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图腾(外二)

村庄图腾(外二)

一、村落图腾(外二首)(论文文献综述)

黄交军,李国英[1](2022)在《与牛共舞:徽州牛文化探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对象与组成部分,牛文化源远流长,而徽州牛文化颇具特色、引人瞩目。以徽州牛文化为考察目标,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契入点进行深入剖析后发现:古往今来徽州百姓高度认可牛的恩德奉献,大量含牛之地名彰显人们"舐犊情深、根植故土"的牧牛归牛家园情怀;明清时期崛起的徽商身上弥漫着"埋头苦干、发愤图强"的牛劲、牛力、奋斗精神;以黟县宏村为代表的徽风古村落始终蕴含着"天人合一、与牛共舞"的建筑美学与生态哲思,给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注入正能量,高歌好声音。

包薇[2](2021)在《比较文学视域下1990年代后中国城市诗歌研究》文中提出

王慧婷[3](2021)在《“麒麟文化”民俗符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以山东巨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巨野县作为“中国麒麟之乡”,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麒麟也已经融入巨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血脉之中,成为当地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巨野人。同时作为民俗符号的“麒麟”,与巨野民众、社会、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从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其现代意义、文化特质及审美价值,对促进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启发性的意义。论文的写作主要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对巨野麒麟文化的生成环境、形式内涵、民俗活动展演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探究,以民俗符号学的视角探究巨野麒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及现代化传承路径。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综述,此外介绍了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最后对田野作业内容进行简要概述。第一章主要聚焦于对巨野“麒麟”符号的生成空间及发展演变。首先对巨野县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民俗环境概述,展现巨野县的自然地理优势和人文民俗基韵,分析麒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其次,对“麒麟”符号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探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麒麟样貌形象逐渐神化的过程,并分析隐含在其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从民众的“历史记忆”、现实写照两视角对麒麟文化的发展动力进行分析。第二章从民俗符号论的视角对“麒麟”符号的指向形式及文化内涵进行界定。借用乌丙安先生对民俗符号能指的划分办法,从言语与非言语两种指向方式入手,审视“麒麟”符号的多样化形式,从民间传说、诗歌小记、民众创作、物象遗存等方面展开论述。其次,作为祥兽之一的麒麟,与共同生长在齐鲁大地上的黄河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之间蕴含着彼此交融又相互独立的多重的文化意蕴。第三章将“麒麟”符号放置于具体的民俗活动中论述。首先介绍了巨野县因麒麟而生的各类活动,从中指出麒麟对巨野民众的巨大影响。接着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麒麟台庙会祭祀活动进行详尽分析,通过对庙会祭祀活动的形成与发展、组织方式及人员构成、仪式过程的梳理,挖掘崇麟习俗对巨野民众的深远影响,并对崇麟习俗的性质及民俗文化功能进行判定。第四章以民俗符号学透视巨野麒麟文化的现代发展之路。分为发展背景与传承路径两大部分。巨野县对于麒麟文化的保护,已经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努力,但仍存在符号开发表象化、传承局限化、应用同质化等矛盾,这是巨野麒麟文化发展急需解决的严峻问题。以民俗符号学洞察麒麟文化的现代传承路径,在符号组织生产、发展运作、功能深化等方面多方协同进步,适应时代新环境,才能促进实现麒麟文化与地方之间的共赢。结语部分,对论文的写作内容进行概括与总结。巨野麒麟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思想意蕴深厚,可在发展中仍面临较大的困境,但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优势的巨野麒麟文化,会在多方帮助下,得到良性发展。

贺健[4](2021)在《藏羌彝走廊中部地区藏族民间信仰调查研究 ——以四川冕宁为中心》文中提出藏羌彝走廊自古就是我国民族交往、互鉴交流、多元交融的重要文化沉积带,生活在藏羌彝走廊腹心地带的四川冕宁藏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持续混融、民族风情独特,以民间信仰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深远社会影响,其间蕴含的地方性知识、优秀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价值等,是冕宁藏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具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价值。本文首次以民间信仰为视阈切入四川冕宁藏族信仰调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与历史研究、田野调查与理论实证、宏观叙述和个案解读等研究方法,对该区域民间信仰内容与形态作出判断分类,对仪式与象征开展分析解读,对遗存与涵化加以对比研究,对起源与发展进行解释论证、对功能与作用展开客观总结、对正向影响与时代价值进行凝练阐释。文章通过对冕宁藏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传统丧葬礼仪、禁忌与巫术、神话传说、基本特征、起源发展等蕴含的民间信仰文化进行纵向梳理与横向观察,认为冕宁藏族民间信仰是以原始信仰遗存为主,杂糅混融多元文化的民间信仰形态。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提出“白石”是冕宁藏族图腾崇拜圣物的观点,并在神话、地理、族源、功能、区域认知等方面进行论证;首次对冕宁藏族地方传统丧葬仪式进行“深描式”民族志记述,以文化人类学“通过仪式”、“色彩象征”理论对丧葬秩序与象征、丧礼色彩象征开展实证研究。本文认为,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冕宁藏族民间信仰文化具有心理调适、社会整合、社会控制、文化自生传承等正向功能,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全球城市化、全球信息化和城市工业化背景条件下,以冕宁藏族民间信仰为代表的乡土文化生存空间正面临巨大挑战。本文提出,冕宁藏族民间信仰文化要在新时代发挥新价值,就必须在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的根本任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冕宁藏族民间信仰文化应当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将民间信仰文化中传承千年的先民智慧继承发扬,积极发挥传承地方性知识的价值;应当努力追求高尚的价值标准,肯定和褒扬民间信仰文化中蕴含培育的个人美德与社会公德,充分发挥育德培元的内部控制价值;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繁荣发展以民间信仰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坚定发挥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引领价值;应当厚植家国天下情怀,持续加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理念,切实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潜在力量,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这对我们正确认识信仰、评价信仰、弘扬信仰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在研究民间信仰文化时,要深入挖掘其积极影响和时代价值,弘扬民间信仰中的优秀文化,加以合理利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从而体现新时代新价值,焕发新时代新活力,实现新时代新目标。

许欣悦[5](2020)在《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文中认为《锦绣万花谷》为南宋时期的类书,主要是供给平民百姓阅读的实用书籍,具有鲜明的“市井文化”特色,时人多次参考,后世多次印刻。其在“闻必求,求必览”且“取之怀袖”的过程中,以“獭祭鱼”(即以“罗列故实”之意)的收录方式保存了宋之前的典章故事、轶闻杂谈与宋时人们的社会风物、生产、生活器用的基本面貌,其类似“百科全书式”的文献中,展现了宋代社会物用与生活方式审美下的赏物面貌。相对于北宋初年编纂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主要为宫廷皇室、士大夫使用的类书而言,《锦绣万花谷》更为普及并被大众广泛接受。故此,对此文献研究意义明确,即以实在的社会生活物用资料来呈现我国中古社会的大众设计史实。本文选择以《锦绣万花谷》中涉及风物相关词条、史经典籍为研究南宋世俗风物之样貌的文献基础,并将编纂者散落抄录至《锦绣万花谷》中各门类下的、与风物有关的类目词条进行分类,站在其类目布局的大框架下考析其涉及的物名词条原典来源,且作有条理的梳理与归纳。以《锦绣万花谷》中的风物典词条与宋人的笔记、绘画、书法、工艺等作品作为文献互证基础,以此梳理书中各门类下的风物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整理出一条《锦绣万花谷》中展现的物用,直至呈现风物史线索。线索一,风物的传承在于追述风物原典的初始样貌,南宋风物是由汉唐至北宋,经社会环境与自然条件承袭而成的,《锦绣万花谷》中大量辑录了前人风物典籍片段,为南宋风物经历代延续久积而成的生活风物形态探究提供了资料;线索二,再现了世俗风物与传统礼制风物的不同,商品经济对传统礼制的冲击、北宋至南宋时南北杂集碰撞与融合,在风物上表现为奢靡僭越风与世俗化,书中蒐集的宋时正史、时人诗词文句,保存了传统礼制传承下风物的坚守与改变以及各个阶层风物表现中的世俗迷恋;线索三,文人审美成为南宋风物赏用的主流,书中辑录的前人与南北宋人文章、诗词片段中,可以看到入宋以后,阶级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朝廷、士人、社会教化下致使南宋世俗风物更加偏向文气。由此串联起来,以设计学视阈解读《锦绣万花谷》文献背后呈现的宋代风物中的物与百姓生活方式,可为风物史研究中宋代“物”的复原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版本,进而为设计史研究开掘更多可以佐证历史生活真实面貌的写照文献。

李慧[6](2020)在《云南省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研究》文中指出彝族阿哲服饰无论从是从物质方面还是非物质方面上看,两者都包含了彝族阿哲人对生活、生命的感悟,正因如此,也促使了阿哲服饰艺术风格的形成。彝族支系众多,服饰类型按照方言可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六种类型,弥勒阿哲服饰是保存相对较完整的滇东南型服饰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以设计艺术研究为主。结合文献调研,对彝族阿哲服饰进行整理与归纳,为文章理论知识做补充;通过实地调研,对五山乡、巡检司镇以及江边乡等地区的彝族阿哲服饰进行详实的记录,为日后研究彝族阿哲服饰提供参考。从服饰本体上,分析彝族阿哲服饰面料、工具等工艺特征。从服饰色彩上,分析服饰色彩中彝族五色观与装饰色彩特征,通过艺术设计的方法分析其特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服饰图案上,分析服饰图案艺术特征与与自然环境、民族信仰等之间的关系。从艺术创作上,通过对彝族阿哲服饰的探究,探索其艺术特征的设计实践。结合对彝族阿哲服饰的整理与分析,本文从以下五个章节进行撰写。第一,对调查区域的地理环境、服饰起源、服饰文化概述;第二,对服饰所处的环境进行概述。主要以村落文化、环境、调查参与者等方面进行撰写;第三,针对服饰本体进行展开描写。主要以服饰工艺的载体、工艺特征以及服饰结构等三方面进行阐述;第四,分析彝族阿哲服饰艺术特征。主要从服饰色彩、图案、配件等方面展开描写。第五,探讨彝族阿哲服饰元素的文化内涵,并尝试艺术创作实践设计。笔者以弥勒市彝族阿哲人所居住的巡检司镇、五山乡以及江边乡等作为考察地,通过田野作业和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之后对彝族阿哲服饰文化进行整理。以民族服饰作为切入点,对彝族服饰图案、色彩以及结构进行详实的记录;以服饰艺术特征为核心,围腰服饰图案、色彩以及结构运用特征展开叙述,进而探讨彝族阿哲服饰的文化内涵。

刘莉莉[7](2020)在《宋代犬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代养犬之风兴盛,犬只种类繁多,以蜀地所产罗江犬闻名全国。犬只贸易较为发达,其价格因大小、年龄和品种等不同呈现较大差异。有宋以降,相犬术趋于衰微,相犬者几乎销声匿迹。宋承唐制,中央设立五坊,其中的狗坊专门负责饲养皇帝校猎所需鹰犬,其兴废随校猎变动呈不稳定状态,同时在继承前代法令的基础上,宋政府对盗杀犬只、犬杀伤人畜和犬皮买卖等制定相关法令法规。犬在宋人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用于看家护院、娱乐生活、狩猎活动、军事战争和饮食医药等方面,尤以看家护院功用突出,饲养宠物犬之风和走犬活动也较为盛行。犬在狩猎活动和军事战争中有着特殊用途,主要从事抓捕、追踪、搜索和警卫等各项工作。两宋食犬之风趋于衰落,食犬人群局限于下层社会,犬肉已退出宋人的宴饮餐桌,形成“狗肉不上桌”的习俗。宋人极其了解犬的医药价值,并总结出大量治疗犬生病和犬咬人的医方土方,对宋代医药学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宋代犬文化承袭前代犬文化的同时显示着自身的时代特征。宋代犬类诗词谚语极其丰富,主要涵盖田园类、政治类和讽刺类等内容,折射出宋人对犬褒贬不一的态度。犬类绘画较为繁多,题材涉及田园生活、田猎娱乐和神灵鬼怪三方面,“细犬”成为画师笔下的主要犬种之一。犬在天文中以“天狗”形象出现,宋人承袭前人观念视天狗坠为兵灾的前兆,由此引起平民百姓的心理恐慌和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犬在祭祀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羮献”之礼的犬牲遭到废除,至南宋祭刍狗变为祭草龙。犬在少数民族风俗中的作用和形象具体体现在重大节庆、饮食习惯、交通运输、祭祀禳病和图腾崇拜等诸多方面,反映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气息。受儒释道三教合流和佛道世俗化的影响,宋代犬故事呈现出儒家“忠孝伦理”和佛道“果报轮回”观念,带有浓重的劝化说教思想。民间信仰中的犬形象有着祸福并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犬异象、犬梦兆及犬辟邪驱鬼等方面,由此引申出宋人的祸福观和梦观念。宋代犬的神圣性并未消退,这一点深刻地体现在犬类神话传说和“哮天犬”神格诞生两方面。

高磊[8](2020)在《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文中认为神话,是诗歌产生的源头。神话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拓展了诗歌的取材范围。诸多诗人受到神话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借鉴和吸收神话因素进行创作,使诗歌与神话完美融合。唐诗中大量的神话典故,既起到了保存神话的作用,又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效果。唐人将神话故事、神话意象、神话思维与诗歌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境界。本论文选取唐诗中的日月神话为研究对象,分八章进行研究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日神及日之出入神话。唐诗中的日神,既有“耀灵”“东君”“朱明”“大明”之名,又有“日灵”“阳灵”“灵晖”和“郁仪”之称。唐人应制诗中常以日喻唐皇,又与“捧日”典故融合,表达效忠、侍奉、守护君王之心。《淮南子·天文训》描绘了日行轨迹及行至之处的称谓,唐诗中常见的有“旸谷”“咸池”“扶桑”“蟠木”等日出之所和“崦嵫”“虞渊”“桑榆”等日入之处。唐诗中的“若木”有两种含义,既是东方扶桑,又是西极若木。此外,《淮南子》记述的“朏晨”“正中”“晡时”“高舂”“下舂”等日行各时段之称谓,唐诗中亦可见之,且多用其本义,表示时间。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阳乌与后羿射日神话。唐人将以“日乌”为诗歌意象,既以咏日,又以咏乌,或将二者融合,亦或以之代指太阳。因《淮南子》等古籍有“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的记载,又产生了“羿射九日”的神话。古籍中的“羿”形象,可归纳为三种:“实有的历史人物”“箭靶’式人物”和“神话人物”。神话之羿所为之事,与历史之羿有密切联系。唐诗中的“羿”亦不离以上三种形象。羿射九日,落入大海,是为沃焦,又称尾闾、归塘。这些意象也在唐诗中出现,用以表达不同的诗意。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羲和与驭日神话。“羲和”在古籍中有“日母”“历官”“日御”三义。三者之间互有关联,反映了神话的历史化和神话自身的演变。而“日御”之义是唐代羲和神话的主流。唐人将羲和神话意象与车、轮、鞭、辔、鞅等车马驾意象两两融合,并将“羲和驭日”典故引申化用为多种诗意表达。唐诗中的“羲和”及其相关意象,既代指太阳亦转指岁时,寄寓了时间的昼夜不停和转瞬即逝,抒发了诗人们对暮年的感喟和因时光易逝而引起的人生之叹,表达了对功成名就的追求和突破生命限制的愿望。“日车”“六龙”除了其中所含有的时间寓意之外,“日车”又衬托物之高、险,“六龙”又有“天子之驾六马”和“《易》乾卦的六爻”等义。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夸父逐日和鲁阳挥戈却日神话,二则神话本身寄寓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但唐诗在化用二典时却不独从神话本身的抗争寓意出发,而是结合诗人自身的理解,进行多种解读。夸父逐日的神话本身有“远大抱负”“不自量力”等多重寓意,唐人从不同的角度化用于诗中,表达了诸多不同的情感。鲁阳却日神话在唐诗中用作咏戈之典、咏军阵之典、咏日之典,既以之状军威之盛,又寄寓了人有回天之力和希望能驻景留时之意。而在李白《日出入行》诗中,却否定了鲁阳的“回天之力”,展现了诗人合于大道的自然观和宇宙观。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嫦娥与奔月神话。嫦娥又作恒娥、常娥、姮娥,其窃不死药而奔月的故事谓之奔月神话。目前可知的秦简《归妹》卦辞、《文选》引《归藏》《淮南子》等文献中均有奔月神话的相关记载,故事情节在东汉张衡《灵宪》的记载中已然完备。嫦娥的形象经文学作品的流传与修饰逐渐鲜活起来。唐人将嫦娥奔月神话中长生不死、孀居孤苦、去而无返三大主题蕴含诗中,用以抒情言志。这些诗中的嫦娥是女神的形象,并升华成为美人意象。嫦娥不仅用来比喻美人和衬托美好事物,其作为月亮的代称也在诗中出现。唐人对于嫦娥窃药之事又从不同的角度予以阐发,表现出多种态度。第六章是论述了唐诗中“蟾蜍”与食月诗歌。因为古人对月之轮廓无光之处的直观认识和蟾蜍的寓意,以及嫦娥奔月化为蟾蜍的神话等原因,古人认为月中有蟾蜍。故而把月蚀之时的月亮残缺,想象成因蟾蜍啮食所致,谓之“蟾蜍食月”。月有后宫群臣的寓意,故而唐诗中的食月诗常作为诗人抒发政治感慨的工具。卢仝歌行体《月蚀诗》是这方面诗歌的代表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中有一定数量的涉蟾蜍诗,多以“蟾蜍”代指月亮。第七章是对唐诗中“月兔”进行文化阐释。《楚辞·天问》“顾菟在腹”,王逸以“月中顾望之兔”释之,月兔神话由此而生。唐人涉月诗中常言及月兔,称之为“顾兔”“玄兔”“白兔”“玉兔”“阴兔”“金兔”等。“顾菟”之义,学术界有“月兔说”“蟾蜍说”“蟾兔说”“月虎说”四说。在唐诗中,有“月兔”“蟾蜍”两种释义。“玄兔”之称,解释了月中兔的来源,亦即“阴影说”。“白兔”寓意长寿,故唐人化用“白兔捣药”的神话入诗,借之抒情言志。“玉兔”既是“白兔”的喻称和美称,又暗指其为天上之兔。而且“玉兔”“阴兔”“金兔”之称与阴阳五行学说有一定的关联。因兔代指月,故唐诗以“兔轮”“兔钩”“兔影”“兔辉”来写月,以“乌飞兔走”形容时光流逝。唐诗中月兔的不同称谓,是我国传统文化多样化的沉淀,从中亦可窥探月兔神话的起源。第八章是对唐诗“月桂”的意象及其寓意进行探析。《淮南子》记载“月中有桂树”,《安天论》又有“月中仙人桂树”之说。唐代时产生的“吴刚伐桂”和“月落桂子”进一步丰富了月桂神话。唐人化用月中桂树的典故,以写月、咏桂、誉美人、赞贤达,或以“桂”代指月亮。又将月中桂的神话意象与科举寓意结合,使之成为了功名的象征。唐诗尤其是中晚唐诗歌以月桂喻功名者甚多,而且因“蟾宫”之说而衍生出“蟾宫折桂”的熟语。月中桂树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为唐人喜用,以表达对功名的追求。

张一然[9](2020)在《河北武安固义村傩戏中的人鬼神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河北武安固义村傩戏是中原地区社火型傩戏的代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众参与面广的特点,是一种自古延续至今的固定的岁时礼俗。它完整的保存了汉唐时期的傩仪特征,继承了宋代游演傩队的演出形式,并将宋代的游演傩队与民间乡赛礼俗相融合,形成了“迎—娱—送”的三段式结构特征,是我国中原古傩的重要遗存。河北武安固义村傩戏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至今仍活跃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对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民俗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目的在于通过驱疫逐鬼的祭祀仪式和剧目表演,实现狂欢享太平的美好生活愿望,以及对伦理道德观念的教化与追求。河北武安固义村傩戏作为一种动态的活的民俗文化,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选取河北武安固义村傩戏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固义村傩戏中人、鬼、神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释。人、鬼、神是固义村傩戏中的三个指涉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深刻的反映了固义村村民对生命存在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对固义村村民的心理情感以及行为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固义村傩戏中人、鬼、神之间的关系产生,受到了佛家地狱鬼神观以及儒家礼制观念的影响,并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固义村村民制定村规民约,自觉遵守人与自然间的生存法则以及家族传承间的伦理道德。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实地考察资料与史籍文献相结合,探索固义村傩戏中人、鬼、神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其间所蕴含的生命存在价值以及伦理教化意义,并借此为挖掘固义村傩戏的深层文化内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熊浚[10](2020)在《社:一个古老节俗的当代形态 ——恩施土家族春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节日文化。在中国的典籍,如《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等,都有许多有关社日的记载。“社祭”作为一种官方和民间共同的礼俗,在中国延续了至少两千多年之久。“社”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与节日礼俗,在中国影响如此之大,以致人们至今仍然沿用“社”的名称,命名“社会”“社团”“社区”等当代社会组织,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今日之中国,传统的社节早已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全面萎缩,只有极少数地区保存着这种古老文化的遗留。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的春社,就是社节以活态形式在民间生活中存续的一个节日。传统社节是一种怎样的节日文化?其运作方式和文化表征是怎样的?她要实现什么样的社会功能?为什么恩施土家族人在现代生活中仍能保存甚至激活这种古老的节俗?他们的春社习俗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今天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社节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众广泛参与的传统节俗呢?这些问题,就是笔者作为一个从小在“春社”节俗中长大的土家族人,同时又是正在学习民俗学的博士生,以局内和局外两种眼光、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感,通过亲身参与和田野调研后,所要作出的答卷。本论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论文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重难点、创新点。论文对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从社神社主、社祭形式、社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了学术史的追溯和研判,决定将研究重点放在厘清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习俗的主要形态,并以此为基础发掘春社习俗中的民族文化内涵之上。提示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通过对三个村落中春社节俗的调查,重构“社祭”节俗的演变形态,再现古老社节的当代形态,对社节的仪式过程、象征符号、社会功能、核心价值和女性文化等作出深描与阐释。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二章从地理环境、民族历史、民俗传统三个方面阐述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文化源流。首先对武陵山区的地理环境和土家族传统文化作了简要分析。其次对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来源展开辨析。从“社”的中原汉民族文化的来源,考察移民迁徙过程的影响,理解春社习俗是以简化的汉族社祭为外在表现形式,以汉文化与土家文化相交融产生的独特习俗为内容,由此可以确认汉文化的“社祭”是春社的源头,土家族的春社习俗是支流。第三章在源流研究基础上,运用田野民俗志的方式,分别以恩施地区的金龙坝、楸木园、双堰塘这三个古村落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村落传说对春社习俗的差异性展开具体的描述与分析。金龙坝保留了较原始的以山神、土地龙神为中心的春社习俗传统;楸木园有保存完好的社神象征,形成了以社主为中心的春社习俗传统;双堰塘村地处城乡结合处,形成了以娱人为中心的春社习俗传统。春社习俗的防疫与巫术心理揭示出土家族生态健康智慧与亲情伦理智慧。第四章主要从春社习俗的具体形态来讨论恩施地区土家族的文化内涵问题。主要体现在承载原始生命观、包含多神信仰、崇尚女性价值等三方面。拦社习俗体现出恩施地区土家族丧葬礼俗的豁达乐观、圆融新生的原始生命观。多神信仰是土家族群原有信仰在儒、道、释三种宗教影响下而产生的独特民族信仰。社饭习俗是一场充分体现恩施地区土家族女性价值与地位的展演,拦社习俗也展现出女性在土家族群中所拥有的崇高地位,是女性氏族社会的历史遗风。第五章讨论土家族春社的文化功能。春社习俗作为体现土家族人独特文化内涵的一项民俗事项,具有补偿与治癒功能、认同与整合功能,以及传承与教化功能。这些文化功能在现代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辨析。第三部分是第六章及结语,总结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源流、习俗、个案、特征和功能问题,延伸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来思考春社习俗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春社习俗不仅是一项单纯的民俗事项,它更是土家族丧葬文化、性别文化的实际载体,它在具体施行过程中成功演绎了亡者由人变神的具体过程,同时揭示了土家女性主体在性别文化和婚姻关系之间所处的地位与意义。本文通过全面解读当代恩施土家族春社习俗的文化特质,认识到当代春社习俗所蕴含的土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本真与自我的日渐沦丧。思考如何在政府主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制度,把握春社习俗的现代传承规律,使春社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更好地传承,为新时代的民族文化建设提供富有现实价值的生活智慧。

二、村落图腾(外二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村落图腾(外二首)(论文提纲范文)

(1)与牛共舞:徽州牛文化探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舐犊情深、根植故土:徽州含“牛”系列地名之文化解读
二牛劲充沛、发愤图强:古代徽商崛起奔牛精神之历史揭秘
三与牛共舞、天人合一:黟县宏村牛形古村落群之生态启示
结语

(3)“麒麟文化”民俗符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以山东巨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目的意义
        1.选题缘起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麒麟文化的研究
        2.关于民俗符号学的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主要内容
        2.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五)田野作业过程概述
一、巨野“麒麟”符号的生成空间及发展演变
    (一)“麒麟”符号的生成空间
        1.悠悠之大野——巨野县自然地理环境
        2.伏羲之桑梓——巨野县人文民俗环境
    (二)“麒麟”符号的发展演变
        1.历史中的麒麟形象
        2.“麒麟”符号的发展动力
二、巨野“麒麟”符号的形式与内涵
    (一)巨野“麒麟”符号的形式
        1.“言语性”指向中的“麒麟”符号
        2.“非言语性”指向中的“麒麟”符号
    (二)巨野“麒麟”符号的文化所指
        1.儒家文化的民间变体
        2.黄河文化的滋养孕育
        3.水浒文化的现代存续
三、巨野“麒麟”符号在民俗活动中的呈现
    (一)“麒麟”符号影响下的民俗活动概述
    (二)麒麟台庙会祭祀活动的展演与复写
        1.庙会祭祀活动的形成与发展
        2.庙会的组织方式与参与人员
        3.围绕“麒麟”的祭祀过程复写
    (三)崇麟习俗的性质与功能
        1.麒麟崇拜的性质
        2.崇麟习俗的民俗文化功能
四、以民俗符号学透视巨野麒麟文化的现代发展
    (一)巨野麒麟文化的发展背景探索
        1.巨野麒麟文化的保护现状
        2.巨野麒麟文化的发展困境
    (二)巨野麒麟文化的现代传承路径
        1.民俗符号的组织生产
        2.民俗符号的发展运作
        3.民俗符号的功能深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巨野麒麟文化现状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藏羌彝走廊中部地区藏族民间信仰调查研究 ——以四川冕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说明
第一章 观念与灵物:冕宁藏族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第一节 自然物力神圣化的结构与生成
        一、世界观
        二、天崇拜
        三、自然物崇拜
        四、水火崇拜
        五、动植物崇拜
    第二节 白石崇拜图腾化的涵容与独立
        一、白石崇拜图腾化的表现形式
        二、与古羌民族白石崇拜的关系
        三、白石崇拜的主要原因
        四、白石崇拜的在地化表述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中心与彼岸:冕宁藏族的祖灵观念和冥世崇拜
    第一节 祖先崇拜的内涵和外延
        一、基本形态
        二、神话中的叙述
        三、做帛之要:祖先荫庇
        四、彼岸之路:送魂经
    第二节 传统丧葬的秩序和象征
        一、丧葬的秩序
        二、葬制与坟山
        三、墓式与象征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中介与传演:冕宁藏族的禁忌巫术和口传文学
    第一节 作为宗教中介的禁忌、巫术和人
        一、禁忌
        二、巫术
        三、占卜
        四、民间宗教职业者
    第二节 口传文学中的神圣与世俗
        一、创世神话的文化人类学解读一
        二、创世神话的信仰文化解读二
        三、口传文学中的崇拜对象、观念与文化解读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必然与选择:冕宁藏族民间信仰文化的演进规律和主要特征
    第一节 演进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伴生
        一、总体规律
        二、起源于灵魂观念
        三、形态和内容的流变
        四、规律的特点
    第二节 主要特征:由地理历史环境造化
        一、区域性
        二、民族性
        三、朴素性
        四、功利性
        五、民俗性
        六、多元性
        七、持续性和稳定性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调适与认同:冕宁藏族民间信仰文化的正向功能和时代价值
    第一节 创造性转化的正向功能
        一、心理调适功能
        二、社会整合功能
        三、社会控制功能
        四、文化功能
    第二节 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传承地方性知识的价值
        二、育德培元的内部控制价值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引领价值
    第三节 藏羌彝走廊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回顾、发展和认同层次
        一、回顾:关于民族文化走廊的三个视角
        二、发展:民族文化走廊学说的拓展
        三、多元浑融的各民族民间信仰文化
        四、认同层次:自我、相互、中华民族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冕宁历史上的各民族
    附录二:清代冕宁西番土官属户辑录
    附录三: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边红宝苗族《斗府歌》
    附录四: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资料选编》有关“西番”资料的摘录
    附录五:国家级非遗项目:冕宁藏族民歌《赶马调》
    附录六:《凉山州藏族简史》
    附录七:《凉山州藏族简史》手稿
    附录八:《清代冕宁司法档案全编(第一辑·第1-35 卷)》有关少数民族档案摘选
致谢

(5)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起
    二、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五、研究对象《锦绣万花谷》历史定位
第一章 《锦绣万花谷》的编纂及内容概述
    第一节 《锦绣万花谷》物名分类
    第二节 《锦绣万花谷》中列目布局
    第三节 《锦绣万花谷》中征引搜集文献典考
第二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的实证
    第一节 服饰织绣——风物典中的服饰
    第二节 珍馐嘉旨——风物典中的饮食器
    第三节 建筑房舍——风物典中的营造
    第四节 客路行舟——风物典中的出行
第三章 《锦绣万花谷》中映射出的南宋风物史貌
    第一节 四方辐辏——风物典中的商业
    第二节 常心乐事——风物典中的乐事
    第三节 百工竞巧——风物典中用品
第四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史流传至南宋展现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教育“畅和”——知识下移
    第二节 食俗尚“乐”——“此皆京师旧人”
    第三节 岁时讨“喜”——民间风土节令
第五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史貌折射出的宋时风物意蕴
    第一节 逾礼奢侈、好尚虚荣
    第二节 市井流通之世俗风物——世俗情
    第三节 匠人炼器之文人用器——文人意
结论
    一、《锦绣万花谷》记载的风物传承具有实证与佐证的依据,是考据宋代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
    二、《锦绣万花谷》宋人视角所投射出的“识物”与“赏物”,是宋代市井生活设计的写照。
    三、《锦绣万花谷》的文献挖掘与研究,是对当今设计领域非遗保护与古物今传的再认识。
附录一 史籍类书的比较
附录二 《永乐大典》引用《锦绣万花谷》
附录三 《锦绣万花谷》版本图录
附录四 文中举例《锦绣万花谷》中的类目词条对应原文索引
附录五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与图谱对比图例表
附录六 继《锦绣万花谷》之后风物史记述的延传文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云南省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1.相关概念界定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的主要内容
        2.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一、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概述
    (一)调查区域地理文化简述
        1.区域地理环境
        2.区域文化背景
    (二)彝族阿哲服饰起源
        1.神话传说与史诗记载中的服饰
        2.古代造型艺术中的服饰
    本章小结
二、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调查
    (一)村落的选定
        1.自然地理环境
        2.交通环境
    (二)村落文化
        1.巡检司镇与彝族阿哲祭龙仪式的由来
        2.五山乡与“爱佐爱莎”的缘起
        3.木叶传情的恋爱观
    (三)村落调查参与者
        1.局内人群体对彝族阿哲服饰的看法
        2.局外人群体对彝族阿哲服饰的看法
    本章小结
三、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分类研究
    (一)彝族阿哲服饰结构设计
        1.女性款式
        2.男性款式
        3.童帽
    (二)彝族阿哲服饰的物质载体
        1.彝族阿哲服饰面料
        2.彝族阿哲服饰金属材料
    (三)彝族阿哲服饰的装饰工艺
    (四)服饰着装设计
    本章小结
四、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特征分析
    (一)彝族阿哲服饰的色彩特征
        1.彝族阿哲服饰底色运用规律
        2.彝族阿哲服饰的装饰色
    (二)彝族阿哲服饰的图案特征
    (三)彝族阿哲服饰的配件特征
        1.头饰
        2.耳饰
        3.胸饰
        4.手饰
    (四)彝族阿哲服饰的装饰语言分析
        1.结构之美
        2.图案之美
        3.色彩之美
        4.族群审美情感
        5.艺术表现的形式法则
    本章小结
五、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的文化内涵
    (一)彝族阿哲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
    (二)彝族阿哲服饰与民族信仰崇拜
        1.彝族阿哲服饰与图腾崇拜
        2.彝族阿哲服饰与母性崇拜
        3.彝族阿哲服饰与自然崇拜
        4.彝族阿哲服饰与竹(树)崇拜
    (三)彝族阿哲服饰与周边民族服饰
        1.阿哲服饰与汉族的影响
        2.彝族阿哲服饰与彝族阿细服饰
        3.阿细与阿哲服饰艺术特征异同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探析彝族阿哲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可行性
    1.彝族阿哲服饰在图案题材表现方面
    2.彝族阿哲服饰在色彩运用方面
附录2 彝族阿哲服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
    1.遵守彝族阿哲服饰元素再设计的原则
    2.彝族阿哲服饰元素设计流程
    3.彝族阿哲服饰本体图案
    4.彝族阿哲服饰图案在丝巾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5.彝族阿哲服饰色彩在丝巾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6.彝族阿哲服饰结构在丝巾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7.彝族阿哲服饰综合特征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附录3 课题名称的推敲及文献调研工作
附录4 田野调查工作
附录5 田野资料分析
附录6 表录
附录7 图录
附录8 学术成果统计

(7)宋代犬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一)历史意义
        (二)学术意义
        (三)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有关犬与社会生活的研究
        (二)有关犬与政治活动的研究
        (三)有关犬与文化信仰的研究
        (四)研究状况分析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考据法
        (二)跨学科研究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宋代养犬概况
    一、养犬风气
    二、犬只种类
    三、犬只别称
    四、相犬术
    五、犬只贸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官方养犬机构与法令
    一、中央养犬机构:五坊
        (一)五坊的设置
        (二)五坊的兴废
    二、犬类法令与诉讼
        (一)犬类法令与禁令
        (二)犬类诉讼与审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社会生活中的犬
    一、犬与生活娱乐
        (一)犬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二)犬在娱乐活动中的作用
    二、犬与狩猎军事
        (一)犬在狩猎活动中的作用
        (二)犬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
    三、犬与饮食风俗
        (一)食犬风气
        (二)食犬禁忌
    四、犬与医药
        (一)犬的药用价值
        (二)犬咬人与犬生病的疗方
    五、犬的其他功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犬文化(上)
    一、犬与诗词谚语
        (一)诗词中的犬意象
        (二)谚语谶言中的犬意象
    二、犬与绘画
    三、犬与祭祀
        (一)宗庙祭祀中的犬形象
        (二)民间祭祀中的犬形象
    四、犬与天文星象:“天狗”
    五、犬与少数民族风俗
        (一)契丹
        (二)女真
        (三)西南诸蛮
        (四)其他少数民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犬文化(下)
    一、犬与儒释道
        (一)儒家中的犬形象
        (二)佛教中的犬形象
        (三)道教中的犬形象
    二、犬与民间信仰
        (一)犬异象
        (二)犬梦兆
        (三)犬与辟邪驱鬼
        (四)犬与民间传说
    三、犬故事中的“轮回转世”观念
        (一)人托生为犬
        (二)犬转世为人
    四、哮天犬神格的诞生与演变
        (一)二郎神信仰在宋代的发展
        (二)哮天犬神格的诞生与原型
        (三)哮天犬神格的发展演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路径
    三、研究回顾与展望
    四、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一章 唐诗中的日神及日之出入
    第一节 日神之名
    第二节 日出之处
    第三节 日入之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诗中的阳乌与后羿射日
    第一节 日乌意象:咏日与咏乌
    第二节 古籍所载“羿”之形象
    第三节 唐诗之“羿”及射日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诗中的羲和与驭日神话
    第一节 羲和神话起源及其演变
    第二节 唐诗中的“羲和”含义
    第三节 “羲和驭日”诗歌引申
    第四节 羲和驾驭:日车与六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诗中的逐日、却日神话
    第一节 唐诗中的夸父逐日神话
    第二节 唐诗中的鲁阳却日神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诗中的嫦娥与奔月神话
    第一节 嫦娥奔月神话的形成
    第二节 唐诗中奔月神话主题
    第三节 嫦娥形象:美的化身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唐诗中的蟾蜍与食月诗歌
    第一节 月中有蟾蜍的观念来源
    第二节 唐代的“蟾蜍食月”诗
    第三节 《月蚀诗》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 以“蟾蜍”代月的唐诗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唐诗中的月兔及文化内涵
    第一节 “顾兔”四说及唐诗释义
    第二节 “玄兔”及月兔来源诸说
    第三节 “白兔”及月中捣药神话
    第四节 “玉兔”诸称的多重内涵
    第五节 “兔”在诗中的借代情况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唐诗中的月桂意象与寓意
    第一节 月中桂树异名及源流
    第二节 月中桂树的诗歌意象
    第三节 月中桂树的功名寓意
    第四节 月宫传说及蟾宫折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河北武安固义村傩戏中的人鬼神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固义村傩戏的历史溯源
    2.1 固义村傩戏的历史发展
        2.1.1 汉唐“大傩”之仪的完整保存
        2.1.2 宋代“游演”傩队的继承与变异
        2.1.3 明代“乡社”傩礼的遗存与衍化
    2.2 固义村傩戏的形成因素
        2.2.1 封闭的地理环境
        2.2.2 持久的民俗信仰
        2.2.3 多样性的娱乐文化
第三章 固义村傩戏中人鬼神之间的关系
    3.1 固义村傩戏中人鬼神之间的表层关系
        3.1.1 互动关系:以人为主体
        3.1.2 帮扶关系:神是人的辅助者
        3.1.3 抗争关系:人对鬼的逐除
    3.2 固义村傩戏中人鬼神之间的深层关系
        3.2.1 对立关系:生命存在下人鬼之间的对立
        3.2.2 和谐关系:自然共生下人神之间的和谐互惠
        3.2.3 对应关系:鬼神世界与人间社会相互映射
第四章 固义村傩戏中人鬼神关系所蕴含的观念
    4.1 “万物有灵”观念
    4.2 佛教地狱鬼神观念
    4.3 儒家“礼制”观念
第五章 固义村傩戏中人鬼神关系所反映出的当代意义
    5.1 人鬼神关系对心理情感的影响
        5.1.1 伦理道德的维护
        5.1.2 家国情怀的认知
    5.2 人鬼神关系对行为实践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固义村傩戏演出的相关照片
附录2:固义村傩戏都本
附录3:调研采访录音及文本整理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社:一个古老节俗的当代形态 ——恩施土家族春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学方法
        (二) 人类学方法
        (三) 性别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恩施土家族春社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
        二、多样化的自然资源
        三、文化影响
    第二节 历史源流
        一、史前时代
        二、商周至两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唐宋时期
        四、元明清时期
    第三节 民俗传统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精神民俗
第二章 恩施地区社文化的源流
    第一节 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来源辨析
        一、社的来源及演变
        二、社神与神主
    第二节 汉文化影响以前的土地信仰
    第三节 汉文化影响下的“社”信仰
        一、过渡——唐代的官社与私社
        二、承继——汉文化对社祭的影响
第三章 土家族春社习俗的文化机制
    第一节 土家族春社习俗
        一、春社起源传说
        二、“社饭”:春社的饮食习俗
        三、“拦社”:春社的祭祀习俗
    第二节 三个村落的春社民俗志
        一、金龙坝春社:以土地龙神为中心
        二、南河春社:以社主为中心
        三、双堰塘春社:以娱人为中心
    第三节 土家族春社的形成机制
        一、防疫机制:社饭隐喻的土家族生态健康智慧
        二、巫术心理机制:拦社隐喻的亲情伦理智慧
第四章 土家族春社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融入丧葬礼俗的生命观
        一、豁达的生命观
        二、圆融的生命观
        三、新生的生命观
        小结
    第二节 佛道并重的多神信仰
        一、道(巫)教信仰
        二、儒家信仰
        三、佛教信仰
        小结
    第三节 崇尚女性价值
        一、血亲关系中的女性价值
        二、姻亲关系中的女性价值
        三、妯娌关系中的女性价值
        小结
第五章 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文化功能
    第一节 补偿与治疗功能
        一、拦社——心理治疗
        二、社饭—生理治疗
    第二节 认同与整合功能
        一、家族的凝聚力
        二、姻族的互助关系
    第三节 传承与教化功能
        一、礼俗制度的传承功能
        二、民族价值观的教化功能
第六章 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传承现状
        一、传承内容
        二、传承方式
    第二节 保护策略
        一、生活型保护
        二、制度型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楸木园陈家院子布局图
附录二 访谈对象名单及亲属关系个案
    一、村落代表性访谈人员名单
    二、亲属关系图
附录三 村落采访记录节选
    一、白果坝乡金龙坝采访记录选编
    二、芭蕉乡楸木园采访记录选编
    三、龙凤坝镇双堰塘采访记录选编
    四、其他乡镇采访记录选编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村落图腾(外二首)(论文参考文献)

  • [1]与牛共舞:徽州牛文化探秘[J]. 黄交军,李国英. 国学论衡, 2022(01)
  • [2]比较文学视域下1990年代后中国城市诗歌研究[D]. 包薇. 内蒙古大学, 2021
  • [3]“麒麟文化”民俗符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以山东巨野为例[D]. 王慧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藏羌彝走廊中部地区藏族民间信仰调查研究 ——以四川冕宁为中心[D]. 贺健.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5]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D]. 许欣悦.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6]云南省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研究[D]. 李慧.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7)
  • [7]宋代犬只研究[D]. 刘莉莉. 河南大学, 2020(02)
  • [8]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D]. 高磊. 吉林大学, 2020(08)
  • [9]河北武安固义村傩戏中的人鬼神关系研究[D]. 张一然. 河北大学, 2020(08)
  • [10]社:一个古老节俗的当代形态 ——恩施土家族春社研究[D]. 熊浚.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村庄图腾(外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