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矿资源利用及产品结构初探

新桥矿资源利用及产品结构初探

一、新桥矿资源利用与产品结构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敏诗[1](2020)在《澳门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回顾澳门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历史发展,透过国内外的理论经验,概括回归前后澳门政府在推动城市更新和公众参与的政策和法律措施,并且检视澳门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实际案例之成效以及政府、专家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价澳门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发展进程,显示在不同时期政府仍在探索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程度和方式,但大体上向着更开放和相互沟通的方向发展。

马雨萌[2](2020)在《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结构在人类文明中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木材突破了原生缺陷与尺寸限制,现代木结构以其可持续的生态性能与丰富自由的空间表现获得了日益增长的关注。而将这种现代技术放诸乡村,如何平衡普遍技术与地方特质成为了探讨的核心。本文基于笔者在大仓村的现代木结构实践基础,探讨现代木结构在乡村的在地性应用方式。研究内容将围绕“现代木结构”、“乡村营建”和“在地性”三个核心概念,从技术背景、乡村机遇、在地策略、实践探索的内容逻辑展开研究。第一部分讨论了现代木结构的发展演变、当代建构逻辑与应用表现。从木材特性出发,分析木结构优势与缺陷,而后归纳木材工业化与现代木结构产业化发展及其在当代智能化建造的前沿方向。并进一步总结现代木结构在当代的材料-构造-结构的建构层级及其在空间表现上的突破。为研究奠定技术背景。第二部分讨论现代木结构在乡村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机遇。通过历史研究指明木结构在不同时间与地域的乡土原生性,进而分析国内外现代木结构的应用现状,归纳当代乡村营建中面临的困难与时代机遇,指明了发展森林管理、文旅康养导向、“建筑、结构、内装、设备”一体化以及混合结构设计的乡村应用趋势。为研究指明应用条件。第三部分分析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及现代木结构回应策略,通过乡土建筑研究与工程案例分析,提出了“自然、文化、技术”的在地性要素系统,着重分析当代设计对三个要素多种内涵的回应策略,归纳出“材料、构造、结构、空间”的技术优化层级与三要素的综合应对方式。总结了文章研究的策略体系。第四部分剖析笔者参与的“大仓营造”井冈山大仓村公共空间设计中大仓讲习所与大仓风荷桥两个现代木结构设计实践,探讨设计应对特定地点的回应方式,通过乡土建构体系的延续与构造优化,用现代木结构创造出适宜乡村的公共空间,带动乡村复兴。文章从理论研究到设计实践,构建了现代木结构适应于乡村营建的在地性策略体系。以实践为佐证为乡村营建中现代技术的应用提供一种思路,并进一步提倡现代技术在地修正的价值倡导。全文正文约12.2万字,共有图表370余幅。

单士锋[3](2020)在《安徽省铜陵凤凰山矿田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陵凤凰山矿田是铜陵矿集区内主要矿田之一,位于近东西向铜陵-戴家汇构造-岩浆-成矿带的中部,大地构造演化经历活动-稳定-再活动的三个发展阶段。古生代至早三叠世沉积了海相、滨海-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硅质岩建造,燕山运动发生强烈的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形成与岩浆侵入相关的成矿系列。本论文以凤凰山矿田为整体研究对象,采用地质调查、典型矿床剖析、岩体锆石U-Pb同位素精确定年,岩体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矿物流体包裹体C、O、S、Pb同位素分析,辉钼矿Re-OS定年等主要工作手段。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凤凰山岩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具有高Ba、高Sr,相对亏损Nb、Ta特征,,表面岩体的源岩既有壳源成分,又有幔混成分,属壳幔混合源。岩体同位素年龄变化范围在152.1~124.4Ma之间,与铜陵矿集区主要侵入岩体的形成时代一致。C、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成矿流体具有多源特征,即一部分来自岩浆,另一部分来自沉积碳酸盐围岩。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在140.9~142.2Ma之间,表面其成矿年龄,与凤凰山岩体成岩年龄基本一致。矿物S、Pb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中的硫具有岩浆来源特征。凤凰山矿田以岩浆成矿系列为主,以接触交代矽卡岩型为主,矿床主要围绕凤凰山岩体呈“一圈一带”分布,具有水平与垂直分带性,主要矿体赋存于岩体正接触带,外带原则上分布在热变质圈内,内带赋存于捕掳体、岩体裂隙带中。综合凤凰山矿田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信息开展预测及圈定找矿靶区,共圈定一级找矿靶区7个,二级找矿靶区5个,并对靶区进行了评价。选择具有潜力的靶区进行钻探验证,取得较好的找矿成果。

杨梦晨[4](2020)在《苏州古城保护性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资源的应用 ——以39、45、46、51、52号街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对古城保护工作愈发重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相继展开,苏州身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之一,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然而当前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日益提高对古城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工作更加关注对城市历史文脉和资源文化内涵的保护。基于此背景,本文着眼于苏州古城当前试行的保护性城市设计工作,以历史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州古城具体街坊设计案例的总结,归纳得出保护性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资源的应用策略。首先,依据古城保护相关理论及实践,对历史文化资源和保护性城市设计相关概念进行论述,表明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性城市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之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苏州古城地方志、文选、书籍等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特征,并依据苏州古城保护的发展历程及实践措施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预测保护性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资源应用的趋势。之后,选取古城中具有典型性的39、45、46、51、52号街坊进行研究,通过对街坊历史沿革的文献梳理和实地现状的深入调研,将街坊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类,并分别进行整理,归纳特征及问题。最后,依据笔者亲身参与且已由政府公示的39、45、46、51、52号街坊保护性城市设计项目方案,梳理设计流程及内容,从整体结构、交通组织、城市肌理、景观风貌、公共空间和环境设施六个方面,总结保护性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资源的应用策略,进而推动苏州古城保护性城市设计项目的开展,为全国其他古城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罗海翠[5](2020)在《纳米铁氧化物吸附水中Sb(Ⅲ)的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安徽铜陵新桥和叶山褐铁矿,以及人工制备针铁矿、赤铁矿和磁赤铁矿去除Sb(Ⅲ)的效应和机理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纳米矿物吸附Sb(Ⅲ)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p H、离子强度、阴离子种类和浓度对吸附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新桥和叶山褐铁矿对Sb(Ⅲ)均有良好吸附作用,后者具有更强的Sb去除能力。吸附在24 h之内可达平衡,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无锰褐铁矿的吸附过程,Freundlich等温方程能较好的反映含锰褐铁矿对水中Sb(Ⅲ)的去除,吸附通常为自发吸热反应;酸性条件有利于Sb吸附,当褐铁矿中含Mn时,随p H上升吸附能力降低更多;磷酸根等阴离子对Sb的吸附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褐铁矿中的锰氧化物及含锰针铁矿对Sb(Ⅲ)的脱毒和去除有显着促进作用,主要机制是氧化Sb(Ⅲ)为Sb(V)。含锰褐铁矿是良好的除Sb材料,同时,褐铁矿比表面积越大,矿物粒径越小,越有利于Sb去除。(3)人工制备针铁矿、赤铁矿、磁赤铁矿对Sb(Ⅲ)同样具有良好的吸附去除作用,后两者的效果为佳。吸附可在12 h内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三种矿物对Sb(Ⅲ)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针铁矿、赤铁矿、磁赤铁矿对Sb(Ⅲ)的吸附均为非均匀吸附,热力学参数显示三种矿物对Sb(Ⅲ)的吸附均为自发、吸热的过程;溶液p H上升会抑制针铁矿对Sb的吸附作用,中性条件有利于赤铁矿吸附Sb(Ⅲ),p H对磁赤铁矿的除Sb性能影响较小;离子强度和阴离子对三种矿物的除Sb性能影响较小。(4)煅烧成因赤铁矿和磁赤铁矿均是良好的除Sb材料,但考虑到磁回收作用,磁赤铁矿的除Sb效应尤其值得关注。

张宁芮[6](2020)在《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提速迅猛,以致出现不断流失的乡镇人口以及不断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冲击,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可达性差,服务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病人就诊率下降、相关科室功能闲置、医院内部流线混乱等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符合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和设施均衡配置的规划及建筑策划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两部分:首先是规划布局与建筑现状分析,规划布局主要以我国常州市明光市为研究案例,以日本石川县南加贺二次医疗圈和金泽市为比较案例,运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2国4个地区医疗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乡镇卫生院规划布点进行评价,以我国常州市99所乡镇卫生院为分析对象,运用Arc GIS的最近设施点分析,测定不同级别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与《常州市医疗卫生计生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中基层医疗设施的未来规划目标相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建筑现状分析结合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科室功能设置、选址规划进行合理剖析。以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戴埠中心卫生院、南渡中心卫生院及新北区罗溪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为调研对象:1.对医护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卫生院发展脉络、设计初衷、使用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2.通过收集现有资料、提炼建筑内部功能信息、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实地调研4所卫生院内部相关区域,获取各部分科室功能的设置、位置关系、改扩建及功能置换情况等。3.对比分析医院现状平面与原始设计图纸之间的差异,研究分析针对医院功能设置与患者间的需求错位、实际空间使用不均衡、内部流线混乱等具体问题。同时以日本人口收缩地区二次医疗圈的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比较案例,通过对比二者建设规模、功能设置、面积指标等,分析优缺点。其次是对建筑策划的研究,本文研究范围为乡镇卫生院这类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建筑。因而在第四章中依据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同时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从策划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有策划战略中选址、规模、功能的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乡镇卫生院的建筑策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医疗设施布局均衡性及可达性之间的差距,结合常州市2016-2020年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三种模式乡镇卫生院服务半径指标的测定,进而优化设施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及建设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日本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基础上解明了卫生院患者行为特征、就医需求以及内部功能的使用现状与设计人员预想之间的差距,运用记述统计、聚类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乡镇卫生院各科室房间功能设置、面积占比及位置关系等设计要点。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规模策划、功能策划、选址策划3个角度为乡镇卫生院这一建筑类型的策划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陈晓宇[7](2020)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调蓄技术应用示范研究 ——以“宝安片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起海绵城市的模式在我国被确认为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对城市的的雨水径流的控制、水资源的紧缺、水流污染物的控制以及生态水系的保护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深圳市在2016年成功地申请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随后,深圳开启了新的一轮水环境综合治理,本次采用全新治理模式,跳出传统的治水零敲碎打模式,施行流域打包,统一机构来综合管理污水治理系统的实施与建设,重点在于推进控源截污工程与雨洪管理工程,系统地考虑了区域内水体的给排水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基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在于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工程实际运用到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正本清源项目和上下村调蓄池项目之中。通过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内未分流区域污水支管网完善工程的实施,以及上下村调蓄池的建设,减少污水排入合流制管、排入河道的数量,从而改善片区内污染状况,改善区域内居民的生活环境,建立新的城市水体景观,消除上下游间水环境矛盾,提高整个区域的水环境质量。本文通过对深圳市茅洲河流域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调查,根据其城市的现状特点,结合自身建设基础优势,按照我国的规范要求对城市的海绵化改造的设计和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重点在对城市雨洪调蓄系统进行研究,对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和比选,进行最优化设计。

李星汐[8](2019)在《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松散、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民生问题突出、城市生态承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础设施是支撑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空间等领域统筹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建设水平与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需求保持动态协同,是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已有研究对其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之间动态关系的分析尚不够全面。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驱动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的研究亟待深入。因此,论文以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演变规律和阶段性特征为切入点,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剖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动态关系,探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策略,是对现有基础设施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的有益补充。研究结论对于提高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围绕“理论→方法→策略”的逻辑展开。在理论研究中,通过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征以及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的关联性,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在方法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欧氏距离等建模手段,定量化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现状水平以及二者的动态关系;在策略的研究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化测评结果相结合,提出基础设施规划策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梳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演变历程,提炼基础设施在煤炭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在煤炭工业恢复调整阶段,基础设施呈现出“以矿带城、城乡分离”的特征;在煤炭工业转轨阶段,基础设施表现为“矿、城、乡”分离的特征;到了煤炭工业市场化阶段,基础设施则具备了“矿城分离、城乡统筹”的典型特征。此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呈现出“城进、矿退、乡升”等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管理体制、经济社会、空间、生态以及政策法规可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基础设施建设。(2)从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四个方面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产生的影响,探讨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并从引导作用、集聚作用、辐射作用和调控作用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强度和机理也不相同。(3)引入模糊评价理论、欧式距离函数以及一种基于加权欧式距离和拉格朗日系数(WED&LC)的优化算法,构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模型,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各类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度评价、城乡一体化与基础设施协同关系评价三个维度。通过以上三种定量化分析手段,为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策略的提出提供量化依据。(4)选取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阶段的成长型和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永城市和枣庄市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协同关系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成长型煤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响应程度高于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同时,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程度也不相同。根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贡献度,确定交通和能源类基础设施为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导类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揭示了基础设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首先,在成长型及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目标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度的评价结果,提出基础设施分类规划引导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永城市及枣庄市的基础设施规划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其次,在分析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相关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从构建矿城协同的管理体制、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以及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的角度,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策略。研究结论可为永城市和枣庄市基础设施规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也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该论文有图73幅,表31个,参考文献254篇。

高远,袁俊宏[9](2020)在《重要化工矿产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现状》文中提出我国化工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磷矿、硫铁矿、钾盐、硼矿、重晶石、萤石等,为了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化工矿产资源,对磷矿、硫铁矿、钾盐、硼矿等资源的储量变化和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化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特点和技术现状,指出了其发展趋势。在未来的矿山开采过程中,要降低矿石损失和贫化,提高选矿回收率;合理利用共伴生有用成分、低品位矿、废石和尾矿,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产业链;减少"三废"排放量,治理因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表形貌破坏等,恢复被破坏土地的生态系统;实时动态监控各生产流程,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动态管控。未来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全过程,引领传统矿业转型升级。

田晨圆[10](2019)在《东华软件连续并购的价值创造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我国开始加大对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的扶植力度;三个“五年规划”不断推动国内各主要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和IT技术的进步浪潮。而国内软件行业市场较为分散,龙头企业份额不高,竞争激烈,仅靠低技术含量的售卖硬件设备的盈利模式即将被淘汰。国内软件行业内一些大型企业开始采用并购方式进行行业整合,获得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转变发展模式。由于并购在行业内的兴起,软件行业企业通过并购是否为企业创造了预期的价值,实现了并购目标值得深入研究,为软件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协同效应、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为基础,首先对案例情况简介,对所筛选的典型并购事件的背景和方案要素进行梳理,进而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要素的价值创造研究框架,对连续并购事件中企业并购能力的变化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并购创造的价值并对其进行评价,得出结论。本文研究成果如下:(1)企业的并购能力可分解为并购决策能力、并购交易执行能力和并购资源整合能力,各项并购能力由影响能力的资源要素组成并体现在对资源的使用中,各项并购能力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相联动共同作用于并购交易中。(2)企业多次并购会积累并购交易的经验,而由于并购事件的具体情况差异,这些经验并不全部适用于下一次并购,因此企业需在不同的并购事件中锻炼各项并购能力,促进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并购成功概率。(3)并购后的整合是并购创造价值的关键环节,好的整合措施能够提升并购价值,不完善的整合长期会毁损并购创造的价值。

二、新桥矿资源利用与产品结构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桥矿资源利用与产品结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澳门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与意义
    1.6 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更新的定义
        2.1.2 公众参与的定义
    2.2 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国际理论框架
        2.2.1 美国Sherry R.Arnstein的公民参与阶梯
        2.2.2 政府主导和掌控规划决策
        2.2.3 政府和公众分享规划决策
        2.2.4 公众主导和掌控规划决策
    2.3 小结
第3章 澳门城市更新和公众参与的发展
    3.1 萌芽期:澳门在1999年回归前的城市更新和公众参与
    3.2 实验期:澳门回归后至2016年的城市更新和公众参与
        3.2.1 澳门旧区重整委员会
    3.3 推行期:澳门2016年起至今的城市更新和公众参与
        3.3.1 澳门都市更新委员会
        3.3.2 澳门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
        3.3.3 都市更新暂住房及置换房法律制度
    3.4 小结
第4章 澳门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的案例剖析
    4.1 新桥街区的案例剖析
        4.1.1 旧区重整咨询委员会的「新桥区整治方案初步概念构思」方案
        4.1.2 交通整治案例情况
        4.1.3 土地工务运输局委托新桥坊会及民间规划师展开的“新桥公众参与街巷空间改造系列研究计划”
        4.1.4 业主自发重建倾斜危楼
        4.1.5 新桥街区的案例剖析
    4.2 佑汉旧区的案例剖析
        4.2.1 “佑汉重建区用地规划”构思和「佑汉新村居民现状问卷调查」
        4.2.2 兴建「旧区重整咨询委员会佑汉临时办事处」
        4.2.3 佑汉重整规划工作正式开展
        4.2.4 政府撤回《旧区重整法律制度》法案、佑汉新村重整亦随即暂停
        4.2.5 佑汉街区的案例剖析
    4.3 路环旧市区的案例剖析
        4.3.1 优化路环旧市区相关研究
        4.3.2 路环旧市区详细建设规划内容
        4.3.3 荔枝碗船厂工业遗址保育发展
        4.3.4 路环旧巿区荔枝碗规划研究内容简述
        4.3.5 路环旧市区的案例剖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一、新桥街区的城市更新和公众参与事件时间表
    附件二、佑汉旧区的城市更新和公众参与事件时间表
    附件三、路环旧市区的城市更新和公众参与事件时间表
个人简介

(2)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理念与产业化背景下现代木结构发展与应用
        1.1.2 城乡关系下乡建热潮与地域性话题的回归
        1.1.3 井冈山大仓村的现代木结构实践
    1.2 核心概念辨析
        1.2.1 现代木结构
        1.2.2 乡村营建
        1.2.3 在地性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现代木结构及相关设计研究综述
        1.4.2 建筑地域性与乡土建筑研究综述
        1.4.3 在地性建筑设计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现代木结构的发展演变与应用表现
    2.1 木结构建筑的性能优势与缺陷
        2.1.1 木材的材质特性与力学性能
        2.1.2 木结构建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
        2.1.3 木结构建筑预制加工与装配潜能
        2.1.4 限制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性能缺陷
    2.2 木材工业化与现代木结构产业化
        2.2.1 木材工业化与材料性能优化
        2.2.2 现代木结构的产业化发展与体系建立
        2.2.3 工业4.0 时代下的现代木结构的智能建造
    2.3 现代木结构建构特征与空间应用
        2.3.1 材料层级——现代木材的材料类型及用途
        2.3.2 结构层级——现代木结构的多种结构体系
        2.3.3 构造层级——现代木结构的连接方式与构造节点
        2.3.4 现代木结构的建构表现——受力法则的真实反映
        2.3.5 现代木结构的空间应用——高度与跨度的空间突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营建中现代木结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木结构建筑在乡土环境中的起源与演变
        3.1.1 木结构建筑在不同人类文明阶段下的演变
        3.1.2 木结构建筑在不同地域乡土环境中的表达
    3.2 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2.1 国外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2.2 国内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3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面临的现实困难与制约因素
        3.3.1 木材资源与森林管理
        3.3.2 乡村文化认同缺失与木结构认知误区
        3.3.3 现代木结构的经济性问题
        3.3.4 乡村设计建造的规范性与技术引入问题
    3.4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优势与时代机遇
        3.4.1 木材亲和乡村地貌的天然优势
        3.4.2 现代木结构面对乡村地形的运输与装配优势
        3.4.3 国内乡村振兴、特色小镇、装配式建筑等政策导向机遇
        3.4.4 国内现代木结构行业标准完善与体系建立
    3.5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发展趋势
        3.5.1 可持续森林管理与地方木材的发展
        3.5.2 面向文旅康养等类型的现代木结构建筑
        3.5.3 面向建筑、结构、内装、设备综合设计的现代木结构建筑
        3.5.4 发挥各材料优势的混合结构体系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及现代木结构回应策略
    4.1 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
        4.1.1 基于地形特征与气候环境的乡村自然要素
        4.1.2 基于社会经济与精神传统的乡村文化要素
        4.1.3 基于结构体系与在地工法的乡村技术要素
    4.2 现代木结构回应自然的策略——环境协调与结构配适
        4.2.1 通过形式与结构设计使建筑融入乡村山水格局
        4.2.2 通过空间与构造优化进行气候适应与能量调节
        4.2.3 通过结构配适降低自然损害、维护生态环境
    4.3 现代木结构回应文化的策略——传统延续与设计转化
        4.3.1 乡村文脉与传统空间的重塑
        4.3.2 生产生活场景的保护与营造
    4.4 现代木结构回应技术的策略——匠艺保护与适宜技术
        4.4.1 材料置换与传统建筑修缮更新
        4.4.2 地方材料运用与在地工艺保护
        4.4.3 新材料技术的适宜引入与综合结构运用
    4.5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的综合应用方式
        4.5.1 旧建筑保护与新结构设计
        4.5.2 预制装配与公众参与结合的建造方式
        4.5.3 应对灾难快速建设的特殊应用
        4.5.4 现代木结构“材料-构造-结构-空间”建构层级的优化体系
        4.5.5 现代木结构应对“自然-文化-技术”在地性系统的综合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乡村营建中的现代木结构探索——“大仓营造”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5.1 大仓村的在地性要素与乡村现状
        5.1.1 湘赣边界自然环境与大仓村区位特征
        5.1.2 湘赣边界文化背景与大仓村独特历史
        5.1.3 地区传统建构体系与地方工法
        5.1.4 乡村现状与问题
    5.2 大仓讲习所
        5.2.1 乡村公共空间的重塑
        5.2.2 传统与现代的材料组织
        5.2.3 延续建构体系的结构设计
        5.2.4 预制装配与匠人营造的结合
        5.2.5 节点设计与传统构造性能优化
        5.2.6 大仓讲习所在地性综合设计策略
    5.3 大仓风荷桥
        5.3.1 历史之路的现代延续
        5.3.2 乡村风景编绎与自然要素组织
        5.3.3 结构设计与交会空间营造
        5.3.4 适宜材料与细部设计
        5.3.5 大仓风荷桥在地性综合设计策略
    5.4 大仓村其他木构民宿对比研究
        5.4.1 大仓讲习所、风荷桥与大仓“红梦源”民宿对比
        5.4.2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误区:符号化与趋同化
        5.4.3 普遍技术在地应用的价值倡导:技术的在地修正与自然人文思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木结构生产加工企业访谈
附录 B 现代木结构设计案例汇总表
硕士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安徽省铜陵凤凰山矿田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3.1 基础地质工作程度
        1.3.2 矿产勘查工作程度
        1.3.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基底构造
        2.2.2 盖层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4.1 重力场特征
        2.4.2 磁场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2.6 区域矿产概况
第三章 凤凰山矿田地质背景
    3.1 地层
        3.1.1 志留系
        3.1.2 泥盆系
        3.1.3 石炭系
        3.1.4 二叠系
        3.1.5 三叠系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2.3 接触带构造
    3.3 地球物理场特征
        3.3.1 重磁场基本特征概述
        3.3.2 重磁异常的划分与分类
        3.3.3 局部重磁异常解译
        3.3.4 综合物探剖面解译
    3.4 地球化学场特征
    3.5 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
        3.5.1 热变质作用
        3.5.2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3.5.3 围岩蚀变
第四章 岩浆岩特征及成因
    4.1 岩浆岩形态特征
        4.1.1 浅部形态特征
        4.1.2 深部形态特征
    4.2 岩浆岩岩石学特征
    4.3 岩浆岩年代学特征
    4.4 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
    4.5 岩浆岩岩体成因机制
第五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5.1 药园山铜矿
    5.2 宝山陶铜矿
    5.3 南阳山铜钼矿
    5.4 仙人冲铜矿
    5.5 龙潭肖铜铅锌矿
    5.6 金泉铅锌矿
第六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6.1 碳-氧同位素
    6.2 硫同位素
    6.3 铅同位素
    6.4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6.5 成矿流体来源
    6.6 成矿物质来源
第七章 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
    7.1 成矿地质条件
        7.1.1 地层与成矿
        7.1.2 构造与成矿
        7.1.3 岩浆岩与成矿
    7.2 矿床类型
    7.3 成矿规律
        7.3.1 空间分布
        7.3.2 分带性
        7.3.3 富矿段的控制因素组合类型
    7.4 成矿模式
第八章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与评价
    8.1 综合信息预测
        8.1.1 成矿预测图的编制
        8.1.2 变量的提取和赋值
        8.1.3 变量特征分析
    8.2 预测结果
        8.2.1 评价单元的划分
        8.2.2 评价单元属性叠加
        8.2.3 预测结果
    8.3 靶区圈定及评价
        8.3.1 靶区圈定
        8.3.2 一级找矿靶区评价
        8.3.3 二级找矿靶区评价
        8.3.4 靶区验证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4)苏州古城保护性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资源的应用 ——以39、45、46、51、52号街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对古城保护工作愈发重视
        1.2.2 人们对城市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渐提高
        1.2.3 苏州古城保护性城市设计工作开始试行
    1.3 研究对象
        1.3.1 苏州古城
        1.3.2 历史文化资源
        1.3.3 39、45、46、51、52 号街坊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研究
        2.1.1 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念
        2.1.2 历史文化资源的构成
        2.1.3 历史文化资源的特性
    2.2 保护性城市设计相关研究
        2.2.1 保护性城市设计的提出
        2.2.2 保护性城市设计的内涵
        2.2.3 保护性城市设计的作用
    2.3 国内外古城保护相关研究动态
        2.3.1 国外古城保护相关研究
        2.3.2 国内古城保护相关研究
        2.3.3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古城保护现状及发展
    3.1 苏州古城的现状特征
        3.1.1 历史文化资源整体结构独特
        3.1.2 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众多
        3.1.3 非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3.2 苏州古城保护的发展历程
        3.2.1 资源单体保护阶段(1949-1982 年)
        3.2.2 资源重点保护阶段(1982-1986 年)
        3.2.3 古城全面保护阶段(1986-2016 年)
        3.2.4 近期古城保护工作的新进展(2016 年至今)
    3.3 苏州古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3.1 资源分布呈现破碎状态
        3.3.2 建设性破坏现象出现
        3.3.3 部分资源缺少展示途径
        3.3.4 空间场所氛围营造不足
    3.4 苏州古城保护性城市设计的实践探索
        3.4.1 苏州古城保护性城市设计的适用性
        3.4.2 苏州古城保护性城市设计的实践情况
        3.4.3 苏州古城保护性城市设计的内容框架
        3.4.4 苏州古城保护性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资源的应用趋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古城39、45、46、51、52 号街坊历史文化资源调研
    4.1 街坊的典型性
        4.1.1 资源承载职能全面
        4.1.2 资源历史价值极高
        4.1.3 资源整体结构典型
    4.2 街坊的历史沿革
        4.2.1 春秋时期
        4.2.2 战国至南北朝时期
        4.2.3 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
        4.2.4 宋元时期
        4.2.5 明清时期
        4.2.6 民国至今
    4.3 街坊历史文化资源的分类整理
        4.3.1 物质形态
        4.3.2 非物质形态
    4.4 街坊历史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
        4.4.1 物质形态历史文化资源的问题
        4.4.2 非物质形态历史文化资源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古城39、45、46、51、52 号街坊保护性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资源的应用
    5.1 目标愿景
        5.1.1 整合历史资源,彰显文化古韵
        5.1.2 调节街巷氛围,改善生活环境
        5.1.3 优化空间界面,延续地域风貌
    5.2 设计原则
        5.2.1 以人为本原则
        5.2.2 整体性原则
        5.2.3 多样性原则
        5.2.4 地域性原则
        5.2.5 延续性原则
    5.3 设计内容
        5.3.1 整体结构方面
        5.3.2 交通组织方面
        5.3.3 城市肌理方面
        5.3.4 景观风貌方面
        5.3.5 公共空间方面
        5.3.6 环境设施方面
    5.4 小结
第六章 苏州古城保护性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资源的应用策略总结
    6.1 构建整体结构
        6.1.1 结合聚集性资源构建结构核心
        6.1.2 整合分散性资源构建文化廊道
    6.2 完善交通组织
        6.2.1 依据核心资源位置梳理公共交通
        6.2.2 依据巷内资源分布梳理慢行交通
        6.2.3 依据沿河资源景观梳理水上交通
    6.3 织补城市肌理
        6.3.1 依据传统街巷形态织补整体街巷肌理
        6.3.2 依据传统院落形态修复局部建筑肌理
    6.4 展现景观风貌
        6.4.1 挖掘史料文献塑造文化景观
        6.4.2 运用传统符号更新新旧建筑
        6.4.3 依据标志性资源控制视线通廊
    6.5 营造公共空间
        6.5.1 利用文物古迹打造城市休闲公园
        6.5.2 利用历史建筑赋予街巷文化功能
        6.5.3 利用民俗节庆突出活动广场主题
        6.5.4 利用传统生活要素提升街巷特色
    6.6 规划环境设施
        6.6.1 依据古树名木确定绿化主题
        6.6.2 运用传统元素设计公共设施
        6.6.3 植入文化内容加深小品内涵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
    7.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纳米铁氧化物吸附水中Sb(Ⅲ)的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铁矿石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1.3 锑污染研究现状
        1.3.1 锑污染的来源
        1.3.2 锑污染的危害
        1.3.3 水中锑的性质与存在形态
        1.3.4 国内外除锑技术概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 样品制备和表征
        2.1.1 天然褐铁矿的选择
        2.1.2 赤铁矿和磁赤铁矿的选择
    2.2 实验试剂和材料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第三章 实验方案设计与分析方法
    3.1 吸附实验方案设计
        3.1.1 吸附动力学
        3.1.2 吸附热力学
        3.1.3 溶液pH的影响
        3.1.4 离子强度的影响
        3.1.5 共存阴离子的影响
    3.2 样品分析及表征
        3.2.1 样品测定及分析
        3.2.2 样品表征
    3.3 吸附的基本理论
        3.3.1 吸附的机理及分类
        3.3.2 吸附平衡
        3.3.3 吸附等温线
        3.3.4 吸附动力学
        3.3.5 影响吸附的因素
第四章 天然褐铁矿吸附去除水中Sb(Ⅲ)
    4.1 吸附动力学
    4.2 吸附热力学
    4.3 溶液初始pH值对除锑性能的影响
    4.4 背景离子强度对Sb(Ⅲ)去除率的影响
    4.5 共存阴离子对去除率的影响
    4.6 XPS结果
    4.7 天然褐铁矿吸附Sb(Ⅲ)机理探讨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铁矿及其热活化产物吸附去除水中Sb(Ⅲ)
    5.1 吸附动力学
    5.2 吸附热力学
    5.3 溶液初始pH值对除锑性能的影响
    5.4 背景离子及共存阴离子对Sb(Ⅲ)去除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

(6)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收缩城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医疗建筑策划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乡镇医疗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调查对象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规划布局分析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
        2.2.1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2.2.2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以石川县金泽市、南加贺二次医疗圈为例
        2.2.3 比较研究
    2.3 乡镇卫生院现状布局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3.1 运用算法及其原则
        2.3.2 运用于常州市乡镇医疗设施规划选址分析
        2.3.3 分析结果
        2.3.4 人口收缩与乡镇卫生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现状分析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现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3.2.1 概况
        3.2.2 相关指标及政策
        3.2.3 功能设置
        3.2.4 原始功能与需求功能间的差异
        3.2.5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2.6 乡镇卫生院功能与面积指标小结
    3.3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院建筑现状——以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例
        3.3.1 概况
        3.3.2 功能设置
        3.3.3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3.4 日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在人口收缩区域所承担的作用分析
    3.4 比较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建筑的策划方法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策划目标的确定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4 策划战略的确定
        4.4.1 考虑影响因素优先级
        4.4.2 选址策划
        4.4.3 规模策划
        4.4.4 功能策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今后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目录
    附录A 问卷
    附录B 常州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明细表
    附录C 国内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资料
    附录D 日本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基本资料
    附录E 患者问卷调查
    附录F 文献研究动向

(7)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调蓄技术应用示范研究 ——以“宝安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调蓄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1.2.2 调蓄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流域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
    2.1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茅洲河流域的水环境现状及主要特点
    2.3 流域内的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现状调查
        2.3.1 点源污染
        2.3.2 面源污染调查
        2.3.3 河道污染状况分析
3 海绵城市技术研究
    3.1 绿色屋面
        3.1.1 绿色屋面的构成
        3.1.2 绿色屋面的功能
        3.1.3 绿色屋面的设计
        3.1.4 绿色屋面的应用
        3.1.5 设有绿色屋面的雨水管道峰值流量情况分析
    3.2 下沉式绿地
        3.2.1 下沉式绿地概述
        3.2.2 下沉式绿地的研究方案
        3.2.3 设有下沉式绿地后雨水管道峰值流量情况分析
    3.3 雨水调蓄池
        3.3.1 调蓄设施概述
        3.3.2 雨水排水系统的技术原理
        3.3.3 雨水调蓄池的计算方法
        3.3.4 设有雨水调蓄池后雨水管道峰值流量情况分析
    3.4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的综合分析
        3.4.1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4.2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径流消减量情况
        3.4.3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4 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建设方案论证
    4.1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4.1.1 主要设计内容
        4.1.2 计算原则
        4.1.3 工程设计参数计算
        4.1.4 相关参数取值
        4.1.5 工程设计方案
    4.2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论证
        4.2.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线
        4.2.2 基础性海绵设施的方案论证
        4.2.3 可选性海绵设施方案论证
    4.3 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案设计
        4.3.1 基础性海绵设施的方案设计
        4.3.2 可选性海绵设施方案设计
5 上下村调蓄池建设方案设计
    5.1 上下村调蓄池情况简介
        5.1.1 调蓄池池容的计算
        5.1.2 调蓄池运行原理
        5.1.3 上下村调蓄池绿地设计
    5.2 调蓄池基坑支护方案的比选
        5.2.1 基坑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5.2.2 方案选型原则
        5.2.3 基坑支护方案
        5.2.4 基坑止水、降水设计
    5.3 调蓄池方案比选
        5.3.1 方案一:异地处理方案
        5.3.2 方案二:就地处理方案
        5.3.3 方案比选
    5.4 出水管线方案比选
        5.4.1 设计原则
        5.4.2 管径及流量确定
        5.4.3 管材比选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特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2.1 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演变历程
    2.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特征分析
    2.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演变历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关系解析
    3.1 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核心要素关联性分析
    3.2 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3.3 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对应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1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城乡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4.3 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关系评价模型
    4.4 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贡献度评价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研究
    5.1 研究数据来源与数据类型
    5.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
    5.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关系评价
    5.4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的贡献度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6.1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目标
    6.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策略
    6.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6.4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重要化工矿产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化工矿产资源储量变化情况
    1.1 磷矿资源
    1.2 硫铁矿资源
    1.3 钾盐资源
    1.4 硼矿资源
2 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 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特点
        a.磷矿资源开发比较集中
        b.磷矿生产主要以满足国内下游需求为主
        c.科技创新引领全行业良性发展
        d.磷肥工业的巨大变化影响了磷矿产业结构
    2.2 磷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现状
        2.2.1 开采技术
        2.2.2 选矿技术
        2.2.3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a.氟资源回收利用
        b.碘资源回收利用
        c.伴生硫铁矿综合回收
        d.共生矿磁铁矿回收
        e.尾矿废水综合利用
        f.尾矿充填利用
3 钾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 钾盐资源开发利用特点
        a.构建了完整的钾盐工业体系
        b.科技创新挖掘产能潜力
        c.产能建设提高了钾肥的自给率
    3.2 钾盐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现状
        3.2.1 钾盐开采
        3.2.2 钾盐加工
        3.2.3 综合利用
        a.共生硼资源开发
        b.共生钠资源开发
        c.共生镁资源开发
        d.锂资源综合回收
4 硫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 硫铁矿资源开发技术特点
    4.2 典型企业技术
5 硼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1 硼矿资源开发利用特点
    5.2 硼矿资源开发技术现状
6 化工矿产开发技术发展趋势
    6.1 未来磷资源开发技术
    6.2 未来硫铁矿开发技术
    6.3 未来钾盐开发技术
    6.4 未来硼矿开发技术
    6.5 技术发展趋势
7 结语

(10)东华软件连续并购的价值创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案例企业选取
        1.4.3 资料收集与整理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2.1 并购能力
        2.2.2 连续并购
        2.2.3 价值创造
        2.2.4 文献评述
3 案例介绍
    3.1 东华软件公司概况
    3.2 东华软件发展战略
        3.2.1 公司发展战略
        3.2.2 东华软件业务发展情况
        3.2.3 东华软件业务发展战略
    3.3 东华软件连续并购动因
        3.3.1 公司内部动因
        3.3.2 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3.4 东华软件连续并购历程
        3.4.1 单行业探索:收购联银通科技、神州新桥
        3.4.2 多行业布局:收购威锐达、至高通信
        3.4.3 发力优势行业:收购万兴新锐
4 案例分析
    4.1 连续并购价值创造的形成机理分析框架
    4.2 连续并购中并购能力的提升分析
        4.2.1 并购决策经验与并购决策能力
        4.2.2 并购交易执行经验与并购执行能力
        4.2.3 并购整合经验与并购资源整合能力
    4.3 连续并购价值创造分析
        4.3.1 连续并购资源整合价值创造机理
        4.3.2 资源整合价值创造分析
        4.3.3 并购价值创造效果评价
    4.4 小结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启示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新桥矿资源利用与产品结构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澳门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 刘敏诗. 华侨大学, 2020(01)
  • [2]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D]. 马雨萌. 东南大学, 2020(01)
  • [3]安徽省铜陵凤凰山矿田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D]. 单士锋.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苏州古城保护性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资源的应用 ——以39、45、46、51、52号街坊为例[D]. 杨梦晨.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5]纳米铁氧化物吸附水中Sb(Ⅲ)的性能及机理研究[D]. 罗海翠.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张宁芮. 东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调蓄技术应用示范研究 ——以“宝安片区”为例[D]. 陈晓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8]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D]. 李星汐.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9]重要化工矿产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现状[J]. 高远,袁俊宏.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20(04)
  • [10]东华软件连续并购的价值创造机理研究[D]. 田晨圆.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新桥矿资源利用及产品结构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