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食品非加热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液态食品非加热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一、液态食品非加热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唐俊妮,汤承[1](2016)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手段以及致病因子控制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基因组序列以及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工具的广泛应用,为病原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理学提供了丰富信息,也为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和控制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手段.主要针对最近关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目的是为食品安全管理以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控制策略提供技术支撑和带来一些新思考.

王冉冉[2](2012)在《豆浆高频通电加热与极板污染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物理学、电磁学、食品物性学、化工原理、测试技术等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自行设计并制作了用于液体食品通电加热的高频大功率电源和液体食品高频连续通电加热装置,解决了通电加热中极板污染等制约通电加热技术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二是通过自行研制的设备,对豆浆的部分理化特性做了相关实验,阐述了通电加热对豆浆主要特性的影响;三是通过对豆浆通电加热过程中极板污染机理的研究,设计了污染的控制方法,提出了最佳通电加热条件。主要内容有:1、开发研制了用于液体食品通电加热的高频大功率电源和液体食品高频连续通电加热装置,包括电源部分和液路部分两个模块,该装置的电源和流量参数都可调,方便研究不同条件下,液体食品通电加热过程中各种参数的变化。电源部分包括平滑调节电压、占空比、频率和对加热室双极性高频方波电压电流的采集等,使该装置能够完成在不同电场条件下特性变化的研究。液路部分包括调节加热室压力、流速等,使装置能够完成不同加热条件下液体食品特性变化的研究,同时可以通过调节流量控制加热时间,通过调节压力防止被加热液体食品沸腾等。2、设计制作了试验研究装置能够实时采集较大频率范围不同占空比的双极性方波电压和电流信号。3、提出了利用复阻抗研究豆浆电导率的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了豆浆通电加热中豆浆电导率的变化,试验研究发现,低频下,豆浆电导率随频率升高增大,频率超过1000Hz时影响不明显。不同频率下,豆浆的电导率虽然不同,但是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都是线性的,豆浆的固形物质量分数会影响电导率,但是不会影响其变化趋势。4、通电加热过程中,大豆蛋白的热变性和豆浆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会增大豆浆的电导率。5、蛋白质在极板上的黏附会发生焦糊,在豆浆电导率的测量中,会使豆浆的电导率下降。6、研究了豆浆通电加热中极板污染的问题,研究发现,极板的污染主要是豆浆中蛋白质在极板上的黏附造成,并且由于黏附物的电阻相对豆浆较大,因而其发热相对较快从而加速了污染。提出极板污染最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升高电源频率,并确定了固形物含量为6.8%的豆浆,电流密度为5000A/m2,利用白行研制设备通电加热时的最佳条件。本文最后总结了通电加热技术中的关键性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并为通电加热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

孙源源[3](2009)在《低温肠高密度CO2杀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温肠作为一种低温肉制品,其特点是健康、方便、营养,但低温肠的加工温度低,杀菌不彻底,极易产生微生物性腐败,导致其货架期短,不利于贮藏和销售。因此,采用有效的杀菌技术延长低温肠的货架期成为低温肠发展的关键。高密度CO2(Dense Phase Carbon Dioxide,DPCD)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非热力杀菌技术,本论文以低温肠为处理介质,研究了DPCD处理对低温肠的杀菌效果及对低温肠品质的影响,并利用线性、Weibull和Log-Logistic模型对低温肠的DPCD杀菌曲线进行拟合;建立了低温肠DPCD杀菌工艺,并与传统杀菌工艺进行了比较;最后研究了DPCD杀菌低温肠在贮存期间的细菌总数变化情况。具体研究结果如下:DPCD对低温肠有较好的杀菌作用。随处理压力、温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DPCD对低温肠的杀菌效果逐渐增强,在75℃、50MPa、30min时细菌总数下降最多为4.8个对数。DPCD对低温肠的杀菌D值和Z值随压力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D值在50MPa、75℃时达到最小为4.4min,ZP值在75℃时达到最小为60.3MPa,ZT值在50MPa时达到最小为30.6℃,但当温度和压力超过一定值后,D值和Z值变化并不明显。在三种杀菌模型中,线性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差,非线性模型尤其Weibull模型能更好地拟合低温肠DPCD杀菌过程。低温肠经DPCD处理后pH值、蛋白质含量、保水性无明显变化,但脂肪含量、酸价、挥发性盐基氮(TVB-N)均有所降低。脂肪含量降低幅度随处理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酸价和TVB-N与DPCD的处理强度密切相关,在较高处理压力和温度下,DPCD对低温肠的酸价和TVB-N有显着影响。在生低温肠中共检测到57种风味成分,在热处理和DPCD处理低温肠中均检测到62种风味成分,其中主要为醛类、碳氢化合物、酯类和醇类。含氮含硫杂环化合物仅有苯并噻唑这一种被检出,且相对含量很低。DPCD对低温肠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醛类和醇类)无显着影响,但当DPCD的压力由15MPa升至25MPa时,低温肠的碳氢化合物含量明显增加,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先DPCD处理再进行加热处理这一杀菌方式对低温肠的杀菌效果要强于单独的热处理,尤其在35~50MPa的压力范围内表现的更加明显,但却不及DPCD与温度协同作用时的杀菌效果。DPCD杀菌低温肠在贮存期间的细菌总数明显低于热杀菌低温肠,在4、20、37℃条件下,热杀菌低温肠的贮存期分别为35、28、14d,而DPCD杀菌低温肠在相同贮存温度下分别达到49、35、21d。

方婷[4](2008)在《高压脉冲电场杀菌动力学及处理室改进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高压脉冲电场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入手,通过建立高压脉冲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与微生物相对存活率之间的一级动力学方程,从而获得微生物的临界场强EC和模型的回归系数k;将PEF杀菌技术应用于杀灭橙汁中大肠杆菌O157:H7和致病性沙门氏菌,并对比PEF杀菌与热力杀菌对橙汁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Laplace方程研究处理器中电场分布,开展PEF处理室改进及其微生物杀灭效果研究。所开展的研究简介如下:1.本论文所使用的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试验装置,主要由高压脉冲发生系统、同芯连续式处理室(co-field chamber)、蠕动泵、温度探头、温度记录仪、物料贮罐和冷却部分构成,其主要参数如下:电压范围0~15 kV;脉冲宽度5~20μs;连续处理室,流速范围5~100 mL/min;脉冲周期10~1KHz;单极脉冲;波型为方波。2.使用内径2mm电极处理室,流量u=10mL/min,脉冲电场频率为32Hz,脉冲宽度τ=17μs,脉冲电场处理的脉冲数为80个。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啤酒酵母、青霉、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脉冲电场强度分别为2.5 kV/cm、5kV/cm、10kV/cm、12.5kV/cm、15kV/cm、17.5kV/cm以及20 kV/cm,研究高压脉冲电场强度对啤酒酵母、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和大肠杆菌杀菌效果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随着电场强度和脉冲数增加,高压脉冲电场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提高。(2)不同对象菌对脉冲电场的承受力不同,革兰氏阴性菌的杀灭效果比阳性菌好,各菌种对高压脉冲电场的承受力从大到小如下: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啤酒酵母。(3)以大肠杆菌为指标菌,研究不同的介质对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介质条件有利于杀灭细菌。(4)当样液温度分别是25℃、30℃、和35℃时,温度协同高压脉冲电场灭菌的处理效果不是很显着。(5)对象菌所处的生长周期也对杀菌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处于延滞生长期的菌体比处于稳定期和对数生长期的菌体对电场更为敏感。3.通过建立高压脉冲电场强度和啤酒酵母、大肠杆菌和青霉存活率关系的数学模型,得到电场强度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符合一个分段函数N/N0=1 E<ECN/N0=exp(-k(E-EC)) E≥EC,当电场强度小于临界场强时,不会对微生物产生致死作用,样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不变,当电场强度大于等于临界场强时,高压脉冲电场对微生物产生致死作用,将试验数据经过一系列数学运算后,可以描绘出电场强度对微生物致死效果的拟合曲线,从而求得这三种菌的临界场强EC和模型的回归系数k,青霉EC=1.9893kV/cm>大肠杆菌EC=1.8085kV/cm>啤酒酵母EC=0.3339kV/cm,青霉k=0.1139<大肠杆菌k=0.1629<啤酒酵母k=0.4339,临界场强表示微生物对脉冲电场的耐受能力;k是微生物对高压脉冲电场敏感性参数,其值越大,表明微生物的对电场越敏感。k与微生物的种类和介质有关,在本试验中,介质均为无菌水,因此,k的大小与微生物种类有关,更进一步说,是和微生物的大小和细胞壁的组成有关。4.通过微生物存活率与处理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S=k1×e-k2t,可知各种微生物对处理时间的耐受程度不一样,青霉k2=0.0036<大肠杆菌k2=0.0142<酵母k2=0.0153,k2是微生物对高压脉冲电场敏感性参数,其值越大,表明微生物的对电场越敏感。三种菌对高压脉冲电场处理时间的耐受能力为:青霉>大肠杆菌>啤酒酵母。5.在室温下,使用内径为3mm的处理室,电极距离为4mm,电场强度为12.5kV/cm,脉冲频率f=128Hz,脉冲宽度脉冲宽度τ=17μs,脉冲数为20个。研究此条件对大肠杆菌O157:H7和致病性沙门氏菌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高压脉冲电场可以有效地杀灭橙汁中的大肠杆菌O157:H7,其菌落数下降了2.12个对数值,而致病性沙门氏菌菌落数下降了4.00个对数值,但是该数值距离商业无菌还有差距,主要是由于在本试验中,高压脉冲电场强度有限,从另一方面来说,橙汁在常规预处理过程中不易产生102以上的致病菌,这点在我们对橙汁原汁进行检测时得到了验证(未发现致病菌),因此高压脉冲电场是可以用于杀灭酸性介质中的致病菌的。6.在5.所述的高压脉冲电场条件下,可以有效地杀灭鲜橙汁中的微生物,但杀灭效果不及热力杀菌,这是由于在本试验中,受到设备的限制,所采用的电场强度还不够高,仅12.5kV/cm,贮藏120d后,细菌菌落总数和酵母、霉菌菌落总数符合国家标准,这可能是因为鲜橙汁pH值偏低4.0左右,结合低温贮藏可以有效抑制部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比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和热力杀菌技术对鲜橙汁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Vc,结果表明无论是PEF杀菌还是热杀菌对鲜橙汁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影响不大,并且在贮藏过程中这两个指标也没有明显的变化;鲜榨橙汁在经过热杀菌后Vc含量降低7.7%,而PEF杀菌处理鲜橙汁中Vc降低5%,在贮藏120d后,从鲜橙原汁的Vc含量下降最快,其次是热杀菌处理鲜橙汁,最好的是PEF杀菌处理鲜橙汁。可见,PEF杀菌处理与热杀菌处理相比,可有效抑制Vc在贮藏期间的损失。7.应用有限差分法解Laplace方程研究处理室中电场分布,改进连续式同芯处理室。当流量u=30mL/min,脉冲电场频率为128Hz,脉冲宽度τ=17μs,脉冲处理时间为3.92ms。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啤酒酵母、青霉和大肠杆菌,当电场强度为2.5kV/cm、5.0kV/cm、7.5kV/cm、10.0kV/cm、12.5kV/cm和15.0kV/cm时,对比研究改进前处理室(内径18.00mm,电极间距4.00mm)和改进后处理室(内径18.00mm,内有4对厚度为1.00mm的不锈钢导体,电极间距4.00mm)在相同的高压脉冲电场条件下,改进后处理室的杀菌效果明显由于改进前的,当电场强度达到15.0kV/cm时,改进后处理室中啤酒酵母、大肠杆菌和青霉菌的相对存活率仅为0.00、0.01和0.05,而未改进的处理室则高达0.30、0.77和0.76。

方婷,严志明,赵剪,陈锦权[5](2008)在《不同杀菌方式对鲜橙汁品质的影响及其感官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鲜榨橙汁为原料,研究了高压脉冲电场(PEF)杀菌技术和热杀菌技术对鲜橙汁中微生物和理化指标的影响,以及鲜橙汁在储藏期间品质变化情况,并对不同杀菌方式所制得的鲜橙汁进行了感官评定.结果表明:高压脉冲电场可以有效地杀灭鲜橙汁中的微生物,贮藏40 d后,细菌菌落总数和酵母、霉菌菌落总数均符合国家标准;PEF处理的鲜橙汁无论是在色泽、香气还是口感方面都好于热处理的鲜橙汁.

王立锐,金文刚[6](2007)在《脉冲电磁场杀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对脉冲电磁场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主要介绍了脉冲电磁场杀菌技术的特点、杀菌机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卢家暄,连宾[7](2007)在《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是一项新型食品杀菌技术,其杀菌过程虽温度低,但能有效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同时能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是目前非热处理食品杀菌技术中效果最佳、应用前景最好的技术。综述了高压脉冲电场灭菌的原理,高压脉冲电场处理系统的设计,并对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趋势。

张华[8](2007)在《食品杀菌高新技术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食品卫生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需要对食品进行杀菌处理。如何更大限度保持食品天然色、香、味和一些生理活性成分,满足现代人生活要求,一些新型杀菌技术应运而生,较传统杀菌方法,其有着无可比拟优点。该文主要介绍当今世界食品领域杀菌高新技术原理及其发展应用现状。

王婷[9](2007)在《高压脉冲电场提取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珍稀药用真菌桦褐孔菌为研究对象,以高压脉冲电场(PEF)技术为提取手段,对桦褐孔菌中的三萜类化合物进行提取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确定了PEF提取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电场强度为60kV/cm、脉冲数为10、料液比为1:16,该条件下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率最大为57.21%。通过对比试验,将PEF法、乙醇静置浸提法、超声波法、微波法应用于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得出PEF法是最为有效的提取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的方法。同时,为了对三萜类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运用气-质色谱法对提取的三萜类化合物进行成分分析,可知三萜类化合物的主要成分为白桦脂醇和羊毛甾醇,保留时间分别为15.71min和45.35min。PEF技术应用于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该提取方法具有提取率高、耗时短、操作简单等特点,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用于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新方法。

赵玉生,赵俊芳,周昇昇[10](2006)在《初探非热力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国内外食品非热力杀菌技术,重点介绍了超高压杀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脉冲强光杀菌、微波杀菌、紫外线杀菌、臭氧杀菌、二氧化碳技术、生物防腐技术等非热力杀菌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这些技术有望取代部分惯用的食品热力杀菌技术。

二、液态食品非加热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态食品非加热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新进展
    1. 1 传统培养检测技术
    1. 2 分子检测技术
    1. 3 免疫学检测技术
    1. 4 生物传感器
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控制技术新进展
    2. 1 非热杀菌技术
        2. 1. 1 超高压均质化技术
        2. 1. 2 微波杀菌技术
        2. 1. 3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
        2. 1. 4 超声波杀菌技术
        2. 1. 5 辐照杀菌技术
        2. 1. 6 其它杀菌技术
    2. 2 生物活性成分杀菌研究
        2. 2. 1 植物提取物抑菌杀菌效果
        2. 2. 2 细菌素抑菌杀菌效果
3 展望

(2)豆浆高频通电加热与极板污染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豆浆营养及其热处理
        1.1.2 非热杀菌处理方式
        1.1.3 通电加热及其优点
    1.2 国内外研现状
        1.2.1 国外通电加热研究现状
        1.2.2 国内通电加热研究现状
        1.2.3 通电加热电极污染的研究现状
    1.3 豆浆加工存在的问题
        1.3.1 目前常用的煮浆方式
        1.3.2 豆浆通电加热方式的研究
        1.3.3 豆浆通电加热加工的特点
        1.3.4 通电加热装置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目标
    1.5 课题来源
2. 豆浆高频通电加热装置的研制
    2.1 液体食品连续通电加热装置总体方案的确定
    2.2 豆浆高频通电加热装置液路系统的设计
        2.2.1 加热室的设计
        2.2.2 流速和压力控制及调节系统
    2.3 液体食品连续通电加热电源系统的设计
        2.3.1 液体食品连续通电加热电源系统框图
        2.3.2 液体食品连续通电加热电源的硬件设计
        2.3.2.1 整流装置
        2.3.2.2 逆变装置的设计
        2.3.2.3 采集装置的设计
        2.3.2.4 控制系统设计
        2.3.3 液体食品连续通电加热电源的软件设计
        2.3.3.1 主程序
        2.3.3.2 频率调节程序
        2.3.3.3 液晶显示程序
        2.3.3.4 软件抗干扰措施
    2.4 液体食品高频连续通电加热系统的主要指标及其实验结果分析
        2.4.1 电源系统的主要指标及实验分析
        2.4.2 通电加热设备杀菌实验及分析
    2.5 小结
3 通电加热中豆浆电导率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方法
        3.1.3.1 豆浆的制备
        3.1.3.2 豆浆的通电加热实验
    3.2 电导率的影响因素
        3.2.1 测量频率的影响
        3.2.2 豆浆介电常数的影响
        3.2.3 电解和极化的影响
        3.2.4 极板的豆浆粘附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室温下豆浆电导率与频率的关系
        3.3.2 不同温度下豆浆的电导率
        3.3.3 窒温下豆浆和自来水电导率的变化
        3.3.4 室温下不同固形物质量分数的豆浆电导率的变化
    3.4 小结
4 豆浆连续通电加热中极板污染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装置
        4.1.3 实验方法
        4.1.3.1 豆浆的制备
        4.1.3.2 通电加热实验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小结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专利授权与软件登记

(3)低温肠高密度CO2杀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杀菌技术
        1.1.1 热力杀菌技术
        1.1.2 非热力杀菌技术
    1.2 低温肉制品非热力杀菌研究现状
        1.2.1 辐照杀菌
        1.2.2 高压杀菌
        1.2.3 其它非热力杀菌
    1.3 高密度CO_2技术
        1.3.1 DPCD 技术简介
        1.3.2 DPCD 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4 DPCD 杀菌效果研究进展
        1.4.1 DPCD 杀菌机理
        1.4.1.1 机械损伤
        1.4.1.2 细胞及细胞膜的破坏以及细胞内成分的泄漏或失活
        1.4.1.3 细胞内pH 值的降低
        1.4.1.4 CO_2、HCO_3~-和C0_3~(2-)的作用
        1.4.2 DPCD 杀菌效果影响因素
        1.4.2.1 样品因素
        1.4.2.2 处理条件和处理装置因素
        1.4.2.3 其它因素
        1.4.3 DPCD 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1.5 DPCD 处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温肠DPCD 杀菌效果及杀菌动力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DPCD 处理对低温肠的杀菌效果
        2.2.2 DPCD 杀菌D 值和Z 值
        2.2.3 DPCD 杀菌动力学模型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PCD 处理对低温肠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及试剂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理化指标及测定方法
        3.1.5 低温肠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PCD 处理对低温肠理化品质的影响
        3.2.2 SPME 条件的选择
        3.2.3 热处理对低温肠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3.2.4 DPCD 处理对低温肠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肠DPCD 杀菌工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4.1.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80℃热处理对低温肠的杀菌效果
        4.3.2 80℃下DPCD 处理对低温肠的杀菌效果
        4.3.3 80℃下DPCD 杀菌D 值
        4.3.4 DPCD+80℃热处理对低温肠的杀菌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PCD 低温肠在贮存期间的细菌总数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杀菌后的低温肠在4℃贮存期间细菌总数的变化
        5.2.2 杀菌后的低温肠在20℃贮存期间细菌总数的变化
        5.2.3 杀菌后的低温肠在37℃贮存期间细菌总数的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论文中的部分表格
致谢
作者简介

(4)高压脉冲电场杀菌动力学及处理室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0. 引言
    1. 非热力杀菌技术
        1.1 非热力物理杀菌技术
        1.1.1 超高压杀菌技术
        1.1.2 辐射技术
        1.1.3 超声波杀菌技术
        1.1.4 脉冲强光杀菌技术
        1.1.5 臭氧杀菌技术
        1.1.6 膜分离技术
        1.2 非热力生物杀菌素
    2.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
        2.1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机理
        2.1.1 Hamilton和Sale(1967)理论
        2.1.2 Zimmermann(1986)电崩解理论
        2.1.3 Tsong(1991)电穿孔理论
        2.1.4 空穴理论
        2.1.5 电磁机制模型
        2.1.6 粘弹极性形成模型
        2.1.7 电解产物效应
        2.2 高压脉冲电场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2.1 高压脉冲电场设备
        2.2.2 影响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效果的因素
        2.2.3 高压脉冲电场对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
        2.2.4 高压脉冲电场技术在有效成分提取方面研究进展
    3. 高压脉冲电场存在问题
        3.1 PEF技术存在的问题
        3.1.1 杀菌机理不确定
        3.1.2 PEF难以完全钝化果蔬汁中的酶
        3.2 PEF设备存在的问题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5.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压脉冲处理设备概述及其非热力验证试验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高压脉冲发生系统
        1.2 高压脉冲处理室
        1.3 非热力验证实验
        1.3.1 设备
        1.3.2 影响PEF处理温升的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PEF对微生物杀灭效果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微生物菌种
        1.1.2 培养基
        1.2 试验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微生物的培养
        1.3.2 菌落数的测定
        1.3.3 高压脉冲处理系统的处理室部分的清洗消毒方法
        1.3.4 高压脉冲电场灭菌试验的操作方法
        1.3.5 所用到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PEF操作条件对微生物杀灭效果的影响
        2.1.1 脉冲电场强度对不同对象菌的杀菌效果的影响
        2.1.2 脉冲电场脉冲数对不同对象菌的杀菌效果的影响
        2.2 20kV/cm外界因素对大肠杆菌杀灭效果的影响
        2.2.1 样液温度对杀灭效果的影响
        2.2.2 不同处理介质对杀灭效果的影响
        2.2.3 不同生长期对杀灭效果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PEF对微生物致死动力学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高压脉冲电场装置
        1.2 试验方法
        1.2.1 微生物菌种
        1.2.2 微生物的培养与测定
        1.2.3 高压脉冲处理系统的处理室部分的清洗消毒方法
        1.3 试验设计
        1.3.1 电场强度对啤酒酵母、大肠杆菌和青霉的致死动力学研究
        1.3.2 处理时间对啤酒酵母、大肠杆菌和青霉的致死动力学研究
        1.4 微生物失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数据处理方法
        1.4.1 电场强度E与微生物失活动力学关系模型的建立
        1.4.2 处理时间T与微生物失活动力学关系模型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场强度E与微生物存活率关系的模型
        2.1.1 啤酒酵母与电场强度E的关系的模型
        2.1.2 大肠杆菌存活率与电场强度E的关系的模型
        2.1.3 青霉存活率与电场强度E的关系的模型
        2.2 处理时间T与微生物存活率关系的模型
        2.2.1 啤酒酵母存活率与处理时间T的关系的模型
        2.2.2 大肠杆菌存活率与处理时间T的关系的模型
        2.2.3 青霉存活率与处理时间T的关系的模型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PEF在橙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鲜橙汁制备
        1.2.2 PEF对橙汁中大肠杆菌O157:H7和沙门氏菌的杀灭效果研究
        1.2.3 不同杀菌方式对橙汁品质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PEF对橙汁中大肠杆菌O157:H7和沙门氏菌的杀灭效果研究
        2.2 不同杀菌方法对橙汁品质的影响
        2.2.1 不同杀菌方法对鲜橙汁中微生物的影响
        2.2.2 不同杀菌方法对鲜橙汁理化指标的影响
        2.3 贮藏期间不同处理鲜橙汁微生物和品质变化
        2.3.1 贮藏期间不同处理鲜橙汁中微生物变化
        2.3.2 贮藏期间不同处理鲜橙汁Vc的变化
    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PEF处理室改进及其微生物杀灭效果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高压脉冲电场设备
        1.2 微生物菌种
        1.3 微生物的培养与测定
    2. 处理室中电场分布研究
        2.1 Laplace差分方程简介
        2.2 建立线性方程组
        2.3 导数边界条件
        2.4 应用有限差分法解Laplace方程研究处理室中电场分布
    3. 结果与分析
        3.1 改进前后处理室中不同位点微生物相对存活率
        3.2 改进前后处理室对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效果的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研究方面
        1.2 设备研究方面
    2. 今后研究的思路
        2.1 技术研究方面
        2.2 设备研究方面
    3. 可能应用领域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不同杀菌方式对鲜橙汁品质的影响及其感官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1.1 鲜橙汁制备
        1.1.2 实验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微生物检测
        1) 细菌菌落数和酵母、霉菌菌落数检测:
        2) 致病菌检测:
        1.2.2 橙汁品质检测方法
        1)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Brix的测定:
        2) 总酸的测定:
        3) 抗坏血酸的测定:
        1.2.3 感官评价方法
        1) PEF与热处理橙汁感官品质显着性分析:
        2) 热处理橙汁和PEF处理橙汁色泽、香气和口感的分析:
    1.3 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和热处理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菌方法对鲜橙汁中微生物和品质的影响
        2.1.1 不同处理方法对鲜橙汁中微生物的影响不同处理方法对鲜橙汁中微生物的影响见表1.
        2.1.2 不同杀菌方法对鲜橙汁理化指标的影响不同杀菌方法对鲜橙汁理化指标的影响见表2.
    2.2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处理鲜橙汁微生物和品质变化
        2.2.1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处理鲜橙汁中微生物变化贮藏期间不同杀菌处理鲜橙汁中微生物变化见图3, 图4.
        2.2.2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处理鲜橙汁Brix的变化
        2.2.3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处理鲜橙汁总酸的变化
        2.2.4 贮藏期间不同杀菌处理鲜橙汁Vc的变化
    2.3 不同杀菌处理鲜橙汁的感官评价
        2.3.1 PEF与热杀菌处理鲜橙汁的显着性分析
        2.3.2 色泽、香气和口感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6)脉冲电磁场杀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脉冲电磁场杀菌技术介绍
    1.1 脉冲电场杀菌
    1.2 脉冲磁场杀菌
2 脉冲电磁场杀菌机理分析
    2.1 脉冲电场杀菌机理[5-6]
    2.2 脉冲磁场杀菌机理[7]
        2.2.1 磁场的感应电流效应。
        2.2.2 磁场的洛仑兹力效应。
        2.2.3 磁场的振荡效应。
        2.2.4 磁场的电离效应。
3 脉冲电磁场杀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4 结语

(8)食品杀菌高新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热力杀菌技术
    1.1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
    1.2 脉冲强光杀菌技术
    1.3 辐射杀菌技术
    1.4 半导体光催化杀菌技术
    1.5 低能电子束消毒杀菌系统
    1.6 流体静压处理法
    1.7 超声波杀菌技术
    1.8 磁场杀菌
    1.9 臭氧杀菌技术
2 热力杀菌技术
    2.1 电阻加热杀菌技术
    2.2 瞬时蒸汽消毒法
    2.3 热空气增压法
3 其它杀菌技术
    3.1 激光杀菌技术
        3.1.1 声光杀菌技术
        3.1.2 电光杀菌技术
    3.2 膜分离技术
    3.3 容器杀菌

(9)高压脉冲电场提取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
    1.3 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EF 技术及提取系统
    2.1 PEF 技术
    2.2 PEF 提取系统
    2.3 PEF 作用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EF 提取桦褐孔菌中的三萜类化合物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桦褐孔菌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气-质色谱分析
    5.1 试验材料和设备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0)初探非热力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超高压杀菌
2高压脉冲电场
3脉冲强光杀菌
4微波杀菌
5紫外线杀菌[6]
6臭氧杀菌
7二氧化碳技术
8生物防腐技术
9非热力杀菌技术的应用前景展望

四、液态食品非加热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新进展[J]. 唐俊妮,汤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2]豆浆高频通电加热与极板污染控制研究[D]. 王冉冉.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8)
  • [3]低温肠高密度CO2杀菌技术研究[D]. 孙源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1)
  • [4]高压脉冲电场杀菌动力学及处理室改进研究[D]. 方婷.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5]不同杀菌方式对鲜橙汁品质的影响及其感官评价[J]. 方婷,严志明,赵剪,陈锦权.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6]脉冲电磁场杀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J]. 王立锐,金文刚. 安徽农业科学, 2007(25)
  • [7]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J]. 卢家暄,连宾. 安徽农业科学, 2007(24)
  • [8]食品杀菌高新技术及其应用[J]. 张华. 粮食与油脂, 2007(04)
  • [9]高压脉冲电场提取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D]. 王婷. 吉林大学, 2007(03)
  • [10]初探非热力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 赵玉生,赵俊芳,周昇昇. 食品工业科技, 2006(09)

标签:;  ;  ;  ;  

液态食品非加热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