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食品添加剂声明

英国食品添加剂声明

一、英国的食品添加剂声明(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明[1](2021)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保健食品安全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保健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平稳运行。时至今日,保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治理水平、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衡量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与其它可控性疾病不同,保健食品安全问题不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得到有效的控制。恰恰相反,随着保健食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机械生产的集约化,保健食品安全事故在近几年不断涌现。历史经验表明,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保健食品安全事故都有可能出现。因此,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保健食品安全,应该建立完善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应该全面考量保健食品监管的各个方面,这是因为,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任何环节都能直接对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产生重大的影响。虽然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来看,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来说,我国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制度尚不完善;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监管手段单一;保健食品内部举报人制度尚不完善;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出发点是建立现代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核心,也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重中之重。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强调理论基础、应该重视理论建设。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理论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基石,也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重要保障。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是一个涵盖多个学科的重大课题,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应该深入探索相应的经济学理论、政治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以及法律价值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构还应该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总结出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思路。通过对国内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实践的考察,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坚持法治原则、效率原则和信息化原则,应该重视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主体建设和社会公众的作用。具体而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健全保健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在确立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的路径选择。除此以外,还应该从技术层面完善保健食品监管风险评估制度。监管主体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重视监管主体监管能力的提高,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转变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应健全保健食品监管问责制度、应完善保健食品监管信用体系、应健全内部举报人制度。企业以及保健食品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等也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提高企业自我监督的意识、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胡月[2](2021)在《荧光金银钠米簇制备及其在食品和药品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来,基于金属纳米簇(MNCs)的传感器用于特定分析物检测的研究取得了显着进展。MNCs通常由几个到几百个金属原子组成,其尺寸一般小于2 nm且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与有机小分子探针类似,MNCs可以通过与光相互作用发生能级间的电子跃迁来显示吸收和发射特性。因此,MNCs被广泛应用在不同领域,如:化学传感器、生物成像、催化、环境、电子器件等。Au、Ag、Cu和Pt的单金属及Au-Ag、Au-Cu、Au-Pd和Au-Pt的双金属纳米簇作为荧光传感材料已被用于不同分析物的检测,这分析物包括金属阳离子、阴离子、有机小分子、蛋白质、溶液的酸碱性(pH)、核酸等。但其在食品和药品中某些物质的含量检测应用较少,因此,我们采用简单和绿色的合成方法制备了具有高荧光性能的金银纳米簇,且深入探讨它们的荧光增强机理,并根据这些制备的合金纳米簇的荧光对食品和药品中某些物质的特异性响应原理,构建几种选择性好和灵敏度高的荧光传感器。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采用紫外照射联合微波加热法制备聚对苯乙烯磺酸钠增强荧光和D-青霉胺稳定的银纳米簇(PSS-DPA-AgNCs),并且详细研究不同类型的聚电解质和能量供给方式对PSS-DPA-AgNCs的荧光性能影响,而PSS-DPA-AgNCs能分别检测乳酸亚铁(ILH)、柠檬酸铁铵(AFC)、2-巯基-3-丁醇(2-M-3-B)、3-巯基-2-丁酮(3-M-2-B)和硅酸根(SiO32-)。来自ILH氧化和AFC电离得到的Fe3+能显着地猝灭PSS-DPA-AgNCs的荧光,它们的荧光猝灭机理均为动态猝灭。PSS-DPA-AgNCs的荧光猝灭率(F/F0)与ILH/AFC的浓度在0.17-6.00/0.067-3.33μmol·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对应的检出限为12.4/6.04 nmol·L-1(依据3σ/k公式计算)。而2-M-3-B/3-M-2-B/SiO32-也能猝灭PSS-DPA-AgNCs的荧光,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PSS-DPA-AgNCs检测2-M-3-B/3-M-2-B/SiO32-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33-90.0、0.33-80.0和3.33-100.0μmol·L-1及74、250和278nmol·L-1。该探针可分别用于药片、固体饮料和ILH添加剂中ILH的含量测定、两种食用盐和糖浆中AFC的含量测定、小馒头和苏打水中两种人工合成香精及矿泉水中硅酸根含量的测定。此外,PSS-DPA-AgNCs显示出良好的温度传感能力。基于MnO2纳米片(MnO2NS)能同时调控Au/AgNCs和硝酸硫胺(VB1)的荧光原理,我们建立了一种简单和新颖的荧光比率探针(RF-probe),且该RF-probe能灵敏和选择检测原花青素(PAs)。掺银联合UVI(UV照射)与MWH(微波加热)结合方式能显着地提高Au/AgNCs的量子产率(QYs,11.1%)。此外,MnO2NS能猝灭Au/AgNCs的荧光,其猝灭机理主要由F(?)rster共振能量转移(FRET)引起的。而MnO2NS作为纳米酶催化剂可以直接催化氧化非荧光的VB1为高荧光的oxVB1。当PAs作为目标分析物时,MnO2NS被还原为Mn2+而降低其猝灭能力和氧化酶活性,从而导致oxVB1和Au/AgNCs的荧光分别降低和恢复。RF-probe检测PAs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27-22.4μmol·L-1和75.9 nmol·L-1。而且,该方法能分别用于矿泉水、PAs添加剂和PAs胶囊中PAs的测定,并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采用一步湿化学合成法制备了一种高稳定性、水溶性和高量子产率(QYs)的金银纳米簇(TSA/BSA-Au/AgNCs),该合金纳米簇是通过掺银联合双配体(BSA和硫代水杨酸)方法制备的。并详细探讨不同类型芳香硫醇分子及Au-Ag摩尔比对Au/AgNCs荧光性能的影响。该合金纳米簇可用于检测维生素B12(VB12)和盐酸金霉素(CCH)的含量,同时可作10-50°C范围内的温度传感器。VB12/CCH能猝灭TSA/BSA-Au/AgNCs的荧光,其猝灭机理为FRET和内滤波效应(IFE)的协同作用。TSA/BSA-Au/AgNCs检测VB12/CCH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33-60.0和0.33-60.0μmol·L-1及71.0和64.0 nmol·L-1。此外,将该方法可用于矿泉水和药片中的VB12及兽药和软膏中的CCH的含量测定,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李保玲[3](2021)在《氧化亚油酸介导的肌原纤维蛋白加工性能劣变机制及改善研究》文中提出肉及其制品是人类膳食中多种营养物质的优质来源,在肉及其制品的生产加工、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脂肪和蛋白质氧化是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导致肉制品的加工性能、品质特性和营养价值下降的重要原因。肌原纤维蛋白(MP)作为肌肉蛋白的主要成分,对于肉制品加热过程中三维凝胶网络结构的形成和最终产品的质构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本课题通过构建亚油酸-脂肪氧合酶氧化体系,首先系统探究脂质氧化对MP的结构、加工性能(凝胶性和乳化性)及热诱导凝胶体外消化率的影响,明确氧化程度与MP的结构修饰、加工性能及消化率改变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分子机制;然后以氧化损伤MP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食品添加剂对氧化损伤蛋白凝胶性能的改善作用,这对有效改善氧化损伤蛋白的功能特性、提高肉类食品的品质和出品率、促进肉制品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在脂质氧化体系(0.5-10.0 mmol/L亚油酸,3750U/mL脂肪氧合酶)条件下,研究了脂质氧化诱导的肌原纤维蛋白理化性质、凝胶性能以及凝胶体外消化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亚油酸浓度的增加,MP的氧化导致羰基的形成、总巯基和自由氨基含量的下降、Zeta电位绝对值的降低、蛋白质的去折叠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蛋白粒径的增大和溶解度的下降;加热前轻度的氧化对MP的凝胶特性没有明显影响,而过度氧化会显着降低MP的凝胶性能以及热诱导凝胶的消化率。(2)探究了在脂质氧化体系下不同氧化程度对MP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氧化程度对猪MP乳化性能的影响具有显着差异,适度氧化导致乳液平均粒径下降(d3,2和d4,3)、Zeta电位绝对值增加、表观黏度增强、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以及界面吸附蛋白质百分比(AP%)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MP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但过度氧化则会严重破坏MP的乳化性能。(3)在代表性氧化强度下(10.0 mmol/L亚油酸,3750 U/mL脂肪氧合酶)构建氧化损伤肌原纤维蛋白,系统研究焦磷酸钠(PP),谷氨酰胺转氨酶(TG)及其组合(PP+TG)对氧化损伤猪肉MP凝胶性能的影响,为改善氧化损伤蛋白的功能特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PP处理明显改变了氧化损伤MP的构象,使得氧化损伤MP凝胶的微观结构更加均匀、细腻,持水性能显着增强,但凝胶强度增加幅度有限;TG处理显着改善了氧化损伤MP的凝胶强度,但其持水性无明显改善,其凝胶微观结构存在着表面粗糙、形状不规则等问题;PP+TG处理使得氧化损伤MP凝胶性能显着改善,表现为凝胶三维网络结构更加细密、均匀,凝胶强度和持水性能均显着增加。综合看来,PP和TG协同使用效果最好,可以有效改善氧化损伤MP的凝胶性能。(4)探究焦磷酸钠,赖氨酸(Lys)及其组合(PP+Lys)对氧化损伤MP凝胶性能的改善效应。结果表明PP处理显着改变了蛋白结构,溶解度增加、蛋白的平均粒径(d3,2和d4,3)降低,同时氧化损伤MP的成胶行为也发生了明显改变,但其对凝胶性能改善效果有限;Lys处理下氧化损伤MP的构象发生变化,平均粒径下降、凝胶性能显着增强,但其溶解度无明显改善,同时单独Lys处理有增加MP剪切应力的趋势。PP+Lys的组合使用表现出最好的增强效果,显着提高了氧化损伤MP凝胶的持水性能和凝胶强度(P<0.05),MP凝胶的结构也更加细腻、致密,因此可将PP+Lys结合作为氧化MP凝胶性能增强剂用于肉品加工。(5)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低钠、无磷”健康肉制品的追求,创新性的研究了 Lys、TG及其组合(Lys+TG)对氧化损伤MP凝胶性能的改善效应。结果显示Lys的添加显着提高了氧化损伤MP的α-螺旋含量,降低了MP的粒径,提高了 MP凝胶的蒸煮得率和凝胶强度(P<0.05)。而TG处理使凝胶的α-螺旋含量略有降低,但提高了凝胶的断裂强度。Lys+TG的组合整体改善效果最好,MP凝胶呈现出细腻、光滑、致密的网络结构,同时氧化损伤MP经Lys+TG处理后的成胶能力明显强于未氧化MP。因此,通过结合使用Lys和TG可以显着提高氧化损伤MP的凝胶性能。

马利华[4](2020)在《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及政策干预研究》文中提出食品安全作为事关公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现阶段公众对食品安全期待日益提高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依然严峻的矛盾日益突出。在食品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探究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逻辑和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的驱动机理,提升公众食品安全行为,以促进食品安全环境的改善已成为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本文按照“提出问题—理论探索—实证验证—政策仿真”的技术路线,以公众食品安全行为为研究对象,借鉴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理论,综合运用质性研究、博弈论、多元统计分析、扎根理论、小世界网络等方法,从分析公众食品安全的风险认知和行为机理出发,进而研究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问题及进行食品安全政策仿真的综合思路开展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分析。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和风险认知演进逻辑,分析了食品安全风险的阶段性演进过程,构建了基于“生产-流通-消费-监督”全过程视角的食品安全风险结构,进而分析了基于全过程视角的公众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食品安全行为作用机理。(2)公众食品安全行为概念界定。本文将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界定为公众在从事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方式,是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在食品安全社会氛围、食品安全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为提高自身或社会的食品安全水平而采取的行动。进一步从行为动机视角构建了食品安全行为的四维结构,即习惯-基础型食品安全行为、决策-诱导型食品安全行为、人际-促进型食品安全行为和公民-治理型食品安全行为。(3)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模型构建。在分析环节风险感知与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关系基础上,构建了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模型(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个体心理特征因素、情境因素、环节风险感知、行为结果因素等五类因素),并提出了五组假设。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公众食品安全行为及其驱动因素测量量表。(4)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理论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发现,公众食品安全行为劣性值检出率离差较大,且习惯-基础型和公民-治理型食品安全行为劣性值分别为37.97%和20.6%,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进一步发现,个人人口统计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对公众食品安全行为有直接作用;个体心理特征因素变量主要通过食品安全行为意愿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食品安全行为,其中利关系价值观、食品安全知识、促进型聚焦和节奏偏好是负向影响;另食品安全关注、预防型聚焦、促进型聚焦、数量偏好、节奏偏好和健康偏好6个变量对食品安全行为存在直接作用。环境风险感知变量和情景因素作为行为意愿到食品安全行为的调节变量,其中环境风险感知变量对行为意愿到食品安全行为的转化过程调节效应显着;部分情景因素变量对行为意愿到食品安全行为的调节效应显着。而食品安全行为结果中的健康满足和精神满足两个维度对食品安全行为意愿均有显着影响。(5)公众食品安全行为干预仿真分析。鉴于环节风险感知和情景因素对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的调节作用的异构性,本文通过两个仿真实验,分别模拟了环节风险感知和情境因素与公众食品安全行为之间的变动趋势。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运用Matlab平台和Net Logo平台分别模拟了不同环节风险感知和情境因素变量变化下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的变化趋势。仿真结果显示,在环节风险感知综合干预和单独干预时,公众食品安全行为均有显着提升。具体可知,“随机集聚度”网络和“高集聚度”网络,在选择距离优先策略时,网络中的行为选择增长均显着,并且网络的短期均衡性更好;剔除“不良食品安全行为”选择,则集聚优先模式下的网络均衡性更优。在“低集聚度”网络中,集聚优先的网络均衡性明显优于距离优先模式;相比于“高集聚度”网络,“低集聚度”网络受到环节风险感知的干预影响时,行为增量更显着。情景因素变量中,技术标准属性、价格属性和政策普及度对习惯-基础型食品安全行为意愿影响较大;组织氛围和社会氛围对决策-诱导型食品安全行为意愿影响较大;政策执行度和信息干预度对人际-提升型食品安全行为意愿影响较大;健康属性和家庭氛围对公民-治理型食品安全行为意愿影响较大。(6)促进公众食品安全行为干预策略体系研究。在对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相关法规进行梳理基础上,本文结合实证和仿真分析结果,从食品安全行为驱动(包括个体行为特征引导政策、情景因素干预策略、环境风险感知干预策略、食品安全行为促进策略、人口统计特征引导策略和强化食品安全行为结果等)、政策实施保障和政策干预等三个方面设计了公众食品安全引导政策体系,提出了提升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的干预策略建议。本论文有图87幅,表128个,参考文献354篇。

滕彦彦[5](2020)在《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立法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犯罪案件频发,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刑法作为打击犯罪的最严厉的手段,其立法仍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不能有效遏制食品安全犯罪。因此,为了维护我国食品安全,维护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立法势在必行。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正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现状和特征。本部分先明确了本文研究对象概念及范围;其次对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现状进行分析,即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多发、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所占比例较大、涉案人数多金额大;接着又论述了我国食品安全犯罪涉及范围广、犯罪形式多样、链条式明显、危害深远等特征,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形势不容乐观。第二部分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现状及立法不足。本部分先对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进行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刑法立法的流变及立法现状分析;接着论述了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的不足,主要包括在立法体系上与《食品安全法》不协调,规定对象范围过于狭窄、行为方式较为单一;在罪名体系方面体现为归属定位滞后、缺乏过失犯的规定;在刑罚设置方面缺乏职业资格刑规定、量刑过轻、罚金刑设置不合理等,这使得刑法在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部分为域外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例及对我国的启示。本部分先介绍了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食品安全犯罪立法例以及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食品安全犯罪立法例,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域外国家在食品安全犯罪立法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特征,如其行为方式规定多样、主观方面规定较为严密、处罚规定明确具体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借鉴域外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立法规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借鉴域外立法提供理论支撑及现实依据;接着论述了域外食品安全犯罪立法例对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体系、罪名体系及刑罚设置的启示,我国可适当借鉴域外立法规定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立法。第四部分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立法的完善。本部分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立法进行反思,同时适当借鉴域外食品安全犯罪立法的经验,试图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体系、罪名体系及刑罚设置方面等不足之处提出完善对策,主要包括扩大食品安全犯罪对象范围、扩展行为方式、调整其刑法归属定位、增加我国食品安全犯罪过失犯的规定、规范罚金刑的设置、增设食品安全犯罪资格刑的规定、提高量刑幅度等对策,希望能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立法提供些许帮助,更好的维护我国的食品安全。

郑虎哲[6](2020)在《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证食品的安全,是一个国家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国家能够证明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证明。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保障食品安全,减少食品安全隐患是对于国家、社会、人民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食品是人们每天的必需品,而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人民。如上世纪末欧洲四国的禽畜类与乳制品产品中检测出“二恶英”(Dioxin)污染,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震动,而我国也一度采取紧急措施,禁止该类食品的进口;又如“三聚氰胺”事件,导致泌尿系统出现问题的患儿多达29.6万人,在国内外造成极大的轰动,国外一度拒绝中国奶制品的出口,这使得中国的国际形象也遭受议论。而在2019年末2020年新春之际,也即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开始之际,我国爆发全国性的大规模疫情,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该种病毒不仅潜伏期长,且具有极强的感染性。面对这样的严峻疫情,我国采取全国性的封闭管理,并全面开启Ⅰ级公共响应,甚至在个别严重的地区,启动战时管理,以减少疫情的传播。目前虽然尚未能查证该病毒的来源,但是该种病毒的爆发与传播也给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敲响了猛烈的警钟。《刑法》对于食品安全犯罪规制力度上存在不足已经成为了刑法学界普遍的共识。目前,我国《刑法》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法律条文只有143条与144条,而随着此次疫情的出现,不禁需要反思:当前刑法是否能够有效的规制食品安全犯罪的发生,在食品安全犯罪覆盖范围上是否需要进行重新的调整,亦或,是否需要对于食品安全犯罪进行重新的认识与定义?而通过立法变迁与立法沿革,可以发现,我国《刑法》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尚存在预防性不足、涵盖范围较为狭窄、处罚力度尚有欠缺等问题。食品安全犯罪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基于犯罪的现状,世界各国均采取不同的方式以应对。如韩国,通过颁布《食品卫生法》等行政刑法的方式,能够全面、完整、体系的规制食品安全犯罪的发生;又如日本,在“森永毒奶粉”事件后,大幅度修改《食品卫生法》,并强化对于食品添加物的规定,并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以加强预防与调查;又如德国,从1879年开始执行的《食品法》已经有141年的历史,并订立三大目标与七大原则,大大减少食品安全犯罪的发生。这些国外对于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都值得去进行参考与借鉴。因此,通过当前食品安全犯罪现状的反思,通过食品安全犯罪概念的定义及危害性的阐述,并通过其他国家食品安全方面的刑事立法的参考,能够从加强预防、扩大犯罪的涵盖范围、加强处罚力度等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本论文,现确定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食品安全犯罪基本理论。在新时期对于食品安全犯罪有全新的认识,因此,应当对于食品安全犯罪进行重新的分类,并对于犯罪概念进行全新的定义,并在掌握犯罪的特征前提下,阐述食品安全犯罪带来的危害性。第二部分: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现状与不足之处。对于我国刑法规制食品安全犯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考察,并对于立法沿革进行梳理,以能够掌握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状况,并通过近五年的犯罪案例与数据的分析,找出食品安全犯罪在刑事立法上的不足之处。第三部分;国外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的参考与借鉴。食品安全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因此,各国对于食品安全尤为重视。尤其是世界各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定有严格的标准,并为了能够有效的规制食品安全犯罪行为,针对性的制定了法律。因此,通过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相关的刑事立法的参考及考察,借鉴优秀、有益的部分,以能够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提供帮助。第四部分: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完善对策及总结。我国食品安全犯罪依然处于高涨态势,并且,依托于互联网其犯罪结果更加的恶劣。因此,有必要深入适用当前法律,并对法律进行部分调整,以能够有效的规制食品安全犯罪。

欧嘉瑶[7](2020)在《商务类文本Essential Guide to Food Additives(Chapter3-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次英汉翻译材料节选自Essential Guide to Food Additives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绍了食品添加剂在欧盟框架下的立法过程及其使用规范。英文原文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句式呈固定化,表达呈精炼化特征,多长句、复杂句、并列句以及被动语态。本文属于信息型文本,以真实准确地再现原文信息为目的。在整个翻译实践中,针对具体案例进行总结分析,首先在词汇层面,对术语的翻译、词义引申现象进行总结;然后在句法层面,通过对换序法、转换法等在翻译中的应用以及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的探讨来使译文完整真实地再现商务翻译的内容实质,完整地传递信息;最后从衔接与连贯的整体角度,更好地完成篇章翻译,从而实现“源语-目标语-读者”三者之间交际目的最大化。

章蕾[8](2019)在《协同治理视角下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Y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的食品安全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过渡时期,校园食品安全尤其如此。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富,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质量的日益改善、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我国已经逐渐从食物短缺的阶段步入食物相对剩余的阶段,甚至食品营养不均衡的阶段。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让学校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心。面对众多的学生和家长,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领域中的各个主体都在想方设法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食堂经历了从“全权管理-后勤社会化-后社会化”的阶段,经营权的变化带来管理上面的变化。学校在适应管理方式革新的同时,面对各方面给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施加的压力,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协同治理作为公共管理中的一种现代化的治理理念,适合于应对复杂性、系统性的治理问题。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环境当中,存在着内外多主体的共同治理的局面,“校长负责制”让学校处于整个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核心位置。学校要做好食堂食品安全治理工作,需要协同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协同治理。特别是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最为关心的学生和家长,他们其实很难真正参与到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核心工作当中,将其纳入到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当中,可以有效的缓解学校对于食堂食品安全的监管压力,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增加一道防护屏。上海市Y中学通过定期举行食堂沟通会的方式,将学校、供应商、学生、家长都纳入到食堂食品安全治理当中,使各方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局面。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上海市Y中学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个案研究,以访谈、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的方式,寻找上海市Y中学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可取之处,以及问题所在。主要是家长代表的选取和参与程度问题,以及家长代表与学校、供应商之间的协同配合等。将家长纳入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当中,有效的完善了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环境。基于此种治理模式,在借鉴国外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做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模式,使食堂从传统的监督管理走向“协同治理”。重构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模式下各主体的角色:学校成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当中的协同者;供应商是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服务者;家长作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参与者;学生成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建议者;监管部门承担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监管者角色;教育局着手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调控者工作。通过调查和分析,提出完善上海市公办高中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继续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食品安全全流程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家长参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搭建食堂沟通会实现校内的沟通平台;广泛协作实现学校食品安全协同治理。

余平[9](2019)在《美国广告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是目前世界广告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自近代以来对广告产业进行有效规制的典范国家之一。美国政府对广告的早期规制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其邮政署对邮件广告进行的直接和间接监管;之后在19世纪80年代的海报广告时代,美国国内也开始陆续出现广告行业自律组织。现代美国广告规制体系是以1911年“广告诚信运动”的兴起为开端,并以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成立为标志所全面建构起来的。时至今日,美国广告规制体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经过漫长的制度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淀后,美国广告规制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已经赢得政府和产业利益相关者的接受和认同,亦成为世界广告产业监管和规制的典型与样板之一。规制主要分为他律和自律,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美国广告规制是在以国会、白宫、法院(分别代表立法、行政和司法)为主导的他律规制体系下,辅以广告产业参与者的自我约束而逐渐形成的规制模式。在这个体系中,国会和政府负责立法和行政(政府也有部分立法权),法院负责司法并同时形成案例法,成为规制体系的主体;而广告产业参与者参照法律法规形成自身的行业标准和自律纲领。在广告产业的规制机体中,他律就像是“生命机体”中的“中枢神经”,而自律则像是机体中的“神经末梢”。在政府规制失灵的领域,自我规制往往具备更强的适应力和有效性。美国广告规制是在宪政制度下运行的,权利法案是美国宪政制度的民主基石,宪法《第一修正案》就成为了广告表达最根本的法律依据,也成为了政府广告规制违宪审查的主要法理争议。从权利性质角度来看,广告作为商业言论,理应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但由于其具有“逐利”性质,被认为无法提升社会福祉而被长期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宪政理念的发展、商业文明价值的提升,加上消费者知情权的日益被重视,使得广告言论逐渐有限制地纳入到了言论自由保护的范畴之内。这就使得广告权利具有“竞合性”的特征,并对现有权利分类理论体系构成了挑战,也使得政府广告规制必须放弃原先的单一标准而参照多标准体系。这就给广告规制的判例援引和司法解释提供了很大的弹性空间。媒介的发展是完善广告规制体系的又一重要参照。印刷广告技术比较简单,影响也很有限,广告规制只需对内容底线和事后救济进行限制,仅以宪法和普通法律即可基本建构。广播、影视为主的电子媒介则极大地拓宽了传播的空间,基于纸媒的规制体系已无法适应广电广告的现实需求,电子传媒法规开始颁布,广告规制也进入分类管理的时代。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规制理念,开始加大对广电广告的规制。而20世纪末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原先泾渭分明的传统分类监管机制不得不又重新解构。加之西方放松管制的思想思潮的影响,媒介融合势在必行。在媒介汇流的新媒体时代,广告规制进入了全新的调适期,传统广告规制体系依然适用,并积极纳入新媒体广告。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等独立监管机构将管理范围扩大至新媒体广告,在无法适用的领域通过新的成文法另行规制。广告形式的多样化、媒体的再升级、理念的多维度使得新媒体时代的广告规制体系更富张力和弹性。本论文共分为九个部分,由绪论、总结和七章主体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梳理广告规制的历史源起与流变;第二章重点阐述广告规制的理论动因和现实依据;第三章试图解构广告规制主体和框架;第四章全面分析广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第五章主要解析重点监管广告领域的规制;第六章力求阐述广告自律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第七章尝试探究新媒体广告带来的规制挑战与调适。本论文试图从广告他律和自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广告他律为重点,兼顾广告自律。同时,希望能够从广告规制的体系、要素、内容、渠道等角度展开分析,结合纵向的历史分析方法,展现美国广告规制的理念、框架、内容、方式等,最终归纳出美国广告规制体系的规律和特征。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美国广告规制嬗变的内在动因主要在于规制理念的转变。在法律规制上体现的是法理的转变,从最初的尊重财产权到后期的注重个人权利;在商业关系理念中体现的是从纯粹地“保护竞争者”到既“保护消费者”又“保护竞争者”;在规制上体现出来的是从注重“经济性规制”到更注重“社会性规制”;在公平导向上从强调“过程公平”到“结果公平”。另一方面,社会动因体现出的则是规制主体和反规制力量的反复博弈,这当中包含了两个规制维度:商业言论自由、市场竞争博弈;并且涵盖了众多价值导向:如言论自由、公平、促进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公共利益、健康权、隐私权等,这些都为规制的冲突和调适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由于美国广告规制体系过于庞杂和细密,本研究难免挂一漏万,文中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论文将在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中深入和细化。

盖琳琳[10](2019)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食品安全监管碎片化问题研究 ——以食品添加剂问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它不仅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也与政府治理水平紧紧相连;既是落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步骤,也是学界亟需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非结构性等特质,要求食品安全监管强调统一性、协调性与整体性。尽管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处于不断变革调整中,监管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和质量,但在实践中仍面临“碎片化”样态,成为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渊薮。面对我国依然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本文研究尝试从公共管理学科视角,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对食品安全治理的逻辑进行理论反思与重塑,以落定食品安全的善治目标与“健康中国战略”的政治图景。基于食品安全监管碎片化的问题以及监管改革中的实践经验,全文紧紧围绕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碎片化和整体性治理展开论述。文章首先从食品安全监管提出的背景出发阐述了研究食品问题治理中多元主体合作行动的意义和目的,梳理并归纳了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现状,设想了行文脉络和拟创新之处,为推进后续研究做好前期准备。紧接着,界定了整体性治理等核心概念的基本内涵,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对构建多元监管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的必要性和适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引出食品添加剂案例分析做好理论铺垫。笔者将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划分为信任机制、合作机制与整合机制三方面,并在后文的论述中严格粘合此框架进行分析。随后以食品添加剂行业为例进行分析,通过2016-2018年食品安全监管数据分析我国食品抽检情况,而后针对食品抽检中的不合格原因展开分析,通过食品添加剂案例呈现回归现实,在以五毛食品问题为背景进行走访调查的基础之上,归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呈现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碎片化”的现实样态与治理限度。基于文献的梳理和案例资料,笔者从整体性治理视角出发归纳了多元主体合作监管面临的主要困境,体现在合作精神的缺失、路径依赖、软预算约束以及官僚体制的封闭性等方面,最后笔者基于整体性治理分析框架中信任、合作与整合机制三个层次对食品安全监管碎片化问题提出了几点相对有普适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深化主体合作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经验启示。

二、英国的食品添加剂声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的食品添加剂声明(论文提纲范文)

(1)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法律体系
        (二)有利于完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理论
        (三)有利于提高保健食品安全标准、减少保健食品安全事故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一)保健食品的定义
        (二)保健食品与其它相似概念的区分
        (三)保健食品的特征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六、创新点
第一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及法律控制机制
    一、保健食品风险控制的基础——保健食品的多元价值
        (一)保健食品的文化价值
        (二)保健食品的经济价值
        (三)保健食品的社会价值
    二、保健食品的特殊风险
        (一)一般食品的风险特性
        (二)保健食品风险的特殊性及分类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概念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含义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内容
    四、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意义
        (一)保障人体健康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有效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的需要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法治化的需要
第二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保健食品相关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一)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存在的问题
        (三)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存在的问题
    二、政府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手段相对不足
        (二)多元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三、行业协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规范性
        (二)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正当性
        (三)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自律性
    四、社会公众及企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安全立法
        (二)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监管决策
        (三)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监管执法过程
        (四)企业缺少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
第三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理论基础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法律价值基础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秩序价值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效益价值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公平正义价值
        (四)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对生命健康权的保障价值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政治学基础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需要行政权力介入
        (二)消费者权利需要行政权加以保障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经济学基础
        (一)保健食品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二)保健食品的市场失灵理论
第四章 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的思路与原则
    一、域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及借鉴
        (一)美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二)欧盟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三)香港地区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四)域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经验的借鉴价值
    二、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思路
        (一)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路
        (二)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具体思路
        (三)加强企业自我监督
        (四)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公众的协同作用
    三、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应坚持的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二)社会整体效率原则
        (三)坚持法治原则
第五章 完善政府主导下控制保健食品安全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保健食品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
        (一)健全中国特色保健食品监管法律体系
        (二)完善保健食品监管法律的重点
    二、保健食品相关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一)强化保健食品的风险评估
        (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机制的完善
        (三)健全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三、提高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相关措施
        (一)转变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监管理念
        (二)健全保健食品监管问责制度
        (三)建立约谈机制
        (四)完善保健食品监管信用体系
        (五)健全内部举报人制度
第六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辅助性措施
    一、完善企业自我监督的相关措施
        (一)提高企业在经营中的守法意识
        (二)增强企业在经营中的社会责任
    二、发挥行业协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一)明确行业协会性质,保障行业协会的规范性
        (二)理清行业协会关系,保障行业协会的正当性
        (三)健全行业协会制度,保障行业协会的自律性
    三、发挥社会公众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一)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立法的途径
        (二)提升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决策的能力
        (三)提高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执法的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2)荧光金银钠米簇制备及其在食品和药品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荧光光谱法
    1.2 金属纳米簇
        1.2.1 金属纳米簇简介
        1.2.2 金属纳米簇的合成方法
        1.2.2.1 单层保护法
        1.2.2.2 模板法
        1.2.2.3 刻蚀法
        1.2.2.4 其它新颖的方法
        1.2.3 金属纳米簇的应用
        1.2.3.1 催化
        1.2.3.2 生物成像
        1.2.3.3 化学传感
    1.3 本课题立题依据、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课题立题依据和意义
        1.3.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PSS-DPA-AgNCs合成及其用于5 种食品添加剂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2.1 PSS-DPA-AgNCs的合成
        2.2.2.2 PSS-DPA-AgNCs的表征
        2.2.2.3 PSS-DPA-AgNCs检测AFC和ILH
        2.2.2.4 PSS-DPA-AgNCs和DPA-AgNCs的量子产率的计算
        2.2.2.5 实际样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SS-DPA-AgNCs的合成条件优化
        2.3.1.1 聚电解质类型的影响
        2.3.1.2 供能方式的影响
        2.3.1.3 其它合成条件优化
        2.3.1.4 PSS-DPA-AgNCs浓度的探讨
        2.3.2 PSS-DPA-AgNCs稳定性研究
        2.3.2.1 pH影响
        2.3.2.2 储存时间影响
        2.3.2.3 温度影响
        2.3.2.4 溶剂效应
        2.3.3 表征及光学性能
        2.3.3.1 DLS分析
        2.3.3.2 TEM分析
        2.3.3.3 FT-IR分析
        2.3.3.4 XPS分析
        2.3.3.5 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
        2.3.4 PSS-DPA-AgNCs的荧光增强及荧光猝灭机理分析
        2.3.4.1 PSS-DPA-AgNCs荧光增强机理
        2.3.4.2 PSS-DPA-AgNCs-ILH/AFC的荧光猝灭机理
        2.3.4.3 PSS-DPA-AgNCs-2-M-3-B/3-M-2-B/SiO_3~(2-)的荧光猝灭机理
        2.3.5 温度传感
        2.3.6 建立检测ILH/AFC的新方法
        2.3.6.1 乳酸亚铁预氧化
        2.3.6.2 检测条件的优化
        2.3.6.3 标准曲线绘制及检测方法比较
        2.3.6.4 选择性探究
        2.3.6.5 干扰实验
        2.3.6.6 方法验证
        2.3.6.7 实际样分析
        2.3.7 建立检测2-M-3-B/3-M-2-B/SiO_3~(2-)的新方法
        2.3.7.1 检测条件优化
        2.3.7.2 标准曲线建立及检测方法比较
        2.3.7.3 选择性探究
        2.3.7.4 干扰实验
        2.3.7.5 方法验证
        2.3.7.6 实际样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MnO_2-Au/AgNCs-VB1比率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用于原花青素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2.1 Au/AgNCs的合成
        3.2.2.2 超薄2D MnO_2纳米片的制备
        3.2.2.3 Au/AgNCs的表征
        3.2.2.4 比率探针检测PAs
        3.2.2.5 实际样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u/AgNCs合成条件的优化
        3.3.1.1 掺Ag的影响
        3.3.1.2 供能方式的影响
        3.3.1.3 其它合成条件的优化
        3.3.1.4 Au/AgNCs浓度的探讨
        3.3.2 Au/AgNCs稳定性研究
        3.3.2.1 pH影响
        3.3.2.2 盐的稳定性
        3.3.2.3 抗氧化性
        3.3.2.4 储存时间影响
        3.3.3 表征及光学性能
        3.3.3.1 TEM分析
        3.3.3.2 FT-IR分析
        3.3.3.3 XPS分析
        3.3.3.4 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
        3.3.4 Au/AgNCs的荧光增强及比率荧光探针构建机理分析
        3.3.4.1 Au/AgNCs荧光增强机理
        3.3.4.2 比率荧光探针检测PAs机理
        3.3.4.3 Au/AgNCs-MnO_2的荧光猝灭机理
        3.3.5 温度传感
        3.3.6 PAs的比率荧光测定
        3.3.6.1 检测条件的优化
        3.3.6.2 比率荧光探针及Au/AgNCs分别检测PAs的标准曲线
        3.3.6.3 选择性探究
        3.3.6.4 干扰实验
        3.3.6.5 方法验证
        3.3.6.6 实际样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TSA/BSA-Au/AgNCs合成及其用于VB12和CCH的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2.1 TSA/BSA-Au/AgNCs的合成
        4.2.2.2 TSA/BSA-Au/AgNCs的表征
        4.2.2.3 VB12和CCH的荧光测定
        4.2.2.4 实际样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SA/BSA-Au/AgNCs合成条件的优化
        4.3.1.1 掺Ag的影响
        4.3.1.2 不同类型的芳香硫醇的影响
        4.3.1.3 其它合成条件的优化
        4.3.1.4 TSA/BSA-Au/AgNCs浓度的探讨
        4.3.2 TSA/BSA-Au/AgNCs稳定性研究
        4.3.2.1 pH影响
        4.3.2.2 储存时间影响
        4.3.2.3 盐的稳定性
        4.3.2.4 抗氧化性
        4.3.3 表征及光学性能
        4.3.3.1 TEM分析
        4.3.3.2 FT-IR分析
        4.3.3.3 XPS分析
        4.3.3.4 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
        4.3.4 TSA/BSA-Au/AgNCs的荧光增强及荧光猝灭机理分析
        4.3.4.1 TSA/BSA-Au/AgNCs荧光增强机理
        4.3.4.2 TSA/BSA-Au/AgNCs-VB12/CCH的荧光猝灭机理
        4.3.5 温度传感
        4.3.6 VB12 和CCH的荧光测定
        4.3.6.1 检测条件的优化
        4.3.6.2 标准曲线建立及检测方法比较
        4.3.6.3 选择性探究
        4.3.6.4 干扰实验
        4.3.6.5 方法验证
        4.3.6.6 实际样分析
    4.4 结论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3)氧化亚油酸介导的肌原纤维蛋白加工性能劣变机制及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肌原纤维蛋白的组成
        1.2.1 肌球蛋白
        1.2.2 肌动蛋白
        1.2.3 肌动球蛋白
    1.3 肌原纤维蛋白的氧化机理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1.3.1 蛋白氧化机理
        1.3.2 蛋白氧化与脂肪氧化的关系
        1.3.3 氧化对蛋白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1.4 相关添加剂的性质及其应用
        1.4.1 焦磷酸钠
        1.4.2 谷氨酰胺转氨酶
        1.4.3 赖氨酸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氧化亚油酸对肌原纤维蛋白胶凝行为及热诱导凝胶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MP的提取
        2.3.2 MP的氧化处理
        2.3.3 脂肪氧化测定
        2.3.4 MP的化学及结构变化
        2.3.5 Zeta电位和粒度测定
        2.3.6 溶解度测定
        2.3.7 SDS-PAGE分析
        2.3.8 凝胶性能测定
        2.3.9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脂质氧化
        2.4.2 MP样品氨基酸残基的侧链修饰情况
        2.4.3 MP内源性色氨酸荧光强度的变化
        2.4.4 MP样品Zeta电位和粒径的变化
        2.4.5 MP溶解度的变化
        2.4.6 SDS-PAGE
        2.4.7 MP凝胶性能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3 脂肪氧合酶催化亚油酸氧化对猪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MP的提取及样品制备
        3.3.2 MP乳液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3.3.3 MP乳液的粒度测定
        3.3.4 MP乳液的Zeta电位测定
        3.3.5 MP乳液的界面蛋白含量测定
        3.3.6 MP乳液的流变学特性
        3.3.7 MP乳液的微观结构表征
        3.3.8 MP乳液的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表征
        3.3.9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氧化MP乳液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析
        3.4.2 氧化MP乳液的粒度变化
        3.4.3 氧化MP乳液的Zeta电位变化
        3.4.4 氧化MP乳液的界面蛋白含量
        3.4.5 氧化MP乳液的流变学特性
        3.4.6 氧化MP乳液的微观结构
        3.4.7 氧化MP乳液的疏水相互作用及氢键作用
    3.5 本章小结
4 焦磷酸钠与谷氨酰胺转氨酶对氧化损伤MP凝胶性能的协同改善效应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MP的提取、氧化以及PP和TG处理
        4.3.2 二级结构分析
        4.3.3 三级结构分析
        4.3.4 粒度测定
        4.3.5 SDS-PAGE分析
        4.3.6 溶解度测定
        4.3.7 MP热诱导凝胶的制备
        4.3.8 MP凝胶微观结构的测定
        4.3.9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PP和TG处理对氧化损伤MP二级结构的影响
        4.4.2 PP和TG处理对氧化损伤MP三级结构的影响
        4.4.3 PP和TG处理对氧化损伤MP粒径的影响
        4.4.4 PP和TG处理对氧化损伤MP交联聚集行为的影响
        4.4.5 PP和TG处理对氧化损伤MP溶解度的影响
        4.4.6 PP和TG处理对氧化损伤MP凝胶性能的影响
        4.4.7 PP和TG处理对氧化损伤MP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焦磷酸钠和L-赖氨酸对氧化损伤MP凝胶性能的协同改善作用
    5.1 前言
    5.2 实验试剂与设备
        5.2.1 实验原料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2.3 主要实验仪器
    5.3 主要实验方法
        5.3.1 MP的提取、氧化及PP和Lys处理
        5.3.2 MP的构象变化
        5.3.3 MP的粒径变化
        5.3.4 MP的溶解度测定
        5.3.5 MP的凝胶性能测定
        5.3.6 数据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处理对MP二级结构的影响
        5.4.2 不同处理对MP三级结构的影响
        5.4.3 不同处理对MP粒径的影响
        5.4.4 不同处理对MP溶解度的影响
        5.4.5 不同处理对MP流变性能的影响
        5.4.6 不同处理对MP凝胶的持水性、凝胶强度和白度影响
        5.4.7 不同处理对MP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
        5.4.8 不同处理方式对MP凝胶二级结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赖氨酸和谷氨酰胺转氨酶协同改善氧化损伤MP的凝胶性能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原料
        6.2.2 主要试验试剂
        6.2.3 主要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MP的提取、氧化以及Lys和TG处理
        6.3.2 MP的构象变化
        6.3.3 MP的Zeta电位和粒径变化
        6.3.4 MP的溶解度测定
        6.3.5 MP的SDS-PAGE分析
        6.3.6 MP的凝胶性能测定
        6.3.7 数据分析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蛋白构象变化
        6.4.2 蛋白Zeta电位和粒度变化
        6.4.3 蛋白的溶解度变化
        6.4.4 蛋白的交联聚集情况变化
        6.4.5 凝胶性能
    6.5 结论
7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及政策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食品安全相关研究
    2.2 相关理论基础及模型
    2.3 食品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公众食品安全的风险认知及行为分析
    3.1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3.2 公众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机理分析
    3.3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演化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食品安全全过程多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4.1 食品安全全过程参与主体分析
    4.2 基于博弈论的多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模型构建
    5.1 研究设计
    5.2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因素筛选
    5.3 研究变量界定
    5.4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5.5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研究假设
    5.6 本章小结
6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研究量表的开发与数据收集
    6.1 量表开发的步骤与原则
    6.2 量表设计及开发流程
    6.3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构成
    6.4 量表题项详细分析
    6.5 量表修订与正式量表生成
    6.6 正式调研与数据收集
    6.7 样本数据检验
    6.8 本章小结
7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7.1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现状与差异特征分析
    7.2 基于结构方程的食品安全“心理-意愿-行为”全模型检验
    7.3 食品安全“意愿-行为”转化路径的调节效应检验
    7.4 行为结果与行为意愿回归作用分析与假设检验
    7.5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修正
    7.6 本章小结
8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干预仿真研究
    8.1 基于小世界网络的环节风险感知干预仿真
    8.2 基于ABMS仿真的情景因素干预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政策建议
    9.1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政策梳理
    9.2 食品安全行为引导政策体系
    9.3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初始调查问卷
附录2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立法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现状
        一、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多发
        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所占比例较大
        三、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涉案人数多、金额大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特征
        一、涉及范围广
        二、犯罪形式多样
        三、链条式明显
        四、危害深远
第二章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现状和立法不足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立法现状
        一、立法的流变
        二、现行立法分析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的不足
        一、立法体系不协调
        二、罪名体系不健全
        三、刑罚设置不科学
第三章 域外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例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食品安全犯罪立法例
        一、日本食品安全犯罪立法规定
        二、德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规定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食品安全犯罪立法例
        一、美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规定
        二、英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规定
    第三节 域外食品安全犯罪立法例对我国的启示
        一、域外借鉴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立法体系之启示
        三、罪名体系之启示
        四、刑罚设置之启示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立法的完善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协调之完善
        一、扩展行为方式
        二、扩大对象范围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罪名体系之完善
        一、增设过失犯
        二、调整刑法归属定位
    第三节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罚设置之完善
        一、加大刑事惩处力度
        二、规范罚金刑设置
        三、增设资格刑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3 论文的创新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范围与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食品安全犯罪的相关界定
    2.1 食品安全犯罪的界定
        2.1.1 食品安全的概念
        2.1.2 食品安全犯罪的界定
    2.2 食品安全犯罪的特征
        2.2.1 具有一定规模并长期的犯罪行为
        2.2.2 贪利型的犯罪行为
        2.2.3 故意的犯罪行为
    2.3 食品安全犯罪的危害
        2.3.1 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
        2.3.2 破坏社会的安稳秩序
        2.3.3 影响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
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规定及不足
    3.1 食品安全犯罪立法沿革及现状
        3.1.1 立法沿革及变迁
        3.1.2 立法现状
    3.2 司法解释的规定及司法现状
        3.2.1 司法解释的规定
        3.2.2 司法现状
    3.3 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不足
        3.3.1 与行政法之间衔接不够流畅
        3.3.2 犯罪预防不够完善
        3.3.3 罚金刑的设定不够明确
第四章 国外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现状
    4.1 英国的食品安全犯罪立法变迁与内容
        4.1.1 英国的食品安全犯罪立法变迁
        4.1.2 英国1990年《食品安全法》立法内容
    4.2 韩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沿革及内容
        4.2.1 韩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沿革
        4.2.2 韩国《食品卫生法》具体立法内容
    4.3 小结
第五章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
    5.1 加强刑法与行政法的衔接
        5.1.1 构建处罚上的递进关系
        5.1.2 《食品安全法》处罚内容应当在《刑法》中有所体现
    5.2 完善刑事立法犯罪预防
        5.2.1 树立预防性立法理念
        5.2.2 食品安全犯罪类型的明确
    5.3 罚金刑适用的加强
        5.3.1 与自由刑适用之间的平衡
        5.3.2 明确罚金刑的适用方式与数额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A: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7)商务类文本Essential Guide to Food Additives(Chapter3-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汇层面的翻译
        一、词义选择
        二、词义引申
    第二节 语句层面的翻译
        一、转换法的应用
        二、换序法的应用
        三、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探讨
    第三节 语段的翻译
        一、连接词衔接
        二、词汇衔接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经验总结
    第二节 翻译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8)协同治理视角下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食品安全
        (二) 协同治理
        (三) 后勤社会化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内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
        (一) 国内学校食堂经营方式转变
        (二) 近年来国内学校食品安全案例梳理
    三、国外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
        (一) 美国学校食品安全治理
        (二) 日本学校食品安全治理
        (三) 欧洲学校食品安全治理
        (四) 其他学校食品安全治理
    四、小结: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各方角色
        (一) 政府初步建立校园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二) 学校随食堂经营权转变进行管理升级
        (三) 家长在学校食品安全治理中被边缘化
        (四)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食品安全带来挑战
第三章 上海市Y中学食品安全管理分析
    一、上海市Y中学基本概况
        (一) 上海市Y中学的学校管理
        (二) 上海市Y中学的后勤管理
    二、上海市Y中学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演变
        (一) 上海市Y中学的食堂管理
        (二) 上海市Y中学食堂管理发展阶段
        (三) 上海市Y中学食堂引入的不同公司及其特征
    三、上海市Y中学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一) 家长代表的实质性意义
        (二) 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
        (三) 供应商内部规范化管理
        (四) 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意识
第四章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模式研究
    一、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构想
        (一) 上海市Y中学的食堂沟通会
        (二) 当前管理方式下有关各方的角色分析
    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一) 学校成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协同者
        (二) 供应商是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服务者
        (三) 家长实现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参与者
        (四) 学生作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建议者
        (五) 监管部门是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监管者
        (六) 教育局是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调控者
第五章 结论、建议和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完善上海市公办高中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 继续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
        (二) 食品安全全流程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三) 规范家长参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
        (四) 搭建食堂沟通会实现校内的沟通平台
        (五) 广泛协作实现学校食品安全协同治理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一) 学校管理人员
        (二) 食堂工作人员
        (三) 学生
        (四) 家长
    二、调查问卷
        (一) 学生问卷
        (二) 教师问卷
        (三) 家长问卷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后记

(9)美国广告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重要概念的厘清
        一、广告的概念与厘定
        二、规制的内涵与适用
        三、广告规制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二、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探究与溯源:美国广告规制的源起与流变
    第一节 广告规制的“前制度化”时期(1776-1911)
        一、殖民地阶段美国的广告规制萌芽
        二、美国初期的广告规制初建
    第二节 广告规制体系全面建构时期(1911-1946)
        一、广告规制框架初现
        二、规制向保护消费者倾斜
        三、媒体规则(Media regulation)开始建立
    第三节 广告规制的持续繁荣时期(1946-1980)
        一、政府部门监管全面升级
        二、加速监管的1970年代
    第四节 去规制和调整时期(1980年后)
        一、全面放松管制的时代
        二、现代广告法规的大量涌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效率与公平:规制理论与美国广告规制的依据
    第一节 传统规制理论的运用
        一、公共利益规制理论
        二、利益集团规制理论
    第二节 现代规制理论的发展
        一、激励性规制理论
        二、规制框架下的竞争理论
    第三节 表达与约束的博弈
        一、商业言论权的全面限制
        二、商业言论表达自由的法理之争
        三、商业言论自由的全面保护
    第四节 效率与公平的衡平
        一、早期规制中的“效率优先”
        二、规制转型后的“公平导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导与制衡:美国广告规制的主体与框架
    第一节 美国广告的规制者
        一、规制主体身份的界定
        二、FTC的机构与职能
        三、FCC的职能与履行
        四、其他的广告规制部门
        五、规制者的主要法律依据
    第二节 广告规制模式的建构
        一、广告规制动因解析
        二、广告规制的理念诉求
        三、广告管制模式解析
    第三节 广告规制的运行路径
        一、广告规制运行的法律渊源
        二、主要规制部门的运行和手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碰撞与规范:美国政府对不正当竞争广告的监管
    第一节 法理向伦理的转变——对于虚假广告的规制
        一、广告欺骗行为的认定扩张
        二、从“理性”到“无知”的消费者标准——规制立场的转变
        三、网状表达(Net impression)原则
    第二节 规制与反规制之争——不公平广告的规制尺度
        一、“公共利益”标准取代传统“公平”标准
        二、矫正广告的“矫枉过正”?
        三、广告主和行业的“反规制”与“再反制”
    第三节 监管宽松与自律审慎的互补——比较广告的规制模式
        一、“肯定模式”下的规制标准
        二、比较广告“正当性”的法理之争
        三、媒体的行业规制平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责任与担当:美国广告重点监管领域的规制
    第一节 儿童广告的规制
        一、广播电视时期的儿童广告规制
        二、互联网时代的儿童广告规制
        三、儿童保护和言论自由的冲突与妥协
    第二节 烟草广告的规制
        一、烟草广告规制与商业言论自由
        二、公共健康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
        三、烟草利益集团对广告规制的限制
    第三节 酒类广告的规制
        一、宪法框架下的分类规制与平衡
        二、酒类广告政府管控和行业自律
        三、对未成年人的重点保护
    第四节 药品广告的规制
        一、药品广告规制的流变
        二、多头管理与分工协作——FTC与 FDA的广告管辖权之争
        三、新型药品广告DTC的争议与规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省与协同:美国广告行业的自我规制
    第一节 广告行业自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行业自律的理论依据
        二、行业自律的现实依据
    第二节 广告行业自律的发展历程
        一、工业革命中的自发觉醒时期
        二、舆论推动下的建章立制时期
        三、体系完备中的成熟理性时期
    第三节 广告行业自我规制结构与流程
        一、行业自律组织系统的结构
        二、行业自律系统的操作流程
        三、行业自律体系流程的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失范与调适:美国新媒体广告规制面临的时代挑战
    第一节 数字化带来的规制挑战
        一、网络空间是否需要规制的学术争辩
        二、新媒体广告的监管困境
        三、新媒体广告他律的规制梳理
    第二节 网络中立框架下的规制传承与融合
        一、“网络中立”原则的确立
        二、网络广告规制的传承与调适
        三、广告媒介规制融合
    第三节 垃圾电子邮件的规制
        一、择入模式和择出模式的选择
        二、反垃圾邮件规制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三、反垃圾邮件规制的经验与不足
    第四节 在线行为广告和隐私权保护
        一、FTC的自我规制导向
        二、OBA行业的自我规制
        三、在线行为广告规制的框架及举措
        四、在线行为广告自律体制的特点
    本章小结
结语 美国广告规制:宪政体制下产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10)整体性治理视角下食品安全监管碎片化问题研究 ——以食品添加剂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关于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研究
        1.2.2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1.2.3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整体性治理: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整体性治理”理论工具的出场
        2.1.1 理论的发展过程
        2.1.2 理论的基本内核
        2.1.3 理论的应用领域
    2.2 理论工具与研究对象的契合性分析
    2.3 分析框架的三个维度
        2.3.1 信任机制
        2.3.2 协调机制
        2.3.3 整合机制
第3章 食品安全监管“碎片化”的现实样态分析—以食品添加剂问题为例
    3.1 2016—2018年我国食品添加剂问题抽检数据分析
    3.2 我国食品添加剂问题监管的现实样态
        3.2.1“五毛食品”添加剂问题的个案访谈
        3.2.2 监管主体: 职能交叉分散
        3.2.3 监管标准: 标准混乱模糊
        3.2.4 监管理念: 倾向于不合作
    3.3 食品添加剂问题折射监管“碎片化”的现实困境
        3.3.1 信任层面的困境表现
        3.3.2 协调层面的困境表现
        3.3.3 整合层面的困境表现
    3.4 食品安全监管碎片化的困境成因
        3.4.1 合作精神的缺失
        3.4.2 监管的路径依赖
        3.4.3 软预算约束
        3.4.4 官僚体制的封闭性
第4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4.1.1 日本: 有效的社会共治机制
        4.1.2 美国: 实行全过程监管体系
    4.2 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4.2.1 深圳: 运用“互联网+”实现食品智慧监管
        4.2.2 顺德:“科技智慧+社会力量”助推社会共治
        4.2.3 京津冀: 实行食药监管区域联动协同发展
    4.3 国内外经验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第5章 建构食品安全监管整体性治理机制
    5.1 重塑信任机制
        5.1.1 培育部门公仆意识,树立社会共治理念
        5.1.2 增强组织信任关系,培育部门合作理念
        5.1.3 厘清政府角色定位,培育科学监管理念
    5.2 完善协调机制
        5.2.1 优化中央组织结构,加强监管统一合作调度
        5.2.2 培育社会监管力量,实现多元合作主体共治
        5.2.3 完善问责和激励机制,提高部门合作监管动力
        5.2.4 建立利益平衡与冲突解决机制
    5.3 重构资源整合机制
        5.3.1 科学调整资源规划,优化组织资源配置
        5.3.2 明确上下层级整合与分工
        5.3.3 整合地方监管机构,理顺部门职责权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英国的食品添加剂声明(论文参考文献)

  • [1]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D]. 李泽明.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8)
  • [2]荧光金银钠米簇制备及其在食品和药品检测中的应用[D]. 胡月. 西华师范大学, 2021(12)
  • [3]氧化亚油酸介导的肌原纤维蛋白加工性能劣变机制及改善研究[D]. 李保玲.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及政策干预研究[D]. 马利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5]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立法完善研究[D]. 滕彦彦.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研究[D]. 郑虎哲. 延边大学, 2020(05)
  • [7]商务类文本Essential Guide to Food Additives(Chapter3-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欧嘉瑶.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8]协同治理视角下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Y中学为例[D]. 章蕾.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美国广告规制研究[D]. 余平. 上海大学, 2019(03)
  • [10]整体性治理视角下食品安全监管碎片化问题研究 ——以食品添加剂问题为例[D]. 盖琳琳.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英国食品添加剂声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