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什么是友谊

猜猜什么是友谊

一、猜猜看,友谊是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1](2021)在《脱身策略》文中指出一家着名医药科技公司创始人乔丹·帕里什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看似成功的人生其实早已千疮百孔。乔丹觉得自己山穷水尽,心力交瘁的他只想着早日逃离现实。乔丹的心理医生罗森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告诉他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绝望的乔丹拨通了电话,随后被自称是"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带走。这家公司专门帮助那些想要摆脱现有生活,在世界的另一处改头换面、重新生活的人。他们制造了乔丹遭遇车祸死亡的假象,乔丹的家人获得了一笔赔偿金,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乔丹很快就后悔了,他不愿以这种狼狈的方式退出原来的生活。想念家人的他希望回归家庭,但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强行将乔丹送到日本,严格监视他的生活。乔丹无意中发现以前的同事兼好友亚历克斯与脱身策略公司有过联系。难道这一切都是圈套?

戴兵[2](2020)在《困境儿童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 ——以江西省修水县社会性困境儿童小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保障困境儿童发展权益,建立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支持社会工作者为困境儿童提供专业服务。为保障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我国不断加强对困境儿童保护工作探索,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困境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关爱困境儿童的社会氛围。近年来,社会公益组织在儿童领域的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本研究选取案主小林作为研究对象,案主小林是江西省修水县一名困境儿童,存在胆怯、行为孤僻、学业适应性差等偏差行为,而缺乏家庭与同辈群体支持、师生关系疏离、学习成绩不佳以及自我认知偏差是小林偏差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人在情境中”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收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案主的心理状态和所处生活环境,通过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个案工作和发展型模式小组工作,对案主偏差行为问题进行干预。个案工作包括:加强沟通,获取家庭成员情感支持;改善师生关系,提供学业辅导;改善自我认识,树立人际交往信心。小组工作包括:“相遇就是缘”,建立小组契约;“相亲相爱一家人”,加强组员互动,获取同伴情感支持;“我们都是好朋友”,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人际交往自信;“做情绪的主人”,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自强不息,永不言败”,激发案主潜能,抵抗困境压力。本文通过对案主小林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偏差行为矫正是有效的。除此之外,本文针对困境儿童偏差行为矫正这一问题,从困境儿童偏差行为矫正和困境儿童关爱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在困境儿童偏差行为矫正方面,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第一,困境儿童偏差行为的矫正不能忽视其贫困因素,避免贫困对儿童造成自卑胆怯等偏差行为。第二,困境儿童偏差行为矫正不能忽视其家庭的作用,一方面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越强,偏差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另一方面儿童通过与父母的亲密接触,获取安全感,避免胆怯、退缩等偏差行为的发生。最后,本文提出了如下加强困境儿童关爱的对策与建议:第一,营造全社会关爱困境儿童的良好氛围;第二,加强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第三,提升困境儿童的抗逆力。

王瑶瑶[3](2020)在《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造力作为社会的重要经济资本,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青少年竞争所必须掌握的主导能力。近年来,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外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丰富,但针对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特点的研究较少,且研究大多采用心理学的研究结论直接作用于教育视野下的价值追求。近年来,专家学者们缺少对小学生创造力的系统论述,在内涵及结构上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小学生的创造力该如何评估,小学生的创造力具有怎样的发展特征、影响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在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创造力及其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梳理,采用《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问卷》进行初测调查,对初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检验,以此作为测量工具,选取延吉市某小学700名小学中高段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描述了小学生创造力总体及各维度发展现状;以年级为横轴,描绘了小学生创造力总体及各维度随年级发展现状,并通过研究归纳出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征;描述影响小学生创造力因素的总体及各维度发展现状,描述影响因素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找出小学生创造力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成因,进而从影响因素角度提出提升小学生创造力的针对性建议。通过对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现状进行梳理,本研究最终形成四条结论:小学生创造力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三到五年级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创造力发展具有依附性、差异性、不平衡性以及阶段性的特征;小学生创造力在家庭因素中受自主支持因素的显着影响;小学生创造力在学校因素中受班级自主、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的显着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四条建议:开设专门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发展创造型校园文化环境;抓住创造力发展在三到五年级的关键期,激发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把握好创造力发展的差异性特征,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均衡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把握好小学阶段创造力发展的依附性特征,创设开放型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及同伴关系;家长应对孩子采取支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提高自主支持水平。

钟晓霞[4](2020)在《为成功智力而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初探》文中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对增强学生道德法治意识,规范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习得,这种教学对帮助学生获得道德知识,增进对道德问题的分析与理解力无疑是好处的。然而,这种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道德知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却并无多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斯腾伯格的界定,所谓“成功智力”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一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能平衡使用分析、创造与实践能力,来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然而,现实中的教学却倾向于不断强化和鼓励学生的分析能力,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弊端,斯腾伯格号召教师“为成功智力而教”。笔者以为,斯腾伯格提出的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道德本质上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生活与社会现实,并学会将课本中的道德知识与技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加以应用,在此过程中发现和建构新的道德知识,而这正是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所倡导的。论文采用从普遍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思路,试图回答两个核心问题:将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应用于初中道法课教学的必要性何在?如何有效地将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应用于初中道法课教学?针对第一个问题,论文第二章简要陈述和介绍了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的内涵及其教育意蕴;第三章从生活德育理论与初中道法课的关联、初中道法课课标分析、初中道法课新教师教学视频分析、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访谈四个角度,集中探讨了将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应用于初中道法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研究表明,将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应用于初中道法课教学改革,既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同时也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前者意指,作为初中道法课理论基础的生活德育理论,与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具有高度的兼容性与一致性。后者意指,不论是针对初中道法课课标和新教师教学视频的分析,还是针对专家学者或一线教师的采访,均表明目前初中道法课教材或教学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存在明显的失衡,主要表现为:分析性学习机会较多,实践性学习机会次之,创造性学习机会最为稀缺。这意味着,现有的初中道法课教学对偏重分析思维的学生最为有利,对偏重实践思维或创造思维的学生较为不利。如何克服和纠正上述倾向,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论文第四章明确提出了“为成功智力而教”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重点阐述了“长善救失”的教学思路,即道法课教学既要为学生提供与其优势智力或思维风格相匹配的学习机会,也要通过人际交往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的学习机会。基于上述理念与思路,论文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过程设计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探讨了如何将成功智力理论融入初中道法课教学设计的路径与方略。接下来,论文第五章选取本市某初级中学六年级学生作为教学改革试验的对象,在现有《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选取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以成功智力理论为指导,设计并实施了为期四课时的教学改革试验,以期检验第四章有关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是否可行。实证研究表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了大量“为成功智力而教”的学习机会,但这种机会的把握并不容易,它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成功智力理论的要旨与精义,在尊重《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性质与特点的前提下,去寻求二者有机的结合点。其次,根据成功智力理论的理念与基本原理,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某些主题单元进行改造和重新设计产生了两方面的实践效果:一是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道德的生活本质,从而增强道德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二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包括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上述两点均可以从每次课堂教学结束时学生提交的随堂反馈表得到印证。

刘晗[5](2020)在《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学校幸福感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尤其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小有较高的学校幸福感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农村的小学生,许多家长因进城务工等原因,缺少对孩子的照顾,学校幸福感对农村小学生更为重要。但是许多农村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学校幸福感,一些农村学生既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也得不着老师肯定,在低年级便产生厌学的情绪。目前已有的研究,很少涉及对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幸福感现状的研究,更没有可以提升他们学校幸福感的干预方案可以参考借鉴。因此,本研究以农村低年级的小学生为被试,研发提升他们学校幸福感的干预方案,并检验干预方案的有效性。本论文包括两个子研究:研究1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文献梳理以学校幸福感测量模型为干预基础研发干预方案,提高农村低年级小学生的学校幸福感。研究2是在实验班进行干预方案的实施并检验干预的效果。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本研究以学校幸福感的测量模型为干预基础,以学校联结、学业效能感、学习快乐、教育目的为干预内容,研发的干预方案能够提高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学校幸福感。2.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在实施了学校幸福感的干预方案之后,其学校幸福感得分明显提高。3.通过对实验班的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发现,教师和学生均认为本干预方案对提升学校幸福感有很大的帮助,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本次对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学校幸福感的探究进一步丰富了关于学校幸福感的研究。今后有关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学校幸福感的干预研究可以从学业效能感、学习快乐、学校联结、教育目的这四方面入手研制提高其学校幸福感的方法。本研究研制的干预方案可以为农村低年级小学生的学校幸福感提供直接的干预支持,从而提高农村低年级小学生的学校幸福感。

董思颖[6](2020)在《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认为“情绪”和“人际交往”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青春期情绪的不稳定性对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中,友谊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和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情绪调节能力团体辅导对初中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行干预,探讨其对友谊质量的干预效果。本文包括两个研究。研究一以《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量表》和《友谊质量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武汉市某初中的588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友谊质量的现状,并探讨情绪调节能力与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为干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二是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考察情绪调节能力团体辅导对初中生友谊质量的干预是否具有显着效果。具体结果如下:(1)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上具有显着差异,八年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要显着低于七年级。情绪调节能力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情绪控制能力这一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要优于女生。情绪调节能力及各维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初中生友谊质量在年级、独生与否上的差异并不显着,但在性别上差异显着,表现为女生的友谊质量明显高于男生。(3)情绪调节能力及其各个维度都与友谊质量呈显着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着正向预测友谊质量,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均能显着正向预测友谊质量。(4)本研究研发了情绪调节能力团体辅导方案,该方案重点干预了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情绪评价能力以及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团体辅导显着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友谊质量,干预效果比较理想。综上所述,情绪调节能力团体辅导干预可以通过提升初中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而提升其友谊质量。因此,本研究研发的情绪调节团体辅导方案可以应用于学校教育中针对提升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和友谊质量的指导和干预,对促进学生情绪和社会性适应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张媛媛[7](2020)在《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共同体”在社会各领域的研究热度居高不下,“幼儿合作”逐渐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们纷纷聚焦的热点话题。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主要从合作行为、合作能力、合作方式、合作学习等方面,在幼儿社会性发展领域对“合作”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与剖析,发现幼儿合作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陆续聚焦发展心理学,从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年龄特点逐渐关注到幼儿心理理论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心理理论”对幼儿社会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看,“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同属个体社会性发展范畴,二者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从实践中来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不明晰,有待研究者们进行进一步深入地考察。本研究旨在考察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水平、合作行为的特点以及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并且通过数理统计和案例分析,解读幼儿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选取HZ市QT幼儿园中的162名3-6岁幼儿作为初测和正式施测的调查对象,同时辅以一个混龄班中的全部幼儿作为合作行为典型案例采集的观察对象。研究结果如下:(1)在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升,但是在男孩和女孩之间不存在性别差异。(2)幼儿在混龄交往中,合作行为发生的规模以2-3人、异龄为主,且出现合作行为最多的组合是中大班幼儿,中小班幼儿次之。其中,中班幼儿合作行为发生的年龄组成情况最丰富。(3)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幼儿获得心理理论任务的顺序依次为:不同愿望、他人的信念、知与不知、信念情绪、外表-真实情绪、内容错误信念。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存在显着差异,但是不同性别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不存在差异。(4)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水平呈现出同步变化的趋势。通过幼儿合作行为水平,可以预测其心理理论的发展;通过心理理论的发展,可以预测幼儿合作行为水平。除上述研究结果之外,本研究还根据观察视频,选取了赋有代表性的混龄合作案例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即从幼儿合作行为看心理理论发展和从心理理论的发展看幼儿合作行为水平。最后,本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总结了研究启示,并提出四条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1)提高幼儿合作意识,给予幼儿充分的混龄交往时间;(2)重视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把握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3)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架构幼儿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联系的桥梁;(4)发挥混龄教育优势,优化幼儿同伴交往结构。

王颖[8](2020)在《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爱迪生发明了“活动电影放映机”,电影业的初创和发展就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从那一刻起,电影同科学就深刻交织,无法割裂。好莱坞作为全球商业电影产业巨头,留给了科学家很重要的银幕空间。银幕后是科学家为理论科学进步、技术革新做出的反复验证和试验,银幕上是一位位栩栩如生的科学家形象。无论是记录历史上现实科学家的科学家传记电影,还是表现虚构的科学家的科幻电影,都为传播科学理念和帮助树立科学价值作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从而在文化交流和科学传播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本文以好莱坞电影银幕上呈现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从历时的角度梳理好莱坞科学家电影的演变,从共时的角度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科学家形象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影响。论文的核心在于考察好莱坞电影如何通过其特定的制作渠道、拍摄角度和文化视点,借助其庞大的资金、技术、规则、市场运作和传播渠道的影响力,进而影响科学家形象在科学传播中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又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媒介作用解构和重构科学家形象以及阐述他们的科学理念,从而达到体现科学价值与传播科学文化的目的。本研究结合电影摄制背景、科学家传记、新闻报道等文献资料,对好莱坞电影历史上的主要科学家形象进行总体归纳和个案分析,从身份认同、角色扮演、性别差异、现实虚构等多种维度对人物进行考量,从内容上进行印证。论文同时注意结合受众对电影和科学家的理解,深入探究好莱坞从其特定角度塑造某个或者某类科学家形象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原因,力求做到更为辩证地、更为完整地、更为历史化地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以期超越电影二维屏幕的“平面化”局限,从而“立体化”地认知银幕和现实中的科学家的“共生映像”。本文共分六章,从理论概述总起整篇论文,然后结合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详尽的案例分析,最后总结归纳,提出本论文所具有的实践意义。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综述有关好莱坞科学家形象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本文的研究进路,指出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提出解读电影文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章,对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进行一般概述总论。界定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分析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科学家的形象受到的制约因素。通过对138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演变过程的梳理,概括好莱坞电影对科学家形象建构运用的策略与手段。演员是呈现银幕科学家形象的角色诠释者和最终实践者,本章专列一节分析演员通过角色扮演从而建构科学家形象的心路历程。第3章,通过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的现实科学家形象的典型案例,划分好莱坞电影所树立的科学家银幕形象的类型。现实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是好莱坞电影历史上影响甚广的形象标准,“圣人科学家”一度成为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科学家的普遍脸谱,而随着时代的演变,越来越多的银幕上的科学家突显了更多的人性光辉,因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经典科学家形象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接受。在银幕形象与原型参照中,科学家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好莱坞化”的一面。通过科学家现实性和电影艺术性的对比,总结得出现实科学家形象在形象调整和呈现变化中对受众的不同影响力和强化效果。第4章,作为现实的科学家在电影中的形象的呈现的延续讨论,以电影《居里夫人》为例,参照相关史料,分析了对男权科学界带来巨大挑战并得到肯定的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在银幕上的呈现,显现了好莱坞电影在呈现女性科学家方面的性别文化维度。同时参照既是好莱坞影星又是发明家的海蒂·拉玛在科学界获得身份认可的艰难历程,结合海蒂·拉玛的人物传记纪录片,突出好莱坞在性别上对科学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影响和制约。第5章,从跨文化的角度解读好莱坞电影中呈现的邪恶派虚构中西科学家的形象,分析了科学狂魔的形象特点,阐述虚构科学家和现实科学家的距离,以及好莱坞电影如此呈现的原因和对受众的影响。第6章,结语部分从全局对好莱坞电影中建构的科学家形象进行总体类型和特征归纳,从电影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实践意义上突显本篇论文分析的立足点以及实践意义所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无论哪种好莱坞科学家电影类型,电影中的科学往往或者必然是当时科学技术特定阶段和科学思想发展的产物,电影对科学知识的合法性的传播面临着挑战,电影所呈现的科学家的可信度影响着受众对科学家电影的理解。2.受众对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的接纳度反作用着科学家形象的进一步塑造。3.在科学普及和教育中正确导入有关科学家的电影能够强化教育和传播效应。因此,描绘科学家形象的电影在反映科学家群体这个社会成员团体时,必须将其融入社会背景中,突破其刻板模式化印象,无论是呈现正面、或反面的,现实的、或艺术层面虚构的科学家形象,都要考虑到引导公众理解科学的传播任务。

殷兆谦[9](2019)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提高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性,是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正处于萌芽时期,许多品德和教养都需要教师指导和点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给他们课本的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让他们以最好的状态走向社会,开创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全新的面貌。

唐象阳[10](2019)在《不负青春》文中认为1这是一周来难得的艳阳天,唐雅秋的室友们快活似小鸟。这对唐雅秋她们来说,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郊游天气。恰好又是周末,唐雅秋上铺的"小广东"何乐提议说:"今天阳光特别灿烂,咱们去郊游怎么样?听说麓山的秋天特别美!"众人纷纷响应。唐雅秋心想:周末老泡图书馆

二、猜猜看,友谊是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猜猜看,友谊是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2)困境儿童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 ——以江西省修水县社会性困境儿童小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儿童
        2.1.2 困境儿童
        2.1.3 偏差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在情境中
        2.2.2 社会支持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外关于困境儿童的研究现状
        2.3.2 国内外关于偏差行为的干预研究
第3章 服务对象偏差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3.1 案主的基本情况
    3.2 案主的偏差行为表现
        3.2.1 自卑、胆怯
        3.2.2 行为孤僻
        3.2.3 学业适应性差
    3.3 案主偏差行为的原因分析
        3.3.1 家庭原因
        3.3.2 同辈群体原因
        3.3.3 学校原因
        3.3.4 社会原因
第4章 困境儿童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
    4.1 困境儿童偏差行为的个案工作介入
        4.1.1 接案
        4.1.2 预估环节
        4.1.3 个案服务计划
        4.1.4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4.1.5 个案介入过程
        4.1.6 个案评估
    4.2 困境儿童偏差行为的小组工作介入
        4.2.1 小组成员情况介绍
        4.2.2 小组目标及安排
        4.2.3 发展模式
        4.2.4 小组介入过程
        4.2.5 小组评估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5.1 结论
    5.2 反思
    5.3 加强困境儿童关爱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3)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与政策依据
    2.1 生态系统理论
    2.2 汇向聚合理论
    2.3 阶段-环境匹配理论
    2.4 发展情境论
    2.5 人本主义理论
    2.6 政策依据
第三章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现状
    3.1 调查的设计
    3.2 调查实施
    3.3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现状
第四章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分析
    4.1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趋势
    4.2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依附性特征分析
    4.3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差异性特征分析
    4.4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分析
    4.5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第五章 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学校因素总体及各维度现状与结果分析
    5.2 学校因素对创造力影响作用分析
    5.3 家庭因素总体及各维度现状与结果分析
    5.4 家庭因素对创造力影响作用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4)为成功智力而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假设、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假设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三、相关研究述评
        (一)成功智力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二)成功智力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三)成功智力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成功智力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一、成功智力的提出
    二、成功智力的内涵及构成
    三、成功智力相对于传统智力的特征
        (一)综合性
        (二)相对独立性
        (三)可塑性
        (四)情境性
    四、成功智力理论的教育意蕴
        (一)传统教学的不足与缺陷
        (二)改革的方向:为成功智力而教
第三章 从成功智力理论看初中《道德与法治》
    一、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来看
        (一)作为道法课理论基础的生活德育论
        (二)生活德育论与成功智力的契合
    二、从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分析来看
        (一)课标中的“课程目标”
        (二)课标中的“课程内容”
        (三)课标中的“活动建议”
        (四)课标的总体倾向
    三、从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视频的分析来看
        (一)教学视频来源及内容
        (二)教学过程及评析
        (三)对本节课的总体评价
    四、从对专家学者或一线教师的调查访谈来看
        (一)受访者对成功智力理论的了解与认可程度
        (二)受访者对道法课运用成功智力机会的判断
        (三)受访者对道法课运用成功智力困难的判断
第四章 为成功智力而教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二)设计思路
    二、设计的前期准备
        (一)课标解读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三、成功智力融入课堂教学的主要路径
        (一)教学目标的融入
        (二)教学内容的融入
        (三)教学过程的融入
        (四)教学评价的融入
第五章 为成功智力而教的实践探索
    一、前期调研及相关准备
        (一)试验教学单元研读与分析
        (二)试验班学情分析与诊断
    二、教案的设计、实施与反思
        (一)第一课时的情况
        (二)第二课时的情况
        (三)第三课时的情况
        (四)第四课时的情况
研究总结:主要结论与发现
参考文献
附件1 《父母和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教学实录
附件2 为成功智力而教的现状调研访谈提纲
附件3 成功智力偏向调查问卷
附件4 学生课后简易反馈调查表
附件5 初中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试验单元
致谢

(5)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学校幸福感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引言
    2 学校幸福感的含义和测评框架
        2.1 学校幸福感的含义
        2.2 学校幸福感的测评框架
    3 关于学校幸福感的相关理论
        3.1 幸福感可改变理论
        3.2 性格优势理论
        3.3 目标理论
        3.4 社会比较理论
    4 低年级小学生学校幸福感的现状
    5 学校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与启示
        5.1 友谊质量
        5.2 教师关怀
        5.3 人格
    6 当前关于学校幸福感的干预现状
    7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7.1 已有研究的不足
        7.2 研究问题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1 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学校幸福感方案研发
        1 学校幸福感干预方案研发的原则
        1.1 科学设计干预内容
        1.2 基于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1.3 立足农村学校实际情况
        2 学校幸福感干预方案的研发
        2.1 关于低年级小学生学校幸福感干预方案研发的总体设计
        2.2 干预内容
        2.3 干预措施
        3 干预方案使用说明
    研究2 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学校幸福感干预方案的实施与评估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1.2 研究工具
        1.3 实验设计与程序
        2 研究结果
        2.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校幸福感水平的描述性统计
        2.2 干预效果的量化评估
        2.3 干预效果的质化评估
        3 讨论
        4 干预方案及实施局限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与教育建议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情绪调节能力
        2.1.1 情绪调节能力的概念
        2.1.2 情绪调节能力的理论模型
        2.1.3 情绪调节能力的测量
        2.1.4 情绪调节能力的相关研究
        2.1.5 情绪调节能力的干预研究
    2.2 友谊质量
        2.2.1 友谊质量的概念
        2.2.2 友谊质量的结构及其测量
        2.2.3 友谊质量的影响因素
    2.3 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与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
    2.4 文献总结及问题提出
3 研究一: 情绪调节能力与友谊质量的关系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程序及数据处理
    3.5 研究结果
        3.5.1 描述性统计分析及人口学差异检验
        3.5.2 情绪调节能力与友谊质量的相关分析
        3.5.3 情绪调节能力对友谊质量的回归分析
    3.6 讨论
        3.6.1 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现状分析
        3.6.2 初中生友谊质量的现状分析
        3.6.3 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与友谊质量关系的分析
4 研究二: 情绪调节能力团体辅导对提升初中生友谊质量的效果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设计
    4.4 团辅方案
        4.4.1 团辅的设计依据
        4.4.2 团辅的具体方案
    4.5 团辅干预的实施过程
    4.6 干预结果
        4.6.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的差异
        4.6.2 实验组前测后测的差异
        4.6.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的差异
        4.6.4 对照组前测后测的差异
    4.7 讨论与分析
        4.7.1 干预效果
        4.7.2 干预有效性因素分析
5 研究启示和教育意义
6 研究的创新、局限与展望
    6.1 创新之处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团体契约
后记

(7)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基于“合作”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
        二、以心理理论为视点作关于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较少
        三、研究者本人的兴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混龄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幼儿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三、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四、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五、相关研究述评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混龄教育
        二、幼儿合作行为
        三、心理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假设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对象
        一、观察对象
        二、问卷对象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二、实验法
        三、观察法
        四、访谈法
        五、文献法
    第五节 研究工具和程序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程序
    第六节 研究思路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水平分析
        一、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水平的整体分析
        二、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合作行为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三、不同性别幼儿在合作行为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第二节 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特点
        一、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产生的活动背景分析
        二、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年龄组成分析
        三、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规模分析
        四、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性别组成分析
    第三节 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分析
        一、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整体情况分析
        二、不同年龄幼儿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
        三、不同性别幼儿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差异分析
    第四节 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水平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
        一、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水平与心理理论之间的相关与偏相关
        二、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对心理理论发展的回归分析
        三、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对合作行为的回归分析
    第五节 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和心理理论关系的案例分析
        一、从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看其心理理论的发展
        二、从心理理论看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的讨论与分析
        一、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的整体探讨
        二、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差异探讨
        三、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的讨论与分析
    第二节 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的讨论与分析
        一、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的整体水平
        二、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得分的差异讨论
    第三节 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讨论与分析
        一、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整体水平关系探讨
        二、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对合作行为水平的预测
        三、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水平对心理理论发展的预测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有关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水平
        二、有关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
        三、有关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四、有关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建议
        一、提高幼儿合作意识,给予幼儿充分的混龄交往时间
        二、重视心理理论发展,把握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三、关注幼儿差异,架构幼儿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联系的桥梁
        四、发挥混龄教育优势,优化幼儿同伴交往结构
第六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反思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幼儿合作行为水平教师评定问卷
附录 2 心理理论测试实验任务与计分标准
附录 3 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观察记录表
学位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动因及意义
    1.2 科学家形象以及科学家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形象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思路与框架
第2章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的一般概述
    2.1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的相关要素
        2.1.1 科学家以及科学家形象概念的界定
        2.1.2 影响科学家银幕形象确立的好莱坞电影运作机制和社会环境
        2.1.3 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立场
        2.1.4 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策略
    2.2 西方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回顾:世界史角度
    2.3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分期和变迁综述:好莱坞电影史角度
        2.3.1 20 世纪流行的疯狂科学家高潮
        2.3.2 20 世纪30-40 年代:基于现实科学家生活的电影平息疯狂科学家的高潮
        2.3.3 20 世纪50-70 年代,电影多样性下的战后反思和冷战思维下的科学家形象
        2.3.4 20 世纪80 年代始:成熟的科学英雄形象的兴起
        2.3.5 20 世纪90 年代始,“人性回归”:温情的科学家形象的出现
        2.3.6 21 世纪:科学大背景下的大制作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
    2.4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塑造:演员理解科学家的角度
    2.5 形象塑造与形象差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实中的科学家的形象建构案例分析
    3.1 现实中的科学家银幕形象历史沿革
    3.2 典型性归纳与个案分析
        3.2.1 刻板印象的树立
        3.2.2 人性体现的融入
        3.2.3 走进科学家心灵
        3.2.4 科学家的合作形象
        3.2.5 文化冲突中的科学家形象
        3.2.6 有争议的科学实验中的科学家形象
    3.3 电影中呈现的现实科学家和科学家原型的参照
        3.3.1 《伟人爱迪生》中的圣人印象
        3.3.2 好莱坞化的爱因斯坦
        3.3.3 《美丽心灵》离现实中的纳什的心灵有多远?
        3.3.4 《模仿游戏》对现实中图灵的模仿成功了吗?
        3.3.5 《知无涯者》观众不知道的拉马努金的一面
        3.3.6 《自闭历程》面对的挑战:呈现当代在世科学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女性科学家形象的建构
    4.1 女性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分期及形象演变回顾
    4.2 个案分析
        4.2.1 居里夫人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呈现
        4.2.2 海蒂·拉玛:从好莱坞影星到发明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构的科学家形象建构
    5.1 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呈现
        5.1.1 西方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典型:弗兰肯斯坦
        5.1.2 东方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典型:傅满洲
    5.2 痴迷狂魔科学家的呈现:数学家麦克斯颠倒的数字人生
    5.3 对新一代科学家心灵救赎的关注:电影《心灵捕手》
    5.4 对未来科学家形象的展望:《漫威动画》系列
    5.5 虚构科学家形象的特点以及现实和虚构的形象差异
    5.6 本章小结
第6 章 结语
    6.1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之归纳
    6.2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建构之科学传播意义与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图目录
附录2:文中出现的主要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3:文中出现的部分电影在各大媒体上的译名一览表
附录4:100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统计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
致谢

(9)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激趣导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二、丰富课堂活动,激活课堂氛围
三、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

(10)不负青春(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四、猜猜看,友谊是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脱身策略[J].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 译林, 2021(05)
  • [2]困境儿童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 ——以江西省修水县社会性困境儿童小林为例[D]. 戴兵.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3]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瑶瑶. 延边大学, 2020(05)
  • [4]为成功智力而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初探[D]. 钟晓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学校幸福感的干预研究[D]. 刘晗.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董思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D]. 张媛媛.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8]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D]. 王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殷兆谦. 新课程(中), 2019(11)
  • [10]不负青春[J]. 唐象阳. 参花(中), 2019(06)

标签:;  ;  ;  ;  ;  

猜猜什么是友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