列举国际其他国家的教师培养经验,或是对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国家所制定的教师职前培养政策的陈述,较缺乏理论深度,更缺少对我国教师教育实际有效的借鉴力。本研究基于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招生与认证制度、专业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课程的设置、职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等几个核心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的美国的教师职前培养进行点对点式的比较分析,希望在以上几个方面提炼出美国值得我们借鉴的可靠经验,以此为我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计划的顺利推进提供建议。本研究共包含总共六章内容,具体如下:在本研究的绪论部分说明了研究的问题提出;对卓越教师背景下当代美国教师职前培养问题进行了总体引入和子研究问题的分析;介绍了本研究采取了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并对本研究中涉及到的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充分界定,分别是卓越、卓越教师和教师职前培养。本研究是按照理论探讨、经验分析、分别进行比较和提出解决策略的研究路径完成的。在绪论部分,首先,本研究界定了三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卓越”、“卓越教师”和“教师职前培养”。"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卓越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极个别的而且数量较少的真正的精英人才、专家型教师。通过分析文献资源,“卓越”即卓越的、超凡的,“卓越教师”用于形容教师自身拥有的特质,比“卓越”、“优质”、“高效能”更加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和品德的超乎一般,也可以理解为是指那些成就突出的、素质非常优秀的教师人才。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教育界曾涌现出一批批满载荣誉、有口皆碑的特级教师、名师,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我国的“卓越教师”理解成是满足今天的教育需要、成就更加突出的“特级教师”。关于“卓越教师”的概念,本研究中分析的美国“卓越教师”主要是指达到了1989年由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简称NBPTS)制定的教学专业标准的教师,在这则“专业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卓越教师应当满足五项基本核心原则,并经国家级教师发展专业机构的评估和认证后才能获得的一种高级教师称号。另外,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阶段来看,教师职前培养属于教师教育的起步阶段,职前教育和培养是相对于新入职教师和在职教师群体而言的基础奠基阶段,职前培养与新教师入职培养、在职培养是完全不同的形态和过程。在我国主要指高等师范院校的准教师教育。因此,本研究的视角集中在中美两国的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对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估机制等问题进行梳理。在本研究的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卓越教师培养和卓越教师基本素质、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地梳理。本研究的第二章至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是关于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与分析,介绍了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演变的社会背景及演变过程,介绍了美国四大权威性国家认证机构发布的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并对四家机构的专业标准进行了比较对照,尝试分析当代美国教师教育发展史中国家对教育质量和卓越教师培养的时代需求,以及基于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职业能力特质。第三章论述了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招生与资格认证制度分析,美国有着与我国截然不同的准教师招生制度与毕业生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其成功经验也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第四章是对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分析。分析了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四类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内容,对当代美国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分析。第五章是对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评估进行了现状描述和分析。分别有政府为主体实施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高校为主体实施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以及由社会专业机构为主体实施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这三类主要评估机制,以及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的特点分析。第六章是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本研究提出到借鉴经验和启示,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我国教师教育针对当下全国教师教育培养卓越教师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国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通过准教师的入学选拔与认证制度的改革,建立高质量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卓越教师质量评估机制。本研究试图从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招生制度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等几个主要方面分析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理念与实施,为我国卓越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本文借鉴当代美国最先进的,最具影响力的卓越教师培养实践经验,拓宽了我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研究的视角,有利于促进我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尽快制定,并以卓越教师为我国未来师范教育的发展目标,用卓越教师培养的进步性全面推动我国教师教育整体改革。

二、中文师范生教科研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文师范生教科研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理论基础
第三章 问卷编制与实施
    第一节 教育科研素养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问卷编制
    第三节 问卷实施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
    第二节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现状的内部差异
    第三节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受访者T5 的编码过程
附录3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测评维度专家效度调查问卷
附录4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三)幼儿教育实验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设计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教育信念对教师教学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二、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三、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经历及个人兴趣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育信念结构和类型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信念与教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信念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关于教育信念形成和养成途径的研究
        五、关于教育信念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问题、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六节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生态系统理论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走进田野调查点
    第一节 H县自然环境与教育概况
        一、地理生态环境
        二、人文历史环境
        三、教育基本概况
    第二节 实地调查学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一、NX镇中心小学
        二、YS乡中心小学
第三章 H县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不同形态
    第一节 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取向与类型划分依据
    第二节 个人利益取向的教师教育信念
        一、投机飘摇型教师的教育信念——谋求生存,伺机而动
        二、满足安逸型教师的教育信念——甘于平庸,寻求心安
    第三节 个人意义取向的教师教育信念
        一、矛盾复杂型教师的教育信念——思想上进,“深陷泥潭”
        二、忠于职守型教师的教育信念——心怀抱负,积极向上
第四章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H县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
    第一节 微系统——个人因素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确立
        一、个人成长环境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埋下种子
        二、自身经历是教师教育信念成长发展的关键
        三、个性特征是教师教育信念的情绪根基
    第二节 中间系统——学生家庭环境影响下教师的教育信念
        一、“家庭环境真的很影响孩子的学习”
        二、“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
        三、“教育中应当有约束力”
    第三节 外层系统——乡村学校环境影响下的“教书匠”和教育者
        一、按部就班的“教书匠”
        二、富有情感的教育者
    第四节 宏系统——社会环境影响下畏手畏脚的乡村教师
        一、“我们的社会地位真的不高”
        二、枷锁下畏手畏脚的乡村教师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二、对提升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
        1.3.2 国内的研究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理论分析
    2.1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内涵
        2.2.1 教师队伍结构的界定
        2.2.2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界定
    2.3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主要体现
        2.3.1 生师比
        2.3.2 性别结构
        2.3.3 年龄结构
        2.3.4 学历结构
        2.3.5 专业结构
        2.3.6 身份结构
        2.3.7 职称结构
        2.3.8 学科结构
    2.4 影响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因素
        2.4.1 政治因素对教师队伍结构的影响
        2.4.2 经济因素对教师队伍结构的影响
        2.4.3 人口因素对教师队伍结构的影响
        2.4.4 文化因素对教师队伍结构的影响
        2.4.5 教育自身发展对教师队伍结构的影响
        2.4.6 教师个体因素对教师队伍结构的影响
    2.5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化的基本特征
        2.5.1 生师比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2.5.2 教师性别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2.5.3 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2.5.4 教师学历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2.5.5 教师专业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2.5.6 教师身份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2.5.7 教师职称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2.5.8 教师学科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第3章 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内容
        3.1.4 调查方法
        3.1.5 调查实施
    3.2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2.1 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总体情况
        3.2.2 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问题及原因
        3.2.3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4章 优化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对策思考
    4.1 鼓励男性从教,改善教师性别结构
        4.1.1 提高小学教师地位和待遇
        4.1.2 加强对男性师范生的培养
        4.1.3 定向培养男性教师
        4.1.4 教师招聘对男性适当倾斜
    4.2 加快教师专业培养,弥补教师年龄结构失衡
        4.2.1 发挥名师效应,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2.2 加强教学技能培训,更新中老年教师教育理念
    4.3 提高教师学历要求,提升教师学历水平
        4.3.1 提高教师学历准入门槛
        4.3.2 鼓励教师职后提升学历
    4.4 与高校密切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4.4.1 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4.4.2 完善非师范生培养模式
    4.5 规范在编教师要求,严格代课教师管理
        4.5.1 规范在编教师要求
        4.5.2 严格代课教师管理
    4.6 调整教师评职标准,优化教师职称结构
        4.6.1 适当放宽农村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要求
        4.6.2 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主体多元化
        4.6.3 全方位考察教师的评职资格
    4.7 改进教师招聘和培养,平衡教师学科结构
        4.7.1 增加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招聘比例
        4.7.2 开展全科教师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中国“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研究 ——聚焦实验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政策导向
        1.1.2 教育科研素养培养与发展的目标引领
        1.1.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使然
        1.1.4 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使用者的现实诉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
        2.1.2 教材
        2.1.3 实验法
        2.1.4 教育实验与教育试验
    2.2 教材评价的相关研究
        2.2.1 教材评价的本质
        2.2.2 教材评价的思维
        2.2.3 教材评价的主体
        2.2.4 教材评价的维度
    2.3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相关研究
        2.3.1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评介研究
        2.3.2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比较研究
        2.3.3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重构和开发研究
    2.4 内容分析法在高校教材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2.4.1 内容分析法的理论研究
        2.4.2 内容分析法在心理学教材研究中的应用
        2.4.3 内容分析法在教育类教材研究中的应用
    2.5 教育科研方法的相关研究
    2.6 已有研究评析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
4 教材静态文本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教材概况研究
        4.1.1 出版时间
        4.1.2 出版性质
        4.1.3 编写目的
        4.1.4 编写原则
        4.1.5 读者定位
    4.2 教材实验法章节研究
        4.2.1 知识体系
        4.2.2 知识单元
        4.2.3 编写体例
        4.2.4 图表系统
        4.2.5 事例与案例
    4.3 小结
5 教材动态使用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使用满意度
    5.2 使用效果
    5.3 学生的期待
        5.3.1 编写逻辑
        5.3.2 教材内容
        5.3.3 教学方式
    5.4 小结
6 讨论、建议与反思
    6.1 讨论
        6.1.1 学习教育实验的意义
        6.1.2 教材中的教育实验案例与案例教学
    6.2 建议
        6.2.1 改进课程设置
        6.2.2 优化教材编写
        6.2.3 提升学生对课程的重视
    6.3 反思
        6.3.1 研究对象
        6.3.2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后记

(7)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时代性:质量监测的时代背景及国家对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视
        二、重要性:幼儿园教师质量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必要性:对幼儿园教师质量进行监测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途径
        四、可能性:相关法律文件的颁布为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提供政策支持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概念探析及维度划分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及评价相关研究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保障机制相关研究
        五、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反思与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核心概念辨析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与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新视角:文化存在论教育学
    第一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思想渊源及理论阐释
        一、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源起:达沃斯之辨
        二、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理论奠基:存在主义哲学
        三、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理论借鉴:众多哲学流派的精华
    第二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在寻绎
        一、生命存在:关注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存与发展
        二、文化养成:关注文化对教师内在心灵的滋养和陶冶
        三、关系营造:教育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要重视关系的营造
        四、自由精神:让教师心灵成长与精神解放有迹可循
        五、信念使命:教师自主、内生性的成长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应然转向
        一、监测目的:指向幼儿园教师质量的诊断、指导与改进
        二、监测标准:基于对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总体性”把握
        三、监测过程:彰显幼儿园教师在监测与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四、监测结果:重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第三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建构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目标导向性(GOAL ORIENTED)
        二、科学客观性(SCIENTIFIC OBJECTIVE)
        三、具体可测性(SPECIFIC TESTABILITY)
        四、文化适宜性(CULTURAL SUITABILITY)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建构与修订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初步建构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专家修订
第四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编制及模型验证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编制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编制原则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初步编制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评估与试测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修订
        一、研究对象及抽样设计
        二、数据收集及质量控制
        三、项目分析
        四、探索性因素分析
        五、验证性因素分析
        六、问卷信效度检验
第五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调查与差异分析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的调查设计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目的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对象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现状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总体特征分析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的类型差异分析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区域差异分析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园所差异分析
        五、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六、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讨论与结论
        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之智质量维度优于其他质量维度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中心城区教师质量略显优势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个人自然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个人社会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五、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的单位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六、不同维度教师质量影响因素既有共同点也有特定性
第六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提升对策建议
    第一节 经由“情感与关怀”,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生命自觉和生存质量
    第二节 经由“反思与实践”,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能和实践智慧
    第三节 经由“陶冶与唤醒”,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文化品性和文化底蕴
    第四节 经由“自由与解放”,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利与意识
    第五节 经由“熏陶与化育”,提升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坚贞信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明确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涵
        二、构建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三、研制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
        四、分析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五、探索了建设和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 不足之处与展望
        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模型
        二、进一步探究幼儿园教师质量影响因素
        三、进一步深入应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模型
        四、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参考文献
    A 普通图书类
    B 期刊杂志类
    C 学位论文类
    D 电子文献类
    E 其他类
附录
    附录A 研究工具
    附录B 专家咨询工具
    附录C 数据收集工具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自我解惑:亲身经历引发对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怀
        (二)时代回应:社会变革中科学教育改革的应然突破
        (三)范式转型:实践转向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然迫求
    二、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二)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三)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四)文献综述的反思与启示
    三、本研究中初任科学教师教授的“科学课程”之特别说明
        (一)国际科学课程的改革历程
        (二)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四、核心概念
        (一)初任科学教师
        (二)专业成长
    五、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的确定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研究过程的展开
        (四)研究效度与信度的保证
        (五)研究伦理的观照
    六、研究的价值意义与创新之处
    七、论文思路
第一章 探讨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实践-认知理论
        (一)古希腊的实践-认知观
        (二)实践-认知传统的流觞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知识论
        (四)舍恩的“行动中反映”的实践认识论
    二、文化适应理论
        (一)贝瑞的“跨文化适应模型”
        (二)沃德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
        (三)丹克沃特的“陌生文化适应理论”
    三、身份认同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四、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思路
        (一)初任科学教师教学知能发展的分析思路
        (二)初任科学教师学校文化适应的分析思路
        (三)初任科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分析思路
第二章 背景的呈现:S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S中学概况
    二、S中学的微观文化
    三、S中学的初任教师培养理念与措施
    四、S中学的科学学科组活动机制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验断裂与知识具身:初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知能发展
    一、守望“科学素养”
        (一)萦绕不去的“科学知识传递”教学
        (二)迷途中的“科学知识建构”教学
    二、“学情”掌握的虚妄与真实
        (一)“热闹”背后的“冷”思考
        (二)反思过后的应对
        (三)学生观的转变探析
    三、科学课程知识的裂缝与弥合
        (一)“备”与“现”的差距
        (二)我们一起学
        (三)主题式行动研究的力量
    四、模仿与借鉴:科学教学策略选择
        (一)以教学师傅为“指路明灯”
        (二)集体备课带来的便利
        (三)“板书”的日益遗落
    五、分数线上的“舞蹈”
        (一)超越“依纲据本”的纸笔测验
        (二)从“空心”到“赋实”的课堂表现评价
        (三)“闪光”的创新性评价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局外与局内: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
    一、从不满到理解:初任科学教师的物质文化适应
        (一)“自我预期”的调试
        (二)“社会空间”意识的逐步确立
    二、规约中的亦步亦趋:初任科学教师的制度文化适应
        (一)作息时间制:在“忙于应对”中“提升效率”
        (二)“圆桌制”:从“倾听”走向“对话”
        (三)逐级管理制:从“被管理”到“自我管理”
    三、“偏利己”的选择:初任科学教师的精神文化适应
        (一)“以人为本”的再认识
        (二)“以校为家”的单向体认
        (三)“以身作则”:他人在与不在两个样
    四、闭合网络与权宜之计:初任科学教师的人际关系适应
        (一)“熟人社会”:趋向闭合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与同事交往:同质相吸
        (三)与学生交往:从“尊重平等”到“保证权威”
        (四)与家长交往:情感与功利的博弈
    五、初任科学教师带给学校文化的创生性发展
        (一)物质文化层面
        (二)制度文化层面
        (三)精神文化层面
        (四)人际关系层面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我的寻求:初任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
    一、自我同一性的延续:以教师群体的名义在行为表现上趋同
        (一)内在自我:我想成为怎样的科学教师
        (二)外在自我:外界期望我成为怎样的科学教师
        (三)“内-外”自我的冲突与选择
    二、社会群体认同:求同立异
        (一)群体内的求同
        (二)群际间的立异
    三、个体化认同:即体即用
        (一)为“应试”而教的“工匠”化倾向仍是主流
        (二)顺应课程改革的“专家”化倾向日渐兴盛
        (三)追求经济效益的“个人”化倾向开始凸显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发现
        (一)空间区隔与文化融通: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背景
        (二)渐摄与融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境界演进
        (三)资本积累: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需求
        (四)共同体建设: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未来可能
    二、对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再思考
        (一)对科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思考
        (二)对科学教师职后成长的思考
    三、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结语 觉醒着成长与成长着觉醒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9)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胜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硕士学历特别是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群体的关注
        (二)基于当前学历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三)个人经历与体验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教师职业胜任概念及溯源
        (二)教师职业胜任相关研究综述
        (三)高学历中小学教师
    四、分析思路
第二章 研究设计及实施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获取方法
    五、研究的过程与实施
        (一)研究步骤
        (二)资料处理与编码方式
        (三)教师职业胜任基本状况描述
第三章 教师职业胜任:“理论”与“实践”的张力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教师职业胜任中“理论”与“实践”之张力
        (一)教学胜任中“理论”与“实践”之张力
        (二)班级管理胜任中“理论”与“实践”之张力
        (三)教育科研胜任中“理论”与“实践”之张力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职业胜任:“传统”与“革新”的张力
    一、教育“传统”与“革新”的关系
    二、教师职业胜任中“传统”与“革新”之张力
        (一)教学胜任中“传统”与“革新”之张力
        (二)班级管理胜任中“传统”与“革新”之张力
        (三)教育科研胜任中“传统”与“革新”之张力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师职业胜任:“精专”与“广博”的张力
    一、教育中“精专”与“广博”的关系
    二、教师职业胜任中“精专”与“广博”之张力
        (一)教学胜任中“精专”与“广博”之张力
        (二)班级管理胜任中“精专”与“广博”之张力
        (三)教育科研胜任中“精专”与“广博”之张力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建议
    一、研究总结
        (一)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的职业胜任:相对平衡的状态
        (二)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胜任的特殊性:充满张力
        (三)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胜任中的思考:制度与自主
    二、建议
        (一)理论中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二)部分国家地区实践经验的借鉴与思考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10)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概念界定
        (一)卓越
        (二)卓越教师
        (三)教师职前培养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二、关于美国卓越教师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美国卓越教师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美国卓越教师的研究
    三、关于我国卓越教师培养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卓越教师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卓越教师特质的研究
        (三)关于卓越教师成长阶段的研究
        (四)关于卓越教师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关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第二章 多主体的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当代美国卓越教师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美国四大全国性教师专业标准
        (一)NCATE教师专业标准
        (二)NBPT卓越教师专业教学标准
        (三)INTASC教师专业标准
        (四)ABCTE杰出教师专业标准
    三、基于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职业能力特质
        (一)卓越教师的教育理念
        (二)卓越教师的教学观
        (三)卓越教师的人际关系
        (四)卓越教师的个人素养
        (五)卓越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六)卓越教师的社会责任
    四、当代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一)明确专业标准的开发主体
        (二)制定严格的专业标准
        (三)依据卓越教师专业标准进行教师职前培养
第三章 完善的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与资格认证制度分析
    一、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招生制度
        (一)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的政策背景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制度的实施
        (三)以美国三所高校为例的卓越教师招生标准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资格认证制度
        (一)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产生
        (二)美国两大专业机构的教师资格认证
    三、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与资格认证制度分析
        (一)大学注重选拔优秀生源
        (二)权威的全国性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第四章 合理的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分析
    一、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的发展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结构和内容
        (三)课程评估机制
    三、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的分析
        (一)制定以培养卓越教师为基准的课程目标
        (二)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结构与内容
        (三)注重开发实践性课程
        (四)多元化的课程评估机制
第五章 多元的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分析
    一、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的产生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评估主体
        (一)政府实施的质量评估
        (二)高等院校实施的质量评估
        (三)社会专业机构实施的质量评估
    三、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的分析
        (一)实现多元的质量评估主体
        (二)设定科学的质量评估标准
        (三)多方协作共同评估
第六章 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一、以专业标准为基准促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
        (一)开发以卓越教师为导向的教师专业标准
        (二)实现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制定主体的多元化
        (三)以卓越教师专业标准促进教师教育改革
    二、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招生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一)坚持师范招生的优选原则
        (二)构建完善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三、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以卓越教师为基准明确课程目标
        (二)以卓越教师为基准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与内容
        (三)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
        (四)完善教师职前课程评价机制
    四、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
        (一)设置合理的质量评估标准
        (二)建立多方协同的质量评估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中文师范生教科研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理科师范生专业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新疆为例[D]. 李海. 西南大学, 2021
  • [2]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杜雨桐.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4]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D]. 董锦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D]. 许睿.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中国“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研究 ——聚焦实验法[D]. 邹雪城.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D]. 底会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D]. 邹逸.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胜任研究[D]. 韦林翠.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D]. 杨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中国师范生教研能力现状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